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1節 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1節 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多元文化的相遇與共存 第一節 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 一、漢人移民的信仰與祭祀 (一)禮俗節慶 1.依循原鄉傳統農業社會的作息 2.發展出在地的文化風貌例如元宵節就有「北天燈、南蜂炮、 東寒單、西乞龜、中𪹚龍」特色各異的慶祝活動 3.深受佛、道兩教影響例如民間喪葬習俗中的儀式 (二)移墾社會的信仰特色 1.保佑渡臺與開墾 航海之神媽祖 去除瘟疫疾病王爺 鄉土守護神土地公 2.原鄉神明: 漳州人開漳聖王 泉州同安人保生大帝 潮州人三山國王 車城福安宮—全臺灣最大土地公廟 內湖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1

(2)

3.重視對孤魂野鬼的祭拜 原因:移墾來臺艱辛死難者多 活動:中元普渡、建醮 廟宇:百姓公廟(有應公廟、萬善祠)、姑娘廟 臺灣俗諺:「少年若無㇐次憨 ,路邊哪有有應公」

新北石碇姑娘廟

4.神明角色與功能的轉變 地方守護神聚落守護神不同族群的共同信仰 • 顯例:開漳聖王 功能的轉變 • 顯例:媽祖(海神茶神、礦神生活大小事)

高雄旗山天后宮

建醮

3

(3)

5.陣頭與辦桌 目的:誇示財富和講求「輸人不輸陣」的特性 方式: 以陣頭、藝閣展現對神明的尊崇

車鼓陣(文陣)

宋江陣(武陣)

說唱、戲劇 A.南管以泉州音唱 B.北管 a.正音以北京音唱 b.亂彈帶有福州話口白,最受歡迎

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

南管

北管

5

(4)

拜拜、婚喪喜慶:辦桌、流水席 6.從祭祀圈到信仰圈 祭祀圈: 指一定的地域範圍內,所有居民共同組織祭祀活動 多以村落、鄉鎮為範圍 信仰圈:隨著宗教信仰的發展,逐漸 超越鄉鎮界線, 共同信奉同一神明 7

(5)

(三)多元宗教並存 1.道教 民間喪葬祭祀的風俗上,不少源自道教 生活中也需要道士指引度亡、度生、安太歲、安神位 臺灣的道士,由家族成員繼承為主

度亡:為死者超度亡靈

度生:為生者消災、解厄

安神位:把請回的神明,

,安放在供桌上

2.佛教 鄭氏時期:鄭經於東安坊(今臺南市東區)建彌陀寺 清治時期: 各地紛建佛寺,如劍潭古寺、龍山寺 以「巖仔」命名的寺廟,多由閩南移民帶入芝山巖 1949年隨政府來台,中國系統的佛教成為主要勢力 1980年代開始,「人間佛教」開始興起慈濟功德會、 佛光山、法鼓山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9

(6)

3.齋教 起源:源自明清時期的秘密宗教 信徒: 平時在家持齋奉佛 男性神職人員稱「菜公」、女性稱「菜姑」 舉行法會或聚會的場所稱「齋堂」

台南市的三級古蹟-德化堂

4.鸞堂 以扶鸞(扶乩)儀式,溝通神人的民間宗教 清治末期及日治的六十年間(1885〜1945年)擴張迅速 11

(7)

5.一貫道 傳入:1946年由上海、天津等地分別傳入臺灣 特色: 融合儒、釋、道 提倡蛋奶素,又被民間稱為「鴨蛋教」

總統蔡英文出席㇐貫道

祭天大典

二、西方人帶入的信仰 (一)荷、西時期 1.荷蘭:目的在教化原住民歸順 傳教士:以甘治士最著名 信仰:基督新教主張信徒以自己的語言禮拜上帝 方式: 以羅馬拼音為原住民創造新港文字 從學校教育著手 2.西班牙:目的在促進與北部平埔族的互動 信仰:天主教(舊教) 影響:不少北部住民因此會說西班牙語 13

(8)

(二)清治開港以後:以通商口岸作為傳教據點 1.天主教道明會以打狗為據點

由菲律賓來到打狗傳教的

郭德剛神父

2.基督教長老教會 英國 臺灣南部: 馬雅各看西街教會、全臺首座西式醫館(新樓醫院前身) 巴克禮《臺灣府城教會報》(1885年) 看西街醫館(招牌「湯」的位置) 15

(9)

Khó-sioh, lín pún-kok ê jī chin oh, chió chió lâng khòaⁿ ē hiáu--tit. Só·-í góan ū siat pa̍t-mi̍h ê hoat-tō·, ēng Pe̍h-oē-jī lâi ìn-chheh...

可惜,恁本國的字真僫(困 難),少少人看會曉得。所以 阮有設別物的法度,用白話字 來印冊 羅馬 拼音 本土化的廈門音

臺灣府城教會報

創刊號

辦理教育 A.創辦長榮中學、長榮女中 B.甘為霖臺南盲人學校

⾧榮女中第㇐屆學生合照

17

(10)

加拿大 臺灣北部:以馬偕為代表 1879年成立淡水偕醫館(今馬偕醫院前身) 創辦淡水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女學堂(1884年)

淡水老街的馬偕雕像

(三)日治與戰後 1.日治時期: 傳教事業仍不斷拓展如創辦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 臺灣總督府仍對基督教多有管理 2.戰後: 教徒成長迅速 原住民皈依教徒普遍 ,但多維持傳統祭儀

屏東霧台⾧老教會

19

(11)

三、日人帶入的信仰 (一)日本佛教 1.由來:六世紀中由中國僧侶傳入日本,經過長時期在地發展 2.來臺傳教:為了在臺日本信徒所創 3.投入宗教教育:1916年創設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即今日的 泰北中學

臺北法華寺是日蓮宗

於1897年在臺灣創立

的布教所

明治維新時,開放僧侶可 食肉娶妻 (二)神道教 1.信仰中心:日本天皇一系的祖宗神「天照大神」 2.信仰根據地:神社

苗栗通霄虎頭山日治時期神社

21

(12)

(三)總督府對宗教的態度 1.初期:採取放任態度 2.轉變:1915年西來庵事件 進行大規模宗教調查 安排日人僧侶進駐臺灣的寺廟 3.皇民化時期: 展開「一街庄一社」的運動 推動「正廳改善運動」 把家裡祭祀的神明與祖先牌位換成神道教的神龕 將神宮大麻(日本神社的神符)分送至各家庭祭祀 積極進行「寺廟整理」將寺廟整理裁併 四、伊斯蘭教來到臺灣 (一)明末清初:少部分從泉州來的移民是穆斯林的後裔 1.鹿港的郭氏、丁氏 2.雲林、嘉義一帶的蒲氏 (二)戰後來臺的軍民:如白崇禧將軍 1.倡建國際型的大型清真寺 2.深厚我國與其他穆斯林國家的外交關係 (三)1990年代許多穆斯林出身的國際移工來到臺灣 台北清真寺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15 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50505497 號 令修正發布第 5、7 條.. 第一條 本辦法依信託法

小西龍二( Ryuji Konishi )是離開LTC B 人員之 一,曾經是該銀行的執行董事,在銀行被國家接管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大正藏》第 2123 號,第 54 冊,第 6 頁下欄第 26 行至第 7 頁上欄第 4

其中﹕四小時或以上 展覽入場人數 獎勵活動參與人數

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 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 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 支由 摩哂陀長老 ( 阿育王的兒子 )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