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有關法國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的翻譯、評介與研究論述(1972-199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有關法國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的翻譯、評介與研究論述(1972-1999)"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史耘 第五期 一九九九年九 月

臺灣有關法國年鑑學派

(AnnalesSchoUl}

的翻譯 、

評介與研究論述 〔上

972∼

1999〕

鄭 志 敏

.

本文共分前言 、綜覽與回顧 、反省與檢討及結語等 四部份 。前言 中簡述行 文之動機與 目的 ,主要是為了提供入門者一認 識年鑑學派的方便路徑

,避

免 盲 無頭緒 的 困擾 。綜 覽與 回顧部份

,則

製表依 年份 列出本地有 關年鑑學 派 的翻 譯 ‵評介與研究論述等三方面的著作

,並

大致介紹其 內容與作者 。反省與檢討 部份 ,則從歷史學的觀點出發

,提

出對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在 引介年鑑學派過 程 中的得失 ,並檢討歷史學界本身的不足之處 。最後在結語部份

,則

是呼籟本 地的 歷史學界 ,不論是否師法年鑑學派 ,都應該擺脫只是做為西洋史學界穿針 引線者的角色

,在

未來的世代 中

,塑

造出 自己的獨特風格 ,走出中國史學的新 路 F

關鍵字 :Ann㏕esSchUUl ,FemandBraudel

.高

(2)

壹 、前 言

如果要舉一個對二十世紀全球歷史學和社會科學影響深遠 ,且至今仍在持 續發展 中的歷史學派 ,成軍於一九二九年的法 國年鑑學派仈nnalesSchUUl),應可 當之無愧 。從最早期的年鑑學報創辦人

,費

弗爾 色uciehFebvre)與布洛克(Marc BlUch),到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帶領年鑑學派稱霸法國史壇的布勞代爾σernand

Braudd),年

鑑學派從原先非主流的異端角色 ,歷經約半個世紀的奮鬥 ,終能成 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主流學派 。西方歷史學能在社會科學長期強有力的衝 擊 挑戰後

,依

舊屹立不搖

,年

鑑學派可謂功不可沒 。布勞代爾之後 ,以勒華拉杜 利但.LeRUyLaudrie)、勒高夫σ

.LeGUfD為

代表的新一代年鑑史家 ,在其前輩的 基礎 上 ,力圖為年鑑學 派尋找新 的發展契機

,以

心態史學建構 當代 的 「新 史 學 」派 ,成就雖未如前代普受世人肯定

,但

也充份展現出年鑑學派本身因應不 同時代 內外環境變遷下 ,所具有的雄厚根基與應變能力 。 面對年鑑學派的全球性影響力 ,向來對西方學術理論多所依賴的臺灣 ,自 然也有所 回應 。回應的方式

,除

了較原始的翻譯與評介外 ,累積長期 的認識與 研討 ,臺灣也產生了少數具有深度的研究論述 ,部份學者更已展開對年鑑學派 某些理念的批判 。總的來說 ,二十 多年來臺灣對年鑑學派的譯介與研討 ,在一 定的程度上

,有

著可觀的成果 。遺憾的是 ,相關資料散佈甚廣

,裒

集不易

,對

一個不懂法文 、不諳英文的入門者而言

,瞭

解年鑑學派或許仍須從 中文作品入 手

,但

到 目前為止 ,我們卻找不到一篇對年鑑學派二十 多年來在臺灣被翻譯 、 評介及研究論述等 ,作過概括性分析的 中文報告 。 職是之故

,筆

者想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來拋磚 引玉 ,進行這件學界迄 今未做的工作 。全文主要在提供有興趣瞭解年鑑學派者基本資料的參考 ,也不 揣鄙陋地要對臺灣學界

,特

別是歷史學界在面對年鑑學派的挑戰時 ,所做 回應 的得失

,予

一簡要的反省與檢討 。其中疏漏 自多 ,尚望熟悉此道的各 方大雅君 子 ,不吝賜教 。

(3)

臺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AnnalesSchool)的翻 譯 、評 介 與研 究論 述ll叩2∼1ggU) 163

貳 、綜覽與回顧

以下先依翻譯 、評介與研究論述等三大領域

,將

=十

多年來在臺灣地區所 出版(包含部份大陸學者在 臺印行的相 關著作)有關年鑑學派 的論著

,製

成三張 表格

,備

供後文討論 之用 。表格 中篇 名前加註 「B」者為專書

,其

餘為單篇論 文或書 中的部份篇章 。此處擇取論文的標準

,乃

以其標題與年鑑學派直 接相 關 者為主

,至

於某些論文可能標題與年鑑學派無涉

,但

內容有部份間接相關

,或

者所用的研究方法乃取法 自年鑑學派

,此

已進入年鑑對本地學術研究的實質影 響層次

,並

非本文的處理重點 ,且整理 上甚為不易 ,為免討論上的籠統龐雜 , 在此均暫時割愛 。 表一 、有 關年鑑學 派的翻 譯 篇 名 譯 者 出 處 出版 時 間 譯者背景 布 洛 克 :「《封 建 社 會 》 」選 第 十 一 章 『附 庸 謹 見 禮 』 、第 五 章 『感 情 與 思 想 之 模式 』 李弘祺 李 弘 祺 主 編 《西 洋 史 學 名 著 選 》 第 二 十 一 章 「布 洛 克 與 布 勞 德 」 , 委訂394∼4U6,釐篲北 :洋手華良 文化 出版公 司 19胞年 ll 月 歷史學 布 勞 德 :「《菲 利 普 二 世 時 代 的 地 中海 與 地 中海世界 》」選 李佩珊 李 弘祺 同上 ,頁們7∼412 司 上 歷史學 心態歷史 梁其姿 《思與言 》∞ 卷

4期

1982.l1歷史學 政 治 是 否 仍 為 歷 史 之 骨幹? 李豐斌 收 於 李 豐 斌 譯 《當 代 史 學研 究 》頁

339%3,臺

北 :明文書局 1982.12. 新歷史(上、中 ) 梁其姿 《食 貨 月刊 復 刊 》

12卷

lU/ll期、

12卷12期

、 13卷l/2期 1983.2 1983.3 1983.5 歷史學 史 學 一 生

:法

國年 鑑 學 派 領 袖 布 勞 代 爾 賴建誠 《食貨 月刊復刊 》

15卷

5K期

1985.ll經濟學

(4)

(Fernand Braudel9高F.9 錄 為 史 學 過 一 生 ——專訪 布勞岱(摘譯) 賴建誠 《中國時報 》19“ 12 月5日第

8版

1985.12經濟學 布勞 岱 的 幻 燈 ——簡 介 「日常 生 活 的 結 構 」 及其作者 沈 積 《哲 學 與文 化 》

13卷

3 明 1986.U3. 年鑑 學派 賴建誠 《史學評論 》第 十 二期 1985.U7.經濟學 我與 年 鑑 學 派

:布

勞 代爾的答覆 賴建誠 《思與言 》巧 卷

3期

1987.U9.經濟學 馬 克 布 洛 克

(MaK

Bloch)的歷史著作 賴建誠 《思與言 》巧 卷

6期

1988.U3.經濟學 法國年鑑歷 史學派 賴建誠

《思與言》

%卷

3期

1988:U9.經濟學 布 勞 岱

.歷

史 學 家 . 「局勢中的人 」 劉 北成譯 丘 為君 校 訂

《當代》第 3U期

1988.lU.大陸學 者

B論

歷 史 劉北成 臺北 :五南 圖書公 司 1988.12.大陸學者

B史

家的技藝 周婉窈 箠北 :遠流出版 公 司 1989.U1.歪史學 新 史 學

:年

鑑 學 派 的 繼承 者 賴建誠

《思與言》η 卷

1期 1989.U5.經濟學 馬 克

.布

洛 克 的 生 平 與著作 損建誠 《歷史月刊 》第 17期 1989.U5.經濟學 城 市

:文

明 的 推 動 者 12UU∼15UU 夏伯 嘉 收 於 夏 譯 《歐 州 經 濟 史 中古 篇 》頁 67。

lU8,臺

北 :遠流出版公 司 1989.U7.歷史學 中古農 業 :9UU∼1∫UU 夏伯 嘉 同上 ,頁141∼186 1989.U7.蜃史學

B年

鑑 史學論 文集 梁 其 姿 編譯 臺北 :遠流 出版公 司 1989.lU.愛史學 馬 克

.布

洛 克 的 思 想 根 源 賴建誠 《思與言 》芻 卷 1期 199U.U2.經濟 學 物 質 文 明 、經 濟 與 資 本主義 賴建誠 《中山社會科學季刊 》6 卷1期 1991.U3.經濟學

(5)

165 臺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lAnnalesSchool)的翻譯 、評 介與研 究論 述●田2∼lgUgl 馬克

.洛

克 著 作 的 評 厧與影 響 賴建誠 《思與言 》芻 卷

2期

199U.U5.經濟學 《地 中海 與 菲 利 蒲 二 世 時 期 的 地 中 海 世 界 》序言 賴建誠 《思與言 》” 卷

3期

1991.U6;).經濟學

B法

國當代 新 史學 姚 蒙 李 幽蘭 皇北 :遠流 出版 公 司 1993.U9.大陸學者 我的父親 馬克

.洛

克 賴建誠 《當代 》第

9U期

1993.1U.經濟學 布 勞 岱 後 的 布 勞 岱 布勞岱 夫人 的見證 碩建誠 《當代 》第 兜 期 1993.12.經濟學

B資

本主義的動力 陽起 香港

:牛

津大學出版社 1994. 訪 勒 華 拉 杜 利 談 新 史 學 賴建誠 《當代 》第 與 期 1994.U2.經濟學 地中海 與 菲 利 蒲 二 世 時期 的 地 中海 世 界(La ⅥediterraneeetleMUnde Ⅵediterraneeal,epoquede PhilippeⅡ) 林芳儒 賴建誠 1994.U7 1994.U9 1994.lU 1994.l1 經濟學

B封

建社會a、ID 談谷錚主 譯 ,家銘 校閱 台北

:桂

冠 圖書公 司 1995.U4.大陸學 者

B法

國 史 學 革 命

:年

鑑學派 19”-S9 江政寬 邕北 :麥田出版公 司 1997.Ul整史學 、有 關年鑑學 派 的評 介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出版 時 間 作 者背景 BlUch,Marc(1886∼1944) 周 憲 文 主 編 《西 洋 經 濟 學 者 及 其 名 著 辭 典 》頁 “∼θ

,臺

:臺

灣 銀 行 經濟研 究室 1972.U8.經濟學 白德 爾 與 當 代 法 國 史 學 汪榮祖 《食貨 月刊 復刊 》

6卷

6 期 1976.U9.歷史學

(6)

馬克 布 洛 克 與 法 國 年 監學 派(AnnalesSchUol) 夏伯嘉 《史學 評論 》第 一期 1979.U7.發史學 費 南

.布

勞 岱 的 整 體 史學 :《地 中海 與 菲 利 普 第 二 時 代 之 地 中 海世界 》簡介 須建發 《史學評論 》第七期 1984.U4.

社會學

芸芸 眾 生 的歷 史一.談 布勞德和他的新書 李弘祺 《中國時報 》19胼年 1U 月 ” 日第

8版

1984UlU.堅史學 從異端 到正 統 ——布勞 岱與 「年鑑學派 」 康 樂 《中國時 報 》19跖年 l 月 l“17日第

8版

1986.U1.愛史學 法 國歷 史 重 新看——大 史 家 布 勞 岱 的 遺 作 問 世 陽定 《中國時 報 》19跖年 4 月l1日第

8版

1986.U4. 布洛克 °lUch,Marc)劉翠溶 于 宗 先 主 編 《經 濟 學 百 科全 書 》第 一 編 「經 濟 史 」頁 67∼

71,臺

: 聯經出版公 司 1985.U5:愛史學 壯 闊 的 三 重 奏

:當

代 史學 巨人 卜洛德 林載爵 《聯合報 》19跖年 lU月 l1日第

8版

1986.lU.整史學 費 南

.布

勞 岱 過 世 : 「把 歷 史 冰 山 顛 倒 過 來 」的歷 史學 家 陽定 《中國時報 》19跖年 l 月1日第

8版

1986.12. 布洛 克 與 《史 家 的 技 重藝》 褎樂 該 文 為 周 婉 窈 譯 《史 家 的 技 藝 》 一 書 的 〈導 言 〉 1989.U1.歷史學 年鑑 學 派 與 法 國 大 革 Δ 口口 李永熾 《中國論壇 》先 卷

7期

1989.U7.歷 史學 為史 學 辯 明 ——評 介 馬 克

.布

洛 克 的 《史 家 黎立技藝 》 賴建誠 《中國論壇 》” 卷

5期

1989.12.經 濟 學 世 界 體 系 中 的 「年 鑑 學派 」 陽照 《中國論壇 》笓 卷 1期 1991.lU. 〔書評)年鑑學派創始人 馬克

.布

洛赫傳記 賴建誠 《當代 》第 ω 期 1992.U1.經濟學

(7)

垂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lAnnalesSchool)的翻 譯 、評 介 與研 究論 述(l叩2∼-

lgUgl l67

亦 兄 弟 亦 敵 人 ﹍-年鑑 學 派 兩 位 創 辦 人 之 間 的情誼 賴建誠 《歷 史 月刊 》第

51期

1992.U4.經濟學 臺灣 對 布 勞 代 爾 的介 紹與理解 賴建誠 《中國論壇 》笓 卷

5期

1992.U4.經濟學 劉 北 成 譯 《論 賴建誠 《新史學 》

3卷2期

199:9t.U(:9.經濟學 戰 後 歐 美 史 學 發 展 趨 勢 夏伯嘉 《新史學 》

3卷2期

1992.U6.歷 史學 中 國 年 鑑 派 史 家 的 困 境 Miche Cartler 《淡江史學 》第

4期

1992.U5.法 國 漢 學 家(明清史) 布勞岱史學與社會學一 一澄清賴建誠先生的誤 解 張家銘 《中國論壇 》笓 卷

9期

199::}.U{69. 社會學 書 評

:PeterBurke著

《The French HiStUhcal

RevUluHUn,The Annales SchUol1929-1989》 王汎森 《新 史學 》

3卷2期

1992.U6.歷史學 《年 鑑 學 報 》衰 極 而 盛 ——初 創 時 期 一九二 九_ —九 四五 的歲 月 賴建誠 《當代 》第 lU6期 1995.U2.經濟學 基 督 新 教 與 資 本 主 義

:布

勞岱的異見 賴建誠 《歷史月刊 》第

39期

1995.U4.經 濟學 抨 《歷 史論 文集 Ⅱ》 賴建誠 《新史學 》

7卷3期

199(:9.U9.經濟學 評 《年鑑 學派管 窺 》 李 弘祺 《歷 史 月刊 》第

%期

1996.U9.堅史學 書 評

:布

勞 代 爾 的 《意大利模式 》 賴建誠 《思與言 》“ 卷

4期

l!;)!;)(69.l:9!.經濟學 書評 :FemandBraudd,

AHiStU呼UfCⅣil圪atiUn

(文明的文法) 賴建誠 《新 史學 》

8卷

1期 1997.U3.經濟學 書評

:顧

良 譯 《法 蘭 西特性 》 賴建誠 《新 史學 》

8卷2期

1997.U6.經濟學 評GiulianaGernclli著賴 建 誠 《新 史學 》

9卷

1期 1998.U3.經濟學

(8)

《FemandBraudel》

&

ΠerreD茁X著《Braudel》 表三 、有關年鑑學派的研究論述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出版 時 間 作者背景 從社 會 科 學 到 社 會 整 體歷 史

:現

代 西 洋 史 學之危機(二) 李弘祺 《史學評論 》第 三期 1981.U3.堅史 學 布勞岱σ.Braudel)與 {白(M.Webe°

:歷

史 對 社會 學 理 論 與 方 法 的 意義 高承 恕 收入 瞿海 源 、蕭 新 煌 主 編 《社 會 學理 論 與 方法 研討 會 論 文 集 》

,臺

北:中央研 究 院 民族 學 研究所 1982.U7.社會學 整體 的 社 會 學 與 歷 史 學 之 會 通

:Emile

Durkdm、MarcBlUch、 FernandBraudcl 須建發 東海 大學 社 會 學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高

承恕指導 1983.U6.社會學 馬 克

.布

洛 克 及 其 《封建社會 》 顏建發 《史學評論 》第 七期 1984.U4:社會學 心 態歷 史 梁其姿 《史學評論 》第 七 期 1984.U4.歷 史學 年 鑑 學 派 的 史 學 傳 統 及 其轉變 周樑楷 《史學評論 》第 七 期 1984.U4.歷史學 物 質 文 明 對 歷 史 研 究 的 反 省 性 意 義 ——評 布 勞岱 日用生活 的結論 翟本瑞 《思與言 》” 卷

5期

1986.U1.社會學 法 國 年 鑑 學 派 領 袖 布 勞代爾 賴建誠 《史學評論 》第十二期 1986.U7.經濟學 理論 、歷 史與 想像 力一 一布 勞 岱 的歷 史世界 及 其 對 社 會 學 的 反 省 意 義 張家銘 《思與言 》舛 卷

6期

1987.U3.社會學 資本 主 義與 市 場經濟一 一布 勞 岱的歷 史分劃 翟 本 瑞 《思與言 》

2卷

6期

1987.U3.社會學

(9)

臺灣有 關法 國年鑑 學派lAnnalesSchooI)的翻譯 、評介與研 究論述(l9η∼

1gUg) lUg

B法

國 當 代 史學 主流 一一 從 年 鑑 學 派 到 新 史學 姚 蒙 臺北 :遠流 出版 公 司 1988.12.大 陸學 者

B

世 界體 系與 資本 主 義 ——華 勒 斯 坦 a.wallerstein)與布 賀 岱 lF.Braudel)的評 介 陸先恆 臺 北 :巨流 圖書公 司 1988.12.社會 學 年 鑑 學 派 史 家 布 勞 岱 對 自我 社 會 角 色 的 認 識 胡昌智 見 氏著 《歷 史知 識 與 社 會變遷 》頁 12牛lβ

2,臺

北 :聯經出版公 司 1988.12.歷史學 年 鑑 學 派 的 總 體 歷 史 理論 劉昶 收 於 氏 著 《人 心 中的 歷 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 評 述 》頁 199∼

262,臺

:谷

風出版社 1989.U1.大 陸學 者 韋 伯 論 西 方 資 本 主 義 的 「變 」與 「常 」—— 以布 賀岱 為 對 照點 馬彥彬 東海 大學 社 會 學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高

承恕指導 1989.U5.社會學 歐 洲 資 本 主 義 興 起 ﹊一 布 連 勒 保.B㏄nner)與布 勞岱 σ.BraudeD的對 照 庸增為 東海 大學 社會 學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高承恕指導 1989.U7.社會學 對 布 勞 代 爾 《物 質 文 明 、經 濟 與 資 本 主 義 》的解 析(上

X下

) 賴建誠 《國 立 編 譯 館 館 刊 》∞ 卷 卜

2期

1991.U6. 1991.12. 經濟學 經濟

.社

.文

—— 年鑑 學 派 及 其 史 學 模 式 張廣 勇 見 張 廣 智 、張 廣 勇合 著 《史 學

:文

化 中 的 文 化 》頁 竻

9銘

4,臺

北 : 淑馨出版社 1992.U2.大 陸學者 以 布 洛 克 《封 建 社 會 》一 書 為例 ﹊-探討 年鑑學派的社會觀 王淑 燕 清 華 大 學 社 會 人 類 學 研 究 所 人 類 學 組 碩 士 論 文 ,陳奕麟 指 導 1993°7. 人類學 年 鑑 史 家 的 長 時 段 時 間 觀 一 以 布 洛 克 、布 勞 代 爾 、雷 瓦 羅 德 里 三人為討論對象 魏楓城 中興 大 學 歷 史學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周樑楷指導 1995.U7.歷史學

(10)

B年

鑑 學 派 管 窺 (上

X下

) 賴建誠 新竹 :作者發行 1996. 經濟學 布 勞 岱 論 底 層 結 構 與 上 層 結 構 互 為 建 構 的 歷 史 過 程

:以

法 國 為 例 趙蕙鈴 《思與言 》鉼 卷 1期 1996.U3.社會學 「可 能 的 限度 」

:布

勞岱論文明的成長 陳敏郎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從 「經 濟 世 界 」的 觀 點 論 兩 岸 三 邊 經 貿 互 動 的發 展 與 限制 王 明輝 東海 大學社 會 學 研 究所 博士論文 ,陳介玄指導 1996.U5.社會學 布勞 岱(FemandBraudeE 論資本主義的動力 何彩滿 東海 大學 社 會 學 研 究所 碩士論文

,高

承恕指導 1996.U6.社會學 經 濟 生 活 的 層 級 化 與 近代 西 方文 明之特 質一 一對 布 賀 岱 σ.Braudel) 《文 明 與 資 本 主 義 》 的初 探 陳介英 《中國社會 學 刊> 期 19l!;)!;)(:9.U(:;.社會學 布勞 岱 (FemandBraudel) 與 臺 灣 中小 企 業 ——— 份個 人筆 記 高承恕 此為 作 者 為 東 海 大 學 東 亞社 會 經 濟 研 究 中心 所 編 《地 方社 會 》一 書 的 代發 刊 辭

,臺

:聯

經 出版事 業公 司 1997.U3.社會學 年 鑑 史 學 之 「長 時 段 」的 方 法 論 及 其 對 於 社 會 學 研 究 的 反 思 意義 王崇名 《思與言 》竻 卷

3期

1997.U9.社會學 布 勞 岱 論 工 業 革 命 與 資本主義 何 彩滿 《思與言 》“ 卷

4期

1997.12.社會學 布勞代爾的寫作風格 賴建誠

《思與言》筘 卷

1期 1998.U3.經濟學

B年

鑑 學 派 張廣 智 陳 新 臺 北

:揚

智 文 化 事 業 股 份有 限公 司 1999.U1.

(11)

臺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AnnalesSchooI)的翻 譯 、評 介 與研 究論 述a田2∼1gUg, 臺灣對年鑑學派的介紹 ,最早可溯 自

1992年

,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 編 印的一部西洋經濟學者辭典(見表二)中

,介

紹布洛克及其兩部名著 《封建社 會 》與 《法 國農 業 史的基本性格 》

,推

崇布 洛克 「比較 史學 的研 究 觀 點 」 , 「為比較社會學創下了不朽的功績 」 。而稍後在于宗先所主編 的另一部經濟學 百科(19跖.見表 二)中

,對

布洛克的生平與著作

,有

著較為詳 盡的介紹 。可以說 有很長一段時間

,布

洛克因其著作的某些特性

,而

被理解成一個經濟 史甚至是 經 濟學 家

,這

對畢年致 力結合社會科學

,做

一個 全 方位 歷 史學 家 的布 洛 克而 言

;地

下若有知 ,恐怕也要感到啼笑皆非吧

?19%年

史學前輩汪榮祖先生寫下 第篇有 關布勞代爾 與法國年鑑學派的評介

,此

後年鑑學派才逐漸受到臺灣學 術界的重視 ,相關的翻譯與評介性論文紛紛出籠 。 七○年代的著作甚少 ,在此姑且不論 。八○年代可說是臺灣對年鑑學派 回 響最熱烈的時期 ,由於臺灣社會的民主開放

;大

陸學者的著作漸可在 臺流通 , 本地也不乏優秀的外語人才 ,各種 內外在 因素 的匯集

,將

年鑑學派的 引介

,推

向第一個高峰 。其 中曾 留學法國的梁其姿

,是

臺灣史學界少數有心有 力能直接 透 過 法文

,介

紹 年鑑學派 的學者 。由其糾集眾 人 合譯 的 《年鑑 學 派論 文集 》 (19的.lU.),書中八篇論文遍及年鑑學派三代 史家的重要作 品

,是

瞭解年鑑史家 的整體 寫作風格與 內涵極重要的 中文參考資料 。可惜的是 ,梁氏似乎認為其階 段性任務已經達成 ,自此收筆 ,未見其再對年鑑學派所作的翻譯或評述 F 史學 圈之外

,臺

灣對年鑑學派投注心力最大 、探討時間最長者 ,當推學經 濟學出身的賴建誠 。賴氏早年留學年鑑學派的大本營 ,巴黎的高等社會科學研 究院 ,因好奇而一頭鑽入此一陌生的領域

,卻

因興趣盎然而十數年樂此不疲 , 在 中西經濟 思想史的本業之外 ,以一探年鑑學派(關注焦點尤 其在布勞代爾)門 奧為職志 ,不斷有作 品問世 。由於賴氏 中英法三種語文造詣均佳

,所

以不論譯 介或論述

,均

有可讀之處 ,其堅持的精神

,在

容易對西 方理論 隨波逐流的臺灣 學界

,可

稱得上是獨樹一幟 。 周婉窈譯 的 《史家的技藝 》(l明9.U1.,布洛克未完工的遺作

),以

及劉北成 譯 的 《論 歷 史 》(19S8.12.,布勞代爾 的歷 史論 文 集

),是

八 ○年代協 助 臺灣學 界 ,一探年鑑學派前後兩位大師的史學理念 、寫作方法等極重要的作 品 ,雖皆

(12)

轉譯 自英文書

,但

也已算是難能可貴 。譯文優劣當否 ,賴建誠已有所評(19S9.12. 以及 l992.U1.),值得注意的是 ,海峽兩岸的學術合作漸次成型 ,劉北成的譯作 係直接在 臺灣出版 ,能否算是臺灣學界的成果 固有爭議

,但

大陸學界確實在八 ○年代以後

,在

這方面對臺灣有著相當的影響 。 除了譯介 之外 ,對年鑑學派展開研究與討論的風氣 ,也於八○年代(尤其是 中期以後

),在

臺灣學界散佈開來 。其中集體成就較大者 ,應屬東海大學社會學 系的高承 恕先生及其幾位有志於此的高足 。在八○年代早期

;臺

灣社會學界尚 處於一片 「韋伯熱 」的時期

,高

承恕(19B2.U9.)似即意識到

,布

勞代爾從歷史時 間 、歷史空間 、歷史整體乃至歷史結構等多層視角

,對

西 方資本主義的形成與 演變所作的總體歷史解釋 ,較之韋伯 ,有著另類迷人的說服力 。遂即在東海 大 學 開課授徒

,在

臺灣社會學界尚未充份注意到布勞代爾 時

,便

悄悄地在臺 中大 度 山上

,構

建起布勞代爾的城堡 ,師生一起研讀布勞代爾解說資本主義的英譯 鉅著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文明與資本主義 》 。幾年的努力下來

,先

後幾位研究 生 ,如顏建發 、張家銘 、陸先恆 、馬彥彬 、蒲增為等人 ,都有不錯的研究成果 問世 。這批東海 出身的學人

,除

了為解釋西 方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多開一扇 窗外

,其

最大的特點

,是

非常留意傳統社會學界較少關切 的長期時間概念與歷 史面 向 ,以及社會學與歷史學的會通 問題

.其

所提出的理念和 方法 ,固未必全 臻成熟

,但

所提出的問題 ,倒頗值得社會學與歷史學界共 同深思 。 八○年代對年鑑學派的引介 ,另一個特色是

,除

了學術性刊物外 ,在一般 社會大眾讀物

,如

《中國時報 》 、 《聯合報 》 、 《中國論壇 》 、 《歷史 月刊 》 上 ,也時常可見學有專精的學者為年鑑學派所 寫的譯介性報導

.這

對提升其在 臺灣社會 的能見度 ,應有甚大助益

.事

實上

,年

鑑學派在法 國社會的影響力 , 並不僅侷 限在學術界

,他

們也透過各種大眾傳播媒體

,如

電視 、廣播及報刊雜 誌等 ,向一般大眾宣揚其學術理念 。這並非媚俗 ,而是希 望歷史不要成為一門 令 人望而生長的冷學 問 ,史學不走向社會 ,如何驥望世人來擁抱史學

?某

些年 鑑學人的史學專著 ,如E.LeRoyLaudrie的名著 《MUntallUu》,就是連法國前總 統 密特 朗都 大 力推薦 的暢銷 書 。這也是為什麼 年 鑑學 派所帶 動 的法 國史學 革 命 ,不會只是史學界茶杯裏的風暴 ,而能兼具整體社會 影響力的重要原 因 。臺

(13)

士 灣 有 開法 國年鑑 學 派(AnnaIesSchUol)的翻譯 、評 介與研 究論 述(19η∼1ggU, 173 灣 的歷史學界 ,向來閉關 自守

,除

特殊情況外

,鮮

少與社會作交流與對話

,對

年鑑學派的介紹

,算

是一個特例 。只可惜在布勞代爾過逝之後

,此

一 引介風氣 便戛然而止

,年

鑑學派仍能只是學術界議辯的話題

,幾

與社會 大眾無涉 。誠如 李 弘祺(19觩.lU.)所言

,年

鑑 學派並非獨居高樓 ‵孤芳 自賞

,而

是 提 筆 走 入社 會

,致

力於 寫出 「芸芸眾生的歷史 」 ,惟其如此 ,史學才不致速離社會 ;甚至 最後成為時代的灰燼 。這樣的理念 ,聽在 目睹今 日歷史教育備 受排擠 、史學幾 乎淪為社會科學 支流的臺灣史學界袞袞諸公耳裏 ,不知可否有振彈啟聵 的啟示 作用 ? 由於臺灣學 術界少有人願意低頭做植基的工作 ,因此很 多引介年鑑學派的 基 礎 工 作

,便

不 得 不 由 大 陸學 者 代 工 完 成 。不 論 是 劉 北 成(1988.12.)、姚 蒙 (19路.12.)等在臺灣出書者 ,或像劉昶(19B9.U1.)、及稍晚的張廣 勇(1992.∞.)等在 臺灣翻版 改印者

,在

欠缺完整介紹年鑑學派的 中文著作 的環境下

,這

些大陸學 人的作品

,事

實上對本地學子有著極深刻的影響力 。這群引介年鑑學派的大陸 中青輩學 人

,有

的長年鑽研西洋史

,有

的則是實 際負笈海外

,都

較能不受馬克 思主義教條 的框制 ,為文立論尚稱公允 ,不致有太嚴重 的意識型態包袱 。只是 大 陸學 者 的作品

;水

準頗 參差不齊

,姚

蒙 因曾 留學 法 國

,親

受年鑑 學 風 的洗 禮 ,所以行文流暢

,論

述也得體 ,他的 《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從年鑑學派到新 史學 》

,在

臺灣 ,只要是對年鑑學派有興趣深入瞭解的年輕學子

,說

是人手一 冊

,應

不為過 。但像劉北成可能 因本身對年鑑學派的瞭解不是很深刻 ,《論歷 史 》一書就有不少讀來莫名所以的譯文(參賴建誠 的書評)。劉昶 、張廣勇則是 幾近土法煉鋼 的方式

,未

對外文原典 多作參考

,直

接轉 引大陸出版的 中文作 品 而成篇 。一般而言 ,大陸學者對於年鑑學派與馬克 思主義史學 ,都有其 自覺式 的檢討 ,如姚蒙就曾說道 :「年鑑.-…新史學從未要求過意識型態的統一 ,也 棄 了價值判斷的介入 。但是 ,在研究題 目的選擇 中

,在

歷史解釋機制的最終確 立 中

,我

們所見到的不正是史學家各 自的哲學觀 、歷史觀 、政治觀的一系列表 現 嗎

?馬

克 思 主 義 史學 正 是 在 這 裏 與 年 鑑 學 派 其 他 史 學 家 有 著 最 明顯 的 區 別 。」(頁214)言下之意 ,二者孰優孰劣 ,明眼人應立可判讀 。張廣勇在述評年 鑑學 派 的種 種 之後也說 :「年鑑學 派的 目標 不是 為 了推行 某種 新教條 或新哲

(14)

學 ,而是要求建立一種新觀念和新方法 。它不是把史學家限制在某種嚴格的理 論框框 中

,而

是強調理論要為實踐服務 。」(頁

381,19夗

)這段話話無意 中也批 判 了大陸學界過往史學研究的根本弊端所在

,反

對意識型態教條優於一切的不 合理現象 。另外

,在

張廣智與陳新師徒合著的 《年鑑學派 》

(1999),則

是用 普及 化 的語言

,娓

娓道述年鑑學派七十年 來的發 展概況

,該

書 最 後的結語 : 「釋 『年鑑現象 』」中指出了解釋年鑑現象

,無

疑也是在解析 當代的西 方新史 學 、一種 史學現象及文化現象

,呼

籲海峽兩岸學術界

,應

相互結合 ,「在全球 意識下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 (頁

2US),頗

為語重心長 。當然 ,要求 整個大陸學界就此 自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桎梏 中掙脫 ,並非易事

,但

我們仍很欣 慰見到歷經十 多年的改革開放後 ,有中青輩的學者敢於 突破這數十年 來的教條 框 架

,純

就學 術論學 術 。以大 陸豐沛 的史學 人 力

,縱

使 目前所 見仍有 若干 闕 失

;但

若循此道路前進 ,未來發展恐未可限量

.臺

灣史學界是要設法加 緊領先 的腳步

,或

是拱手將江山讓人 ,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 時序進 入 九 ○年代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

,臺

灣 對年鑑 學 派 的 引介與討 論 ,也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其中最顯著的標記

,應

屬賴建誠集其十 多年心力而 成書的 《年鑑學派管窺 》的出版 。誠如李弘祺(1996.U9.)在為此書所寫的書評 中 所言 :「《年鑑學派管窺 》的出版 ,代表了賴建誠一段心路歷程 的結束 。有 了 這兩大冊 的著作

,在

中文世界研究歐洲歷史的人

,從

此就有 了十分翔實可靠的 指引 ,而要從事 『大歷 史 』研究的人 ,也可以有一本十分有用的參考書 。」賴 建誠恐怕 還是第一個對西 方歷史學派(尤其是非英 美地區)作如此深入 且長期譯 介與論述的臺灣學人

,今

日我們能直接透過 中文即對年鑑學派的種種 ,有深刻 且正確的理解 ,賴氏的長期苦心耕耘 ,委實功不可沒 。 另一件值得一記的事是

,歷

史學界終於也端出了 自己人對年鑑學派較具體 的研究成果

,有

了第一本討論年鑑史學理念的碩士論文(魏楓城 ,19竻.U9.)。可 惜這不是一篇論點成熟的論文

,除

了綜述年鑑三代學人的長時段理念 之外

,看

不到太多作者的創見 ,且其 中還不乏某些對年鑑學派的誤解 。如作者在論文頁

2中

說道要 「探討長時段時間觀的形成及轉變

,進

而剖析長 時段時間觀如何運 用於近代 史 」

,並

認為這有助 中國史家洞察近代歐洲歷 史的發展 。這其實是根

(15)

臺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lAnnaIesSchooI)的翻 詳 、評 介 與研 究論 述(1972∼lggg) 175 本誤解 了年鑑史家

,特

別是布勞代爾的所謂長時段概念

,近

代史事實 上並不足 以成為長時段的觀察單位 ,而年鑑史家 中不管是布洛克或布勞代爾

,其

長時段 理念的應用(實際上也是年鑑史家的專長

),是

在 中古史而非近代史

,將

長時段 用以解釋近代史 ,正犯了命題與實踐相矛盾的錯誤 。 說到對年鑑學派的理解和誤解

,九

○年代的一場小爭議 ,也頗值一提 。起 因是賴建誠(1992.“.)對張家銘先前所發表的一篇論文(1%7.U3.)有所論評

,大

是認 為張文誤解 了布勞代爾 的史學理念 ,不同意張氏所言布勞代爾 具有濃厚 的 社會學傾 向及畢生致力於建立歷史社會學等觀點 。此文一出

,迅

即 引起當事人 張家銘為文還擊(1992.∞.),認為賴氏並未完全正確理解他文章 中的真正意涵 , 亂貼標籤 的作法

,有

欠公允 。一個是臺灣長期浸淫在布勞代爾世界的名家

,一

個是在東海 大學 受教於布勞代爾 的臺灣知音高承恕的高足

,這

本來應該是 一 場 精彩可期的學術辯論

;可

惜的是 ,不知 因何緣故 ,雙方交鋒僅 此一 回合即告鳴 金收兵

,沒

有後綾發展 。其實若細觀賴建誠的文章

,可

發現被他批評 的

,還

包 括顏建發(19觩.“.)、翟本瑞(19跖.U1.&19S9.U3.)、陸先恆(19路.12.)等張家銘的 同 門師兄弟

,卻

未見其 中任何一人有所 回應

,或

許是默認賴建誠批評得有理吧? 臺灣學界還很少為 了對西方史學 家理解不同

,而

致產生學術上的辯論

,站

在旁 觀者的立場

,總

希 望真理能愈辯愈明 ,只要不作人身攻 擊

,相

互詰難又何妨? 這場論辯 的曇花一現

,反

應的也正是臺灣學界不願對話 的生態現象

,我

們對西 方理論與觀念的許多誤解與濫用 ,或許也正源於我們懶於論辯的學術風氣吧? 除了研究論述漸 多外 ,九○年代臺灣學界對年鑑的理解

,與

八○年代最大 的差異

,乃

在 已逐漸 由視若圭臬般地譯介摘述

,更

進一步地加以指責批判

,這

在數十年 來引進西 方史學流派的歷程 中

,還

是少見的現象

,顯

現的正是臺灣學 界有 自信 的一面

,其

代表人物就是賴建誠 。縱觀賴氏早期對年鑑學派的引介 ; 與一般學界對西 方史學理論或流派的介紹 ,並無二致 ,翻譯之外

,多

半是站在 崇仰 巨人的角度

,作

名著的內容摘述

,尚

未能 真正深入敵陣

,揪

出西 方史家史 著 的缺失所在 。但在九○年代以後的作品中

,賴

建誠似 乎 自認 已具備 向巨人挑 戰的能 力

,多

篇作 品均命 中年鑑史學(尤其是布勞代爾)的要害

,批

評也愈形尖

,所

言甚至是 當今西 方史家尚無人敢言者 。其 中最有代表性意義的 ,當是他

(16)

長 達 近 七 萬 字 的 宏 文 〈對 布 勞 代 爾 《物 質 文 明 、經 濟 與 資 本 主 義 》的解 析 (上×下)〉(1991.∞.&1991.12.)。布勞代爾這部 鉅著

,如

今幾 乎 已成為 可與馬克 斯 、韋伯鼎足而立的資本主義力作 ,頗引起臺灣社會學界的重視

,觀

察表三也 可以發現九○年代以後 ,對布勞代爾這部書的討論逐漸增 多

I,但

在廣度與深度 上 ;均略顯不足

,真

正欲求對布氏這部厚達兩千頁的鉅著

,有

一深刻 且快速的 理解

,還

是得求助於賴建誠這篇解析 。賴氏說 「任何人都可以當導遊 ,其必要 條件是

,從

頭到尾細讀一次 ,然後再快速地翻閱一次以上 」(上篇頁 159而在這 篇 〈解析(上)〉

,賴

氏 可說是一個十分稱 職 的 導遊

,從

「架 構 與 內容 」 、 「概念解說 」等兩方面 ,完整地介紹布勞代爾這幅超大型歷史壁畫的架構與理 念

:文

章 雖長

,但

讀來一氣呵成

,全

無滯澀感 。但更精彩的還在 〈解析(下)〉 的 「綜合評論 」部份

,有

頗多直攀正 中巨人鼻樑的評論 。如他認為 ,「就寫作 方 法 而 論 」

,這

部 書 中布 氏 的 「舉 證 方 式 有 略 為 過 份 炫 耀 淵 博 之 嫌 」(頁

191),又

認為整部書的重點在第三冊 ,前兩冊是屬於法國傳統博徵學派 「百科 全書式的寫法 」 、 「看不出一個有機的結構 」

,諷

刺的是

,博

徵學派的歷史寫 作法

,正

是年鑑學派 向來極力反對而以此 自我標榜的(頁 1呢)。他也舉例說 明 「布勞代爾 的寫作法有時是不夠嚴謹而有湊資料之嫌 」(頁1939,「另一個寫作 上的缺點是

,他

有時提 了一個問題的頭 ,然後也沒處理

,就

留給 了讀者 自己揣 摩 」(頁

1%),在

賴氏看來 ,「《資本主義 》是未入虎穴 之作

,是

綜合者的作 品 ,《地 中海 》才是 挖礦 者與再製者 ,《資本 主 義 》是 開 了超 級 市場 當了經 理

,對

各項貨 品都很瞭解 ,(但卻)是一項較不流汗的工作 」(頁

l99),雖

然他 不否認開得起這種超級 大賣場的人也不多 ,但仍然 「傾 向於認為布勞代爾的資 本主義發達史是 『熱度 』

(引

起出版與讀書界的熱潮)大於 『亮度 』

(歷

史的洞 識)」(頁

199) ,賴

氏甚至大膽預測 ,「如果布勞代爾這套著作在下一世紀仍 有 人參 閱的話

,那

會 因為是它百科 全書式 內容 的吸 引力

,大

於 它在 架構 、概 | 除了表三所列外 ,另有幾篇論文雖標題不以布勞代爾為主,但內容頗有涉及者 ,如丘延亮 〈從認識 論的高度再思考 “發展經濟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一卷一期 ,19SS年春季號;沈宗瑞 〈資本主義體系的長波 〉 ,清大共同科 (社會科學論叢》第一輯,1988年;陳介玄 〈合理的勞動 組織與近代資本主義精神——對韋伯新教倫理論題的再思考 〉,《中國社會學刊 》第 13期,19粉 12月等文 ,均可供參考 。

(17)

垂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AnnalesSchool)的翻 譯 、評 介與研 究論 述aU92∼lgUg9 念 、理論與細節論證 方面的說服力 。」(頁 19切這些對史學大師與鉅著的指摘 , 均有憑有據

,絕

非無的放矢 。這種見識與勇氣 ,正是我們 向來在 引進西 方權威 理論時最欠缺的 。反觀社會 學界許多討論布氏資本主義的論文

,讀

後均無如此 令人痛快淋漓的感覺

,似

多仍停 留在 導讀與理解的層次

,缺

乏像賴建誠單刀直 入 、直搗 黃龍 的功 力 。臺灣其 實沒有 必要再掀起繼 「韋伯 熱 」之後 的 另一股 「布 勞代爾 熱 」

,社

會 學 界人 才濟 濟

,或

許應 對賴氏 的評 論作 一 番 理 性 的檢 討

,莫

對布勞代爾 一頭 熱 。除了這篇長文之外 ,賴建誠 另有幾篇較短的書評 , 對 布 勞 代 爾 的 諸 多缺 失

,批

評 也 同樣 絲毫 不假 以 顏 色 。如 在 評 《論 歷 史 》 (1992.∞.)中

,認

為該書的十三篇文章是 「三好三壞七中等 」,「可見 大師級 的 人物也非篇篇皆上 品 」(頁l〥

5),並

對布氏經常高舉 自己的三大法寶(長時段 、 總體史及史學與社會科學整合)來框套他人著作 ,感到十分不以為然 ,「不合框 框的就攻罄 ,未免主觀性過強 」(頁

169,甚

至還質疑布氏就穿著這麼三件衣服 縱橫學界近半世紀 ,「難道他沒能力多做幾套新的嗎?」 (頁16Φ在評 《法閱西 特性 》(l997.∞.)一文 中

,則

認為全書的架構在 「歷史概念與分析手法上都未超 過 《地中海 》」(頁

U9,「

整體的感覺是 ,他博學多聞

.偶

爾有一些不錯的見

,可

惜 大部份篇 幅 流於 摘 述

,因

而 缺乏深入動人 的說 服 力 」(頁249)。 《文 明的 文法 》(1997.U3.)貝j直接 了當地說 「我 不相信 有 『文 明 的文 法 』這 回 事 ,我也不認為布勞代爾 的 『長時段 』概念 ,能有效的增進我們對文 明史的理 解 。」(頁1899這麼尖銳的批評 ,乍看之下 ,很難想像是在點名世界級 的史學巨 擘布勞代爾

,更

難想像是 出 自一位臺灣經濟學者之 口 。賴氏的評論是否完全得 當姑 且不論

,但

至少讓臺灣學界知道 ,對於年鑑學派

,除

了景仰與學 習之外 , 我們應該還有更寬廣的討論空間 。

參 、反省與檢討

行文至此 ,似乎可以看出 ,年鑑學派雖是個不折不扣的歷史學派

,但

縱觀 二十多年來臺灣對其引介研討最力的 ,卻是社會學與經濟學界 ,相較 之下

,史

學界 真正具體的貢獻並不多 。若以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來觀察

,年

鑑學派被 大

(18)

量引進臺灣的八○年代 ,正是臺灣社會 由威權專制走 向民主改革的關鍵年代 , 學術界也逐漸 對外 開放 ,不再有任何人能一手掌控所有的資源 。因此年鑑學派 在臺灣的傳播

,若

與早年 美國新史學 一德國蘭克學派相比較

,其

最大的差異就

,臺

灣 已不 再有能 登高一呼 、萬眾景從的史學 鴻儒

,過

去 「史學 就是 史料 學 」式的歷史謬誤 ,幸而未在年鑑學派的播 過程 中重演 ,而這似乎也正符合年鑑學派 向來不強調理論教條與意識型態 的史學風格

,我

們也慶幸 自己能夠理性健康地理解年鑑學派 。史學界過去在韋 伯熱潮 中

,參

與也還算踴躍 ,反而是對與史學 同行的年鑑學派

,討

論未見相對 熱烈 。倒是個頗有意思的話題 。 臺灣的社會學界和經濟學界 ,會對此一西方歷史學派感興趣

,在

過去也是 少見的情形 。推測這可能跟年鑑學派的某些主張 ,如長時段的分析單位 、總體 史的研究法及強調史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對話等有 關 。社會學界長年以來在建 立模式 、解釋理論時

,忽

略時間因素與每一個社會不 同的歷史縱深

,以

致經 常 出現張冠李戴或孤證無力的弊端 ,不只外界詬病

,社

會學界也 已 自覺 思考解決 之道

,從

年鑑學派的身上 ,他們應可獲得很好的啟發 。至於歷 史學與社會學乃 至一切社會科學 的結合對話 ,已經不是新鮮課題 ,二十年來不斷有個人或集體 的呼籲與討論2。只是討論歸討論 ,在實際的連作上 ,並不全如想像 中順暢 ,經 2個別的論述 ,較著稱的如余英時為 《史學評論 》第一期所寫的發刊辭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一一反省 與展望 〉(1999年7月)中,即強調 「史學是一種綜合貫通之學,必須從其他相關的各種學科中吸取 養料 」,這篇論文在此後幾期的 《史學評論 》中引起頗為熱烈的回碧 。張玉法在 <歷史學的新領 域 》(臺 :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及高承恕在 《理性化與交本主義——章伯與車伯之外 》(葐: 聯經出版公司,19路旬 中 ,也有多篇文章論及此 。集體的討論成果方面 ,據筆者所知有兩次 ,一 是 19π年 6月由思與言雜誌社主辦的 「社會科學與歷史學討論會 」,會中邀集了社會學 、人類 學 、政治學 、心理學與歷史學等領域的五位學者對話 ,並有數十位學者專家參與討論 .另一次是 1981年5月由中研院民族所主辦的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 」 ,會中高承恕 、文崇一及賴澤涵等 人的報告 ,也都觸及此一課題 ,參與此會的眾多學人發言內容 ,也頗有可參考之處 。這兩次討論會 均結集出版 。又中國社會學會也在 19“.年7月舉辦 「社會學的歷史研究研討會 」,會中有多篇文 章為社會學研究者對中國及蕫灣社會史的研究 。除此之外 ,康樂 、黃進興主編 《歷史學與社會科 學 》(臺:華世出版社 ,1981勻,則是譯介十一篇外國學者對此一課題的論述 ,頗有啟發性.又 如黃俊傑編譯 《史學方法論叢 》(臺北 :垂灣學生書局,1999年)、李弘祺編 《史學與史學方法論 集 》(巨 :食貨出版社 ,198U年)及杜維運 、黃俊傑合編 《史學方法論文選集 》(臺北 :華世出版 社 ,1999年)等中外論文集中 ,也都衷集了頗多這一方面的論文 。

(19)

壹 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IAnnalesSchoo1)的翻 譯 、評 介與研 究論 述ag,2∼1ggg) 常可見的是

,社

會科學研 究者濫用或誤用中國史的史料

,作

一廂情願 或斷章取 義式的論述 。要不就是歷史學研究者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 ,引用社會 科學的理 論和方法

,作

不成熟的歷史解釋 。多數耆宿級的歷史學者

,則

根本不屑用十九 世紀以後才漸次成型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 ,來解釋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歷史 , 而仍 習於傳統敘述與考證史學的寫作 。我們實在看不出

,討

論 了二十 來年的史 學 與社會科 學 整合

,究

竟有 甚麼 具體 的成果呈現 。這種 情 形 其 實 不 單只在 臺 灣 ,即使是在西 方學術界 ,也大 同小異 ,年鑑學派之所以自旨夠快速崛起於世界 史壇 ,與其幾位 開山宗師在這 方面的雄厚功力與具體著作

,不

無關係 ,因為他 們是真正做到了一般史學家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業 。科際整合是一件說 來浪漫 、 行來艱難的工作

,年

鑑學派成功地做到 了 ,面對其如山的成就

,臺

灣 衷學與社 會科學界凡是有心於此的人 ,恐怕都還有迢遠的路要走 。

.

整體檢討起來

,臺

灣對年鑑學派的引介雖不無成就

,但

不論是在翻譯 、評 介與研究論述等方面

,確

實都還存在某些瑕疵 ,以下分項述論之 。 1.在翻譯 方面 ,因筆者不懂法文 ,英文原著也並未全數熟讀

,所

以對譯文 的優劣當否無力置評 。所想指出的是幾項普遍的缺失

,一

是譯名太過雜亂

,人

人各行其是

,單

是 F.Braudel一 ,目前所見就至少有五種譯名

,這

對作 中文資 料索引而言

,是

極無效率的事 。學術界的這個百年老問題

,眼

看就要邁入廿一 世紀

,但

似乎仍然看不出有解決的希 望 。其二是譯文應該力求流暢 易讀 ,不管 譯 自英文或法文

,均

應交給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人來做

,在

遇到關鍵 問題時 , 才不致 囫 圇吞 棗

,亂

譯 一通 。這種惡例

,以

劉北 成所譯 的 《論 歷 史 》一 書為 最

,頗

不可原諒

,其

實其他人的譯作 中 ,也不乏這種情形

,細

誼即可尋得 。三 是翻譯應尋 真正值得 一 讀的名著

,並

力求避免資源重複浪費 。在翻譯 年鑑名著 的工作方面 ,臺灣實在落後大陸太多

,布

勞代爾的多數鉅著

,大

陸方面據悉均 已全書譯出〕

,而

臺灣卻只有賴建誠譯出了 《地 中海 》的一小部份

,相

較於大陸 3如唐家龍 、曾培耿 、吳模信等譯 《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t京:商務印書館 , 1996年)、顧良 、施康強譯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 、經濟和資本主義》q匕京 :三聯書店 , 1992年、1993年)、顧良 、張澤乾等譯 《法面西的特性:空間和歷史》σL京:商務印書館,19舛 旬 等等. l乃

(20)

學界與出版界的積極態度 ,確是值得我們檢討 。 「研讀偉 大的史著

,正

可幫助 一個歷史學生恢宏他的視野

,幫

助他找到他所應該採用的 方法

,反

省他所受時 代風尚的影響 。學習歷史的專業學生真是不可忽視史學名著的重要價值 。」4我 們不會苛責一個美國學 者一定要通法文才算瞭解年鑑學派

,但

臺灣的學風

,卻

經常有意無意間鄙視透 過 中文著所作的外 國史學研究

:這

也使得很 多學者將翻 譯視若畏途 ,不願投下心力從事 。連名著的翻譯都付之闕如

,還

能談甚麼對年 鑑學派的深入研 究

?誰

都知道 ,只要翻譯得好 ,理解上未必輸給原著

,試

問今 日作年鑑學派研 究的

,除

了少數精通法文的學者外 ,有幾個人不是透過英文譯 作 來作理 解 的 呢

?如

果不是缺乏 自信

,為

甚麼我們相信 英譯 卻 不能 接 受 中譯 呢

?另

外要說的是

,翻

譯工作應該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 力

,做

最有效率的事 , 不應該重複投資 。茲舉姚蒙 、李幽蘭合譯的 《法國當代新史學 》(1993.U9.)這 年鑑 史學論 文 集為例

,其

中的幾篇 論文

,如

第一章 的 〈新 史學 〉 、第 六章 的 〈心態史 〉

,在

本 文表一 中可發現 梁其姿皆早已全文譯出(題目略 異

,分

別是 〈新歷史 〉 〈心態歷史 〉

),梁

氏法文功力應可無庸置疑

,豈

有勞隔海 招請大 陸學者再重譯一次之必要

?又

如江政 寬所譯 《法國史學革命

:年

鑑學派 1夗 9-B9》一書

,譯

文尚屬通順 ,但揆其 內容

,試

問與姚蒙 、賴建誠之前所 寫的相 關 著作 ,相去幾何

?九

○年代的臺灣學界 ,已有批判年鑑學派的功力

,卻

仍在翻 譯此等敘述性的入門書籍 ,不是相當地荒謬嗎? 回頭檢討歷史學界 。自表一 中可以發現 ,扣除賴建誠與大陸學者的代工作 品後 ,歷史人在這方面的貢獻十分有限 。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幾點可能 ,一是 史 學界可能較愛好原文資料 ,不喜歡翻譯的作品 ,二是本身的外語人才不足

,沒

有 多餘人力可致 力於此 ,三是可能根本不屑從事翻譯工作 。筆者就個人的學 習 和研究經驗要指出的是 ,能有時間精力和機會 ,多學幾種外文 、翻 閱外文著作 固然很好

,但

這只能是個期待

,在

現實層面上 ,能有此能 力與機運的人其實很 少 ;職是 之故 ,要快速一探年鑑學派究竟 ,透過良好的 中文翻譯

,仍

應是最為 方便有效 之道 。其次是外語人才(特別是英文以外的第二外語)的缺乏 ,已是個 4見 李弘祺 ,〈學習歷史應該研歆史學名著 〉,(出版與研究》 ,第困 期 ,1998年8月。

(21)

士洘有 關法國年鑑 學派(AnnalesSchool)的翻譯 、評介與研 究論述aU92∼lgggl 老 問題

,也

是史學界數十年來揮 之不去卻少人願意確實面對解決的 間題

,這

牽 涉到課程規劃及學術生態等大課題 ,恕筆者無力在此細論 。至於成名學者不願 從事翻譯工作 ,以臺灣 目前的學術現況而言

,倒

也無可厚非

,但

如果認為名著 翻 譯確 屬要事 的話

,又

何 妨 容許研 究生以 翻譯外 國史學 名著 的某 些篇 章 的 方 式

,來

替代專題式的學期報告 。事實上

,好

的翻譯所需投下的心血努力

,未

必 少於一篇東拼西湊的報告 ,問題在於很多教授不願承認翻譯也是學術成就的一 種 。這種鄙視翻譯的心態不變

,再

過十年二十年

,前

面我們所談到的 問題

,恐

怕依舊得不到解決 。 2.在評介 方面

,筆

者沒有 太多意見 ,只不過要再強調一次

,臺

灣 史學界應 該培養兩種風氣

,一

是走出研究室

,迎

向社會 大眾 。住在 象牙塔裏孤芳 自賞 固 然很幸福

,但

長期不食人間煙火

,漸

和整個社會脫節

,久

而久之

,人

們不愛讀 歷史 ,史家寫的作 品成 了 自己人的小眾讀物

,進

不了普通家庭的書房 客廳 ,史 學對社會的影響 力 自然 日漸式微 。看看今 日臺灣各級學校 中歷史課程 的逐漸縮 減 ,歷史系所畢業者謀生備感艱難

,正

是史學界數十年來遠離群眾所結下的惡 果 。在這一點上

,年

鑑學派當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但

其實 際運作情 形如何

,卻

不見學界有 充份的介紹

,委

實令人遺憾 。其次是 史學界應養成勤於 寫書評的風氣

,學

術研究最怕的不是眾人勇於批評

,而

是大家都鄉愿保守

,不

想得罪人 ,不願作良性的批評 。誰都知道

,學

術要求進步

,研

究成果應該接受 各 方檢驗

,才

能驗 出病端

,汰

莠存菁

,才

不致 一再犯 同樣 的錯 誤 。可是在 臺 灣 ,年輕一輩的不敢輕 易批評人

,怕

資歷太淺 、人微言輕

,更

怕一語不慎 、得 罪多方

,而

前輩學者更不願 寫書評 ∴因為對 自己的學術令審無所增長 。但我們 看到 ,年鑑學人像費弗爾 、布勞代爾等

,即

使在成名之後

.還

是非常勤於寫書 評

,這

一 則顯示他們不斷在吸收新知追求進步 ,再則也可刺激學術研 究良性循 環 ,讓用心撰述的好作 品出頭

,也

給企 圖魚 目混珠者警惕 。臺灣學界 之所以有 很多濫竽充數的著作橫行 ,正是這種不願評介他人作品的學風所造成的 。 3.在研究論述 方面

,觀

察表三

,這

部份以社會學界的著作居 多

,筆

者完全 不懂社會學

,但

站在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 ,對於社會學界的研究者有幾句話 要 說 。首先是閱讀外文原典 固然辛苦有加 ,不過 內容應先經過深刻的消融

,變

成 181

(22)

有 自己論點的作 品後

,再

向讀者公開

,會

比較有積極的意義

,但

年輕一輩的社 會 學研 究者

,似

乎都 太 心急 了 ,自己都 還沒有 消化完全

,就

急著 要反 哺給 讀 者 ,結果是通常讀後除了多一點兒知識外 ,沒有增長 多少見識

,甚

至 比還沒看 以前更加糊塗 。像趙蕙鈴(1996.U3.)和何彩滿(1997.12.)的文章

,滿

篇 皆是摘述布 勞代爾在 《資本主義 》一書 中的看法 ,至於這些看法是否恰 當

?有

無可商榷批 評之處

?或

者對於我們能否帶來甚麼具體啟發

?卻

全未見提及

,甚

至連作者本 身的閱讀心得也看不到 ,而這些卻往往才是讀者最想一探究竟 的 。如果要為布 勞代爾的著作 寫讀書摘 要的話

,這

樣的文章也略嫌粗糙簡 陋

,況

且現在布勞代 爾 的幾本鉅著均已有 中譯本

,讀

者人人可 自閱讀過程 中整理出一大套的摘要 , 不勞作研究工作者費心 。如果說轉述大師看法也能算是一種學 習成果的話

,那

也應該留著交學期報告

,或

在課堂上討論即可

,公

然對外發表

,就

未免太低估 學界的閱讀能 力 。其次是許多年輕學人似乎都企 圖心過大

,動

輒短短兩三年 內 要作成對兩位甚至三位世界級大師的比較評論 ,似乎只研究一個人不足以成其 大

,這

種 心態在社會 學 研 究所 的學位論文 中表現得最 明顯 。精 神 誠 然 勇猛 可 嘉

,但

事實上

,很

多沉浸在某一位大師的學術領域 中十數年的老前輩 ,都不見 得能把所有相 關問題都搞懂

,更

遑論研究生經驗稚嫩且有沈重的課業壓 力 。企 圖心太大而能力時間無法配合

,所

展現的結果 ,往往就是論述不夠深 入

,或

只 能為每位 大師的論點作綜述整理 ,而無法進行細部討論 ,當然也提不出甚麼有 益學界的創見 ,實在相當可惜 。最後 ,是許多社會學研究者都注意到 了社會學 與歷史學會通的課題

,但

對這個 問題的實際看法 ,卻又往往似是而非 。平心而 論 ,社會學與歷史學的交流對話 之所以困難

,乃

在雙 方面瞭解的不足 ,史學研 究者要是肯靜下心來讀幾本社會學的經典名著 ,社會學者若是肯潛沉幾年於歷 史學的浩瀚 中

,雙

方的對話 自然就容易多了 。當然這還牽涉到雙 方的本位主義 心態 ,甚麼時候彼此能坦承 「人 」才是研究的主體 ,歷史學或社會學只不過是 有助瞭解人的一種客體學 門

,這

才能真正地談到史學與社會學甚至社會科學 的 整合 。最 困難的一點也正在此 ,大家都是光提倡而不行動 ,要不就是說法令 人 不敢茍 同 。以王崇名(19叨.U9.)的文章為例

,其

最後結論說 :「年鑑 史學經 由對 於歷史複雜性的充份掌握 ,已經感受到社會與文明的時間與存在 ,臺灣的社會 學與歷史學 ,一直在西 方的理論上打轉 ,鮮少進入 自己的社會與歷史

,對

於歷

(23)

憂灣 有 關法 國年鑑 學 派lAnnalesSchoo妙的翻譯 、評 介與研 究論 述(1972∼lggg) 史的複雜性幾近簡單的理解 。」(頁8紛關於社會學筆者無可置評

,但

不知王先 生又對歷 史學瞭解 多少

?中

國本身並沒有社會學的傳統 ,之所以一直 必須在西 方的理論上打轉 ,那是 因為這原本就是近代才引 自西方的舶來品

,在

未充份本 土化之前

,如

何能脫離這種學術依賴的宿命

?中

國史學有著兩千年以上的優 久 傳統

,沒

有建立 系統的歷史哲學與理論 ,固是其常受西 方史家嘲弄之處

,但

這 並不代表 中國整體史學成就不如西 方

,之

所以要引用西 方理論

,是

為 了加強 自 身歷史解釋 的週延性與說服 力

,而

幾乎每個研究歷史的人

,深

入之後都會 謙虛 地讚歎歷史的複雜性

.任

何時代 、任何領域

,從

未有人敢說 自己無所不知無所 不曉 ,怎麼能說歷史學界 「對於歷史的複雜性幾近簡單的理解 」呢

?這

話可能 只有用在社會學研究者身上比較合適吧

!至

於是否進入 自己的歷史

,絕

不是簡 單三言兩語可以說盡的 ,用年鑑學派的那一套長時段觀來判斷適合 嗎

?王

先生 不是反對史學界在西 方的理論上打轉嗎

?可

是知不知道不勞代爾 的那 套理念 , 並 不是 研 究歷 史 的萬 靈丹或 至尊 法 寶

,一

語否定掉 中國兩千 多年 來 的 史學 成 就 ,不嫌太武斷 了點嗎?

肆 、結 語

誠如黃進興先生所言 :「光憑西學理論究竟只能糊 口渡 日,並不足以成就 大事 。再 多 、再高明 、再 先進的西學 ,充其數只能將 中國歷史降為普遍的事例 而已 ,實質上並無法彰顯 中國獨特的歷史經驗 。」,近百年來 ,中國不 斷地從西 方吸收各種先進 的史學理論與方法

,藉

以充實 中國史學傳統 中較虛 弱的一面 。 但幾乎無分清濁地照單全收的結果 ,卻常產生橘踰淮為枳的消化不良現象

,每

一種理論或方法的形成

,莫

不有其相應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忽略了這點不可共 通性

,硬

要生吞活剝別人的既有成果 ,導致營養不良是可預知的 。年鑑學派所 提倡的幾套觀念與作法

,其

實並非從天而降或突發奇想式的新異事物

,只

是他 們在 自己的史料基礎上成功地將其理念轉化為確實的著作 ,我們是否也可以如 法泡製呢

?中

國史學的獨特性

,經

常使得它成為許多西 方原則的例外

,即

使是 s見氏著 〈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 「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中國文化研究 所學報》,新第六期,1999年,頁芻3。

(24)

年鑑學派那套 自認放諸 四海而皆準的法寶

,恐

怕也 同樣涵括不 了中國史學的特 殊性‘。 二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

,在

行將邁入廿一世紀的時刻 ,中國史學 的重大課 題 ,應該不在吸收更多的西 方理論 ,繼續為洋人作嫁抬轎

,而

是要如何才能走 出 自己的路 。年鑑學派在戰後半個世紀的奮鬥中 ,從向德國學習而超越德國 , 甚至將影響力推 向美國 、擴及全世界 ,開闢出法國史學的新路

,這

才是我們 最 須要學習的 。說是民族 自尊也許太八股

,但

近十年來 ,中文史學界確 實已有人 默默在努力走出 中國人 自己的史學道路 。一九九○年初 ,中研 院史語所一群新 銳研究人員創辦 《新史學 》雜誌

,標

榜要納百川以成其大 ,為新時代 的 中國史 學做見證 。其他還有黃仁宇提倡的 「大歷史 」’、許冠三的 「大(活)史學 」B或者 黃進興所謂 「別有特色的史學 」’

,這

些概念的提出 ,不論是否受到年鑑學派的 實質影響

,所

彰顯的事實是

,在

受西 方史學理論數十年的衝 擊與洗禮 之後

,有

自覺意 識的研 究者

,不

再甘 於終身 為人搖旗吶喊

,而

想用 自己的腳走 自己的 路 ,用自己的話說 自己的想法 。雖然概念架構稍嫌薄弱 ,成果也尚未累積到 國 際水準

,但

相信行遠必 自邇 ,成大海者 由於涓滴 ,持之以恆

,或

許我們 真能像 年鑑學派一樣 ,走出一條屬於 中國史學 自己的新路 ! ‘深諳年鑑史學的梁其姿在 〈心態歷史 〉一文中即曾談到 :「除了一些個別的瑣碎的例外 ,心想在中 國史研究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 。雖然最近已有史學家如謝爾尼fJacquesGeme°在提醒我們 ,但我們 難免要問,是杏中國歷史發展的獨特經驗把這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減至最低呢?抑或中國遵留至今 的史料性質並不宜於這方面的探討呢?只有等到我們在這個領域積累更深入的研究後,這些問題才 可能有較滿意的答案 。」 《史學評論 》 ,第七期 ,頁99。 7黃 氏向來強調看歷史應力求放寬視野 ,要有如同經濟學上 MacrUEcUnUmy的概念:而主張要建立 MacrUH㎞四 ’無論是從短期歷史看整體的 《高曆十五年》(臺北 :食貨出版社 ,19“勻 或是後來 由長期歷史看中國發展的 《中國大歷史》(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都強調此一頗神似於布 勞代爾的長時段的概念 。不過也有人批評他的大歷史相較於布勞代爾的長時段 ,「顯得想像力充 足 ,但理論架構不足 」 。參高雅菁對 《萬曆十五年》的書評 ,(當代 》 ,第∞ 期,19夗年12月。 8參 氏著 《大(活)史學答問)(臺北:桂冠固書公司,1996年),所謂 「大史學 」精要而言共有四大: 「根基深厚之大 」 、「兼容並包之大 」 、「門戶開放之大 」及 「宗旨正當之大 」 ,並強調其大史學 所請求的 ,既非英式的 「元史學 」 ,或美式的 「後設史學 」 ,亦非法式的 「整體史學 」(頁91),頗 有建立一家之言的氣概. ’ 參同註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馬碧雯副校長 17-10-2019... 支援教師教授初中學生學

設計者 姓名:鄧雅莉老師 學校:粉嶺禮賢會中學 學科/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A.

• 這種 學與教策略把歷史了 解和歷史思考的權利還給 學生,激發了同學之間的 互動,有利協作能力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