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杜牧撰: 《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 年初版),卷 12<上李中丞書>,頁 18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杜牧撰: 《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 年初版),卷 12<上李中丞書>,頁 183。 "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結論

杜牧是晚唐詩壇一位重要的詩人,他出身於一個家族優良的政治世家,多數 都是在朝廷擔任要職,直至杜牧為止,甚至有八人曾在朝為相,杜牧在這種顯赫 的家世中,既感到無上的光榮,也賦予了自己為人民、為國家服務的使命感。

杜牧從小飽覽詩書,沉浸於儒家典籍,又感於晚唐衰弱不振的國勢,尤以潛 心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

1甚而作成《孫子注》三篇,以期拯救晚唐的頹勢。唐朝的國勢從唐玄宗沉迷女 色,聽信讒言,造成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後,便一蹶不振,任由藩鎮坐大,宦官 也把持朝政,朝官各自勾心鬥角,結黨營私。國內不僅憂患未歇,外族更趁此頻 頻作亂,搶殺掠奪,邊境不堪其擾,民生經濟也因長期戰爭而凋敝,百姓的生活 自然是苦不堪言。面對這些問題,在位者也無心改革,杜牧眼看著國勢有如江河 日下,一天比一天衰弱,心中十分憂慮,雖然懷有雄心壯志,經國韜略,卻完全 使不上力。縱使杜牧積極的想改變現況,企圖讓「盛唐」光芒再現,但由於他的 個性「剛直有奇節,不為齷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2在滿朝邪 佞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有發揮的機會。杜牧迫於當時宦官高張的氣勢,不願和 他們正面衝突,在大和九年「甘露事變」發生後,便稱疾,主動請調分司東都,

避開這場人事糾紛。另外,其父早逝,家道中落,弟杜顗又患眼,杜牧一肩扛起 家庭的經濟重擔,讓他不能放手一搏,宦途上的不順遂,是可以預料得到的。

杜牧面對多難的唐朝,懷抱利器卻無處施展,只能將滿腔憤慨發於筆端。杜 牧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前代詩評家每多推舉杜牧高才,陳振孫指出「牧才高,

俊邁不羈,其詩豪而艷,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洪亮吉《北江詩話》云:

「中唐以後,小杜才識,亦非人所及。」3再則翁方綱《石洲詩話》亦稱:「小杜 之才,自王右丞之後,未見其比。」4以上諸詩論家,均對杜牧的才性,給予高 度的肯定。杜牧詩文各體兼工,且皆有名篇佳作傳世,他數百首詩流傳至今,最

1

杜牧撰: 《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 年初版),卷 12<上李中丞書>,頁 183。

2

歐陽修、宋祁撰: 《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66<杜牧傳>,頁 4665。

3

洪亮吉: 《北江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初版),頁 51。

4

翁方綱: 《石洲詩話》,見《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卷 2,頁 28。

(2)

為人稱道的,影響最廣的要算是七言絕句了。吳喬《圍爐詩話》曾說:「杜牧詩,

惟絕句最多風調。」5杜牧各體詩都有佳作,而最能體現他獨創風格的則是絕句。

杜牧是唐朝寫七言絕句的能手,前人論七絕,盛唐推王昌齡、李白;中唐推李益、

劉禹錫;晚唐則舉杜牧和李商隱。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杜紫微天 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6可見,

杜牧憑藉著一枝生花妙筆,駕馭自如,根據不同的題材,選擇不同的體裁,表現 豐采的生活,抒發複雜的感情。

杜牧的七絕,創作於風雲變幻、多事之秋的晚唐,保持獨特的風格,取得了 高度的藝術成就。後人稱道說:「少陵無人謫仙死,竟不意又見此人。」7所以把 他與同時的李商隱跟盛唐偉大詩人李白與杜甫齊觀,譽稱「小李杜」。而杜牧七 絕在思想、藝術上的表現,與晚唐詩壇的輕佻、豔情、庸瑣的習氣不同,杜牧雖 然也有一些聲色纖豔之作,但多數作品都本著認真態度,把握不同的題材,靈活 多變地創作。

杜牧七絕表現出多元的形式結構,在色彩的運用上,變化多端,不論單用、

互用,都能俱現視覺的美感,而且最大的特色是以大自然的色澤為師,主要的色 調趨於清亮明麗,呈現出和諧純淨的詩畫境界。在好用數字的特點上,並無垛積 堆疊之敝,其運用的形式樣態靈活多變,或以虛誇的數詞表現蒼茫遼闊的時空 感;或以確切的數詞直指事物的特徵;甚或以虛實相間的手法,增加計數性誇飾 的特色,不論是可計量的實物,還是不可計數的感情,杜牧都能精當地利用數字 表現情緒。在用典技巧上,能「融化斡旋,如自己出」8把故實的骨幹放置在自 己的意義脈絡之中,達到抒發情感、擴大詩意的效果。在句法結構方面,更是其 語言表現上極具關鍵的一環,杜牧七絕利用文字的倒裝以協調音律,加強語勢;

重疊詞的使用,加強描繪詩中事物的樣態、聲音、意義,使聲情的表現更為豐厚;

複字句的使用,使情感的流動,在反反覆覆的聲音中,表現得更淋漓盡致;問句 的設置,增加文字的想像空間,也讓文氣更峻拔勁健;另外,師法杜甫、韓愈詩 歌的句法結構,不避俚俗口語,多用散文句法,創造平順和暢的聲調節奏;在平 仄用韻上,有時嚴守格律,有時則拗折險奇,皆能配合情感的需要而靈活運用,

故於齊整中有變化,不僅能讓讀者於吟詠之際,享受到順口悅耳的音聲之美,且 能深化、渲染詩境,達到輔助情境、內外和諧的藝術境界。

5

吳喬: 《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初版),卷 3,頁 255。

6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凡例》 ,見《韞山堂文集》(臺北:石門出版社,1976 年),頁 25。

7

翁方綱: 《石洲詩話》,見《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卷 2,頁 28。

8

范晞文: 《對床夜語》卷 4,見《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年),第 2 冊,頁 5。

(3)

筆者於杜牧七絕形式的研究上,發現其在色彩、數字的運用最有特色,由於 杜牧七絕能恰到好處的選用貼近自然明亮的色彩來描景抒情,甚且達到詩情畫意 的境界層次,這顯示出杜牧與同時期的詩人截然不同的用色情調。至於數字的運 用也是杜牧七絕的一大特色,詩人能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中,靈活的驅使數字,不 但沒有堆砌、呆板的缺點,反而更能加深印象、強化情感,手法十分高明。而且 筆者觀察到除了數目字之外,杜牧七絕大量用「一」「無」「孤」「半」「滿」

等量詞來反襯內心強烈的情感,若能從文學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應該會有新的發 現,值得日後再作深入的探討。

杜牧七絕在主題內涵及其題材表現上,內涵豐富多樣,有個人情志與家國理 想的抒發,除了表現個人生命的情感,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慨嘆。

另外,杜牧也描寫了和他一樣剛直、忠貞、勇敢的一些人物,透過抒寫表達對他 們的景仰、寄託自己的懷抱。杜牧關心民生社稷,其詠史懷古之作,寄寓詩人無 限的感慨及對國家前途的憂思,其中詠史七絕最有特色,被譽為「二十八字史 論」,因其具有濃厚的議論色彩,能翻舊案、立新意,不僅帶動詠史詩嶄新的創 作風尚,更進一步影響宋代議論的詩風,所以杜牧詠史七絕算是最有創見與貢獻 的部分。

關於女性形象與女性命運的詩作,有些是詩人浪跡江湖與歌妓互動的詩作,

帶有落拓浪漫的色彩,所表現的是真摯的情感,並沒有欲念的暴露,另有一些宮 怨、閨情之作,杜牧替這些社會弱勢的女性發聲,抒發她們內心的情感與渴望,

寫來含蓄蘊藉,情感真摯,不帶有一點輕視的意味,並寄予詩人深切的同情。筆 者認為杜牧對女性的關注是當代詩人所沒有的,在一個傳統父系的社會體制下,

狎妓冶遊是唐代士人的普遍風氣,杜牧雖然不能免俗的也受此風氣的影響,卻能 感同身受的道出她們的心聲,並表達出高度的人性關懷。此部分並未有專文論 述,而杜牧七絕中女性書寫的部分相當獨特,這恐怕也與杜牧仕宦坎坷的境遇有 關,杜牧想必能深刻體會孤臣孽子被邊緣化的苦況,因而更能突顯女性在父權體 制下作為邊緣人的命運與心聲。

詩人長期離開故鄉,濃濃鄉愁在內心滋長,發而為詩則悲傷悽愴,讀之令人 感動不已。杜牧也善於利用送別時抒發離情的詩表現心中哀愁,讓人更覺悲淒。

感情豐富的杜牧在抒情詩方面的表現更令人激賞,其傷春、悲愁的主題表現,能 在景物中融入個人情感的色彩。由於杜牧巧於捕捉自然景物中唯美的形象,表達 含蓄精鍊,情景交融,往往產生不同凡響的意境。而杜牧的即景詠物詩在描摹物 象時,神態畢現,想像力豐富新穎,寄託詩人深沉的感懷。杜牧七絕的內涵,不

(4)

論是詠史託懷或寫景抒情等,筆法堪稱新穎獨到,形象相當鮮明活躍,既飽含雋 永的情思,又充滿人性的關懷,大大的提昇了七絕詩歌的層次境界。

杜牧七絕的意象經營,在深度和廣度上俱十分可觀,能在短短的四句當中營 構出豐富又生動的詩歌意境。其中在時間、空間意象的設計上最富變化,以時間 設計來說,有順時、逆時敘法,也有將時間進行壓縮或產生今昔的映疊,甚至將 現實與夢境的時間錯置。而在空間的設計上,是以視點的移轉來呈現,有遠近、

內外、左右、高低、大小等不同的視點移動。有時時間、空間的表現並非截然分 明的,很多時候是時空混合、交融使用的。筆者分析時,主要突出杜牧七絕詩作 高妙的時空變換技巧。季節也是時空意象的另一種展現,詩人常會因春、秋時序 的更迭而引發一己的情懷,詩人常以「十春」「五秋」「十秋」的時間意象,來 對自我生命作一番回顧與省思,可說是杜牧七絕詩的一種特殊現象,此或可結合 詩人的生命歷程作進一步的理解。此外,黃昏的意象,又是詩人抒發其理想失落 與國勢無力挽回深層哀痛的隱喻。由於季節與黃昏的意象,都帶有時間流轉、抑 鬱消沉的特性,故而筆者將此兩者從時空意象中抽離出來獨立探討,以期扣合詩 人內心幽微的情愫。

論及月的意象,又以杜牧久離故鄉,在外任職的處境有關,詩人對月懷鄉之 餘,寫下不少詠月抒懷的詩篇,慰藉孤寂的心靈;另外杜牧感情充沛,重情重義,

亦常以月的意象,憶懷友人、悼念亡友,讀來十分悲戚感人。杜牧一生懷著崇高 的家國理想,也很有一套平治天下的善策,卻苦無機會施展抱負,所以杜牧心中 實在有太多的悲慨,因而七絕中常藉「煙、雨、柳」本身迷濛飄緲的特性,營造 氣氛,烘托詩意,以表達詩人對前途感到茫然,命運無由掌握的無奈。至於禽鳥 的意象前人並未提及,筆者認為詩人心中的意念,有時會藉助禽鳥來表現。禽鳥 的意象在杜牧七絕中多化身為各種心情的寫照,有思鄉懷師歸的渴望、有昔盛今 哀的感嘆、有理想的象徵與寄託、均能襯托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憂思,深切地表達 其境遇與懷想。最後分析酒的意象,筆者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切入,中國的「詩 酒文化」其實是受幾千年積澱的飲酒心理意識的支配所致,而且已不再只是一部 分詩人的行為,而是具有全體接受「濡化」9的情況。所以當詩人心情落寞時,

往往寄情詩酒,在借酒澆愁的心理情結中創作詩文,故而杜牧七絕酒意象的表現 不僅突顯出詩人受「詩酒文化」濡化的影響,同時也表露出詩人的自我形象以及 內心世界。

9

馬文·哈里斯: 《文化人類學》(臺北:東方出版社,1988 年),頁 86。

(5)

杜牧七絕除了意象經營的成功之外,其詩歌風格的獨創性與藝術性尤為高明 特出,其中詠史七絕特色分明,把議論色彩融入形象之中,具有鮮明的史論精神。

而寫景抒情的七絕,所呈現的藝術風格則是明快爽朗與含蓄蘊藉兼而有之,杜牧 七絕能把這兩種相反的特點結合起來,形塑出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在晚唐各派詩 風中特立突出,綻放異彩。

杜牧七絕的文學成就,具有承繼與新變的貢獻,既承接前人的餘緒,又能獨 創個人的詩歌風格,甚且開啟晚唐詠史七絕的風氣,繼而影響宋詩好議論的特 色。我們也可以從杜牧對詩歌創作的自我要求:「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 古」10中,看到杜牧苦心孤詣以求高絕的寫作態度。陳子展《唐代文學史》即推 崇杜牧七絕「可與李白、王昌齡鼎足而三」11對杜牧七絕的評價很高。所以,在 文學傳統的洪流中,杜牧不但能走出傳統巨大的陰影,而且相較於同時期的詩 人,亦能獨步晚唐而不墜。由此而論,杜牧七絕的成就,在中國詩歌史上必有其 一定的文學地位。

10

杜牧撰: 《樊川文集》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 年初版) ,卷 16<獻詩啟>,頁 242。

11

陳子展: 《唐代文學史》(重慶:作家書屋,1944 年),頁 87-8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李忱,公元 810 年-859 年,公元 846 年-859 年)的三十餘年間,最為活躍的詩 人是杜牧(公元 803 年-852 年) 、溫庭筠(公元 812 年-870 年)和李商隠(公元

卷三十九,《地理志》)。” 2 物產豐饒,地位險要。從隋唐至明清古漁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發源自唐古拉山,沿途滙集了 700 多條大小河川,全 長

卷四〈名例四〉 : 「同於資財」 ,頁 88; 《唐律疏議》卷六〈名例六〉 : 「律比畜產」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