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身心障礙者行動輔具之研發與人員之培訓─子計畫一.轉位之動作分析與輪椅電動轉位系統之設計(1/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身心障礙者行動輔具之研發與人員之培訓─子計畫一.轉位之動作分析與輪椅電動轉位系統之設計(1/3)"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八十八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計畫編號: NSC89-2614-B-002-004-M47 計畫名稱: 身心障礙者行動輔具之研發與人員之培訓-子計畫一, 轉位之動作分析與輪椅電動轉位系統之設計(1/3) 執行期限: 88 年 8 月 1 日至 89 年 7 月 31 日 主 持 人: 林光華 教授1 共同主持人: 王顏和 資深講師2 蔚順華 副教授3 執行單位: 1.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系 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復健科 3.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 一、中文摘要 輪椅使用者,例如:脊髓損傷和中風病患,在日常生活上極大的障礙就是輪 椅轉位 (transfer)。尤其病床與治療床的高度較高時,需要家屬一至三人協助轉 位,甚至要使用移位機,極不方便。美國學者 Platts (1974) 對輪椅使用者進行問 卷調查,指出約 58%的病患需使用輔具或他人協助站起來轉位,患者表示希望轉 位的目標物(沙發等)能與輪椅等高。所以,本研究三年計劃的目標是設計可調 升不同高度的「升降式輪椅」。第一年是先分析轉位的生物力學。 根據 Allison (1996) 等人動作影像分析的研究,脊髓損傷的轉位方式分為兩 種,一種為側轉式 (lateral transfer),即頭與臀部反方向,利用軀幹旋轉來轉位, 且有的會身體向前彎曲。採用這種轉位方式的多半是肱三頭肌 (triceps brachii) 肌 力不足。另一種為平移式 (translatory transfer),即頭與臀部同方向,利用抬臀 (lift) 動作來轉位。多半是肱三頭肌肌力強者,採用此抬臀平移式轉位。如此不同轉位 方式,可能影響輪椅的穩定度。

本計劃第一年的目的為分析不同轉位方式壓力中心 (center of pressure, COP) 的移動距離 (displacement)、轉位所需時間 (movement time)、及轉位的支持底面 積 (base of support) 的大小,並探討臀部旋轉角度(rotational angle) 。本研究共 隨機篩選 20 位正常人及 7 位胸髓損傷患者(表一),比較側轉式(頭與臀部反 方向)及平移式(頭與臀部同方向)不同轉位方式在生物力學方面的改變。有關 動力學 (kinetic analysis) 是採用 AMTI 測力板 (force plate),有關運動學分析 (kinematic analysis) 是採用 Vicon 140 影像動作分析系統 (motion analysis)。影

(2)

2 薦椎、兩側前上髂脊 (ASIS)、兩側肱骨外上髁 (humeral lateral epicondyle)、兩側 腕部尺骨莖突 (ulnar styloid process)、兩側股骨大轉子 (greater trochanter, GT)、 兩側大腿中央、兩側股骨外上髁 (lateral femoral epicondyle, LFC)以及兩側外側腳 踝等處總共 21 個反光點。 所得主要結果是:(1)正常人側轉式及平移式轉位的壓力中心 (COP) 位移 距離、位移所需時間、最大位移支持底面積、及位移時最大臀部旋轉角度之平均 值列於表二,(2)正常人側轉式轉位及平移式轉位最大的不同在於側轉式轉位 的最大臀部旋轉角度大於平移式轉位的最大臀部旋轉角度,不過就統計上而言, 兩者並無顯著差異。其餘方面例如壓力中心 (COP) 位移距離、位移所需時間以 及最大位移支持底面積,側轉式轉位與平移式轉位兩者並無明顯差別。至於脊髓 損傷患者資料仍在收集中,尚未做統計分析。以上資料將作為第二年輪椅設計的 參考。 二、緣由與目的 復健病患以脊髓損傷和中風病患佔大部份,患者由輪椅轉位(transfer)到治療床、 病床或浴椅有極大的障礙。這方面的困難包括:(1)床或椅的高度太高;(2)無法 站起或身體旋轉移位。在物理治療區的治療床不見得每部床具有升降的功能,而 且病房的病床多半比輪椅高,中重度殘障者需要治療師、看護或家屬一至三人協 助轉位,部份重殘廢患者因肢體力量不夠,需要移位機將患者懸吊轉位,但是移 位機很佔空間,將患者穿戴懸吊所需的帆布帶也很花時間,所以移位機的使用率 或購買率並不高,因而增加照護者的負擔,容易下背痛和肩痛。當病患出院時常 需要購買或訂做與輪椅等高的床,增添不少麻煩。國外己有齒輪式或電動式可調 升降的輪椅,但是售價高且這些輪椅的座椅不同時具備移位的功能。目前國內這 方面的製造缺乏。所以,本研究三年計畫是發展可調升不同高度的「升降式輪 椅」,同時使其具有易於轉位的轉位板功能。第一年是先分析轉位的生物力學。 三、結果與討論 20 位正常人及 7 位胸髓損傷患者之基本資料與人體測量參數列於表一,兩組無 顯著差異。有關正常人側轉式(頭與臀部反方向)及平移式(頭與臀部同方向) 不同轉位方式在生物力學方面的比較列於表二,側轉式轉位的最大臀部旋轉角度 大於平移式轉位的最大臀部旋轉角度,不過就統計上而言,兩者並無顯著差異。 其餘方面例如壓力中心 (COP) 位移距離、位移所需時間以及最大位移支持底面 積,側轉式轉位與平移式轉位兩者並無明顯差別。可能正常人臂力與軀幹控制正 常,所以看不出差異性。將繼續收集不同損傷部位的脊髓損傷患者,進一步分析 其生物力學參數,以供第二年製作輪椅之參考。 四、參考文獻

(3)

3 1. Platts EA: Wheelchair design-Survey of user's views. Proc Roy Soc Med 1974;

67: 414-416.

2. Allison GT, Singer KP, and Marshall RN. Transfer movement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1996; 18: 35-41 五、圖表 表一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人體工學測量參數 正常人 (N = 20) 胸髓損傷患者(N = 7) 年齡 41.10 (SD = 16.82 ) 33.86 (SD = 7.99) 身高 169.43 (SD = 3.61) 170.43 (SD = 7.99) 體重 66.80 (SD = 7.75) 64.57 (SD = 7.09) 手臂長 73.86 (SD = 1.97) 75.71 (SD = 2.14) 大腿長 40.83 (SD = 2.86) 40.57 (SD = 2.51) 小腿長 48.65 (SD = 2.43) 50.14 (SD = 4.10) 上半身長 64.18 (SD = 2.37) 66.29 (SD = 4.07) 表二 正常人於不同轉位方式之生物力學分析 平移式 側轉式 t - test COP 位移距離(公分) 29.51 (SD = 3.00) 29.75 (SD = 4.51) t = 0.148 (p = 0.884) 位移所需時間(秒) 2.60 (SD = 0.70) 2.41 (SD = 0.69) t = -0.874 (p = 0.388) 最大支持底面積 (平方公尺) 0.853 (SD = 0.44) 0.60 (SD = 0.46) t = -1.345 (p = .193) 最大臀部旋轉角度 (度) 28.97 (SD = 16.72) 40.79 (SD = 19.06) t = 1.553 (p = .1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針對具有中子研究專長者,具備下列要件之 一:①物理、化學、核工系所博士畢業,具 二年以上中子研究經驗;執行中子散射、繞

具二年以上中子研究經驗;執行中子散 射、繞射以及台澳中子計畫 SIKA 實驗設施 運轉計畫。2.凝態物理系所博士畢業,具良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二) 民國 84 年爰經勞動部(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計畫推動持續在學科建立團隊共識。專業研習 的部分則以PLC核心成員為主做課程研發,再

主辦單位:建國科技大學工程學院 (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