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營建綠建築永續大地生命之基地保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營建綠建築永續大地生命之基地保水"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營建綠建築永續大地生命之基地保水

伍世雄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研究生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屬小學人事主任 摘要 地球村歷經長久的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化已極。人們應該以自身健康為首 來建造居住空間,但考量如何善用自然條件、降低自然資源的耗損與廢棄物的產生, 才能與環境永續共存,也才是「綠建築」的實質意義。 2005年起,政府於綠建築的多項指標中,先行推展疑慮最少的建築基地綠化和 保水以及節約能源三項指標。基地保水是藉由「基地保水手法」如直接滲透設計、 貯集滲透設計等方式來提昇建築基地內土壤涵養雨水及貯留雨水的能力,以有效降 低因土地利用開發增加的逕流量,減低地表排水系統的負荷,減少水災的發生。因 此,當基地保水性能愈佳時,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也就愈好,生活環境品質也愈有 保障。 人類對綠建築的態度是基地保水的指標。根據研究顯示:越接近自然生態的環 境,離基地保水指標越近;越是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離指標越遠。而要積極做好基 地保水,應該由中央政府機關引領執行,可收示範及綠化教育的功能。而採透過城 鄉共同規劃設計的集體開發模式,必然可提高並普及執行基地保水的水準。 唯有每一個人將綠建築價值內化所引發出的生存環境永續經營的力量才是地球 村需要的力量,如果能跨越政府、學術、科技、民間業者、傳播媒體等的多元整合, 應該會讓綠觀念、綠行動更積極更確實。

(2)

壹、前言 地球多年來的環境變遷,被破壞的程度已經呈現了「等比級數」的成長,整個 地球環境中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效應、酸雨、森林的枯竭、土地沙漠化、土石流、 海平面上升…等,各種不合自然法則的現象,都迫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 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約召開了「地球高峰會」,邀請了170個國家的政府代表, 共同商討挽救地球危機的對策,並簽署「二十一世紀議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及「里約宣言」。陸陸續續的,在1993年聯合國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 Commission on Subsability Development,UNCSD),展開全面性的地球環保運 動;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於京都簽署「京都議定書」;同年又在加拿大召 開「綠建築的挑戰」…等(李駿杰,2003)。許多人為地球村永續生命而努力。 面對「永續發展」與抑制一氧化碳排放等議題,許多先進國家早已在建築上研 發因應對策; 台灣民國八十九年內政部制訂「綠建築評估手冊」以來,綠建築即進 入科學量化的階段,成為實際操作的客觀技術,但是綠建築的相關法規雖居全球前 茅地位,未對各種使用分區作更積極的宣導與實踐。更令研究者感傷的是山林原野 受到有心者的利益企圖,保水功能急速下降,而林憲德指出要保水、節水、淨水才 能綠化且永續水循環(林憲德,2006) 。如今台灣只要遇到颱風和雨季,土石流災變 不斷,天災人禍齊舞,分不清是天災是還人禍,營建健康安全的綠環境真的要克服 許多人的觀念。今年國人研發的葉綠素電池電力用盡後浸水10分鐘即可充電,多麼 振奮人心。這麼多的科技人力資源為人類急劇減少的能源找出路,卻難敵人的貪婪 意識與對「綠觀念」的輕視。 貳、綠建築在台灣 「綠化」具有清淨空氣、降低噪音、改善氣候、增加水的涵養力、活化土壤生 態及減緩地球高溫化等功能;而「基地保水」在於增加地表的透水性、降低都市排 水系統負荷及減緩水災發生,同時將水存入地層中,除了豐富水資源外,也防止地 層下陷。因此,「綠化量」與「基地保水」與都市生活品質有直接關係。

(3)

一、綠建築之定義 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將「綠建築」定義為:「在建築生命週期(生產、規劃 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過程)中,以最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 在最低環境負荷之情況下,建造最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適的居住空間,達到人及 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黃亮達、胡憲倫,2002)。研究者以為「綠建 築」積極面是自人類的健康為出發點,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適合人類生活的 環境永續生存發展的建築設施;實質面應該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 建築設施。 「綠色建築」是起源於1970年代初期的能源危機,進而發展出「節能建築」的 風潮,後來結合了「誘導式建築」、「生態建築」的環境設計理念,現在更融合了 最新的「地球環保」理念形成了全面性、系統性的環境設計思潮(林憲德,1996)。 研究者認為林憲德的重視「全面性、系統性的環境設計」是值得深思的,綠建築不 是口號也不是某些階層的特殊建築,應該是對自己居住環境的一種覺醒,是希望生 活環境適合於與生態共存的,是能永續經營與發展的。 二、臺灣「綠建築」發展概況 台灣綠建築的概念發展並不晚,如表一研究者整理的資料所示。我國在1996年 成立了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由經建會將「綠建築」納入「城鄉永續發展政策」 之執行重點;1997年於建築技術規則增(修)定「節約能源」條款;1998年召開「全 國能源會議」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訂定「綠建築與居住環境科技計畫」據以執行綠 建築七大指標,並制訂「綠建築標章」制度。 1999年公開甄選出「綠建築標章」作為推動綠建築的獎勵標誌,並制定了綠建 築的七項評估指標系統(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CO2減量指標、 廢棄物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來作為綠建築的評估依據;在 實施三年多,發現其七項評估指標系統的內容尚有待改善之空間,並有擴大的餘地, 因此決定將原先的七項評估指標再增加「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 組成最新的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以作為國內綠建築評估的主。2000年內政部 函送「綠建築與評估手冊」、「綠建築宣導手冊」及「綠建築標章申請作業手冊」 供各級政府參考。

(4)

綠建築九大指標可歸納為生態Ecology(含生物多樣性指標、綠化量指標、基地保 水指標)、節能Energy Saving(日常節能指標)、減廢Waste Reduction(CO2減量指標、廢 棄物減量指標)、健康Health(室內環境指標、水資源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等四大 部分,簡稱為「EEWH系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2)。 嚴格說來,我國綠建築推動方案應該是在2001年3月8日由行政院核定,並自2001 年3月21日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開始實施。其政策的總目標為「配合綠色矽島建設目 標,積極推動維護生態環境之綠建築」。2003年內政部增列「生物多樣性指標」及「室 內環境指標」,使綠建築的評估範疇更加周延。2005年1月1日起,先針對疑慮最少 的建築基地綠化、建築基地保水和建築物節約能源三項指標開始推動,既有建築物 綠建築改善也為日後推動的項目之一。此外,對於自願採用較高標準建造綠建築者, 營建署也研究對業者和建築師提供具體的獎勵誘因,讓綠建築的環境效益發揮到最 高。 綠建築的目的在保護地球,雖然許多先進國家對於綠建築已發展多年,但是國 內對這方面必須發展出屬於本土性的綠建築技術以符合國內的需要,不能完全套用 國外的研究。 表一、國內綠建築發展概況 時 間 內 容 ※1995 9月內政部召開之「全國建築會議」,希望達成建立建築業永續發展制度,提昇建築環 境品質水準。其中第三中心議題「落實建築公共政策與安全維護」,決議擴大建築物節 能管理制度及規範對象。遵照行政院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台84經第四一二七號函核 定之「砂石供應方案」執行事項第六項砂石替代物及其他砂石利用可行性之研究,其中 「廢棄建材之回收可行性之研究」及「減少建築物砂石使用量之研究」責由內政部執行。 ※1996 3月「行政院第十六次科技顧問會議」,議題參「資源與環境」結論與建議:加強室內空 氣品質對人體健康之研究。加強資源節約、生物保育、噪音管制及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技術應與污染防制及資源回收之創新工程技術同步發展,以期棄物 之有效運用。 9月「第五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第三議題:以科技引領國家現代化,「都市發展與環境 共生研發重點」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 12月經建會召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內容分為永續經濟、永續環境及永續社會等三議題,

(5)

其中「綠建築」議題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 ※1998 5月經濟部召開「全國能源會議」,議題四、能源效率提昇與能源科技發展,其中建築 節約能源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 ※1999 2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擬「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區域及都市永續發展的目標 在於滿足市民追求優質生活,及保護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使後代子子孫孫也能夠享 有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生態、生活、生產」三生並重的永續概念同時適用於都市及 區域的層級。都市及區域的發展應保有適當的調整彈性、致力於人文的栽培與環境品 質的塑造,並追求長期的公共利益。 ※2001 內政部為推動公有建築物興建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之綠建築,依行政院函,實施 「綠建築推動 」。適用範圍為:中央機關或受其補助達二分之一以上,且工程總造價 在新台幣伍仟萬元以上之公有建建築物。申請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至少須 通過「日常節能」及「水資源」兩項指標。 ※2003 1月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推動「綠建築推動方案」,邀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國內綠建築、 生態永續建築等專家學者召開座談會。工務局選定高雄市政府四維合署辦公大樓進行 節約能源改善。編列預算二千五百萬元,辦理節能改善工程,期能實踐綠建築九大指 標。專家提醒,若把「綠建築改善」比喻成減肥運動,不要因為減肥傷了健康,不要 為了節能忽略辦公人員的健康環境,應先了解現況後再進行改善工程。 ★2005年 1月1日起,先針對疑慮最少的建築基地綠化、建築基地保水和建築節約能源三項指標 開始推動。既有建築物綠建築改善也為日後推動的項物目之ㄧ。此外,對於自願採用 較高標準建造綠建築者,營建署也研究對業者和建築師提供具體的獎勵誘因,讓綠建 築的環境效益發揮到最高。 ※ 引自:綠建築中生態指標應用於機關用地之研究(李駿杰,2003) 引自:綠色建築(林憲德,2006) 林憲德指出,綠色建築概念政府積極的推動,在民間和業者多有反彈,但是如 果不推動地球未來真的會垮掉(林憲德,2003)。據研究者觀察發現:在學校教育的 重視節能減碳以及傳播媒體的加持之下,國人環保態度確有進步,但是唯利是圖的 業者真是仍我行我素並不理會綠建築對人類的實質效益。

(6)

参、大地護膚及體內環保—基地保水 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強,基地的保水性 能即愈佳,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並且有助於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改善土壤活 性,維護建築基地內自然生態之平衡。 一、基地保水之定義 基地保水就是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份及貯留雨水的能力,而 藉由「基地保水手法」,如滲透、貯留等方式來提昇土壤涵養雨水的能力,以有效 降低因土地利用開發而增加的逕流量,並兼顧溫度與生態的效果(林憲德,2006)。 長久以來的建築基地開發常以不透水舖面設計,造成大地減少吸水、滲透的能 力,也無法藉由水分的蒸發釋放水的潛熱,造成大地無法調節氣候的功能,引發環 境高溫化,促成都市熱島效應的產生。基地保水性能就是基地涵養雨水並減少地表 雨水逕流量之能力,亦即當一個基地保水性能愈佳時,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 生活環境品質才有保障。 二、「基地保水」之目的與重要性 基地保水指標之目的藉由促進建築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集滲透水池的手 法,以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氣候高溫化現象, 並進而降低都市公共排水設施負擔,減少都市洪水發生率(林憲德,2006)。 都市災害防治技術的建構方面,基地保水性能的提高,能夠有效的降低地表逕 流量,減低地表排水系統的負荷,減少水災的發生。洪水可由地表的滲透,使低漥 地區的積水能盡快消退,降低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及整體社會成本的消耗,這些在 都市災害的防治上,都具積極性的意義。 三、基地保水指標 「基地保水指標」就是建築基地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1)。當一個基地保水性能越佳時,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便越好,降雨時就越能 減少地面涇流量(林子平,1998,)。當基地保水措施恰當時,此領域生物生活品 質自然有保障。而「基地保水設計」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直接滲透設計」, 二是「貯集滲透設計」。前者是完全利用土壤孔隙的毛細滲透原理來達成土壤涵養 水分的功能,而後者就是設法讓雨水暫時留置於基地上,然後再以一定流速讓水滲

(7)

透循環放大的方法(林憲德,2003)。也就是基地能將雨水留住的能力,而留住的 雨水是可以供人類使用的部分,留住的能力越高,其「基地保水指標」的執行程度 也越高。 四、基地保水性能的手法 基地保水性能與土壤的透水效率有關,加強基地保水性能的手法,研究者整 理如表二所示: 表二、基地保水性能的手法 項別 內容 (一) 綠 地、 被 覆 地、 草 溝 設 計 (直接滲透設計) 原理 保留大自然的土壤,亦即留設綠地被覆蓋地草溝讓雨水直接滲入之面積。 技術 綠地:大自然之土壤地面。被覆地:以地被、樹皮、木屑、礫石覆蓋之裸露地面,具備 孔隙可保水。草溝:利用地形洩水波坡射設計自然排水路是最佳生態排水工法。 (二) 透水鋪面設計(直接滲透設計) 原理 由表層至基層均有良好的透水性,只要在表層採用孔隙率高的耐壓材料(如連鎖磚、植 草磚、透水性瀝青),並以透水性高的砂石(如壂砂、級配)為基層,則降水可由表層面 材間的縫隙滲入地表下,使得整體能夠具有相當良好的透水性。透水鋪面斷面的坡 度.5%~2.0%為佳,更能確保鋪裝面不致在降雨時有積水的現象。 技術 「鋪面」,大略可依其部位區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表層:通常為「耐磨材」,如面磚、 石材、木材、或其它的面材。下為基層:通常為「承載層」,如砂石級配構成。依鋪 面表層及基層的材料種類,可發展出許多不同型式的透水鋪面,目前多以多孔質的連 鎖磚、植草磚、水泥板塊、砌石來鋪設地面,為相當普遍的透水鋪面方式。若能確保 人工透水鋪面其透水性優於裸露土壤,可使雨水自然入滲至地面下。 (三) 貯 集 滲 透 設 計 原理 雨水的貯留設施,有如湖泊、水庫、池塘、沼澤的功能一樣,是將雨水暫時截留於種種 窪凹的空間上,再讓其慢慢滲透循環的作法。假如每一建築基地開發均能留設雨水貯留 設施,則我們的大地就有如充滿無數的小水庫、小湖泊一樣,對都市防洪有莫大的幫助 技術 1.景觀貯留滲透水池:將人工湖、庭園水池、廣場、校園、停車場、屋頂作成具有緩慢滲 透排水功能的貯留水塘。

(8)

2.貯集滲透空地:利用低窪地區做為暴雨來時的雨水儲留空間,如滲透良好的運動場、滲 透良好的運動場、校園、公園、社區之低處綠地,使其自然成為淹水的區域,待雨停後 再入滲至地下,或將多餘之雨水排至下水道。 3.花園截留:屋頂、陽台、地下室的人工地盤的花園貯留雨水,利用土壤本身空隙貯水。 4.地下礫石貯集滲透:在裸露土地下方填入礫石骨材,雨水貯留礫石間空隙,然後再以自 然滲透方式滲入土壤。 (四) 透水管路設計 (直接滲透設計) 原理 為了要提升建築基地的保水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留最多的裸露地面,或者是舖設透 水鋪面,使地面能夠有良好的透水性,在降雨來時能夠充分的入滲,防止過量的地表逕 流。在都市高密度開發地區,往往無法提供足夠的裸露地入滲及透水鋪面入滲,便需要 人工設施來幫助降水,此手法即稱為「人工輔助入滲」利用多孔性路徑來設計。 技術 滲透管:(水平式)將基地來不及自然入甚排除之降水集中到排水管在慢慢往土壤內入 甚至地表中。(設於建築物周圍) 滲透陰井:(垂直式)利用透水涵管容納土壤中飽和雨水,待土壤中含水量降低時在緩 緩排出。(設於建築物周圍) 資料來源: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林憲德,2003) 為達到基地保水指標之要求,內政部營建署獎勵民間綠建築設計在基地保水上 的設計如:基地開發應盡量降低建蔽率,將空地面綠化,並將車道、步道、廣場等 人工鋪面設計成透水鋪面。利用裸露空地上之綠地造園融入「景觀貯集滲透水池」 設計,而在大面積社區開發時,則可利用露天停車場、廣場、遊戲場、綠地設計成 「貯集滲透空地」,以增加基地的保水性能。對於建築物屋頂、陽台、地下室之人 工地面層,可盡量做成花園以涵養雨水...等許多措施,都是值得喝采的。 五、透水鋪面讓水還原於大地 基地保水最接近我們生活且最重要的工作是透水舖面的設計。一般所指的舖面 可分為表層及基層,表層通常為耐磨材,如磚材、石材等面材,而基層通常為承載 層,如砂石、級配、混凝土等。而所謂「透水性舖面」是指由表層至基層均有良好

(9)

的透水性,因此表層採用孔隙率高且抗壓強度足夠之材料,並以透水性良好、孔隙 率高之材料運用於面層與基底層,使雨水通過人工鋪築之多孔性舖面,直接滲入路 基土壤,而具有讓水還原於地下之性能,透水性舖面其主要效益如下: 1. 植物、生物等地下生態環境改善,維持生態系成長。 2. 減少地表逕流,降低都市河川洪患。 3. 減少公共水域的污染及降低車行噪音。 4. 減輕排水管負擔及減少路面排水設施。 5. 地下水之涵養,有助於水資源永續經營。 6. 降低熱島效應,減少能源損耗。 7. 增大路面抗滑性能,改善步行條件。 8 . 減輕因日光漫反射造成之目眩。 透水舖面在目前越來越受重視,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世界各國無不朝向綠 色建築的目標努力,而其中保水性更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透水性舖面能使降雨由地 表吸收,減少排水系統的負荷,並補充地下水,對減低因人類開發而造成水土的破 壞,有很大的幫助。要提高基地的保水性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增加地表水分滲透 量;二為增加綠地面積。關於前者之實現可採用多孔性透水舖面;後者則使用塊體 或鏤空的舖面以非連續性拼接的方式安置,讓地表土有和空氣、陽光接觸的機會, 以利植被生長,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常見透水性舖面有: 1.預鑄高壓混凝土磚舖面 2.預拌混凝土舖面 3.植草舖面 4.天然花崗石舖面 5.窯燒花崗磚舖面 6.紅磚人行道 7.連鎖磚 8.多孔性瀝青混凝土 9.透水性混凝土 10植草磚 11.礫石舖面 12.預拌混凝土舖面及預鑄高壓混凝土塊磚收邊 許多國家為了減緩都市熱島效應,達到水資源永續的目的,更致力於雨水貯留、 滲透設施鋪築之研究,在都市開發設計之初即將雨水貯留、滲透的理念納入規劃設 計之中,於近幾年收到顯著之成效。各國對透水舖面的材質取向各有不同。 研究者在生活週遭常看到的是:機關、學校、公園空地多採用植草舖面、連鎖 磚和植草磚,市區道路旁的人行道則多採用紅磚人行道;少數居家庭院採多樣化的

(10)

透水性舖面,研究者家中庭院在18年前就已經透水舖面手法,雖然當時並沒有很豐 富的綠建築資訊,但是相關產品已經成為業者看好的產業。綠建築在民間已然早就 醞釀,而當時政府相關單位、學術界、傳播媒體輸出的訊息卻在許多業者行動之後, 但是這種以商機帶動綠建築的社會現象或政策面,卻是有悖綠建築的實質意。 台灣目前發展中之透水性舖面已經很普遍化了,但是部分城市,人行道鋪面材質 之選用係符合經濟性、美觀性、耐久性等考量因素,鋪設施作方式係採不透水混凝 土舖裝以增加其舖面本身承載力,卻是並不具透水功能與綠建築所亟力推動之透水 性舖裝不同,就整體生態環保觀念及作法上仍有待再調整與修正。 日本重視透水性瀝青的普便使用,因為透水性瀝青除了具透水性更強調可減少 噪音。不僅減少由胎環和行人穿越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噪音,而且使從所有來源而 引起的交通噪音減輕。在日本多孔隙瀝青混凝土的鋪面層費用比傳統路面貴上一倍 之多(林憲德,2006)。但是他們認為對生存環境的價值而言此項措施是值得的。 肆、基地保水相關研究探討 綠色建築不但是地球環保的最大實踐,也是員工生活健康的最大保證(林憲德, 2003)。近五年來少數業者都已經意識到綠建築的價值存在,或多或少都能列入經營 成本,又有些業者甚至將綠建築視為產品能獲利的指標之一。林憲德提出荷蘭銀行 總部 ING進行環境綠化後,員工缺席率少15%,營收增加三百四十五萬美元(林憲 德,2006)。 研究者以為綠色建築在全球化的的帶動下,未來遠景是樂觀的,茲於學校與機 關環境的基地保水進行探討。 一、學校基地保水研究 在王希智於「綠建築」中「綠化量」及「基地保水」評估指標於國民中小學校 園之應用-以新竹市為例」中,針對新竹市36所國民中小學的校地進行調查分析得 知,國民中小學不同環境屬性對「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執行水準之影響, 以不同之環境屬性分類後,以學校校數為單位,將國民中小學混和計算這四種不同 環境屬性國民中小學之綠建築「綠化量指標」及「基地保水指標」合格率,得到以 下結果:

(11)

1.山地丘陵型的學校之合格率最高,為100﹪全部通過。 2.鄉村型的學校合格比例為第2,合格率為60﹪。 3.濱海型的學校合格率為第3,有50﹪的學校達到合格標準。 4.表現最差的是都市型學校,合格率僅26.09﹪還不到3成(王希智,2001)。 此研究結果所呈現的現象是:山地丘陵型指標執行水準優於鄉村型而鄉村型指 標執行水準優於都市型指標執行水準。亦即越接近自然生態環境離指標越近,越現 代化的生活環境離指標越遠。 二、機關基地保水研究 李駿杰的研究---綠建築中生態指標應用於機關用地之研究-以台中市及中興新 村為新村為例---對台中市49筆與中興新村22筆機關用地進行實際的田野調查,建立 台中市機關用地「綠化量指標」與「基地保水指標」基礎的調查資料,以及中興新 村機關用地的對照資料。研究中將台中市所有調查樣本依機關單位開發模式之不同 加以分類,分為「個別開發」與「集體開發」兩種,再分別計算出「綠化量指標」 與「基地保水指標」的執行狀況,以瞭解層級之不同在「綠化量」及「基地保水」 指標執行水準上所產生的差異,調查結果分析: 1.調查樣本之綠化量指標總合格率為41﹪,正確的綠化觀念普遍不足。 2.調查樣本之基地保水指標總合格率為43﹪,基地保水的觀念與技術普遍不足。 3.綠化量指標執行水準與基地保水指標執行水準具有相關性。 4.所屬機關因中央、地方層級的不同,導致「綠化量」及「基地保水」 指標執行水準產生差異性。 5.屯區的綠化量與基地保水指標總平均值均明顯優於舊市區。 6.「基地保水」指標執行水準與開發時間呈現正相關的趨勢。 7.「基地保水」指標執行水準與開發面積呈現正相關的趨勢。 8.「綠化量」指標執行與開發時間無相關的趨勢。 9.「綠化量」指標執行與開發面積呈現正相關的趨勢。 10.「綠化量指標」及「基地保水指標」在特定基地面積範圍內,有良 好的執行水準。 11.機關用地開發模式將使「綠化量指標」及「基地保水指標」執行水

(12)

準產生差異。 12.機構中之執行者對於綠建築的認知將直接影響生態指標之效益。 因此,人為因素亦為影響評估指標執行重要因子之一(李駿杰,2003)。此項 研究結果所呈現的現象是:個別開發中屯區指標執行水準優於舊市區。而集體開發 中非都會區指標執行水準優於都會區。 研究者自王希智與李駿杰的研究中發現:越接近自然生態環境離指標越近,越 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離指標越遠,與林憲德的說法相同---建築本身就是對環境的破壞 (林憲德,2006) 。而屯區指標執行水準優於舊市區指標執行水準,可從新建物得到 印證,因為環保資訊充足以及人的環保意識抬頭;機關的綠化與保水則有賴執行者 政策的積極推動引領綠觀念的萌發及綠技術的汲取。 伍、人類對綠建築的態度是基地保水的指標 基地保水指標透水鋪面的舖設為近一、二十年來才有比較多的人投入,有人以 為由於施工技術的提昇以及素材的多樣性提高,但是研究者以為施工技術的水準上 或者是材料的選擇性並不是優先考量,人類對綠建築的態度是基地保水的指標。台 灣若要積極走向綠建築做好基地保水的標的,宜有下列措施: 一、中央機關應引領執行指標 中央為政策制定之機構,在消極面制定政策的同時也必須切身執行,才能瞭解 實際執行時的問題所在,在實質的執行甚至應超過指標之基本要求,成為台灣綠建 築推動之火車頭,帶動綠建築理念之實踐。政府機關應負起「基地保水指標」宣導 之責任。機關單位為一般民眾洽公的場所,保水指標執行的狀況,除有示範效仿的 功能,更是綠化教育的場所。在積極層面,要善用媒體與媒材加強宣導才能間接灌 輸民眾綠建築的觀念,增進綠建築執行的助力。 二、開發方式宜採集體開發模式 在同一行政區內,可以透過都市計劃通盤檢討規劃,盡量將機關單位集中規劃 設計,以提高指標的執行水準。研究者常前往洽公的屏東縣和鳳山市的政府機關就 是如此規劃的。近年來由於道路的開闢與交通工具的進步,透過城鄉共同規劃設計 的模式,必然可以提高指標的執行水準。

(13)

伍、結語 研究者自基地保水的推動研究中發現:綠建築觀念與行動的推動是由民間相關 業者奪得先機,學術界及科技人力資源也不遺餘力的研發,而真正能帶動全民共同 營建綠建築的相關單位(執行者)腳步卻太慢,以業者商機來引領基地保水措施實非 好現象,每一個人將綠建築價值內化所引發出的生存環境永續經營的力量才是地球 村需要的力量,如果能跨越政府、學術、科技、民間業者、傳播媒體等的多元整合, 應該會讓綠觀念、綠行動更積極更確實。 「建築本身就是對環境的破壞!」林憲德認為,一個好的建築物本來就會考量 到環境的因素,像中國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南亞高腳屋等型態的民居,就是各地的 「綠建築」(林憲德,,2006)。人們在不得不建造居住空間的同時,如何利用最 多的自然條件、消耗最少的資源、製造最少的廢棄物,才是與環境永續共存之道。 2006年3月16日聯合國水資源管理報告指出地球五百大川多半已乾涸,又指出2025年 將近有10億人口生存在乾旱缺水的環境中(林憲德,2006)。林憲德對環境問題提出這 樣的觀點他指出,今天的綠建築,其實就是為愈來愈惡劣的環境開個藥方,體檢這 些構築在大地上的建築是否「適合」環境(林憲德,2003)。基地保水各項措施積 極推展,甚至強制執行是地球合於生態水循環的唯一出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一個適合環境建築的產生,其實是來自於疼惜地球的「心」。因為這樣的「心」,不 只疼惜了環境,更是無聲地教育著使用者:珍惜資源、尊重自然。在環境和使用者 達到平衡狀態時,便能產生良好的循環,而我們這群短暫的使用者,也才能將自然 完整地交給後代子孫永續下去。

(14)

參考文獻 王希智(2001)。綠建築中綠化及基地保水評估指標於國民中小學校園之應用-以新 竹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2)。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年更新版)。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 李駿杰(2003)。綠建築中生態指標應用於機關用地之研究-以台中市及中興新村為 例。逢甲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憲德(1996)。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畫。詹氏書局。台北。 林憲德(2003)。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詹氏書局。台北。 林憲德(2006)。綠色建築。詹氏書局。台北。 林子平(1998)。都市水循環之研究-地表不透水率之調查及逕流量實測解析。成功 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亮達、胡憲倫(2002)。綠建築指標評估系統推廣和應用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 第三卷,第一期,頁55-7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重視身心障礙者福利及人權,已是當前全球的普世價值觀,各國政府無不將之視為施

12 建築舖面 施浚澤 明道學校財團法人明道大學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國立秀水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建築舖面 陳武鑫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12 建築舖面 1 趙昱翔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2 陳柏任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3 張伊汶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隨著朝陽建校滿十週年,營建工程系也 10 歲大了,在歷任系主任的帶領下,營建系已經頗 有規模。目前本系仍維持結構工程、大地工程、營建管理三個領域的師資,共有 19

夏天來臨,越來越多的民眾到溪邊戲水,但溺水造成的死亡憾事也逐漸增 加。據消防署統計, 2018 年至 2022 年全國每年平均約 902 人溺水,其中 536

位在義大利的水都威尼斯,在本月 13

位在義大利的水都威尼斯,在本月 13

回天孤抱無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