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灣師範犬學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民:73 , 17期, 51一72頁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

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郭主主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依據 Weiner 的歸因論,探討學業成敗歸因與成試行為(成敗預期 、成就動機、學業成就〕間的關係。研究的對象為 550 名國小五、六年級見童,其中男生 270 名,女生 280 名。他們全部接妥成就歸因問卷與成就動機量表,收集到的資料以積差相 關法、徑路分析法和典型相關分析法,加以分析。獲得以下的結果:(1)在男女生學業成功歸 因中,能力與努力兩項內在因素,和成功預期、成就動撥與學業成就間有正相闕,但難度和 運氣兩項外在因素不日三項成就行為的相闕,則不很一致,且都比較低。 (2)在男女生學業失敗 歸因中,運氣歸因和三項成就行為間均有顯著的相闕,能力、努力與難度則與預期失敗者正 的相關。 (3)徑路模式中所述:學業成敗歸因係先透過影響成敗預期,再影響學業成就的假定 J 未獲得資料的支持。(心在男女生學業成功歸因中,主要是由能力和努力兩項內在歸因,透 過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成功預期、成就動機和學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組型。 (5)在男生失敗歸 因中,四個歸因變項均透過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失敗預期,而在女生失敗歸因中,主要是由 能力、難度與運氣三項歸國,透過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失敗預期。 • 51 •

繼 McClelland 和 Atkinson 的成就動機研究之後,

Weiner

(1971) 與其同研究者,從認

知的觀點,提出歸因論 (attribution theory) 來解釋成就有關的行為 (achievement

related

behavior) 。依其理論,成就有闊的行為,是個人對成功或失敗歸因的函數 (Kukla,

1978;

Weiner

,

1972) 。易言之,個人用以解釋其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型態,是其成就有關行為的重要決定 因素。例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的學生,當其面對失放時,就易於放棄,難以表現不屈不 撓的毅力,蓋因其相信能力是一項穩定因素,無法導致未來結果的改變。相反的,傾向於將失Jilc歸因 於缺乏努力的學生,當其面臨失敗時,仍然堅持到底,努力不懈,原因是他們相信努力是一項可以改 變的因素,只要努力,成功依然可得。為了解釋學生的成就行為,

Weiner et al

(1971) 提出一個 具有兩個向度的歸因模式,其中一個向度是制撞信念(l ocus

of contro

l)

,分為內在歸因,如能力

與努力,和外在歸因,如難度和運氣;另→個向度是種定性 (sta

bili ty)

,分為患定因素,如能力與

難度,和不種定因素,如努力與運氣。由此可知,在歸因模式中,包含四個主要因素,即能力、努力

、難度和運氣。能力是屬於內在而穩定的因素(i nternal-unstable ,

I-S)

;努力是屬於內在而不穩

定的因素(i nternal-unstable. l-US) 難度是外在而穩定的因素 (external-stable,

E-S)

;運氣則是外在而不穩定的因素 (external-unstable, E-US) 。近年來,有些國內外學者揖用 Weiner 的歸因論模式,研究成敢歸因型態與學業成就及成就行為的關係(林邦傑,民的;莊耀嘉

興黃光國,民70 ;鄭慧玲與楊國摳,民的 Bar-Tal

&

Darom

,

1979; Bar-Tal et al

,

19個;

*本研究資料之分析,承蒙師夫教育心理學系系主任林清山教授之協助興指導甚多,蓮此致謝。資料收集期間 '河堤國小鄭校長的幫忙,以及教育系劉見至同學之整理 .-f時致謝。

(2)

• 52

教育心理學報

Bar-Tal

,

1974; Carolyn

,

1982; Chapin

&

Dyck

,

1976; Dweck

,

1975; Lee

,

1982;

Maureen

,

1983; Mousaw

,

1983; Van Dusen

,

1983; Weiss

,

1983)

..這些研究不但可用以驗 證 Weiner 的理論,而且,又可用來發展教育情境中的歸因模式,具有教育的應用價值。

根據 Weiner 等人(1972) 的觀點,歸因是一項認知歷程 (Cognitive

process)

,它產生

於某項行為結果與後來行為之間,亦即原先的成就行為和未來成就行為間的中介變項。這項歷程會經 由影響情感和成功的預期而影響後來行為的方向和希望,其影響的歷程如下圍所示:

/預期\

/ \

刺激一,認知活動\ /行為

、、情感/

在 Weiner 的歸因模式中,制握信念和穩定性兩個向度可用來解釋這個影響的歷程。就制握信念的 向度而言,它影響到驕傲與羞愧的情感反應,內在的歸因導致較高的驕傲與羞愧,外在的歸因則適得 其反。例如,當個人的歸因型態是內在因素(能力和努力) ,其成功時會感受到最大的驕傲,但失敗 時則感受到最大的羞愧,因為成敗責任操之在己,應承擔責任。反之當個人是屆於外在歸因型態,其 成功或失敗時,均不會感受到太大的驕傲和蓋恤,因成敗責任操之在外,自己不必負責。就穩定性的 向度而言,它影響到認知的改變,亦即成功的預期 (expectancy

of success)

,穩定的歸因促進 一致的預期,不穩定的歸因則促進預期的改變。例如,當個人是屬於穩定歸因型態(能力與難度)

,

其成功或失敗後,對未來成就的預期仍然→樣。反之,當個人是屬於不穩定歸因型態(努力與運氣) ,其成功或失敗後,對未來成功的預期有可能改變,如將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則對未來的成功可能 會有高的預期,因只要努力,成功仍然在墓。如果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種定因素) ,對未來的成 劫可能導致低的期望,因為深信能力是穩定而無法改變的。下圖可用以說明歸因和情感與認知反應的 關係: 成功的歸因

戶旦墮|增加厲傲感|

|王互1-1

恆星塵|蓋章相同成就的|

回-1一一|增加驕傲感|

|一一|懿髒可能改|

巨的

「一|減低驕傲感 i

I~ ~I-I

E-US

1-斗哥哥可前|

失敗的歸因

回一|盟冉石百|

恆星墮|論相同成就的 I

E互卜|一一|增加蓋恤感|

」一|懿鸝可能改|

I

~_SLt 1-1二lF司

I~ ~I一|一一|滅低蓋塊感|

懿鸝可能改|

圖- 成放歸目的情感與認知反應

(Weiner

,

1974)

(3)

國小學畫成員k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

53 •

上述理論構想,已獲得不少研究結果的支持〈淇光遠、楊國摳,民的;郭生玉,民72

; Carolyn

,

1982; McMahan

,

1973; Rosenbaum

,

1972; Van Dusen

,

1983; Weiss

,

1983; Weiner

,

Nierenberg

,

& Goldstein

,

1976) 。有關成敗歸因和成就行為的關係,

Weiner et aI

(1

971)

和 Weiner (1972) 根據高、低成就動機者的研究發現:高成就動撥者比低成就動機者傾向於從事較 多的有關成就的活動,且將成功歸因於能力和努力(內在因素)。因此,他們經驗到成功的驕傲和酬賞 。相反的,低成就動踐者傾向將成功歸因於外在因素而非努力歸因。因此,為其成功經驗到較少的驕 傲感。在失敗情揖時,高成就動機者也比低成就動擴者表現更長的堅持力,前者將失敗歸因於缺乏努 力,而後者歸因於缺乏能力。在努力程度方面,前者比後者努力。其他學者的研究也發現:在相同情

境下,成敗歸因不同的安試者,其成就表現亦不同 (Dweck

&

Repucci

,

1973; Kukla

,

1972) 。

國內學者淇光遠與楊國樞(民68) 在歸因特質的測量與研究一丈中發現:歸因變項與成就動擴間有 相關存在,內在歸因和成就動臨的相關是正的,而外在歸因和成就動攝的相關是負的。同時,又發現 歸因變項與學業成就間有相關存在,內在歸因與學業成就的正相關,比命運歸因與學業成就的相關值 為大;而命運歸因與學業成就的相關,又大於運氣歸因與學業成就的相關。莊耀嘉與黃光國(民70) 研究國中生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指出:傾向於將學業成功事件不往能力與努力作歸因,並傾向於將 學業失敗事件往能力不及作歸國的學生,其成就期墓、努力持續度、自尊、幸福感、學業成就均低。 由此可見,成敗歸國不但影響個人未來的成就抱負和成就表現,而且,也影響個人情感的反應。 由上述 Weine t;的理論模式和國內外有關的研究,顯然可知,歸因型態和個人的成敗預期、成 就動機與學業成就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四個歸因費項是透過何種方式影響學業成就?四個歸因變項 叉透過何種途徑影響成敗預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組型?有關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園 ,內外的研究丈獻,但乎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擬根據 Weiner 的理論,提出下列兩個模式,做為 研究的架構: 圖二徑路分析徑路模式闡

(4)

• 54 • 教育心理學報

成敗預期

學業成就

間三典型相關分析模式國 根攘上述模式,本研究擬驗誼下列骰設:

一、在成功讀失敗歸因中, r能力」、「難度」、「努力」與「運氣」等歸因變項,和「成敗預

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等成就行為變項間,有相關關係存在。 二、在成功或失敗歸因中, r能力」、「難度」、「努力」與「運氣」等四項歸國變項,係透過 先影響「成敗預期」、再影響「學業成就」的種路。 三、在成功或失敗歸因中, r能力」、「難度」、「努力」與「運氣」等歸因變項,和「成敗頂 期」、「成就動機J 與「學業成就」等成就行為組型間,有典型相關關係存在。

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國小高年級學量,總共有 5別名,其中五年級 273 名,六年級277名,男生270名 ,女生 280 名。他們是從臺北市一個中型的國民小學中抽取而來的。樣本的分配情形如表一冊示。 要- 本研究曼試的分偷情形 男 女 合計 五

級 級

123

147

150

1叩

273

277

~ J 、 合

270

2的

550

(5)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渠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

55 •

二、研究Z真 本研究資料的收集,主要是採用「成就動機量表」和「成就歸因問卷」兩種。學業成就是以學校 上學期的學業總成績中,智育部份的平均數為依據,因為國小評分的程序有一定的規定,故分數相當 客觀可靠。強將本研究所使用的兩種量表簡要說明如下: 科成就動機量要 此量表為筆者依攘數位國外研究學者的問卷責料,配合我國文化背景,加以改編而成(郭生 玉,民62) 。全量表共有50個題目,踩用「是」與「否」傲答。信度方面,以折半信度法考驗, 得到折半信鹿為 .86 教度方面,以教師對學生成就性行為的表現,所評定的分數為外在放擦, 得到欽標欽鹿為 .62(n =130) 。可見此量表之信度與教度,尚能符合本研究之需要。計分方式 是依據符合標準答案「是J 與「否」而計分,每題給→分,最高可得50 。分數愈高,表示學業成 就動揖較強,反之,表示成就動擴較弱。 間成就歸因聞發 本問卷是由筆者根攘 Weiner (1972) 所提出的四個歸因因素(能力、努力、難度、運氣) ,並參考淇光遠、楊國樞(民6昀所設計的問卷,加以設計而成。每一個因素在成功和失敗的歸 因方面,各設計一個九點量表的題目直接測量。另外,為瞭解見量對于學期成績成功與失敗的預 期,也設計兩個題目測量。本問卷如此設計主要是配合小學生的程度,使其易於瞭解和做答為原 則。援學→題說明如下: 如果你上學期的學業總成績(或有些科目的成績)令人浦麓,你認為有多大可能性是由於自 己能力的原因? 10影約約約約約約約 90均 以 20% 30弱的路叩頭~

60%

70拓 80括以

下上

1

2

3

4

5

6

7

8

9

依接上述兩種量表所得到的「成就動機」與「成敗預期J '加上學校的「學業成績 J '將視為本 研究的成就行為變項。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對象抽出後,係以直級為單位實施上述兩種量表。因為M級有13距(五年級 7 宜,六年級 6 班) ,故實施兩種量表時,商請級任導師代為擔任此項工作。不過,在實施之前,筆者先學行座談 會,講解有關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事項,以求測驗過程客觀和一致。兩種量表在一次的實施中完成,首 先實施成就動換量衰,然後接著實施成就歸因問卷。 四、資料合折 本研究的資料收集齊全後,為驗證上述三個值設,採用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的小型電腦分 析,程式為林清山教授所設計的「極路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 假設一 旨在暸解四個歸因變項與三個成就行為變項間的關係,據用「皮爾還積差相關」統計法 ,加以驗證。 假設二 旨在瞭解四個歸因費項透過何種因徑而影響學業成就,故使用極路分析法

(Path

analysis) 分析。

但設三 旨在暸解四個歸因變項與三項成就行為間的典型相闕,故採用典型相關法 (Canonical

correlation) 分析。

(6)

• 56

教育心理學報

以上資料的分析,男女分開處理,原因是因為過去的研究指出成敗歸因因性別而異 (Ames.

Ames

&

Felker

,

1976; Bar-TaI

&

Frieze

,

1977; Deaux

&

Farris

,

1977) 。

結果

-、學黨成功歸因變項與踐就行續費項的簡單相闢分析 國小見童在學業成功時,其四個歸因變項和三項成就行為間是否有相關存在?為暸解此一問題, 本研究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分別就男女生分析其間的相關,所得結果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要二 男生學費壘成功歸因費項與成獸行屬醫環相關矩陣 (N=270) \ \

能難努運

期撥就

預動成

功就業

成成學

能力 難度 運氣 成功 預期 成就動機 學業 成說 努力

1

.29料

1

1

.34牌 1 .27:紳 .3伊*

1

.72牢牢 .2伊*

1

.15*

.32:牌 .04

1

.40紳 .16* .43料 .03 .28料 .13* .32料一 .08 .40牢牢 .07 品牌 一 .13 *P<.05 料 P<.Ol 套三女生學黨或功歸因變項輿成前行.變環相關矩陣 (N=280)

kfd

能力

運氣 成功預期 成就動機 學業成就

能難努

力度力

氣期機就

預動成

功就業

運成成學

1

.18牌 1 .昀料 .站牌

1

.12*

.48淨*

.09

.40戶串串 .16:料 .50串串 .32恃# 一 .09 .34串串 .44料 .01 扭轉

1

.12*

一 .10 一 .09

1

.33料 1 .24'串串 .40料

1

*P<.05 料 P<.Ol 就男生而言,表二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能力與成功預期 (r

= .40) 、成就動攝 (r

= .28) 、學

業成就 (r

=

.40) 等成就行為,均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但難度則只有與成功預期 (r =.1的、成就

(7)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

57 • 動機 (r

=

.13) 有顯著的正相關。努力與成功預期 (r

=

.43) 、成就動機 (r

=

.32) 、學業成就

(r =

.36) 等變項的相關,均達到顯著水準。運氣和成功預期的相關為負相關 (r =一 .13) 。就女生 而言,表三的分析顯示:能力與成功預期 (r

=

.40) 、成就動機 (r

=

.32) 、學業成就 (r

=

.44) 等 三項成就行為,均有顯著的正相關。努力和成功預期 (r=.50) 、成就動換 (r

=

.34) 、學業成就

(r =

.42) 等變項,也有顯著的正相關。但難度和運氣則只有與成功預期變項有正相關存在 (r=.16 ,

r

= .12) 。 三、學黨失敗歸因變項與成就行S費項的簡單相闢分析 就男生而言,表四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能力、難度、努力、運氣和失敗預期有顯著的正相關, 其相關係數分別為 .32 、 .24 、 .27 、 .33 。運氣和失敗預期 (r 早 .33) 也有顧著的正相關,但和學業 成就 (r =一 .13) 卸為顯著的負相關。 要回 男生學黨失敗歸因費項與成就佇11變項相關矩陣 (N=270)

入也去

能力 難度 努力 運氣

成預期

成動就

學成業

1

難 度

.27**

1

努 力 .39紳 .22:牌

1

運 氣 .19棉 .18:輔 .15串

1

失 敗 預 .32料 .24料 .27:料 .33輛

1

成 就 動 機 一 .11 一 .02 一 .02 一 .08 一 .20紳

1

學 業

一 .02

.03

.10

一 .13* 一 .06 .39料

1

*P<.05

料 P<.Ol 要五女生學黨失敗歸因費項輿成就行.費項相關矩陣 (N=280)

二支可主|

能力 難度 努力 運氣

預失敗

成動就

學成就

1

難 度 .33料

1

努 力 .42:串串 .扭料

1

運 氣 .21料 .30料 .15串

1

失 敗 .33串串 .26料 .21牢牢 .35紳

1

就 動 機 一 .10

.01

.06

一 .18:牌 一 .14串

1

學 業

就 一 .02 一 .04

.14*

一 .19料 一 .15* .40紳

1

*P<.05

串串 P<.Ol

(8)

• 58 •

教育 IL' 理學報 就女生而言,表五的結果顯示:能力、難度和失敗的預期有顯著的正相關,其相關係數分別為 .33與 .26 。努力和失敗預期 (r

=

.21)、學機成就 (r =.14) 的相關,也達到顯著。運氣和失敗預 期 (r

=

.35) 有正相關存在,但和成就動機 (r =一 .18) 、學業成就 (r =一 .19) 卸有顯著的負相 關。 三、學當踐功歸因費項對學黨成就影響的徑路分析 國小見量的學業成功歸因變項係透過何種因徑而影響學業成就?為瞭解此一問題,本研究使用徑 路分析法,分析根攘 Weiner 所提出的徑路模式(如圖四所示) ,並考驗此限制模式和充足模式 a' -F 圖四 Weiner 理論的徑路分析限制j模式圖(男生) 般的 H ﹒ 國五種路分析的充足模式間(男生〉

(9)

國小學畫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欺預期關係之研究

59 •

(full mode

I)

(如圖五所示)是否相符合。筆者另外依按有關的理論和構想,提出闡六的因種模式 加以考驗。國四、圖五和國六是男生部份的僅路分析結果。 由國四的種路分析圍來看,男生的學業成功歸因中,只有「能力」與「努力」兩項內在因素,對 成功的預期具有影響力,其僅路係數分別為 .1738 和 .3031 ,達到顯著水準。成功的預期對學業成就 函,mH 圖六 假設性的徑路分析限制模式國(男生) •• NH. 圖七 Weiner 理論的徑路分析限制模式圖(女生)

(10)

• 60 •

教育心理學報 的影響力,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其徑路係數為.羽71 。因此學業成功歸因可能是由能力和努力兩個 內在歸因影響成功的預期,再影響學業成績的徑路。 為瞭解本研究棍據 Weìner 所提出的種路模式,是否適合用來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如 據用 Specht (1975) 的過度認定模式適合度考驗,將 Weiner 的限制模式和闡五的充足模式作 比較,結果得到伊 =44.84

,

(df=4

,

P<.O

l)

,這表示 Weiner 的模式並不符合充足的模式。 易言之,本研究根援 Weiner 所提出的徑路模式,不能說明這些變項間的關係。從充足模式的徑路 間來看,影響學業成績的歸因,還可透過能力和運氣兩項歸因直接影響。 鑒於過去→些研究結果指出,個人傾向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與能力,而將失敗歸因於難度和

運氣 CArkin,

Gleason

,

&

Johnson

,

1976; Luginbuhl

,

Crowe

,

&

Kahan

,1

975)

,本研究

-NH

.

閏八種路分析的充足模式間(女生) 月假設努力和能力可直接影響學業成績,而提出如間六的種路模式,經過和圖五的充足模式比較,也 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χ2=

1

1.

79 • df

=2.

P<.O

l)

0 因此,此徑路模式仍然未能說明各變項間的關 係。 女生學業成功歸因與學業成就的徑路分析,如國七、閏八和國九昕示。從圖七的徑路圍來看,只 有「能力」和「努力」兩項內在因素,對成功的預期具有影響力,其徑路係數分別為 .1776和 .3902

,

達到顯著水準。成功的預期對學業成就的影蠻力,也具有決定性作用,其極路係敢為 .2446 。因此, 學業成功歸因可能是由能力和努力兩個內在歸國影響成功的預期,萬影響學業成績的徑路。 為進一步瞭解#研究依 Weiner 所提出的徑路模式,能否適合用來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 ,祖攝圖入的充足模式和 Weiner 的限制模式比較,得到伊 =66.60

(df=4. P<.O

l)

,達到顯 著水準,顯示 Weiner 的徑路模式並不符合充足的徑路模式,此點說明了本研究根據 Weiner 所 提出的種路模式,不能用來說明這些變項問的關係。從充足模式的徑路圍來看,影響學業成績的歸因 ,尚可由能力、努力和運氣三個因素直接影響。

(11)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缸,

..

F司 F吋 國九 假設性的徑路分析限制模式國(女生) 本研究依接過去研究的發現,假設能力和努力兩因素可直接影響學業成績,而提出去日圖九的種 路模式,經過和圖入的充足模式比較,本研究所值設的徑路模式和充足模式不符合,因 XS=9.75

(df=2

,

P<.Ol) 。因此,此徑路模式仍然不適合用來說明本研究實際所收集的資料。 四、學黨失敗歸因費項對學難處就影響的種路~析 ',函, OH 圖十 Weiner 理論的種路分析限制模式圈,(男生)

(12)

心理學報 如上所述,本研究仍以三種種路模式,踩用極路分析法,分析國小見量的學業失散歸因變項,係 透過何種方式影響學業成就,男生的結果如圖十、圖十一和圖十二昕示。 有 敘

• 62 •

•• OH

.

種路分析的充足模圖(男生) 從闡十的種路分析國來看, r 能力」、「努力」和「運氣」歸因對失肢的預期,具有決定性的影 響力,其種路係數分別為 .1926 、 .1331 和 .2498 ,達到顯著水準。其中以運氣歸因的影響較大。不過 圖十→ •• 凹的﹒ Weiner 理論的徑路分析限制模式圖(女生) 圖十二

(13)

• 63 •

,失敗的預期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力,則做不足道,徑路係數為一.晶晶,未達顯著水準。可見四個歸 因因素並沒有透過影響失散的預期而再影響學業成就。 國小學畫成敗歸國與學業成裁、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鈕,妞,」[的. 但設性的徑路分析限制模式圖(女生) 圖十三 品,函, HN. 徑路分析的充足模式國(女生) 圍十四

(14)

_ 64 • 教育心理學報 為進~步暸解本研究依Weiner 所提出的徑路模式,是否適合用以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 乃將此模式的誤差變項和圖十→充足模式的誤差變項比較,結果得到伊 =9.1954

(df=4

,

P>.05)

,未達到顯著的水準。因此 Weiner 的徑路模式符合充足的種路模式,這說明了本研究很接 Weiner 所提出的徑路模式,可以適合用來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 圖十二、間十三和國十四是女生學業失敗歸因與學業成就的徑路分析結果。從圖十二的結果來看 ,有「能力」和「運氣」兩項歸因因素對失敗的預期,具有影響力量,其徑路係數分別為 .2292

,

.2654

,逼到顯著水準,其中以運氣的影響力較大。失敗的預期對學業成就的種路係數為一 .1466 '可 見對學業成就具有影彎力。因此,在學業失敗歸因中,能力和運氣兩項因素可能是先透過影響失敗的 預期,再影響學業成就的種路。 為進一步瞭解本研究依 Weiner 所提出的徑路模式是否適合用以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 乃將此模式和國十三的充足模式比模 y 結果得到 X2=17.23

(df=4

,

P<.01)

,達到顯著水準,這 顯示本研究所提出的 Weiner 僅路模式,不適合用來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易言之,不能說 明本研究這些變項闊的關係。從充足的模式國來看,顯然影響學業成就的歸因,不僅可透過能力和運 氣影響失敗的預期,而且,尚有努力和運氣兩項歸困的直接影響。 五、學黨成功歸因與成獸行濁的典型相關~折 國小見葷的學業成功歸因費項,係透過何種方式影響其成就行為組型?為解答此→問題,本研究 課用典型相關法分析資料。在這項分析中,以「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j 等四項歸國 做為 X 組變項,而以成功的預期、成就動模和學業成就做為 Y 組變項。分析的結果,男生部份如表六

所示。

要六 男生學難處功歸因典型相關封析摘要要 X 費項 典 型 因 索 Y 變項 典 型 因 素 χ1

X2

可1 可z 能

.8953

一 024.1 成功預期

.7811

.臼08 成就動攝 .的50

.0104

難 度

.2708

.4301

學業成就

.7885

一.的77 第 力

.9086

.3581

抽出變異比數

百分

.5327

.2434

運 氣 一.扭曲

.7615

重 重

.1678

.0071

抽出變比

異數

.4291

.2234

p2

.3149

.0291

百分 典型相關

.5612

.1706

重 置

.1352

.0崎5

P<.01

P>.05

從表六典型相關分析結果來看,第→個典型相關達到顯著水準 (ρ=

.5612

,

P<.01)

,這表示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 (X1) ,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因素(可1) 總變異量的 31.49%

(p2=

.3149)

,而 Y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因素(可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53.27% 。因此, 成功歸因變項透過典型因素瓜和豹,可以解釋成就行為組型總變異量的 16.78% '這也就是 X 變項 和 Y 變項在第一個典型因素的重重 (redundancy) 部份。就本研究的變項來說,能力、難民、努 力和運氣四項歸因,透過第-個典型因素,可以解釋學生成功的預期,成鼓動樓和學業成就三項成說

(15)

國小學畫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鼓動撞撞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65 一﹒ 行為總變異量的 16.78% 。在 X 組變項中,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因與第→個典型因素恥的相關較高,達 .8953和.的問。 而在 Y 組賽項中,三項成就行為與第一個典型因素(可1) 的相關亦達 .7811

,

.6050

,

.7885 。因 此可見,本研究的典型相關,主要是由 X 組變項中的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國,透過第→個典型因素而影 響 Y 變項中的成功預期,成就動機和學業成就等三項成就行為。 表七是女生學業成功歸因與成就行為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資料顯示:兩個典型相關者F達到顯著 7](準 (ρ=

.6459

,

P<.Ol ;

p=

.2492

,

P<.05)

,這表示 X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因素 (χ1) ,可以 解釋 Y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可1) 總變異量的 41.72豆豆 (ρ2=

.4172)

,而 Y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 因素(可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52.8弱。因此,成功歸因變項透過典型因素筑和缸,可 以解釋成就行為組型總變異量的 22.03 佑,這也就是 X 變項和 Y 變項在第一個典型因素的重重部 份。 要七女生學黨成功歸因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要 X 變項

型 因 素 Y 變項

型 因 素 χ1 χs 可1 甲車 能

.8319

一 .0439 成功預期

.7755

一.描97 成就動犧

.6190

.5351

難 度

.1154

.8233

學業成就

.7741

.部45 努 力 .叩54

.2584

抽出變異比數

百分

.5280

.2529

運 氣 一 .0104

.8129

重 重

.2203

.0157

抽出變異數

.3813

.3518

ρ

2

.4172

.的21 百分比 典型相關

.6459

.2492

重 置

.1591

.0218

P<.01

P<.05

另外, X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因素 (X2) , 可以說明 Y組變損的第二個典型因素(可2) 總醫異的

6.21%

(ρ2=.0621) ,而 Y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因索(可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25.29路 。所以,成功歸因變項透過典型因素約和仇,可以解釋成就行為組型總醫異量的1. 57% (重重部 份)。綜合上述,可見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四項歸因,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可以解釋學生成功 的預期、成就動攝和學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總變異量的 22.03 菇,而透過第二個具型因素則只能解 釋1. 57好而已。 就第一個典型相關而言,在 X 組變項中,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因與第→個典型因素 (χ1) 的相關較 高。 (.8319和 .9054) ,而在 Y 組變項中,三項成就行為與第一個典型因素〈可1) 的相關均高 (.7755

,

.6190 '

.7741) 。因此,本研究的第一個典型相闕,主要是由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因,透過第→個典 型因素而影響三項成就行為。 就第二個具型相關而言,在 X 變項中,難度和運氣與第二個典型因素 (χ2) 的相關較高 (.8233

'

.8129)

,而在 Y組變項中,三項成就行為與第三個典型因素(可2) 的相關,以成功的預期和成就動攝 較高(一 .5697' .5351) 。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典型相關,主要是由難度與運氣兩項歸因,透過第 三個具型因素而影醬成劫的預期和成就動擴兩項成就行為。

(16)

• 66 教育心理學報 六、學黨失敗歸因與l&就行濁的典型祖闢分析 國小學童的學業失敗歸因變項,係透過何種方式影響其成就行為組型?為解答此一問題,本研究 採用典型相關法分析資料。在這項分析中,以「能力」、」難度J 、「努力」和「運氣 J 等四項歸因做為 X 組變項,而以失散的預期、成就動機和學業成就做為 Y 組變項。分析的結果,男生部份如表八所 刀荒。 從表八典型相關分析結果來看,第一個典型相關係數為 .4541 ,達到顯著水準。因為 ρ2=

.2062

,

故 X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因素 (χ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可1) 總變異量的 20.62% X 變項 能力 難度 努力 運氣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重 重 要八男生學黨失敗歸因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要 典型因素 χ1χ2

.7095

.0674

.5184

.2650

.5873

.7137

.7249

一 .5263

.4106

.2153

.0847

.0074

Y 變項 失敗預期 成就動機 學業成就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重重 ρ2 典型相關 典型因素 可1 可z

.9994

一 .2174 一 .0989

.3519

.0726

.2062

.4541

P<.05

.0335

.2548

.9867

.3465

.0119

.0342

.1851

P>.05

,而 Y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因素(可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5.19 佑。又 X 變項和 Y 變項 在第一個典型因素的重重部份是 .0726 ,故失敗歸因變項透過典型因素前和缸,可以解釋成就行 為組型總變異量的 7.26% 。就本研究的變項而言,是指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四項歸因,透過第一 個典型因素,可以說明學生失敗的預期、成就動機和學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總變異量的7.26佑。 在 X 組變項中,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四項歸因,和第→個典型因素 (χ1) 的相關均很高

(.7095' .5184' .5873' 7249)

,而在 Y 組變項中,三項成就行為中,只有失般的預期和第一個典型 因素(可1) 的相關較高,達 .9994 。因此,本研究的典型相關,主要是由 X 組變項的能力、難度、努力 和運氣四項歸因,透過第→個典型因素而影響 Y 變項中的失敗預期。 表九是女生學業失敗歸因與成就行為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從資料中可看出,兩個典型相關都達 到顯著水準 ρ=

.4603' P<.

Ol

;ρ=

.2453' P<.05)

,這表示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 (χ1)

,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的第→個典型因索(可1) 總變異量的21. 19箔 (ρ2=

.2119)

,而 Y 組變項的第一個 典型因素(可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39.21% 。因此,失敗歸因變項透過典型因素犯和叭

.

,可以解釋成就行為組型純變異量的8.31% '這也就是 X 變項和 Y 變項在第→個典型因素的重疊部 份。 另外, x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因素 (χ2) ,可以說明 Y 組變項的第三個典型因素(可2) 總變異量 的 6.02% (ρ2=

.0602)

,而 Y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因素(可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39. 鈞 、鈞。因此,失敗歸因變項透過典型因素 X2 和恥,可以解釋成就行為組型總變異量的2.37% (重聾部

分)。

(17)

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撥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 67 •

費丸女生學黨失敗歸因典型相關分析摘喜愛 X 變項 典 型 因 索 Y 變項 具 型 因 索 χ1 χ2 可1 可z 能

.7123

.3509

失敗預期

.9657

.2345

成就動攝 一 .3726

.5976

難 度

.5315

.3230

學業成就 一 .3239

.8783

努 力

.3499

.8753

抽出變比

異數

百分

.3921

.3945

運 氣

.8226

一 .3161 重 置

.0831

.0237

抽出變異.It數

.3972

.2735

ρ

2

.2119

.0602

百分 典型相關

.4603

.2453

.0842

.0165

P<.Ol

P<.05

綜上所述,可知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四項歸因,透過第→個典型因素,可以解釋學生三項成 就行為變異量的8.31% '而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則只能解釋2.37%而已。 就第一個典型相關而言,在 X 組變項中,能力、難度和運氣三項歸因與第一個典型因素(叉'1) 的 相關較高 (.7123'

.5315' .8226)

,而在 Y 組變項中,只有失敗的預期和第→個典型因素(可1) 的相 關較高 (.9657) 。因此,本研究的第一個典型相關,主要是由能力、難度和運氣三項歸因,透過第 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失肢的預期。 就第二個典型相關而言,在 X 組變項中,只有努力→項歸國和第三個典型因素 (χ2) 的相關較高

(.8753)

,而在 Y 組變項中,有成就動攝和學業成就兩項成就行為,和第二個典型因素(可2) 的相關 較高 (.5976 , .8783) 。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典型相關,主要是由努力→項歸因,透過第二個典型 因素而影響成就動攝和學業成就兩項成就行為。 討論 -、學業成敗歸因費項輿.!&就行2萬之開係 本研究骰設→是 r在成功或失敗歸因中,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等歸因變項,和成敗預期、 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等成就行為變項間,有相關關係存在」。 根援本研究簡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在學業成功歸因中,無論是男生或女生,能力與努力兩項內 在因素和成功預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而難度和運氣兩項 外在因素,和三項成就行為間的相關,並不十分→致,且都較低。在男生方面,難度和成功預期與成 就動機間有正相關,但運氣和學業成就間有負相關。在女生方面,難度和成功預期間有正相闕,運氣 則和成功預期間有正相關。這個結果雖然沒有完全支持偎設,但是,能力和努力兩項內在歸因與三項 成就行為間有顯著相關的發現,卸支持了上述的 Weiner 理論。同時,也和過去研究的發現大致符 合。例如,國內學者淇光遠和楊國摳(民68) 的研究發現:內在歸因和學業成就有正相關,和成就動 機也有正相關。鄭慧玲與楊國摳(民66) 的研究也指出:成就動攝高的學生比較傾向於作內在歸因, 而比較不傾向於作外在歸國。筆者研究成功導向 (M.>M

ar

) 和失敗導向 (Mar>Ms) 見重的歸因型 態,發現前者比後者更傾向於將學業成功歸國於努力和能力兩因素(郭生玉,民72) 。國外的一些研

(18)

• 68 •

教育心理學報

究,也得到相位的結果 CArkin,

Gleason

,

&

Johnston

,

1976; Weiner

,

1974; Weiner

&

Potepom

,

1970) 。

在學業失Jlíc歸因中,本研究的發現是:無論男生或女生,運氣這項外在歸因,除男生的成就動機 外,均與三項成就行為有顯著的相關,難度則和失敗預期有正相關存在。能力和努力兩項內在歸因, 只有和失敗預期有正的相關,難度也只有和失Jlíc預期有顯著的正相關。這個結果發現,怯了努力的歸 因外,都符合上述 Weiner 所提出的理論構想,亦即穩定的歸因(能力與難度〉影響到成功或失敗的 預期。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個人傾向將失敗歸因於運氣欠佳和工作太難 CArkin

&

Maruyama

,

1979) 。有關學業歸因和成就行為方面的研究丈獻較少,日後在這方面應繼續研究。 二、學黨成敗歸因影響學黨Jilì;就的種路 本研究價設二是 r在成功或失敗歸因中,能力、難度、努力與運氣等四項歸因變項,係透過先 影響成敗預期,再影響學業成就的種路」 。根攘本研究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學業成功歸因,無論 男生或女生,主要係經由能力和努力兩個歸因影響成功的預期,再影響學業成就的種路。不過,將 Weiner 這個理論的種路模式和充足的徑路模式比較考驗後,並未得到符合一致結果,顯示本研究依 Weiner 理論研提出的種路模式,不能用來說明本研究實際收集的資料,亦即不能解釋這些變項間的 關係。筆者再依按有關的理論架構,但設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因,不但可透過影響成功預期而影響學業 成說,而且尚可直接影響學業成就。但是分析考驗的結果,仍然未獲得支持。 在學業失敗歸因方面,男女生的結果,並不十分一致。就男生而言,能力、努力和運氣三項歸因 ,可以影響失散預期,但均未能影響學業成就。就女生而言,能力和運氣兩項歸因是先透過影響失敗 預期,再影響學業成就的種路。經過和充足模式考驗結果,男生的種路模式符合充足模式,這說明了 能力、努力和運氣三項歸因,可以影響失敗預期,但未影響學業戲就。然而,女生的僅路模式和充足 模式不符合,因此,不能用以解釋這些變項間的關係。筆者再依理論,值設難度和運氣兩項歸因因素 ,不但可經由影響失敗預期而影響學業成就,而且,尚可直接影響學業成就,但是,分析考驗結果, 仍然未獲得支持。 綜合分析結果,本研究骰設二未能獲得資料的支持。筆者探討其原因,可能和下列混個因素有 關:第→,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可能很多,只用四項歸因變項是否能涵蓋,值得研究。從各種路的 分析情形來看,兩個不知根輝的誤差相當大,均超過 .85以上,可見除了四項歸因外,尚有不少的 因素,可影響成敗的預期和學業成就。因此,近年來,有些研究者主張增加其他的因素,加以研究

(E

lig

&

Frieze

,

1975; E

Ii

g

&

Frieze

,

1979)

0

Rosenbaum

(1972) 曾主張再增加意向

(i ntentionabity) 做為第三個向度。第二,歸困的四個因索,蝕了可透過成敗預期而間接影響學 業成就外,尚可直接影響學業成就。有關這一點,可以從充足模式的徑路係數看出來。第三,本研究 只根攘 Weiner 的理論,踩用歸因對「成敢預期」的影響,而未另設計情感方面的影響,這樣是否 可能簡化了 Weiner 的理論模式,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三、學費醫成敗歸固和踐就行屬的典型相關 本研究服設三是 r在成功或失敗歸因中,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等歸因變項,和成敗預期, 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等成就行為組型間,有典型相關關係存在」。 根接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學業成功歸國方面,男生的四個歸因變頃和三項成就行為組型間的典型 相關,主要是由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因,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成功預期,成就動機和學業成就三 項成就行為組型,其可以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16.78佑。女生方面的典型相關有兩個達到顯著水準,第 一個典型相關顯示,主要是由能力和努力兩項歸因,通過其典型因素而影響成功預期、成就動攪和學 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組型,其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22.03佑。第二個典型相關顯示,主要是由難度和 運氣兩項歸因,透過其典型因素而影響成甜的預期與成就動模兩項成就行為,其可以解釋的總變其量 為1. 57豆豆,顯見這個具型相關只兵有說計上的意義,而沒有實用的意義。

(19)

國小學畫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 '3

9

在學業失敗歸因方面,男生的四個歸因變賓和三項成就行為組型間的典型相關,主要是由能力、 難度、努力和運氣等歸因賽項,透過第→個典型因素而影響失敗預期這項成就行為,其可以解釋的總 醫異量為7.26佑。女生方面的典型相關,有兩個達到顯著程度,第一個典型相關顯示,主要是由能力 、難度和運氣三項歸因,透過其典型因素而影響失敗預期,其可以解釋的總變量為8.31 佑。第二個典 型相關顯示,主要是由努力歸因,透過其典型因素而影響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兩項成就行為,其可以 解釋的總變異量為2.37% 。可見這個典型因素也只具有統計上的意義,而沒有實用上的意義。 綜合上述結果,本研究價設三獲得資料的支持。無論男生或女生,在成功歸因方面,主要由能力 和努力兩項內在歸國,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成功預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三項成就行為。 在失敗歸因方面,則四項歸因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索而影響失敗的預期。這項結果,大致符合上述 Weiner 歸因論的預測。依 Weiner (1971) 的觀點,成就動機與成敗的預期,視個人如何解釋其 自己的表現而定,如把成功歸因於能力,可提高自尊和期望水準,因而增進個人熱心追求另一個成就 工作。如把成功歸因於努力,可以導致較高的漏足感和較大的增強。莊耀嘉與黃光國(民 70) 的研究 指出:傾向於將學業成功事件不住能力與努力作歸因,並且傾向於學業失敗事件往能力不及作歸困的 學生,其成就期望,努力持續度、自尊、幸福感、學業成就均愈低,本研究的發現和此結果,大致一 致。 雖然典型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學業成功或失敗歸因與成就行為組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但是, 所能解釋的總變異量均不很高,尤其是失敗歸因。因此,顯示出尚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這一點和 上述徑路至于析的發現符合一致。因為踩用典型相關分析歸因變項與成就行為組型間關係的研究,幾乎 尚付闕如,本研究結果因而無法撞得資料印證'在這個問題方面,實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參考艾獻

林邦傑(民68年) 園中學生的歸因特質與生活適應。中華心理學刑, 21卷, 2期, 61"'74頁。 洪光遠、楊國樞(民68年) 歸因特質的測量與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8期,

89--154

頁。 郭生玉(民62年)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到, 15 鶴,

451

"'534頁。 郭生主(民 72年)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就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 16期, 47"'60頁。 莊耀嘉、黃光國(民 70年) 園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到, 23卷, 2期,

155--164頁。 鄭慧玲、楊國樞〈民66年) 成就歸因歷程對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的影響。中央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3期, 85--127頁。

Ames

,

C.

,

Ames

, R.,

&

Felker

,

D. W.

(1

976) Inform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achievement attributions.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駒,

63

-6

9.

Arkin

,

R. M.

,

Gleason

, ].

M.

,

&

Johnston

,

S.

(1

976) Effects of perceived choice

,

expected outcome

,

and observed outcome of an action on the causal

attributions of actors. Journal 01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12

,

151-1部.

Arkin

, R.

M.

,

&

Maruyama

,

G. M.

(1

979) Attribution

,

affect

,

and college

~exam

performance.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71

,

85-93.

(20)

• 70 •

教育心理學報

Bar-Tal

,

D.

(1

974) Causal schemata as a determinant of attribution of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Bar-Tal

,

D.

,

&

Frieze

,

1.

(1977)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males and females as

a determinant of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ournal

01

Sex

Roles

,

3

,

301-313.

Bar-Tal

,

D.

,

Raviv

,

A.

,

&

Bar-Tal

,

Y. (

1980)

Causal percep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by advantaged

,

integrated and disadvantaged pupils.

British

]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帥,

137-146.

Carolyn

,

B. S.

(1

982)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fourth grade

nonhandicapped and learning disabled boys and gir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鈕, 3547-A.

Chapin

,

M.

, &

Dych

,

D. G. (1976) Persistence of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 as a

function of N length and attribution retraining.

Journal

01

Abnormal

Psychology

,

85

,

511-515.

Deaux

, K.,

&

Farris

,

E.

(2977)

Attributing causes for one's own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sex

,

norms

,

and outcome.

]ournal

01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

11

,

59-72.

Dweck

,

C. S.

(1

975)

The role of expectations and attribution in the allevi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ournal

01

Personali.砂 and

Social Psychology

,

31

,

674

-68

5.

Dweck

,

C. 缸,

&

Repucci

,

N. D.

(1

973)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reinforcement

responsibility in children.

]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5

,

1ω-116.

EI旬,

T. W.

,

&

Frieze

,

1.

H.

(1

975) A multi-dimensional scheme for coding and

interpreting perceived causality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events. JSAS

Catalog

01

Selected Documents in Psychology

,

5

,

313.

EI旬,

T. W.

,

&

Frieze

,

1.

H.

(1

979) Measuring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釘,

621

-634.

Kukla

,

A.

(1

972)

Attributional determinants of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òlogy, 缸,

166-174.

Lee

,

W. A.

(1

982)

The in

f1

uence of task-versus self-focus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ions

,

Dissertations Abstracls International

,

峙, 74o-A.

Luginbuhl

,

J. E. R.

,

Crowe

,

D. H.

, &

Kahan

,

J.

P.

(1

975)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缸,

86-

93.

Maureen

,

E. W.

(1

983)

Causal attribu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of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 students and their mothers.

Dissertation AbstraclS

Intern

(21)

圓小學畫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纖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

.71

of success

,

Journal

01

Personali抄 and ,

Social Psychology

,

28

,

108.:.114.

Mousaw

,

M. ].

(1

983) An investigation of attributional responses among mildly

retarded

,

learning disabled

,

low achieving

,

and high achieving students

follo

V(

ing success and failure on achievement

task~有 Dissertation

Abstracls

International. 峙, 26泊~A.

Rosenbaum

,

R. M.

(1

972) A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perceived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

U'

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5pecht

,

D. A.

(1

975) On the evaluation

J)(

Ca~sal

mode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4

,

113-133.

Van Dusen

,

P. M.

(1

983)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achieving children's

attribution and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錯, 3274-A.

Weiner

,

B.

(1

97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Morristown

,

N. ].:

General Learning Press.

Wèiner

, B.,

Frieze

, 1.,

Kukla

,

A.

,

Reed

,

L.

,

Rest

,

5.

,

&

Rosenbaum

, R.,

M. (1971)

Perceiving the causes

01

success and lailure

,

New Yorlc

,

General Learning

Press.

Weiner

, B..

Heckhausen,且,

Meyer

,

W.

, &

Cook

,

R. E.

(1

972) Causal ascriptions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 The conceptual analysis of effort.

Journalo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缸, 239-248.

Weiner

,

B.

,

Nierenberg

, R.,

&

Goldstein

,

M.

(1

976) 50cial learning

(l

ocus of

contro

l)

versus attributional (causal stability)

i~terpretations

of

expec-tancy of success.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鈕,

52

-6

5.

Weiner,且,

&

Potepan

,

P. A.

(1

970)

Personality correlates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wards exams of succeeding and faili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缸,

144-15

1.

Wei詞,

L. M.

(1

983) Attributions of performance and expectancies for success:

self-perceptions of gifted adolescents during mathematical concept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峙, 3274-A.

(22)

• 72

教育心理學報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84

,

17

,

51一72.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pei

,

Taiwan

,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OF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OR F

AlL

URE AND ACHIEVEMENT ..

RELATED BEHAVIOR

SHENG-YU

Kuo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

i1

dren's causal attributions of success or failure and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

including expectancy for future suceess or fa

i1

ure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ive hundred and fifty' fifth and

sixth-grade ch

i1

dren (270 'màles and 280 females) were drawn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y were" administered both attributional

scale for success or fa

i1

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

,

except that

the scores of school achievement were copied down from the school record.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ed by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

path analysis

,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major results obtained were:

(1)

In the case of success attribution

,

both internal causes

,

ability and effort

,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

but task difficulty and luck

,

both external

causes

,

have low correlations with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2) In the

case of fa

i1

ure attribution

,

only luck factor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

but ability

,

effort

,

and task

difficulty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pectancy for future fa

i1

ure.

(3) The causal path for success or fa

i1

ure proposed based on Weiner's theory

,

was not supported by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4) Among these

four attributions

,

both internal causes

,

ability and effect

,

were the most

powerful variables for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5)In the case of failure

attributions

,

these four attributions

,

with the exception of effort cause for

girls

,

influenced the expectancy for future failure through one canonica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共同業務 教師成長 C/Q/S E/R/A 專業發展 C/Q/S E/R/A 實驗研究組 科學活動 C/Q/S E/R/A 研究發展 C/Q/S E/R/A 資料出版組 出版刊物 C/Q/S E/R/A 國際教育 C/Q/S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幼童 小學及中學生 成年人

自我肯定 自我探索及概念 ,自尊感 及成敗歸因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問題解決技巧 ,情緒管理 團體互動 協作技巧及學習 ,溝通技巧

自我肯定 自我探索及概念 ,自尊感 及成敗歸因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問題解決技巧 ,情緒管理 團體互動 協作技巧及學習 ,溝通技巧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