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Copied!
2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釋常照 著

(2)

       

(3)

目錄        目錄一、前言………一 

(一)什麼是真正信仰、真正宗教………一

 

(二)般若心經的重要性………八

 

(三)般若對修道人的重要性………一五

  

(1)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三世諸佛皆以法為師。………一五

  

(2)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怎樣行持六度萬行。………一六

  

(3)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法有大小乘,世間法,出世法。……一七

  

(4)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怎樣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一八

  

(5)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成就佛道的三大要素。………一九

 

(四)智慧和知識的差異………二四

二、經名解釋………三一

三、翻譯者玄奘法師求法譯經精神………六五

(4)

目錄       

四、經文解釋………八五

  觀自在菩薩………八五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一三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四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五八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七○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一七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八七

  無苦集滅道。………二○ 三

  無智亦無得。………二二○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二二五

(5)

目錄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四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二四八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二五二五、後記………二五五

(6)
(7)

前言        一、前言   諸位同修菩薩,非常感謝大家護持,使這次經典研究能夠順利舉辦。

   今天要與各位研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本經是二千五百年前,釋

迦牟尼佛在靈鷲山開示眾生的智慧法門。

   諸位一定明白,研究佛學的目的,是為了學佛。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斷

煩惱、了生死,以至將來成就佛道。

   在研究本經之前,我們先來探討幾個問題:

 

(一)什麼是真正信仰、真正宗教

   首先,我們來明白宗教的本義是什麼?什麼團體才夠資格稱為宗教團

體。

   宗教這個名詞,一般人認為有拜拜的團體,就是宗教團體;有信仰的對

象,也是宗教團體。到底「拜拜」和「信仰」,是不是宗教,我們來探討一

下。

(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拜拜算是宗教嗎?

   從台灣的民俗來看,台灣人拜拜的次數實在太多,做生意的,每個月農

曆初二、十六,一定要拜門口;養豬的人,一定要拜豬舍;養雞的人,也要

拜雞欄。目前一些黃色理髮廳,竟然拜起豬八戒。在鄉下,常看到松樹上綁

紅布條,樹前放著香爐,很多村民就拜起來了。如果問他拜的是什麼?他會

說拜「松仔公」,如果再問他「松仔公」是什麼?他根本不知道。

   目前各縣市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可以看到寺、廟、宮、殿、壇、府、

堂,如果問堂的負責人,拜的是什麼神?這尊神的歷史如何?他們未必會知

道。台灣民俗這種拜法,有的是有信仰意識,有的根本沒有信仰意識。

   信仰的意義是什麼?

   信仰就要對所崇拜的對象有所仰慕,和有所尊敬。既然有所仰慕和尊

敬,就應該效法他們的精神和行為。我們

   拜關聖帝君,就應該效法聖帝的忠義。

(9)

前言           拜觀音菩薩,就應該效法菩薩的大悲。

   拜彌勒菩薩,就應該效法菩薩的大慈。

   拜文殊菩薩,就應該效法菩薩的大智。

   拜普賢菩薩,就應該效法菩薩的大行。

   拜地藏菩薩,就應該效法菩薩的大願。

   拜十方諸佛,就應該效法諸佛的大慈憫心,救度法界一切眾生。

   因此,眾生對於信仰,必定要有效法的意念和行為,否則,就談不上信

仰。

   信仰和拜拜不同,信仰的人,對他所信仰的對象,一定會出自內心仰

慕、尊敬,所以會有拜拜的行為。而拜拜呢,一般是對所拜的對象有所企

求,並不是出自內心尊敬而拜,可以說拜拜的意念,多數是出於自私的迷

惑心理,也是為自私的貪欲求取。所以有了感應,他們就會拜,一旦沒有感

應,他們不但不拜,甚至會將神像毀掉。像這種心思和行為,當然談不上信

(1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仰,更談不上是宗教。

   宗教的意義是什麼?

   在一般人認為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孔孟儒教,都是宗

教團體。而這些團體,雖然有信仰、有教育、有禱告、有吟詩、有說法、也

有唸佛,但是團體裡的信徒,未必有宗教的基本認識。

   宗教二字,從字面上解釋,宗可以解釋為本,也可以解釋為主,也可以

解釋為「人所歸往的」。

   什麼是人的主?什麼是人的本?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到盡頭的時候,人

到底歸往何處?

   這幾年來,諸位由經典上的探討,知道這個身體是五蘊四大的和合體,

是眾緣促成的,是不實在的。有一天,人死了,四大水、火、風、土分散,

又歸於空,到那時候再也找不到你了。

   相信諸位了解,我們的起居動作,是依賴這個自性,才有思想、念慮、

(11)

前言        動作。「性在人在,性去人亡。」因此,人的根本,是天性作主人翁。這個天性,是法界眾生的本源,它遍佈虛空法界。   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證悟「它」,成佛、成聖、成菩

薩;迷失「它」墮地獄、為鬼、作畜生。因此,自古以來,諸佛、菩薩講的

是「它」,千經萬典寫的是「它」,「它」無來去,也無大小,非生滅,放

之瀰滿六合虛空,卷之納諸芥子,它在螻蟻,也在屎溺,說也說不成,寫也

寫不真。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它可稱謂心,也可稱謂道;它可稱謂佛,也可稱謂天命。它是人的本

性,古來聖人傳的是它,授的也是它。

   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在最後一次法會,向大眾開示。當時佛陀拈花暗

示,而頭陀迦葉破顏微笑,師徒在歡歡喜喜中「心心相印」,然後佛陀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微妙法門,教外別傳,

付囑大迦葉。」

(1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孔夫子以「一貫之道」的心法傳於四配。

   邱長春說:「吾宗唯貴見性。」

   話說到這裡,相信諸位已經明白宗教的本義。宗教家的責任,是引導眾

生明白自我天性。

   當初達摩祖師入東土時,以理入和行入的理念來教導眾生。

   行入:是四行住。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理入:是藉教悟「宗」。他說:「深信含靈同一佛性,但為客塵、妄想

所覆不能顯了。」達摩祖師的意思,是囑咐眾生藉文字語言來證悟自己「佛

性」。也藉文字語言,來引導眾生證悟「真理大道」。因此:

   「道」的本意是「通」。「道」的本意是「性」。是通往「自性」之

道。「道」的本意是「導」。「道」的本意是「我」。是引導眾生認知「自

我」之道。

   古來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不離心、不離性。因此在宗教立場,講經內

(13)

前言        容遠離「心」「性」則非真理。   普照禪師說:「不識本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

性,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

縱經塵劫,燒身煉臂,刺血寫經,敲骨出髓,長坐不臥,一食叩齋,乃至轉

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但識本心,恆沙法門,

無量妙義,不求而得。」

   五祖弘忍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

夫、天人師、佛。」

   因此,任何一位說法者,當他登台演法,在演說的內容,假如違背了

心、性、佛的真實見地,就可稱謂外道,也可稱謂旁門。因為這些語詞,不

能使眾生有正確的途徑可「歸往」,歸往該歸的世界「無極」。所謂「無

極」就是斷煩惱、了生死、到彼岸,是涅槃的境界。

   因為方針不正確,不能證悟「自性」,再怎麼認真修行,到最後不是落

(1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在善界的天道,就是得到人間福報。因此,真正的宗教,所教育的道理,一

定要有聖言量,眾生修行才不會有所偏差,才能真正達到解脫。

   所謂聖言量是指聖者所言說的真理,佛經是大覺聖者「佛陀」所講的

「法」,是隨眾生因緣和根基所說,是為度眾生離苦得到究竟解脫,凡是眾

生想成就佛道,都必須要研讀它,必須依照佛法修持。

   話說至此,我們可以明白真正的信仰,是以聖者作為對象;好的宗教,

也必須以大覺者為主。也唯有大覺者所教,才能使我們找回本心,使我們體

解大道。

 

(二)《般若心經》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和大家研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因為這本經的重點是說明

「心」。「心」這個名詞,對修道人來說,實在太重要。宇宙間,上自諸佛

菩薩,下至鬼道地獄,都是這個心所化現。所以這個心,在修道的立場說,

實在是昇墜的關鍵。無論是上升光明世界,或者墮落黑暗世界,都是由心所

(15)

前言        造。所以修道者不能不明白這個心,也不能不親證這個心。   因為心佔了太重要的地位,所以當初佛陀在說法四十九年的生涯中,竟

然為這個心講了二十二年。佛陀說法分為五個時段,謂之五時教,即:「阿

含十二方等八,法華涅槃共八載,二十二年般若談,華嚴最初三七日。」

   佛陀所講的「般若心經」,就是經典中所記載「般若經」其中一部,為

了使眾生能夠證悟「般若」,佛陀竟然費了二十二年的時光講「般若」。

   根據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解釋。當初佛陀在世的時間共有八十

年,但是說法的時間是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說法,分五段時期,謂之

「五時教」。用五時說法,來了解佛陀說法的時間如何安排,以剛才所說的

這首偈言,來分析就能明白。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夜觀明星,得大覺悟,證無上菩提

時,嘆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

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1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一〇

   既成正覺,第一個七日默默思惟,自受法樂,第二個七日至第四個七

日,在七個地方共開九會,為十方菩薩,闡述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法門。

這九會又稱謂「華嚴會」,就是「華嚴最初三七日」的華嚴時。

   因為無礙無盡的法門,有很多根基淺的人聽不懂。也有很多聲聞緣覺聽

不懂。

   既然聽不懂,就不能迴小向大。這樣,小乘聲聞就沒辦法成佛。因此,

佛陀流露慈悲心懷,開發權教,也顯露實乘。所以講了二十一日《華嚴經》

之後,開始講方便法,總共說十二年時間。這十二年叫「阿含時」。因為講

大乘華嚴藏,根鈍機淺的人好像聾啞,聽也聽不進去,聽不懂也不會發問。

因此,費十二年時間講了四部小乘教理,來誘導三乘中小根基的人。「阿

含」譯中文叫做小乘經,共分為四部:一、增一阿含,二、長阿含,三、中

阿含,四、雜阿含。這四部阿含,就是佛陀在鹿野苑說的。經中所談的就是

持戒、六根為六賊、十二因緣、四諦法、十善業等道理。這是佛陀演法的第

(17)

前言        一一 二個時期。   方等時,就是佛陀說阿含經十二年以後,再用八年的時間說了方等經。

在這八年的時間,漸漸引導眾生對中道真理的認識。所謂方等者,就是「方

正、平等的實相道理」。因為眾生根基的關係,方等期竟然說了八年。這八

年所遺留的經典,就是《維摩經》、《楞伽經》、《楞嚴經》……這幾類經

典。佛陀在這八年的時間,漸漸排斥小乘,讚歎大乘,以及褒揚圓覺。佛陀

的目的,是要這些只修小乘的人,恥小慕大,而漸入佛乘。這就是佛陀演法

的第三個時期。

   至於第四個時期,就是般若時。佛弟子既然能夠自我彈斥小乘,漸進中

道,又能夠分別大小乘,因此費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說「摩訶般若」,就是

「般若經」。這些《般若經》,由玄奘大師所譯,共六百卷。所謂「二十二

年般若談」,就是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講空理妙慧。使大乘行者更加成熟,

而進入佛境。因為空理比較深妙難懂,因此一些執相的人漸被淘汰,所以又

(1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一二

名淘汰期。這就是佛陀演法的第四個時期。

   由此可見佛陀對於「般若」是非常重視。這六百卷「般若經」,包括

「金剛經」,以及今日要研究的「般若心經」。

   至於法華涅槃時,是佛弟子經過四段時期的引導。因為佛弟子有的被淘

汰,有的自我除去小乘,根鈍機淺的人也漸漸進入佳境,智慧也成熟了,已

夠程度聞真實法門了,佛陀就在最後八年,二處三會說「法華」,暢談出世

法,顯露真實法,會三乘歸一佛乘,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然後授記作佛。

《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法華經》授記品:「摩訶迦葉為未來光明如來。須菩提為未來名相如

來。迦旃延為未來閻浮那提金光如來。目犍連為未來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害佛的提婆達多為未來的天王如來。」

   佛陀在圓寂前一晝夜,說「涅槃」大道理,就是大藏經的「涅槃經」。

這是為八年聽聞法華,而未開悟佛知見的弟子說的,令諸弟子知「真常之

(19)

前言        一三 道」,而後佛陀入大涅槃。   佛陀示寂後,又從棺木起來,再叮嚀一偈:「諸法無常,是生滅法,生

滅滅已,寂滅為樂。」然後圓寂。

   華嚴宗一位賢首國師,把佛陀的時教,用太陽照大地作為比喻:

   一、太陽初昇:先照高山,如佛陀初證,以無礙智慧照大菩薩,所以先

說華嚴。

   二、日昇轉照:1、初轉,2、中轉,3、日正當中。

   1、初轉:接引凡夫外道,教他們轉凡成聖,所以講四諦、十二因緣

法,又制定戒律。

   2、中轉:接引小乘入於大乘,教心量較廣闊者學菩薩道。因此佛陀講

圓覺、維摩、大寶積經等。

   3、日正當中:此時太陽已經普照大地,如佛光正照利根菩薩,因此佛

陀講般若性空的真理,就是大般若經六百卷。

(2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一四

   三、美好夕陽:太陽將要下山,這時又照高山,表示佛將涅槃。因此,

重新開示圓滿妙法,就是所謂「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佛陀講法華、涅槃。

   以上是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的說法。

   道統的傳授,就是佛陀在世最後一日,在涅槃會上付囑摩訶迦葉,成為

道統的開端。而摩訶迦葉為「禪宗」的初祖。

   至於「禪宗」乃是傳佛心印為宗,故又名「心宗」。

   從上面所談的實況看來,佛陀共花了二十二年的時光講「般若」。在這

段時期,啟示眾生空理妙慧,叫一些有根基的人漸漸進入佛意的境界。因為

實智沒有開發,是不堪聽聞真實法門。因為這種人不會相信真理,不會相信

我空、法空的道理。所以般若智開,才堪受佛知見。

   因為講般若的時間,幾乎佔去一半。因此,表達道理是最深的,也是最

徹底。可見佛陀非常重視「般若」真理。因此也可以了解般若在修道中的重

要性。為什麼?因為修行,如果沒有般若智是不能成佛的。

(21)

前言        一五  

(三)般若對修道人的重要性

  

(1)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三世諸佛皆以法為師。

   《大智度論》:「般若為諸佛之母。」《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所著。

他說:「諸佛是以般若為母,以法為師。」因此,佛陀也說過:「我不攝

眾,是以法攝眾。」佛陀的意思,是要弟子尊重法,依法修道。依法修道,

便是尊重佛陀。佛陀的意思是,法是我說的,法不是我創造的。因為法是宇

宙真理,三世諸佛以法為中心。所以三世諸佛是共同尊重法,因此佛要弟子

們以法為師,不是以人為師。是以法修行悟道,不是因人來修行悟道。該崇

拜法,以法為主,因為法是不變的,人是多變的。法是有原則,因為法是真

理,所以不變。人是多變,人是憑個人的意識、心情、學識,和有限的知

見、經驗、是非、分別心,所以多變。因此以人為法是會誤人,也會害法。

除非是大覺者,證得宇宙真理的大覺者。不然的話,他所說的,所定的都不

足為法,要能證得宇宙的真理,必定要有智慧,就是「般若」智。可見般若

(2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一六

對修道人是何等重要。

  

(2)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怎樣行持六度萬行。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眼。」學菩薩一定要行六度萬

行。不修六度萬行,是不能度己度人;不度己度人,就無法成就佛道。但是

行施六度,如果沒有般若智作為前導,恐怕落入世間法,得到人天福報。換

句話說,就不能處無為之道,而計較功德。假如有這種異計心思,是不能做

到慈、悲、喜、捨。因為執人我之相,所以心理就不能平衡。計功計德的心

思和作為,不是菩薩該有的。如果沒有般若智,不能透視我空、法空的道

理,就沒辦法證得六道眾生同體,因此修行才會執功德相。所以一定要有般

若智,才能大覺悟,也才能引導布施等五度,入無為的行持。沒有般若智,

就好像眼睛失去光明,既然失去光明,又如何向前精進呢?《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達到無所住,又能生菩提心,廣行六度,一定

要有般若智。可見般若的重要性。

(23)

前言        一七   

(3)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法有大小乘,世間法,出世法。

   「法」有大小乘,也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說嚴重一點,有誤人的愚

法,也有害人的惡法和邪法。得未來人間福報,有福報法。得三界天人,有

天人的果報法。前段有說過,眾生因為根基不同,有深淺,因此佛陀在四十

九年度生說法的生涯中,有講深的道理,也有講淺的道理。但是當初未出世

前,印度就有外道,傳邪妄的道理。因此,佛陀為了度外道和根基淺的人,

所以講小乘法十二年,就是阿含時。再說,同樣的修道,有不同境界,如

「天人」、「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當然這些不同的結

果,是由不同的修持而造成。這個問題,在儒家方面也有層次的分別。就是

聖人、賢人、君子、善人、有恆心的人,最差的也有假道德的鄉愿。如,

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又曰:

「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經典的說明,有修道者,結果成阿修

羅。也有修道的結果,墮地獄道。也有成天魔,上魔界。為什麼有這種結

(2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一八

果?是因為沒有智慧,修邪妄法所造成。由此可見「般若」對修道人是何等

重要。

  

(4)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怎樣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

   修道的目的是為「了生死、成佛道」。但是了生死,必先斷煩惱,因為

一切煩惱,正是生死的主因。所以不斷煩惱,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佛

陀說:「眾生因為執著五蘊、四大的色身為我,所以才造諸惡業。」這些惡

業就是身有殺盜淫,口有惡口、綺語、妄言、兩舌,心有貪、瞋、痴,因此

墮落三惡道受生死的痛苦。所以貪、瞋、痴又名三毒,就是毒害的意思。在

四聖的層次,無論是將來要成就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必定要先斬斷十

惡業,使「藏識」的業種子淨盡。但是煩惱要斷,不是說斷就斷。有人體就

有欲望,有欲望就有爭取和煩惱。藏識中業種子不是說要淨盡就能淨盡的。

當然也不是漫無目標的修持,說成道就能成道。一定要有具體的認知和修持

才能成功,更不是外德的建立,內性就能夠圓融的。諸位一定知道「一惡語

(25)

前言        一九 是一惡業,一惡口是一惡緣,一惡念造一地獄,一淫慾成一生死。」有很多修道人做錯事後很後悔,但過二天後又犯了,犯了又後悔。無論怎樣改,都改不掉,不能有顏回的境界「不二過」。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沒智慧去明白因緣和我空的道理。由此可見「般若」對修道人是何等重要。  

(5)有般若的人,才能夠明白,成就佛道的三大要素。

   成就菩薩的條件,是要有大悲、因緣、智慧三大要素,這三種條件要完

全具備。當初佛陀為什麼講苦、空、無常的小乘道理,就是要使一些初學

佛的人,和根基較淺的修道人,首先認定世間是苦,六道的生死輪迴是苦,

叫這些人生起厭離心,遠離痛苦的世間,而後才能達到解脫。但是這種自我

解脫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是要那些成就解脫的聖者,還要做救度眾生的工

作。做救度眾生的工作,一定要證得大乘佛法。因為小乘只能自度,如羅漢

懂得我空,不證法空,所以得到有餘涅槃。有大乘佛法的覺悟,才能做利他

的工作,假如一心只求自我解脫,那就是不明白大乘佛法。再說大乘佛法,

(2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二〇

是自利又利他。就是在利他的工作上,來完成自利。站在整個修道的立場

說,一個修道者不但不可輕視小乘法,更要依賴小乘法為基礎來完成自度,

遵照大乘法來度他,由自度與度他的努力,而達到佛道的完成。因此,無

論是自己了生死也好,或是度他也好,一定要有智慧深造大乘佛法。佛經常

說:「不為自己了生死,但願眾生出苦淵。」這正是大乘菩薩的精神。那麼

大乘菩薩的重點在那裡?

   在前面講過,菩薩度眾生必要具足三項要件。一、般若。二、因緣。

三、大悲。有這三項要件,才能完成度眾生的責任。這三項要件不齊全,當

然不能完成度眾生的工作。這三項要件以般若為首,然後才能夠通達因緣

法,也順通大悲心願。換句話說,般若慧眼開,就覺悟因緣法,也顯露大悲

心願,可見般若是諸法之眼。所謂通達因緣法者,就是了解宇宙人生萬有緣

起真相。佛經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比喻人是四大、五蘊的和

合體,世間一切物質也是一樣,隨著成住壞滅,最後一切皆空。這正是「緣

(27)

前言        二一 生緣滅的真相」。假如能夠透視清楚,你就放得下,不執著也不受環境所

縛,也不因為得失、生死,而產生煩惱與痛苦。要有這種境界,必定要有般

若慧,不然的話,修道二十年或是四十年,世間一切還是看不破,發生一些

小事情,還是會有恐怖和顛倒,以及對問題執著不放。菩薩在人間成佛以

前,一定要完成十善的功行,還要完成大悲救度廣大眾生的心願。要完成救

度的工作,一定要透過般若智,觀察洞澈眾生的根基和因緣,才能決定以何

種道理度他,也才能識別眾生程度,到底是適合何種佛法,這是非常重要

的。諸多眾生的因緣和根基各有不同,假如用同一種,我學、我識、我見的

道理來度眾生,當然就不能完成平生的大願。假如菩薩要度眾生,但是因緣

差而無眾生可度,將來是難成佛道。所以沒有眾生可度是很麻煩的,因為成

就菩薩、佛道,和眾生是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平時要親近眾生,多結善緣。

有一句話:「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再說,有的人曾經立大願度眾生。當然因緣好就有眾生可度,可是接觸

(2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二二

了頑固的眾生,難於度化或常常無理取鬧,就心灰意冷,這樣是很難成就佛

果。為什麼?因為大悲心不夠,而且對因緣法也認識不夠。

   假如有「般若」智,知「因緣」法,也有度眾生的「大悲」心願,這三

項條件都齊全了,即使眾生違逆,頑固不順教,或是故意攪和,或是離我

而去,就不會悲傷,也不會恚恨不滿。假如有眾生認真修行,也認真學佛,

有這種弟子或是同修,當然很高興。其實也不必過份高興,好與壞都是因緣

促成。因緣是有主緣,也有副緣,個人的造化是主緣,旁有的人事和環境是

副緣。所以好與壞,都不可以過份執著,因為稱讚和傷感都是罣礙,一切該

處之泰然。居於上面所談的三大要件為理由,因此,成就菩薩不可沒有「般

若」。

   菩薩是大悲、因緣、般若三要件具足,才能圓滿大乘佛法,假如有所偏

向,便成為過與不及,這樣不算完美佛法。

   如偏重大悲心,而不明「因緣義」和「般若義」,雖能做救世利人的工

(29)

前言        二三 作,因為沒有般若智,照見諸法緣生、萬相如幻的真諦,難免會從所做的

事,和所知的事理,計是計非,執我執法。說嚴重一點,可能因爭功果而心

神不事,後來弄得好事未成,反而造了很多過失,而受功德名相所害,這樣

就不能做救世利人的工作。

   目前有很多不當的論調,產生道業利害參半團體混亂。諸位應該明白

《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般若是諸法空相,假如修道人偏向空理,誤認一切皆空,不明空中妙有

的真義,就不明白因緣和大悲,這樣他所談的空理,便容易落於虛無斷滅

空,不能明白空不礙有的真義。同時趣向斷滅,則撥無因果,便沒有罪和福

的立論。這樣救世利人的工作就會失掉。

   再說,若偏重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心理上會產生各有因緣,順其

自然。有這種心理產生,就會失去般若和大悲。甚至不肯修諸善行,也不捨

煩惱,不求解脫,這樣一切所學的變成一種學識知見,而成為一般哲學。因

(3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二四

此必要證「般若」,知「因緣」法,立「大悲」願。三要件具足,才是圓滿

的大乘佛法。

   佛法廣大「般若」最為第一,學道的人不能不明白因緣法,但是沒有

「般若」,不能了徹因緣性空的真義。學菩薩的人,不能沒有「大悲」願

力,但是沒有「般若」,就不能啟發菩提心。可見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因此說明「般若」為佛法的眼睛。

 

(四)智慧和知識的差異

   當我們了解「般若」對修道人,是比什麼都重要,接著我們一定要明白

什麼是「般若」,然後才能夠慎重去會悟它。內心既然顯露「般若」,才能

順延而證悟「涅槃實相」。不然的話,修道終生也是空忙一場。到底什麼是

「般若」?

   《大智度論》四十三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慧中最為第

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

(31)

前言        二五    但是所謂智慧者,常常被人誤解。將「聰明」誤為「智慧」。世人對事

理透徹,或是思考敏捷,判斷正確,就被人認為是「智慧型」,事實只可稱

謂聰明。

   無論是「智慧」也好,「聰明」也好,所牽涉的都是「心」的作用。學

佛的人,對佛理的參悟是心。聰明人對事物原理的研究、思考也是心。但是

一般人對事理研究,有假設、有思考、有判斷,或者有覺知,當然這些都是

「心理功能」。而這些心理功能,不是所謂「般若妙心」。

   從佛學的八識理論來說明,心是屬於第六識叫做「意識」。八識就是眼

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意識的功用,是

思考、分別、假設,所以又叫做「分別識」。但是,分別後一定要有判斷、

決定、執著,這就是第七識「末那」的事了。因此「末那」又名為「執著

識」,又名為「固執心」。由這點的分析,就了解這不是「般若」智慧。為

什麼?

(3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二六

   因為「分別意識」和「執著意識」人人不同。所以對一件事,三個人同

來研究判定,會有不同的看法。為什麼會這樣?是三個人平常所累積的經驗

不同的原因。比喻,一古董拍賣場,正在拍賣一件古董,所有的買主所喊的

價錢,絕對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各人從經驗中所得,對這件古董的價值觀

不一樣。牛墟拍賣場拍賣牛時,同一情形。再說,如果有三人同時入山裡,

去看一棵傳說中有幾百年的老樹,假使其中有一位藝術家,絕對是以審美

的態度去看這棵樹。而物質學家,他一定拿一支尺來量直徑,研究樹的內

輪廓,考證樹的壽齡。木材商呢?他一定也是拿一支尺,量樹的直徑,然後

算出才數,再決定它的價錢。這三種人為什麼對植物的看法,會有不同的

結論?他們是以過去的經驗來分別,而後再作決定。這就是第六的「分別意

識」和第七的「執著意識」。學道的人由經驗、學習所得的執著,就是「所

知障」。以上這二種心各有不同見解,它不是眾生共有的『般若妙心』。

   再說經驗上的「分別意識」和「執著意識」是從那裡來的?當然是從學

(33)

前言        二七 習得來。但是學習所得的,分為今生習得的,這叫做「表層意識」。也有無始劫以來所蒙蔽的種子識,叫做「深層意識」。   「表層意識」是當世習染心。人自誕生,漸漸長大,也漸漸學習。比

喻,中國人就按照中國的生活習慣學習,西洋人當然是照著他的國情生活習

慣學習,將來生活習慣、起心動念,就離不開學習所得的慣性,這就是「表

層意識」的習慣情形。再說同樣中國人,但是在不同環境、不同家庭、受不

同的教育,長大後起心動念,向外追逐物質,都是不一樣,這就是「表層意

識」。

   「深層意識」,是累劫以來,每一世的生活經驗所殘餘的影像。每個人

假如「表層意識」暫時停止活動的時候,「深層意識」的種子影像就開始活

動了。這時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起心動念和動作,有時念頭所生的,覺得非常

可怕,也有時覺得非常可笑。如佛陀有一位弟子叫憍梵波提,由於過去世,

見一無齒老僧念佛,譏笑他如牛吃草,並學他的動作,因此報了五百世為

(3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二八

牛,報了一萬五千年。後來雖然出家,也證得果位,但是餘習未盡,稍有空

閒,口中就有牛食草的動作。

   佛弟子中一位難陀尊者,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是往昔惟衛佛出世

在世間時的國王,當初這位國王有五百夫人服侍。有一天,國王聞法發心

修道,那時五百夫人也發心,後來在國王的身邊得解脫。後來這位國王轉世

為難陀,而五百夫人就是當時出家的五百位比丘尼。難陀因為累世的色欲習

染,當他入講堂,兩眼都向女眾先看看,這種「深層意識」的影像,是人人

所有的。但是有的善,有的惡,而這種對待善惡心,不是『般若妙心』的流

露。

   假如諸位對於佛學中的「唯識」有研究的話,就應該清楚人的意識中是

非常複雜,分為「心王」有八識,「心所」有五十一種。但是「心王」和

「心所」不是「般若妙心」。

   至於「般若妙心」必須透過心經的研究,才能夠完全明白。而所生起的

(35)

前言        二九 心念和行為,才不至於落在對待的善惡中。

(3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三〇

(37)

經名解釋        三一 二、經名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名,也可稱謂經題。共有八個字,而這八個字可以分為四段來解釋,

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人說:經題不是正文,所以不必解釋。

事實經題是一種綱領,假如經題的本意能夠明白,就能夠了解經中內容的大

意。如整理魚網先提其綱,眾目自伸而整齊。衣執其領,則全衣筆直。再說

經名,有以人為名,如《阿彌陀經》、《維摩詰經》。以法為名,如《涅槃

經》、《法華經》、《般若經》、《金剛經》。也有以人法共為名,如《六

祖法寶壇經》、《仁王般若經》、《仁王護國經》。其他還有共為七喻。

   般若:是名詞是指「法」的意思。要讀梵語「般若」,因為印度人自認

為是色界大梵天的天人,下凡降世人間,因此自稱印度民族的語言為梵語。

「般若」假使勉強翻譯,是可稱謂「智慧」。但是用智慧的字義,當做「般

若」就不對了。在前言曾經講過,假如譯作智慧,會被人誤會是一般聰明。

(3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三二

所以自古以來翻譯經典的諸大德,就保留原音,只有保留原音,才能保留原

意。因為華語找不到相當名詞可以代替,只有勉強說為智慧。但是以智慧來

表達般若,似乎又太牽強。

   《大智度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因為世人已將

聰明當做「智慧」,若將般若翻譯為「智慧」,可能會被混淆不清,這樣就

失去「般若」的特殊意義了。

   自古以來譯經的諸大德,如唐玄奘、鳩摩羅什、安世高、不空、義淨等

大德,他們譯經時有五大原則,佛學上稱謂「五種不翻」。

   一、多含不翻:就是一種名詞,但是有多種意義。如婆伽婆(佛的尊

稱)含有六種義,自在、熾盛(光明)、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南無阿

彌陀佛,譯為皈依、無量光,亦可稱無量壽的大覺者。所以翻譯一種名詞,

就失去其他的意思,若全部翻譯實在太長了。

   二、尊重不翻:就是恐怕翻譯後失去本意,所以尊重原有名詞。如「般

(39)

經名解釋        三三 若」,就是為了保持原義,所以不翻譯。   三、順古不翻:就是順於古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類。

   四、祕密不翻:就是咒語。因為咒語有祕密的本意,如「往生咒」、

「大悲咒」、「楞嚴咒」等皆有神祕作用。

   五、此無不翻:如菴摩羅果,是印度一種水果名,可是中國並沒有這種

水果,所以不翻。

   「般若」不翻的原因,就是屬於尊重不翻。其實「般若」可譯為「妙智

慧」或是「真智妙慧」,就可以分別世上所稱的「智慧」。

   世上雖然很多有智慧的人,如科學家、哲學家、大學問家、藝術家,這

幾種人都是世間所公認有智慧的人。但是這幾種人的成就,對世人的造福來

說,實在未臻完善,甚至有些利害參半,有利有害。

   所謂未臻完善者,如哲學、文學、思想學說,再怎麼盡善盡美,總不能

令人「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獲得究竟安樂和幸福。

(4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三四

   所謂有利有害,如科學家發明電腦、飛機、浮游火車、有線無線電話等

等,這些都給人類帶來很多方便。但是科學家也發明了很多禍世害人的武

器,如核子武器、原子炸彈、生物武器、化學武器、鎗、炮、飛彈等等,這

些都會製造人間巨禍。

   再說科學家帶來工業革命,因工業的發展,而帶來工業污染、生態變

化。所謂工業污染,就是污染大海、河川、空氣、破壞臭氧層。(臭氧層就

是地球上方的一個氣層,大氣層是從地球表面開始,可區分為對流層、平流

層、臭氧層、中間層和電離層。臭氧層是在平流層上,中間層的下端,大約

在地球上方十六至三十二浬的高空。臭氧層對人類及一切生物的生命非常重

要,太陽強烈的紫外光,使天然的氧分子分裂,再組成臭氧分子。從氧分子

變化到臭氧分子的過程,消耗了大部份的紫外光,否則紫外光全部照射到地

球,會嚴重傷害到地球的一切生物。人受到紫外光照射,最容易感染皮膚

癌。這幾年生皮膚癌竟然增加七倍,前年美國有五十萬人。)工業帶來酸雨

(41)

經名解釋        三五 的下降也破壞生態,因生態變化,而導致氣候寒熱變化,也導致山林火災的發生,這些災害都會造成人間巨禍。   因此,世間所謂智慧結晶,事實是一種邪正兼雜,利害參半。而本經所

談的「般若妙智慧」,是宇宙真理,是人的天性,本來具足的無漏智慧,完

全由真心流露出來的,是人間最真實,甚至純淨無染。人們能夠用它,不但

可以斷惑證真,離苦得樂,將它發揚光大,更能普渡眾生超出生死苦海,也

能使人間成為一片淨土,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

   《大智度論》說:「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

等、更無有勝。」

   再說明詳細一點,通達有為的事相為「智」。就是能夠堪破世間諸有為

法。先從自己身上談起,就是能夠徹底明瞭,自己身體乃是四大、五蘊和

合。是由父母精血所造成胚胎而生,由一切物質養活而長。而精神方面,是

四蘊遷流,剎那多變,無實我存在。外境一切形像,山河大地,繁華都市,

(4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三六

複雜人群,皆是緣起幻化,沒有真實,也沒有實我。

   地球上地形地貌,因外來因素,地震、火災、水災、颱風、戰爭,都會

使外形變化,甚至破壞。地球壽命再長,一定經過生、住、壞、滅,然後再

由滅而空。人因生、老、病、死的法則,經孩、童、少、青、壯、中、老的

遷流而死。死後,我們就從這個世界徹徹底底的消失了,這些幻化物體,能

夠堪破實相,才能夠稱謂一位大智者。

   通達無為空理為「慧」,就是覺悟「佛、眾生」本無差別的真理,證悟

六道眾生人人有具足「真如佛性」,才算是一位有慧的人。但是這種慧不是

來自文字的理解,因為理解會產生見仁見智的看法。所以學佛不求理解,只

求證悟。理解是一部份來自今生所學的,所謂「先入為主」,另一部份是前

世學識種子的流露。證悟是透過文字、言語後,有所領會,而後再體悟世道

的遷變、人間無常,一切皆幻化不實,然後再證悟那真常不變的「真理」。

證悟真常不變之道,一切的流露,完全出自性體,那才是真實的「智慧」。

(43)

經名解釋        三七    再說「智」就是明白外境諸法,「慧」是明白內在我「心」,又能斷惑

證真。總而言之,就是對於在世法,出世一切諸法都能徹底明了,又能在生

活中無染、無著、無障礙。

   「般若」又是什麼呢?「般若」就是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

「圓明本覺智」。也是離了一切迷情妄相的「清淨無分別智」。也可說通達

一切法自性本空,本無所得的「真實無相智」。這些實相本智,唯佛與佛之

所能也。莊子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學佛的眾生,到底怎樣才能夠達到佛的境界?諸位都知道,「真理」是

宇宙的實體,將真理的「實相」顯露於語言,向眾生說明,唯有大覺悟真

理的人,才能做到的。大覺者所證的就是實相,將實相以語言向眾生說明謂

之言教。而這些語言由弟子筆錄謂之「文字般若」。眾生雖有與佛同體的

「般若」,但是眾生與佛的境界差別很大。我們想證佛境界,一定要透過

「文字」言教,而後依文字起「觀照」、「參悟」、「修持」,而達到實相

(4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三八

證悟。這三種程序,在儒家研究學問是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顯露於文字的語言,雖無「般若實相」,但有般若實義,因此謂之「文字般

若」。觀照已生起智用,故可稱謂般若,就是「觀照般若」。證悟是宇宙真

理實證於心,故謂之「實相般若」。所以般若分為三種,第一是文字般若,

第二是觀照般若,第三是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就是諸佛菩薩,證理體實相後,藉語言、文字、動作,

開導眾生,叫眾生能夠解悟。文字語言雖無般若實相,但是有般若的義理,

而這些義理,能使眾生開智慧,所以叫做「文字般若」。再進一步說明,凡

是大覺者、佛陀、大菩薩所說的一切言教、動作、內容有意義,能令人理解

而開發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就是一代祖師有拳打、腳踢、棒打、喊

喝,這一類,可令人開悟,都是「文字般若」之一。

   佛陀在世,拈花動作是「文字般若」。在舍衛城,從乞食至敷座而坐的

諸動作,也是「文字般若」。當然,四十九年說法都包括在內。

(45)

經名解釋        三九    至於祖師們的動作,簡單舉二例:

   隱峰禪師在馬祖道一的住處掛單,有一次推車時,馬祖故意伸腳在路上

坐。那時隱峰說:「請師父收腳。」馬祖說:「已伸不縮。」隱峰就說:

「已進不退。」後來隱峰真的推車把馬祖的腳碾過。這種有刺激性的動作,

他們二位是有默契,不是第三者能明白的。

   趙州古佛有一次叫所有的僧眾去作田務,自己關起廚房煮飯。但是故意

將廚房放起火來,他不肯出來而在裡面大喊「救命」、「救火」。那時大家

趕來救火時,他死也不肯開門,當時,他向大眾說:「你們說對了,我才開

門。」大家目瞪口呆,不知怎樣才好。於是,南泉把鑰匙從窗口送進去,趙

州才開門出來。這二個公案留給大家吧!

   二、觀照般若:就是由語言,文字上起了智參的作用。觀是洞察理的真

實,照是明了的作用。就是法必起觀,才能明了。照也可以喻光,無智慧如

黑暗,難見事物真像,智起觀照則見諸事物實相。起觀而照了諸法,也才能

(4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四〇

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進一步說明,就是從聖教中的道理,依理體認、實

修,中間所有的功力、行持,謂「觀照般若」。

   宇宙萬象乃是緣起而有,故謂之緣起法。在諸緣起法中,有促成緣起的

主體真理,謂之「實相理體法」,簡稱謂之「實法」。

   大覺的佛陀,觀察眾生在諸因緣中迷悟不同、蔽染不同,所以在言教演

說諸法門,來誘導眾生,進入「實相理體」。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有觀

照,和體驗行持的功行,才能夠在諸法中證實「真如理體」。

   一般人觀察事相、物體,總是只看它的外表。這種外表上的感覺,往往

會產生錯的認知。比喻玻璃、水晶、鑽石,從外觀上看,形色是差不了多

少,假使以觀照工夫,就能夠徹底明了。所謂「竹有竹體,梅有梅形。」因

此,修行人在諸法中不起觀照,是不明白「諸法無常,是生滅法。」既然不

能透視「諸法無常」,是不能證得「實相真如」。再說自聞法以來,一定聽

了很多的道理,假如不用觀照的工夫,是不能徹底明白所聞的法是正是偏。

(47)

經名解釋        四一 如達摩度神光,黃帝拜廣成子,順治出家時,都有很多的出入。既然歷史都會說錯,那麼一般道理也會說錯。因此沒有觀照,就產生道聽塗說,誤信誤修的事了。   三、實相般若:實相者就是諸法中的「真實本相」。諸法有相,因為諸

法緣起,故有生滅之相,既有生滅,即非實相。如四季春、夏、秋、冬,即

顯季節無常相。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輪迴無常相。花開花落當然也是

無常變化相。因此,大地一切幻化稱謂假相。《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

虛妄。」

   什麼才是「實相」?「實相」無相。既是無相,當然不能以言語表達。

因為無相的實相,無體積,無方所,所以不能說有說無,不能說大說小,

當然難以比較,也難以測度。它不可思議,也不是心理感覺。說真的,要說

明這麼深的道理,是很困難的事。只有達到佛的境界,才能夠會見「諸法實

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4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四二

   經說:「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具足恆沙功德相。」就是宇宙諸法

相,都是「般若實相」所顯之相,所以稱謂無不相。「它」可顯黃花之相,

也可顯翠竹相。可顯黑暗地獄相,也可顯光明天堂相。可顯人間富貴相,也

可顯人間貧賤之相。可顯菩薩相,也可顯魔鬼相。

   龐婆說:「百草頭上如來性。」正是這個道理。

   再作比喻:水本來無相。滲入糖粉,成甜性水。糝入鹽份,成鹽水。可

染成青色,也可染為紅色。可成方形,也可成圓形。這樣,水就無不相了。

若將外來雜物取出,就恢復其本相。

   「實相」非諸法相,既然不是諸法相,但是「實相」非空。實相造化諸

法相,但是不離諸法相,故稱妙有。若言有,則難觀其實相。若言無,宇宙

萬象諸法,皆是「它」的顯相。因此稱謂「實相無相無不相」。

   所謂證「實相般若」,就是與道默契。也是成就佛道,才能知其實體。

   禪宗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49)

經名解釋        四三    今日在求法的程序,雖然要由言教、動作的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再由

觀照,證得「實相如來」。但是「如來實相」,絕對不是以語言可以陳述

的,經典說:「言語道斷。」若將奧妙常掛口中,那就不妙了。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莊子說:「得意忘言。」

   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這幾位聖者的境界,正是

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莊子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下面一段公案提供諸位

共參。

   《五燈會元》:須菩提巖中宴坐,諸天女散花而讚歎。須菩提說:「云

何讚歎?」諸天女回答:「我等敬重尊者善說般若。」須菩提說:「我未嘗

說一字,汝云何讚歎。」天女回答:「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

真般若。」

(5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四四

   達摩祖師當初奉師父般若多羅到東土傳道,當然他的師父也交代過什麼

時候回去天竺。有一日,達摩覺得是離開東土的時候了,於是叫他的弟子

們來到面前,要各人說出學佛心得,也可驗出實證的弟子,以便傳授正法、

衣鉢。其中一位弟子名叫道副先說:「自學道以來,我所了解的,不執著文

字,也不捨棄文字,要把文字當做一種求道的工具。」達摩聽後,便說:

「你得到我的皮。」

   有一位尼總持說:「學道以來,我所了解,如慶喜看佛國,時見時不

見。」意思是略有所悟。達摩聽後說:「你得我的肉。」

   有一位名叫道育說:「四大水、火、風、土,本來是空,五蘊色、受、

想、行、識,也不是實有。依我見解,無一法可得。」達摩回答:「你得到

我的骨。」

   最後慧可行了一個禮,仍然站在那裡,說也不說,動也不動。達摩說

了:「你得到我的髓。」後來正法、衣鉢傳給慧可(神光)。

(51)

經名解釋        四五    總而言之,欲求證「實相般若」,必要盡心聽聞言教,或是閱讀經卷而

開發智慧。這種由文字所開發的智慧,就是「文字般若」,又名聞慧,又

名理解。而後依所悟的道理,實際上去體驗、修習、行持,這就是「觀照般

若」,又名思慧。行持、修習、正是儒家所謂「篤行」。諸位一定要明白學

佛的第一個目的是學修持,不是學說法,修持與了生死才是關鍵處。由觀照

修持工夫的深造,有一天,一旦豁破無明,那時候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

相般若」,又名修慧。中庸所謂「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

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人的自性本來就是虛明不昧,因此謂之「實相般若」。學道的人,依真

理進修,所行和所了解處處相應,時時相應,就是「觀照般若」。而進修的

道理,由聖教開發,也是發自自性智的實義,就是「文字般若」。

   以上所談有關般若的道義,雖然分為三種般若,這是不得已的,為了誘

導眾生開發「實相般若」,所以才勉強分出層次。但是在三種般若中,以

(5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四六

實相般若為主體。因為實相般若就是吾人的真心,又可稱謂「大圓鏡智」、

「法性」、「佛性」、「如來藏」、「法身」。此「心」本無一切生滅,

可是由於無始劫來的無明和虛妄的習氣,因此在六塵境界迷戀取著,妄造

諸業,以致在輪迴中生死眾苦沒有窮盡。今日我們有緣深入經藏研究,一定

要好好由文字起觀照,好好用功,打破一切迷妄執著,才能親證「實相般

若」,那時就沒有什麼生死煩惱可說。

   話再說回來,大家為什麼要修行,當然是為了成佛。但是如何才能達到

佛界地,當然要有般若智,假若無般若智,就好像船在大海中航行,沒有羅

盤,船沒有羅盤,就在大海中漫無目標的漂浮、徘徊。學道無智慧,想要渡

生死的逆流,是非常困難。我們就是自無始劫以來,缺少「智慧」,所以到

今天還作六道苦海中的流浪漢。今生如果沒有智慧,未來前途就不堪設想,

成就佛道也是非常渺茫。因此,有「智慧」才能達到免生死、免輪迴、沒煩

惱的彼岸。也才能夠成就佛道。完成佛道,就是到達那免生死的世界,經中

(53)

經名解釋        四七 稱之為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也是梵語的一種。在印度的語言上,表示一項工作已完成,

或是達成目的,就叫做波羅蜜。因此,諸佛菩薩以智慧修持,而達到究竟

涅槃,叫做「波羅蜜」。一個凡夫在生死的逆流,有智慧度過中流,到達免

生死涅槃地,叫做「波羅蜜多」。「多」就是中文「了」的意思。在一般經

書的翻譯,把「波羅蜜多」翻為四種意義,一、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

了,合而言之謂之彼岸到了,但是順話說就叫做「到彼岸」。二、翻譯為

「度無極」。三、翻譯為「遠離」。四、翻譯為「究竟」。

   一、「到彼岸」:以文解義,就知道和舟筏有關係。就是過渡的人,從

此岸欲登彼岸,必靠船度,才能夠渡過中流,登上彼岸。因此,「到彼岸」

喻眾生沈迷於生死的此岸,一定要靠「般若」船渡脫,才能登上不生不滅的

彼岸。

   六道眾生受貪、瞋、痴三惑所迷,所以沈淪於生死苦海,如果想求解

(5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四八

脫,不得不以「般若慧」的功力,來消除無明煩惱,才能了脫生死痛苦,到

達究竟安樂的境界。

   再說人間六道為什麼有眾多痛苦,就是由於愚痴、無明、迷惑,對於我

及環境產生執著,因執著自私而造諸業,因此沈淪在六道生死苦海之中。然

而眾生在痛苦中,還是迷惑、執著而再造諸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可是有幾人肯回頭?由於沒智慧,覺悟人生是苦,六道輪迴是苦報,所以

不能解脫。有些人是有所覺悟,但是因為缺乏「般若」,因此沒有力量和

勇氣,消滅無明煩惱。在修道的歷程中,一方面造功德,可是無明煩惱不能

斷,雖名修道,可是空勞一生。有的雖然認真修行,但是缺乏「般若」智,

觀念偏差,雖然小有成就,但是還是難脫三界,再受輪迴之苦。因此,要達

到涅槃,究竟彼岸,必須靠「般若」,開悟本心,而獲得解脫。

   為什麼六道界地叫做「苦海」?諸位都知道,茫茫大海一望無際,尤其

是大海中猛浪不停,喻眾生生死在六道中的痛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

(55)

經名解釋        四九 業報未盡,另一業報又生。眾生墮落生死輪迴痛苦中,也像墮落大海中,那種痛苦難以形容。《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因此,必須借「般若」船來救渡,才能免沈淪於苦海中。   總之,能斷除煩惱、了生死、證寂靜涅槃,就是彼岸到了。若不能斷除

煩惱,就不能了生死,也就不可稱到彼岸。彼岸是菩薩究竟解脫之地,也是

眾生已經超生了死之境界。

   二、「度無極」:如果能夠依「般若」慧的開悟、修持,就能夠了脫分

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在這二種生死痛苦中,度脫無餘,叫做「度無極」。

人間所尊稱的智慧結晶是有極限、有對待、有利、有害,是不能叫人類到達

了生死的境界,也可能製造人間巨禍。但是「般若」智慧,能夠使眾生解脫

分段生死,也能夠解脫變易生死。在六道中,眾生一次一次輪迴,生而死,

死而又生,叫做分段生死。如果死後生到畜生,這算一段。離了畜生,生到

人道,這又是一段。有時生為天人,又是一段。眾生這樣轉來轉去在六道中

(5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五〇

叫做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就是聞法後,對於思想觀念有所改變,而漸進菩薩道的修

持。好比在學中雖名為學生,但是一年一年思想與認識逐漸進步,小學到國

中,高中到大學,在思想和學問漸漸成熟,行為漸漸穩定。眾生初修行時,

對於佛法什麼都不懂,甚至什麼是正法、非正法、愚法、不愚法、大小乘

法,也不了解。因此,在信仰學道上,自然會產生偏差,所以一定要認真用

功研究經典、聞法,一年一年的用功,自然轉迷信入正信,轉小乘入大乘,

由執相而去相,這叫做變易而至了生死。應度的度盡,如本經說「無無明亦

無無明盡」。到極盡無餘,叫做「度無極」。

   三、「遠離」:眾生輪迴六道,受盡痛苦的原因,就是顛倒、妄想、自

私、執我,因此造業受報受苦。能用「般若」起觀照,知道一切萬象皆是緣

起性空,諸法無我,自然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因此叫做「遠離」。

   四、「究竟」:學佛的究竟目標,是為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但是這一

(57)

經名解釋        五一 里程並不輕鬆,是非常艱辛遙遠。因此,諸菩薩必須隨時隨地,上求佛道以自利,和下化眾生以利他,而成就一切功德,達到究竟圓滿。   學佛的人,一定要依般若修行,才能親證實相。親證實相才能了生死,

而達到究竟解脫安樂境地,這樣才算是究竟。假如學佛的人,不聞法、不觀

經、不參悟、不觀照、不探討,就不能明白實理,既不能明白實理,又怎能

證實相般若。

   再將「般若」和「波羅蜜」合併說明。「般若」就是自性妙智慧,我們

能夠將它發揚出來,不但能夠度盡愚痴迷妄,也能滅除貪瞋煩惱,遣盡妄想

顛倒、無明惑業,度一切苦厄,離生死此岸,得到自在涅槃的彼岸。就「文

字般若」說明,是有慧明、慧眼、慧劍、慧根的實質。也是說明思慧、修

慧、空慧、觀慧、平等慧、無生諸實義。從「觀照般若」說,有觀照就能

分別諸法相乃緣起,幻化不實,也能夠解悟實相平等之理。就「實相般若」

說,般若是實智、聖智、大圓鏡智、一切種智等等同體異名,這些都是證悟

(5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五二

真如理體之稱謂。一切菩薩摩訶薩的一切圓滿功德,都是乘「般若」舟筏,

到達解脫涅槃之岸,而獲得常樂我淨。

   菩薩在上求佛道的自利,和下化眾生的利他工作,當然是離不開六「波

羅蜜」的行持。所謂六「波羅蜜」者:

   一、檀波羅蜜|譯中文為布施。布施的目的在度慳貪。

   二、尸羅波羅蜜|譯中文為持戒。持戒的目的在度毀犯。

   三、羼提波羅蜜|譯中文為忍辱。忍辱的目的在度瞋恨。

   四、毘梨耶波羅蜜|譯中文為精進。精進的目的在度懈怠。

   五、禪那波羅蜜|譯中文為靜慮。靜慮的目的在度散亂。

   六、般若波羅蜜|譯中文為智慧。智慧的目的在度愚痴。

   波羅蜜既要具足六種,為什麼本經只說明一種?因為「波羅蜜」的工作

進修有主行和副行。六度是以「般若」為主,其他五度為副。可以說有般

若智,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可以這麼說,「般若」是其

(59)

經名解釋        五三 他五度的眼睛。其他五度一定要受「般若」攝持,受「般若」鑑別觀察,才不致於盲修瞎行,而落於三界六道受報。因此經云:「五度如盲,般若如

眼。」因為時間的限制不再作詳細說明。

   心:心的名詞說來非常錯綜。一、心臟。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有。心臟

是器官之一,它主持血液循環,使生理達到正常化。二、精要心。是一種

比喻。般若經共六百卷,本經是般若精要,為諸般若的中心,所以叫做「心

經」。三、思慮心。這個心是最複雜的,由見、聞、覺、知所發生,有思

考、研究、分別、假設、決斷等等的心理妄想,叫做思慮心。內中又包括一

切無中生有的複雜念思。這思慮心是離不開六塵緣影,乃是受色、聲、香、

味、觸、法影響而有的。這個心也叫做妄想心,在修道的立場是要去除的。

   至於本經重點,是闡明「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這個「心」是三世諸佛

所傳摩訶般若的實相體。這個「心」在本經謂之「實相」。《華嚴經》謂

之「一真法界」。《楞嚴經》謂之「妙真如性」。《涅槃經》謂之「常住佛

(6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        五四

性」。而禪宗謂之「正法眼藏」、「西來意」或「主人翁」。其他經典又稱

謂「如來藏」、「法身藏」、「真如覺性」、「天真佛性」、「真如心」。

老子稱謂「道」。儒家稱謂「理性」、「明德」或「良知」。

   以上所列出就是「實相本體」的假定名詞,也是本經所要闡述的心要。

這「實相體」以「涅槃」義說,叫不生不滅。以「真如心」說,叫做無妄不

變。它就是吾人真實、常住、不變、不生、不滅的「心」。那麼它究竟在那

裡?它像什麼?當然不是語言可以陳述的。因為「它」無形、無相、無聲、

無臭,不是青、黃、赤、白,不是長,不是短,不是大,不是小,也不是

有,不是無。同時又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可是它遍佈虛空法界。雖無形

相,可是它創造森羅萬象的宇宙,也創造六道眾生,及聖、賢、仙、佛。說

大,它縱貫古今,以及未來。橫佈四方上下。說小,納諸芥子、螻、蟻、尿

溺之中。它不在內,不在中間,無方所,無來去,無蹤跡,所謂「內外中間

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可以說,它具有無上無能勝的威力,可稱為萬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人說自己對信仰很虔 誠,但是信錯了,卻是無比 危險。也有人說,我什麼都 不信,不信沒有了不起,不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過

Śāriputra āha: katamaḥ punar āyuṣman Subhūte bodhisattvasya mahāsattvasya nyāmaḥ. 44 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二會)卷 408〈入離生品

在支婁迦讖之後,著名的譯經師有漢靈帝末的嚴佛調,嚴佛調譯《佛說菩薩

  論曰。自下第三行所住處。訖盡經末有十八門具如前說。此中第一初明發心。經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卷 (貞元圓覺梵釋).

大乘方等總持經一卷 (或無經字圓覺貞元) 大乘方等總持經一卷 (或無乘字圓覺梵釋)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貞元圓覺梵釋)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苟得其印斯可信受。否則邪外而已。宗者顯體之要也。以因果為宗則體得其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