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科書制度與教科書選用制度
壹、教科書制度
教科書是教材的最重要組成部份,它是根據各科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
編寫的教學用書(閻立欽,2000:4),它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具體輔 助工具,是師生教學的主要材料,換言之,也就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時所用的 教學書籍。
教科書一詞與「教科用書」一詞略有不同。教科用書通常指教學工具或教 學資源之統稱,包括教科書、教師手冊、學生習作、掛圖、儀器、標本等(國 立編譯館,1990:1-5)。是故教科書是一較為狹義的課程定義,它只是教學的 參考、學生學習材料的一部份而已。然而,它提供了教師教學的便利性,同時 也是學生自我學習的規準。在教師素質不齊的現實下,它能確保教學的基本品 質;在文化相異、城鄉差距、個別差異的事實下,它也保障了不同文化、不同 地區、不同階層的學童教育機會的均等(陳木城,2000:105-106)。
教科書制度是指對於教科書從編寫、審核,至選擇、使用,到最後發行與 供應等過程所作的規畫和執行。它可以包含編輯、審查、選用、供給、使用、
修訂、評鑑等各層面(張祝芬,1994;黃政傑,1997),如圖 2-1 所示:
圖 2-1 教科書制度的各層面
資料來源:黃政傑(1997)。中小學教科書的審查與選用。教師天地,88,22-26。
教科書制度若以各國國情與實際情況來區分,可以分為統編制、審定制、
自由制三種制度(方德隆,1999;張祝芬,1994;陳中德,2002;陳埩淑,1995;
編輯 審查 選用 供給 使用 修訂
評鑑
劉紹正,1999),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統編制、審定制、自由制三種教科書制度的比較表
制度 特色 優點 缺點
統編制
由國家依據課程標準以 負責教科書的編審、供 給、評鑑等工作,教科 書 決 策 的 權 力 屬 於 中 央。
一 、 大 量 印 行 價 格 低 廉。
二、全國統一使用,有 助於建立國家意識 與統一思想。
三、便於行政運作與統 一考試。
四、冷門科目仍能由政 府提供教科書。
五、學生轉學或教師調 校沒有版本適應的 問題。
一 、 造 成 人 民 思 想 僵 化。
二、編審人員偏重少數 學者專家與行政人 員 , 忽 略 基 層 聲 音。
三、忽略社會多元聲音 與地方特色。
四 、 教 材 脫 離 現 實 情 境。
五、缺乏市場競爭機制 而難以進步。
審定制
由民間或官方機構依據 課程標準編輯教科書,
並經中央或地方制定的 審查制度認可後,由各 地方學區或學校自行選 用。
一、多元競爭,教科書 品質得以提昇。
二、加強民間參與、鼓 勵多元與創新的制 度。
三、尊重教師專業、提 升教師知能、改變 教師對教科書的認 知習慣。
一、教科書市場牽涉利 益行為,利益掛勾 之事常有所聞。
二、不同學校、年級間 教材銜接困難。
三、審查的公正與權威 性可能造成質疑。
四、市場「大者恆大」,
可能造成劣幣驅逐 良幣的情形。
五、無利益的冷門教科 書乏人問津,造成 教育機會不均等。
自由制
由 民 間 自 行 編 選 教 科 書,國家不負責審查工 作,而由地方或學校層 級自由選用。
一、適應地方需求。
二 、 鼓 勵 教 師 自 編 教 材,落實教師專業 自主。
三、適應學生個別差異 的需求。
一、任由私人出版,有 良莠不齊的情形。
二、利益掛勾、教材銜 接 、 劣 幣 驅 逐 良 幣、教育機會不均 等的情形將更容易 出現。
三、品質不佳的教科書 可能造成學生的學 習問題。
教科書不但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材料,深深影響教與學的內容;它也是經 濟活動裡令人矚目的產品,牽涉了龐大的市場利益;它更是政治價值傳輸的核 心管道,銘刻了權力分配與社會控制的痕跡(黃嘉雄,2000:66)。我國教科書 制度已走向審定制,當教科書市場全面開放時,利益、權力、控制、意識型態 均使得整個教科書制度愈趨複雜。其中最為國家、學校、家長、教科書出版商 與其他利益團體等關心,也是教科書制度開放後最具有爭議性的,便是教科書 選用制度。
貳、教科書選用制度
教科書選用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選用人員訂立選用規準,透過一定的 選用程序,對所評選教科書的優劣、差異進行比較,並選擇出適合學校教師教 學與學生學習的教科書。
教科書選用制度在國外行之有年,它代表地方學校對於教育的自主和參與 之關懷。透過教科書選用制度,增強了地方與學校對課程的控制能力,並彰顯 了教師專業自主與民間共同參與教育的力量。一般來說,教科書選用制度具有 以下幾點特徵(黃志成,1997:22):
一、能反映出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互動、提昇專業能力。
二、凡是能使學生獲得學習經驗的內容,都是選用教科書時要考慮的範圍。
三、經由合理行政措施,配合教學需要,由學校教師及直接受到影響的相關人 員進行選用。
四、重視學校選用人員的自主與責任
五、以地區或學校為主體,能夠選出最適合社區特性與學生需求的教科書。
六、打破了教科書選擇與教科書使用兩者分離的現象,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效果。
若將教科書選用制度細分開來,教科書選用制度包括了以下幾個層面(張 祝芬,1994:14-38;陳月英,2001:82-86;黃志成,1997:24-51;黃炳煌,
1995:13;Keith, 1981: 22): 一、選用層級
教科書的選用,依其教育行政體系之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而有所不同(張 祝芬,1994)。此外,教科書的選用亦受到其編審制度的影響(黃志成,1997;
黃政傑,1989,1998;黃炳煌,1990):若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教科書多採單一 的統編本,如此則沒有教科書選用的問題(如早期的台灣);若是審定制,則在 國家審查的範圍內,地方學區或是各級學校擁有一定的選用自由(如目前的台
灣、日本、德國、中共);而當教科書的編輯制度為自由制時,學校多半會從學 區或地方教育行政機關認可的教科書中選用(如美國、法國),或是完全開放給 學校自由選用(如英國、荷蘭)。總之,教科書的選用層級往往因為教育行政體 系與政策的不同而由不同的層級單位負起選用責任。
粗淺分類各層級的教科書選用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國家統一選用、地方學 區選用、學校層級選用、班級層級選用四種。而不同層級的教科書選用則各有 其優點與限制(方稚芳,1992;李園會,1989;吳正牧,1994;國立編譯館,
1988;張祝芬,1994;黃政傑,1989;鍾啟泉,1991;引自黃志成,1997:34), 在此整理如表 2-2 所示:
表 2-2 不同教科書選用層級的優點與限制
選用層級 優點 限制
國家統一 選用
1. 統一教科書內容,齊一教育水準 2. 維持各年級間教材的一貫性 3. 降低教科書成本
4. 便於師資培育與在職訓練 5. 彌補教師能力不足
1. 難以達成教科書多元化的理想 2. 學校教育內容缺乏選擇性 3. 內容無法適應各地師生需求 4. 忽視基層學校聲音
5. 削弱教師專業自主性
6. 易使教科書淪為政治的工具 地方學區
選用
1. 符合學區背景與需求 2. 教科書市場大小適當
3. 學區內學校可共議教科書版本
1. 學區內文化仍有差異較大者 2. 難以協調分配學區內選用業務 3. 費時費力,溝通不易
學校層級 選用
1. 可選用最適合學校與學生的版 本
2. 重視教師專業自主性 3. 配合學校社區的教育需求 4. 溝通協商較為容易
5. 提供較為多元的教育內容
1. 學校選用人員專業知能有待加 強
2. 教材連貫性與統整性欠佳 3. 學校行政措施往往會干預選用 4. 教師選擇意願不高
5. 校長獨佔選用權 班級層級
選用
1. 教科書內容較能符合班級教學 及學生需求
2. 教師專業自主能充分發揮
1. 教科書品質可能因教師專業知 能不足而下降
2. 學校轉班不便,造成學習阻礙 3. 各班教學難以溝通協調,造成比
較與競爭心理。
4. 學校採購作業困難
資料來源:黃志成(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頁 34)。國立花 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我國自教科書選用制度開放以來,教科書選用的層級曾有以縣市層級、校
際合作層級、學校層級等各種模式運作(張祝芬,1994;陳政宏,1997;陳錦 波,2001;黃志成,1997;黃儒傑,1996)。然而開放的腳步愈來愈快,目前中 小學教科書選用幾乎均以學校層級選用為主(黃嘉雄,2000),教育部並於 90 年 6 月公布:「教科圖書應由學校自行選用,不得由地方政府統一選用」(教育 部,2001)。
二、選用人員
教科書的選用牽涉到整個教育品質的好壞,是故選用人員必須具有相關的 評鑑與學科知能方能勝任。為求民主公平、集思廣益之效,選用人員應包含教 師、學校行政人員、學者專家、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等人(張祝芬,1994:
25-28;陳月英,2001:83-84;陳埩淑,1995:28;黃振球,1996:14;Keith, 1981: 29-33; Moore, 1988):
(一)教師
以教師的立場來看,教師是教科書的執行者,更是教學現場的第一線人員。
由於對學生狀況與教學情境最為了解,由教師擔任選用人員最能選出符合學生 能力與興趣的教科書。
然而教師擔任選用人員並非沒有缺點,最大的問題便是大部份的教師缺乏 選用時所需的評鑑知能與學科知能(Kachaturoff, 1982: 32-36; Solomon, 1978: 43;
引自張祝芬,1994:26)。再者教師在教學現場受到相當多的外界影響,如行政 人員、家長、出版商都影響了教師的選用。最後,教師本身的意識型態與價值 觀也使得選用的過程難以客觀。
在國內教師專業自主的呼聲下,教師逐漸成為教科書選用的主體。其中,
增加教師選用知能、維持教師專業自主權能、避免不當的外界干擾都是改善教 師參與選用教科書的方法。
(二)學校行政人員
在教學的場域裡行政人員與教師一同在教學的第一線,為使教學順暢、增 進教學效率,行政人員必須支援教學,並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教科書選用牽 涉到相當多的行政程序,教育行政人員擔任選用人員有助於行政資源的合理分 配,有助於教科書選用制度的順利推行。
然而行政人員在選用過程時往往會發揮過度的影響力,使得教科書選用時 得配合行政方便,或是公共關係等因素的影響,而違反了教科書選用所需要的 客觀與專業判斷。是故行政人員必須以行政支援、諮詢的角色參與選用,但不 該選用的過程進行過度的行政干預。
(三)學者專家
學者專家如教育行政學者、課程學者、及其他與教科書制度相關領域的學 者專家。他們擁有的理論學養,有助於選用時的客觀與理論基礎。
以往教科書制度多以少數的學者專家來進行編輯、審查,缺乏基層使用者 的聲音,目前的趨勢是將此權力逐漸由學者專家轉向教師手中,但學者專家仍 有助於教師在選用時提供相關的諮詢意見。另外,在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時,
學者專家仍扮演著啟迪教師選用知能的責任。
(四)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科書的使用者,或許學生在選用的能力稍嫌不足,
但選用人員應蒐集學生的意見、能力、學習情境及學習表現等資料,作為選用 時考慮的層面。是故學生對於教科書選用應有權利表達相關意見。
(五)家長與社區人士
以社區參與角度來看,家長與社區人士應有權利參與教科書的選用,但家 長與社區人士畢竟不是教育專業人士,在選用過程中難免受到意識型態與價值 觀念所左右。為解決這個困境,Smith(1976: 9)、John 和 Reynolds(1976: 274-276)
建議可分為以下兩個層次(引自張祝芬,1994:27):
1. 若爭議性較高者,則盡量邀請家長與社區人士代表擔任選用人員。
2. 若爭議性較低者,則歡迎家長與社區人士代表參與,而不擔任選用人 員。
教科書選用由上述人員組成評選委員會,委員會的責任在於瞭解社區與學 校需求,以團體決議方式審慎選用教科書,並提供教師有關教科書使用的資訊。
委員會的層級端視選用層級而定,若為地方政府或地方學區組成評選委員會,
則委員會成員來自於地方人士,選用出來的教科書多是整個地方或學區共同使 用;而如果是學校層級的話,則由學校教育人員組成評選委員會,選用的教科 書則由學校來使用。唯選用人員也可以加入其他地方或其他學校的教育專業人 員,以加強選用過程的客觀與公平性。
三、選用流程
在教科書選用流程方面,國內外的學者均有相當多的研究與建議(張祝芬,
1994;陳政宏,1997;曾火城,1993;黃振球,1996;黃儒傑,1997;鄧鈞文,
2001;Baiely, 1988; Fetsko, 1992; Glatthorn, 1987; Stein, Stuen, Carnine, Long, 2001: 7-10)。由於選用流程因選用層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我國中小學的教 科書選用層級採學校層級選用,是故以下將探討學校層級選用的選用流程。
國外學者對於學校層級的選用流程,提出以下程序以協助學校選用教科書 的參考(Baiely, 1988: 87-92; Fetsko, 1992: 132-134; Glatthorn, 1987: 236-241;
Stein, Stuen, Carnine, & Long, 2001; Wernersbach, 1987):
(一)發展一套教科書的選購政策與程序。
(二)組織教科書選用委員會。
(三)建立選用人員的共識(包含選用方法、時間、資源、趨勢等),必要時加 以訓練。
(四)委員會必須多方蒐集教科書出版的相關資訊。
(五)建立選用規準。
(六)委員會所有成員應彼此分享討論,並應讓實際教學的教師有表達意見的 機會。
(七)評選數套合於規準的教科書,成員並做最後的討論以選出最合適的教科 書。
(八)與出版商簽訂服務合約。
(九)訓練教師使用教科書與提供材料讓教師能連結教科書與其他課程。
(十)監督教科書的使用。
而歸納國內學者意見,選用流程應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張祝芬,1994:
23-24;陳政宏,1997:30-32;曾火城,1993:126-128;黃振球,1996:14;
黃儒傑,1997:19-25):
(一)先行瞭解教科書相關的法令,並依據法令制訂評選辦法。
(二)組成教科書選用委員會,以負責整體教科書的選用過程。
(三)評估教科書需求、評鑑規準並建立選用人員的共識。
(四)蒐集備選之審查合格教科書並加以陳列。
(五)公開評選、討論,過程中應納入多元意見。
(六)依據評選與討論結果決定版本。
(七)進行採購。
(八)進行教科書後續的追蹤評鑑。
歸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探討,並參酌我國之國情,本研究參酌黃志成
(1997:45)根據國內外研究所歸納出來的教科書選用流程(參見圖 2-2),將 教科書的選用流程區分出準備階段、評選階段、評鑑階段等三個階段:
圖 2-2 教科書選用流程
資料來源:參考自黃志成(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頁 45)。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指的是在教科書選用過程之前所做的預備工作,包括是否組成專 責的選用委員會、先行瞭解教科書選用相關的法令及政策、確認學校本身的需 求與事前的準備工作為何、蒐集備選的教科書與相關資料以供選用人員選用教 科書的參考、舉辦教科書相關的研習與活動以增加選用人員的選用知識等準備 工作。
(二)評選階段
評選階段指的是正式選用教科書的過程,包括建立選用教科書的選用規 1. 瞭解相關法令及政策
2. 確認需求事前準備 3. 蒐集備選教科書 4. 蒐集選用相關資料
5. 辦理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習 6. 組成選用委員會
7. 建立選用教科書規準 8. 分析、比較與評價教科書 9. 試用
10. 決定教科書版本
11. 公布選用程序、理由及說明使用方法
12. 實施與檢討 13. 追蹤評鑑
回 饋 準備
階段
評選 階段
評鑑 階段
準,依據選用規準對備選的教科書進行分析、比較、評價、甚至試用的過程,
據此而決定出教科書的版本。在決定版本之後,應公布選用程序、決定版本的 理由及說明教科書的使用方法。
(三)評鑑階段
在評選過程結束之後,並非代表著教科書的選用就到此為主,學校仍需對 所評選的教科書進行評鑑與追踨,並定期收集教師、學生、家長等人的使用意 見,以做為下次選用的依據、或是回饋給出版商予以改進。
最後,在選用流程中還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事:一是選用的時間長短,一般 來說選用時間是指評選階段所必須花費的時間,但實際上整個教科書的選用流 程尚包括準備與評鑑兩個階段,所以選用時間的長短必須視整體流程而定。選 用時間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討論與共識不足、倉促選用而出現所選教科書不適宜 的情形;而選用時間過長反倒會造成無效率的開會與無謂的人力浪費。
二是備用版本的重要性,在決定版本時選用人員往往會依價值判斷決選出 教科書的好壞,經過排序的過程可以得出教科書的評選次序出來,由於審定本 教科書是由民間出版商加以編輯,好壞良莠並不一致,品質的穩定性也可能因 為商業競爭等因素而變動,如在決定教科書版本時也決定出備選的教科書順 序,在選用的年限裡面如果選用的教科書不合所需或是供應上出了問題,備選 的教科書可以應付突發狀況的產生。
由國內外文獻可知,教科書的選用流程不單單只是在評選教科書的過程,
而是包括事前的準備工作、選用時的注意事項、與選用後的實施與評鑑,並在 每個階段適時地給予回饋,以備下次選用時的參考。總之,教科書選用流程涵 蓋教科書選用的各要素,是教科書選用成功與否的關鍵。
四、選用規準
(一)教科書的選用規準的建立原則
教科書在選用過程中,選用人員在選用教科書前必須先建立選書的共識,
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共同評選的規準,選用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評鑑的過 程,主要針對教科書的各方面進行分析、評鑑,並作出選擇性的決定,選用是 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所以更需要有客觀、公正的評鑑,選用規準便是選用時 客觀與公正的依據所在。
至於教科書選用規準的建立原則,國內外文獻均有探討相關的選用與評鑑 規準的建立原則,茲列舉重要者如下:
1. 國家評鑑研究委員會發展出評鑑課程的三個準則(引自李子建、黃顯
華,1996):
(1)科學化準則:包括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和客觀性。
(2)實用性準則:包括關連性、重要性、範圍、可行性、合時性和普遍性。
(3)審慎性準則:效率。
2. 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會(Joni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則提出建立教科書評鑑規準的四大原則:
(1)有效性標準:確保評鑑能為實際的需求提供服務。
(2)可行性標準:確保評鑑是在實際運用時能穩健和可行的進行。
(3)適切性標準:確保評鑑之進行合法且符合道德。
(4)精確性標準:確保評鑑可表現和傳達充足的訊息。
3. 黃政傑(1994)認為建立教科書評鑑規準應把握下列五大原則:
(1)有效原則:應能使評鑑具有時效,及發揮評鑑應有的功能。
(2)可行原則:應考慮實際執行及政治上的可行性。
(3)適切原則:評鑑規準本身必須是合法的及合倫理的,考量評鑑對象應 用的權利。
(4)客觀原則:建立評鑑規準不能採獨斷的方式,宜盡量客觀化或建立共 識基礎。
(5)周延原則:評鑑規準的建立不易窮盡,惟仍需按評鑑目的及評鑑主題 的性質,盡量的考慮周全,在不影響評鑑成效的前提下做 適當的取捨。
4. 曾火城(1996)則綜合各家說法提出建立教科書評鑑規準的四大原則:
(1)有效原則:指所建立的評鑑規準能判斷教科書的品質,以發揮評鑑應 有的功能。
(2)可行原則:指評鑑規準的建立須考慮實際執行時的方便性及符合不同 利益團體的需求。
(3)客觀原則:指評鑑規準的建立不能採獨斷方式,應具共識基礎。
(4)周延原則:指評鑑規準的建立應按評鑑目的及評鑑主題的性質,盡量 涉及相關因素,不能有所偏廢。
(二)教科書選用規準的各層面要素
歸納國內外學者的建議,在選擇教科書時,有幾項原則可以作為選用人員 的參考(黃志成,1997;黃政傑,1994;Dick & Carey, 1990; Rebert, 1983; Stein, Stuen, Carnine, Long, 2001; Tracey, 1992):
1. 教科書的內容要符合學習者的成熟度、興趣與能力;
2. 教科書內容應強調多元、客觀、與建立共識基礎;
3. 應注意教科書的有效與可行性;
4. 避免教科書的過度使用,而偏離主題甚至照本宣科;
5. 教科書的完整周延遠比操弄各種學習資源來得重要;
6. 教科書的選擇必須配合所要教授的內涵;
7. 教科書必須是現成可用的,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並且在掌 握的學習環境中有效的傳遞;
8. 教師手冊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指導等相關資料;
9. 教科書的美編、排版、紙張等品質均需注意。
由上可知,為順利推動教科書選用流程順暢,建立一套客觀、公正的選用 標準是有其必要的。在此依照國內外學者張祝芬(1994:31-35)、陳中德(2002)、 陳明印(2000)、陳書瑩(1999:31-34)、曾火城(1996)、黃志成(1997:48-50)、 黃政傑(1994,1998)、Gall(1981: 42-58)、Young 和 Riegiluth(1988: 10-32)
等人的意見,歸納出教科書的選用規準共四大類:
1. 內容與組織:
內容與組織是教科書評選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關係到教師教學與學生學 習的好壞。好的教科書內容能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也有助於教 師教學的方便與有效。一般說來,教科書的內容與組織規準可以包括以下 九點:
(1)教科書內容份量的適切性
指教科書的內容份量能配合教學需要與教學時間。
(2)教科書內容的難易適中
指教科書的內容難度能符合學生的程度。
(3)教科書內容組織具有關聯性、統整性、順序性、聯貫性
關聯、統整、順序、聯貫指教科書內容在安排上能相互銜接、由淺入 深,使整體的教學內容能具有邏輯順序與實用價值。
(4)教科書內容能切合時宜與實用性
指教科書的內容能符合時代潮流與學生需求。
(5)教科書內容的正確性
指教科書的內容能減少錯誤,符合既定的真理與事實。
(6)教科書的內容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
指教科書的內容選取能切合學生經驗,與學生生活經驗彼此關聯。
(7)教科書的內容符合學校與社區的需求
指教科書的內容能符合學校的教學目標與社區的期待,由於學生均來 自於鄰近的社區中,學校不能自外於社區之外,在教材上如果能與社區共 同配合,將更有助於社區資源的投入與學生學習的興趣。
(8)教科書的內容啟發學生學習動機、自我理解與思考能力
指教科書的內容能具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思考的 能力。
(9)教科書的內容反應多元觀點
指教科書的內容不定於某一種意識型態,能以包容、尊重為前提,能 關照不同種族、性別、文化、宗教、社會階層、身心特質等觀點。
2. 物理屬性:
物理屬性代表教科書的版面設計,包括紙張、內文、美編、印刷、文 句與圖表配置、裝訂等要項,能具有美感、關照到學生的方便與健康。由 於教科書的第一眼印象即是物理屬性的好壞,它決定了教師一開始對教科 書的觀感好壞。以下分五點來說明:
(1)美編排版設計
美編排版設計如標題、空白、字體大小與變化、行距、圖表安排等能 具有視覺引導作用及符合美感需求。
(2)紙張品質
紙張的選擇能考量品質良好、使用方便,不致因反光而影響學生視力。
(3)印刷品質
印刷的清晰與色彩能有助於閱讀上的順暢。
(4)書本規格便於攜帶
教科書的設計應便利學童攜帶。
(5)裝訂的牢固與安全性
裝訂必須牢固並兼具安全性。
3.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指涉的是在教師教學方面的便利性、完整性,能提高學生學 習興趣,並提供良好的評量方式與補救措施。以下分七點說明之: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必須明確,能兼顧學科教學與教育價值雙方面的共同配合。
(2)活動設計有趣性與彈性
活動設計具有安全性及變通性,能符合教學目標,生動、活潑、有變 化而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評量方式多元並提供回饋機制
評量能考慮其多元性,符合教學目標與實際情況,並提供良好的回饋 機制以進行診斷或補救教學。
(4)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參與
能激發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及參與活動等。
(5)符合學生個別差異
指在活動與評量方面的設計上能符合學生個別差異的需求。
(6)教學資源的配合
能提供相關的資源或資訊以配合教學,如教師手冊、學生手冊、教學 媒體、習作與其他重要的相關教學資源。
(7)提供診斷與補救措施
在評量過後能提供正確的理由,並依此進行補救的教學或是指引。
4. 出版商因素
在選用過程中,出版商的好壞也是選用的考量之一。雖然教科書本身是 選用重點所在,但出版商能否提供穩定與良好的服務、公正合理的書籍價 格、周延而親切的回饋管道,雖然這些似乎並不是在選用之初即可以明顯 看出來的,但在選用、使用、評鑑教科書的過程裡,出版商的好壞往往會 浮現出來,成為學校考量是否續用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出版商因素包 括以下五點:
(1)教科書作者
指教科書編輯群的專長、經驗、聲望及編輯群內的角色分工等等。
(2)教科書費用
指教科書本身的價錢及其他活動的費用,如人員訓練、提供服務等相 關費用。
(3)出版社的組織與服務
指出版社的內部組織是否健全、服務是否良好,可能關係到教科書內 容的品質與穩定。
(4)其他的教學資源
指出版社能提供其他相關的教學資源,如教具、相關資料等等。現今 網際網路流行,能否提供及時的資料與教學支援也是教師評選的一個考量。
(5)回饋與反映管道
指學校在評選或使用教科書的過程裡,若有相關的疑問或建議,能否 有回饋或反映給出版商的管道,如電話、網際網路、信件往返等方式。尚 包括出版社回應的態度、能力、時間長短等因素。
這些項目及內涵的比重,宜依各科目之性質作必要的調整。
五、選用年限
一般說來,教科書的選用年限應配合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需求,並參酌 學生的心智發展和學習上的銜接性。若以心智發展和學習上的銜接性而言,小 學多以六年(陳錦波,2001)、國中多以三年為選用年限,然而卻失去了教科書 使用的彈性,若對於選出來的教科書有所質疑,則難以修改甚至改選其他教科 書。
目前我國的國中教科書選用原則上以一年為一次,各縣市並無嚴格之規 定。一年一次的優點在於維持了選用的彈性,缺點則是造成了不同年級在銜接 上的困難。
總之,教科書選用制度的層面包含了選用層級、選用人員、選用流程、選 用規準、選用年限等五個層面。選用層級可概略分為集權化與分權化兩種,此 兩種層級均有其優缺點;選用人員的挑選應以民主參與的原則,並重視教學專 業與集思廣義的參與方式;選用流程則要講究審慎、客觀、公平的原則,並應 有充足的行政支援與選用時間;選用規準宜專業、客觀,講求理論與實際的並 重;選用年限則應重視教材銜接與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心智發展。
第二節 教科書選用的可能相關因素
在教科書選用相關的可能因素的探討上,國內外有相當多的文獻加以討論
(高新建,1991;張祝芬,1994;黃志成,1997;黃政傑,1997;Apple, 1984;
Keith, 1981)。其中,張祝芬(1994:38-51)歸納整理國內外學者討論教科書 選用相關因素的文獻(高新建,1991:85-119;Apple, 1984: 307-319; Armstrong
& Bray, 1986: 9-12; Dole, 1989: 3-12; Keith, 1981: 37-41; Marshall, 1987: 15;
Muther, 1986: 32-34; Wernersbach, 1987: 53; Woodward & Elliott, 1990:
146-161),可歸納出「校外因素」及「校內因素」兩大相關因素(如表 2-3):
表 2-3 教科書選用的可能相關因素
校外因素 校內因素
社會文化 制度及法規 教科書出版商 教師特質 學生狀況 教學情境 學校組織特性及 行政措施 社會變遷
意識型態 壓力團體
考試 教科書相關 制度 法規命令
發展原則方面 編輯策略方面 行銷策略方面 競逐市場力量 方面
理論取向 選用知能 和意願 個人教學 風格
先備經驗 反應和意 見
教學設備 班級規模
選用人員之間的 社會關係 容許教師作決定 的時間
選用前提供人員 相關的研習 資料來源:張祝芬(1994)。國中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頁 38-51)。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另外,陳政宏(1997:35-44)亦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呂若瑜,1994;
高新建,1991;張祝芬,1994;游淑燕,1993;Brady, 1992; Keith, 1981; Posner, 1991,1992; Powell, 1987),提出與教科書選用有關的八個因素,以下分述之:
一、學校規模
如張祝芬(1994:174-175)發現學校規模的不同,會造成選用過程如「蒐 集備選版本數」、「學校決定版本方式」、「教學研究會選用共議的人數」都有顯 著的不同,學校規模可能會從參與選用人員的人數、組織方式與氣氛等因素來 影響教科書的選用過程,所以學校規模在教科書選用上是值得重視的相關因素。
二、使用者特質與素養
使用者包括教師與學生。如 Courtland 指出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對於教科書 的選用決定可能有其影響力(陳政宏,1997: 36)。除此之外,教師的個人特質、
參與意願、在職進修的程度都可能與教科書的選用有關。
至於學生,主要以學生的程度與學生的需求為主,由於教科書是學生學習 的基礎,必須注重學生的先備經驗與學生真實的需求,選擇適宜學生學習、教 師教學的教科書。
三、學校行政
學校行政措施包括行政人員與選用人員間的互動關係、行政程序、組織氣 氛等因素,如果行政人員在資訊的提供、聯絡、諮詢、乃至於資源的給予和支 援方面不足的話,選用的過程往往難以順利的推行下去。
四、政治法規
上級的教育行政機關所制定的法規會決定教科書選用的方向、流程、時間,
如授權學校自主的程度、官方的價值觀念與權力關係,都可能會透過相關的法 令規章來規範教科書的選用制度。
三、家長參與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家長意見不容忽視。但家長並非教育專業,過多事 務要求家長參與可能會面臨家長代表不願參與的窘境,但如果排除家長在外又 可能會錯失家長意見。於是,提供溝通的管道與相關的訊息來讓家長有表達意 見的機會,有助於教科書選用意見的多元參與和達致公開、公平的選用原則。
四、時間多寡
教科書選用過程的時間多寡也會影響教科書的選用。如前所述,選用時間 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討論與共識不足、倉促選用而出現所選教科書不適宜的情 形;而選用時間過長反倒會造成無效率的開會與無謂的人力浪費。是故時間的 多寡也與教科書的選用有關。
五、出版商
出版商的好壞是選用人員決選教科書的規準之一,包括出版商的服務態 度、提供的誘因與其他服務、是否配合教師要求等行銷策略,出版商的目的是 商業利益,會以各種行銷的策略來增加教科書被採用的機會。
六、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包括價格、學校區位等因素,價格過高會使得家長和學生的負擔 過重,而學校位處於都會或鄉村地區,則出版商的服務與行銷態度也會有所不 同,上述兩者均與教科書的選用有關係。
綜上所述,前人的研究多列舉許多相關的因素,其中或從空間大小分類、
或是直接列舉而未分類。若從社會互動的角度做出發點,本研究參酌高新建
(1991)與張祝芬(1994)的區分方法,將與教科書選用相關的因素區分為校 內與校外因素,並將人員因素與環境因素分開,從校內與校外、人員與環境因 素在教科書選用制度裡如何運作加以分析。歸納言之,教科書選用的可能相關 因素可分為校內與校外兩大因素,以下將分述之。
壹、校內因素
一、人員因素
(一)教師因素 1. 教師個人特質
Courtland 指出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對於教科書選用有影響力(Farr &
Tulley,1985: 470-471; Marshall, 1987: 15; 引自陳政宏,1997: 36)。教師本 身的個人特質,例如對教育的看法、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念等,均可能影響 了教師對教科書的選用過程。
2. 教師專業知能
包含教師在教學、課程、評鑑等有關教科書選用的專業知能、過去的 教學經驗,可能從師資培育過程、教學過程、在職進修管道裡獲得。教師 是否擁有相關的選用知能,決定了選用過程的客觀與專業與否。
3. 教師的社會關係
教師與行政人員、家長、出版商、甚至校外人士的互動關係,均可能 影響了選用的結果。例如出版商如與教師互動良好,則較易在教師選用時 受到青睞;而家長與教師間的互動,家長的意見亦成為教師在教科書評選 時的參考之一(謝育音,2002)。
4. 教師的參與意願
教師對選用過程的投入程度,也是選用好壞的相關因素。黃儒傑(1996)
曾對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的情形進行研究,發現選用過程的投入型式將會 影響教師對整體選用過程的滿意度。一般來說,積極參與的投入型式教師 對整體選用過程的滿意度較高。
(二)學生因素
1. 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等先備經驗。
Posner(1992: 192-193)認為個人特質的因素對於課程實施的影響是 不容忽視的,其中個人特質的因素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的需求、能力、
興趣等先備經驗均會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理論上來說,教師在選用 教科書時會衡量所教學生的程度來選用合宜的教科書。
2. 教學的情境和學生的反應與意見。
教學是一種互動關係,其意義是師生雙方互動時所建構出來的(陳奎 憙,2001)。教科書是教學最重要的材料,教科書的好壞會直接反映在學生 的學習效果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視學生的反應與意見而對所選用的 教科書進行評價,並可能依此做為下次選用教科書的依據。
(三)行政人員因素 1. 行政人員的支持度
行政人員在選用過程中,對於教師的支持度、行政的配合與否、給予 選用人員的選用時間均影響了選用的好壞。如果行政人員均能配合教師的 選用、即時地提供教科書選用的資訊給選用人員、舉辦相關研習與說明會,
當有助於選用制度的順利運行。反之,如果行政人員對教科書選用制度持 保留、不予支持或是控制的態度,則會影響選用整體的好壞。
2. 行政人員的社會關係
行政人員與教師、家長、出版商、及其他校外人士的互動情形,也會 影響整個選用制度。例如學區內各校間的互動有無、行政與其他人員間的 互動關係是否良好等可能因素。
二、環境因素
(一)學校組織氣氛
學校組織氣氛指的是:「學校組織氣氛即是校風,校風的形成,常決定於校 長的角色觀念與角色行為,良好的校風的培養,端賴校長是否能以民主公開的 態度,充分接納師生的意見,並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決定學校的一切措施」
(陳奎憙,1986)。是故學校組織氣氛會影響學校內決策的方式、互動的好壞,
對於教科書選用具有支持與阻礙的兩種力量。
(二)行政措施
包含各校自訂的教科圖書選用辦法、選用的時間長短、各處室的配合與行 政程序等等。良好的行政措施有助於選用過程的流暢與順利,由於目前國內有 關教科書選用的法令大多只是原則性、方向性的規定,各校需依據各校實際情 況在校務會議中訂立各校的選用辦法,各校傳統上的行政措施與流程也透過此 而在教科書選用的過程中運作。
貳、校外因素
一、人員因素
(一)上級教育行政機關
雖然目前教科書選用是以學校層級為主,但學校仍受到上級教育行政機關 的督導,上級教育行政機關透過選用的相關法規命令、督導與評鑑的職責對學 校內教科書的選用產生影響,教科書在評選結果出來後,學校在法令上、使用 上、評鑑上必須對上級行政機關負責,如有更動或突發的情形也必須經由上級 的審核通過後才得以實施之。
(二)教科書出版商
教科書出版商負責教科書的編輯,其最終的目的在於獲取商業利益。在選 用的過程,出版商在教科書的編輯、行銷、市場競爭上均可能影響了教科書的 選用。
出版商在競逐教科書利益的同時,可能採取以下幾種策略以影響選用過程
(張祝芬,1994;Apple, 1989, 1991; Farr, Tulley & Powell, 1987: 267-281; Wong &
Loveless, 1991):
1. 出版商在編輯制度、行銷策略、售後服務上會盡量迎合學生學習與教師 教學的方便性,例如強調教具的豐富、教師手冊的完備、多媒體教材的 提供等等。
2. 出版商基於利益的考量,往往懼怕制度的改變。在教科書的修訂方面,
常墨守成規、自我設限,以降低不必要的風險。這種「自我設限」、「事 先避免」的原則,使得發展出來的教科書內容均很相似,無形中減少了 教科書選用的選擇性。
3. 出版商會加強作者群的知名度,以求得選用人員對知名作者的喜好而選 用之。
4. 出版商會加強教科書的美編與視覺效果,以博取選用人員的喜好。
5. 出版商會透過各種管道以影響選用的關鍵人員,保持與選用人員的良好 關係,甚或有利益交換的情形出現。
6. 必要時出版商會聯合起來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7. 出版商往往會迎合社會上主流團體的需求以獲得選用的機會。
(三)家長
家長擁有為子女決定教育的權利,學校許多的決策均需要家長的支持才得 以推動。依據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修訂公布的〈台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教科圖書
選用原則〉(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第二條第一款規定,選用人員應包括家 長代表。可見選用的過程裡家長的力量亦是可能的相關因素之一。
(四)學者專家
學者專家專注於理論的探究與傳遞,他們的影響主要在理論與觀念方面,
良好的理論觀念有助於選用人員提出適宜的評選標準,而發展適宜的理論便是 學者專家的工作。學者專家在教科書選用上可能的著力點可能在於直接參與教 科書的選用過程、提供專業的諮詢與協助、訂立可參考的指標與模式、提供客 觀而獨立的意見以改善整體的選用制度或學校的選用過程。
(五)其他利益團體或壓力團體
包含民間教改團體、利益團體、壓力團體等對於教科書的內容與市場有關 或有興趣的團體,透過遊說、利益交換、甚至自編教材等方式,以求能將聲音 反映於教材與選用過程之中。
二、環境因素
(一)社會文化
包括社會風氣、社會關係、社會組織和行為模式(高新建,1991)。例如我 國社會普遍存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氣氛,則學校教師在選用時可能會就升學的必 要性來選用有助於升學導向的教科書。
(二)法規制度
包含教育行政機關有關選用的法規命令、採購方案、教育法令、經費預算、
甚或組織規章等因素均會影響學校進行教科書的選用。
總之,教科書選用的過程裡,舉凡校內、校外的相關人員與環境因素均會 影響了教科書的選用(見圖 2-3),對於教科書的選用也產生了許多正面與負面 的結果。
圖 2-3 影響教科書選用時的相關因素
教科書選用人員 學生
校長
學校行政人員 上級教育行政機關
家長 教科書出版商
其他壓力團體或利益團體
其他教師
學者專家
社會文化 法規制度
組織氣氛行政措施
校內
校外
第三節 我國國民中學教科書選用制度的發展
當今學校知識的形成、分配、傳遞和評鑑,都與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 和文化的因素有關,它不可能是完全獨立自主或中立的(詹棟樑,1989:31)。
自民國建立以來,兵馬倥傯,戰亂不斷,教育制度也受到戰亂波及而幾經波折。
教科書選用制度在民國 38 年播遷來台之前就有四次變遷;民國 38 年至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教前,大致維持各校自行選用審定科目的狀況;民國 57 年實施九 年國教,所有教科書均改用統編本,故無選用制度。一直到民國 76 年解嚴之後,
民國 78 年教育部將國中藝能科目教科書開放審定,選用制度成為審定科目為各 校自由選用、統編科目則採用統編本的情形(張祝芬,1994)。歷經 12 年的進 展,民國 91 年九年一貫課程全面實施,國中小教科書亦全面開放審定制。自此 我國教科書選用制度正式進入審定制,由民間業者編輯教科書,國立編譯館負 責審查,而將教科書選用的權利下放給中小學教師。
本節將先對我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沿革做一歷史性的探討,以了解自民國 肇建以來教科書選用制度的變遷,並介紹近年來教育改革的風潮之下,教科書 選用制度逐步開放的情形;次之將探討近年來教科書選用制度開放的背景因 素,以了解在教科書選用制度開放背後的意識型態與社會因素;最後介紹民國 91 年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與國民中學教科書開放審定之後,國民中學教 科書選用制度的現況。
壹、我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沿革
一、民國 38 年政府播遷來台以前
民國元年教育部公布「審定教科圖書規程」,其中第一條規定:「小學校、
高等小學校、中學校、師範學校教科用圖書,任人自行編輯,惟須呈請教育部 審定」、第十二條規定:「…各省組織圖書審查會就教育部審定圖書內擇定適宜 之本,通告各校採用…」(國立編譯館,1988:20-22)。此時的教科書是由教育 部審定、選用層級在各省,而學校及教師並未賦予教科書選用的權力。
民國 21 年國立編譯館成立,民國 22 年立法院通過「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依據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編譯館主要職掌為編譯下列圖書(曾濟群,1989:
106-107):
(一)關於本國文化之重要圖書
(二)關於世界學術之名著
(三)關於各國新近出版之科學書籍
(四)關於各級學校教科書及參考用書
(五)關於社會教育圖書
(六)關於學術名詞及其他工具用書
此後國立編譯館就負起編輯中小學教科書的責任。由國立編譯館來負責國 文、公民、歷史、地理等書的編輯,是故上述四科成為統編本,而選用僅限於 四科之外的教科書。民國 22 年教育部規定科目教科書的選用改由學校作為選用 層級,且由各校任課教師「憑其教學上之實際經驗,自由選擇,慎重辦理…」
(國立編譯館,1988:43)。
之後因抗戰軍興,學校教師隨同政府遷入後方,教科書的印刷和運輸日益 困難,為因應教科書之需求與培養全國學生同仇敵愾的情操,民國 27 年教育部 奉令改編中小學語文、史地、常識等教科書、並成立中小學教科書編輯委員會 來負責,民國 31 年又將委員會歸併於國立編譯館,全面施行統編本,時稱「國 定本」(吳正牧,1993:36),此時教科書全面統編,而無選用的情形。
抗戰勝利後,民國 35 年教科書制度又改為統編本與審定本並行制(吳正 牧,1993:37),審定本教科書的選用層級則為學校,由各校教師自由選擇。
二、民國 38 年政府播遷來台後至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教
政府播遷來台後,基本上維持統編本與審定本並行的制度(張祝芬,1994:
66)。中學的國文、公民、歷史、地理四科,小學的國語、算術、社會、自然等 科由國立編譯館編輯(曾濟群,1989:115),而其他審定本則交給台灣省教育 廳與其他書局,根據部頒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編印。而以學校作為選用層級,
各教師負責選用教科書。
三、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教後至民國 78 年解除戒嚴
民國 57 年,蔣中正總統頒布「革新教育注意事項」,並作以下明確之指示:
「今日我國各級學校,不論小學、初中、高中之課程,教法與教材,希根據倫 理、民主、科學之精神,重新整理,統一編印」(方稚芳,1992:44;石計生等,
1995:18;吳正牧,1993:39;國立編譯館,1988:43-44;張祝芬,1994:66;
曾濟群,1989:115)。教育部遵照此一指示,決定將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一律 由國立編譯館主編,實施精編精印。其編印要點為(國立編譯館,1988:44-45;
曾濟群,1989:115):
(一)國立編譯館組成國民中學各科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辦理國民中學教科書 編輯工作,各該委員會之組成人員,包括教育學者,學科專家及版式設
計人員。
(二)教科書之編輯,將倫理、民主、科學之精神編入教材中,同時蒐集並參 考世界各國之課程教材資料,擷取最新編製教材之精神與方法,使我國 教科書能合乎世界潮流。
(三)國民中學教科書有數十種之多,每種印行冊數以數十萬計,如此龐大之 數量,目前尚不宜由政府統一印製。為考慮教科書品質之提高並能適時 供應起見,對於國民中學教科書之印製工作,乃接受有意承印教科書之 出版書者自由申請,而對其資格進行審查,凡資本額及過去之銷售額達 一定標準者,即准予參加印行工作,再與其簽訂印行合約,並隨將書稿 發交該業者進行印製工作。
(四)國民小學教科書,一律提高印製水準,並將新編教科書版本擴大。過去 國校教科書均由政府免費供應,自 57 年學年度起一律收取成本費,惟家 境貧苦兒童,將依上年度在學學生總數百分之二十為標準,由地方政府 編列預算,免費供應。
(五)原由各書局編印之國民小學「生活倫理」、「常識」、「音樂」、「美術」四 科教科書與國民中學同一原則,由國立編譯館編輯,交由合格書局印行。
至此,我國教科書全面採用統編制,教科書選用制度便不復存在。
四、民國 76 年解除戒嚴後至民國 91 年全面開放審定
自民國 76 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報禁、黨禁相繼解除。在社會邁向、民 主、多元的方向發展,在教育上開放與自主的呼聲也日漸升高,教科書統編本 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及開放為審定本的強烈呼籲(黃政傑,1998;黃炳煌,
1988)。於是在民間教育改革團體推波助瀾之下,教育部逐步開放教科書市場。
若以開放時間來分段,則可分為五個階段(廖蘇西姿,1999:32-33;薛曉華,
1995:377,393-394):
(一) 第一階段:國中藝能科
民國 78 年教育部開放國中藝能科,諸如音樂、美術、體育、家政、童軍、
工藝、輔導活動等科目之教科書為審定本。由於民間業者在營運上、行銷上相 當成功,促使「統編本」功成身退,逐漸走入歷史。
(二) 第二階段:國小藝能科
民國 80 年教育部開放國小藝能科,包含音樂、體育、美勞等科之教科書為
審定本。其市場分布與銷售之情形與國中藝能科大致相同。
(三) 第三階段:國小學科
民國 85 年,國小課程標準更新,教育部順勢開放國小各學科教科書。在民 國 83 年 6 月,教育部宣佈國小教科書自 85 學年度起全面開放審定制(國小教 科書,1994);民國 85 年 4 月 6 日,教育部指出中小學教科書將「逐步分階段 分科」採行審定制,開放給民間出版商參與;民國 85 年 5 月 10 日,立法院通 過臨時提案要求教育部二年內全面開放審定本教科書;民國 85 年 10 月 18 日,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表決過國高中教科書開放審定本,並提請立法院決議(薛曉 華,1995:377,393-394)。此時教科書市場擴大,參與的出版商競爭激烈。其 中確立了出版商必須到各校舉辦說明會或研習會的制度,教科書的售價也以議 價取代過去由國立編譯館核定價格等模式,教科書的選用權也由中央下放到地 方層級。
(四) 第四階段:高中學科
受到教育改革聲浪日漸升高之影響,民國 88 年高中採行新課程標準,教育 部再將高中教科書市場全面開放給民間業者,國立編譯館不再編印高中教科 書,只負責教科書的審查工作。
(五) 第五階段: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
民國 87 年 9 月 30 日,教育部為回應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的 具體建議,公布了〈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並宣布民國 91 學 年度起,開始實施國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所有國民教育的教材以統整為主,
課程規畫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能、
社會、藝術與人文素養、數學、自然與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在 90 年頒訂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後,教育部隨即宣布 91 年國中教科書全面開放審 定。自此,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正式由統編制走向審定制,教科書的選用權則完 整地交到學校教師的手上。
綜觀我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沿革,深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影響 而改變。學者 Apple(1991: 8)曾言:「教科書的決定通常是由政府政策來決定,
而政府政策通常由不同的階級、種族、性別、和宗教意識所組成…。所以我們 有必要了解在政策形成的過程裡,哪些團體的知識變成了『官方的知識』」。由 於民國初年至解嚴之前,我國一直處在戰亂之中,為強調愛國觀念、凝聚全民 共識,多採用統編本的方式以達到政策需求;而當解嚴以後,教育改革的呼聲 高漲,統編本已經不能符合時代的潮流,全面開放審定已是不可避免之勢。
除此之外,由於選用制度的改革多著重在配合政策與國家的目標,或是如
何防弊的消極層面上,對於如何提昇教師選用教科書的專業知能,以確保教科 書品質的積極層面則未予重視(張祝芬,1994:67)。即使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的 教科書已經全面開放審定,但輿論仍集中於教科書和參考書的價格(引導參考 書降價,2002;教科書貴又重,2002)、禁止不當得利(任由市場宰割嗎,2002;
龍頭書商,2002)、或是不同版本的課程是否能互相銜接的層面上(九年一貫課 程銜接,2002;國中教科書版本不一,2002),忽略了選用規準的建立及教師評 鑑教科書能力的提升。
貳、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的背景與現況
近年來教科書選用制度的開放,與我國整體教育環境改變、教育改革和課 程改革的浪潮有很大的關係,以下將先從我國教科書選用制度開放的因素談 起,進而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的現況與相關問題。
一、教科書選用制度開放的因素
從政府遷台、實施戒嚴以來,教科書一直採取統編制度,由國家制定課程 標準、官方編輯、審定、印刷教科書以供中小學教學之用,維持了將近四十年 之久。統編本教科書雖然在建立國家危機意識、維護國家主體等意識型態底下 達到了政策上的要求,但四十年來統編本教科書所產生的許多問題,在我國解 除戒嚴、改革開放的氣氛興起之後,便不斷為人所質疑。其中最主要受到批評 的要點如下(黃政傑,1994,1996;歐用生,1994):
1. 在編輯制度方面:不能適切反映社會變切與學生需求、相關教學媒體和 書面補充教材的發展無法配合提供。
2. 在決策機制方面:決策權力屬於中央,決策人員以學者、行政人員為主,
缺乏基層教師與地方意見。
3. 在意識型態方面:教材定於一尊、缺乏多元聲音、教材忽略學童生活經 驗與本土特色。
4. 在份量難度方面:統編本教材份量過多、難度太難,造成學校重視升學 主義,影響教學的正常化。
5. 在銜接統整方面:各年級間的縱向銜接,以及同一年級各科之間橫的統 整不足。
於是,由於長久以來的國家意識型態以統編制的教科書影響國民中小學的 課程與教學,當社會開始從一元化走向多元開放之際,廢除統編制的呼聲逐漸 升高。就在改革開放的意識與民間教改運動的推動,教科書乃從民國 78 年開始 逐步走向審定制,將選用的權力下放給學校。它所代表的時代意義有以下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