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歷史最新複習講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歷史最新複習講義"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歷史演變圖

1624 1662 1683 1858 1895 1945 施琅攻台 英法聯軍 甲午戰爭 二戰結束 天津條約 馬關條約

單元一 史前的台灣

◎史前與歷史

史前時代 沒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根據發現的器物,又細分為舊石器、新石器和 金屬器時代。 歷史時代 有「文字」記載之後的歷史。

◎史前文化

分期 時間 代表文化 特色 備註 舊石器 50000~500 0 年前 長濱文化 1.打製石器 2.生活以漁獵、採 集為主(採食) 3.已知用火 史前文化在地層的 排序為: 金屬器 新石器 舊石器 ★新石器的重要特徵:磨製石器、燒製陶器、畜牧業 和農業出現(產食) 新 石 器 早 期 7000~4500 年前 大 坌 坑 文 化 1.粗繩紋陶 2.根莖類作物 中 期 4500~3500 年前 圓山文化 圓山貝塚(食用湖中 的貝類) 晚 期 3500~2000 年前 卑南文化 大量的玉器、石板 棺 金屬器 2000~400 年前 十 三 行 文 化 1.已會煉鐵,開始 使用金屬器 2.農業為主要經濟 活動 3.可能為凱達格蘭 族的祖先。

◎牛刀小試一

1. ( )分析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的特色,可由哪些部分了 荷治 鄭氏 清領前期 後期 日治 民國

(2)

解,此文化與其他地區有密切的交流? (A)出土的石器不多 (B)懂得使用鐵器等金屬  (C)發現瑪瑙珠飾、玻璃手環及青銅刀柄等器物 (D)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提示:非台灣 本土的物品) 2. ( )「這個地區發現了臺灣目前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讓我們可以藉由這個遺址的出土, 進一步得知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新石器晚期的遺址,它有大型村落 遺跡的出土,而且經推測已發展出社會組織的雛型了。」根據上文的敘述,此地區應位於 右圖中的哪一區? (A)甲區 (B)乙區 (C)丙區 (D)丁區。 3. ( )阿棟寫了一段關於臺灣史前時代的敘述:「大約在五萬年前,人類進入 (甲)舊石器 時代,人們在石器製作上,多以磨製為主, (乙)到了新石器時代,有陶器、玉器的使用, 生活方式的大變革為農耕的出現, (丙)在金屬器時代,人們製作並運用鐵器, (丁)經濟生 活局限於島內的維生活動。」請問:上述哪兩個地方是正確的? (A)甲乙 (B)甲丁 (C) 乙丙 (D)丙丁。 4. ( )大約從五萬年前開始,在臺灣的東部與西部都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蹤跡。請 問:臺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代表為下列何者? (A)長濱文化 (B)卑南文化  (C)圓山文化 (D)大坌坑文化。 5. ( )考古學家將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主要的依據為何? (A)石器發現的先 後 (B)石器形狀的大小 (C)石器製作方式的粗糙或精細 (D)石器數量的多寡。 6. ( )瑞成參加學校校外教學到「十三行博物館」參觀,他可能在博物館裡學到哪些知識?  (A)十三行文化是臺灣北部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B)十三行文化已具有煉鐵技術 (C)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粗糙,製陶技術反比以前退步 (D)十三行文化住民以農業 為生,已完全放棄漁獵。

◎原住民族的分類(隸屬於南島語族)

名 稱 分佈 族群 社會特色 平 埔 族 西 部 平 原 、 丘 陵 和 東 噶瑪蘭族(宜蘭) 凱達格蘭族(台北) 西拉雅族(台南) 1.長期漢化,不容易與 漢人區分。 2.母系社會,行贅婚

(3)

北部 制。 3.政治由男子負責,依 年齡分等級,老年級 才能參與。 高 山 族 山 區 、 東 部 平 原 1.家族制度: (1)母系:阿美、卑南 族 (2)父系:賽夏、鄒族 2.社會組織: (1)貴族社會:魯凱 族、排灣族 (2)漁團組織:達悟族 (3)長老會議:阿美 族、賽夏族 ※噶瑪蘭族於 2002 年 被列為第 11 族。 太魯閣族於 2004 年被 列為第 12 族。 撒奇萊雅族於 2007 年 被列為第 13 族。 賽德克族於 2008 年被 列為第 14 族。 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 那富族於 2014 年 被列為 15、16 族 ※不同時期,原住民名稱的轉變

◎原住民的社會

經濟活動 1.捕魚、打獵和農耕(游耕方式)。 2.男人負責漁獵,女人負責農耕。 宗教信仰 1.泛靈信仰,尤其對祖靈最為崇拜。 2.巫師負責和神靈溝通。 例:西拉雅族「祀壺信仰」:將裝有清水的壺放置在公廨裡,祭祀阿立祖(祖 清領 熟番 生番 日治 平埔族 高砂族 中華 民國 山地同胞 原住民 ← 納稅、服勞役、漢化與否 ← 民國 83 年修憲

(4)

靈)。 歲時祭儀 阿美族「豐年祭」 賽夏族「矮靈祭」 達悟族「飛魚祭」 生命禮俗 泰雅族「黥面」象徵成年 布農族「打耳祭」為成年禮 卑南族「猴祭」為成年禮

◎牛刀小試二

1. ( )魯凱族人的裝飾圖案有百步蛇紋、蝴蝶紋等,常出現在頭目家的木柱雕刻上。琉璃 珠則是魯凱族最貴重的飾物,不同樣式代表不同的階級身分,只有頭目才能佩戴價值不斐 的琉璃珠,平民只能擁有一般的琉璃珠。請問:根 據以上敘述,魯凱族的社會應屬於下列何者? (A) 貴族社會 (B)漁團組織 (C)氏族社會 (D)母系社 會。 2. ( )有一個臺灣原住民族群,傳統上婦女有紋面 的習俗,以表達貞潔與織藝精巧的意義。請問:這 個族群主要分布在臺灣的哪個地區? (A)北部橫貫 公路一帶山區 (B)東部海岸山脈 (C)南部橫貫公路 一帶山區 (D)日月潭一帶山區。 3. ( )右圖是臺灣十七世紀某一族群的分布圖,此 族群自日治時代曾有另一名稱,與其它原住民有所 區別。請問:這是指當時哪個族群分類名稱? (A) 生番 (B)山地同胞 (C)平埔族 (D)高砂族。 4. ( )宗教信仰可為人們帶來心靈的寄託和慰藉, 下列何者是早期大多數臺灣原住民的宗教觀念?  (A)無神論 (B)泛靈崇拜 (C)佛祖崇拜 (D)一神論。 5. ( )噶瑪蘭族、臺南四社在清代時被歸類為土番 或生番,其後遵從「教化」,輸餉應從,逐漸「熟 化」而列入「化番」,最後才成為熟番,由上述過 程可見清代對原住民的分類依據為下列何者? (A)居住區域 (B)種族語言 (C)漢化程度 (D)來源區別。

單元二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中國與日本

漢人 1.宋朝(12 世紀前期)移居澎湖。 2.元朝(13 世紀末)在澎湖設立「巡檢司」。 3.明初因倭寇實施海禁政策(14 世紀中)→台澎成為漁民、商人、走私和海盜天 堂。 4.明中後期(16 世紀中),為了維護海上安全,駐兵澎湖,海盜活動範圍移至台

(5)

灣。 5.明末(17 世紀前期)海盜顏思齊(開發笨港,即北港)、鄭芝龍活動於雲、嘉一 帶。 日本 1.稱台灣為高砂、高山國。 2.明中後期駐兵澎湖,商人與倭寇活動移至台灣。

◎牛刀小試一

1. ( )「十二世紀時,已有漢人移居澎湖。」根據臺灣歷史的分期,漢人開始移居澎湖時, 是臺灣歷史上的哪一個時期?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金屬器時代 (D)國 際競爭時代。 2. ( )明太祖曾下令禁止中國東南沿海的人民到海上活動,並將澎湖居民全部遣返福建。 關於此項政策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實施的目的在於防範荷蘭人侵臺之舉動 (B) 人民迫於生計,仍私自出海捕魚、走私貿易 (C)此政策為「鎖國政策」 (D)澎湖居民遷 徙至福建一帶,造成澎湖的沒落。 3. ( )明代的海上貿易多為非法走私,有能力的商人常自組防衛武力,以對抗政府軍隊或 競爭對手。這些商人也會仗著自己的優勢,掠奪經過的 船隻。請問:這些商人被稱為何? (A)海商 (B)海盜 (C)海賊 (D)海軍。 4. ( )先民渡海來臺時,必須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臺 灣海峽),海上守護神「媽祖」便成為人們的心靈寄託。 根據歷史發展,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天后宮)應建於何 地? (A)淡水 (B)澎湖 (C)臺南 (D)高雄。 5. ( )十六世紀時,明朝政府為什麼派軍進駐澎湖防備?  (A)海商的活動威脅中國大陸沿海地區 (B)荷蘭人東 來侵略 (C)大航海時代,歐人東來占領殖民地 (D)大 陸漢人與原住民進行走私貿易。

◎西力的角逐(因為地理大發現東來)

國家 葡萄牙 荷蘭 西班牙 根據地 澳門 印尼(巴達維亞,即雅加達) 菲律賓(馬尼拉) 與台灣的 互動 經 過 台 灣 , 稱 之 為 「 福 爾 摩沙」。 1.兩度佔領澎湖(17 世紀初),被明朝守將沈有 容逼退。 2.欲就近與中、日貿易,佔領台灣作為「貿易 轉運站」。 3.西元 1624 自鹿耳門登陸,佔領台灣南 部,1662 年退出台灣。 1.為了與日貿易及傳 教,佔領台灣北部 區域(基隆、淡水、 宜蘭)。 2.西元 1626 年自三貂 角登陸,1642 年被 荷蘭人趕出台灣。 對台灣的 管理 1.由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派台灣長官來台治 理,為台灣第一個政權。 2.建城:熱蘭遮城(軍事基地,今安平古堡)、 普羅民遮城(政治商業中心,今赤崁樓)。 3.對原住民: (1)武力討伐為第一步 (2)各社長老傳達政令,行使司法權。 (3)以基督教教化原住民,傳教士為地方行政 1.建城:聖多明哥城 (為今紅毛城基 地)、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 ※荷蘭人摧毀聖多明 哥城,在其基地上 另建紅毛城,故今 日紅毛城為荷人建

(6)

官員。→教導西拉雅族用羅馬拼音寫出新 港文 4.對漢人: (1)招募漢人來台開墾。 (2)管制嚴格,給予生產工具,不給予土地所 有權,徵收重稅(如人頭稅),嚴禁自由集會 以及與原住民私下交易,與原住民通婚要 改信基督教。 (3)1652 年,郭懷一抗荷,雖然失敗,但燃起 漢人反荷意識。 (4)漢人響應鄭成功,將荷蘭趕出台灣。 5.農業上的貢獻: (1)引進黃牛、新作物(如豌豆、蕃茄)。 (2)新的土地單位:甲、犁、坪 6.貿易狀況:(如右圖所示) →台灣商館的獲益僅次 於日本,台灣為公司的 一頭好乳牛。 築。 2.積極傳播天主教 3.因日本鎖國,對日 貿易受挫,逐漸減 少台灣的駐兵。

◎牛刀小試二

1. ( )阿辰到臺南訪查荷治時期的文物遺址,發現一批用新港文字寫成的史料,其中有地 契與商業文書。除此之外,他應該還可以看到什麼? (A)紅毛城 (B)熱蘭遮城 (C)聖薩 爾瓦多城 (D)長濱文化遺址。 2. ( )右圖為十七世紀某公司的代表圖徽,其中 V 代表聯合,O 則代表東方,此公司應隸屬於當時的哪一個國家? (A)荷蘭 (B) 西班牙 (C)日本 (D)葡萄牙。 3. ( )西元 1624 年,哪一國進占臺灣南部,成為最先占領臺灣的 歐洲人? (A)西班牙 (B)英國 (C)荷蘭 (D)葡萄牙。 4. ( )臺灣人習慣將水泥稱為「紅毛土」、火柴稱為「番仔火」, 此外如番茄等名稱的由來,都與十七世紀時占領臺灣南部,而後統 治全臺的哪一個國家有關? (A)葡萄牙 (B)荷蘭 (C)西班牙 

(7)

(D)日本。 5. ( )《安平追想曲》是描寫國際競逐時代,一位臺灣混血少女的故事,她在思念情郎的 同時,也回憶起行蹤不明的外國船醫父親:「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思 情郎想自己,不知爹親二十年,思念想欲見,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做遺記……」關於此 首歌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此歌曲的時代背景應發生在十五世紀 (B)「金十字」 指的是少女的父親信奉天主教 (C)歌中描述的故事發生在安平,當時統治臺灣的外國人曾 在此建城 (D)少女的父親極可能是西班牙的船醫。

單元三 鄭氏時期的台灣

◎鄭氏父子三代

鄭成功 1.鄭芝龍兒子,南明唐王賜姓朱,被稱為「國姓爺」,桂王時被封為「延平郡 王」。 ※南明諸王有福王、魯王、唐王、桂王。 2.原以金、廈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後將根據地移至台灣。 3.西元 1661 年自鹿耳門登陸,1662 年將荷蘭人趕出台灣,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 漢人政權。 4.來台不到一年即病逝(1662.5)。 鄭經 1.鄭氏對台的經營,多在此時期,由鄭氏諸葛陳永華輔佐。 2.西元 1674 年出兵福建、廣東,參與三藩之亂,後兵敗退回台灣。 鄭克塽 鄭氏王朝的最後一代,1683 年(康熙 22 年),施琅贏得澎湖大戰,攻取台灣,鄭

(8)

氏政權結束。

◎牛刀小試一

1. ( )一幅描述某位抗清英雄的對聯寫著:「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中,創基業在山窮 水盡,復父書辭嚴意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堯日舜天。」關於此對聯,下列敘述何者正 確? (A)此對聯可能出現於延平郡王祠中 (B)賜此位英雄「國姓」的為明朝崇禎皇帝  (C)「復父書辭嚴意正」的「父」是指鄭經 (D)「創基業在山窮水盡」是指此位英雄最後 選擇廈門作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 2. ( )「鄭氏王國的末代君主繼任為延平郡王時,才十二幾歲,根本沒有足夠能力治理國 家,最後向清朝投降。」上段資料是描述何者的事蹟? (A)鄭經 (B)鄭成功 (C)鄭克塽 (D)鄭芝龍。 3. ( )當臺灣歷史進入荷蘭人統治時期時,中國大陸正處於哪兩個政權更替之時? (A) 唐、宋 (B)宋、元 (C)元、明 (D)明、清。 4. ( )鄭經治理臺灣期間,曾經利用戰亂乘機進兵中國。請問:這個事件為下列何者?  (A)郭懷一事件 (B)進行鎖國政策 (C)葡萄牙人進占澳門 (D)三藩之亂。

◎治台措施

行政制度 文教制度 1.鄭經時期,台南建立孔廟,明倫堂為全台首學。 2.實施科舉考試,作為任官依據。 3.奠下漢人文化在台發展的基礎。 屯墾與貿易 (鄭氏家族的 兩大經濟命 脈) 1.屯墾: (1)目的:為解決軍民糧食不足問題。 (2)開始:鄭成功時期 (3)方法:分為官墾、民墾和軍屯(寓兵 於農),現在台灣有許多地名和軍屯 有關,如前鎮、左營、林鳳營等。 (4)區域:南部為主,北部零星發展。 2.貿易狀況:如右圖所示 ※清朝為防正視而實施海禁政策,因而 鄭氏對中國貿易為走私貿易。 天興縣(台南以北) 東都 (台灣) 承天府 鄭成功 萬年縣(台南以南) 天興州(台南以北) 鄭經 東寧 (台灣) 承天府 萬年州(台南以南)

(9)

◎牛刀小試二

1. ( )清領時期,臺灣府城是全臺最繁榮的地方,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鄭氏治臺 時期,此處亦為臺灣最高統治中心的所在地。府城為現今哪一個都市? (A)臺北 (B)臺 中 (C)臺南 (D)高雄。 2. ( )鄭氏治臺時期,建立臺灣第一座孔廟,此座孔廟座落於今日何處? (A)淡水 (B) 鹿港 (C)臺南 (D)澎湖。 3. ( )鄭成功登陸臺灣之初,所面臨最大的問題為糧食不足,原因除了當時臺灣農業尚不 發達,還包括下列哪一原因? (A)自然環境惡劣 (B)農村人口不足 (C)來臺人數驟增  (D)連年發生風災。 4. ( )鄭氏政權之所以能在臺灣獨自抗清長達 21 年之久,主要是依靠下列哪一項資源? (A)漢人政治制度的移入 (B)海上貿易的興盛 (C)豐富的礦產資源 (D)文化教育的發達。 5. ( )鄭成功攻克臺灣後,清政府斷絕沿海居民與鄭氏往來,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使臺灣 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一度斷絕。清政府對臺灣實施的上述政策為何? (A)海禁政策  (B)鎖國政策 (C)放任政策 (D)限商政策。

單元四 清領前期的台灣

◎「為防台而治台」—消極

棄留爭議 1.施琅以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戰略地位重要,主張保留台灣。 2.康熙 23 年(1684),台灣納為清朝版圖,歸福建省管轄。 渡台禁令 1.限制:來台要申請照單、禁止攜眷、禁止廣東人來台。 2.影響: (1)偷渡者眾,尤其以福建、廣東兩省居多(因這兩省山多平原少,人口過多,謀 生不易)。 →「六死三留一回頭」、「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橫渡黑水溝的不易) (2)男多女少,漢人男子大多娶平埔族女子為妻。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 (3)羅漢腳(無家眷,無固定職業的男子)充斥,社會治安惡化。 劃界封山 1.禁止進入土牛溝(土牛線)以東的區域。 2.前期實際統治區域:台灣西部和噶瑪蘭地區。

◎行政區劃分

康熙:一府三縣 雍正:一府四縣二廳 乾隆:改諸羅為嘉義 嘉慶:一府四縣三廳

(10)

因「朱一貴事件」而 增加。 因「林爽文事件」而 改變。 因拓墾範圍擴大到宜蘭 (吳沙)、海盜侵擾而增 加。

◎牛刀小試一

1. ( )在臺灣的棄留問題爭議上,施琅的主張較傾向於何者? (A)保留 (B)放棄 (C)賤 賣 (D)孤立。 2. ( )瑪麗正翻閱《臺灣歷史漫畫集》一書,在書中 的某個章節,出現了如右圖的漫畫,根據圖中的內容 判斷,這個章節的名稱,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荷 治時期的渡臺限制 (B)鄭氏時期的來臺政策 (C)清領 前期的渡臺禁令 (D)清領後期的開港通商。 3. ( )清朝統治臺灣後,為了避免臺灣成為反清基地 或犯罪者的聚集地,清廷採取何種措施? (A)漢人需 要經過申請方可來臺 (B)調集重兵於臺灣防守 (C)廣 設行政單位,增強對地方的控制 (D)將漢人大量遷回 內地。 4. ( )右圖為臺灣史上一張臺灣行政區劃圖。請問:此行政區劃與 下列哪一歷史事件關係最為密切? (A)鄭成功打敗荷蘭人 (B)鄭克 塽向清廷投降 (C)朱一貴事件的發生 (D)海盜侵擾臺灣沿海。 5. ( )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漢人陸續移民來臺,當時移居臺灣 的漢人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何處? (A)福建、廣東 (B)廣東、廣西 (C)浙江、福建 (D)江蘇、浙江。

◎經濟發展

農業 土地開墾 1.番地:移民漢人向原住民承租土地,繳交番租,承租戶有時會轉 租出去,形成「一田二主」或「一田三主」的現象;但漢人常會 欺騙或強佔土地,平埔族的生存空間日漸受到壓縮。 2.有主地:清領台灣前,已經移居台灣漢人的土地。 3.無主地:名義上為公有地,墾戶向官府申請開墾執照,取得墾 號,很多是多人合資,一同開墾,如墾號「陳賴章」(台北地區)、 「金廣福」(新竹北埔地區)。 水利灌溉 (開墾的首要條件) 1.原因:台灣地區地勢陡峭、東西窄、河川短,雨量雖多,但容易 直流入海。

(11)

2.代表:瑠公圳(台北,郭錫瑠)、八堡圳(彰化,施世榜)、貓霧捒圳 (台中,原漢一同修築)、曹公圳(高雄鳳山,曹謹)。 3.生產作物:稻米、甘蔗 商業 1.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最密切,進出口狀況如右圖: 2.組織:郊、行郊 (1)貿易區域劃分: 北郊(台灣以北的城市,如天津、煙臺、上海) 南郊(台灣以南的城市,如廈門、漳州、泉州) 廈郊、泉郊。 (2)商品類別劃分:米郊、糖郊、布郊。 3.方式:航運為主 「一府(台南鹿耳門)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 →這些港口因淤積或不敵列強競爭,在清領後 期逐漸沒落。

◎牛刀小試二

1. ( )清領時期,臺灣由於水利設施改善,使稻米產量大幅增加,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其中灌溉臺北地區的水利設施為何? (A)瑠公圳 (B)八堡圳 (C)猫霧拺圳 (D)曹公圳。 2. ( )現今鹿港某事務所的店門嵌有「泉郊會館」四個字,此地原為清領時期鹿港八郊之 一的「金長順」。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郊」的功能在於穩定貨品價格、避免同業 削價競爭 (B)「泉郊」是以貿易商品的種類做劃分 (C)鹿港相當繁榮,當時有「一鹿二 府三艋舺」之稱 (D)泉郊的商人貿易地區在天津、煙臺一帶。 3. ( )艋舺因地理位置優越,舊時成為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地,當時水路可直通大科崁(今 桃園大溪)。「艋舺」名稱源於平埔族稱呼獨木舟的音譯,漢人來此後,看到獨木舟成群, 便以同音的「艋舺」稱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艋舺即今日的景美一帶 (B)與今日 的臺南、淡水同為當時最興盛的三大港口 (C)艋舺的興盛最早發生在清領時代後期 (D) 艋舺的興起是由於淡水河地利之便。 4. ( )清領前期因為貿易量的增加,臺灣開始有「三大港口」名稱的出現。請問:以下何 者不包含在三大港之內? (A)臺南 (B)淡水 (C)鹿港 (D)艋舺。 5. ( )彰化平原的面積大約是 1074 平方公里,北以烏溪與臺中海岸平原相隔,南以濁水 溪作為劃分彰、雲兩地的界線,這塊土地極為肥沃,現生產全臺六分之一的稻米。十八世 紀在此生活的漢人,可能引用哪一座水利設施的資源灌溉農田? (A)瑠公圳 (B)猫霧拺 圳 (C)八堡圳 (D)曹公圳。

◎社會文化

移民祖籍 1.主要來自福建泉州(約佔 45%)、漳州(約佔 35%)、廣東潮州(約佔 16%,客家人)。 2.分佈:與移民者的原鄉環境有關。 泉州:沿海平原 漳州:內陸平原、丘陵 廣東人:丘陵、臺地、近山區域 治安不佳 1.械鬥:人民之間打群架。 (1)原因:經濟(搶地、水源)、羅漢腳多、公權力不彰。 (2)分類:祖籍(最多,漳泉、閩粵械鬥)、職業 (3)特殊現象:大眾廟、有應公廟、鹿港九曲巷 2.民變:即民變,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12)

(1)原因:苛稅、腐敗官吏、秘密結社(會黨)。 (2)代表:朱一貴事件(康熙年間,稱「中興王」) 林爽文事件(乾隆年間,規模最大,建元「順天」)→平定後,乾隆建碑於赤崁 樓 戴潮春事件(同治年間,歷時最久) 宗教活動 1.神明信仰 (1)共同信仰:媽祖(航海平安)、王爺(消災去瘟)、土地公(開墾平順)。 (2)原鄉信仰:保生大帝(泉州人)、開漳聖王(漳州人)、三山國王(廣東客家人) 2.祖先祭祀(源自於商朝) (1)唐山祖:同姓不一定有血緣關係,祭祀對象來自於中國。 (2)開台祖:有血緣關係,費用由祖產支付,祭祀對象為來台第一代祖先。 文教發展 1.任官制度:科舉考試。 2.機構: (1)公立:府儒學、縣儒學 (2)私人:義學(教育貧寒子弟)、社學(原住民子弟就讀)、書院(參加科舉考試為目 的)、私塾(啟蒙教育)。 3.早期文教不盛,隨者「經濟改善」,19 世紀的台灣已走向文治社會。

◎牛刀小試三

1. ( )建泓參觀臺南市的赤崁樓古蹟,其中有一排因紀念平定清領前期最大的民變而建立 的石碑。請問:這個石碑與哪一場亂事最有關聯? (A)郭懷一事件 (B)漳泉械鬥 (C) 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2. ( )臺灣諺語:「紅柿上樹頭,羅漢腳目屎流。」比喻男性遊民的日子不好過。請問: 造成上述情形的背景因素為何? (A)省籍矛盾衝突 (B)經濟不景氣 (C)漢人男女比例失 衡 (D)地域觀念衝突。 3. ( )位於新竹縣竹北鄉東平村的問禮堂為客家古厝,乾隆 51 年林先坤號召鄉民協助清 廷平亂,獲頒「褒忠」匾額。道光 11 年林家第三代林繩褒高中武舉人,於次年創建「問 禮堂」。林家祠堂今日為林氏宗親會所在,每年均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請問:下列何者 比較不可能為林家後裔所從事的活動? (A)編纂林家族譜 (B)祭拜祖先林先坤 (C)主辦 開漳聖王祭祀儀式 (D)出錢修建林家祠堂。 4. (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每年舉辦保生文化祭均吸引眾多中外遊客參與,廟宇的建築 亦饒富特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殊榮。關於保生大帝的信仰,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屬於該區域的原鄉信仰 (B)是漳州人主要供奉的神明 (C)為臺 灣各族群共同的信仰 (D)信奉者多來自中國的廣東省。 5. ( )小康住在臺北縣新莊市,平時喜歡逛新莊夜市,一天他走進位於夜市的廣福宮,發 現裡面祭拜的神明是廣東潮州籍民眾的主要信仰。請問:小康造訪的是何種廟宇? (A) 開漳聖王廟 (B)三山國王廟 (C)保生大帝廟 (D)大眾廟。 6. ( )由於漢人移民大多渡海來臺,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上守護神成 為臺灣人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請問:這位海上守護神是下列何者? (A)三山國王 (B) 土地公 (C)有應公 (D)媽祖。

(13)

單元五 清領後期的台灣

◎開港通商

原因 1858 年英法聯軍後簽訂《天津條約》,要求台灣開港通商(因戰略價值、經濟利 益和航海安全)。 港口 雞籠(基隆)、滬尾(淡水)、安平、打狗(高雄) 貿易狀況 1.台灣對外貿易迅速成長,由原來轉口貿易角色轉變為國際貿易。 2.外商紛紛在通商口岸設立「洋行」,控制台灣的進出口貿易。 3.對外貿易如下圖: 4.台灣三寶: (1)茶(54%):產地在北部丘陵,在大稻埕加工後,由淡水出口。 (2)糖(36%):產地在南部平原,多由打狗出口。 (3)樟腦(4%):產地在中北部山區,塑膠原料,產量曾達世界第一;也促成大溪、 集集等山區市鎮的崛起。 →西元 1878 年,台灣地區貿易由入超轉為「出超」。

(14)

茶葉出口為第一名,使台灣經濟重心移至北部。 西方文化 「再」傳 入 1.基督教再度進入台灣,尤其以長老教會影響最大。 2.北部以馬偕為主,南部則是馬雅各。 3.利用醫療和教育的方式傳教,如馬偕的偕醫館、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和馬雅各 的西醫醫館(今台南新樓醫院)。

◎牛刀小試一

1. ( )十九世紀有「北臺第二富豪」之稱的李春生,擔任寶順洋行總辦,經營開港後臺灣 最大宗的出口品。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李春生經營蔗糖的外銷 (B)李春生經營的商 品由安平出口 (C)寶順洋行為外國商人貿易之所 (D)李春生財源廣進時應是在清領前期。 2. ( )馬偕牧師是臺灣北部著名的長老教會傳教士,他以醫病救人,興辦學校為傳教方式。 請問:馬偕牧師是下列哪一時期來臺灣的傳教士? (A)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 (B)西班牙 占領北臺灣時期 (C)清領前期 (D)清領後期。 3. ( )臺灣開港通商前,艋舺曾是臺灣貿易興盛的港口之一。到了清領後期,艋舺逐漸沒 落,繼之而起的是臺北大稻埕的興盛。請問:大稻埕的崛起,與下列哪一項商品有著密切 的關係? (A)鴉片 (B)茶葉 (C)稻米 (D)蔗糖。 4. ( )臺灣開港通商後,貿易的性質也不斷改變,當時主要的進口貨品為何? (A)茶葉 (B)樟腦 (C)鴉片 (D)棉織品。 5. ( )清領時期,商人李春生由中國大陸引進優良茶樹種欲種植於臺灣,由於茶樹喜愛生 長於排水良好,雲霧繚繞的丘陵地帶,因此他應該在臺灣哪一地區推廣種植,成功的機率 才比較高? (A)東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6. ( )小真將清領後期臺灣重要經濟作物的出口整理成下表,表格中的哪個項目是錯誤而 須修改的部分?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清朝的積極治台

代表 來台原因 施政內容 沈葆楨 1871 年(同治 10 年)牡丹 社事件導致 1874 年(同治 13 年 ) 日 軍 入 侵 台 灣 南 部。 → 承 認日本此 舉為「 保 民義舉」,清朝喪失 藩屬國琉球。

(15)

丁日昌 以福建巡撫的身份來台 劉銘傳 1884 年(光緒 10 年)中法 戰爭,戰火波及基隆、 澎湖。 →1885 年台灣建省, 劉 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清朝喪失藩屬國越南、 緬甸。 劉銘傳將省會設於台北 府,政治重心北移。

◎牛刀小試二

1. ( )右圖為臺灣某一時期的行政區劃,此區劃的形成 與下列哪一事件最有關連? (A)朱一貴事件 (B)海盜 擾民 (C)牡丹社事件 (D)中法戰爭。 2. ( )法令(一):廢除渡臺限制,大陸人民得攜帶家眷 移居臺灣。 法令(二):終止劃界封山的政策,允許漢人進入山區開 墾。 法令(三):取消禁止漢人與原住民通婚的規定。 請問:上述法令的出現時機為何? (A)中法戰爭發生後 (B)日軍進犯臺灣後 (C)臺灣開港通商不久 (D)清廷設 置臺灣巡撫這個官職後。 3. ( )「億載金城」俗稱大砲臺,位於臺南市安平區的 南端,為國家一級古蹟,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今 日看來仍覺雄偉壯觀。請問:此古蹟與何人在臺灣的建 設有關? (A)劉銘傳 (B)丁日昌 (C)馬雅各 (D)沈葆 楨。

(16)

4. ( )清領後期,沈葆楨奉命來臺,當時他為了加強海防,曾在安平、旗後、東港等地修 築砲臺,他架設砲臺的地點均位於臺灣哪一地區? (A)北部 (B)南部 (C)東部 (D)離 島。 5. ( )沈葆楨在臺期間,鑑於當時臺灣人口漸多,為方便管理,增加哪一府治理,將行政 區調整為兩府? (A)臺中府 (B)臺灣府 (C)臺北府 (D)臺南府。 6. ( )劉銘傳為了培養洋務人才,以及訓練能操作西式設備的技術人員,在臺灣設立哪兩 種新式學堂? (甲)機器學堂 (乙)電報學堂 (丙)西學堂 (丁)師範學堂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單元六 日治時期的台灣

◎乙未割台

根據 1894 年(光緒 20 年)甲午戰爭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1895 年)。 台灣的反應 —台灣民主 國 1.時間:1895 年 5 月 25 日開始,10 月 19 日劉永福離台結束。 2.組織:末任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劉永福在台南領導。 3.結果:失敗 →5 月 29 日日軍自澳底(東北角)登陸。 →6 月 17 日日本於台北城舉辦始政典禮。 →11 月 17 日日人控制台灣全島。

◎牛刀小試一

1. ( )「西元 1895 年是決定臺灣命運的一年。4 月分的臺灣春天降臨,然而卻充滿了惶惑 與不安,因為對岸的祖國,在戰敗後,已將臺灣拋棄。面對新來的主人及臺灣未卜的將來, 臺灣巡撫在府衙中一籌莫展。」根據本文所述,西元 1895 年為何是決定臺灣命運的一年?  (A)臺灣自此開港,外人充斥島上 (B)臺灣自此自治,與中國斷絕關係 (C)臺灣自此由 日本殖民統治,長達 51 年 (D)臺灣人自此可到日本觀光。 2. ( )臺灣民主國時期,推選何人為總統,來領導民眾,對抗日本的入侵,最後卻黯然離 臺? (A)丘逢甲 (B)唐景崧 (C)劉銘傳 (D)沈葆楨。 3. ( )臺灣抗日義軍被圍困在諸羅山時,以歌唱出心中悲憤:「嘿!嘿!嘿都一隻鳥仔哮 啾啾。哭到三更一又半暝(鳥兒在半夜仰空悲號)找無巢,嘿!嘿!嘿都什麼人啊甲我撞破 一個巢?乎阮抓著不放伊甘休,荷嘿荷。」請問:依據上述臺灣割日後,民眾有「哭到三 更一又半暝」的感慨,說明此抗日行動最後結果為何? (A)臺灣民主國成立 (B)清軍入 侵朝鮮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C)清廷曾試圖挽回臺灣,派兵協助臺灣義軍抗日 (D) 日本出動大軍鎮壓,臺灣民主國瓦解。

◎抗日行動

武裝抗日 前期 (1895~1902 ) 沒有組織的游擊性抗日 (1)1897 年乃木希典總督採用的「三段警備制」(將台灣依治安狀況分為 三區,分別由軍隊、憲兵、警察管轄)效果有限。 (2)1898 年兒玉源太郎總督採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建議,進行「鎮撫兼 施」,總算解決游擊性抗日。 後期 1.民族革命性質:受中國革命運動的影響,以羅福星領導的「苗栗事

(17)

(1907~1915 ) 件」為代表。 2.具有宗教性質:以余清芳領導的「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玉 井事件)為代表。 →所有事件皆在日本鎮壓下失敗,後來因為噍吧哖事件犧牲人數太多, 以及一戰後民族自決的風潮影響,抗日運動轉為非武裝性質。 原住民抗日 1.代表:賽德克族莫那魯道帶領的「霧社事件」(1930 年) 2.原因:日本對高山族區域的壓迫(如勞役過重)和山區警察的管理不 當。 3.結果:因日本以毒氣襲擊霧社社民而宣告失敗,但也使日本開始檢討 對原住民的政策。 非武裝的 政治社會 運動 (1920 年 代開始) 原因 1.武裝抗日傷亡不小。 2.一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思潮。 活動與組織 名稱 時間 領導者 訴求、結果 台灣議會 設置請願 運動 1921~1934 年 , 共 請 願 15 次 林 獻 堂 、 蔣渭水 日本不採納,但喚醒台人的政 治、社會、文化意識。 台灣文化 協會 1921 年成立 蔣 渭 水 創 立 , 林 獻 堂 擔 任 總 理 發行《台灣民報》、設讀報社和 辦演講,達到啟迪民智,喚起民 族意識和改良社會風氣。 台灣民眾 黨 1927~1931 , 為 台 灣 第 一 個 合 法 的 政黨 蔣渭水 推廣民權、民治觀念,為農工爭 取權益。 台灣地方 自治聯盟 1930~1937 蔡 培 火 、 楊肇嘉 1935 年,日本同意進行有財產 限制的選舉,地方議員的名額一 半官派,一半民選。 ☆所有的活動,皆在戰爭白熱化,日本治台進入皇民化運動後宣告結 束。 貢獻 將自治、普選、參政權和民主的觀念普及社會。

◎牛刀小試二

1. ( )(甲)霧社事件 (乙)牡丹社事件 (丙)西來庵事件 (丁)苗栗事件。上列是有關日本人與臺人之 間的重大衝突事件,依照發生地點,由北向南排列為何?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丙乙。 2. ( )臺灣文化協會在全臺各地設立什麼機構,提供各種中外報紙雜誌,讓人閱讀? (A)讀書會 (B)討論會 (C)讀報社 (D)圖書社。 3. ( )茂伯想了解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史實,他可以閱讀下列哪些人的傳記? (A)劉銘傳、 丁日昌 (B)羅福星、余清芳 (C)沈葆楨、劉永福 (D)朱一貴、林爽文。 4. ( )日治時期,余清芳所策畫的抗日事件,因為偷襲了噍吧哖警察派出所,故又稱噍吧哖事件, 而噍吧哖位於臺灣何處? (A)臺北土城 (B)高雄甲仙 (C)雲林北港 (D)臺南玉井。 5. ( )關於日治時期林獻堂所發起的請願運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其發起的源由與中日戰 爭後的思潮有關 (B)共發動 10 次的連署請願 (C)主要目的是爭取設立「臺灣議會」 

(18)

(D)其訴求最後得到日本國會的採納。 6. ( )「從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他回到故鄉宜蘭的醫院實習。……他曾在報上發表一篇『臨床 講義』,認為臺人得了『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請問:這段文字描述的「他」是指 下列何人? (A)林獻堂 (B)蔣渭水 (C)余清芳 (D)羅福星。

◎日本治台—政治制度

中央— 總督專制 總督擁有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六三法(台灣總督可以制定與日本法律具有同 等效力的律令)更授予立法權。 地方—警察和 保甲強力控制 1.1920 年代後行政區劃以州、廳為主,地方長官皆為官派。 2.警察制度的引進:比例較日本和朝鮮地區高,地方的任何事務警察都會介入 (如維護公共秩序、協助行政、執行經濟統制),台人稱之為大人。 3.保甲制度: (1)沿用清朝的地方自衛組織。 (2)保正和甲長的任務是輔佐警察。 (3)保甲內的民眾共同負連坐責任。 (4)保甲內的「壯丁團」協助救災和鎮壓抗日份子。 政策演變 1.漸進主義時期(又稱為無方針主義):1895~1919 (1)武官擔任總督,武力鎮壓抗日行動。 (2)研究台灣舊慣以籠絡台灣人。 2.內地延長主義(又稱同化政策):1919~1937 (1)原因:受一戰後民族自決思潮影響,台人展開政治社會運動。 (2)文官擔任總督,標榜「日台合一」,強調日台共學,但實施不確實。 3.皇民化運動:1937~1945 (1)原因:1937 年(民國 26 年)七七事變爆發,中日戰爭開始,台灣人必須完全配 合日本作戰。 (2)武官擔任總督,要台人說日語(確實做到的家庭會被頒與「國語家庭」認證 書)、改日姓,穿和服,拜神社。甚至要求台人從軍(台籍日本兵),更於 1945 年實施徵兵制。此外,大量台灣和朝鮮慰安婦被徵召前往戰區。

◎牛刀小試三

1. ( )一次大戰後,臺灣知識分子受到「民族自決」風潮的影響,開始向日本政府爭取臺 人的政治權利,日本當局為了避免風潮擴大,因而推行哪項政策,意圖以日本的法律制度 來同化臺人? (A)皇民化運動 (B)地方自治 (C)漸進主義 (D)內地延長主義。 2. ( )小樂的阿公跟他說:「小時候我們被總督府通知要改姓名,所以我的名字就改為木 村俊雄……。」請問:這應該與日治時期哪一個政策有關? (A)保甲制度 (B)《六三 法》 (C)警察制度 (D)皇民化運動。 3. ( )下列關於皇民化時期臺灣人民的生活描述,哪些是符合史實的? (甲)許多臺人擁有 日本姓名 (乙)臺人被要求到神社參拜 (丙)學校仍以教授漢語為主(丁)臺灣傳統戲曲隨處可 見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4. ( )日治時代,《六三法》是總督立法權的法源,也是日本統治臺灣一切的法律根源。 下列對於《六三法》的敘述,何者錯誤? (A)授權總督自行頒布法律 (B)總督因此集大 權於一身 (C)讓地方上擁有自治權 (D)可以用來鎮壓臺灣人民抗日運動的法律。

(19)

◎日本治台—經濟建設

基礎建設 1.實施土地調查,充分瞭解可利用的土地狀況(包含原住民居住區域)。 2.修築公路、設立郵便局,1908 年縱貫鐵路通車(基隆—高雄),整建基隆和高雄 港。此外,內線鐵路的興建(如阿里山鐵路)目的是要運送木材或礦產。 3.貨幣由台灣銀行發行,度量衡採用公制單位。 4.1905 年實施第一次人口普查,1915 年後每 5 年舉辦一次普查。 前期—農業台 灣,工業日本 1.時間:1930 年代以前 2.重要指標:1922 年磯永吉研發蓬萊米,1930 年八田與一完成的嘉南大圳。 3.作物:稻米和蔗糖,新式糖廠和日本會社掌握台灣的糖業,台灣成為糖業王 國。 後期—工業台 灣,農業南洋 1.時間:1930 年代以後,配合日本「南進政策」,台灣為南進的補給基地。 2.重要指標:1934 年完成的日月潭發電廠 3.成就:除軍事工業,輕工業也顯著成長,台灣成為半農業半工業的社會。

◎牛刀小試四

1. ( )阿勇是一位日治時期住在臺灣的年輕人,下列何者有可能是他會從事的行為?  (A)參加郊商的訓練活動 (B)將自己種植的甘蔗賣給新式糖廠 (C)參與曹公圳的興建工程 (D)與同鄉死黨一起參加分類械鬥。 2. ( )在一本介紹臺灣紙幣的書上,有一張如右圖的紙幣,紙 幣上印有「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和「臺灣銀行券」等字 樣。請問:關於這張紙幣,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是日治 時期時的紙幣 (B)由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金融機構所發行  (C)為南進政策之一 (D)目的是為促進日、臺間的經濟交易。 3. ( )下圖為臺灣稻米年產量及出口數量圖。圖中稻米的年產 量與出口量的大增,應與下列哪一項事實有關? (A)總督府採行「工業日本,農業臺 灣」的分工 (B)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工農並重」政策 (C)二次大戰末期,總督府實 施的重要物資配給制度 (D)總督府開始發展「農業南洋,工業臺灣」的國防軍需工業。 4. ( )日本占領臺灣後,便積極投入各項基礎建設,一九三○年代更將臺灣視為前進何處 的基地? (A)東洋 (B)西洋 (C)南洋 (D)北洋。

◎日本治台—教育政策

目的 同化台灣及推動產業的工具。 原則 差別待遇,隔離政策。 分級 教育 19 高等 教育 台北帝國大學 ( 今台大 ) 赴日留學 1928 年為在台日人和南進研究而 設立,台人名額不多,入學不易。 日本國內大學提供台人

(20)

重要 政策 1941 ☆ 年,因應皇民化運動,將所有初等教育學校改名為「國民學校」。 1943 ☆ 年,日本在台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牛刀小試五

1. ( )為了有效發展與利用臺灣的產業與人員,因而在教育上重視實用原則;下列何者為 臺人可以選擇就讀的科系? (A)歷史 (B)法律 (C)政治 (D)醫學。 2. ( )有關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特色,下列哪一個對應的教育設施是正確的? (A)小學 校─教育失學民眾簡易日語,以推廣日語 (B)臺中中學校─日治時期臺人子弟的初等教育 學校 (C)師範學校─培養教授日語為主的教師 (D)臺北帝國大學─臺灣人主要升學的管 道。 3. ( )西元 1926 年,陳先生與一群朋友由基隆上船,到日本接受大學教育。當時像他們 這樣離鄉背井,渡洋求學的人還有很多。請問:下列哪一項原因造成當時此種風潮?  (A)臺人在臺灣升學不易 (B)日本教育制度較為公平 (C)臺灣沒有高等教育學校 (D)日 本倡導學術研究政策。 4. (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分為小學校、公學校及蕃人公學校等三種系統,這是因 為日人的教育政策的哪一個特點所導致的結果? (A)差別待遇 (B)皇民化 (C)因材施教 (D)漢番一致。

◎日本治台—社會的變遷

移風 易俗 ☆三大陋習的改進(由警察和保甲推動) (1)嚴禁纏足:台人黃玉偕成立天然足會,1910 年起普遍解放,此舉使女性也能從事生 初等 教育 中等 教育 小學校 公學校 蕃人公學校 在台日人,內 容同日本本國 台人,內容為日語和生活知識 原住民,內容為日語和生活知識 國語講習所 想學日語的一 般民眾 中學校 職業學校 為在台日人設立,即今國高 中。台中州立中學校為台人 出資設立。 實用原則,為培養初級技術人 才而設立,師範學校是為培養 公學校教師。

(21)

產工作。 (2)禁止辮髮:斷髮也帶動服裝的改變,台人流行穿著西式或日式服裝。 (3)鴉片漸禁:已經上癮的民眾向政府購買鴉片,尚未上癮的民眾嚴禁吸食鴉片。 觀念 建立 1.現代衛生觀念:作法有建立西式醫院、架設自來水管線、定期實施環境清潔活動等, 也因為衛生環境的改善,使得日治時間人口大量增加(屬於自然增加)。 2.守法觀念:引進現代司法制度,違法會經法院審判後才會進行處罰。 3.守時觀念:引進標準時間制(24 小時),車站一定擺置時鐘,訂 6 月 10 日為「時の紀念 日」;星期制(週休一日)的引進也讓台人有休閒活動的觀念。

◎牛刀小試六

1. ( )臺灣總督府建立守法觀念的方法有哪些? (甲)以警察和保甲嚴密控制社會 (乙)透過 教育灌輸法治觀念 (丙)司法絕對公正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2. ( )下列何者不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A)有效防治傳染病 (B)加強公共衛生 (C)改善產業 (D)日人大量湧進。 3. ( )傳統的中國社會中,若班車延誤稱「誤點」;但日人治臺時改稱為「慢分」,這是 指哪一觀念的改變? (A)時間觀念的建立 (B)手錶普及化,人人容易知道時間 (C)日本 人守法,班車極少延誤 (D)人們進入工商時代自然分秒必爭。

單元七 中華民國在台灣

◎台灣的回歸與初期的統治

依據 1.開羅會議:西元 1943 年中(蔣中正)、美(羅斯福)、英(邱吉爾)召開,會中聲明 日本在戰後必須將台、澎、東北歸還中國。 2.二戰結束,日本戰敗:西元 1945 年(民國 34 年)8 月日本無條件投降,10 月 25 日由陳儀代表中國,於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收台灣。 台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 1.行政長官—陳儀,擁有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大權,形同日治時期總督。 2.施政失當 (1)人事任用以大陸來台人士擔任為主,軍警貪腐嚴重。 (2)沿用日本統制經濟和專賣制度。 (3)沒有有效處理兩岸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 (4)將台灣物資送至中國支援國共內戰,引發嚴重通貨膨脹。 二二八事件 1.時間:民國 36 年 2 月 27 日 2.導火線:菸酒公賣局查緝私煙不當,但真正原因為陳儀施政不當。 3.過程:抗議民眾佔領廣播電台(今二二八公園內)→全台出現抗議行動→各縣市 代表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協助陳儀→3 月國軍來台鎮壓→開始進行

(22)

清鄉。 4.結果: (1)魏道明取代陳儀,台灣省政府取代長官公署。 (2)菁英份子被犧牲,形成長期省籍情結。 5.補救:80 年代政府公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民國 84 年李登輝總統對受 害家屬道歉。

◎牛刀小試一

1. ( )近年來,臺灣在 2 月 28 日這一天,政府與民間皆會舉辦活動悼念「二二八事件」中 的受難者。請問:此事件發生的當時,實際負責執行臺灣政務的最高行政單位為下列何者?  (A)國民政府 (B)臺灣省政府 (C)臺灣總督府 (D)行政長官公署。 2. (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中日兩國於臺北市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臺北市公會堂即今日 何處? (A)中正紀念堂 (B)中山堂 (C)國父紀念館 (D)228 紀念公園。 3. ( )下列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敘述,何者錯誤? (A)查緝走私茶葉而引起 (B)此偶 發事件演變成全島性反政府行動和省籍衝突 (C)造成許多社會菁英被捕殺或遭冤枉下獄的 慘劇 (D)對臺灣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4. ( )下列哪一項不是陳儀擔任臺灣行政長官時所實行的政策? (A)限制私人產業 (B) 壟斷民生物資 (C)地方首長任用原住民 (D)實施專賣制度。

◎政府遷台與戒嚴

遷台 1.二戰結束後,中國陷入國共內戰(民國 34~38 年),中共由於蘇聯支援逐日壯大,國民 政府因馬歇爾調停失敗而逐漸失利。 2.民國 36 年開始行憲,並宣告開始動員戡亂,37 年制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總統不受憲法程序限制做緊急處分。 3.民國 38 年底國民政府播遷至台灣。 戒嚴 公布 為確保台灣地區安全,38 年 5 月由台灣省主席陳誠公布,戒嚴令限制人民 言論、出版、集會和結社自由。 白色恐怖 民國 40、50 年代,情治單位不依法律程序統治,使政治案件倍增,政治犯 多達 14 萬人,最有名的案件為雷震案(辦《自由中國》雜誌,欲籌組中國 民主黨而被判入獄)。 美麗島 事件 民國 60 年代,人民對政治民主的要求提高,《美麗島》雜誌社成員於 68 年 12 月 10 日世界人權日進行遊行,要求政府開放政治。 →許多黨外人士被捕(如陳菊、呂秀蓮等),民國 75 年,黨外人士於圓山飯 店成立民主進步黨。 邁向民主 1.民國 39 年,縣市長和縣市民意代表選舉,開始實施地方自治。 2.民國 76 年 7 月,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 3.野百合學運:1990 年(民國 79 年)由學生發起,訴求取消臨時條款和解散 萬年國會。 →民國 80 年,李登輝總統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民國 80 年國民大會全面改 選,81 年,立法委員全面改選。

(23)

4.民國 83 年,省長、直轄市市長民選。 →民國 87 年精省,不再選舉省長,宋楚瑜先生為唯一一任民選台灣省長。 5.民國 85 年,總統、副總統民選(李登輝、連戰);89 年,陳水扁當選為總 統,中華民國首次出現政黨輪替。

◎牛刀小試二

1. ( )拍雄是一位生活在民國七十年代的臺灣青年,下列何者有可能是他當時的經歷?  (A)參與總統選舉的投票 (B)閱讀政府解除戒嚴的公告 (C)在國軍清鄉期間被捕入獄  (D)在報上看到直轄市市長直接民選的報導。 2. ( )民國四十年代,有一群知識分子創辦了一份刊物,內容不斷宣揚自由民主與政黨政 治的思想。請問:這份刊物是指下列何者? (A)《臺灣新報》 (B)《臺灣民報》 (C) 《民眾日報》 (D)《自由中國》。 3. ( )下列何者不可能是一位民國三十年代的臺灣人所經歷的事? (A)遇到盟軍轟炸, 僥倖大難不死 (B)為避免受二二八事件波及而逃到鄉下 (C)投票選舉首任民選的縣長  (D)在美麗島事件中遭到牽連而被逮捕。 4. ( )民國四、五十年代,在戒嚴體制下,情治單位常以「反叛政府」、「為匪宣傳」等 藉口,任意逮捕異議分子,造成許多冤獄,造成何者的出現? (A)二二八事件 (B)苗栗 事件 (C)白色恐怖 (D)霧社事件。 5. ( )《憲法》最主要的精神即是保障人民的權利義務,然而在實施戒嚴時卻有哪些自由 被限制? (甲)出版 (乙)集會結社 (丙)言論 (丁)工作 (戊)生存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丙 (D)甲乙丙丁。

◎外交與兩岸關係

外 交 進 展 鞏固 外交 (38~60 ) 1.韓戰爆發(民國 39),美國將台 灣納為反共防衛的一環,民國 43 年與台灣簽訂《中美共同 防禦條約》,第七艦隊協防台 灣;民國 40~54 年,提供台灣 經濟援助(美援)。 2.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 府。 兩岸 關係 武力 對抗 (38~68 ) 光復大陸 ( 我 ) VS 武力解放台灣 →民國 38 年「古寧頭」戰役 民國 47 年「八二三炮戰」 彈性 外交 (60~76 ) 1.民國 60 年,中華民國退出聯 合國。 2.為了解決外交困境,改採取與 無邦交國家實質的外交關係。 3.民國 61 年中日斷交。68 年中 美斷交,另以《台灣關係法》 維持雙方關係。 4.仍然堅持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 合法政府。 政治 對峙 (68~76 ) 轉變原因:中共與美國建交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我 ) VS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 →對岸提「三通四流」(通商、 通郵、通航),我方以三不 政 策 回 應 ( 不 接 觸 、 不 談 判、不妥協)。 務實 外交 (77~~) 1. 民 國 77 年 由 李 登 輝 總 統 提 出。 2.以經濟實力為後盾,與各國發 展經貿、文化實質關係。 3.承認中共為合法政權,中華民 兩岸 交流 (76~~) 轉變原因:台灣解嚴 →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行政院設立「大陸委員會」 處理兩岸事宜。 ☆「海基會」以民間單位協助

(24)

國現在為兩政權分治狀態。 4.持續爭取加入國際組織,目前 加 入 WTO( 世 界 貿 易 組 織)、APEC(亞太經合會)。 政 府 , 對 岸 則 成 立 「 海 協 會」處理。 ☆民國 90 年開始實施金、馬小 三通,97 年兩岸正式大三 通。 ☆民國 94 年,中共《反分裂國 家法》不排除武力犯台,依 舊將台灣視為內政的一環。

◎牛刀小試三

1. ( )中共屢次在國際上打壓中華民國,我國政府卻總是以何種力量來打破中共的外交封 鎖? (A)聯合國 (B)軍事力量 (C)經濟實力 (D)科學技術。 2. ( )阿佩的爸爸到大陸經商,不小心遺失證件,家人很心急,只好向處理對大陸日常交 流事務的民間機構請求協助。請問:這是指下列哪一機構? (A)海協會 (B)海基會 (C) 陸委會 (D)國統會。 3. ( )一九五○年代,中共總理周恩來曾經發表一篇措詞極為強硬的聲明,內容強調美國 與臺灣簽定的這個協定是干涉中國內政,並試圖割裂中國領土,中國將無法容忍此一條約, 中國必將有所行動。請問:這應該是哪個條約? (A)《國家統一綱領》 (B) 《中美共同 防禦條約》 (C)《中美貿易合作協定》 (D)《動員戡亂時期條款》。 4. ( )國民政府遷來臺灣,風雨飄搖之際,哪個國家曾經為了防止共產勢力擴張,而派艦 隊巡防臺灣海峽? (A)英國 (B)法國 (C)日本 (D)美國。 5. ( )兩岸關係的發展逐漸從政治對峙到民間交流,這與下列哪一項政策的推行無關?  (A)開放探親 (B)文化交流 (C)軍事交流 (D)經濟交流。

◎經濟發展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民國 38 年實施,地主收租最高只能收 37.5%,讓佃農得以增加收入。 公地放領 民國 40 年實施,開放公有地,以低價讓佃農購買,逐漸成為自耕農。 耕者有其田 民國 42 年實施,政府徵收地主土地,再以低價讓佃農購買。 經濟建設 進口替代 (40 年代) 1.民生必需品以自產取代進口,提倡愛用國貨。 2.提高農業生產,扶植民生輕工業。 出口導向 (50 年代) 1.經濟產物以「外銷」為主。 2.民國 55 年起,於高雄港和台中港成立「加工出口區」,加速貨物出 口。 3.鼓勵中小企業投資,使台灣轉變為工業為主的經濟型態。 十大建設 (60 年代) 1.兩次的能源危機(因以阿戰爭和兩伊戰爭)導致經濟不景氣。 2.由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提出,國家舉債,進行大型公共工程。 3.十項建設以交通為主:

(25)

4.經濟起飛,台灣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還有香港、南韓、新加坡)。 高科技產業 (70 年代後) 1.轉變原因:經濟起飛,工資高漲,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不利於傳統 以勞力密集為主的輕工業。 2.政府推動產業升級,以民國 69 年成立的竹科為指標。 3.傳統產業外移至東南亞、中國大陸或引進外勞補缺人力。 目標:自由化、國際化 民國 80 年加入 APEC、民國 91 年加入 WTO。

◎牛刀小試四

1. ( )臺灣光復後,實施多項土地改革,包括:(甲)三七五減租 (乙)耕者有其田 (丙)公地 放領。如果依照推行時間順序排列,下列哪一是正確的?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 甲乙 (D)丙乙甲。 2. ( )「Made in Taiwan」表示是臺灣製造的產品,其中有許多「世界第一」的頭銜,如 一九六○年代的鞋子、雨傘、毛衣、自行車、電扇、黑白電視機、計算機等,一直到一九 九○年代的高科技產品如滑鼠、鍵盤、掃描器、主機板、網路卡、數據機等,產量都是世 界 NO.1。請問:這與政府曾經設立哪些特區推動產業發展有密切的關聯? (甲)經濟特區 (乙)高雄加工出口區 (丙)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乙丙。 3. ( )前總統李登輝說:「臺灣之所以能夠在和平中完成政治改革,主要是以穩定的經濟 發展為基礎。」而奠定經濟穩定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為何? (A)實施地方自治 (B)推動 土地改革 (C)推展務實外交 (D)促進行政革新。 4. ( )臺南的大雄想到夏威夷去度假,他先坐著電氣化的火車到桃園後,再從桃園國際機 場坐飛機出國。請問電氣化火車和國際機場都是在政府的哪一項建設中完成的? (A)四 年經濟建設 (B)十大建設 (C)十二項建設 (D)六年國建。 5. ( )報紙上看到一篇社論,寫的是臺灣的經濟趨勢:「未來臺灣的經濟發展應該是要努 力的達到□□化和□□化。」空格裡面填的應該為何? (A)本土化/自由化 (B)自由化 /國際化 (C)國際化/多元化 (D)自由化/多元化。

◎文化、教育與社會

多元文化 1.40、50 年代:推廣中華文化,實施國語運動。因為被日本統治過,文化深受日 本影響。也因為美國協防台灣,美式文化也成為文化的重要一環。 2.60 年代:因內政(經濟不景氣)和外交(退出聯合國)面臨嚴厲挑戰,大家重新檢視 本土文化,因此掀起鄉土文學的運動,以黃春明為最具代表性作家。 3.隨著外勞的引進,和新住民的移入,東南亞文化也影響到台灣→台灣文化漸趨 多元。 教育 1.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2.70 年代,因應經濟發展,政府大力推廣職業教育。 3.民國 90 年實施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民國 103 年更實施 12 年國民義務教育。

(26)

社會變遷 1.人口發展:(如下圖) 2.開放的社會:社會福利措施的推動,民國 84 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 3.多元的社會:原住民問題受到關注,民國 94 年《原住民族基本法》確認其自治 權。

◎牛刀小試五

1. (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政府以反共復國為基本國策,鼓吹愛國意識,鼓勵大陸來臺 的藝文人士從事創作,促使哪種文化成為主流? (A)臺灣本土文化 (B)日本殖民文化 (C)美國文化 (D)中國傳統文化。 2. ( )ICRT 是目前臺灣頗富知名度的電臺,其播放的熱門音樂,為喜愛美國流行文化的 人士所熱愛。請問:ICRT 最早有可能是何時即存在? (A)光復初期 (B)韓戰爆發後  (C)解嚴後 (D)退出聯合國後。 3. ( )下列有關臺灣史實的敘述,何者錯誤? (A)由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措施失當, 民國 36 年發生「二二八事件」 (B)蔣中正在臺實施戒嚴 (C)民國 57 學年度起,實施 「九年一貫」,以提高國民教育素質 (D)民國 76 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 禁、報禁。

§ 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 §

1.右圖是老師列舉的台灣某時期社會運動,它們共同的訴 求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武裝行動要求獨立 (B)號召民眾扶清抗日 (C)捍衛原住 民的文化 (D)爭取政治參與權利 2.右表中的甲、乙、丙、丁代表不同史前文化的經濟活 動,其中何者最適合用來描述長濱文化? (A)甲 (B)乙 (C)丙 (D)丁 3.歷史老師用右圖投影片講解台灣某個時期的交通建設, 依圖中內容判斷,這應是指下列 哪一時期? (A)荷蘭統治時期 (B)鄭氏統治時期 (C)清朝統治時期 (D)日本統治時期

(27)

4.「某年,美國空軍非臨敵區台灣進行偵察空照,並於年底開始對台 灣各地的市街、車站、糖廠進行轟炸,台灣西部縱貫公路與鐵路受創 嚴重。」上述情況的發生,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韓戰 (B)盧溝橋事變 (C)珍珠港事變 (D)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5.右圖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某時期台灣歷史所畫的示意圖。由圖片內 容推斷,老師最可能是講述何時的歷史? (A)十三世紀 (B)十五世紀 (C)十七世紀 (D)十九世紀 6.右表示台灣在清朝統治後期發展的四個重大關鍵。若依時 間的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丙乙丁 (B)甲乙丁丙 (C)乙甲丙丁 (D)乙丁甲丙

牛刀小試解答:

單元 項目 答案與詳解 一 牛刀小試 一 1(C) 2(B) 3(C)→(甲)磨製改成打製 (丁)金屬器時代發現的器物發現已和其他地 區有密切的交流。 4(A) 5(C) 6(B)→A 選項新石器改成金屬器,C 選項退步改 成進步,D 選項「完全」放棄漁獵是錯誤的。 牛刀小試 二 1(A) 2(A) 3(C) 4(B) 5(C) 二 牛刀小試 一 1(D) 2(B)→A 選項明朝實施海禁是為了防範倭寇,C 選項此為海禁政策,D 選 項海禁政策反而使台澎成為海盜的天堂。 3(A) 4(B) 5(A) 牛刀小試 二 1(B) 2(A) 3(C) 4(B) 5(C)→A 選項改為 17 世紀,B 選項天主教改為基督教,D 選 項西班牙改為荷蘭。 三 牛刀小試 一 1(A)→B 選項崇禎皇帝改為唐王,選項鄭經改為鄭芝龍,D 選項廈門改為台 灣。 2(C) 3(D) 4(D) 牛刀小試 二 1(C) 2(C) 3(C) 4(B)→鄭氏家族依靠屯墾與貿易,得以對抗清朝。 5(A) 四 牛刀小試 一 1(A) 2(C) 3(A) 4(B)→此圖為康熙時期(一府三縣),是發生在施琅攻取台灣,鄭 克塽投降之後。 5(A) 牛刀小試 二 1(A) 2(A)→B 選項貿易商品的種類改為貿易地區,C 選項「一鹿二府」改為 「一府二鹿」,D 選項貿易地區改為泉州。 3(D)→A 選項景美改為萬華,B 選項淡水改為鹿港,C 選項後期改為前期。 4(B) 5(C) 牛刀小試 三 1(C) 2(C) 3(C)→C 選項開漳聖王改為三山國王。 4(A)→B 選項漳州改為泉 州,C 選項此為原鄉信仰,D 選項廣東省改為福建省。 5(B) 6(D) 五 牛刀小試 一 1(C)→A 選項蔗糖改為茶葉,B 選項安平改為淡水,D 選項前期改為後期。 2(D) 3(B) 4(C) 5(D) 6(C)→乙和丙皆改為淡水。 牛刀小試 二 1(D) 2(B)沈葆楨廢除渡台禁令,故要選牡丹社事件後日軍侵台。 3(D) 4(B) 5(C) 6(C)

(28)

六 牛刀小試 一 1(C)→A 選項台灣開港為西元 1858 年,屬清領時期。 2(B) 3(D) 牛刀小試 二 1(D)→甲發生在南投,乙發生在屏東,丙發生在台南,丁發生在苗栗。 2(C) 3(B) 4(D) 5(C)→A 選項要改為一戰後的民族自決思潮,B 選項改為 15 次,D 選 項日本不採納其訴求事項。 6(B)→蔣渭水為宜蘭人,所以五號高速公路建好 後,為了紀念他,取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 牛刀小試 三 1(D) 2(D) 3(A)→丙選項要改為日語,丁選項逐漸減少台灣戲曲。 4(C)→日治 時期從來沒有讓地方擁有自治權。 牛刀小試 四 1(B)→A、C 和 D 選項皆為清領前期。 2(C)→發行貨幣為日治台灣初期即進行 的基礎建設,而非 1930 年代南進政策之一。 3(A)→這張圖關鍵的年代為 1920 年,這是日治台灣前期的經濟建設,所以是「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4(C) 牛刀小試 五 1(D) 2(C)→A 選項是國語講習所,B 選項為中等教育學校,D 選項台人高等教 育主要以留學日本為主。 3(A) 4(A) 牛刀小試 六 1(A) 2(D)→日治時期台灣人口增加屬於自然增加。 3(A) 七 牛刀小試 一 1(D) 2(B) 3(A)→A 選項要改為查緝私煙。 4(C)→C 選項人事任用上以大陸來台 人士為主。 牛刀小試 二 1(B)→A 選項為 80 年代,C 選項為 30 年代,D 選項為 80 年代。 2(D) 3(D)→美 麗島事件發生在 60 年代。 4(C) 5(A) 牛刀小試 三 1(C) 2(A) 3(B) 4(D) 5(C) 牛刀小試 四 1(A)→甲為 38 年,乙為 42 年,丙為 40 年。 2(B)→經濟特區為中國大陸的經 濟政策。 3(B) 4(B) 5(B) 牛刀小試 五 1(D) 2(B) 3(C)→C 選項為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而非九年一貫課程。 103 教育會考試題 1(D)從圖中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可知 此 為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在日治時期推動的政治社會運動。 2(A)長濱文化為舊石器文化代表。乙選項為金屬器時期,丙和丁為新石器時 期。 3(C)從第三個圖,可知此時期的鐵路為基隆到新竹,所以答案是清朝統治後 期。 4(C)從題幹中的縱貫鐵路可知此時為日本統治時期,美國並沒有在盧溝橋事 變發生即參戰,而是在珍珠港事變後才對日宣戰。 5(C)西班牙佔領北台、荷蘭人占領台灣皆在十七世紀國際競爭時期。 6(D)甲:中法戰爭後,1885 年;乙:英法聯軍簽訂天津條約,1858 年;丙: 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1895 年;丁:沈葆楨因為牡丹社事件來 台,1874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加深與 CPTPP區域經濟體交流

淨 FDI 流入對塞國而言代表經濟發展持續動能與國際競爭力。2019 年 FDI 淨流 入達歷史新高 36 億歐元,惟 2020 年僅 29 億歐元,約占 GDP 6.2%,倘扣除該年度

中世日本(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時期)主要的外交工作例由五

人機之間靠著密切的訊息 交流來確保二者之間溝通 良好,此訊息之交流稱為 人機互動,而訊息交流之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他做事一向有自己的想法,從不「隨波逐流」 。 「隨波逐流」是指: (A)順著水流而行(B 比 喻事情發展起伏變化大(C)比喻氣勢的雄壯浩大(D 比喻人沒有 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