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年律令研究書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年律令研究書目"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版

發行人:洪萬生(台灣師大數學系教授)

主編:蘇惠玉(西松高中)副主編:林倉億(台南家齊女中)

助理編輯:李建勳、陳春廷(台灣師大數學所)

編輯小組:蘇意雯(成功高中)蘇俊鴻(北一女中)、趙國亨 黃清揚(北縣福和國中)葉吉海(新竹高中)

陳彥宏(成功高中) 陳啟文(中山女高)

王文珮(桃縣青溪國中)黃哲男(台南女中)

英家銘(台師大數學系)謝佳叡(台師大數學系)

蔡寶桂 (新竹縣網路資源中心) 傅聖國 (北市萬福國小)

創刊日:1998 年 10 月 5 日 每月 5 日出刊 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

 S+SSS=A+A 的求解過程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uan Shu Shu: Appraisals and Appreciations,” was held on August 23-25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筭數書》及相關簡牘國際研討會」紀

 二年律令研究書目

 《筭數書》中的體積問題:斬都

 斬都(塹堵)的奧秘

 《筭數書》書中的多工問題:負炭、盧唐、

 《筭數書》中的舂粟題及行題 羽矢

 《筭數書》中的乘法問題

 筭數書研討會後,筆隨心走 筭數書研討會有感

「《筭數書》及相關簡牘國際研討會」後

S+SSS=A+A 的求解過程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所謂 S+SSS=A+A 是指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uanshushu: Appraisals and Appreciations 的簡稱,中文名銜則是『《筭數書》及相關簡牘國際研討會』。在本刊上一期 中,我們曾經說明本研討會之緣起及籌備經過,本期則專門報導我們的ending 過程。

記得在會後,林力娜 (Karine Chemla) 教授曾經向我『抱怨』說我們的閉幕太過倉促,

以致於她與其他來賓沒有機會向參與研討會的工作團隊,表達最誠摯的謝意。事實上,道 本周 (Joseph Dauben)、郭書春與陳良佐等教授,也都向我們的團隊致意。在此,我除了向 籌備委員表示謝意之外,本系朱亮儒主任、張幼賢、曹博盛與左台益等教授的大力支援,

尤其是本研討會圓滿落幕的最佳見證。當然,來自國科會、本校校務基金、交通部觀光局 以及財團法人台北市九章數學教育基金會的贊助,也是本研討會得以順利召開的『背後金 主』,飲水思源,我們永遠記得!還有,漢唐樂府南管古典樂舞團為我們首演『燕歌行』,

分享了台灣本土文化創新的能量與善緣,我們也與有榮焉!

在過去一年的籌備期間,我們本來希望通過道本周教授,邀請幾位歐美的簡牘醫學史 家與會(其中有幾位我去年在慕尼黑開會時,曾當面邀請),不過,此一願望終究沒有實 現。儘管如此,史家李貞德、李建民的參與及貢獻,卻給了我們在國內外學術社群中,難 得一見的數學史與醫學史的對話機會。李貞德與李建民是國際漢學界非常知名的中國秦漢 醫學史家,通過他們的引薦,我們又有幸邀得金仕起教授(政大歷史系)與林伯欣醫師與 會。因此,如果容許我們說一點『自負』的話,那麼,我們有本事邀請數學史家、數學教 育家、醫學史家、秦漢簡牘專家以及法制史家等齊聚一堂,並積極參與對話,這絕對是近 代學術史上的創舉。我相信橫跨遠距離領域的合作研究,已經在悄悄進行之中了。

事實上,我們在會前出版的《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書》》(台灣商務,

2006),就是企圖結合數學史、數學教育、醫學史、秦漢簡牘以及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成 果,進行一個大規模的多角度整合,測試我們的通訊團隊是否有能力針對《筭數書》及其

(2)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二版

脈絡,說一個有趣的故事。無論它的初試啼聲將來是否機會轉變為悅耳的美聲,本書之問 世,絕對標誌了相關研究的一個起點,而不是一個研究階段的結束。

是的,S+SSS=A+A 看來是可解的 (solvable),而這個 task 當然還沒有結束!下一 個階段或許是針對這些『解』進行深入的討論與刻畫吧!總之,筭數書的戲碼之續集才要 開演呢。

(3)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三版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uan Shu Shu:

Appraisals and Appreciations,” was held on August 23-25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Xu Yibao Between December of 1983 and January of 1984, more than sixteen hundred bamboo strips were found in Han Tomb 247 at Zhangjiashan in Jiangling, Hubei Province, China.

Among these, 190 are devoted to mathematics and are known collectively as the Suan Shu Shu (because of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筭數書 suan shu shu, found on the verso of one of the strips). However, due to the great difficulties of deco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strips, arranging them in a coherent orders, and providing necessary commentaries, the full text of this work was not published until September of 2000, when it appeared in the journal Wenwu (Cultural Relics).

Publication of the Suan Shu Shu immediately aroused great interest among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In less than six years, dozens of articles, several books, and even a

dissert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it. The text has also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Japanese.

This symposium served to mark publication this year of the most recent study of the Suan Shu Shu, written by the principal organizer of the meeting, HORNG Wann-Sheng, and LIN Cang-Yi, SU Hui-yu, and SU Jun-Hong: Suan Shu Shu, Shuzhi Qiyuan Zhongguo Shuxueshi Kaizhang Suan Shu Shu 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書》(Origin of Numbers: The Opening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 Suan Shu Shu) (Taipei: Commercial Press, 2006). In order to assess and appreciate the results of all these studies, and to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uan Shu Shu,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as held on August 23-25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Taipei. The invited speakers (in alphabetic order) were:

Karine Chemla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and Université Paris 7, France);

CHEN Liang-Tso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CHIN Shih-Ch’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Joseph W. Daube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Center and Lehman College, USA);

GUO Shuchu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HARIKAE Toshio (Osaka Sangyo University, Japan);

LI Chien-Min (Institute for History and Philology at the Academia Sinica, Taiwan);

LIN Boxi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LIN Yanqua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Taiwan);

MA Biao (Yamaguchi University, Japan);

TAMURA Makoto (Osaka Sangyo University, Japan);

(4)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四版

Alexeï Volkov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and

XU Yibao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orough of Manhattan Community College, USA).

Joseph Dauben, who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uan Shu Shu will soon appear in the Archive for the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outlined the major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uan Shu Shu achieved thus far, and also presented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f certain problematic sections of the text in the opening plenary lecture. Karine Chemla, in addition to her plenary lecture on

“Documenting a Process of Abstraction in the Mathematics of Ancient China,” also led a

seminar session devoted to possible meanings of the term jingfen 徑分and the problems of danlü

石率, both of which occur in the Suan Shu Shu and in the Jiuzhang Suanshu (Nine Chapters on Mathematical Procedures). GUO Shuchun talked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an Shu Shu and the Nine Chapters, and argued that the former is by no means a direct source for the latter.

CHEN Liang-Tso offered his comments on the book written by Horng Wann-Sheng and his students mentioned above,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his own thoughts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Suan Shu Shu. Alexeï Volkov considered the problematic order of the text in the xiangcheng相乘 section of the Suan Shu Shu, and why he believes the bamboo strip version of this work was most likely copied from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e book written on silk. MA Biao provided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term yiruan 益耎, and suggested that it means

“compensation with some poor quality land nearby a city wall”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adding and subtracting.” MA Biao, with his collaborators in Japan, OKAWA Toshitaka, HARIKAE Toshio, and TAMURA Makoto, presented a paper which offered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ctions entitled chongsu 舂粟and xing , respectively. LIN Yanquan commented on the first published version of the Suan Shu Shu, Zhangjiashan Hanjian Suan Shu Shu Zhushi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注釋 (Commentaries on the Bamboo Strips Suan Shu Shu unearthed from Zhangjiashan) (Beijing: Kexue chubanshe, 2001) by PENG Hao, and voiced his difference of opinion on some of the commentaries provided by PENG. XU Yibao discussed some possible algorithms beh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futan負炭and yushi 羽矢, and how the formula articulated in the sections entitled qiandu斬都 (塹堵) and chuwere likely

developed.

Due to the fact that some of the texts found in the tomb at Zhangjiashan, along with the Suan Shu Shu, are related to medicine and to legal codes, two historian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one historian of Chinese law were invited to give plenary lectures. LI Chien-Min explained how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s were formed. LIN Boxin discussed Chines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views before the third century B.C.E. based on texts preserved on silk and bamboo strips unearthed from Mawangdui in 1973 and Zhangjiashan in 1984. CHIN Shih-Ch’i outlined the contents of the Ernian Lüling 二年律令 (Statutes and Ordinances of the Second Year of the Reign of the Dowager Empress Lü), and also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current scholarship related to this work.

(5)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五版

The Symposium was not only productive, but a very enjoyable one thanks to the sponsor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he Tourism Bureau of the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iu Chang Cultural Foundation in Taipei. Following the symposium, the participants had an opportunity to visit the Juming Museum and the National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as well as to hear authentic Tang dynasty court music and dancing while enjoying a Tang dynasty dinner served in a restaurant overlooking Taipei.

The Symposium attracted nearly 100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from China, France,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local institutions in Taiwan. Revised versions of the papers presented during the symposium will be published in a book of proceedings under the editorship of HORNG Wann-Sheng and Joseph Dauben.

編按: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 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6)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六版

「《筭數書》及相關簡牘國際研討會」紀要

台師大數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蘇俊鴻老師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師範大學校務基金、交通部觀光局與財團法人台北市 九章數學教育基金會共同贊助下,由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主辨的『《筭數書》及相關簡牘 國際研討會:台北(2006)』,在洪萬生教授的規劃與籌備之下,於 2006 年 8 月 23-25 日,

在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之國際會議廳舉行。與會參與發表與討論的人員有來自海峽兩 岸、香港、美國、法國及日本等地,長期關注《筭數書》之相關議題的學者。同時,也包 含國內大學歷史、中文學者,數學教育學者、研究生以及中小學數學教師共約100 人。

此外,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史研究所的李迪教授雖不克前來,仍然寫了一篇〈《筭數 書》是一部值得研究的數學著作〉的短文,並提供2000 年時所寫的論文〈關於竹簡《筭 數書》的若干問題〉,供與會人士參考。

此次研討會,著眼於《筭數書》與同墓出土的其他文本之可能關連,這是過去有關《筭 數書》研討會甚少顧及之議題。因此,研討會的規劃,不僅是在文本的解讀工作的深化之 心得交換。同時,也希望整合此一漢墓所有文本的相關研究,譬如一起陪葬的《二年律令》、

《脈書》及《引書》等多部簡書。並且,在道本周教授 (Joseph Dauben) 的建議下,特別 在各場演講後安排相關的《筭數書》算題校勘討論會,讓與會學者交換心得,希望能更進 一步釐清現存《筭數書》文本校勘上的歧見。

開幕式上,就由洪萬生教授說明大會的slagon“S+SSS=A+A"之來由 (按:請見本期 洪萬生教授所寫文章),並對各國學者遠道而來表示歡迎。接著,便是國際數學史委員會前 主席道本周教授的大會演說。演說主要分為兩個部份:首先,他帶領大家回顧《筭數書》

的釋文在2000 年的《文物》(第九期)上由整理小組公布後,引發的《筭數書》校勘的風潮。

洪萬生教授領導的通訊團隊在《HPM 通訊》第三卷第 11 期(2000)所發表的〈《筭數書》校 勘特輯〉;城地茂教授在《和算研究所紀要》4 (2001)發表〈《筭數書》日本語譯〉;郭世榮 教授在《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三十卷第 3 期(2001)發表《筭數書》勘 誤〉;郭書春教授在《中國科技史料》第二十二卷第3 期(2001)發表《筭數書》校勘〉。彭 浩則出版《張家山漢簡《筭數書》注釋》一書(2001,科學出版社),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 竹簡整理小組則是同年11 月出版《張家山漢墓竹簡》一書(文物出版社),書中包含了完整 的竹簡圖版與注釋。在此圖版書出版後,日本大版產業大學的大川俊隆教授便籌組張家山 漢簡《筭數書》研究會,成員涵蓋古文字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及數學教育家,並據此展 開校勘工作。Christopher Cullen 也於 2004 年發表 The Suàn shù shū 筭數書`Writings on reckoning’:A translation of a Chinese mathematical collect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 BC, with explanatory commentary (工作報告,由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出版)。最後,則是介紹 由洪萬生教授、林倉億、蘇惠玉及蘇俊鴻所撰寫,趕在研討會之前出版的《數之起源》一 書 (2006,商務印書館) 作一結束。(事實上,道本周教授針對《筭數書》的英譯與校勘,

也有一篇論文即將發表。)

接下來,為了替《筭數書》校勘討論會暖場布置,他提出了七個認為可進行討論的算 題。這些算題分成三組:「以睘材方」與『以方材睘』;『除』與『鄆都』;『負炭』、『盧唐』

(7)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七版

與『羽矢』。限於時間緣故,他主要是以『以睘材方』與『以方材睘』為例,說明各家校 勘及解讀所持的論點,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他對於『以睘材方』術文的校勘,呼應 了通訊團隊與鄒大海、段耀勇的詮釋,而對於『以方材睘』的解釋,則是不同於各家的校 勘。他的主要有二個論點:(1) 他認為『以方材睘』不應被字面上看成將方形的木材裁成 圓形的木材,它代表的是方/圓圖形的相切。(2)『方材之一面,即睘材之徑也』。

接著上場的《筭數書》校勘討論會,由徐義保教授與道本周教授共同主持。徐義保教 授負責『除』與『鄆都』;道本周教授負責『負炭』、『盧唐』與『羽矢』。在前一場中,道 本周教授已對『斬都』(鄆都) 做了初步的介紹。所以,徐教授主要為大家說明他所知道三 種有關『斬都』的解讀,分別是郭世榮、道本周及日本團隊。由於解讀的不同,所以,各 家所「圖示」出來的立體形狀均不相同。但有趣的是,計算結果卻都一樣。當場引起大家 的討論,會場氣氛熱烈。事實上,接下來第二天徐教授本身的報告中,特地又將此題再做 了一次說明。據筆者的觀察,會議期間經常有人圍繞著徐教授討論此題。(按: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本期王鼎勳、程和欽及胡敬德的文章。) 由於此題討論過於熱烈,以致於『除』題 就來不及說明。(按:可參閱《HPM 通訊》第九卷第 1 期,林倉億所寫之〈漫談《筭數書》

(二):墓道風情〉一文。)另外,『負炭』、『盧唐』與『羽矢』的討論,由於時間不足之故,

道本周教授只能針對『盧唐』一題,提出他解讀的想法,他不但完美地解釋其中的算理,

也無需更動原題文字,是筆者所見對此題最佳的詮釋。(按:進一步說明,請參閱本期英家 銘的文章。)

接下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也是著名的醫學史家李建民教授,以『古典醫學 的知識形式』為題,給了一場演說。他指出「禁方」與「依託」的形式,是古典醫學知識 表達方式的一體兩面。他認為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三世紀,是禁方時代,師徒關係透過私 密的授書而確立。典籍的擁有者,同時也扮演文本詮釋、經驗傳授者的角色。他認為書籍 的權威性,在這樣的禮儀程序中顯現出來。因此,他特別指出:什麼是「書」?此一時期 的書籍觀念又是什麼?在戰國秦漢的葬俗中,書籍作為陪葬品,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

陪葬的書籍中,技術性的書籍 (如醫書) 數量之多,也是令人印象深刻。這些事實所反映 出書籍權威性建立的關聯,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挖掘。另一方面,古代醫書的著述,也以「依 託」聖人為主,透過聖人之間的問答,不僅將作者歸功給聖人,其隱含的讀者亦是君王。

亦即依託的知識形式,蘊含著古代君、師合一的傳統。筆者認為透過對醫學知識表達方式 的考察,對於我們思索同為陪葬竹簡的《筭數書》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於對數學知識的授 受與傳播,提供一個研究面向的映照。

巴黎第七大學的林力娜教授 (Karine Chemla) 則是以“Documenting A Process of Abstraction in the Mathematics of Ancient China” 為題,報告她對《筭數書》及《九章算術》

的研究心得。她認為透過《筭數書》的兩個算題『徑分』、『石率』,可以幫助我們考察《九 章算術》中數學知識抽象化的可能演進,對於《九章算術》的成書,提供進一步的了解。

不過,她也強調這樣的考察,並不代表預設了《筭數書》與《九章算術》之間的關係。首 先,《筭數書》的『徑分』對比《九章算術》的『經分』,在『徑分』題的術文中,可見對 特定分數的計算程序,而在『經分』中,則將這個程序抽象濃縮成一般性的公式:「有分 者通之;重有分者同而通之。」由此可見,分數的除法運算程序抽象化的歷程。此外,「率」

(8)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八版

在《九章算術》及劉徽注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已獲得學界的普遍共識,但「率」這 個概念的演進為何,她認為比較『石率』與《九章算術》的『經率』、以及『經率』與『今 有』,「率」這個概念的演進可以深刻地刻劃出來。

日本張家山漢簡《筭數書》研究會由山口大學馬彪教授、大阪產業大學張替俊夫教授、

田村誠教授三人與會參加,報告研究會對《筭數書》『舂栗』及『行』這兩題的看法。首 先,針對『舂栗』題,在鄒大海論文的啟發下,他們理解『舂栗』題中的單位表示混雜了 重量 (石) 與體積 (升),造成原文解讀上的誤解。但是,他們不同意鄒大海為了符合自己 的計算,而改動多處原文。因此,他們利用解讀『飲漆』題的經驗,在不改動原文的情形 下,提出算理讀通本題。雖然最後答案與原文有一字之差,但他們在荆州博物館核實原簡,

卻認為是當初釋文的錯誤。當場他們也大方展示高價購得的原簡照片 (據說是利用紅外線 技術成像,比起圖版清楚),證實所言。至於『行』題,原簡由於後半有殘缺,無法得知解 法為何。但由術曰的「甲子之旬」,推測似乎與天干地支的表格推算有關 (郭世榮亦提此 法)。對於此題的討論,他們提出重點在於出發日是否列入計算,透過居延漢簡的例子,他 們認為出發日是必須列入計算,才符合漢代的慣例。

同時,他們也公布一項重要的訊息:他們總結了這五年來研究會對張家山漢簡《筭數 書》進行校勘、註釋和翻譯的工作。並且參考劉金華教授對《筭數書》架構問題的建議,

完成一部不同於現行《筭數書》配列順序的著作,將在今年十月份出版。對於他們採納此 一配列順序,所引發的種種可能的問題,馬上成為會中討論的點,引發熱烈討論。面對諸 多學者的疑問,他們也分享他們考量的諸多原因。此外,馬彪教授也以個人名義發表他對

《筭數書》中『租誤券』題的關鍵詞「益耎」、「其」及「與田」的考察與詮釋,而這個考 察的啟發則是來自《龍崗秦簡》。

郭書春教授以『關於《筭數書》與《九章筭術》的關係』為題演講,主要透過《筭數 書》與《九章筭術》的編纂與內容之異同比較,他否定了《筭數書》是《九章筭術》之源 或是前身的說法。但是,由兩者均有出現的少量相同問題,他認為大概能推論兩者在某些 內容上或許有共同的來源。

陳良佐教授以『《數之起源》拾遺』為題報告他對《筭數書》中部份術文的考察,同 時也回應洪萬生教授等人所寫《數之起源》一書的部份觀點。如『方田』題的最後一句「復 之,如啟廣之術。」他認為此句並非舛誤而是減省,是解讀『方田』題的重要關鍵。更進 一步,他認為此題提供了開方術來源的線索。此外,也討論了《筭數書》中體積公式是否 觸及陽馬以及截面原理。最後,則是贊揚《數之起源》一書將《筭數書》置放在秦漢法律、

行政管理的社會脈絡下討論的作法。

林伯欣醫師以『秦醫學的生理病理觀--以馬王堆及張家山醫學簡帛為例』為題報告。

據考察,張家山所出土的《脈書》的內容,幾乎相當於馬王堆帛書《陰陽經》、《脈法》與

《陰陽脈死候》;《引書》則與帛書《導引圖》有相當程度的關連性。透過這些醫帛簡書,

可以幫助我們大致上掌握先秦時期對於「脈」、「身體結構」與「內臟」等生理知識的流變,

以及先民對疾病與其病理相關內容的認識。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金仕起教授,負責帶領大家介紹及研讀《二年律令》。首先,他介 紹有關《二年律令》的研究趨向,製作一份研究書目供大家參考。接著,介紹《二年律令》

(9)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九版

的內容概要,並擇取其中幾條律令加以說明。(按:感謝金教授同意將《二年律令》的研究 書目刊載於《HPM 通訊》,以饗讀者。)

清華大學的琅元教授 (Alexei Volkov) 以“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multiplication tables in the Suan shu shu"為題提出演講。他主要是針對《筭數書》的『相乘』及『乘』題 的術文,提出一個猜測:他認為可能這些乘法 (無論是分數或是整數) 的術文源頭,是有 個乘法的表格,由於竹簡上無法繪製大的表格,只好依照某種順序線性的逐一寫下。因此,

在術文上,我們可見有著部份的順序性。由於線性化後,表格的圖像特性因之消失。再經 過多次傳抄後,部份的術文的順序混亂或是佚失,便呈現出我們目前所見的狀態。(按:進 一步說明,請見本期蘇惠玉的文章。)

林炎全教授以『大家來摸象--《筭數書》探索』為題,分享他以彭浩所著《張家山漢 簡《筭數書》註釋》一書為基礎,探索《筭數書》的心得。主要分成整數、分數、代數傾 向與幾何四個面向逐一討論,並且提出個人與彭浩不同的「異見」供大家參酌。

所有的報告與討論在二天內完成後,主辨單位在會議第三天細心地安排了一趟自然知 性之旅,暢遊朱銘美術館、陽明山擎天崗等地,並且安排欣賞「漢唐樂府」的南管演出,

為整個研討會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10)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版

二年律令研究書目

1

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金仕起老師 重要研究網站

Early China——Research and Resources:http://www.lib.uchicago.edu/earlychina/res/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律史研究室:http://www.sinica.edu.tw/~leghist/index.htm 中國法律文化網:http://www.law-culture.com/index.asp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http://211.147.225.34/gate/big5/www.bmy.com.cn/history/htdocs/index.asp 法史網:http://www.fashi.net/

弱水簡牘研讀會:http://www.hanjian.info/

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網站:http://nuhm.pccu.edu.tw/p2_92_11.htm 簡帛網——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index.php 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

象牙塔——國史探微網站:http://xiangyata.net/history/

漢代簡牘數位典藏——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簡牘資料庫:

http://rub.ihp.sinica.edu.tw/~woodslip/index.htm 1985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1。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1。

彭浩,〈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大批珍貴竹簡〉,《江漢考古》1985:2。

陳耀鈞、閻頻,〈江陵張家山漢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1985:12。

栗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1987

劉海年,〈秦漢「士伍」的身分與階級地位〉,《文物》1987:2。

1990

朱紹侯,〈士伍身分考辨〉,《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滋賀秀三,〈前漢文帝の刑制改革をめぐって——漢書刑法志脫文の疑い〉,《東方學》79

(1990),後譯作〈西漢文帝的刑政改革〉,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 京:中華書局,1992)。

1992

羅彤華,〈鄭里廩簿試論——漢代人口依賴率與貧富差距之研究〉,《新史學》3:1(1992)。

1993

李迪,〈江陵張家山漢墓墓主是誰?〉,《數學史研究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11)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一版

1994

石雲子,〈揭開江陵張家山西漢墓主之謎〉,《中國文物報》1994 年 4 月 10 日。

黃展嶽,〈張家山不會是張蒼墓〉,《中國文物報》1994 年 5 月 1 日。

李學勤,〈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

李學勤,〈論張家山247 號墓漢律竹簡〉,《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 1995

籾山明,〈秦漢刑罰史研究の現狀〉,《中國史學》5(1995)。

1996

張建國,〈試析漢初「約法三章」的法律效力——兼談「二年律令」與蕭何的關係〉,《法 學研究》1996:1。

張建國,〈西漢刑制改革新探〉,《歷史研究》6(1996),收入氏著,《中國法系的形成與發 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建國,〈談秦漢時一條珍貴的有關繼承權的律文〉,《法學研究》1996:5。

1997

滋賀秀三,〈張建國「前漢文帝刑法改革とその展開の再檢討」〉(書評),《法制史硏究》

47(1997)。

張建國,〈叔孫通定《傍章》質疑——兼析張家山漢簡所載律篇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97:6;又載氏著《帝制時代的中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

1998

汪桂海,〈漢代文書的收發與啟封〉,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3(南寧:廣西 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2 月)。

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

3(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2 月)。

冨谷至,《秦漢刑罰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社,1998)。

1999

鷲尾祐子,〈漢代宗族における世代間尊卑の確立について——昭穆と繼承——〉,《立命 館文學》第560 號(1999)。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6 月)。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9 月)。

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社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3 月)。

2000

胡平生,〈簡牘制度新探〉,《文物》2000:3。

冨谷至,〈晉泰始令ヘの道——第一部秦漢の律と令〉,《東方學報》72(2000)。

(12)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二版

崔永東,《金文簡帛中的刑法思想》(張家山漢簡部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年 3 月)。

2001

汪桂海,〈漢簡叢考(一)〉,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01)。

[日]角谷常子著,陳清、胡平生譯,〈秦漢時代的贖刑〉,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 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胡仁智,〈由簡牘文書看漢代職務罪規定〉,《法商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法學 版)》2001:3。

冨谷至,〈21 世紀的秦漢史研究——從簡牘材料出發〉,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 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9 月)。

韓獻博著、李天虹譯,〈漢代遺囑所見女性、親戚關係與財產〉,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 帛研究二○○一》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日]藤田高夫,〈秦漢罰金考〉,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9 月)。

張家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 二四七號》(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2002

大庭脩,〈關於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的〈津關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 理研究所「中日韓古代法律文獻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年 5 月),後以〈張 家山《二年律令》簡中の〈津關令〉にっいて〉為題,載於《史料》第179 號(2002)。

山田勝芳,〈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と秦漢史研究》,《日本秦漢史學會 會報》第3 號(2002)。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所見「妻悍」、「妻毆夫」等事論說〉,《南都學壇》2002:4。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鹽政史料〉,《文史》61(2002:4)。

王子今,〈漢初查處官員非法收入的制度——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劄記〉,《政法 論壇》20:5(2002 年 10 月)。

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秩律〉四「公主」說〉,《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 輯

(2002)。

[日]水間大輔,〈秦律、漢律的殺人罪類型——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西安: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水間大輔,〈秦律、漢律における殺人罪の類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を中心に〉,

《史觀》第148 冊(2002)。

[韓]尹在碩,〈秦漢律所反映的後子制和繼承法〉(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 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早稻田大學簡帛研究會,〈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竹簡譯註(一)——二年律令譯註(一)〉, 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創刊號(2002)。

(13)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三版

老冷,〈張家山漢簡研討班紀要(一)〉,「往復論壇-史學-史林雜識」網站: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s=553380581ba1274c68c7fea0e3238e2c&threa ded=9116,2002-3-21。

老冷,〈張家山漢簡研討班紀要(二)〉,「往復論壇-史學-史林雜識」網站: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s=553380581ba1274c68c7fea0e3238e2c&threa ded=9119,2002-3-27。

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

2002:12。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中國史研究》2002:2。

李均明,〈《二年律令‧具律》中應分出〈囚律〉條款〉,《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3。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適用刑罰原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7。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奴婢考〉,《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 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歷史研究》2002:3。

李均明,〈漢簡(簡牘)所反映的漢代訴訟關係〉,《文史》第60 輯(2002 年第三輯)。

李均明,〈中國古代法典的重大發現——談江陵張家山 247 號漢墓出土《二年律令》簡〉,

《中國文物報》2002 年 5 月 3 日 7 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行政關係的法律〉(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 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繼承關係的法律〉,《中國歷史文物》2002:2。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收律〉與家族連坐〉,《文物》2002:9。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人口管理的法律〉,《政法論壇》20:5(2002)。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與漢初貨幣〉,《中國文物報》2002 年 11 月 22 日 7 版;又載《中國 錢幣》2003:2。

李解民,〈新世紀輝煌的開端——2001 年新版簡牘圖書述評(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2002:8。

李學勤,〈試說張家山簡《史律》〉,《文物》2002:4。

李學勤,〈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邢義田,〈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律史研究 室講座,2002 年 12 月)。

林炳德,〈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ㅎ刑罰制度(I)——肉刑됴罰金刑‧贖刑》,《中國史 研究》(韓國)第十九輯(2002)。

車佐賢,〈從出土簡牘看秦漢法律制度的繼承和發展〉,《甘肅社會科學》2002:3。

重近啓樹,〈《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の刊行によせて〉,《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

第3 號(2002)。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田律〉與青川秦木牘〈為田律〉比較研究〉,載張顯成主編,《簡

(14)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四版

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11 月)。

高敏,〈西漢前期的「傅年」探討——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六〉,《新鄉師範高等 專科學校學報》16:3(2002)。

高敏,〈漫談《張家山漢墓竹簡》的主要價值與作用〉,《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

高敏,〈從《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賜爵制度〉,《文物》2002:9。

高敏,〈論西漢前期芻、稾稅制度的變化發展——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劄記之二〉,《鄭 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高凱,〈《二年律令》與漢代女性權益保護〉,《光明日報‧理論週刊‧歷史》轉錄自人民書 城網站: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52/class001800001/hwz221971.htm,

2002-11-5。

高凱,〈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漢代的「女戶」問題〉(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 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高榮,〈秦漢郵書管理制度初探〉,《人文雜誌》2002:2。

南玉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刑罰原則〉,《政法論壇》20:5(2002)。

馬先醒,〈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之形制及其意義〉,《中華簡牘學會通報》1(2002)。

徐世虹,〈對漢代民法淵源的新認識〉,《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所見漢代的繼承法〉,《政法論壇》20:5(2002)。

陳振裕,〈七十年代以來湖北出土秦漢簡牘概述〉,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zzwk/2002/c/chenzhenyu.htm,2002-8-22。

黃人二,〈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第十七簡釋〉,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290,2002-3-9。

黃人二,〈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第三試釋〉,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289,2002-3-9。

鈴木直美,〈前漢初期における奴婢と戶籍について〉,《奏讞書——中國古代の裁判記 錄——》(東京:刀水書房,2002)。

彭浩,〈〈津關令〉的頒行年代與文書格式〉,《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彭浩,〈讀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文物》2002:9。

彭浩、雷志雄撰,《張家山漢墓竹簡》(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

溫樂平,〈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初期平價制度〉(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 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孫家洲,〈再論「矯制」——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劄記〉(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 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孫家洲,〈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初「矯制」之法〉,《光明日報》2002 年 9 月 24 日 B3 版。

崔永東,〈張家山出土漢律的特色〉,《政法論壇》20:5(2002 年 10 月)。

張俊民,〈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淺析〉,《隴右文博》2002:2。

張俊民:〈《二年律令‧行書律》淺析〉(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 會」論文,2002 年 8 月)。

(15)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五版

張建國,〈論西漢初期的贖〉,《政法論壇》20:5(2002 年 10 月)。

曹旅寧,《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曹旅寧,〈秦漢賊律考〉,《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曹旅寧,〈論秦漢後子制度與身分繼承法〉,《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曹旅寧,〈張家山漢簡盜律考〉(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 文,2002 年 8 月)。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年 5 月)。

楊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載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 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蔡萬進、吳亮,〈從張家山漢簡看楚漢法統關係〉,《中州學刊》2002:4,頁 136-140。

劉釗,〈《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uzhao02.htm,2002-2-1。

劉華祝,〈關於秦律、漢律中的「三環」問題〉(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 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 年 8 月)。

黎明釗,〈漢簡中的官奴婢〉(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

2002 年 8 月)。

廖伯源,〈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中國中古史研究》1

(2002);又載《社會科學戰綫》2003:3。

閻曉君,〈張家山竹簡漢律散論〉(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論文,2002 年 8 月)。

蔡靜宜,〈秦漢戶籍制度〉(西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

2002 年 8 月)。

謝桂華,〈《二年律令》所見漢初政治制度〉,《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2003

小嶋茂稔,〈漢代の國家統治機搆における亭の位置〉,《史學雜誌》第112 編第 8 號(2003)。

大西克也,〈古代漢語における地域的差異と相互交流——秦楚の出土資料を中心に〉,載

《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 號(2003 年 10 月)。

于振波,〈近三十年大陸及港臺簡帛發現、整理與研究綜述〉,《南都學壇》2002:1;簡帛 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Zzwk/2003/Y/yuzhenbo01.htm,2003-02-18。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漢代名田制〉,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yuzhenbo01.htm,2003-9-24。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金布律〉中的早期井鹽史料及相關問題〉,《鹽業史研究》2003:2。

王子今,〈說「上郡地惡」——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劄記〉,《陝西歷史博物館館 刊》第10 輯(2003)。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賊律〉「偏捕」試解〉,《中原文物》2003:1。

王子今,〈「偏妻」、「下妻」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劄記〉,《華學》第六輯(2003 年6 月)。

(16)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六版

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賊律〉「叚大母」釋義〉,《考古與文物》2003:5。

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四川文物》

2003:2。

王子今、劉華祝,〈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所見五關〉,《中國歷史文物》

2003:1。

王彥輝,〈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時期私奴婢的社會地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3:2,頁 13-20。

王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雜考〉,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wangwei01.htm,2003-1-21。

王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編聯初探——以竹簡出土位置為線索〉,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wangwei01.htm,2003-12-21。

王貴元,〈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wangguiyuan01.htm,2003-6-3。

王貴元,〈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聊城師範學院學報》2003:4。

水間大輔,〈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出土漢簡に見える漢律の賊律‧盜律について〉,載《長 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 號(2003 年 10 月)。

[韓]尹在碩,〈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反映的秦漢時期後子制和家系繼承〉,《中國歷史文 物》2003:1。

早稻田大學簡帛研究會,〈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竹簡譯註(二)——二年律令譯註(二)〉, 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 號(2003 年 10 月)。

好并隆司,〈张家山汉简の律文における「宦皇帝」について〉,《别府大学大学院纪要》

第五期(2003 年 3 月)。

何有祖,〈《二年律令》零釋一——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課劄記之一〉,簡帛研究 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heyouzhu01.htm,2003-10-17。

何有祖,〈《二年律令》零釋二——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課劄記之三〉,簡帛研究 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heyouzhu02.htm,2003-10-23。

吳榮曾,〈秦漢時期的行錢〉,《中國錢幣》2003:3。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 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1(2003)。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 之四〉,《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2(2003)。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刑罰等序及相關問題〉,《華學》第六輯(2003 年 6 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概述〉,《長沙三國吳簡曁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台大歷史學報》31(2003 年 7 月)。

沈頌金,〈張家山漢墓竹簡研究評述〉,《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邢義田,〈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燕京學報》新15(2003),頁。

(17)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七版

東晉次,〈漢代爵制論をめぐる諸問題〉,《日本秦漢史學會報》4(2003)。

周振鶴:〈《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學術月刊》2003:2。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49,2003-11-23 修訂。

洪淑湄,〈漢代之賜杖〉,《興大人文學報》33(2003)。

高敏,〈從《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土地制度〉,待刊。

高敏,〈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土地制度——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 記之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3。

高敏,〈從高祖五年詔看《二年律令》的適用年代〉,待刊。

高敏,〈《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諸律的制作年代試探〉,《史學月刊》2003:9。

高敏,〈關於漢代有「戶賦」、「質錢」及各種礦產稅的新證》,《史學月刊》2003:4。

高敏,〈《二年律令》中〈傅律〉與〈置後律〉的意義與作用探討〉,待刊。

梁方健,〈由張家山漢簡〈史律〉考司馬遷事蹟一則〉,《齊魯學刊》2003:5。

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的損害賠償之規定〉,《華學》第六輯(2003 年 6 月)。

侯旭東,〈西漢初律令中的母、妻——母方親屬地位的新證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3 年 11 月 29 日,轉錄於文史聚焦網站:

http://www.guoxue.com/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1。

崔永東,《簡帛文獻與古代法文化》(張家山漢簡部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 月)。

崔永東,〈張家山漢簡中的法律思想〉,《法學研究》2003:5。

溫樂平、程昌宇,〈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初期平價制度〉,《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6。

冨谷至,〈亭制に關する一考察——漢簡に見える亭の分析〉,載冨谷至主編《邊界出土木 簡の研究》(東京:朋友書店,2003)。

晏昌貴,〈《二年律令‧秩律》地名劄記〉,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53,2003-12-1。

黃錦前,〈《二年律令‧置後律》劄記——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課劄記之二〉,簡 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25,2003-10-21。

黃錦前,〈張家山漢墓竹簡研究論著目錄(2003 年 11 月)〉,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huangjinqian01.htm,2003-12-7。

陳偉,〈張家山漢簡〈津關令〉涉馬諸令研究〉,《考古學報》2003:1,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與出土簡牘概述〉,《中 國歷史文物》2003:2,頁 66-7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 歷史文物》2003:2,頁 72-84。

張小鋒、沈頌金,〈張家山漢墓竹簡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2。

張伯元,〈「爵戍」考〉,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80,

2003-12-28。

張家山漢簡研讀班,〈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校讀記(上)〉,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hangjiashan01.htm,2003-4-14。

(18)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八版

楊振紅,〈秦漢「名田宅制」說——從張家山漢簡看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中國史研究》

2003:3。

曹旅寧,〈張家山漢簡〈盜律〉考〉,《南都學壇》2003:1。

黎明釗,〈張家山《二年律令‧戶律》讀記〉(臺北:「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 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 年 10 月 22-24 日)。

廖伯源,〈《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秩律》酇侯國雍縣考〉(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檔 案館講座,2003 年 6 月 5 日)。

廖伯源,〈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2003:3。

閻步克,〈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中國史研究》2003:3。

閻步克,〈從《秩律》論戰國秦漢間祿秩序列的縱向伸展〉,《歷史研究》2003:5。

閻步克,〈《二年律令‧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級闕如問題〉,《河北學刊》2003:5。

閻步克,〈西漢郡國官秩級相對下降考述〉,《文史》2003:4。

閻步克,〈也談「真二千石」〉,《史學月刊》2003:12。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漢初中央與諸侯王國關係論略〉,《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 輯(2003)。

臧知非,〈西漢授田制度與田稅徵收方式新論——對張家山漢簡的初步研究〉,《江海學刊》

2003:3。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繼承制度初論〉,《文史哲》2003:6。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礦業稅收制度試析——兼談西漢前期「弛山澤之禁」及商 人兼併農民問題〉,《史學月刊》2003:3。

臧知非,〈漢代田稅「以頃計征」新證——兼答李恆全同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3:3。

韓樹峰,〈秦漢律令中的完刑〉,《中國史研究》2003:4。

蘇輝,〈張家山漢簡之「徒涅」為《漢書‧地理志》「徒經」補證〉,《中國史研究》

2003:4。

劉釗,〈《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3。

劉志玲,〈讀《二年律令‧金布律》劄記——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課劄記之四〉,

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55,2003-12-1。

劉守芬、王洪波、姜濤、陳新旺,〈對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制度的歷史考察〉,《北京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劉海年,〈秦律刑罰考析〉,《中國法制史考證》乙編,《法史考證重要論文選編》第2 卷,

《刑制獄訟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劉篤才,〈漢律考略〉,《法學研究》2003:4。

藤田勝久,〈中國古代史における秦、巴蜀、楚——長江流域の出土資料と地域文化〉,載

《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 號(2003 年 10 月)。

2004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漢代的實施情況〉,《中國史研究》2004:1。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卿」〉,《文物》2004:8。

(19)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一九版

于振波,〈略論漢名田制與唐均田制之異同〉,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uzhenbo09.htm,2004-10-27。

于振波,〈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70,2004-11-14。

王子今,〈秦漢時期湘江洞庭水路郵驛的初步考察——以裏耶秦簡和張家山漢簡為視窗〉,

《湖南社會科學》2004:5。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賊律》假大母釋義〉,《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4)。

王子今,〈「偏妻」、「下妻」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古史性別研究叢 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王昕,〈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張家山漢簡軍制釋名三則〉,《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王紀潮,〈張家山漢簡《具律》的流變及「斬右趾」罪的棄市問題———讀江陵張家山《二 年律令‧具律》劄記〉,《東南文化》2004:4。

王彥輝,〈論張家山漢簡中的軍功名田宅制度〉,《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4。

王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釋文〉,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wangwei03.htm,2004-6-30。

王惠英,〈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丞相與御史大夫的關係〉,《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4:3。

王學雷,〈《二年律令‧史律》的性質及「史書」〉,《中國書畫》2004:2。

王貴元,〈張家山漢簡與《說文解字》合證———《說文解字校箋》補遺〉,《古漢語研究》

2004:2。

王愛清、王光偉,〈試論張家山漢簡中的「私屬」〉,《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4:2。

王璦琿,〈從《二年律令》看漢初的以法治吏〉,《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5。

支強,〈《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見「刑盡」試解〉,《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韓]尹在碩,〈張家山漢簡所見的家庭犯罪及其刑罰〉,載《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二 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年 6 月版)。

[日]水間大輔,〈關於秦律、漢律中的殺人罪類型——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

《秦漢史論叢》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

朱紅林,〈從張家山漢律看漢初國家授田制度的幾個特點〉,《江漢考古》2004:3。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中所見的勞績制度考析〉,《考古與文物》2004 年增刊(漢唐考古)。

朱紹侯,〈論漢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壞〉,《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1(2004)。 沈剛,〈《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漢初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學術月刊》2004:

10。

宋豔萍,〈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從《二年律令》中的「貲」看秦漢經濟處罰形 式的轉變〉,《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李力,〈關於《二年律令》簡93——98 之歸屬問題的補充意見〉,《出土文獻研究》第 6 輯

(20)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二○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李天虹,〈漢簡「致籍」考辨:讀張家山〈津關律〉劄記〉,《文史》2004:2。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行書律》考〉,載《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二輯)(北京:中 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年 6 月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制約行政權的法律〉,《秦漢史論叢》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 社,2004 年 7 月版)。

李均明,〈簡牘所反映的漢代文書犯罪〉,《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4 年 12 月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關於八月案比〉,《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李翠麗,〈西漢授田制與漢初商品經濟的發展——「弛山澤之禁」新釋〉,《江南社會學院 學報》2004:3。

李國鋒,〈試論漢初對家庭關係的法律調整〉,《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4。

何有祖,〈張家山漢簡釋文與注釋商補〉,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eyouzhu07.htm,2004-12-26。

周波,〈《二年律令》釋文與注釋商榷〉,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oubo03.htm,2004-5-29。

孟蓬生,〈張家山漢簡字義劄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5。

姜建設,〈從《二年律令》看漢律對瀆職罪的處罰〉,《史學月刊》2004:1。

高葉青,〈漢代的罰金和贖刑——《二年律令》研讀劄記〉,《南都學壇》,2004:6。

徐世虹,〈「三環之」、「刑復城旦舂」、「繫城旦舂某歲」解——讀《二年律令》劄記〉,《出 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徐世虹,〈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主親所知」識小》,《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宮宅潔,〈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解題〉,《東方學報》76(2004)。

「三國時代出土文字資料の研究」班,〈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二年律令」譯注稿 その

(一)〉,《東方學報》76(2004)。

許道勝,〈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賊律》補釋〉,《江漢考古》2004:4。

冨谷至,〈二年律令に見える法律用語——その(一)〉,《東方學報》76(2004)。

連劭名,〈《二年律令》與漢初傳驛制度〉,《四川文物》2004:4。

陳戰峰,〈《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的教育問題和現代意義〉,《長安大學學報》

2004:2。

曹旅寧,〈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諸侯」〉,《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1(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曹旅寧,〈張家山247 號墓漢律製作年代新考〉,《出土文獻研究》第 6 輯(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張小鋒,〈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自告資料辨析〉,載《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 二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年 6 月版)。

(21)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二一版

張小鋒,〈2002——2003 年國內張家山漢簡研究論著目錄〉,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126,2004-3-29。

張小鋒,〈釋張家山漢簡中的「御婢」〉,《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

張小鋒,〈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釋《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 簡及漢初 的「遷」與「贖遷」〉,《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張忠煒,〈〈漢官休假雜考〉補遺〉,《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12 月版)。

張俊民,〈《 二 年 律 令 》 與 甘 肅 漢 簡——讀〈二年律令〉劄記〉,《隴右文博》(內部 刊 物 )2004:2。

張 俊 民 ,〈《 二 年 律 令 》 與 甘 肅 漢 簡——讀〈二年律令〉札記〉,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angjunmin02.htm,2004-6-22。

張俊民,〈《二年律令‧行書律》淺析〉,《秦漢史論叢》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年7 月版)。

張俊民,〈江陵《奏讞書》誤讀一例〉,簡 帛 研 究 網 :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48,2004-8-17。

張建國,〈張家山漢簡〈具律〉121 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文〉,《法學研究》2004:

6。

彭浩:《談〈二年律令〉中幾種律的分類與編連》,《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曾加,〈《二年律令》中的〈盜律〉及其法律思想初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4:4。

楊頡慧,〈張家山漢簡中「隸臣妾」身份探討〉,《中原文物》2004:1。

蔣非非,〈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史記》中「隱宮徒刑」應為「隱宮、徒刑」及

「隱宮」原意辨》,《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版)。

鄔文玲,〈張家山漢簡法律文書研討綜述:漢初「禁物」略考〉,《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閻曉君,〈試論張家山漢簡《錢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1。

閻曉君,〈秦漢盜罪及其立法沿革〉,《法學研究》2004:6。

閻曉君,〈張家山竹簡漢律散論〉,《考古與文物》2004 年增刊(漢唐考古)。

蔡萬進、張小鋒,〈2002、2003 年張家山漢簡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10。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漢初馬政及相關問題〉,《史林》2004:6。

譚衛元,〈從張家山漢《具律》看漢初「爵論」制度〉,《江漢考古》2004:1。

劉少剛,〈漢律偽寫璽印罪與西漢的政治鬥爭〉,《出土文獻研究》第6 輯(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劉金華,〈《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訂補二則〉,簡帛研究網站:

(22)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二二版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84,2004-1-7。

劉敏,〈張家山漢簡「小爵」臆釋〉,《中國史研究》2004:3。

劉歡、趙璐,〈從《二年律令》看儒家思想對西漢立法的影響〉,《人文雜誌》2004:4。

龔留柱,〈論張家山漢簡《津關令》之「禁馬出關」——兼與陳偉先生商榷〉,《史學月刊》

2004:11。

2005

「三國時代出土文字資料の研究」班,〈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二年律令」譯注稿 その

(二)〉,《東方學報》77(2005),頁。

于振波,〈從簡牘看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2。

于振波,漢代的都官與離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4,

2005-12-25。

于振波,近三十年大陸及港臺簡帛發現、整理與研究綜述〉,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8,2005-12-26。

于振波,秦漢時期的郵人〉,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1,

2005-12-27。

于振波,漢代的循史與酷吏〉,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2,

2005-12-27。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卿爵〉,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3,

2005-12-28。

王樹金,〈《二年律令》法律內容制定年代考——兼談「二年」的時間問題〉,簡帛研究網 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77,2005-4-24。

王樹金,〈且看《二年律令》中的「卿」「卿侯」——兼與高敏先生商榷〉,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78,2005-4-24。

朱紅林,〈漢代「七十賜杖」制度及相關問題考辨——張家山漢簡《傅律》初探〉,簡帛研 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uhonglin002.htm,2005-8-24。

朱紅林,《張家山《二年律令》集釋》(吉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

朱紅林,簡牘中所反映的秦漢司法程式研究之一——再論竹簡秦漢律中的「三環」〉,簡 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7,2005-12-29。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中所見的勞績制度考析〉,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2,2005-12-31。

宋國華,〈對張家山漢簡《田律》一條文的理解——與曹旅甯先生商榷〉,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10,2005-7-30。

李力,〈關於《二年律令》簡93-98 之歸屬問題的補充意見(修訂本)[1]〉,《出土文獻研究》

第6 輯(2004)。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20,2005-8-24 修訂。

李天石,〈從張家山漢簡與唐律的比較看漢唐奴婢的異同〉,《敦煌學輯刊》2005:2,頁 350-356。

李天虹,〈漢簡「致籍」考辨——讀張家山漢簡《津關令》劄記〉,簡帛網:

(23)

HPM 通訊第九卷第九期第二三版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2005-11-2。

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6(2005)。

邢義田,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9,2005-11-14。

周波,〈從三種律文的頒行年代談《二年律令》的「二年」問題〉,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oubo001.htm,2005-5-9。

晏昌貴,〈張家山漢簡釋地六則〉,《江漢考古》2005:2。

晏昌貴,張家山漢簡地名劄記三則〉,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2005-11-18。

冨谷至,〈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竹簡——とくに「二年律令」に關して——〉,《木 簡研究》第27 號(2005,京都)。

彭浩讀張家山漢簡《行書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

2005-11-2。

彭浩關於《二年律令》「罰金」一詞注釋的補充說明〉,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2005-11-3。

張小鋒,〈2004 年國內張家山漢簡研究論著目錄〉,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51,2005-3-20。

張小鋒,釋《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 簡及漢初的「遷」與「贖遷」〉,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6,2005-11-25。

張小鋒,〈釋張家山漢簡中的「御婢」〉,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7,2005-11-25。

張伯元,〈《二年律令》編聯札記(四則)〉,《出土法律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張建國,〈張家山漢簡《具律》121 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條文〉,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angjianguo01.htm,2005-1-16。

張家山漢簡研讀班,〈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校讀記〉,《簡帛研究二○○二、二○○三》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楊振紅,〈從《二年律令》的性質看漢代法典的編纂修訂與律令關係〉,《中國史研究》

2005:4。

鍾文榮、趙彥昌,〈論《二年律令》所見對官文書違法行為的處罰〉,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yanchang001.htm,2005-5-9。

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臧知非,〈秦漢「傅籍」制度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

《人文雜誌》2005:1。

賈麗英,〈漢代有關女性犯罪問題論考――讀張家山漢簡劄記〉,,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49,2005-12-17。

2006

于振波,從簡牘看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7,2006-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se activities provide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their own, to apply their economic concepts, to develop a critical attitude and, above all,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I certify that I have audited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Subsidized Schools Provident Fund set out on pages 25 to 48, which comprise the balance sheet as at 31 August 2017,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eachings of Zen had on Shi Tao’s ar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Shi Tao’s interpretation on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