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教育的社會互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技教育的社會互動"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教育的社會互動-建立「以網路為主的教育情境」

江文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副教授 壹、緒言 當前教育政策已經反映出,以電腦為終端設備的網際網路,已經逐漸普及到 日常生活的事實中。小班小校即將全面實施與統編教材時代之結束,學校教育是 否從此能夠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除了過去為經濟成長而「培育人才」的目標之 外,學校是否而進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創造出終身學習的教育環境,成為提 攜與尊重社會每一主體的搖籃?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掌握進步快速的網路資訊 科技,使之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是我們必須及早深思的重要課題。 我們在許多對未來科技社會場景的預言中,常會聽到許多動人的描述:例如 「遠距」的功能,可以使得偏遠地區的學校享有較豐富的教學資源。這些構想, 反映了目前資訊科技技術飛快進展的事實,卻難說合適於教育機構對資訊社會所 需要採取的變革。在社會脈絡下來思考資訊技術,我們會發現,技術進步的直線 式思考,會因為「人」這項因素的引入而顯得過分單純。幾千年來,教育的對象 是人,施教者也是人。如果企圖使用一部部沒有體溫的機器來取代施教者,或者 以單一教師,透過網路對眾多學生進行遠距教學,由於難以關注到學生的個別差 異,這種教育形式所造成的後果,只怕更有甚於今日的大班大校。所以,沒有反 省到人文關懷層面,而貿然付諸應用的資訊技術,反而會令人對未來更感到茫然。 隨著網路資訊技術的進步,使得知識的來源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藉由強 大的計算能力與友善的人機介面操作方式,使得許多不容易親身經驗的課程,與 抽象的概念,可以透過專家的智慧結合軟體在電腦上有了更合適的表達形式(例 如多媒體和虛擬實境技術),也因此而變得更容易理解和增強了學習上的效果。 更由於電腦與網路的結合加速了資訊的流通,而擴大了能獲得該等知識的人數。 這些在國外已經開始實現的情境,將有待全國的老師結合相關的專家和技術人 員,早日付諸完成。至於未來的學生與社會大眾如何妥善運用網路上的種種資 源,以充實生活的內容和技能,也將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結。

(2)

貳、資訊科技社會的發展趨勢 資訊技術的趨勢,大抵可以用我們耳熟的 3C 來說明, 3C 亦即「通訊 (communication)、運算(computing)與消費(consumer)」。在通訊方面,趨 向跨越國界與網域等各種藩籬,以便隨時隨地收發資訊的技術(如,網際網路); 在運算能力方面,電腦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大,整合處理各種媒體的功能也更完 善(例如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在消費方面,趨向以消費者需求導向為設計原 則(如,圖形介面、數位圖書館的開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3C 並非各自孤 立發展,而是力求此三者的整合應用(例如,網路化的多媒體系統、全球資訊網), 換言之, 3C 技術趨勢帶來資訊流通成本的下降,流通量的增加與流通媒介的多 元化。 由資訊網路架構出的「網際空間」(Cyberspace),不只是提供了資訊流通 的管道,同時也累積了這些資訊內所蘊含的知識,成為一種「網路知識庫」。這 些知識包含了各種形式的電子檔案,和操作電腦強大的計算能力以解決問題的各 種軟體程式。它的特色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一)資源普遍的共享 從網際網路發展之初,使用者便互相分享工具程式與資料,互相解答問題, 交換意見。共享的內容,除了「資源」、「資訊」還有「價值」,共享的精神一 直是網路的特色。然而,網路的共享機制是價值中立的,價值共享對社會的效應 取決於網路使用者的共同作為。 (二)整體知識的彙整和累積 前輩將有用的資訊或工具程式、程式庫、文件等蒐集起來,提供後進遇到相 同或類似的問題時的參考,這樣的行為在網路上相當普通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討論群的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或者像是 BBS 內的「精華區」。這 些共同在網路上產生、分享的數位資訊,由於便於處理,而得以快速地累積成為 知識。 (三)教育個體化 過去,「大量生產」與「個別服務」是兩個極端,今天,由資訊科技,藉著 網路的互動能力與計算能力的提昇,服務可以大量進行,同時也顧及個人化、地 域化的需求。也就是說,透過網路能夠進行各取所需的資訊服務。 (四)知識為本(Knowledge-based)

(3)

目前的媒體下,閱聽大眾扮演非常消極的角色,媒體的內容往往僅如浮光掠 影一般稍縱即逝,為了使閱聽大眾留下印象,提供的內容傾向於片段、感官衝擊 為主。然而,對於資訊的取得,由於網路使用者乃是主動地設定其接收資訊的來 源(如網址)與時間長度,因此在多元化的環境中,欠缺深度內容的資訊,無法 吸引網路使用者長久的青睞,從而會有淘汰的作用。「使用者主動」的機制使得 網路提供的資訊基本上多屬於較為深入的題材,不僅是口號宣傳而已。透過網路 的意見討論也使得威權關係較不易影響理性的思辯;網路也使得人的智慧與創意 成為產生經濟價值的主要來源。 (五)互動能力強的資訊溝通模式 以兩人交談為例,交談雙方必須在同一段時間內進行聽與說的動作,此為同 步溝通。相較之下,信件往來雙方,則不需要在同時間內進行寫信與讀信的行動, 此為非同步溝通。一般而言,同步溝通的互動性強,然而成本高,非同步溝通的 成本低,然而互動性弱。在網路上,由於機器居間成為溝通的媒介,透過機器本 身強大的儲存與運算能力能夠獲得相當程度的互動。換言之,需要互動溝通的資 訊服務,可以透過網路以較低的成本在較有時間彈性的情況下取得。 參、科技教育幾個社會層面的問題與省思 經由網路科技的迅速發展,電腦也成為交換資訊的重要工具。電子化之後放 在網路上的資訊更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持續成長。在這個電子資訊所構成的虛擬空 間裡,出版資訊的技術與成本降低,真偽之間的界線也更難辨認;傳統意義下的 「社區」觀念,相對於網路資訊之跨越時空地滲透,顯得相當薄弱。另一方面, 大量「情色」內容的數位化,也引起許多家長與教育人士的憂心。伴隨著精心設 計的聲光刺激,比較容易吸引孩子們主動接觸和反覆練習。然而,如何在真實與 虛擬之間摸索出「人我、群己」關係的健康態度?如何優游於多元文化價值之間? 如何在經驗與實踐的學習過程中,建立知識的架構,進而終身學習與成長? (一)教師的社會功能角色 教育仍然會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人際活動,網路資訊科技只是工具。然而,教 師所扮演的角色,必然會因為新工具與方法的使用,而需要調整。傳統上,教師 背負著「經師」兼「人師」的任務,就此而論,教師應該要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 以提供學生養成社會生活所需的基本智能,也要能夠在日益瞬息萬變的社會脈動

(4)

中,掌握人生的應對之道。但是,數十年來,升學淘汰篩選菁英成了學校教育的 實際作用,教師授業的負擔尚且難任,遑論其他。誠然,社會是否應該期待老師 全方位負責,是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即使單就「授業」而論,如果說,「小班小校」、「因材施教」、與「社區 化」都是社會對於教育普遍的期待的話,教材的內容將因而需要更加多樣化,數 量也必須大幅成長,對於特殊教育師資的需求也必然更加殷切。因此,社會資源 如何在短期的經濟投資與長期的教育投資上重新分配,是考驗台灣邁向資訊社會 的一大課題。利用新工具,固然需要政策面的協合,更需要社會自主的行動。由 教師共同參與教育資訊之電子化與網路化的任務,或許是值得嘗試的方案之一。 一如在網際網路發展過程,眾多學者自動自發找問題,解決問題,乃至促成其今 日之盛況。這種草根精神能否在教育網路上重現,可能是實現以上幾個教育目標 的關鍵。 網路的普遍利用在未來社會只怕已經是一個無法逆轉的事實,教師共同提供 和分享教育素材,進而咀嚼相關資訊和掌握網路資訊科技,創造教育資源,並且 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成「指導者」,應是個合理的期待。我們希望,在網路 上學生可以獲得多元而豐富知識,而老師的任務,則可以是以導引學生學習和解 決問題為主題。這種因材施教和計畫導向(Project-oriented)的教學方式,是網路 所能帶來的便利。 (二)學生的社會化角色 雖然我們都知道,學生應該要有主動學習的精神,然而,目前的教育環境, 教科書、課程標準與有如修道院般的時間安排,其實並不利於學生養成主動學習 的習慣。傳統上的單一教材與單一進度制度下,學生並沒有分配學習時間、選擇 學習內容的自由。由國小而國中的教育過程,環環相扣。在趕進度的壓力下,學 習比較緩慢的學童,往往遠在離開學校之前,已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然而,當教師成為解決學習困境為主的指導角色時,學生應被鼓勵扮演主動 學習的角色,並給予適當的選擇自由。主動學習的動機,實際上是伴隨著學習者 的主體性而成長的。當每個學生要求有自己的學習進度與重點,有自己迫切解決 的好奇,資訊科技以其趨向主體化服務的功能,能夠支援受教者擁有這些教育條 件的需求。 (三)學校科技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互動

(5)

網路改變了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改變了師生的關係,同時,也就會改變學校 教育在社會中的功能定位。我們不需要期待學校教育(一種同步、集中的教育方 式)能夠把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知識傳授(灌輸)給下一代,即使是今天,我 們也能輕易發現,這樣的教育目標是錯誤的。以後的人不需要重複我們目前這個 社會,而我們需要做的僅是協助他們獲得學習能力,以選擇地繼承目前社會的經 驗,並鼓勵他們保有自己的創造力,並創造一個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社會──這是 他們的課題。這一學習歷程,必不會因為離開學校而終止,我們在學校學到的, 恐怕僅只是人類到一百年前為止的文明史,而日夜變動的社會,唯有社會足以教 育。 (四)科技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問題 經由網路消弭了地域的限制,山巔水涯,海角天邊,都能齊聚一堂。如果說 教室消除了貧富背景不同的小孩間的差異,而網路空間則消除了參與者之間更多 的社會與自然條件的差異。貧富、年齡、性別、社會階級、地域、文化背景等, 都會有所接觸,因此,對於養成開放、多元的性格,網路提供了絕佳的環境。然 而,另一方面,我們既有的價值觀也會遭受到衝擊,有許多看似二元對立的問題 會產生,例如國家認同與世界公民、本土化與國際化等等。網路空間的產生,為 我們的世界帶來價值觀的變化,人格教育不能執著於道德的「教化」,如何保有 活潑的性格與創造力,培養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公民,值此變動之世,無疑是個 艱鉅的挑戰。 肆、結語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建立「以網路為主的教育情境」,成為一種值得 研究的主題,與值得努力的方向 。我們不知道將來社會的實際景象,目前的資 訊科技也僅能夠解決部份教育的問題。作為一種工具,資訊科技永遠應該從屬於 人類社會的價值取向,而資訊科技本身為人類帶來建立理性溝通情境的可能,人 可藉以達成價值觀上的共識。處在這個社會物質基礎與思潮巨變之刻,我們不 應,也不能等待大勢底定之後,再來擬定教育的因應之道。台灣的教育,固然沈 疴未癒,而善用資訊科技的發展或能提供另一角度的思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我們可從尼爾森每一年所做的臺灣媒體大調查看到,報紙媒體在 1991 年的閱讀率是 76.3%,之後就逐年下滑,到 2009 年已下滑到 42.2%。雜 誌和報紙一樣,在

四肢長。 ★多一條或少一條染色體,可能是在減數分裂過程中 時產生的。染色體數目為: 47, XX(XY), +21 。三 倍體的第 21 號染色體異常( trisomy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 、區 議會、 香港教 育城 、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授課老師: 羅崇銘.. 時間: Thursday

內容 解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參閱課堂資料 3.6.1) 小結:.

 電腦鍵盤已經代替了筆,能夠快速打出一長串文字 ,大 多數人不會再選擇去「握筆寫字」,甚至有人都要 漸漸忘記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