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積分審斂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積分審斂法"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積分審斂法

數列可視為在一個函數上取正整數點。譬如說函數 f (x)=1

x,我們代所有n= 1,2,···

的點,便得到f (n)= 1

n,便有了數列an= f (n) = 1

n

現在我們假設,函數 f (x) 是恆正且遞減到零的。在其上取正整數點,得到數列

an= f (n)。將 f (x)底下,x≥ 1的部份,分割成無限多個寬度為1的子區間。在每個子區

間上,都取最左端的函數值當高,於是做出如圖 1a 的許多長方形。

a

1

a

2

a

3

a

4

a

5

(a)

a

1

a

2

a

3

a

4

a

5

(b)

Figure 1: 連續與否的幾種情況

每一個長方形都會超出函數一些部份,那麼將這無窮多個長方形加起來,面積會大 於曲線下面積。第一個長方形的高是 f (1)= a1,而寬度是1,因此面積是 a1× 1 = a1。同 理,第二個長方形面積是a2,第三個是a3,以此類推。於是,無窮多個長方形面積加起 來,便是無窮級數

n=1

an

至於曲線下面積,由於範圍是[1,∞),所以便是瑕積分

1

f (x) dx

無窮多個長方形加起來,面積會大於曲線下面積,意即

1

f (x) dx<

n=1

an (1.1)

而如果在每個子區間上,都改取右端點的話,則會變成圖 1b 。每一個長方形都會整 個在函數下方,那麼將這無窮多個長方形加起來,面積會小於曲線下面積。第一個長方

形的高是 f (2)= a2,面積也是 a2。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是a3,以此類推。無窮多個長方

形加起來,面積會小於曲線下面積,意即

n=2

an<

1

f (x) dx (1.2)

將式子 (1.1) 及式子 (1.2) 合起來,便是

an<

f (x) dx<

an (1.3)

(2)

如果瑕積分

1 f (x) dx發散,它一定是無限大。因為 f (x)恆正,絕無可能是振盪型

發散。而級數

n=1an比它還大,所以也是無限大。如果瑕積分

1 f (x) dx= L收斂,此時 無窮級數

n=2an 又比瑕積分還小,不可能加到無限大去。而an 恆正,所以也不會是振盪 型發散,可見它也跟著收斂,從而

n=1an 也收斂。

性質 1.1 積分審斂法

若函數 f (x)在區間 [a,∞) 上是恆正並遞減到0 的,a 為一正整數,而數列 an =

f (n)。則瑕積分

a f (x) dx 與無窮級數

n=1an同斂散。

要求恆正遞減,是為了確保式子 (1.1) 及 (1.2) 成立。但如果是恆負遞增到0也可以,

這樣等於它是某個恆正遞減到 0的函數再整個差負號,不影響斂散性。至於區間為什麼 是寫[a,∞),是因為有些函數在前面有增有減,到了x≥ a以後才開始遞減,這樣也沒關 係。這樣瑕積分

a f (x) dx 會與

n=aan 同斂散,而其又與

n=1an 同斂散。

探討級數

n=0 1

np , p> 0的斂散性。

1

xp 很明顯是遞減到0的。於是做瑕積分

1

1 xp dx

p≤ 1時發散;p> 1時收斂。因此,根據積分審斂法,無窮級數

n=1 1

npp≤ 1

發散;p> 1時收斂。這個結果十分重要、有用,務必要熟記。

例題 1.1

探討級數

n=0e−n 的斂散性。

e−x也很明顯是遞減到0的。接著做瑕積分

1

e−xdx= lim

b→∞

b

1

e−xdx

= lim

b→∞

[− e−x]b

1

= lim

b→∞e−1− e−b= e−1+ 0

收斂。於是根據積分審斂法,原級數也收斂。此題直接認出是收斂的無窮等比級數 會比較快,使用積分審斂法只是作為一種演示。

例題 1.2

(3)

探討級數

n=2 1

n ln(n) 的斂散性。

明顯 1

x ln(x) 是遞減到0。接著寫出瑕積分

2

1 x ln(x)dx 觀察到ln(x)的導函數是 1

x,正好就出現在此處。因此設u= ln(x)du= dx

x 2

1

x ln(x)dx=

ln(2)

du u 發散,故原級數發散。

例題 1.3

探討級數

n=3

1 n ln(n) ln(

ln(n)) 的斂散性。

這題與前一題類似,只不過多一層而已。先寫出瑕積分

3

dx x ln(x) ln(

ln(x)) 接著設u= ln(ln(x))du= dx

x ln(x)。於是

3

dx x ln(x) ln(

ln(x)) =

ln(

ln(3))d u u 發散,故原級數發散。

例題 1.4

探討級數

n=1ne−n 的斂散性。

對於函數 f (x)= xe−x,導函數 f(x)= e−x− xe−x= (1 − x)e−xx> 1 都是負的,

因此在x≥ 1以後是遞減的。於是做瑕積分

1

xe−xdx= − xe−x¯¯¯

1 +

1

e−xdx 分部積分

=e−1+

1

e−xdx

確認收斂就可以停手了a,不必做到完。畢竟我們只是在看收斂發散,把瑕積分做出 值來也毫無幫助。

a那怎麼知道∫ ∞

1 e−xdx收斂?它與e−n同斂散,而後者是等比級數!

例題 1.5

(4)

探討級數

n=0

tan−1(n)

1+ n2 的斂散性。

解 1

此題分母分子皆遞增,比較沒那麼明顯看出遞減。我們可這樣分析:對於函數 f (x)=1tan+ x−12,其導函數 f(x)=1− 2x tan−1(x)

(1+ x2)2 ,代x= 1可知這至少在x≥ 1以後都是負 的a,因此 tan−1(x)

1+ x2x≥ 1以後都是遞減的。

接著寫出瑕積分

1

tan−1(x) 1+ x2 dx 很明顯b,可設u= tan−1(x)du= dx

1+ x2。當x= 1時,u=π

4;當x→ ∞時,uπ

2

於是

1

tan−1(x) 1+ x2 dx=

π

2 π4

u du

代完就變成不是瑕積分了,也不必花時間去算出來,我們並不關心其值。反正它收 斂,於是原級數收斂。

解 2

判斷瑕積分斂散時直接使用比較

1

tan−1(x) 1+ x2 dx≤

1 π 2

1+ x2 dx 後者收斂,故前者亦收斂,則原級數收斂。

因為我們對積分的變數代換有一定熟悉,促使我們看到此級數想到使用積分審 斂法,但轉成瑕積分後不一定非要用變數代換不可。

a我們沒有必要知道其精確的正負區間!所以直接隨便代吧!

b不覺得明顯嗎?那你可能需要再多練練變數代換技巧,或是你對tan−1(x)的求導並不熟悉。

例題 1.6

探討級數

n=3 1

ln(n)ln(ln(n)) 的斂散性。

這題也明顯遞減。接著寫出瑕積分

3

dx ln(x)ln(ln(x)) 我們設u= ln(ln(x))du= dx

x ln(x),作個移項可得eeu+udu= dx。於是

3

dx ln(x)ln(ln(x)) =

ln(ln(3))

eeu+udu (eu)u

不必被這積分的長相嚇到,我們只須看瑕積分到底收不收斂,並非一定要真的做出 例題 1.7

(5)

來。我們只要這樣寫

ln(ln(3))

eeu+udu (eu)u

=

ln(ln(3))

eeu+u−u2du>

ln(ln(3))

e0du

後者發散,前者更大,也發散。於是原級數也發散。

有了積分審斂法以後,我們便可以將判斷級數斂散性問題,轉為判斷瑕積分斂散性。

這招並不總是有用,但只要條件滿足、瑕積分好做,積分審斂法便能派上用場。但也要 切記,使用積分審斂法,我們只關心瑕積分的斂散性,因為它與無窮級數同斂散。並不 關心如果收斂的話,會收斂到何值。畢竟這個瑕積分的值,也不會等於無窮級數的和,

所以不必執著於做出瑕積分的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同一個常數 C ,只適用在 ( 0) 或者 (0, ) 上。.

萊布尼茲將加總 sum 的符號的 S 拉長成積分符號,而小段 區間的寬度 x 使用 dx

The Seed project, REEL to REAL (R2R): Learning English and Developing 21st Century Skills through Film-making in Key Stage 2,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film-making as a means

4.6 Indeterminate Forms and L’Hôpital’s Rule 4.7 The Natural Logarithmic Function: Integration 4.8 Inverse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Integration.. Hung-Yuan Fan

6.1 Integration by Parts 6.2 Trigonometric Integrals 6.3 Trigonometric Substitution 6.4 Partial Fractions.. 6.7

每10個白色積木可以換成1條橘色積 木,直到剩下的白色積木無法換成橘 色積木為止。.

We point out that extending the concepts of r-convex and quasi-convex functions to the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which be- longs to symmetric cones, is not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