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雙凝.母女 : 李苑菁創作論述 李苑菁、柯啟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雙凝.母女 : 李苑菁創作論述 李苑菁、柯啟慧"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雙凝.母女 : 李苑菁創作論述 李苑菁、柯啟慧

E-mail: 381826@mail.dyu.edu.tw

摘 要

「雙凝 母女」,是以母女情感經驗為題材,藉由創作閱讀自我生命的軌跡,審視梳理自身與母親的關係。母女關係如同 兩面鏡子映照著彼此,透過彼此的鏡像回溯成長過程,漸漸拼湊出母女關係的生命地圖。感悟母者柔韌堅毅的母性力量,

奉獻的深刻情懷才是創作中重要的意念。藉由相關理論探討,及中西方藝術家對於此相關創作主題在理念上的探索後,釐 清創作的脈絡與方向。作品分成「睨」、「凝」以及「省」三個脈絡,過程中透過媒材與形式兩方面的實驗來嘗試表達母 女情感在心中的樣貌。創作媒材以壓克力顏料為主,部份作品運用複合媒材。此階段的創作不但是自身生命經驗的投影,

也是對自我凝視內在的一種探尋與轉化。

關鍵詞 : 母女關係、母性力量、自我凝視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 v 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創作動機和背景 5 第二節 創作目的 5 第二章 學理基礎 5 第一節 依存共生的母女關係 5 第二節 母女情感的流動軌跡 5 第三節 圖象是情感的投射與轉化 5 第四 節 野獸派的色彩語言 5 第三章 創作理念 5 第一節 母性力量的深掘 5 第二節 內在心靈的書寫 5 第四章 內容形式 5 第一節 線條的語彙 5 第二節 空間的營造 5 第三節 色彩與情感 5 第五章 方法技巧 5 第一節 壓克力顏料的試驗 5 第二節 媒材與質感 5 第六章 作品解說 5 第一節 「睨」 5 第二節 「凝」 5 第三節 「省」 5 第七章 結論 5 參考資料 5 圖目錄 圖2-1 〈椅上聖母 子〉 拉菲爾 1514 油彩、木板 71 x71cm 5 圖2-2 卡莎特〈沐浴〉1880年 油彩 畫布100 x 65cm 5 圖2-3 卡莎特〈年輕的母親

〉1890 油彩 92.4 x 73.7cm 5 圖2-4 莫莉索〈搖籃〉 1872油彩、畫布 56 x 46cm 5 圖2-5 勒布倫〈勒布倫和她的女兒〉1789油 彩 130 x 94cm 5 圖2-6 亨利摩爾〈母與子〉1924 炭筆、畫紙56 x 38cm 5 圖2-7 蔣兆和〈街頭叫苦〉1983紙本水墨110 x 65cm 5 圖2-8 方增先〈母親〉1988紙本水墨 120 x 120cm 5 圖2-9 陳進〈母愛〉1984年絹、膠彩 72 x55cm 5 圖2-10 潘玉良〈

母愛〉1958 彩墨畫 80x 107cm 5 圖2-11 馬諦斯〈紅色的和諧〉 1908油畫 180x220cm 5 圖2-12 廖繼春〈東港晨色〉1976油 畫 72.5x 91cm 5 圖2-13 張萬傳〈海邊裸女〉 1989油畫 45.5x 38cm 5 圖4-1 〈小丑〉魯奧 1938 油彩 44x 30.5cm 5 圖4-2 卡莎 特〈在窗邊的年輕女孩〉 5 圖4-3 李苑菁〈毫無保留〉局部圖 5 圖4-4 李苑菁 〈依偎〉局部圖 5 圖5-1 李苑菁〈無止盡的愛

〉局部圖 5 圖5-2 李苑菁 〈殷殷切切〉局部圖 5 圖5-3 李苑菁 〈依偎〉局部圖 5 圖5-4 李苑菁〈對話〉局部圖 5 圖5-5 李苑 菁〈憶瑣〉局部圖 5 圖6-1 〈相惜〉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80x 65cm 5 圖6-2 〈溯溪〉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 91x72.5cm 5 圖6-3 〈田園野趣〉2011 壓克力顏料 畫布72.5x 60.5cm 5 圖6-4 〈期待〉2012 壓克力72.5x 60.5cm 5 圖6-5 〈好奇心〉2011 壓克力顏料 畫布53x 45.5cm 5 圖6-6 〈演出前一刻〉2011 壓克力顏料 畫布 65x 53cm 5 圖6-7 〈毫無保留〉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 100x 80cm 5 圖6-8 〈殷殷切切〉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 116.5x 91cm 5 圖6-9 〈無止盡的愛〉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 116.5x 91cm 5 圖6-10 〈依偎〉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116.5x 91cm 5 圖6-11 〈擁抱幸福〉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116.5x 91cm 5 圖6-12 〈母親的懷抱〉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116.5x 91cm 5 圖6-13 〈對話〉2012 油彩 畫布65x 53cm 5 圖6-14 〈回首

〉2012 壓克力顏料 畫布53x 45.5cm 5 圖6-15 〈憧憬〉2013 壓克力顏料 畫布72.5x 60.5cm 5 圖6-16 〈絮語〉2013壓克力顏 料 畫布 65x 53cm 5 圖6-17 〈憶瑣〉2013 油彩、壓克力顏料 畫布91x72.5cm 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Alison Effeny著。辛治寧譯(1993)。《卡莎特 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市:台灣麥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Crepaldi , Gabriele著。王娟娟譯(2001)。《馬蒂斯》。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4.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1992)。《第二性,卷二處境》。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5.Griselda Pollock著。陳 香君譯(2000)。《視線與差異》。台北 市:遠流出版社。 6.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2006)。《藝術的意義》。台北市: 遠流出版 社。 7.Isabella Ascoli編。商建平譯(1992)。《西洋巨匠美術週刊─馬諦斯》40期。台北市:錦繡出版社。 8.Nancy J Chodorow著。張 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9.Quarto Publishing PLC編撰。羅之維譯(2005)。

《藝術家手冊: 壓克力與不透明顏料》。台北縣: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Roberta Weir著。尤可欣譯(2008)。《達文西的墨水瓶》

。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11.Sayers, Janet著。劉慧卿譯(2001)。《母性精神分析 : 女性精 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台北市:心靈工坊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史作檉(2006)。《尋找山中的塞尚》。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3.史作檉著(1993)。《哲學美學與生命 的刻痕》。台北市: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司馬堂(1996)。《廖繼春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5.何政

(2)

廣編(2004)。《亨利 摩爾》。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6.余秋雨(2006)。《藝術創造論》。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7.李明 珠著(2003)。《悠閒靜思:陳進仕女之美》。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18.林水秀(2001)。〈張金玉談藝術創作中的女性特質〉,台 灣立報,7月31日。 19.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208期,頁26。 20.林芳玫著(2000)。《女性主義 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出版社。 21.林昭賢、黃光男審定(2002)。《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市:新文京出版社。 22.洪 文慶編。(1992)。《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廖繼春》23期。台 北市:錦繡出版社。 23.胡寶林(1987)。《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 市:遠流出版社。 24.秦小淇著(2004)。《畫布上的母親》。台中市:好讀出版社。 25.張佩珍(2001)。《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 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張純櫻(2009)。《藝術概論》。台北市:麗文文化出版社。 27.陳淑華著(2003)。

《壓克力》。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8.黑格爾著。朱孟實譯(1981)。《美學第一卷》。台北市:里仁書局。 29.劉文潭

(1981)。《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30.劉昌元(2002)。《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31.賴瑛瑛(2006

)。〈台灣女性藝術的歷史面向〉,《女藝論》。台北市:女書文化。 32.鍾文音(2003)。《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和西蒙 波娃的巴黎對話》。台北市:玉山社出版社。 33.簡媜著(1999)。《紅嬰兒》。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 34.簡瑛瑛著(2000)。《女 兒的儀典 : 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 / 藝 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出版社。 35.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收於〈顛 覆母職〉,《當代》,62期,頁84-88。 二、英文部分 1. Adrienne Rich.(1995). Of Woman Born. New York: W. W. Norton&Co.,Inc. 三

、網路部份 1.許江。《筆墨生命五十年》。民101年7月20日,取自: http:// fangzengxian.arton.net/main.php?newid =29454&aid

=A0001020&pFla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嘉大附小 陳佳萍 李昀達 洪雪華 沈沛諭

  七月初一日啟建蘭盆會隔宿堂司行者覆方丈兩序諸寮掛牌報眾整肅懺殿敷陳供養 至日早鳴懺殿鐘眾集懺首舉彌陀佛號修小彌陀懺其中歎佛偈已製詞啟白

[r]

指導老師:蔡佩芳 團隊組員:陳采君 張培琪 吳明憲 鄒夢雨 李佳馨 鐘啟榮 陳佳琳 楊巧薇 陳語婓 李宜靜 沈敬華

It is the author’s hope that the Zuting shiyuan may be effectively used as a supplement for understanding Chan texts, and its contributions be fully valued.. Furthermore, the

In this portion of my article, I first discuss the “Pious Wives” section of Patricia Ebrey’s widely circulated book,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 經濟飛騰路 ( 1965 – 2000 ) 》,頁

Therefore, the materials of Fa Yuan Chu Lin are quite valuable and much emphasized by the scholars who undertake the compilation of lost books. For example, Chou Shu-Jen t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