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訪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訪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民 100' 36 卷 l 期, 85-107 頁

探訪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

黃揚婷

高雄市信義國小教師

蔡典護

國立臺東大學校長 為探究傑出作曲家在作曲領域的創作歷程,本研究乃邀請十位曾因作曲榮獲 世界性或全國性獎項、創造具時代性與歷史地位的音樂風潮,或因音樂作品迅速 傳播成名,獲得社會大眾高度肯定與讚賞之華人傑出作曲家為研究參與者,經由 深度訪談傑出作曲家本人及二十三位重要他人,再輔以訪談日誌與非干擾性測量 資料等方式進行多重個案研究,探索當代傑出作曲家之真實生活脈絡,冒在瞭解 傑出作曲家於作曲領域的創作歷程。研究發現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是具循 環性的,依序站、經驗~盟釀音源、原創性強,、、靈感~感性得來、理性整理,、 、創作~組合素材、逐步構築川、完成~自我突破、再創高峰,與、驗證~呈現 樂曲、持續創作,等五個過程。每首新樂曲的誕生都是依恃傑出作曲家的創作意 識與自我決定,於該些過程中完成,並具有以下幾項特點: 1 有次序性的; 2.有循 環性的; 3.沒有時間限制; 4.沒有起點限制 ;5 沒有終點限制。 關鍵詞:創作歷程、傑出作曲家

(2)

研究背景與目的

作曲是音樂相關領域中最具原創性與價值 性的學門,一首樂曲的內涵除演奏型態、組織 結構、音韻節奏、曲調曲式與樂器配置之外, 背後蘊育著作曲家的個人情盾、生命歷練與美 學想法,這都錯綜複雜地交織於音符中,導致 每首音樂作品都是一項新知識的產出,不但擁 有獨特的軌跡與脈絡,亦是首創與獨一無二的 (尚媚, 2006) 。作曲家透過高層次的心智思 考運作,將大量構思的創意發揮到極致後,即 產出令人驚艷之具創造生產性的樂曲,其工作 可以說是幾乎與創造力畫上等號,也是一位具 有創造生產能力的音樂工作者 (Halford

&

Wilson

,

2002;

Webs鯽, 2002) 。 創作歷程是一種高層次的心智活動,不能 無中生有,需透過頡域相關知能、創造力與工 作動機等三者間的互動後產生,開始於問題覺 察而結束於問題驗證'是一種包含動機、思考 運作與產品展現的系列程式,亦是用來澄清問 題、解決問題與產出成果之步驟(田友誼,

2006

;陳昭儀.

2006b ; Csikszentmihalyi

&

Wolfe

,

2000) 。作曲的基體就是無窮的創意, 作曲家進行樂曲創作的原動力源自於創造力的 內在衝動與社會性需求,是一種具高度原創性 的音樂活動,亦是聲音透過屬性直覺與理性邏 輯的排列、連接、組合與重組等過程的一種展 現,背後所呈現的是作曲者獨一無二音樂思維 的創作,也是作曲家在特定的環境、時空與情 緒下,結合自身的思想、情廠與特質後,以自 己獨特的語言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創造 性,、、表現性,、‘開放性,及、待實現性,等 特性,並在直覺與邏輯、想像與技巧中尋求心 靈的悸動(范曉峰.

2003

;姚恆醋.

2007

;賴 雅馨. 2006) 。 作曲家在構思一首樂曲的開始,往往會在 腦海中浮現音樂的音響,這種存在個人思維中 的音響想像,是作曲家很難與外人述說的內在 經驗,其必須不斷地試驗各種作曲技法以表達 某個觀念,而在新技法創造的同時又會產出更 新的概念,如此反覆交錯下來產出樂曲(何歐

宏譯.

2008

;金湘.

2001 ; Constatinides

,

2008

)。當作曲家將腦中創發的音樂內容與結 構記錄在樂譜上,仍不具有實質的音響效果, 還有更多的屬性細節是需經過演唱或演奏的過 程來展現音樂給觀眾,而觀眾都還會憑自己的 廠覺對音樂再重新詮釋,是故樂曲創作還會有 二度創作、三度創作或多度創作的可能性(張 前 ·2003 ;張強, 2006) 。 陳昭儀於 1990 年起開始針對發明家、理化 科學家、表演藝術家、音樂家等傑出人士進行 一系列之實徵性研究,發現創作歷程是傑出人 士於專業知能的基礎下,充份展現高層次心智 思考運作與展現個性化作品的過程,不但能澄 清與解決問題,亦可產出影響當代社會之具創 造生產性的曠世巨作(陳昭儀, 1990 、 1991a 、 1991b 、 2000 、 2004 、 2006a 、 2006b 、 2006c) 。 上述研究雖未針對傑出作曲家進行探究,但對 同屬於傑出人士之一份子的傑出作曲家而言, 似乎亦是如此,傑出作曲家常受到心智上的衝 動而產生新穎獨特的樂曲,在靈廠道發的那一 刻之前,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盟釀,但當產出音 樂那一瞬間的幸福是令人厲動的。音樂心智的 運作過程是一種由內心全神投入的過程,亦是 調和冷靜與熱情、溫柔與剛毅等矛盾的歷程, 這樣認知的轉換常是瞬間產生的,並結合新的 想法、新的知識聯結與新的應用方式,然而壓 力亦會影響樂曲創作的品質,許多傑出作曲家 最具時代藝術價值的作品,往往都是在其面臨 人生最低潮、艱辛與絕望時所創作的作品

(Csikszentmihalyi

,

1996 ; Simonton

,

1977) 。

傑出作曲家以音樂作品來莫定具時代性與 歷史性的卓越地位,然其如何創作出跨時代的

(3)

音樂作品,實是一件相當令研究者著迷與窺探

的謎樣議題!從 Wallas 於 1926 年首次提出準

備、盟釀、豁朗與驗證等四個創作歷程後,多 位專家學者們相繼地投入創作歷程的研究,研 究者從相關文獻中整理出一般性、音樂家與作 曲家的創作歷程模式,如表一。從中發現探究 創作歷程的專家學者們所提之理論模式都有些 許的差異,姑且不論一般性與音樂家之殊異, 單以作曲家的創作歷程模式就顯得各有千秋。 表一 一般性、音樂家與作曲家之創作歷程模式比較表 類別 創作歷程模式 1.

Wa

l1

as (1926)

:準備期、阻釀期、豁朗期、驗證期。

2. Davis (1986)

:創作歷程是用來解決問題之步驟,或是知覺在一瞬間產生新策略的轉變。

3.

Csikszentmihalyi (1990)

:準備、孵化、頓悟、評估、精緻化。 一般性 J

4.

Runco

&

Chand (1995)

:問題發現、概念形成、作品評價。

5. Csikszentmihalyi (1996)

:創造歷程不是線性的,而是不斷轉折的動態過程。 6. 陳昭儀 (2006c) :問題的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尋獲處理方案、驗證與評估、發表。 音樂家 1 陳昭儀 (2006b) :集材、阻醋、架構、修正、呈現。 1.

Sabaneev (1928)

:作曲家在創作時是處於一種想像音調的世界中,在遵守音樂規則下透 過連結各種不同素材來進行即興創作。

2. Copland (

1 的 9) :產生靈戚、將音樂主題記在筆記本上、審視音樂主題、發現音樂主題的 構成要素、放入情感到主題中、決定表達音樂主題的聲音媒介、潛沉創作、利用橋段素材 串起各種構念、綜理各種素材以完成作品。

3. Graf

(1

94

7)

:營造有創意的氛圍、產生音樂想像力、描繪出音樂主題、進行樂曲創作。 作曲家

4.

Bennett

(1

976)

:產生靈戚、記錄主題、初步描繪主題、金Uft與修正、呈現作品、作品驗證。

5.

Kr

atus (1989)

:發現問題、激盪腦力、修正樂恩、評估作品。

6.Balkin

(1

991)

:準備、阻釀、豁朗、驗誼、修正。

7. Webster ( 1991)

:準備期、潛伏期、領悟期、印證期。 8. 黃揚婷與吳永怡(2008) :專注執薯的創作樂曲、體驗豐富的人生經驗、構思具原創性的 主題、完成具邏輯性的樂曲、尋求作品展現的舞台、持續不斷地自我突破。 (研究者整理) 從作曲家的創作歷程來看,

Copland

(

1939) 、 Graf

(

1947)與 Sabaneev

(1928)

認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結束於進行創作或 完成作品,而黃揚婷與吳永怡(2008 )、 Balkin

( 1991

)、 Bennett (1976) 、Kratus (1 989) 及

Webster ( 1991

)對於樂曲創作所抱持的觀點 是一條線性的創作歷程,且在完成樂曲後仍需 進行評估、印證、修正或自我突破等工作。此 外, Csikszentmiha1yi 於 1996 年提出創造歷程 不是線性而是不斷轉折的動態過程,讓外界開 始對創作歷程投入不同角度的關注。然傑出作 曲家到底經歷哪些創作歷程,才能寫出讓普羅 大眾厲動的成功作品,成為樂曲創作領域的卓 越大師,實為研究者厲興趣的議題,亦強烈地 引起研究者欲一窺傑出作曲家創作歷程的廬山 真面目。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鈕文英 (2007 )提出質性研究中 之多重個案研究 (multiple-case study) 為研究 方法來探索當代傑出作曲家之真實生活脈絡,

(4)

聚焦於在樂曲創作頡域的創作歷程來引導資料 蒐集與分析依據。本研究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 談策略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並以研究者的訪 談日誌及蒐集研究參與者的傳記、紀錄片、本 人著作、期刊文獻、博碩士論文及媒體報導等 相關資料為輔助資料蒐集方式。 傑出作曲家屬於數量有限之高度特殊樣 本,他們在作曲頡域皆投注長時間來持續創作 樂曲並產出相當多擒炙人口的音樂佳作,是社 會的卓越貢獻者,故透過立意取樣中「獨特個 案取樣」的過程,選取含括美國、大陸、臺灣 之華人傑出作曲家為研究對象,選取標準?為曾 因作曲而榮獲世界性或全國性獎項、創造具時 代性與歷史地位的音樂風潮,或因音樂作品迅 速傳播成名,獲得社會大眾高度的肯定與讚賞 者。 此外,他們皆為社會高度知名人士且相當 忙碌,本研究邀請能於研究期間配合訪談與資 料蒐集等相關工作的傑出作曲家其研究參與 者,並以滾雪球取樣方式請傑出作曲家本人推 薦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學生等一至兩位重 要他人為資料蒐集對象,經聯繫確認後,邀請

十位華人傑出作曲家及二十三位重要他人為本

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如表二。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研究者本身、傑出 作曲家創作歷程訪談指引、非干擾性測量資料 (包括研究參與者的傳記、紀錄片、本人著 作、期刊文獻、博碩士論文及媒體報導等中外 文資料)及記錄工具(包括研究邀請函、研究 同意書、檢核者同意書、訪談日誌及錄音設備 表二 研究參與者資料表 代碼 A( 臺灣) B (臺灣)

c

(大陸)

D

(畫灣) E (臺灣) 出生 1912 年 1921 年 1927 年 1939 年 1941 年

2000

2002

2002

2007

2008

行政院 金曲獎終身 教育部 行政院文化獎 國家文藝獎 資深文化人獎 特別貢獻獎 高等教育國家級 榮耀

2006

成果一等獎 國家文藝獎 (作曲類)

2009

畫美基金會 人文科學成就獎 重要 第一位學生 第一位同事 第一位學生 第一位學生 第一位見子

他人

音樂碩士 音樂協進會 作曲研究所長 作曲碩士 作曲博士 第二位女見 執行長 第二位學生 第二位學生 第二位媳婦 大學教授 第二位同事 音樂學院院長 作曲碩士 聲樂博士 音樂協進會 第二位學生 第二位學生 前執行長 音樂學院教授 聲樂家 非干 傳記 2 份 傳記 3 份 本人著作 10 份 傳記 l 份 傳記 l 份 擾性 本人著作 38 份 本人著作 3 份 期刊文獻的份 本人著作 9 份 本人著作 3 份 測量 期刊文獻 22 份 期刊文獻 41 份 論文 3 份 期刊文獻 39 份 期刊文獻 44 份 資料 論文 6 份 論文 4 份 媒體報導 37 份 論文 5 份 媒體報導 11 份 媒體報導 20 份 媒體報導 14 份 紀錄片 5 份 媒體報導 10 份 紀錄片 17 份 紀錄片 l 份 紀錄片 5 份 紀錄片 2 份

(5)

表二研究參與者資料表(摘) 代碼

F

(臺灣)

G

(美國) H (大陸) I (大陸)

J

(大陸) 出生 1945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7 年

2003

2001 艾夫斯

2000

2002

2000

國家文藝獎 作曲家獎 全國音樂獎 晝灣交響樂團首 文化部

2001

2001

屆作曲大獎 區永熙優秀 美國作曲家協會 金鐘獎

2004

音樂獎 傑出音樂會

2002

美國 LI 基金會

2001

作曲家獎 臺灣文建會民族 學術成就獎 洛克斐勒基金會 榮耀

2002

音樂創作獎 亞洲文化基金獎 紐約林肯中心室內 2005 文化部 樂協會作曲大獎 室內樂作曲獎

2005

入選美國國家文理 科學院 終身院士 重要 第一位學生 第一位學生 第一位女兒 第一位同事 第一位學生 他人 大學教授 作曲博士 作曲系研究生 音像出版社主任 作曲碩士 第二位學生 第二位學生 第三位學生 主任 大學教授 作曲系研究生 作曲系研究生 第二位學生 第三位學生 作曲博士 作曲系研究生 第四位學生 作曲博士 非干傳記 1 份 本人著作 2 份 本人著作 2 份 本人著作 1 份 本人著作 l 份 擾性 本人著作 8 份 期刊文獻 18 份 期刊文獻 3 份 期刊文獻 17 份 期刊文獻 2 份 測量 期刊文獻 20 份 論文 5 份 媒體報導 1 份 媒體報導 8 份 媒體報導 3 份 資料論文 4 份 媒體報導 2 份 紀錄片 2 份 等)。資料蒐集過程為經由蒐集深度訪談之訪 而改變受訪者行為與態度的內在效度,在開始 談逐字稿、訪談日誌及非平擾性資料等方式, 訪談前先以非正式方式話家常,並視受訪者的 亦請研究參與者提供第一手之相關資料,並持 母語偏好選取國語、台語或英語進行對談,如 續以親訪、電話、傳真、書信或電子郵件等保 此有助於訪談的融洽氣氛。訪談內容依照本研 持聯繫,以能蒐集到最新且完整的資料,而在 究擬定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如表三)進行引 資料蒐集與整理過程中,則持續建立每一位個 導發問,在自然情境下透過開放及彈性方式進 案的研究資料庫。整個資料蒐集過程從研究概 行資料蒐集,研究參與者每次訪談時間約為 念形成開始,一直持續到論文報告完成才終 120~180 分鐘,而重要他人每次訪談時間約為 止。 60 分鐘。訪談地點是在不受外界平擾並兼顧 本研究採個別訪談方式進行,所有訪談工 受訪者便利性的場所,訪談次數依資料蒐集完 作皆由研究者一人擔任,為減低因研究者出現 整與否的實際情況作彈性調整。

(6)

表三傑出作曲家與重要他人之訪該大綱表 對象 傑出作曲家 1.請描述您創作一首樂曲的過程?是如何開始、 發展、完成與呈現的?大概需要多久的時間? 2.您的創作主題與題材是如何形成的?靈戚如何 獲得的?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否有遇到瓶頸的經 驗,又是如何克服呢? 3.請談談您的創作動機與目的為何?如何安排創 訪談大綱 作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創作環境對您的創作 或作品有何影響? 4.您認為哪些創作上的因素,促使您的作品成為 當代的經典大作? 5.您認為怎樣的創作歷程是成為卓越作曲大師所 應具備的? 重要他人 1.就您的印象中,請談談000創作 一首樂曲的過程?是如何開始、發 展、完成與呈現的? 2.就您的印象中 ·00。在樂曲創作 的過程中,當面臨哪些困境或難 題?他是如何應對與解決? 3.您認為哪些創作上的因素,促使O 00成為卓越的作曲大師? 在每次訪談後,研究者記錄個人對該次訪 談的省思、厲受與心得,真實且客觀地描述訪 談情境中研究者與受訪者的互動狀況,或訪談 過程所觀察之受訪者的表情、手勢與肢體動作 等非口語訊息。接續,研究者將訪談傑出作曲 家本人及重要他人之錄音內容膳寫為逐字稿, 完成後進行受訪者檢核,即請受訪者核對逐字 稿的真確性,以確定分析內容之正確性與忠實 性 本研究採用鈕文英 (2007 )所建構之「分 析歸納法 J

(analytic induction)

,透過蒐集資 料→畫出重要敘述句→編碼→意義單位→登錄 命名→分類歸納→發展模式等過程進行資料分 析。針對研究參與者之訪談逐字稿、訪談日誌 與非干擾性測量資料等進行編碼,第一碼為研

究參與者的身分,分別以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作為代表;第二碼為研究參與 者的資料類別,本人的訪談內容為 I .重要他 人的訪談內容為 c· 研究者的訪談日誌為 D' 其他人士為研究參與者撰寫的傳記為 B' 相關 單位為研究參與者所拍攝的紀錄片為 F .研究 參與者自己的著作為 w· 國內外博碩士研究生 以研究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所撰寫的博碩士論文 為 M' 撰寫關於研究參與者之期刊論文等文獻 資料為 L' 有關研究參與者之媒體報導資料為 V; 第三、四碼為次數,第一次訪談或第一份 資料為 01 .第二次訪談或第二次資料為 02

其餘以此額推;接續之第五至十碼為訪談年 份、月份及日期。 研究者將訪談逐字稿與訪談日誌中所有口 語或非口語的訊息記錄,及研究參與者的傳 記、紀錄片、本人著作、期刊文獻、博碩士論 文及媒體報導等非干擾性測量資料,透過編碼 閱讀及登錄分類等路徑,進行資料的檢視,對 於資料矛盾之處,透過與受訪者再次訪談、電 話或是 E-mail 詢問,進一步澄清資料內容的 真實性,以達到資料內容的一致性,若該資料 無法澄清則不予採用,目的是建立研究發現的 效度。 在研究信賴度上,研究者採用方法間的不 同方法的三角驗證 (between-methods

triangula-tion) 及方法內的不同資料來源的三角驗證

(within-method

triangulation) 等方式進行資

料的檢核與驗證:前者是透過研究參與者及重 要他人之訪談逐字稿、研究者省思的訪談日誌 與研究參與者之傳記、紀錄片、本人著作、期

(7)

刊文獻、博碩士論文及媒體報導等非平擾性資 料,進行不同方法三角驗證之資料檢核驗證; 後者是在不同的資料蒐集時間及地點下,透過 研究參與者與重要他人等不同資料提供者所得 之資料,進行不同資料來源三角驗證之資料檢 核驗證。也透過研究者持續進行自我省思,以 不斷反省自己在資料詮釋的過程,是否加入主 觀看法,以避免研究者的過度推論。 本研究邀請三位在作曲知能上真有相當的 程度,與研究者本身並無利害關係,且願意擔

任資料之可驗證性檢核 (the

confinnability

audit) 工作,來幫助研究者檢視研究資料與避 免研究者的主觀偏見。茲將三位同儕檢核者的 背景資料敘述如下:1.陳教師:音樂碩士,大 學與高中職等教育階段之音樂教師; 2. 李教 師:音樂碩士,直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之音樂 輔導員; 3.吳教師:作曲博士,音樂創作者與 演奏者。 在進行同儕檢核之前,研究者清楚說明檢 核者的職責與期限,並提供分類整理過的研究 資料及研究結果報告,以供同儕檢核者進行以 下目標之檢核工作:1.研究結果是否確實建構 於所收集的資料而非研究者個人的想法,以避 免研究者因個人主觀或盲點所造成的偏見;

2.

檢視研究資料之分穎的合適性、解釋的適當性 及推論的邏輯性; 3. 是否使用多元資料進行三 角驗證以支持研究發現。經由上述之三角驗證 檢核、受訪者檢核、研究者省思、同儕檢核等 資料驗證與檢核過程,以建立研究發現的信效 度。

研究發現

一、經驗~國釀音源、原創性強

(一)大量的閱讀

‘閱讀,是創作的泉源與原動力,多數研 究參與者表示透過具深度與廣度的閱讀能將思 想內化,產生豐富的藝術詮釋力及音樂題材養 份,開闊創作的想像空間,逐步累積自己的創 作能量與帶動創作靈廠,進而轉化產出獨特的 美妙樂章。 「小時候家裡的書很多,主主主盎盟 讀各種書籍,但我最愛看的是唐詩三 百首,總感覺到裡面有一種特殊的地 方 J

(A

I0

2-980503)

「除了音樂相關書籍外,我也非常喜 歡讀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主主且盟 讀各類型的書籍對一位音樂創作者是 相當有幫助的 J

(BIOI-980604)

「看各類型的書籍已是我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惟有透過大量的閱讀 將思想內化,才能有豐富的藝術詮釋 力,轉化產出代表自己的音樂風格」

(DIOI-980615)

「大量地閱讀小說,看完莎士比亞全 集,以及讀了一年國文系後,該些經 驗 積存腦海多年後,竟驅釀成日後 創作的原動力。因此,從事創作的人 應該多讀書,才能有幻想與思考,尤 其是文史哲學和詩歌文學的涉獵更不 可或缺 J

(FL06)

「作曲者需要廣學多閉,隨時增長見 識,多去看看別人在做些什麼,然後 自己才會產生不同的想法,重盪盟草 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J

(H

I0

1-980701)

「他所讀的書中,音樂類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更大的部分的是人性思考、 哲學文史與創造力方面的書籍,重重 閱讀讓他更加清晰的洞悉這個世界」

(I

COI-980704 )

傑出作曲家喜愛廣泛地閱讀,常從閱讀中 獲得廣博的知識與體驗創意的生活。作曲所追 求的真、善與美,能因閱讀別人的經歷與文

(8)

字,來瞭解人、事、物的多元風貌與豐富知 能,累積自己的創作能量與養成具無限可能性 之創發思考力,將之吸收內化後成為自己創作 的泉源、素材與養分,進而幫助思考層面的開 拓與帶動創作的靈廠、素材的組織及樂曲的完 成。研究發現作曲家需要廣學多聞,透過大量 閱讀各類型的書籍,多方汲取不同領域的觀點 和見解,來隨時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與體驗多 元文化的人事物,才能豐富作曲知能並訓練自 己的聽覺、觸覺更靈敏及音樂思惟更細膩,以 能成就樂曲創作才華。 (二)廣泛的興趣 多位研究參與者皆談到作曲家的興趣應該 要廣泛,因為創作樂曲所需的素材很多,所以 一定要多聽活動,惟有透過演講、音樂會與研 討會等異質性的音樂交流及吸收豐富多元的音 樂養分後,才易於創意的發想與更助於樂曲的 創作。 「在創作之前,要先培養想像力與多 主且且里壘,打開自己的心胸去接觸 包括靜態、動態、視覺、聽覺、文學

與科學等多元化的人事物J

(Dl

02-981009 )

「創作為乎一心,思緒的無窮變化能

促成樂曲創作豐富且多樣的素材,蓋 過盡可能地大量地閱讀,多參與音樂 會、音樂節、作曲研討會等活動並與 同好討論,及敏銳地觀察生活周遭的 點點滴滴等方式,讓自己在進行該些 活動時能細微地觀察、分析與思考, 隨時從中記錄內心的感動,如此多能 累積豐沛的創作素材 J

(FIOl-980501)

「多利用時間看古典作曲家傳記、背 英文單詞、聽交響樂唱片、與同好拉 旦主主笠,這使得西方音樂觀念與中 國民族音樂體驗一直在她的體內同時 並存,無形地孕育著中西融合的音樂 思惟 J

(G

Ll

3)

「他從根小的時候就告訴我,如果寫 不出來曲子就不要在那裡生想,圭L 聽民歌或是別人的作品,雖然作曲是 還空創作而來,但創作內容一定是有 依據的,所以對創作素材的蒐集是一 件相當重要的事情J

(HCOl-980701)

多方面的興趣是樂曲創作的豐沛泉源!研 究發現作曲家在創作之前,要先培養多方面的

興趣與才藝,打開自己的心胸去接觸吸收多層

面的廣泛知識,如多聽演講、多參加音樂會及 研討會等異質性的交流與學習,以開展富含創 意內涵的樂曲創作。 (三)單富的生活 「我只寫我的生活體驗與內心感 受! J

(lI

O1-980702 )

傑出作曲家的創作音源多來自精彩的人生 歷練與豐富的生活經驗,從幼年生活周遭的音 樂聆賞經驗、內蘊豐碩的生命體會、學校學習 的經歷與社會現實的歷練等,生活中到處是樂 曲創作最原始的動力與素材,透過思想上的自 覺與持續地領悟與創想,即使是司空見慣的日 常生活,亦能點石成金成為動人的樂章。研究 發現作曲家的創作來自於對生活周遭的高度敏 銳,以及「讀萬卷書、行萬旦路」之豐富的生 活歷練,不會憑空而來,即使只是毫無意識地 閃現創作思惟,都包含著過去的思想與生活的 歷練,並與作曲技巧的水平及創作經驗的積累 有關。 「創造的街動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強 烈的內在力量,當見到一個美麗的境 界,便會不能自已地把這曇花一現的 印象,寫成曲調。這種創作的街動推 動著對生活細節觀察入微的他,使他 全心全力地抓住生活中每一個深刻的 旦盞,透過音樂忠實地發表出來並與 大眾共享 J

(AD01)

(9)

「音樂創作的養份是從生活背景中所 產生,亦是傑出作曲家相當熟悉的音 樂語言,他認為音樂風格是從生活中 一點一滴所產生的,對作曲家創作的 影響是相當大的,身為一位音樂創作 者應要經由生活感受來創造出屬於自 已且主主,但生活經驗是無法教授 的,必須自己親身去感受與體驗,才 能融會成自己獨特的旋律與曲調」

(BD02)

「他在創作樂曲時,多親自下鄉采風 集材以能完美地主現獨具特色的曲 風,如為了〈紅色娘子軍〉的創作到 海南去體驗生活與收集素材,他在五 指山區聽到好唱山歌的鄉民隨口唱出 的山歌,深深地打動他的心,那優美 動聽的旋律為他的創作打開了激情之

門 J

(C112)

「音樂對他來說是一種生活體驗的作 品,是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因此 他常要學生觀察細微的事物,哪怕是 一片落葉,也要好好去觀察,觀察它 掉下來對整個人生的意義,甚至觀察 落葉飄下來瞬眼之間的那份韻味」

(D

L3

3 )

「他的創作音源來自幼年生活周遭的 音樂聆賞經驗與內蘊豐碩的生活感 動,該些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音樂悸 動,常透過持續的創作思考、練習與 沉澱後,才能將這些素材表現在作品 中 J

(ED02)

「我的創作跟幼時環境、學習與生活 經驗等是息息相關的,凡走過的路都 盒皇主主壘,這些是我比別人都更熟 悉的東西,真實地在我的生活經驗中 產生,當然會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 都會變成自己日後創作的泉源」

(FIOl-980501 )

「熱愛生活的豐富經驗,培養我對聲 音高度的敏銳度,可以去認識音樂的 深層結構和藝術表現,這都主重主主 在作曲時的素材與養分 J

(G

I0

1-980728 )

「音樂是透過根基於積累許久的生活 經驗與創作實力來將內心情感忠實地 主盔,他的創作才華相當高,可說是 一位創造性人才,隨時隨地都能從不 同的觀點與角度去構思及臨釀,當集 材的飽和度夠高後,音樂就會活靈活 現地浮現在腦海中 J

(l

CO 1-980704 )

二、軍戚~戚性得來、理性整理

(一)曲折的人生閱歷 人生曲折的閱歷常成為傑出作曲家們刻骨 銘心的記憶,投映在作品中流露出強大無比的 情廠與造就社會受用不盡的珍貴音樂食糧,正 如對 C 研究參與者的描述「音樂造就了他,而 他也在音樂中嘗盡人生的酸甜苦辣 J

(CL05) ;

更如重要他人對 I 研究參與者的描述: 「作曲家需要各種豐富的經歷來幫助 作曲,若無深刻的人生經歷與磨難則 情感不能宣洩'也很難有好的作品產 出,作曲家最希望經歷一般人磨練不 到的事和吃盡不了的苦,如此才能寫 出偉大的作品,老師肯定是吃過苦 的,所以他能寫出這些偉大的作品並 不是偶然的 J0

(IC02-980706)

研究發現傑出作曲家一定是經歷過某段磨 難後,才能寫出廠動人心的曠世音樂巨作,並

在歐謝無數的挫折下逐步地成就最具時代藝術

價值的音樂作品。 「才巴苦差事當成學習和鍛鍊是他終其 一生的人生哲理,其默默地承受生活 的磨鍊'化壓力為成長的動力,因而

(10)

練就一身多才多藝的本領,主堡壘差 多創作的靈感J

(AB02)

「雖然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與大時代的 苦難,苦嚐了失憶、禁忌的斷層,都 並未讓他的心僵化,每有新作品發表 時,都展現了極大的可能性。每每與 他談論音樂,他那純然激情、無意間

流露出來的赤子之心,依然令人心

動 J

(BB03)

「當年在農村的那段經歷與痛苦,那 種苦不光是身體上的苦,而是心理上 的苦,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回到自 己原本的生活,似乎沒有回去的希 望!那種心理壓力之大,還些生畫畫 我音樂創作作品的深度J

(HI01-980701 )

「坎河的經歷才能有好的音樂創作! 若作曲家有一個貧苦的童少年或坎河 的不幸人生,但這在藝術上是相當大 的幸運,因惟有深入最底層才有切膚 的感受,才能將真正的感受透過音樂 傳達出來,讓作品更真實地貼近群 眾,像他就是一位與群眾美合的人民 音樂家 J (ICOI-98肘。4)

多位研究參與者最厲觸良深的是人生曲折

無常的閱歷,常讓他們刻骨銘心、記憶相隨, 越是遭過磨難的坎呵經歷,才越能夠產出名傳 千古的音樂,因之,他們的作品常反射出深惰 的厲懷與厚實的內蘊,透過音樂給予社會大眾 珍貴的心靈厲受。當作曲家歷經世間無常的種 種磨練後,將自身壓抑至最底層的切膚嵐受, 才能體悟四大苦空的禪意,將真正的國受透過 音樂表連出來,創作出鼠動人心的曠世巨作, 讓音樂更真實地與群眾契合,成就傑出作曲家 在作曲領域的事業巔峰。

(二)靈光乍現的it勘

「靈感不會無緣無故地落在任何一個 人身上,需要按部就班地準備與訓 練,為心靈舖設足夠寬廣的場域,才 能捕捉到瞬間即逝具高度震搗性的重 屆 J

(DB01)

靈廠產生於‘苦學,與‘熱誠',當靈屬 來至,傑出作曲家在意識中會出現音樂旋律、 動機或主題,內在的創造動力促使他們急切地 希望能將該些廠受表現出來。靈廠就是創造力 的展現,亦是對生活中各種人、事、物的厲 動,無法無中生有,只能把生活中已存在的事 物透過下意識再加以創新與塑造。 「激動他音樂靈品之源常是臺灣傳統 音樂,他提到靈感之源來自於以前體 驗過的人事物,並存在於作曲家的潛 盡益士,當情~或思想受了刺激產生 感動,就會透出靈感 J

(BI01-980604 )

「他的創作是、立足於有,創新於 無 II , 從、有中生無 H 的思緒產生寫 曲的靈感,他的創作觀為、有 H 是指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叭無 H 是指創作 的音樂成品,而、有中生無,是突破 原本的基礎以創造出新的音樂語言」

(CDOl )

「重盛是一個很難解釋的東西,似有 若祟,看似靈光乍現其實是蟄伏已久 且盛盒,其前提是需已儲備許多作曲 的養份,然後當靈感來敲門時,才有 辦法感受到開門後的奇妙 J

(DI02-981009 )

「我花許多的時間去努力思考與追求 靈感,所謂的靈感就是專注與屆 動 J0

(EF03)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音樂 創作是情厲的抒發與對人群的關懷,是一種生 活體驗的作品,也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研究 發現作曲家敏屬於創作素材的體會與尋找,必

(11)

須透過人生中各式各樣的閱歷來持續發現值得 創作的音樂素材,靈厲的產生能提出高原創性 的音樂語彙'以在作曲讀域有較高的創造性成 就,並與社會環境產生共鳴及令社會大眾厲動。 (三)兼具廠性與理性 音樂創作的靈廠是厭性之思想精華的凝聚 與理性之思維技術的產物!創作樂曲是需要從 國性的心出發並以理性的架構呈現,所以一首 好的音樂作品必須符合美學原則,在靈厲的歐 發後亦需以具邏輯的組織章法與創作技巧,來 支持與創造極具美學觀的音樂作品。多位研究 參與者認為靈嵐誕生於不斷地探索多方位作曲 的可能性,透過厲性的思維來牽引與進行理性 的整理,安排邏輯嚴謹的結構與融入豐沛的情 獻,以轉化為獨具個性的非凡音樂作品。 「想像與感動是音樂創作的源泉,但 產生靈感後,要以更理智與更具體的 方式來產出音樂型式及架構,例如我 常常喜歡無拘無束地幻想,但過多的 幻想就會變成泛濫,就需要有所約束 來匯集萬馬奔騰的大水成為一條河 流,換句話說創作音樂要由感性得 來,但必須要用理性去整理J

(DI01-980615 )

「老師常講創作是一個很感性的想 法,但要用理性去架構它!作曲就是 相當具有組織性與邏輯性的,但架構 這東西作曲家自己明白就好,應該是 讓聽眾聽音樂與產生感動就對了」

( DC02-980626 )

「靈感兼具理性的一面與感性的一 面,作曲是需要安排嚴謹的結構與融 入豐沛的情感 J

(EI02-980519)

「在理性設計中滲透著一種感性意 願'而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美學追 求,始終貫徹在她所有的創作過程 士 J

(GL13)

「作曲非常講究靈感跟邏輯,這一個 是理性、一個是感性,兩者是相互相 依且永遠不變的事實J (

F

I0

1-980501 )

「他每次創作新作品前都要花很長的 時間構思,進行全面的思考,直到考 慮成熟後才開始動笨,音樂作品是具 感性與理性的 J

(HCOI-98070

I)

「創作是一絲不苟且一點感情都不能 氾濫,需要恰如其分的冷靜頭腦與準 確思緒,加上高度的邏輯組織能力, 與對音響效果清楚地掌握後,才能蛙 內心熱絡的情感在靈感的敲門下,透 過有結構性的組織與發展將它主現, 所以說作曲家必須是一個能力很強的 人才能做的工作J

(no

1-980702 )

三、創作~組合素材、逐步構築

(一)嚴謹地構築素材 音樂創作是一門嚴謹的學門,亦是一種精 熟的生活習慣,音樂美的展現在於其有規律性 與邏輯性。傑出作曲家的成就並非僅靠天份和 靈廠,也不是坐在鋼琴前面就能成就卓越,而 是一手執筆,一手執橡皮擦,一直修改再修 改,直到無懈可擊為止,也因如此他們的作品 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他認為靈感產生後的構築與發展就 要靠作曲技術了,樂曲一定要經過嚴 謹的組合與架構後才能進行發展,如 此聽起來才會有統一感,否則只有感 性沒有理性,整首曲子就不成樣了」

(BDOl )

「寫曲子就像是寫設計圖一樣,有古 典的設計、流性的設計、民謠的設計 等,在創作之前必須先把內容架構設 計好,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然後要 跟得上時代,放入讓自己生活中素

(12)

材,並讓作品國際化與現代化,這樣 才能感動聽眾J

(BIO 1-980604 )

「創作時我很注重音樂的中心思想, 要先架構一個清楚的主軸線,再去發 展樂曲的點、線、面,然後以融合與 創新的思維將內容填滿,就是重主生 將素材組合起來以形成一首具結構性

些畫並 J

(EI0

2-980519)

「靈感獲得後就需將設計好的內容加 以組織與發展,無論是每個段落的銜 接或是起承轉合的進行,這都牽涉到 作曲的基本功,如配器、和聲、對 位、聲音掌握等基礎理論,這功夫下 得深不深都會影響創作成品的好壞」

(FCOI-98050

7)

「我經常是先設計一個長度,因為每 個委約都是有長度和樂器編制的要 求,等它們都吻合後,再根據想像來 規劃速度,然後各項逐一制定後再把 具體的樂器組合逐個記載下來,可能 調換次序,還可能將現有材料取捨, 基本上就是這樣把一首曲子完成的」

(0101-980728 )

多位研究參與者認為作曲就像在蓋房子一 樣,作曲家透過靈歐與動機將抽象的音樂蘊釀 出一個主題後,需靠作曲技巧來將腦中構思好 的樂思進行架構組織與內容設計,逐步將內心 之聲轉化為具體的樂譜或音響形態,一旦進入 音樂素材的組合與創作階段,就必須心無旁驚 地專注於創作。 (二)繼承傳統文化 當代華人傑出作曲家要走出一條創新的音 樂之路,就必須以自己傳統的音樂文化為基 暉,在繼承中華文化五千年之豐沛音樂文化 下,透過向民間音樂學習並延續前人的先進經 驗持續地向前邁進。傑出作曲家多融合中華傳 統音樂文化與西方現代音樂創作技法,透過東 西方音樂文化的撞擊讓國際人士產生耳目一新 的震擂,在音樂作品中展現時代創新風格與自 我創作思想,進而能在國際上發光發亮。 「要創造自己的音樂,一定要從了解 自己的傳統文化開始,然後再造文化 並賦予傳統新生命,如此音樂才會有 強大的生命力 J

(BIO 1-980604 )

「繼承與創新是需要奮鬥一輩子的事 情,音樂事業要有嶄新進展與成就, 端視如何透過繼承與創新來貢獻自己 盟主童,這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事情, 因創新是沒有止盡的,繼承也是沒有 止盡的,有太多前人的東西可供使 用、參考與學習,若你出生的愈晚則 可供使用的材料就愈多 J

(C

I0

1-980630 )

「創作的歷程是奠基於綿延不盡的文 1基金丞主,他常將幼年所吸收傳統音 樂的印象與養分放入樂曲的創作中, 擅長將傳統音樂的特性轉化到現代創 作中,結合東方與西方的音樂文化以 展現當代音樂特色 J

(DD02)

「作曲者必須對自己生長的環境與文 化有深刻的體認後,才可能創作出屆 人的音樂作品,而樂曲創作的重點在 於尋找自己的聲音,以自己的音樂傳 統語言來闡釋及創作屬於自己的音 樂,透過回歸本土與根基傳統以汲取 傳統音樂菁華後將其消化融入現代音 樂創作中,進而展現自己的音樂語彙 與表現獨特的民族風格,如此才能在 國際樂壇占有一席之地J

(DI01-980615 )

「繼承傳統,以自己的文化語言來 創作;接觸傳統,讓創作有自己的 文化語言!他以其豐富的感情使流 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融合為一體,透

(13)

過音樂傳達日常生活息息關聯的事 物 J0

(ED02)

「他結合傳統與創新,作品重視音響 意境,將中國人文思想與中國單音音 樂的美學觀加入 20 世紀的嶄新創作 技法,成就個人獨創的音樂語彙與在 國際樂壇佔有一席之地J

(FD02)

「她的音樂創作是持續地求新求變, 經由靈活的創作思路與多元的作曲技 法,在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 上,融入世界音樂文化以呈現獨具個 性之嶄新音樂作品J0

(GL04)

聯結傳統與現代,才能展現新音樂語彙! 多位研究參與者的創作理念為「取傳統音樂菁 華,用現代理論創新J '他們認為作曲是複雜 的高層次思考運動,想要創作出獨特風格的音 樂,走出一條自己的音樂之路,就必須繼承傳 統文化、向民間音樂學習與延續先進的經驗傳 承,經結合傳統音樂的優秀素材與西方現代音 樂創作技法,創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音樂作 品,展現出時代創新風格,得能揚名國際。

四、完成~自我突破、再創高峰

(一)時間成就佳作 , W 整個等待獵物的過程當中,表面 上非常平靜,但是每秒都緊繃神經, 過得非常緊張。』這很像自己作曲的 過程,不作曲時,我會覺得生活很單 調、很枯燥,不知道怎麼渡過。而作 曲跟j守獵一樣,一直在等待著最後美 好的到來J

(E

L3

8)

傑出作曲家的創作是無止盡的,只會一直 不斷地向前邁進與繼續攀登下一個高峰!研究 發現作曲家的生命是永久的亦是具有歷史性 的,他們重視創作的過程與時間的考驗,在耐 心與毅力的支持下進行一場長時間的音樂馬拉 松競賽,並透過一次次產出作品的高峰經驗來 不斷地超越自己,亦對自己所創作的作品深具 信心,並在乎該些作品在百年後依然能被社會

大眾珍視與演出。

「任何的音樂作品來自於繼承傳統、 創新與積累後才能有結果,在這一連 串的過程中依靠時間凝聚生活、思想 與智慧,而足夠的時間是產出音樂佳 作的必備要素J

(AD02)

「作曲者需透過每一首樂曲的創作, 來一直不斷地突破自己創作的格局, 等於這首曲子完成後,下一次的創作 要再有新的嶄進,所以創作是漫長的 時間等待,一直不斷地向前邁進與創 新,永不停歇J

(FIOl-980501)

「如果創作的小成功多了,一個一個 接起來,慢慢你就會獲得一個比較大 的台階、一個大的成功,所以這是一 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你真的是很 嚴肅地很用心地來考慮一些東西,其 實這個是很難的 J

(ILl

2)

(二)自我突破與實現 作曲是一個不斷自我突破與完成自我實現 的過程,每首樂曲的原創性強,極其獨創特性 與個人魅力,是上一首樂曲的突破,亦莫基於 該樂曲並讓下一首樂曲能產出更新穎的豐碩內 蘊。每首樂曲的完成皆是傑出作曲家自我突 破、自我創新與自我成長的表現,當需創作的 音樂越具獨創性與新穎性,則遇到的挫折就會 越大,惟有長時間持續地進步與尋求完美,俾 使每部作品都能呈現嶄新的面貌,再創造出無 數次美好的高峰經驗。 「一個作曲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表現 出他自己的東西,我也一樣。以我為 例,我就是努力把音樂現代化。現在 的年輕人雖然比較國際化,但最終還 是要表現出自己的特色才行J

(BLO

l)

「他一直在思考怎樣自我突破,如果

(14)

妳仔細去聆聽或分析老師的每個作 品,會發現他是有企圖心去突破前面 曲子的想法跟觀念,甚至想不同的音 樂語法或創作方式來成就未來的作 品 J

(FC02-980519)

'2001 年的無伴奏混聲合唱曲(諺 語對唐詩> '加入許多中國傳統音樂 及臺灣地方文化的元素與中國唐詩, 他說: ~我的創作觀點是希望能夠拉 近各個文化不同的意涵及美學背景, 這是我很大的新創舉~J

(FD01)

「每一次的作品產出是作曲家表達思 想理念的手段,亦是作曲家接受和經 歷過的所有文化與技術學習的外化結 果,雖然每次創作的具體內容不同, 音樂表達方式也不同,但主且生主益 是用我自己的語言去說話的J

(GL13)

多位研究參與者闡述當自己完成一件音樂 作品時,會從中獲得對釋放生命、實現創造力 與自我想像力的滿足,能成功地面對自己、挑 戰自己與突破自己,然後往往在腦海中又產生 一種新的風受,可能是以前零碎的影子或是該 次作品完成的體悟,他們時時都在創新也都在 尋求改變,讓每部作品都能以嶄新的面貌呈 現!

五、驗證~呈現樂曲、持續創作

「作曲可能需要比較多次的驗證,比 如說第一J欠思考,第二次演出,或許 還有聽眾的驗證'他們到底喜不喜 歡,需不需要再去修正等J (ECOl司

980519 )

「作曲的可能性很多、可變動性也很 大,當然睡釀期也會因人、事、時、 地、物等狀況而異,相對的可能需要 比較多次的驗證期,如第一次思考、 第二次演出、第三次聽眾驗證、第四 次修正、第五次再演出等 J0

(IDO

l)

音樂創作的歷程從抽象的音樂構思、具體 的樂譜記載到賦予生命的聲音呈現後,這一首 樂曲才算真正完成。音樂作品需要經得起演奏 與聽眾的考驗,當傑出作曲家創作出具個人化 之獨創性的音樂作品,經由演奏者成功地詮 釋,再加上聽眾的喜愛與大量地傳唱奏,周而 復始以形成一股新的音樂風潮。然而,演奏者 或演唱者是音樂作品的詮釋者與再度驗證者, 聽眾則進行第三度的創作,驗證能否真實地厲 受到作曲家的審美觀及要傳連的聽覺意象。作 曲家所創作產出的音樂佳作,常只有瞬間的喜 悅,伴隨而來的是演奏驗證、觀眾驗證與創作 者省視,成功往往從下一刻才開始! 「作品的首度驗證來自於作曲者本 主,創作者有個心靈的內耳,所以在 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下,雖然還沒將 音樂寫下,但已經聽到自己想要的聲 音,那時是自己心極的驗證'亞童畫 的驗證是演出,當演奏聲音的主現就 是我要的,那就對了J

(AD02)

「圭盤查1生的最終目的是感動,更是 讓群眾聆聽的,當然需要聽眾的驗 證 J

(CV

lO)

「演奏是第二次創作,不同的演奏者 就會有不同的詮釋,對我來說,一首 曲子給十個人演奏我就希望能聽到十 種音樂,所以我和觀眾一樣地好奇, 但作曲是相當具原創性的,雖然一個 作品常需經過演奏與聆賞的驗證'但 最終的驗證往往還是取決於創作者本 人,當創作者胸有成足地透過作品來 傳達自己的創作意念後,就有責任去 引導演奏者與觀眾來認識音樂與體驗 音樂 J

(DI02-981 009 )

「他認為音樂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可以 很主觀也可以很客觀,它可以很主動

(15)

也可以很被動,一首樂曲可能作曲者 自己的驗證程度相當高,但聽眾的驗 證度卻不高,也有可能是社會大眾的 喜愛度接高,但對作曲者來說卻少了 盤查且蠱,有時作曲者就像是站在天 秤的兩側尋求平衡,真的很困難」

(ED02)

「作曲家創作作品之驗證可分成很多 監丘,越成熟的創作者,他所驗證出 來的聲音跟他所耍的東西,即設計出 來的作品是很吻合的,這是主二主且 盤益。但對作曲家的作品來說,還有 二度驗證是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他 覺得這些音樂都很合理,並呈現喜歡 或不喜歡的程度,這就是二度驗證。 當然還有三度驗證'就是作品被演奏 出來以後,觀眾想的事情跟作曲者所 想的事情是否相合。而更長久的驗證 是作品在整個音樂歷史的潮流裡有沒 有被留下來,成為一個經典的創作」

(FC02-980519 )

「然而即使這首樂曲幸運地通過所有 的驗證考驗,獲得極高的評價,但生 曲家對作品的滿意度驗證永遠是要求 好還要再更好的 J

(GDOl)

「作品的驗證是需要長時間來成就 的!音樂有多次的創作與驗證'譜面 的東西跟實際演奏的距離越短就證明 這個作品越成熟,但這個經驗的獲得 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驗證,肯定是 從作品經常被演奏及聽眾經常給予回 饋中,作曲者持續地由實踐裡檢驗與 審視自己的音樂,然後才能完成這個

型生星笠J

0

(HIOl-980701)

多位研究參與者提到作曲是相當具原創性 的工作,樂曲的成功常端視能否經得起演奏者 與聽眾的考驗。一首樂曲完成的喜悅往往只維 持短暫的時光,緊接而來的是演奏驗證、觀眾 驗證與創作者審視,然即使幸運地通過所有的 驗證考驗,榮獲極高的評價並獲得大獎,傑出 作曲家對作品的要求永遠是好還要再更好!

創作歷程模式

樂曲創作歷程是一種人額智慧的呈現與審 美觀的表達,傑出作曲家多透過瑰麗多變的音 樂色彩將自身的創意與思想傳遞給聽眾,而創 作素材的蒐集與盟釀是一首樂曲誕生之前相當 重要的準備步驟,然該時期有長亦有短,且所 蘊釀與蒐集的創作素材常從不同的觀點與角度

去切入與分析,因而,每位傑出作曲家的創作

思惟是不同的,對運用音樂素材的抉擇點與呈

現方式亦各有所異,以至於所產生的每一件作

品都具高度的原創性,亦是獨一無二的。 傑出作曲家的音樂作品能讓聽眾廠動恆 久!他們是透過理性的邏輯思考將抽象的音樂 結構化與具體化,從中阻釀與體現個人厭性的

內心思想,交揉成獨具原創性的嶄新個人音樂

語彙。本研究發現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 是具循環性的,依序為、經驗~醋釀音源、原 創性強,、熱靈厲~厲性得來、理性整理,、 作~組合素材、逐步構築,、熱完成~自我突 破、再創高峰,與熱驗證~呈現樂曲、持續創 作,卅日圖一。

一、經驗~醋釀音源與原創性強

傑出作曲家花一輩子的時間專注堅持於作 曲額域耕耘,透過音樂將內心的廠覺呈現出 來,這需要時間的積累,無法一臨可及!樂曲 創作的第一個過程就是經驗的積累,包括從閱 讀、生活、社會等方面去尋求具原創性的音樂 元素,如飽覽群書是傑出作曲家的共同興趣與 嗜好,亦是樂曲創作最佳的盟釀音源,他們透 過大量閱讀來汲取文字及思想的沖煉菁華,融

(16)

自我突破 再重。高峰 呈現樂曲 持續創作 組合素材 逐步構築ν 圖一傑出作曲家的創作歷程模式圍 祖釀音源 原創性強 感性得來 理,陸整理 會貫通後揮灑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彙;又如傑 出作曲家對社會有較敏銳的觀察力與想像力, 所以常能從生活中找到創作的動力或創新的想 法,包括幼年經驗、文章典籍、傳統文化、傳 統音樂、分析作品、成長的閱歷等,他們透過 當代的音樂創作技法將內心的想法以其獨創性 的音樂語彙表現出來。此外,極富原創性的作 曲,是一種無法重複舊作品的創作工作,傑出 作曲家具有包羅萬象的胸襟,能廣納百川與萬 物為創作的音源,透過改變創作思維、創作元 素與作曲技法等多元化的方式,來將各種不同 的音樂元素做適當的調合運用並組合成美妙的 樂音,亦使每一首樂曲都有其獨特的風貌與音 樂特色,這種兼容並蓄的精神就是樂曲創作的 最高原則。

二、軍戚~威性得來與理性整理

樂音無法向外求,只能從心中覓!音樂是 人類心中的源頭活水,只要能持之以恆地尋求 靈廠,使創作思緒變得更為敏捷靈活,心中的 那一方作曲池塘就會有天光雲影的美景。樂曲 創作是尋求創作者內心的心靈世界並透過音樂 發聲,亦是找到群眾心靈的空虛處並用音樂去 填滿它,所以作曲是由感性的尋尋覓覓開始, 透過理性的邏輯思考與具體的音符構造將抽象 的靈厲具體化,而靈鼠就是體驗生活所獲得的 豐富經驗,隨時都存在於生活的周遭,樂曲都 是在靈厲的發想下所創作出來的,透過音符將 心中的思緒譜成曲,並交揉成獨具原創性的嶄 新音樂語彙。傑出作曲家多隨身帶有筆記本, 一旦腦中浮現某個旋律或是心靈觸動某個靈厲 就馬上將該些內容記錄下,甚至某些令其興趣 盎然的靈廠或旋律,是可停留於其腦海中長達 數年後再視機創作出來的。兼具廠性與理性的 靈廠,是音樂創作中最動人的原始力量,亦是傑 出作曲家生命底蘊中最深沉內斂的人性樂章!

(17)

三、創作~組合素材與遠步構築

音樂是傑出作曲家內心情厲的延昇與創作 當時的寫照,透過樂曲呈現當下的生命,因而 音樂不只是把一群不同高低強弱的旋律奏出, 重要的是必須深入探索創作樂曲的素材,運用 自己的思想與情厲,使音符活躍並讓聽眾Ji 動。作曲是一門專業的學門,需有深厚的創作

技法及人文涵養來組合素材及逐步構築最真實

的音樂美廠,亦需持續創新使作品能時時保持 於穩定的高度與水平,甚至能突破自己的極限 與再創另一次的高峰經驗,所以每當面對一次 次創作上的不確定性時,傑出作曲家常展現願 意嘗試與勇於改變的創新精神。他們在創作前 必須具備有靈歐、巧妙多變的創作技巧與樂曲 結構的邏輯性佈局,但當開始進行創作後就必 須忘掉技巧與理論,只因技巧與理論是讓傑出 作曲家清楚理解為何創作,然而真正創作是須 為創作而創作,不可被技巧與理論之創作工其

所奴役。

四、完成~自我突破與再創高峰

音樂的命脈與創新是主控在每個時代之傑 出作曲家的手中,由於每位傑出作曲家的人格 特性、生活經歷、時代背景各有不同,創作背 景、表現對象與創作手法皆各有殊異,所以他 們所追求的是創作中的自由個性,即每部完成 的作品都能體現腦部持續發酵的創意,並不斷 地嘗試突破自己與超越之前的作品。傑出作曲 家多透過心胸開闊地面向世界文化,結合當代 嶄新之視覺藝術、電影藝術、即興音樂與民間 音樂等多元化之創作形態,讓所創作完成的每 一首樂曲都擁有獨特的音樂語言及獨創的音樂 風格,不但呈現具生命力之現代音樂文化氣 息,亦是傑出作曲家再度自我突破與再創高峰 經驗的表徵。

五、驗證~呈現樂曲與持續創作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在不斷流逝的時間中 展示獨特具個性化魅力的音樂語彙!作曲不同 於其他音樂學門是在於音樂作品必須依靠演奏 者的表演與詮釋來將樂譜中的音符化為旋律, 以能流入欣賞者的耳中、腦中與心中。傑出作 曲家所完成的樂曲需經歷多次的驗證與再度創 作,包含:1.創作與即興之第一度創作與驗 證 .2.演奏與詮釋之第二度創作與驗證; 3.欣 賞與批判之第三度創作與驗證等,若驗證結果 與他們的期待有所殊異,則再持續不斷地表演 樂曲以教育聽眾,或是再修正樂曲以通過驗 證。惟有等待多方驗證順利完成與備受群眾高 度的肯定後,一首首扣人心弦的樂曲就此誕 生,並迅速地傳播與發揮正向的社會影響力。 樂曲創作歷程是可變動與可增滅的,端I視 作曲家對該首創作樂曲的認知與決定,透過經 歷經驗(盟釀音源與原創性強)、靈廠(國性 得來與理性整理)、創作(組合素材與逐步構 築)、完成(自我突破與再創高峰)、驗證(呈 現樂曲與持續創作)等該五個具循環性的歷程 來完成一首作品。傑出作曲家的每一首樂曲多 可被視為下一首樂曲的動機、素材或音源,是 奠基於前一首樂曲的基體上再創新曲,為使樂 曲能達到至真至善的完美境界,驗證與修改常 是樂曲創作歷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然 後再重新邁入一次新的樂曲創作歷程。 上述論點與陳昭儀 (2006b) 提出音樂創 作歷程開始於集材是相符的,也與黃揚婷與吳

永怡(

2008

)、 Balkin

( 1991

)、 Bennett

(

1976) 、Kratus (1989) 及 Webster

(1991)

認為樂曲創作完成後仍需進行後續的驗證工作

之觀點是相似的,亦與Wallas 於 1926 年所提

出準備、盟釀、豁朗與驗證之創作歷程相呼 應,然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上述專家學者們 所提出的創作歷程皆是線性的,而本研究則發

(18)

現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是具循環性的, 每首樂曲的創作都在傑出作曲家的決定下於該 過程中完成,是跟隨著一首又一首樂曲的誕生 而逐漸地積累其成功的高度與深度,持續不間 斷地締造出無數個高峰經驗!該發現與 Csikszentmihalyi 於 1996 年提出創造歷程不是 線性而是不斷轉折的動態過程有著異曲同工之 妙。

結語與建議

「作曲是一件嚴謹的活動,不斷地從 舊作品中獲得心得再延伸出新作品, 籌備演出後再修正演出作品,這一具 循環性的創作過程在作曲、演奏與欣 賞三者的相輔相成下畫下完美的句 點 J

(CD01)

樂曲創作是一個相當錯綜複雜且難以摸透 亦難以看清的歷程,蘊含著情厲、生理、思 想、技巧、社會、時代等不同層面的影響;成 功的創作樂曲能造就傑出作曲家揚名於世,是 依靠持續地創作積累與驗證再創作等,再加上 各種人、事、時、地、物等相關有利條件而 成,無法一蹦可及! 樂曲創作歷程由、經驗,、、靈凰"、、創 作,八完成,與、驗證"等五個具循環性的過 程所構成,並視傑出作曲家對該首樂曲的創作 認知來決定完成創作歷程的先後順序,具有以 下特點: 1.有次序性的:每一首樂曲的誕生都需走 過五個創作歷程。 2.有循環性的:創作歷程不是線性的,而 是真循環性的。 3.沒有時間限制:每首樂曲的完成時間並 不一致,有些只需數小時或數日,有些則需長 達數年,然都需完成五個創作歷程。 4.沒有起點限制:傑出作曲家可以決定一 首樂曲是由、經驗,開始、、靈廠,開始或是 清U作,開始,無論以何者為起點都須走完五 個創作歷程。如這首樂曲雖一開始就直接進入 、創作,過程,但在傑出作曲家的腦中與心中 早已蘊釀好創作的音源與靈毆,所需的只是將 抽象的音樂旋律透過音符具體地呈現出來;再 如這首樂曲若一開始就進入、驗證'過程,表 示傑出作曲家想要的是透過不同的演奏方式或 演奏器樂來驗證聲響,或許交由不同的樂團演 出以求演奏者驗證'或許遠赴世界各大都市演 出以求觀眾的驗證'但唯一受肯定的是該曲應 已經歷過、經驗,八靈鼠,、、創作,與、完 成,等創作過程。 5.沒有終點限制:傑出作曲家可以決定一 首樂曲是從、完成,結束或是從、驗證'結 束,但無論時間延岩多久,該樂曲仍須走完五 個創作過程才是真正樂曲創作的作品。如傑出 作曲家決定這首樂曲在、靈鼠,過程就已結 束,表示所蘊釀出的素材不足以創作出一首好 樂曲,需再搜集創作音源與重新構築創作元 素,以能順利地走入下一個創作過程;再如這 首樂曲在、驗證'過程中若引起傑出作曲家相 當多的發想與靈獻,則其會以該曲的音樂元素 作為基睡,加入新的創作思惟或配器形式等, 作為下一首樂曲創作的、經驗,與、靈廠,來 源,積極地進行樂曲的創作。 樂曲創作無法停滯,只能一直不斷地向前 邁進!對十位傑出作曲家而言,樂曲創作歷程 是莫基於前一首音樂作品的內蘊,視為下一首 樂曲的動機與素材,一次又一次地成就再創新 曲的音樂高峰經驗!傑出作曲家多認為最完美 的作品常誕生於在下一首樂曲,透過體現無數 次樂曲創作的循環歷程,來展現自己獨具一格 的音樂語彙與創作實力,逐步積累與構築當代 作曲大師的卓越成就。 十位傑出作曲家都有長達 35 年以上豐沛 的創作經歷,甚至是長達 80 年以上之樂曲創

(19)

作生涯,其皆在近代華人百年的作曲史中佔有 歷史上的一席之地,屬於深具時代意義之前輩 作曲家,不但己影響華人作曲界將近一個世紀 之久,更持續散發其綿延不絕的音樂魅力。本 研究的研究範圍不包括中生代與年輕代之傑出 作曲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於不同時代背景的 傑出作曲家,僅可供參考。然時代在長江後浪 推前浪的引領下快速地變遷,未來可持續進行 對中生代與年輕代之傑出作曲家的相關研究, 得能持續驗證傑出作曲家樂曲創作歷程,逐步 構築更加完善的理論模式。

參考文獻

田友誼 (2006) :創造力系統觀及其對創造教 育的歐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7

(1) ,

106-113

0

[Tian

,

You-Yi (2006). A Systemic

Perspective on Creativity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reativity Education.

Ts

inghua Journal

ofEducation

,

27

(1),

106-113.]

何歐宏(譯)

(2008)

:屁動,如此創造:日本 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造力(久石

讓著 :C凹的ivity )。臺北:麥田。

[Hisaishi池,

Joe (2008).

Touching

A伽ents

within Creation: The Renowned Japanese

Film

Sc

ore Composer Joe Hisaishi

:S

Dream

of Music

(0.

H.恤,

Trans.). Taipei

,

Taiwan:

Rye Field Publishing.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6)]

金湘 (2001) :作曲家的求索。中央音樂學院 學報,

4 ' 18-23

0 [J妞,

Xiang (2001).

A

Composer's Explorations.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Music

,

4

,

18-23.]

尚媚(2006) :、作曲家,名解。交響一西安音

樂學院學報,

25

(1) ,

94-96

0

[Shang

,

Mei

(2006).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m-poser".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η of

Music

,

25

(1),

94-96.]

姚恆酪(2007) :作曲教學中的音樂創作與創 造能力的培養。就陽音樂學院學報,

2 '

24-27

0

[Yao

,

Heng-Lu (2007). On Writing

Music and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Composi崗

位on

Teaching.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A伽sic,

2

,

24-27.]

范曉峰 (2003) :論作曲家主體潛在音響結構

的心理因素。中國音樂,

1 ' 36-38

0

[Fan

,

Xiao-Feng (2003). Composers' Mental

Ele-ments of Latent Sound Structure.

Chinese

Music

,

1

,

36-38.]

張前(2 003) :音樂美學教程。上海:上海音

樂。 [Zhang ,

Qian (2003).

A Course in

Mu-sic Aesthetics. Shanghai

,

China: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張強 (2006) :演奏家的二度創作。星海音樂

學院學報,

1 ' 94-95

0

[Zhang

,

Qiang

(2006). The Secondary Creation Made by

Performers.

Journal ofXinghai

Conservatoη

ofMusic

,

1

,

94-95.]

陳昭儀(

1990)

: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 質、創作歷程及生瀝發展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

0

[Chen

,

Chao-Yi

(1

990).

A

Stu砂 on

the

Characters

,

Creative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Distinguished Inventors i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陳昭儀(

1991a)

:我國傑出發明家之個人特

質、創作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 '7'

211-229

0

[Chen

,

Chao-Yi

(1

991a). Characters

,

Creative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Distinguished

Inven-tors in Taiwan.

Bulletin ofSpecial Education

,

7

,

211-229.]

(20)

路。臺北:心理。 [Chen,

Chao-Yi

(1

991b).

Career

Development

of

Twen砂 Distin­

guished Inventors. Taipei

,

Taiwan:

Psycho-logical Publishing.]

陳昭儀 (2000) :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

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

45(1)

,

27-45

0

[Chen

,

Chao-Yi (2000).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reation Process of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 in Taiwan.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似 4月 1), 27-45.] 陳昭儀 (2004) :傑出表演藝術家藝術生涯歷

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院學報,

35(2)

,

71-90

0

[Chen

,

Chao-Yi (2004). Professional

Careers of Distinguished Artists in Taiwan.

Journalof 站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

35(2)

,

71-90.]

陳昭儀 (2006a) :傑出表演藝術家創作歷程之

探析。師大學報教育頓,缸. 29-50 。

[Chen

,

Chao-Yi (2006a). Creativity Process

of Distinguished Performing Artists.

Journal

of

National 日iwan

Normal

Universi紗,日,

29-50.]

陳昭儀 (2006b) :傑出音樂家創造歷程之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1 •

221-239 。

[Chen

,

Chao-Yi (2006b). A Study ofCreative

Process of Outstanding Musicians.

Bulletin

ofSpecial

Education, 刃, 221 國239.]

陳昭儀 (2006c) :臺窩傑出科學家之創造與生

瀝歷程。臺北:五南。 [Chen,

Chao-Yi

(2006c).

Creative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Outstanding Distinguished

Sc

i-entists

in 日iwan.

Taipei

,

Taiwan: Wu-Nan

Boo

k.]

鈕文英 (200 7) :教育研究方法輿論文寫作。

臺北:雙葉。[N iu,

Wen-Ying (2007).

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

Taipei

,

Taiwan: Yeh-yeh

Book Gallery.]

黃揚婷、吳永怡 (2008) :傑出作曲工作者樂 曲創作歷程之探析。特殊教育文集,帥,

153-176

0 [Hua嗯,

Yang-Ting

,

Wu

,

Yung-Yi

(2008). A Study of the Creative Progress of

Eminent Composers.

Special Education

Col-lection

,

10

,

153-176.]

賴雅馨(

2006)

:執薯的音樂教育家一諭

Nadia

Boulanger 的音樂思鱷及成就。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

0

[Lai

,

Ya次in

(2006).

The Persistent

Music Teacher: Nadia Boulanger

s

Musical

Id

ea and Achievem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Balkin

,

A.

(1

991). What is creativity? What is it

not? In D.

L.

Hamann (Ed.)

,

Creativi妙的 the

music classroom (pp. 35-39). Reston

,

VA:

MENC.

Bennett

,

S.

(1

976). The process of musical

cr間,

tion: Interviews with eight composers.

Jour-nal of

Research 的 Music

Education

,

24

,

3-14.

Constatinides

,

D. (2008). Music in the 20th

Cen-個ry

and the Outlook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ts

Edu-cation

,

6(1)

,

62-70.

Copland

,

A.

(1939). 阱。tω listen

for in music.

New Yor

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Csikszentmiha1yi

,

M.

(1

990). The domain fo

crea-tivity. In M. A. Runco

,

&

R. S. Albert (Eds.).

,

Theories of

creativi砂 (pp.

190-212).

New-bury Park

,

CA: Sage.

Csikszentmihalyi

,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

k:

Harper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

M.

,

&

Wolfe

,

R. (2000). 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21)

crea-tivity: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In K.

A.

Heller

,

F.

1.

Monk

,

R. J. Sternberg

,

& R.

F.

Subotnik

(Eds.)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的S

and Talent (2

nd

ed.

,

pp. 81-94). New Yor

k:

Pergamon.

Davis

,

G.

A.

(1

986).

Creativi砂 is

forever.

Du-buque

,

IA: Kenda

ll!

Hun

t.

Graf

,

M.

(1

947).

From Beethoven

的 Shostakovich:

The psychology of the composing process.

New Yor

k:

Philosophical Library.

Halford

,

G.

鼠,

& Wilson

,

W.

H. (2002). Creativity

,

relational knowledge

,

and capacity: Why are

humans so creative? In

T.

Dartnall (Ed.)

,

Creativi紗~

cognition

,

and knowledge: An

in-teraction

(p

p. 153-180). London: Praeger.

Kr

atus

,1.

(1

989). A time analysis ofthe

composi-tional processes used by children ages 7 to

1

1.

Journal of

R的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

37

,

5-20.

Runco

,

M. A.

,

& Chand

,

1.

(1

995).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7(3)

,

243-267.

Sabaneev

,

L.

(1928). The psychology of the

mu-sic-creative process.

Psyche

,

9

,

37-54.

Simonton

,

D. K.

(1

977). Creative productivity

,

age and stress: A biographical time-series

analysis of 10 classical composers.

Journal

of

Personali砂 and

Social

Psychology, 刃,

791-804.

Wallas

,

G.

(1

926).

The art ofthought. New Yor

k:

Harcour Brace and World.

Webst仗,

P. R.

(1

991).

A factor of

intellect 中﹒

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The University

ofRochester

,

Rochester

,

MD.

Webster

,

P. R. (2002).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Advancing a mode

l.

In

T.

Sullivan

,

&

L.

Wil-lingham

(Eds扎 Creativity

and music

educa-tion

(p

p. 16-34). NewYor

k:

Schirmer.

收稿日期:

2010.06.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下列哪個作品引用了英國作曲家浦賽爾(Purcell)的曲調?.[r]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