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多元智慧看國內教改的可能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多元智慧看國內教改的可能性"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從多元智慧看國內教改的可能性 教師天地。2000 年 6 月。 政 大 教 育 系 教 授 /周 祝 瑛 (本文與張稚美教授合著) 日前政府宣佈將在近年內廣設原住民完全中學,這是繼開闢多 元 入 學 管 道、實 施 九 年 一 貫 課 程、增 加 社 區 中 學 及 研 議 十 二 年 國 教 而 來 的 一 連 串 由 政 府 所 主 導 的 教 育 改 革 政 策。然 而 良 法 不 足 以 自 行 , 若 無 相 關 的 配 套 措 施,尤 其 能 否 喚 起 廣 大 基 層 教 師 的 共 鳴,進 而 全 力 配 合 教 改,以 落 實 教 室 中 每 位 學 生 的 學 習 權 是 一 項 關 鍵;然 而 從 近 日 媒 體 的 報 導 中 反 映 出:國 內 教 改 運 動 對 於 校 園 內 的 影 響 仍 然 相 當有限,教師中『上有對策,下有對策』的心態依舊普遍。無怪乎 台 灣 4 1 0 教 改 運 動 發 起 人 台 大 黃 武 雄 教 授 要 發 出 :『 教 育 改 革 者 與眾人保守的意識形態,阻斷了教育改革出路』的感嘆! 為何教育改革的推動如此困難?基層教師配合的意願與動力又 是如何?目前存在的學校生態是否有助於教改?了解校園文化的 人都知道:校園安定固然是穩定社會的來源,但長久以來,教育系 統 習 慣 於 從 上 而 下 的 指 揮 方 式,自 成 封 閉 體 系,使 得 教 師 難 以 在 此 環境中成長,教師專業自主權、創造能力,常被固定的教科書、統 一 的 進 度 與 考 試 給 抹 殺。許 多 研 究 指 出,目 前 中 小 學 教 師 對 於 教 育 改革配合意願不高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 教師在校內經常感受到『習得的無助感』~. 在現行的學校生態中,基層教師雖然扮演影響學生學習最有力 的角色之一,但稍有創新或另類思考的教師,不一定見容於學 校,原因之一可能是校長或行政人員長期侷限於傳統威權的思 考模式,跳脫不出體制內的若干障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其他 教師及家長敏銳度不足,無視於大環境的變遷,以致缺乏對某 些教改的熱忱或配合意願。. 二. 學 校 課 程 以 固 定 或 特 定 教 科 書 為 主,趕 進 度 普 通 存 在~ 教師教學以知識傳授為導向,學習內容分科瑣碎與片斷,並由 統一進度控制教師授課的『量』與『時數』。上課以課本內容.

(2) 為主,即使教師從不考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或教學活動 而照本宣科,趕完進度,竟也可以被接受。. 三.. 統一考試,只求齊頭平等的假象依然~. 在成績評量上,多數學校以統一考試的方法達到齊頭式平等的 目標,造成以一把尺(如紙筆測驗)去衡量所有不同性向、能 力的學生。因此,不但造就了各年級中學習適應不良的學生, 也相對增加考前猜題、碰運氣,或為考試而讀書的風氣。而實 際上大多教師只能以分數或名次去評定學生,卻無法確實說出 學生的基本能力;學校更是動輒以班級平均平數或升學率來為 教師排名次,扭曲了教育的真諦。. 四.. 校園內充滿競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不被重視~. 目前中小學的林立著各式各樣的排行榜,班級競爭更是常見。 面對校內有限的資源,加上一元化的評量方式,形成教師之間 無形的競爭甚至斤斤計較。教學過程中缺乏合科教學或課程統 整,教師間甚少有共組協同教學群的需要,相互切磋與合作的 機會自然十分有限。. 五.. 教師工作孤立,單兵作戰情形普遍~. 儘管大環境的變遷快速,教改政策日益更新,但許多教師對於 教改多持被動的態度,一來認為教改只是一些會增加現行工作 量的額外負擔;二來由於教師在教室內的教學活動非常孤立, 同儕間缺乏專業上的互動、合作與交流機會,因此只得尋求原 本熟悉且安全的教學方式,畏懼因教改所帶來的改變。此外, 由於目前各校中無法要求所有教師皆參加教改行列,因此導致 某些投入教育改革的教師在某一科或某一年級中單兵作戰,雖 有成果,但在校內徒有孤掌難鳴的感慨與不平。 六. 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與現象需求之落差~ 過去校園內的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常以聽演講的方式讓教師累 積學分或時數,形成了『言者敦敦,聽者渺渺』的落差,雖然 也有些學校成立長期性的專業成長活動,如:讀書會,但有些 校長或行政人員習進行單向或一言堂的權威,無法配合教師專 業成長的需求,提昇教師進行教改的知能。 有鑑於上述國內學校生態,無法積極有效鼓勵基層教師投身教 改行列的問題,筆者等人在教育部國教司支持下,從事國內中、小.

(3) 學『 補 救 教 學 』的 實 驗 計 劃。在 近 兩 年 中 百 餘 位 教 師 的 參 與 下,採 用 美 國 哈 佛 大 學 迦 納 博 士 的『 多 元 智 慧 理 論 』, 一 改 過 去 學 習 中 只 調 I Q 及 紙 筆 測 驗 的 傳 統,認 為 每 個 孩 子 都 有 八 種 智 慧 潛 能( 包 括 : 語言、數學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關係、內省及自然 觀 察 者 智 慧 ), 只 要 教 師 或 家 長 能 夠 因 材 施 教 、 啟 發 得 宜 , 就 可 以 激 發 每 個 人 的 各 項 潛 能,建 立 天 生 我 才 必 有 用 的 信 心。從 兩 年 來 的 實 驗 中 , 可 看 出 參 與 教 師 本 身 首 先 在 心 智 習 性 ( habits of mind ) 的突破,對於教育的專業精神、專業基礎及信念的提昇;其次,教 師們在人際層面的拓寬,如:人際間的溝通、合作、衝突或解決問 題 等 能 力 的 加 強,尤 其 包 括 對 於 各 學 校 內 同 儕 互 動 的 改 善,及 教 師 團 體 專 業 成 長 的 影 響;最 後,教 師 們 能 夠 突 破 原 來 工 作 孤 立 的 狀 態 , 面 對 社 區 甚 至 是 大 環 境 中,了 解 現 實 環 境 中 有 那 些 是 推 動 教 改 的 可 能動力或阻力,身為教師的一員,如何善用社區資源與動力,化解 障礙,進行教改。 誠如許多教改措施一樣,參與本專案計劃的教師有著比一般教 師更沈重的工作負擔,例如:須花更多時間在課程設計上,與學生 互 動 更 加 頻 繁,教 學 活 動 更 多 元 但 又 須 維 持 段 考 成 績。然 而 這 些 參 與 教 改 的 教 師 為 何 仍 能『 樂 此 不 疲 』,加 以 形 容,理 由 很 簡 單: 志 願 參 加 + 個 人 心 智 成 長 + 學 生 及 家 長 的 正 面 回 饋。這 些 教 師 在 研 究 人 員 的 協 助 與 鼓 勵 下,首 先 建 構 出 最 適 合『 自 己 學 校 』的 專 業 成 長 團體,藉以:(1)改變校內的學習環境;(2)免除教單兵作戰 的 困 境; ( 3 )共 同 解 決 在 執 行 專 業 成 長 活 動 時 所 面 臨 的 問 題; (4) 發 揮 教 師 團 隊 專 業 成 長 的 功 用。各 校 除 了 都 有 指 導 教 授 定 期 輔 導 外 , 一 般 皆 以 讀 書 會 為 主 幹,初 期 在 學 校 中 招 募 多 元 智 慧 種 籽 教 師,定 期 進 行 教 學 研 討 或 經 驗 分 享,並 逐 步 建 立 校 內 同 年 級 或 跨 年 級 同 儕 互 助 的 教 學 研 究 群,嘗 試 合 科 或 主 題 循 環 教 學。由 於 計 劃 中 儘 量 邀 請 校 長 及 行 政 人 員 的 參 與,間 接 影 響 其 心 智 習 慣,而 能 獲 得 行 政 上 的支援,如:排課上利於教師們進行協同教學的準備和施教、降低 行 政 負 擔 或 教 學 時 數、支 持 教 師 的 教 學 理 念,提 倡 多 元 化 評 量 以 彰 顯學生的學習實效等。另外,在資源班中,進行國、英、數三科的 統整教學,每組由兩位教師課前進行策劃並從事協同教學。 兩年來看到參與研究的教師們本身的多元智慧得以開發之後, 教學活動不再一成不變,學習歷程不再是填鴨、被動,而是由師生 共 同 參 與 和 創 作,以 活 動 方 式 進 行 學 習,學 習 內 容 不 再 只 限 於 課 本 , 而是與學習者生活經驗相結合,並且讓學生能在深入了解課程後, 實 際 應 用 知 識 去 解 決 問 題。此 外,考 試 成 績 不 再 是 唯 一 評 量 學 習 的.

(4) 標準,透過每個學生的學習成長檔案、小組工作成果、學生互評及 教 師 觀 察 等 多 元 評 量 方 式,更 具 體、真 實 地 反 應 出 個 人 的 學 習 成 效 及需要改進之處。儘管如此,仍然有人質疑:這樣的教改方式可持 續多久?紙筆測驗真的可以被取代?教師的熱忱會不會只有三分 鐘熱度?對於上述問題,筆者尚無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參 與 學 校 改 革 的 生 力 軍 值 得 社 會 的 鼓 勵 與 支 持,也 許 他 們 無 法 培 養 聯 考 的 狀 元 或 考 進 明 星 學 校 的 精 英,但 在 他 們 教 室 裡 的 學 生,有 較 多 學習成功的經驗,孩子們比較快樂、比較喜歡上學,也比較樂於助 人。這些老師說:在他們的班上,沒有一個孩子會被放棄,因為我 們通常只看學生的優點,多給鼓勵,所以師生關係很好! 從上述的實驗過程中,看到中、小學教師為教改工程『基本建 設』而努力的情景,正是落實教改工作之有力見證!  .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101年1月1日起,勞委會將改制為勞動部,職業訓練局將改制為

現在多半使用改良的 電水壺或快煮壺,能縮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今年的國中教育會考於 22 日結束,報考人數首度低於 20 萬人,部分考生 因確診新冠肺炎、快篩陽性等因素,須改參加 6 月 4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