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象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問對話之一-精神衛生現象學:初步典範之建構-作為一人文科學之精神衛生現象學(3/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象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問對話之一-精神衛生現象學:初步典範之建構-作為一人文科學之精神衛生現象學(3/3)"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輔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間對話之一— 精神衛生現象學:初步典範之建構— 作為人文科 學之精神衛生現象學(3/3)

A Dialog between the Phenomenology and the Humanistic-Social Science-Phenomenology of the the Mental Health: Constitution of a Primary

Model-Phenomenology of the Mental Health as a Human Science(3/3)

計畫類別: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執行期限: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汪文聖 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計畫主持人:汪文聖 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共同主持人:蔡錚雲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之附件: 無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中華民國 91 年 10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輔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間對話之一— 精神衛生現象學:初步典範之建構— 作為人文科 學之精神衛生現象學(3/3)

A Dialog between the Phenomenology and the Humanistic-Social Science-Phenomenology of the the Mental Health: Constitution of a Primary

Model-Phenomenology of the Mental Health as a Human Science(3/3) 計畫類別: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執行期限: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汪文聖 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共同主持人:蔡錚雲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計畫參與人員:許樹珍 助理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系 陳宛萱 碩士生兼任助理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潘永傑 碩士生兼任助理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一、中文摘要 本年度計畫旨在總結前兩年的研究內 容,並嘗試以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回應本 土心理學研究以及精神醫療照顧工作的特 殊處境與問題。在之前的研究中,已先後 就海德格詮釋現象學在精神病照顧的特殊 意義、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照顧倫理問題做 過討論與說明,並透過對余德慧等所發展 的詮釋現象學的省察,嘗試對本土心理學 的方法提出回應。本年度計畫在這個基礎 上,更加強調本土精神病理學實務研究所 展示出來的,特殊社會文化條件如何對精 神病徵、病人與照顧者看待疾病的態度發 生影響,以及目前所使用的醫療典範與照 顧方式,是否能夠與海德格的方法相互應 證。如此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海德格詮釋 現象學方法如何實際應用到本土的精神病 照顧工作上。 本文中選取三位國內學者的實務研究 工作論文,分別就台灣民俗信仰、中國人 的情緒表達以及強調群體支持的治療特色 提出現象學的學理分析,並藉由這些討論 延伸至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對於行 動生活(vita activa) 的討論中。 關鍵詞:胡塞爾、海德格、鄂蘭、詮釋現 象學、本土精神病理學、照顧、倫理、行 動生活 Abstr act

The recent research bases on the content of the previous two researches and try to respond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and the problems in both domestic-psychology and mental therapy in Taiwan with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In the precious researches we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tion of Heidegger’s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with dealing with the mental health nursing and its derived ethical issues. Furthermore we scrutinized the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put forward by 余德慧 and others in order to respond

(3)

local/domestic psychological method. In recent study we focus more on how particular specific social conditions, which demonstrated by domestic psychology in Taiwan, influence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the reaction between patient and nurses; as well as whether the existing therapy pattern and the ways of nursing could verify Heidegger’s method. We aim to contribute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Heiddger’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to the local mental therapeutic nursing.

In this article we select three local practical research thesis in the study of Taiwanese folk belief, Chinese emotional expression, group supporting therapy and evaluate the phenomenological doctrines which some how imply in all researches, finally we continue the argument to the discussion of ‘vita active’ proposed by Hannah Arendt.

Keywords: Husserl, Heidegger, Arendt,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Local Psychiartry, Care, Ethics, vita active

二、緣由與目的 在過去三年中,筆者與共同研究者特 別是陽明許樹珍教授先針對照顧一詞,做 了以海德格哲學為依據的存在性意義探 討,其中也涉及了賓司汪格與海德格看法 的異同處。雖然我們曾對精神病患症狀現 象學理論作了介紹,但並未將之併入照顧 之範圍,以更見出對精神病患照顧的特定 意義。對於研究方法我們也做了反省:既 然將照顧定位於海德格的哲學範疇內,那 麼當實務研究者從生活世界中觀察護病間 關係,以建構出照顧的存在性意義時,是 否將採用海德格所說的「方法」,或者在對 胡塞爾超驗現象學方法做一擴變的前提 下,沿用後者方法來進行研究?這是筆者 第一年所關切的研究內容。1 針對這方法的課題,筆者隨即對余德 慧與余安邦等所使用的詮釋現象學方法做 一省察,欲澄清海德格所說的方法實際應 用的問題。對於胡塞爾與海德格現象學方 法之爭論的化解,筆者轉而主張彼此有互 為包容的可能。除了對本土心理學的方法 省察外,我們也涉獵了其以文化心理學立 場來看的一些文化現象,本土的精神病理 學即為一例。雖對之並未深究,但也預示 了爾後談論本土精神病患的可能內容與方 向。這些可歸於筆者在第二年前階段的研 究心得2 在對照顧存在性意義進一步體認下, 我們接著瞭解了這裡實蘊含了海德格哲學 中具原初性的倫理意義,海德格以牽掛結 構 (Sorge-Struktur; care-structure) 為此有 之本質結構,故當我們以照顧存在性意義 根源於此牽掛結構時,照顧本身即隸屬於 這裡所說的原初倫理學,而對存有自身顯 露之領會,甚至存有自身的顯露才是倫理 學的根源。鑑於此,我們才能瞭解海德格 如何討論科技問題,以及其中可能發展出 的科技倫理,尤其是其學生優納斯 (Hans Jonas) 如何在存有論立場下建立其責任 原理學說,以及其所蘊發的對於醫護倫理 的討論。由於從 Dasein 與 care 概念所引發 出之生、死議題不可避免,故我們一方面 在優納斯裡即具體見到有關生命與死亡的 1已發表於〈精神病患之照顧存在性的現象學探 討 – 理論的呼應與疏通〉,《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 報》第七期,2001 年 6 月,頁 269-306;或筆者之 《現象學與科學哲學》第 15 章,台北:五南,2001 年 11 月。 2 已發表於〈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 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第 12 期,2001 年 冬,頁 49-76;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第 16 章。

(4)

醫護倫理課題,另一方面也樂見在筆者研 究的同時,余德慧等即在臨終倫理討論上 亦涉及到海德格建立在存有論基礎上的原 初倫理學領域。而這可說是筆者在第二年 後半的研究領域。3 在此三年研究的總結報告裡,筆者以 「本土精神病患照顧倫理的現象學探討」 為題,即在將過去分門別類的討論題目綜 合起來,但顯而易見的,我們必須加強對 於本土精神病患作為研究對象。作為一哲 學理論研究者,筆者實僅能藉國內現有的 實務研究為依據,以對它們之研究內容與 方法做理論的回應與疏通,過去對許樹珍 與余德慧等的研究即本著這類似的動機與 立場。筆者選定的研究對象有文榮光、吳 就君與黃嬡齡等人的不同研究成果。至於 所依據的現象學理論,在本年度的研究中 將 進 一 步 從 海 德 格 延 伸 到 漢 娜 鄂 蘭 (Hannah Arendt) 的哲學裡去。 三、結果與討論 余德慧等將以個體為主的心理學為以 文化為主的心理學所取代,而建立了詮釋 現象心理學或文化心理學4,文榮光亦注意 心理之社會文化因素,探討「靈魂附身現 象」(spirit possession phenomena, 簡稱 SPP) 如何成為本土精神疾病的一種症狀。換言 之,精神疾病不再只是一種生理或個體心 理的問題,它更與人處於社會文化之中息 3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醫護倫理之存有論基礎初 探〉,《哲學雜誌》第 37 期,2001 年 11 月,頁 4-34。 據筆者所知目前涉及此原初倫理學的實務研究者 有余德慧、石世明:〈臨終處境所顯現的具體現象 學〉,同揭書,頁 60-86;趙可式:〈哀傷輔導於安 寧療護之臨床應用〉,「醫學倫理課程與教學研習 會 – 醫學倫理實踐教育之推廣」,中山醫學大學/ 台大醫學院/成大醫學院主辦,2001 年 12 月 15 日。 4 見〈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 介紹〉,頁 55-56;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頁 399-400。 息相關,亦即精神病症的意義結構指向著 社會文化因素的層面。 首先文榮光在本文裡先區別「邊緣型 (peripheral) SPP」與「儀式型 (ritual) SPP」 之不同。後者的附身是一種「自發行為」, 「具有減低社會文化壓力之功能,是群 體、典型、正統的自我防衛機轉」,故這種 附身「常被眾人贊許、支持和尊敬」;它又 被稱為「靈為人附」(a spirit possessed by a person),「意指乩童經由刻意教化之過程, 進入狂喜境界 (ecstatic state),得在神人之 間自由地來去」。至於邊緣型的附身則是 「個人遭遇壓力缺乏恰當管道疏解時,企 圖藉由附身之自我防衛手段,達到治療自 身的目的;它通常不被社會文化所贊許, 反被視為生理及精神的病態行為」;它又被 稱為「人為靈附」(a person possessed by spirit)。 筆者在過去曾多次強調此自由能力為 一正常人的可能性條件,其中論及的是現 象學探究一般人自由能力的根源在哪裡, 以及我們將如何去避免陷入不自由之可能 危機。筆者以唐君毅在其《人生的體驗續 編》5裡一段論點,來對此自由能力之根源 做進一步的解釋,並說明人如何因誤用此 與生具來的能力而導致人生虛幻之可能, 藉此也讓我們反省現象學中胡塞爾以具自 由之超驗主體,或海德格以讓自身顯露為 極致之存有,分別作為自由可能性條件之 根本意義為何。 文榮光於〈靈魂附身現象之文化精神 醫學研究 (三) – 一項前驅流行病學研究〉 6探討靈魂附身在台灣地區盛行的程度,以 為將來研究屬 SPP 之精神疾病在社區中可 5 台北:學生,民國 73 年版。 6 文榮光、林淑鈴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 83-0301-H-037-009)。

(5)

能的流行病學。此研究認為就 SPP 所蘊含 的意義而言,固然有之前研究的社會文化 因素、人與靈魂互動關係因素,更擴及於 SPP 所佔社區的人口比率,而為這些因素 交織下的綜合反映。 接著在〈靈魂附身現象 – 台灣本土的 壓力因應行為〉7針對一案主為阿梅之女 士,進行其 SPP 精神病症的社會文化背景 探討。此個案顯示 SPP 成為夫婦因應生活 壓力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與當時本土傳統 社會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在對這些描述做 解釋部份,研究者亦提出這種 SPP 瘋狂與 否的界定為何的問題,並指出對於 SPP 成 為壓力的因應之道,也對於共同型妄想症 做了精神醫學的解釋。筆者在此注意的是 對於所做的訪談描述如何進行解釋,解釋 所依據的理論與模式有效度為何?整體上 來看,文榮光之研究仍依循著一種量化的 精神,從而這裡的個案研究所得出的意義 結構有限,因為它僅作為量化研究前某些 因素意義的根據而已。 此外,吳就君則8旨在觀察家庭照護者 的情緒表露行為 (Expressed emotion,簡稱 EE) 與 精 神 分 裂 症 病 患 復 發 之 間 的 關 係,對於評估 EE 工具的 CFI (Camberwell Family Interview) 與 FMSS (Five-Minute Speech Sample) 是否適用於中國人的情緒 表露?或如何進行本土化的修正?吳就君 收集 12 個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家屬五分鐘 演說樣本,分別請國內相關專家 (人類學 者、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 社會工作者) 用我國的情緒詞彙來界定。 7 作主為文榮光、林淑鈴、陳正宗、周文君、黃曉 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 73 期, 民國 81 年春季,頁 1-32 (民國 82 年 8 月出版)。 8 筆者參照吳就君國科會計劃〈精神分裂症病患家 屬 情 緒 表 露 行 為 測 量 工 具 跨 文 化 比 較 〉 (NSC 82-0301-H003-019)。 結果研究者歸納為:「受訪者的情緒是寓於 家庭環境中的責任、地位、社會互動而引 發的。」吳就君對於 FMSS 的反省 – 表 述情緒的概念回溯到生活世界的意義,並 在中國社會文化裡重新建構出新的概念表 述 – 確實表現出現象學的立場與精神。 黃嬡齡長期在花蓮玉里榮民醫院工 作,鑒於該醫院的特殊歷史時代背景,以 及台灣建構精神醫療系統與去機構化政策 之績效不彰,故提出了醫院社區化的主 張。基本上黃嬡齡社區營造的理念是 1) 醫 院治療社區化,2) 玉里鎮為治療性社區, 以及 3) 全省性社區。為了落實上述的社 區化理念,玉里榮民醫院實施了「支持性 就業」策略,而在病患從事此工作當中, 研究者發現了病患人際關係特殊的「協力 網絡」9 黃嬡齡視人為一行動的主體,精神病 患之所以為病患,乃在於行動主體的自我 意志為內在許多未知的力量所控制,由此 出現的一些行為即稱為「症狀」,症狀表現 出對病患的「擬象真實」世界,症狀不一 定始終存在,但對慢性精神病患言,一直 有「殘餘症狀」伴隨著,「擬象真實」世界 亦將伴隨著患者一生。在症狀外的生活 中,病患有著可進入常規世界的殘餘功 能,支持性就業即在重建自身價值感後, 漸將破碎的生活世界拼出完整的形貌。工 作本身使患病個體產生了自身價值感,故 讓患者重新回到作為行動的主體應是支持 性就業的意義所在。患者在工作行動中獲 得的支持,首當來自治療者或輔導員,但 久而久之,病患與其他病患間形成一種相 互支持的相似性配對關係。黃嬡齡解釋為 9 對此落實社區化策略與人際關係探討見黃嬡 齡、林知遠、高美雲:〈支持性就業與慢性精神病 病患協力網絡的建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 二卷第三期,1999 年,頁 47-78。

(6)

患者常將治療者或病友當作他們自身的一 部份,他們替代著患者破裂開的世界之一 部份。 社區經營理念中所強調的工作與行動 概念,黃嬡齡歸為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 論:社區支持就業扮演著隸屬社會系統的 國家行政主體,與生活世界中的個別行動 主體間之的中介角色,因這個中介正是溝 通行動的場域,包括病患、家屬與工作人 員的個別行動主體在參與公共領域中讓社 會系統漸趨合理化。10針對工作與行動的 概念,筆者想到了漢娜鄂蘭的思想,或許 從中我們可探討出一些更深入的哲學背 景,以支持及深化這種社區經營理念。 海德格以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在 世的「牽掛」本性,故海德格曾說照顧一 病人,不要剝奪其料理事物的能力,要讓 他保有牽掛之情11。海德格學生鄂蘭則以 vita activa 來詮釋海德格的牽掛概念,由此 讓海德格哲學中的存有顯露出來。 據鄂蘭作為人的根本條件有三:勞 動、工作與行為,它們又合稱為行動生活 (vita activa)。勞動 (labor;Arbeit) 相應著 人之身體的生物性過程,生命本身的需要 促成了勞動。工作 (work;Herstellen)則供 了一個人為的世界,此世界歷經人的短暫 生命而不滅,超越於人生命之上。行為 (action;Handeln)運作在人與人之間,以複 數的人為前提,成了政治生活的必要與充 分條件。12 這三種行動生活面對著生命是 10 可參考黃嬡齡:〈慢性精神病患社區支持性就業 的行動分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 士論文,民國 86 年 6 月,頁 1-8。 11 Heidegger: SZ,p. 122。 12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 7; Hannah Arendt: Vita activa (oder Vom tätigen Leben), München/Zürich: Piper, 111999 (1981), pp. 16-17。 隨著出生來到世界,隨著死亡而離開世界 的命定。三者皆針對「死」而提供了「生」 的可能性,從事者皆會在行動中感到新生 命的興起。其中行為是生的最根本條件, 它蘊含於人的所有行動裡。 勞動所維持的生命首先透過工作所賦 予的世界性得到一拯救,其次一旦成為工 匠人 (Homo faber),人們要在行動中尋找 到有意義、有價值以及有可能性的有效尺 度,則需在行為與言談中求其出路。行為 一方面針對既定不能更張的東西去原諒 (forgiving;Verzeihen),另一方面針對未來 不 能 預 見 的 東 西 去 承 諾 (promises ; Versprechen)13,我們因而能不受制於過 去,也能對未來有些保障。14對鄂蘭而言, 愛與自由,或原諒與承諾的行為,在行為 製造出歷史15、開啟了人類進入政治生活 或公共領域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呈現著 人的存在處於生與死的時間張度之中。鄂 蘭特別強調新生的一面,如她說:「人雖會 死,但出生並不是為了死,卻是為了新的 開始。」16 更有意義的是,這些行動生活在在顯 示人的「新生」氣息,黃嬡齡所提出的照 顧與治療方式在此得到更深刻的理論依 據。 四、計畫成果自評 在前兩年的研究計畫當中,有幾個問 題是一直存在而未能徹底解答的:1)如何 正確的詮釋(本土的)精神病的狀態?2) 以牽掛結構為核心的照顧工作意義如何面 13

The Human Condition, pp. 236-237; Vita activa, pp. 301-302。

14

Vita activa, pp. 302-303。

15

The Human Condition, p. 236; Vita activa, p. 301。

16

(7)

對本土性家庭的照顧倫理?3)對精神病患 如何產生更專業的照顧方式? 針對第一個問題,筆者曾嘗試以胡塞 爾超驗現象學做說明,胡塞爾的超驗主體 乃在求得與時推移之經驗有效性的安立性 基礎,胡塞爾自己即稱超驗主體為有效性 奠基 (Geltungsfundierung) 之所在處17,故 除非因超驗主體不存在後所呈現的超驗假 象 (transzendentaler Schein),否則一切經 驗假象 (empirischer Schein) 都可在超驗 主體之奠基上獲其修正之機會18。在本文 中,更以唐君毅的內在超越性的觀點,解 釋虛妄謊言的來源,提出文榮光所談及的 「靈為人附」、「人為靈附」的差異,乃在 於能否「自由來去」的自由性問題。並由 此帶出海德格對 Dasein 超越性的談論,由 人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反而對於從經驗 處境超離出的企圖做一撤消,以達到「對 於語言表述或感受態度即發即止、過而不 留」的工夫境界,這種對超離性的撤消即 顯示在對死亡之存有 (Sein zum Tode) 課 題上。由此解釋精神病之發生與化解的可 能性。 第二個問題則展現在過往余德慧、余 安邦的研究中指出的本土照顧工作的特殊 處境,在本年度計畫中更以吳就君對於照 顧者的情緒表達的研究,顯示出社會文化 如何影響照顧者看待病患及病症的方式, 並由中建立了台灣社會的精神病「實體」。 中國語境特殊的「受苦」、「怨」以及較為 含蓄、抽離的表達方式,形成了本土照顧 工作的特殊性,表現在對家庭支持的強烈 要求,以及宿命論式的悲觀解釋。 第三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息息相關, 也只有在較為清晰的詮釋(本土)精神病 17 參考 Hua XI,pp. 340-345。 的原因與狀態,才能夠為精神病患的照顧 方式尋找建立更適當的典範。在本年度計 畫中,特別指出黃嬡齡的支持性就業、醫 療社區理念,有其接合本土社會強調支持 性系統的性質,或可以參考鄂蘭的 vita activa 思想加以深化。然而如進一步思考 當實施職能治療或產業治療時,不同層次 與型態的行動生活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條 件與意義各為何?以致是否可對精神病患 做一適當之勞動或工作的安置?當以行動 生活落實社區經營理念的同時,如何在注 意到人的行為是進入公共領域生活的前提 之下,進一步開發出患者更深刻之人的條 件?我們可以發現,在人與人相處中,言 談是不可少的媒介,故交談溝通將成為治 療與照顧的重要方式,由此病患可學著對 人或事的原諒與承諾,學著愛與免除威權 制約的自由。前面所提及的「相似性配對」 協力網絡之自然形成,已預示了未來一旦 更具體在行動生活中去學習的可能績效。 然而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使 用這樣的實務研究時,往往遭遇到很大的 困難,也就是研究報告是經過高度組織化 的素材,詮釋現象學因此無法由此獲得更 原初的材料來進行適當的還原工作,因此 更進一步的對整體精神病理學相關研究的 方法檢討,以至於更直接地以現象學的方 法蒐集原初的田野材料,似乎是要真正深 化理解本土精神病照顧的意義不可避免的 工作。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將在新的國科 會計畫中檢討目前以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為 主的實務研究中,以及醫療照顧系統採用 的質性與量性典範的意涵,並透過對於病 患與照顧者的原初描述的田野資料蒐集, 重新探討本土精神病以及照顧工作的特殊 意義。 18 參考 Hua VIII,pp. 391-393。

(8)

五、參考文獻 [1]文榮光、林淑鈴、高宇平:〈靈魂附身、精 神疾病與心理社會文化因素〉,《本土心 理學研究》第 2 期,1993 年 12 月,頁 2-35。 [2]文榮光、林淑鈴: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 告〈靈魂附身之文化精神醫學研究 (二)〉 (NSC 82-0301-H-037-003)。 [3]文榮光、林淑鈴: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 告〈靈魂附身現象之文化精神醫學研究 (三) – 一項前驅流行病學研究〉 (NSC 83-0301-H-037-009)。 [4]文榮光、林淑鈴、陳正宗、周文君、黃曉 玲:〈靈魂附身現象 – 台灣本土的壓力 因應行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 刊》第 73 期,民國 81 年春季,頁 1-32 (民 國 82 年 8 月出版)。 [5]余德慧、石世明:〈臨終處境所顯現的具體 現象學〉,《哲學雜誌》第 37 期,2001 年 11 月,頁 60-86。 [6]吳就君: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精神 分裂症病患家屬情緒表露行為測量工具 跨文化比較〉(NSC 82-0301-H003-019)。 [7]吳就君: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精神 病患家屬表露情緒行為評估測量工具之 跨國文化比較 – 第二年報告:中國人五 分鐘說話樣本內容分析與精神病照護者 表露情緒行為方法適用性之研究〉(NSC 83-0301-H-003-033)。 [8]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 民國 73 年。 [9]黃嬡齡:〈慢性精神病患社區支持性就業的 行動分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6 年 6 月。 [10]黃嬡齡:〈探尋精神病患的治療性社區 – 玉里榮民醫院的經驗分享〉,《中華心理 衛生學刊》第十一卷第四期,1998 年 12 月,頁 131-150。 [11]黃嬡齡、林知遠、高美雲:〈支持性就業與 慢性精神病病患協力網絡的建立〉,《中 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99 年,頁 47-78。 [12]黃嬡齡:〈家庭系統做為慢性精神病患照 顧主體的省思 – 論「過度使用家庭功 能」與建構「替代性家庭功能」〉,《中華 理衛生學刊》第十三卷第三期,2000 年, 頁 89-110。 [13]趙可式:〈哀傷輔導於安寧療護之臨床應 用〉,「醫學倫理課程與教學研習會 – 醫 學倫理實踐教育之推廣」,中山醫學大學 /台大醫學院/成大醫學院主辦,2001 年 12 月 15 日。 [14]汪文聖:〈精神病患之照顧存在性的現象 學探討 – 理論的呼應與疏通〉,《國立政 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七期,2001 年 6 月, 頁 269-306。 [15]汪文聖:〈醫護倫理之存有論基礎初探〉, 《哲學雜誌》第 37 期,2001 年 11 月, 頁 4-34。 [16]汪文聖:〈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 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 第 12 期,2001 年冬,頁 49-76。 [17]汪文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 南,2001 年 11 月。

[18]Arendt, H: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19]Arendt, H.: Vita activa (oder Vom tätigen Leben), München/Zürich: Piper, 111999

(9)

(1981).

[20]Heidegger, M.: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ohr, 151979.

[21]Husserl, E.: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

Aus Vorlesungs- 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n 1918 – 1926, Hua Bd. XI, Hrsg.: M. Fischer, Den Haag: Nijhoff, 1966.

[22]Husserl, E.:Erste Philosophie (1923/24).

Zweiter Teil: Theorie der

phaenomenologischen Reduktion, Hua Bd. VIII, Hrsg.: R. Boehm, Den Haag: Nijhoff, 19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展現課程設計能力(教學檔案指標) A-2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教學檔案指標)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IRB 編號 SG14300A#18 計畫主持人 楊宗穎

永續科學學門本(106)年度新核定通過整合 型研究計畫共 20 個團隊,總子計畫共 74 件,補 助經費共為 97,000 千元。計畫之審查主要依據

各校應於招生年度前一年 4 月底前提出特色招生申請計畫,本就學區特色招 生審查會於 7

一、依行政院一百十一年 一月四日核定國發會 提送之「強化優秀僑 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 畫」 ,將取得我國副學 士學位僑外生納入評 點制適用,並以自我 國產業發展所需之相 關科系畢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生活費:計畫主持人生活費以 90%為限,至多補助 10 天,該計畫實 習單位超過 3 家者至多補助 12 天,且以計畫期程內為限。選送生生 活費以

IRB 編號 SC19025A 計畫主持人 吳明儒 通報次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