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解題中「內和外」的選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學解題中「內和外」的選擇"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許建銘

高雄市立龍華國民中學

一、前言:

在同樣大小的兩個圓盤上,分別盛著兩 塊正方形而且等高度的蛋糕,圖 1-1 是它們 的側視圖,但是 A 餐上的蛋糕大小卻只有 B 餐的一半, 你知道為什麼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道理跟「瞎子摸象」 是 一 樣 的 , 讓 我 們 看 看 它 們 的 俯 視 圖 (如 圖 1-2),便知端倪了。原來 A 餐與 B 餐中的圓 盤雖然一樣大,但是兩個蛋糕與圓盤的關係 位置是「內外有別」的,如果透過它們的俯 視圖,就可清楚看出:其中一塊蛋糕好比是 圓盤的內接正方形,而另一塊蛋糕卻是圓盤 的外切正方形。 我對一個國一資優資源班上 15 名數理 較優的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測驗。我在一 道 傳 統 的 數 學 問 題 上 另 外 附 加 一 個 圖 (如 圖 1-3),並把圖文打印成一人一份的測驗紙, 然後要每位學生在十分鐘內,只用算術解出 答案來。問題是:如下圖,某國中男女學生 共 3150 人,其中一年級男生比二年級男生多 100 人,二年級男生三年級男生多 50 人;一 年級女生比二年級女生多 100 人,但二、三 年級的女生人數相同,問一年級共有多少學 生? 解(1):

950

3

)

100

50

50

100

3150

(

÷

=

950

+

100

+

50

+

100

=

1200

A 餐 B 餐

圖 1-2

A 餐 B 餐

圖 1-1 一 二 三 (年級) 男生人數 一 二 三 (年級) 女生人數 圖 1-3 一 二 三 (年級) 男生人數 一 二 三 (年級) 女生人數 100 100 50 50 圖 1-4

(2)

解(2): 1200 3 ) 100 100 50 100 100 3150 ( + + + + + ÷ = 測驗結束,有 10 個學生解出正確答案: 這其中有 7 人用解 (1)的方法, 3 人用解(2)的 方法。而 5 名沒有算出正確解的學生當中: 有 2 人尚未想出解決方法;有 2 人雖用解(1) 的方式求解,但計算錯誤;也有 1 人用解(2) 的方式求解,但同樣也是計算錯誤。 一個簡單而非正式的測驗,其結果可能 沒有多少意義和價值,但卻讓我引發以下感 想: 「解題」與「思考」原是密切相關的兩 件事,也可以說:善解題者應強於思考;善 解題且用功者,也理應成為數學學業之較高 成就者。然而看看時下不少「數學成績」不 錯的國中生,表面上似乎很會解題,然而卻 在一些「基本學力」的思考表現上,呈現「封 閉」、「捨近求遠」(如解(1))甚至「本末倒置」 的情形。當然做老師的應該不忘多給學生鼓 勵,對於以上兩種解法,記得要作「內外皆 美」的正面評價。不過我仍想提出看法:解 題訓練的形式與歷程,如果無法理性兼顧「思 考價值」的超然挑戰,學生的「思考模式」 經此學程的浸濡固化,一定有不少莘莘學子 會成為教育歪風(如盛行反覆、大量的作業練 習與紙筆測驗)下,無形或無辜的受害者。

二、本文:

(一)以下問題 1~6,是國中生常遇到的數學問 題,在此提出「內外並重」的一題多解, 希望提供給讀者作教學或參考之用。

問題 1:

如圖 2-1,P 為平行四邊形 ABCD部一個點,且 PAB、 PBC、 PAD的面積分別為 8、5、6,求 PCD∆ 的 面積? 解(1): 如圖 2-2,過 P 作MN∥ABDA於 M、 BC 於 N,則 PAM∆ 面積+∆PBN面積=∆PAB 面積 2 1 8= = 平行四邊形 ABNM 面積 所 以 PCD∆ 面 積 = 2 1 平 行 四 邊 形 CDMN 面 積=(∆PAD+∆PAM+∆PBN+∆PBC)面 積 =6+8+5=19 解(2): 如圖 2-3,作PE =ADPE∥AD,連 DECE因為PE =ADPE∥ADAD∥

BC

AD

=

BC

D

C

A

B

P

圖 2-1

D

C

A

B

P

N

M

圖 2-2 100 50 一 二 三 (年級) 男生人數 一 二 三 (年級) 女生人數 100 100 100 圖 1-5

(3)

所以

APED

PBCE

皆為平行四邊形 DEP PAD≅∆ ∆ ⇒ ,∆PBC≅∆CEPDE= APCE=BPCD= AB BAP CDE≅∆ ∆ ∴ PCD

⇒ 面積=(∆CDE+∆PDE+∆PCE)面積 ) (∆PAB+∆PAD+∆PBC = 面積=6+5+8=19

問題 2:

如圖 2-4,在鈍角三角形△ABC 中, AB BM 3 1 = ,MDBCECBC若△ABC 的面積為 24 平方單位,求 △BED 的面積? 解(1):如圖 2-5,作 AHBC垂足為 H BAH BEC ∆ ∆ ~ Q BH BC AH EC: = : ∴

AH BC EC BD ABC BED × × = ∆ ∆ 2 1 2 1 面積 面積 3 1 = = = × = × = AB BM BH BD BH BC BC BD AH EC BC BD 所以△BED 的面積 8 3 1 24× = = 解(2):如圖 2-6,連MC MD Q 平 行 於 EC ⇒∆MDC 面 積 = MDE∆ 面積 BDE ∆ ∴ 面積= BMC∆ 面積 3 1 = BM Q AB BDE ∆ ⇒ 面 積 = BMC∆ 面 積 = ABC 3 1 面積 24 8 3 1 = × =

問題 3:

如圖 2-7, ABC中,AB= AC,PBC 上 一 點 , 若 PDABAC PE⊥ ,BFAC, 試證:PD+PE=BF。 證明(1): ° = ∠ = ∠ = ∠PDB PEC BFC 90 Q , ACB ABC=∠ ∠ BFC PEC PDB ∆ ∆ ∆ ∴ ~ ~ 令PB=aPC=b

D

C

A

B

P

E

圖 2-3

B

C

A

M

D

E

圖 2-4

B

C

A

M

D

E

H

圖 2-5

B

C

A

M

D

E

圖 2-6

B

P

C

A

F

E

D

圖 2-7

(4)

PD:BF=PB:BC=a:(a+b), ) ( : : :BF PC BC b a b PE = = +

BF b a b BF b a a PE PD + + + = + BF BF b a b a = + + = 證明(2):如圖 2-8,連 AP ABP ∆ Q 面積+ ACP面積= ABC∆ 面積 PD AB× ∴ 2 1 + PE AC× 2 1 = BF AC× 2 1 但AB= AC BF PE PD+ = ⇒ 證明(3):如圖 2-9,作 BQPE且交PE於 Q BQEF ⇒ 為矩形⇒BF=QE ° = ∠ = ∠BQP CEP 90 Q ,又∠1=∠2 C QBP=∠ ∠ ∴ 但∠ABC=∠C QBP DBP=∠ ∠ ⇒ 又PDB=PQB=90°BP= BP PQB PDB≅∆ ∆ ∴ PQ PD= ∴ PE PD PE PQ QE BF= = + = + Q 故PD+PE =BF

問題 4:

如圖 2-10,求 H G F E D C B A ∠ + ∠ + ∠ + ∠ + ∠ + ∠ + ∠ + ∠ 的度數? 解(1):如圖 2-11,連 AEFH 4 3 2 1+∠ =∠ +∠ ∠ Q , ° = ∠ + ∠ + ∠5 6 G 180 H G F E D C B A ∠ + ∠ + ∠ + ∠ + ∠ + ∠ + ∠ + ∠ ∴ =ABCDE 內 角 和 +FGH 內 角 和 =540°+180°=720°

B

P

C

A

F

E

D

圖 2-8

B

C

P

A

F

E

D

Q

圖 2-9 1 2

A

B

C

D

E

F

G

H

P

P

圖 2-10 1 2 3 4 5 6 A B C D E F G H P 圖 2-11

(5)

解(2):如圖 2-12,作 AMEM 3 2 1+∠ +∠ ∠ = ∠ + ∠ + ∠ ∴ F G H H G F E D C B A ∠ + ∠ + ∠ + ∠ + ∠ + ∠ + ∠ + ∠ ∴ =ABCDEM 內角和 =

(

6−2

)

×180°=720°

問題 5:

如圖 2-13,ACDE 為正方形,

°

=

ABC

90

, 若

AB

=

4

3

=

BC

,求BE? 解(1):如圖 2-14,作BFAC分別交ACED於 G, F 5 = AC Q 5 12 = ∴BG 5 37 5 12 5+ = = ⇒BF 又 5 16 5 42 = = =AG EF 2 2 ) 5 16 ( ) 5 37 ( + = ⇒BE = 65 5 65 5 5 1625 = = 解(2):如圖 2-15,作EHAB於 H,

ABC≅∆EHA

AH =BC =3,EH = AB=4 7 4 3+ = = ⇒BH

= 42+72 = 65 BE 解(3):如圖 2-16,作正方形 ABIJ AJC ABE≅∆ ∆ ⇒ CJ BE= ⇒ 又IJ =4,CI=BI +BC =4+3=7 65 7 42+ 2 = = ∴CJBE = 65 A B C D E F G H P M 1 2 3 圖 2-12

B

C

A

E

D

圖 2-13

B

C

A

E

D

F

G

圖 2-14

B

C

A

E

D

H

圖 2-15

(6)

問題 6:

如圖 2-17,ABFE,BCGF,CDHG 是三個邊長為 1 的正方形, 試求 1∠ , 2∠ , 3∠ 的關係。 解(1):QFG=1,DG = 2,EG=2 EG DG DG FG: = : ∴ 又∠FGD=∠EGD=135° 1 ~∆ ⇒∠ =∠ ∆ ∴ FGD DGE GDF 2 3=∠ +∠ ∠ GDF Q ∴∠3=∠1+∠2 解(2):如圖 2-18,以EH為軸,對 三個正方 形作鏡射,連EC′,DC′ 2 ∠ = ′ ∠ ⇒ ′ ∆ ≅ ∆DFH CEG CEG Q 又EC′=DC′= 5,DE= 10 ED C′ ∆ ∴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 ⇒ 1 CEG 45 ° = ∠ + ∠ ∴ 1 2 45 又∠3=45° 3 2 1+∠ =∠ ∠ ∴ 解(3):如圖 2-19 2=( 2)2 =2 DG Q 又FG×EG=1×2=2 EG FG DG = × ⇒ 2 作 DEF∆ 的外接圓

DG為此圓的切線,而 D 為切點。 DF FDG 2 1 1= ∠ = ∠ ⇒ 弧的度數 2 3=∠ +∠ ∠ FDG Q ∴∠3=∠1+∠2 (二)「內與外」的選擇,有時是大意不得的, 如果考慮不周,就可能發生像以下這種 「似是而非」的結果。 例題:證明「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 形」。 證明:如圖 2-20,設△ABC 表任意三角 形,作 A∠ 的分角線與BC邊的垂直平分 線相交於 P。自點 P 分別作ABAC之垂 線,令垂足分別為 E 與 F。連接BPCP

則△AEP 與△AFP 中,EAP=∠FAP ° = ∠ = ∠AEP AFP 90 又AP=AP AFP AEP ≅∆ ∆ ⇒ PF PE= ∴ ,AE =AF 又 於 △ EPB 與 △ FPC 中 PE=PF

J

B

C

A

E

D

I

圖 2-16

A

B

C

D

E

F

G

H

1 2 3 圖 2-17

A

B

C

D

A'

B'

C'

D'

E

F G

H

1 2 3 圖 2-18

A

E

B

F

C

G

D

H

1 2 3 圖 2-19

(7)

PC PB = ,∠PEB=∠PFC=90° PFC PEB ≅∆ ∆ ⇒

BE=CF 所以AE+BE= AF+CF,故△ABC 為等 腰三角形。 其實,會有這種「難以置信」的事情發 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的平分線與BC垂直平分線相交的點 P,根本不會在△ ABC 的內部,它的正確位置應該在△ABC 外部。 如圖 2-21 中,AP為∠BAC的分角線,PDBC的中垂線,PEABPFACAFP AEP≅∆ ∆ Q PF PE= ∴ ,AE =AF ⇒∆EBP≅∆FCP CF BE= ∴ 因AE =AFBE =CFAB =AC為 不 可能。 (三 )以 下 的 作 圖 題 , 由 原 先 較 煩 瑣 的 作 法 (甲),經過假想、演進,終於發現更簡潔 的作法(乙)。 問題:如圖 2-22,在一個三內角不相等 的△ABC 中,作 RQ ∥AC, PQ ∥AB, 但PRBC不平行,而 R,Q,P 分別在 ABBCAC上,而使△APR~△RBQ~ △PQC ~△ QRP。 分析(甲):由內而外作兩個任意三角形, 並使兩個三角形的邊與原問題的條件相 符。再藉由相似形的對應邊成比例的性 質,對照完成問題求作的圖形。 作法(甲): (如圖 2-23, 圖 2-24) C B A P D F E 圖 2-20 C B A D P E F 圖 2-21

A

B

圖 2-22

C

A B C A' P' P Q R 圖 2-24

R'

P'

Q'

C'

B'

A'

圖 2-23

(8)

(1)作∆PQR′,並使∠Q′=∠AB R′=∠ ∠ ,P′=∠C(2)過 R′作AB∥PQ, 過 P′作AC Q R′ ′,並設AB′,AC交於 A′。 (3)過Q′作BC′,且使∠PQC′=∠PRQ′ ,而BC′分別交AB′、AC於 B、C′。 (4) 過 C 作 CA′′, 且 使 A′′C=AC′, P A P A′′ ′′= ′ ′。 (5)連AA′′, 過 P′′作P′′P∥A′′A並 交AC 於 P。 (6)作 PQ ∥ABBC於 Q,作 QR ∥ACAB於 R。 (7)連PR,則△ARP,△BRQ,△CPQ, △PQR 即為所求。 分析(乙):由作法(甲),聯想到:直接在 原三角形的外部作一個三角形,並使內 外兩個三角形的邊符合原問題的條件, 再藉由「內外夾擊」的策略,完成問題 求作的圖形。 作法(乙): (如圖 2-25) (1)過 B 作 L1∥AC,過 C 作 L2∥ABL2交 L1於 D。 (2)過 A 作 L3交 L2於 E,交 L1於 F,且

使∠EAC=∠ABC ⇒∠FAB=∠ACB。 (3)連BEAC於 P。 (4)作 PQ ∥ABBC於 Q,作 QR ∥ACAB於 R。 (5)連PR(6)△ ARP,△ BRQ,△CPQ,△PQR 為 相似△。 證明: PQ Q ∥AB, QR ∥AC AR BR CQ BQ CP AP = = ∴ 又AB∥DE ∴△ABP~△ CEP EP BP CP AP=AR BR EP BP = ∴ PR∥AEPR∥EF△ARP,△BRQ,△CPQ,△PQR 的三個內角度數皆相等,故此四個三角 形相似。

三、結論:

從事生態研究的觀察者說:如果在拍攝 蜻蜓時,驚動了牠,你不要急於追尋,只要 安靜地耐心等候,有五成以上的機會,蜻蜓 在 四 周 打 轉 一 下 , 就 會 飛 回 原 來 停 留 的 地 方。而蝴蝶不同,牠一旦飛離這處,就會去 找另一處棲息地點。了解蜻蜓與蝴蝶有這種 不同的習性,就能在觀察與攝影時,掌握最 佳時機並紀錄下美好的作品。 以上這段談話,不只令人激賞,也同時 帶給數學解題者啟示:解題「智取」勝過「力 敵」;「運用策略」贏過「故步自封」與「抱 A B C D E F P R Q

L

1

L

1

L

2

L

2

L

3

L

3 圖 2-25

(9)

頭亂竄」。就幾何問題的解題策略來說,向內 和 向 外 佈 局 , 都 可 能 是 一 個 意 想 不 到 的 選 擇,只要多學、多做、多想、多觀摩,就可 使自己的想法更機動靈活,解法更成熟進步。 就 教 學 者 來 說 , 他 必 須 體 認 到 一 個 事 實:解題策略的運用與評析,不只能夠潛移 默化學生深層的思考與智慧,而且這種智慧 的延伸,才是促使學生真正喜歡和欣賞數學 的潛在動能。 因此如何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 有趣與奧妙,是一個盡職的數學教師在教學 活動中,要「伺機」呈現的「感覺」;相反的 情 形 , 如 果 老 是 讓 學 生 覺 得 數 學 學 習 是 枯 燥、死板與紊亂,甚至有「數學無用」的想 法,那麼無庸置疑的後果是:學生的心與數 學的心,兩者的距離將漸行漸遠…… (上承第 72 頁 )

IV-3-3 寫出尖晶石結構 LiMn2O4中 Li離子的

配位數以及 Mn 離子的配位數。 如果有一輛重 1000 kg 的家庭用車最少 需要 5 kWh 的能量才能跑 50 km,此能量大 約相當於 4.5 公升或 3.4 公斤的汽油。如果此 輛車的油箱為 50 公升,而油箱重 10 kg,如 果汽油之耗油量為 10 公里/公升。 IV-3-4 計算出所多出的重量,如果把這輛加 滿 汽 油 的 油 箱 改 為 使 用 (a) 鉛 -硫 酸 電池 及 (b) 鋰電池的電動車。假設 在 各 種 狀 況 下 車 輛 的 引 擎 效 率 都 相 同。 (a) 使 用 鉛 -硫 酸 電 池 所 多 出 來 的 重 量: 答案: 1063.2kg 請詳細列出計算過程: 加汔油車子跑的距離:500 km → 50 kWh 油箱加燃料的重量:10 kg + 50×(3.4/4.5) = 47.8 kg 鉛-硫酸電池重量:50,000/45 = 1111 kg 鉛-硫酸電池所多出來的重量:1111 - 47.8 =1063.2 kg (b) 使用鋰電池所多出來的重量: 答案: 322.2 kg 請詳細列出計算過程: 鋰電池的重量:鉛 -硫酸電池重量的三分之 一 → 1111/3 = 370 kg 鋰電池多出來的重量:370 – 47.8 = 322.2 k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ooking for a recurring theme in the CareerCast.com Jobs Rated report’s best jobs of 2019.. One

中學中國文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的學習材料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估計兩母 體平均數 差時樣本 數的選擇 估計兩母 體比例差

學校管理層有責任了解和監察 教師選取或編訂 的 教材的內容和質素 ,並要考慮到教材是否切

以及高三數學甲Ⅰ、Ⅱ,與數學乙Ⅰ、Ⅱ的選修課程,其中數學 IV 分為 A、B 兩版,B 版 擴充了 A 版的內容,所增加的題材在課程綱要中以◎

主修模組必選課程,列屬主修模組選修規 定之 20 學分內,如不及格者,需另外修習 主修模組之其他選修課程 ,以補足所缺之

主修模組必選課程,列屬主修模組選修規 定之 20 學分內,如不及格者,需另外修習 主修模組之其他選修課程 ,以補足所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