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省思/ 9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對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省思/ 92"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對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省思

王金國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一、前言

一位跟我已有一定熟悉程度的國 中教師跟我分享國中教師參加研習時 的感受。她說:很多國中老師聽到大 學 教 授要 來學 校擔 任 進修 研習 的 講 師,就會不自主產生排斥感,覺得大 學老師只會講理論,不了解實際在教 學現場複雜性。理論講起來很簡單, 但我們在現場教學就不是這樣。舉例 來說,理論提及:教學時要應引發學 生的「動機」與「參與」,教師要能「有 效教學」、「活化教學」、「適性教學」、 「差異化教學」,採用「多元評量」, 最好 在 課程中能 融 入 重要課 程 議題 (如:性別平等、品德教育、人權教 育),也要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造力」 與「正向態度」的培養、「自我概念」 的建立,另外,教學活動也不能有違 「教師專業倫理」。前述這些理論或主 張,應該很少老師會反對。只不過, 在教學現場中,常會因為班級偶發事 件以及教學進度的壓力,很難實踐。 這次的對話,也讓我想起另一位在小 學任教的朋友跟我說過的話,她說: 你們教授只會說大話,提出的主張常 不切實際。 我本身任教於師資培育中心,同 時也在教育研究所授課,加上每學期 都會有機會擔任中小學教師進修的講 師,因此,我常思考教育「理論」1 1 在本文中,筆者將抽象的原理原則都稱 為理論,其相反概念是具體的實際現象(案例) 「實務」的關係,以及如何縮小「理 論」與「實務」差距的問題。

二、「理論」的意義與內涵

理論經由諸多嚴謹研究所產生的 原理原則體系,它是由一般的事件中 抽繹出的一套規則。理論是一組相互 關聯的概念、定義與命題,藉著指出 概念之間的關係,呈現出對現象的系 統性觀點,以協助解釋、預測、批判 實際現象(周淑卿,2002)。 理論可以做為我們行動的依據或 支持,有助於實務工作者針對實務進 行描述、解釋與預測。同時,理論也 有助於開展我們的視野,突破既有的 思考與行動界限(周淑卿,2002)。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認 識「理論」也是一項專業知識的增加, 認識「理論」並非壞事,不須排斥。 只不過,即使理論來自嚴謹的研究發 現,在使用理論時,也不必然需將之 奉為不可動搖或挑戰的聖旨。在參看 理論時,要開放地反省自己內在的想 法,但也須同時以批判的態度來看待 理論(潘世尊,2004)。 S. Grundy 認為,理論對實務而言 是 個 引 導 (guidance) 而 非 指 導 (direction)。J. J. Schwab 也指出,實務 人員必須要了解理論也要視狀況調整 理論,不能誤以為理論可以直接解答 實務中的問題(周淑卿,2002)。

(2)

固然理論有其價值,但它也有限 制性。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有可能 出現的現象屬於理論的「例外」。另 外 , 也可 能該 理論 僅 適用 於部 分 情 境,卻被過度類化。

三、「理論」與「實務」有差距

的原因

理論與實務有差距(gap)並不是 新 的 概念 ,過 去即 有 諸多 文章 提 及 之。關於理論與實務有落差的原因。 Hatasa(2013)以語文教育為例,說明 理 論 與實 務有 差距 的 原因 有三 。 包 括:(1)一般人認為研究者或專家是 相反於教師的角色,研究者或專家通 常擁有較高的地位,教師實務知識或 觀點常被認為沒價值。(2)研究者和 教師有不同的文化取向:研究者的文 化取向是分析的、智能的、普遍的及 理論的;而教師的文化則是個人的、 特定的與經驗的。(3)研究者和教師 有不同的觀點與興趣:研究者關心抽 象、普遍的原理原則,教師的興趣在 於可立即提升教學的作法。 另外,吳麗君(2013)亦曾以我 國小學為背景,提出理論與實務有差 距的原因如下: (一) 實務工作者窄化「理論與實務的 關係」圖像 面對理論與實務的關係,多數人 持有「理論優位」及「理論指導實務」 的圖像,當理論無法適切解決實務問 題,很多人就發出「理論無用」的批 評。G. A. Beauchamp 指出,理論並不 等於實際發生事情的總合,也無法直 接告訴人如何行動,而是旨在澄清事 件之間的關係,以引導實際行動。很 多實務工作者窄化且誤解了兩者的關 係。 (二) 結構性的因素 現有很多師資培育課程,在授課 過程中,理論與實務常是分離的,以 致於師資生習得的理論本身就與實務 脫節。 (三) 雙重的文化的因素 中小學教師在參看理論時,與當 初國外理論發展者會有兩道隔閡。一 是國內外來就有文化的差異,國外發 展出的教育理論本來就很可能無法直 接用來解釋我國的教學現場;二是學 術世界與中小學使用不同的語彙而產 生理論與實務的距離。 「理論與實務有差距」或是「理論 無法在實際現場中實踐」的原因除了 前述所列外,筆者認為還有以下三種 可能: (一) 實務工作者未曾接觸過該理論 很多理論均刊登在期刊上,或是在 特定場所研討(如學校課程、研討會、 工作坊、或演講),當實務工作者未曾 接觸過該理論,自然也不會有理論與 實踐的問題。

(3)

(二) 外在理論與教師個人實務理論不 一致或是理論本身不週延 每位教師在進行教學決定或行動 時,其實會受其教育信念所支配。這 項內在信念,可稱為行動理論;也可 稱 為 個 人 實 務 理 論 ( personal practice/practical theory),它是教師個 人關於教學的知識、態度和價值。個 人實務理論是個人、統整的、會不斷 改變的知識、經驗與價值之體系(林 淑梤、張惠博、段曉林,2008)。當教 師不認同外來的理論時,就有可能「排 斥」外在理論,並以「不切實際」來 回應之。 另外,理論的建構本身亦可能存 有 問 題, 以致 於理 論 無法 與實 務 連 結,這也是理論與實務脫的原因之一。 (三) 教師不覺得自己需要該理論 就如同用餐一樣,當自己已滿足 於 桌 上的 菜色 ,別 人 再端 出一 盤好 菜,自己也可能認為沒有需要。 綜合上述,筆者將理論無法落實 於實際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 理論並未讓實務工作者瞭解(屬於知 識傳播的問題);二是理論本身與實際 情境就有差距;三是教師不認同該理 論、不覺得自己需要該理論、或是沒 有空間、條件或資源實踐該理論。 表 1 理論無法實踐的原因 理論無法實 踐因素 說 明 理論傳播的 因素 實務工作者沒聽過該理論,自 然無參考與實踐問題 來自理論 的因素 理論發展者的研究情境(含對 象)與實際應用的情境不同, 理論與實務有落差 來自教師 的因素 教師不認同該理論、不覺得自 己需要該理論、沒有空間、條 件或資源實踐該理論

四、縮小「理論」與「實務」差

距的方法

針對理論與實務有落差的現象, 已有許 多學者曾提 出 降低差 距的方 法。Hatasa(2013)曾提出三項建議, 包括:(1)研究者必須時時記住教室 情境的複雜性,在提出教學建議時, 應分析教師的教學情境。(2)應把研 究結果結合至師資培育上,讓師資生 或教師可以認識研究發現或理論。(3) 研究者與實務教師共同合作,以了解 彼此觀點。 另外,吳麗君(2013)亦曾提出 三項解決方法,分別是:(1)鼓勵教 師進行生命敘事:鼓勵教師講他們在 理論與實務間掙扎、並從中擇出豐富 而具有積極意向的故事。(2)藉著共 同教學或協同教學,檢視教學中的兩 難情境 ,並反思理 論 與與實 務的關 係。(3)藉由行動研究的反思與批判, 省思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結合前述文獻及筆者個人心得, 筆者提出以下六項建議,期能拉近理 論與實踐的距離:

(4)

1. 以我國教學情境為研究場域,以降 低國外理論類推到我國情境的落 差。很多教育理論都源自國外,建 議以我國教育情境為研究場域,期 使研究發現(研究結果)更能切合 於我國教育現場。 2. 學術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共同合 作,讓理論與實務的差距縮小。學 術 研 究 者 與 教 師 都 是 專 業 者 (Hatasa, 2013),只是分屬不同領 域。彼此要相互聆聽,共同合作。 3. 教 師 可 進 行 行 動 研 究 (action research),教師本身就是研究者, 在教育現場發現問題,在行動中建 構理論,或是發展實用的行動策 略。 4. 理論建構歷程宜力求嚴謹,同時, 理論在傳播過程(如:期刊、學校 課程、研討會、工作坊、或演講) 時,要詳加說明理論的內涵、適用 的時機與限制,讓接觸理論的人或 實務工作者更加了解如何實踐。 5. 教師宜開放心胸,多認識理論。對 教師來說,理論是外來的。如果自 己不覺得需要或不認同,也可能不 實施。即使如此,筆者仍鼓勵教師 多認識理論,思辨其價值性。若認 同該理論或理念,則可進一步思考 如何將之實踐在自己的教學裡,必 要時,也可以行動研究法修訂之。 稱職的專業教師必須足跨理論與 實務這兩個世界(吳麗君,2013)。 6. 師資培育宜多安排案例教學(case method ) 或 實 地 學 習 ( field learning),以結合實務與理論。為 避免理論去脈絡化,師資職前教育 或教師在職進修宜多以案例教學 或實地學習來拉近理論與實務之 關係。

五、結語

在教育情境中,已有不少學者發 展出很多理論或主張,並且成為師資 培育課程中重要的素材。只不過,很 多實習生或在職教師在實際任職後, 常會覺得理論與實務有落差,甚至覺 得「理論無用」。 基本上,教學現場具複雜性及動 態性,可能難以完全符應某一理論。 對此,教師宜體認理論只能提供引導 而不是指導,理論亦有其限制性,參 看理論但也批判理論。另外,教師要 體認自己也是專業人員,在引用或實 踐理論時,可以依教學情境做適度調 整,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 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務」 的議題,筆者仍有許多未解的答案(例 如:教育理論與教育實務有落差是誰 的責任?學者發展的理論常被認為位 階高於教師發展的實務知識,這樣的 假定是正確的嗎?),希望本文能引發 更多人關注教育「理論」與「實務」 落差的議題。 參考文獻  吳麗君(2013)。架設理論與實務 對話的橋樑—對小學老師的邀請。國 民教學,53(4),2-14。  周淑卿(2012)。誰在乎課程理 論?- 課程改革中 的 理論與 實務問 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5)

 林淑梤、張惠博、段曉林(2008)。 科學實習教師個人實務理論實踐之探 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2), 1-30。  林惠芬(2009)。從理論至實務: 實證本位教學的省思。中華民國特殊 教育學會年刊,12,17-26。  潘世尊(2004)。如何面對外在理 論-一個行動研究者的自我反省。新 竹師院學報,18,73-96。

 Hatasa, Y. A. (2013).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Journal CAJLE, 14, 1-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你實際的工作 不斷交相作用 專精理論架構

但實際上,有一些實施兒童自治的小學,他們的確獲致了很多正向的 經驗, 也進而肯定這種民主教育活動。 像是 Cittage Lane 初級學校的 A Student Government Program ( Shaheen, 1980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Warnen 和高斯 (Gauss) 等人也相繼獨立發表了 複數的幾 何表示。 其中以高斯的工作對於後代的數學產生普遍的影響。 實際上 Euler 並不是憑 空想像推 導出 Euler

職務再設計專業人員在職場訪視的過程,實際就事業單位的要 求、作業人員的困難及其業務內容進行瞭解,並對職場作業環境進 行檢測,如以下說明:.

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遺憾的是大都沒有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