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書局。2002 年 1 月。

編者序

詹志禹(1999) 建構論(constructivism) 的思想起源或許可以追溯得很早 但建構論的成形與受到重視,卻是廿十世紀後半葉的事,在台灣受 到注意與應用的歷史,則大約不超過十年。雖然如此,台灣的教 育 界大多聽過「建構論」,只是對於建構論的意義、內涵與應用不一定 清楚,有部份已經在使用建構式課 程的 老師,甚至因而感到焦急。 因此,編輯一本以建構論為主題的書籍,提供師資培育機構與中小 學教師參考,就變成一件相當迫切的事。此外,本書的出版,也希望 能 有助於此一領域的研究與互動,為此一領域在廿一世紀的新發展 提供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基礎。 以下先為本書每一篇論文作一個簡介。 壹、建構論的哲學基礎 郭 重吉「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一文,除了闡述建構論 的基本主張及常受的批評之外,其獨特的貢獻在於試圖消彌客觀 主義和主觀主義的衝突,嘗試建立一個人與 自然對等互動的模 型,在模型中反映出人與自然都具有主動和被動的雙重互補特性, 因此,人主動認知大自然、建構知識,但大自然也對人所建構出 來的結果施加限 制。此一模型以略帶中國味道(太極圖)的方式 重新整合 von Glasersfeld 所提的根本建構論(radical

constructivism)的兩大原則(主動原則與適應原則),在建 構論當中保留某種版本的實在論(realism),可避免建構論陷 入主觀主義,也可避免實在論陷入客觀主義。

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科學哲學基本上是由實證論所支配, 實證論主張知識的來源是由外而內,由環境輸入心靈,人類只是 被動的接受,在這種接受觀(the received view)的背景之下, 建構論出現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對於知識來源的觀點產生了一 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詹志禹的「認識與知識:建構論 vs. 接受觀」 對於建構論出現的思想背景有較詳細的描述,同時對於接受觀的 影響與困難也作了分析,這些分析有助於對建構論的瞭解與選擇。 馮朝霖「根本建構論理論發展之哲學反思」筆下的建構論,已 不再只是一種知識論,而且是一種更徹底、更廣泛的宇宙觀,馮 文從非常宏觀的角度介紹根本建構論的發展,其中涉及了傳統哲 學家Vico、 康德、與尼采等人的啟示,也涉及了當代演化知識論、 模控學、一般系統理論、與自我組織理論的貢獻;馮文所談的「建

(2)

構」其實已超越「知識的建構」,而涉及了 系統的建構、生命的建 構、甚至宇宙的建構,這些廣泛的觸角是讀者深入瞭解建構論的 重要觀點,同時也是學者進一步發展建構論的重要角度;馮文經 過分析,指出 根本建構論與社會建構論在本質上無甚差異,此 一判斷可能會引起一些辯論,因為這涉及兩派理論對真實 (reality)的看法與態度是否相同。 貳、建構論的心理學基礎 建 構論開宗明義第一個原則就是「主動原則」--認為知識並非由 認知主體被動地接收而來,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構造而成;最基礎 的認知歷程就是知覺,詹志禹在 「認知的主動性」一文中分析一般 知覺和語言知覺歷程,發現知覺雖然是一個非常快速、立即、而自動 化的歷程,但卻不是外朔、被動、與客觀的歷程,而是內發、 主動、 與主觀的歷程。換句話說,「自動化」與「主動」這兩個概念並不相背, 「主動」也並不必然意含「意識的控制」。如果我們承認基礎知覺歷程 的主動性,其 它高層認知歷程的主動性似乎不證自明。最後,本文 也從概念的模糊性來論證認知主體在溝通歷程中的主動性。如果認知 的主動涉入是學習的必要條件,那麼任何有 效的教學或學習策略都 必須能幫助學習者主動生產意義。 皮 亞 傑 對 建 構 論 的 發 展 有 極 大 的 貢 獻 , 特 別 是 von Glasersfeld 聲稱其根本建構論導源於皮亞傑的理論,然而,在皮 亞傑龐大的理論系統當中,也有部份可能與建構論不相容,或與研 究發現不一致,這就形成了新皮亞傑學派與反皮亞傑學派等新觀點 的發展,楊順南「實在與建構:一個發展心理學觀點的分析」一文, 對皮亞傑的理論有非常深入的評析,對von Glasersfeld 的立場- -避談外在實體的重要性--也有深刻的挑戰。楊文並不反對建構論 的基本立場,只是認為談建構並不能避談實在,認為人類的建構必 須植基於內在生理基礎、外在物理基礎、以及社會互動的基礎;楊文 所引的論證包括天生論者(如 Chomsky 與 Fodor)的部份論證、 反皮亞傑學派在嬰幼兒研究上的發現、以及Vygotsky 的理論等,這 些論爭觸及發展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也涉及建構論本身的內涵與發 展。 參、建構論與一般教育 建構論對於教學有些什麼含意呢?甄曉蘭與曾志華在「建構教學 理念的興起與應用」一文中指出,建構取向的教學是當代繼「效能/效

(3)

率導向」、「人本導向」與「批判導向」之後的第四個教學典範,他們回 顧了此一典範的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基礎,並說明了此一典範在一 般教學設計、科學教 育、數學教育、教學科技、教學研究、以及師資培 育等各方面的含意與應用;該文認為:在建構論的典範之下,課程 與教學應建立在開放與共創的基礎上,教師應協 助學生主動參與知 識的建構,讓學生在對話、運思、辯證與合作學習的社會互動過程中 產生學習;然而,建構教學的理念是否能落實,其關鍵在於教師對 建構教學的 認知、態度與實踐技能。 在教學設計方 面,台灣教育界最慣用的傳統模式乃為「目標模 式」,陳麗華、林陳涌在「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一文中,認為目標模 式根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其知識論與建構主 義的知識論格格不入, 因此他們另根據建構論與情境認知論的觀點,推演出「情境模式」的 教學設計;他們對照了「目標模式」與「情境模式」在知識觀與教學觀 方 面的差異,並從課程內容的選擇、前置經驗的分析、設計理念的 溝通、學習情境的選擇、認知架構的提供以及教學和評量的結合等各 方面,來闡釋「情境模式」如何 應用在教學設計當中,最後也提供 了兩則非常具體的教學設計示例。 吳 璧純在「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 的活動」一文中,主要想說明的是:教室內的溝通歷程不是一個訊息 傳輸的歷程,而是一個相互詮釋、交 互猜測的歷程,因為,參與溝 通的主體都在嘗試建構某種理解,而這種理解是主觀的,是在對某 種「真實」進行猜測,因而誤解也是自然而正常的現象,只有透過回 饋才可能降低誤解的程度。其實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歷程也都是這 樣,包括許多人對建構論也會建構出一些理解與誤解,所以,吳文 話鋒一轉,指出一些關於建構 論常見的「迷思」,並做了一些澄清。 鄭 晉昌在「建構主義與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的設計與發展」一 文中指出,學習歷程包含自我建構與社會建構,而合作學習則非常 有助於這兩種建構歷程;合作學習的 三個階段是:溝通、協商、統 合,這三個階段來回互動演進;合作學習的三種基本型式包括:家 教式合作、分工合作與協同合作,其中家教式合作與協同合作較具教 育效果,因此,在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的設計方面,鄭文分別對 應這兩種合作學習模式,介紹了中央大學的「教學相長系統」與「繪 圖小海龜」合作學習系統,最 後並針對較大型的群體合作學習,介 紹了加拿大發展的「CSCIL」系統,這些系統都是應用網際網路所形 成的新興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在教室之外,在電腦的虛擬教室之 內進行互動,為合作學習又提供了一個無限寬廣的空間。 跨 出教室之外的方式,除了電腦網路,還有參觀教學。傳統上, 許多參觀教學往往未經過精細的規畫,讓學生以走馬看花的方式進

(4)

行,效果非常有限。從建構主義來 看,學生如果缺乏適當的先備知 識,將很難從參觀當中建構任何新的意義;因此,詹志禹在「行萬里 路≠讀萬卷書」一文中建議:建構式的參觀教學應該設計成一種 「引導式的發現教學法」,每次都選定一個主題,準備好必要的背景 知識,設計好引導式的學習單,並在參觀結束後進行討論、綜合、歸 納與「假設-驗證」等互動;該文並以參觀動物園為實例,說明了此一 歷程。 教 學流程中最後一個階段的工作往往是評量,吳璧純在「從變 異與選擇建構論的觀點看另類評量」一文中指出,建構論的評量應強 調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決定、自我組 織、自我評鑑與自我校正,強調 實際生活表現與解決問題取向,強調知識的統整、學習的歷程、發展 的時間、與高層的認知能力等,這些主張與晚近主張另類評量者 的 意見是相通的;該文並以數學、科學和語文三大領域為範疇,舉出各 種評量實例,來具體說明具有建構論特色的評量方式。 朱則剛在「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一文中指 出,建構論是一種以人為主體或人本的知識論;對教學而言,學習 者是主體;對教學研究而言,研究對象才是主體,所以,質化或詮 釋性研究應該成為一種重要導向,並使整體教學研究走向多元化。 肆、建構論與科學教育 郭 重吉在「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一文 中,首先分別由科學哲學與認知心理學兩個領域切入,來討論建構 主義的知識論,指出兩者都強調知識 是由科學家或兒童建構出來的, 是暫時的,也是不斷修正和成長的;其次,該文介紹了許多符合建 構主義的教學理論,這些理論基本上都在嘗試說明學生的另有架構 或迷思概念的起源,並嘗試提出協助學生達成概念改變的策略,這 些策略大多強調引出學生既有的想法或另有架構、安排學生面對認知 衝突情境、以及鼓勵學生調適 概念或建構新的想法。在結論的部份, 該文也根據建構主義,針對數理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 計、與師資培育等各方面提出建議。 我國科學教育界對建構論的注意、研究、與應用,大致上是一九 九零年代之後的事,趙金祁、許榮富與黃芳裕是這一個思潮的參與者, 他們於「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文中,簡介了 Piaget、von Glasersfeld、kelly 以及 Vygotsky 這四大學派的建構 論,並涉及了社會批判理論與後現代主義,最後則討論了這些思潮 對我國科學教育研究上的啟示。

(5)

劉 宏文在「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一 文中,則以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回顧了認識論與科學哲學的發展, 鋪陳了建構論出現的背景,指出了建 構論的演進及其對科學教育的 含意,包括認知結構的瞭解、概念改變的教學、教師的中介角色、問 題中心的教學法及合作學習等。 伍、建構論與數學教育 甯自強傳承了根本建構主義的發展路線,對於根本建構主義的 體會很深,所以,立場也頗為明確;他曾深入參與台灣小學數學課 程的發展,對於建構主義在台灣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實踐與落實,他 的功不可沒。在「『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一文中他強調:教學觀 不 只包含學習觀,也要對教學目的、過程、情境與內容重點等方面 提出主張,所以他明確地提出了四項主張:「一、教學目的在於使兒 童建構解題活動類型;二、教學 過程是師生交互辯證的;三、教學 情境是由兒童建構的;四、教學內容重點範圍在於學習者的可能建構 區。」甯文對於這四項主張皆有精彩的論述。 蔣 治邦也參與小學數學課程的發展工作多年,他在「由表徵觀 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與「由表徵的觀點看格式的選 擇」這兩篇文章中,雖然幾乎未提 「建構主義」一詞,但確是對目前 小學教育界所謂「建構數學」的最具體說明。在前一篇文章中他討論 了表徵的類別、特性與功能,他特別指出,表徵的多重意義常 被成 人視為當然,但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立即掌握,必須逐步分化與 獲得;他也指出,表徵不只是運思的材料,也是溝通的媒介,而使 數學符號成為溝通與解題的 工具,則是數學教育的目標;但是,意 義是由學童所建構的,符號也是可以由兒童所創造的,學童是為了 與他人溝通,才學習或選用約定俗成的符號與格式,制式的 數學符 號與格式乃是數學社群為了溝通所形成的傳統,若過早要求學童使 用或背誦制式符號與格式,將使學童喪失建構的機會,也喪失了數 學表徵的多重意義,甚至 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建構數 學」鼓勵學童創建自己的符號與格式,鼓勵學童留下解題過程中的痕 跡,鼓勵學童透過溝通與社會建構歷程去逐步習得約定 俗成的符號 與格式。所以,蔣治邦在第二篇文章中,針對小學中年級的數學教材 (包括加減問題、乘法問題、除法問題、分數與小數問題等),逐冊 說明過去的小學 實驗教材(現在的國立編譯館版本)如何選擇各種 數學記錄格式的理由。 鄔 瑞香是小學第一線的數學教師,她以實際教學行動去探索與 體會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她的努力成果,已經使得許多教育界的

(6)

人一聽到「建構取向的教學」便想到 「鄔瑞香」。在「我的數學教學模 式」一文中,鄔瑞香描述自己對於知識的信念、教師的角色、以及教 學的態度如何產生改變;她認為教師應該布出具有挑戰性的好 問題, 在討論時應導引思考、促進反省、促進深層思考、淡化超出範圍的問題 並維持公平的發言機會,在態度上應容忍同儕互動時的吵雜,並讓 孩子自己發現解題 方式,不要急著告訴答案;她並以「小數的認 識」為單元,提供具體的教學案例。至於「熱鬧的教室,有意義的學 習」一文,雖然作者署名「林文生、鄔瑞香」,但 本文是由林文生執 筆,是對鄔瑞香所做的深度個案研究報告,是從旁觀的角度所描寫 的動人故事;本文根據對鄔瑞香的訪談、其教學檔案、及其學生的反 省日記,來 分析一個傳統老師如何蛻變成為一個引發學生建構知識 的教師;本文具體描述了 鄔 老師的成長心路歷程、教學理念、班級 經營、師生互動、以及合作解題歷程等,非常值得教育實務界參考。 江永明也是第一線的數學教師,他熱愛數學、熱衷數學教育,在 「建構主義教學實例」一文中,他分享了自己對數學科建構式教學的 心得,提出了許多「教師布題」與「學生解題」的實例,這些例子涵蓋 小學低、中、高年級的範圍,頗值得參考。 曾 志華在「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師實踐建構教學理念之研究」一文 中,最獨特的貢獻是:訪談一位傳統的數學教師以及一位應用建構 理念的數學教師,並對他們的教學方 法進行比較分析,這相當有助 於一般老師的反省與轉化;該文對建構教學的歷程也描述得相當具 體,這非常有助於一般老師對建構教學的掌握與應用。 鍾靜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小學,根據82 年 版數學課 程(所謂「建構數學」)所推動的兩年實驗研究,又是一個很值得參 考的經驗;在「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一文中,鍾靜記錄了許多參與 實驗的老師的教學 信念,比較他(她)們在實驗教學前、實驗教學 中、和實驗教學後的說法,呈現了非常有趣的轉變,這些轉變涉及教 師們如何處理兒童的自然想法、如何適時介入、 以及如何處理兒童 的認知衝突等層面;鍾靜並且針對學童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參與實驗班的學生比普通班的學生有更多人從數學教室中學會別人 的想法,學 會了「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注意聽別人的報告」、 以及「和別人合作」等,並且更願意和父母親討論數學;這個實驗很 具有啟發性。 上 述幾個研究或體驗都是針對小學所做的實驗,那麼,建構主 義可以應用到國中階段的數學教育嗎?本冊論文集包含了兩篇針對 國中數學所做的教學實驗研究,第一篇 是葉倩亨的「建構取向教學 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課之實驗研究」,第二篇是蔡淑桂的「建構式數學 教學模式對國中自願就學學生解題能力及數學信念之影響」(針對國

(7)

中二年級學生)。葉倩亨的實驗對象是兩班國一學生共83 人,採 「前後測、不等組」之準實驗設計,實 驗期間約兩個月,結果經共變 數分析發現:實驗組(建構取向教學)與控制組(傳統取向教學) 的學生在數學段考成績、數學焦慮與民主溝通態度方面,尚顯不出任 何顯著差異,但在數學學習成就測驗、數學動機信念與數學課班級氣 氛方面,則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具有較高層次的數學思考、較高水準的 數學學習動機、與較正面的 班級氣氛;質的資料透露了學生的感受 與回饋,也透露了一些待克服的困難,包括秩序問題與進度問題等; 該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實用的表格與學習單設計等。蔡淑桂 的實驗對 象是兩班國二學生共48 人,採「前後測、不等組」之準實驗設計,實 驗期間約半年,結果經共變數分析發現:接受建構教學的實驗組學 生比接受解說教學的控制組學生,在解題能力與數學信念方面均有 較佳的表現;該研究也針對教學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策略與建議。 正 如其它科一樣,數學科的教學流程中,最後一個階段的工作 也通常是評量,黃幸美在「數學知識的建構學習與評量方法之探討」 一文中,就針對評量問題,提出了許 多示例與建議;該文首先確立: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並且與語言、溝通、討論、批 判思考有密切關係;因此,該文所提倡的兩種主要評量方式包 括: 有意義的問答及數學日記寫作;該文對這兩種評量方式,不僅舉例 解說其內容與設計方式,並且詳列其評量要點,非常有助於模仿與 應用。 陸、結論 如果建構論是對的,那麼,讀者將在閱讀這些作品之後發現: 上述作者的觀點之間具有分歧與共識,分歧來自於作者的個人建構, 共識來自於作者與這個領域社群互動之後的社會建構。分歧之處,其 實很多,特別是建構論的意義與範圍,小至限於根本建構論,大到 包含Kelly 的理論、訊息處理模式、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甚至某些 宇宙觀等;此外,各個作者對於「真實」(reality) 的假定與態度 也不一樣。共識之處,其實也不少,包括對於建構論的闡述,大多強 調主動、互動、發展與創造,特別是關於教學歷程與策略,竟然也有 頗多雷同之 處,例如大多強調教師布題的角色、尊重學生自然想法 的態度、引導討論的功能與適時介入的策略,強調學生對話、討論、 辯證、相互欣賞與合作學習等社會互動, 強調學習的意義度與問題 解決的歷程,也強調多元、高層思考的另類評量。 讀者對這些作品進行理解、評論或試用,也是在對「建構論」的 意義進行建構,不同讀者所建構的結果,也將具有分歧與共識。分岐

(8)

之處,通常是發展、改進、與創造的動力;共識之處,通常是發展、 改進、與創造的基礎。

---目錄

作者簡介 編者序 壹、 建構論的哲學基礎 一﹑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郭重吉 二﹑認識與知識:建構論 VS. 接受觀/詹志禹 三、根本建構論理論發展之哲學反思/馮朝霖 貳、 建構論的心理學基礎 一﹑認知的主動性/詹志禹 二﹑實在與建構——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的分析/楊順南 參、 建構論與一般教育 一﹑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甄曉蘭、曾志華 二﹑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陳麗華、林陳涌 三﹑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的活動/吳璧 純 四﹑建構主義與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的設計與發展/鄭晉昌 五﹑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談建構主義式的參觀/詹志禹 六﹑從變異與選擇建構論的觀點看另類評量/吳璧純 七﹑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朱則剛 肆、建構論與科學教育 一﹑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郭重吉 二﹑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 ——建構論的典範與評析/趙金祁、許榮富、黃芳裕 三﹑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劉宏文 伍、建構論與數學教育

(9)

一﹑『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甯自 強 二﹑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蔣治邦 三﹑由表徵的觀點看格式的選擇/蔣治邦 四﹑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鄔瑞香 五、熱鬧的教室,有意義的學習 ——談建構主義的想法在數學教室當中的「酵」果/林文生、鄔瑞 香 六﹑建構主義數學教學實例/江永明 七﹑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師實踐建構教學理念之研究/曾志華 八﹑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鍾靜 九、建構取向教學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課之實驗研究/葉倩亨 十、建構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國中自願就學學生解題能力 及數學信念之影響/蔡淑桂 十一、數學知識的建構學習與評量方法之探討 ——問答討論的意義性評量與數學日記評量/黃幸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