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只談 Z> B : TPP 背後的政經因素 第 5 期 第 5 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不只談 Z> B : TPP 背後的政經因素 第 5 期 第 5 期"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最豐富的時事刊物及教學資源,

最即時的出刊通知,一讚永逸 隨載隨用,都在龍騰教學平台 快到 FB 專頁 龍騰公民+ 按讚 http://goo.gl/cTVB33

2015 年 10 月,在經歷長期談判後,橫跨太平洋兩岸共 12 國、

佔全世界 GDP 近 40%的最大經貿組合—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終於正式達成協議,預定將 免除上萬項產品的進口關稅及其它非關稅貿易障礙,並強化智慧財產 權保護的標準、開放網際網路等措施。另方面,由東協+6 為主體的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也正加速談判,對於當前的臺灣來 說,等於將同時面臨兩大自由貿易組合的夾擊,更加引發經貿邊緣 化、出口競爭力大幅衰退等的危機意識。我國政府遂於 11 月底的 APEC 部長會議中積極斡旋,希望能爭取中、美雙方的支持,確保能 獲取進入 TPP 第二輪談判的入場券。

然而, TPP 對於我國來說,不只是「加入後能否利大於弊」的 表面問題;而是關係到臺灣能否擺脫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危機,牽涉到 微妙的美中台三邊與兩岸政治關係。這種跨越北美、東亞不同政經區

不只談 Z> B:TPP 背後的政經因素

(2)

域的經貿協議,已不僅是單純的降低關稅、增加出口競爭力等的經濟 發展問題;必須瞭解其背後的地緣政治基礎,才能看懂美國為何於近 日改變台海策略、積極將臺灣拉攏進 TPP 及反 IS 陣營的「微妙之處」。

本期針對 TPP 的主題,我們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的 張登及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

政治與經濟的區域整合:

以 TPP 為焦點

張登及 十 六 世 紀 地 理 大 發 現 以 來 , 以 西 方 為 中 心 的 全 球 化

(globalization)由慢而快、由近而遠地迅速覆蓋全世界。特別是蘇 聯瓦解,冷戰結束,加上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在 1994 年由 實體化、組織化的世貿組織(WTO)接手,一時之間國際經貿自由 化的浪潮看似勢不可擋。

(一)區域經貿整合蔚為趨勢

不過這種樂觀的期待,很快被先進國家(美歐日為首)和開發中 國家(中、印、巴西、南非為首)在農產品與補助、工業與電子產品 關稅、智慧財產權、投資與貿易規則等方面的顯著分歧而一再延遲,

最終隨著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Doha Round)的停擺而近乎煙消 雲散。取而代之的是 1970 年代以後早已逐漸從各大「區域」崛起的 區域主義式貿易合作。

在區域化的經貿自由化合作中,歐盟的整合是卓有成效的。其他 重要的區域經貿整合案例還有「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南 美的「南方共同市場」、亞洲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非洲的

「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與 2015 年底啟動的「東協共同體」

(AEC)。但這些自由貿易安排良莠不齊,品質與和成效差異很大。

另外兩個彼此部分重疊但激烈較量中的則是包含美、日等 12 國的「跨

(3)

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包括中、印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我國目前尋求盡可能都參與兩個機制的談判。而前者已 於 2015 年草簽,等待各國正式簽署並批准。後者則尚在積極追趕中。

這樣的「區域化」趨勢顯然與冷戰後「地緣政治」(geopolitics)

的現象重新復活有關。冷戰時期地緣政治情勢相對單純,就是東方集 團(蘇聯與華沙公約)和美歐(北約)的對峙,也稱「東西對抗」。

但蘇聯瓦解,乍看之下美國贏得「單極」地位,但早已在冷戰中後期 逐漸行程的區域化現象隨著西歐整合的成功而逐漸擴散,甚至造成美 國與歐洲經濟對峙,也加快了 NAFTA 的形成。這使我們需要重新理 解世界中的「區域」板塊,才能瞭解包括 TPP 在內的經濟整合的地 緣政治基礎。而區分「區域」的標準見仁見智,我們此處僅舉兩個有 代表性的學界看法為例。

(二)當前世界的區域劃分

冷 戰 結 束 後 , 美 國 政 治 學 會 前 會 長 杭 亭 頓 ( Samuel P.

Huntington)曾提出以文明(civilization)為劃界方式,去瞭解未 來取代意識形態(即資本主義對抗共產主義)的國際衝突新動力。他 提議將全球劃為西方(基督教)、伊斯蘭、儒家、印度教、東正教、

日本六個主要文明,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兩個次要文明。每個主要文 明都有其核心大國與勢力範圍,次要文明則既沒有核心大國,對全球 事務也較少有普遍性的影響。杭亭頓認為「文明」的中樞是宗教。可 以預期的是,他的架構會認為每個中樞都會試圖構建自己的政經集團 與勢力範圍。

歐洲學者 Barry Buzan 和 Ole Waeve 稍晚另以區域安全複合體 理論中的「安全互賴」進行區域劃界標準。他們的劃分中,「西方」

在安全與經濟領域不再是團結一體,北美與歐洲是兩個區域。全球於 是可分為北美洲、南美洲、歐洲、西非、中東、南部非洲、前蘇聯地 區、南亞、東南亞和東亞。

綜合上述學者的區域分劃標準來看,地理障礙及區域內互動質量

(4)

(可能著重非物質的觀念共享如文明,或者經貿合作的密度)是各方 有所交集的劃界標準。採取的體系劃分事實上是依據政治、經濟、軍 事互動而定。經濟的區域體系由於需求的互動能力敏感性比軍事和政 治低,覆蓋面通常也較政治、軍事的區域來得廣。政治、軍事區塊通 常會被涵蓋在經濟次區域中,區域經濟整合的範圍時常有突破政治軍 事板塊的現象,這也是為何 WTO 能得以建立的原因之一。舉例而言,

以歐洲來說,較具政治軍事特色的北約,範圍即較具經濟、社會特色 的歐盟來得狹小。這也表示以經濟互動為主的區域整合機制,如歐盟 或 RCEP,在範圍上可能會蔓延到兩個政治或軍事的區域板塊。比如 歐盟即與斯拉夫世界接壤,RCEP 包括了體制差異極大的澳洲、中國、

印度、越南等國。

筆者提議讀者可將世界區分為以下九大次區域,每個區域目前的 核心國家與主要整合機制如下:

(1)歐洲:三大核心國是德、法、英,核心機制是歐盟。

(2)北美洲與中美洲:獨大核心國是美國,核心機制是北美自貿區。

(3)東亞: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兩大次區域,雙核心大國是中、日。

核心機制目前是「東協加三」

(4)斯拉夫與中亞:橫跨亞歐,核心大國為俄國,核心機制是集體 安全公約組織。

(5)南亞:印度教的印度為主核心,伊斯蘭的巴基斯坦為次核心,

核心機制是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

(6)中東北非:土耳其、伊朗、埃及各據一方,以色列亦扮演重要 的角色。核心機制是阿拉伯國家聯盟。

(7)南美洲:巴西為核心,域內機制是南方共同市場。

(8)非洲:除去與中東連結的北非,以南非與奈及利亞為雙核心,

主要機制是「非洲聯盟」(AU)。

(9)大洋洲:澳洲為獨大核心,但本區域沒有獨立的政經機制,往 往與東亞或北美聯合。

(5)

(三)實例:TPP 背後的區域政經角力

臺灣目前最先望優先加入的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即是橫跨北美、東亞、大洋洲與部分南美 的超大型經貿集團1。其前身是 2006 年由新加坡、紐西蘭、智利和 汶萊四個中小國家組成「P4」小型自貿區。但美國有感於中國大陸經 濟崛起迅速且推動「中國東協自貿區」初有所成,遂紆尊降貴,於 2008 年 9 月宣布加入,並借用其框架構建一個先不讓北京加入的區 域經濟同盟。美國主導下,TPP 宣稱其宗旨在「支持亞太經濟合作會 議(APEC),促進自由化進程,達成自由開放貿易之目的」,但此一 巨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特點是標榜「高品質、高標準、納入所有部門」, 規範範圍遠超越 WTO,強制推動美方青睞的許多超 FTA 議題,增加 部分亞太國家對美國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從而強化對美依賴。

1. 美國的戰略目標

因此,美國主導 TPP 背後的戰略目標可歸納為三點:首先是為 美國打開參與國的農業市場與投資保護障礙。其二是迫使依賴對美貿 易的成員國修改國內法(TPP 經成員國國會批准後,地位比照「條 約」,具有國內法效力),適用美國倡議的遊戲規則。第三就是呼應歐 巴馬總統提出的「重返亞洲」與亞太「再平衡」(Rebalancing),削 弱國營與公私合營企業規模日益龐大的大陸廠商的競爭力,具有相當 強烈的制衡北京的色彩。

2. TPP 的發展現況

目前 TPP 完成第一階段談判的國家共計有 12 國,除美國與四中 小國外,還有澳洲、祕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加拿大、日本。

目前韓國、台灣和印尼都表達加入意願。但韓國已有「韓美自由貿易 協定」與「韓中自由貿易協定」,印尼則工商業發展條件與產業鏈位 置較為滯後,所以從競爭造成的壓力來看,臺灣加入的需要最為迫切。

1 RCEP 則是增加南亞,排除北美。

(6)

3. 臺灣的因應之道

TPP 對臺灣而言其棘手的層面並不僅在經濟與國內政治(例如弱 勢產業的保障),還有國際政治和兩岸關係的重要效應。由於近年美 中關係緊張,兩岸關係和緩情況亦大不如前,華府往往以台方是否撤 除對美貿易障礙(如肉品管制),作為檢視臺北「親美」誠意與支持 臺灣參加第二輪 TPP 的條件。作為美國長期的盟國,台灣不果斷接 受 TPP 各項條件,可能促長美國國內「棄台論」的聲浪發酵。反而 美國對於台灣的影響力仍然巨大,根本不需透過 TPP 來維持對台灣 的控制。

同樣詭譎的是,臺北要加入 TPP,除在國內要克服弱勢部門與社 運的反對,還要考量到「兩岸問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及我國經濟 部長鄧振中即表示,我國加入 TPP 需要北京當局的善意,因為任何 第二輪加入者,都必須與會員國逐一談判取得同意。而第一輪十二國 中,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和智利、秘魯五國都已與中國簽有自由貿 易協定,幾乎近半。北京當局是否會以服貿、貨貿談判破裂為由,使 TPP 任何一國拖延臺灣參加第二輪准入,且同時反對台方加入其主導 的 RCEP 談判,情勢不明。

4. TPP 背後的區域政經角力

綜合而言,TPP 對於我國來說,不僅關係到臺灣能否擺脫被進一 步邊緣化的危機,還牽涉到微妙的美中台三邊與兩岸政治關係。這種 跨越北美、東亞不同政經區域的經貿協議,已不僅是單純的降低關 稅、增加出口競爭力等的經濟發展問題;必須瞭解其背後的地緣政治 基礎,才能看懂美國在中國發起亞投行、引發南海主權爭議後,改變 台海策略、積極將臺灣拉攏進 TPP 及反 IS 陣營的「微妙之處」。

(7)

本期特別製作主題式 ppt「解讀 TPP:臺灣的危機與契機」,包含 TPP 的簡介、分析及應對之道,附有豐富的圖文介紹及影音連結!

檔案連結:http://goo.gl/7GCIUn 點選下載 ppt 簡報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除了前述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有關的時事素材之外,本年度試卷中並未出現 其他諸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2006 年由新加坡、汶萊、智利與紐 西蘭開始啟動自由貿易協定,由於發 起國經濟總量較小, TPP 最初並沒 有在亞太地區引起太多關注。...

(iii) 免除受到 GATT 1994 第二十三條第 1(b)項規定,及會員依 GATT 1994 第二條有關關稅減讓之利益被剝奪或被減損

依貿易法之規定,執行貨品及附屬於貨品之智慧財產權輸出管理工作。在出口

四、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關稅8%)、美國(關稅12.5~28.5%)、歐盟(關稅11%)、東協(關稅5~35%)

 運用「新南向政策」,並透過雙邊、多邊(WTO)及 APEC場域建立與RCEP成員緊密夥伴關係,掌握協

關於「自大陸進口金額和比重較大者」,我們主要參考「海關進出口貿 易統計」中 HS 八位分類 2002 年自大陸進口前 500 名的產品(進口額在 200

1.依現行輸入規定,進口貨品除列屬「輸出入貨品分類表」第 61、62 章之紡織品 (進口特定紡織品免標示產地之適用條件表列項目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