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走在鋼索上的天才─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賞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走在鋼索上的天才─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賞析"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是言OIJ電影君一份府岸乎有平新的U'J穹的宣言 .!J ' 充滿被 否身尊嚴勵及治庸的力量。同時它也差笠翁對自己的渴望, 府這一切,都君來自於重年時蔚車和'/11G; ‘最直言生命力,最 完整獨立的美穿白f膏。 J

-

(fg屑的調穿9年J 導虜 ,

Fredi M.

Murer 一

天才,總是生活在框架之下

被稱為「音樂詩人」的德國浪漫派音樂家羅伯特﹒

舒曼 (Robert

Schumann

,

1816-1856) 在其年幼時即展

露了過人的藝術天份,無論作曲、寫詩、唱歌、演奏樂器 等,無一不精。舒曼生於書商之家,由於他的父母了解到 在當時的環境中,藝術家的生涯並不足以糊口,因而便寄

望這個天資聰穎的孩子能夠學習法律獲得一技之長,至於

音樂,那就當作調劑吧。面對著家人的殷殷期盼,舒曼一 開始是以順應的態度回應,他去學習了法律。但久後他發 現法律並非自己的專長及興趣,他對於冰冷、需要記誦的 法條倒盡胃口,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r 我整個生活 就是在詩歌與散文,或者說音樂與法律之間,掙扎了廿 年...現在我站在十字路口,心裡想著何去何從? J (引

自,黛博拉﹒海頓著,

2003 :

124) 在幾經掙扎及與家人

的抗爭後,舒曼終於選定了以音樂為終生職志,並說服當 時著名的鋼琴家魏克 (F. Wieck) 收他作學生。

舒曼作為一位眾人所寄予厚望的後起之秀,在他生

命中面臨著這種生命衝突絕非僅此一次。在十九世紀的當 時,要成為一個名利雙收的音樂家,必須身兼職業的演奏 家,特別是職業的鋼琴演奏家,但是對於「半途出家」的 舒曼而言,其固然具有卓越的音樂才華,然而要真正成為 職業的鋼琴演奏家,卻有些為時已晚,因為他年幼時幾乎 未曾接受過任何正統的音樂教育,而為了彌補此項缺憾,

(2)

舒曼拼命苦練,甚至還發明了→種機械裝置企圖幫助自己更有效率的練習,然而卻因此練傷了 于捐,最終仍得被迫放棄成為職業演奏家的夢想。其實,舒曼真正的音樂才華,是在作曲及音 樂評論方面,而當他轉向成為一位作曲家後,眾人又期盼他能夠繼貝多芬九首震古蝶金的交響 曲後,創作出能夠庸續德奧傳統的偉大交響曲來,尤其是也身為著名鋼琴家的舒曼夫人一克拉 拉 (Clara) .對其更是寄予厚望,這些都在舒曼身上形成巨大的壓力,舒曼勉為其難地創作了 四首交響曲,這四首交響曲雖不能稱為失敗之作,其在古典樂派及浪漫樂派的銜接過渡上亦有 其重要地位,但在交響曲的發展上終究無法與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甚至後來布拉姆斯的四首交 響曲相提並論。而在舒曼的晚年,也終因長期的身心壓力,住進精神病院療養,期間甚至有在 自己女兒面前跳河自故未遂的紀錄。 從音樂史的角度來看,舒曼真正的貢獻還是在於他最鐘愛的鋼琴曲上,他所創作的鋼琴 曲時而細緻婉轉、充滿詩意,時而甜暢淋漓、獨具魅力,其中不乏充滿創意的珠玉之作。在其 積極埋首於交響曲的創作之時,舒曼也趁著空檔創作了一首鋼琴與管絃樂的幻想曲,這首曲子 後來成了他登峰造極的作品,也就是 a小調鋼琴協 奏曲的第一樂章,而正是在此一鋼琴協奏曲的創 作中,一生都走在鋼索之上的這位音樂天才一舒

曼,才首次達成了個人興趣與眾人期待之間的平

衡,舒曼終於能讓其特有的鋼琴曲趣能夠與管絃樂 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可惜的是,在舒曼的一生 中,他還是未能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獲取真正的平 衡,他最後是病逝於精神病院裡。

(3)

的:Ii

本文所要賞析的《想飛的鋼琴少年〉 (原名 Vitus) 一片,其一開始的片頭音樂 就是以舒曼的 a小調鋼琴協奏曲深情款款但 又有些小心翼翼的第一樂章揭開序幕,而作 為本片高潮的片尾音樂會亦以同首曲子中, 飛揚桃脫的第三樂章作為結束,一以貫之的 配樂,讓電影作者的創作意圖昭然若揭。 電影作者似乎有意將音樂史上的舒曼和本 片的主角一維特相提並論,並藉以揭示天 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逢的限制及命運。 的確,真實的舒曼與虛構的維特間,存在著 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兩人年幼時同樣都是眾 所囑目的神童,同樣都背負了父母沈重的期 待;更重要的是,這兩位天才的生命過程直 可視為都是活在眾人所賦予的框架之下,並 試圖突破的過程,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都 走在鋼索之上,稍有不慎,極可能跌得粉身 碎骨。不過畢竟電影創作與現實生活還是有 所不同,現代社會也與十九世紀時的環境有 著極大差異,在這部電影中的天才兒童顯然 要比活在現實生活裡飽經憂患的音樂家幸運

得多。

*, 188~ 中等教育事 6 啥事 1 期

關上心門的天才兒童

維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神童,在他年幼 時即展露了不凡的各項才華,特別是音樂方 面的才能。本片主角取名為維特-

Vitus'

應該也有其深意, Vitus原來是基督教會早 期時殉道的聖人,後來則被視為是演員、戲 劇作家、舞蹈家及痛痛症者的守護神,於 此,編劇似乎即有意無意間透露出Vitus的 人名含有「逸出常軌」、「不受生命格局之 框架所侷限」的意味。 維特在六歲時,即能流利地彈奏出困 難的鋼琴曲目,而且他與一般同年齡的孩子 最大的不同是,他喜愛大量地閱讀書籍,並 且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例如當維特的 父母在言談中提到荒謬 (Paradoxon) 一詞 時,他就會主動問父母什麼是荒謬,甚至於 對於父母的答案未盡滿意時,他會更進一 步地查閱標準字典。面對著智商高達180的 維特,維特的父母一方面欣喜於他的稀世才 華,一方面則感於自己責任的重大,因此他 們費盡心思來教育維特,維特的母親甚至還 辭去原有的工作,專心擔負起栽培維特的任 務。不過他們的苦心,並未完全被維特所理 解,六歲時的維特,雖然還不敢公開違抗 父母的意願'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隱 藏著某些想要叛逆的種子,一種想要衝破網 羅、一飛沖天的渴望。 維特的心理,只有在其與祖父相處時 能獲得些許慰藉。有別於在科技公司任職的 發明家父親,維特的祖父是一位充滿生活智 慧,卻又隨性浪漫、古靈精怪的老木匠。在 本片進入敘事之後,一開始便是維特與祖父

(4)

共同製作迴力鏢的畫面,此時祖父透露了自己想要作飛行員的心願, 而在祖孫倆作好了迴力鏢並進行試射之時,他們滿心以為迴力鏢會按 照其既定的軌道重新飛回原處,沒想到卻中途轉向射破了高度的玻 璃,導演在此處似乎就預示了人生往往也會有不照既定設計方向發展 的可能性。 當維特的父母一旦歐及海倫一發現了他並非普通人之後,他們 對於維特的教育方式及教養態度就產生了微妙的轉變,原先他們對於 維特的教育還算是具有相當自由與彈性的,例如旦歐讓維特進入他的 工作室看他的最新發明一新型助聽器,而海倫也放心地讓與年輕的 保姆伊莎貝兒來代為照顧維特。但是後來他們為了更有效率地教育這 個神童,就不斷地施予維特更多的學習壓力。海倫接連開革了維特的 鋼琴毆蒙老師以及保姆,誨的是她們未能提供維特更好的教育,但其 中卻全然不顧維特的個人感受;旦歐則力主應給維特更多的壓力,因 為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認定,相信只有在壓力之下才能獲得真正的成 功。這使得維特所處的環境頓時成了一個壓力鍋,海倫與旦歐希望維 特能快速的成長,卻忽略了提供維特適當的出口;他們從不問維特希 望作什麼,卻總是希望維特按照他們所規劃的希望來作。 按照旦歐及海倫計畫下成長的維特來到了 12 歲,他果然表現極 為優秀,除了鋼琴造詣日益精進外,他也跳級進入高中,甚至要至大 學中就讀。但是這時的他卻成為同學口中的「會臨死 J '他總是獨來 獨柱,很少開口,一且說話時,儘是譏諷與尖刻的言語,讓上課的老 師在全班學生面前出糗,最後連老師都受不了他,不願意再為他上 課。面對著父母的高壓教育, 12 歲的維特終於採取了反抗的態度, 他拒絕讓母親所特意安排的鋼琴大師指點習琴,他選擇了關上心門, 不快樂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聰慧如維特,就像他幼時所最喜歡的動物一蝙蝠一樣,具備了 對於外界靈敏的聽覺,他可以敏銳地體察到外界所有微妙的改變,他 總是接收了太多的資訊、承載了太多的情緒,當他有一天終究無法忍 受外界及父母對於他所賦予的期待時,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選擇了 戴上自製的翅膀,爬上了自家的屋頂,然後往下縱身一躍,彷彿一切 的煩惱就從此隨之而逝﹒... 糊的, 2010 Seeo祠的日ueation 旻", 189@至

(5)

至此,劇情有了一個極度戲劇性的轉 折,誰也逆料不到,維特的驚天一躍對於他 究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外表看來,維特 雖然毫髮未傷,然而卻似乎變回了一個正常 人,他不再特別的聰慧,也不再具備驚世駭 俗的音樂才華。與此同個期間,里歐的職場 生涯也陷入了一個瓶頸,他隨時可能失去工 作,甚至連維特樂天的祖父也即將面臨經濟 的困境。剎時間,維特的家庭走到了一個不 知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而且似乎狀況急轉 直下。而變成平常人的維特,到底會怎樣協 助他的家庭渡過難關呢?他到底會不會回復 到原來的天才呢?電影的作者安排了極度浪 漫及匪夷所思的後半段內容,足以讓觀眾跌 破眼鏡,但大呼過癮,而這也構成了這部電 影深具吸引力及可看性的主因。

量 190~

k 寸的均 1勻,

!惑 'f't ;fr}{. 寸之 I可

當海倫帶著維特尋訪大鋼琴家吉娜佛伊 斯指點維特的琴藝之時,吉娜要求維特先彈 一首鋼琴奏鳴曲,但維特卻要求吉娜先彈給 他聽,正當兩人相持不下時,吉娜說了下列 的這句話 I 等你想起音樂演奏時再彈。惟 有擁有冷靜的理性和熱情的心,才能成為偉 大的鋼琴家。」其實這句話也點出了維特的 生命歷程及其父母教養方式問題的所在。 正如要成為一個偉大的鋼琴家,理性 與情感缺一不可,而要培育一個罕見的天才 兒童,也必須理性與感性兼備。在維特成長 的過程中,父母里歐與海倫就扮演著「理性 引導」的角色。里歐是位聰明的發明家,當

(6)

他了解維特的才華後,他最關心的就是里歐 日後到底要從事什麼工作這類「理性」的 問題,他一再告誡維特 r 你得規劃人生事 業。」他甚至希望維持早點畢業後,可能的 話,可以進入他的公司和他一起從事科技研 發的工作。另外,他也主張要不斷地給予維 特壓力,無懼於孩子可能在壓力下的反彈, 因為他相信,惟有在壓力底下成長的人,日 後才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他代表了一種對 於未來進行嚴密規劃的理性。 相較於父親里歐,母親海倫則代表了另 外一種形式的理性,這種理性是一種不停驅 策著維特前進的動力。表面看來,海倫對於 維特闢懷備至、殷殷期盼,為了專心教育維 特,她甚至可以放棄自己本有的生涯發展, 其可以視為支持維特成長的最重要一股精神 動力。然而細究起來,這種動力的來源實則 並不是出於對於維特個人需求的尊重,相反 的,卻是來自於她本人對維持的深切期待, 亦即是,她希望維特能夠成為她想要他所成 為的人。她的最重要動機,其實是她想要告 訴全世界,她家有個神童,這是多麼值得自 誇炫耀的事啊!在維特成長的過程中,海倫 為維特作了密不透風的生涯規劃,並且努力 地付諸實行。為了維特的教育,她可以立即 辭退年輕的保姆及歐蒙的鋼琴教師,也可以 不辭辛勞,親自帶著維特求訪名師。她堅持 不讓維特碰鋸子,以免傷到自己的于指。而 為了讓維特能夠與正常人相處,她堅持維特 必須在一般的學校中就讀,而不顧送其至資 優學校就讀。從各方面來看,海倫幾乎都是 一位無可挑剔的母親,直到維特企圖自高處

縱身躍下之前。

里歐與海倫所扮演的支持角色,終究 受到了維特的反彈與質疑。他們從未聆聽維 特本人的想法與情感上的需求,而總是希望 維特作到他們所期待的要求,於是我們在片 中,看到維特一次又一次地關上房門(代表 他關上心門) ,有一次他甚至將父母關在全 家之外,這代表了當父母不願意去了解孩 子時,孩子也會逐漸地封閉自己不讓父母了 解。在與鋼琴大師會面的過程中,維特終於 爆發了出來,她向著海倫吶喊 r 為什麼我 總是要為妳彈奏! J 維特的父母固然擔負了 培育維特的教育責任,然而在他們培育的過 程中,他們卻忽略了維特也有情感等其他方 面的需求,維特固然在理性方面,是個高IQ 的天才,但在情感的 EQ 方面,他仍是一個

孩子,一個與平凡人無異的孩子。

維特的情感的需求,在年輕的保姆伊 莎貝兒身上獲得了某些滿足。伊莎貝兒是維 特鄰居的女兒,年齡約比維特大上六、七 歲,算得上是維特的大姐姐,有時維特的父 母若需出門,就請伊莎貝兒充任維特的臨時 保姆。在維特一歲生日峙,伊莎貝兒白製了 一個玩具蝙蝠送給他作為禮物,也在維特心 中種下了對於蝙蝠的喜愛。伊莎貝兒是個平 凡的女孩,她的夢想是日後能夠當個搖滾 歌手,但後來卻當了唱片行的店員。以知識 來說,伊莎貝兒無法教導維特任何東西,但 在維特情感及生活極為乾 j固單調的當時,伊 莎貝兒的出現可說提供了維特一個情感的出 口。伊莎貝兒讓維持得以接觸到同年齡孩子 該有的娛樂,當她擔任維特保姆的時間內, 維特才能擺脫大人的束縛,盡情在孩童的世 界中玩耍,不過這樣的機會,隨著維特父母 岫叭 2010 Second酌 Education ~

1 9

1 電

(7)

發現伊莎貝兒與維特竟然控其不在家時偷喝 酒作樂而被剝奪,。但成長後的維特,對伊莎 貝兒仍舊念念不忘,當其與她重逢後,甚至 擺出正經樣要與其交往。對於維特而言,伊 莎貝兒就是他生命中所最缺乏的部分, --個 平凡卻又充滿熱情的靈魂;當其成長的過程 中缺乏伊莎貝兒這類平凡人的相伴時,即便 是如同維特這樣的天才,其發展也會過於片 面及失衡。

遊戲人間的平凡人與天才

除了維特之外,維特的祖父可說是本 片裡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在電影作者的安排

下,祖父代表了與父母不同的生活態度與教

育方式,若說維特父母是理性的人為教育,

維特祖父所代表的便是自由的開放教育。他 與維特間的祖孫情誼是支持維特成長的最重 要心靈支柱,而他所教導的許多充滿生命智 慧的話語,更帶給我們許多的毆發。深層分 析,筆者認為,在本片中維特的祖父除了具 有填補維特情感生命的重要性外,其實他還 代表了一種能夠結合維特生命中分裂的理性 與感性之重要力量一遊戲衝動。 十八世紀最重要的美育思想家席勒 (F.

Schiller

,

1759-1805) 曾提出以「遊戲衝動」

調和人的「理性(形式)衝動」及「感性

衝動」的說法。他認為人具有遊戲的「本

能 J '可以幫助我們「形式衝動」與「感性

衝動 J '遊戲可以同時在道德與物質 l二滿足 我們的心靈,並且使我們同時在道德與身體 上感到自由。遊戲衝動的對象便是美,因此 透過遊戲的審美功能,將可以使我們的理 性生命與感性生命獲得和諧。另按照廿世

(8)

紀鑽研遊戲文化功能的歷史學家惠欽格 0.

Huizinga

,

1872-1945) 的說法,遊戲是有別

於「日常的」生活的「非嚴肅性活動 J .所 謂的遊戲之「非嚴肅性 J .指的應該是「非 關嚴肅的」或是說它與生活中的「嚴肅性目 的」或「功利性目的 J (如謀生、追求利益 等)無涉。由於遊戲具有超越生活現實需求 上的意義,它代表人們創作力量的體現,因

此它也成為人類文化及文明發生的溫床。

在維特充滿壓力及規律的生活中,只 有到祖父那裡和祖父一起作木工、談心,才 能使維特的生命獲得稍許的籽解與休憩。在 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祖父與維特一同製作著 迴力鏢與木製的蝙蝠翅膀;有時祖父甚至帶 著維特爬過鄰家的圍牆,誨的是摘下美麗的 花朵送給維特的母親;維特的祖父從年輕 時就想當飛行員,所以他對模擬飛行的遊戲 也深深地著迷,最後甚至買了一座飛行模 擬器來進行操作。就性格上來說,維特的祖 父可說是具有真性情但又豁達之人,例如他 深愛他的妻子(也就是維特的祖母) .當他 的妻子過世後,他便一個人孤獨地居住。但 當維特問他: I 你不覺得寂寞嗎? J 他的回 答竟是: I 寂寞時便寫情書,以前寫給你奶 奶,現在則寫給火車上偶遇的美女、波光制 綿的湖水、電視上的溜冰選手,和梨樹下的 涼蔭。」對他而言,排解寂寞或是賦予生命 意義的方式,便是一種對自己與他人、對自 己與自然間建立連結的想像,而這種想像正 是一種遊戲的精神與態度。從某個角度看, 而且父所帶領維特從事的活動,並非具嚴肅性 的功利活動,它們與維特的未來生涯規劃及 發展也沒有任何的關係,然而它們卻也同時 可視為激發維特心靈想像力的活動。維特的 祖父透過這些活動,告訴維特(也告訴了我 們) .人生不只是僅有讀書、練琴而已,有 時也必須停下腳步,讓自己的心靈擁有可以 喘息與休養的空間,從而能用遊戲的態度, 讓自己的想像力自由翱翔於九天之上。

遊戲人間、曠達開明的維特祖父在教養

維特的方式上也與維特的父母有著絕大的不 同。首先,他真正地尊重維特作為人格的個 體。例如在片中他無意間發現了維特的絕大 祕密,但他在答應維特絕對會保守祕密後, 他就一直信守承諾到其身後再於其遺書中告 知,他對於維特許下的諾言,並未因維特是 個孩子而稍打折扣,他總是將維特當成「朋 友」來看待。其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多 次的與維特談話的過程中,他也始終是唯一

能夠真正聆聽維特心聲的大人。例如在某次

的餐桌談話中,他就直接問維特: I 你怎麼 都不說話,我一直等你說。」相反的,這種 「等」的藝術或教育方式,在維特周遭的其 他大人身上是看不到的,維特的父母總是希 望加速維特的學習,因而縮短了其與一般 孩子的相處時間。又如在另次與維特的談話 中,維特祖父詢及了維特未來想作些什麼, 當他提到了許多工作(從專業到一般工作) 後,都為維特所搖頭否認。最後維特才說: 「我想當別人。 J I 別人是誰? J I 不曉 得,隨便,就當個普通人都好。」若是別的 大人聽到此言,特別是海倫,可能早就立予 否定,但是祖父卻只是淡淡地說: I 那你就 當啊! J 當別的大人都一再囑咐維特該怎樣 做才符合期待時,維特的祖父卻總是靜靜地 等待,讓維特白己表達,正由於他信任維特 的決定,所以他也成為維特最信任的人。 維特的祖父教導給維特的,絕非一般的 岫叭 2010 Second們 Education ~

19

3 室

(9)

知識或技能,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及智慧。 從祖父的身上,維特學到了從不同的角度來 看待自己的生命,原來生命中不是只有規律 的、漫無止境的練習,更有飛揚的、跳躍的 無窮可能性;人的生命不應總是充斥著學習 的張力與嚴密的計畫,有時亦可適度的放鬆 及喘息,讓自己的想像能夠重新地起飛;而 人與人的交流亦不應該只有知識的交換,信 任與聆聽才是生命交流的主調。在想像飛行

的遊戲空間中,身為平凡人的祖父為身為天

才的孫子所上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如何透 過遊戲的態度及精神,獲取理性與感性的結 合及平衡。而這似乎也預示了影片的後半段 中,維特如何投入金錢的「遊戲」中,最後 獲得了極高的報酬,足以解決其家庭所面臨 的生活危機。

對於本片的宵忠、

因為本片主要描述的是一個鋼琴青年 天才的故事,故其實可視為一部「音樂電 影」。不過本片在音樂的使用上可說相當的 精筒,沒有過度渲染的情形但卻又恰到好 處,而在片中某些具有關鍵性的片段,本片 所運用的配樂亦都頗具深意。除了片頭選用 的舒曼鋼琴協奏曲代表了走在鋼索上的天才 之外,維特首次在眾人面前技驚四座的演奏 則選用了亦為舒曼的《勇敢的騎士} (本片 中譯為「急流 J )。另外當維特決定封閉自 己心門將父母鎖在門外時,其所彈奏的是頗 具難度的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象徵著他 決定從此活在自己的異想世界中,不再與他

人有真實的交流。而當其變成平凡人後,維

特聽著唱片不覺技癢,忍不住在祖父家的鋼 至 194在 中等教育草 6 啥事 1 期 琴上所彈奏的音樂則是巴哈的〈郭德堡變奏 曲} .這似乎又代表了無論怎樣的變化,萬 變不離其宗,生命終究得回到常軌。當其最 心愛的祖父過世時,維特則用鋼琴彈奏出莫 札特的《安魂曲〉。至於片尾所選用的舒曼 鋼琴協奏曲終樂章,則代表了理性感性的充 分結合下,個人夢想的起飛。音樂在本片中 的地位,就像本片導演所說的一「充滿了 音樂激勵與治癒的力量」 另一方面,由於本片描述了「生命對自 己的渴望 J .而且我們更多地看到父母對於 孩子的教育及期待,因此這部片子也可視為 是一部與成長有關的教育電影。本片中有許 多的片段及對話都值得父母及教師省思。例 如當維多因墜樓而去看醫生時,醫生告知維 特除了智商外,其餘一切健康正常,但海倫 仍覺得十分悲傷。醫生說: r 我不知道妳有 什麼好難過的,妳比很多父母都要更幸運, 畢竟妳的孩子健康又正常。」家有神童,對 於許多父母來說,是件頗為值得慶幸的事, 然而父母卻也可能陷入虛榮炫耀的陷阱,將

自己無法達成的願望完全「投射」到孩子的

身上,這反而造成孩子莫大的壓力,因此,

以父母的願望取代了孩子本人的興趣,這

應該是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應引以為戒的。再 來,當維多回歸一般人的正常班級上課時, 老師問他流經開羅的是那條河流時,他竟回 答不知道,然後又說但他可以查得到,接下 來他又問老師是否老師一定懂得比較多?這 處的師生回答以乎主要是在暗示維多依然有 其聰明才智,然而從筆者的眼光來看,這未 嘗不是對於現代教師的一種挑戰。的確在網 路科技發達的時代中,事實性的資訊早已隨 處查閱即可得到,若是教師依然墨守成規,

(10)

自認所有事物都比學生知道得更多,那麼除 了無法得到學生的真心愛戴外,更可能的是 扼殺了學生創造及想像力的發展。教師未必 所有的事情都比學生懂得更多,但他卻必須 懂得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有時 甚至必須藉著適度的等待、給予學生更多的 自由,就像那位鋼琴大師為維特所進行的等 待一樣。 在欣賞本片時,除了因為配樂之故, 時常讓人聯想起音樂家舒曼之外,本片類 似的資優兒童的題材,也讓人想起另一部 電影,就是《我的天才寶貝>

(Little Man

Tate) 。雖然兩者處理方式及結局或有不 同,不過其實都闡明了同樣的主旨一「教 育需要多一點人味」。在資優生的教育中, 教育者常忽略了即便是天才兒童,在其學習 及成長的過程中,也有其平凡人的一面;他 們如同一般人一樣,也需要同儕間情感的交 流,需要更多的愛與關懷,更需要能夠停下 腳步、讓思想起飛馳騁的自由空間,但這卻 常是資優教育主作者所最忽視的 A 面。《想 飛的鋼琴少年〉告訴了我們,在所有人的心 目中都藏著對於情感及自由想像的渴望,惟 有透過轉換為遊戲態度及心聾,才能在過分 講求功利及速效的嚴肅生活中,為自己的生 命保留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淨土,才能夠不 讓我們的理性及感性過度分裂,進而能夠成 為一個整全和諧的個人。

參考書目

黛博拉﹒海頓(Deborah Hayden)原著,李振且譯

(2003)

.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謎。台北市:立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U 群至常奪透遊 性家希、過戲 的庭望甚學規 發以別至習則 展外人攻 -o 依擊漸 一由從性漸 這於他的變 時他們行成 期們的為使 的仍主出與 兒處意現別 童於行。人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 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

董少華 在伊春公安局工作的董少華 1975 年就開始偷聽鄧麗君的歌曲了。現年 60 歲 ( 按: 2013 年 ) 的 董少華說,自己是在

•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 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

童工是指在工作場合下僱傭兒童,剝奪兒童的童年成 長,干預他們正常上學,在精神、身體、社交或道德 上造成威脅或損害。非洲 5-17

一天,班主任於空堂回覆家長的電話,家長十分激動,提及學生 的成績與功課,言語間家長提及會與兒子一同尋死 ( 打死兒子 後跳樓或燒炭

• 該行為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已 造成的傷害及可 能造成的影響,而不是作出/不作出某行為的人 是否有 傷害兒童的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