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學門赴瑞典、比利時及荷蘭考察訪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學門赴瑞典、比利時及荷蘭考察訪問"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社會學門赴瑞典、比利時及荷蘭考察訪問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8-H-004-005- 執行期間: 94 年 11 月 01 日至 94 年 11 月 30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計畫主持人: 熊瑞梅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2 月 15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國科會社會學門歐洲考察訪問報告

計畫類別:出國補助計畫 計畫編號:NSC94-2418-H-001-006 NSC94-2418-H-002-010 NSC94-2418-H-004-005 NSC94-2418-H-007-004 NSC94-2418-H-029-002 NSC94-2418-H-104-005 執行期間:94 年 11 月 01 日至 94 年 11 月 30 日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 計畫主持人:張苙雲研究員 林國明副教授 熊瑞梅教授 吳泉源副教授 黃金麟教授 紀憲珍副研究員 報告類型: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國民國 95 年 2 月 07 日

(3)

摘 要

社會學門為了推動與歐洲社會學界同仁的學術合作,更為了鼓勵各社會學研 究所博士班學生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決定以瑞典的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和 斯哥德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比利時的魯汶大學(Universiteit Leuven) 和荷蘭的國際亞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簡稱 IIAS)和社 會科學中心(The Interuniversity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簡稱 ICS)等三個國家五所學校的社會系或相關研究機構做為此次接觸參訪的對 象。 此次參訪,有以下幾點意見:1.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積極與開放:持續台灣與國 外社會學界的長期教學和研究合作;2.駐外單位協力建立必要的學術人脈:駐外單 位利用國內學界所搭起的機會,適時參與,主動地和該校建立起人際互動;3.培養 下一代社會學者的國際視野:各校應積極鼓勵博士班學生運用國科會和教育部的 資源,出國短期進修和參與國際會議,並鼓勵社會學博士生之間的交流;4.百聞不 如一見:參訪的機構對於台灣社會學的發展,不盡然全然了解,可邀請該系教授 來台訪問,進行重點式的學門關係建立,簽訂系與系之間的協議,以延伸訪問的 效果;5.亞洲學術平台的可能性:可參考荷蘭 ICS 博士課程訓練和研究計畫及國內 外學術資源嚴謹整合,使得博士學生修業期限短但學術成果有國際競爭力。

(4)

目 次

壹、目的………2

貳、參訪機構及過程………2

參、感想與建議………10

(5)

壹、目的

在社會學領域中,歐洲地區大概以荷蘭、比利時、德國、挪威和瑞典等非英 語系國家的社會學者,在如社會階層、專業組織、教育以及社會褔利等領域,在 國際社會學圈內相當活躍。這些國家各自以有限的社會學人口群,能夠在本國研 究議題為基礎下往國外發展,在國際社會學界掙得一席之地,成為最值得國內社 會學界參考學習的對象。 社會學門為加強與歐洲社會學界合作交流,希望透過訪問建立歐洲相關學術 社群的溝通聯繫管道,一方面向他們學習如何將學界推向國際舞台,為日後之研 究合作及其他事務提供制度性的基礎,另一方面,擴展博士班學生前往歐洲著名 大學訪問進修之機會。邀集國內設有博士班社會學系之系主任及學者,於本(94) 年 11 月間前往荷蘭、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訪問。

貳、參訪機構及過程

社會學門為了推動與歐洲社會學界同仁的學術合作,更為了鼓勵各社會學研 究所博士班學生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在 93 年度即籌劃歐洲社會學系考察訪問,邀 請設有博士班之社會學研究所參與。由學門召集人傅仰止教授召開的兩次行前會 議中,決定以瑞典的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和斯哥德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比利時的魯汶大學(Universiteit Leuven)和荷蘭的國際亞洲研究所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簡 稱 IIAS ) 和 社 會 科 學 中 心 ( The Interuniversity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ology,簡稱 ICS)等三個 國家五所學校的社會系或相關研究機構做為此次接觸參訪的對象,最後確定的參 與成員包括政大社會系熊瑞梅、清華大學社會所吳泉源、東海大學黃金麟、台大 林國明等四位教授以及人文處社會學門承辦人紀憲珍等,加上本人(代表學門召 集人傅仰止教授)。我們一行六人於十一月十九日晚出發,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停留 一晚後,第二天一早即搭火車出發到隆德展開此行的訪問行程。

(6)

參訪的第一站為瑞典南部的隆德大學社會系。隆德大學為成立於 1688 年具有 悠久歷史的瑞典大學,也是 Scandinavia(即北歐四國,Norway, Sweden, Denmark, Finland)最大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包括七大學院,約 6000 名教職員,4 萬 3 千名學生,3 千名研究生。該校有三個校區(Lund, Malmo, Helsingborg),此次是 拜訪 Lund 校區。

該校的社會系是屬於社會科學院(Faculties of Social Sciences)下的一個分支, 包含了四個分組(Division):社會學(Division of Sociology)、法律社會學(Division of Sociology of Law)、社會人類學(Divis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y)、媒體與傳播 研究(Division of Medial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系上的研究主要是環繞著資 深教授的研究群而運作,搭配年輕教授與博士班學生的研究計畫。隆德社會系雖 然努力從事社會福利、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但相較於斯哥德爾摩大學社會系位 處瑞典政治經濟中心的豐富資源與制度聯繫(institutional connection),處於南方的 隆德社會系雖不免吃虧,但在研究與教學上,反而呈現比較多元的面貌。

我們一行六人於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十時到達隆德大學社會系主任之辦公 室,參與座談的五位教授,包括 Professor Mats Beronius(系主任)、Professor Anna-Lisa Linden、Professor Thomas Brante、Associate Professor Ingrid Jonsson、 Assistant Professor Kjell Nilsson,專長領域就涵蓋消費與文化社會學、社會學理論、 科學社會學、科技與社會、工作與家庭生活、性別、勞動市場、全球化等。 歐盟為了使得歐洲各國不同學制下培養的人才交流可以更順暢(意指較容易 評比)因此推動歐洲各國的學制趨向統一,基本上,變革朝向三(大學)、二(碩 士)、四(博士)的學制進行。瑞典的高等教育為因應歐盟統一高教架構,必須面 對變革調整的壓力。系主任 Beronius 教授認為,這未嘗不是好的方向。此外,為 了因應亞洲的崛起與國際化的連結,隆德社會系也在上海復旦大學開授短期課 程,招收中國大陸的學生。為了開闢財源、增加國際影響力,隆德大學與該系, 也開始籌畫專收國際學生的暑期碩士班課程。 我們的觀察是,瑞典的社會學研究所基本上還是以博士教育為規劃主軸。博 士生一旦被接受,都會有四年獎學金的補助,修業年限大約是四到六年。原則上, 除了特定的財源外,隆德大學的社會所並不提供外籍學生 financial support。

(7)

二、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tockholm University, Sweden 斯哥德爾摩大學的社會學系長年以研究社會流動、社會組織、人口、性別、 經濟社會學、分析社會學和勞動市場等議題而聞名。從 1954 年成立學系至今,一 直執瑞典社會學界的牛耳,同時也是北歐重要的社會學刊 Acta Sociologica 的編輯 中心之一。目前該系有六百五十位左右的學生,教授和任期制的研究人員總共有 二十位左右,每年的博士班入學生約有五至七名。除了社會學系之外,犯罪學系 和社會人類學系等也有部份的社會學者任職其中。比較值得留意的是,社會學系 和其他跨領域的研究中心有極為密切的交往,部份老師積極參與不同的研究中 心,進行跨學科的主題研究,這些中心包括:Stockholm Center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 in Comparative Gender Studies, Centre for Health Equity Studies,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 on Alcohol and Drugs, Swedish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和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為了凸顯社會學系在社 會流動和社會機制(social mechanisms)課題上的研究表現,從 1999 年開始,該系舉 辦一系列命名為 Stockholm Seminar on Social Mechanisms 的系列報告,讓 Social Mechanisms 的課題繼社會流動的研究後,成為該系的標籤性研究。這個系列討論 會目前因為主要的負責教授(如 Richard Swedberg 和 Peter Hedström)相繼被康乃爾 大學和牛津大學挖角,而出現短暫的停滯,但該系的名聲和研究表現依舊值得我 們派出博士班研究生,到該系進行短期進修。另外,該系長期和牛津大學與哈佛 大學進行跨國的研究生研討會(The Aage B. Sørensen Graduate Student Conference in Sociology),以提高學系的國際知名度,並加強學生的研究能力訓練。不過根據新 選任的系主任 Christopher Edling 的轉述,這個由研究生負責的跨國研討會,一直 有著是否要繼續辦理的問題存在,未來的持續性尚待觀察。 關於交換學生部份,斯哥德爾摩大學接受各個與該校簽有交流計畫協議的大 學,送學生到該校進修。除了依協議而產生的 exchange student 之外,另外也有 visiting student 的交流安排,這部份必須獲得在學系上課或參與研究計畫的許可, 才可以向 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 進行相關的申請作業。大學本身沒有單一窗口 進行申請作業,由各系負責。以本地的學生而言,除了可以透過台灣和瑞典簽訂 的協議進行作業安排,申請大學之間的 exchange student 身分(這部份必須先有大學 之間的協議存在)外,也可以透過此次的訪問,形成系與系之間的聯繫,簽訂該校 同意的由系主導的 Departmental non-European Agreements,讓台灣的學生以 visiting

(8)

student 的身分到斯哥德爾摩大學社會學系進修,而這也是本次拜訪的主要重點和 成果。經過與該系系主任 Christopher Edling, 資深教授 Göran Ahrne, Lars Udehn 和 副教授 Karin Helmersson-Bergmark 與 Livia Olah 等人的會面與討論後,這個管道已 然形成。本地學生若能取得教育部的短期留學獎學金或國科會的千里馬計畫獎學 金,均可透過這兩些方式到該系進行短期訪問研究,進行聽課(不須繳交學費)或參 與相關的研究計畫。住房部份須另外向學校提出申請,通過率目前不清楚。由於 大學部的課程多半以瑞典文上課,本地的學生可能會有聽課的困難,研究所的課 程有些以英文上課,讀本也多半是英文,聽課應無問題。該系表示歡迎台灣的研 究生到該系進行這類的研究訪問。

三、Department of Sociology,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魯汶大學社會學系從 1968 年起,就漸漸從社會哲學的研究領域轉向經驗研究 的課題。該系目前有十一位教授和接近五十位的博士後與博士階段的研究人員, 參與於五個研究領域。這些領域大體呈顯魯汶社會學系目前的發展重點。這些領 域包括:1)資料蒐集與分析﹔2)社會政策研究﹔3)社會學理論與文化和教育社會 學﹔4)勞動與組織﹔5)家庭、人口與健康照護。部份的領域課題,如文化、教育、 人口與家庭、醫療和健康,以及社會調查等成立相關的研究中心,以發揮整體戰 力和效益。由於師資人數的限制,這些領域大概都只有一、兩位老師負責擔綱, 匯集研究生的力量進行研究工作,也因為如此,博士生變成每個研究領域的重要 資產,發揮支撐研究和出版的工作。這個活潑的設計和師徒制的訓練有密切關連, 也是魯汶的社會學系能立足於歐洲的重要支撐。不過,英文課程的缺乏是該系的 問題。系主任 Jaak Billiet 也承認,相對於荷蘭的國際化,比利時的大學還在國際 化的軌道開端上。從該系老師的出版多用荷蘭文,和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博士論文 用荷蘭文寫作的情況來看,可調整的空間還不小。另外,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因為 沒有足夠的學生參與,有消失之虞。 至於交換學生部份,魯汶大學規定該校只接受簽有合作協議的學校送學生前 往魯汶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正式研究,台灣目前只有國立政治大學和魯汶簽有交 換學生的協議,學生可以付政治大學的學費,然後到魯汶進修。其他的短期研究 必須以國際學者(international scholar)的身分進行申請,時間從三個月到十八個月不 等,這部份的申請比較符合本地博士生進行短期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部和國科

(9)

會的千里馬計畫比較能夠發揮支持空間的部份。相較於斯哥德爾摩大學的開放和 歡迎短期研究,魯汶的社會學系顯得比較保守和冷淡,對外的交流也不夠熱絡。 從學系的接待訪問團安排,到各類資訊的不足提供,都不難看到拘謹的成份。由 於訪問時間的限制和預計出席的老師臨時缺席,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沒有辦法進 行更多的討論,或形成具體的共識,是可惜之處。

四、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etherlands

社會學門學者訪問團於 2005 年 11 月 24 日上午訪問位於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與 IIAS 的主任 Prof. Wim Stokhof,以及萊頓 大學和 IIAS 的多位學者和研究計畫協調人進行會談。 IIAS 是歐洲從事亞洲研究的重要機構。這個博士後研究中心主要的目的,在 推動有關亞洲的跨學科比較研究和國際合作。研究的地理範圍包含南亞、東南亞、 東亞和中亞,主要的研究焦點在人文社會科學,但也兼及人文社會領域與其他學 科的互動。IIAS 的研究領域雖然是以亞洲為範圍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但特別鼓 勵研究人員從事人文社會科學與其他學科互動的跨領域研究。例如,‘Genomics in Asia: Socio-Genetic Marginalization’這個研究計畫,即在探究新的生物醫學和基因 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政治意涵,試圖分析在亞洲不同的宗教與世俗文化下, 基因資訊的應用如何塑造和影響人口政策、環境倫理,以及生物醫學與農業實作。 最近進行過或正進行中的計畫有:’ABIA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Index,’ ‘Care of the Aged,’ ‘Changing Labour Relations in Asia,’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 in Asia,’ ‘Energy Programme Asia,’ ‘Genomics in Asia: Socio-Genetic Marginalization,’ ‘Indonesianisasi and nationalization, ’‘Islam in Indonesia, ’‘Piracy and Robbery in the Asian Seas, ’‘Syntax of the Languages of Southern China, ’‘Transnational Society, Media, and Citizenship’等。

IIAS 的研究人員(fellows)可以分為幾個類別:

1、第一類是 Affiliated fellows。這類的研究人員必須自己尋找經費來源(由自己所 屬機構或國際交換計畫補助經費);申請者由國際交換計畫和(或)IIAS 所徵 選。

(10)

2、第二類是 Research fellows。IIAS 會徵選博士班學生或博士後研究人員來參與 該機構的研究計畫。

3、第三類是 Senior fellows。由 IIAS 邀請傑出的資深學者前往荷蘭從事研究。有 時,IIAS 也會邀請非學術界的其他領域(如外交與新聞)的傑出人士前往訪問。 4、第四類是 IIAS Professors,這是應邀在荷蘭或其他歐洲國家講學、研究或組織 討論會的學者。國際的 IIAS professor 是由其所屬機構或國家提名後,再由特 別的委員會來徵選。經費來源由其所屬國家或機構與 IIAS 共同負擔。 IIAS 提供博士後研究人員前往該機構進行研究的機會,IIAS 鼓勵具有創新想 法的年輕學者提出新的研究計畫。IIAS 會提供三個月的研究獎助給三年內取得博 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者,並協助其提出研究計畫,向學術補助機構申請一 到三年的研究經費。一旦獲得研究補助,研究人員即在 IIAS 執行研究計畫。前往 IIAS 研究的人員,IIAS 會代為安排住宿、辦公室及設施。 IIAS 維持荷蘭人善於貿易的傳統,自詡是非歐洲學者接觸歐洲的窗口,努力 促進歐洲和亞洲的文化交流,運作地像是國際研究網絡的中介者,以及知識與訊 息的交換所。IIAS 認為,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每個國家獨特的研究傳統應該建立 互補的夥伴關係,因此努力、積極地推動不同研究團體的國際合作。IIAS 組織各 種討論會,舉辦學術研討會,發行流通量超過 20 萬份的通訊(newsletters),同時 也建立一份全球亞洲學研究學者與研究機構的資料庫。透過提供資訊服務,建構 國際網絡,並推動國際合作的研究計畫,IIAS 扮演媒合的角色,將國際間有關亞 洲研究的資源、機構和研究人員作連結。其努力的成果之一,是將從事亞洲研究 的歐洲機構,結成一個合作的架構,建立所謂的「亞洲研究歐洲聯盟」(European Alliance for Asian Studies, 或簡稱亞洲聯盟 Asia Alliance))。這聯盟除了荷蘭國際亞 洲研究所之外,還包括: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 the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IAS),德國漢堡的 the Institute of Asian Affairs(IFA),比利時布魯塞爾的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EIAS), 法國巴黎的 the Asia Europe Center (AEC), 西班牙馬德里的(Centr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CEAO),以及英國倫敦的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亞洲聯盟」固定舉辦討論會和學術 研討會,並與亞歐基金會(Asia-Europe Foundation ,ASEF) 進行結構性的合作,

(11)

共同舉辦 the Annual Asia-Europe Workshop Series。除了推動成立亞洲研究的歐洲網 絡之外,IIAS 從 2001 年開始也擔任「亞洲學者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的永久秘書處,以擴大、深化從事亞洲研究的美洲、歐洲 和亞洲學者的接觸。說 IIAS 是「國際研究網絡的中介者,知識與訊息的交換所」, 真是恰如其分。 過去 IIAS 和臺灣有密切的學術交流活動,而且學科的範圍頗為廣泛,包括文 史哲、語言、法學、管理和社會學等領域。國科會與 IIAS 於 1997 年簽訂合作備 忘錄,雙方同意共同推動研究人員與資訊交流、合作計畫及學術研討會等合作研 究項目。國科會每年補助國內二至五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後研究人員至 IIAS 進行研究。過去幾年,有不少臺灣的學者前往 IIAS 擔任 affiliated fellows、「中國 研究歐洲講座」(the European Chair for Chinese studies)的 professorial fellows,或 在國科會資助下前往 IIAS 從事三至十二個月的研究。

五 、 Interuniversity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Netherlands

參訪的最後一站是由 Groningen, Utrecht, and Nijmegan 三所大學聯合組成的 社會科學中心。由於三所學校的代表理事都會出席在 Zutphen 的旅館召開的理事 會,經與 ICS 的主任 Tom Snijders 約定前往 Zutphen 與理事們會面座談。我們一行 六人,在 11 月 25 日早上八點半從旅館出發,搭火車前往 Zutphen。好不容易到達 Zutphen 時,暴風雪已使得鐵路癱瘓,寸步難行。受限於第二天一大早要搭飛機回 台灣,怕大風雪會堵住回程路。和 ICS 的主任 Tom Snijders 商量結果,我們決定立 即折返 Schiphol。從 Zutphen 到 Schiphol 原本只要花一個半小時的路,由於暴風雪 使得我們一路搭車、轉車,每一班車的乘客都像逃難的難民,蜂擁而上,但不知 車會在哪兒停,又要換上哪一般車。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地從下午兩點到往上九 點才抵達 Schiphol。

由於風雪阻難,我們並沒有實際參訪 ICS,這份報告,是根據 ICS 的報告書, 加上對 ICS 及內部研究人員研究的理解所摘要的機關簡介。ICS 是荷蘭教育部和皇 家人文科學院(Royal Dutch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在 1989 年支持成立的跨 校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中心與研究所。這個研究中心是由 Groningen, Utrecht,

(12)

and Nijmegan 三所大學聯合組成。由跨校社會科學領域(社會學、經濟學、教育 學、其他社會科學和數學)組成的委員會來領導。這個機構還有諮詢委員都是由 世界知名的學者組成,包括 Ronald Bu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John Goldthope (Oxford University), Yannick Lemel(INSEE, France), and Rolf Ziegler (Germany)。 成立以來,每五年需被皇家人文科學院評鑑,1993,1998 和 2003 年都被評鑑成全 國性的研究型學院(National Research Schools)。在 1998-2002 年間中心的研究主題 是社會連帶問題(solidarity problem),社會網絡、社會連帶與不平等是三個主要分 析的概念。ICS 分成許多研究群:(1)社會網絡理論的建立,(2)生產大型全國性 調查資料和發展分析工具,(3)從事實質的社會議題研究,例如:家庭、學校、 鄰里、工作、休閒、組織、企業與勞力市場。 ICS 提供的四年的博士班訓練,強調結構個人主義方法論(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的理論觀點和方法訓練。每年招收 10-12 位博士班學生,選擇來自 荷蘭和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一旦被選入博士班,便有四年的全額獎學金,免學 費還提供生活費。ICS Groningen 大學從 2005 年提供”Social and Behavior Sciences” 方案,ICS Utrecht 從 2004 年始 提供”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且從 2002 年起提供”Comparative Studies of Migration, Ethnic Relations and Multiculturalism”。 ICS Nijmegan 提供”Social Cultural Scienc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Societies”方 案。完成碩士方案學生,優秀學生可以申請博士班,但博士班的篩選是完全與碩 士班獨立的系統。博士班的訓練很有組織與結構,前一年半提供有關理論建構(特 別是演繹的理論邏輯)與研究方法訓練;剩下兩年半則定期由老師和同學組成的 討論課程中,提出博士論文研究的進度報告。博士論文是由 ICS 的老師和國際知 名學者專家共同組成的指導團隊。學生參與老師群組研究計畫,做中學。學生在 從事博士論文研究過程中,要求出版一篇專業期刊論文。ICS 強調國際化的學術訓 練,每年邀請數位國際知名學者來演講。也鼓勵博士班學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到 世界知名的研究中心從事短期研究。 ICS 每年選 10-12 位在社會學、經濟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及數學有潛力的 學生,上課是英文授課,並混和獨立研究課程。每個星期進行老師與學生的團體 討論,並有強大的出版壓力。此外,他們在嚴謹的課程訓練後,更注重結合中心 內部、外部學術資源來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研究計畫,ICS 的博士論文中有 40% 是使用 ICS 生產的全國性調查資料來分析的;54%的博士班學生在四年內完成博

(13)

士論文。這種結合多校師資資源,將老師分成研究團隊,有系統地開授相關課程, 及修完課後的研究團隊計畫參與,研討會及博士論文討論等的訓練方式,值得台 灣效法。修業期間要求學生赴國外知名大學從事學術交流的設計也是值得我們學 習。這些博士班學生修業期間曾經去交流的學校包括:Columbia University,

Duke University, Berkeley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Harvard, and South Carolina 等大學。這些學校都是有較多的社會網絡理論與研究的教授。

參、心得感想與建議

此行一路上,參與成員不斷地彼此討論,交換觀察心得。將此次參訪後之意 見,綜合如下: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積極與開放 為了形成雙向的交流,持續台灣與國外社會學界的長期教學和研究合作,英 文課程的開授已經成為必要的條件。這次的訪問中經常被問到歐洲學生到台灣 後,是否有英文課程可以上課。在瑞典和荷蘭的參訪,就見識到兩國的大學對於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積極作為與開放的態度。具體而言,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如 果被 Lund 大學接受成為正式學生,修讀超過一年以上的學程,就可以免費參加瑞 典語文的語言訓練班,且上課時間可以長達六個月。更令人吃驚的是瑞典大學課 堂上所展現的國際化作風。只要上課時班上有一位學生對於瑞典話無法具有 native command,教授就會自動轉換為英文上課。背後的精神,應該是瑞典,如同其他 歐洲的小國家,充分體會到在全球化發展下,作為一個必須仰賴國際經濟貿易與 文化交流而生存發展的小國,必須主動迎向國際化的交流與挑戰。 一般而言,我們的大學在推動大學教育國際化、招收國際生時,其中的障礙 在於語文。英文課程的開授沒有妨礙這些學生必須學習基礎的中文,以方便生活, 但相關課程的提供會增加其來訪的意願。另外,英文課程的提供也可以增加交換 學者來台授課,接觸本地研究生的機會,讓我們的博士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國際 學者。

(14)

此行中,我們一再見證丹麥、瑞典、荷蘭等國的教授、學生、乃至市井小民 普遍都可以操流利的英文進學術交流與日常生活的溝。克服語文障礙的,是社會 學走上國際化不能迴避的道路。國科會和教育部可以設計獎勵的方式,鼓勵大學 和系所開授英文的專業課程,讓學生習慣英文的溝通語境,鋪陳學術上走出台灣 的條件。國內一些大學,在教育部的支持與鼓勵下,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陸 續成立了中英文的語言中心。但如果能夠更積極效法 Lund 大學的作法,更有系統 地提供長時間的語文服務課程,將會大大提高國際學者和學生來台進行研究和就 讀的誘因。 二、駐外單位協力建立必要的學術人脈 此次在瑞典的參訪,駐外單位利用此次由國內學界所搭起的機會,適時參與, 主動地和該校建立起人際互動,積極的態度和外事的能力都令全體成員感動,讓 我們隔外感受到外(駐外單位)和內(國內學界)通力合作的效果。相對而言, 比利時雖然是歐盟的所在地,也是台灣對歐盟進行外交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但魯汶社會學系和台灣失聯將近二十年(從陳秉彰教授畢業和高承恕教授訪問該系 後起算),且台灣雖然有一百五十幾所大學,但和魯汶簽訂有正式交換學生計畫協 議的學校卻只有一所。我們認為,國際學術人脈,固然需要學者和各所學校投入, 並形成新的連結,而駐外單位的牽線和努力也是不可或缺。駐外單位容或有人力、 資源和領域的限制,因而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直接接觸以建立必要的學術人 脈,帶動後續的宣傳和散發資訊,是必要的舉動。 在國際宣傳與資訊交流上,亦有需要改進之處。例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的國際圖書館中,陳列不少世界各國語言的報紙,但獨漏繁體中文報紙與國內所 發行的各類中文學術期刊,比利時亦然。國內的教育學術團體似乎可以多跟我國 駐外的單位通力合作,有系統地推動圖書資訊的交流,或者在大學校園中推動諸 如「台灣週」的活動,甚至更進一步讓台灣的相關學術文化資訊進入瑞典舉世聞 名、非常發達的圖書館系統、以及相關重要的網站。 三、培養下一代社會學者的國際視野

(15)

目前台灣的碩博士班訓練,普遍面臨的困境是碩博士論文拖得很長,但未必 完成好的論文,日後在學術發展過程中,未必能有很強的專業累積和國際競爭力。 語文環境固然是原因之一,另外,學術發展過程中,培養博士班學生專業的國際 連結,恐怕更是關鍵。以瑞典和荷蘭為例,瑞典和荷蘭的教授與博士班學生,充 分體認到學術研究成果如何在建立本土特色與國際接軌上保持平衡。比如,如果 研究的議題對於在地的學術閱聽社群具有獨特的意義,他(她)們的博士論文會 使用本國文寫作。反之,如果研究的課題與對話對象具有國際性的意涵,同樣也 會鼓勵使用英文等國際語言來進行書寫和發表。同樣地,她們的學生也會在本國 語文之外,修習第一、第二外國語,通常至少包含一種歐洲語文,如法文或西班 牙文。而且,根據餐敘時的交談,Lund 社會系幾位同仁都提到,她們的子女愈年 輕,外語能力也愈強。這種培養語言的積極作法,也值得我們的教育體系效法。 拓展博士班學生的國際經驗和建立國際學術人脈,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系統性 地加強。首先,各校應積極鼓勵博士班學生運用國科會和教育部的資源,出國短 期進修和參與國際會議;其次,鼓勵社會學博士生之間的交流。瑞典斯德哥爾摩 大學和荷蘭 ICS 都做得非常好。第三,根據此次的參訪觀察,瑞典和荷蘭都非常 歡迎、並鼓勵台灣的學生進修(比利時則不儘然如此,我們的到訪有點像破冰)。 相較之下,台灣這方面似乎比較沒有積極推動配套措施,鼓勵更多瑞典學生來台 學習中文或攻讀專業領域。逐漸地,中國取代台灣,成為他們學習中文或留學目 的地,所造成的影響,有識之士談論已多,但在作為上,或許有些原因是參訪成 員不明白的,我們注意到,雙方資訊的交流有待加強。例如,瑞典為了促進國際 合 作 而 成 立 的 組 織 「 瑞 典 研 究 暨 高 等 教 育 國 際 合 作 基 金 會 」( The Swedish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簡稱 STINT),每年提供交換獎學金生各六名給台灣,為期三年。這是一項非常慷慨的 國際學術交流獎學金安排。可惜的是,根據台灣在當地留學的研究生提醒我們, 到 2004 年之後,好像就停止了。箇中原因,值得我們的教育部與駐外單位省思。 讓 STINT 交流獎學金「雙向」交流的美意流失,可能也是導致此一交流獎學金停 辦的因素。 四、百聞不如一見 參訪的機構對於台灣社會學的發展(除了 IIAS 外),都有些“意外"、“沒

(16)

有想到是這樣"的反應。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各校各系的說明,也不盡然全然了 解。觀察到此一反應,我們都順勢提及邀訪的意願,他們因著邀訪,感受到訪問 團的推動雙方學術交流的誠意,都表示樂於來訪。建議邀請該系部份教授來台訪 問,進行重點式的學門關係建立,簽訂系與系之間的協議,以延伸訪問的效果。 同時,也讓本地的學生認識這些來訪者,鋪設必要的人際關係。 五、亞洲學術平台的可能性 目前台灣社會學社群的規模以及各校的資源,不盡然有能力支撐各個社會學 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參考荷蘭 ICS 博士課程訓練和研究計畫及國內外學術資源嚴 謹整合,使得博士學生修業期限短但學術成果有國際競爭力,這個做法是值得我 們借鏡。台灣社會學界或許可以考慮模仿 ICS 成立一個議題特定的跨校博士訓練 方案,並以跨校研究中心的名義和資源,和國外知名學校建立學術交流,交換教 授和學生的計畫,不僅以台灣做為對象,還可做為亞洲的重鎮。其次,相較於斯 德哥爾摩大學設立的 Seminar on Social Mechanisms,台灣的社會學系可以成立甚麼 樣的專題性系列報告會,廣邀不同的國內外學者來進行主題式的對話和交流。至 於是什麼樣的研究成果可以變成國際性的語言和話題,吸引不同的學者來台灣, 讓這些研究變成標籤性的研究,則看各領域的學者,各憑本事,國科會倒不必介 入。以 IIAS 為例,他們提供平台,連結國際研究網絡,作為歐洲的「窗口」和歐 亞的媒介站,就這點而言,台灣不是沒有機會成為亞洲學術的平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在舉辦這次座談會之前,其實有先邀請大家填寫問卷。彙整問卷結果以及會 議裡提出的意見後,我們發現有許多地方是有衝突的,好比說課程太難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 我們自2017年7月試行邀請學 生家中的長者及社區耆英與學 生一同做早操(八段錦),由活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1-3 有關臺灣原住民的介紹,重點放在荷 據時期前夕的社會與文化特徵;至於

但原住民族尚不知利用茶樹產製茶葉。荷蘭人據台期間,從事稻米與甘蔗生產,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