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主題一 燃料電池

規劃課程動機

本校的綠能科技選修課程是配合99課綱中基 礎科學「能源」的跨科內容,設計了一套以綠色 能源為主題的選修課程;在高一開設跨班選修,

因應新課綱試跑課程並作為未來探究與實作的課 程內容。培養學生科學態度並期望學生關注氣候 變遷議題。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方便在校園普 遍實施,老師們安排了許多簡單又經濟的實作活 動,深化學生對主題的了解,也培養同學自己動 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容有八大主題,包括:太 陽能、生質能、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地熱能、

海洋能、燃料電池、碳封存,以探究式教學法及 實作課程的實施,不但提升學生綠色能源與綠色 科技的知識與觀念,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索 問題、解決問題等科學研究能力,培育未來的科 技人才。

教案規劃

跨科協調

本課程以跑班選修方式,共開設六個班級,

每三個班級合在一起作協同教學,課程以三次段 考為區隔作三大主題的安排,如圖一所示。目前 的方式是分兩大組,以偕同式教學方式共同入班 上課,學校內自然科四科老師的配置也非1:1:

1:1,此配置模式符合自然科老師的員額比例,

可避免造成某些科目教師學分數過多或偏低。

圖一:跑班選修的分班方式

武陵高中跨科課程

綠能與綠色科技

掃描QRcode,

下載教材電子檔 主題一:燃料電池

教師 張明娟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主題二:減碳新思維 教師 吳德鵬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2)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教學進度部分以三次段考做區分,每次段考 融入一個主題,除此之外,也搭配學校的校慶,

舉辦綠能闖關活動,藉此闖關活動將綠能的知識 與概念,分享給全校師生和鄰近學校。

設計理念

1 化學科以燃料電池作為主軸,藉由教師的引 導,讓學生從理論上認識燃料電池。

2 課中學生進行分組專題報告,學生整合比課 本 更 新 的 知 識 , 並 將 知 識 內 化 為 自 己 的 知 識。

3 教師設計之「燃料電池」實作競賽,讓學生 在趣味中體會「能源科技非遙不可及」。

4 藉由學生自己設計「綠能化學宅急便-燃料 電池命運七選一實作關」科學闖關活動之設 計,刺激學生創造力與學習成就感。

化學科的實行辦法

化學科燃料電池之教案整體規劃如表一所 示,其中第1∼2週以老師教授基本知識和引導學 生資料蒐集與整合,第3∼6週則以學生為中心,

展開分組報告、競賽等多元評量方式。

以下簡介第1∼2週的課程內容,專題報告與 競賽的內容,請見下段「多元評量」。

燃料電池之基本認識(第1~2週)

1 教師引發學生動機及建立學生能源、綠能及 燃料電池之基本認識。

2 教師提供專題研究探討主題之學習單

1 全班學生分成8組,每個主題分配兩組學生 進行專題報告。其主題內容如下:

■ 臺灣主要的發電方式有哪些?

■ 能源使用對環境帶來什麼樣的汙染?

■ 不要核能,那我們能用什麼,有哪些替 代能源可供利用?

■ 燃料電池的應用與發展?

2 學生以平板為工具進行資料搜尋及彙整,

以小組為單位呈現成果。

3 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及課餘時間進行小組討 論,並製作5分鐘簡報檔,於下次課程時分 組上台報告。

表一:「綠色能源之燃料電池闖闖闖」之課程綱要

時程 課程名稱 單元目標 有效教學模式 評鑑比例

第1∼2週 能源、綠能及燃料電池 之基本認識

■ 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並能建立 能源基本知識。

■ 學生能搜尋資料並整合知識。

問題引導 合作學習 討論教學

10%

第3∼4週 燃料電池之專題報告

■ 學生能進行專題報告,並能清楚 正確表達科學概念。

■ 學生能與同儕分享,並能判斷知 識正確性。

專題探究 討論教學 合作學習 自我調整學習

40%

第5∼6週 燃料電池之實作競賽

■ 學生能進行專題研究,能依控制 變因及操縱變因來解決問題。

■ 學生與同儕間能合作學習,找出 最佳化策略。

體驗教學 合作學習 專題探究 討論教學

40%

課餘時間 學生設計:燃料電池闖 關關卡

■ 學生能發揮創意,設計科學關卡 內容。

■ 學生能經由擔任關主,引導他人 認識科學並能正確傳播科學。

討論教學 體驗學習 問題引導 合作學習

10%

(3)

Chemistry

科學探究 MIT - 化學

多元評量

此次分別以專題報告和實作競賽,作為建立 與評量學生能力的方式進行。另外,此次學生於 課餘時間,將跨科課程與學校活動結合,於校慶 時舉辦結合知識的闖關關卡,在此也一併介紹。

專題報告(第3~4週)

教師面

1 分發分組評比表 2 說明專題報告進行方式 3 控制分組上台報告時間 4 釐清學生的模糊科學觀念 5 適當提問

6 總結並介紹下節課活動流程

學生面

1 了解專題報告進行方式規則 2 台下學生提問並完成分組評比表 3 台上學生回答同學或教師的提問 4 完成並繳交分組評比表

教材設備 投影機、分組評比表

專題報告評分方式採學生互評,項目包含:

內容充實度、簡報檔製作、團隊默契、台風表 達、回答問題、建議提醒事項。除了「建議提醒 事項」為開放式填寫,其他以數字計,如圖二所 示。

圖二:分組評分表

實作競賽(第5~6週)

教師面

1 說明競賽規則

2 強調實驗安全注意事項 3 注意實驗安全

4 擔任評審、講評、進行頒獎

學生面

1 了解競賽規則及實驗安全注意事項 2 分組進行燃料電池實作競賽 3 領獎及收拾實驗器材 教材設備 競賽規則單、實驗器材

教師設計「燃料電池之實作競賽」內容:

一、實驗原理

1 利用直流電供應器將電解水產生氫氣與氧 氣:H2O(l) → H2(g)+ 12 O2(g)

2 利用已產生的氫氣與氧氣再使LED燈泡發光 二、器材與藥品

1 器材:

■ 寶特瓶(容量約250 mL)1個 ■ 石墨棒2支

■ 鱷魚夾1組

■ 直流電供應器一台

■ LED燈泡一個(電子材料行有販售)

2 藥品:1 M 氫氧化鈉水溶液 三、實驗裝置

(4)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四、比賽方式

目標 時間(分) 活動流程 1 學生找

到最佳

化條件 25

學生配製適當濃度的氫 氧化鈉溶液與選擇適當 石墨棒,並於3分鐘內 產生最大量的氫氣與氧 氣。(圖三、圖四)

2 進行實

驗競賽 5

學生裝置好LED燈與燃 料 電 池 , 測 量 發 光 時 間。(圖五)

3 評比競

賽結果 5

依發光時間長短決定競 賽結果,時間最長者為 第一名,其餘類推。

五、回答問題

1 本實驗過程中,你學到哪些實作技能及化 學觀念,寫出關鍵字即可。

2 經過本實驗你學到知識或技能,你是否可 以擔任化學宅急便闖關活動之關主?

圖三:實作競賽─電解水並收集氫氣

圖四:實作競賽─裝置燃料電池

圖五:實作競賽─LED燈發光了

闖關關卡(課餘時間)

學生設計之關卡「綠能宅急便-燃料電池命 運七選一實作關」內容:

一、闖關者製備氫氣與氧氣 選擇溶液(七選一)

→ 倒入寶特瓶中 → 安裝電極 → 連接電源供應器 二、闖關者回答關主問題

闖關者回答為何選擇適用的溶液。

三、關主評定燃料電池闖關競賽結果

LED發光時間超過一分鐘者為過關,關主蓋 章。(圖六)

圖六:闖關活動照片─關主與闖關同學互動

(5)

Chemistry

科學探究 MIT - 化學

主題二

減碳新思維-碳捕獲與封存

規劃課程動機

依照「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 科學領域草案」指出,科學學習的方法,應當從 激發學習者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 起點,引導其從既有經驗出發,進行主動探索、

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使學習者能具備科學核心 知識、探究實作與科學論證溝通能力,並強調跨 領域學科之間的整合,以綜合理解運用自然科 學。為強化上述目標,教育部於高中教育階段增 列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必修學分,這門課 不限單一科目授課、不限主題及方式,但是必須 引導學生懂得自己發現問題、蒐集資料並進行分 析、找出解決方案。筆者學校武陵高中自然科的 教師,曾以綠能科技為主題共同執行高瞻計畫,

結束計畫後於105學年度自然科,開設了「自然 探究實驗選修課程」給一年級學生選修,作為 108學年度開設的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基礎,筆者 在此先分享規畫與實行過程,提供給各位老師參 考,作為一個討論的實例,一起對活化教學作努 力。

課前的準備

開設短期營隊

在正式開課之前,部分的選修課程會先在 寒假開設短期營隊,以一個早上或下午為單位

(三∼四小時),作為修正教學內容以更適合選 修實驗課程。例如以奈米磁性粒子為主題(圖 七),輔以化學學科中心所舉辦2012年高中生

「化學創意實驗闖關比賽」的複賽題目:魚兒水 中游,利用高中實驗室現有設備,製備具有良好

分散性的磁性奈米顆粒溶液,然後將磁性奈米顆 粒溶液分裝於微量離心管,放在裝有水的水槽 中,利用強力磁鐵吸引微量離心管脫離水面,放 入另一燒杯中(釣魚比賽)。

圖七:藉由短期營隊課程的實行,以修正為更適合 選修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

以特定主題式的實驗操作,設計為探討不同 實驗變因的影響,例如:反應時不同的濃度、溫 度、反應時間等,均可能影響奈米氧化鐵粒徑,

再者加入界面活性劑或分散劑等,亦可能影響實 驗結果,再輔以實驗闖關比賽的競賽方式,來驗 證實驗的成效。教師只要設計好節目流程,課程 進行的過程就會活潑又生動,學生對解決問題及 團隊合作也會有實際的體驗。教師累積了經驗,

對教學注入活水,更儲備開發新課程能量。

先備知識

以下為筆者一個實際操作的主題「減碳新思 維─碳捕獲與封存」,此部分是筆者參加本校 的高瞻計畫:綠能與綠色科技,其中一個子題所 研發的課程,先簡單提供相關先備知識,以利教 師授課所需。

我們常聽到「溫室」這個名詞,所謂的「溫 室」,舉例來說它是由玻璃或透明塑膠布所製 成。白天的太陽光屬於短波輻射,因此可以穿 透溫室的玻璃或透明塑膠布;然而當地球表面 吸收了太陽的光與熱之後,部分玻璃或透明塑膠 布吸收陽光轉以長波輻射之形式釋出能量,使得

(6)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能量無法完全穿出溫室,溫室即是利用此種特性 維持室內溫度,以利作物生長,而這種作用發生 於行星,使其溫度升高,便稱為「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溫室氣體」,其特性如 同玻璃一樣,可讓短波輻射(如太陽輻射)通 過,而吸收長波輻射(如地球表面所釋放之紅外 線),使地面的輻射不易回到太空中,地表便維 持在溫暖、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地球的大氣中 有於京都議定書中規範之六種溫室氣體: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 氯碳化物類(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 物(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其他包括水蒸氣 (H2O)、臭氧(O3)等溫室氣體。由於水蒸氣及臭 氧的時空分布變化較大,因此在進行減量措施規 畫時,一般都不將這兩種氣體納入考慮。

京都議定書中規範之六種溫室氣體,其滯留 在大氣中的時間長短不一,短從數個月,最長可 達千年之久,影響氣候變遷的時間效應都不相 同。二氧化碳和甲烷目前存在大氣的比例,以及 預估未來會排放的量,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最大。

現今氣候變遷的現象,已在世界各地發生,美國 太空總署從外太空傳回地球南北極冰層快速消融 的照片,亦引起大家的注意,並投入研究探討背 後隱藏的意義;1991年起,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 遷小組(IPCC)陸續發表對全球暖化的調查及研究 成果,2007年的報告中直指地球發生溫室效應的 機率大幅增高,造成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主要來自 人為因素。全球主要的溫室氣體中,目前研究以 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可能最大,因此聯合國跨政 府氣候變遷小組乃大聲疾呼,要求各國政府必須 同心協力,採取必要手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什 麼 是 「 二 氧 化 碳 捕 獲 與 封 存 ( C a r b o 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呢?顧名思義,將原 本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攔截下來(二氧化碳捕 獲),再運用科學方法將二氧化碳與大氣隔絕

(二氧化碳封存),如此便能有效減緩大氣中二

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是全世界科學家公認有效 的減碳技術。因其扮演著達成減碳目標的關鍵,

又稱為減碳的門檻技術,意味著若能跨過這道門 檻,減碳目標指日可待。

多使用綠色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

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以及節約油電、增 加效率為目前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幾年來的實 踐顯示,臺灣再生能源受限於天然環境,產量甚 微,目前還不足以成為穩定大量的自產能源;另 一方面,大部分的人對核能安全有疑慮,以「非 核家園」為訴求,核能占比不斷降低。若上述再 生能源與核能等低碳能源皆不可行,而只以「增 加效率」(節能)為手段的話,很難達到經濟與 氣候問題的兼顧。就讓我們承認現狀、面對問題 吧!找出方法將排出的二氧化碳捕捉、儲存、再 利用等就是可能因應的選項了。事實上,世界能 源總署認為未來全球二氧化碳減量的關鍵技術之 一就是「碳捕獲與碳封存」,預估在2050年該項 技術組合對二氧化碳減量的貢獻度為總量的百分 之廿。以下簡單介紹常見的封存二氧化碳的方 式:

1. 生物封存

■ 植物、藻類等生物配合土壤或水體,以及 光合作用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此封存方 式是最無副作用的一種。

■ 微藻是生物封存法最常使用的植物,具有光 合作用效率高、適應能力佳及繁殖能力強等 的優點,在固碳作用方面相當有效率。

■ 微藻可進行其他產品的研發,具有相當高 的 經 濟 價 值 , 例 如 生 產 油 脂 及 處 理 廢 汙 水,以及應用在養生保健食品的生產。

■ 貝類的外殼主要由碳酸鈣組成,而水中碳 酸根離子來自於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貝類吸收水中碳酸根離子與鈣離子,經鈣 化 作 用 發 展 出 外 殼 , 故 具 有 碳 封 存 的 效 果。

(7)

Chemistry

科學探究 MIT - 化學

■ 不受酸雨等外力腐蝕破壞下,貝類外殼可 保存千年以上甚至萬年,因此封存二氧化 碳的效益比樹木來得好。若將其外殼掩埋 於地下,經地質作用將變成石灰石或大理 石,可長時間的保存於地底。

2. 海洋封存

■ 將二氧化碳不管是以氣體、液體、固體或 是水合物形態,經由輸送管線或船運,直 接注入並溶於深層海洋水體中,或灌注於 海床上形成二氧化碳團塊或人工湖,封存 於海洋中皆屬之。

■ 需將二氧化碳灌注於海洋之斜溫層以下,

因 斜 溫 層 為 一 具 備 穩 定 水 管 條 件 的 水 平 水層,具有阻隔上下水體垂直混合效應,

能減低所封存之二氧化碳返回大氣層的速 率,而且深度最好大於3,000公尺,壓力達 300大氣壓以上才可確保灌入二氧化碳之密 度比海水高而封存其下。

■ 海洋雖可儲存大量之二氧化碳,但目前為 止尚缺乏大規模二氧化碳海洋封存實例,

且其對環境影響性、民眾接受度、法令規 範、安全性、操作實務性、相關技術等問 題尚未解決,目前國際法已明令禁止。

3. 地質封存

■ 將二氧化碳經由輸送管線或載運工具輸送 至適當地點後,注入特定深度及特定地質 條件之地層中進行封存,就其封存機制可 細分為結構、水力、溶解及礦化等。

■ 進行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作業前,需先壓縮 二氧化碳,增高密度以增加封存數量,並 可利用地下水壓力或地層柱壓侷限二氧化 碳,其灌注至地層中仍保持高密度。在考 量確保二氧化碳具高密度超臨界特性,其 地質封存深度至少須達800公尺以上為佳。

■ 目前適合作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地質條件 包含煤層、舊油氣層、深部地下水層等,

其主要為灌注二氧化碳至地下,促進面臨 耗竭油氣田延長生產壽命及增加產量。

■ 雖然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所需工程技術已臻 成熟,但仍有許多課題,如封存地點、安 全性、穩定性、監測、災害防治及對地層 及環境長期影響等,都需要投入人力、物 力加緊研究,目前為應用最廣泛的技術,

且封存成本最低,可行性最高。

4. 礦化封存

■ 利用金屬氧化物(鹼性)與二氧化碳(酸 性)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固態碳酸鹽及其 他副產品。

■ 鹼金屬、鹼土金屬氧化物皆適合進行碳酸 礦化反應,其中鈣、鎂金屬因大量存於地 殼中,為最常被選擇用來封存二氧化碳之 元素,故目前以含鈣及鎂之矽酸鹽類礦物 為較具潛力之反應物,但封存成本最高,

屬於研發中技術。

■ 目前台泥的花蓮廠與工研院合作二氧化碳 捕獲廠的技術,在2014年獲得全球百大科 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其鈣循環 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原理,是利用氧化鈣

(CaO,俗稱石灰)與低濃度二氧化碳結 合後,所產生的碳酸鈣再經過控制條件下 的高溫處理,將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釋放出 來,而剩餘的物質又還原為氧化鈣,在吸 放之間重複循環,達到捕獲二氧化碳的目 的,而失去活性的氧化鈣,還可再轉為製 作水泥的原料。

■ 「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的 設置規模是每小時捕獲1公噸的二氧化碳,

這是全球至今最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捕獲試 驗廠,尤勝於歐洲諸多國家。其中用捕獲 的二氧化碳來當成光合作用的養份養殖微 藻,並從微藻中萃取藻油及蝦紅素,前者 可做為生質柴油,後者可製成保健食品。

(8)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教案規劃

跨科協調

筆者學校目前的選修課程,大致是以三次段 考作為單元分界,開課內容由各開課的老師,

自行研發主題式的課程,例如:武陵高中探索—

環境與植物簡介(地科莊元玲老師)、彩色化學

(化學張明娟老師)、奈米磁流體(化學吳德鵬

老師)、校園地圖與基礎測量(地科莊元玲老 師)、碳捕存(化學吳德鵬老師)、風力發電

(物理林威呈老師)。然後每周兩節課,上下學 期各2學分,所以4位老師各分配1學分,每位老 師各自負責3大主題,共上下學期6次段考,交互 實施,提供目前本選修的教學行事曆,如表二所 示,給各位老師參考了解。

表二:國立武陵高中105學年度第一學期 自然科探究實驗 教學行事曆

週次 日期起訖 教學內容 備註

一 9/01 相見歡:課程進度與評分說明、分組 特色選修

二 9/08 相見歡:課程進度與評分說明、分組

武陵高中探索—環境與植物簡介(一) 特色選修 三 9/15 中秋節(放假)

四 9/22 彩色化學(酸鹼指示劑) 綠色化學

五 9/29 武陵高中校園植物簡介(二) 在地植物

六 10/06 彩色化學(鹽水分層) 綠色化學

七 10/13 第一次段考

八 10/20 奈米磁流體簡介與藥品配置 奈米科技

九 10/27 運動會

十 11/03 校園地圖與基礎測量介紹(一) 在地氣候量測

十一 11/10 奈米磁流體釣魚比賽 奈米科技

十二 11/17 基礎測量 實作 在地氣候量測

十三 11/24 奈米磁流體進階 奈米科技

十四 12/01 第二次段考

十五 12/08 碳捕存簡介與實作 綠能科技

十六 12/15 風力發電分組與實作 綠能科技

十七 12/22 碳捕存學生報告 綠能科技

十八 12/29 風力發電分組與實作 綠能科技

十九 1/05 化學碳封存比賽 綠能科技

二十 1/12 風力發電分組與實作 綠能科技

二十一 1/19 期末考

(9)

Chemistry

科學探究 MIT - 化學

課程設計

藉由老師講述,學生分組報告,及實驗比 賽,瞭解碳捕獲與封存的優缺點與發展現況(如 表所示),預計授課活動4節課,每節50分鐘,

視全班人數,分6∼8組進行課程,輔助配套有 PPT於輔助課堂上解說、課程先備知識與影片連 結、學習單及素材包。如表三所示。

表三:課程時間分配與流程簡介

節次 項目 教學內容 參考影片

1 碳捕獲與封存

技術簡介 教師以影片簡介二氧化碳捕獲與地質封存CCS

2 國內現況與比賽 說明及練習

1 教師以影片介紹:全臺第一個「二氧化碳捕獲廠」,鈣循環

2 教師說明比賽…、發藥品,鈣循環原理實驗測試。

3 請各組操作濾紙過濾飽和石灰水,得到澄清石灰水兩份,同 學示範吐氣後,先混濁,繼續吐再澄清的過程。

4 第二份加入酚酞指示劑,再請同學吐氣後觀察,沉澱量與指 示劑顏色的關係。

5 觀察後請學生做記錄,以提供第四節課的化學碳捕獲比賽的 必備知識與經驗。

3 學生分組報告

每組選定一個碳捕獲與封存相關的主題,或給予引導特定主 題,利用相關資料介紹5∼8分鐘,以及同學提問1∼2分鐘,並 發給「分組評比表」互評。

建議題目: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綠色能源、超臨界流體、生 物封存、海洋封存、地質封存、礦化封存、碳捕存國內現況、

碳捕存國際現況等。

4 化學碳捕獲比賽 化學碳捕獲比賽:參考「化學碳捕獲實驗比賽辦法」。

(10)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stry

經驗分享

此方式的優點是,教師在研發課程的初期,

需要較大量的時間作準備,而隔週上課會有較 充分的時間緩衝,也不會有太大的備課壓力,學 生對課程充滿興趣與期待。教學目標為透過實驗 與實作,探究科學的真理精神,方法是藉由老師 簡介引導、學生分組報告以及實作實驗比賽等教 學方式,藉以讓學生瞭解自然科學(圖八、圖 九)。

圖八:實驗器材整理

圖九:小組進行實驗競賽

多元評量

評量方式並非傳統的筆試,而是以實作競賽

(闖關評比)、小組報告(學生評比)以及主題 學習單(教師評比)來作綜合評量(如下表四、

圖十、圖十一),可以參考教案及相關的附件。

表四:評量方式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預期效應 化學碳捕獲

比賽 50%

(實作)

1 依隊伍產出的 固 體 質 量 多 寡,作為名次 依據

2 第一名得100 分,第二名得 97分,第三名 得94分,以下 名次依此類推

藉由動手做,與 理論作結合,提 升學習興趣,獲 得應用經驗。

分組報告 30%

(同學評比)

投影片呈現:

1 資料完整 2 編排精美 3 文字清楚

培養合作學習,

與資料整理轉化 應用,並藉由報 告分享,深化學 上台報告: 習。

1 表達流暢 2 內容切合主題 3 清楚回答問題 課程表現

20%

(教師評比)

學習單完成度的 檢視

既有知識的累積 判斷

(11)

Chemistry

科學探究 MIT - 化學

圖十:分組評比表

圖十一:學習單

結語

這種特定主題的教學方式,比較類似教師藉 由指導科展或其他的相關經驗,但進而擴大影 響、指導更多的學生,由降低難度,讓更多的學 生實際參與報告與實驗,然後可引導學生參加相 關主題的小論文比賽,如此學生學習整理資料、

產出結果,並參與實驗競賽,練習預測與觀察的 能力。過程中會讓學生探索自己的能力與興趣,

培養應用於生活中的能力,是我們更需要讓學生 習得的能力。先開始開個選修課吧!任何事都是 做中學,實驗才是化學的王道,進行中才會發 現,當學生展現笑容時,原來老師才是收穫最多 的!

圖片來源

圖一∼圖六:由張明娟老師提供 圖七∼圖十一:由吳德鵬老師提供

參考資料

1 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草案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9,c639-1.

php?Lang=zh-tw

2 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網 http://ccs.tw/

3 行政院環保署,推動碳捕集及封存技術資訊網 http://ccs.gov2.tw/

4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林殿順 教授 國內CO2封存的潛能與安全性2010投影片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3309&ctNode=12&

mp=1

5 徐恆文、黃欽銘、柳萬霞、陳威丞,

“利用CaO/CaCO3循環製程捕獲CO2技術”,

台電工程月刊,第729期,2009。

6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 http://www.eigic-estc.com.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自-J-B2:能操作適合學 習階段的科技設備與資 源,並從學習活動、日 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 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 體中,培養相關倫理與

目的 培養理性、智慧之人 培養具有基本能力之人 教學方法 古代典籍 基本學科(博雅教育) 重視教師教學能力 基礎學科(學科知識).

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進而能自行分析、設計與裝配各 種控制電路,並能應用本班已符 合機電整合術科技能檢定的實習 設備進行實務上的實習。本課程 可習得習得氣壓-機構連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