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秦末漢初的「信義」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秦末漢初的「信義」觀"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史 耘 第 9期 2UU3年9月

秦末漢初 的 「信 義」觀

古 美鳳

「信 義 」是 中國 自古以來重要 的道德精神 之一 ,在先秦時期發展 出完 整 的道德 意涵

,但

是在現 實環境 的考量下

,儘

管 「信 義 」是 每個人應有應 追 求的基本道 德

,可

是 不論從政 治 、社會 、個人等種種行 為現 象看來

,卻

產生 了不 同的選 擇和結 果 ,進而影 響 了國家社會 的發展 。本 文將著 重在秦 末漢初這段 動 盪 時期 的政 治發展 和 「信 義 」精 神 之 間的 關係 ,「信 義 」在 這段 時期 因為楚漢相 爭的戰 國遺風,以及漢初一統 帝 國家天下的 思想影響 下

,呈

現 受挫 的一面

,但

事實上仍有 不少動人心弦 的忠信 義行

,使

人感受 到 「信 義 」永恆 不朽 的道德 力量 。 關鍵詞

:信

義 道德 精神 權謀 詐騙 疑

(2)

一 、前 言

「信 義 」是 中國 自古以 來重要 的道 德精神 之一 ,孔子 日:「人 而無信 , 不知 其可也 。大車 無輗

,小

車 無軏

,其

何 以行 之哉 !」︳「君子 義以 為質 , 禮以行 之

;孫

以 出 之

,信

以 成 之

,君

子哉 !」2有子 日 :「信近於 義

,言

復 也 。」3可見 「信 義 」是 人立 身處事 的根 本

,尤

其 高尚 的人格 情 操 中更 不能缺少 「信 義 」的特 質 。春秋 時

,晉

使 解揚往宋 國途 中

,被

鄭 人 囚禁獻 給 楚王

,楚

王厚賂 要他騙宋 人晉 國不來救

,後

來解揚 反騙 楚王

,楚

王欲殺 之

,解

揚 說 : 臣聞之 ,君能制命 為義,臣能承命 為信 。信載 義而行之 為利 。謀不 失 利 ,以衛社稷 ,民之主也 。義無二信 ,信無二命 。君之賂 臣,不知命 也 。受命 以 出,有死無 賓

,又

可賂乎

?臣

之許君 ,以成命也 。死而成 命 ,臣之祿也 。象君有信 臣 。下 臣獲考

,死

又何求 !4 解揚 面對利誘 甚至是 生死威脅 ,都不曾 動搖 自己的心志 ,其對君命 的信 守 和 對君主的忠義

,體

現 了高潔偉 大的人格特質 。然 而

,面

對不 同的形勢局 面

,特

別 當天下紛擾群雄 豪傑 並起 爭利時

,對

「信 義 」這種 人格 品質 的要 求就會 產生變 化 ,「信 義 」觀念似 乎就 不免 受到扭 由

,使

人有道德淪 喪之 嘆 。但是 ,「信 義 」觀 念是不是 就 失去 了它 的影 響 力

,它

的價 值 內涵是 否 能超越這 些外在 阻礙

,持

續發揮建 立倫理道德 的力量

,是

值得 留意 的 。 秦 末漢初 之際是 戰 國之後 另一個天下紛擾 的時期,戰事 的激 烈程度 不 亞於 戰 國 ,用詐變權謀 來爭強取勝也和 戰 國時相似

,那

麼 秦末漢初 的 「信 義 」觀是 否和 戰 國相 同已經 不講 「信 義 」

,或

是 另有 一些特 殊 的發展 值得 去注意 。本 文即是從 秦末到漢高祖這段 時期 的政 治發展 來探討 「信 義 」觀 的發展和轉 變

,觀

察 當時的時代風 氣 。 I 2 3 4 《論 語 .為政 》,《論 語今 註 今 譯 》(台北 :商

,198U),卷

2,頁

姆 。 《論 語 .衛靈 公 》,《論 語今 註 今 譯 》(台北 :商

,198U),卷

15,頁

248。 《論 語 .學而 》,《論 語今 註 今 譯 》(台北 :商

,19gU》

l,頁

lU。 《左 傳

.宣

公 十 五年 》,《春秋 左 傳 今 註 今 譯 》 中冊 (台北 :商 ,19跑

),卷

12,頁

598-599。

(3)

秦末漢初的 「信 義 」觀

13

二 、先秦 時期

:「

信 義 」觀 的發展

在 先 秦 時 期 「信 義 」觀 念 已經 相 當 發 達 ,春秋 之 時 ,周天 子 地 位 衰 落 , 在 宗 法親 親 精 神 逐 漸 瓦 解 的情 況 下 ,各國 間 的 關係 如何 規 範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問題

,於

是 有 霸 主 代 周 天 子 維 持 天 下秩 序

,霸

主 除 了有 強 大 武 力 為 恃 外 , 還 必 須 有 其 他 使 各 諸 侯 順 服 的 因素

,荀

子 指 出 霸 主 稱 霸 的 原 因 : 政 令 已陳 ,雖睹利敗 ,不欺 其 民 ,約結 已定 ,雖賭利 敗 ,不欺 其 與 , 如 是 ,則兵勁城 固 ,敵國長之 ,國一恭 明,與國信 之 ,雖在僻 陋之 國 , 威動 天下 ,五伯 是也 。………故齊桓 晉 文 楚莊吳 問 問越 句踐 ,是皆僻 陋之 國也

,威

動 天下 ,強殆 中國 ,無他 故 焉

,略

信也

,是

所謂信 立 而 霸也 。5 可 見 唯 有 靠 「信 義 」才能使 各 諸侯 信 服

,得

天 下 人 心

,各

國 間 的秩 序 才能 維 持

,五

霸 中的齊 桓 公 就 是 一例 。齊 桓 公 與 魯 國會 盟於 柯

,曹

沫 要 脅 齊桓 公 將 自魯 侵 奪 的地 歸 還

,桓

公 後 來 想 反悔

,管

仲 勸 桓 公 不 可這 麼 做

,否

則 失 信 諸 侯

,也

失 去 天 下 人 心 ,‘所 以 《公 羊傳 》記 載 : 要盟可犯 ,而桓 公不欺 ;曹子可讎 ,而桓 公不 怨 。桓 公之信 著乎 天下 , 自柯 之 盟始 焉 。7 在 《春 秋 》所 載 二百 四十 二年 中

,朝

覯 盟會 凡

45U次

,春

秋 之 前 「使 諸 侯 歲 聘 以 志 業

,間

朝 以 講 禮

,再

朝會 以 示威

,再

會 盟 以 顯 昭 名 .」春 秋 時 的 大 量 盟會 則 是 致 信 和 鞏 固信 。以 信 為 基 礎 的 盟會 之 多 ,足見 當 時列 國 關係 中 「信 」的 重 要 與 發 達

,雖

然 春 秋 不 乏 有 臣弒 君 等 背 信 忘 義 的例 子

,但

是 從 政 治 上看 仍 帶有 相 當 的道 德 性 。8因此 顧 炎 武 說 : 春秋 時 ,猶尊社 重信 ,而七國則絕不言社與信 矣 。’ 時至戰 國政治 上的權謀 詐騙 毫無道德 可言 ,縱橫 家 、兵家的興起更宣 5《 荀 子 .王霸 篇 》,《荀 子 今 註今 譯 》(台北 :商

,19BU》

9,頁

2U3。 ‘ 《史記 .刺客列 傳 》(台 :鼎 ,19巧

),卷

86,頁

”6U。 ’ 《公 羊傳 .莊公 十 三年 》,《春秋 公 羊傳 今註 今 譯 》上冊 (台北 :商

,198U》

7,頁

119‘

8徐

難于 ,〈試論春秋時期的信觀念 〉《中國史研究 》

,199S年

4期

,頁41。 ’ 顧炎武 ,《日知錄 》,卷

13,周

末風俗 ,《日知錄集釋 》(台北 :世 ,19ω), 頁3U4。

(4)

告 了一 個 用 詐 騙 求功 利 的 時 代 出 現 ,《漢 書

.刑

法 志 》中記 載 了此 時 的風 氣 : 春 秋之後 ,滅弱吞 小 ,並為戰 國 ,稍增 講 武之社 ,以為戲 樂……先王 之社 沒於 淫樂 中矣 。群 雄 之 士 因勢輔 時 ,作為權 詐 以相傾 覆 ,吳有孫 武 ,齊有孫 臏

,魏

有吳起 ,秦有商鞅 ,皆禽 敵立勝 ,垂著篇 籍 古當此 之 時 ,合縱連橫 ,轉相 功伐 ,代為雌雄 。………世 方爭於 功利 ,而馳 說者 以孫 、吳 為 宗 。時唯孫 卿 明於 王道 ,而非之 曰:彼孫 、吳者 ,上 勢利 而貴 變詐 ;施於 暴 亂 昏嫂之 國,君臣之 間上 下 離 心

,政

謀 不 良, 故可 變 而詐也 .………lU 但 是 春 秋 時代 「信 義 」的倫 理 道 德 觀 具 有 超 時 代 不 朽 的 內涵

,並

不 因時 代 變 化 而 失 去 價 值 ,而由先 秦儒 家 繼 承 最 多 ,所以 成 為儒 家 學 說 重 要 的 思 想 體 系

,孔

子 的許 多論 說就 與 春 秋 時 的論 說 有 相 通 之處 。H「信 義 」在 先 秦 儒 家 手 中建 立 了 明確 的 思想 體 系

,當

然 其 他 諸 子 對 「信 義 」也 有 所 討 論 , 不 過 從 孟 子 對楊 朱 和 墨 家 的批 評 來 看

,儒

家 提 倡 仁 、義 、禮 、智 、信

,強

調 君 臣 、父 子 、夫 婦 、兄 弟 、朋 友 彼 此 間 的 相 處 關係

,是

較 健 全 的 思 想 , 比起 楊 朱 「拔 一 脛 毛 利 天 下

,吾

不 為 也 。」儒 家 重 視 「捨 生取 義 」境 界 高 了 一層 。至 於 墨 家 類 似 俠 士 的行 為

,在

孔 子 認 為是 「下 士 」的 德 行

,孟

子 更 以 為 「大 人 者

,言

不 必 信

,行

不 必 果

,為

義所 在 。」說 明守 信 更 要考 慮 義 的 因 素 。珍 然 而

,隨

著 法 家 的 受 重 用 ,「信 義 」的 觀 念 也 受 到 了影 響

,法

家 強 調 君 主權 威 主 張 以 法 治 人 ,《商 君 書

.修

權 》提 到 : 國之所 以治者 三 ,一日法 ,二曰信 ,三曰權 。法者 ,君臣之 所 共操 也 ; 信 者 ,君臣之 所 共立也 ;權者 ,君之所獨 制也 。人 主失 守則危 ,君 釋 法任 私 ,必亂 。故立 法 明分,而不 以私 害法 ,則治 ;權制獨 斷於 君 , 則威 ;民信 其 賞則事功成 ,信其罰則奸 無端 。惟 明主受權 重信 ,而不 l° 《漢書 .刑法志 》(台北 :宏業

,19%),卷

幻 ,頁lU“ Ⅱ 黃開國 ,〈春秋時期的仁義忠信觀 〉《孔孟月刊 》,第

34卷

7期

(19%年

3 月

),頁

19挖4。 I2張 樹 國 ,《信義的追求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UU1年

8月

)頁

2U-21 。

(5)

秦末漢初 的 「信 義 」觀

15

以私 害法 。13 在 法 家 思 想 中 ,「信 」脫 離 了倫 理 道 德 的範 圍 ,治國 的 方 法 之 一 就 是 要 「信 賞 必 罰 」使 民 能 信 法 ,「信 」成 為 統 治 的 手 段

,所

以 在 法 家看 來 ,「信 義 」 既 不 是 倫 理 道 德 的 表 現

,尤

其 「義 」對 統 治 國家 人 民 更 沒 有 實 質 的 幫 助 , 《商 君 書

.畫

策 》就 說 : 故其制 民也 ,如以 高下制水 ,如以燥 濕制 火 。故 曰:仁者 能仁 於 人 , 而不 能使 人仁 ,義者 能 愛於 人 ,而不 能使 人 愛 。是 以知仁 義之 不足 以 治 天下也 。聖人有 必信 之性 ,又有使 天下不得 不信 之 法 。所 謂 義者 , 為人 臣忠 ,為人 子孝 ,少長有禮 ,男女 有別 ;非其 義也

,餓

不 苟食 , 死不 苟生 。此 乃有法之 常也 。聖主者 ,不貴義 而貴法 ,法必 明 ,令必 行 ,則以矣 。Ⅱ 可 知 法 家 對 「信 義 」的 看 法 完 全 站在 統 治 國家 的角 度 ,明顯 和 儒 家 的 觀 念 是 背 道 而 馳 ,但是 純 任 法 術 的結 果 ,人民 只 是 因為 害 怕 刑 法 表 面 上 順 服 而 已

,孔

子即 說 過 : 道之 以政 ,齊之 以刑 ,民免 而無恥 。道之 以德 ,齊之 以社 ,有恥且格 。 15 因此法家 思想雖能使 國家政 治井井有條,荀子也頗稱 美在 秦所見質樸 有秩序 的社會

,百

姓 質樸順服

,官

吏士大夫能忠信敬肅 、奉公 守法

,朝

政 簡 而效 率高 。不過荀 子卻也批評 其施政態度有所偏 差 ,確實指 出以 法治國 所暴露 出的 內在 隱憂 ,人民主要是 因畏法令 而服從 ,不循 王道 而來還是有 朝不保 夕的危 險 。K所以

,君

主統 治 國家如果對 「信 義 」的看 法以 法家為 主那是行 不通 的 ,勢必要接納儒 家的一 些道德看法 ,從秦 朝已可以發現這 種 趨勢 。秦始 皇二十八 年南登琅 邪

,作

瑯琊 臺 立石刻頌 秦德

,日

:「維 二 十八年

,皇

帝作始端 。聖智仁 義

,顯

白道 理 。……」口以 及雲夢 秦簡 「為 怡 《商 君 書 .修權 》(台北 :商務

,1968),卷

3,頁

巧 。 14《 商 君 書 .畫策 》(台北 :商務

,1968),卷

4,頁

34。 I5《 論 語 .為政 》,《論 語今 註今 譯 》(台北 :商

,198U),卷

2,頁

16。 I‘ 閻鴻 中 ,〈從 崇 尚 「長者 」的風 氣看西漢前期 政 治 〉(台北 :國立 臺灣 師範 大 學 歷 史研 究所 碩 士論 文

,19SS),頁

46-49。 1’ 《史 記 .秦始皇 本 紀 》(台 :鼎 ,19巧

),卷

6,頁

”6。

(6)

吏 之道 ┘、「法 律 問答 」、「封 診 式 」的 內容

,其

中也 有 不 少儒 家 的 道 德 思想 色 彩 。儘 管 如 此

,秦

朝 還 是 一個 崇 尚 法 治 的社 會

,始

皇 巡 行 刻 石 乃 是 自頌 功 德

,宣

示 意 義 大 過 於 實 質 意 義 ;「為 吏 之 道 」是 教 導 地 方 小 吏 的 文 章 , 雖然 強 調 「忠 信 」但 是 內容 和 儒 家 的看 法 大 不 相 同

,況

且是 否 適 用 於 秦 時 各 地也 有 間題 ;至於 秦 律 當 中雖 然 不 無 道 德 教 化 的 意 味 ,但是 受儒 家 的影 響 仍 小

,是

比 較 單 純 的 法 制

,所

以 被 說 為 「刻 削 無 仁 恩 與 義 」。18總之

,在

先 秦 可以 看 出 「信 義 」的發 展

,

除 了是 立 身 處 事 的 倫 理 道 德 外

,隨

著 秦 滅 六 國一 統 天 下 的逐 步 完 成 ,也和 大 一統 帝 國的統 治 之道 接 軌 ;彌補 刑 法 的缺 點 。

三 、楚漢相 爭

:戰

國不 重 「信 義 」的餘 風

在 《史 記

.六

國 年 表 序 》中已 記載 了 戰 國 「信 義 」淪 喪 的情 況 : …六 國之 盛 自此始 。務在 疆兵并敵 。謀詐 用 ,而從橫短 長之說起 。矯 稱 埔 出 ,誓盟不信

,雖

置 質剖 符 ,猶不能 約束也 。I’ 戰 國時 各 國謀 求 國家 利 益 ,為了爭 強 致勝 不 計 任何 手 段 。觀 察 楚 漢 相 爭 的 I8關 於 「為吏 之道 」的討論 多認為 其 中含有儒 家和其他諸子 的色彩 ,閻鴻 中列 舉 :高敏 ,《秦 簡 『為吏之道 』中所反應 的儒法合流傾 向 》;邢 義 田 ,〈雲夢 秦 簡簡 介 〉、〈秦 漢 的律令學 〉;余英 時 ,〈漢 代 循 吏與文化 傳播 〉,閻氏 指 出值 得 注 意 的是 ,「為 吏 之道 」確有許 多與法 家路線 矛盾 之處 ,但並不 表 示秦廷 對尚 法 治 的觀 念 未有 真正貫徹 ,見閻著 ,〈從 崇 尚 「長者 」的風 氣看西漢前期政 治 〉 (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頁

47-5U。另有 ,余 宗發,《『雲夢秦簡 』中思想與制度鉤摭 》(台北:文,1992年5月),頁笓-89. 秦 律 中受儒 家道德影響 的程度 ,高兵認為秦 朝不但用儒 家倫理道德教化 天 下 , 而 且還 用 在法 律 中 ,成為 其統 治 思想模式 ,見高 著 ,〈三綱 五常與秦 王朝的道 德 教化 〉《湖 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 》

,1999年

第 1期,頁9S.99。林 建 鳴則 認 為 秦 律 受儒 家影 響較 小 ,不像 漢 朝以 春秋決 獄 ,比起 唐 律更顯 的 「深 刻寡 恩 」,見林 著 ,《新 編 秦 漢 史 》(台北 :五 ,19夗年初 版

),頁

181.183。 ” 《史記 .六國年 表序 》(台 :鼎 ,19巧

),卷

15,頁

685。

(7)

秦末漢初的 「信 義 」觀

17

局勢頗有類似 之處 ,不單是 鬥力更是 鬥智 ,兩方陣營 中的英雄 豪傑莫 不以 權 變 、以 智計取得 致勝先機

,就

像 戰 國時期縱橫家遊走各 國間

,主

導當時 的政治 局勢

,雖

然這 些謀 士不像 公 孫衍 、張儀 「一怒而諸侯懼

,安

居而天 下熄 。」2U但是 ,楚漢 相爭的形式轉 變和他們廔 出奇計有 相當密切 的 關係 。 項 羽陣 中最重要的謀 士為范增

,好

其計

,所

以說項 梁 日 : 陳勝敗 固當 。夫秦滅六國 ,楚最無罪 。自懷主入秦不反 ,楚人憐之至 今 。故楚南公 曰 :楚雖三戶 ,亡秦必 楚也 。今陳勝首事 ,不立 楚後 而 自立 ,其勢不長 。今 軍起 江東

,楚

蜂午之將 皆爭 附君者 ,以君世世 楚 將 ,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 於是

,項

羽聽 從范增建 議

,立

楚懷 王孫心

,作

為反抗秦朝 的民意基礎 。然 而 ,項羽卻在 與劉邦 的爭雄 中沒有聽取范增 的意見 ,不但 每每錯 失致勝 的 關鍵

,又

殺 義 帝落 了個 不義的 口實 。義帝為項 家所 立

,項

羽無故殺 義帝實 在是失策 之舉

,使

得 劉邦能趁機以弒 君不義的名義討伐項羽

,告

諸 侯 日 : 「天下共立義 帝

,北

面事 之 。今項 羽放殺 義 帝於江 南

,大

逆無道 。寡人親 為發喪

,諸

侯皆縞 素悉發 關 內兵

,收

三河 士

,南

浮江漢以 下

,願

從諸侯王 擊楚之殺 義 帝者 。」” 相對於項 羽

,劉

邦善用人才

,便

是他 成功 的重要 因素

,在

定天 下後與 諸將 的一番談話即 可見

,其

識將 、用將 的本事 的確 比項 羽高 出一等 : 夫運等 策帳帷之 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 國家,撫百姓 , 給餽饟 ,不絕糧道 ,吾不如 蕭何 。連百萬之 軍 ,戰必勝

,攻

必取 ,吾 不如韓信 。此三者 ,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 以取 天下也 。必 陳平 、韓 信 原本皆 曾 是 項 羽旗 下 的人

,但

是 因為 不得 項 羽 重 用 而投 靠劉 邦

,他

們和 戰 國時代 的游士相似 ,都希 望能 為人重用一展長 才

,陳

平投入 劉邦陣營遭 到其他 人 的懷 疑 ,劉邦將他 召來細 問 ,陳平的 回答頗能 代表當 時謀士 的心聲 : 臣事魏王

,魏

王不能 用臣說 ,故去事項王 。項主不信 人 ,其所任 愛 , η 《孟子 .滕文公 》,《孟子今 註 今譯 》(台北 a《 史 記 .項羽本 紀 》(台北 :鼎文 ,199S), ” 《史記 .高祖本 紀 》(台 :鼎文 ,19巧), ”《史 記 .高祖 本 紀 》(台 :鼎 ,19巧 ), :商

,198U),頁

144。 卷

7,頁

3UU。 卷

8,頁

39U。 卷

8,頁

381。

(8)

非諸項 即妻之 昆弟,雖有奇 士不能 用 。臣居 楚 聞漢王之 能 用人 ,故歸 大王 。贏身 來 ,不受金 無 以為 資 。誠 臣計 畫有可 采者

,願

大 王 用之 ; 使 無可 用者

,大

王所 賜金 具在

,請

封輸 官

,得

請骸 骨 。

z

楚 漢 相 爭 戰 場 上爾 虞 我 詐

,謀

臣 、辯 士 以 智 計 、權 謀 為 主 上 求取 有 利 的局 面

,正

所 謂 「權 謀 者

,以

正 守 國

,以

奇 用 兵

,先

計 而 後 戰

,兼

形 勢 , 包 陰 陽 ,用技 巧 者 也 。」這 是 自春 秋 戰 國以 來 「出奇 設 伏 ,變詐 之 兵 並作 」 風 氣 的延 續 。竻除 范 增 、張 良 外

,楚

漢 相 爭 之 際 以 深 明奇 計 的 辯 士 、說 客 身份 登 場 的約 有 下 列 人 物 : l、 侯 公 說 項 王

,以

鴻 溝 為 界

,中

分 天 下

,劉

邦 稱 其 天 下 辯 士

,所

居傾 國 。(《史記 .項羽本紀 》,卷 ,頁33I。 ) 2、 陳 平 自初 從

,至

天 下 定 後

,常

以 護 軍 中尉 從 擊 臧 荼 、陳 豨 、黥 布 。 凡 六 出奇 計

,輒

益 邑封 。奇 計 或 頗 秘

,世

莫 得 聞也 。(《漢書 .張 陳王周傳 》,卷四十 ,頁2U45。) 3、

蒯通

善為長短說

,論

戰國之權變

,為

八十一首 。

(《

史記

.田

儋列傳》

, 卷九十四 ,頁%49。) 4、 陸 賈 以 客從 高祖 定 天 下

,名

為有 口辯 士

,居

左 右

,常

使 諸 侯 。(《 史 記 .酈生陸賈列傳 》,卷九十七 ,頁%99。) ∫、酈食 其 因言 六 國從 橫 時

,沛

公 喜

,賜

酈 生食 。常 為 說 客

,馳

使 諸 侯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 》,卷九十七 ,頁%93。 ) 5、武 涉 項 王使 其 往 說 韓 信 ,背漢 王 。(《漢書 .韓彭英盧吳傳 》,卷三十 四 , 頁 18π) 7、隨何 說 九 江 王 黥 布 叛 楚 。(《史記 .黥布列傳 》,卷九十一,頁%UU-26Ul。 ) 在 這 些辯 士 謀 臣 中

,留

侯 張 良 當屬 第 一等

,他

的 每 一 個 籌 畫

,如

:利

啗 秦 將 讓漢 得 先 入 關

;助

劉 邦 逃 離 鴻 門

;燒

絕 棧 道 還 定 三 秦

;勸

連 黥 布 彭 越 ; 借 著 銷 六 國 印

;韓

信 自立 為 王 則 躡 足 就 封 等 等 ,都關係 漢 的 安 危 得 失

,劉

邦也 因此 特 別 重 視 他 的 意 見

,雖

然 上 述 侯 公 、陳 平 、酈 生 、隨 何 和 樊 噲 、 蕭何 、曹 參 等 都 曾 貢 獻 一 計 一 謀

,不

,面

臨重 大緩 急 時 刻

,總

還 是 聽 從 留 《漢 書 .張陳 王 周傳 》(台北 : 竻 《漢 書 .藝文 志 》(台北 :宏業 宏業

,19%),卷

4U,頁

2U41。

,19%),卷

3U,頁

1758、1762。

(9)

秦末漢初的 「信 義 」觀 1’ 張良的決 定

,唯

有待他 如王者 師

,可

以想見

,張

良功 勞 已是 最 大

,然

而 , 他 不居功

,願

自封 留

,不

但使 劉邦對他不疑

,還

能全 身而退

,真

可說是一 奇偉 人物

!%雖

,張

良完成為韓 報仇 的志節 心願

,運

籌 策劃替 劉邦打下 天下

,最

後 又能 明哲保 身

,成

就 「魁梧奇偉 」的人格

,但

在 楚漢 相爭過程 中

,要

劉邦燒棧道以 示無出 關的決心 ;約定鴻溝為界 中分 天下

,卻

又告訴 劉邦追 擊項 羽

,否

則 「養虎 自遺 患 」

,屢

次欺騙項 羽的種種舉 動

,不

免讓 人對張良有 背信不 義的譏評 ,可是 自古以 來,戰場上兵不厭 詐,只求取勝 , 如此手段 實不必苛 責 。η《漢 書

.藝

文志 》說到縱橫家 : 言其當權事制 宜 ,受命 而不受辭 ,此其所長也 。及朴人為之 ,則上詐 諼 而棄其信 。外 楚漢相爭 之時

,英

雄 豪傑也跟 戰 國縱橫家類 似 只求 「當權 事制 宜 」

,惟

有 當機立斷做 出正確 的決 定方能 立於 不敗 之地 ,這是他們為人所用的長處 , 至於 「詐諼 棄信 」手段 雖然不 正卻是不得 不 的作法 ,固然不能以此評論他 們 的人格 ,但是以權謀 詐騙行 事終究有損陰德 ,陳平便 明 白此理 ,日:「我 多陰謀

,道

家 之所禁 。吾世即廢

,亦

以矣

,終

不能復起

,以

吾 多陰禍也 。」 其後曾 孫陳掌以衛 氏親 戚貴

,願

得續 封

,然

終不得也 。” 楚漢 相爭 之時的謀 臣辯士對楚敗漢勝 的結 果具有相當的影響 力,如果 項 羽分 封十八諸侯 王時有謀 士 ,如同張良提 點劉邦銷 六國印 ,或可解除項 羽 的危機 。劉 邦若沒有 接受張良燒絕棧道 的意見 ,項羽不會對劉邦失去戒 心

,那

麼 楚漢 相爭鹿死誰 手還未可定 。雖然 詭道詐騙是違背 「信 義 」的表 現

,但

這 或許是 天下歸於統一需要經歷 的過程 。

四 、漢初 大 一統 帝 國 :「信 義 」觀 的受挫

%阮

芝 生 ,〈論 留侯 與三略 ll-12。 ” 阮芝 生 ,〈論 留侯 與三略 8。 (上)〉《食貨 》復刊第 1l卷

2期

(1981年

5月

),頁

(下)〉《食貨 》復刊第 ll卷

3期(1981年

6月

),頁

笈 《漢 書 .藝文 志 》(台北 :宏業

,19%),卷

3U,頁

194U。 ” 《漢 書 .張陳 王 周傳 》(台北 :宏業

,19%》

4U,頁

2U5U。

(10)

劉 邦 建 立 了漢 這 個 大 一統 帝 國 ,功臣們 莫 不 因 想 受 封 而 群 情 騷 動 ,劉 邦 雖得 張 良 指 點 封 雍 齒 為 王 得 以 撫 平 諸 臣 的 疑 慮 ,但是 劉 邦和 功 臣們特 別 是 異 姓 諸 侯 王 之 間 的 緊 張 性 並 不 因 此 消 除 。在 皇 帝 制 度 家 天 下 的 思 想

m

,這

些 戰 功 彪 炳 的 異姓 諸 侯 王

,特

別 要 將 「信 義 」表 現 在 忠 君 上

,否

就 不 免會 使 劉 邦 產 生 懷 疑 ,一旦 疑 心 一起 ,最後 的 結 果 便 是 如 蒯 通 勸 韓 信 所 說 的 : 足下 自以為善漢 王

,欲

建 萬世 之 業 ,臣竊 以為誤 矣 。始 常山主 、成安 君 為布衣 時 ,相與 為刎頸之 交,後爭 張 鱉 、陳澤之 事

,二

人相 怨 。常 山王 背項 王 ,奉項要 頭 ,而竄逃歸於 漢王 。漢王借 兵 而東 下 ,殺成 安 君 泜水 之 南 ,頭足 異處 ,卒為 天下笑 。此二人相 與 ,天下至驩 也 。然 而卒相 禽者 ,何也

?患

生於 多欲 而人心難 測也 。今足 下欲行 忠信 以交 漢王 ,必不 能 固於 二君之相 與也 ,而事 多未於 張 鱉 、陳澤 。故 臣以為 足 下必 漢王之 不危 己 ,亦課 矣 。大夫種 、范蟲存 亡越 ,霸句踐 ,立 成 名 而身死亡 。野臥 已盡 而獵 狗 烹 。夫以 交友言之 ,則不如 張耳之與 成安君 者也 ;以忠信 言之 ,則不過 大 夫種 、范蟲之於 句踐 也 。此二人

,足

以觀 矣 。班 劉 邦 的 心 不 難 測 ,說穿 了無 非 是 要 穩 定 自家 的 天 下 ,所以 異姓 諸 侯 王 只 要 一 有 風 吹 草 動

,高

祖 也 就 不 得 不 下 手 為 強 。除 了 燕 王 臧 荼 首 先 謀 反

,楚

王韓 信 一 開始被 人告謀反廢 為淮 陰侯

;韓

王信 請 治 馬 邑被 匈奴包 圍 ,派遣使者 向匈奴 求和 ,因而被懷疑有 二心

;梁

王彭越 因稱並未能隨高 祖劉邦擊代相 陳豨 ,然後見疑

;淮

南王英布則是收 到誅彭越製成的醢

,驚

恐之餘有 了聚兵的動作;而和 劉邦 關係密切 的老友盧綰及 女婿張敖也都 因 為劉邦的不信

,張

敖被廢為宣平侯

,盧

綰則遠逃匈奴 。笓劉邦誅 除異姓 諸 侯王的態度 ,無論以縱 向面從血緣情節 的關係 ,只有 同血緣 的劉氏 才能 屏 障漢朝 的天下;或是橫 向面從諸侯 王的割據 勢力與和 中央政權的衝突對立 ∞ 邢 義 田 ,《秦 漢 史 論稿 》(台北 :東

,1987年

6月

),頁

“-56。 31《 史記 .淮陰侯 列 傳 》(台北 :鼎文 ,19巧

),卷

,頁

%24-26巧

釳 可見 《史 記 》:〈淮 陰侯 列 傳 〉、〈黥布列傳 〉、〈魏豹 彭越列傳 〉、〈韓信盧綰 列 傳 〉、〈張耳 陳餘列傳 〉。《漢書 》:〈高 帝紀 〉、〈異姓諸侯 王表 〉、〈魏 豹 田儋韓信 傳 〉、〈韓彭英盧吳傳 〉、〈張耳 陳餘傳 〉。

(11)

秦末漢初的 「信 義 」觀

21

來看 ,“其實都可看 成是 因為皇 帝制 度家天下觀念 的影 響 。然 而

,多

少能 發現 皇帝制度 對 「信 義 」觀 的侷 限 ,「信 義 」不是雙 方面互有往 來 的 立身 處事的道德標 準

,變

成 由臣下對君 主絕 對 的 「信 義 」

,尤

其表現在 忠 君的 態度 上

,所

以 高祖 下詔 日 : ……吾於 天下 賢士功 臣 ,可謂亡 負矣 。其有不義背天子裡起兵者 ,與 天下共伐誅之 。佈告天下

,使

明知朕 意 。鉻 不論 異姓諸侯 王及功 臣過去對劉邦有 多少的情 義,面對著維護 中央政權 的 穩 固

,君

臣間的 「信 義 」自然有所變化

,雖

然 異姓諸侯 王當初投 入高祖 陣 中

,求

得 利益 的成分 居 多

,但

是 當蒯通 說韓信

,要

他脫離 高祖 營下

,形

成 三 強 的 局 面

,韓

信 回答 : 漢工遇 我 甚厚 。載我 以其車

,衣

我 以其衣 , 人之 車者 載 人之 患 ,衣人之衣 者懷 人之 憂, 豈可 鄉利倍 義乎 !“ 且不論韓信 內心 真正想法究為如何 ,他對劉邦 多少仍存有 君 臣的情 義 。然 而

,善

於 「將將 」的高祖

,猜

疑大 臣之心有增無減

,連

最親信 的蕭何 都數 被 猜忌

,何

況是 善於 帶兵的韓信 !筘曾在鴻 門宴奮 勇救 高祖 的礬 噲

,也

四 為有 人告 「噲黨於 呂氏 」且 「欲 以 兵盡誅滅 戚 氏 、趙 王如意 之屬 」

,劉

邦 要 陳平等 人將他斬殺

,後

因劉邦崩

,才

免於殺 身之禍 。η 荀 子認 為君主和 臣子 間的相處 之道是 : 故上好禮 義,尚賢使 能 ,無貪利之心 ,則下亦將恭辭讓 ,致忠信 ,而 謹於 臣子矣 。銘 孔 子 、孟子也特別重視君 臣之義

,這

是 上下對等 的 關係 。但是 劉邦對諸侯 竻 管 東 貴 ,〈秦 漢封建 與郡 縣 由消 長 到統 合 過程 中的血 緣情 節 〉《燕 京學 報 》第5 期

,1998,頁

l-28。林 劍 鳴 ,《新 編秦 漢 史 》(台北 :五 ,19兜年初 版 》 頁 391-392。徐 復 觀,《兩 漢 思想 史 (卷一 )》(台北:學生 書局,1998),頁164一168。 《漢 書 .高帝 紀 》(台北 :宏業

,19%),卷

1下,頁9S。 《史 記 .淮陰侯 列 傳 》,卷夗 ,頁%24。 阮芝 生 ,〈論 留侯 與三 略 (上 )〉《食 貨 》復 刊第 ll卷

2期

,1981年

5月 ,頁

14,引

黃 震 ,《黃 氏 日抄 》:「高 帝 平生親 信 無 過於 蕭何 者 矣 ,而且疑 之 ,況信 耶?」 田 《史記 .樊酈 滕灌 列 傳 》(台 :鼎 ,19乃

),卷

9S,頁

%5U。 銘 《荀 子 .君道 篇 》,《荀 子 今註 今 譯 》(台北 :商

,198U),卷

8,頁

”4。 食 我 以其食 。吾 聞知 ,乘 食人之食 者 死 人之 事 ,吾 34 35 36 - ︳

(12)

大 臣 的 猜 忌 之 心

,讓

這 些 大 臣不 禁 人 人 自危 ,已經 失 去 君 臣有 義 的 古 風 。 原 本 異姓 諸 侯 王 和 劉 邦 就 是 以 利 益 結 合 ,分封 異姓 諸 侯 王 的 用 意 就 如 同汪 越 所 說 : 高祖 心 害六王 (韓信 、其布 、虛綰 、張耳 、彭越 、韓 王信

)之

能叛 漢 也 ,裂土 而異之 ,初非得 已 。” 劉 邦 分 封 異姓 諸 侯 王 有 不 得 已 的 考 量 ,異姓 諸 侯 王 當 初 跟 隨 劉 邦 的 目的 , 也 不 可 否 認 是 有 想 取 得 封 王好 處 的 意 圖

,孟

子 說 : 有 天 爵者

,有

人 爵者 。仁 義 忠 信

,樂

善 不 倦

,此

天 爵也 。公 卿 大 夫

,此

人 爵也 。古 之 人

,脩

其 天 爵

,而

人 爵從 之

;今

之 人 , 脩 其 天 爵 ,以要 人 爵

;既

得 人 爵 ,而棄 其 天 爵 ,則惑 之 甚 者 也 ; 終 亦 必 亡 而 已矣 。的 可 見 獲 得 「人 爵 」即 拋 棄 「信 義 」

,及

非 以 「信 義 」的道 德 品質 獲 得 爵 位 , 爵 位 是 難 以 保 持 長 久 的 。太 史 公 也 說 : 韓信 、虛綰 非 素發 德 累善之世 ,徼一時權 變 ,以詐 力成功 ,遭漢初 定 , 故得 列地 ,南面稱 孤,內見疑 疆大 ,外以蠻貘 以 為援 ,是以 日疏 自危 , 事 窮智 因 ,卒赴 匈奴 ,豈不哀哉 !引 但 是 這 樣 的 評 論 對 異姓 諸 侯 王 而 言 似 乎是 不 公 平 的 ,其實 引發 開端 的是 劉 邦 的 疑 心

,如

果 劉 邦 不 疑

,異

姓 諸 侯 王 或 許 能 更誠 心 事 主 為 國

,但

另 一 方 面

,異

姓 諸 侯 王也 不 應 因受 疑

,便

自恃 兵 力 而 有 所 行 動 以 求 自保

,高

塘 說 的 好 : 漢待 功 臣最 薄 ,然其驕 溢淫僻 ,安有 自取滅 亡之 道 。使 能如 三 代 時 , 篤仁 義

,奉

上 法 ,何至 坐法亡 國哉 !佗 劉 邦和 功 臣諸 侯 王 間 的 關係 ,顯示 出 「信 義 」的 緊 張 性 ,更可 看 出 「信 義 」 的 受挫

,功

臣 如何 讓 君 主 不 疑 明 哲 保 身 ,《史 記

.高

祖 功 臣侯 者 年 表 序 》 提 到 :﹉ ” 楊 燕起 、陳 可 青 、賴 長 揚編,《歷 代名家評 史記 》 錄 自 《讀 史 記十 表 》。 如 《孟子 .告子 》,《孟子 今註今譯 》(台北 :商 如 《史 記 .韓信 盧綰 列 傳 》(台 :鼎 ,19巧), 砭 楊 燕起 、陳 可 青 、賴 長 揚編,《歷 代名家評 史記 》 錄 自 《史 記鈔 》卷 1〈高祖 功 臣侯 年 表序 〉。 (台北 :博遠 ,199U),頁伯l。 〢

98U),頁

314。 卷

93,頁

%42。 (台北 :博遠,199U),頁伯9。

(13)

秦末漢初 的 「信 義 」觀 ” 觀 所 以得 尊先及 所 以廢 辱 ,亦當世 得 失之林也 ,何必 舊 聞

?於

是謹 其 終始 ,表見其 文 ,頗有所 不 盡本末 ;著其 明 ,疑者 闕之 。後 有君 子 , 欲推 而列之

,得

以 咒焉 。絡 正是 太 史 公 要 寫 出 來 作 為 功 臣 的 借 鑒 。 五 、秦 漢 之 際 的 忠 信 義 行

:「

信 義 ┘ 觀 的 再 肯 定 秦末天下大亂

,群

雄揭竿 而起 反秦

,彼

此 間因為 利害 關係 不 講信 義 , 權謀 詐術 的運 用更使 得 「信 義 」的道德精神 不被 強調

,甚

至連朋友 相交所 應 具備 的 「信 義 」態度也都 受到嚴重考驗

,如

張 耳 、陳餘兩人

,讓

太 史公 也 不 免欷噓 感嘆 : 張耳 、陳餘始居 約時 ,相然信 以死 。豈顧 問哉 。及據 國爭權 ,卒相滅 亡 。何 鄉者相慕 用之誠

,後

相倍之戾也

!豈

非以勢利 交哉?留 對於謀 臣 、辯 士和 豪傑 而言

,和

主上以 利益結合 的 關係是 不言 自明的

,曩

時趙 國將軍廉頗 免將歸長平 ,門客在 其失勢 時盡離 去

,後

封為假 相

,門

客 又 盡歸

,廉

頗 不願 再納 客

,門

客就曾 對廉頗說 : 吁

!君

何 見之晚也

?夫

天下以市道 交,君有勢 ,我則從君 ,君無勢則 去 。此故其理也 ,有何 怨乎?筍 既 然是以 「市道交 」

,面

對危險 時 自然就 不得 不有所猶豫 了

,因

此君 臣之 間 的 關係 是 十分 脆 弱 的 。然 而

,在

秦末 漢 初 之 時還是 能 發 現 許 多動 人心 魄 、忠信節 義的行 為 :

1.陳

王使 魏 人 周市徇魏 地,魏地 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 王 。周市 日:「天 下昏亂

,忠

臣乃見 。今天下 共叛 秦

,其

義必立魏 王後乃 可 。」齊 、趙 使車 各 五十 乘

,立

周市為魏 王 。市辭 不受

,迎

魏咎於 陳 。五反

,陳

王 乃遣 立咎 為魏王 。(《史記

.魏

豹彭越列傳》,卷九十 ,頁”89。)

2.章

邯 已破 陳王 ,乃進 兵擊魏 王於 臨濟 。魏 王乃使 周市 出請就於齊 、楚 。 43 44 45 《史記 :高祖 功 臣侯 者 年 表 序 》(台 : 《史 記 .張耳 陳餘 列 傳 》(台 :鼎文 , 《史 記 .廉頗 藺 相 如 列 傳 》(台北 :鼎文 鼎 文

,1975),卷

18,頁

B98。 199S),卷

89,頁

巧 “ 。 〢

995),卷

81,頁

舛48。 ︳

(14)

齊 、楚乃遣 項它 、田巴將 兵 隨市救魏 。章邯遂 擊破殺周市等軍

,圍

臨 濟 。咎為 其民約 降 。約定

,咎

自燒殺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卷九十 , 頁2兒9-259UU )

3.漢

王使 御 史大夫周苛 、樅公 、魏豹守滎陽 。周苛 、樅公謀 日:「反 國之

,難

與 守 城 。」乃 共 殺 魏 豹 。 日 :「為 我 將

,我

以 公 為 上將 軍 漢

,漢

今 虜 若 。若 非 和 敵也 。」 羽本紀 》,卷七 ,頁33U。)

4.沛

公乃還軍霸上 。項羽至鴻門下 ,欲擊沛公 ,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

,

私見張良

,欲

與俱去 。良曰

:「

臣為韓王送沛公 。今事有急

:亡

去不義 。」

(《史記 .留侯世家 》,卷五十五 ,頁加38。 )

5:項

王 已死

,楚

地 皆 降 漢

:獨

魯 不 下 。漢 乃 引 天 下 兵 欲 屠 之 。為 其 守 禮 義

,為

主 死 節

,乃

持 項 王 頭 視 魯

,魯

父 兄 乃 降 。(《史記 .項羽本紀 》, 卷七 ,頁339。) 橫 始 與 漢 王 俱 南 面稱 孤

,今

漢 王 為 天 子

,而

橫 迺 為 亡虜 …其 恥 固 已 甚 矣 。且 吾 亨 人 之 兄

,與

其 弟 並 肩 而 事 其 主 。…… 我 獨 不 愧 於 心

?.…

.‥遂 自剄 …………既 葬

,二

客 穿 其 冢 旁 孔

,皆

自剄

,下

之 。………‥其 餘 尚 五 百 人 在 海 中

,使

使 召 之 。至 則 聞 田橫 死

,亦

皆 自 殺 。(《史記.田儋列傳 》→卷九十 四,頁

%48-%49。

) 漢 七 年

,高

祖 從 平城 過 趙 。趙 王.‥……禮 甚 卑 。有 子婿 禮 。高 祖 …甚 慢 易 之 。………貫 高 、趙 午 等 十 餘 人

,皆

相 謂 日 :「乃 吾 等 非 也 。吾 王 長 者

,不

倍 德 。且吾 等 義 不 辱 。今 怨 高祖 辱 我 王

,故

欲 殺 之

,何

乃 汙 王 為 乎

?今

事 成 歸 王 。事 敗 獨 身 坐 耳 。」(《史記 .張耳陳餘列傳 》,卷八 十九 ,頁巧83。) 漢 召 彭 越

,責

以 謀 反

,夷

三 族 。以 而 梟 彭 越 頭 於 雒 陽 下

,詔

日 :「有 敢 收 視 者 輒 捕 之 。」布 從 齊 還

,奏

事 彭 越 頭 下

,祠

而 哭 之 。(《史記 .季 欒布列傳 》,卷一百 ,頁η34。) 春 秋 時 人 趙 孟 曾 說 : 臨 患不 忘 國 ,忠也 ;思難 不越 官 ,信也 ;固國忘死,貞也 。謀 主三者 , 楚 下 滎 陽 城

,生

待 周 苛 。項 王 謂 周 苛

,封

三 萬 戶 。」周 苛 罵 日 :「若 不 趨 降 項 王 怒 烹 周 苛

,並

殺 樅 公 。(《史記 .項 t. 7‘ 8.

(15)

秦末漢初的 「信 義 」觀 巧 義也 。巧 這 些事蹟體現 出了趙 孟所 說 「忠 、信 、貞 、義 」的人格 品質

,可

以看 出秦 漢 之際 「信 義 」的觀念

,還

是深植 人心的

,相

較於楚漢 之 際 的豪傑 謀 士 , 上述 忠信 義行 更顯得 難能 可貴

,他

們將 生死 置之度外

,遵

循 「信 義 」的道 德精神

,成

就偉 大 的道 德情操 。「信 義 」精 神 不僅 對一般 人影響深 遠

,漢

高祖 劉邦對於信 義也 多所提倡

,如

:田橫不降漢而 自殺

,劉

邦以 王者禮 葬 之

;季

布 哭祠 彭越

,劉

邦釋 其 罪並拜為都尉

;貫

高為張 敖欲 謀 殺 害 劉 邦 , 劉邦尊崇 其信 義免其 罪 ;而不忠項 王的丁公 ,高祖則將 之斬殺 ,並日:「使 後 世為人 臣者 無效 丁公 。」η可見秦漢 之際崇尚 「信 義 」的風氣仍 然持 續 發展

,昂

揚於 人們 的心 中 。 特別是游俠 的精 神 ,「救人於 砨

,振

人 不贍 。仁者有 乎

;不

既信

,不

倍 言

,義

者有取焉 」砃的行誼

,令

人讚賞 。游俠 的起源和 戰 國的養士 之風 有 關

,孟

嘗 、平原 、春 申 、信 陵 四公 子所 招攬的賓客 其流 品甚雜

,但

其 中 有 不少任俠 之屬 。凡 招納 賓客 、藏 亡納死者為 之俠

,而

被 藏 、被 招致者 亦 得 謂 之俠 。不過這 只是貴族 的養 士行 為

,到

了漢初 「閭巷 之俠 」才 真正形 成一股社會 勢 力 ,《後 漢 書

.黨

錮 列傳序 》即 記載漢 初任俠 風俗 的蓬 勃發 展 : 及 漢祖仗劍

,武

夫勃興 ,憲令 寬賒

P文

社 簡闊

,緒

於 四豪之烈

,人

懷 陵上之心 ,輕死 重氣 ,怨惠必仇 ,令行私廷 ,權移 匹庶

,任

俠之 方 , 成其俗 矣 。毋 他們 因為重信 義然諾

,所

以 前來依 附者眾 多

,形

成不 小的勢力

,太

史公舉 出朱家 、田仲 、王公 、劇孟 、郭解

,評

論 他們 : 雖 時桿 當世之文 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 ,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 ,士不 虛附 。至如朋 黨宗疆 ,比周設 財役 貧 ,豪暴侵凌孤弱 ,恣欲 自快 ,游 俠 亦醜之 。∞ 伯《左 傳 .昭公 元年 》,《春秋 左 傳 今 註 今譯 》下冊 (台北 :商務 ,1982), 頁 lU38。 η 林劍 鳴 等 編 ,《秦 漢 社 會 文 明 》(台北 :谷

,19S9),頁

435-436。 侶 《史記 .太史公 自序 》(台 :鼎文 ,19巧

),卷

13U,頁

”18。 毋 《後 漢 書 .黨錮 列 傳 序 》(台 :鼎文 ,19那

),卷

“ ,頁2184。 ∞《史記 .游俠 列 傳 》(台 :鼎 ,19巧

),卷

124,頁

3184。 卷 21,

(16)

雖然他們有俠 客 「信 義 」的精神

,但

是 在 一統 王朝 之下強 大 的社會 勢 力 , 總是會 給 朝廷 帶來 緊張性 ,對游俠 豪強 的態度從高祖景 帝時的放任 ,至武 帝後 開始打 擊抑 制 ,游俠逐漸轉 變其組織和性質走 向士族化和官僚化 ,開 啟 東漢 末到魏 晉 六朝士族 門第 的先聲 。儘管如此

,游

俠 「信 義 」的風 氣精 神依舊存在

,直

到東漢末的名士

,其

社會 名聲

,彼

此結 交

,也

都和 西漢初 的任俠 之風 相近 。’當然前後漢 的情 況不 同

,但

是 對 「信 義 」的道德要 求 是 一脈 相成 的發展 。 由上述 可見 「信 義 」不但是表現個人崇高的道德情操

,更

可以 由此瞭 解 當時社會 裡人 際互信 的真實基礎 ,人們在 封建血緣 團體之外 ,另形成一 股 強韌 的社會 力

,宣

告平民地位 的提升

,這

股 力量滅 亡了秦朝

,進

而成為 建立漢 朝大一統 帝 國的一項 要素 。足見其端倪萌露於秦末 ,成效則見 之於 漢初 。’

、結 語

「信 義 」的觀念在春秋 已經 相當發達 ,對於當 時的人而言是一種道德 精神 的人格特質 ,所以政治上也表現 出道德 力量 ,從春秋 時會 盟之頻繁已 可得知 。儘 管

,戰

國時期不 重信 義

,但

是 「信義 」的精神 卻 並沒有 失去其 影 響力 ,在早期儒 家 的承襲 下成為更有體 系的思想觀念 ,和法家的治國理 念 一起 成為往後 一統 帝國的統 治政策 。 秦末漢初是 天下紛紛擾擾 的時代

,面

對複雜 多變 的局勢 ,「信 義 」的 道德特 質 不免受到 限制 ,從楚漢 相爭可以發現戰國風氣的延續 ,失信背義 的情 形屢見 不鮮

,這

是運用權 謀兵術 的結 果

,雖

然不符 合 「信 義 」的道德 “ 劉增 貴 ,〈漢 代豪族研 究 一豪族 的士族 化 與官僚 化 〉(台北 :國立 臺灣 大學 歷 史研 究所 碩 士論文,1988),頁19挖3、%一149。林 劍鳴,《新編 秦 漢 史 》(台北 : 五南 ,19夗年初 版

),頁

%3-392。 ” 閻鴻 中 ,〈 從 崇尚 「長者 」的風 氣看西漢前期 政 治 〉(台北 :國立 臺灣 師範 大 學 歷 史研 究所碩 士論文 ,1988》頁 61。

(17)

秦末漢初的 「信 義 」觀 ” 觀,但自古以 來英雄 豪傑 爭霸誰 不是 如此,似乎也不能 完全給 予負面評價 。 到 了漢初

,劉

邦與 異姓諸侯 王之間的衝 突

,使

「信 義 」觀念 面 臨另一 個危機

,君

臣之間的 「信 義 」應 該如何界 定才能使 雙 方 關係和諧是 主要 關 鍵 ,其實整個 事件 到底誰 對誰錯 很難有結論 ,但是深 入考察 其實就是 一個 「疑 」字

,讓

劉邦與 異姓諸侯 王及功 臣彼 此 間的 「信 義 」不存 。至於 為什 麼 有 疑 心 出現

,和

皇 帝制 度 家天 下 的 思想 有 密 切 的 關係

,臣

子 的權 力太 大

,不

免讓君 主有 自家天下不保 的隱憂

,這

也正是 皇帝制度對 「信 義 」觀 的侷 限 。 雖然 「信 義 」觀不斷受挫

,但

是從秦漢 之 際種種 的忠信義行

,仍

能體 認 到 「信 義 」觀無形 的道德 力量深深 影響當時的人

,對

於他 們而 言

,最

要的是 「信義」這種人格品質

,即

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因

為這是人

之所以為人的特殊精神

,失

去了「信義」

那麼又如何立足於社會報效國家 。

「信義」不但是倫理道德的精神表現 ,更是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風氣

,秦

末漢初之際的人們在封建血緣團體外另尋結合的力量

,靠

著重信義的精神

相結合 ,凝聚出一股強大的社會勢力

,推

翻了秦再次統一建立漢朝 ,讓我

們在這一個動盪的時期 ,看到 「信義」的道德精神雖受挫卻不朽的影響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齊合立克(John Zahorik) 知識是人類所建構的 知識是臆測的、可誤的 知識的成長在於揭露. 引起後現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雖然舊譯是以四念處為修觀相,但是「四念處」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中部》第 10 經〈念住經〉和《長部》第

沒有宋以前的數學文本傳世,他們便懷疑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數學成就的真實性,更懷疑

We point out that extending the concepts of r-convex and quasi-convex functions to the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which be- longs to symmetric cones, is not easy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由於此,遂使觀音轉向女神趨近,性質為之一變,成為守護航海平 安之神而被祀奉於海中之島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