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畏的, ll期刊 3-86頁

• 63 •

笑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簡茂發

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兒童所感受的父母教養態度對其生活適應的影響,分析兩者之間的 關係,以期根按父母教養態度預測兒童在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上的表現。研究對象為台北市 大安園小五年級學生217名,男女人數大約相等。研究工具包括筆者自緝的父母教養方式問 卷以及正式標準化的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和小學人格測驗。問卷與測驗係在平常謀室情境中實 施之。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獲致下列五項主要結果:的父母教養行為的「愛護 J 層面比 「要求」層面對兒童生活適應更具有影響力。。在「高關懷、高權威j和「高關懷、低權威」 兩類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兒童之適應較佳;而在「低閱價、高權威」和「低關懷、低權威」 兩類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見室之適應較差。已從父母管教態度測驗中所得的各項量化資料, 可解釋兒童在個人適應和社會適應總變其量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制父母教養態度對女生適 應行為的決定力量大於男生。悶兒童的個人適應所受父母教養態度的影響大於社會適應。 畫、緒論 家庭是見童成長最主要的場所,家庭生活的經驗對見童行為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舉凡家庭的社 經水準、家人關係、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與方式以及其他種種因素所形成的家庭生活氣氛等,均與兒

童的生活適應息息相關 (Mu鉛間,

Co

nger

&

Ka

gan

,

1974; Craig

,

1976; Hetherington

&

P訂祉, 1975

Munsinger

,

1975; Spivack

&

Shure

,

1974

)。見童的生活適應包括個人適應和社會適應兩方面,前

者以個人安全感為基礎,後者以社會安全感為中心(路君約,民58 )。個人適應的關鍵在於自說觀念

的建立與發展,而社會適應則注重在社會環境中成為一個有教率的成員,而能基於適當的軍已關係, 表現社會化的品格和行為。欲使見章獲致健全而均衡的生活適應,必讀提供適當的生活環墟,給于合 理的教養和輔導,以滿足見童在生理、心理、情緒和社會各方面發展的需求(

Ausubel & Su

l1i

van

,

1970; Biehler

,

1974; Munsinger

,

1975; Rappoport

,

1972; Stone

&

Church

,

1973)

。對國民小

學階設中的見童而言,這些身心發展的需求能否獲得適當的滿足,質與父母及教師的教養態度和輔導 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對見章人格發展和生活適應頗有影響,早已為教育與心理學者所重祖〈

Peterson

et

al.

,

1959;

S臼rs,

et

al.

,

1957) 。由於父母是見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signifÍ<臼nt

others)

,

乃成為見童認同的楷模,在親子之間自然且長期的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Sears ,

et

al.

(

1957) 認為艾母對于女的教養方式(

child-rearing Practice

)在本質上是一種親子之間交互作用的

歷程,包括父母的態度、價值觀、興趣和信念以及照顧和訓練的行為,而以連成子女身心健全發展為 目標。積極的教養方式有助於見童建立明確的自我觀念,形成自我悅納的態度,而獲致良好的生活適 應;消極的教養方式可能使見童遭過控折與衝突,形成自暴自棄或敵對反說的心理,而導致行為上的

不良適應 (Ausubel

&

Sullivan

,

1970;

Be

cker

,

1964; Medinnus

,

1961; Munsinger

,

1975) 。 關於父母教養態度穎型的劃分,心理學者在研究上所踩用的分類方法不盡相同,大體上可分為單 層面(

unidimensional

)與雙層面(

bi-dimensional

)兩種劃分方式。屬於單層面者,

Elder ( 1962 )

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獨斷、權威、民主、平等、寬容、放任、忽棍等七種類型 Pumroy

( 1966

)把

父母教養態度分為保護、嚴厲、拒絕、放縱四種類型。屬於雙層面者,

Williams ( 1958

)先將父母教

(2)

,

64 •

教育心理學報

低關懷」、「低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四種歡養方式Schaefer (1965a) 提出 「關懷一敵靚」與「控制一自主」兩個基本層面,以解釋分析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 Roe

&

Siege

Im

an (

1963)所騙的親子關係問卷包括十項教養方式,經因素分析的結果,發現「愛護一拒絕」

與「寬容一要求」兩項主要層面。近來由於電腦與統計方法與技術的進步,究母歌聲態度與芳式的

研究有朝向多種因素之分析的發展趨勢 (Arrnentrout

& Burger

,

1972; Bruger & Armentrout

,

1971; Renson

, Sc

haefer

&

Levy

,

1968;

Sc

haefer

,

1965的。在父母教養態度的測量方面,一般常用

的方法有三種:觀察法、唔訣法和問卷怯。由於主觀因素及易受社會認可性的影響,上述三種方法各 有其優點和限制,宜斟酌情形而適當配合運用之 (Ausubel

&

Sullivan

,

1970;

Yarrow , 1963) 。為了

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見童適應行為的影響,心理學者認為測量見童心目中的父母類型及其所感受的文 母教養態度,比逕由父母所提供或陳述的資料更為重要而有意義 (Ausubel

&

Sullivan

,

1970;

Be

11

,

19個〉。

教育與心理學者對父母教養行為與于女生活適應的關係之研究,由於研究對象、研究工兵及研究 程序有所不同,其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主要的發現可歸納如下:抖艾母有關懷、寬容、民主等積極態 度者,其子女較能自我棍納、獨立自主、情緒穩定,典人和睦相處,符合社會規範,發展社會化品格 和技能(陳小娥和蘇建文,民的;蘇建丈,民64b

; Armentrout

&

Burger 1972;

Ba

umrind

,

1972;

Be

cker

,

1964;

Ka

gan

&

M喲,

1962;

Se

ars

,

1970

)。目父母有冷酷、拒絕、控制、敵現等消極態 度者,其子女常有自卑、焦慮、被動、退騙、攻擊等反社會行為傾向(陳小娥和蘇建文,民的;蘇建

丈,民 64a;

Ba

umrind

,

1972;

Be

cker

,

1964; Kagan

&

Moss

,

1962;

Ro間nthal ,

et al.

,

1962 )

ο 目父母管教方式前後矛盾或寬嚴不一致,易造成于女適應上的困擾,缺乏安全感,而有攻擊別人的 傾向(

Be

cker

,

1964) 。倒父母教養態度對于女生活適應的影響力,因親子間性別的異同而有差別, 但尚無定論( Medinn間,

1965; Mussen

,

et al.

,

1963) 。

為瞭解我國小學兒童的生活適應狀況與一般父母教養于女的態度和方式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並 驗證國外學者已有的研究結果,本研究乃以自騙的問卷和標準化的測驗工具,進行成因比較 (causal­

comparative

)與相關分析(

correlational

)的調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假設有下列三項: 一、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使兒童生活適應狀態有所差異。 二、兒童的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受父親、母親各種教養態度的綜合影響,其所受影響的程度有所 不同 o 三、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有性別差異存在。 貳、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台北市大安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217名,其中男生112名、女生105名。大安國 小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東部,係一所約有五千名學生的大型學校,學生家長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相 當紛歧,故取樣時會顧及學生家庭的社經水準(

socio-economic levels)

,使其維持適當的比例分配 。這些學生叉依接他們在「父親的教養芳式開卷」及「母親的歌聲方式間卷」的得分,被選出而區分 為四組:文母教養方式屬於「高關懷、高權戚」者31名,文母教養芳式屬於「高關懷、低權威」者 34 名,父母教養方式屬於「低關懷、高權威」者31 名,父母教養方式屬於「低關懷、低權威」者26名, 合計122名。 二、研究工具 吋父親的教養方式開卷一一係筆者參閱國肉外有關父母教養態度的問卷及文獻,並徵詢國小教師 與見童心理學者的意見,經擬題、預試、項目:分析等步驟而編成。此一問卷共有四十題,針對文親管 教子女的情形而發間,聽有「是 J 或「否」兩種岡答方式,由學生填答﹒以反映學生所感受的父親教

(3)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65 •

養態度。使用本問卷,可得到父親教養方式在「愛護 J (loving) 和「要求 J

( demandìng

)兩項層 面上的量化資料,作為估計文親對于女的「關懷」和「權威」程度的指數。本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92

(N=54

'相隔兩週〉。 口母親的教養方式問卷一一本問卷的設計與編製過程,與上述的文親敢養方式問卷相同。它共有 四十題,針對母親管教于女的情形而發間,由學生以「是」或「否」兩種方式岡答,反映學生所知覺 的母親教養態度。本問卷也分為「愛護」和「要求」兩項層面,可攝以暸解母親對于女的「關懷」和 「權威」之程度。其重測信度為0.89 (N=54' 相隔兩週〉。

目小學人格測驗一一係師大教育心理學系根接加州人格測驗(

Ca

lifomia Test of Personality)

修訂而成,旨在衡量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兩方面的人格特質。前者以個人安全感為基礎,包括自恃、 個人價值意識、個人自由意諧、相屬意識、退插傾向、神經症狀;後者以社會安全感為中心,包括社 會標準、社會技龍、反社會傾向、家庭關係、學控關係、社團關係。本詛u驗共有一百四十四題,分為 十二類,每類十二題,就學童日常的適應行為發間,以「是 J W4'否」岡答,得分高者表示適應良好 ,得分低者表示適應欠佳。本ìl!O 驗的個人適應部分與社會適應部分之穩定係數分別為 0.77 和 0.79 CN= 趟,相隔兩個月)。 叫父脅管教態度測驗一一係頓保蘭教授根接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晶川不二郎敢接所歸製的父母管教 態度測驗加以修訂而成,由中國行為科學社發行。本測聽分父親、母親兩部分,每一部分各六十題, 合計一百二十題,就女親和母親平時管教子女的方式發間,由學生觀實際情形以「不是」、「有時是 」、「常常是」同答,分別以 2 、 1 、 0 計卦。其內容分為拒絕、溺愛、嚴格、期待、矛盾、緝歧六 種態度,每一種態度層面由十題所組成。得分愈高愈好,表示管教態度適當;得分愈低愈壤,表示管 教態度不合理。本測驗以折半法求得信度係數如下:男生父親六種態度在0.56--0.85之間,母親六種 態度在0.52-0.81 之間;女生父親六種態度在0.61--0.88之間,母親六種態度在0.54--0.80之間。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的問卷與測驗之實施,係由筆者會同各班級導師,在日常課室情境中,按照規定的程序, 以團體方式進行之。首先,所有受試者皆填答「父親的教養方式問卷 J '隔日再填答「母親的教養方 式問卷 J '然後根接受試者在這兩份間卷上的得卦,選出其父母教養方式屬於「高關懷、高權威」、 「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成」、「低關懷、低權威」的學生,進一步接受「小學人格測 驗」和「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本研究資料的搜集工作開始於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完成於同年四月, 共歷時四個月之久。 四、資料處理 (一),父緝的教護方式問卷」和「母親的教護方式問卷」所得資料的統計分析:依問卷中眉目的 性質,分為「愛護」和「要求 J 兩類計分,求出每個受試者的四項分數(女親的「愛護」、「要求」 和母親的「愛護」、「要求 J

)

,接以計算男生、女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便於進一步分組,乃將 父親問卷和母親問卷的得分合研為父母的「愛護」和「要求」兩項分數,接以計算全部受試者的平均 數與標準差,並進而以平均數上下各 0.3標準差處作為劃分高低組的界限,選出「高關懷、高權成 J 、「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戚」、「低關懷、低權威」的受試者。 (二),小學人格測驗」結果的輯計分析:按揖定芳式計分,分別求出上述四組雯試者在于二項分區 測驗、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並以變異數分析(

analysis of

variance) 和 夏氏檢定法(Scheffé

method of multiple

∞mpari叩ns) 進行組間差異顯著性之考驗。

(三)1父母管教態度測驗」結果的統計分析:按規定方式計分,分別求也男生和女生在父親六種 態度與母親六種態度的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並以 t 檢定進行性別間差異顯著性之考驗。

(四)男生和女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三項分數與父親六種管教態度、母親六種管教態

(4)

• 66 •

教育心理學報

variabl臼) ,後十二項為預測變數(

predictor

variab1間)先求出相關矩陣,然後進行多元迴歸分 析,分別沒得各項標準變數與所有預測變數之間的復相關保數,進而檢定其顯著性。

蠱、結果

一、父親與母親教聲方式分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國小五年級學童依性別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兩組在父親與母親教養方式問卷上的得分經統計後 ,其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一: 裹一 男生與女生的父親與母親教養方或分數之比較

?1:云-屋內可-EF?豆子三

一JUIJ三l空技 .I~哇哇伊 L串戶士均月戶)空白干L!辛辛

:::::;;1::叫:::(::;:(;如:1::

t

2.59**

5.13**

3.54**

1.

62

**p

<

.01

從表一觀之,無論父親或母親的教養方式,在「愛護」層面上的得分都高於「要求」層面的得分 ,可知一般見童所感受的得自父母之關懷多於權威。就男生與女生加以比較,除母親的「要求」一項 外,其餘三項都是男生高於女生,其差異己達 .01顯著水準。 為便於進一步分粗,乃將父親與母親的教養分數合併而得父母教養分數,進而求得全體受試學生 在「愛護」和「要求 J 兩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並以平均數上下各 0.3樣準差所在的分數作為劃分 高低組的界限,其結果如表二: 表二全體要試學生 (N=217 )的父母教養克或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及高低分組鼻限 教養層面 l 平 愛 要 護 求 均

3

1.

67

17.27

數|標

8.06

6.06

美 M-0.3SD

M+0.3SD

:

(低分組的上限)

1

(高分組的下限〉

29.25

15.45

34.09

19.09

根攝表二所列「愛護」與「要求」兩項的分組界限,從全體受試學生中選出符合區分標準的四組 學生,各組的人數及分數分佈的範圍如表三:

(5)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67 •

衰三四組教養方式的學生人數及分數分佈的範圖

!人數:愛

i

I

﹒高關懷、高權威

31

34--40

19--31

L 高關懷、低權威

34

恥40 7~15 經 另IJ 要 求 m. 低關懷、高權威

31

16--29

19-34

lV. 低關懷、低權威

26

14--29

5-15

組 至於各組學生在「愛護」與「要求」兩項層面的教養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則詳列於衰四中。 表四 各組學生的父母教聲合數之平均數輿標準是

1

II

m

N

(

31人)

(34人)

(31人)

(26人〉

36.91

26.06

24.81

3.45

3.90

3.73

數差一數差

均準一均準

平標一平標

愛護一要求

37.23

2.28

2

1.

06

12.59

22.55

11.46

2.53

2.61

3.01

3.84

二、四組學生之間在各項適應分數上的比較: 上述四種不同父母教養顯型的學生在小學人格測驗上十二項分測驗以及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 適應的分數控統計後,其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衰五: 委主 四種父母教養類型的學生之人格測驗分數的平均數與樣準畫

、適應

l

個人|個人1

.u:t1iii!

1

,

e_'

"",,

_1

=.b '=.b1

r;::=.b'

__I'isu""=

F.Iil

I

\設

項目

價值自由相屬退緝神軾社會社會反社會家庭學按社團個人社會

i

計量主

l

峙的意的意!的意

i

1 J

1

1

i

l

1

|

|

總適應

};卜特

1

識識

i

識|傾向症狀標準技能的傾向關係關係關係適應適應

l

別 I~

1-<" 1'-"

.,

-"-1 ... \"-."-1'- --

'1-'-'.'

\"...1

_ _1_ __1_

.1. _ -'. _ .'.

.1 .

. _'.

J .

I

平均數

7.617.687.1910.239.139.5810.588.19

, 10.4810.459.169.52 5

1.

68: 58.68110.74

| | 1 1 ! 1 i

i

i - l . | - i - i | | 1

(31

人〉標準差1.

582.451. 54' ]守1

,1.

842.01:

1.

202.09;

1.

15

, 1.

69

1.

51

1.

12 6.471 4.371

_-

_-I~.~_I__

.i一!中一二('一

!-l-J--L 一_.1一一!

!J--L-l

一一

II

I平均數

7.657.387.8510.068.749.5910.657.971

10.4110.918.769.15 5

1.

26:

57.前109.12

1 1

_ 1

. 1 1 1

1 _

1

〈仰扭人}清

lF

標準拉主

1伊…(!…

.7

于呵尸

j?4?11

l::

一.叫扒

h

叫川

i??

.6

門……

1

1一竺!!吋!一吋?門|士土!??|Jy!

六…!一?片叫l1…

i

: _ .•. :. ..1. • -'. .

J _

.1. .

_I_

.i . .

J.

1 .

! .. .

i _. .-'

l平均數 6.295.356.19,

7.946.877.19

,

9.977.031 9.19 8.297.588.58 39.841 50.65:

I~_.~~I-=.C=~C=J ~'~=I~.=~I~= .I ~'=}'=l ~.-J ='~'.l~'~r'~=;

-_']

1人)標準差 2.30'1. 62 1. 83:

2.38

1.

962.39: 1.852.711 2.15' 2.

44'

2.031.95

,

7.451 9.19

一I~~;:一(一一「一九一I~] 一「「l

平均數

6.126.ω7.46 7.467.507.8.695.921 8.8.27

!-l ←叮-1

7.157.38

42.541 46.00: 88.54

1.

.J

.J

..1.

..1...1..-' •

~J.]

.

..1 .

.1.

.1.、

1

.. .

J

(26

人〉標準差

1.481.381.84

2.442.322.111 2.722.151 2.34'

2.462.111.偈 6.74110.凹 14.87 J""'

-1

(6)

68 •

教育心理學報 為了比較四組學生在各項適應分數上有無差異,乃進一步以變異數分析和夏民檢定法考驗各組的 平均數之間差異顯著性,其結果分列於表六至表三十五中。 表六 四組學生的「自恃」分數之要異數分析

變異來源!離均差平方和|自由度|均

組 組

61.71

424.16

3

118

20.57

3.59

F

5.72**

間|

內 l

一斗一 一一一-總 和 4前 .87

121

**p

<

.01

表七各組「自恃」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組

íjU

JI

E

w

E

2.78*

3.20*

E

.04

*p

<

.05

從表六和表七可知:四組學生的自恃傾向有所不同,第二組與第三組、第四組之間以及第一組與 第四組之間皆有顯著差異。高關攘的父母易使其子女情緒穩定,仰仗自己,不依賴別人,且能對自己 的行為負責。至於父母權威性的高低,對于女的自恃行為並無決定性的影響。 表λ 四組學生的「個人價值意識」封數之要異數封析

變其來源 i 離均蓋平方和 i 自由度 j 均

F

組間 111.47

3

3叫 組內 4的 .75

118

6.42

總 組

I

H

E

515,22_1_1且|

**p

<

.01

表朮各組「個人價值憲議」平均數之間是真的 F 值

E

.14

*P

<

.05

E

8.20**

6.51**

**p

<

.01

10.86**

lV

3.53*

2.43

.73

(7)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已 69 • 從表八和表九可知:四組學生的個人價值意識互有差異,第一組與第三、四組之間以及第二組與 第三組之間皆有顯著差異。有高關懷父母的見童對自己將來的成功較有信心,且覺得自己具有超出一 般人的能力,別人也看重他。高關懷而低權威的父母與低關懷而高權威的艾母形成顯著的對比,前者 有利於其子女個人價值意識的提高,後者則有不利的影響 o 表+ 四組學生的「個人自由意識」分數之要異數分析

離均蓋平方和|自由度!均

F

47.63

352.40

3

118

15.88

2.99

5.32**

總 和

400.03

可i 9可i

**p

<

.01

表+一 各組「個人自由意識」平均數芝間差異的 F 值

組別

n

m

--!百

九一一一一一一上←一

.79

1.

73

.11

11

4.98**

.25

2.54

JIT

**p

<

.01

從表十和表十一觀之,第二組與第三組之間有顯著的差異,其餘各組之間的差異皆未達顯著水準 。由此可見:高關懷而低權威的父母有助於其子女個人自由意識的發展,但低關懷而高權威的父母對 其子女嚴背而缺乏情愛,易使其于女動輒得咎,無法決定個人行為及自己生活的方式。 表+二四組學生的「相屬憲議」分數之變異數分析

變異來源!離均差平方和;自由度|均

方 l

F

組 組 間! 內

181.36

49

1.

63

3

118

60.45

4.17

14.51**

總和 6ω 臼

**p

<

.01

(8)

• 70 教育心理學報 表+三各組「相團意聽」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組別 II

m

N

1

.04

6.50**

8.68林 立 5.82牌 7.96料

E

.26

**P

<

.01

從表十二和表十三觀之,四組學生的相屬意織有所不同,除第一組與第二起以及第三組與第四組 的得分相近外,其餘各組相互間的差異皆達 .01顯著水準。對于女相屬意識的決定因素乃是父母的關 懷程度,高關懷的父母使子女感受充分的家庭之憂,覺得有所隸屬,與人之間有熱誠的關係,能以屬 於團體為槳,而低關懷的交母則反是。 表+回 回絕學生的「退縮傾向」分數之變異數分析

和一

方一

39

平一幻

M

.. ---nund utz 一咱 IAaz

均一

離一

頓一間內

來一

兵一

變一組組

自由度 均 方 F

3

118

34.24

3.71

9.22**

總 和

540.82

121

**p

<

.01

表+五 各組「退縮傾向」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組 別

E

E

W

7.11**

3.38*

2.03

.50

5.09**

E

*P

<

.05

從表十四和表十五可知:四組學生的退縮傾向有所差異。由表五觀之,第一組和第二組的適應比 較正常,第三趣的適應最差。高關慎的父母比較不致造成子女的退縮傾向,低關攘的父母易使其于女 敏感、孤獨和自我關切。在低權威的女母中,對于女關懷程度的高低,並未造成子女退縮傾向的顯著 差異。

(9)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兜重生活適應之關係

• 71 •

表十六 四組學生的「神經症敵」分數乏變異數分析 變 異 來 源|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組 間

139.11

3

46.37

9

.4

3**

組 內

580.01

118

4.92

總 和

719.12

121

**p

<

.01

表+七

各組「神經症狀」平均數2間差異的 F 值 組

J}

IJ

E

E

lV

I

.00

6.00**

2.87*

J[

6.32**

3.02*

E

.42

*p

<

.05

**p

<

.01

從表十六和表十七觀之,除第一組與第二組以及第三組與第四組的平均數相近外,其餘各組之間 皆有顯著的差異。高關懷的父母使其子女有良好的情緒適應,較少神經症狀;低關懷的女母,尤其是 權威性較高者,易造成其子女不適應的各種生理症怯。

表+入

四組學生的「社會標準」分數之變異數分析 變 其 來

源 l 離均蓋平方和(自由度 均

方 i

F

組 間

68.98

3

22.99

7.34**

組 內

369.82

118 已 13 總 和

438.80

121

**p

<

.01

表十九 各組「社會標準」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fi直 組 別 J[

m

N

I

.01

.61

5.38**

E

.80

6.03**

2.47

**P

<

.01

(10)

.72.

教育心理學報 從表十八和表十九可知:第四組與第一組、第二組之問的差異達到 .01顯著水準,其餘各組相五 間皆無顯著的差異。低關懷且低權威的父母對于女的管教有放任的傾向,故其子女較難認識適當的社 會標準,不能明辨是非,往往不尊重別人的權利,以致有予取予求、自私自利的傾向。 表二+ 四組學生的「社會技能 J 分數之變異數~訢

變異來源|離均差平芳和!自由度 i 均

方 組 組 間 內

9

1.

22

578.62

3

118

30.41

4.90

總和 I

6叫

121

組 別

I

E

lV

**p

<

.01

表甘一 各組「社會技能」平均數之間蓋真的 F 值

E

.05

**p

<

.01

E

1.

42

.97

F

6.20**

w

4.96**

4.21**

1.

19

從表二十和表廿一觀之,第四組與第一組、第二組之問有顯著的差異,其餘各組相五闊的差異皆 未達顯著水準。社會技能的學習需要關懷和指導,高關懷且高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子女社會 技能的發展,而低關懷且低權威的父母不能給予子女充分的照廳,故其所提供的社會學習的機會較少 ,以致社會技能較差。 表廿二回組學生的「反社會傾向 J 5t數之變異數分析

變異來源|離均蓋平方和(自由度!均

F

間 1

忱的

3

18.96

6.18料

組內 361.78

118

3. 盯

糖和

418.67

121

**p

<

.01

(11)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3 •

表廿三各組「反社會傾向 J 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fl直

到J

I

I

.01

2.80*

3.55*

組 H

m

lV

E

E

2.62

3.36*

.08

*P

<

.05

從表廿三和表廿三觀之,四組學生的反社會傾向有所不間,第一組與第三組、第四組之間以及第 三組與第四組之間的差異皆達 .05 顯著水準。高關攘的文母所教養的子女較無反社會的傾向,有比較 正常的適應;低關攘的父母教養方式易致情感上的不滿足,無安全的保障,故其子女常會戚嚇他人、 與人爭吵,以不正當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 表甘四 四組學生的「家庭關係」分數之聲異數分析

變具來聽 1 離均差平方和 1 自由度(均

F

組 組 間 內

180.06

469.92

3

118

60.02

3.98

15.07**

總 和

649.98

可i qrH Ti

**p

<

.01

表廿五各組「家庭關係」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組 別

E

E

lV

I

.29

6.06**

5.63**

E

9.32**

8.60**

m

.00

**P

<

.01

從表廿四和表廿五可知:臉第一組與第二組以及第三組與第四組之間無差異外,其餘各組平均數 之間的差異皆達 .01 顯著水準。高關懷的父母所教養的子女之家庭關係較佳;低關懷的父母所教養的 子女之家庭關係較不和諧。父母管教太嚴或太寬均非所宜,椎尚無顯著差異。

(12)

• 74 •

教育心理學報 表廿六 四組學生的「學校闢係」分數之憂異數分析 變其來源 離均差平芳和 l 自由度 均 方 組 間 組 內 緒、 和 組 }]IJ

I

E

E

79.78

3

26.59

413.24

118

3.50

493.02

121

**p

<

.01

表甘七 各組「學校闢係」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1I

m

.25

*p

<

.05

3.69*

2.15

**p

<

.01

F

7.59**

N

5.44**

3.64*

.25

從表廿六和表廿七可知:第一組與第三組、第四組之間以及第二組與第四組之間,其平均數差具­ 皆違顯著水準。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適應和人際關係'與其父母閱價子女的程度有關,高關懷有利於建 立和維持良好的學校關係。高關懷而低權威組與低關懷而高權威組在學校關係芳面,並無顯著差異。 變異 組 組 總 組 和 別

I

J[

E

衰甘i\ 四組學生的「社圓闢係」分數之憂異數分析 離均主是平方和

72.82

355.71

428.53

**p

<

.01

自由度

3

118

121

24.27

3.01

方 表甘:Jt 各組「桂圓闢係」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直

11

E

.25

1.

52

.58

**p

<

.01

F

8.05**

N

7.17**

5.11**

2.26

(13)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見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75 •

從表廿八和表廿九觀之,第四組與第一組、第二組之間的差異連到 .01顯著水準,可知高關攘的 父母教養方式有利於子女在社團中的適應行為,而在低關懷且低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中長大的子女, 其社團關係較差,不能積極參加社團活動。 變 其 來 組 組 總 組

I

JI

E

表三+ 四組學生的「個人適應」分數之變異數分析

源 i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均

方|

間 內 和 別 33自 .07

3

1128.36

5702.05

118

48.32

9087.12

121

**p

<

.01

表卅一 各組「個人適應」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E

.99艸

.58*

F

23.35**

w

8.15**

7.73**

.71

表三十和表卅一的「個人適應」分數是由自恃、個人價值意識、個人自由意識、相屬意識、退描 傾向、神經症狀六項分數合成,代表自我層面的人格適應狀態。從上列兩表觀之,路第一組與第二組 以及第三組與第四組的平均數相近外,各組間的差異皆達 .01顯著水準。由表五可知:父母關懷程度 高者,其子女個人適應較佳;父母關懷程度低者,其子女個人適應較差。至於父母權戚性的高低,對 于女個人適應並無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學生個人適應立良否,與艾母教養子女是否給予克分的照顧 有密切的關係。 表如二 四組學生的「社會適應」分數之憂異數分析 變

來 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F

組 問

3185.24

3

106

1.

75

19.04**

組 內

6580.14

118

55.76

總 和

9765.38

121

**p

<

.01

(14)

76

教育心理學報 表卅三各組「社會適應」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組 另IJ

11

E

lV

.07

5.98**

13.59**

J[

5.02**

12.36**

E

1.

83

**p

<

.01

表卅二和表卅三的「社會適應」分數是由社會標準、社會技能、反社會傾向、家庭關係、學校關 係、社團關係六項分數合成,代表社會層面的人格適應狀態。從上列兩表和表五可知:第一組及第二 組與第三組及第四組之間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前者的平均數高於後者的平均數,顯示父母關懷程度較 高者,其子女社會適應亦較佳。 表卅四 四組學生的「總適應」分數之聲異數分析

變其來源 i 離均蓋平方和 i

自由度 i 均

組間 11063.28 組內 279ω.40

總和|

F

3

3687.76

236.44

15.60**

118

38963.68

121

**p

<

.01

衰卅軍 各組「總適應」平均數之間差異的 F 值 組 另 J[ E

w

1

.06

8.97料 9. 閩料

E

E

7.94**

8.79**

.08

**p

<

.01

表卅四和表卅五的「總適應」是由前述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兩項分數合成的總分,代表完整的 人格適應狀態。從上列雨表和表五觀之,四組學生的心理適應放率有所不同,如就其平均數的高低而 言,依次為第一組、第二組、第四組、第三組。前兩組之間及後兩組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可見丈母 權戚性的高低對其于女的適應行為未具決定性的影響。前兩組與後兩組之間的差異已達 .01顯著水準 '前兩組同屬高關懷的父母教養方式,而後兩組同屬低關攘的父母教養方式,前者的總適應平均數高 於後者的總適應平均數,由此可知:父母關懷程度的高低與其子女適應是否良好有密切的關聯性,父 母愈關懷子女者,其子女的心理適應亦愈佳。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第一項骰設獲得部分的證賞。大體言之,父母教養行為的關懷層面對于女的 生活適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父母權威性的高低並未造成于女適應行為的顯著差異。

(15)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77 •

三、男生和女生在父母管教態度測驗上各項分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上述四組學生依性別區分為男生和女生兩組,其在父母管教態度測驗上各項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 差如表卅六: 表卅六 男生和女生的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持數立平均數與標準差

h手拉態串|欠

l

枕至J.\叫

l

一?門l甘豆…{于…一一}?…i~~一呵布一(戶

男生 i柯平喃均封恥1叫 1叫 ω9i 叫

〈吵叫……i戶厚駐拉蚵準戶門主司| 叫 2.6叩

11門門2.…叫!一3一:…!

女生 l昀平喃均數喇恥1

1叫臼瓜叫

.7仙呵 叫叫副叭叫14叫

4

(侈6州標準輯差詞l 叫叫叫叫叫 1 叫叫

t

值;叫一叫 128| 一均叫- .

93

1

1

叫叫

1

叫叫一叫 1.62

父母管教態度測驗結果包括父親、母親兩部分,每一部分各含六種態度分數,分數愈高表示管教 態度愈合理,亦即不適當的傾向愈小。從表卅六觀之,男生和女生在父母各種管教態度上的差異皆不 顯著。換言之,國小五年級學生所感受的欠母管教態度並無性別間的差異。由口就不同的管教態度層面 之平均數加以比較,發現「期待」一項分數偏低,表示父母對于女的期待不盡合理,文「溺愛」卦數 也較低,可見艾母有過分溺愛的傾向。其餘各項分數較高,表示父母在這幾項管教態度上比較適當。 四、男生和女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各項分畢誼之相關分輯: 國小五年級學生接受「小學人格測驗」和「父母管歡態度削驗」的結果,可得到個人適應、社會 適應、總適應三項分數以及父輯、母親各六種態度的至于數。為了探討父母管教態度是否足以影響國小 學童的生活適應狀態,乃以前三項分數為標準變數,以父親、母親的態度分數為預測變數,進行相關 分析。因顧及男生和女生的生活適應受父母管教態度的影響可能有昕不間,故先把受試者分為男生組 和女生組,分別進行統計處理。男生和女生在上述各變數上的得分情形,有關父母管教態度部分已詳 列在表卅六中,至於生活適應部分的三項分數,經初步統計後,其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卅七: 表卅七 男生和女生的生活適應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 適 應 組 別 l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十一-一一-1 一 一 一一

|平均數(標準差|平均數|標準差 l 平均數 l 標準差

男生( 62人)

I

47.65

8.18

叫 47

i

仙9

叫2

女生(叩左空L_4~千~J_竺子?-i

52.92

7.94

i 一 98.于人一 14.也

t 值 .93 訂.但 從表卅七觀之,男生和女生在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三項分數上,其平均數的差異皆未達 顯著水準。惟就其一般的趨勢而言,男生的平均數略高於女生的平均數,而女生的標準差稍大於男生 的標準差。 男生和女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分數與父母管教態度十二項分數相五間的相關係數一 司列在表卅八中,對角線右上部所列數字為男生組的相關係數,左下部所列數字為女生組的相關係數。

(16)

項目 個人適應 社會適應 總適應 女 親 態 度 母 親 態 度

重金

l蓋章

i品拒

ι

格|;愛|是|矛

λJJ

愛;i

諾伊

-:J co 一 一一一一 ι← 1 __1 ---:1--1 一一一一一 1-一一一 -1 一-一 1---1--一 l 一 1-一一一一一 -1---1 一一-一一一一一 幣 2址 ‘們句岫鬧個揖

#

對角諒右上部數字屬男生組, '左下部數字屬女生組。

*P

<

.05

**P

<

.01

(17)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79 •

從表卅八觀之,無論男生組和女生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和總適應三項分數之間皆有顯著的相 闕,各項適應分數與父親、母親的「溺愛」和「期待」四項分數之間的相關皆不顯著。就男生而言, 個人適應與父母親的拒絕、嚴格、矛盾的態度有關,社會適應輯與母親的歸政態度有所關聯,總適應 與父母親的拒絕、紛歧態度及母親的矛盾態度、父親的嚴格態度有關。就女生而言,個人適應與父母 親的拒絕、嚴格、紛歧、矛盾態度皆有關連,社會適應和總適應的情形亦復相同。上述這些達到顯著 水準的相關係數皆為正值,由此可知:父母在這幾方面的管教態度愈合理,其子女的生活適應愈佳。 至於父親與母親各項管教態度之間,約有半數組合達到顯著相關的程度,可見笑母在各種層面的管教 態度上大體尚屬一致。為了暸解父親管教態度、母親管教態度以及文親和母觀管教態度結合後對男生 和女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以及整個的人格適應之決定力量,乃分三方面進行參元迴歸分析,其結 果分別列在表卅九、表四十和表四十一中。 表卅丸 男生( 62人)和女生( 60人)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與父親六種管教 態度之間的複相關係數及其顯著性之檢定

接相關係數 1 決定係數(

(R)

中〉 j 由度比

.5102 品03

6

,

55

\Y

LE\\

持久前費

、標

男生 l 個人適應

l

女生!

一-L

社會適應

女生 l

總適

應男生 i

i 女生 l

F

3.23**

.6899

6

,

53

8.02**

6

,

55

2.19

6

,

53

4.75**

.4760

.4390

.5915

.1927

nu 一向品

的一

m

3-2

6

,

55

2.73*

8.10**

.4789

.6916

.4783

6

,

53

*p

<

.05

**p

<

.01

從表卅九觀之,除男生的社會適應一項外,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與文 親六種管教態度之間的種相關係數均達顯著水準。就父親六種管教態度決定男生和女生的生活適廳總 贊其量之百分比而言,以女生的總適應和個人適應為最高,分別為47.83%和47.60% '其次為女生的 社會適應是34.99~言,男生的個人適應與總適應較低,各為.26.03克和22.93佑。由此可知:女生在生 活適應方面受父親管教態度的影響大於男生。 從表四十觀之,女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與母親六種管教態度之間的接相關係數皆達 相當顯著水準﹒而男生聽有個人適應一項達到顯著水準。就母親六種管教態度決定男生和女生的生活 適應總變異暈之E分比而言,以女生總適應的47.89~在為最高,女生個人適應的43.81 月4次之,女生社 會適應和男生個人適應較低,分別為36.02%和29.83;右。由此可知:在生活適應方面,女生受母親管 教態度的影響大於男生。

(18)

報 男生 (62人)和女生〈的人)的個人適應、社會遍體、總適應與母親六種管教 態度之間的植樹闢係數及其顯著性之被定 學 心理 有 教

• 80 •

表四+

F

決定係數 復相關係數 值 比 度 由 自

(R

2)

(R)

3.90**

55

6

,

.2983

.5462

、弋之三 標\

準還\住

項\5J1j\\

(男生

i 女生

數 量 計 統 個人適應

6.89**

53

6,

.4381

.6619

1.

72

4.97**

55

6

,

.1579

53

6

,

.3602

2.15

55

6

,

.1899

8.12**

53

6

,

.4789

.3974

.6002

.4358

l 男生 社會適應

.6920

應 適 總

**p

<

.01

把表卅九和表四十對照比較,可以發現:男生在個人適應方面,受母親管教態度的影響稍大於父 親;在總適應方面,受父親管教態度的影響大於母親。父親和母親的管教態度對女生皆有決定性的影 響,而兩者的影響力大致相等。至於父母管教態度結合所產生的共同影響作用,可從表四十一見之。 男生 (62人)和女生(的人〉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與父母+二項 管教態度之間的種相關係數及其顯著性之撿定 表四+一

l 自由度 1

12

,

49

F

決定係數

(R2)

復相關係數

(R)

比 1Ú直

4.21**

.5077

.7125

5.88**

1.

34

12

,

47

12

,

49

.6002

.2476

.7747

.4976

數 量 標 準 j\ 變且 項 計 統 個人適應

2.57*

12

,

47

.3965

.6297

女生 社會適應 男生

.5447

.2967

12

,

49

1.

73

應 適 總

5.58**

12

,

47

.5875

.7665

女生

**p

<

.01

從表四十一可知:男生的社會適應和總適應與父母十二項管教態度之間的直相關係數未達顯著水 準'亦即抵根據父母管教態度的資料不足以預測男生在社會適應和總適應上的表現。男生的個人適應 與父母的十二項管教態度之間的接相關係數已達 .01顯著水準'後者可決定前者總變異暈的50.77%

'

*p

<

.05

(19)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見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81 •

亦即根據父母管教態度的量化資料,大約有一半的把握,可預測男生在個人適應方面的狀態。至於女 生,在各項適應上的行為表現,皆與父母管教態度有顯著的相關,就父母十二項管教態度決定女生在 生活適應的總醫異量之百分比而言,以個人適應的60.02均為最高,其次為總適應的58.75% '而社會 適應的39.65%較低。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第二、第三項假設可以成立。見童的個人適應比社會適應更受父母教養態度 所影響;女生在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和總適應上的表現,其所受父母教養態度之影響的程度,皆高於 男生。 肆、討論 一、父母教養類型與兒童適應行為: 父母對于女的教養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表現在親子交往的各項活動中。由於影響欠母教養態 度的因素相當接雜,且父母與子女接觸的層面甚多,如將失母對于女的教養態度與方式截然劃分為某 一類型,誠麗不當。本研究從兩項主要的層面加以分析,根攘蹤橫交織的原理,構成四個象限,把女 母教養類型封為四組,進而比較四組中的見童在生活適應各方面的表現。研究結果顯示 r 高關懷、 高權威」和「高關懷、低權威」兩組見童的適應較佳,而「低關懷、高權威」和「低關懷、低權威」 兩組見章的適應較差。第一組的父母十分關懷于女,但對其言行的約束和要求很多,近1ht r 保護」型 ,其于女多屬溫順、自制而缺乏創造性;第二組的父母以見童為中心,見童沐浴在父母的愛和關懷中 ,允許見童獨立自主,父母對于女的約束甚少,相當於「寬容」型,其于女大多有自信心和責任感, 且較樂觀進取;第三組的父母對于女並不關心,邦制定許多現則,強迫見童遵從,如不順從,師于懲 罰,類位「獨斷」型,其子女常表現自卑、焦慮和消極悲觀的退縮傾向;第四組的艾母對于女不理不 睬,任其自生白棋,甚或有明顯的敵意,屬於「忽視」型,其子女可能目無法紀、行為不檢而為社會 所不容。就國小見童而言,其在生活適應上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和支持,至於行動的自由還在其次 c 因此,父母關懷程度的高低對其子女適應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父母權威性的大小並未造成其 子女適應表現的顯著差異。 二、兒童各項適應受父母教養態度的影響之比較: 團小見童生活適應之良否,與女母教養態度及管教方式的關係至為密切,後者是決定前者的重要 因素。本研究為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並探討後者對前者的影響及其預測放度,乃以見童的個人適 應‘社會適應與總適應為標準變曳,以父親和母親的管教態度為預測變項,進行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發現:甘見童的個人適應比社會適應更受父母管教態度的影響,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對見童的自在 觀念之建立與發展共有直接且決定性的作用,而自我觀念是個人適應的關鍵所在;而社會適應層面較 廣,涉及家庭以外的因素較多,父母軾具有部分或間接的影響力量。已無論在個人適應、社會適應或 總適應上,女生所受父母管教態度的影響程度,皆高於男生,其可能的原因是女生對父母管教態度的 感受性大於男生且男生的活動領域較廣而其所受外界的經驗之影響較大。因此,在操討父母教養態度 與方式對于女生活適應所產生的影響作用時,廳就見童的性別與適應行為的不同層面加以考慮和分析 ,從各個角度比較其異同,始搗進一步對此項問題獲致切實而深入的了解,避免籠統概括之偏誤。 三、父母教養行為的研究與測量問題: 一般在探討父母對于女的教養行為時,通常包括兩項主要內容:付父母對于女的教養態度,如接 納或拒絕、溫暖或冷漠等;臼父母對于女的管教方式,如專制、民主~放任等。其實~ ~文主蔥度與管 教方式是一體的兩面,密切而不可分。在研究上,為確切了解欠母教養行為的實況及其對兒童人格發 展的影響,很注重父母教養行為的測量方法。由於父母教養行為同時受到許多因素的交互影響且表現

(20)

• 82 •

教育心理學報 在不同場合的親子關係中,故無法直接以單一的方法作正確而有拔的測量。 Yarrow (1963) 曾就親 于關係研究的方法問題加以批判和剖析,將歷來常用的方法歸納為三種:觀窮法、瞎說法和問卷怯。 每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鈕,最好能配合運用,以發揮相輔相成之赦。本研究曾顧及這些方法和 技術上的問題,審揖設計問卷並選用標準化測驗,以測量小學見童心目中且可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和管 教方式,從「關懷」和「要求」兩項主要層面加以分析,並進一步組合而成四種父母敢養類型,再就 四組見童的生活適應情形加以比較。本研究發現見章所感受的父母教養態度和方式與父母本身所提供 的資料大體一致,但父母似有力求符合社會認可的較明顯傾向。因此,在課討父母歡養態度和方式對 于女適應行為之影響時,宜從各種層面不間角度來剖析父母的教養態度和管教方式,且以見童在各項 有關問卷和測驗上的反應為準'並參酌其他的間接資料加以研判,當可獲致完整而確切的了解。 四、能父母教聾態度和方式以預測兒童適應行為的可能性問題: 影響見童生活適應行為的因素甚多,父母教養態度和方式是其中具有決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國 內外學者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有積極而適當的數養態度者,其子女大多生活適應良好,表現建設性 的適應行為;而父母有不適當的消極教養態度者,其子女大多生活適應欠佳,反社會行為的傾向較大 。本研究亦發現小學見童的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各變數之間大多有顯著的相關存在。 根攘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男生的個人適應和女生的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總適應,皆與父母管敢態 度之間具有中度以上的接相關,其決定係數分別為 .51 、 .60 、 .40 、 .59 ,可見者百分之四十至六十的 把撞,能從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昕得的各項量化資料中以預測小學見童在生活適應上的相對狀態。不過 ,父母教養蔥度和管教方式及見童在生活各方面的適應行為皆受多種因素的交互影響而隨時在變動中 ,以前者預測後者,抵有相對的可靠性和正確性,尚氯考盧其他未知或未控制的因素昕造成的變其量 ,才不致妄下錯誤的論斷。 伍、結論 國小見章所感受的父母歡養態度與方式是決定其生活適應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父母教養態 度分為關懷與權威兩個層面,其中以父母對于女關懷程度與見童生活適應的關係比較密切,高關懷有 助於適應,而低關懷可能造成消極的傾向。此外,本研究有兩項主要的發現:付兒童的個人適應所受 父母教養態度的影響大於社會適應。口父區教養態度對女生適應行為的決定力量大於男生。

參考文獻

徐梅熙:小學人格制驗的騙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刑,民國65年,第23輯,第71-77頁。 陳小娥‘蘇建丈: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民國66年,第10期,第91一106 頁。 路君約: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加。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國58年。 輯保輯: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國61年。 蘇建文:母親育見方式與見童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民國64年,第 8 期,第鈞一 44頁。 (a) 蘇建文:父母教養方式與少年道德行為。中華心理學刑,民國64年,第17期,第109-124頁。 (b)

(21)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 83 •

Arm

entrout

,

J.

A.,

&

Burger

,

G.

K.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 levels.

Develoþmental Psychology.

1972

,

7

,

44-48.

Ausubel

,

D. P.

, &

S叫liv曲,

E. V.

Theory a

tUi

problems

01

ckild 御veloþment.

(2n

d ed.)

New Yor

k:

Grune

&

Stratton

,

1970.

Ba

umrind

,

D. 品cialization

and instrumental

competen臼 in

young children. ln W. W.

H:缸tup

(Ed.),

Tke young ckild:

Ret馳的 01

researck

(Vo

l.

2). Washington

,

D. 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凹,

1972.

Be

cker

,

W. C.

0ρn記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l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即s.) , Ret融W

01

ckild 似的pment

(Vo

l.

1). New York:

Rus揖11

Sa

ge

Foundation

,

1964.

Be

ll

,

R.

Q.

A reinterpretation of

eff,也ts

in studies

of 故犯ialization.

Psychological

Ret府帆

1968

,

75

,

81-95.

Biehler

,

R.

F.

Psyckology applied to teacking.

(2nd ed.)

Bos

ton: Houghton Mifflin

,

1974.

Burger

,

G. 氏,

&

Armentrout

,

J.

A.

A factor analysis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reports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Deve1o.戶nental

Psyckology

,

1971

,

4

,

483.

Craig

,

G. J.

Human 品ve1oþment. Englewαxl

Cliffs

,

N. ].:

Prenti<自-Hall,

1976.

Elder

,

G. H.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

1962

,

25

,

241-262.

Hetheringt凹, E. 瓶,

&

Parke

,

R.

D.

Ckild

t溶:yckology:

A

contemþorary 仰W伊int.

New York:

McGraw申Hill,

1975.

I甜ac,忌,

&

Michael

,

W.

B.

Handbook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an

Diego,臼lif.:

Robert

R.

Kn

app

,

1971.

Ka

gan

,

J.

,

&

M由s,

H.

A.

Birth to maturity: The Fels study

01

þsychological

devel呼'ment.

New York: Wiley

,

1962.

Kelly

,

F. J.

,

et al. Research design í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ult:秒,Ie

regression approach.

Ca

rbondale and

Ed

wardsville:

So

uthern

Ill

inois University Press

,

1969.

Kerlinger

,

F. N.

Fou

tUi

ations

01

behavioral research.

(2n

d ed.) New York: Holt

,

Rin

ehart

&

Winsωn,

1973.

Medinnus

,

G. R. The relation between several parent measures and the child's early

adjust-ment to

sch∞L fiωrnal

01

Educational Psyckology

,

1961, 扭,

153-156.

Medinnus

,

G. R. Adolescen

t'

s self-acceptance and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Journal

01

C棚ulting

Psycho!ogy

,

1965

,

29

,

150-154.

Medinnus

,

G.

R. (Ed.)

Readings in the þsychology

01

parent-child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

ns

,

1967.

Munsinger

,

H. L.

Fundamentals

01

chìld

develφment.

(2nd ed.) New Yor

k:

Holt

,

Rinehart

and Winston

,

1975.

Mu認en,

P. H.

(即.)

Carmichae

l'

manual

01

child þsychology.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

ns

,

1970.

Mussen

,

P. 且 ,

et al.

The in

f1

uence of

father-的1 relationshi伊 on

adolescent personality and

attitudes

(22)

• 84 •

教育心理學報

Peterson

,

D.

R.,

et al.

Parental attitudes and child adjustment.

Child Develoþment

,

1959

,

30.

119-130.

Pumroy

,

D.

K.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L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966, 缸,

73-79.

Rappop肘, L.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chronology of experience.

Glenview

,

111.:

Sc

ott

,

Foresman and Co.

,

1972.

Renson

,

G.

].,

Schaefer,旦旦,

& Levy

,

B.

1.

Cross-national validity of a spherical conceptual

model for parent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

1968

,

39

,

1229-1235.

Roe

, A.,

&

Siegelman

,

M.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

1963

,

34

,

355-369.

Rosenthal

,

M.

].,

et al.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problems.

Archives

of 品neral

Psychiatry

,

1962

,

7

,

360-373.

Schaefer

,

E. S.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behavior: An 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

1965

,

36

,

413-424. (a)

Schaefer

,

E. S. A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

1965

,

29

,

552-557. (b)

Spivack,丘,

&

Shure

,

M.

B.

Social adjustment of young childre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olving

real-l(治 problems.

San Francisco: ]ossey-

Ba

ss

,

1974.

Stone

, L.

].,

&

Church

,].

Childhood

&

adolescence: A psychology of the

grl側~ing ρ的仰.

(3rd ed.) New Yor

k:

Random House

,

1973.

Williàms

,

W. C. T

h,

e PALS 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

1958, 訟,

487-495.

Yarrow; M.. R. Problems of

methαls

in parent-child

res臼rch.

Child

Develojm仰~t, 1963, 鈍,

(23)

父母教糞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78

,

11

,

63-86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pei

,

Taiwan

,

China.

IMPACT OF PARENTAL ATTITUDES ON 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MAW-FA

CHIEN

ABSTRACT

• 85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ived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child-rearing practices and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s of

ele-mentary

sch∞1

children. Two hundred and seventeen fifth graders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by the writer

,

the Chinese Revision of the Cali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

,

and the Test of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Child-rearing Practices by P. C. Lai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sub-jects in regular class settings. The data obtained were statìstically treated by analysis of

varìance

,

Sc

heffé method of multiple comparisons

,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IIows:

1.

The loving dimension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had more impact than its

demanding dimension on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

iI

dren.

2. Children of warm-restrictive and warm-permissive parents were better than children of

ho喝tile-authorìtarian

and hostile-neglectful parents ín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s.

3. All measures of parental attitudes together significan

t1

y accounted for 40% to 60% of the

variances in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s of elementary

sch∞1

children.

4. Girls were more readily in

f1

uenced by parental attitudes than boys in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s.

5. ParentaI attitudes seemed to have greater effect on children's personal adjustment than on

their sociaI adjustmen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was explored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