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3章章後練習參考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3章章後練習參考解析"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頁 1 / 7

第三章 動態的地球 【學測考題觀摩】 參考解析

3.1 大氣的組成與結構---

1. (A)1 大氣壓=1013 百帞,500 百帞<1 大氣壓 (B) 緯度 45°、氣溫 0℃的海平面上,大氣壓 力等於 1 大氣壓 (C)海水面下 10 公尺處的水壓約 1 大氣壓,其上尚有大氣 1 大氣壓,故 海水面下 10 公尺處的壓力約為 2 大氣壓 (D) P=ρgh, ρ為密度,同深度時密度愈大壓力 愈大,故 3 公里處岩壓>水壓。 2. 天氣變化主要發生在對流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圖中 0~10 公里。 3. (B)距離海面愈深的地方水壓愈大 (C)平流層中,距離地面愈高,氣溫愈高 (D)對流層 中,距離地面愈高處氣溫和氣壓都是愈低。 (B)離海面愈深的地方水壓愈大;(C)平流層 中,離地面愈高,氣溫也愈高;(D)對流層中,離地面愈高,氣溫和氣壓都是愈低。 4. 溫室效應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吸收地表輻射出的紅外線,減少地球表面 的熱能散逸至太空中所形成 6. (C)氣壓在垂直方向的變化比它在水平方向的變化大,因重力抵銷使垂直運動不明顯 (D)(E)氣壓為單位面積上的空氣重(P=ρgh, ρ為密度)空氣密度愈大、氣壓隨高度的變化 愈大,反之則變化小。 7. (A)觀察圖可知氣壓隨高度變化為數函數關係,故氣壓計可作為高度計 (B)地表的氣壓約 為 1 大氣壓=76 cmHg (C)由圖可知 8 km 高空的氣壓約為 30 cmHg = 76 30 大氣 壓 < 0.5 大氣 壓 (D) 曲線愈平緩(橫軸氣壓變化大)表示氣壓隨高度的變化率( ∆h ∆P ,如右圖中取△h=2 公里)愈大,圖中曲線愈上方愈陡,可知高度愈高氣壓變化率愈小。 8. 地球表面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到達地表時,地表吸收其能量後再以長波 輻射向大氣發射,大氣中的水氣及二氧化碳等氣體吸收這種長波輻射後增溫,並且再向 地表發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保(升)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故選(B) 10. (A)臭氧濃度在平流層約 25~30 公里處最高 (C)臭氧為大氣中的不定量氣體,會隨時空改變 (D)近年來,臭氧層的臭氧濃度因人類的活動而日漸減少。 11. 增溫層因位於大氣的最上層,可直接吸收來自太陽輻射中高能的紫外線、X 光等而增溫, 距地表愈高溫度(其實是空氣粒子的動能溫度)愈高。 17. 由文中得知影響天氣變化最大的溫室氣體為 H2O,其是天氣變化的主角。 18. 由文中可知到了世紀末(2100 年),全球平均溫度會增加 1.4℃到 5.8℃選(A)。 21. 文章中第一段末,有「太陽的近紅外線輻射,主要被水氣和二氧化碳吸收」。 22. 文章中第一段,有「太陽輻射最強的可見光卻很少被吸收,大部分穿透大氣到達地表」。 23. 由圖中大氣層頂太陽輻射 100%進入後,被大氣吸收 16%,雲吸收 4%,大氣反射 6%,雲 反射 20%,地表反射 4%後,可算出地表吸收僅剩 50%,故 350 × 50% = 175。 24. (A)(B)因為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X射線加熱了最上層的大氣。(C)(E)因為臭氧吸收太陽輻 射中的紫外線,增加了溫度,使對流層頂的溫度大致維持一定。(D)因為人類的活動使二 氧化碳增加,造成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增加。 25. 大氣依溫度變化垂直分層,由地面往上分別是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遞減)、平流層(溫度隨 高度遞增)、中氣層(溫度隨高度遞減)和熱氣層(=增溫層,溫度隨高度遞增),A、B、C 都 錯,由圖可讀到中氣層頂約在高 90 公里處是大氣溫度最低的地方,故 D、E 對。

(2)

第三章 動態的地球 紀鑾鶯 老師編 頁 2 / 7 2

3.2 大氣的變化與水循環--- ---

2. 鏡片和車內溫度達到平衡後,是較低的溫度。車外的暖溼空氣接觸到低溫的鏡片時,會 降溫達到露點,而在鏡片上產生水氣凝結現象。 3. 甲的實際水氣含量為 10 公克/立方公尺,飽和水氣含量為 50 公克/ 立方公尺,故相對溼 度為(10/50) ×100%= 20%。 4. 自然界中,水氣要凝結,不外降低溫度和增加水氣量,以達到飽和而凝結。降溫,除了 地面輻射冷卻外,就是大氣要有上升運動,(A)(C)(D)皆是。越過山脈在背風坡的氣流(B), 為下沉運動,會增溫,氣溫升高空氣可容納的水氣量(飽和水氣量)增加、最不可能發生水 氣凝結。(講義 P50-51) 6. 大潮約發生於農曆 15 後 1~3 日 7. 科氏力影響在運動尺度大(長時間長距離,如長程客機、飛彈)時才明顯。 8. 逆溫即溫度變化趨勢和對流層相反,僅(B)圖中間一層(變化為 / )為逆溫。 9. 11 月已入秋,約以東北季風為多,颱風接近台灣亦常吹東北風,兩者共伴常加劇災害。 11. 摩擦力減低風速,而科氏力和風速成正比,風速降低、科氏力隨之變小。 12. 對流層中愈近地面氣壓愈大,氣溫愈高,當空氣塊由對流層頂往下沉時,會因氣壓增加, 體積壓縮,溫度升高(即下沉增溫)。 13. 高空的地轉風是吹北風,如右圖(一),丙為風的來向,則右為東方,左為西方,上為北方, 在北半球科氏力在風向的右方,即甲,所以 乙就是氣壓梯度力了。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 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所以高壓在西方, 低壓在東方,依題中假設,從地面到高空的 等壓線分布型態不變,如右示意圖(二),地面 風因摩擦力降低風速、使科氏力減弱而風向 偏向低壓,和等壓線(地轉風)有一小夾角(約 15~30 度),如圖(二)中箭頭所指,故(E)北北西風最有可能。 14. 由圖,溫度 25°C 及 30°C 的飽和水汽壓分別約為 30 及 40 百帕,故海溫由 25°C 上升至 30°C 的狀況下,飽和水汽壓增加約 10 百帕,答案選(C)。 15. 在對流層裡,距地面愈高溫度愈低,上山為降溫過程,下山為升溫過程,乙處最高溫度 最低,甲丙則較乙高 16. 自然界中,水氣要凝結,不外降低溫度和增加水氣量,以達到飽和而凝結。降溫,除了 地面輻射冷卻外,就是大氣要有上升運動,(A)(C)(D)皆是。越過山脈在背風坡的氣流(B), 為下沉運動,會增溫,氣溫升高空氣可容納的水氣量(飽和水氣量)增加、最不可能發生水 氣凝結。 17. 露為輻射冷卻後凝結附著於地表生成。 18. 地面為 26℃,空氣塊上升時為未飽和,每上升 1 km 降 10℃,故上升至積雲雲底形成的 2,000 公尺高處時,溫度降為26 10 2 6− × = ℃,再上升就是飽和狀況了,每升高 1 km 降 5 ℃,所以在 3,000 公尺上空處,溫度就只有6 1 5 1− × = ℃。 19. (A)北京的地面溫度遠比高雄的地面溫度低,溫度低飽和水氣壓低,故北京的飽和水氣壓 比高雄的飽和水氣壓低。 (B)北京的近地面溫度遠比高雄低,溫度低一般密度較大,故 空氣密度比高雄的近地面空氣密度大。 (C)氣壓同即單位面積上的空氣重量相同,故北 京與高雄兩地單位面積上空的空氣重量大約相同。 (D)露點溫度為降溫使空氣達飽和時 的溫度,而北京的地面溫度"遠"比高雄的地面溫度"低",而北京位置離海較遠,冬

(3)

頁 3 / 7 季受大陸"乾"冷氣團影響,一般空氣中水氣含量較少,故北京的地面露點溫度一般應 比高雄的地面露點溫度低。 (E)北京地面氣壓和高雄相同而地表溫度較低,表示近地附近 空氣密度較大,故近地面處北京的氣壓隨高度下降的變化應比高雄快。 20. 如圖,三角形(Q)表示冷鋒,半圓形(R)為暖鋒。冷鋒為後方冷氣團(甲)推動前方 暖氣團(乙)前進。暖鋒為鋒面前的冷氣團(丙)後退,後方暖氣團(乙)前進。 23. 氣壓為單位面積上空氣重(P=W/A),30 公里以內空氣占該地上空所有空氣的百分比即 (地表氣壓-30 公里高(以上空氣)氣壓)÷地表氣壓≒(1013-12)/1013≒99% 24. 逆風污染擴散不易,污染等值線密。 25. 圖左下(西南)等值線密為逆風右上等值線鬆為下風,風由上(逆)風往下風處吹故為西南風 28. 甲為低壓中心,北半球地面低壓空氣逆時針旋入,故吹西南風。 29. 題文已點出鋒面系統演化順序(紀錄順序)為 1−2−3−4,而 (囚錮鋒)在 4(最 後階段)才出現,故選(C)。 30. 如果出現在南半球的溫帶氣旋(低壓區),由於科氏力使運動中的物體偏向與北半球正好 相反(南半球偏左),故低壓中心附近的空氣環流為順時針向中心旋入。 31. 由圖中觀察即可看出本題各選項敘述的正確性。圖中的鋒面系統尚未影響到臺灣,而暖 鋒出現位置的緯度較高,臺灣地區不會受暖鋒的影響,冬季不常降雪主要的原因仍是臺 灣所在的緯度較低之故。而圖中的鋒面發展先後次序也可以看出來鋒面系統逐漸加長, 低壓中心也逐漸向東偏北的方向遷移。 37. 露點與氣溫愈接近,表示距飽和愈近,相對溼度愈高。 38. 露點為未飽和空氣降溫達飽和時的溫度,溫度愈高飽和水氣量愈高,故露點愈高表示單 位體積空氣中所含的水氣愈多。 39. (A)丙為高壓中心,故為下沉氣流。 (B)等壓線的疏密程度代表風速的大小,等壓線愈密 風速愈大,故丁地的風速比甲地大。 (C)(D)北半球的高氣壓系統的氣流方向為順鐘向輻 散,故甲、乙兩地居民可感受到西北風。 (E)高壓中心為下沉氣流,故丙地亦為晴朗乾燥 的天氣。 40. (A)梅雨是因為滯留鋒通過造成的。(B)颱風若引進西南氣流,主要降雨區域為中南部地 區,及中南部山區。(D)東北季風主要發生在冬季,下雨並沒有時常伴隨閃電雷聲,多為 陰霾小雨。41. (B)單位體積的空氣水氣含量可由露點溫度得知,大西洋城的露點溫度較 高,故單位體積含有較多的水氣,但舊金山的海面溫度恰好等於露點溫度,相對溼度為 100%,較大西洋城高;(C)(E)在夏天時,天氣主要受到海洋上的高壓影響。

3.3 海洋的結構 ---

2. 題目指出臺灣平地氣溫約在 10~35℃之間,由於海水比熱較大,因此溫差會較小,即溫 度範圍比 10~35℃小。全球平均海水鹽度約 35‰,臺灣周圍海域由於有許多淡水大河注 入淡水,因此鹽度會比 35‰小一些。(A) T = 15;S = 7,鹽度太低,(B) T = 25;S = 34,此

(4)

第三章 動態的地球 紀鑾鶯 老師編 頁 4 / 7 4 選項合理,(C) T = 30;S = 3.5 鹽度太低,(D) T = 35;S = 30 海溫太高,鹽度也稍偏低, (E) T = 40;S = 10 海溫太高,鹽度太低。 4. (A)海水中的營養鹽在表層因光合作用消耗而較少(深層因生物死亡分解較多)。 (B)密度下 大上小的水體不易有垂直運動、垂直混合作用不佳。(C)(D)海水中的溶氧和二氧化碳受光 合作用影響大,上層陽光充足,光合作用旺盛,消耗 CO2產生氧,故水中溶氧上層較多, 二氧化碳則相反上層較少。(E)海水的溫度主要受太陽照射影響,下層海水陽光穿透少、 溫度較低。 6. 河口因外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較內陸水(鹽度低密度小)大,密度小物體易下沉。 7. 海水的鹽度會因降雨量大於蒸發量而減小,若降雨量小於蒸發量則增大。 1 月及 12 月蒸 發量大於降雨量最多,故鹽度應最大;8 月降雨量遠超過蒸發量,故鹽度應最小,5 月則 次小。依此可判斷出僅(D)合於所求。 8. 北半球的表層海水,因受日照的影響,緯度愈高,日照愈少,海水表面溫度愈低(D、E、 F 皆錯了);北緯 30 度左右副熱帶高壓籠罩的海面,蒸發量遠大於降雨量,故鹽度較其他 緯度高,(至此即可得到答案為 B);赤道地區為南北半球信風輻合的低壓區,降雨量大、 但溫度高蒸發量亦大,但降雨量仍大於蒸發量, 而緯度 60 度附近海面為副極地低壓籠 罩的海域,降雨量多,但因溫度較低,蒸發量少,所以赤道地區海面的鹽度比北緯 60 度 附近海面的鹽度大。(本題不考慮陸地上淡水流入海的因素) 9. (B)乙層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最大,稱為斜溫層 (C)丙層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小於乙層, 稱為深水層 (E)乙層的深度約海面下 0.2 公里~0.8 公里,溫度約由 26℃降至 4℃,水溫隨 深度的遞減率約為 36.7℃∕km。 故答案選(A)(D)。 10. 同一海域,若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則表面海水的鹽度降低;落降雨量小於蒸發量,則表 面海水的鹽度升高。蒸發量與降雨量是影響海水鹽度最明顯的因素。 11. 湧升流為海水表層帶來深層溫度較較低的海水,表層海水溫度下降((D)對),密度應較大 ((C)錯)。海上氣溫受海溫影響而下降,海面氣溫低較易凝結形成霧( (B)對),白天陸地升 溫快、海陸溫差更大,故白天海上吹向陸地的海風較強((A)對)。而湧升流帶來深層海水 溶氧較少,故表層海水溶氧量應減少((E)錯)。

3.4 洋流、波浪與潮汐---

1. 科氏力在北半球造成運動物體會向右偏,故海流和風向皆會向右 偏。而熱帶到副熱帶地區大洋表面洋流主要受低層大氣環流(或副 熱帶高壓)吹拂所帶動,在科氏力的影響下(右偏),就形成了順時 針方向的環流(如右圖示)。 2. (A)(B)(C)風速愈大時,海面水分子獲得能量愈多、波高和波長都 較大 (D)由波速=頻率×波長就可以判斷波長較長的波浪、波速一 般較快。 4. 要拍攝海水中出露的火山口,與觀察潮間帶一樣,原則上是在低潮(乾潮)前後一小時 內最適合;同一地點,每天的低潮時刻會延後 50 分鐘左右。7 天後共延遲 50×7=350 分鐘, 約 6 小時,所以上午 10 時左右的低潮,經 7 天延後 6 小時左右,就是下午 4 時了(D)。 5. 在冬季,台灣西北海域才有東北季風自北方帶來的中國沿岸流影響。 7. 潮汐每天延遟 50 分鐘,7 天後延遟 350 分,約 6 小時,10 時加 6 小時為下午 4 時

(5)

頁 5 / 7 8. 科氏力在北半球使運動物體向右偏,如右圖示,北半球大規模的海水 順時鐘方向旋轉流動(紅色箭號))時,受科氏力(藍色箭號)偏右的影響, 海水平均會形成向各處水流右側流動的效應,大型旋渦(環流)即變成滙 集到的中央附近、使該區水位最高,故選(E)。 9. (A)鹽水密度較純水大 (B)由圖中橫坐標可知,黑潮海水的鹽度變化範 圍較大 (D)由圖可知,20℃以上,黑潮海水鹽度較大。 10. 波浪的成因有許多種,如風吹海面、氣壓中心的移動、海底火山噴發與海底地震的發生 等,但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仍是風吹海面。 12. 10 月 1 日為中秋(農曆 8 月 15),9 月 16 即為農曆 8 月初一。

14. 若海水與淡水的混合比例為 X:Y,則 (X3.3%+Y0.3%)/(X+Y)=1.5% ,3X=2Y,故 X:Y=2:3 16. 大潮接近初一(朔)或十五(滿月),滿月對應十五。

3.5 固體地球的結構 ---

2. 如右圖示,甲為海洋地區的莫氏不連續面,甲以上為海洋地殼、乙為大陸地區的莫氏不 連續面,乙上為大陸地殼;丙以上為海洋地區的岩石圈、丁以上為大陸地區的岩石圈; 丙到戊為海洋地區的軟流圈、丁到戊為大陸地區的軟流圈;大陸和海洋地區的軟流圈下 界均約在戊深度,故選(D)。 3. 低速帶即軟流圈,為部分熔融狀態(S 波可傳遞→非液態,S 波無法在液態傳播)。 4. 長石易受風化分解,砂岩要能含有大量長石,受侵蝕、搬運及沉積必短而快速。 6. 花岡岩為酸性火成岩,且為慢慢冷卻的深成岩,結晶顆粒較大。玄武岩為基性火成岩, 且屬於快速冷卻的火山岩,結晶顆粒細小。砂岩為沉積岩,有機會有層理構造。 7. 大理石由石灰岩變質而來,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 8. 深成岩亦可因地瞉變動及表岩被侵蝕帶離而出露至地表。 9. 大理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碳酸鈣,易受酸分解(風化侵蝕)而破壞。 10. 甲為變質岩、乙為沉積岩、丙為火成岩。流紋岩為火成岩、石灰岩為沉積岩。 12. 變質岩的特殊構造是岩石受高壓作用後,岩石中的片狀礦物呈平行排列的葉理,沉積岩 的特殊構造是不同時期的沉積物層狀堆積形成的層理。 13. 題組說明已清楚敘述:「頁岩因受溫度和壓力的影響,重新產生三種不同岩石」,而此種 作用即為「變質作用」,產生的岩石稱為「變質岩」,故產物的三種岩石(板岩、片岩和 片麻岩)皆為變質岩,而頁岩則為沉積岩,故本題岩石中並無火成岩。 15. 變質作用主要受到溫度和壓力的作用而發生,其中壓力是相當重要的因子,而最典型具 有壓力環境的板塊邊界的類型為「聚合性板塊邊界」。 17. 岩漿在地表淺層因極急速冷却可形成無結晶之玻離質火山岩,黑曜岩屬之。。 19. 變質岩的原岩中若含有片狀礦物(如雲母),受高溫、高壓變質時,會在壓力的垂直方向重 新平行排列,稱為葉理,圖中片麻岩的平行條狀即是 20. 玄武岩和花岡岩屬火成岩,礫岩和砂岩屬沉積岩,片麻岩屬變質岩 21. 組成大陸地殼的主要岩石是火成岩,地表常見的岩石才是沉積岩;中「洋脊」為「海洋」 地殼新生之處,兩側當然以玄武岩為主;任何岩石風化後的碎屑,不論是經侵蝕、搬運 或沉積等作用,只能稱為鬆散的沉積物,需經成岩作用後,才會固化成沉積岩。

(6)

第三章 動態的地球 紀鑾鶯 老師編 頁 6 / 7 6

3.6 火山與地震---

1. 由甲斷層中黑色岩層可判斷其上盤(右側)相對向上運動故為逆斷層。 2. 斷層的分類可由作用力及斷層面兩側岩磐的相對運動來判斷。龍門山斷層帶(圖中虛線) 南段,兩側(東南方及西北方)有『相向』的錯移,表示作用力以『壓力』為主,故為 逆斷層;北段即無相向(逆斷層)也無相背(正斷層),而是與斷層帶(虛線)近平行的 錯移,故為平移斷層。 3. 南亞海底大地震為淺源地震,故某城市震源距與震央距可當成一樣。P 波波速較快會先 到,需時 5 600 = 120 秒。 海嘯之平均波速較慢,需時 150 1000 600× = 4000 秒 故 4000 − 120 = 3880 秒。 ※本題中 P 波與海嘯引發之海水平均波速均以等速度運動視之。 4. 長期平均滑移速率最接近的值,以 2400 年前至今滑移量 12 m(數學線性回歸趨勢,如右 圖示)算:12000 mm ÷ 2400 年 = 5 mm/年,或以最大滑移量 16 m 算,平均滑移速率=16000 mm ÷ 2400 年=6.7 mm/年,答案仍以(B) 5 mm/年最接近。 5. 依題目中所作的假設來推論:(1)假設作用力會累積到『一臨界值』而造成大地震⇒圖的 縱軸每次古地震的作用力累積都到同一高度(臨界值),且(2)地震發生後,『作用力降低值 會隨斷層錯移之不同而變化』⇒則縱軸每次古地震的作用力降低值(低點)應不同,故選(B) 6. 這些火山島嶼是岩漿噴出冷卻凝固形成,為火成岩,選(A)。 7. (A)(B)(C)均為地殼,(D)板塊則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函中軟流圈上方的固態部分,與岩石圈 厚度相同。故實際體積最大者為(E)地函。 8. 由題文中,"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應該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一個可視 為固定不動且噴發岩漿的「熱『點』」上",可判斷其不位於板塊交界處,故選(D)。(※ 板塊邊界一般呈帶狀,且夏威夷群島位在太平洋 『中間』,太平洋是七大板塊之一且環 太平洋是板塊邊界應為常識!) 9. 承上題,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在熱點上形成後往箭頭方向移動,因此, 離「熱點」愈遠,形成年代愈久遠。因此,年齡由老到新依序是 4→3→2→1,故選(C)。 10. (A)(B)震央為震源(地震錯動的起始點)垂直投射至地表的位置。由圖可知震央西側之 地殼往震央靠近,表示往破裂點聚合,此為逆斷層的特徵,斷層面的兩側是相對靠近的。 (C)(D)由於題目「此地震發生在日本海溝的隱沒板塊上,星號代表震央位置。」顯示如附 圖,為東方的太平洋板塊隱沒,另外也從海溝的符號得知,三角形尖端朝向隱沒的方向。 (E)由圖之箭頭長度可知,最大水平位移量約為 3.8 公尺。

3.7 板塊運動,3.8 台灣的地殼變動 ---

1. 海洋地殼主要由板塊張裂中心(中洋脊)生成,老地殼逐漸向兩側擴張至海溝隱没,故海洋 地殼年紀由中洋脊往海溝愈來愈老。 2. 各類型板塊邊界附近均多地震,但只有在聚合型板塊邊界,才有海溝分布。 3. (A)隱沒帶附近的海洋地殼較中洋脊附近的老。 (B)隱沒帶為兩板塊(地殼)聚合處,常為 不同地殼物質聚合(混合)處,地殼密度不均勻。 (C)隱沒帶為聚合性板塊邊界。 (E)地震 波可向四面八方傳遞。 4. 丙丁斷層面兩側岩盤反方向錯移,而且地殼因岩漿不斷流出而擴大面積,所以不稱為「平 移斷層」,地質學家稱之「轉形斷層」。 5. 岩漿由中洋脊中央裂谷(圖中丙己段和甲丁段)流出並形成新地殼,老地殼則是向中洋

(7)

頁 7 / 7 脊兩側分離擴張;乙-丙-丁-戊則是岩層錯動形成的破裂帶,不是岩漿流出的地方。 6. 由圖中比例尺可讀得中央斷裂谷至天 5 百萬年處距離為 100 公里,海底擴張之速率=100 公里/5 百萬年=20 公里/百萬年。 7. 承上,北大西單側宽為 3000 公里,3000/20=150 百萬年,對照地質年代表相當於侏羅紀。 8. 東非裂谷為張裂型板塊邊界,主要受張力作用,故以正斷層為主。 9. 板塊即岩石圈,岩石圈是軟流圈以上的部分,包括地殼及一小部分的上部地函,故板塊 的底面即岩石圈和軟流圈的交界,位於上部地函中。 10. 觀察圖中印澳板塊和馬達加斯加板塊之間的鋸齒狀線條,像被『錯動』過的界線,此為 典型中洋脊和轉形斷層所構成的現象,如右圖,中洋 脊為破裂帶所切割和錯移,但僅有連接中洋脊中央裂 谷處的破裂帶兩側移動方向相反,才是屬於斷層,不 過因型式和成因與一般的平移斷層不同,故稱為轉形 斷層。當轉形斷層錯移中洋脊的中央裂谷,會形成連 續的鋸齒狀特徵。 11. 由圖中可以看出來非洲板塊本身二個箭頭所指的方向 不同,顯示此一板塊可能具有逆時針方向的旋轉運動。其餘三個選項(A)、(B)、(C)之敘 述都可以配合圖示判斷出來(想像各大小板塊如一張張小紙片在板塊邊界處接合,再依箭 號所指將紙片移動,看可能如何發展) 12. 臺灣本島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性板塊邊界上,兩板塊約在陸上交界約在 花東縱谷,甲乙丙丁均位在台灣西部,屬於歐亞板塊。 13. 聚合性板塊邊界的斷層以逆斷層為主,圖中黑色粗線(乙丙 間)為地面上的斷層線(斷層面和地面的交線),而震央在斷 層線的東側,震源在震央正下方、為斷層面上的一點,可 知斷層面為向右下(東)傾斜,如右圖,即甲乙位在下盤,丙 丁位在上盤,甲乙正下方無斷層面,斷層在乙丙間向右下、 由丙往丁的深度愈來愈深。 14. 臺灣島東北側之板塊交界,為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板塊下形成的琉球海溝,板 塊是由南往北隱沒,故震源深度的分布也是由南往北逐漸變深。 15. 依文中所言 100 公里約經 4 百萬年,則 年 公分 4000000 100000 100× = 2.5 公分 / 年。 17. 由圖可判斷出甲為中洋脊,板塊向兩側移動,為張裂型板塊邊界,此處無隱沒作用,所 以不會有火山島弧,更不會形成擠壓的褶皺山脈。乙具隱沒作用,且板塊移動方向是相 向的,故為聚合型板塊邊界,在隱沒處所刮出的沉積物或沉積岩則受擠壓而成褶皺山脈, 火山則堆疊於其後。丙的板塊移動方式是水平的錯動,所以應該是錯動型板塊邊界,稱 為轉形斷層,此處也易形成水平錯動的平移斷層。故選(A)(E)(I)。 18. 板塊即組成岩石圈的地塊、浮在軟流圈上,由圖中 Y 在 X 上可以判斷出 X 應為軟流圈, Y 應為地殼,且 X 在乙圖的右側具被擠起的山脈,在隱沒帶密度較小者會被擠起,故應 該為大陸地殼。 19. 臺灣位於聚合型板塊邊界,由於菲律賓海板塊持續擠壓,使得臺灣緩慢抬升中,因此有 些原本淹在水裡或海浪打的到的地區,現在都已出露於海平面之上,有些甚至都已遠離 了海岸。有時突然的斷層錯動,也有機會形成很明顯的高度落差,並引發大地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十八條 受補助單位應於 計畫結束後一個月內,遇 年度終了時,則應於年度 終了後五日內,檢附下列

以海平面為基準點,直升機飛到海拔 400 公尺的高度,可記為+400

因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全臺氣溫炎熱,各地氣溫屢創新高, 7 月 24 日更 在花蓮測得 40.2° C 高溫,亮起高溫紅燈。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自 2022 年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 。學生選出圖卡表

而且試片表面出現了干涉條紋,只是此條件的干涉條紋並不是特別的 清楚易見,後來改變溫度為 130℃,持壓 90

制度的建立具有累積性,藉由執行更能發現課題與評估可行性,制度的發展 愈紮實精緻,制度執行的成本下降幅度也愈大 註

影響水資源之因子有河川流量、蒸發量、溫度等。其中河川流量 及雨量此二因子的影響頗深,且此兩因子所測得之數據較為完整,故

在地層及海水中的含量相當豐富。鎂之蘊藏量雖然相當豐富,但由於受限於製程及成本 之因素,昔日的使用量遠比鋁(alumi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