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淺談如何與兒童談自殺預防/ 9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淺談如何與兒童談自殺預防/ 96"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1),頁 96-99

自由評論 第 96 頁

淺談如何與兒童談自殺預防

黃雅玲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教學碩士班研究生 杜春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教學碩士班研究生

一、前言

當我從自殺預防教育中了解影響 自殺的因素後,即嘗試著用簡單易懂 的語言向一年級學生解釋新聞中的自 殺事件,並教導他們察覺身邊的危險 因子,以保護自己的生命權。以下是 我如何與兒童談自殺預防教育的初步 嘗試。

二、談生命的主權在誰手裡

「小美人魚」是耳熟能詳的童話 故事,在偶然的機會中,我發現能以 此故事為媒材,做為進行自殺預防教 學的橋樑,因此在觀賞完影片後,我 向學生提問。 師:巫婆說,小美人魚變成人類後,一旦王 子不愛她了,她就會變成海中的泡泡。如果 有人不愛你,你的生命就會結束。那麼是把 自己的生命交在誰的手裡? 生:在別人的手裡。 師:如果有人不愛你,你就結束自己的 生命,請問是誰決定你的生命呢? 生:是別人啊。 師: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別人決定是對的 事嗎? 生:不對吧。 師:如果你愛的人不再愛你了,你很痛 苦,要怎麼辦呢? 生:……… 師:因為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好人,是我 還不認識的,一定還有更適合我的人……… 師:小美人魚的姐姐們換來一把短刀, 只將小刀刺入王子心臟,小美人魚就能重新 變回人魚,重回海洋。所以,只要對自己有 好處,應該就可以殺人吧? 生:不可以這樣做。 師:為什麼不可以殺人? 生:因為別人的爸媽會很傷心。因為生 命很珍貴。 師 : 小 美 人 魚 最 後 選 擇 變 成 海 洋 的 泡 泡,請問,最傷心的人是誰? 生:她的爸爸、媽媽和姐姐們。 (節錄自國小一年級師生對話內容) 這是我在課堂中與一年級孩子對 話,雖輕薄短小,但目的是想透過較 不血腥的媒材,引導他們思考自殺、 殺人及 自殺後果。 小 一學生 反應熱 烈,對於小美人魚該如何做決定有不 同的意見,教師透過引導、問題聚焦、 腦力激盪方式,讓「小美人魚」故事 成為可繼續深入討論的「自殺?情殺?」 案件。

三、談格鬥電玩對腦的影響

北投割喉案、鄭捷殺人案,兇手 都表示自己想自殺,但不敢自殺,所 以隨機殺人,為求被判死。此兩人皆 沉迷格鬥電玩,缺乏人際互動,對人 疏離、缺乏同理心,甚至殺人後,仍 毫無悔意,引起輿論強烈的抨擊與檢 討。 榮總周元華醫師研究發現(引自 施正屏,2015),打電玩 30 分鐘,會 使主管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及管情緒的 前扣帶迴血流量大幅變少,暴力電玩 血流量變少的幅度更大,長期下來會 影響學習及情緒管理。而青少年在家 打電玩常以小時計,推測前額葉、前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1),頁 96-99

自由評論 第 97 頁 扣 帶 迴的 血流 量變 少 的情 形會 更 嚴 重。 國 內 外 相 關 精 神 醫 學 研 究 也 顯 示,長時間沉溺電玩遊戲中,容易造 成疏離、沒有同情心,也可能導致衝 動自傷、傷人的舉動。《浮萍男孩》一 書 中 也曾 指出 電玩 中 常有 以對 抗 警 察、軍隊及社會公權力為遊戲模式, 而 此 類電 玩愛 好者 在 街上 看見 警 車 時,會有衝動想用炸彈炸翻警車、射 殺警察。 教師可用新聞事件舉例或闡明研 究新知,讓學生了解長期使用格鬥電 玩必然會對殺戮麻木,而重度使用者 會變得冷漠、輕忽生命。使學生藉著 了 解 大腦 改變 的機 制 ,在 思考 判 斷 後,能從小懂得自主保護大腦,遠離 暴力電玩,不讓自己的大腦受到荼毒。

四、談各宗教對靈魂的看法

因為受自由主義的影響,學校單 位嚴禁宗教進入校園,但教師仍應秉 持教育中立的立場,將各宗教對靈魂 的看法,視為文化的一部分,客觀介 紹給學生知道,簡言之,各宗教幾乎 都相信死亡只是靈魂的轉運站,而非 生命的終點站,且各正信宗教普遍認 為人生前的所作所為,在死者轉往下 一階段的旅程時,會有關鍵影響力。 在 1901 年,MacDougall 醫生,想 要測量靈魂有重,實測到有效樣本數 三個,瀕死者在死亡的瞬間都被測到 減少 10~20 克的重量,此論文則在 1907 年發表。 是否相信上述研究結果,仍需檢 驗其實驗設計、樣本數是否足夠。但 比起毫 不思考就一 味 忽視靈 魂的存 在,而導致現代人輕忽生命,以自殺 作為解決困難的手段,不如試著以各 宗教普遍認為靈魂不滅的觀點,來引 導學生 看待生命及 所 生命遭 逢的困 頓。 當孩子心靈貧乏時,會以為生命 只存在物質範圍,也無法賦與苦難更 超越的意義,很容易就認為死亡能結 束一切。但唯有信仰能滿足人靈性的 需求,應鼓勵學生思考信仰帶給人的 力量 為何? 並讓學生 在開放 的氣氛 中,從「如果靈魂不滅」的角度,討 論「我應該如何過這一生?」以幫助 學生用更慎重的態度面對「我是否要 自殺」這問題。

五、從小認識憂鬱症的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宣布未 來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憂鬱 症高居第二位,統計資料顯示,自殺 身亡者 70%患有憂鬱症。當憂鬱症已 是自殺的主因時,認識憂鬱症已是自 我保護基本功。 需要使兒童對其初期症狀、治療 方式有初步認識,因為從兒童到老人 都有可能罹患憂鬱症,故需從孩子教 起,讓學童有察覺、自我照顧的能力, 必要時能及早尋求協助、治療。因此 認識、察覺、和了解治療憂鬱症,也 是自殺預防教育不可缺的一部分。

六、認識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影響身、心、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1),頁 96-99

自由評論 第 98 頁 靈,如:運動使大腦分泌腦內啡、抒 解壓力,睡眠充足能抗憂鬱、早睡早 起對內分泌的機轉,懂得拒絕藥物濫 用 的 技巧 ,平 時建 立 互助 的人 際 網 絡,將親友視為無形的資產,能彼此 傾吐生活中的壓力、不愉快,定期參 加成長課程,皆能為未來的人生預備 保護因子,當遭逢困頓時,便有諸多 資源能伴自己度過低潮,不致孤立無 援,走上絕路。 所以,教師應多以創意鼓勵孩子 有建康的生活,如早睡早起、晨跑運 動、主動關懷同學、家人等,也應使 班級有溫馨氣氛,奠定良好人際互動 基礎;並善用機會進行正向的情緒教 育,以體驗、反思的活動,擴大學生 的同理心,能懂得照顧自己,也會善 待別人,同儕間彼此互相扶持。

七、藉參訪及體驗活動的啟發

筆者曾隨社團參觀創世基金會的 「植物人照顧病房」,短短行程感受深 刻、衝擊甚大,對自己能擁有健康的 生命有莫大感恩,如今想起,仍記憶 猶新、感觸澎湃。此次經驗促使我帶 六年級學生參訪創世基金會病房,期 待透過親身體驗,將生命脆弱易逝的 印象銘刻在孩子的腦海裡,使他們能 體悟、珍惜生命的可貴。 也 可 以 透 過 影 片 、 參 訪 安 寧 病 房、兒童癌症病房、身障者療養院、 喜憨兒庇護工場等活動,讓學生有體 驗、反思、對話、建構新想法的機會, 親臨以上場所不僅能讓我們看見罹病 的人奮力求生的光芒,也會改變參訪 者看待己身生命中不幸事件的眼光, 由此達到自殺預防教育的目標:珍惜 生命。

八、宣導自殺預防諮商資源

意義治療法創始者,維克多.法 蘭可曾提到,1929 年,他在維也納等 六個城市,成立「青少年諮商中心」, 獲得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協助擔 任義工 諮商員,提 供 青少年 諮商協 助,且在學校發成績單時,亦策畫特 別活動幫助學生,結果,對照過去資 料,該年度首次整年沒有中小學生自 殺事件(引自鄭納無,2002)。 由此可知,提供符合需求的諮商 資源,可協助有自殺意念、企圖的人 解決問題,有效減少自殺行動。現代 社會更複雜,不論學生、職場人士, 各年齡層的身心壓力皆有增無減,然 而,仍可依此模式,採大數據的資料 分析,分別提供心理諮商資源給不同 對象,如:青少年諮商專線、兒童求 助專線。諮商輔導在關鍵時刻將能成 為解開自殺者難題的一線希望。 目 前 國 內 的 「 天 使 專 線 」 0800-555-911,是特別為兒童及青少年 成立的自殺防治專線,提供匿名求助 的模式,除自殺防治外,它也協助學 童身心成長、家庭、學校生活調適、 及心理創傷危機輔導,值得大力推廣 給學生知道,讓他們懂得多方尋求社 會資源來化解成長危機。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1),頁 96-99

自由評論 第 99 頁

九、融入意義治療法

維克多.法蘭可自己的親身經歷 失去父母、妻子、兄嫂等親友,當時 同事、朋友都擔心他會自殺。法蘭可 告訴老朋友保羅說:「說真的,如果一 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 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 只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 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 (引自鄭納無,2002)。 法蘭可在書中也舉例許多讀者將 「意義治療法」應用在自身的遭遇, 如:被誣告為殺人犯的工程師身陷牢 獄、因戰爭截肢而企圖自殺的青年、 被獨裁者關進監獄而灰心絕望的政治 犯,都因讀了「意義的追尋」一書, 改以不同的心態來面對苦難,這些人 物僅僅藉閱讀此書就為一己遭遇尋找 出 意 義來 ,尋 得的 意 義也 就成 為 鼓 舞、支持他們面對苦難的力量。 人的一生,不可測的因素太多, 若能將尋找意義的概念教導學生,使 之內化為能力,不啻是為未來人生各 種風險事件,注射一支免疫預防針, 也是極佳的自我保護因子。因此,教 師可以從名人傳記、身障人士、或激 勵人心的新聞中,讓學生討論主角經 歷的苦難為什麼不是阻礙?猜測主角 是如何看待這些挫折、失落,鼓勵學 生以多元的角度解釋不幸的事件,為 生 命 困頓 的時 刻找 出 路, 藉 創意討 論、腦力激盪,讓學生練習為苦難尋 找出正面的意義,及支持當事人的力 量。

十、結語

要在國小學童身上實施自殺預防 教育, 需仰賴教師 敏 於利用 機會教 育,澄清大眾對自殺的美化及想像, 亦需依兒童發展階段給予深淺不同的 解釋,兒童是易受傷害族群,常成為 大人自殺的陪葬品,故與兒童討論自 殺預防教育也是增進其自我保護的能 力,已是國小教育不能忽視的議題。 參考文獻  施正屏(104年6月5日)。別吵廢 死 管管格鬥電玩。中國時報,A14 版。  洪蘭(譯) (2008)。浮萍男孩 (原作者:Leonard Sax)。臺北市: 遠流(原著出版年:2007) 。  測量靈魂的重量(上網日期2015 年 6 月 18 日 ) 。 取 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ncan_Ma cDougall_(doctor)  鄭納無(譯)(2002)。意義的 呼喚(原作者:Viktor Frankl)。臺北 市:心靈工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星期天早上,媽媽跟我和姐姐說:「今天是美美百貨公司的

英國 BBC 電視曾跟拍 14 個不同貧富階 層的孩子,長達 49 年 BBC 從他們 7 歲 起,每 7 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直到 2012 年他們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簡報 6(活動三) 尊重

本校教師亦會透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如校內的中文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