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油坑「野外考察」統整式教學模組的研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小油坑「野外考察」統整式教學模組的研發"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小油坑「野外考察」統整式教學模組的研發

蔡宛芸* 張俊彥**

*臺北市立重慶國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發一套統整式教學模組,其教學方式以戶外教育中的「野外考察」形式為主軸,同時 亦搭配多元的教學策略設計,並希望藉由「問卷調查法」瞭解學生與教師對於此種統整式科學課程與戶 外教學的型式設計之看法與感想。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立某高級中學(n=35)及台灣東部某國立高中二年 級第一類組(n=38)選修地球科學之學生,共有 73 人,並分別由該校之地球科學教師擔任本實驗研究教 學的任課教師。學生經過約四週(包括6 節室內課程及一天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小油坑之戶外課程)之「地 球系統統整課程-野外考察篇」教學後,填答「野外考察篇課程回饋表」,透過回饋之分析來探究學生對 於此課程的看法。同時,藉由與學生的非正式晤談資料,深入了解學生對於此課程的感受。研究結果發 現:大多數學生覺得此課程的內容範圍廣泛且與生活相關,學生對於此種不同於以往的統整式課程,無 論在課程整體內容、考察前準備、考察中執行、考察後統整、學生自我評量、環境相關問題等向度上, 學生均感到滿意。從非正式晤談中亦發現,學生感受到這個課程的學習是將學習環境從室內延伸至戶 外,學習情境是由靜態的文字圖像結合動態的真實體驗,學習的方式是由教師的規定指派轉變為學生的 自主設計。另外,兩位實施教學的教師也認為此課程賦予學生的實際經驗及其影響不是一般教學活動所 能輕易取代的。 關鍵詞:小油坑、戶外教育、野外考察、統整課程

壹、研究目的

本 研 究 的 主 要 目 的 為 研 發 一 套 統 整 式 教 學 模 組,其 教 學 方 式 以 戶 外 教 育 中 的「 野 外 考 察 」形 式 為 主 軸 , 同 時 亦 搭 配 多 元 的 教 學 策 略 設 計,並 希 望 藉 由 實 驗 教 學 研 究,來 瞭 解 我 國 高 中 生 對 此 種 統 整 課 程 的 多 元 教 學 策 略 設 計 之 感 想 和 看 法,希 望 能 提 供 未 來 高 中 統 整 式 科 學 課 程 設 計 與 發 展 之 參 考 方 向 。

貳、理論基礎

在 研 究 者 本 身 擔 任 教 職 講 授 地 球 科 學 期 間 , 一 些 地 質 、 氣 象 、 天 文 等 現 象 的 教 學 往 往 只 能 透 過 圖 片 來 解 釋,當 學 生 面 對 這 些 圖 片 時 往 往 會 問 :「 老 師 ,

(2)

我 在 野 外 真 的 看 得 到 嗎 ? 」然 而 ,在 現 今 我 國 的 正 式 課 程 中,卻 鮮 少 有 安 排 教 師 帶 著 學 生 走 出 戶 外 的 課 程,對 學 生 而 言,課 堂 上 的 學 習 似 乎 與 他 的 實 際 生 活 沒 有 相 關 。 美 國 教 育 學 家 杜 威 (Dewey, 1990, 引 自 鄭 明 長 ,2000) 曾 表 示 , 學 校 如 同 社 會 , 學 生 在 學 校 中 的 學 習 , 應 該 包 括 社 會 的 活 動 , 將 學 校 生 活 與 社 會 生 活 打 成 一 片 , 學 校 中 的 學 習 便 要 以 實 際 活 動 為 主 。 此 外 , 也 有 一 些 學 者 提 出 , 如 果 課 程 設 計 可 以 與 學 生 生 活 相 關 , 學 習 處 理 實 際 發 生 的 事 , 那 麼 , 各 個 學 科 應 該 能 夠 自 然 而 然 的 整 合 起 來 ( 周 儒 和 呂 建 政譯,1999)。因此,學校中各種科目的 統 整 中 心,既非 科 學,也 非 歷 史 或 地 理 , 而 應 該 以 學 生 本 身 的 社 會 活 動 為 統 整 的 中 心 ( 鄭 明 長 ,2000)。 再者 ,Vygotsky ( 引 自 鄭 長 明 ,2000) 同 時 也 認 為 , 學 生 在 學 校 中 概 念 式 的 學 習 , 往 往 必 須 建 立 在 日 常 實 際 生 活 概 念 的 基 礎 上 ; 另 一 方 面 , 透 過 學 校 中 概 念 式 的 學 習 , 學 生 往 往 將 這 些 概 念 帶 入 日 常 實 際 生 活 的 概 念 中 。 因 此 , 有 別 於 以 往 學 校 課 程 與 學 生 實 際 生 活 脫 節 的 情 形 , 在 近 一 波 的 課 程 改 革 聲 浪 中 , 教 育 部 在 民 國 八 十 七 年 十 月 公 布 了 「 國 民 教 育 階 段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總 綱 綱 要 」( 教 育 部 ,1998), 此 課 程 綱要中最 顯 著的特色 即 強調「課程 統整」 與 合 科 教 學 , 強 調 課 程 內 容 應 以 生 活 為 中 心 , 期 許 學 生 能 將 其 所 學 與 日 常 生 活 相 結 合 , 激 發 學 生 主 動 探 索 和 研 究 的 精 神 , 進 而 培 養 學 生 獨 立 思 考 與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由 此 發 現 , 傳 統 的 分 科 及 概 念 式 的 課 程 設 計 已 漸 漸 式 微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以實際 生 活為中心 的 統整課程 設 計。 地球科學的範疇以整個地球為主題, 包括研究 地 球的 形 態、組 成 物 質、構 造 、 演 化 過 程 、 歷 史 及 地 球 以 外 整 個 宇 宙 概 況 的 科 學 , 地 球 科 學 的 內 容 和 人 類 的 生 活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 因 此 學 習 地 球 科 學 時 , 教 科 書 並 非 唯 一 的 教 材 , 而 教 師 該 利 用 自 然 界 廣 大 的 教 學 資 源 , 當 作 活 的 教 材 , 且 這 樣 有 統 整 特 質 的 科 學 , 在 學 生 學 習 時 更 需 注 意 其 課 程 設 計 的 統 整 性 , 才 能 讓 學 生 實 際 獲 得 整 個 地 球 科 學 的 概 念 , 因 此 在 教 學 上 有 必 要 帶 領 著 學 生 投 入 大 自 然 裡 進 行 學 習 ( 李 春 生 和 陳 培源,1987)。然而在地球科學的課程設 計 中 , 其 中 戶 外 教 學 的 課 程 設 計 是 最 被 忽 視 的 , 因 為 往 往 需 考 量 學 校 的 行 政 配 合 度 、 教 師 的 教 學 負 擔 、 教 師 的 野 外 教 學 經 驗 、 學 生 安 全 問 題 等 因 素 , 造 成 不 易推動及 落 實(Disinger, 1984)。但對於 地 球 科 學 的 學 習 而 言 , 只 有 在 真 正 的 走 出 教 室 , 利 用 戶 外 的 實 地 考 察 活 動 , 才 能 提 供 學 生 認 識 周 遭 環 境 的 機 會 , 讓 學 生 在 戶 外 親 身 體 驗 , 進 行 親 自 動 手 做 和 探 究 式 的 學 習 , 才 能 真 正 落 實 地 球 科 學 的 統 整 特 質 , 也 才 能 真 正 達 成 地 球 科 學 統整概念 的 建立(Landis, 1996)。 在 美 國 倡 導 多 年 的 戶 外 教 育 學 家 Hammerman et al (1985)曾在「Teaching in the outdoors」一 書 中明 白指 出 戶外 教育

(3)

的 重 要 性 有 下 列 幾 點 ( 引 自 周 儒 和 呂 建 政譯,1999): 1.增進師生關係的發展:在戶外自然且自由 的實驗氣氛下,有別於教室的有限空間限 制,學生可以見到教師以自然的教學型態 呈現,同樣教師也可以在不同於教室的境 況中去認識學生,這樣的瞭解與認識互 動,在一般的教學環境中是不易見到的, 因此,一種不同的師生關係也由此建立。 2.師生的教學時間不受干擾:在戶外的環境 下,教師與學生們有較長的整段時間可供 利用,不用受到鈴響、更換教室等的干 擾,如此可以避免師生分心,提供學生一 個密集而廣泛的研討環境。 3.透過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學:在戶外真實的 環境下,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學生由本身 來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而非一味的依賴教 師,並設計計畫來達成學習目標,學生無 論是個人或小組,徹底試驗、執行計畫、 修正調整、再次執行,如此不斷地一連串 的試驗直到學習目標達成。同時透過解決 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習主題更具有意義。 4.探索的喜悅:戶外的環境能提供學生享受 探索的刺激和直接體驗的樂趣,這些喜悅 是在教室的環境中難以達成的。 5.瞭解書中的資訊:當學生在戶外經由自己 觀察所發現的事物,學生會更有興趣的想 知道「書上寫了些什麼?」這樣的動機激 發學生自發的去查閱更多的相關訊息。 由以上可知,在戶外的環境下,透過 觀察的技巧,學生能夠看、聽、感覺,以 一種有意義和活生生的經驗來學習,很自 然地將科目間統整在一起,可以增加學生 對整個環境的瞭解,也知道人類是如何地 影響環境。況且,在戶外的教學情境下, 其實很難只侷限在某一科的某一單元的教 學,因為學科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自然 界 的 事 物 根 本 不 可 能 清 楚 的 劃 分 為 互 不 相干的領 域(丁冰 如,1997)。因為在自 然 界 的 事 物 是 互 相 依 賴 的 , 而 當 進 入 戶 外 環 境 研 究 時 , 我 們 自 然 會 往 整 體 的 方 向 去 觀 察 研 究 。 所 以 , 為 了 學 習 和 生 活 上 息 息 相 關 的 事 物 , 不 去 整 合 這 些 學 科 是 很 困 難 的 。 戶 外 環 境 所 提 供 的 學 習 經 驗 是 不 會 讓 學 生 被 限 制 在 某 一 個 學 科 的 學 習 上 , 反 而 可 以 在 完 整 的 脈 絡 中 全 面 看 到 一 個 完 整 的 學 科 , 結 果 會 使 學 科 變 得 更 有 意 義 、 更 有 趣 , 而 這 正 是 透 過 野 外 考 察 的 方 式 學 習 地 球 科 學 時 才 能 達 成 的統整學 習 。 在瞭解戶外教育的內涵具有統整課程 的特質後,統整課程觀的戶外教學活動應 注意下列一些原則(謝鴻儒,1999): 1.學科或學習領域內的統整:充分掌握各 學科領域的基本能力,做為戶外教學活 動內容統整的依據。 2.學科或學習領域間的統整:各學科間需 減少重疊部分,以達到學習領域間完整 的連結。 3.學科或學習領域與生活經驗的統整:將 戶外教學活動與生活經驗結合,做一有 系統、有層次的整合。 然而,目前統整課程的發展與研究在 國內仍屬於起步階段,且多在小學教育階

(4)

段,在中等教育階段實屬少數。而國內戶 外教育的發展更常常流於形式上的教學參 觀,抑或以玩樂性質為主的郊遊,實難達 到戶外教育中真實體驗的統整教學。但由 以上的探討明顯發現,戶外教學的實地考 察,對於學生在學習地球科學知識上是有 幫助的。因此,本研究嘗試研發適合我國 中等學校的地球系統統整課程-野外考察 篇教學模組,期望能提供未來高中統整式 科學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參考方向。

參、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

本研 究設 計 採用 問卷 調 查法 (survey research),主要想瞭解研究對象在接受歷時 約四週(包括 6 節室內課程及一天戶外課 程)之「統整課程—野外考察篇」教學後, 對於此統整式的課程教材與多元教學活動 的看法及意見。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立某高級中學,二 年級選修地球科學的學生(男女合班),其 中參與本研究的對象有學生35 人;以及台 灣東部某國立高級中學二年級選修地球科 學的學生(男女合班),參與本研究的對象 有學生38 人。兩校皆為高二社會組學生, 關於研究對象之基本背景資料列於表一。 另外,擔任教學的兩位老師即為該校之地 球科學教師,皆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地球 科學系,均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且曾多次 參與國科會相關的研究計畫,皆是相當優 秀進取的科學教育研究者。 表一:本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 父 母 親 最 高 教 育 程 度 家 庭 每 月 收 入 父 母 是 否 會 鼓 勵 參 加 科 學 活 動 組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組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組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大 專 以 上 28 38.4 10 萬 以 上 16 21.9 父 母 皆 會 44 60.3 高 中 職 35 47.9 5~ 10 萬 41 56.2 其 中 一 人 會 9 12.4 國 中 以 下 10 13.7 5 萬 以 下 16 21.9 父 母 皆 不 會 20 27.4 總 計 73 100.0 總 計 73 100.0 總 計 73 100.0 最 喜 歡 的 學 科 最 喜 歡 的 上 課 方 式 過 去 曾 參 加 科 學 活 動 次 數 組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組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組 別 人 數 百 分 比 國 文 14 19.2 課 堂 聽 講 12 16.4 7 次 以 上 9 12.3 英 語 19 26.0 分 組 討 論 7 9.6 4~ 6 次 19 26.0 數 學 7 9.6 上 台 報 告 1 1.4 1~ 3 次 44 60.3 自 然 科 11 15.1 實 驗 操 作 7 9.6 從 來 沒 有 1 1.4 社 會 科 22 30.1 戶 外 教 學 活 動 46 63.0 總 計 73 100.0 總 計 73 100.0 總 計 73 100.0 由表一資料可知,學生家長的教育程 度大多數為高中職以上程度,而在家庭每 月收入方面,有超過半數集中在每月5~10 萬,至於父母對於學生參加科學活動的態 度,有多達 72.7%的父母至少有一人會鼓 勵學生參加科學活動,但顯示出亦有 27.4

(5)

% 的 父 母 完 全 不 會 鼓 勵 學 生 參 加 科 學 活 動。學生最喜歡的學科依序為社會科、英 語、國文、自然科、數學,本研究對象的 學生為高中社會組學生,有 30.1%的學生 即最喜歡社會科,學生最喜歡的上課方式 則 有 多 達 63.0% 的 學 生 喜 歡 戶 外 教 學 活 動,但亦有 16.4%的學生喜歡課堂聽講的 上課方式,而在學生舊有的經驗中,有60.3 %的學生曾有 1~3 次參加科學活動的經 驗,有4~6 次以上經驗的學生則有 38.3%。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教學模組和野外 考察篇「課程回饋表」。其中教學模組依實際 教學需要,設計有學生使用的活動手冊及教 師教學參考用教學手冊兩種版本。野外考察 篇「課程回饋表」也因學生和教師兩種不同 的角色立場而編制學生版及教師版。教學模 組由本研究小組自行研發設計,並經由另外 兩位中學教師及一位科學教育專長教授進行 內容效度的專家審查。教學模組的設計是以 戶外教育中的「野外考察」形式,設計的原 則為參考引起動機、調查研究、分析解釋和 應 用 評 估 等 四 階 段 的 「 學 習 環 模 型 」(A learning cycle model)作為統整課程的主要設 計架構(張俊彥和賴麗琴,2001)。在內容方 面,選擇由台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的「小油坑」 為考察主要地點。以這次的考察活動來引起 學習動機,設計由學生自主規劃各種研究方 法調查研究「小油坑」的各項自然環境條件。 其中又以小油坑的植物生存條件各項因素為 主軸,分別包含了土壤、礦岩、氣象、生態 四個不同向度的任務,各向度的任務為學生 自行經由小組討論規劃而成,各組即在一天 的野外考察活動中執行任務。在執行研究調 查任務時,學生不但能親自動手去接觸、感 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並可以藉由現場直 接發生的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同時在考察活 動後安排教學活動統整各組考察結果及實際 學習應用所得資料,並對於小油坑的整個環 境影響進行評估而完成四階段的學習環。 野外考察篇「課程回饋表」(包含教師回 饋、學生回饋)的編制參酌「地球系統地球 資源篇課程回饋表」(賴麗琴,2001),其內 容包含了教師及學生對於整體課程的感想及 建議。兩種版本均經由另外二位中學教師及 一位科學教育專長教授進行內容效度的專家 審查。其中學生回饋部分,內容除學生基本 背景資料外,根據課程整體內容、考察前準 備、考察中執行、考察後統整、學生自我評 量、環境相關問題等六大向度來設計,共有 37 個 敘 述 題 採 用 李 克 特 五 分 量 表 (Likert-type)形式呈現,以 Cronbach—α 統 計分析其信度值達 0.9196;另有兩個開放性 的問答題以作為質性分析資料。教師回饋部 分則是根據課程意見和教學經驗分享等二大 方向編制,問題形式皆由開放式問答題形式 呈現。關於各向度之試題內容說明、題數配 置與各分項之Cronbach’s α 信度分析結果, 如表二所示。 表二:「課程回饋表」之試題向度、題數配置、內容說明與各分項之信度值

(6)

向 度 ( 題 數 配 置 ) 向 度 內 容 說 明 信 度 (α 值 ) 對 整 體 課 程 的 意 見 和 感 想 (5 題 ) 了 解 學 生 對 於 統 整 性 課 程 內 容 設 計 方 式 的 看 法,以 及 學 生 接 受 教 學 時 與 接 受 教 學 後 的 整 體 感 受、心 得 和 收 穫 。 0.5672 對 於 野 外 考 察 前 準 備 課 程 的 看 法 與 感 受(6 題 ) 了 解 學 生 對 於 野 外 考 察 前 的 準 備 課 程 實 施 步 驟 與 流 程 的 看 法,以 及 此 準 備 課 程 帶 給 學 生 對 野 外 考 察 活 動 的 影 響 。 0.6177 對 於 當 天 野 外 考 察 活 動 的 看 法 與 感 受 (7 題 ) 了 解 學 生 對 於 野 外 考 察 活 動 設 計 的 看 法,此 活 動 內 容 包 括 小 組 合 作 學 習 、 以 學 習 單 考 驗 學 生 辨 識 方 位 、 研 究 設 計 、 實 驗 基 本 技 能 、 資 料 分 析 、 綜 合 評 鑑 的 能 力 等 。 0.8324 對 於 野 外 考 察 後 課 程 的 看 法 與 感 受 (7 題 ) 了 解 學 生 對 於 野 外 考 察 後 的 結 合 課 程 概 念 的 看 法 , 以 及 此 課 程 最 後 帶 給 學 生 整 合 概 念 的 影 響 。 0.8176 學 生 的 自 我 感 受 評 量(5 題 ) 了 解 學 生 對 於 此 課 程 的 自 我 學 習 評 量,包 括 學 生 自 我 評 量 在 室 內 課 程 與 野 外 考 察 課 程 的 學 習 感 受 。 0.7309 與 此 課 程 內 容 相 關 之 環 境 問 題 (7 題 ) 了 解 學 生 在 接 受 此 統 整 課 程 之 後,對 於 台 灣 的 自 然 景 觀 生 態 、 人 為 的 影 響 相 關 環 境 問 題 的 看 法 , 以 及 其 所 抱 持 的 態 度 或 口 頭 承 諾 。 0.7143 本研究之分析方法分為量化分析與質性 分析。量化分析部分主要對於野外考察篇「課 程回饋表」學生回饋部分進行描述性的統計 分析,統計學生在各向度的回饋滿意度以學 生人數百分比例形式呈現。質性分析部分為 能更深入瞭解學生感受,主要為回饋表中的 開放性問答題、教師回饋部分及本文第一作 者與二十四位學生、兩位教師的非正式晤談 資料,另外亦將學生在課程中所記錄之活動 手冊與報告書作為輔助分析資料。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關於野外考察篇「課程回饋表」之學 生回饋分析,如表三所示。 表三:「課程回饋表」之學生回饋分析 平均值 平 均 每題分數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對整體課程的意見和感想(5 題) 20.05 4.01 2.13 25 15

(7)

對於野外考察前準備課程的看法與感受(6 題) 22.02 3.67 2.82 30 16 對於當天野外考察活動的看法與感受(7 題) 28.96 4.14 3.41 35 22 對於野外考察後課程的看法與感受(7 題) 28.70 4.10 3.31 35 21 學生的自我感受評量(5 題) 19.95 3.99 2.58 25 13 與此課程內容相關之環境問題(7 題) 28.69 4.10 3.32 35 22 全部總分(37 題) 148.37 4.01 13.78 178 115 學生的回饋表總分(共37 題,滿分為 185 分)平均為 148.37 分,每題平均得分為 4.01 分,可以顯現出學生對於此野外考察課 程達滿意的程度,認為此課程帶給學生一個 能親手操作、真實體驗、深入認識並欣賞大 自然環境的機會。由每一個分向度的每題平 均得分上顯示,對於整個課程大多數的學生 認為課程的內容與生活相關,包含範圍廣, 並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考察經驗。在野外考察 前準備部分,學生認為他們在考察前對於自 己所要執行任務的準備似乎仍嫌不足,但是 對 當 天 的 野 外 考 察 活 動 的 滿 意 度 卻 高 達 4.14 分,顯現學生對於考察當天所進行的各 項活動,包括親手操作儀器實驗、親身感官 的接觸體驗、與同學間的小組討論合作等皆 表達了超過滿意的回饋。而在活動後的課 程,學生認為在考察後上課會感到比較有參 與感,且重新更深入的了解該地區的自然生 態環境,而在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時也顯得 更有自信。至於學生的自我感受評量,學生 能感受到小組成員間彼此討論及分工合作 的重要性,同時也贊成各組有不同的任務可 以達到分工的調查研究。而在與「小油坑」 相關之環境問題的態度上,學生能感受自然 資源是需要被珍惜維護的,並學習到去觀察 欣賞生活周遭的環境。關於各向度中較為重 要之部分,分析結果如表四所示。 表四:「課程回饋表」各向度中較為重要之分析結果 非 常 同 意 同 意 尚 可 不 同 意 非 常 不 同 意 百分比(%) 對 整 體 課 程 的 意 見 和 感 想 n=73 2. 我覺得這個課程提供了我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考察經 驗。 47.0 45.8 7.2 0.0 0.0 5. 我覺得課程內容與生活並不相關。 1.2 2.4 7.2 62.7 26.5

(8)

對於野外考察前準備課程的看法與感受 7. 我覺得在考察前的課堂講解可以幫助我瞭解「小油 坑」。 20.5 71.1 6.0 2.4 0.0 9. 在考察前,我覺得我可以自由的發揮我想要調查的 項目。 14.5 50.6 30.1 4.8 0.0 11.在考察前,我覺得要自己設計調查的項目是一件困 難的事。 7.2 25.3 41.0 21.7 4.8 對於當天的野外考察活動的看法與感受 13.考察的活 動讓我 可以 親自動 手進 行我要 調查 的項 目。 19.3 67.5 13.3 0.0 0.0 14.在考察時,我能學習到如何與同學一起共同執行調 查任務。 22.9 65.1 10.8 1.2 0.0 15.在考察時,除了自己的任務外,我還能去發現一些 新奇的事物,例如有趣的岩石、其他動植物等。 34.9 51.8 12.0 0.0 1.2 17.在考察的活動中,我覺得可以親自印證那些在課堂 上無法看到的事物。 34.9 49.4 13.3 1.2 1.2 18.我覺得在考察時我能夠親自動手操作是一件快樂的 事。 33.7 51.8 13.3 1.2 0.0 對於野外考察後的課程的看法與感受 19.親自考察後,上課時我覺得比較有參與感。 37.3 53.0 8.4 1.2 0.0 23.我覺得要自己親自觀察、分析,比較容易學到新的 知識。 34.9 48.2 15.7 1.2 0.0 25.考察後的報告整理,對於整個考察活動是沒有必要 的。 0.0 1.2 3.6 59.0 36.1 學生的自我感受評量 28.我覺得各組有不同的考察任務可以達到分工調查的 任務。 27.7 59.0 13.3 0.0 0.0 30.我覺得和同學合作完成調查任務,是一件麻煩又辛 苦的事。 2.4 3.6 14.5 60.2 19.3 與此課程內容相關之環境問題 31.上完此課程後,我覺得「小油坑」的資源是需要被 珍惜的。 43.4 54.2 2.4 0.0 0.0 32.上完此課程後,我能察覺出每種生物都有自己適應 生長環境的能力。 41.0 47.0 8.4 2.4 1.2 35.上完此課程後,我會學習去觀察且欣賞生活周遭的 環境。 22.9 63.9 13.3 0.0 0.0 在詳細分析每一分向度的學生回饋中 (以下的呈現方式乃將「非常同意」與「同 意」加總,或是將「非常不同意」與「不同 意」加總),有 89.2%的學生不同意這個課

(9)

程與生活沒有相關,更有92.8%的學生表示 這個課程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考察經 驗,無人表達反對態度,顯現此課程讓學生 有異於以往課程的感受。另外在考察活動 前,有65.1%的學生感受到可以發揮自己想 要調查的項目,讓學生有足夠決定自己學習 項目的空間,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學 生自行設計調查項目上,有32.5%的學生感 受到困難,但同時亦有26.5%的學生並不同 意,顯現學生在自主性的設計調查上有不同 的感受存在,而對於當天的考察活動,有 86.8%的學生表示活動中有親自動手調查的 機會,無人表示反對,顯現這個課程可以提 供每一位學生有親自操作的機會,且有85.5 % 的 學 生 表 達 能 親 自 操 作 是 一 件 快 樂 的 事,同時亦有84.3%的學生覺得可以親自印 證在課堂上無法看到的事物。對於活動後的 課程,有90.3%的學生覺得上課會較有參與 感,而可貴的是有83.1%的學生感受到要經 過自己親自觀察、分析的歷程比較容易學到 新的知識,對於各組的任務,亦有86.7%的 學生贊成各組分項的調查任務可以達成分 工的目的,在最後的環境問題中有86.8%的 學生感受在接受此課程後會願意學習觀察 且欣賞生活周遭的環境。 從學生對於統整課程—野外考察篇的 課程回饋表中分析得知,學生不但感受到野 外 考 察 課 程 是 一 個 不 同 於 以 往 課 程 的 經 驗,並覺得課程的內容包含範圍廣泛且與生 活相關,更從研究者與二十四位學生所進行 的非正式晤談中得知,學生感受到這個課程 的學習是將學習環境從室內延伸至戶外,將 學習情境由靜態的文字圖像結合動態的真 實體驗,將學習的內容由教師的規定指派改 變為學生的自主發揮設計,而後學生更感受 到在課程中的學習不只侷限於該小組的任 務範圍內,更能在戶外自然的環境下,去發 現自己本身感興趣的事物,由此可知,學生 已經感受到野外考察課程是一個統整式的 課程,不再將學習限制於教室和書本上,更 不是只有教師所教予的知識,學生自己也可 以親自驗證及自主學習。 對於在考察活動前的準備課程,學生均 能感受到此次活動需自己設計規劃,但是對 於這種有別於以往的自由學習方式,有 41 %的學生覺得尚可以接受,而覺得這種學習 方式困難或容易的學生各佔其餘學生的一 半。從本文第一作者非正式晤談的學生中亦 可發現相同的情形,有學生表示,這種方式 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享受到自主學習的 樂趣,也有學生表示,這種方式沒有以往制 式的步驟可循,且未曾有過考察經驗,對於 戶外環境各種變因的掌握,感到其不確定性 而覺得困難,不過當研究者詢問學生對於自 主或制式的實驗設計方式再做選擇時,學生 皆表達喜歡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因為這是真 正自己想要瞭解的知識,但同時亦希望教師 能給予更多的引導資訊。 再者,學生對於考察當天的活動迴響最 大,在本文第一作者非正式晤談的學生中, 全 數 肯 定 在 考 察 活 動 中 能 真 實 的 體 驗 部 分,不但由學生自己設計調查項目步驟,更 能在親自驗證中體會到探索的樂趣,而這種 親身的體驗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至於在

(10)

課程中所設計的登山活動,學生認為在登山 期間裡,更能體會到生物的生存韌性、氣象 的瞬息萬變、蝴蝶的展翅飛舞等大自然美 妙,進而感受到自然資源的可貴,而深刻的 體認到人與環境的相依相存。另外,在整個 戶外的活動中,學生亦能感受到同儕間的分 工合作及分享體驗所得的樂趣,對同學彼此 間的感情亦有所增進。 對於整個課程最後的統整部分,從非正 式晤談中得知,學生皆表示在經歷過考察活 動後,對於教師與同學的講解報告更有認同 感受與體會,同時在與教師及同學間的心得 分享上,亦能獲得很大的迴響。但是亦有學 生表示,因為對於在戶外的環境條件難以掌 控,造成調查計畫與事前規劃有所出入,但 調查計畫不管成敗與否,研究調查的過程都 讓學生能真實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在。 在非正式晤談中,學生皆表示,以前曾 參與的戶外教學活動多是走馬看花抑或填 寫學習心得報告,對於曾到過的地點印象並 不深刻,同時也未曾瞭解該處有何特色資 源。對於此次的考察地點—小油坑,學生過 去 皆 曾 因 學 校 安 排 戶 外 教 學 活 動 而 親 臨 過,但學生表達此次的考察卻與以往有截然 不同的感受。不但是親身體驗小油坑的環 境,更能享受到自然資源的美妙,並多數表 達意願要將此經驗分享給親朋好友,希望能 有更多人仔細欣賞這片土地,更希望在往後 的課程中能再有類似的安排,能夠更加認識 自己生活的環境。 在教師的回饋及非正式晤談方面,兩位 實驗教學教師皆表示此課程對教師的挑戰 性極大,兩位教師需在課程實施前親臨考察 地點,對於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及在戶外施行 的可行性不易掌控,但在實施教學中,兩位 教師卻意外地發現,無論是學生的想像力或 學生在戶外調查的認真程度皆超乎預期,更 肯定其中的登山活動帶給學生的體驗,而學 生 在 戶 外 的 學 習 也 不 再 侷 限 於 單 一 學 科 上,因此,兩位教師皆認為野外考察課程對 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統整學習。兩位教師同 時也建議,野外考察的課程安排應在中學學 生有基本的實驗技能後實施,且需注意戶外 的天候影響,但均肯定野外考察課程給學生 的震撼不是一般教學活動能取代的。 綜合本研究對象學生及教師的回饋,均 正向肯定「地球系統統整課程—野外考察 篇」在中學課程的意義,期許透過此課程統 整的設計方式,活化學生的知識,跳脫學習 領域的框架,增進學生與生活環境之間的互 動與聯繫,讓學生在認識瞭解自然環境的過 程中,進而啟發一種欣賞珍惜自然環境的心 情。更希望藉由此課程的實行結果,對我國 未來高中統整式科學課程設計與發展提供 一參考方向。

參考文獻:

1.丁冰如(199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 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 2.李春生和陳培源(1987):地質野外考察實 習在地球科學教育上的功能。中等教育,

(11)

38(1), 18-20。 3.周儒和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台北: 五南。 4.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 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5.張俊彥和賴麗琴(2001):它可行嗎?「地 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教學模組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 , 9(4), 323-350。 6.鄭明長(2000):統整教學的意涵與模式。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課程統整與 教學(pp.155-181)。台北:揚智文化。 7.賴麗琴(2001):以「地球系統」為統整主 軸之多元教學模組的研發與實踐。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8.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 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Disinger, J. F. (1984). Field Instruction in School Settings.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10.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N. & Hammerman, E. L. (1985). Teaching in theoutdoors. Danville, Illinois: 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s.

11.Landis, C. (1996). Teaching Science in the Field.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hoi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learning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Reading/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Generic Skills,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Culture, Basic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Reading/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Generic Skills,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Besides, although the elements of STEM education ar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KL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he local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herence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