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R:Item 987654321/648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R:Item 987654321/6487"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應用簡單線性迴歸檢驗專項體能及 大學鉛球選手成績之相關 USING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AND SHOT PUT PERFORMANCE IN VARSITY ATHLETES. 研 究 生:鄭勇信. 撰. 指導教授:呂欣善. 教授.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2) 論文名稱:應用簡單線性迴歸檢驗專項體能及大學鉛球選手 成績之相關 總 頁 數 : 70 頁 院校組別: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 究 生:鄭 勇 信. 指 導 教 授:呂 欣 善 教 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以簡單 線性 迴歸與身 體 組 成、速 度 、 動力及肌力測驗探 討大學田賽 鉛 球選手專項體能與 鉛球全 程 投 擲 成 績 之 相 關 。 大 學 鉛 球 選 手 計 16位 。 選 手 年 齡 平 均 為 21.12±2.41 歲 、 身 高 平 均 為 177.93±7.57 公 分 、 體 重 平 均 為 103.75±19.18公 斤 、 除 脂 體 重 84.67±15.79公 斤 、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為 14.58±1.19公 尺 。 受 試 者 測 試 項 目 為 30公 尺 速 度 跑 、 立 定跳遠、鉛球後拋、鉛球站立投擲、臥推及蹲舉。 描 述 性 統 計 以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表 示 檢 測 數 據 。 利 用 線 性 迴 歸公式分析專項體能與鉛球全程投擲成績之線性關係並以皮 爾遜相關積差檢驗本研究各項測驗間相關性。本研究顯著水 準 為 α≦ .05。 結 果 顯 示. 30. 公 尺 速 度 跑 為. 4.8±0.491. 秒 、 立 定 跳 遠. 2.44±0.349 公 尺 、 鉛 球 後 拋 15.5±1.46 公 尺 、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1 2 . 7 4 ± 1 . 2 1 公 尺、臥 推 1 2 2 . 8 1 ± 3 2 . 3 5 公 斤、深 蹲 1 6 7 . 8 1 ± 4 4 . 0 1 公斤,經線性迴歸分析發現鉛球選手全程投擲在與身體組成 測 驗 中 , 年 齡 、 身 高 以 及 除 脂 體 重 之 線 性 迴 歸 達 顯 著 水 準( p < .05) 。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與 30 公 尺 速 度 跑 之 線 性 迴 歸 達 顯 著 水 準 ( y = 8 . 2 5 - 0 . 2 3 x, p < . 0 5 ) 。 動 力 測 驗 中 ,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 Ⅰ ~.

(3) 鉛球後拋以及鉛球站立投擲之線性迴歸分別達顯著水準 ( y=2. 44+0. 89 x, p< . 05 ; y=2. 81+ 0. 19x, p< . 05) 。 肌 力 測 驗中,全程投擲成績與臥推之線性迴歸達顯著水準 ( y=- 105 +15. 64x, p< . 05) 。 相 關 係 數 分 析 發 現 鉛 球 選 手 全 程 投 擲 與 3 0 公 尺 速 度 跑 , 呈 現 顯 著 負 相 關( r = - . 5 7, p < . 0 5 )。 全 程 投 擲 與 鉛 球 後 拋 ( r=.73, p< .05) 、 全 程 投 擲 與 站 立 投 擲 ( r = . 7 0, p < . 0 5 ) 、 臥 推 ( r = . 5 7, p < . 0 5 ) 、 年 齡 ( r = . 5 2 , p < . 0 5 )、 身 高 ( r = . 7 3, p < . 0 5 )、 除 脂 體 重 ( r = . 5 4, p < . 0 5 ) 皆呈現顯著正相關。此外,體脂肪 與立定跳遠、. 鉛球後拋、. 鉛 球 站 投 、 臥 推 、 深 蹲 皆 呈 負 相 關 (r=-.168~-.637)而 與 30 公 尺 速 度 跑 秒 數 呈 正 相 關 (r=.380)。 鉛 球 選 手 在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年 齡 、 身 高 、 除 脂 體 重 、 30公 尺速度跑、鉛球後拋、鉛球站立投擲以及臥推之間有顯著的 相關性,代表著有良好的身體組成、速度、動力以及肌力才 會有良好的運動表現。過高體脂肪可能對鉛球選手的許多專 項體能具負面作用而影響全程投擲成績。. 關 鍵 詞 : 鉛 球 、 30公 尺 速 度 跑 、 鉛 球 後 拋 、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 臥推. ~Ⅱ~.

(4) Abstract The purpose was using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examine the linearity between sport-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and shot put performance in varsity athletes. Subjects were sixteen (n=16) varsity shot put athletes (age=21.12±2.41yrs; height= 177.93±7.57cm; weight=103.75±19.18 kg; lean body mass=84.67±15.79kg; and shot put performance=14.58±1.19m). Subjects were requested to perform body compositions, 30m run, standing long jump, shot overhead throw, shot standing throw, bench and squat tes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a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surements as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s were performed to test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t put and sport-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Pearson-moment produc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shot put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speed, strength, and power. Significant level was α=.05 in thi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30 m run, standing long jump, overhead throw, standing throw, bench press, and squat were 4.8±0.491s, 2.44±0.349 m, 15.5±1.46 m, 12.74±1.21 m, 122.81±32.35 kg, and 167.81±44.01 kg, respectively. Using simple regression, shot put performance were significantly (p<.05) linear to age, height, and lean body mass. Linearity were found significant between shot put performance and 30m run (y=8.25-0.23x,p<.05)in the speed test, shot overhead throw (y=2.44+0.89x,p <.05)and shot standing throw (y=2.81+0.19x,p<.05) in power tests, and bench press (y=-105+15.64x,p<.05). Pearson-moment produc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30m run and shot put performance (r=-.57, p<.05).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shot put performance and shot overhead throw (r=.73,p<.05), shot standing throw (r=.70,p<.05), bench press (r=.57,p<.05), age (r=.52,p<.05), height (r=.73,p<.05), and lean body mass (r=.54,p<.05) . Body fat was fou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anding long jump, shot overhead throw, shot standing throw, bench press, and squat (r=-.168~-.637),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30m running time (r=.380).. ~Ⅲ~.

(5) High linearity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t put performance and age, height, lean body mass, 30m run, shot overhead throw, shot standing throw and bench press suggest that improved body composition, speed, power, and strength facilitate shot put performance. Excess body fat may produce a negative effect on sport 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and results in a lower performance.. Keywords: shot put, 30 meters run, overhead throw, standing throw, bench press. ~Ⅳ~.

(6) 謝誌 感謝指導教授呂欣善不厭其煩的引導以及修正,才能如期 完成論文,也使學生學習許多生活上待人處事的方法,讓我 對未來的人生有更進一步的啟示。學生勇信永遠銘記在心。 感謝口試委員張聰榮教授以及張嘉澤教授在百忙中指導研 究意見以及建議,使本論文能更嚴謹完整讓勇信的論文順利 完成並收穫良多。 同時感謝張偉達以及宋欣怡在兩位學弟妹的幫忙下使本論 文得以順利完成,還有各地為我鼓勵以及加油的師長和朋友 們,你們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您們。 特別感謝我的女友曉薇,在這段日子裡對我的幫忙、加油 以及鼓勵,讓我在論文上無後顧之憂。最後我要把這份研究 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沒有家人的支持就沒有現在的 我,這份無限的包容與關愛,永遠銘記在心。. 鄭勇信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Ⅴ~.

(7) 目. 錄. 中 文 摘 要. ………………………………………………………. Ⅰ. 英 文 摘 要. ………………………………………………………. Ⅲ. 謝. 誌. …………………………………………………………. Ⅴ. 目. 錄. …………………………………………………………. Ⅵ. 表 目 錄. …………………………………………………………. Ⅷ. 圖 目 錄. …………………………………………………………. Ⅸ.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 五 節 研 究 範 圍 及 限 制 ……………………………………… 6 第六節 名詞解釋.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簡單線性迴歸與專項體能之探討. ………………… 7. 第 二 節 體 能 的 定 義 與 結 構 …………………………………… 10 第三節 競 技 專 項 體 能 之 探 討 … … … … … … … …. 1 3. 第 四 節 簡 單 線 性 迴 歸 與 專 項 體 能 之 探 討 …………………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步驟 第一節實驗對象. ……………………………………………… 19. 第 二 節 實 驗 日 期 與 地 點 ……………………………………… 20 第三節實驗儀器. ……………………………………………… 20. 第四節研究流程. ……………………………………………… 21. 第 五 節 測 驗 項 目 及 方 法 說 明 ………………………………… 22 第六節資料處理方法. ………………………………………… 29. ~ Ⅵ~.

(8) 第肆章 結果分析 第一節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與 各 項 測 驗 成 績 統 計 描 述 …………………………………………………………………30 第 二 節 鉛 球 選 手 身 體 組 成、專 項 體 能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32. 第 三 節 鉛 球 選 手 身 體 組 成、專 項 體 能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相 關 分析. ……………………………………………………………43. 第伍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 鉛球選手各檢測項目與鉛球全程投擲成績之迴歸 分 析 ……………………………………………………………46. 第二節 鉛球選手各檢測項目與鉛球全程投擲成績之相關 分 析 ……………………………………………………………5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 究 結 論 ……………………………………………… 54. 第二節. 研 究 建 議 ……………………………………………… 5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 56. 外文文獻. ……………………………………………………. 60. 附錄 受試者同意書. …………………………………………………. ~ Ⅶ ~. 61.

(9) 表目錄 表. 3-1 選 手 檢 測 數 據 …………………………………………… 19. 表. 3-2 測 驗 項 目 一 覽 表 ………………………………………… 22. 表. 4-1 受 試 者 檢 測 數 據. 表. 4-2 受 試 者 專 項 檢 測 數 據 …………………………………… 31. 表. 4-3 鉛 球 選 手 年 齡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2. 表. 4-4 鉛 球 選 手 身 高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3. 表. 4-5 鉛 球 選 手 體 重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4. 表. 4-6 鉛 球 選 手 體 脂 肪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5. 表. 4-7 鉛 球 選 手 除 脂 體 重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6. 表. 4-8 鉛 球 選 手. 表. 4-9 鉛 球 選 手 立 定 跳 遠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8. 表. 4-10 鉛 球 選 手 鉛 球 後 拋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39. 表. 4- 11 鉛 球 選 手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40. 表. 4-12 鉛 球 選 手 臥 推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41. 表. 4-13 鉛 球 選 手 深 蹲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 42. 表. 4-14 各 運 動 專 項 檢 測 項 目 相 關 表. ………………………………………… 30. 30 公 尺 速 度 跑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37. ~ Ⅷ~. ……………………… 45.

(10) 圖目錄 圖. 2-1 豬 飼 道 夫 的 體 能 結 構 圖 ………………………………… 8. 圖. 2-2 體 能 要 素 的 相 互 關 係 表 ………………………………… 12. 圖. 3-1 研 究 流 程 圖 ……………………………………………… 21. 圖. 3-2、 圖. 3-3 身 體 組 成 檢 測 ………………………………… 23. 圖. 3 - 4、 圖. 3-5 30公 尺 速 度 跑 …………………………………… 24. 圖. 3 - 6、 圖. 3-7 立 定 跳 遠 ………………………………………… 25. 圖. 3 - 8、 圖. 3-9 鉛 球 後 拋 ………………………………………… 26. 圖. 3-10、 圖. 3- 11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 27. 圖. 3 - 1 2、 圖. 3-13 臥 推 …………………………………………… 28. 圖. 3 - 1 4、 圖. 3-15 深 蹲 …………………………………………… 29. 圖. 4-1 年 齡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2. 圖. 4-2 身 高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3. 圖. 4-3 體 重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4. 圖. 4-4 體 脂 肪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5. 圖. 4-5 除 脂 體 重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6. 圖. 4-6 30 公 尺 速 度 跑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37. 圖. 4-7 立 定 跳 遠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8. 圖. 4-8 鉛 球 後 拋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9. 圖. 4-9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40. 圖. 4-10 臥 推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41. 圖. 4- 11 深 蹲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 42. ~ Ⅸ~.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能在運動訓練中對田徑鉛球選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因此對於田徑鉛球選手的體能架構必須充分瞭解,根據田徑 鉛球選手的體能狀態制定不同的訓練內容,來提高訓練及成 績的效果,對田徑鉛球選手而言,制定不同的體能訓練是與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表 現 是 互 相 呼 應 。 李 文 雄 ( 2004) 指 出 體 能 訓 練 是 擲 部 運 動 訓 練 過 程 中, 不 可 缺 乏 的 重 要 項 目,為 運 動 技 術表現優劣的重要因素,因其在運動訓練不同時期裡都有其 特殊意義。 馬 屹 ( 2004) 指 出 50 年 代 至 60 年 代 , 是 以 技 術 訓 練 加 克 服自身體重的體力訓練為中心的時期:主要從事短跑、跳躍 等輔助練習,以培養投擲的爆發力。也有克服自身體重的力 量練習。如做:仰臥起坐、引體向上、伏地挺身等,後期也 有 採 用 過 壺 鈴 、 重 啞 鈴 等 力 量 練 習 的 。 60 年 代 以 來 , 進 入 以 槓鈴為主的力量訓練時期。採用槓鈴力量訓練的起源:美國 一 名 高 中 學 生 S h i d l a, 他 是 跑 一 英 哩 的 運 動 員 , 但 成 績 不 佳 , 他 還 喜 歡 練 槓 鈴 , 當 他 考 入 史 丹 佛 大 學( S t a n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 以後,也從未放棄過槓鈴練習,在該校的運動會上,他的主 項 失 敗 了 , 但 是 鉛 球 卻 取 得 了 冠 軍 , 創 造 了 17.48M 的 好 成 績。他引起了美國的一些教練員、生理學者的重視,這便成 為 以 槓 鈴 訓 練 力 量 的 開 端 。 馬 屹 ( 2004) 指 出 在 初 期 , 有 人 認為以槓鈴為主的力量訓練,會使肌肉僵硬,失去靈活性和 彈性,將影響學習技術和肌肉收縮速度(現在仍有持這種看 法 的 教 練 員 ), 6 0 年 代 以 來 , 凡 是 需 要 發 揮 爆 發 力 的 項 目 , 如投擲、跳躍、短跑等都採用了槓鈴訓練,有顯著的成效。. ~1~.

(12) 當今成為世界上普遍採用的一種訓練方法。 高水平運動員全年技術投擲的總次數在達到一定數量之 後,不可能無限制的繼續再增加,這就需要在技術訓練上向 高質量、高強度方面發展。技術訓練的系統性應得到進一步 加 強。在 全 年 訓 練 的 不 同 時 期、不 同 階 段 都 要 進 行 技 術 訓 練 。 增加技術的訓練課次。一種合理技術的形成需要反覆多次的 重複訓練,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增加技術訓練課。高水平運動 員每天都要進行技術訓練,有時一天還要進行兩次訓練,這 些訓練是以完整技術為主,同時扮有明確的速度要求,其目 的是改善神經控制能力,加深技術動作的模式,提高動作的 穩定性,為比賽成功提供保證。 力量訓練是指投擲運動員目前普遍採用的槓鈴力量訓 練。主要是:握推、抓舉、高翻和下蹲,再搭配若干的綜合 輔助手段,形成投擲運動員主要的力量練習,在力量練習中 越來越重視。 力量練習時,注意將動作的幅度伸展到最大,在不縮小 動作幅度的前提下強調縮短完成動作的時間,不斷發展動作 的難度,注意槓鈴練習正確動作的教授與學習,訓練最大爆 發 力 時 , 以 運 動 員 個 人 所 舉 起 最 大 質 量 的 50-70% 為 練 習 重 量,訓練重點放在槓鈴的移動距離和速度上,注意每個主要 力量手段強度和次數的合理搭配。 現代推鉛球訓練中重要的一點是將訓練的主要內容和手 段都互相結合在一起,使訓練體現出整體效應。訓練是一個 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會相映的引起其他 部分的變化。在訓練中要重點解決某個方面的問題時,不再 是改變訓練中的某一兩點,就能使問題得到解決,而必須用. ~2~.

(13) 系統的方法分析,從整體著眼,才有可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例如,將發展專項速度工作為重點,就要在訓練中解決以下 系列的問題。 (一)在技術方面,應使推鉛球過程中鉛球位移的軌跡 盡量合理,完整技術的速度結構也要合理,技術訓練中輕鉛 球的合理使用和安排。 ( 二 )在 力 量 訓 練 方 面 , 對 訓 練 的 主 要 手 段 進 一 步 優 化 , 發展速度力量與發展最大力量相結合,力量練習與技術練習 相結合和轉化。 (三)在跑、跳等運動素質練習中,要盡量採用結合技 術 動 作 的 練 習 手 段 並 充 分 注 意 速 度 。( 馬 屹 , 2 0 0 4 年 ) 影響投擲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專項力量,但專項力量 必須是通過合理的技術去發揮,掌握合理的技術又要求其他 身體素質(如速度、耐力、靈敏性、柔韌性等)得到相應的 發展,因此在強化專項力量的同時又要全面發展。尤其要指 出的是在發展肌肉的同時,要重視肌肉韌帶柔韌性的提高, 否則會導致肌肉僵硬,產生各種運動損傷。還可通過其他練 習來增加協調性,如側向蹲跳側向單腿跳(即單腿支撐向內 側 跳 )、 衝 刺 跑 、 球 類 運 動 等 。( 趙 先 卿 、 馬 翠 娥 1 9 9 8 年 ) 隨著體育科學的發展,人們普遍認識到,一項運動成績 的提高,必須使訓練的全過程實現科學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的 最優控制,從而達到理想效果。所以建立高水平運動員各項 身體素質發展水平的模型,建立檢查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的 測驗模型以及制訂出評定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的標準,可實 現 對 運 動 訓 練 的 控 制 。( 孫 敏 、 丹 登 寶 , 2 0 0 0 年 ) 在投擲運動員的培養過程中,身體訓練與專項技術訓練. ~3~.

(14) 是最主要的兩大訓練內容,同時,由於這兩大訓練內容之間 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鉛球運動員在比賽 表現出的競技能力必然同時反映出訓練和專項技術訓練的水 平。鉛球運動員的比賽成績直接反映出其專項技術訓練水 平,它是鉛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直接表現。而對保障和提高 專項技術訓練水平起輔助作用的身體訓練水平是競技能力的 間接表現。以不斷提高專項成績為最終目的的鉛球運動員訓 練,必須是以專項技術訓練為核心,身體訓練則已完善專項 技術為目的。並隨著專項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可控制狀態 下與之相適應的提高。訓練理論的運用必須藉助於能夠對投 擲運動員的身體訓練水平和專項技術水準,以及各專項技術 和 身 體 素 質 單 項 指 標 進 行 動 態 監 測 。( 王 衛 國 、 李 志 華 、 許 以 誠 , 2003 年 ) 本研究以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體育大學、台北市立 體育學院田徑鉛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來探討田徑鉛球選手在 專項體能的效果下,來提升自身的運動成績。研究結果能讓 教練用來擬定田徑鉛球選手的訓練計劃時,作為參考之用。.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二: 一、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身體組 成、速度、動力、肌力與 專項成績之相關。 二、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與各專項體能間之相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身體組成與專項成績之相關?. 二、.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速度測驗與專項成績之相關?. 三、.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動力測驗與專項成績之相關?. 四、.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肌力測驗與專項成績之相關?. 五、. 探討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與各專項體能測驗間之相關?.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 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身體組成與專項成績有顯著相關。. 二、. 大學田徑鉛球選手速度測驗與專項成績有顯著相關。. 三、. 大學田徑鉛球選手動力測驗與專項成績有顯著相關。. 四、. 大學田徑鉛球選手肌力測驗與專項成績有顯著相關。. 五、. 大學田徑鉛球選手各專項體能測驗間有顯著相關。. ~5~.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 、 本 研 究 以 國 立 臺 灣 體 育 運 動 大 學、國 立 體 育 大 學、台 北 市 立 體 育 學 院 田 徑 鉛 球 選 手 為 對 象,以 全 國 運 動 會 後 的 專 項體能測驗到全國大專運動會成績所得資料範圍。 二 、 本 研 究 以 國 立 臺 灣 體 育 運 動 大 學、國 立 體 育 大 學、台 北 市 立 體 育 學 院 田 徑 鉛 球 選 手 為 對 象,不 影 響 選 手 的 技 術 訓 練 進 度,受 試 者 按 教 練 所 擬 定 訓 練 計 畫 接 受 訓 練,所 以 可 能對本實驗有所影響。 三 、 其 他 如 選 手 自 身 狀 況、氣 候 溫 度、濕 度 以 及 風 速 等 自 然 狀況皆不在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內。.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 、 基 本 體 能 : 基 本 體 能 包 含 肌 力 ( s t r e n g t h )、 肌 耐 力 ( e n d u r a n c e )、 心 肺 功 能 ( 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f i t n e s s )、 柔 軟 性( f l e x i b i l i t y )、 敏 捷 性( a g i l i t y )、 平 衡 性( b a l a n c e )、 協 調 性(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 、 動 力( p o w e r ) 、 動 覺( k i n a e s t h e s i a ) 及 運 動 反 應( r e a c t i o n )與 速 度( s p e e d )等 因 素( 杜 登 明 , 1 9 8 5 )。 指田徑選手所需的基本能力。 二 、 專 項 體 能 測 驗 項 目:指 田 徑 投 擲 選 手 所 需 之 體 能 包 括 身 體組成、速度、動力以及肌力。. ~6~.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體能的定義與結構. 一、 體能的定義 體能是人類活動所必須具有的身體、精神、社會的綜合 能力。廣義的體能包括身、心兩方面積極的行動力和消極的 防衛能力;狹義的體能是指身體上的行動能力,一般運動方 面的體能係指肌力、速度、耐力、柔軟性、調整力等(葉憲 清 , 1 9 8 5 )。 林 正 常 認 為 體 能 包 括 身 體 的 有 形 及 無 形 的 力 量 , 也 就 是 身 體 諸 性 質 的 綜 合 表 現 能 力 ( 林 正 常 , 1990) 。 陳 克 宗則認為體能是跑、跳、投擲、搬運等身體的勞動力,即身 體 之 作 業 能 力 (運 動 能 力 )( 陳 克 宗 , 1976) 。 田 麥 久 (1998) 在「論運動訓練計畫」一書中指出,人體運動競技的能力素 質, 包括耐力素質、速度素質、力量素質、柔軟度素質、協 調性素質、運動技能素質、戰術素質、心理素質、以及運動 智 能 素 質 等 。 根 據 許 義 雄 (1997)研 究 指 出 體 能 的 競 技 要 素 包 含平衡、協調、敏捷、速度、瞬發等五項,而且要依其順序 加以強調重視。例如,少年和青少年時期,平衡技巧發展是 最重要的,進而促進協調與敏捷,最後才是速度與爆發能力 的訓練。Jensen及Hirst(1980)發現個人的體適能是指 外在與內在活動的能力,運動體適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 內容包括了個人的特性及運動能力表現的特徵,如肌力、耐 力、柔軟性、動力、敏捷及速度等。 二、 體能的結構 陳 全 壽 ( 1993) 指 出 人 的 體 能 構 造 為 錐 形 之 立 體 構 造 , 又寬又雄厚的底層,才能達到高的頂點,運動訓練最主要目 的,在 提 昇 運 動 表 現,而 運 動 表 現 則 必 須 建 立 在 雄 厚 的 體 能 、. ~7~.

(18) 技(戰)術、身心及人格特質基礎上。 林 正 常 ( 1996) 認 為 對 體 力 一 詞 , 廣 泛 的 意 義 包 括 : 型 態、身體機能和精神機能三方面。亦即包括體力所涵蓋的身 體特質,但對運動選手能力或身體關的能力特質似乎過於廣 泛。 日 本 專 家 學 者 豬 飼 道 夫 ( 1963) 綜 合 各 學 者 對 體 能 的 定義,將體能歸納為以下,如圖. 圖. 2-1. 2-1 豬 飼 道 夫 的 體 能 結 構 圖. 田 麥 久 ( 2001) 則 將 競 技 能 力 的 構 成 分 為 體 能 、 技 術 與 心理能力三大類,在體能部分包括有型能與機能,技術包含 運動技術與競技戰術,而心理能力則包括動機與性格。 Cureton( 1991) 的 說 法 , 體 能 是 全 身 適 應 性 的 一 部 分 。. ~8~.

(19) 田徑鉛球運動選手,都離開不了肌力、耐力、速度、協 調性、柔軟性等體能。田徑鉛球選手必須具備的體能要素可 分為肌力、速度、爆發力、耐力、敏捷性、柔軟性及協調性 等。. ~9~.

(20) 第二節. 體能的分類. 體 能 區 分 為 健 康 體 能 ( He a lt h- r e lat ed Phys ica l Fit nes s) 和 運 動 體 能 ( Spo rt -r e lat ed Phys ic a l Fit nes s) (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002) , 健 康 體 能 是 指 肌 力 、 肌 耐 力 、 柔 軟 度 、 心 肺 功能和身體組成等;運動體能則是由敏捷、協調、平衡、速 度、反應、爆發力等不同特質的身體能力所組成,擁有以上 這些要素皆可投入競技比賽中。 健康體能是由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身體 組成等五種不同特質的身體能力與構造所組成(李文雄, 2 0 0 4 )。 一 、 肌 力 ( strength) 肌 力 是 指 肌 肉 對 抗 某 種 阻 力 時 所 發 出 的 能 量,肌 肉 或 肌 群的最大力量。 二 、 肌 耐 力 ( endurance) 肌 耐 力 是 指 肌 肉 維 持 使 用 某 種 肌 力 時,在 從 事 反 覆 收 縮 動作或固定狀態的耐久能力。 三 、 柔 軟 度 ( fle xib ilit y) 柔 軟 度 是 指 身 體 與 四 肢 最 大 範 圍 的 可 動 能 力,柔 軟 度 是 人 體 各 肌 腱、關 節 與 拮 抗 肌 所 能 伸 展 活 動 的 最 大 範 圍 。 四 、 心 肺 功 能 ( car d io pu lmo nar y fit ne s s) 所 謂 心 肺 功 能,是 指 心 臟 和 肺 臟 在 中 至 高 的 強 度,持 續 運動一段時間的能力。 五 、 身 體 組 成 ( bo d y co mpo s it io n) 脂肪佔身體重量的百分比。. ~ 10 ~.

(21) 運動體能是由敏捷、協調、平衡、速度、反應、爆發力 等六種不同特質的身體能力所組織而成的,這些運動體能要 素 又 被 稱 為 「 基 本 運 動 能 力 」( 李 文 雄 , 2 0 0 4 )。 一、 敏捷. ( ag ilit y). 敏捷是指身體迅速而正確改變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二、 協調. ( coo r dinat io n). 協調是指身體運動時肌肉與器官跟動作協同一致的能 力。 三、 平衡. (balance). 平衡是指在做任何運動能夠維持穩定狀態之能力。 四、 速度. (speed). 速度是指身體在短時間內移動的能力。 五、 反應. ( r eact io n). 反應是指對於刺激或信號產生回應動作時間的快慢。 六、 爆發力. (power). 爆 發 力 是 指 在 短 時 間 發 揮 出 最 大 的 力 量,肌 肉 所 增 加 的 能量越多,爆發力就越好。 專項體能以專項能力訓練為主,達到提升專項比賽成績 所必需的能力,在專項體能所學的技術在訓練中達到嚴格的 要求,而從事全面性的身體訓練之外,肌力、肌耐力、爆發 力、速度、敏捷性、協調、柔軟度、耐力等體能也都要平衡 發展。在激烈的比賽中,選手該如何運用平時訓練的實力, 除了注重專項技術及全身力量外,還要具備極佳的專項體 能,來提升比賽成績。. ~ 11 ~.

(22) 體能要素的相互關係表(引自運動訓練法,林正常,民 90) , 如 圖. 2-2. 圖. 2-2 體 能 要 素 的 相 互 關 係 表. 李 建 平 ( 1996) 認 為 體 能 訓 練 的 目 的 在 提 高 運 動 員 的 基 本能力,再比賽中創造優異的成績。所以專項體能不僅僅是 每 個 運 動 員 最 基 礎 的 訓 練 之 外, 也 是 創 造 最 佳 成 績 的 方 法 之 一。 擲部項目的運動能力測定方法中,可歸納之因素為肌 力、爆發力、速度、敏捷性、協調、柔軟度、耐力等項。也 就是說以上那幾項體能要素對擲部的訓練會有很大幫助,有 助 於 成 績 的 提 升 ( 李 文 雄 , 2 0 0 4 )。 體能要素的互相結合對於鉛球選手的訓練會有很大幫助, 鉛球運動在體能與技術方面有密切的關係,體能不好者,他 的 技 術 層 面 將 無 法 持 續 的 進 步, 並 且 再 比 賽 時 容 易 產 生 疲 勞 倦怠,比賽成績也會不進反退,所以在訓練中必須提升專項 的體能訓練,方可獲得較佳的成績。. ~ 12 ~.

(23) 第三節. 競技專項體能之探討. 體能測驗通常分為基本及專項體能測驗兩種(陳全壽, 1996) , 基 本 體 能 是 指 從 事 任 何 一 種 運 動 , 所 需 的 能 力 , 其 項 目 包 括 肌 耐 力、肌 力、心 肺 耐 力、爆 發 力、速 度、敏 捷 性 , 屬於普遍性且合適於任何運動項目:專項體能則是指必須的 體能應用於鉛球技術的專項體能。 在 速 度 方 面 ,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的 研 究 結 果 得 知 , 30 m是 反 映 運 動 員 絕 對 速 度 的 身 體 素 質 指 標 , 它 反 映 了 運 動 員神经系统和運動系統的工作能力。絕對速度素質對形成快 速 節 奏 的 推 鉛 球 技 術 有 直 接 的 影 響 。 于 世 浩 、 于 維 珍( 1998) 認 為 30 m跑 水 平 好 壞 就 意 味 著 爆 發 力 水 平 高 低 , 這 種 爆 發 力 主要來源於下肢伸肌、足跖肌、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三 頭肌等的綜合作用,其蹬地用力順序與鉛球相似、且都是純 粹爆發性力量項目。 在 下 肢 動 力 方 面 ,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的 研 究 結 果 再 指 出 立 定 跳 遠 是 反 映 鉛 球 運 動 員 下 肢 爆 發 力 素 質 的 指 標 ,它 能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滑步與最後用力的銜接技術和在最後 用 力 階 段 下 肢 的 蹬 伸 速 度 。 于 世 浩 、 于 維 珍 ( 1998) 的 研 究 結果顯示立定跳遠都是我們進行爆發力練習的手段,都是發 展下肢爆發力的有效方法,且練習主要是發展下肢伸肌力 量,與鉛球專項要求相符。 在 上 肢 動 力 方 面 ,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針 對 後 拋 鉛 球 主要反映鉛球運動員上下肢和腰背肌快速協調用力的專項力 量素質。鉛球後拋的遠近可以反映出該運動員的综合身體素 質 水 平 。 于 世 浩 、 于 維 珍 ( 1998) 指 出 鉛 球 後 拋 是 一 項 主 要 依靠腰背肌發力的練習項目,同時下肢伸肌和上臂肩胛骨前. ~ 13 ~.

(24) 伸肌都得到很好的鍛鍊,而這些肌肉在鉛球專項投擲中都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研 究 結 果 再 指 出 原 地 推 鉛 球 是 反 映 運 動 員 專 項 投 擲 能 力 素 質 的 指 標 ,它 综 合 反 映了一個運動員的力量、速度和爆發力以及專項技術的合理 程 度 。 陸 升 漢 、 邰 崇 禧 ( 2001) 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要 改 進 技 術和提高技術訓練強度,是提高專項成績的重要措施,實踐 必須重視技術訓練,狠抓技術動作的質量,改進技術。所以 身為一個鉛球選手必須在高強度的訓練環境下訓練才能表現 出良好的技術,還要提升技術的穩定性,這樣才會促使專項 技術與專項能力持續進步創造最佳成績。 在 上 肢 肌 力 方 面 , 王 傳 三 ( 1997) 亦 指 出 臥 推 是 推 鉛 球 力 量 訓 練 最 基 本 、 最 主 要 的 手 段 。 馬 永 峰 、 孫 麗 華 、 張 艷 玲( 1 9 9 5 ) 指出臥推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握距,最好是與肩同寬,這樣練 習時力的方向與推鉛球的方向相一致。王衛國、李志華、許 以 誠 ( 2003) 的 研 究 結 果 得 知 臥 推 指 標 反 映 的 是 運 動 員 上 肢 以及胸、肩部位的肌肉力量,期推槓鈴的動作行是與推鉛球 最後手臂動作相似,所以此指標直接影響推鉛球最後用力時 的出手速度。 在 下 肢 動 力 方 面 , 馬 永 峰 、 孫 麗 華 、 張 艷 玲 ( 1995) 的 研 究結果所顯示鉛球運動員的腿部力量很重要,它是發力的根 基,不僅僅是要有勁,更重要的是爆發力,深蹲訓練屬於全 幅度練習,可使肌肉充分的收縮和伸張,從而有效的增加肌 力 。 于 世 浩 、 于 維 珍 ( 1998) 針 對 深 蹲 是 一 種 發 展 下 肢 力 量 的主要方法,其用力過程中主要發揮作用的肌肉有臀大肌 ( g lut eus ma ximus) 、 股 四 頭 肌 ( quadr ic eps) 、 股 二 頭 肌 ( bic eps fe mo r is) 、 半 腱 肌 ( se mit e nd ino sus ) 、 半 膜 肌. ~ 14 ~.

(25) ( se mime mbr a no us) 、 縫 匠 肌 ( sa r tor iu s) 等 , 深 蹲 下 肢 發 力 的 方 向 由 下 向 上 延 伸 , 脛 前 肌 ( t ibia lis a nt er io r ) 及 膝 關 節,髖關節,力量由下向上傳遞。 陳 繼 羽 、 萬 良 學 ( 2000) 的 研 究 結 果 指 出 力 量 素 質 是 運 動員的第一素質,它又有一般力量和專項力量之分。所謂的 專項力量就是鉛球運動員必須具有的高質量來完成專項動作 的 能 量 。 孫 敏 、 丹 登 寶 ( 2000) 的 研 究 結 果 認 為 推 鉛 球 是 一 個力量為基礎,以速度為核心的田徑投擲項目,它屬於速度 力量性的項目,不但要求掌握合理的技術,良好的素質,特 別是強而大的爆發力,還要求具有綜合協調用力能力。也就 是說鉛球運動員對身體的訓練和綜合協調能力發展的水平需 要 更 高 的 要 求 。 趙 先 卿 、 馬 翠 娥 ( 1998) 的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推 鉛球所需要的力量,包括下肢、腰、臂、上肢、手腕、手指 力量,如果各部位的力量發展不平衡,會影響其他部位力量 的傳遞和發揮。也就是說鉛球運動選手在訓練大肌肉群的力 量訓量,小肌肉群要一併訓練才不會發生力量發展不平的的 情況。 王 衛 國 、 李 志 華 、 許 以 誠 ( 2003) 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鉛 球 選手在訓練過程中,身體訓練與專項訓練是最主要的兩大訓 練內容,由於這兩大訓練內容之間存在著互相作用、相互影 響的內在規律,鉛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的競技能力必然 同時反應出其身體訓練和專項技術訓練的水平。也就是說鉛 球選手的比賽成績會反映出平常專項技術訓練上,要提高專 項成績的訓練,專項訓練是必要的,在加上身體訓練水平的 提 高 , 就 會 有 效 的 創 造 好 成 績 。 崔 喜 燦 、 儲 亞 娟 ( 2001) 的 研究結果認為在青少年鉛球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訓練中,要優. ~ 15 ~.

(26) 先安排發展速度力量的專門練習,首先要重視大肌群如股四 頭肌、臀大肌以及腰背肌群的力量訓練,增加這些肌群在蹬 地轉髖、挺胸轉肩等運動過程中的快速收縮能力,還要注意 小肌群的力量訓練。也就是說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小肌肉 群的能力往往都落後大肌肉群力量的增長,小肌肉群分部肢 體末端,肘、踝、腕、手等關節小力量發展不平衡,會導致 鉛球動作由下而上的力量傳遞和最後用力效果成效不佳。 一個好的鉛球選手在基礎階段訓練必須進行以下三個方 面的訓練: 一、進行全面性的身體訓練能力 決定鉛球成績的身體訓練,除了力量訓練之外,還包括 速度、敏捷、柔軟性與耐力等基本能力,這些基本能力結合 才會提高鉛球成績。 二、進行快速敏捷多變和爆發力的多項運動能力的訓練 運動技能的訓練水平,決定於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主 要表現基本技能掌握越好,越熟練,學習運動技能的速度就 越完善。透過完善的敏捷訓練和爆發力訓練,運動能力訓練 越是完善對成績的影響越是更大。 三、進行專項性的訓練能力 專項能力訓練是指運用專項技術和掌握運用專項技術有 直接關係的訓練,以及提高專項能力有直接關係的練習。專 項能力訓練是全面性身體能力訓練上的主要手段。. ~ 16 ~.

(27) 第四節 一、. 簡單線性迴歸與專項體能之探討. 簡單線性迴歸定義 在二個變項具有線性關係時,可以將此二變項的直線關. 係以一個直線型迴歸函數表示,即所謂的簡單線性迴歸模型 ( 吳 明 隆 、 涂 金 堂 , 2 0 0 9 )。 所 以 線 性 迴 歸 可 應 用 在 :( 1 ) 以 單 一 變 數 進 行 預 測 。( 2 ) 判 斷 二 個 變 數 之 間 相 關 的 方 向 和 程 度,因此就能利用建立的迴歸模式做預測、解釋及控制等用 途 ( 林 師 模 、 陳 苑 欽 , 2003) 迴 歸 公 式 : yi=β0+βxi y i: 依 變 數 (Dependent variable)。 x i: 獨 立 (自 )變 數 (Independent variable)。 i=1, …,n。 β0: 截 距 (Intercept). x=0 時 y 的 值 。. β: 斜 率 ( S lo pe) x 變 動 一 個 單 位 y 變 動 的 量 。. 二、. 簡單線性迴歸與專項體能. 李 玉 健 , 焦 建 軍 ( 2006) 以 運 動 員 的 專 項 成 績 為 因 變 量 , 以四項身體素質指標的測量值為自變量,專項成績影響我國 女子鉛球運動員成績的主要身體素質所建立迴歸方程式。劉 新 蘭( 2 0 0 3 )透 過 少 年 女 子 甲 組 鉛 球 運 動 員 1 2 項 素 質 指 標 的 測試,經相關分析、主要成分分析,篩選出與專項成績密切 相關,符合此年齡段生長發育特點的 6 項指標,經曲線迴歸 計算的出各身體素質相對應的迴歸方程,建立身體素質評價 體系。. ~ 17 ~.

(28) 迴歸方程式的建立,可做為篩選優秀選手的方式,同時也 可藉由測驗成績的高低,提供鉛球選手加強專項體能的訓 練。測驗的成績帶入迴歸方程式也可藉此預測鉛球選手的鉛 球運動成績。. ~ 18 ~.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步驟 第一節. 實驗對象. 本研究以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體育大學、台北 市 立 體 育 學 院 田 徑 鉛 球 選 手 男 子 10 人、女 子 6 人。每 位 受 試 者均有受過 5 年以上時間專業運動訓練。分別如下表. ~ 19 ~. 3-1.

(30) 第二節. 實驗日期與地點. 本研究實驗進行之時間與地點如下: 一 、 預 備 實 驗 時 間 : 民 國 100 年 12 月 9 至 13 日 。 二 、 正 式 實 驗 時 間 : 民 國 101 年 3 月 。 三、 實驗地點: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田徑場、國立體育 大學田徑場、台北體育學院田徑場。. 第三節. 實驗儀器. 一、 鉛球五個。 二、 發令槍一支、發令彈一盒。 三 、 S P S S fo r Wind o w s 1 3 . 0 。 四、 槓鈴一支. 槓片數個。. 五 、 皮 尺 ( 30 公 尺 ) 一 卷 。 六、 碼表一個。 七、 標記點兩個。 八、 身體組成分析儀. INBODY 3.0. ~ 20 ~.

(3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受試者在實驗前熱身一小時並著訓練服裝進行實驗。本研究 流 程 分 為 十 個 步 驟:一、確 定 研 究 題 目:二、收 集 相 關 資 料 : 三、選 取 受 試 者 資 料:四、布 置 場 地 器 材:五、受 試 者 熱 身 : 六、進行實驗:七、完成實驗:八、數據整理:九、分析比 較 與 討 論 : 十 、 結 果 與 建 議 。 如 圖 3-1. 圖. 3-1 研 究 流 程 圖. ~ 21 ~.

(32) 第五節 表. 測驗項目及方法說明 3-2 測 驗 項 目 一 覽 表. 類別. 測驗項目. 身體組成. 年齡、身高、體重、體脂肪、. 測驗. 除脂體重. 速度測驗. 30 公 尺 速 度 跑. 動力測驗 1. 鉛球後拋、 鉛球站立投擲. 動力測驗 2. 立定跳遠. 上肢肌力. 臥推. 測驗 下肢肌力. 深蹲. 測驗. ~ 22 ~.

(33) 各項測驗的設備及方法如下: (一 ) 身 體 組 成 檢 測 , 如 圖 3-2、 圖 3-3 1. 器 材 : 身 體 組 成 分 析 儀. INBODY 3.0.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1) 拿 掉 身 上 的 金 屬 物 或 電 子 產 品 , 脫 掉 鞋 襪 。 ( 2 ) 雙 腳 確 定 有 站 在 四 個 電 極 板 上 ,雙 手 輕 握 電 極 把 手 自然垂下。 (3) 輸 入 年 齡 →身 高 →男 性 輸 入 M, 女 性 輸 入 F → E N T E R → S AT A R T 。 3. 成 績 紀 錄 : 螢 幕 右 上 角 出 現 COMPLETE時 即 代 表 測 驗 成功,可從印表機取出檢測結果單 4.. 注意事項:請受試者確實站在四個電極板上級雙手輕 握電極把手。. 圖. 3-2、 圖. 3-3 體 脂 肪 檢 測. ~ 23 ~.

(34) (二 ) 30公 尺 速 度 跑 , 如 圖 3-4、 圖 3-5 1. 器 材 : 跑 道 、 碼 表 、 圓 錐 筒 兩 個 、 發 令 槍 、 發 令 彈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1) 受 試 者 皆 站 立 式 起 跑 , 立 於 起 跑 線 後 。 ( 2 ) 受 試 者 將 會 聽 到 「 各 就 位 」、「 預 備 」, 槍 聲 響 起 受 試 者 就 立 即 往 前 直 奔,通 過 終 點 所 設 立 的 圓 錐 筒 。 3. 成 績 紀 錄 : 當 記 錄 員 聽 到 槍 聲 時 開 始 按 下 碼 表 , 當 受 試者通過終點線時在停止碼表。 4. 注 意 事 項 : 當 受 試 者 偷 跑 時 立 即 重 跑 。. 圖. 3-4、 圖. 3-5. ~ 24 ~. 30公 尺 速 度 跑.

(35) ( 三 ) 立 定 跳 遠 , 如 圖 3-6、 圖 3-7 1. 器 材 : 鋼 製 皮 尺 、 石 灰 粉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受 試 者 站 於 起 跳 點 處,盡 最 大 最 力 量 往 前 跳,雙 腳 起 跳以及雙腳落地。 3. 成 績 紀 錄 : 當 受 試 者 雙 腳 落 地 於 定 點 後 , 起 跳 點 到 受 試者的後腳跟為受測距離。 4. 注 意 事 項 : 當 受 試 者 單 腳 起 跳 或 單 腳 落 地 ; 起 跳 時 腳 踩線或超越起跳線皆重新測驗。. 圖. 3-6、 圖. 3-7 立 定 跳 遠. ~ 25 ~.

(36) ( 四 ) 鉛 球 後 拋 , 如 圖 3-8、 圖 3-9 1. 器 材 : 鉛 球 、 鋼 製 皮 尺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受 試 者 站 於 鉛 球 投 擲 圈 的 抵 趾 板 上,背 對 鉛 球 投 擲 的 有效範圍區以最大力量由下往後上方將鉛球丟出。 3. 成 績 紀 錄 : 當 受 試 者 完 成 投 擲 程 序 , 受 試 者 的 鉛 球 落 地點與鉛球投擲圈的抵趾板為測量距離。 4. 注 意 事 項 : 當 受 試 者 投 擲 時 , 請 所 有 人 專 注 於 受 試 者 的鉛球上,以免發生意外。. 圖. 3-8、 圖. 3-9 鉛 球 後 拋. ~ 26 ~.

(37) ( 五 )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 如 圖 3-10、 圖 3-11 1. 器 材 : 鉛 球 、 鋼 製 皮 尺 、 鐵 牌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受試者站立於鉛球投擲圈內以堆鉛球的正確姿勢下將 球推出。 3. 成 績 紀 錄 : 當 受 試 者 完 成 投 擲 程 序 , 受 試 者 的 鉛 球 落 地點與鉛球投擲圈的抵趾板為測量距離。 4. 注 意 事 項 : 當 受 試 者 投 擲 時 , 請 所 有 人 專 注 於 受 試 者 的鉛球上,以免發生意外。. 圖. 3-10、 圖. 3 - 11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 27 ~.

(38) ( 六 ) 臥 推 , 如 圖 3-12、 圖 3-13 1. 器 材 : 槓 鈴 、 槓 片 、 臥 推 架 。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受 試 者 於 重 量 室 內 的 臥 推 架 進 行 臥 推 測 驗,測 驗 受 試 者之最大肌力。 3. 成 績 紀 錄 : 當 受 試 者 完 成 臥 推 測 驗 , 看 受 試 者 當 天 之 最大肌力為多少來做為紀錄。 4. 注 意 事 項 : 當 受 試 者 在 進 行 臥 推 測 驗 時 , 當 受 試 者 舉 起槓鈴準備進行測驗時兩旁需站2到3位的保護員 以免發生意外。. 圖. 3-12、 圖. 3-13 臥 推. ~ 28 ~.

(39) ( 七 ) 深 蹲 , 如 圖 3-14、 圖 3-15 1. 器 材 : 槓 鈴 、 槓 片 、 深 蹲 架 2. 測 驗 方 法 說 明 : 受 試 者 於 重 量 室 內 的 深 蹲 架 進 行 深 蹲 測 驗,測 驗 受 試 者之最大肌力。 3. 成 績 紀 錄 : 當 受 試 者 完 成 深 蹲 測 驗 , 看 受 試 者 當 天 之 最大肌力為多少來做為紀錄 4. 注 意 事 項 : 當 受 試 者 在 進 行 深 蹲 測 驗 時 , 當 受 試 者 舉 起 槓 鈴 準 備 進 行 測 驗 時 兩 旁 需 站 2到 3位 的 保 護 員 以 免發生意外。. 圖. 3-14、 圖. 第六節. 3-15 深 蹲. 資料處理方法. 本 研 究 資 料 分 析 方 法 運 用 S P S S fo r Win d o w s 1 3 . 0 版 統 計 軟 體,描述性統計以平均數、標準差分析受試者檢測數據及利 用線性迴歸公式分析數據加以運算出本研究鉛球成績與專 項體能測驗之線性間相關性,以皮爾遜相關積差分析各專項 測 驗 之 相 關 性 。 顯 著 水 準 為 α= .05。. ~ 29 ~.

(40) 第肆章 結果分析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各項測驗成績統計描述 一、 受試者基本分析 本研究針對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體育大學以及台北 市立體育學院三所學校之田徑鉛球運動選手,鉛球選手男 性、女 性 合 計 16位。選 手 年 齡 21.12±2.41歲、身 高 177.93±7.57 公 分 、 體 重 103.75±19.18公 斤 、 體 脂 肪 18.4±4.12%除 脂 體 重 8 4 . 6 7 ± 1 5 . 7 9 公 斤、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為 1 4 . 5 8 ± 1 . 1 9 公 尺。如 表. 表 4-1 受 試 者 檢 測 數 據 ( n=16) 項目. 平均值. 標準差. 範圍. 21.12. 2.41. 18-26. 177.93. 7.57. 163-189. 103.75. 19.18. 76-135. 18.4. 4.12. 13.5-23.5. 84.67. 15.79. 61.2-108.4. 14.58. 1.19. 11.88-15.73. 年齡 (歲) 身高 (公分) 體重 (公斤) 體脂肪 ( %) 除脂體重 (公斤) 全程投擲成績 (公尺). ~ 30 ~. 4-1.

(41) 二、 各項測驗成績統計描述 鉛 球 選 手 各 項 專 項 體 能 數 據 之 平 均 值 結 果 如 表 4-2。 30 公 尺 速 度 跑 選 手 在 測 驗 時 所 得 到 的 數 據 為 4.8±0.491秒 。 立 定 跳 遠、鉛 球 後 拋 以 及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分 別 所 得 到 的 數 據 分 別 為 2. 44±0. 349公 尺、15. 5±1. 46 公 尺、12. 74±1. 21公 尺 。 臥 推 與 深 蹲 所 得 到 的 數 據 分 別 為 122.81±32.35公 斤 、 167.81±44.01公 斤 。 全 程 投 擲 為 14.58±1.19公 尺 。. 表. 4-2 受 試 者 專 項 檢 測 數 據 ( n=16). 項目. 平均值. 標準差. 範圍. 30 公 尺 速 度 跑 (秒 ). 4.8. 0.491. 4.06-5.59. 2.44. 0.349. 2-2.98. 15.5. 1.46. 13.56-18.25. 12.74. 1.21. 11.25-15.1. 122.81. 32.35. 70-170. 167.81. 44.01. 90-270. 14.58. 1.19. 11. 88 -15. 73. 立定跳遠 (公 尺 ) 鉛球後拋 (公 尺 ) 鉛球站立投擲 (公 尺 ) 臥推 (公 斤 ) 深蹲 (公 斤 ) 鉛球全程投擲 (公尺). ~ 31 ~.

(42) 第 二 節 鉛 球 選 手 身 體 組 成、專 項 體 能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迴歸分析 (一)年齡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身 體 組 成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 - 3, 顯 示 整 體 的 R2為 .278, 亦 即 年 齡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27%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 F( 1, 15) =5.412, p< .05) 。 另 依 據 表 4-3可 知 , 以 年 齡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 = 5 . 5 1 + 1 . 0 7 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圖. 4-1。 表 4-3 鉛 球 選 手 年 齡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1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年 齡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2 ~.

(43) (二)身高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身 體 組 成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4, 顯 示 整 體 的 R 2 為 . 5 4 4, 亦 即 身 高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5 4 % 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 F( 1 , 1 5 ) =16.711, p< .05) 。 另 依 據 表 4-4 可 知 , 以 身 高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 = 1 0 9 . 6 4 + 4 . 6 8 x( x :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2。 表 4-4 鉛 球 選 手 身 高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2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身 高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3 ~.

(44) (三)體重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身 體 組 成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 - 5, 顯 示 整 體 的 R 2 為 . 2 1 9, 亦 即 體 重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2 1 % 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未 達 顯 著 ( F( 1 , 1 5 ) =3.942, p> .05) 。 另 依 據 表 4-5 可 知 , 以 體 重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6.17+7.53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3。 表 4-5 鉛 球 選 手 體 重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3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體 重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4 ~.

(45) (四)體脂肪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身 體 組 成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6, 顯 示 整 體 的 R2 為 .138, 亦 即 體 脂 肪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1% 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未 達 顯 著( F( 1 , 15) =2.253, p> .05) 。 另 依 據 表 4-6 可 知 , 以 體 脂 肪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3 7. 15- 1. 28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4。 表 4-6 鉛 球 選 手 體 脂 肪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4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體 脂 肪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5 ~.

(46) (五)除脂體重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身 體 組 成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7, 顯 示 整 體 的 R2 為 .297, 亦 即 除 脂 體 重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29%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 F ( 1, 15) =5.395, p< .05) 。 另 依 據 表 4-7 可 知 , 以 除 脂 體 重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20.65+7.22x (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5。 表 4-7 鉛 球 選 手 除 脂 體 重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5 全 程 鉛 球 投 擲 與 除 脂 體 重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6 ~.

(47) ( 六 ) 30 公 尺 速 度 跑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專 項 體 能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8, 顯 示 整 體 的 R2 為 .330, 亦 即 30 公 尺 速 度 跑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33%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 F( 1, 15) =6.899, p< .05) 。 另 依 據 表 4-8 可 知 , 以 30 公尺速度跑預測鉛球成績之原始分數迴歸方程式為: y=8.25-0.23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6。 表 4-8 鉛 球 選 手 30 公 尺 速 度 跑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6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30 公 尺 速 度 跑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7 ~.

(48) (七)立定跳遠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專 項 體 能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9, 顯 示 整 體 的 R2 為 .210, 亦 即 立 定 跳 遠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21%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未 達 顯 著 ( F ( 1, 15) =3.722, p> .05) 。 另 依 據 表 4-9 可 知 , 以 立 定 跳 遠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0.48+0.13x (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7。 表 4-9 鉛 球 選 手 立 定 跳 遠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7 立 定 跳 遠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8 ~.

(49) (八)鉛球後拋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專 項 體 能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10, 顯 示 整 體 的 R2 為 .533, 亦 即 鉛 球 後 拋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53%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 F ( 1, 15) =15.994, p< .05) 。 另 依 據 表 4-10 可 知 , 以 鉛 球 後 拋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2.44+0.89x (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8。 表 4-10 鉛 球 選 手 鉛 球 後 拋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8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鉛 球 後 拋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39 ~.

(50) (九)鉛球站立投擲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專 項 體 能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11, 顯 示 整 體 的 R 2 為 . 5 0 0, 亦 即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5 0 % 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F ( 1, 15) =14.029, p< .05) 。 另 依 據 表 4-11 可 知 , 以 鉛 球 站立投擲預測鉛球成績之原始分數迴歸方程式為: y=2.22+0.72(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如 圖 4-9。 表 4 - 11 鉛 球 選 手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9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40 ~.

(51) (十)臥推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專 項 體 能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12, 顯 示 整 體 的 R 2 為 . 3 3 3, 臥 推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3 3 % 總 變 異 量。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迴 歸 效 果 達 顯 著( F( 1,1 5 )= 6 . 9 9 4, p< .05) 。 另 依 據 表 4-12 可 知 , 以 臥 推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105.37+15.64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圖 4-10。 表 4-12 鉛 球 選 手 臥 推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10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臥 推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41 ~.

(52) (十一)深蹲 鉛 球 選 手 成 績 相 關 專 項 體 能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可 知 表 4-13, 顯 示 整 體 的 R 2 為 . 2 2 0, 亦 即 深 蹲 可 以 解 釋 鉛 球 成 績 的 2 2 % 總 變 異 量 。 由 模 式 考 驗 結 果 可 知 , 迴 歸 效 果 未 達 顯 著 ( F( 1, 15) =3.961, p> .05) 。 另 依 據 表 4-13 可 知 , 以 深 蹲 預 測 鉛 球 成 績 之 原 始 分 數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y=-84.74+17.32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圖 4-11。 表 4-13 鉛 球 選 手 深 蹲 及 成 績 迴 歸 分 析 表. 圖 4-11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與 深 蹲 樣 本 迴 歸 線 圖. ~ 42 ~.

(53) 第 三 節 鉛 球 選 手 身 體 組 成、專 項 體 能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間之相關 本 研 究 以 Pearson 相 關 係 數 分 析 各 項 資 料 如 表 4-14 所 示,發 現 鉛 球 選 手 全 程 投 擲 與 30 公 尺 速 度 跑,呈 現 顯 著 負 相 關 ( r = - . 5 7, p < . 0 5 ) ; 全 程 投 擲 與 鉛 球 後 拋 ,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 =.73, p< .01) ; 全 程 投 擲 與 鉛 球 站 投 ,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70, p< .01) ; 全 程 投 擲 與 臥 推 ,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 = . 5 7, p < . 0 5 );全 程 投 擲 與 年 齡 ,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r = . 5 2, p < . 0 5 );全 程 投 擲 與 身 高,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r = . 7 3,p < . 0 5 ); 全 程 投 擲 與 除 脂 體 重 ,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4, p< .05) ; 鉛 球 後 拋 與 30 公 尺 呈 現 顯 著 負 相 關 ( r=-.60, p< .05) ; 鉛 球 站 投 與 3 0 公 尺 速 度 呈 現 顯 著 負 相 關( r = - . 5 6, p < . 0 5 ); 鉛 球 站 投 與 鉛 球 後 拋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6, p< .05) ; 臥 推 與 鉛 球 後 拋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6, p< .05) ; 臥 推 與 鉛 球 站 投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65, p< .01) ; 深 蹲 與 鉛 球 後 拋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2, p< .05) ; 深 蹲 與 鉛 球 站 投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60, p< .05) ; 深 蹲 與 臥 推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 = . 8 5, p < . 0 1 ); 年 齡 與 鉛 球 站 投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r = . 5 1 , p < . 0 5 ); 身 高 與 立 定 跳 遠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r = . 6 1, p < . 0 5 ); 身 高 與 鉛 球 後 拋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83, p< .01) ; 身 高 與 鉛 球 站 投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8, p< .05) ; 身 高 與 臥 推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61, p< .05) ; 體 重 與 鉛 球 後 拋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5, p< .05) ; 體 重 與 鉛 球 站 投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67, p< .01) ; 體 重 與 臥 推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80, p < . 01) ; 體 重 與 深 蹲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 =. 79, p< . 01) ; 體 重 與 身 高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64, p< .01) ; 除 脂 體 重 與 鉛. ~ 43 ~.

(54) 球 後 拋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59, p< .05) ; 除 脂 體 重 與 鉛 球 站 投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70, p< .01) ; 除 脂 體 重 與 臥 推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84, p< .01) ; 除 脂 體 重 與 深 蹲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80, p< .01) ; 除 脂 體 重 與 身 高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 r = . 7 2, p < . 0 1 ); 除 脂 體 重 與 體 重 呈 現 顯 著 正 相 關( r = . 9 6 , p< .01) 。. ~ 44 ~.

(55) ~ 45 ~.

(56) 第伍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 鉛球選手各檢測項目與鉛球全程投擲成績之 迴歸分析. 身體組成測驗 本 研 究 利 用 一 個 變 數 ( 專 項 體 能 ) 來 預 測 (或 解 釋 )另 一 個 變 數 (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並 找 出 兩 個 變 數 間 的 關 係 模 式 , 主 要 是 探 討 變 數 間 的 相 關 性 ( r e lat io ns hip) ( 吳 明 隆 、 涂 金 堂 , 2 0 0 9 )。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平 均 年 齡 21.12±2.41 歲 , 在 年 齡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 5 . 5 1 + 1 . 0 7 x( x :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達 顯 著 水 準 ( p < . 0 5 ) 如 表 4 - 3。 C h a t a r d 等 人 ( 1 9 9 1 ) 發現運動員能力與身高年齡是有相當關係的影響。身體的功 能 會 隨 著 年 齡 增 長 而 減 低。運 動 訓 練 大 約 在 3 0 歲 左 右 可 達 到 巔 峰 , 然 後 又 隨 著 年 齡 逐 漸 下 降 。 吳 萬 福 ( 1980) 指 出 , 較 單純的運動在二十歲左右就可達到高峰,技巧較複雜的運動 即 緩 至 25-30 歲 左 右 , 才 能 熟 練 並 創 造 最 佳 成 績 。 謝 志 君 ( 1998) 則 指 出 , 最 佳 肌 力 的 時 期 是 23-25 歲 之 間 。 吳 萬 福 ( 1980) 認 為 , 田 徑 運 動 的 技 巧 性 , 在 三 級 跳 遠 或 撐 竿 跳 高 等 , 高 技 術 性 的 項 目 當 中 , 選 手 的 年 齡 平 均 為 25-28 歲 。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平 均 身 高 為 177.93±7.57 公 分 , 在 身 高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 1 0 9 . 6 4 + 4 . 6 8 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達 顯 著 水 準 ( p < . 0 5 ) 如 表 4 - 4。 高 瑞 隆 ( 2 0 0 6 ) 指出,身高表現較高者,在成績表現上也有較顯著的影響。 所以鉛球運動員可以著重於身高來進行選材。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平 均 體 重 為 103.75±19.18 公 斤,在 體 重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6. 17+7. 53 x( x: 鉛 球. ~ 46 ~.

(57) 全 程 投 擲 ) ,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p > . 0 5 ) 如 表 4 - 5。 本 研 究 雖 然 鉛球成績與體重未達顯著相關但是下列的文獻說明了體重對 運 動 表 現 的 影 響 。 林 正 常 ( 1971) 指 出 運 動 員 的 能 力 與 體 重 是 有 相 關 影 響 。 許 程 程 ( 2009) 認 為 運 動 員 的 身 高 、 體 重 反 映 了 運 動 員 的 體 能 水 平 。 李 誠 志 ( 1994) 發 現 體 型 因 素 是 影 響運動員成績表現的重要關鍵,每種運動皆有其專屬的體 型 。 江 良 規 ( 1973) 提 出 體 型 的 差 異 與 運 動 成 績 存 在 著 絕 對 的相關性。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平 均 體 脂 肪 為 1 8 . 4 ± 4 . 1 2 %, 在 體 脂 肪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37.15-1.28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p > . 0 5 ) 如 表 4 - 6, 顯 示 體 脂 肪 在 鉛 球 運 動 成 績 上 並 沒 有 影 響 。 Riendeau,等 人 ( 1958) 發 現 體 脂肪過多確實足以影響運動表現是可以肯定的。陳國維 ( 2011) 指 出 , 體 脂 肪 對 運 動 表 現 的 關 係 影 響 甚 大 , 較 低 的 體脂肪可以讓選手在場上的表現有更佳的優勢。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平 均 除 脂 體 重 為 84.67±15.79 公 斤 , 在 除 脂 體 重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20.65+7.22x (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達 顯 著 水 準 ( p< .05) 如 表 4-7。 李 寧 遠 ( 2007) 研 究 顯 示 參 與 不 同 程 度 的 訓 練 , 確 實 可 影 響 青 少年身體組成的改善,其中包含體脂肪及肌肉組織比例的改 善 。 F a r r e l l & B a r b o r i a k( 1 9 8 0 ) 指 出 從 是 耐 力 運 動 之 選 手 其 體脂重百分比叫一般人顯著為低,而從是瞬發力運動之選手 除了體脂重百分比較低外,更明顯的是除脂體重百分比顯著 增 加 。 湯 馥 君 等 ( 2008) 所 指 出 瞬 發 力 型 運 動 訓 練 會 造 成 肌 纖維肥大,因此會增加總肌肉重。以鉛球運動並不是一般人 所說的越胖就推得越遠,而是需要大量的肌肉量才能把鉛球. ~ 47 ~.

(58) 推擲得更遠。. 速度測驗 受 試 者 平 均 30公 尺 速 度 跑 為 4.8±0.49秒 , 在 30公 尺 速 度 跑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 8 . 2 5 - 0 . 2 3 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達 顯 著 水 準 ( p< . 05) 如 表 4-8。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認 為 30 m是 反 映 運 動 員 絕 對 速 度 的 身 體 素 質 指 標 , 它 反 映 了 運 動 員 神 經 系 統 和 運 動 系 統 的 工 作 能 力。絕 對 速 度素質對形成快速節奏的推鉛球技術有直接的影響。于世 浩 、 于 維 珍 ( 1998) , 指 出 30m跑 成 績 的 優 劣 就 說 明 了 爆 發 力 水 平 的 好 壞 , 這 種 爆 發 力 主 要 來 源 於 伸 趾 肌 ( extensor d ig it o r u m) 、 脛 前 肌 ( t ibia lis a nt er io r ) 、 臀 大 肌 ( g lut eus ma ximu s) 、 股 四 頭 肌 ( quadr icep s) 、 縫 匠 肌 ( sar t or iu s) 等的綜合作用,其蹬地用力順序與鉛球相似、且都是純粹爆 發性力量項目。對於田徑運動員來說,在速度、力量和技術 之間,速度是核心,力量是基礎,技術是載體,力量要滿足 速 度 的 需 要 , 技 術 要 表 現 速 度 的 效 果 ( 魏 曉 光 , 2004) 。 所 以鉛球運動員除了要訓練一般速度之外,還要利用各種器材 來提升自己的動作速度以及專項速度,這樣才會大大的提升 自己的專項能力與專項成績。. 動力測驗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立 定 跳 遠 平 均 為 2.44±0.34公 尺 , 在 立 定 跳 遠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 0 . 4 8 + 0 . 1 3 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p> .05) 如 表 4-9。 或 許 是 我 國大學鉛球選手下肢爆發力的推蹬能力不足,所以與最佳成 績無法達到顯著水準,但是國內外學者都認為立定跳遠與鉛 球 成 績 是 相 輔 相 成 的 。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發 現 立 定 跳. ~ 48 ~.

(59) 遠 是 反 映 鉛 球 運 動 員 下 肢 爆 發 力 素 質 的 指 標 ,它 能 直 接 影 響 到運動員的滑步與最後用力的銜接技術和在最後用力階段下 肢 的 蹬 伸 速 度 。 于 世 浩 、 于 維 珍 ( 1998) 指 出 , 立 定 跳 遠 都 是我們進行爆發力練習的手段,都是發展下肢爆發力的有效 方法,且練習主要是發展下肢伸肌力量,與鉛球專項要求相 符。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鉛 球 後 拋 平 均 為 15.5±1.46公 尺 , 鉛 球 後 拋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 2 . 4 4 + 0 . 8 9 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達 顯 著 水 準 ( p< .05) 如 表 4-10。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認 為 鉛 球 後 拋 主 要 反 映 鉛 球 運 動 員 上 下 肢 和 腰 背肌快速協調用力的專項力量素質。鉛球後拋的遠近可以反 映 出 該 運 動 員 的 综 合 身 體 素 質 水 平 。 于 世 浩 、 于 維 珍( 1998) 指出,鉛球後拋是一項主要依靠腰背肌發力的練習項目,同 時 伸 趾 肌 ( e xt enso r dig it o r u m) 和 三 角 肌 ( de lt o id) 都 得 到 很好的鍛鍊,而這些肌肉在鉛球專項投擲中都具有重要的作 用 。 Matsin等 ( 2002) 以 國 家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進 行 體 能 表 現 能 力評估,鉛球後拋之結果與投擲項目相關並達非常顯著差異 ( p< 0.01) 。 李 新 準 ( 2001) 對 中 國 混 合 運 動 選 手 , 進 行 身 體 素 質 評 估 , 鉛 球 後 拋 成 績 為 16.50~17.30公 尺 之 間 。 所 以 鉛 球選手可以經過鉛球後拋的遠近來知道鉛球選手身體素質的 水平。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鉛 球 站 立 投 擲 平 均 為 12.74±1.21公 尺 , 在 鉛 球站立投擲與全程投擲成績經線性迴歸分析其結果 y=2.22+0.72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達 顯 著 水 準 ( p< .05) 如 表 4-11。 焦 建 軍 、 康 利 則 ( 2005) 研 究 顯 示 原 地 推 鉛 球 是 反 映 運 動 員 專 項 投 擲 能 力 素 質 的 指 標 ,它 综 合 反 映 了 一 個 運. ~ 49 ~.

(60) 動員的力量、速度和爆發力以及專項技術的合理程度,原地 推鉛球的動作結構與鉛球專項技術中的最後用力階段的動作 結構相同。鉛球選手之所以要站立投擲是因為鉛球全程投擲 不論是旋轉式還是滑步式,它最後出手都跟站立投擲的出手 動作是一樣的,所以鉛球選手應該都多多訓練站立投擲來穩 固自己全程最後出手的姿勢。. 肌力測驗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臥 堆 平 均 為 122.81±32.35公 斤 , 在 臥 推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 = - 1 0 5 . 3 7 + 1 5 . 6 4 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達 顯 著 水 準( p < . 0 5 )如 表 4 - 1 2。 王 傳 三( 1 9 9 7 ) 研究結果得知臥推是推鉛球力量訓練最基本、最主要的手 段 。 馬 永 峰 、 孫 麗 華 、 張 艷 玲 ( 1995) 認 為 臥 推 重 要 的 是 要 掌握好握距,最好是與肩同寬,這樣練習時力的方向與推鉛 球 的 方 向 相 一 致 。 王 衛 國 、 李 志 華 、 許 以 誠 ( 2003) 指 出 , 臥推指標反映的是運動員上肢以及胸、肩部位的肌肉力量, 期推槓鈴的動作行是與推鉛球最後手臂動作相似,所以此指 標直接影響推鉛球最後用力時的出手速度。所以身為一個鉛 球選手臥推是必要的,因為研究顯示臥推的出力方向與推擲 鉛球的出手動作一致,並且臥推的好壞也會影響鉛球成績的 遠近,因此要掌握好臥推練習的要領,使專項力量練習中力 的作用方向與推鉛球動作中施力的方向一致。.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深 蹲 平 均 167.8±44.01公 斤 , 在 深 蹲 與 全 程 投 擲 成 績 經 線 性 迴 歸 分 析 其 結 果 y=-84.74+17.32x( x: 鉛 球 全 程 投 擲 ) ,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p> .05) 如 表 4-13, 或 許 是 我 國. ~ 5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Many-body physics is essential for sub-keV detectors of neutrinos and dark matter. • High-quality many-body calculations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results of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such as (1) Investor

• Concept of High Conflict Complainan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 Tips in handling High Conflict

An instance associated with ≥ 2 labels e.g., a video shot includes several concepts Large-scale Data. SVM cannot handle large sets if using kernels

BhaktiYoga Counseling and Training Centre Limited.. Kinesics and Context: Essays on Body Motion Communica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oto

Secondly, the key frame and several visual features (soil and grass color percentage, object number, motion vector, skin detection, player’s location) for each shot are extracted and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