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下)

62  Download (0)

Full text

(1)

中華佛學學報第5 期 (p67-107): (民國 81 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5, (1992)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 (下)

楊郁文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p. 67

提要

《雜阿含經》多說「無我」少說「空」。老死等緣生法非我、非我所之

「大空」,有業報而無作者之「第一義空」;世間空,無常恆、永住、

不變易法、我、我所之「空心三昧」;正思惟空、無相、無所有,得滅 斷知法之「聖法印知見清淨」;此等甚深空義及空觀早在《相應阿含》

之「修多羅」及「記說」部分出現。可是,「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 慢,順得涅槃。」仍然是解脫道之主流。由於「無我」之範圍甚深、廣 大、難知、難證,透過「空三昧」「空觀」之修習,以達無有「我見、

我所見、我慢隨眠」之方法,後來在《中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裡 開展弘傳。

大眾部末派傳承下來之《增一阿含經》,留有「以『空』代替『無我』」

演變之線索,本文據此推論《增一阿含經》為何以「空」代替「無我」,

如何以「空」代替「無我」。初期的佛教《雜阿含經》裡對「無我」之 說法,因對機之相異,有時曰:「非是我。」有時曰:「非有我。」;

然現代學界因觀點不同,於「五陰無我」引起「五陰非是我」或「五陰 非有我」誰是誰非之辯論。如是諍論,於以「空」代替「無我」之《增 一阿含經》中並未曾見。

(2)

《雜阿含經》指出「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是種種句種 種義或種種句一義,略為解釋而已;此等句、義之把握,對空觀之實踐,

空義之體會,貪、嗔、癡空之體驗非常重要。本文對此等三三昧/ 三 心解脫有關事項,作一些補充說明。

《雜阿含經》及《中阿含經》之「空住/行空」,敘述如何相應於空過 日常生活,如何應用空觀專精思惟修習,得以行真實、空、不顛倒、漏 盡、無漏、無為、心解脫。

p. 68

三、以「空」代替「無我」之演變

(一)釋尊於「(邪)見相應」——《雜阿含 133~171 經≒ S.24, 1~96. 》 [1]及「無始相應」——《雜阿含 937~955 經≒S.15,1~20.》[

2],開示:

因眾生於五陰見「我」,繼起種種惡見、邪見,導致眾生無明所蓋、愛 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而不知本際。釋尊更處處說明於 陰、處、界如實知「無我」,則可成就智、解脫、解脫智見三種無上,

得究竟涅槃,成為阿羅漢、辟支佛、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3]

眾生之「我、我所見」非常多樣又複雜,祇要具有「絕對常、一、自主」

之實體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之心行,皆是邪見、邪思;拙著:〈以 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南、北傳「十八愛行」

之法說及義說〉兩篇論文[4]曾經詳細論述;今再修正『表解』說明「無 我」所要否定之種種「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如下:

1.【種我見、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表】(以五陰為例,六處、六界同例)

p. 69

(3)

2. 【不同深度之我見、我慢表】(上列淺顯,愈下列愈深隱)

┌宗教的—Attan(常、一、主宰之神我)

┌ 分別的 ┤哲學的—attan(常、一、主宰之人我)

│ └常識的—ayaṁ aham asmi (此我有)

┌我見┤

│ │ ┌aham asmi (我有)

│ │ │ahaṁkāra(我作)

│ └ 俱生的 ┤Ahan ti(靜態的「我」云云)

我 ┤ └Asmî ti(動態的「有我」云云)

│ ┌Asmî ti anusaya(我使/「我」云云之隨眠)

└ 我慢 ──────┤Asmî ti chanda(我欲/「我」云云之欲)

└Asmî ti ti mana(我慢/「我」云云之慢)

3.「十八愛行乃至百八愛行表」(我、我所愛)

所 依 差 別 世差別

我慢現行 是我如是 是我如此 我是異此

現在世 我 有 我 欲 我 爾 我 異 欲有愛 我 當 我當欲 我當爾 我當異 中有愛 或 我 或欲我 或爾我 或異我 有

愛 上有愛

來 或 然 或欲然 或爾然 或異然

現 在 我 無 自

性 差 別

無 有 愛

當 來 我不當

於現世 內十八愛行生起「我見」

外十八愛行生起「我所見」

於三世 總共生起「百八愛行」

(4)

(二)「無我(anattan, na attan)」否定V[

5]斷除之「我」,有「廣義之

我」與「狹義之我」:

1.「狹義之無我」如《雜阿含 103 經=S.22,89.Khemo.》之 「非我、非 我所(na attanam vā attaniyaṁvā)」[

6]屬須陀洹三成就之一, 「斷

身見結」[7];即是正見無我、無我所,並且捨斷二十種「有身見

(sakkāyadiṭṭhi)」。所見、所斷之無我、無我所,內容為:

p. 70

「不見色是我(na rūpaṁ attato),不見色異我

(na rūpavantaṁ attānaṁ),不見我中色(na attani rūpaṁ),不 見色中我(na rūpasmiṁ attānaṁ);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 識異我,不見我中識,不見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8]此乃「見惑」

為須陀洹最初所斷、所知;因屬後天學習、分別所得之「我、我所見」,

相當於哲學的V宗教的我、我所見,範圍狹小、內容單純、淺顯易知。

如此「狹義之無我」為須陀洹以上乃至阿羅漢「見所斷、知」。然先天 俱生所得之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範圍廣大、內容複雜、深奧難解;

為斯陀含向……乃至阿羅漢「修所斷、知」也。[9]

2.「廣義之無我」如

(1)《雜阿含 23,24 經=S.22,91~92.Rāhula.》: 「佛告羅睺羅:『當 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遠、若近,彼一切[色]

非我(n'eso 'hamasmi)、不異我(n'etam mama)、不相在

(na m'eso attā ti);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 使繫著。羅睺羅!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

(5)

慢使繫著者,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是名比丘斷除愛欲、

轉去諸結、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10]

(2) 《雜阿含 84 經= S.22,46.Aniccataā(2)》: 「色是無常;無常則苦;

苦則非我;非我者,彼一切(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是名 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11]

「廣義之無我」乃唯漏盡阿羅漢、辟支佛、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所「究 竟圓滿斷、知」——否定常識的我、我所見,亦否定哲學的V宗教的我、

我所見及由修行漸斷一切思惑;究竟斷、知一切我、我所見、我慢使繫 著。

(三)佛世,聖弟子斷、知一切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之常途是修習三 無漏學,依陰、處、界把握「名色——有情之身心」;由四聖諦、十二 緣起通達「名色之因緣」;如實知緣起才能如實把握 「無常」;[12]由 無常想建立「苦想」;依苦想體會 「非非我、非我所V無我、無我所」。

[13]

p. 71

依四念處修習七覺支,念覺支為首發趣正覺;其中,無常想、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是最主要之 「觀業處

(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

14];十種最常被應用觀想方法之

六——“「anicca-saññā(無常想)、anicce dukkha-saññā (於無常作 苦想)、dukhhe anatta-saññā (於苦作無我想) 、pahāna-saññā (斷 想)、virāga-saññā(離欲想)、nirodha-saññā(滅盡想)」參閱

《D.34.Dasuttara-Suttanta.》 [

15]、《

A.10,56.Saññā.》[

16]、《增一阿

含第48 品第 3 經》[17]及《長阿含十上經》 [18]

且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滅盡為涅槃。」佛說為 「四 法本」[19];釋尊般涅槃前後,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特別被眾弟子重視,作為教授佛法之重心。[20]

(6)

(四)設若選擇精簡一經而能包含根本佛法者,唯南傳

《 S.22,15. Yad anicca (1)》[

21] 可擔當;全《經》如下:

1.《Yad anicca(若無常者)》[

22]

[余聞如是:]

§1 「[一時,世尊住]Sāvatthi(在舍衛 (城) )[祇樹給孤獨園。]」

§2 Tatra(爾時,)[世尊對諸比丘斯]vocca(言:)"『[……]

§3 Rūpaṁ bhikkhave aniccaṁ,(諸比丘!色是無常;)yad aniccaṁ taṁ dukkhaṁ;

(凡無常者,其即是苦;)yaṁ dukkhaṁ tad anattā;(凡苦者,其即是無我;)

yadanattātam(凡無我者,其即是——)n'etam mama(斯(色)非我所、)

n'eso 'hamasmi (斯(色)非是我、)na m'eso attâ ti.(斯(色)非余之我也。)

Evaṁ etaṁyathābhūtaṁ 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ṁ.(依等慧當觀斯(色)

如是!)[23]

§4 Vedanā aniccaṁ,(受是無常,)yad aniccam taṁ dukkhaṁ;(凡無常者,其即

是苦;)yaṁ dukkhaṁ tad anattā;(凡苦者,其即是無我;)yad anattā taṁ

(凡無我者,

p. 72

其即是——)n'etam mama(斯(受)非我所、)n'eso 'ham asmi(斯(受)

非是我、)na m'eso attâ ti. ( 斯(受)非余之我

也。) Eevaṁ etaṁ yathābhūtaṁ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ṁ. (依等慧當觀 斯(受)如是!)

(7)

§5 Saññā aniccaā,(想是無常,)[……]

§6 Saṅkhārā aniccā,(諸行是無常,)[……]

§7 Viññānaṁ aniccaṁ,(識是無常,)yad aniccam taṁ dukkhaṁ;(凡無常者,

其即是苦;)yaṁ dukkhaṁ tad anattā;(凡苦者,其即是無我;) yad anattātaṁ (凡 無我者,其即是——)n'etam mama(斯 (識) 非我所、)n'eso 'ham asmi

(斯(識)非是我、) na m'eso atta ti. (斯(識)非余之我也。)

Evaṁ etaṁ yathābhūtaṁ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ṁ. (依等慧當觀斯(識)

如是!)

§8 Evaṁ passaṁ([諸比丘!]正在如是見之)…… la(乃至[24])

nâparam itthattāyâ" tipajānātî ti.' (不再(成為)如此(輪迴)之狀態也。』彼 如是知。」)

p. 73

本《經》「精簡、定型文句」以公式表示如下:

∵色=無常

∵凡無常=苦

∵凡苦=無我

∵凡無我=色非我所、色非是我、色非余之我

∴色=無常=苦=無我=色非我所、色非是我、色非余之我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是無常……)

上述經義亦可推演為︰

一一陰無我=一一陰非我所、一一陰非是我、一一陰非余之我=

一切法無我=廣義之無我

(8)

2.與《S.22,15. Yad anicca(1)》相當之北傳《雜阿含第 9 經》[

25] 全《經》

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 相在。[26]」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

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 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 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7]

p. 74

本《經》「精簡、定型文句」以公式表示如下:

色=無常=苦=無我=色非我、色不異我、色(我)不相在=真實正觀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真實正觀色∴ →厭色

∵不樂(色)∴→於色解脫

真實正觀色→厭色→不樂(色)→於色解脫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於五陰)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五)「色是無常,無常者,其即是苦;凡苦者,其即是無我;凡無我者,

其即是——斯(色)非我所、斯(色)非是我、斯(色)非余之我也。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無常」「苦」「無我」為「佛法 心要」;「透過緣起法門→無常法門→苦法門→無我法門→厭→離欲→

滅盡,自作證解脫。」為早期一般佛弟子專精禪思修習作證之常道。在 南傳《Dhamma-pada》第 277~279 偈,《 S.22,15;S.35,179;S.35,189 經》結集在一起;表現初期佛教之重心在此。稍後,空義之發揚,空觀 之重視,「空法門」流傳開來,併入思惟修習之常道;表現在北傳結集 經典之第一經——《雜阿含第一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 觀色無常,……如觀無常,[觀]苦、空、非我,亦復如是。」[28]然而,

上述精簡、定型文句,後來結集V傳承《增一阿含經》時,已有所改變。

如下:

(9)

1.《增一阿含第 37 品第 10 經》: 「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 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 非彼有。痛(受)、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 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29]

p. 75

本《經》「精簡、定型文句」以公式表示如下:

色=無常=苦=無我=空=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增一阿含第 41 品第 4 經》: 「諸比丘報(具壽舍利弗)曰:『設 當有人來問者,我當以此義報之:『色者無常;其無常者即是苦也;苦 者無我;無我者空;以空無我、彼空。如是,智者之所觀也。痛、想、

行、識亦復無常、苦、空、無我;其實,空者彼無、我空。如是智者之 所學也。…… 』」[30]

本《經》「精簡、定型文句」以公式表示如下:

色=無常=苦=無我=空=無我 彼空=我空 彼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3.《增一阿含第 32 品第 6 經》: 「沙彌(成阿羅漢者)白佛言:『色 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

亦復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痛、想、行、識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 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覺知……』」[31]

本《經》「精簡、定型文句」以公式表示如下:

色=無常=苦=無我=空=非有、非不有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無常=苦=無我」在《雜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維持同樣思 路;然《雜阿含經》「無我=色非是我、色非我所、色非余之我」之說 法,在《增一阿含經》改用三種方式敘述:

(10)

(1)無我=空=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2)無我=空=無我彼空、彼無我空 (3)無我=空=非有、非不有

p. 76

(六)《增一阿含經》以「無我者即是空。(無我=空)」代替「凡無我 者,其即是——斯(色)非我所、斯(色)非是我、斯(色)非余之我 也。」「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亦即:以「空」

代替「非我所、非是我、非余之我」「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何以 故?

1.「無我」所否定「我之內容」非常複雜;如〈本文§三.(一)之 1.2.3.〉

所述。亦即有「種種無我」須一一列舉;如須陀洹所斷、知之無我是「否 定宗教的、哲學的、分別的我V我所見」。且否定「我」是五陰之一一 陰非我、非我所(「我所」有時以「異我」表示,「不異我」即「非我 所」)、我不在一一陰中、一一陰亦不在我中。斯陀含、阿那含、阿羅 漢所斷、知之無我,各有不同之範圍;今,若以「空」一字,定義為包 函「種種無我」;此後,則方便自己作觀,亦方便大家溝通意見。

2.藤田宏達先生於〈原始佛教における空〉文中提及︰南傳依無常、苦、

無我列舉之經文,於北傳《雜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即 一定為無常、苦、空、無我之順序列舉;然唯於《增一阿含經》另有四 經則以無常苦、無我、空列出。如此「無我」與「空」逆序而說,可以 認為在說明指示「空之根據是無我」。[32]

原文 ”yad aniccaṁ taṁ dukkhaṁ ”以及譯文——《雜阿含經》裡譯為︰

「無常是苦」「無常即苦」「無常則是苦」,《中阿含經》「無常法即 是苦」,《增一阿含經》「無常者即是苦」等等;[33] ——都表示「無 常」與「苦」之間,有相等、相即之關係。雖然「無常」與「苦」之間,

亦有因果關係存在;如《雜86 經》 「以色無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

[34]《伽師地論》在抉擇《雜 9 經》「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句,言:

「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但是立足於「智漸次」所說;依先苦智生 後無我智,說明 「苦智」與「無我智」生起之次第及兩智間之關係。[35]

依此推論,《增一阿含經》四處逆說無我空——「無我者即是空」「無 我者空」——都是用直說法(indicative)說出,並非使用條件法

(11)

(conditional)或可能法(potential)肯定或推定「無我故空」之說法。

愚意「無我者即是空」是替代「凡無我者,其即是——斯(色)非我所、

斯(色)非是我、斯(色)非余之我也。」「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 異我、不相在。」亦即以「空」替代「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以

「空」說明概括所有「無我」深奧複雜之內容;並非在表明「空之根據 是無我」為主。

p. 77

3. 釋尊言:「一切行無我」, 或言:「一切法無我」;後人對此等兩 句有所分別、議論。請參閱拙著〈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 與無我〉§11-0-4(乙)[36]。若以「空」代替「無我」,即言:「一切 行空」及言:「一切法空」即可排除諍論。

4. 《增一阿含第 37 品第 10 經》:「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增 一阿含第 41 品第 4 經》:「…… 以空無我、彼空。…… 其實,空 者彼無、我空。」《經》所言「彼」指「梵(brahman,Brahmā)」、

「梵我」、「神我」、「大我」;《經》所言「我(attan)」指「人我」、

「小我」。此乃正統婆羅門「梵我一如」之我見,如《雜阿含 153 經》: 「世 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 如是見、如是說:「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異、不滅。」?』」[37]

今特別以「空」來表示:「彼(梵)非我所有」、「我非彼(梵)所有」;

更進一步表示,「無(人)我、彼(梵)空」,或「彼(梵)無、(人)

我空」;即陰、離陰皆空,無(人)我、無(梵)我。我、彼不相屬;

我非彼(梵)所有,彼(梵)非我所有。

5. 《增一阿含第 32 品第 6 經》:「空者非有、非不有。」與《增一 阿含第 37 品第 7 經》:「世尊告曰:『彼云何為名第一最空之法?

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 法。…… 』」或《雜阿含 335 經》: 「世尊告諸比丘:『…… 云何 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 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 法。…… 』」[38]

(12)

如是,眼不實——「非有」;除假號法、因緣法、俗數法——「非不有」。

有業、報——「非不有」;無作者——「非有」。透過「空相應隨順緣 起法」之觀察,即不離時、空以四次元(dimension)觀察人生——依 緣起寂滅面, 非實有作者;依緣起生滅面,非無業、報。「非有、非 不有」不可以平面的觀察,宜以立體的透視。立足於任一平面,說「有 業報而無作者」,皆患自語相違過,不能兩立。依緣起生滅面,於世俗 諦,出世聖者說「有業、報」,世間智者亦如是說;然出世聖者依緣起 寂滅面,於第一義諦說「無作者」,世間智者並不能認知V不承認。

除「無因論、斷滅論」之大邪見者外,皆承認「因果」、「業報」;然 而,有「常見、自性見」之因果論者,勿論是「一因」或「多因」仍然 屬邪見,不能成立因果、業報。唯無自性、多因之緣起,才能成立因果。

列表比較如下:

p. 78

常見者:一切「絕對有」—(非緣起)—「平面觀」

常見者 作者 業報 世俗諦 有 有 第一義諦 有 有

—有自性見、非緣起之「有」仍屬邪見

—第一義諦誤執「有作者、有業報」為增益執 斷見者:一切「絕對無」—(非緣起)—「平面觀」

斷見者 作者 業報 世俗諦 無 無 第一義諦 無 無

—世俗諦惡取「無作者、無業報」為減損執

—絕對的、非緣起之「無」仍屬邪見 正見者:一切「相對有、無」—(屬緣起)—「平面觀」

平面正見 作 業

(13)

者 者 報 世俗諦 有 有

第一義諦 無 無

—依緣起生滅面,「於世俗諦」如實見:「有作者、有業 報」無減損執。

—依緣起寂滅面,「於第一義諦」如實見:「無作者、無業 報」無增益執。

正見者:一切「相對有、無」—(屬緣起)—「立體觀」

立體正見 者

作 者

業 報 世俗諦 有 第一義諦 無

{依空相應緣起隨順法,「處中」如實見:「有業報、

無作者」。

如上所述,因為「無我」所否定之「我之範圍」非常廣大,「我之內容」

非常複雜,「我之見解、執著」或淺顯或深隱; 南傳《經典》以:

「yad anattā taṁ n'etam mama n'eso 'hamasmi na m'eso attâ ti. (凡 無我者,其即是——斯(色等五陰或其一一陰)非我所、斯(色等五陰 或其一一陰)非是我、斯(色等五陰或其一一陰)非余之我也。)」北 傳《經典》以:「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等「法句」

表示佛世所說之「無我」。此「無我」乃離「常見之我見」,亦離「斷 見之無我見」,「處中道說法」。《第一義空經》依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處中」如實見:「有業報、無作者」,「無我而有作業受報」之說法,

乃然對中、下根者生起困惑或產生「甚深、難解」之感歎;於是,結集

《增一阿含經》時,北傳《經典》即以「空」代替所有無我之內容,亦 即「非我所、非是我、非余之我」或「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p. 79

——「無我」。以「空」代替「無我」,使「無我而有作業受報」之深 義容易把握,使種種空觀之思惟修習更加方便;對某些當機者,體驗無 我、我所、我慢隨眠更為善巧。

四、五陰非是我、五陰非有我、五陰皆空

(14)

釋尊成道不久,即到 Bārāṇasī 城鹿野苑,向五比丘轉「四聖諦」法輪;

四日後,集五比丘說「無我」法門[39];即後來結集為《S.22,59 Pañca

(五(比丘)經)》。釋尊於此說︰”Rūpam anattā”[

40];北傳相當經

《雜34 經》譯作︰ 「色非有我」[41];然,釋尊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重說之《雜33 經》[42]譯作︰ 「色非是我」[43];《無我相經》相當 經,唐‧義淨法師 譯本,則因五蘊無能取所取,名謂︰《五蘊皆空經》。

[44]

《雜33 經》之五陰「非是我」,與《雜 34 經》之五陰「非有我」依經 句脈絡,顯然是同一梵語‘anātman(無我)’之異譯;若此一推論屬實,

則同一譯者(Gunṇabhadra)以不同之漢文譯出 anātman 為「非是我」

與「非有我」,就值得推敲譯者為何如此。復次,《雜33 經》之五陰

「非是我」,與《雜34 經》之五陰「非有我」,若是原本字句相異,

同一譯者當然以不同之漢文傳達梵本字義;則讀經者需慎思釋尊為何對 五陰說「非是我」,為何於五陰言「非有我」?倘若誦本不同,或譯者 相異,以致形成漢譯經句之相異,則須論及傳誦之部派及翻譯之人、時、

地等等背景。

中村元先生曾詳細討論過‘anattan’一語可作︰名詞及形容詞用;(1)名詞 用時,如“Sabbedhammā anattā”當作︰「一切諸法はア―トマンなら ざるものである(一切諸法非是我)」;(2)形容詞用時,

“Sabbe dhammā anattā”當作︰「一切諸法は,ア―トマンを有しない

(一切諸法非有我)」。在結論提出︰佛教之最初期,‘anattan’作名詞 使用,意謂「ア―トマンならざるもの(非是我)」;隨時代之經過,

後來逐漸作形容詞用,指「ア―トマンを有せず(非有我)」。[45]

p. 80

(15)

然而,T.W. Rhys Davids 及 W.Stede 氏對 anattan [m.nom. anattā] 同 樣有兩種用法[46]—— (1) 作名詞用︰如〈Siii41[

47],-12 〉之

‘anattânupassī(無我觀者/無我觀)’;〈SV.345,-4〉之‘anattasaññī)

(無我想者/無我想)’等;「無我」構成名詞片語,指無我之觀察者

/無我之觀察,或指具無我想者/具無我概念。(2)作述詞的形容詞用

(as predicative adjective)︰如〈Siv.130,-8〉之“ Cakkhum anattā(眼 是無我)”;〈 Siv.166,-11〉之“ayam kāyo anattâ ti.(此身是無我)”

等;「無我」在敘述眼或身之實際狀態是如此。此等經句可以對治於眼 等六根或於身(名身、色身)起「我見(attan)」者,不管誤認眼等六 根「是我」或是「有我」;作述詞用之‘anattan’均可對治邪見。

“Cakkhum anattā(眼是無我)”可指︰「眼是無有我的」,亦可指「眼 不是我的」。

釋尊說法惟契理契機,隨根為說;對同一人之教導則由淺入深,說 法轉 高轉妙;[48]然一代時教說法之先後,並非全部依阿含道次第[49],第 一會、第二會……乃至於涅槃場最後一會,才說成佛之最上法說。如前 述,初轉法輪說「四聖諦法門」,第二會即說甚深「無我法門」;最後 一會遺言︰「 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 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50]有關「無我」之說 法,內容甚複雜,不只否定哲學的 attan/ātman、宗教的 Attan/Ātman,

亦否定常識的Ayam aham asmî ti 及俱生

的 Aham asmî ti/Ahan ti/Asmî ti/ahaṃkāra 等概念;甚至目的在於斷盡 潛意識之我慢使繫著,而不起我慢(Asmî ti māna)、我欲

(Asmî ti chanda)、我使(Asmî tianusaya)。[

51]因此,釋尊開示種

種無我,是對治凡夫種種我之邪見、邪執,並非說到五陰、六內外處、

(16)

六界……乃至一切諸法無我(anattan/an-Attan(無分別的/哲學的/

宗教的實體我))而已;諸有情之一切種種不同之我、我所見、我慢使 皆在斷、知之範圍內。凡夫若有「我」之見、執,①或以五陰「是我」、

一切諸法「是我」,則佛說五陰「非是我」、一切諸法「非是我」;② 或以五陰「有我」、一切諸法「有我」,則佛說五陰「非有我」、一切 諸法「非有我」。「表」示如下:

p. 81

anattan[52] as noun as predicative adjective

an-attan an-ātman

not a soul without a soul

非是我[54] 非有我[55]

阿—擅[53]

無—我[56]非—我[57]

非—身[58]非—神[59] 不是我[60] 沒有我[60]

有人強調佛說「五陰無我」法句,唯說「五陰不是我」並沒說「五陰無 有我」;這是誤會釋尊說法的實態——法饒益、義饒益、梵行饒益,——

但是有許多學者保持如是見解。亦有學者認為釋尊早期「五陰無我」說,

專指「五陰不是我」而已;目的在否定得以客體把握者不是「我

(ātman/attan)」;並不否定實踐的、倫理的行為主體「我

(ātman/attan)」。[

61]換句話說,承認「五陰不是我」而不承認「五

陰無有我」;佛說「五陰無我」唯作「五陰不是我」解,不許有「五陰 無有我」之解釋。又誤會釋尊「十四無記」之用心,「有我」、「無我」

之詢問,釋尊對某些人採取「置答」,而誤認釋尊不說「五陰無有我」。

《雜阿含961 經》明白指出︰ 「佛告阿難︰『我若答(婆蹉種出家)言︰

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

[62]《別譯雜阿含 195 經》︰「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

(17)

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常、斷)二邊會於中道。以 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

p. 82

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63]

從上引二經可以看出,釋尊對某些人詢問︰「一切眾生為無我耶?」因 不使問者更增癡惑、不落斷見而無記、置答。然對某些人詢問︰「陰、

處、界……乃至一切法無我耶?」則肯定地答覆︰「五陰、六處、六界……

乃至一切法無我。」[64]

凡夫於陰、處、界……乃至一切法生起我見、我執、我慢甚為複雜多樣,

於陰、處、界……乃至一切法起「是我」V「有我」亦屬其中;皆屬邪 見相應,皆為「無我(anattan)」所否定,「無我行」所斷知。對「無 我」尚有「不是我」與「無有我」之疑惑、猶豫、諍論者,或能安住於

「陰、處、界……乃至一切法空」之說法;《增一阿含經》後期佛法,

以「空」替代「無我」,以「空」否定一切「我之見、執」,或許可以 滌蕩「不是我」與「無有我」之諍論。

五.空三昧與、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

「無我」之了解,最妥當之方法莫過先如實知五陰、六六處、六界、二 十二根(有情之身心);其次,如實知四聖諦及十二支緣起(有情身心 染淨之因、緣、果);其次,通達緣起才能如實知無常性、苦性、無我 性(有情身心之實相);其次,體會「無我性」、「空性」必須經驗空 三昧、空觀等「三三昧」,實踐空行;最後,透過「(三)心解脫(門)」

[65],自證心解脫「我、我所見,我執習氣,我慢隨眠」。

「無我、無我所」、「空」之難知、難解,「我執、我習、我慢隨眠」

之難斷、難盡,「現法涅槃」之難作證,為早期佛弟子眾所共識;同時 以「三三昧」法門,成為聖弟子思惟修習之主要方法。如《雜阿含80 經》: 「空、無相、無所有」三種正思惟三昧得知見清淨;[66]《長阿 含第10 經》: 「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 三昧。」[67];《長阿含第 12 經》: 「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68];《長阿含十報法經》作為生活 之指南, 「三活向——空、不願、不想。」[69];《中阿含第 69 經》

指出出家二眾以此莊嚴自己︰ 「比丘、比丘 尼以三定為華鬘,

(18)

p. 83

空、無相、無願。」[70];《增 24-10 經》: 「不得此三昧,久在生死 不能覺悟。」[71]《尼柯耶》教示遍盡貪、瞋、癡……一切心穢,趣無 為、涅槃應修三三昧;《a.3,163》:「為了知貪、遍知貪、遍盡貪、斷 貪、去貪、離貪、滅貪、捨貪、棄貪,應修此等三法——空三昧

(suññato samādhi)、無相三昧(animitto samādhi)、無願三昧

(appaṇihito samādhi)。如貪,如是瞋、癡、忿、覆、惱、嫉、慳、

誑、諂、傲(thambha)、憤激、慢(māna)、過慢(atimāna)、憍

(mada)、放逸亦如是說。」[

72];《

S.43,4》:「諸比丘!空三昧、

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此(等三)被稱為趣無為之道

(asaṅkhatagāmi maggo)。」[

73]以上諸經教,可以看出初期佛教重

視三三昧之一斑。

(一)空三昧

《雜80 經》以三三昧說為「聖法印」,以三三昧為「知見清淨」法門;

本經前後二經,南傳都有相當經,《雜79 經》=《S.22,9~

11 Atītânāgatapaccuppanna(1)~(3)》、《雜 81 經》=《S.22,60 Mahāli》;

非常重要之《雜80 經》無相當南傳經典可資對照,甚為遺憾。然北傳 經典中,本經有別出二經——西晉,法護譯《佛說聖法印經

(Ariya dhammamuddā)》、宋‧施護譯《佛說法印經》;又後出《阿 毗達磨大毗婆娑論》[74]《成實論》[75]《十住毗婆沙論》[76]等聲聞乘 及大乘論引用本經文,可見本經被重視之一端。

《雜80 經》之「空三昧」內容為︰ 「(有正思惟三昧,)善觀色無常、

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 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77]

《瑜伽師地論》「契經事行擇攝」指出︰ 「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

(19)

除諸過患。」[78]在抉擇空三昧之「觀業處(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

亦即對五陰等由八相如理作意,成就止、觀——空三昧——,遍了知無 我、我所,終於除去我我所見、我習、我慢隨眠等過患。所指「八相」

在《雜80 經》

p. 84

中並無此名相,亦無八種相關之內容;顯然,彌勒菩薩所擇攝之契經誦 本與Guṇabhadra 法師所譯之梵本,非同一。「觀空」之最常出現之方 法,如《雜232 經》: 「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 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 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 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79]對五陰、六界同理趣觀空。

觀諸法無我,如《雜306 經》: 「……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

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又復彼苦生,亦苦住,

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離欲、

滅、息沒,餘苦更不相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捨一切 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80]通過緣起遍知八相,觀察 無我、空,獲得「法住智」乃至證得涅槃「斷知智」,如《雜357 經》: 「世 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 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 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 為、心所(思願)、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 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 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 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

(思願)、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是名七十七種 智。』」[81]

彌勒菩薩所說︰對有情陰、處、界等諸法,能如理作意「八相」,則是

「正思惟空三昧」;其「觀業處」即是無常、有為、心所(思願)、緣 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等八相。換句話說,修習觀察陰、處、

界等諸法是無常、有為、心所(思願)、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

滅法,是名正思惟空三昧。按《雜80 經》說︰ 「如是觀者,亦(尚)

不能離(我)慢、知見清淨。」[82]依彌勒菩薩所說︰「由八相能遍了 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就是說通過緣起,如理作意陰、處、界之八 相,尚須如實知見諸法之八如實相,由八相能遍了知,才能得「空心解

(20)

脫」;亦即是《雜80 經》後段所說︰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 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 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 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 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 聖法印智見清淨。」

p. 85 [83]

因此,《雜80 經》經文︰「(有正思惟三昧,)善觀色無常、磨滅、

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 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在彌勒菩 薩之契經誦本,經文應當如是︰「(有正思惟三昧,)善觀色無常、有 為、心所(思願)、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如是觀察受、

想、行、識無常、有為、心所(思願)、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

滅法;觀察彼陰無常、有為、心所(思願)、緣生、盡法、變易法、離 欲法、滅法是名為空。」

《雜80 經》提到,若於空三昧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三昧)、

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已得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猶未離 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透過緣起相、性,體會無常、有為、緣 生、患法、離欲法、滅法,而得我慢盡、知見清淨之斷知。[84]在《增 45-6 經》釋尊與尊者舍利弗之一番談論也顯示同樣之法、義︰ 「佛告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遊於空三昧;所以然者,諸[三 昧]空三昧者最為第一。其有比丘遊空三昧,計無吾、我、人、壽命,

亦不見有眾生,亦復不見諸行本末;已不見,亦不造行本;已無行,更 不受有;已無受有,不復受苦樂之報。舍利弗!當知我昔未成佛道坐(菩 提)樹王下,便作是念——此眾生類為不剋獲何法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時,我復作是念——無有空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脫;有此空 三昧但眾生未剋,使眾生起想著之念,以起世間之想便受生死之分。若 得是空三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三昧;以得無願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 無所想念。時,彼行者復有無相三昧可得娛樂。此眾生類皆由不得三三 昧故流浪生死;觀察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當我爾時,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舍利 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於諸三昧最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 也。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辦空三昧!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85]如上述,由三三昧之「心無漏學」,成就「慧無漏學」——三解脫

(21)

門;經由三解脫門得我慢盡、知見清淨,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無上 解脫——成佛。

(二)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如《雜80 經》云︰「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

觸、法相斷,是名無相(三昧)。」所謂觀色、聲、香、味、觸、法相 斷,即是《雜567 經》所示︰ 「於一切相不念,

p. 86

無相。」如是心三昧身作證,名「無相心三昧。」[86]於一切相不念,

無相;《大正.No.104 經》有如是說︰ 「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

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 名為無想解脫門。」[87]如此說法,「無想」就是「無相」;可是不能 誤會「無相、無想」同外道異學所說斷滅見之 「無想」[88],亦非世俗 無想定與無想天之 「無想、無所覺知」[89]; 是 「惟空、無想、不願

(無願),見泥洹源之『道正定』」[90];道正定在《雜 785 經》作 「是 正定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91]因為此無相乃 經獨坐禪思,善觀色等無常……乃至空(無我、我所),得正見;進一 步,經正思惟三昧觀色等無相;亦即,色等空、無自相、無自性。如是,

依無相三昧轉起智慧,如實觀察無相即空相,更進一步體會空性。因此,

《雜556 經》有 「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

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之解釋。[92]

釋尊曾於一日中三至尊者目揵連所在,三教授︰ 「汝當住於聖住,莫生 放逸!」;所言「聖住」即是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可見釋尊以此大人處——聖住——法門教授弟子、建立聖弟子眾。[93]

所以然者,因弟子眾能 「諦觀察諦行苦、空、非有我,繫念正觀身,多 修習厭離;修習於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94]

《雜110 經》釋尊答覆薩遮尼犍子︰「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 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為涅槃故,為弟 子說法。」佛陀說法之重心在此,然如何得證涅槃?《雜 272 經》說︰ 「於 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

住甘露門,乃至究竟甘露涅槃。」[95]又《大正.No.104 經》說︰ 「入 是(無想)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 滅盡。」[96]質多羅長者答那伽達多尊者︰ 「貪者是有相,

(22)

p. 87

恚、癡者是有相。」[97]依此理趣,「無貪者是無相,無恚、無癡是無 相。」實證無相者,即自證︰ 「無貪、無瞋、無癡」,然貪欲永盡、瞋 恚永盡、愚癡永盡即是涅槃。[98]通過空、無我之如理作意,修習空、

無相三昧,終於成就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體驗空、無相、涅槃;從 此依無貪、無瞋、無癡而過日。

(三)無所有三昧

在《雜阿含經》及《尼柯耶》裡,有關「無所有」之三昧有二種說法︰

1.屬「修多羅」之《雜 80 經》云︰ 「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相 斷、癡相斷,是名無所有。[99]以及「弟子相應」之《雜 567 經》︰ 「謂 貪者是(有)所有,恚、癡者是(有)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100]

相當之《S.41,7》作︰「貪者有所有(ragokiñcanaṃ),恚者有所有、

癡者有所有……凡諸無所有心解脫者中(ākiñcaññācetovimuttiyo),不 動心解脫(akuppā cetovimutti)是被認為於彼等中第一。」[

101]可看

出「無所有」指無貪、無瞋、無癡。無貪、無瞋、無癡如前述,乃涅槃 之境界、涅槃之狀態;是證漏盡之阿羅漢、辟支佛、阿耨多羅三藐三佛 陀心清淨狀態,心所住境界;修習出世間道,得三菩提斷三有漏(之果

=斷德);亦是《雜 80 經》所說「離慢、知見清淨」。阿羅漢向以下 之「學者」,則唯有身證者住滅正受(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 想 受滅等至、滅盡定)時,以無貪、無瞋、無癡為心所住境界;如《雜568 經》說︰ 「住滅正受,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102]外道異學欝 多羅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能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 然不 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103]亦即不能身證第八解脫。聖弟子一向於 佛、法、僧清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慧,雖然智慧尚不能見有 漏斷(盡),亦能八解脫自作證具足住[104]。可見外道異學雖有四禪八 定,只能第七解脫自作證具足住;然尚不能滅受想正受,得第八解脫自 作證具足住。何以故?於佛、法、僧非一向(決定)清淨信,於法無利 智、出智、決定智慧故。「身證者」依《 a.3,85 》之說法,理當

(23)

“ sīlesuparipūrakārī hoti(於諸戒是十分行者)

p. 88

samādhismiṃ pāriūurakārī(於三昧是十分行者) paññāya mattaso kārī

(於般若是小量行者).”[105] 依《雜 80 經》之說法,則須先正思惟 空、無相,才能正思惟「觀察貪相斷、瞋相斷、癡相斷」;亦即具有般 若一分以上者,才能觀察「無貪、無瞋、無癡」,得「滅受想正受」,

「第八解脫」自作證具足住。

2.屬「弟子記說」之《雜 567 經》說法︰ 「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 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106]相當之《S.41,7 經》

作︰”……bhikkhu sabbasoviññāṇañcâyatanaṃ samatikkamma(比丘 超越一切識無邊處(想),不作意種種想,(而唯作意))Natthi kiñcî'ti (:

『無任何(分別識)存在。』(之概念))

ākiñcaññâyatanamupasampajja viharati.(無所有處具足住;)

Aayaṃ vuccati bhante ākiñcaññācetovimutti(大德!是名無所有心三 昧。).”[107]按照經文,表面看來與《中 97 經》之第六解脫︰ 「度一 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108]

《大集法門經》所說四無色定之第三︰ 「離識(無邊)處而非所觀,但 觀一切皆無所有;此觀行相名無所有處定。」[109]亦即釋尊在阿羅羅伽 羅摩(ĀḷāraKālāma)處,所學隨即自知、自覺、自作證之法;《中 204 經》︰ 「阿羅羅答我曰︰『賢者!我度一切識處,得無所有處成就遊;

是故我法自知、自覺、自作證。』……我(釋尊自稱)欲證此法故,便 獨住遠離空安靜處……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證得彼法。」[110]

然此種修心之法,如《雜474 經》及《雜 475 經》所述,識入處想(識 無邊處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111]︰ 「無所 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112]於入定時只是不受識處想、空處 想、色想、入息出息、喜行、尋伺、音聲等等之干擾;屬暫時的鎮伏解 脫,並非究竟解脫。悉達多太子當時體驗到 「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 趣涅槃。」[113]繼續尋求究竟解脫之法門。於是,悉達多太子依大畏山

(24)

(苦行林)而住,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剋獲「四法之本」「無上之 道」——賢聖戒律、

p. 89

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離大畏山向東前往Gayā 附近於 Aassattha 樹下敷 Kusa 草蓐,端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入初禪;從 初禪出,入第二禪;從第二禪出,入第三禪;從第三禪出,入第四禪;

從第四禪出,以清淨之心發三明。[114]於菩提樹下對十二支緣起作逆、

順,增長、減損之觀察,終於自知自覺成等正覺者。[115]根據釋尊成道 之經驗,外道異學之禪定、苦行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極端之苦 行能維持不犯惡行,甚深之四無色定能鎮伏妄心不起;可是,無般若則 無正解脫,不趣涅槃。釋尊所開示之戒、定、慧三無漏學則不但使學者 不犯惡行、不起妄心,而且能使身心輕安,止觀等持;甚至開發智慧,

解脫煩惱漏。釋尊在般涅槃前,作最後一次遊行教化時,一再說戒、定、

慧︰ 「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 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116]依《a.6,10 Mahānāma 經》釋尊對摩訶男指出修戒獲定之理趣︰「摩訶男!聖弟子自己隨念戒 是無缺、不斷、不污、不雜、自在、智者稱譽、無執取、能導致三昧

(samādhisaṁvattnikāni);聖弟子自已如是隨念戒時,彼心無貪纏、

瞋纏、癡纏;爾時,戒發勤已,彼心質直。復次,摩訶男!直心之聖弟 子得義之信受、法之信受;得法(、義)饒益者,(心)歡悅;歡悅者 生喜;(心行)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感受樂;感受樂者其心定

(sukhino cittaqṁ samādhiyati)。」[

117]可見佛教之戒無漏學,不但

要求行為合乎道德規範,更要求導致三昧(等持)正受(等至)。

佛教之「心無漏學」,在修習之過程上有四道,如《雜560 經;a.4,170 經》所述;可先由止導引止觀等持,或先由觀導致止觀等持;目標在調 伏心止觀,並得止觀和合俱行

(samathavipassanaṁ yuganadhaṁ bhāvayato);究竟之目的則是斷 諸使。[118]集中精神可能開發斷除煩惱使之智慧,但是精神集中並非必

(25)

定產生斷除煩惱使之智慧;從《中177 經》有關四禪那及四無色定之「四 種說經」,可知集中精神入定乃至在定,如以初禪來說︰「比丘所行、

所相、所標,[119]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 初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 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 必得久住。』

p. 90

」[120]心唯維持在覺、觀、喜、樂、心一境等五禪支而已,雖然暫時不 退定,不出定上進第二禪;然亦無「厭、離欲、滅盡之心行」。可是由 初禪出定,集中精神之餘分,有非比散心狀態時之洞察力,依慧無漏學 之聞、思、修而有「厭行」;所以《中177 經》說︰ 「比丘所行、所相、

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 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

『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 盡。』」[121]可見斷除煩惱使之智慧可從四禪那及四無色定出定,如法 之滅、息相應念想無欲伴具得以生起;只是修定,入定、住定、出定,

而出定並不與苦、集、滅、道相應之如理思惟觀察,不見得有四沙門道 智、果智之成就。所以釋尊在般涅槃場,向須跋(Subhadda)言︰ 「今 我法中有八聖道(聖、出世間八支正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

第四沙門果;外道異眾無沙門果。」[122]外道禪定之修習與佛教心無漏 學之修習根本相異即在此。

《中75 經》指出︰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

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

彼於爾時得無所有處想。」[123]如是,由無常、苦、(空、無我、)滅 等觀行導引心行,使心唯止住「無所有處想」成就「無所有三昧」——

《雜80 經》所說,或「無所有心三昧」——《雜 567 經》所說;於如 是三昧出定,與滅諦相應增上思惟觀察「無所有」;則容易解脫諸愛、

結、縛,得盡諸漏,名謂「無所有心解脫(ākiñcaññā cetovimutti)」

(又名「無願解脫」、「無作解脫」)。悉達多太子盛年二十九,欲求 無上安隱涅槃故,往Āḷāra Kālāma 所,修習同樣得證「無所有處具足 住」,兩人並未趣涅槃;之所以然者,無滅諦相應之增上思惟觀察「無 所有」故;又如《中164 經》所說︰ 「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 無所有處成就遊;彼識著無所有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無所

(26)

有智味)。」[124]如得無所有處成就遊,「彼識著無所有智味」,得第 四禪成就遊,則「彼識著(第四禪)捨及念清淨味」;在《M.138 經》

作:“彼(第四禪)不苦不樂(受)者,有執著不苦不樂味

(adukkham-asukh' assassāda-gathitaṁ)之識,為不苦不樂味所繫,

為不苦不樂味所縛。”[125]如是「彼識著無所有智味」,即指彼無所有 處具足住者,

p. 91

亦有執著無所有味之識,為無所有味所繫,為無所有味所縛。如是者,

雖然能成就無所有處具足住,可是為無所有處想所繫縛,不能開發般 若,亦不獲得無所有心解脫,不能成就厭、離欲、滅盡、涅槃。換句話 說,散心者、初禪具足住者、第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具足住而心識有 所味著者,則如《雜567 經》所說︰ 「貪者是(有)所有,恚、癡者是

(有)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所謂無諍者,指︰空於貪,空於恚、

癡,空(於)常、(恆、永)住,不變易(法)空,(一切法)非我、

非我所。[126]無所有處具足住,彼識不著無所有處味;又能出定作觀,

與滅諦相應增上思惟觀察「無所有」、「空」,成就「無所有心解脫」、

「空心解脫」;同樣空於貪,空於恚、癡,空(於)常、(恆、永)住,

不變易(法)空,(證一切法)非我、非我所[、無我慢繫著使];作證 究竟清淨涅槃。

《雜80 經》貪相斷、瞋相斷、癡相斷之「無所有三昧」,《雜 567 經

=S.41,7 經》及《M.43 經》超越識無邊處,唯念︰無所有,體驗貪欲無 所有、瞋恚無所有、愚癡無所有之「無所有心三昧/

ākiñcaññā cetovimutti」,《雜 972 經=a.4, 185 經》無我處所及事都無 所有,此則真諦

(Nâhaṁ kvaci kassaci kiñcanaṁ tasmiṁ, na ca mama kvaci kassaci kiñcanaṁ n'atthîti);[

127]上述名相中「無所有」、‘

akiñcaññā(無所 有)’、‘kiñcanaṁ n'atthi(無有所有)’是指「無我、無我所」、「空」、

「涅槃」;不要與下述名相中之「無所有」混淆。[128]

(27)

「想無所有」[129]指無所有想;無所有處等至及無所處天唯存無所有 想。 「作無所有行」[130]無所有指非福、非不福,非善、非不善。外 道異學 「說無所有」[131]相當於惡取空之邪說。教內之邪見者誤認 「漏 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132]是斷滅見之一,誤會漏盡阿羅漢死後 身心一無所有,亦無任何善、淨業之因果相續。外道異學之斷滅見者所 說 「死後他世斷壞無所有」[133]; 「眾生斷滅,壞有令無所有。」[134]

「無所有三昧」「無所有心解脫」名相,其「無所有」是有特別之意義,

並非泛指「無任何有」

p. 92

「一切子虛、烏有」,是有所限定之「無所有」;「無所有」作形容詞 或述詞用,指某事物之狀態或實相。類似用法《阿含經》中尚有,如︰ 「蕭 然無所有」[135]形容比丘除缽、衣以外,一無所有;相當經《S.6,3 經》

作︰‘akiñcano bhikkhu(無所有之比丘)’。以 「空無所有」[

136]形容

愚者無有智慧。「 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無實、無有堅固。」[137]譬喻五陰之無我、無實、無所有;相當 經《S.22,95 經》作︰‘rittakaṃ(空虛的)’。

(四)無願三昧與無作三昧

早期之《相應阿含》三三昧之「無所有三昧」或三解脫之「無所有心解 脫」,名相中之「無所有(ākiñcañña)」,稍後在結集《中阿含》《長 阿含》《增一阿含》《中部》《長部》《增支部》時,另名為 「無願

(appaṇihita)」[

138] ;南、北傳佛經中並無說明所以然。《雜 567 經》

言︰「貪者是(有)所有,恚、癡者是(有)所有。」與《雜80 經》

所言︰「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同樣以無貪、無 恚、無癡謂「無所有」。表示早期佛弟子或修習止業處,達無所有處等 至,出定作觀,無貪、無瞋、無癡之無所有心解脫;或修習觀業處,透 過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之觀想,觀察無貪相、無瞋相、無癡 相,終於知見清淨。後來,或許配合五根之信根、定根、慧根,三增上 法之無常法門、苦法門、無我法門,三三昧之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

空三昧,乃至三解脫門之聞、思、修、證,組成為一完整之解脫論,如

(28)

《無礙解道》「大品第五解脫論」所開示。[139]因定根增上者、苦法門 相應者,以「無願(appaṇihita)」替代「無所有(ākiñcañña)」之思 惟修習,有其方便適應。

《增24-10 經》對無願三昧說明︰ 「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

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140]所謂「無願者,於一 切諸法亦不願求。」吾人勿只從字面望文生義;欲轉向入無願三昧,欲 住無願三昧,或欲從無願三昧起出,難道無任何願念存在?在此,對「一 切諸法」及「願」字應當仔細研究。覺音論師對《無礙解道》「當證知 無願義!」句,釋「無渴愛之願故云無願。」所指「渴愛」即是《S.45,170

~171 經》

p. 93

之欲渴愛、有渴愛、非有渴愛等三渴愛(tisso taṇhā)[

141],亦即是三

界之貪、瞋、癡;因為正見欲、色、無色界之苦,現觀滅界之涅槃樂,

發無渴愛之正志,修習無願三昧。如《無礙解道》所說︰

“paṇidhiṁ bhayato sampassamāno(正觀而怖畏願(三渴愛)者)

appaṇihite adhimutattā(於勝解無願之狀態,)pavattaṁ ajjhupekkhitvā

(對轉起(三界之惑、業、苦)捨心已,)

nirodhaṁ nibbānam appaṇihitaṁ āvajjitvā samāpajjati(傾心已,等至 於滅、涅槃、無願(界)),appaṇihitā samāpatti(是謂)無願等至也。)”[

142]

在《增一阿含經》對無願三昧所說「一切諸法亦不願求」之「一切諸法」

非廣義之所有一切法,唯指三渴愛等「一切有漏法」,而「入無願定」

亦即「無願等至」是需要以滅為行境(nirodha gacaro)[

143],傾心滅、

涅槃才能等至無願。事實上,對有漏之三界捨心(ajjhupekkhati),對 無漏之滅界、涅槃界、無願界傾心(āvajjati),亦即是「聖、出世間正 志」,屬究竟善願(supaṇihita),並非無願;亦唯有如此聖、出世間

(29)

正見、正志引導下,成就種種無願解脫︰解脫「常也。」、「樂也。」、

「我也。」等等有漏之願。[144]

Buddha-yaśas 及竺佛念(a.D.416~413)翻譯《長阿含經》,曾經與 Saṅghadeva(a.D.397~398)翻譯《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一樣,

先將appaṇihitasamādhi 譯作 「無願三昧」;但是後來三次譯為 「無 作三昧」。[145]漢譯阿含經中 appaṇihita samādhi 最早之譯語為竺法 護意譯為 「無欲之定」[146];漢文「無欲」與「無願」詞異義同。施 護(a.D.980~?)翻譯《佛說法印經》時,出現「無作解脫門」,依經 文脈絡,難以斷定原文為”appaṇihita vimokkha mukha”,因此,不能肯 定「無作」為「無願」之異譯。然而《佛說法印經》文︰ 「離我見已,

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 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 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涅槃。」[147]

依此經理趣,「無所造作」如上述,當屬狹義,「無所造作」等於「無 為」「涅槃」;亦即指「無有漏之造作」,非廣義指「無一切作為(有 漏業之造作及無漏業之修證)」。

p. 94

如果誤會 「無作」「無所造作」是泛指「無一切作為」,則屬外道異學 之邪見、邪說;[148]外教邪見「說無作」屬惡取空者說法之一,否定作 業有用。

(五)三三昧之順序

空、無相、無所有(/無願/無作)在經文列舉次序之同異,如下:

① 空三昧 無相三昧 無所有(無願/無作)三昧《雜 80 經》[149]《長 9,10,11,12 經》[150]《增 24-10 經》[151]《a.3,163》[152]《D.33》[153]

② 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增 24-10 經》[154]

空解脫三摩地 無願解脫三摩地 無相解脫三摩地《大集法門經》[155]

(30)

空定、無願定、無相定《中 69 經》[156]

③ 無相心三昧 無所有心三昧 空心三昧《雜 567 經》[157]

④無所有心解脫 空心解脫 無相心解脫《S.41,7 經》[158];《M.43 經》[159]

簡略「表」示︰

空 無相 無所有(/無願/無作)

① 1 2 3

② 1 3 2

③ 3 1 2

④ 2 3 1

注:①②③④—為上述空、無相、無願不同順序之分類 123—為說空、無相、無願之順序

p. 95

佛陀說法,注重說法之次第,佛世弟子眾亦然;如《雜343,95 經》所示: 「如 說說,如法說法行法說(法次法說)」,《S.12,24 經》:

“dhammassa cânudhammamvyākareyyāma(余等法次法說

明)……sadhammi ko vādânuvādo(正法之說隨說)……”[

160]《長 9

經》舍利弗因見尼乾子命終未久,其弟子分為二部,常共諍訟相求長短,

各相是非,其中提到互相指責對方︰ 「言語錯亂,無有前後。」相當之

《D.33 經》作︰「應於前言者,汝於後說之;應於後言者,汝於前說之。」

[161]《清淨道論》分析佛陀說法有bahuvidho kamo(多種順序)︰

“uppattikkamo(生起之順序),pahānakkamo(捨斷之順

(31)

序),paṭipattikkamo(行道之順序),bhūmikkamo(地之順 序),desanākkamo(說示之順序)ti .”[

162]

今第①種說法屬三三昧「生起順序」;如《雜80 經》言︰ 「若於空未 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若得空已,(而言︰『(我)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 有是處。」[163]

第②種亦屬不同根機之三三昧「生起順序」;如《增43-5 經》云︰ 「由 空三昧得無願三昧,因無願三昧得無相三昧。」[164]《增 45-6 經》更 加以說明次第生起之所以然:「其有比丘遊空三昧,計無吾、我、人、

壽命,亦不見有眾生,亦復不見諸行本末;已不見,亦不造行本;已無 行,更不受有;已無受有,不復受苦樂之報。……有此空三昧但眾生未 剋使眾生起想著之念,以起世間之便受生死之分。若得是空三昧亦無所 願,便得無願三昧;以得無願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無所想念。時,彼 行者復有無相三昧可得娛樂。」[165]《中 75 淨不動道經》說明超越現 世後世欲想、色想、不動想得無所有處想,是謂「第一說淨無所有處道」;

觀察無我、無我所之「二點空性」[166],至無所有處,是謂「第二說淨 無所有處道」;觀察任何時、處無我、無我所之「四點空性」[167],至 無所有處是謂「第三說淨無所有處道」;超越現世後世欲想、色想、不 動想、無所有處想,得 「無想」。[168]亦是說明由「空」

p. 96

→「無所有」→「無相」生起之順序。

第③種則屬「說示順序」;依《雜9,11,12 經》:「色等五陰無常,無 常即苦,苦即非我。……」開示「無常法門」「苦法門」「無我法門」

之次第。《清淨道論》指出正在作意無常者多勝解

(adhimokkhabahulo),獲得無相解脫;正在作意苦者多輕安

(passaddhibahulo),獲得無願解脫;正在作意無我者多明智

(32)

(vedabahulo),獲得空解脫。[

169]因此,說示無相、無所有、空心

三昧/心解脫之次第,合乎說示無常、苦、無我法門之次第。[

170]

第④種接近「行道順序」;修習止觀,由初禪,第二、三、四禪,乃至 九次第正受(/等至);第七正受是超越識無邊處,於無所有處具足住;

第八正受是超越無所有處,於實非有(粗)想亦非無(細)想處具足住;

第九正受是超越非想非非想處,於滅受想正受。如是,先「無所有」後 得「無相(/想)」;依定根開發「無所有處正受」「無所有心三昧」,

出定作觀,配合般若(無我、空)慧得「無所有心解脫」;依定根開發

「非想非非想處正受」乃至「滅受想正受」,得「無相」——非想非非 想處之無無所有處以下之粗相/想(只依止十分之定力即可成就),然 滅受想定之無一切有漏之想念(需十分之定力及部分乃至十分之慧力所 成就)——,出定作觀,配合般若(無我、空)慧得「無相心解脫」。

如此看來,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在行道之次第上有 其序列性。

上述①②③④四種順序,都可作為「說示順序」「生起順序」「行道順 序」;如《無礙解道》所說︰「由作意無常多勝解,則信根增上;由苦 作意多輕安,則定根增上;由作意無我多明智,則慧根增上。」[171]

如是,信根增上者相應於作意「無常」,隨順「無相」三昧/心解脫;

定根增上者相應於作意「苦」,隨順「無所有/無願」三昧/心解脫;

慧根增上者相應於作意「無我」,隨順「空」三昧/心解脫。因此,第

①②種以「空」為首,第③種以「無相」為首,第④種則以「無所有」

為首作不同順序之說明,乃至思惟修習,肇因眾生信根、定根、慧根之 差異使然。從此也可看出佛法之契理又契機,佛法救濟眾生之方便又普 遍。

《雜567 經=S.41,7 經》顯示在修行之過程上,依根機之相異可選擇不 同之業處進行;因此,行法有種種名(nānavyañjanā)種種義

(nān'atthā),有種種不同之行法,如名稱不同所示;依不同之行法,

獲得不同心態之成就,如名義之相異。但是伴具無我、

(33)

p. 97

空般若慧,則可獲得究竟解脫,同一清淨;因此,行法雖有種種名(無 相、無所有、空),然究竟成就同一義(eka'ttha)——無貪、無慎、

無癡、無常、無住、無不變易、無我、無我所——,同一涅槃、究竟解 脫。

六、空住/空性住/行空

《雜236 清淨乞食住經》 舍利弗尊者白佛言︰「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 住。」[172]《M.151Piṇḍapātapārisuddhi-sutta 經》作(舍利弗尊者白 佛言)︰

“Suññātā-vihārena khoahaṁ, bhante, etarahi bahulam viharāmî ti.(師 尊!余今依空性住而多住也。)”[173];《中 190 小空經》世尊答阿難 尊者︰ 「我從爾時及至於今多行空也。」[

174]《

M.121Cūḷa-suññatā sutta》

“Pubbe câhaṁ, Ānanda, etarahi ca suññatā-vihārena bahulaṁviharā mi.(阿難!余從前及今皆依空性住而多住也。)”[

175];《中 191 大空

經》世尊告阿難尊者︰ 「阿難!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當持內心住 止令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176]《雜阿含經》

之「入空三昧禪住」即是“suññatā-vihārena viharati(依空性住而住 之)”,在《中阿含經》譯作「行空」。「依空性住而多住/行空」在

《雜阿含經》作︰ 「上座禪住」[177];《中阿含經》指阿羅漢及三世 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多 「行空/行此真實、空、不顛倒」。[178]

可見諸如來乃至諸漏盡阿羅漢皆依空性住而多住,亦即是《中部經》所 說‘mahāpurisavihāra(大人住)’[

179];釋尊及諸上座漏盡弟子眾,即

依此空相應之方式,與此空相應之狀態過日。前引諸經,印順導師有如 是評論︰「『中阿含經』的『小空經』與『大空經』,與『中部』的『空 小經』、『空大經』相當,是以空為主題而集出的經典。這兩部「空經」,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