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e世代全人教育談科技素養之培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e世代全人教育談科技素養之培育"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朱元祥

樹德科技大學副校長 摘要 在多元化的民主社會中, e時代教 育發展動力不在只是文憑至上,教育 事業必需負起培育各式各樣人才之責 任,以因應多變社會之需求讓各式之 人才能在不同的行業裡貢獻其學識與 才幹;因此,在科技資訊結合人文教 育之 Ie化全人教育模式」中,應如何 建立適才適性的教育制度與科技素養 之培育計劃,則成為教育界當務之 急。 本文首先分析科技素養教育,於 新世紀的e化全人教育之教育中所扮演 的角色與課程理念之配合科技文化, 做一分析歸納、探討,再利用有機系 統觀念將科技素養導入全人教育培育 課程內,設計以學生心理需求為主接 受不同科技素養培育課程,以供教育 界做為全人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策 略,並引導學生有足夠的獨立思考能 力與創造力,順利進入e世代的全人教 育新紀元。 壹、前言 2002年 12月 生活科技教育35卷 12期

2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影響 整個社會因科技發展帶來的科學資訊 升級、經濟價值觀的改變及民主化的 政治與開放的社會風範,但因近來經 濟的不景氣與失業率的提昇,更顯現 出舊制的教育學制帶給社會莫大的問 題,雖然,每一位現代人似乎都享有 豐富的物質生活,但在倫理道德、社 會價值觀、文化涵養、生活品質郤無 法隨之提升,更不知己迷失了一些原 有的、簡單且快樂的滿足感。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巨變時代,要 如何去面對這世紀大變革呢?期能藉 由教育來喚醒全民重視全人教育,提 昇全民之科技素養培育工作,凝聚全 人教育方面之共識,除重視專業知識 學習與技能訓練外,更應重視科技素

養教育,將科技與人文素養融入全人

教育中,以開拓學生的心靈世界,培 育學生健全的人格,有效提昇教育的 品質,共同為重建社會秩序、重整人 類的價值觀與人文素養,進而開擴人 文素養與科技素養結合的 e 世紀生活 觀。

「全人教育 J

(Wholesome

(2)

education) 意即「健全的教育」、「完

整的教育 J '亦即德、智、體、群、美 各方面兼書學並顧、均衡發展的教育; 一個身心健全的公民應具備四個基本 條件: (一)良好的自我適應; (二) 良好的社會適應; (三)勝任當前的 工作和生活; (四)尚有餘裕至力於 自我實現之理想的追求(謝水南, 1992) 。因此, I 全人」的教育過程, 是希望學生將「知識內化 J '即是將知 識(知)轉換成內在的信仰與價值 (情意) ,進而連成貢獻,即對個人理 想之奉獻與犧牲(行) (陳玉峰, 1997) 。學習學校週遭環境亦即是我們 教育的主題,中包括食、衣、住、行 及自然;因此,當今的科技資訊教 育,則重視整全性與整合性,所謂整 全性是要學生有全人的發展,整合性 則是不重教育的分科,而以全人方式 培育學生(張光正,呂鴻德, 1996) 。 二者處於科技資訊之發達時代,不失 以人本為基礎,依學習者之興趣與本 能來發展自己的潛能,人的知識是來 自生活經驗的累積,教育方式則是後 天的栽培。 科技素養教育的責任則隨著資訊 科技的發展因應而生,培育出具有革 新科技能力以促進社會進化之國民; 因此,素養教育對於二十一世紀而言 可說是創新,因為他可以帶領學習者 跟著科技前進,在這快度且高度科技 發展的社會中,讓我們感受到科技素 養教育之上,擁有人文關↑寰的社會倫

3

理與文化觀的視野,對從事管理教育 者來說是一項大挑戰。 在思考全人教育整體培育過程 中,將主要革新重點置於如何挽回過 去偏重知識的教育,使當前的教育改 革活動讓全人教育能發揮其理性、情 感、意志與靈性兼顧的教育。 貳、科技素養培育與全人教育之融合

現今人文教育,已由傳統的教育

策略模式轉變為數位教育策略模式, 這波千禧世紀所新興的電子教育環境 價值觀,讓教育者面臨全人教育策略 抉擇時更加困難,比爾蓋茲(

Bill

Gates) 來台專訪中就提到, I 二千年 以後的關鍵是速度,當經營思維模式 的速度快到某個程度,企業的重要本

質即跟著改變J (天下雜誌, 1990) 。

高等教育不在只是強調專業技術、知 識的高深,應當是培養具有決策能 力、尊重邏輯理性、蘊含儒雅氣質的 畢業生(姜保真, 1996) 。依據教育之 目的,加以篩選蔚為己用,始不致偏 頗或失其依憑,這即是「科際整合」 特質(黃王來, 1996) 。 一、人文精神建造全人科技教育 各種文化類型的原創者都是源自

人,人乃是宇宙的主體,具有人性,

能向完美發展,這就是人文主義的思 想主流,人文主義的目的在發展完整 的個人,教育則視為一種重要手段

(朱謙之, 1933) 。人文教育認為人類

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因此,要教育 2002年 12月 生活科技教育35卷 12期

(3)

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有意識,且對行為

後果能夠負責的樂觀信念。然而,人 文的基本精神可以從人類平凡生活中 將人文的基本宣言引伸出來,每個人 對生活之首要述求是為了追求更美好 的生活為主要使命,並真有實現這個 理想的偉大力量。另外,為保護我們 生存環境及發揮人類於生活中的重要 意義,如環境生態的保育、社會古蹟 保存及科技文化融合等問題,人類個 體與群體間為了生存所蘊藏的潛力是 無限的,因此全人教育有信心可以解 決各種問題。 如何以人文精神來建造全人的科 技教育,人創造科技,科技培育人 才,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培養學生道 德觀與生活知能,從古至今教育一直 帶有文化社會取向,本文特提出成功 的全人教育是多元一體的教育策略, 在對學習者授教時,可分成五大層面 (如圖 1) ,第一是針對學習者對課程所 抱持的學習心理層面,主要在讓學習 者能確定學習價值觀,第二針對科技 發展的層面來設置資訊教育環境,資 訊科技的創新過程中皆以人為主控 者,第三為師資素養層面,利用教師 不斷學習的知能,強調師生共同設 計,問題解決;第四教材軟/硬體設 備層面,針對不同學習者間的個別差 異,實施因材施教以達到全人教育中 道德行為與生活知識上預期之效果; 第五層面為最現實的社會經濟觀點, 強調有人性、個性與人際間互相活動 的能力,培育學習者內在本質的意志 與對社會文化的充實及培養。 全人教育所涵蓋的學習者心理、 圖 1 五大層面全人教育目標示意圖 期 勻,缸 卷 育 月一教 也一技 年一科 但一活 劫一生

4

(4)

社會經濟、資訊發展、軟/硬體設備、 及師資素養五大層面中,每一個層面 各有其教育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 每一層面都是息息相關的,缺一不 可。 因此,如何將人文精神觀念建造 於全人科技教育五大層面上,構成一 個有機系統的思維模式,將能一掃過 去對科技教育中唯有專業技能至上而 忽略人文涵養之觀念。目前高等教育 階段中,通識課程即扮演此一重要角 色,除有全人教育之課程設計外,更 引導出校圍內整體教學風範與文化, 更結合科技素養將培育課程模組化, 如樹德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對課程培育 計畫即採此一先進系統,為人文教育 開啟新思潮,祈望全國各大專院校能 藉此達成「全人教育」宗旨。 二、科技資訊與文化發展結合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多元

化與國際化的社會,對每一個人來說 可謂是終生學習的社會,為培育國際

化的多元人才,除了一般教育課程與

教材外,更要配合現今社會進步新文 化觀以調整教育腳步。 現今e世代文化的價值觀、行為方 式與活動形態中,所表現出來的即是 科技資訊的發展技術,依據黃任來教 授 (1995) 於「全人教育理念的再思 考」一文中,表示現今社會變動的趨 勢中含蓋了空間與時間下的各種動態 的關係,此一架構包含十二個學門的 原理或論述,以此來解析新時代全人 教育的內涵如圖2 。 多 因此,全人教育首先即要回到以 「人」為主體的全方位思考上來看待學 習的發展機制,重新改換位置,跳出 原來被生產與消費所造成的安全體 系,在學習發展中不斷使用認知、批 判的辯證方式,重新瞭解外在的科技 資訊真實世界,不斷建構新科技知識 與解構資訊科技對世界的認知,進而 使人走向結合資訊科技與文化發展的 軌道,一切的學習都要以學習者親身 對生活環境的經驗為基石,將所有分 析性的認知發展(人類的文明能力) 都是為了深化理論、技術、溝通、批 判的能力,並非培育出一個裝載許多 疏離知識的良好儲藏庫。 本研究特將此十二學門晉分為三 個進化階段,以與五大層面之全人教 育目標做橫縱面之整合,再配合課程 之設計宗旨,第一層為學習者的心理 層面,為學習基礎屬於心靈進化的階

段,藉由人類、生理、宗教學、及心

理學則與五大學門中心理念之主要學

習述求相通,皆是提昇學習者心靈淨 化與靜心、盡心學習;第二與第三學 習層屬於中層學習則歸劃為專技技能 學門且配合師資素養、軟/硬體設備 層面屬於技能進化階段,內容包含了 美學、藝術學、技學與生態學四個學 門,除了教導學習者有專業技能外, 更有著藝術美學與環境保育的觀念; 第四層為社會經濟層有著專業與人文 素養兼具之社會經驗學習理念,藉由 社會日異之變遷,教導學習著傳承與 創新文化;第五層級則為科技資訊發 2∞2年 12月 生活科技教育35卷 12期

(5)

文化福養

技能進化

善根輿慧根 (宗教學) 機能暢旺 (生理學) 主體性與目的性 (生命哲學) 需求滿足與自我實現 (心理學) 學習者心理層面 圖2 全人與全人教育內涵的綜合分析架構 展層,面對著多變詭異的未來科學如 何研發創新科技,此二學習層面均屬 於文化涵養層,在教育學門中,五育 均衡發展則是屬於社會歷練與科技素 養二層面之交集,往往是教育策略中 著最容易忽視的層面,主要在使學習 者面對大時代的科技變遷時,亦能保 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文化認知的學習能 力,因此致力於資訊與社會發展面 中,學習除了對教育學、社會學有較 深的認識外,更要發揮潛能。 參、 e世代全人教育培育策略 2002年 12月 生活科技教育35卷 12期 融入資訊科技的全人教育,並非 是將舊有的教學內容以新的方式重新 展示一次,資訊教育的目的,是要使 學生學會利用資訊科技來獲取有用的 資料,並加以應用於各個學科的課程 與生活上。這是整個資訊教育的主要 精神所在,亦是從實際需求而出發 的;知識與技能本身只是客觀的無生 命的教材,此等無生命的教材,能否 經由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或 技,端賴學生本身主觀的能力、經 驗、性格、及意願等條件的配合而定 (謝水南, 1992) 。

6

(6)

階段,及課程設計內容的五大指標; 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

及貫穿性等,引述出學習者,在全人

教育的分層學習規畫中,各層次之教 學重點,加強師資於資訊科技教育上 的知識引導出資訊化全人教育模式如 圖3 。 一、全人學習認知期 依照發展心理學家馬斯洛

(Maslow

,

1970) 的觀點,每一個人心

理層面發展到某一階段所產生的一些 因此, e1七的全人教育策略目的是 分析學習者於每一階段不同學習過程 中,激發學生對每一課題的思考和引 起學習興趣。再藉由資訊教學方式提 昇教師於資訊科技之技能,喚起學習 意願且要帶動沒有學習意願的學生變 得有學習興趣,並將興趣維持下去還 需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本文先以馬

斯洛 (Maslow, 1970) 對人類五大心理

層次發展結合菲次 (Fitts, 1962) 從學 習到成為習價的技能學習心須經過三 全人教育階段 發 自 己 lψ 揮 動 期 接受自己 lψ 自 位 定

期互|暸解自己

-v

認 知 全人教育需求漸次教學模式 圖 3 期 月一期 勻,但 F

弓,-年一卷

勻,三,、 M AU--d m 一育

斗在 1 4 事汀, 活 生

7

(7)

動機,皆有其各階層關係的需求,由 較低層次需求滿足進而提昇自己的慾 望,以從上各層面的觀點來看,可發 現全人教育是多層面的教育型態,基 礎理論除教育外更涵蓋各個學門的菁 華所在,並要領悟其中達到真正全人 教育的內涵。 認知期為全人學期最基本的階 段,學習要領在於使學習者處於學習 階段能真正用心去體會人類實質生 活、心靈建設、及宗教、個人學習心 態瞭解;課程設計方向本質性則課程 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 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課程內容應包 涵人類文明之基本需求。使個人瞭解 自己、接受自己、發揮自己的才能這 種需求漸次獲得滿足終至發現個人其 理想與方向,此為全人的心理進化涵 意。

二、全人發展定位期

是全人教育發展的關鍵期,強大 的創造欲望宜在自我實踐和審美趣味 上得到健康的發展,並逐漸深化、累 積;再者從科學角度而言,一個成熟 的人並不與社會為敵,但也不做社會 的應聲蟲。此一學習過程特徵是,利 用資訊科技來創造新社會的速度,亦 可能成為學習者未來生存與生活的主 要工具。且此時期所學習是以學生作 為主體出發,去看待知識,透過討 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了解自己 的內心,生活上所面對自然、社會環 境、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所屬的文化。 2002年 12月 生活科技教育35卷 12期

8

每一項學科皆是對於每個人未來生活 的重要事務,但又因人類欲望之無 窮,可能導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環境 的污染,造成大自然與社會景氣的大

反撲。

在知識的體制認知上,必須先見 林而後見樹,也就是先掌握有機系統 中的整體架構,瞭解各知識體系於教 育系統內所引導的不同功能,找出共 同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目標,在各學門 「合而不同」的認知基礎上,達到彼此 的尊重與理解事半功倍的為全人教育 勾勒出美好的願景。因此,全人教育 在此一階段的除教育學習者能認定其 專業技能之所在,且各學門之專家學 者除平日之研究外,亦能主動瞭解其 它學門之知領域,相互激盪、相輔相 成,乃至形成默契良好之教學研究氣 氛,並能強調人文關慎,人與大自然 和平共存。整合不同領域之專業知 識,協助於啟發學習者的心智成熟度 與發展專業研究之價值觀與創意興 起,賦與專業知識新的詮釋與意涵, 以永續教育作為導向人文關懷時亦不 忘引領資訊之風潮。 三、全人學習自動期 多層次的全人教育理念,當整合 各學門的見解並加以領悟暸解其中知 識,最後再從未來學中分為教育與社 會二個大方向來定義自動學習期。每 一個人在其時空架構中,不停地往前 邁進,且不能回復前,在每一時空架 構中自己與外界所產生的互動關,既

(8)

不可避免,也影響下一個時空的互動 關係(黃圭來,民的)。因此,自動期 所強調的是學習者面對者自己未來的 前途,必需有所洞悉與準備,由基層 打造出一個整的學習生活綱,並隨著 時空的變遷能將生活網增加範圍,形 成一個完全屬於個人風格的終身學習 網脈,且拓廣學生視野、消除人的族 群與文化上的偏見,這即是全人教育 的最終目標。 資訊發展教育的相關科目,在全 人教育此階段中扮演的角色,旨在培 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基本教學知能 及對資訊科技的正向態度,而非培養 此方面專門知能。所以,課程重點應 將培育目標界定在: (I)學生不畏懼 學習資訊科學,對資訊科技之功能產 生興趣; (2) 學生應具備基本的資訊 工具及產品有基本使用及維護能力; (3)培養學生能以資訊科技工具作為 個人學習的輔助工具; (4) 使學生瞭 解e世代在教學、生活與實務上的交互 應用。 生活在資訊時代中,每個人都祈 望自己能夠趕上科技資訊的風潮,資 訊科技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教育工具, 因此,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整合是 刻不容緩、銳不可擋的教育新潮流

(Picciano ' 1994 ; Cole ' 1995 ; Shick

,

1996)

,課程設計則強調貫穿性,即 在教學上必須能活用科技,有效運用 電腦科技提升學習成效,問題應淺顯 易瞭解,可藉由問題的由淺入深的探 討逐步跨越各專業領域,培養學生靈 活運用資訊科技以適應資訊化社會

(Shick ' 1996)

;因此,推廣e化全人 教育是當前教育的必然趨勢。 肆、建議與討論 為何在此一資訊發展時代強調 「全人教育J '目前整體社會的教育重 點將著重於全人教育,其中包含了各 個學門的探討思索與個人生活之素養 陶冶。由有機系論的角度而言,進行 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課設計工作時, 課程內容整體儘量以和諧為前題,施 行多元化的有機體合作教學課程。因

此,以資訊結人文發展全人教育,然

而資訊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將是人人

生活必須,亦是所有課程學習過程必

須工具,資訊教育是為其它科目教學

所需而存在,資訊教育本質上與其他 課程是互相配合的。 全人教育的主旨是在使學習者能 有適應各種生活情況的能力,當處於 社會的逆境時亦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結 合科技與真實的社會狀況,蘊育出具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最後 將全人的資訊新文化的教育目標規劃 出三點以供參考:

一、強化本土文化人文素養教學

本土化的教學,又可分為二個方 向一為利用本土化配合學習者心理發 展中,對人文素養培育與發展過程做 一層次面的研究以漸層的教育方式與 策略,達成全人教育與人文素養培育

9

月一期 守主勻,但 年一卷 守主, 3 AU-司令 d

m

一育

教 技 吋斗 a f富汗, 活 生

(9)

的目的,強調培育出學生對自己生活 週遭之人文背景,大環境有所洞悉, 加強學生關懷國家,及鄉土文化的情 操,因此,本土化的教育重點是以資 訊連結鄉土人文素養;另一方向則是 將研究之主要述求,以本土化的研究 理論與方式進行分析,如配合國內應 有教育理念設計適合中國人教育方 式,例國外某些教育方式並不見得完 全適全國內學習者之習性。應潮現代 生活化的目標前進,主要在加強培育 學習者對於本土文化的保存與重視, 更能瞭解身旁周遭的生活環境與問題 解決的能力。 二、融合外國文化與科技,培育團

際人

目前國內正面臨經濟變革與科技 時代大考驗,如加入WTO的國際商機 競爭壓力,及一連串的經濟不景氣效 應;政府更積極推動 18100 '經濟起 動」的行動,為了就是能提振各產業 能在逆勢中創造契跡,全人教育政策 更要配合整體的社會經濟局勢,重視 國際需求之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學習 者外語需求、資訊及國際化互動能 力。這樣的人將重新面對整體世界, 且能洞見生命的真實意義。 三、增進多元化相關知識,提昇文 化素質 新世代的學習方式已由被動後推 式學習,改進到主動前拉式積極學習

方式,多元入學方案的推行,也使得

舉行近五十年的大學聯招也成為歷史 2002年 12月 生活科技教育35卷 12期

10

名詞。主要都是為了能讓學習者能適 時的發展出反省、檢討、改進及策劃 的能力;未來的資訊社會中,由於資 訊與科技的迅捷發展,如何挑選合適 運用工其則必需以冷靜態度、規劃及 評鑑之積極能為多元化教育之基礎 (倪靜貴 '1997) ;因此,多元化知識 教育,可藉由各個學校辦學風格與課 程設計配合學生特質,培育出人文陶 冶與多元知識兼具,不僅能因應 e世代 的需求更能引領我國進入國際競爭市 場。 結語 並非所有事件掛上電子化名稱就 會成功,綜觀整個資訊大環境,教育 電子化必有其可行性存在,盲目跟進 則會換來預期不到的反效果,使教育 界對電子化聞之色變,裹足不前,因 此,特提出二點供教育人士參考: 一、教育界對 e化之認同感 教育資訊化是下世紀世界各地教 育改革的重心,提昇教育素質的主要 關鍵,無論是先進或開發中國家,都 義無反顧將策略付諸行動,並已在暗 中進行教育法革新競賽。鄰近地區的 韓國政府,更積極推行大規模的資訊 科技教育應用計劃,從最近以網咖協 助教育風潮中,激增速度最快亦為韓 國所居。 至於高等教育方面,愈來愈多國 外的大學提供素質優良的遠距跨國教 學,學成後並授與學位。使得近年

(10)

來,產生高等教育普及現象,迫使國 內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國外學術界 的衝擊。目前國內擁有的優勢是有長 期研究基礎,基層研究人員多,但缺 點是素質多參差不齊,資源較為偏北 且不集中。在未來的資訊教育發展方 面,提昇願意投入資訊科技領域者, 藉由已經教育改革基礎,再加上教育 部及Nil在資訊教育方面的推動,產生 極大的助力,配合資訊科技發展,使 社會容易建立共識。 二、全人教育e化的重點 學校教育的目標與社會對培育人 才的要求,不能有太大落差。所以, 必須調整過份智力取向的教育,把其 他能力適當融入課程中,成為教育下 一代的目標(李遠哲, 1996) 。未來對 學生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取向的,不 單只是學習知識,還需有高層次思 考、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 能力要求。依目前企業團體對其員工 需求之體認,除了要求員工能掌握基 本的知識與技能之外,更要求有合作 團隊的精神;亦能接受外在環境競爭 並且尊重對手,勇於承擔挫折與社會 責任,懂得溝通及適時表達自己創造 力,學習如何批判性思考及尋找、分 析、應用資訊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 力,無時無刻將汲取新知的成為習 慣。 教育是一個保守的社會機構,未 來教育的主要資源將擴大至校外,愈 來愈多的學習活動將發生在教室之 外。考慮學習科技的研究取向,首先 要了解下一世紀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 什麼。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急速的 成長,知識與技能的生命週期越來越 短,舊知識與舊技能很快會被新知識 與新技能所取代。 未來的學習內容一方面愈分愈 細,另一方面也愈來愈複雜。藉由橫 縱的整合所學過的知識,應用於複雜 的問題上,不但可以把不同學科的知 識統整起來,了解各種知識的關係, 也能欣賞每種知識所扮演的角色。

參考文獻

天下雜誌編輯部(民 79) , e時代人才 創新管理。台北:天下雜誌,頁 96­ 108 。 朱謙之(民22) ,文化哲學。商務印書 館。 吳迎春(民 89) ,價值在哪裡。台北:

天下雜誌,頁 52-80 。

李遠哲(民的) ,新世紀的教育方向。 教改通訊,第24期,頁2-6 。 邱湧忠(民 82) ,農村文化發展的教 育策略。台灣農業月刊,第 29 卷 3

期,頁 12-27 。

姜保真(民的) ,大學的全人教育。訓 育研究月刊,第35卷 1 期,頁49-52 。 陳玉峰(民 86) ,台灣生態史話。台 北:前衛。 倪靜貴(民 86) ,因應實際需求調整學 校教育措施,規劃多元學習管道,

11

月一期 可二勻, u 年一卷 2-n3 nυ-1d

m

一育

教 技 吋 31 4 車叫 4 活 生

(11)

發揮全人教育理想。北縣教育,

17

期,頁32-33 。 張春與和林清山(民 78) ,教育心理 學。台北:東華。 張光正和呂鴻德(民的) ,管理教育典 範移轉一全人教育觀點。管理評 論,第 15卷 1 期,頁卜 13 。 莊益瑞和陳德懷(民88) ,以學校為 架構的網路學習社群經營模式一一 亞卓市。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2 卷 54期,頁30-36 。 黃王來(民 84) ,全人教育理念的再 思考與師範教育的發展取向(上)。

國教天地, 113期,頁53-56 。

黃王來(民 85) ,全人教育理念的再 思考與師範教育的發展取向(下)。 國教天地, 114期,頁32-37 。 謝水南(民 8 1) ,全人教育。研習資 訊月刊,第9卷2期,頁4-5 。

Cole

,

Lucy

B.

, (1

995)

,

Overcoming

Computer

Avoidance

by

Adult

Educators:

An

Individualized Computer

Instructional Course Designed To

Reduce Computer Anxiet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5243.

Fitts

,

P.

(1

962) Factors is complex skill

training

,

In Glaser

,

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

PP. 171-197.

Maslow

,

A.

H.

(1

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YC:

Macmillan.

Picciano

,

An

thony G.

, (1

994)

,

Technology

and the Evolving

Educational-Indus仕ial

Complex

,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

Vo

l.

11. N2 P85-101.

Shick

,

Robert

W.

, (1

996)

,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4516.

也品

2002年 12 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