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教育心理學到課堂實踐:教師如何利用電子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動機,以新視窗打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教育心理學到課堂實踐:教師如何利用電子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動機,以新視窗打開"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香港教師中心學報》, Vol. 10 © The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11

從教育心理學到課堂實踐:

教師如何利用電子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動機

Implementing theorie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w teachers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e-learning

梅志文、洪潔雯

匯知中學

摘要

本研究集中分析前線教師應如何利用電子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在英國語文科及通識教育科進行實 踐,以協助同工了解研究員制訂電子學習課程方向。本研究提出的電子學習課程應從學生心理層面出發, 透過課堂實踐,證明從「心」出發的課程可提高學生的內部動機。

關鍵詞

電子學習,學習動機,教學實踐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how teachers can apply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o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ction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wo subjects – English and Liberal Studies about how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used to design e-learning lessons and to show how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boosted through the use of IT. The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tudents of both subjects have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when teachers are using a variety of IT teaching strategies.

(2)

甲、引言

  近年學界興起電子學習一詞,無論是課本、 家課、自學系統還是野外考察所用的工具均被電 子化。不少學者對資訊科技使用於教育上持正面 的態度(Pachler, 1999; Rosas, et al., 2003),認為 有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學習能事半功倍。在英國, Ofsted(2002)在其研究報告中建議學校建立課 室以外有系統的電子學習以提高同學對資訊及通 訊科技的經驗。在香港,教育局(前稱教育統籌 局)由1998 至今已提出三個資訊科技教育計劃。 2010 年,政府更撥備六千八百萬元進行「學校電 子學習試驗計劃」、為教育界提供資源引入電子 學習。   根據「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 (教育局,2009)報告,電子學習有三個主要元 素,分別是: 1. 電子工具; 2. 電子學習資源;及 3. 電子學習課程。   本研究將會從心理學的理論層面出發,加上 前線教師的課堂實踐,分析如何利用電子學習元 素促進學生學習動機。

乙、背景

  本港教育界早於八十年代便引入電腦課程。 新一代的年青人從小開始已經接觸電腦,他們被 稱為「數碼原居民(Digital Native)」(Prensky, 2001; Prensky, 2010) 或「 迷 戀 螢 幕 的 一 代 (Screenager)」(Rushkoff, 1997)。 根 據 香 港 政府統計處(2010)的資訊科技在住戶的普及程 度資料顯示,家中有個人電腦的住戶佔全港住戶 75.8%;而香港家庭使用寬頻上網的普及程度在 2010 年 11 月更達 82.3%(數碼 21,2011)。加 上,電腦科技發展迅速,現時的家用電腦已配備 高速的處理器和高容量記憶體,適合作多媒體播 放。由此可見,電腦及互聯網在香港有高度的普 及性,可為運用多媒體作電子學習提供有利的條 件。   現時教育界在電子學習的步伐,已由硬件添 置、網絡架設及教師培訓漸漸步向學生層面。不 少學校已經向出版社購入電子課本,使用網上學 習平台、甚至與軟件公司洽商教育套件的開發。 不過,由於教育工作者與技術人員或商界人士的 專業範疇不同,他們一般未能了解前線教師的真 正需要,電子學習未能有效地發揮其效能。

丙、教師面對的困難與挑戰

  在推行電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必然 的。根據過往的經驗以及同工的分享,困難大致 有以下三方面: 一、 軟硬件配置未能有效配合──這是前線教 育工作者最常遇見的問題。不少同工都經 驗過新教材與電腦未能配合,最常見的是 電腦權限問題、瀏覽器未被更新、或是須 要安裝外掛程序,嚴重的可能是校園網絡 未能負荷成百上千的學生登入。這些情況

(3)

從教育心理學到課堂實踐: 教師如何利用電子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動機 的確並非罕見,老師如不是有兩手準備, 確對課堂有實際影響。 二、 家長、教師及學校對電子學習的發展方向 未能同步──電子學習的成效,早有學術 研究支持(Pachler, 1999),因此教育局及 學校管理者都提倡使用;不過,現時大眾 對電子學習的態度依然較為保守。Rosas et al.(2003)亦在其研究中指出,推動電子 學習的初期,家長及教師的阻力是是不容 忽視的。因為他們在未見到成效前,會擔 心學生沉迷電子世界而非真正透過資訊科 技學習。 三、 電子學習方法未能提高學習興趣及成效 ──香港教育界現時最普及的電子學習方 案,相信是兩個語文科的網上自學系統。 不少中、小學早已將其納入課程,多給予 同學聽、說、讀、寫之自學練習,並可照 顧學習差異。它們牽涉的人力資源少、內 容豐富、亦設有獎勵計劃,如同學認真學 習,本科知識定必有所彼益。可是,現實 情況卻不一定盡如人意,以下是一些對電 子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回饋: 「使用網上練習必須懂得使用搜尋器。你 看,網上許多人在分享答案呢!」(學生 A) 「在這平台,每道問題有三次機會作答。 只要依次序答三次,就可得出正確答案。 只要用最短時間完成習作,我便可利用更 多時間上網了。」(學生B)   綜觀上述三大困難,首兩種情況只要藉著溝 通,問題隨即迎刃而解。現時電子學習的發展尚 在起步階段,不少服務供應商為了市場佔有率和 學校教師的支持,紛紛推出可減輕老師工作量、 備有龐大問題庫及教學資源的電子化教材。這些 資源只是由印刷本轉化成電子版,加上行為主義 提出的系統性獎勵包裝,就期望學生能有興趣地 自主學習似乎有點牽強。以上兩位學生的回饋確 實值得我們反思:現有的電子學習模式希望融入 學生的網絡世界,但這些產品對他們來說卻是入 侵者。要令電子學習變得有意義,我們必須了解 學生心理、對症下藥,才能提高其學習動機。

丁、本研究提出的學術理論

一、有意識學習

  Mayer(2002)提倡有意識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而非背誦型學習(rote learning)。因為 在背誦型學習模式中,學生只能夠利用重複練習 的既有知識來解決問題;而在有意識學習模式中, 學生不僅記起知識,而且能夠把既有知識轉化到 不同的處境上以解決問題。這是建構主議所倡議 的學習模式:學生應主動探索及發現問題,不被 動地從老師吸收知識。

二、學習動機

  動機(motivation)是指人類為維持所引起 的活動或行為,並促使該活動或行為持續發展的 內在心理歷程(Baron, 1998; Murphy & Alexander, 2000; Pintrich, 2000; Schunk, 2000)。動機是教學 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喜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 任何事物中探究學習,但要確定課堂中所有學生 能享受學習的過程,教師則須引起同學對教授課 題的學習動機。

三、內部動機

  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意思是人

(4)

加誘因,活動本身就是最大的原動力(Husman & Lens, 1999)。 反 之, 外 部 動 機(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由外部因素所引起的學習動機。 人們不是對學習本身感到興趣,而是對學習結果 或其獎勵因素而產生動力(Brophy, 1998)。

四、五大基本需要

  香港青年協會(2010)曾分析青少年對網絡 熱愛的原因。其中,有兩項很值得我們推行電子 學習時注意的,就是青少年在網絡世界能確立 自我身份、滿足社交需要。另一方面,就是虛 擬世界為他們帶來的成功感。心理學家Glasser (1998)曾經說明,人生每一行為都是為滿足五 大需要,當中包括:生存、歸屬感、權力及成就 感、自主、樂趣。其中權力及成就感就是一重要 因素。套用內部動機理論,青少年迷戀上網,因 為網絡世界本身就可以令他們得到滿足,他們樂 於享受當中的過程。

五、身份認同

  現實社會,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容易迷失自 我、陷入「身份危機」;但在電子世界,這一群 數碼原居民卻很容易得到朋輩認同、脫離孩童的 身份(Erikson, 1963)。因此,不少家長均發現 自己子女很喜愛連接上互聯網、特別是對社交網 站和實時通訊工具的狂熱。而電子遊戲軟件更是 他們得到認同、權力及成功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六、思考方法

  創造力和知識管理理論提出兩種思考方法 ──垂直和橫向的思考。傳統學習著重垂直思 考,將知識分門別類在腦袋中貯存。至於橫向的 生利用橫向的思考方式,自我發現問題、並進行 探索、研究,最後解決問題。

戊、電子學習的實踐

  是次課程實踐分別在英國語文科及通識教育 科兩個科目中進行。

一、英國語文科

  學生對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 一些課程本身就是同學興趣,老師無須外加任何 動力,同學就有足夠的內部動機輕易應付學習所 需。不過,傳統的學習模式的確難以令時下學生 有效地學習。特別對成績稍遜的學生來說,學習 第二語言是既難掌握、又沒趣味的苦差事。因此 本行動研究就嘗試利用電子學習方式重燃學生的 內在動機去學習。   在英國語文科的學習中,詞彙的學習佔有一 定重要性。根據Nation(2001)的詞彙學習理論, 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步驟分別是: 1. 發現(noticing); 2. 記憶(retrieving);及 3. 使用(generating)。   本節以學習人體面部特徵詞彙為例子。傳統 學習模式,老師會先教授學生詞彙的串法及意 義,再以默寫的方式讓學生對詞彙有深入記憶, 最後利用測驗或作文等評估方式以了解學生對詞 彙的使用情況。   由於傳統學習模式未能有效讓學生學習有關 詞彙,因此研究員嘗試利用一些電子教材套,以 拼圖方式協助同學記憶。結果,電子教材套不單 讓文字變成可視化,而且有助提升學生在課堂上 的學習動機及參與程度。不過,這類被定義為「電

(5)

從教育心理學到課堂實踐: 教師如何利用電子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動機 子學習資源」(教育局,2009)的學習套件始終 未能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使他們享受學習過程 並自主地學習。   有見及此,研究員開始從學生的內部動機著 手、了解同學平日在網絡遊戲中的喜好。當發現 同學們會在網上遊戲網站進行罪犯拼圖遊戲後1 , 就開始準備以罪犯拼圖方式為主導的電子學習課 程。 「『電子學習課程』強調個人化,重視親 身經歷,讓學生自主地運用不同的電子學 習資源,掌握資訊,並於網上學習,在積 累學習經驗之餘,亦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 制。」教育局(2009)

  根據Guthrie & Cox(2001),同學在課堂上 的真實經歷能大幅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對有關課題 的內部動機和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先在課堂上 介紹一套網上應用軟件「Ultimate FlashFace」2並 播放一段會話錄音,模擬現實生活警察為證人錄 取口供的過程,學生就可以使用電子工具拼貼犯 人圖像。由於軟件屬免費網上軟件,因此課堂以 外同學也可以利用自學。   出乎意料地,同學完成課堂的練習後,竟然 互相拼貼對方的容貌。由此,證明了有關的工作 激起了同學們的內部動機、讓他們自主學習。是 次英語詞彙學習對同學們來說變得有意義,記憶 過程更有趣,亦可以藉社會實況真實使用。

二、通識教育科

  通識教育科強調探究式學習、議題為本的施 教方法(胡少偉等,2007)。因此,問題的發現 和討論顯得特別重要。本節將集中討論一班修讀 預科程度通識教育課程的同學在其學習過程中, 因電子學習而帶來的轉變。   研究員在課程初段以傳統課堂方法為學生預 備課程資料:以工作紙形式教授相關的概念,再 進行分組討論。期望學生可以藉此進行腦力激 盪、互相刺激思考方向,加強他們的分析能力、 最後能集思廣益地處理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學生在分組討論 的表現未有提升。相反,學生討論的內容表面, 只是一再重複工作紙的資料,未有深層次的發現 及互相刺激思考情況發生。於是,研究員在課堂 中加入不少視像資料,嘗試以刺激情緒的視像、 真實的事例和清晰的因果關係和結構以引起學 生的學習思維(Bergin, 1999; Jetton & Alexander, 2001; Schraw, Flowerday, & Lehman, 2001; Wade, 2001)。果然,新一代的年青人大多以故事形成 吸收資料,相同的內容如果以視像片段播放, 有助同學們使用橫向思考、將幾個不同的已有 概念貫穿,成為新論點(Simonton, 1990; Maier, 1931)。   不過,以上教學僅提供學生基本研究方法的 訓練,根本未達到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更遑論 學生達至成為一個問題的發現者、探索者和解決 者(Renzulli, 1977)。於是,研究員與同工建立 一網上平台3 ,通過Web2.0 方式,讓學生在平台 1 網址:http://www.flashgame.com.hk/ha3om-game.html 2 網址:http://flashface.ctapt.de/ 3 網址:http://www.libered.info/

(6)

參考文獻

胡少偉、容萬城、徐慧旋、梁燕冰、黃炳文、楊沛銘、賴柏生(2007)。〈實踐通識教育科的挑戰:一個 調查研究的分享〉。《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第六卷,47-53。 香港青年協會(2010)。《「做個智net的」使用者資料冊》。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政府統計處(2010)。《有關資訊科技的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的住戶統計調查》。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 教育局(2009)。《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報告》。香港:教育局。 數碼21(2011)。〈評估資訊及通訊科技的長遠發展〉。取自http://www.info.gov.hk/digital21/chi/statistics/ stat.html

Baron, R. A. (1998).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ergin, D. (1999). Influences on classroom interes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2), 87-98. Brophy, J. E. (1998).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Boston: McGraw-Hill.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Glasser, W. (1998).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Guthrie, J. T., & Cox, K. (2001). Classroom conditions for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read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283-302.

Husman, J., & Lens, W. (1999).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2), 113-125. 由於討論在網上進行,學生可以在討論過程中, 同時在網絡中尋找資料,加強了橫向的聯繫。透 過同學之間超連結的互換,資訊吸收更豐富,學 習亦變得有趣。   最後,由於流動通訊器材與社交網站的日漸 普及,為要將課堂融入同學的生活之中。研究員 將學習平台轉移到學生更常接觸的社交網站中。 這樣不但令工作變得簡單,而且學生在問題的發 現上有顯著進步。慢慢地,這一群青年人在社交 網站中分享和討論社會問題。有時,朋友中的一 個「讚好」也會激發大家思考和討論。研究員認 為這種融入在他們世界中的學習模式,比硬加於 他們身上的入侵方式來得有意思,值得同工思 考。 證明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不過,推行電子學習 的方式有多種,要令電子學習變得有意義,教師 就必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如果勉強將學習過程 電子化,一方面大大增加前線同工的工作量;另 一方面,也可能令學習進度不增反減。   本研究認為若要成功推動電子學習,不一定 要投放大量資源購入或外聘服務編寫學習軟件。 反而,前線教師可根據其經驗及學生的回饋,運 用坊間現有資源製作成電子學習課程。這樣的教 材才是最適切學生學習需要的配套。   電子學習其實離不開教與學,運用資訊科技 只是當中一個手段。教師只管專注其教學工作, 用心設計合適其學生的電子學習課程,事就這樣 成了。

(7)

從教育心理學到課堂實踐: 教師如何利用電子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動機

Jetton, T. L., & Alexander, P. A. (2001). Interest assessment and the content area literacy environment: 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303-318.

Lepper, M. R. (1985). Microcomputers in education: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issu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1-18.

Maier, N. R. (1931). Reasoning in humans: II. The solution of a problem and its appearance in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12, 181-194.

Mayer, R. (2002). Rote versus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in Practice, 41(4), 226-232.

Murphy, J. P., & Alexander, P. A. (2000). A motivation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3-53.

Nation, I. S. P. (2001).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fsted. (2002). ICT in schools: Effect of government initiatives. London: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Pachler, N. (1999).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ICT. In M. Leask & N. Pachler (Eds.), Learning to teach

using IC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Pintrich, P. (2000). Multiple goals, multiple pathways: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3), 544-555.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 NCB University Press. Prensky, M. (2010). Teaching Digital Natives: Partnering for real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Renzulli, J.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d model: A guide for developing defensible programs for the

gifted. Mansfield Centre,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 Flores, P., et al. (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0(1), 71-94.

Rushkoff, D. (1997). Children of Chaos. London: HarperCollins.

Schraw, G., Flowerday, T., & Lehman, S. (2001). Increasing situation interest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211-224.

Schunk, D. (2000). Learning theorie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Hall.

Simonton, D. K. (1990). Scientific genius: A Psychology of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 S. E. (2001). Research on importance and interest: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243-26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另外,教師可考慮以「活動二」作為課 堂預習,讓學生先對粵港澳大灣區具備 初步的認識,然後於課堂上利用電子應 用程式(如 Socrative 或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 : :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引導而不操控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becoming more widespread and schools are developing policies that all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onnect and use their own portable equipment in school … in 75% of

If necessary, you might like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over the notes and discuss the roles and language required of a chairperson or secretary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activity9.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