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派遣勞工:謂受派遣機構僱用,並為要派機構提供勞務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四、派遣勞工:謂受派遣機構僱用,並為要派機構提供勞務者"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 錄

附錄一 (一)臺閩地區歷年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 年 齡 別 生 育 率

年別 一般 生育率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總生育率

1949 176 61 241 290 264 186 111 27 5,900 1950 181 61 246 297 269 191 112 30 6,030 1951 211 68 287 350 311 226 132 34 7,040 1952 198 53 272 342 294 220 113 29 6,615 1953 194 48 265 336 292 218 108 27 6,470 1954 193 48 263 334 292 218 104 26 6,425 1955 197 50 273 341 295 219 103 25 6,530 1956 196 51 264 340 296 222 105 23 6,505 1957 182 45 249 325 275 197 92 17 6,000 1958 184 43 248 336 281 199 90 14 6,055 1959 184 46 258 334 270 190 86 14 5,990 1960 180 48 253 333 255 169 79 13 5,750 1961 177 45 248 342 245 156 71 10 5,585 1962 174 45 255 338 235 145 65 10 5,465 1963 170 41 252 337 231 139 60 10 5,350 1964 162 37 254 335 214 120 52 8 5,100 1965 152 36 261 326 195 100 41 6 4,825 1966 149 40 274 326 188 91 38 6 4,815 1967 129 39 250 295 158 70 28 4 4,220 1968 131 41 256 309 161 68 26 4 4,325 1969 124 40 245 298 151 63 23 4 4,120 1970 120 40 238 293 147 59 20 3 4,000 1971 112 36 224 277 134 51 16 3 3,705 1972 104 35 208 257 117 41 13 2 3,365 1973 101 33 203 250 105 37 12 2 3,210 1974 94 32 193 228 91 33 10 1 2,940 1975 92 34 191 212 80 26 8 2 2,765 1976 105 38 213 241 88 28 8 1 3,085

(2)

年 齡 別 生 育 率 年別 一般

生育率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總生育率

1977 95 37 194 206 73 23 6 1 2,700 1978 96 36 194 213 74 20 5 1 2,715 1979 96 35 195 209 72 18 4 1 2,670 1980 91 33 180 200 69 16 4 1 2,515 1981 89 31 176 197 69 14 3 1 2,455 1982 85 29 166 186 66 14 3 0 2,320 1983 79 26 154 174 63 14 3 0 2,170 1984 75 23 144 169 60 13 2 0 2,055 1985 68 19 129 158 56 12 2 0 1,880 1986 60 18 112 140 52 12 2 0 1,680 1987 60 16 109 147 54 12 2 0 1,700 1988 64 16 111 164 64 14 2 0 1,855 1989 58 16 98 145 61 14 2 0 1,680 1990 62 17 100 159 69 15 2 0 1,810 1991 58 17 92 149 68 16 2 0 1,720 1992 57 17 91 148 72 16 2 0 1,730 1993 57 17 91 149 75 18 2 0 1,760 1994 55 17 87 148 79 18 2 0 1,755 1995 55 17 86 148 82 20 2 0 1,775 1996 54 17 83 145 84 21 2 0 1,760 1997 53 15 80 147 87 22 3 0 1,770 1998 43 14 66 116 73 21 3 0 1,465 1999 45 13 66 126 82 21 3 0 1,555 2000 48 14 72 133 90 24 3 0 1,680 2001 41 13 62 106 75 21 3 0 1,400 2002 39 13 57 102 73 20 3 0 1,340 2003 36 11 52 92 69 20 3 0 1,235 2004 34 10 49 86 68 20 3 0 1,180

(3)

(二)臺灣地區歷年人口總數、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死亡數及其比率 人口總增加 自 然 增 加 出 生 死 亡

年終人口總數 年增 加率

自然增 加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年 別

(千分 率)

增加指

人口數

(千分 率)

人口數

(千分 率)

人口數

(千分 率)

1946 6,090,860 — 100.0 1947 6,495,099 66.4 106.6 126,879 20.2 241,071 38.3 114,192 18.2 1948 6,806,136 47.9 111.7 168,463 25.3 263,803 39.7 95,340 14.3 1949 7,396,931 86.8 121.4 207,494 29.2 300,843 42.4 93,349 13.1 1950 7,554,399 21.3 124.0 237,906 31.8 323,643 43.3 85,737 11.5 1951 7,869,247 41.7 129.2 296,124 38.4 385,383 50.0 89,259 11.6 1952 8,128,374 32.9 133.5 293,871 36.7 372,905 46.6 79,034 9.9 1953 8,438,016 38.1 138.5 296,458 35.8 374,536 45.2 78,078 9.4 1954 8,749,151 36.9 143.6 313,393 36.5 383,574 44.6 70,181 8.2 1955 9,077,643 37.6 149.0 327,098 36.7 403,683 45.3 76,585 8.6 1956 9,390,381 34.5 154.2 339,961 36.8 414,036 44.8 74,075 8.0 1957 9,690,250 31.9 159.1 314,156 32.9 394,870 41.4 80,714 8.5 1958 10,039,435 36.0 164.8 336,143 34.1 410,885 41.7 74,742 7.6 1959 10,431,341 39.0 171.3 347,406 33.9 421,458 41.2 74,052 7.2 1960 10,792,202 34.6 177.2 345,727 32.6 419,442 39.5 73,715 7.0 1961 11,149,139 33.1 183.1 346,431 31.6 420,254 38.3 73,823 6.7 1962 11,511,728 32.5 189.0 350,548 30.9 423,469 37.4 72,921 6.4 1963 11,883,523 32.3 195.1 352,516 30.1 424,250 36.3 71,734 6.1 1964 12,256,682 31.4 201.2 347,665 28.8 416,926 34.5 69,261 5.7 1965 12,628,348 30.3 207.3 338,718 27.2 406,604 32.7 67,886 5.5 1966 12,992,763 28.9 213.3 345,328 27.0 415,108 32.4 69,780 5.5 1967 13,296,571 23.4 218.3 302,421 22.6 374,282 28.0 71,861 5.4 1968 13,650,370 26.6 224.1 320,610 23.4 394,260 28.8 73,650 5.4 1969 14,334,862 50.1 235.4 320,179 22.7 390,728 27.7 70,549 5.0 1970 14,675,964 23.8 241.0 322,880 22.3 394,015 27.2 71,135 4.9 1971 14,994,823 21.7 246.2 309,470 20.9 380,424 25.6 70,954 4.8 1972 15,289,048 19.6 251.0 294,263 19.4 365,749 24.2 71,486 4.7 1973 15,564,830 18.0 255.5 293,466 19.0 366,942 23.8 73,476 4.8 1974 15,852,224 18.5 260.3 293,063 18.7 367,823 23.4 74,760 4.8 1975 16,149,702 18.8 265.2 292,586 18.3 367,647 23.0 75,061 4.7 1976 16,508,190 22.2 271.0 346,760 21.2 423,356 25.9 76,596 4.7 1977 16,813,127 18.5 276.0 316,430 19.0 395,796 23.8 79,366 4.8

(4)

人口總增加 自 然 增 加 出 生 死 亡

年終人口總數 年增 加率

自然增 加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年 別

(千分 率)

增加指

人口數

(千分 率)

人口數

(千分 率)

人口數

(千分 率)

1978 17,135,714 19.2 281.3 329,844 19.4 409,203 24.1 79,359 4.7 1979 17,479,314 20.1 287.0 340,658 19.7 422,518 24.4 81,860 4.7 1980 17,805,067 18.6 292.3 328,592 18.6 412,557 23.4 83,965 4.8 1981 18,135,508 18.6 297.8 325,929 18.1 412,777 23.0 86,848 4.8 1982 18,457,923 17.8 303.0 316,780 17.3 404,006 22.1 87,226 4.8 1983 18,732,938 14.9 307.6 291,598 15.7 382,153 20.6 90,555 4.9 1984 19,012,512 14.9 312.2 280,149 14.8 369,725 19.6 89,576 4.8 1985 19,258,053 12.9 316.2 253,042 13.2 345,053 18.0 92,011 4.8 1986 19,454,610 10.2 319.4 213,476 11.0 308,187 15.9 94,711 4.9 1987 19,672,612 11.2 323.0 217,029 11.1 313,062 16.0 96,033 4.9 1988 19,903,812 11.8 326.8 239,268 12.1 341,054 17.2 101,786 5.1 1989 20,107,440 10.2 330.1 211,578 10.6 314,553 15.7 102,975 5.2 1990 20,352,966 12.2 334.2 229,550 11.4 334,872 16.6 105,322 5.2 1991 20,556,842 10.0 337.5 215,343 10.5 321,276 15.7 105,933 5.2 1992 20,752,494 9.5 340.7 210,823 10.2 320,963 15.5 110,140 5.3 1993 20,944,006 9.2 343.9 214,381 10.3 324,944 15.6 110,563 5.3 1994 21,125,792 8.7 346.8 208,777 9.9 322,263 15.3 113,486 5.4 1995 21,304,181 8.4 349.8 210,167 9.9 328,904 15.5 118,737 5.6 1996 21,471,448 7.9 352.5 202,722 9.5 324,874 15.2 122,152 5.7 1997 21,683,316 9.9 356.0 204,653 9.5 325,263 15.1 120,610 5.6 1998 21,870,876 8.7 359.1 147,973 6.8 270,779 12.4 122,806 5.6 1999 22,034,096 7.5 361.8 157,232 7.2 282,936 12.9 125,704 5.7 2000 22,216,107 8.3 364.7 178,859 8.1 304,429 13.8 125,570 5.7 2001 22,339,759 5.6 366.8 132,234 5.9 259,507 11.7 127,273 5.7 2002 22,453,080 5.1 368.6 118,466 5.3 246,688 11.0 128,222 5.7 2003 22,534,761 3.6 370.0 95,837 4.3 226,252 10.1 130,415 5.8 2004 22,615,307 3.6 371.3 80,926 3.6 215,596 9.6 134,670 6.0 說明:1946 年至 2004 年按登記日期統計。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5

(5)

(三)臺閩地區歷年年底人口數三階段年齡結構、依賴比、老化指數及扶養比

年 底 人 口 數 百分比分配

年別

0~14 歲 15~64 歲 65 歲以上 0~14

15~64

65 歲 以上

幼年 人口 依賴

老年 人口 依賴

老化 指數

扶養

1949 3,040,727 4,171,582 184,622 41.1 56.4 2.5 72.9 4.4 6.1 77 1951 3,312,125 4,363,734 193,388 42.1 55.5 2.5 75.9 4.4 5.8 80 1956 4,122,681 5,038,532 229,168 43.9 53.7 2.4 81.8 4.5 5.6 86 1961 5,111,677 5,759,469 277,993 45.8 51.7 2.5 88.8 4.8 5.4 94 1966 5,711,500 6,928,640 352,623 44.0 53.3 2.7 82.4 5.1 6.2 88 1971 5,805,182 8,735,778 453,863 38.7 58.3 3.0 66.5 5.2 7.8 72 1972 5,796,695 9,012,190 480,163 37.9 58.9 3.1 64.3 5.3 8.3 70 1973 5,769,199 9,292,216 503,415 37.1 59.7 3.2 62.1 5.4 8.7 68 1974 5,767,390 9,622,446 537,331 36.2 60.4 3.4 59.9 5.6 9.3 66 1975 5,737,621 9,917,400 568,068 35.4 61.1 3.5 57.9 5.7 9.9 64 1976 5,754,486 10,221,726 603,525 34.7 61.7 3.6 56.3 5.9 10.5 62 1977 5,735,285 10,499,744 647,024 34.0 62.2 3.8 54.6 6.2 11.3 61 1978 5,727,345 10,788,759 686,387 33.3 62.7 4.0 53.1 6.4 12.0 59 1979 5,740,709 11,074,575 727,783 32.7 63.1 4.1 51.8 6.6 12.7 58 1980 5,739,248 11,360,620 766,140 32.1 63.6 4.3 50.5 6.7 13.3 57 1981 5,754,357 11,636,753 802,845 31.6 64.0 4.4 49.4 6.9 14.0 56 1982 5,785,356 11,888,171 842,227 31.2 64.2 4.5 48.7 7.1 14.6 56 1983 5,789,914 12,121,271 879,353 30.8 64.5 4.7 47.8 7.3 15.2 55 1984 5,758,317 12,385,297 925,580 30.2 64.9 4.9 46.5 7.5 16.1 54 1985 5,716,144 12,620,626 977,055 29.6 65.3 5.1 45.3 7.7 17.1 53 1986 5,658,666 12,819,874 1,030,542 29.0 65.7 5.3 44.1 8.0 18.2 52 1987 5,600,598 13,030,985 1,093,427 28.4 66.1 5.5 43.0 8.4 19.5 51 1988 5,578,872 13,229,738 1,145,787 28.0 66.3 5.7 42.2 8.7 20.5 51 1989 5,543,197 13,412,069 1,201,321 27.5 66.5 6.0 41.3 9.0 21.7 50 1990 5,525,365 13,607,309 1,268,631 27.1 66.7 6.2 40.6 9.3 23.0 50 1991 5,427,150 13,833,252 1,345,429 26.3 67.1 6.5 39.2 9.7 24.8 49 1992 5,361,347 14,025,142 1,416,133 25.8 67.4 6.8 38.2 10.1 26.4 48

(6)

年 底 人 口 數 百分比分配 年別

0~14 歲 15~64 歲 65 歲以上 0~14

15~64

65 歲 以上

幼年 人口 依賴

老年 人口 依賴

老化 指數

扶養

1993 5,279,705 14,224,910 1,490,801 25.1 67.8 7.1 37.1 10.5 28.2 48 1994 5,169,581 14,445,937 1,562,356 24.4 68.2 7.4 35.8 10.8 30.2 47 1995 5,076,083 14,650,294 1,631,054 23.8 68.6 7.6 34.6 11.1 32.1 46 1996 4,982,543 14,851,282 1,691,608 23.1 69.0 7.9 33.5 11.4 34.0 45 1997 4,914,280 15,076,479 1,752,056 22.6 69.3 8.1 32.6 11.6 35.7 44 1998 4,815,400 15,302,960 1,810,231 22.0 69.8 8.3 31.5 11.8 37.6 43 1999 4,734,596 15,492,319 1,865,472 21.4 70.1 8.4 30.6 12.0 39.4 43 2000 4,703,093 15,652,271 1,921,308 21.1 70.3 8.6 30.0 12.3 40.9 42 2001 4,661,884 15,770,327 1,973,357 20.8 70.4 8.8 29.6 12.5 42.3 42 2002 4,598,892 15,890,584 2,031,300 20.4 70.6 9.0 28.9 12.8 44.2 42 2003 4,481,620 16,035,196 2,087,734 19.8 70.9 9.2 27.9 13.0 46.6 41 2004 4,387,082 16,151,565 2,150,475 19.3 71.2 9.5 27.2 13.3 49.0 40 說明:1973 年以前資料不包括金門縣及連江縣。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5

附錄二 勞動派遣法草案建議條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促進國民就業,規範派遣勞相關事項,保障派遣勞工權益及福祉,特制定 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第二條(用詞定義)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派遣:謂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訂定要派契約,派遣機構經僱用之勞工同 意後,在勞動契約關係下,派遣該勞工至要派機構,受要派機構指揮監督且提供

(7)

勞務。

二、派遣機構:謂僱用勞工並使其為要派機構提供勞務為業者。

三、要派機構:謂在要派契約之約定下,實際使用派遣勞工者。

四、派遣勞工:謂受派遣機構僱用,並為要派機構提供勞務者。

五、要派契約:謂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約定派遣勞工至要派機構提供勞務之 契約。派遣契約:謂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約定派遣勞工至要派機構提供勞務之契 約。

第三條(主管機關)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

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第二章 派遣機構

第四條 (派遣機構設立之積極要件)

派遣機構經營派遣業務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及取得許可證,並符 合下列條件始得為之:

一、依公司法規定設立之公司。

二、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上。

三、具有促進及協調該行業,在勞力供需上有其必要且合理者。

四、具有足夠能力,合理執行該派遣勞工之僱用管理;及具有確實掌理該行 業之能力。

五、設有專業人員辦理派遣工作。

未經前項許可及取得許可證者,不得從事派遣業務。

第一項第三款之專業人員資格及人數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核發第一項許可證,得徵收證照費,其數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之。

第五條 (派遣機構設立之消極要件)

申請設立派遣機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許可:

一、派遣機構之董、監事及派遣機構,曾受徒刑宣告或依本法及其他有關勞

(8)

工法規曾受罰金處分,自執行結束之日起算,未滿五年者。

二、派遣機構之董、監事及派遣機構,受禁治產或破產宣告且不能復權者。

三、派遣機構違反本法規定,經廢止勞動派遣許可,自廢止日起算未滿五年 者。

四、派遣機構之董、監事,若為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前三款規定事項 之一者。

前項規定於派遣機構申請設立並取得許可證後,准用之。

第六條 (派遣機構設置分支機構之限制)

派遣機構分支機構之設置,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前項設置條件及許可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七條 (派遣業務範圍)

派遣機構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後得派遣勞工至要派機構提供下列勞務:

一、資訊情報處理相關業務。(資料處理)

二、機械設計相關業務。(機器設備維修)

三、傳播媒體機器操作相關業務。

四、媒體節目演出相關業務。(傳播媒體節目演出相關業務)

五、辦公事務機器操作相關業務。(辦公事務機器操作教育訓練)與二三類

六、同步翻譯、筆譯、速記等相關業務。(翻譯)

七、秘書相關業務。(秘書)

八、文書整理相關業務。(文書收發)

九、市場調查相關業務。(市場調查)

十、會計財務相關業務。(會計財務)

十一、貿易相關業務。

十二、商品展示介紹等需專門技術經驗之相關業務。(商品展示接待)

十三、公共運輸業等隨車服務員類似相關業務。(旅遊隨團服務)

(9)

十四、大廈清掃等相關業務。(大樓清潔)

十五、建築設備之機器操作等相關業務。

十六、櫃檯、服務中心、停車場管理等相關業務。

十七、科學相關新產品之研究發展業務。

十八、有關企業營運調查、企畫等類似企管顧問之業務。

十九、書籍雜誌等作品製作之編輯業務。

二十、商品、包裝、廣告等設計相關之業務。(商品、包裝、廣告等設計)

二十一、建築物室內設計等相關業務。(建築物室內設計)

二十二、廣播節目中具有專門知識經驗技術需求之主播、記者,及大型活動 主持人等相關業務。

二十三、教授或指導辦公事務機器學習之業務。(辦公事務操作之教育訓練)

二十四、電信或其他通訊器材說明、買賣等所需之相關業務。

二十五、有關機械軟體設計、買賣、指導等相關業務。

二十六、廣播節目所需舞台背景道具所需之調度、製作、操作、搬運等相關 業務。(與四類似)

二十七、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者。

(刪除保全、公共運輸場所旅遊服務、電話行銷、電話訪問、總務、客戶服務、

行政助理、總機接待)

第八條 (派遣勞工之最低年齡規定)

派遣機構不得僱用未滿十五歲之人從事派遣工作。

第九條 (許可之有效期限及其屆滿前重新申請許可)

本法第四條第一項許可之有效期限為三年,有效期限屆滿前三十日至六十日 內,應檢附許可證及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文件重新申請許可。

第十條 (許可之廢止)

派遣機構設立登記後六個月內尚未開始從事派遣業務或開始從事派遣業務 後自行停止從事派遣業務六個月以上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地方主管機關

(10)

報請或利害關係人之申請,廢止其許可。但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延展。

中央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廢止派遣機構之許可時,應公告之。

第十一條 (許可證之公開揭示義務)

派遣機構應在其營業處所公開揭示第四條所規定之許可證。

第十二條 (派遣機構定期報備統計報告之義務)

派遣機構應每六個月按時向主管機關報備其統計報告,其報告內容如下:

一、派遣勞工之人數、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到派遣機構工作前之 就業狀況。

二、依產業別,分別統計派遣人次及平均派遣期間。

三、依產業別,分別統計要派機構之數目。

四、就單一派遣案,統計派遣之確實天數。

五、統計每一派遣勞工之派遣次數及其派遣期間。

第十三條 (派遣機構及要派機構相關文件保存義務)

派遣機構及要派機構之要派契約、派遣工作單、派遣勞工之工資清冊、派遣 及出勤紀錄、教育訓練紀錄、派遣勞工申訴資料等應保存五年,以備查驗。

第十四條 (派遣機構從事海外派遣之核准)

派遣機構從事海外派遣前,應取得派遣勞工同意,並向主管機關報請核准。

第十五條 (派遣機構之教育訓練責任)

派遣機構應對派遣勞工施以教育訓練,其教育訓練經費應自每月勞保投保薪 資總額提撥百分之二做為派遣勞工教育訓練之用;派遣機構列支之教育訓練費 用,可依法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稅額。

第十六條 (許可證之繳回)

派遣機構於停止派遣業務時,應向中央主管機關報備並繳回許可證,並由中 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第十七條 (許可證出借之禁止)

派遣機構不得出借許可證供他人從事派遣業務。

(11)

第三章 派遣勞工權利保障 第十八條 (派遣工作單內容)

派遣機構應與派遣勞工訂定書面勞動契約,於派遣勞工時,應製作派遣工作 單,交付派遣勞工與要派機構。

前項派遣工作單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派遣機構之名稱、許可證字號。

二、要派機構之名稱及事務所。

三、派遣期間。

四、派遣勞工之作地點。

五、派遣勞工之工作內容。

六、派遣工作開始及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延長工時、休假、例假、請假 及輪班制之換班有關事項。

七、安全衛生有關事項。

八、要派機構對於派遣勞工之指揮監督事項。

九、派遣勞工申訴處理相關事項。

十、福利事項。

十一、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第十九條 (要派契約之內容)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應訂定要派契約,要派契約應記載派遣機構之名稱與許 可證字號,並應約定下列事項:

一、派遣勞工人數及從事之工作內容與性質。

二、派遣勞工之工作地點、工作開始及終止時間、休息時間、休假、例假、

請假等有關其他勞動條件事項。

三、派遣之期間。

四、派遣勞工提供勞務時,對該勞工指揮監督之相關事項。

五、安全衛生有關事項。

(12)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第二十條 (要派契約約定特定派遣勞工之禁止)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雙方簽訂要派契約,不得有特定派遣勞工之約定。

第二十一條(勞工保險之辦理)

派遣機構應為派遣勞工參加勞工保險,並依勞工保險條例辦理相關事宜。

第二十二條 (契約之效力)

勞動契約不具書面形式者,無效。派遣勞工如已在要派機構提供勞務,應視 為派遣勞工與要派機構成立勞動契約。派遣工作單或要派契約期限屆滿,派遣勞 工繼續為要派機構提供勞務,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不即表示反對意思時,視為派 遣勞工與要派機構成立勞動契約。勞動派遣期限不得超過一年,經中央主管機關 核准者得予以延長,延長期限以一年為限。勞動派遣期限超過前項規定者,視為 派遣勞工與要派機構成立勞動契約。

第二十三條 (歧視之禁止)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均不得以派遣勞工之種族、國籍、階級、語言、思想、

宗教、黨派、籍貫、性別、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或工會會員為由,

終止派遣勞工之勞動契約或要派契約或對派遣勞工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第二十四條(合理工作與申訴)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應採取必要之措施,以維護及增進派遣勞工勞動條件及 福祉。派遣勞工向派遣機構提出有關派遣工作之申訴時,派遣機構應迅速、合理 處置之。

第二十五條 (告知之義務)

派遣機構於僱用派遣勞工時,應明確告知其所從事為派遣工作。

第二十六條 (限制派遣勞工再受僱之禁止)

派遣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於勞動契約中訂定禁止派遣勞工於契約終止後,與要派機構另訂勞動契 約之條款。

(13)

二、於要派契約中訂定禁止要派機構於契約終止後,與派遣勞工另訂勞動契 約之條款。

第二十七條 (派遣機構派遣之禁止行為)

派遣機構不得派遣勞工至發生罷工情況之要派機構。

第二十八條 (勞動基準法之特例)

要派機構對派遣勞工有違反勞動基準法第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及第三項、

第三十一條至第三十七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五十一條及 第五十二條,第七十四條第二項之相關行為者,依該法處罰。

第二十九條 (安全衛生與職業災害補償責任)

派遣勞工派遣至要派機構提供勞務,就安全衛生事項,該要派機構之雇主視 同該派遣勞工之雇主,就安全衛生適用勞工安全衛生法及依該法所發布之命令。

要派機構應與派遣機構連帶負勞動基準法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派遣機構得就職業 災害補償部份,向要派機構求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 定,已由派遣機構支付費用補償者,要派機構得抵充之。

第三十條 (派遣勞工個人資料之不得濫用及保障派遣勞工隱私)

派遣機構於蒐集、保管或使用派遣勞工個人資料時,不得逾越派遣業務營運 之必要範圍,並應妥善管理派遣勞工個人資料。

派遣機構之雇主、雇主代理人、受僱人及其離職人員,無正當理由不得洩漏因執 行業務所知悉派遣勞工隱私內容。

第四章 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檢查 第三十一條(行政指導)

主管機關為確保派遣勞工合理之勞動條件,得對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給予必 要之指導及建議。

第三十二條 (改善命令)

派遣機構如有違反本法或其他勞動法令規定之情形者,除依各該法律處罰 外,主管機關得令其改善經營及僱用管理方法。

(14)

第三十三條(檢查)

主管機關或勞工檢查機構為執行職務,得派員進入派遣機構或要派機構詢問 關係人或檢查其帳冊、文件及物件。依前項規定執行檢查職務之人員,應攜帶並 出示足資識別其身分之證件。

第五章 罰 則 第三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中央主管機 關並應廢止派遣機構之許可:

一、未依第四條、第五條第一項之規定取得許可證,而從事派遺業務者。

二、以虛偽及其他不正當之行為,取得第四條、第五條第一項之許可者。

三、違反第七條規定者。(違反第六條規定者)

四、違反第八條規定者。

五、違反第十七條規定者。

第三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中央主管機關 得連續處罰或廢止派遣機構之許可:

一、違反第五條第二項規定者。(違反第九條規定者)

二、違反第六條規定者。

三、第十二條規定者。

四、第十三條規定者。

五、第十四條規定者。

六、第二十條規定者。

七、違反第二十一條規定者。

八、違反第二十三條規定者。

九、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者。

十、違反第二十五條規定者。

(15)

十一、違反第二十六條規定者。

十二、違反第二十七條規定者。

十三、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者。

十四、違反第三十二條規定者。

十五、違反第三十三條規定者。

十六、拒絕、規避或阻撓主管機關執行職務者。

第三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中央主管機關並 得連續處罰:

一、違反第十一條規定者。

二、違反第十六條規定者。

三、違反第三十條規定者。

本法所訂罰鍰,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罰之。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

屆期未繳納者,移送強制執行。

第三十七條

本法第六條所列派遣業務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每三年定期檢討調整。

第三十八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擬定,報請行政院核定。

第三十九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資料來源:勞工教育研究推廣協會,2002

附錄三 勞工保險失業給付(自 1999 年元月一日起開辦)

一、給付目的

政府為保障失業勞工生活,使能迅速再就業,促進社會安全及經濟發展,自 1999 年一月一日起開辦勞工保險失業給付,藉由失業保險給付的失業登記機制,結合 就業輔導及職業訓練措施,達到就業安全的目標。

二、法源依據

(16)

勞工保險失業給付以勞工保險條例為法源基礎,依據該條例第七十四條授權訂定

「勞工保險失業給付實施辦法」,並維持現行勞工保險綜合保險方式辦理。

三、適用對象

失業給付以勞工保險條例第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所規定之本國籍被保險 人為適用對象即指符合下列資格者:

﹝一﹞年滿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之勞工保險被保險人。

﹝二﹞受僱於勞工保險條例第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之投保單位的員工。

1.受僱於僱用勞工五人以上之公、民營工廠、礦場、鹽場、農場、牧場、

林場、茶場之產業勞工及交通、公用事業的員工。

2.受僱於僱用勞工五人以上公司、行號的員工。

3.受僱於僱用五人以上之新聞、文化、公益及合作事業的員工。

4.依法不得參加公務人員保險或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之政府機關及公、私 立學校的員工。

5.受僱從事漁業生產的勞動者。

﹝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

四、保險費率及保費負擔

勞工保險失業給付業務開辦初期,係以不增加勞、雇雙方保費負擔之原則規劃開 辦。經精算,失業給付之保險費率為 1﹪,其開辦所需財源將於現行普通事故保 險費率 6.5﹪內調整提撥。至於保費負擔方面,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對於不 適用失業給付之被保險人,將免收其失業給付適用部分之保險費,即其普通事故 保險費率按 5.5﹪計收。

五、給付條件

被保險人自 1999 年一月一日「勞工保險失業給付實施辦法」施行後,因所屬投 保單位關廠、歇業、休業、轉讓、解散、破產、業務緊縮或生產技術調整致所擔 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且非自願離職辦理勞工保險退保,而有下列各款情形者,

得請領失業給付:

(17)

﹝一﹞具有工作能力及繼續工作意願。

﹝二﹞至離職辦理勞工保險退保當日止已參加勞工保險滿二年。

﹝三﹞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十四日內仍無法接受推介就業或安排 職業訓練。

六、給付限制

被保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請領失業給付:

﹝一﹞無正當理由不接受推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者。

﹝二﹞失業期間另有工作,其每月工作收入超過基本工資百分之八十者。

七、給付標準及期限

﹝一﹞給付標準:

失業給付每月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五十計算,自被保險人向公立就 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之日起第十五日起算,每半個月發給一次。

﹝二﹞給付金額的扣除:

受領失業給付期間另有工作者,其每月工作收入加上失業給付之總額超過平均月 投保薪資之百分之八十部分,應自失業給付中扣除。

﹝三﹞給付期限:

施行日起繳納失業給 付保費累計年資

每次最高可領月數 合計最高可領月數

未滿五年 3個月 6個月

滿五年以上 未滿十年

6個月 12個月

滿十年以上 8個月 16個月

八、給付流程

(18)

﹝一﹞被保險人離職後,應檢附離職證明文件,親自向各地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 理求職登記,並填寫『失業(再)認定、失業給付申請書暨給付收據』申請失業 認定。

﹝二﹞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於申請之日起十四日內無法推介申請人就業或安排職 業訓練者,或於安排職業訓練期滿申請人仍未能就業者,應於翌日完成失業認 定,並予核章後將申請案件轉送勞工保險局辦理失業給付。

﹝三﹞勞工保險局完成審核後,逕將給付案件款項匯入申請人以本人名義於郵局 或金融機構開立之帳戶。至經審核不給付或需補正資料案件,則寄發不給付通知 單或通知補正。

﹝四﹞繼續請領失業給付者,每十五日應親自前往原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接受失業 再認定(適逢國定假日或星期例假日者,得順延)。但因傷病診療期間無法親自 辦理者,得以書面陳述理由,並提出醫療機構出具之相關證明文件,委託他人辦 理。

九、應備書件

申請人前往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認定,應攜帶下列各項文件:

﹝一﹞原投保單位或地方主管機關出具之離職證明文件正本附影本一份(正本驗 畢歸還)。

﹝二﹞國民身分證正本附影本一份(正本驗畢歸還)。

﹝三﹞申請人郵局或金融機構存款簿封面影本(核對給付入帳帳號用)。

﹝四﹞最高學歷證書影本、技術士證影本、曾接受職業訓練之結訓證書影本(推 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的參考文件)。

十、給付之中止

﹝一﹞未依規定前往原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再認定者。

﹝二﹞經原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認定已不符合失業給付申請規定條件者。

﹝三﹞已經再就業者。

十一、相關事項

(19)

﹝一﹞失業期間或受領失業給付期間,另有其他工作收入者,應於申請失業認定 或辦理失業再認定時,告知原公立就業服務機構。

﹝二﹞領取失業給付者,應自再就業之日起三日內,通知原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及 勞工保險局。

﹝三﹞申請人對勞工保險局失業給付之核定有異議時,應於收受核定通知文件之 翌日起六十日內,填具勞工保險爭議審議申請書一式二份,並檢附有關證件向勞 工保險監理委員會申請審議。

﹝四﹞申請人因離職與雇主仍有勞資爭議情事者,仍得請領失業給付。俟勞資爭 議結果確定,原申請人已不符合請領失業給付要件者,應於確定後十五日內將原 領取之失業給付返還勞工保險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機構應於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通知其復職,留職停薪人員應於服 務之學校、機構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復職報到;其未申請提前復

(二) 103年9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起於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本),或漁民、農民、軍人保險卡影印本。若為受僱於僱用

A1: 資訊系統的操作對於我們來說友善程度沒有那麼高,雖然它每年持 續的在改進啦,其實大家都知道 TIMS 非常的難用,從以前就通道說 TIMS

Picking up on teens' interest in computer games, he sponsored a Nintendo competition and installed Nintendo terminals in his stores?.

4.促進部分工時勞工受到公平對待:日本在 2008 年共有 1407 萬人從事部分 工時,約占全體勞工的 26.1%。而這些部分工時勞工不僅是補充角色,更承擔職 務責任,其付出卻未被等量對待。因此,2008

在締約國需要特定服務之提供授權之情況下,締約國合格之管理

配合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 10 條等規定,停辦前開放受理一般報檢人 報名,110 年起連辦 3 年,自 113 年起 停辦,並縮短術科及格成績保留年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