•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之個案研究"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秀玲博士.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 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林祐如 撰. 中華民國一〇三年六月.

(2)

(3) 謝誌. 時光匆匆,隨著兩年研究生生涯的結束,我即將踏入教育的行列當中。研讀 師大的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是我人生的夢想之一,在許多人的支持與陪伴下,我 實現了這個夢想,為此,必須要感謝許多幫助我的人。 首先必須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王秀玲老師,秀玲老師在指導我的論文與 研究方面,除了仔細地檢視論文的內容,耐心和細心地提醒我必須注意的事項之 外,在我遇到問題與感到迷惘的時候,亦會適時地給予引導和鼓勵,提供很多不 同的想法與建議,使我能夠釐清自己的觀點,在大量的資料和文獻當中,抽絲剝 繭,整理並且完整的呈現研究的結果。 其次,我要感謝單文經教授和張民杰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在論文上面給我許 多寶貴的建議和經驗的分享,協助我將論文呈現的更加完善。另外,我要特別感 謝論文中的研究對象阿致老師,您大方地開放課堂與提供相關的資料和建議,使 得我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並且在教育的專業上能更進一步。 在研究所學習的過程中,多位教授們熱心的指導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使我感 受到學習的樂趣,也讓我能更有自信的在課堂中參與討論,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 培養自我批判思考的能力。王秀玲老師和張民杰老師在班級經營實例的探討、唐 淑華老師在課堂中精闢的見解、廖遠光老師對論文撰寫技巧的介紹、吳清基老師 教育行政實務與教育改革理念的分享、陳伯璋老師對課程改革的批判思考、湯仁 燕老師適性的教學方式與關懷、黃純敏老師多元文化與教育的觀點、李玉馨老師 對杜威的透徹解析,皆使我獲益良多。 研究生活當中,當然少不了學習的好夥伴。感謝一起進入研究所的同伴永昌 和怡瑄,在碩一開始時分享和討論相關的資訊,互相打氣加油;感謝一起組讀書 會的書範和羽辰,為了教甄交流資訊和共同練習;感謝認真的模範班代鈺敏,修 課時一起討論,激發很多有趣的思維;感謝在學習上提供許多建議的健志,給復 i.

(4) 學回來寫論文的我一個方向指引;感謝最常一起修課和學習的裕子,可以互相討 論和交流日本文化真的很開心;感謝一起認真寫論文的同伴盈慧,沒有你超前的 寫作進度和相互討論,我的論文可能無法如此準時完成;感謝郁雯在口試和論文 審查時的仗義相助,讓我能專心面對眼前的目標;感謝妙、婉君、伊藤健、昱杉、 斐雯、墡妮,大家一起互相鼓勵、分享和切磋,一起走過研究所多采多姿的學習 歷程,真的非常開心。在此,特別感謝玫燁學姊,在修課和論文上都給我很多不 錯的指引和建議;而研究所共同修課的夥伴曉瑩和學弟妹,也很感謝你們在課程 上給我的協助與鼓勵。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親,在我提出想要到研究所進修時,給予精神和物 質上的最大支援與鼓勵,讓我能堅定自己的想法,鼓起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也 感謝弟弟在我準備考試時,默默地支持和幫助我。獲得研究所碩士學位是一個階 段性夢想目標的達成,未來在教育的路上有更多的挑戰在前方,期許自己能夠發 揮所學,不負老師們的諄諄教誨。. 林祐如. 謹誌. 2014 年 7 月. ii.

(5)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之個案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初任教師在班級經營的實施與決定過程。主要的研究目 的有三:首先瞭解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的理念與規畫;其次分析國小初任教師 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的過程;最後探討國小初任教師對班級經營反思後的決定與 改變。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國民小學擔任五年級班級導師之正式 教師。研究者採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進一步 分析資料與歸納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 初任教師在教育和班級經營上的理念主要注重學生的品格教育、美感教育 和生活教育;開學前的班級經營規畫主要著重在教室環境的準備、學生基 本資料的瞭解和親師溝通三個面向。 二、 初任教師在班級經營的實施與決定包含課程與教學、教室環境、班級常規、 學生不當行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經營和融合教育等面向,且在班級經營的 實施與決定中,必須對融合教育進行審慎的考量。 三、 初任教師常常必須面對臨時性的兩難情境,考慮當下的條件與限制,有限 度的做出令人滿意的決定;並且對班級經營進行反思後,適當的改變自己 的決定。. 並根據研究結果,在班級經營方面,對國小初任教師、學校機構、未來研究 方向三個面向提供具體建議。. 關鍵字:初任教師、班級經營、教師決定. iii.

(6) iv.

(7) 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Decision Maki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eginning teacher's practice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 elementary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First, it identifies the elementary beginning teacher's ideas and planning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Secondly, it analyzes beginning teacher's practice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inally, it explores the elementary beginning teacher's decision to change after reflec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participant is a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 who teaches in a fifth grade classes in New Taipei City. Data are collected by researcher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y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mentioned abov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summarized as below: 1.. Beginning Teacher mainly focuses on character, aesthetic and life education on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before the semester he focus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students basic information and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s their main aspect of class management.. 2.. Beginning teacher's practices and decisions include six aspect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he should consider inclusive education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3.. Beginning teacher often have to face temporary dilemmas and make decisions. and he can only make satisfied decisions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reflect and then amend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Keywords: Beginning Teacher,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er's Decision Making v.

(8) vi.

(9)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ii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意義與內涵....................................................................... 7. 第二節. 班級經營中的融合教育..................................................................... 24. 第三節. 班級經營與決定理論......................................................................... 35. 第四節. 初任教師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55. 第一節. 研究歷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5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1 vii.

(10) 第四節.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7. 第一節. 阿致老師班級經營的理念與規畫..................................................... 67. 第二節. 阿致老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 76. 第三節. 阿致老師對班級經營反思後的改變...............................................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 145 一、中文部分....................................................................................................... 145 二、西文部分....................................................................................................... 150. 附錄 ................................................... 151 附錄一. 訪談大綱(開學第一週)................................................................... 151. 附錄二. 訪談大綱(學期中)........................................................................... 152. 附錄三. 訪談大綱(下學期)........................................................................... 153. viii.

(11) 表次 表 2-1 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相關研究 ................................... 45 表 3-1 教室觀察時間表 ............................................. 62 表 3-2 訪談時間表 ................................................. 63 表 3-3 資料編碼方式 ............................................... 64 表 4-1 班級課程表 ................................................. 77. ix.

(12) 圖次 圖 2-1. 連續與變通性特殊教育體制................................... 27. 圖 2-2. 融合班班級經營模式......................................... 30. 圖 3-1. 研究歷程................................................... 56. 圖 4-1. 大型三角板與量角器......................................... 80. 圖 4-2. 播放相關影片............................................... 80. 圖 4-3. 黑板補充成語與解釋......................................... 81. 圖 4-4. 作業錯誤折頁標記........................................... 81. 圖 4-5. 教室內部環境圖............................................. 83. 圖 4-6. 教室布置................................................... 85. 圖 4-7. 學期初行列式座位安排....................................... 86. 圖 4-8. 學期中半行列式分組座位安排................................. 89. 圖 4-9. 期末考試行列式座位安排..................................... 90. 圖 4-10 下課時間教室座位的樣貌..................................... 94 圖 4-11 聯絡簿親師溝通留言........................................ 108 圖 4-12 叢集式小組座位安排........................................ 134 圖 4-13 半行列式分組座位安排...................................... 135.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題目為「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之個案研究」 ,探討國小初 任教師在剛進入班級之中,於班級經營上規畫並實施與做決定的過程。本章共分 為四節,首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並 針對研究的重要名詞加以釋義,最後說明本研究的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過去十幾年來,為了因應臺灣人口結構少子化和家庭組成結構劇烈的變化, 臺灣進行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而師資培育也不斷的革新與改變。在師資培育 的課程中, 「班級經營」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之一,其內容包含了教師在教學現 場所需具備的各種班級管理專業知識,無論在過去教育體制或是現今九年一貫、 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教育過程,班級經營皆為所有教師必須熟悉瞭解並運用的部分。 班級經營為學校實踐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礎,其包含開學前準備、常規管理、 不當行為處理、教室環境佈置、親師溝通等等,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楊 裕仁(1995)提到,初任教職的新手,在第一次接手管理一個班級時,都會存在 許多焦慮與挫折;Kronowitz 也表示,初任教師儘管已修習過教育心理學、教學法, 也曾有實習教學經驗,但踏上講台卻往往不知道該做什麼(杜宜展譯,2009) ;紀 雅馨(2006)分享自己第一年擔任導師工作經驗時,認為初任教師如同新手父母, 在當導師後才開始學習如何勝任導師的角色。而初任導師因實務經驗不足,在教 學現場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心中充滿不確定性,也讓初任教師倍感壓力。 從上述可知,初任教師在進入班級之初,必然會經歷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之間差 異的衝擊,在心理上產生壓力與不同的情緒。在任教之初,班級教師對於班級經 營的規劃,通常會影響往後教師在教學上的效能以及對班級事務的決定。對於初 1.

(14) 任教師來說,因班級經營涉及了人、事、物三方面的事務,必須具備宏觀的思想, 避免有所偏廢而導致教育目的難以達成,因此往往是最感困擾的問題(蔡義雄, 1996) 。初任教師在進入班級後如何依據情境完整詳細的規劃班級經營內容,以及 實際在班級實施班級經營規劃與做決定的過程,對教師是一大考驗,亦會影響到 教師自身之教育專業提升和自我教學信念,因此如何審慎考量規畫與自我調整的 策略極為重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近年來受到教育改革的影響,以及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班級的組成也大為 不同,在教育政策上強調「融合教育」以及受到新移民子女、隔代教養家庭等學 生人口比例日漸增多的影響,班級成員家庭背景文化組成趨於多元化,對比過去 的班級經營來說,教師為了因應多變的環境,在班級經營上的規畫也需要有所轉 變。就初任教師而言,面對這樣的轉變,在班級經營上不僅僅要考慮到一般學生, 也必須納入多元化教學以及特殊學生的安排,在班級結構的轉變之下,初任教師 更加需要研擬出不同的因應對策來解決多元化而衍生出來的新問題,相對於過去 的班級經營策略已經大為不同,所產生的問題也有所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本身大學就讀師範院校教育學系,修習國小教師師資培育課程,實習 完畢並已取得國小教師證成為儲備教師之一,實習結束後幾年遊走於各個國小擔 任代課教師。即使經歷半年教育實習,在每次上台前仍是感到些許緊張與焦慮; 開學前,也一再反覆檢視自己對班級的常規管理、座位安排和課程教學等規劃是 否周全;回頭省思自己對班級各項事務的決定,仍疑惑是否做到最完善的安排。 身處教育職場,對於初任教師踏入班級中所面臨到的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之疑問 感同身受。在班級經營方面,從師資培育到實際現場的轉換,難免有手忙腳亂之 感,對此需要有更多的瞭解來幫助初任教師自我成長。藉由初任教師對班級經營 歷程的分享與反思,期望能幫助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在班級經營上能有所成長,發 揮其教育專業,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班級經營所含範圍甚廣,但目前國內針對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 2.

(15) 的相關研究不多,對於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工作與教學困擾的相關研究大部分 則以問卷調查的量化形式為主,而使用質性方式的研究大多也僅以訪談和文件分 析來做探究,其中原因或許是大多數初任教師本身考量到班級經營狀況,較無意 願接受研究者入班觀察。因此本研究期望能透過長期的觀察與訪談進一步深入瞭 解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的過程,並提供國小教師或初任教師作為參 考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如下: 壹、 研究目的 一、 瞭解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的理念與規畫。 二、 分析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教室環境、班級常規、學生不 當行為處理、人際關係、融合教育等面向之實施與決定。 三、 探討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對班級經營反思後的決定與改變,以做為初任教師班 級經營決定時之參考。 貳、 研究問題 一、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理念與規畫為何? 二、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為何? (一)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在課程與教學面向之實施與決定為何? (二)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在教室環境面向之實施與決定為何? (三)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在班級常規面向之實施與決定為何? (四)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在學生不當行為處理面向之實施與決定為何? (五)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在人際關係面向之實施與決定為何? (六)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在融合教育面向之實施與決定為何? 三、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對班級經營反思後的決定與改變為何? 3.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清楚明確意義,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壹、 國小初任教師 初任教師通常意指在學校正式任教年資三年以下之教師。本研究個案所指國 小初任教師,為修畢師資培育課程並取得教師證照,且通過教師甄選考試,任教 於國民小學之正式教師,服務年資為第二年,並擔任班級級任導師之教師。 貳、 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的意義在對影響班及運作的人、事、時、地、物等各項因素做有效 管理,以達成既有的教育目的。本研究之班級經營係指教師依據社會、學校、家 長、學生的需求與期望,為了達成教育目標、教學成效和學生潛能的發展,並且 讓班級事務能順利的運作,對班級中的人、事、時、地、物等因素做有組織的規 畫和實施的措施。 參、 班級經營實施 在本研究中,班級經營實施為教師根據自己的班級經營理念和教師專業知 能,在班級中為了達成教育目標而對班級之課程與教學、教室環境、班級常規、 學生不當行為處理和人際關係的經營等面向做規畫,並因應時代進步與社會趨勢 變化加入融合教育之面向,實際在班級中進行之活動。 肆、 班級經營決定 在班級中,教師除了被認為是管理者之外,還被比喻為「決定者」(簡紅珠, 1996) 。決定是一種抉擇的行為與過程,目的是為了達成預定的目標而產生一連串 的行動。在本研究中,班級經營決定意指教師在規劃班級經營與實施時,針對課 程與教學、教室環境、班級常規、學生不當行為處理、人際關係、融合教育六個 面向,對教師、學生和情境的因素經過審慎分析與考量後,透過界定目標和選擇 最佳方案,就面臨問題所作的處理和班級經營策略調整抉擇的過程。 4.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對於本研究的研究範圍,以及因研究者在人力、時間與經費等因素而產生的 限制,茲分述如下: 壹、 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以「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施與決定之個案研究」為題,內容包含 國小初任教師在班級經營上的理念與規畫、實施與教學過程中在班級經營上所遇 到的問題,以及教師為了解決問題而使用的處理方式與其所做的決定。班級經營 所涵蓋的範圍甚廣,教師會遇到的困擾情形原因繁雜,限於研究者時間與人力的 限制,僅針對在個案教學班級範圍中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所蒐集到的資料來推論研 究結果。 貳、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一位新北市國民小學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教師正式在校年資為 第二年之初任教師,並於 102 學年度擔任高年級之級任導師。研究者透過自身主 觀性選取研究對象,基於研究倫理規範,事先告知研究對象研究題目與內容,並 取得研究對象的同意之後進行。 參、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採取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來蒐集資料。 透過對研究現場的觀察,可以瞭解教師的言談、情緒、行為、與學生互動情形、 教學和班級經營的實施;與研究對象一對一訪談,以蒐集教師個人背景、人生觀、 興趣、教育理念、班級經營理念等深入的資料;相關文件分析能從班級中各種靜 態資料,如家庭聯絡簿、學習單、學習檔案、親師溝通信件等資料來推斷班級經 營中的重要訊息。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對象可能因自身記憶遺忘而造成事實無 法完整呈現,因此研究者事先告知受訪者研究內容與訪談大綱,在訪談過程中全 程錄音避免遺漏重要資訊,並請研究對象在平日於班級經營遭遇困擾時隨手記錄 5.

(18) 且與研究者互相保持聯繫。.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班級經營的意義與內涵」針對教師在班級中班級 經營實施的部分來探討班級經營的目的及其內涵;第二節「班級經營中的融合教 育」探究現今教育制度政策下,教師在班級經營中如何安排與配合融合教育的理 念;第三節「班級經營與決定理論」探討決定理論應用在在班級經營上面做決定 的過程;第四節「初任教師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則就過去國內有關初任教師班 級經營的研究作統整,以釐清國內相關研究趨勢。.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意義與內涵. 本節針對首先班級經營的意義進行說明,其次探討班級經營的內涵,以釐清 班級經營實施的內容。 壹、 班級經營的意義 班級是一個複雜的小社會,同時也是學校最基層的小團體。其組成要素為教 師、學生及環境(林進材,2005)。教師是班級的靈魂人物,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環境則提供施教的場所(張振成,2006) 。在班級中,教師透過環境的安排、課程 規劃與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互動,形成教育的主要現場。 對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ment)一詞的意義,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 有人將「班級管理」 、 「教室管理」與「教室經營」視為「班級經營」的同義詞語, 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同名詞間的內涵仍有所差異,就各學者對班級經營的意義整理 並分述如下: Doyle(1986)將班級經營界定為教師為解決班級秩序問題,所採取的行動與 策略。而班級經營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班級中許多立即性事件皆會影響班級秩序, 因此秩序必須靠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 Emmer(1986)對班級經營的看法為教師建立和維持秩序,以預防干擾學習 7.

(20) 的手段和方法,並且為了鼓勵學生參與班級活動所進行的行為,其範圍包含教室 物理環境的安排、建立班級常規、學生不當行為處理、使學生專注學習、有效達 成教室目標等。 單文經(1994)指出班級為教師和學生組成的一種團體,教師必須對班級中 的人、事、時、地、物等因素加以妥善經營,促進師生間的交互作用並有效的達 成教育目標。 楊裕仁(1995)則以「教室經營」一詞來探討初任教師的班級經營,他認為 教室經營是為了確保良好的教室活動環境,安排適當教學計畫,並透過一些明確 的程序來達成合理的目標。對此他提出了三個有關教室經營的基本觀點:(1)教 室經營本身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教師領導角色之一;(2)在教室中有效教學及 教室經營是緊密相關、不能加以分開的;(3)初任教師經常困擾於教室經營。 蔡義雄(1996)認為「班級經營」與「班級管理」兩個名詞是有所差異的。 經營較重視整體性與前瞻性,應注意兒童個體身心發展的整體性考量,為人際與 班級的全面發展,目標是為了開拓兒童未來發展的潛在能力;管理則著重內部性 和現實性,針對班級內部的細節來擬定規範和公約,建立制度以管理個別的兒童, 目標是解決現存的困難。由此可知,教師應兼具管理者與經營者的雙重角色。 李佳琪(1999)綜合各學者說法,認為班級經營是為了使班級中各種人、事、 物活動能順利推展,以教師為中心,配合社會需求、學校目標與家長期望,為學 生規劃與推展的適當措施,來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和教育目標的過程。 Edwards(2004)對班級經營的看法為教師為了維持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 良好師生關係,運用教室環境安排、建立教室常規、處理不良行為、監督學生活 動、獎懲等各種不同的方法以促進教師有效教學的行為。 周新富(2006)表示,班級經營是要讓班級能順利運作所採用的方法與策略, 這些方法和策略是有計畫、有組織且有效率的,主要用意是讓學生能參與學習活 動,並有良好的表現行為,而非控制學生行為,老師要把教室營造成一的良好的 8.

(21) 學習環境,讓學生達到最好的成長與發展。 張民杰(2011)認為班級經營的意義在對影響班及運作的人、事、時、地、 物等各項因素作有效管理,期盼透過班級的運作達成既有的教育目的。並進一步 指出班級為一開放系統,教師除了對教室內的人、事、物及所處時空環境作有效 的經營,也必須致力於教室外的學校整體策略之結合、親師溝通、社區合作與支 持、社會與國家,甚至世界的趨勢潮流,瞭解和認識其對學生的影響。.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將班級經營的主要意義界定為「教師依據社 會、學校、家長、學生的需求與期望,為了達成教育目標、教學成效和學生潛能 的發展,並且讓班級事務能順利的運作,對班級中的人、事、時、地、物等因素 做有組織的規畫和實施的措施」 。而教師如果能有良好的班級經營規劃,在課程與 教學、學生學習、親師溝通、師生關係等面向上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貳、 班級經營的內涵 班級經營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舉凡跟班級有關的人、事、物都囊括在內, 不同的學者對於班級經營內容範圍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釋。周新富(2006)認為班 級經營包含提升學習動機、安排教室環境、建立班級規則、善用獎懲策略、處理 不當行為等五項。吳明隆(2009)整理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將班級經營的內涵分 為教學活動的經營、訓育工作的經營、輔導活動的經營、情境規畫的經營、行政 事務的經營、人際關係的經營、親師溝通的經營、意外事件的處理八個部分。楊 裕仁(1995)認為班級經營不僅是教室秩序維持或處理不當行為,應該包含下列 內容:樹立行為準則讓學生遵循、佈置教室以成為有效的教學環境、維持教室活 動順暢進行、針對衝突採取適當步驟改進教室控制和管理、瞭解引發教室衝突的 原因以建立良好的教室氣氛和有效的教室管理。由上述可知,班級經營的內涵大 致上包括課程與教學、行政、常規、環境與人際溝通等不同的面向,綜合各學者 9.

(22) 對班級經營內涵的分類,研究者將班級經營內涵分為以下五個面向作探討: 一、 課程與教學的經營 課程與教學是班級活動的基本歷程與核心,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方面的經營影 響到教育品質與教學成效,因此教師必須要有效安排教學活動,擬定各種教學計 畫,使學生能發揮潛能並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況(林進材,2005) 。要讓學生順利的 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必須運用教學媒體和教具,進行有效的教學,來引起學生的 學習興趣,進而順利進行教學的活動。就教學媒體與教具的運用和有效課程與教 學的實施之探討整理如下(林進材,2005): (一)教學媒體與教具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上可以依照不同教學特性與教學需求來運用教學媒體與教具,達 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一般而言,教具包含實物、標本、模型、圖畫、實驗器材、 黑板、白板以及各種教學媒體等。教具在班級教學上的應用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 的興趣,並協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充實學生的實際經驗並 和增強學生的記憶等。教師應選擇適當的使用時機,結合重要概念配合教師講解 與各種形式的評量,來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另外,在教學媒體的部分,可分為 放映式視覺媒體、非放映式視覺媒體、聽覺媒體、動態視覺媒體、以電腦為基礎 的媒體、以傳訊為基礎的媒體等,茲分述如下: 1. 放映式視覺媒體:通常是指透過各種投影器具放大鏡太影像的媒體形式,如 投影機、幻燈片、實物投影機等。放映式視覺媒體的應用可降低教師焦慮及 免除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的偏向,其中投影機的使用可多元呈現各種 教學資源和教學材料,而幻燈片和實物投影機則是忠實且清晰的呈現教學事 物的形狀、大小及顏色,其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提高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可促進教學的成效。 2. 非放映式視覺媒體:指不必經過放映就可觀看的媒體,包含各種印刷材料、 黑板、圖表、實物或教學模型與資料等。此種教學媒體的類型使用較為廣泛, 10.

(23) 並且具有方便保存、容易使用、可重複使用、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等特性。 3. 聽覺媒體:教師教學活動的實施,必須顧及學習者不同方面的刺激與反應。 聽覺媒體通常包含錄音帶、CD 音響、光碟、廣播等有聲媒體,其特性為成本 較低、取得容易、保存與攜帶方便、適用各種類別的班級與小組教學、真實 傳遞聲音的教育相關資訊和能達到雙向溝通互動的教學效果。 4. 動態視覺媒體:其類型包含教育影集、錄影媒體、電視等,目前已經進步至 數位化的程度。教師可透過影片的觀看,觀摩真實或模擬的現場及動作,幫 助學生在動作與技能方面的學習效果,另外也可以將各種歷史事件透過戲劇 形式再現在學習者面前。 5. 以電腦為基礎的媒體:通常指電腦輔助教學活動的實施,將經過設計的教材 存入電腦,透過電腦的呈現與學生進行問答溝通、評量與紀錄學習結果的歷 程,有助於教師依據不同主題與教學概念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並進行學習 評量。 6. 以傳訊為基礎的媒體:一般以「遠距教學」為主,隨著時代發展和網絡科技 的發達,縮短因時間、空間與距離所形成的教學阻礙,可進行多元且不受時 空限制的教學活動,達到各種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有效課程與教學的實施 教學成效和班級經營是相輔相成且一體兩面的。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規劃、 策略的運用、方法研擬上發揮專業的知能,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和班級經營。在 課程方面,教師應設法使課程內容流暢,課程重點之間的銜接要有良好的接續。 在課程實施時,教師除了表達要清楚明確,也要時時注意兼顧學生的程度與課程 進度。在教學方面,想要展現有效教學的行為,教師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制度的規 則,在教學進行中,注意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並透過各種教學技巧,激發學生 的參與感和學習動機以及有效的連結舊經驗和新概念。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 除了要正確回應學生的情緒及意見和善用發問技巧之外,也必須給予學生適時的 11.

(24) 讚美和鼓勵,傳達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從師生互動中獲得正向的激勵作用。. 由上述可以得知,在課程與教學的經營上,教師要多方面的考量課程的銜接 與教學的活動設計,並且藉由教育與教學媒體的使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與 動機,並提供學生利用各種優勢感官加強自身的學習與對知識理解應用。教師如 果能做好教學計畫並適當運用教具與教學媒體,不僅能達成有效教學的目的,也 能讓班級經營更順利運行。. 二、 教室環境的經營 教室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場所,教師與學生都使用相當長的時間,在教室裡進 行多種「教」、「學」有關的活動。教室環境主要是指教師在班級中進行教學活動 等相關的設施,包含教室設計、教學設備、教室布置、教室環境整潔與座位安排 等層面。教師可以藉由適當的方法和策略,創造適當的教學環境,來營造一個安 全舒適的教學環境。Craig (1990)認為良好的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態度的養成及學習成就的增進有莫大之助益。Evertson 和 Harris 亦指出教師應在開 學前提早準備與安排教室的空間,使學生能盡快投入班級(單文經等譯,2004)。 不同的教師與學生在不同教室產生交互作用,會形成不同品質的教學環境,進而 產生不同的教育成效,因此教學環境的營造與安排對班級經營上相當重要(張煌 熙,1993) 。由此可知,教師在教室環境經營的規劃和安排,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決 定性的影響。在教學環境經營上,就物理環境、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三方面分述 如下: (一)物理環境 教室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良好的物理環境、完善的教學設備與空間安排 可以使學生更順利的進行學習的活動。在物理環境方面,教室採光與通風、噪音 和空間分配與用具的陳設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茲分述如下: 12.

(25) 1. 光線:光線對於學生的學習與視力影響很大。一般來說,教室的照明應以自 然採光為主,人工照明為輔(張民杰,2011;簡良燕,1999)。有時陽光直接 照射會讓光線太過強烈,或使黑板反射光線而無法看清,此時可以使用窗簾 等遮陽設備。 2. 通風:保持良好的通風也是教室環境所需注重的因素之一,要使空氣流通主 要還是以自然通風為主,所以教室窗戶的設置極為重要(張民杰,2011) 。在 無裝設冷暖系統的情況下,開窗應占教室地積四分之一以上(簡良燕,1999) 。 保持教室空氣新鮮,才能讓學生有更為舒適安心的學習環境。 3. 噪音:單文經(1994)認為教室噪音和學生的學習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但若是教室的牆壁和天花板若能設置吸音設備比較不易受到噪音干擾(張民 杰,2011) 。另外,運動場應遠離教室,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學生在操場活動時 所產生的聲音妨礙到其他班級的作息。 (二)教室布置 一個氣氛良好、令人愉悅的教室布置,會影響班級的學習氣氛,從而提升其 專心向學的意願(單文經,1994) 。教室是師生「教」與「學」的地方,良好的教 室布置可以使教室成為最適合教學與生活的場所,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師 生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亦能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吳耀明,2004)。教室 布置具有多重的功能,除了可以美化教室、營造班級氣氛之外,也具有呈現教學 資料、教學成果、表彰榮譽等教育性的功能。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室布置的時候, 應要兼顧這兩方面功能的發揮。由此可知,班級環境氣氛的營造有賴於教室布置, 目的是要讓教室成為一個學習中心(錢得龍,2006)。 教室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教師在教室布置上必須要以教學級學生的學習 來進行設計,才能達到良好學習環境的目標。綜合劉海龍(1995)、簡良燕(1999)、 錢得龍(2006)、張民杰(2011)等國內學者專家對教室布置的看法,教室布置 應遵循下列原則: 13.

(26) 1. 整體性:教室的布置應依教室的空間、教學進度、教學科目、教材性質、單 元活動設計及學生程度等來進行靜態和動態的規劃,並追求整體關係的平衡 和統整。除了布告欄的布置之外,教室內外的牆壁、教師的講桌、辦公桌、 書櫃、學生的課桌椅、掃地用具及垃圾桶等都要納入教室布置的整體規劃中, 做最有效的空間安排。 2. 教育性:教室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環境空間,教室布置當然必須具有教育的實 用價值,讓學生能從布置當中學習並有所啟發。故教室布置必須含有知、情、 意不同領域的設計,發揮潛在課程中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除了傳統布置上 注重的平面、靜態與固定的布置,也應追求動態、立體、思考性與具實用性 的內容,並且隨著季節、時令或學校活動持續不斷的做更換,才能保持新鮮 感和內容的時效性。 3. 合作性:在過去的教室布置當中,教師通常會將布置的任務交給學生負責, 現今因社會變遷的關係,大部分的班級導師變成選擇自己獨自完成教室的布 置與設計。其實教師與學生如果能共同參與教室布置,不但可以增進學生的 參與感,還可增加師生間的交流,而且可使學生「從做中學」,從而提升其 成就感以及對於班級的認同感。另外亦可尋求家長的協助,以增加親師溝通 和共同合作,從參與中相互理解支持,產生對學校和班級的歸屬感。 4. 獨特性:教室布置不但要呈現教學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展現每個班級的 特色。除了班級學生的姓名與個人照、生活點滴與趣聞、班級軼事,也可以 加入班級競賽榮譽的獎狀和證明,營造團結合作的班級氛圍,增進學生對班 級的向心力和歸屬感。 5. 安全性:安全是學生學習環境很重要的一個項目,在教室布置上不僅應注意 陳列物品的安全性,亦應注意避免使用有毒的或不安全的材料和設備,如強 力膠、石棉、鐵釘、掛勾等。除此之外,離地 180 公分之間的牆面,切勿留 置任何尖銳物,如確有需要使用,則應特別註明以策安全。 14.

(27) 6. 發展性:教室布置必須以學生為本位,布置的用品都要符合學生的需求。不 但要配合學生年齡及學習發展階段來考量布置內容,也要配合學生認知能力 逐漸加深加廣,如國中、高中階段,教室布置的內容就要更佳的抽象化及國 際化,以提供學生在學習認知上的發展性教學資源。 7. 經濟性:教師在進行教室布置時應先考慮教室內現有的工具和設備,若考量 到增進教學效果的需求,再另行購置。原則上,盡量重新再利用免費物資或 回收物品,進行環保創新的教室布置設計,有時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避免再花錢去購買昂貴的材料。. 綜合上述可知,教室布置不僅是美化教室,也必須兼顧啟發學生學習的重要 任務,與學生進行互動和訊息的交換。故教室布置應有豐富多元的教學主題和內 容,配合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思考,除了能激發學習興趣,也可以開闊學生的學 習廣度和視野,來營造溫馨和諧的班級氣氛。 (三)座位安排 教室座位安排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在教室中,學生的座位會影 響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有些學生則是因為視覺、聽覺、溫度或空間等因素而必 須有特別的座位安排,這些因素對於學生來說相當重要。綜合各學者的說法,教 室中的座位安排,一般來說可分為行列式、圓圈式、馬蹄形及叢集式等四種,茲 分述如下(單文經,1994;簡良燕,1999;林進材,2005): 1. 行列式:一般教師最常使用的安排形式,較適合教師使用講述式教學法或演 示的教學活動。雖然教師能注視到每位學生,學生亦可清楚看到教師。但有 研究發現,坐在前面及中央的學生,有較高的學業成就及參與感。除此之外, 也發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言語交互作用,集中於教室的前方及中央,稱此為 「活動地帶」。此種安排方式的缺點是較不利於班級團體的討論或進行小組 活動。 15.

(28) 2. 圓圈式:把學生圍成一個大圓或分組成數個小圓,以利於討論式教學、合作 學習或促進師生間的教學互動。這樣的安排方式讓學生比較有參與感,而且 能夠面對面與他人接觸和互動,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生,教師也可以使讓學生 圍成半圓的形式來進行活動或聽教師說故事。 3. 馬蹄形:將座位圍成馬蹄形狀,或可稱為「U字形」。此種方式教師可隨時走 到中央地帶,從事溝通與教學管理。易於控制教室秩序,注意每個學生反應, 學生參與感較強。此外,每位學生都能面對全體,有助於學生彼此間的互動。 教師也可以試著將領導力較強的學生安排在可以影響其他學生的位置。 4. 叢集式:四到六位學生座位合併在一起,形成叢集的安排方式。通常在教師 進行分組安排時會採用此種方法,有利於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另外,教師在 安排座位時必須考慮到人數,一般來說以四人到八人最合適;且分組時採異 質分組比同質分組要佳,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輔導程度較差的學生,達 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減輕教師的負擔。. 除此之外,教師在安排學生座位時亦會考量不同的因素來調整座位安排的方 法,如按照性別、身高、抽籤、成績、同儕關係,或是讓學生自由選擇座位等。 張民杰(2011)認為教師選擇安排方法時,按照身高或成績固定座位的方式較為 不佳,應考量班級的同儕關係,以社會計量法來安排座位,除了可以適度分散小 團體以達到專心學習的目的,也能幫助孤立者增加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 教師在安排座位時,也必須注意下列五個原則(簡良燕,1999;林進材,2005; 張民杰,2011): 1. 配合科目、教學目標或方法採取適當的座位安排。 2. 顧及學生視線清楚無礙,保持通道流暢,利於師生互動。 3. 顧及公平的受教權,定期調換座位,讓學生有機會安排到合意的位置。 4. 盡量避免「較難管教的學生」或「同類學習困擾的學生」集中坐在一起。 16.

(29) 5. 各組都要安排領導行的學生,也就是設置小組長進行學習輔導工作。. 從上述關於座位的安排的探討,可以得知在教室中座位的安排與教師的教學 方式和活動息息相關,對於學生的學習和表現的行為態度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因 此教師在安排座位時,不僅僅是要考量學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個別差異,也必須配 合不同的教學形式與策略來做調整和更換,以有效的達成課程與教學目標。. 三、 班級常規的經營 班級常規包含規則(rules)和程序(procedures) ,其意義為在班級中對於學生 相關行為的期望及規範,規則指的是一般性的標準,而程序則包含做事的方式或 行為準則(林進材,2005) 。教師通常在開學前就必須針對班級的情況去思考如何 訂定明確且具體的規則和程序,用以確定教師自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學生可以被 接受的行為。有效率的教師會將每項規則和程序清楚仔細的和學生說明,並且花 費相當多的時間讓學生能熟悉和習慣這些規則,使班級常規可以有效約制學生的 行為(單文經,1994)。 建立班級常規的目的在於維持班級的良好秩序,以提供學生有效的學習環 境。若教師能夠制定一套良好的班級常規,不但可以讓學生培養責任感,專心於 學習上,還能達到滿足學生心理需求、表現民主精神、增進社會化、提昇學習樂 趣與促進學習等學習效果(張振成,2006) 。建立班級常規時,教師通常需要考慮 到學校的特色、瞭解班級學生特質、配合學校行政的要求和參考學生與家長的期 望等,而班級常規制定完成後,教師更要確實的指導學生實行,達到知行合一。 在班級常規執行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注意到以下幾點事項(單文經,1994;柳 文卿,1999;張振成,2006): 1. 貫徹執行:班級常規開始實施就必須建立其權威性,當有學生觸犯常規時, 就要貫徹執行。當然,如果要完全做到貫徹一致,有時在實際情境上會有困 17.

(30) 難,如果有合理正當的理由或是緊急狀況,教師可以容許例外,並向全班說 明例外作法的緣由,以免學生仿效。 2. 公平一致且對事不對人:班級常規一旦執行,就必須保持公平一致的原則, 不能因為不同人的犯錯而影響處置的標準。教師在處理時也應就事論事,不 受到情緒影響而意氣用事,對學生一視同仁,否則會遭到學生的反彈,使班 規窒礙難行。 3. 預防重於治療:學生生活常規應重視預防層面,教師要以身作則,給學生良 好的榜樣,並且認真指導學生實踐。對於未做到的學生可以採取個別輔導的 方式,瞭解其原因。事先讓學生瞭解應做到的事情,比事後責罵要來的好。 4. 發現問題立即有效處置:如果發現問題,教師應做立即有效的處置,瞭解問 題形成的原因並積極輔導,否則一經延宕,問題可能會更加棘手。 5. 發展自治與合作:班級組織為一個小型的社會,在班級中訓練學生自治,讓 學生自我引導,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方能達到執行班級常規的主旨。因此教 師應適當授權給班級幹部,並採取合作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方能有效迅速的 做好常規經營。 6. 正向引導與積極鼓勵:當學生犯錯時,如果使用批評、懲罰或責備的方式, 僅能達到暫時抑制的效果,無法真正改善與解決常規的問題。導正學生違規 與偏差行為的最佳良策,是給予正向積極的鼓勵與引導其正向行為,善用獎 勵的策略,並明確告知如何遵循與執行。. 綜合以上所述,班級常規經營是規範學生生活習慣與行為的重要方法,教師 可以有效執行班級常規,才能順利進行班級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 班級常規制定過程中,教師應採納多方的意見,從旁引導與協助學生,讓他們瞭 解應該與不應該做的事情,並且以啟發、積極指導與鼓勵的態度,促進學生自我 管理與合作,使學生養成守秩序且自律的精神。 18.

(31) 四、 學生不當行為的處理 當教師進入班級,會發現通常佔據教師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的是處理班級中層 出不窮的問題,這也是讓教師在班級經營與教學上很困擾的問題。學生的不當行 為(misbehavior)指的是學生行為表現干擾或阻礙教師教學活動之進行,以及對 學生學習進行的作為與不作為,包含違反規定的偏差行為、衍生困擾的問題行為 以及違背道德意涵的不良行為等(吳明隆,2001;張民杰,2011)。隨著時代與社 會變遷多元化的發展,使得班級中的學生行為問題更為複雜,教師也需要花費更 多的心力去應對與處理。對於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綜合各學者的看法(朱文雄, 1991;楊裕仁,1995;蔡義雄,1996;李佳琪,1999;吳明隆,2001;林進材, 2007;張民杰,2011) ,分為學生不當行為的原因、學生不當行為類型及學生不當 行為處理方式三個層面,探討如下: (一)學生不當行為的原因 Jones & Jones(1995)認為學生的不當行為表現是對環境的一種反應或缺乏社 交技巧所造成。而學生偏差行為的產生通常是家庭、學校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 教師在面對學生不當行為時,如果使用責罵或懲罰的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 發揮效用,但有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反彈的心理,造成其反社會行為更加嚴重。因 此教師在處理學生不當行為之前,應該要先找出學生會發生此行為的原因,對症 下藥,才能有效處理。學生通常產生不當行為,是來自對學校學習活動缺乏興趣, 或在學習生活中缺乏成就感而選擇逃避的行為。針對可能產生的原因分述如下: 1. 教師個人:教師自身領導與管理風格、教學及人格特質行為,或是與教師心 理狀況和健康狀況都有可能造成學生出現不當行為。教師必須對自己的狀態 與教學方式做思考與反省,改善自己在師生溝通、教學管理及事件處理上的 態度和方法,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2. 學生個人:在學生的個人原因上,有可能是生理缺陷或神經系統方面失調的 影響,如身體病弱、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睡眠不足、視聽力不良等; 19.

(32) 亦或學生需求未被滿足,如 Dreikurs 認為學生得不到社會期許與肯定等歸屬 需求,會出現獲得注意、爭取權力、尋求報復、顯現無能四種不當的行為。 3. 學習環境:學習環境分為物理與心理的環境。物理環境方面包含教室空間大 小、設備、座位安排、環境清潔衛生等,如果教室地點安排不當,距離太遠 可能會讓學生無法準時上課;教室內的設備和座位過於擁擠、擺設雜亂無章, 也會造成學生無法專心上課。心理環境方面包含師生關係與班級氣氛,教師 在班級經營上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並且營造溫馨、關懷、無拘無束的學習 氣氛,學生就不容易出現不當行為的表現。 4. 家庭環境: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跟家庭結構和家庭的管教方式有關係,有些 家庭功能式微,如單親家庭、隔代教養、低社經背景等,可能對小孩的管教 不足,導致小孩自我效能感低落;有的學生在家庭中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 因此在學校也會表現出不當的生活行為。 (二)學生不當行為類型 學生在班級中會出現不同的不當行為表現,依其行為的性質,約可分為以下 兩類: 1. 擾亂秩序的行為:對於教室中學習有妨礙的行為,如用打罵和推撞來侵犯他 人、上課吵鬧和表現出怪異動作以惹人注意、爭吵或打架鬥毆、不遵守規則 以挑戰和反抗教師權威、破壞公物等。 2. 影響教學的行為:學生消極不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有可能影響到教學的進行, 如作業遲交、上課遲到、上課不專心、工作態度不佳、不認真打掃、不與教 師和學生互動或不完成教師交代的事情等。 (三)學生不當行為處理 對學生不當行為處理,教師必須具備「掌握全局」與「同時處理」的概念, 能以溫和的方式或暗示性的動作適時制止學生不當行為,並立即採取有效的反應 措施,不漠視或姑息學生的不當行為。在處理學生不當行為時,必須清楚明確的 20.

(33) 說明其錯誤所在,僅針對違規學生的錯誤行為公平的進行處置,避免使用大聲吼 叫的責罵方式,或是諷刺、威脅、嚇阻的言語,且不宜對全班學生進行集體式或 連帶的處罰。.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以知道,教師在面對學生不當行為表現時,應以溫和的方 式立即制止其行為,從中分析學生產生不當行為的原因,在不影響到教學活動進 行的前提下,做適當的處理,才能有效改進學生的不當行為。教師除了要注意以 理性的話語、平穩的情緒與行動面對學生外,亦可以積極的運用獎勵的方式和班 級正向氣氛的引導,來改善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行為。. 五、 人際關係的經營 在班級經營中,人際關係的經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助於班級活動順利進行。在班級中的人際關係經營應包含教師與家長間的親師 關係、教師與學生的師生關係以及學生間的同儕關係三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親師關係 家長在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扮演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角色(Jones & Jones, 1995)。教師在班級經營時如果能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合作、參與與協 助,則可發揮加倍的功效(張民杰,2011)。親師間要建立良好的關係有賴於有效 的親師溝通,親師溝通即是教師與家長間互相交流溝通的歷程,可以來探討關於 學生學習的成就表現、行為態度、個性發展、生活常規等訊息,在互相交流中, 彙整親師雙方的教育理念與管教方式,建立共識,並明確提出具體的問題解決方 針(涂怡如,2000)。 親師溝通的目的在交換訊息、分享意見和建立雙方的共識,教師必須有良好 的溝通技巧和態度,才能有效達成其目標。因此教師在親師溝通時應掌握下列原 則(曹常仁,1994;涂怡如,2000;吳宗立,2002;張民杰,2011): 21.

(34) 1. 主動積極的態度:主動積極是親師溝通的基礎。隨著社會變遷與資訊的發達, 家長對教育品質與學校教師管教及教學方式比以往更加關注。因此,教師在 開學一個月內應透過各種管道積極主動和家長聯絡,讓家長能清楚瞭解教師 的教學理念與管教方式,以建立家長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學生家長也應主動 運用各種機會與教師聯繫,增進對孩子學習與成長共同的瞭解。 2. 雙向真誠的互動:在親師互動的過程中,真誠與尊重是有效溝通的關鍵。教 師若能在與家長溝通的歷程中真誠的關心學生,並於言行態度中表露出接 納、尊重與關懷,將有助於彼此認知歧見的化解,而家長也會積極種動的與 教師合作。 3. 同理心的傾聽:同理心(empathy)是一種「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了解對方 心境的溝通技巧,亦是親師溝通的重要條件。教師應培養積極聆聽的溝通技 術,營造良好的溝通氣氛,與家長互相瞭解彼此的感受與想法,從中尋求解 決問題的方法。 4. 圓融的情緒管理:親師溝通的歷程重視情緒的管理,如果在溝通過程中任憑 高漲的情緒宣洩,極有可能引發親師衝突。教師宜透過敏銳的情緒察覺,用 圓融的人際互動、理性分析事理及體恤包容的同理心,關心自己和他人,有 效紓解情緒上的障礙。 5. 理性的溝通情境:親師溝通的理性原則是尊重接納彼此的理念,在合理互動 的過程中,彼此能夠就事論事,心平氣和的針對問題提出有效途徑和方法, 交換意見以形成共識,如此即可避免冷漠疏離的情境發生。 6. 多元的溝通管道與媒介:親師溝通的管道非常多元,教師應利用各種不同的 管道來和家長接觸與聯繫,如開學時的一封信、家庭聯絡簿、通知單、班級 通訊、電話、電子郵件與網路,學生個人檔案等物品與媒介;另外也可以透 過班級家長日、學校活動、家庭訪問等,由教師親自與家長做面對面的溝通。 7. 運用溝通回饋機制:親師溝通的過程中,從互動訊息的傳達、語意的澄清、 22.

(35) 肢體語言與表情神態等線索可以得知溝通的有效性,並藉由回饋機制,適時 的修正與澄清誤解,確保親師溝通的效果。 (二)師生關係 在班級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除了在法律上規定的權利關係和倫理道德上的 規範之外,也可以發展出亦師亦友的師生情誼。無論是何種關係,師生之間應該 培養信任與信賴的情感,才有助於在班級中的相處和教學的進行。教師在班級經 營時,應營造一個關懷的環境,建立師生間關懷的雙向過程(林信志、劉藍芳, 2011)。教師在開學時,可以準備學生的基本資料與座位表,並幫學生拍照,幫助 教師記憶學生的名字。另外,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發自內心的關懷、 鼓勵和讚美,增加其自信心與正面的行為表現。而教師可以視情形營造單獨和個 別學生談話的機會,如午餐約會,以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亦或舉辦學生重視的班 級活動,如慶生會或同樂會,來凝聚班級師生的向心力與歸屬感(張民杰,2011)。 (三)學生的同儕關係 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受到同儕的影響頗深,學生間會自成不同的團體,並且 對彼此的行為互相影響。因此在班級經營上,學生與同儕間的人際關係與學生的 次文化皆是教師必須關注的部分。在班級中,學生間會呈現受歡迎或被排斥、忽 略的不同關係,受歡迎的學生可能具備利社會的行為技巧與受人歡迎的人格特 質;而被忽略或排斥的學生則可能在溝通或社交技巧上較為欠缺,或行為習慣引 人反感。因此,教師應瞭解學生在班級中所扮演的角色,運用班上受歡迎的學生 協助班級自律,並輔導班上受忽略與排斥的學生,改善其不受歡迎的行為,給予 關注與表現的機會,並發揮其潛能(張民杰,2011)。. 綜上所述,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教師除了透過不同管道與家長間積極主動 的聯繫,形成親師互助合作的信任關係之外,也須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培養師 生間亦師亦友的關懷情誼,並且關注學生間的同儕關係,運用不同學生在班級中 23.

(36) 所扮演角色的影響力,以營造班級自律的良好規範。. 基於本節對班級經營內涵的整理與探討可知,班級經營內涵複雜且極具挑戰 性,包含層面甚廣,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的班級經營理念和教師專業知能,進行多 方面的考量與審慎的計畫。因此,研究者將本研究中班級經營之內涵分為課程與 教學、教室環境、班級常規、學生不當行為處理和人際關係的經營五個面向,並 且因應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之趨勢,增加融合教育為第六個面向,另外於本章第 三節進行探討。而本研究中探討之班級經營實作則定義為教師為了達成教育目 標,在班級中針對課程與教學、教室環境、班級常規、學生不當行為處理、人際 關係、融合教育六個面向所規劃與進行活動的過程。. 第二節. 班級經營中的融合教育. 本研究針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的實作過程作探討,隨著時代改變與國內教育 改革的提倡, 「融合教育」成為班級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師在班級中無可避免 的會遇到特殊學生的問題,在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班級中,即碰到一位亞斯柏格 症之特殊學生,而教師對於班級中這位特殊學生的特殊狀況和行為常感到無奈與 困擾,並在此方面的專業知識上產生疑問,因此亦有必要陸續將融合教育理念納 入班級經營當中。本節首先說明臺灣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其次針對在普通班級 裡班級經營中融合教育的規劃與實作做深入的探討。. 壹、 臺灣的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從特殊教育出發,但實施融合教育對普通教育是一大挑戰,許多普 通班的教師缺乏特殊教育背景以及對身心障礙的特殊學生的不瞭解,使他們對這 些學生融入班級中感到驚慌與無奈(林貴美,2010) 。因此,普通班級的教師也須 24.

(37) 因應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進行融合教育相關專業知能的成長與瞭解。. 一、 融合教育的發展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強調身心障礙學生應有平等的完全參與機會,特殊學生有 權利與普通學生一同接受教育,其家長可以自行選擇相關的教育安置措施,而義 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不能拒絕身心障礙學生入學,普通班的教師也有義務去教導所 有的學生(張蓓莉,2009)。臺灣從 80 年代開始,受到國際潮流影響,積極的配 合相關融合教育理念,在教育上進行相關的輔助措施,包括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 流(mainstreaming)和融合教育安置、創設資源班(accessable)提供課業輔助、 改善學校環境以達最少限制環境,並針對特殊需要的學生擬定個別教育計畫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 IEP) 。國內於 1997 年修訂「特殊教育法」 ,在該法中規 定從學前教育階段就將開始推動融合教育,接著 1998 年修訂了「特殊教育法施行 細則」 ,針對接受特殊教育之身心障礙的學生,視實際情況與需求提供相關的教育 補助。隨著辦理特殊教育的普通學校逐年增加,目前國小中特殊學生在普通班接 受教育已成為普遍的現況,而這也表示普通班級的師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特 殊狀況的學生。 近年來為了配合九年一貫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以及未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的進行,以及更加完善特殊教育的相關事項,特殊教育法和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經過數次的修正,對特殊教育的鑑定、分類、安置、輔助與教育計畫做更詳盡的 規劃。依特殊教育法(2013)第三條規定,身心障礙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 專業評估和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協助者,分為智能 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情緒 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與其他障礙共十三類。面對如 此多元身心障礙種類的特殊學生,除了部分普通班教師在師資培育課程中曾修習 特殊教育三學分的課程之外,大多數的教師在面對特殊學生時,仍對其特殊的狀 25.

(38) 況不甚瞭解。而目前臺灣政府在政策上提供了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就是特殊教育 相關專業團隊,使用由巡迴特殊教育教師分區到負責輔導的學校進行融合班直接 或間接的服務。直接服務的方式是入班協助特殊學生及教師直接或間接的學習, 另外也可以將學生抽離,以一對一方式進行個別化教學;間接服務的方式是提供 教師諮詢的服務,對班上特殊學生進行觀察,提供教師可行的建議(林貴美, 2010)。. 二、 融合教育的模式 特殊教育法第十一條明列,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得設特殊教育班, 其辦理方式分為集中式特殊教育班、分散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其中集中式特 教班指學生全部時間於特殊教育班接受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分散式資源班指學 生在普通班就讀,部分時間接受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巡迴輔導班則是學生在家 庭、機構或學校,由巡迴輔導教師提供部分時間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另外, 在第十二條亦揭示了特殊教育學生之教育需求,在教育階段、年級安排、教育場 所及實施方式應保持彈性(教育部,2013) 。由上述可知,臺灣對於特殊教育的安 置採取多元且彈性的方式。一般而言,國內外特殊教育安置的類型約有六種,其 教育方案的變通與連續性如圖 2-1 所示。. 26.

(39) 圖 2-1. 連續與變通性特殊教育體制. 資料來源:出自何華國(2004:22). 依據圖 2-1 的內容分別說明如下(何華國,2004): (一)普通班(regular class) 學習問題或障礙較輕微的特殊學生,通常會被安置在普通班,普通班教師只 要經過一般性的特殊教育訓練或接受輔導員的諮詢協助,就能指導特殊學生。普 通班對特殊兒童而言就像「家」一般,特殊教育的任何協助皆是要幫助其回到普 通班中,因此普通班是特殊學生很重要的安置模式。 (二)巡迴輔導制 特殊學生仍安置於普通班,由巡迴輔導人員(itinerant personnel)提供必要的 協助,這些專家會不定期的到其巡迴服務的地區及學校,對特殊學生提供部分時 間的教學以及與教師商量輔導策略。 27.

(40) (三)資源教室(resource room) 資源教室是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前去接受特殊協助與學習的教學環境。資源教 師除了對轉介至資源教室的特殊學生進行教學外,也與班級教師和家長保持密切 的聯繫,以提供特殊學生合適的協助。資源教室亦常被視為特殊學生回歸主流的 橋樑。 (四)自足式特殊班(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 自足式特殊班為集合教育相近的特殊學生,在普通班外另外自成班級,特殊 學生全部時段皆在該班內受教育,目前收容的學生多以中重度殘障為主。 (五)特殊學校 特殊學校又可分為通學制特殊學校(special day school)與住宿學校(residential school) 。其特色為具備較多專業訓練的教育師資及相關的專門人員,且在所需的 設備與儀器較充足,可以為特殊學生提供完整的服務與協助。 (六)醫院與在家教學服務 部分生理殘障或身體病弱的特殊學生必須住院治療或在家中休養,為了讓此 類學生能夠跟上班級的教學進度,教育或當局會派遣教師前往實施床邊教學與輔 導。另外,有些醫院也會與相關學校合作,在醫院內開設班級,提供特殊學生相 關的教學服務。 另外,臺灣的融合教育在中小學階段主要是採取完全融合與部分時間或部分 課程融合的方式,茲分述如下(林貴美,2010): (一)完全融合模式 完全融合的方式是指特殊學生所有的課程都與原班相同,對於有學習困難的 學生,則另外由資源班教師提供特殊輔導。資源班的設置配有兩位特殊教育教師, 一個資源班約可服務 20 至 25 位學生,每位教師上課時數為每週 16 到 20 節。原 則上,輕度障礙及發展遲緩的特殊學生必需安置在普通班;中度及重度障礙的學 生則需家長提出要求才會安置於普通班。普通班若安置特殊學生,該班可以減少 2 28.

(41) 至 3 人。如果個案學生為重度或極重度障礙者,該班即可申請一位部分時間協助 的個人助理來協助特殊學生的學習。 (二)部分時間融合模式 部分時間融合的方式是指學校經過特教班與普通班教師商量並達成協議之 後,安排晨間活動、午餐時間、下午自由活動時間等特定的時段,將特教班學生 與普通班學生以兩個班或三個班的方式共同進行活動。 (三)部分課程融合模式 部分課程融合的方式是由特教班和普通班商議在某些特定的課程,兩個班共 同進行活動。如音樂律動、戲劇、美術、體育活動等均可讓學生一起進行,由兩 個班級的其中一位教師主教,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從上述可知,臺灣的特殊教育發展至今,在對特殊學生的安置規劃與輔助上 都有詳細的安排,且在教育上尊重特殊學生家長的教育選擇自由,提供多元的安 置環境協助特殊學生接受各方面的教育,並且盡量達到「回歸主流」、「最少限制 環境」的目標,期許能幫助特殊學生融入社會環境與發展自我潛能。. 貳、 班級經營中的融合教育 從臺灣融合教育的安排來看,國民教育階段的普通班級中皆有可能進行相關 的融合教育措施,接觸到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基礎專業知 能,並進行班級經營中對融合教育的規劃,才能有效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國內 學者鈕文英(2006)採取紮根理論的研究取向,針對具成效的國小三十二位融合 班級教師,根據其班級經營策略相關條件,彙整出國小融合班班級經營模式,並 經簡化修改如圖 2-2。. 29.

(42) 圖 2-2. 融合班班級經營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鈕文英(2008:127) 30.

(43) 從圖 2-2 可以看出,融合班級的經營可以分為特殊學生入校(班)或學期前、 特殊學生入校(班)後或學期中、特殊學生離校(班)三個時間進程,在每個時 間階段,教師都要依據特殊學生的特殊性和需求做好各方面的完善準備,並且在 教育政策的輔助上尋求協助的資源與人力,才能有效的發揮融合教育的精神。 就上述國小融合班班級經營模式的內涵,對於普通班教師如何接納特殊學生 進行融合班級的教育,綜合國內學者的看法(紀雅馨,2006;鈕文英,2008;王 淑惠,2010),進行以下幾個面向的探討: 一、 教師心態的準備 要成功經營一個融合的班級,教師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教師對學生的信念和 態度,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在接納特殊學生進入班級時, 教師必須先行調整自我的心態,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迎接特殊學生,將其視為增 長自己專業知能的機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瞭解他的困難,並且對學生抱持適當 的期望,以寬廣多元的角度檢視學生的能力和成就。當教師面對到困境之時,必 須積極的尋求解決的策略與特教教師的協助,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省與改進。當 教師對於融合教育的態度保持積極正面,比較能針對自己的班級經營做改善,並 且獲得有效正面的結果。 二、 特殊學生個別差異的瞭解與需求的分析 學生個別差異的呈現可分為特殊需求、心理特質與能力三方面,教師在規畫 班級經營時,要先瞭解學生這三方面的狀況,在班級經營上事先預備,亦可藉此 機會讓學生認識和欣賞個別差異。另外,教師在特殊學生進入班級之前,須先分 析其加入可能需要關注的需求及議題,並據此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一方面了解 特殊學生的特質與觀點,另一方面檢視其所需的環境特性與需求,進一步評量特 殊學生在生態環境中的功能表現,分析造成適應困難的情境脈絡。 三、 相關人員合作和特教資源的運用 在相關人員的溝通與合作方面,其對象分為一般學生家長、特殊學生家長和 31.

(44) 一般學生三部分,另外也必須瞭解特殊教育相關資源的應用,茲分述如下: (一)與一般學生家長的溝通與合作 教師剛開始可以讓家長知道每一位孩子都是受歡迎的,並且針對特殊孩子的 情況和其與一般學生互動可能產生的問題,經過特殊學生家長同意後,告知一般 學生家長,讓他們能夠瞭解融合教育的趨勢與優點,進而增加其接納的態度。 (二)與特殊學生家長的溝通與合作 教師在面對特殊學生家長時,應先針對阻礙親師合作的因素進行處理與因 應,如學校行政體制、教師時間的限制、家庭組成因素、家長本身的壓力等,幫 助家長尋求其它資源解決問題。另外,教師在溝通時要表現出真誠、尊重與積極 的態度,傾聽對方的想法,共同合作來協助學生的學習和照護。教師在面對特殊 學生時也須表現接納的態度來減輕家長的疑慮,並且向家長溝通自己的教學理念 和班級經營做法,尋求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三)與一般學生的溝通與合作 在融合班級中,同儕是很好的協助者,但要一般學生去協助特殊學生,教師 必須教導他們瞭解特殊學生,包括他們的特質、行為、優勢弱勢及特殊需求,並 且學習如何與特殊學生相處和互動。這些行為一開始可能難以為一般學生所接 受,而教師協助他們瞭解行為的原因後,可以減少一般學生的恐懼與排斥感。另 外,教師可以運用同儕中介教學,在教師指導與監督下讓同儕擔任教學與介入者, 提供特殊學生所需的支持,讓兩者形成夥伴關係,也可以使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加 強雙方的互動關係。 (四)特殊教育相關資源的應用 特教相關資源可分為人力和非人力資源兩部分,人力資源包含特殊教育推行 委員會、特殊教育教師、教師助理員與家長;非人力資源則包含設備、空間場所、 網路、服務及活動資源、經費資源等。教師可尋求這些相關特教資源在諮詢、輔 導以及教學上的協助。 32.

(45) 四、 物理與心理環境的安排 在融合班級中的環境安排包含物理和心理層面。在物理環境安排上,無論是 學校建築或是教室空間,皆強調「無障礙」的設施,如無障礙廁所、電梯、寬敞 的出入口、平滑坡道、導盲磚等設施,教室空間盡量安排在一樓,且教室內擺放 用具和物品須符合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教室內的學習區域與動線要考量其安全 和實用性,善用圖片、相片等視覺提示來標示,進行環境上增加、減少、變化和 環境內設計等調整策略。對於心理環境的營造,要讓學生具有安全感,提升學生 自我價值感、隸屬感和自由喜悅的環境;另外,班級氣氛也須具備公平與關注, 讓普通學生能發揮同理心,設身處地去思考,進而對特殊學生表現關懷和協助的 態度。 五、 生活程序和行為的管理 班級經營中的生活程序包含了常規與作息兩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支援服務 的提供、學生健康照顧、緊急問題處理等部分也是常面臨的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班級常規的訂定 在班級常規方面讓學生瞭解教師對他們行為的期待,提升正向氣氛。對於違 反規定者,讓他能預期行為的結果,並且在處置上維持公平。教師可依據個別差 異與需求來決定要規範的行為,且班級常規要貼在醒目處,透過視覺與口語的提 醒,協助學生遵守班級常規。 (二)作息時間表的安排 在作息上,必須考慮到特殊學生能力、生理與情緒狀態來調整作息及教學活 動時間的長短,安排是適當的地點級選擇合宜的休閒活動,規律性的作息表可增 進學生對生活作息的預測和控制,讓學生能掌控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 將作息表帶回家中告知父母,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學校的活動。 (三)支持服務的提供 部分特殊學生在感官或肢體上有障礙,或溝通上有困難,此時可以提供輔助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parents attending a study group designed by class teacher that include reading a chosen book and engaging in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