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Copied!
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李浩仲.翁培真∗ 本文使用美國1989年至2010年海關資料解析台灣出口品在美國 進口市場的品質變化。 我們發現,台灣整體在19892010年間出 口結構朝向長品質階梯的產品調整,然而台灣整體出口品與世界上 品質領先者的差距則明顯擴大。 這一方面是源於台灣在既有出口 品品質優勢流失,另一方面也由於台灣朝向原不具品質優勢產品轉 型。 我們針對三個大分類產業的實證分析顯示儘管不同技術密集程 度的產業皆呈現品質階梯長度上升且產業前緣趨近指標下降的態 勢,但其演化的時程及其成因不盡相同。 關鍵詞:台灣出口產品,品質階梯,品質前緣趨近指標 JEL分類代號: C13, F14 1 前言 出口貿易一向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觀察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與出 口品的國際競爭力是研究台灣經濟成長及產業升級現象重要的一環。 國內 既有的實證研究多偏重於從產業面的出口份額與廠商生產力分析產業升 級的現象,而本文嘗試從另一個面向:台灣出口產品的品質,來分析台灣出 口產業結構的調整。1,2 ∗作者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與博士候選人。 李浩仲為通訊作者。 本文 初稿曾在2013年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與台灣經濟計量學會年會上發表,作者感謝中央研究 院經濟研究所彭喜樞教授於會中的修改建議及與會者提供的意見,以及兩位匿名評審的諸 多寶貴建議,讓本研究能更加完整。 本文若有任何謬誤,當屬作者之責。 1謝寬裕(1999b),張建一,龔明鑫,與呂曜志(2013),林惠玲,楊志海,與黃珈卉(2009)。 2近年來出口品品質成為國際貿易研究裡一個重要的新面向, 重要文獻例如 Hallak

經濟論文叢刊(Taiwan Economic Review), 43:1 (2015), 1–51。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出版

(2)

2 李浩仲.翁培真 本文採用 Khandelwal (2010) 的估計方法, 運用美國1989年至2010 年海關資料解析台灣出口品在美國進口市場的品質變化。 在資料層級上, 我們以美國海關所編制的十位碼進口品分類,進行世界各國出口至美國市 場的產品品質估計,該進口品分類系統係依據調和關稅系統(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以下簡稱HS)所編制,為現行最細的產品分類層級;其次, 本文使用的資料已經就跨年度的產品及產業編碼進行調合,以確保本研究 在產品品質的估計具有長時間的一致性。3本文估計結果包含世界各國出 口至美國的各項產品品質,我們並基於所估計之各國出口產品品質,進一 步針對台灣出口產業進行以下兩個面向的分析。 首先, 我們依據各國出口品的品質估計值定義台灣各產品、 以及經過

加權平均後之各產業的品質階梯 (quality ladder)長度及前緣趨近

(prox-imity to frontier)指標。 藉由觀察1989年至2010年間台灣出口至美國的 產品及產業在這兩項指標的特徵,我們從整體面分析此期間台灣在出口產 業的品質變化趨勢,並透過拆解(decomposition) 的方式觀察整體出口活 動結構調整的現象;其次,我們依據不同的技術密集度區分三大分類產業, 包括高科技產業、 低技術產業、 及其他製造業, 分析三大分類產業的品質 演進歷程。 我們的結果發現, 台灣在1989至2010年間整體出口結構朝向長品質 階梯特徵轉型, 而主要的結構調整發生於1989至2000年間, 此時期我國 的出口活動明顯地偏向於長品質階梯的產業發展,然而此時期的轉型係朝 向原先較不具品質優勢的產品或產業發展,整體出口產業的品質與世界上 領先者差距的擴大以1993年至2000年間為最。 2000年之後出口活動在 品質階梯的調整現象相對式微,然而整體出口品質與領先者間的差距則呈 現較大幅波動的現象,我們推論其背後原因可能是我國的出口活動偏重於 世界上品質發展快速更新的產業所致。 本研究在分類產業的實證分析顯示,儘管不同技術密集程度的產業皆 呈現產業品質階梯長度上升、 且產業前緣趨近指標下降的態勢, 但其品質

(2006), Verhoogen (2008), Khandelwal (2010), Hallak and Schott (2011), Kugler and Ver-hoogen (2012), Johnson (2012), Hallak and Sivadasan (2013), 及Feenstra and Romalis (2014)。

(3)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3 演進的時間及過程則不盡相同。 首先,我們觀察到不同類型的產業面對既 有產品品質優勢喪失,其產品品項調整的方式不一,例如低技術產業與其 他製造業持續地透過既有產品間份額的調整與產品的進出調整至長品質 階梯的產品,但高科技產業除了在1990年至1995年間明顯的朝向長品質 階梯的產品發展外, 在2000年後傾向於往產業內品質階梯較短的品項發 展。 其次,我們也發現產品的進出效果在不同產業的品質演進過程中扮演 不同的重要性。 有鑑於各產業間存在許多有趣的異質性結果, 我們認為這 是未來研究的一個起點。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透過回顧文獻的方式探討衡量出口品品質的重要 性、 品質估算方式的演進、 及台灣相關既有研究的進程。 接著在第3節裡 我們將說明本文所採用的品質估計方法以及產業別品質指標的建構方式。 第4節為本研究的資料說明與實證結果分析。 接下來我們在第5節中運用 所建構的產業別品質指標,探討我國出口產業的品質演進過程。 最後一節 為本文結論。 2 文獻回顧 從我國出口品在品質階梯特徵及品質水準的變化討論產業結構的調整有 其重要性。 許多研究皆強調出口產品品質在經濟發展程度及經濟成長之間 的正向關聯,例如 Schott (2004)及Hummels and Klenow (2005)皆發現

經濟發展程度愈高的國家其出口產品品質也愈高;4 而近年的部份研究則 進一步驗證出口較高品質的產品會進一步帶動一國的經濟成長。5 除了探討一個國家本身的出口產品品質於整體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 既有文獻亦指出產品本身的垂直差異可能性為構成市場競爭強度的因素。 例如Leamer (2007)即指出不同產品本質上要形成垂直差異化的可能性原 本就各不相同,因此一國生產的產品種類會決定其在國際市場上所受到的 競爭強度。 與前述概念一致地, Khandelwal (2010)藉由估計1989–2001年 間世界各國出口品的產品品質定義出不同產品的品質階梯長度,發現當產

4Kremer (1993)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皆提供此一現象的可能解釋。 5Hausmann, Hwang, and Rodrik (2007)Mendoza (2010)提供此一因果關係的理論 解釋,而Jarreau and Poncet (2012)則用中國資料驗證此一關係。

(4)

4 李浩仲.翁培真

業的品質階梯長度越短,也就是說該產業的產品垂直差異程度越小時,其

產業內產出及就業越容易受到外國低廉產品的衝擊。

近年的文獻更開始試圖理解一國出口產品品質的相對水準對其經濟發 展與廠商行為的影響。 Amiti and Khandelwal (2013) 沿續 Aghion et al. (2009)的理念強調一國產品相對於其他國家產品的品質也會影響該國產 業未來的表現。 其中,當一國產品品質水準越趨近於國際市場的品質前緣, 市場競爭程度越大將促進該國產品品質提升;相反地,就離品質前緣越遠 的產品而言,市場競爭程度越大則降低其產品品質成長率—市場競爭將 促使各國朝向其具產品品質比較利益的品項調整。 從上述討論可知, 討論 我國出口品在品質階梯特徵及產品品質的變化是研究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的重要面向。 國內既有文獻在出口貿易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討論大多著重於觀察產業 或貨品在出口比重的變化,並藉由分析出口比重的消長說明出口產業特徵 的改變及資源配置的調整。 以張建一, 龔明鑫,與呂曜志(2013) 為例, 他 們透過出口比重的趨勢說明台灣近10年間對美國出口產品的特性是由高 勞力密集度轉向中低勞力密集度,並在科技相關產品部分由低科技產品朝 向中低與中高科技產品集中。6張建一,龔明鑫,與呂曜志(2013)同時使用

顯示性比較利益(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以下簡稱RCA)指標分

析台灣、 韓國、 中國大陸與日本等國出口產業的比較利益。7他們的結果顯 示台灣與韓國具備強出口比較利益的產業多有重疊,例如電子零組件製造 業。 另一方面,陳宏易與黃登興(2009)則藉由觀察1970年至2002年間美 國及亞太地區RCA指標的相對起落分析亞洲地區產業發展的模式,並探 討比較雁行理論在各國不同產業的適用性。 目前在出口品品質的相關研究受限於產品品質難以估量,大多以出口 品的單位價值作為衡量產品品質水準的指標。 例如楊子菡與廖月波(2004) 觀察我國電子電器業在1980與1990兩個年代間是否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 該文以兩期間出口品單位價值相對於兩期間共同財貨的價格指數, 作為 6張建一,龔明鑫,與呂曜志(2013)從投入產出觀,將產業依據勞力、資本、 能源、 技 術人力、 以及技術投入等相對密集度區分產業的生產特性。 7RCA指標為一國產品出口比重經世界出口比重平減的相對指標,是以市場佔有率的 觀點衡量一國各產業出口的比較利益。

(5)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5 衡量跨期間產品品質變化的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兩個年代間的品質改善 與產品更新比率大致相同,是少數同時考量出口品品質水準變化與出口結 構調整的重要研究。 此外,儘管近年若干研究使用廠商資料估計廠商產出 的品質水準,但在研究範疇亦受限於資料取得的困難而著重於少數特定產 業。8綜合上述既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目前國內既有的研究在我國出口產業 的品質特徵與品質水準的變化尚未有較長期間與系統性的分析,而本文將 嘗試在這一方面提供進一步的補充。 如何從資料中推估一國產品的品質一直是文獻裡關心的議題。 有些研 究視產品的單位價格為品質的代理變數, 例如 Schott (2008), 而部份文 獻則是根據產品出口國的富裕程度定義產品的品質:也就是說, 如果有一 產品主要是由高所得國家出口, 則定義該產品為高品質產品(Hausmann,

Hwang, and Rodrik, 2007; Schott, 2008; Jarreau and Poncet, 2012)。9 ,10

近的文獻則嘗試從較具結構性的需求面模型推估出產品品質。 例如

Khan-delwal (2010) 從一個巢狀式需求模型出發, 定義一個在控制價格因素後

在進口國仍具有較高市場佔有率的產品為 「高品質」 產品。 概念相類似地,

Hallak and Schott (2011) 也設定一需求模型, 並認定在控制價格後, 一

個貿易餘額較高的國家其產品品質較高。11 本文所選擇的是 Khandelwal

(2010) 所建議的產品品質指標,這主要有兩個重要的考量: 第一, 相對於 Hallak and Schott (2011)只能在數十個產業層級定義產品品質, Khandel-wal (2010)原則上可以在最細的產品層級定義品質;第二,如同Hallak and Schott (2011), Khandelwal (2010)的建構方式對資料的需求相對不高,一 般僅需有辦法計算產品之單位價格的大國海關資料即可。12 8Roberts et al. (2012)運用中國鞋類製造業的廠商資料建構產品品質水準指標。 9Khandelwal (2010)認為以產品的單位價值作為衡量品質水準的代理變數較適用於長 品質階梯的產品。 但對於短品質階梯的產品而言,產品單位價值不適合作為衡量品質水準 的指標。 10在此一定義下,有時亦稱高 「複雜度」 產品。

11Feenstra and Romalis (2014)除考量需求面外亦考量生產面。 他們的產品品質估計結 果與Khandelwal (2010)及Hallak and Schott (2011)皆有相當程度的正相關性。

12例如美國或歐盟之海關資料。 在這裡所以要強調大國是因為大國會進口較多種類的

產品,因此我們可計算品質的產品數目較多。 另外一個目前較常被用來估計品質的資料庫

是聯合國的Comtrade Database (如Feenstra and Romalis (2014)),這一個資料庫的優點在

(6)

6 李浩仲.翁培真 3 產品品質的估計與產業品質指標 本文依據 Khandelwal (2010) 的估計方法推估美國進口品市場中各國進 口品的產品品質,並進一步運用各國進口品品質估計資料討論台灣在1989 年至2010年間, 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品質的變化。 在本節中我們將先說明 Khandelwal (2010) 如何在巢式 logit 需求模型下進行各國進口品的產品 品質估計;其次,我們說明如何根據最細分類之各國進口品的品質估計值, 設算全世界各產業的品質階梯長度與台灣各產業離世界品質前緣的距離。 3.1 Khandelwal (2010)產品品質估計模型

Khandelwal (2010)以一個個體選擇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的架構探

討產品品質。 首先, 定義每一特定產業為一特定市場, 其中市場上存在本 國商品及來自於c國的進口品,而c國的進口品又含括了產業內的多種產 品種類 ch。 在任一 t 期時,消費者n會購買帶給他最高間接效用的一單 位產品。 假設消費者選擇某進口產品種類ch,所獲得的間接效用可以表示 為: Vncht = xchtβ − αpcht+ λcht+ εncht, (1) 其中, xchst 為產品種類的特徵變數, 為該產品種類ch在t期的價格, λcht 與εncht 為研究者無法觀察到且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種類ch評價的變數。 在上述架構下, λcht 與 εncht 分別代表產品的垂直差異及水平差異。 其中, εncht 會隨著消費者 n 改變, 我們將它視為消費者 n 對該產品種 類的個人偏好,藉此說明為何特定消費者可能購買品質較低卻較昂貴的產 品種類。 我們假設εncht 在消費者間為i.i.d且服從第一型極值分配(type I extreme value)。 另一方面, λcht 則代表產品的垂直差異, 描述整體消費 者對該產品種類的平均評價。 Khandelwal (2010) 進一步將 λcht 拆解為 λcht = λ1,cht + λ2,t + λ3,cht, 其中 λ1,ch 為不隨時間變化的產品種類固 定效果,描述消費者對該產品種類的品質評價, λ2,t 為時間的固定效果,用 以捕捉特定時期消費者對整體產品的需求變化, λ3,cht 是對應產品種類與 較有疑慮,需特別進行處理。

(7)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7 時間固定效果的偏離值,是無法透過定量過程描述而併入模型誤差項的資 訊。 在上述的設定中,一個主要的缺點在於εncht假設為i.i.d且服從第一型 極值分配,此設定會出現文獻上所謂 「無關選擇的獨立性」(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問題,亦即任意兩個產品種類的市場份額比率與 其他產品種類的選擇無關,忽略了消費者在相似產品間會有較高的替代行

為。 為修正此一缺憾, Khandelwal (2010) 採用 Berry (1994)的巢式logit

需求模型,將相似程度高的產品劃分群組(nest), h,群組內的各國進口品 選擇符合無關選擇的獨立性假設,而不同群組間的各國進口品選擇則受到 產品間替代程度的影響。 據此,消費者n於t 期購買產品種類ch,所獲得 的效用設定如下:13 Vncht = λ1,ch+ λ2,t − αpcht+ H X h=1 µnhtdch+ (1 − σ )εncht+ λ3,cht。 (2) 第(2)式中的PH h=1µnhtdch+ (1 − σ )εncht 代表消費者n對該產品 種類的個人偏好。 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兩部份:首先,PH h=1µnhtdch中的 µnht代表消費者n對產品h的整體評價(不因進口國別c而變), dch為產 品種類ch劃分於群組h時才取值為一的虛擬變數,因此PH h=1µnhtdch整 項的存在允許消費者對於同一群組內的產品有較高度的替代行為;至於第 二部份(1 − σ )εncht則和前段所述類似,代表了產品種類間的水平差異,唯 一的差別在於此一水平差異亦會隨著群組內產品種類間的替代程度而變。 當σ =0時群組內產品種類間的選擇相互獨立, 巢式logit需求模型將回 復至一般logit模型的設定;而當σ 越趨近於一時,代表群組內的產品種類 間替代程度越大,當PH h=1µnhtdch+ (1 − σ )εncht 簡化成 PH h=1µnhtdch, 表示消費者n對於群組內的產品種類的評價趨近於一致。 在巢式logit需求模型的設定下,產品種類ch於群組h的市場份額如 下: nscht = exp λ1,ch+ λ2,t+ λ3,cht− αpcht /1 − σ  Dh , (3) 13除了各國進口品單位價格外,美國海關資料未包含其他可觀察到的各國進口品特徵變 數(xcht), Khandelwal (2010)的模型設定省略xcht。

(8)

8 李浩仲.翁培真 其中, Dh = P ch∈hexp[(λ1,ch+ λ2,t + λ3,cht − αpcht)/1 − σ ],而群組h 佔整體產業的市場份額為sht = D1−σh / PH h D 1−σ h 。 因此,產品種類ch佔 整體產業的市場份額為: Scht = nscht× Sht = exp λ1,ch+ λ2,t + λ3,cht − αpcht /1 − σ  Dhσ H P h Dh1−σ  , (4) 基於消費者係依據效用水準的相對大小進行選擇,我們以消費者購買國產 品獲得的間接效用水準作為比較基準,並將其標準化為,表示如下: Vn0t = λ1,0+ λ2,t − αp0t+ µn0t + (1 − σ )εn0t+ λ3,cht ≡ 0, (5) 因此, 國產品佔整體產業的市場份額為s0t = 1/PHh D 1−σ h 。 我們最後可 以推得各國進口品相對於國產品的市場份額差異與各國進口品特徵變數 的關係式: ln (scht) −ln (s0t) = λ1,ch+ λ2,t − αpcht+ σ ln (nscht) + λ3,cht。 (6) 上述模型並未考慮到出口國經濟規模對模型估計的影響。 Khandelwal (2010)參考 Krugman (1980) 的分析, 認為當一國經濟規模越大時, 在給 定產品垂直差異與產品價格下,可能在同一產品種類內生產並出口具有水 平差異但無法從資料看出的產品種類(hidden varieties),進而得到更高的 市場份額。 這意味著倘若未考量出口國經濟規模對產品市場份額的影響, 可能高估該國產品品質。 據此, Khandelwal將上式修改如下: ln (scht) −ln (s0t) = λ1,ch+ λ2,t − αpcht+ σ ln (nscht) + γ ln popct+ λ3,cht。 (7) 其中, popct 為出口國的人口數, 於此作為衡量出口國在水平差異的產品 種類個數的代理變數。 我們對各國進口產品品質的推估即根據式(7)的估 計結果而得: λcht ≡ ˆλ1,ch+ ˆλ2,t+ ˆλ3,cht。 (8)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第(7)式的設定存在內生性問題:式中λ3,cht 是對應產 品種類與時間固定效果的偏離值,為衡量產品品質(λcht)的一部分, 由於

(9)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9 我們無法觀察到λ3,cht,在實證過程中λ3,cht 將併入誤差項,此時誤差項將 與產品種類價格pcht 相關,也與產品種類 ch於群組內的市場份額nscht 相關,導致參數α和σ 的估計結果為偏誤。 為了處理估計模型的內生性問題, Khandelwal (2010) 使用工具變數 法。 首先, pcht 為消費者面對的最終市場價格, 包含單位運輸成本的到岸 價格 (c.i.f. price),因此以各國進口品的單位運輸成本作為pcht 的工具變 數。 此外, 考量匯率變動及石油價格也可能帶來外生的市場價格變動, 因 此亦將各產業的實質匯率改變及石油價格和出口國與進口國(美國)距離

的乘積當作工具變數。 其次, Khandelwal依照Berry, Levinsohn, and Pakes (1995)假設出口廠商先進行進入或退出產品市場的決定,再決定目標市場 的產品品質。 在此一假設下,我們可將群組內產品種類個數與出口國出口 種類個數作為群組h市場份額nscht 的工具變數:當群組內產品種類個數 越少,或出口國出口種類個數越多,則nscht 越大,且與λ3,cht 不相關。 3.2 產業的品質階梯指標與前緣趨近指標 本文延續文獻上衡量產品的垂直差異程度以及一國產品品質相對水準的 方式 (Khandelwal, 2010; Amiti and Khandelwal, 2013), 從細類別的各國

進口品品質估計值,建立以下兩個產業層級的品質指標:產業的品質階梯

(quality ladder)與產業的前緣趨近(proximity to frontier)指標。 這些指標

的建立有助於本文分析我國出口產業在產品品質上的演化內涵,亦可當作

未來產業分析研究的基礎。

以下本文所討論的產業是以聯合國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以下簡稱 ISIC) 的產業分類為主, 我們的選擇主要著眼於 ISIC 產業分類提供了一個較適合進行跨國分析的基礎。14 首先我們從全 世界的角度衡量各產業本質上在品質垂直差異的程度,本文稱之為產業的 品質階梯長度: Ladderst = Hs X h=1 ωhstLadderhst。 (9) 14我們使用的是ISIC Rev.3分類。

(10)

10 李浩仲.翁培真 在上式右邊中, Ladderhst = λmaxhst − λminhst 為屬於產業s內的某一HS 10位

碼產品h的各國產品品質估計值的最大差距, 也就是該產品h的品質階 梯長度, 用以衡量該HS 10位碼產品的垂直差異程度;另一方面, ωhst 代 表第t 期HS 10位碼產品h於ISIC產業s 的進口市場份額,作為加總權 重。 我們的產業品質階梯長度, Ladderst,即為其所包含之各產品品質階梯 長度的加權平均。 在此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第(9)式所設定之產業品質階 梯長度並不隨國家改變,這樣的設定是希望該指標能反應本質上產業垂直 差異化的可能性。 除了觀察歷年來台灣的出口活動在品質階梯長度的變化,我們也關心

台灣出口品質的相對水準,本文依循Amiti and Khandelwal (2013)一文的

設定,定義某c國所生產之HS 10位碼產品h在t期的前緣趨近指標為: PFht,c = exp λht,c− λmaxht  , (10) 其中λmaxht 為第t期產品 h的品質前緣,亦即各國出口品中品質水準最高 者。 在上述定義下 PFht,c ∈ (0, 1], 當PFht,c 越趨近於1,一國產品越趨近 品質前緣; 反之,當一國進口品與品質前緣差距越大, 則PFht,c 越趨近於。 我們以各國產品種類佔其出口產業的出口份額,作為加總權重,定義各出 口國產業前緣趨近指標為: PFst,c= Hs X h=1 ωhst,cPFhst,c。 (11) 其中ωhst,c 為第t 期c 國的產品種類ch佔其出口產業s 的出口值比重, 我們藉由產業前緣趨近指標觀察一出口國在產業s 整體出口品的品質相 對水準。需要注意的是,比較式(11)和式(9)我們看到儘管產業品質階梯 長度不隨國家而變,前緣趨近指標卻會因各國所出口的品項差異而有所改 變,這樣的設定係考量產業前緣趨近指標試圖反應一國出口產業在歷年的 整體出口品質相對競爭力的變化,而此一相對競爭力應從其有出口的產品 來定義較具意義。15 15例如說,某國若生產電腦螢幕但未生產鍵盤,則其他國家生產鍵盤的品質對該國產業 的品質競爭壓力關聯性不大。

(11)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11 4 實證結果 4.1 產品品質推估的資料說明 本文利用美國1989–2010年海關產品別資料估計各國出口至美國產品的 品質。16 有鑑於本文是在巢狀需求架構下進行各國產品品質推估,我們仿Khandelwal (2010) 將各五位碼SITC 產業視為一個市場,每一個 HS 10位碼產品視為一個群組h,而每一個國家所出口的 HS 10位碼產品視 為一個產品種類ch。 針對原始海關資料我們進行兩方面的處理以維持資料品質。 首先,我

們仿照Amiti and Khandelwal (2013)的作法將資料限定於製造業產品,並

將可能有問題的資料予以排除,包括排除每一產品群組h內單位價值位在 第1及第99分位外的產品種類 ch、 排除單位價格一年間增加200%或減 少66%的產品種類ch、 以及排除數量少於10的產品種類ch等。 其次,為 求在最細層級上提供一致性的長時間產品品質估計,本文應用Pierce and Schott (2012) 的演算法整合歷年HS編碼以方便進行跨年度的各國產品 品質推估。17我們同時進行五位碼SITC的整合使得市場(產業)的定義在 跨年之間是一致的。 經驗上顯示上述編碼整合對於產品品質估計的長時間 一致性極為重要。18 為了依據式(7)進行各國進口品品質的推估,我們從美國海關資料的 進口總值及數量計算產品種類的單位價格pcht。19 其次,我們計算以下各 類市場份額資料, 包括各五位碼 SITC 產業的國產品市場份額 (s0t)、 各 國進口品佔整體產業的市場份額(scht)、 以及各國進口品的組內市場份額

16本文使用的1989–2005美國海關資料係從 Peter Schott的網站下載, http://faculty. som.yale.edu/peterschott/。 2006–2010資料為作者自美國Census Bureau購買。

17我們發現在1989年至2010年間,美國進口品資料每年皆有幅度大小不一的編碼改變, 而整段分析期間內有近一半以上的HS 10位碼產品曾經歷過編碼調整。 18這當中以SITC 5位碼的整合更為重要。 從計量方法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們是以 「5位 碼SITC產業+數量單位」 定義一個市場,若未經整合,則當某一SITC 5位碼使用時間 較短時則使用(7)式估計時會有樣本數過少導致估計不準確的問題。 19在大多數的五位碼SITC,HS 10位碼產品皆有相同的數量單位(例如個數、 公 斤等)。 當某一5位碼SITC裡的HS 10位碼產品有不同的數量單位時,我們將不同數量單 位的HS產品劃分至不同的市場裡,換句話說,我們是以 「五位碼SITC +數量單位」 定義 一個市場。

(12)

12 李浩仲.翁培真 (nscht)。 其中,我們先以產業的進口滲透率(import penetration ratio,以下

簡稱IPR)推算各產業內國產品的市場份額, 定義s0t = 1 − IPR,據此定 義整體產業的產出規模為MKTt =Pch6=0qcht/(1 − s0t),其中qcht 代表各 國進口品數量,進而求得各國進口品的市場份額scht = qcht/MKTt 以及 組內市場份額nscht = scht/ P cscht。20 在式(7)中我們同時需要各國人口

資訊,該資料我們直接從Penn World Tables取得。

針對工具變數的資料, 各國進口品的單位運輸成本、 群組內產品種類

個數、 與出口國產品種類個數皆可直接由海關資料計算; 我們運用 Penn

World Tables搭配海關資料計算各產業的實質匯率;石油價格我們將WTI

原油期貨價格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取年平均值,而各出口國和美國的距

離則自法國研究單位Centre d’Etudes Prospectives et d’Informations Inter-nationales所編資料而得。 4.2 基本統計述 表1顯示歷年曾為台灣前15大的出口產業其述統計,其中第三至第八欄顯 示產業內所涵括之SITC 5位碼產業數、HS10位碼產品群組數、 高技術勞 工比例、 資本勞動比(取對數)、 出口該產品的國家加權人均GDP、 以及平 均品質階梯長度。 後四欄則呈現各出口產業在迴歸式(7)裡各變數均值。21 我們從表1可以發現,就高技術勞工比例、 資本勞動比、 出口國人均GDP、 及平均品質階梯長度等特性來看,一如預期地,整體上高科技產業的各變 數均值大於低技術產業。 而在其他製造業的部分,各變數在跨產業間呈現 較大的異質特性,例如2411基本化學材料業,其高技術勞工比例及資本勞 動比皆高,而2930其他未分類家用器具業其數值就偏低,這是由於本文在 其他製造業分類含括了部分產業為高技術產業。 我們進一步透過統計檢定 發現儘管就平均品質階梯長度而言其他製造業介於高科技與低技術產業

20我們從美國Census Bureau得到各NAICS產業的進出口及生產總值資料,由於美國

海關資料提供各進口品所屬之NAICS及SITC分類,我們據此計算五位碼SITC的進口

滲透率。

21這當中我們發現價格變數的標準差特別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同一個ISIC產業其

各項產品的單位(公斤、 個數)並非一致,因此可能出現單位價格有很大差異的情形。 這在

我們品質估計上不會造成問題,因為如註腳19所述,我們是以 「五位碼SITC +數量單位」

(13)

台 灣 出 口 產 品 品 質 的 演 進 13 表1:台灣前15大出口產業的述統計 HS 高技術 主要變數均值 SITC 10產品 勞工 資本勞 出口國 品質階 ln(scht) ISIC產業分類名稱 產業數 群組數 比例 動比 平均GDP 梯長度 − ln(s0t) ln(nscht) pcht ln popct 高科技產業 3000辦公室、 會計及計算機器 18 42 0.54 5.49 8,835 29.46 −7.94 −6.94 697.06 10.20 製造業 (11,976) (30.01) (4.23) (3.85) (1,714.99) (1.63) 3110電力馬達發電機及變壓器 14 93 0.34 4.62 14,902 12.99 −8.71 −5.40 6,484.11 10.41 (14,889) (12.69) (3.58) (3.11) (52,479.30) (1.56) 3150電燈及照明設備製造 12 47 0.34 3.87 8,389 14.90 −7.83 −6.29 52.70 10.49 (12,185) (7.44) (3.59) (3.20) (135.91) (1.51) 3210電子管及其他電子零件 51 125 0.44 5.82 20,393 34.61 −7.53 −6.10 2,080.90 10.32 製造業 (15,078) (15.16) (3.74) (3.62) (20,195.60) (1.62) 3220電視與收音機傳輸設備及 3 21 0.60 5.48 9,851 17.06 −9.21 −6.65 412.01 10.26 電信器具製造業 (10,093) (6.04) (3.65) (3.42) (1,101.32) (1.51) 3230電視/收音機接收機/聲音/ 26 63 0.52 5.30 9,850 22.11 −8.70 −6.60 214.51 10.34 影像錄音/拷貝器具 (12,142) (15.74) (3.73) (3.49) (582.22) (1.60) 3312量測航行其他用途儀器工 25 81 0.52 4.77 25,453 20.67 −5.88 −4.97 1,436.38 10.36 業控制設備除外 (15,405) (11.81) (3.29) (2.83) (7,325.42) (1.54) 3320光學儀器製造業 27 69 0.43 5.36 19,357 26.95 −6.28 −5.34 504.48 10.51 (16,491) (31.59) (3.49) (3.20) (1,682.25) (1.61) 低技術產業 1730針織及鉤針織品及製品 14 183 0.17 4.69 8,548 3.12 −10.36 5.48 106.98 10.09 (11,121) (5.05) (3.80) (2.73) (157.12) (1.78) 續接下頁

(14)

14 李 浩 仲 . 翁 培 真 承接上頁 HS 高技術 主要變數均值 SITC 10產品 勞工 資本勞 出口國 品質階 ln(scht) ISIC產業分類名稱 產業數 群組數 比例 動比 平均GDP 梯長度 − ln(s0t) ln(nscht) pcht ln popct 1810成衣製造毛皮衣服除外 83 1,203 0.30 4.07 5,718 5.01 −8.93 −5.05 156.01 10.27 (9,288) (3.13) (2.98) (2.63) (232.09) (1.79) 1912皮箱、 手提袋及其類似品 10 56 0.39 4.35 7,003 8.06 −9.59 −6.02 19.60 10.66 與馬具製造 (11,535) (2.67) (3.27) (2.83) (41.85) (1.53) 1920鞋類製造業 18 238 0.22 4.35 4,708 3.22 −10.17 −5.15 16.80 10.81 (8,352) (3.07) (3.33) (2.93) (17.84) (1.63) 3610家具製造業 15 47 0.23 4.05 9,175 16.04 −8.13 −6.18 149.85 10.34 (13,345) (10.48) (3.55) (2.82) (534.45) (1.52) 3699其他未分類製造業 24 94 0.26 4.35 11,672 12.26 −5.90 −4.77 22.50 10.72 (14,524) (7.70) (3.07) (2.66) (78.09) (1.55) 其他製造業 2411基本化學材料,肥料及氮 149 880 0.40 6.59 30,357 18.18 −5.53 −3.80 99.73 10.95 合成物除外 (16,051) (17.99) (3.02) (2.54) (723.66) (1.54) 2520塑膠製品製造業 44 132 0.27 4.38 20,883 16.84 −4.71 −5.18 16.09 10.45 (15,924) (10.13) (2.81) (2.64) (50.36) (1.49) 2710鋼鐵基本製造業 92 720 0.23 5.46 20,415 13.82 −5.46 −3.96 10.09 10.74 (15,607) (16.73) (2.87) (2.27) (138.13) (1.39) 2893金屬手工具製造業 36 120 0.29 4.70 18,368 ) 10.99 −6.13 −4.99 36.71 10.67 (16,251) (11.20) (3.01) (2.64) (167.30) (1.57) 2899未分類其他金屬製品 75 296 0.31 4.40 16,529 8.57 −6.51 −5.32 19.62 10.58 製造業 (15,809) (7.22) (3.10) (2.67) (168.14) (1.50) 續接下頁

(15)

台 灣 出 口 產 品 品 質 的 演 進 15 承接上頁 HS 高技術 主要變數均值 SITC 10產品 勞工 資本勞 出口國 品質階 ln(scht) ISIC產業分類名稱 產業數 群組數 比例 動比 平均GDP 梯長度 − ln(s0t) ln(nscht) pcht ln popct 2911機械工具製造業 64 189 0.30 5.34 28,448 8.69 −6.05 −3.94 4,120.81 11.09 (12,880) (9.28) (2.84) (2.71) (9,074.39) (1.30) 2912泵壓縮機活栓及活閥 23 110 0.31 4.91 23,779 8.79 −7.56 −5.63 431.77 10.40 (14,995) (7.95) (3.67) (3.03) (1,770.41) (1.53) 2930其他未分類家用器具 26 77 0.23 4.57 9,313 10.72 −6.65 −5.38 183.36 10.66 (11,833) (16.38) (3.49) (3.04) (391.47) (1.51) 3430機動車輛零件及引擎 8 71 0.21 5.02 25,820 10.68 −8.76 −6.04 119.41 10.44 製造業 (13,389) (10.69) (3.55) (3.17) (478.71) (1.50) 3592自行車及病患用車輛 5 38 0.42 4.50 8,322 14.33 −7.18 −4.74 129.78 10.77 製造業 (13,371) (13.18) (2.97) (2.78) (330.06) (1.47) 說明: 1.括弧內為標準差。

(16)

16 李浩仲.翁培真 之間,其出口國人均GDP卻同時高於高科技產業與低技術產業。23 4.3 全樣本估計結果 我們在表2呈現各SITC五位碼產業式(7)迴歸結果之彙整。 本文的實證 模型係針對1,778個 SITC 5位碼產業分別進行迴歸, 其中每一產業平均 有1,026個樣本, 其係數如表2中所呈現。 我們發現價格係數如預期為負 號,其中有69%的迴歸式在該係數達統計顯著性;產品種類於群組內市場 份額的係數介於和1之間, 意味著使用巢狀需求模型有其必要; 我們亦發 現品質的估計結果非常顯著,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使用大樣本且經過調合 的長期性資料,另一方面也由於品質估計本身就是由各類型的固定效果加 總後再加一個誤差項而得;我們同時發現第一階段工具變數能有效地解釋 兩個內生變數的變異。 實證估計中總共的樣本數為1,823,270個樣本。 為了驗證本文所估計出的各國產品品質是否符合一般預期或如同文獻 Khandelwal (2010)一文所提出的驗證,我們透過圖1及表3觀察國家特性 與產品品質之間的關聯。 在圖1裡我們繪出2000年與2010年各國人均所 得與其產品位於品質前緣的比例分佈。 整體而言人均所得越高的國家其 產品成為世界品質領先者的比例也越大,然而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外是中國 (CHN),圖中顯示其在出口方面的強大競爭力遠超過其人均所得所應當呈 現的實力。24 然而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對這個結果的確認應當特 別小心。這主要是由於在國際分工的趨勢下中國成為世界重要的下游生產 者,然而囿於現有貿易資料皆以進出口總值、 而非以附加價值計算,因此在

22高技術勞工比例及資本勞動比資料是根據美國NBER Manufacturing Database計算

而得,其原本是美國NAICS產業別的資料,但我們將之轉換成ISIC產業。 我們知曉美國 產業的生產方式和其他國家不盡相同,但在此主要是呈現產業間基本特性的差異—也就 是說,我們儘管認同各國會因為要素價格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生產方式,但各產業的生產特 性跨國間仍會有類似的排序。 例如台灣和美國的電子業相對於各自的紡織業會雇用較多 的高技術勞工。 23就出口國人均GDP而言,我們發現其他製造業($20,223) >高科技產業($14,629) >低技術產業($7,804),且產業間差異皆顯著(t-statistics: 其他vs. 高科技3.86,高科技 vs. 低技術5.69);就平均品質階梯長度而言高科技業(19.02) >其他製造業(9.89) >低 技術產業(3.85),且產業間差異皆顯著(t-statistics:高科技vs. 其他1.72,其他vs. 低技術 3.84)。 24我們另有觀察1995年及2005年的資料,發現中國無論是在那一個年份其出口競爭力 皆遠超過其人均所得所當呈現的競爭力。

(17)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17 表2:迴歸結果之述統計 第25分 第75分 均數 中位數 位數 位數 價格, pcht −0.101 −0.0075 −0.0667 −0.0003 產品種類於群組內市場份額, ln(nscht) 0.6413 0.7493 0.3757 0.9558 人口數, ln popct 0.8308 0.2274 −0.9265 2.1986 品質指標估計值 −7.7038 −4.1936 −12.8568 1.868 品質指標的T-statistics 54.716 8.9413 1.7415 38.915

Over identifying restrictions p-value 0.1782 0.1107 0.025 0.2251 First stage F -stat p−value, pcht 0.0133 0 0 0.002 First stage F -stat p−value, ln(nscht) 0.0089 0 0 0 R−squared 0.8729 0.9082 0.8159 0.9664 每一迴歸式樣本數 1,026 543 283 1,093 迴歸式:擁有負向顯著價格係數比例 0.69 樣本:擁有負向顯著價格係數比例 0.7 迴歸式數目 1,778 總樣本數 1,823,270 資料來源:本研究估計整理。 Khandelwal (2010) 或其他現有品質估計方法下我們皆不易評估中國產品 的品質究竟是來自於本身的貢獻、 或其僅是利用上游高品質中間材從事簡

易的組裝工作。 目前已有研究探討附加價值貿易(如Koopman, Wang, and

Wei (2014)), 希望能真正分離出各國在產業鏈中的實質貢獻, 但如何從附 加價值貿易資料進一步推算出品質,尚有待未來研究。 我們在表3中進一步探討一國產品品質和該國的資本密集度與教育程 度是否有關聯,實證結果顯示,一如預期,在控制了細分類產業(SITC 5位 碼)及年份的固定效果後,人均所得、資本勞工比、 及教育程度越高的國家 其產品品質越高。25 5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化過程 我們將在此一節中呈現1989年至2010年間台灣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產業 品質指標的數據變化,並運用拆解方式分析出口產品品質的演化過程,為 25控制產業固定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品質指標只能在同一SITC 5位碼產業裡比 較,這是因為我們分別對每一SITC產業進行迴歸分析。

(18)

18 李浩仲.翁培真 說明: 圖形中的X軸為人均所得(取對數), Y 軸為(位於品質前緣的產 品個數) ÷ (該國總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個數)。 圖1:品質領先之產品比重與人均所得 了有效率地概括性說明我國出口產品品質的演化過程, 我們將產業與產 品層級的品質指標整合至 「整體出口產業」 及 「大分類產業」 層級進行分

析。26 在整體出口產業的部分,我們運用Olley and Pakes (1996)一文的拆

(19)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19 表3: 產品品質與國家特性 應變數:各國產品品質 (1) (2) (3) Log (人均GDP)ct 0.233∗∗∗ (0.100) Log (資本勞動比)ct 0.241∗∗∗ (0.1078) Log (高教育人數比)ct 0.012∗ (0.006) SITC 5位碼產業固定效果 Y Y Y 年份固定效果 Y Y Y R−squared 0.236 0.230 0.584 樣本數 1,812,136 1,725,605 1,064,307 資料來源:本研究估計整理。

說明: 1.資本勞動比和高教育人數比是從World Development Index 計算而得。

2.括弧內為標準差;∗∗∗,∗∗與∗分別表示0.01, 0.05,0.1 著水準。

解方法, 探究全分析期間台灣整體出口活動的結構調整特徵;而在大分類

產業的部分,我們則運用Griliches and Regev (1995)的拆解方法,觀察產

業內既有出口品與新進及退出的產品更迭在整體分類產業出口品質演化 過程的重要性。 5.1 整體出口產業 針對1989年至2010年間整體台灣出口至美國市場產品的品質變化,本文 選取分析期間曾經為台灣前30大的出口產業, 觀察其產業品質指標的數 據分佈。 全分析期間曾為台灣前30大的產業總共有44個 ISIC 4位碼產 業,每年皆涵蓋台灣對美國出口達九成以上的比重。 圖2為台灣在1989年至2010年間,前30大出口產業所屬品質階梯長 個產業。

(20)

20 李浩仲.翁培真 圖2: 1989年至2010年台灣前30大出口至美國的產業品質階梯長度 度((9)),數據的分佈顯示分析期間整體出口品品質階梯的長度持續的 增長。 有鑒於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較有能力出口品質階梯較長的產品 項目, 此一結果意含台灣在過去20年間出口產品的組合逐漸與經濟發展 先進國家趨近。 我們接著透過圖3台灣出口產業前緣趨近指標(式(11)), 觀察我國整 體出口產業的相對品質水準變化。 圖3呈現台灣在1993年至2000年間,整 體出口品與世界上品質領先者的差距呈現明顯擴大的趨勢, 但在2000年 後此趨勢逐漸和緩。 圖2的數據變化究竟是反應台灣在原本所投入之出口產業其本質上品 質階梯有所增長,還是因為台灣的出口份額從短品質階梯產業轉向至長品 質階梯產業呢? 同樣地,圖3中所呈現的現象係由於台灣在所投入之產業 相對品質的滑落,還是台灣的出口結構從原先具有品質優勢的出口產業調 整至較不具品質優勢的出口產業? 為了回答這一個問題, 我們透過 Olley and Pakes (1996)一文的拆解方法,觀察台灣整體出口活動的結構調整特 徵。 首先,我們以台灣各ISIC產業出口至美國的出口值比重, Indexst,T W N 作為加總的權重,將前述所建立之產業品質指標進行加權平均,以衡量台

(21)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21 說明:圖中之數據分佈為經過產業出口值加權後的結果。 圖3: 1989年至2010年台灣前30大出口至美國的產業前緣趨近值 灣在美國市場中整體出口活動的品質表現。 令 Index = {Ladder, PF},定 義整體產業的品質指標Indext,T W N 為: Indext,T W N = X s ωst,T W NIndexst,T W N, (12)

依據 Olley and Pakes (1996) 一文的拆解方法,整體出口產業的品質指標

拆解式如下: Indext,T W N = Indext,T W N+ X s ωst,T W N− ¯ωt,T W N   Indexst,T W N− Indext,T W N  。 (13) 其中 Indext,T W N 與ω¯t,T W N 分別是第t 期台灣產業別品質指標的簡單平 均數與產業出口權重的簡單平均數。 式子中的第二項為出口權重加乘項, 代表台灣整體出口活動所偏重的產業特徵,舉例來說, 若整體出口產業品 質階梯的拆解在出口權重加乘項為正,意謂著我國的整體出口活動在較長 的品質階梯有較高的出口權重。 我們藉由Indext,T W N 觀察台灣出口產業 在品質指標的平均趨勢,而出口權重加乘項的變化可以用來探討我國出口 活動的結構調整特徵。

(22)

22 李浩仲.翁培真 註:本文的產業品質階梯指標是由產品品質估計值線性加總而得,因 此可以計算出其標準誤我們感謝評審在這部分的提醒。 圖4: 1989年至2010年台灣整體出口產業的品質階梯長度拆解 圖4與圖5分別繪製了整體出口產業的品質階梯與前緣趨近指標的拆 解結果。 首先, 圖4的產業品質階梯均數趨勢顯示整體而言我國出口產業 的品質階梯持續地增長;其次,全分析期間出口權重加乘項皆為正值,此現 象顯示歷年我國在長品質階梯的產業皆有較大的出口權重, 尤其在1990 年至2000年間, 我國的出口活動持續地朝向長品質階梯的產業擴張。 對 照1990年的拆解結果, 2000年後台灣整體出口活動明顯地調整至長品質 階梯的產業。 相似概念地,我們從圖5觀察到,整體而言,我國的出口產業在品質發 展上持續落後於品質領先者, 尤其在1993至2000年間出口權重加乘項呈 現由正轉負逐漸地縮減,此一現象顯示這段期間我國的出口活動從原先具 品質優勢的產業朝向較不具品質優勢的產業調整; 最後,我們觀察到2000 年之後出口權重加乘項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其背後原因可能是2000年 之後我國的出口活動偏重於世界上品質發展快速更新的產業所致。 承上所述,我們透過拆解兩項品質指標觀察我國出口活動在樣本期間

(23)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23 圖5: 1989年至2010年台灣整體出口產業的前緣趨近指標拆解 表4:整體出口產業品質指標拆解 品質階梯指標 前緣趨近指標 產業品質 出口權 產業前緣 出口權 總水準 階梯均數 重加乘 總水準 趨近均數 重加乘 1990 11.328 10.886 0.442 0.430 0.381 0.049 1995 13.991 12.221 1.770 0.389 0.340 0.049 2000 19.030 13.875 5.155 0.303 0.322 −0.019 2005 19.589 14.986 4.603 0.303 0.299 0.004 2010 19.736 14.864 4.873 0.356 0.286 0.070 資料來源:本研究計算結果。 的轉型過程,並發現整體而言我國所投入之出口產業品質階梯長度持續的 增長,然而在品質發展上則持續地落後於世界上的品質領先者,而我國出 口結構的調整主要發生於1990年至2000年之間。 我們也將兩項品質指標 的拆解結果整理於表4。 一個關於上述分析有效性的重要疑慮在於中國出口所扮演的角色。27 27我們感謝評審的提醒幫助本文在這部分的分析更加完善。

(24)

24 李浩仲.翁培真 由於中國有相當高比例的出口來自於加工貿易,儘管加工貿易產品在中國 創造的附加價值不高,然而許多在美國的市占率則相當高。 誠如Amiti and Khandelwal (2013)所指出, Khandelwal (2010)的品質估計方法係立論於 在控制價格或規模後,市占率越高的產品品質越高,此估計方式可能高估 中國出口品之品質,也可能因而低估其他國家產品之品質。 針對上述產品 品質的估計可能發生的偏誤情況,本文嘗試將位於品質前緣的中國產品資 料予以排除,並發現排除位於品質前緣的中國產品後的分析結論與未排除 情況下相當類似,此部份的結果比較請參閱附錄1。 5.2 高科技產業、 低技術產業、 及其他製造業 此一小節中我們感興趣的是不同技術密集程度的產業間,其出口品品質調

整的過程。 本文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OECD)依據研發密度所作的製造

業分類, 將所有出口品項分類為高科技產業、 低技術產業、 以及其他製造 業等三大分類,產業分類對照請參閱附錄2附表2–1。28 首先,我們觀察三大分類產業占台灣對美國總出口比重的變化。 圖6中 顯示低技術產業的出口比重在全分析期間大幅地下滑,而高科技產業與其 他製造業的出口比重則持續上升,在2000年之後,高科技產業占台灣對美 國的總出口比重皆維持在五成以上的水準, 2005年後其他製造業亦達到將 近四成的規模。 其次,我們觀察歷年分類產業的品質指標表現,定義大分類產業的品質 指標為:29 Indext,j = X h∈j ωhj,tIndexhj,t, (14a) 28OECD所定義的高技術產業同時包括製藥、 醫藥的化學製品及植物製品製造業(ISIC 2423)與航空器及太空船製造業(ISIC 353)等,並將未分類電力機械器具製造業(ISIC 31) 分類為中高技術產業。 本文考量台灣主要發展的出口產業集中於電子電機類的科技產業, 因此將製藥、 醫藥的化學製品及植物製品製造業與航空器及太空船製造業併入其他製造 業,並將未分類電力機械器具製造業納入高科技產業。 29以下分類產業品質指標的討論係針對台灣的出口產業, 我們省略指標設定中的下TWN

(25)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25

圖6: 1989年至2010年三大分類產業占台灣對美國總出口的比重

其中j = {TECH, LOWTECH, OTHER},分別代表高科技產業、 低技術

產業,以及其他製造業等三大分類產業。ωhj,t為第t期10位碼HS產品在 分類產業j 的出口份額, Indexhj,t 延續前述的定義,為第t 期10位碼HS 產品h的品質指標。 我們將分類產業的前緣趨近指標與品質階梯指標的設算結果分別繪製 於圖7與圖8。 從圖7我們觀察到低技術產業在1990年至1995年間整體出 口品從相對具有品質優勢的地位大幅地下滑,其後整體出口品與世界品質 領先者的差距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準;其次,其他製造業在2000年以前大 致維持相同的品質競爭力,然而自2000年以後出現長期滑落的情形;至於 高科技產業我們看到自1995年至2000年間其下降速度最快, 2000年後變 化情形不一。 在分類產業品質階梯的部份, 我們從圖8觀察到整體高科技產業的出 口品品質階梯長度最高, 是整體出口品中產品品質異質程度最大的產業, 其次為其他製造業出口品,出口品品質階梯長度最低者為低技術產業,表 示低技術產業的出口品在品質上最為齊質。 另外,我們也可看到三大類型 產業的出口品品質階梯長度皆呈現逐年增長的現象。 綜觀上述,我們發現依據不同技術密集程度劃分的分類產業間,無論在

(26)

26 李浩仲.翁培真

圖7: 1989年至2010年三大分類產業出口品的前緣趨近值

台灣出口市場的重要性,亦或是出口品品質的變化趨勢都有其獨特性。 為

了進一步瞭解三大分類產業出口品在品質演化的內涵差異,我們在此使用

Foster, Haltiwanger, and Krizan (2001)針對Griliches and Regev (1995)

文拆解方式所進行的修正,探究分類產業出口品品質的調整過程。 我們使

用的拆解式如下所示:30,31

30前述Olley and Pakes (1996)的拆解方式著重於觀察整體品質指標的平均趨勢,以及

跨產業間出口活動的配置,此拆解式忽略新進與退出之產業淨進入的效果。 本文在整體出 口產業的分析所納入探討的產業,在全分析期間並未有新進或退出的現象,因此Olley and Pakes (1996)的拆解方法適用於我們討論整體出口活動的結構變化。 然而我們在大分類 產業的分析係以產品別資料作為加總基礎, 跨期間將會有程度不一的新進與退出產品, 這 意謂著進行分類產業品質指標變化的拆解時,我們需要將出口品項集合改變的情況納入考 量。

31本文亦參酌Xiang (2005)一文的拆解方式進行分析,其拆解概念如同Griliches and Regev (1995),與Foster, Haltiwanger, and Krizan (2001)的拆解式差異在於如何刻劃新進

與退出產品的拆解項。 我們在兩個拆解方法的實證結果幾乎相同,此一小節的實證分析是

呈現Foster, Haltiwanger, and Krizan (2001)的拆解結果。 Xiang (2005)一文的拆解式說 明與實證結果請參閱本文的線上附錄。

(27)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27

說明:圖形中區間表示95%信賴區間。

(28)

28 李浩仲.翁培真

1Indexj,t = Indexj,t − Indexj,t −1

= X h∈Cj ¯ ωhj1Indexhj,t+ X h∈Cj  Indexhj − Indexj  1ωhj,t +X h∈Nj ωhj,t  Indexhj,t− Indexj  − X h∈Dj ωhj,t −1  Indexhj,t −1− Indexj  (14b) 在上式中,我們將跨期間大分類產業 j 的產品集合區分為三類型產品, 依 序為兩期間持續出口的產品(Cj)、 在第t期進入出口市場的產品(Nj)、 以 及第t期退出出口市場的產品(Dj);我們並用ω¯h,j、Indexh,j、 以及Indexj 分別代表針對10位碼HS產品在分類產業j 之出口份額、 產品別品質指 標與分類產業別品質指標取兩期平均。 接著我們依序說明第(14b)式中的四個拆解項所代表的意義。 首先,式 子中的前兩項係衡量持續出口的產品在分類產業品質指標的變動貢獻,這 包括源自產品品質指標的變化所致 (within effect), 以及出口品項間份額 的調整(between effect)。 舉例而言, 當我國持續出口的品項其品質異質程 度有所增長時, 則分類產業的品質階梯指標也會增加, 此時 within effect > 0; 另一方面, 當我國擴張長品質階梯產品的出口份額時, 分類產業的 品質階梯指標也會增加,此時 between effect > 0。 其次, (14b) 式後面的 兩項係反應出口品項集合的改變在分類產業品質指標的變動貢獻。 當新 進入出口市場的產品品質指標高於整體分類產業的品質指標, (Indexhj,t− Indexj) > 0, 或是退出出口市場的產品品質指標低於整體分類產業的品 質指標時, (Indexhj,t −1− Indexj) <0,皆會使得分類產業的品質指標有所

提升,本文稱此一途徑為產品進出的淨效果(net entry effect)。 我們將上述

品質階梯指標與前緣趨近指標的各項拆解變化意涵整理於表5。

在接下來的三個小節中,我們將分別討論三大分類產業出口品品質演

化的內涵。 我們將全分析期間區分為1990–1995、1995–20002000–2005

以及2005–2010等4個時期,觀察在不同時期分類產業品質指標的變化並

(29)

台 灣 出 口 產 品 品 質 的 演 進 29 表5:分類產業品質指標的拆解與變化意涵

Foster, Haltiwanger, and Krizan (2001)拆解式 變化意涵 說明

P h∈Cjω¯hj1PFhj,t within effect > 0 產品品質水準提升 P h∈Cj PFhj− PFj1ωhj,t  between effect > 0 品質水準相對較高的產品出口份額擴張 P h∈Njωhj,t PFhj,t− PFj  −P h∈Djωhj,t −1 PFhj,t −1− PFj 

net entry effect > 0 新進與退出之出口品的替換提升整體產業品質水準

P

h∈Cjω¯hj1Ladderhj,t within effect > 0 產品品質階梯長度增長

P h∈Cj  Ladderhj − Ladderj  1ωhj,t between effect > 0 長品質階梯的產品出口份額擴張 P h∈Njωhj,t  Ladderhj,t− Ladderj  −P h∈Djωhj,t −1  Ladderhj,t −1− Ladderj 

net entry effect > 0 新進與退出出口品的替換增長整體產業品質階梯的長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0)

30 李 浩 仲 . 翁 培 真 表6: 分類產業品質指標變化的拆解結果 產業前緣指標變動量拆解 產業品質階梯變動量拆解 持續出口產品 持續出口產品 產品進出 持續出口產品 持續出口產品 產品進出 指標變化 份額調整 淨效果 指標變化 份額調整 淨效果

總變動量 (within effect) (between effect) (net entry effect) 總變動量 (within effect) (between effect) (net entry effect) 高科技產業 1990–1995 −0.0113 −0.0364 (3.22) 0.0261 (−2.31) −0.0010 (0.09) 3.4766 0.9923 (0.29) 2.4501 (0.70) 0.0342 (0.01) 1995–2000 −0.1528 −0.0434 (0.28) −0.1096 (0.72) 0.0003 (0.00) 0.4375 0.2924 (0.67) 0.1163 (0.27) 0.0289 (0.07) 2000–2005 −0.0008 −0.0035 (4.31) 0.0205 (−24.97) −0.0178 (21.66) 0.7390 0.6291 (0.85) −0.2467 (−0.33) 0.3565 (0.48) 2005–2010 0.1184 0.0679 (0.57) 0.0509 (0.43) −0.0004 (0.00) −1.0138 −0.4742 (0.47) −0.5675 (0.56) 0.0279 (−0.03) 低技術產業 1990–1995 −0.1410 −0.0659 (0.47) −0.0643 (0.46) −0.0108 (0.08) 1.3912 0.1654 (0.12) 0.8582 (0.62) 0.3677 (0.26) 1995–2000 −0.0043 0.0065 (−1.52) −0.0055 (1.30) −0.0052 (1.22) 0.4571 0.2109 (0.46) 0.1640 (0.36) 0.0822 (0.18) 2000–2005 −0.0105 −0.0015 (0.14) −0.0078 (0.74) −0.0012 (0.11) 0.7278 −0.1987 (−0.27) 0.8751 (1.20) 0.0515 (0.07) 2005–2010 0.0028 0.0210 (7.57) −0.0173 (−6.22) −0.0010 (−0.35) 0.8331 −0.1838 (−0.22) 0.6346 (0.76) 0.3823 (0.46) 其他製造業 1990–1995 0.0166 −0.0160 (−0.96) 0.0266 (1.60) 0.0060 (0.36) 0.2185 0.3642 (1.67) −0.2073 (−0.95) 0.0616 (0.28) 1995–2000 −0.0142 −0.0091 (0.64) 0.0066 (−0.46) −0.0117 (0.82) 0.8899 0.1719 (0.19) 0.5053 (0.57) 0.2126 (0.24) 2000–2005 −0.0543 −0.0142 (0.26) −0.0368 (0.68) −0.0033 (0.06) 0.6384 0.1403 (0.22) 0.3695 (0.58) 0.1286 (0.20) 2005–2010 −0.0352 −0.0014 (0.04) −0.0309 (0.88) −0.0029 (0.08) 0.4841 −0.0970 (−0.20) 0.4360 (0.90) 0.1450 (0.30) 資料來源:本研究計算結果。 說明:括弧內為各拆解項的貢獻度,計算式為拆解項÷指標總變動量。

(31)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31 5.2.1 高科技產業 從圖7及圖8我們觀察到,在過去20年間儘管台灣整體高科技產業出口品 的品質階梯長度持續上升,然而產業前緣指標在1995年至2000年間大幅 下滑後於近10年內指標波動巨大。 為分析這些現象, 我們以5年為區間 觀察不同時期品質指標的變化並進行拆解。 首先, 我們觀察到1990年至 1995年間, 台灣高科技產業透過出口結構的調整維持其整體出口的品質 優勢, 此時期也是高科技產業出口明顯朝向長品質階梯產品調整的時期。 我們從產業前緣指標的拆解發現,此時高科技產業一方面在既有出口品的 品質發展落後於世界領先者(−0.0364),另一方面既有出口品項間出口比 重的調整對於產業前緣指標則有正的貢獻(0.0261),意謂著整體出口結構 是朝向出口品間具品質優勢的項目調整。 我們從產業品質階梯指標的拆解 則觀察到,此時出口結構的調整是從短品質階梯的產品調整至長品質階梯 產品(也就是出口品項間份額的調整),對於整體出口品品質階梯的增長貢 獻度高達七成,是高科技產業出口朝向長品質階梯產品調整最為明顯的時 期。 我們觀察到高科技產業的出口在1995年至2000年間大幅度地喪失其 國際市場上的品質優勢,我們推論此現象可能源自於高科技產業的出口結 構在此階段朝向較不具品質優勢的長品質階梯產品調整所致。 從產業前緣 指標變化的拆解我們發現此時期高科技產業在既有出口品的品質發展仍 然持續地落後於品質領先者 (−0.0434),而出口比重的調整對於產業前緣 指標呈現負的貢獻 (−0.1096),意味著此時期出口結構係朝向出口品間較 不具品質優勢的項目調整。 我們從產業品質階梯變化的拆解則發現,此時 既有的出口品項仍舊持續地朝向長品質階梯產品調整(0.1163),然而對於 整體產業品質階梯的增長貢獻程度已然降低 (0.27),整體出口品品質階梯 的增長主要源自於出口品本身品質異質程度的擴大。 我們透過上述指標的 拆解推論,在1995年至2000年間,高科技產業除了在既有的出口品品質持 續地落後於品質領先者,重要的是, 此時期出口結構朝向較不具品質優勢 的長品質階梯產品調整,更大幅加劇整體高科技產業出口品質水準落後於 世界領先者。 在2000年至2005年間, 我們觀察到新進與退出的產品在此期間具有

(32)

32 李浩仲.翁培真 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首先, 對比於2000年之前既有出口品的出口結構朝 向長品質階梯的產品調整,此時期整體產業出口轉而朝向產業內短品質階 梯的產品調整(−0.2467),同時此結構調整對於產業前緣指標變化則具正 面的貢獻(0.0205),意謂此時的調整係趨向於既有出口品中具品質優勢的 產品,並且使得產業前緣指標的下降趨於緩和;其次,此時期高科技產業的 出口透過新進與退出的產品更迭,持續地使得整體產業的出口朝向長品質 階梯的產品發展(0.3565),然而這些新進與退出的產品並未提升整體出口 品的相對品質表現。 最後, 2005–2010年間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出口品品質呈現較大幅度的 波動,並於2009年後大幅追趕世界領先者。 我們從兩項品質指標變化的拆 解發現, 此期間一方面既有出口品的品質追趕世界領先者(0.0679), 另一 方面既有品項間的調整亦對整體產業出口品品質具有正面的效益(0.0509)。 值得一提的是, 這段期間出口結構的調整係延續2000年後的趨勢朝向產 業內具有優勢但較短品質階梯的產品調整(−0.5675)。 我們同時從產業品 質階梯的拆解觀察到, 2005年至2010年間既有的出口品其品質階梯長度 呈現縮減的現象(−0.4742)。 是否未來我國高科技產業在既有出口品持續 朝向短品質階梯及品質異質程度縮減的產品發展值得關注。 5.2.2 低技術產業 我們從圖7及圖8低技術產業的兩項品質指標觀察到,台灣低技術產業的 出口品在20年間品質階梯長度持續地上升, 而整體出口品品質相對水準 的滑落主要出現在1990至1995年間。 我們延續上一小節的分析方式,討 論低技術產業的品質指標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內涵。 首先, 在低技術產業出口在品質優勢大幅落後於世界領先者的1990– 95年間,整體產業的出口結構朝向長品質階梯的產品發展。 我們從兩項品 質指標的變化拆解觀察到,低技術產業的出口結構此時期透過既有出口品 與產品的新進與退出更迭,朝向長品質階梯的產品發展,前者對於整體出 口品品質階梯的增長貢獻度達六成,後者對品質階梯增長的貢獻度則近乎 三成, 然而, 我們也觀察到,此結構調整對於產業前緣指標皆為負的貢獻, 意謂著低技術產業的出口結構朝向長品質階梯的產品發展並未有助於整

(33)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33 體出口品相對品質水準的表現。 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自從1995年後,台灣低技術產業的出口品品 質維持在一穩定的水準而整體產業的出口結構仍持續地朝向長品質階梯 的產品調整。 我們從產業品質階梯指標變化的拆解發現,低技術產業透過 既有出口品項的結構調整與新進退出產品間的更迭,持續使整體低技術產 業的出口品朝向長品質階梯產品發展,儘管此結構調整對產業前緣指標為 負的效果,但負效果則相當微小。 與前述高科技產業出口品品質演化的內涵相較,我們發現,對比於高科 技產業的既有出口品在面對品質水準持續地落後於世界領先者時,整體出 口結構似乎傾向於朝向較具品質優勢的短品質階梯產品調整,並繼而提升 整體產業的出口品質表現;相反地, 低技術產業的出口則朝向長品質階梯 的產品調整,儘管此出口結構的調整並未能提升低技術產業整體出口品的 品質水準; 此外, 我們也發現, 相較於高科技產業的出口在1995年後, 整 體出口品品質階梯的增長主要源自於產品本身品質異質程度的增加,低技 術產業出口品品質階梯的增長,主要為我國低技術產業出口結構持續地朝 向長品質階梯的產品發展,而其中新進與退出產品的更迭具有明顯的重要 性。 這當中的差異及緣由是未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5.2.3 其他製造業 在圖7及圖8中我們觀察到其他製造業的整體出口品品質在全分析期間有 兩個主要表現:其一, 整體出口品品質的滑落主要出現在2000年以後;其 二,品質階梯長度隨時間上升,尤其以1998年後更趨明顯地提升。 首先,我們從表6觀察到其他製造業在1990年至2000年間, 整體出口 品持續地朝向具品質優勢的產品調整,此調整維持了整體產業出口品的品 質表現。 其中在既有出口品面對品質發展落後於領先者較大的1990年至 1995年間 (−0.016), 其他製造業在既有出口品朝向較短品質階梯的產品 發展(−0.2073),但在品質落後幅度趨緩的1995年至2000年間(−0.0091), 其既有出口品的調整轉而朝向較長品質階梯的產品發展(0.5053)。至於產 品進出淨效果的重要性,我們觀察到此時期其他製造業透過新進與退出的 產品更迭提升整體產業出口品的品質階梯長度,然而其對整體產業出口品

(34)

34 李浩仲.翁培真 質水準的貢獻則不大。 自2000年之後, 我們觀察到整體出口品持續地朝向較不具品質優勢 的長品質階梯產品發展,是構成整體出口品品質在此時期大幅滑落的主要 原因。 我們從產業品質階梯指標的拆解發現, 此時期其他製造業無論在既 有的出口品或是新進與退出的產品更迭,對於產業品質階梯指標皆為正的 貢獻, 意謂著其他製造業出口品持續地朝向較長品質階梯的產品發展,然 而這樣的調整對於產業前緣指標則呈現負的貢獻,構成整體出口品品質在 2000年之後大幅地滑落。 從以上三個大分類產業的實證分析,我們發現台灣在不同技術密集程 度的產業間,儘管皆呈現品質階梯長度上升,而產業前緣趨近指標下降的 態勢,但其品質調整的過程則不盡相同。 在此我們提出幾個有趣且值得未 來研究的面向。32 首先,我們觀察到新進與退出產品的更迭對於台灣低技 術產業與其他製造業持續朝向長品質階梯產品發展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 相反地, 對於高科技產業品質階梯的增長其相關程度則較小,此一現象其 實與我們一般的想像不盡相同。 我們想問的是,上述的現象在跨國間是否 具有差異性? 如果有, 我們能否找到合理的解釋,例如這是否和各國的秉 賦或面對的競爭對手有關? 其次,1990年至1995年間三大產業皆面臨 既有產品品質發展落後於世界品質領先者的情勢,這段期間我們同時觀察 到高科技與低技術產業是逐漸往長品質階梯產品調整,而其他製造業卻傾 向往產業內品質階梯較短的品項發展,這當中差異的緣由亦值得深思。 第 三, 我們看到低技術產業與其他製造業於1995年後即使在既有產品沒有 太大國際競爭力流失下仍然持續地透過替換出口產品及朝向長品質階梯 的產品進行轉型, 這當中的動力為何也是我們感興趣的焦點。 最後, 我們 看到台灣高科技產業在2000年後其相對品質變化劇烈, 這樣的改變部份 應當跟產品生命週期有關,但是否也跟台商的佈局, 或新興國家如中國的 迅速崛起有關,也是未來實證研究值得探討的課題。33 32要注意的是,本文的結果主要仍為相關性的實證研究,並未真正深入建立現象間的因 果關係。 因此要進一步探討接續所提之研究面向的一個重點在於因果關係的確認。 33中國自1990年代中期後即接受大量外資。

(35)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35 6 結論 本文依據 Khandelwal (2010)的方法使用美國1989年至2010年海關資料 探討台灣出口品在美國進口市場的品質變化。 我們在最細的分類層級上進 行世界各國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產品品質估計, 並據此計算出近20年間台 灣在細分類的出口產品及產業層級的品質階梯長度及前緣趨近指標。 以此 兩指標為基礎,我們分別從整體面及各大分類產業觀察台灣出口產品品質 的演進,並運用拆解的方法分析這些變化的來源。 我們的研究發現, 整體而言台灣在1989至2010年間出口結構朝向長 品質階梯產業轉型, 但同時面對著和世界品質領先者差距擴大的困境。 台 灣主要的轉型期間發生於1989年至2000年間, 此時期我國的出口活動大 步地朝向長品質階梯產業集中,然而這樣的轉型是趨向於我們原先較不具 品質優勢的產業發展,伴隨著既有出口產品品質競爭力的流失,構成1993 年至2000年期間我國整體出口產業在品質上與領先者差距大幅地擴大;在 2000年之後,台灣整體出口產業無論是在品質階梯長度或是前緣趨近指標 上,其變化都相對趨於緩和。 另一方面,我們在三個大分類產業的實證分析 則顯示,儘管不同技術密集程度的產業皆呈現品質階梯長度上升、 且產業 前緣趨近指標下降的態勢,但其演進的時程及其內涵不盡相同,存在許多 有趣的異質性結果,值得未來進一步深究。 近年來的文獻已逐漸從經濟成長、 廠商行為、 及勞動市場等不同重要 面向來探討產品品質的重要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台灣出口產品品 質長期演進的概括性述說明,然而我們相信本文所估算出的台灣產品及產 業出口品質指標對於未來瞭解台灣產業發展的各項面向亦將有所助益。 此 外,由於我們的品質指標含括了各國、 各產業、 及各產品的品質資訊,因此 此一指標亦或有助於理解各國產業、 產品的相對競爭力,相信這對於未來

(36)

36 李浩仲.翁培真 從事國際貿易及其他領域的研究亦能提供一個重要的新視角。34,35 附錄1: 排除位於品質前緣之中國產品的實證結果 針對本文品質估計的一個重要疑慮在於中國高比例的加工貿易形態是否 使得我們無法有效衡量中國出口品的品質,導致我們所嘗試估計的各產品 或產業的品質階梯長度及前緣趨近指標形成偏誤。 考量上述的疑慮, 本附 錄嘗試將位於品質前緣的中國產品資料予以排除,進而驗證我們的主要結 論未有重要改變。 我們定義 λnoCH N_ maxht 為排除位於品質前緣的中國產品後, 各國進口 品中品質水準最高者,並且設算此時產品h的品質階梯長度為

LaddernoCH Nht _ max= λ

noCH N_ max

ht − λminht ,

以及相對應之產業品質階梯長度為:

LaddernoCH Nst _ max=

Hs X

h=1

ωhstLaddernoCH N_ maxhst , (A–1)

在(A–1)式中, 我們在進行加權平均時仍然是用全世界(包含中國) 10位

碼HS產品於ISIC產業s的進口市場份額作為加總權重。36因此,當產業

中中國產品位於品質前緣的產品項目越多,以及其具有品質領先地位的品

項佔整體產業s 的進口份額越大,則LaddernoCH N_ maxst 將與正文第(9)式

設算之Ladderst 差距將越大。 34我們在附錄3中以上述指標進行台灣產品與中國、 韓國產品的相對競爭力的分析。 我 們發現兩個國家的結果頗為不同。 在過去20年間台灣產品相對於中國產品的品質優勢平 均而言逐漸遞減,然而跨產業間的差異一直很明顯,其中台灣尤其擅長需要高技術人力資 本,以及垂直差異化可能性較高的產業,而且該優勢並未隨時間消失。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 台灣和韓國之間平均產品品質的差異性一直不大,儘管台灣的相對品質也是下降的,但其 幅度小且顯著性不一致。 35一個對於本文所估計之品質指標的可能批評是進出口資料係以毛額計算,因此對於中 國這類加工貿易情形普遍的國家來說,其品質有高估的疑慮(我們在第5節亦有提出這點)。

一個更精確的品質評估方式當以附加價值貿易(如Koopman, Wang, and Wei (2014))的

角度觀之,惟文獻中尚未有考量此一面向的品質衡量方式。

36若我們使用不包含中國的進口市場份額作為加總權重,則由於中國的出口產品品項及

(37)

台灣出口產品品質的演進 37

附圖1–1: 1989年至2010年台灣前30大出口至美國的產業品質階梯長度

接下來我們定義排除位於品質前緣的中國產品之台灣產品前緣趨近指 標:

PFnoCH Nht,T W _ max= exp

 λht,T W − λnoCH Nht _ max  , (A–2) 在台灣所出口的 h產品中,當中國產品在所估計之品質資料中為最高時, PFnoCH Nht,T W _ max >PFht,T W。 我們計算排除位於品質前緣的中國產品後的台 灣產業前緣趨近指標為: PFnoCH Nst,T W _ max= Hs X h=1

ωhst,T WPFnoCH Nhst,T W_ max。 (A–3)

其中, ωhst,T W 如同正文第(11)式所定義,為第 t期台灣的產品種類佔其 出口產業 s 的出口值比重,作為產業加總的權重。 因此, 當台灣所出口的 產品項目中,中國位於品質前緣的項目越多,以及該出口品項佔其出口產 業的出口份額越大,則PFnoCH N_ max st,T W 與正文第(11)式設算之PFst,T W 差 距越大。 我們從附圖1–1比較台灣前30大出口產業在排除位於品質前緣之中 國產品後,產業品質階梯數據分佈的變化。 我們發現排除位於品質前緣之 中國產品後,產業品質階梯的整體數據分佈會下降,而下降幅度在2000年

數據

圖 6: 1989 年至 2010 年三大分類產業占台灣對美國總出口的比重
圖 7: 1989 年至 2010 年三大分類產業出口品的前緣趨近值
圖 8: 1989 年至 2010 年三大分類產業出口品的品質階梯長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Chapter II The Order of Kongfu World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Southern Song

• Nearpod allows the teacher to create interactive lessons that are displayed on the student device while they are teaching2. • During the lesso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gram

That is also why “seven items are required while seven diseases are removed in bathing; bath offerings, moreover, are with seven types of blessings” is claimed in the Sutr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ckaging of products which reflects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s a direct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sumers’ purchase

The analytic results show that imag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customer expecta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customer expect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NN, two phenomena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training period performance is truly relevant to test period performa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