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教師社群運作的制度局限與突破之道/6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教師社群運作的制度局限與突破之道/62"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3),頁 62-64

教師專業社群 主題評論

第 62 頁

高中教師社群運作的制度局限與突破之道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教師

一、 現況分析:徒有苦勞而不計功勞(Hard work but no credit)

對中小學老師而言,「教師社群」的組成和運作是一個不算太久之前的新經 驗,在此之前,大約只有結構鬆散、功能往往僅是分派學期工作的教學研究會, 差可比擬。 近年來幾經摸索,「教師社群」從一開始的和教學研究會糾葛不清,到少數 「想做事的人」跳脫出來辦研習,再到被一些競爭型計畫半推半就,得做點教學 改進的事情,然後終於開始關注課程研發設計,「教師社群」逐漸可以和「教學 研究會」區分開來,「教學研究會」的功能及形式不變,「教師社群」則以一種更 加彈性、任務導向型態發揮功能。在十二年國教推動中,課程結構變動最大的高 中,最能反映上述景況。 不過,絕大部分的高中教師社群還是局限於單一領域,甚至實際上仍是單一 學科運作。這種現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多數教師沒有跨學科、跨領域工作的意願、 觀念或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日常工作的時間及空間安排,都很難讓跨學科,尤其 是跨領域工作成為可能。 此外,社群運作往往是將「想做事∕不得不做事」的部分教師集結起來,這 種樣態的好處是許多重要或迫切的課程教學專業工作有人做,但缺點則是讓「不 想做事∕可以不做事」的部分教師更能置身事外。值得注意的是,從現有攸關教 師工作職責或成績考核的制度而言,「參與∕經營社群」並非必要,是「多出來 的事」,「原來的事」(授課時數、班級經營等)絲毫不減,因此,「社群的事情」 這類苦差事做得再好,制度上並未認帳(no credit)。至於「不參與社群」,當然就 是「平安如意」。 簡言之,「教師社群」的存在更加凸顯現今高中行政及人事制度設計上的落 伍、偏差,這對於教師工作士氣或專業實踐的格局與品質,都已經形成局限,乃 至打擊。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3),頁 62-64

教師專業社群 主題評論 第 63 頁 就高中而言,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已經很明顯地將經營學校的關注,逐漸從「行 政領導」轉型為「課程領導」,而課程實施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教室或固有的班 級之內,教師的工作內容、性質、份量都有顯著的改變,整體而言,負擔是加重 的。尤其,死抱教科書及考卷、單兵作戰的時代差不多過去了,這也促使教師更 加需要進修成長、共備分享、做中學,因此,「在地培力」已事屬必然,教師社 群的組織及運作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從工作的分配、分派,逐漸發展成工作過程、成果的對話分享、協力合作, 這是近年來教師社群跳脫教學研究會窠臼,令人稱許的發展趨勢。然而在學校現 場觀察,這些具備效能及品質的高中教師社群,幾乎都是「人治」的;學校裏頭 總會有幾位優秀的教師願意,而且有能力來組織及運作其學科社群,甚至有一兩 位足以經營跨學科或跨領域社群,但這些教師在現行制度下往往是「做功德」、「做 健康」的,也可能在下一年,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轉變,這樣的關鍵教師退出, 社群隨即無以為繼。 其次,由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於 108 學年度正式實施,從 107 至 109 學年度應是這一波課程發展的高峰期,教師社群的經營動能隨之增強,學校整體 課程架構和個別課程的實施應該都會在這段期間上路、到位。 109 學年度之後呢?普遍可能出現的狀態是進入高原期,開始停滯不前,比 較糟的情形則是盛極而衰,逐步頹壞。癥結何在?就是因為教師社群不是體制內 的組織,僅是任務導向的鬆散而隨機之組合,社群工作不在教師職責之內,總是 倚靠熱忱或人情來運作。 如何維繫、擴展普遍在 107 學年度已蓬勃發展的教師社群動能,轉化成為學 校經營的常態、結構性力量,這是我們眼前必須積極規劃及實踐的一個重大教育 課題。

三、 重新定位:藉由社群來開展發動(Develop by the community)

教育部為推動十二年國教,已經大幅度地將課程決定的權力下放給高中,往 後,做為一個「課程發展」,而非僅是依據國家課綱進行教學的學校,教師專業 人力的質或量都應該擺脫教室本位、班級框架的局限,轉而從學校整體格局、在 地脈絡中重新衡量、規劃及配置、培力所需的人才。這意味著教育部在課程權力 下放之餘,還應該至少再完成兩件事情: (一) 重新評估教師編制,依據學校今後所有必要的專業任務來核算人力,而非依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3),頁 62-64

教師專業社群 主題評論 第 64 頁 舊按照班級數設定,例如高中是每班配置 2.25 名教師,這種僅估算課堂教 學、班級經營需求的模式,必須拋棄;別的人力需求先不說,單單是因應十 二年國教所產生的多元課程類型,「班」的數量已經大幅增加,這些多元的 課程(及其教學、評量、學生諮詢輔導),無論研發、試行、定型、實施, 乃至後續的再修改,或與時俱進而研發新課程,都需要教師社群持續的維護 或改革。這些人力,必須算進來,這樣的人才也應該透過在地培力而養成。 (二) 規劃教師社群成為學校內的正式組織,最簡便的方式是將領域教學研究會再 制度化,賦予其「委員會」(committee)的正式定位,而不只是開開會(meeting) 而已。教學研究會就是教師社群,應該依據學校願景及學生圖像,進行領域 內單一學科或跨學科的課程發展,以及在教務處協調支持下進行跨領域課程 發展。經營教學研究會,以及參與相關的課程研發或領導、在地培力等工作, 均屬制度上的職責,必須依據專業素養的標準來委任,而非逐年輪替或推給 菜鳥做;有能力承擔且實質承擔的教師,其勞務理應核實計入基本的工作量 中,不該以超鐘點(類如「加班」)、感謝與敬佩(類如「無償奉獻」)處理 之。 十二年國教的推動若要成功,當下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讓教學研究會再制度 化,並配合進行學校整體組織及運作的調整。再制度化的教學研究會,轉型成足 以共備分享、協力合作的教師社群,定位為「課程發展」學校的「中間領導」組 織,在行政處室與個別教師之間扮演課程教學專業工作轉化、整合的角色,集思 廣益、凝聚共識而發展課程、活化教學、在地培力,真正成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初階暨進階培訓中心 資料來源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每班教師員額編制符合國民中學 每班應設置教師至少三人,國民 小學每班應設置教師至少二人。.

高中部國文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備取 若干 高中部英文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備取 若干 高中部數學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

29 太虛: 〈議印度之佛教〉 (民國 31 年 10 月) , 《太虛大師全書》 ,第 25 冊,雜藏,書評,一 六,頁 48-49。.. 30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