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有」病:困頓人生的自我敘說與整理之路

研究生:田佳蓉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有」病:困頓人生的自我敘說與整理之路

研 究 生:田佳蓉 撰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 誌

終於,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如同論文中的省思,很多時候恐懼是 想像來的,很多時候限制也都是自己給的,我就是如此。常常自己嚇住了自己而 無法有所前進或突破,然後誤以為自己就是無法做到,相信了並非事實的「真的 不可能」。然而,這篇論文的完成,就是告訴我自己「不會不可能」!盡力做自 己能做,但不執著於完美,就有可能!感謝老師和夥伴們讓我懂了,也相信了。

因為論文,看見了自己好多的擁有,慶幸著,有這麼多好夥伴總是默默給予 支持跟鼓勵,能夠陪著我釐清自己的盲點,給我方向讓我能夠書寫得更順暢。在 我陷入情緒泥淖無法動筆時,儘管自己也有事要忙碌,卻願意「你說,我在聽」,

陪著我疏通我的情緒;我停滯不前時,主動提醒關心、願意帶著我一起往前走,

不嫌麻煩;在我火燒屁股時,叨念說「田佳蓉,我想揍你!」卻還是立刻放下手 邊的事、義不容辭地幫我;在我邏輯不清、腦袋渾沌之際,儘管工作忙累還是耐 心細心的陪著我討論,給我指引跟建議。感謝她們的同時,也感謝這篇論文讓我 有機會感受這麼多的美好,更感謝讓我有機會開始這一切、感受這一切的東東老 師。如果不是因為老師願意讓我做我自己,我想這些美好不會有機會被凸顯出 來,這些感動不會這麼強烈。真的,很感謝!

謝謝老師願意給我十足的空間,讓我有機會能「伸展」我自己,那是十足的 信任;謝謝老師的理解跟包容,陪著我走了這一段路,因為迷惘困惑自我懷疑而 原地打轉甚至回頭的論文路;謝謝老師用逗趣的方式展現溫柔跟溫暖,知道我沒 有信心、看見我的問題所在,在我迷茫而沒有進展的時候,老師不僅沒有催促跟 責難,甚至用玩笑的方式讓我不那麼焦慮而有機會可以再往前多走一點點,然後 走到終點。當感受到被信任了,能力才有機會展現,謝謝老師的願意信任。

感謝,東大的師長們給了我扭轉學習經驗的機會,讓我能在看見自己限制的 同時也放寬心就做自己能做的。感謝,帶給我這麼多禮物的台東以及在這裡遇見 的你們,在台東的三個夏天,會是我一直想著念著的一段時光。

佳蓉 謹誌於台東 2015 年 11 月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有」病:困頓人生的自我敘說與整理之路

作者:田佳蓉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要

成長的過程中,早期經驗常讓我有著不明所以的經驗與感受,為了應付生 活,複雜的情緒感受常是被擺在一旁不予理會的,不知不覺中數量已經多到堵住 了自己人生的防火巷,一不小心,一點火苗就可能引起燎原的大火,將一切燃燒 殆盡。

在生活與工作面臨較多考驗的時候,突然驚覺,這些堆著的情緒經驗竟以各 種形式的雜物塞滿了我的空間,擾亂我的心智,干擾我的生活。「什麼都想要」

的念頭與行為,透露出內心的不安跟恐懼,因為帶著太多關於過去的情感包袱,

「往前邁進」變成一件很耗心力的事。透過敘說,看見自己,嘗試理解與重新詮 釋,透過整理,清理內外在的雜物,踩著輕盈的腳步繼續前行。

關鍵詞:自我敘說、整理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Being sick: The self-narration of hard life and cleaning

Jia-Rong Tian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I had certain unknown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in my early ages. When I was little, I needed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which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me; therefore, I often blamed myself and felt guilty.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life, I usually leave my complicated feelings aside. When I found my those feelings we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just like gas which makes me block my way, I feel that if there’s fire and everything would totally burn out suddenly.

When I need to face lots of challenges between my life and work, I will find that these feeling stock all of my space in any way through different kinds of stuff that disturb my mind and life. The feelings and behaviors of the idea ‘All I want’ express one’s disturbance and fear in their minds. Because we bring too much feeling in the past with us, thus, moving forward becomes a tiring work. Through the self-narration, we can see ourselves and try to realize and interpre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cleaning, we can clean up all the stuff inside out and move forward with light footsteps.

Keyword: self-narrative , cleaning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謝 誌... 6

目 次... iii

圖 次... iv

第一章 前奏... 1

第一節 認回我自己 ... 1

第二節 認清真正重要的 ... 4

第三節 三個夏天,在台東 ... 11

第二章 徘徊著,在路上,要走嗎? ... 15

第一節 第一個分叉路口 ... 17

第二節 第二個分叉路口 ... 17

第三章 謎一樣、沉默的故事 ... 21

第一節 謎一樣的存在 ... 22

第二節 無法定義的家 ... 24

第三節 聰明的笨蛋 ... 26

第四章 故事講到了哪 ... 29

第一節 悄悄埋下種子的第一個夏天 ... 30

第二節 掙扎著冒出芽的第二個夏天 ... 32

第三節 耐心澆灌等待的第三個夏天 ... 42

第五章 明天已在眼前 ... 55

第一節 打開櫃子,照見如實的恐懼 ... 55

第二節 承認限制,享受失控的時刻 ... 59

參考文獻... 64

壹、中文書目... 64

貳、翻譯及外文書目... 64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一-1 整理初期租屋處一隅照 ... 4

圖 一-2 整理中期租屋處一隅照 ... 5

圖 一-3 心靈樹卡:黃金樹 ... 9

圖 一-4 奇怪的樹 ... 13

圖 二-1 交通號誌的聯想:走了,就知道 ... 16

圖 二-2 矛盾 ... 19

圖 三-1 通往未來的過去 ... 21

圖 四-1 路:通向何方? ... 30

圖 四-2 蝸牛:膽怯、退縮卻還是努力前行 ... 31

圖 四-3 滿足:遇見你,遇見我自己 ... 33

圖 四-4 好朋友石:想念了,台東的你們 ... 38

圖 四-5 氣球:離開東部後瘋狂洩氣的氣球 ... 39

圖 四-6

聖誕賀年卡:旅程,邊走邊尋,卻讓我們到達 ... 41

圖 四-7 MTV 合體:再聚首,我們,都還是我們,卻也不是以前的我們 ... 43

圖 四-8 門裡。門外:阻隔?通道?再度串連起的兩個世界 ... 44

圖 四-9 相信:有些東西就是不會變了 ... 45

圖 四-10 大小香菇大頭合照 ... 50

圖 四-11 推開的門:沒有歡迎光臨,也沒有上鎖 ... 50

圖 四-12 關山之旅:充滿期待的第一個夏天正要開始 ... 53

圖 四-13 一起盼到的第一個日出:向陽的背影,看向前方的我們 ... 54

圖 五-1 恥力無極限的打包照:享受前所未有的髒兮兮快感 ... 60

圖 五-2 接受事實,享受「意外」 ... 61

圖 五-3 滿地的星斗:不再清晰的世界,充滿意外的驚喜 ... 61

圖 五-4 一蹋糊塗的可愛 ... 62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前奏

我這麼幸福,沒任何權利,不滿足。

我說不出,怎麼敢埋怨,那不存在的苦?

活像一個湖,沒有起,也沒有伏。

我說不出,這到底可以,算是禍、還是福?

(岑寧兒,〈空隙〉,2015)

第一節 認回我自己

為何選定寫自己的故事來做為碩士畢業論文的主題?其實,在報考研究所時 的我並沒有這樣想,在論文寫作老師請我們訂主題的時候我也沒有這樣想。並不 是對寫自己的故事沒有興趣,而是覺得太不安全了,於是選擇了較安全又實用的 方向─跟自己工作有關的、自己有興趣的且能夠增進輔導專業知能跟實務技巧的 主題。然而,隨著生活中面臨到的大小事件,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之一 工作與生活相互影響

隨著第一年暑假結束後,再度回到工作場域,跟重要他人關係變得疏離、工 作上遇到的學生狀況、生活環境跟作息時間安排的紊亂、與同事相處面臨到的困 擾,自己內在狀態波動頗大,不僅生活品質不佳,甚至更影響到輔導工作上陪伴 個案的品質。一直追求輔導知能的精進與成長,花費許多時間及金錢,犧牲了自 己的生活品質一味追求的那些專業知識跟技巧,總是催促著自己要再努力、更進 步,外在環境與內在空間都呈現一片混亂的狀態,其實反而耗損了更多內在的能 量,因為沒有讓自己有時間可以好好休息、沉澱跟整理。

這才發現,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再是新手,但尚在青黃不接的時期,

「熟悉」了工作之後,我逐漸忽略了助人工作中最根本而重要的事─助人者的心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遠比使用的技巧來得重要。在東大心諮暑碩班的課程中老師說的話,讓我更確定 了自己在忙碌的工作及生活中,遺忘了什麼、迷失了什麼。或許,關於工作,我 誤以為是熟悉了,其實是麻木了,失去了感覺。

我們的心,會帶個案移動,助人者要回到自己,而非運用技巧(上課筆記,

2015 年 7 月 9 日)

之二 助人者要先面對自己

成為諮商員之前,必須要先面對自己的障礙,要能知道自己的內在存在哪些 衝突,以及這些議題如何影響自己成為一個諮商員(鄭玄藏等譯,2005)。周志 建(2013)也認為,如果不去面對生命的斷裂、不敢碰觸生命的不完美的助人者,

大概也很難去疏通別人。一切療癒,得由助人者自己開始。

「身為諮商員的我們,能夠帶領當事人所走的深度,絕對不會比我們自己願 意在自己生命中所走入的深度還要來得深。」因此,如果我們自己不能肯定矛盾 掙扎的價值,我們何以讓當事人相信他們為掙扎付出代價是值得的(鄭玄藏等 譯,2005)?

治療關係中,我們或許會期待自己能做到價值中立以避免誤導當事人,但事 實上,我們的治療性介入就是基於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而來的。因此,真正重要的 是在各種不同議題中清楚自己的定位 (鄭玄藏等譯,2005)。

因此,與其討論外在的輔導媒材跟輔導技巧等這類後端因素對實務工作的影 響,或許先探討助人者個人內在的狀態,當整頓好自己的內在空間穩住自己,才 有機會能夠透過健康而穩定的關係去給出「好」一點的陪伴,根基穩固了,屆時 再去思考怎麼運用技巧會更恰當與實際。

因為想要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負起應有的責任,希望能夠理解自己、穩住自 己才能在「輔導教師」的位置上發揮功用,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能不受到個人議 題的干擾而能給予適切的協助,所以想用自我敘說寫出自己的故事,唯有看見自 己、看清自己、理解自己,才有機會理解別人、協助別人。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之三 說故事與改寫新故事

內心深處明明知道探討什麼主題對自己、對工作會是最根本而有助益的,卻 因為害怕向他人坦承自己的不足跟缺失,所以選擇了較安全的路。然而,不管是 工作或生活,面臨的一切,似乎都讓我不得不去正視自己真正的問題。「有時,

困境不是要困住我們,它是為了要幫我們『打破』,於是我們才得以『重生』…。

原來,所有人生的困境,都是我們靈魂的召喚(周志建,2013:273)」。就好像 作繭自縛的毛蟲,最終破蛹而出,成為翩翩起舞的蝴蝶。所有發生的不順遂、感 受到的不舒服,都是為了讓我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跟處理自己人生的課題。

於是,在第二年暑假即將發表論文計畫的前夕,我做了一個很「不理智」的 決定─臨時更動論文題目與書寫的方向,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可以如期 完成計畫的發表跟順利畢業。這麼臨時而突然的重大決定,過程中自己有許多的 猶豫跟掙扎,所幸,有同儕夥伴的關懷跟支持,以及教授的包容跟接納,我才有 機會能將方向導回自己內心真正所渴望的。

從出生至今的人生,是因為逃避而開始的故事。在書上看到一句話:「說故 事,是療傷止痛的良方。要讓故事結束,最好的方法就是:說故事(周志建,2013,

P.99)。」因此,我想結束這段逃跑的故事,面對想逃而不逃的恐懼,重寫新的 故事。一段會害怕、會受傷還是繼續前行的故事,關於勇氣的故事;一段散落一 地而逐漸拾回碎片的故事,關於完整自己的故事。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不確定組成的,未知帶來不安,同時也帶來驚喜。不往前 走我們永遠不知道等在前頭的會是什麼。做決定需要勇氣,持續前進更需要 勇氣(信件,2015 年 4 月 18 日)

透過創作、書寫與對話促進自我探索與重整的歷程,期能將自己的內外在的 各部分更加整合,相信藉由自我敘說的方式,更清楚自己走過的路是怎樣的一條 路、更明白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與其隱含及衍伸的意義,將有助於研究者未來在助 人工作中能給出有品質且穩定而持續性的關懷跟愛。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認清真正重要的

為什麼開始整理?在 2014 年末,學校正值學期末之際,不論公領域還是私 領域,我的生活、空間、心情都呈現一團混亂的狀態。開始有許多負面的想法及 負向的自我概念和低落的自我效能感,失序的生活狀態讓負向思考有了萌芽的機 會,持續的失序狀態讓負向思考有如藤蔓生長般無限延伸,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 好、也無法傳遞正向能量,無法真正幫助學生,也因此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繼續 擔任學校輔導教師一職。跟兩、三個朋友討論之後,不急著在自己狀況混亂的時 候匆促做決定,尤其是辭職這樣無法挽回的決定,於是,決定先轉換環境,再撐 一段時間,一邊整理、一邊為介聘做準備。因為想要離開,所以開始整理(見圖 一-1、圖一-2)。

圖 一-1 整理初期租屋處一隅照 裝箱的雜物、隨處吊掛的包包、散落的資料

(照片,2015 年 1 月)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一-2 整理中期租屋處一隅照 用置物櫃跟小箱子做大致分類,用遮掩的方式掩蓋凌亂

(照片,2015 年 3 月)

究竟要整理什麼?打從決定寫實踐整理對我身心跟生活的影響後,這個問題 就一直充斥在我生活周遭,同學問、老師問、我也不斷自問,原本以為是空間的 整理,後來隨著閱讀書籍跟更多的省思,我發現需要整理的面向太多、太多了,

然後貪心的什麼面向都想要做到、都想要整理、都想要書寫,於是想要整理、開 始整理的我又開始混亂了,因為我的習性─害怕漏掉什麼,於是什麼都想抓住。

一直到畢業論文的口考前一晚,因為碩三暑假自己的狀況、遇到的問題,我 好像才想通總是卡關的人生是被什麼卡住了,也才知道自己在這篇論文中真正想 要探討的、整理的是什麼。

之一 無法區分想要跟需要

總是在為未來做準備的我,因著「以備不時之需」的念頭,買了許多「可能 會用到」的東西和書本,為了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更有效的幫助學生,也為了為 未來做準備,我要求自己更加用心的進修學習,讓自己有足夠能力因應各種狀 況,因此在教學跟輔導工作之餘,在假日安排許多進修課程自我充實。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忙碌之餘,幾乎沒有閒暇時間,出遊聚會都成了奢侈的選項,因此,不經意 的情況下(例如購買生活必需品或添購文具書籍時)「巧遇」可愛的物件跟「感 覺會用到」的書籍和物品,花錢將它們帶回家成了我可以「創造」放鬆感及快樂 感的方法,而且非常快、非常容易。

在沒有時間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的情況下,「花小錢不手軟」成為讓自己的生 活更豐富快樂的方法。事實上,這樣很便捷且看似無傷大雅的方式,不僅快樂無 法維持多久之外,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困擾跟落寞─存不到錢沒有積蓄、不知道自 己要什麼,甚至連最基本可以好好休息的空間都沒了。

之二 無法適當規劃空間

居住空間及辦公空間的物品越來越多,無法妥善安排物品的位置而更加雜 亂,找東西變得更加困難。原本希望增添生活中的樂趣、豐富生活而帶回家的物 品逐漸成為我的負擔,生活的秩序紊亂情況加重,常常找不到東西而心煩意亂,

看到一大堆的雜物無法妥善分類及安排它們的去處,我的心情變得更煩躁,越來 越待不住家裡,無法有讓自己可以靜下心好好待著休息或做事的地方。甚至,明 明認為自己的租屋處居住品質並不佳,不滿意卻因為家當及雜物太多而無法毅然 決然地打包搬家而選擇屈就於原有的住處。

因為害怕失去跟缺乏,所以一直緊抓著過去的、致力於擁有,如今,我卻因 為擁有太多而絆住了自己,無法前進、無法轉換。

之三 無法妥善安排時間

不浪費任何一個假日,名為「充電」的課程,確實有收穫、有意義、有很多 的觸動與啟發,同時卻也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更加忙亂,無法喘息。過於緊湊的生 活作息,沒有假日的放鬆調劑身心之外,也沒有心思好好靜下來消化吸收這些學 習到的知識,更無暇整頓自己的生活空間,緊湊的生活步調讓心也急躁了起來,

時間不夠用讓耐性大幅降低,事情處理不完,生活感覺一片混亂,疲憊感、挫折 感愈益加深、接踵而來。

好多的事該做、也好多的事想做,害怕造成他人困擾或延誤了誰,只好先以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樂跟自己的需要與想要,但仍舊無法分辨這些「別人的事情們」的輕重緩急來排 定事情的先後順序,所以被龐大的焦慮感給壓得死死的,好沉、好重。身、心,

俱疲,開始有無奈與無力的感受,那忙碌著而無法喘息的生活與人生,突然有點 不知所為何事。

被事情追著跑,無法好好休息,身心已十分疲累,卻不敢讓自己停下腳步,

想要學習更多、期待自己做得更好的自我壓力下,我逐漸發現且感覺越來越強 烈,那些為了達到所謂的「好」的目的而做的事情,對我造成的影響似乎有點變 質了……。不禁思索: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專業知能的機會對我在工作上的幫助 究竟有多少?這麼多的學習真的是現在的我所需要的嗎?現在的我究竟需要的 是什麼?這才發現,也許在急著要(學習)之前,應該先有所取捨,先照顧好自 己的狀態,穩住自己才能好好給出一份愛。

之四 無法兼顧他人與自己

無力整理空間凌亂的我,不想在外人面前丟了顏面,因此總是拒絕同事或朋 友到住處;因為時間總是不夠用,身心疲憊只想好好休息沒有多餘體力社交,所 以對於參與聚會或出遊的意願頗低。好友大多能體諒,但交集少確實影響彼此間 的情感不像以前那麼濃郁,有些小失落但還算是照顧到自己的需要而感到自在;

然而,拒絕學校同事兼室友三不五時的聚餐、出遊卻常招來抱怨的言語,讓我在 時間空間壓迫到生活跟心理的狀態下更感壓力,很多時候必須要勉強自己赴約或 者要想各種「好」理由來拒絕邀約。

但無論如何勉強自己赴約或努力在合於禮節的情況下婉轉拒絕,總會被同事 室友用開玩笑的挖苦方式抱怨我的不合群,感覺很有壓力且相當不舒服。非常為 難、非常困擾。我發現,當自己忙、煩、累、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會變得不太想 跟人接觸,所謂的人際關係在此刻成了沉重的負擔,但同時,似乎也是蜷縮在殼 內的自己所需要的,只是,我不知道怎麼拿捏其中的分寸以達到人我的平衡。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之五 因為失序而想要重新審視

想離開,卻被內心的擔憂之外的一大堆家當、雜物、文件資料給拖住腳步,

無法脫身,哪裡都去不了……。想擺脫這些「包袱」,卻無力處理,也不知從何 處理起,於是,日復一日,直到被無法掌控的生活環境給壓垮……。

因為感到不對勁,環顧四周、檢視自己,發現害怕失去、什麼都想要的自己,

其實是很缺乏的、不安的、空虛的。看似資源豐富的外在,內在其實相當匱乏。

什麼都緊抓不放的情況下,我根本看不見真正重要的,又或者,我本來就不知道 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無法整頓好事物的情況讓我深刻感受到生活失去控制,我無法掌控生活,也 無法掌控自己,買東西成為唯一我可以完全掌控的事情。於是,買東西,變成了

「癮」。金錢不斷流失,存不住錢,同時也失去了空間,也失去了自己。

在衝動購物的「症狀」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隨機敗了網路書店的書─《丟 掉垃圾,從此脫胎換骨的人生整理術》,在書中,Brooks Palmer (2014)提到了一 個對我來說頗為震撼的觀點:「囤積物有時候看起來是件正面的東西」,強調繼續 成長對自己的重要性其實透露出內在欠缺、不足的感受,覺得自己不夠好。「不 管你做這做那─或是啥都沒做,你現在、當下毫無疑問地就已經夠好了」不用透 過獲得什麼東西或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Palmer, 2014)。因此,我開始有了重 新審視生活和自己的念頭,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Phyllis(2012)曾在書上提到:「問題永遠來自於內在,雜物不過是外顯的 症狀而已」。周志建(2013)也提出類似觀點:「所有外在發生,都在內在」。外 在的症狀,顯現了我們內在的問題,讓我們更看見自己、看清楚自己。於是,決 心要改變現況,從整理開始,從外在做起,藉以帶動內在。透過整理外在,整頓 自己的內在,期望找回生活的控制感、找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權。在 2015 年 5 月 時,我抽了張心靈樹卡(見圖一-3),透過自由書寫寫下了一段文字:

好像,花了大半生在成為別人?

聽了好多、留了太多,相互衝突的意見轟炸,分不清什麼才重要。一直緊抓 住以為需要的,搞不清要什麼。直到快被活埋了,壓縮推擠到沒有空間了,

才驚覺:那不是我要的!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想要心靈澄淨、想成為自己,擺脫不需要的、不再需要的,才能開始享受生 活、享受真正活著的人生。

多久沒有除草了、多久沒有修剪枝葉了?

這才發現,好像從來沒有過。是時候,整頓一下了,我的「庭院」。

(日記,2015 年 5 月 7 日)

圖 一-3 心靈樹卡:黃金樹 成為自己,是一生終極的渴求

(照片,2015 年 5 月)

之六 關係與人我界線

在一個研習場合,一位過去代理學校的同事 Ji 說的一句話:「很想做自己的 你,卻總是被在乎的關係困住」。短短的,卻引發我內在相當大的震盪。一直在 想,要整理的到底是什麼?是環境、是金錢、是時間、我自己…,而我自己究竟 是什麼樣的個體?我是誰?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論文口考的前一晚,翻來覆去,睡不著,直到凌晨。思索著:卡住的人生,

究竟卡住的是什麼?那個「卡住」是一直反覆出現的、像是循環、像是輪迴,我 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口考當天,104 年 8 月 20 日,正好是七夕情人節,還在 為口考焦慮著,滑臉書放鬆心情(同時似乎也是逃避不想面對焦慮的舉動)時,

發現一個關於愛情的牌卡占卜,我也抽了一張,結果的說明是這樣的: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這是一個機會,好好療感情的傷,可能是前一段關係沒有處理好,或者被其 他過去的經驗所傷害,也有可能是目前這段關係帶來的。

如果是過去的傷,就要好好去面對,允許自己可以去面對。過去的傷痛,有 可能不知不覺影響現在的關係、現在的狀況。

如果是這一段關係帶來的痛苦,可以先分辨,是能夠溝通調整改善的?還是 需要去找別人聊聊的?或者,是需要去找專業協助的?

當自己得到療癒,這段關係也能得到療癒。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是對方,

有時候是雙方需要一起去面對的。

表面上談的是愛情,同時,它也可以拓展到廣泛的任何關係,而我似乎也因 此被點醒了某些事。最近發生的事、最近的狀態讓我發現,卡住我的似乎就是關 係。我被在乎的關係困住了、卡死了,無法動彈。

碩三暑假後段,我的生活中有三個結,是關係的結,也是心裡/心理的結。

自從碩二暑假來到知本後,跟人的關係變得很緊密,截至目前人生中的幾個重要 關係在這裡發生,然而,這些關係裡同時也存在著結。於是,感受到欣喜的、沉 醉其中,同時,也在其中感受到難受的、困擾、糾結而無法自拔。

就在口考當天早上,我想通了。要探討的、要整理的,就是關係。太完全以 重要他人為主、太容易給出自己而不考慮自身能否負荷,因為太在乎他人而將自 己、將生活搞得一團糟。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金鐘罩─清楚的人我界線,在與人 交會的同時,也保有自己的完整。

之七 擁有的背後

原本以為好的,太多了其實也是一種困擾,困住了自己而不自知。雜亂的空 間、紛亂的思緒、混亂的作息已經造成了生活中的不便,但我卻深陷其中,無力 重建生活中的秩序。

「當一個人的生命失去愛的來源,失去活力的能量時,割捨及收拾,都是一 件難以辦到的事,不論是心裡空間裡的事,還是物理空間裡的物……實際上 無法處理的,是關於『分離』(蘇絢慧,2015)」。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在因為混亂而萌生想要放棄的念頭時,多虧有好友給予關懷,因為感受到被 接納、被愛,才有力量再站起來,看清楚自己的現況之外,也有了餘裕跟餘力想 做些什麼。整理,是當下的我決定開始著手進行的第一件事。

因為要整理,需要方法,閱讀了一些書,才發現,那些想擁有的、已擁有的,

無論是物品、回憶、還是學習……,有好多並不是人生中必要的,也不是我真正 需要的。除了想要擁有、擁有太多是問題之外,我發現真正困難的是割捨。

Phyllis(2015)認為囤積的狀況可能是性格導致,也可能是對於壓力或失落 所做的反應。囤積物、雜物之所以存在,被我緊緊抓著不放,其實是源自於自己 內心的擔憂跟恐懼。沒有好好去看見那些擔憂跟恐懼,反而一直用物品、用事情 去塘塞內心的不安,才會導致後來問題越演越烈,造成失序。

我發現,擔憂跟恐懼,常常來自於自己無謂的想像。再往下探究,會發現,

那些因為擔憂跟恐懼而導致的一切外顯行為跟「症狀」,跟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經 歷的、遭遇的、感受的息息相關。目前我的狀況尚未嚴重到成為囤積症患者,但 有雜亂者的傾向,對生活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因還有自覺,所以正視問題,看見

「擁有」背後的不安全感,看見那些不安全感的根源,嘗試用行動的方法解決外 顯的問題現況,更根本的,是嘗試用心法去解開內在的心結。

第三節 三個夏天,在台東

我,31 歲,大約走了三分之一的人生,有好多事可以談,但我想將論文撰 寫重點放在台東求學的三個暑假。三個夏天的時間不算長,為何聚焦這段時間?

因為這三個夏天,我內心狀態及性格上的影響之大、轉變的程度及速度遠遠強過 前 29 年的人生。在我走進低谷時,第一個發現並向我伸出援手的,也正是研究 所認識的朋友。很感謝台東的際遇給了我這麼多人生的禮物,於是想好好寫下這 段時間的體會跟感動。

念研究所、來到台東,都不是在我原先人生計畫中的事,也因此,就讀研究 所而引發的影響跟變化,在報考東大研究所的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料想到,也無法 預想。接觸的師長、參與的課程、遇見的夥伴、發生的事件,這些不在預期內的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際遇,就像是生命中進行了一趟看不見的旅程,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影響著 我後來的生活,很深層也很深刻。

認識超過十年的朋友在短暫見面的時候也明顯感覺到我的不一樣,那個總是 停滯不前的、躊躇徘徊著、總是膽怯不安的女孩,好像瞬間變了個人,並不是經 過這三個暑假我就從極度自卑的我成為富有自信的我,但不可否認的,確實有了 滿大的變化。希望寫下這段心靈的奇幻冒險之旅,以及這段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 所感,豐富我還在走著的路、還在寫著的故事。

這個暑假,我像是經歷了一個很刺激的冒險旅程。

很慶幸,這趟旅程的途中,有人看見其中、有人參與其中、

有人冷眼旁觀、有人渾然未覺卻也有些微不同……。

奇妙的是,

看見了什麼、感受了什麼、經歷了什麼、轉變了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

看似,保有自己的秘密隱私,

同時,

也帶著似有若無卻有著沉甸甸的孤寂感。

(日記,2014 年 8 月 10 日)

轉變,像是一株不知名的植物,在第一年的暑假種下了種子,在第二年的暑 假萌發,緊接著,像是骨牌效應一般引發了一連串的成長、茁壯,還未開花、也 尚未結果,也許也不會開花、不會結果,就只是繼續生長著,因為或許它從來就 不是一棵會開花、會結果的樹(見圖一-4)。未來如何,我不確定,會長成什麼 樣貌,我不知道,但,我依然期待。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一-4 奇怪的樹

擁有行動力的樹,可以讓人居住的樹,可以孕育生命也能捍衛生命的樹

(繪畫,2015 年 5 月 20 日)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徘徊著,在路上,要走嗎?

我以為這是我的路,走著走著,卻突然被什麼擋住,

該回頭,還是賭一賭?

我以為想得很清楚,如果發生,每一個不重來的錯誤,

但是後來我卻迷惑了…

(鄭焙隆,〈迷路〉,2010)

從事輔導教師的工作,從開始到現在,總是不斷反覆出現的念頭:「我喜歡 這樣的工作型態與生活樣貌嗎?」「有喜歡,但我適合嗎?我可以嗎?」「會不會 別人可以做得更好?會不會我不應該留下?」在目前的工作場域中,常常覺得自 己很努力了卻總還是做得不夠好,我覺得自己很不快樂,萌生想放棄的念頭。

辭職的想法不斷呼喚著我,但不敢跟家人提起,家人的期望與擔心也讓我有 許多的顧忌跟包袱,不能做自己想要的決定,對家人有些怨懟與生氣。但也許,

真正氣的是自己─「為什麼我無法讓家人放心?」究竟是他們本性使然,容易擔 心、擔心過度到干涉了我的人生?抑或是我也甘願受到擺佈?或者,我真的是一 個讓人無法信賴的人?事實上,好像連我都無法相信我自己,所以不敢貿然做決 定。

回想自己的人生是怎麼走到這裡的,真的有種迷了路的感覺,忍不住想:「這 裡」(學校輔導老師)真的是我想要來的「地方」(生涯角色定位)嗎?

我問自己,「我,後悔了嗎?」害怕做錯決定,因此選擇了安全而沒那麼想 要的道路,於是總是一邊走一邊想著如果,然後邊往前走邊回頭,停滯不前、徘 徊著,但又不敢真的做出那個內心真正想要卻因為無法預期後果而有較大風險的 決定。究竟怕的是什麼?後悔會怎樣?不想承擔?或是擔心後悔之後家人的事後 諸葛?於是,猶豫著的同時,也錯失了很多,機會。

就這樣,一再反覆感到迷惘,猶豫不決而躊躇徘徊的人生,好無力。更害怕 讓誰也感到無力,所以放著,就放在自己心裡,不說了。不說,假裝一切都好,

事實上,壓抑與偽裝卻讓自己墜入深淵。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

是否找個藉口繼續苟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

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

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

我該如何存在?

(汪峰,〈存在〉,2011)

不說的時候,音樂陪著我,在旋律跟歌詞中我找到了「同伴」,盡情沉浸在 難過、悲傷與無助的汪洋中,也在其中嘗試著找到「走」下去的力量。輪迴著的 矛盾人生,究竟要走到哪裡?該怎麼走下去?充滿疑惑的我,要活成什麼樣子?

怎麼活?聽著汪峰的〈存在〉,忍不住想問:我該去向何處?怎麼做才對?我想 知道,答案。

很希望有個誰,能給我答案,一個清楚、明確的指引或方向。然而,如同岸 見一朗、古賀史健(2014)所說:「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親手去 找才對」。因此,我踏上了找尋答案的路(見圖二-1)。

圖 二-1 交通號誌的聯想:走了,就知道

(塗鴉、自由書寫,2014 年 12 月 28 日)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節 第一個分叉路口

從我來到所屬學校的第一年起,就殷殷期盼著離開這裡。沒有生氣、猶如一 灘死水,我擔心著長久下來自己的熱情也會消耗殆盡。但每每機會到來,我卻不 能毅然決然,拋下生活中的一切,無法毫不猶豫地就選擇離開……。

2013 年 4 月,正值教師申請介聘調校前夕。朋友 Yi 問我:「甜~要不要一起 去台東念書?」就這樣,一邊考慮到陪伴的孩子的狀況,一邊想要跟朋友一起到 台東當學生,我放棄了轉換工作環境的機會,選擇暫時轉換身分跟生活環境的機 會。

2013 年 7 月,碩班第一年的暑假,脫離學生生活很久之後的我要再重回學 生身分,不管是性格孤僻不擅與人長時間相處卻要與多人合宿、還是因為膽小怯 懦且閱讀理解力跟表達能力不佳卻要上台口頭報告,都令我感到憂心忡忡。覺得 自己無法適應跟人的相處,也無法勝任報告者的角色,更害怕被發現我那大學畢 業的學歷只是個虛假的空殼,擔心著別人對我的評價。

大學時期都面臨過無數次的報告、四年的合宿生活,不管是學習、表達或者 跟人的應對進退應該都是芝麻蒜皮的小事,沒什麼好焦慮的,但,對我來說卻完 全不是那麼回事。

因為害羞、容易焦慮、語焉不詳,我在大學時期受到很多照顧,在幾個朋友 幫忙下,我平安度過了大學的合宿及報告的關卡,順利畢業了。事實上,我自己 很清楚,那「度過」只是假象,其實只是狼狽地逃過了一劫。念研究所,害怕著 那紙大學學歷底下的無能被發現之外,我更是幾近驚恐地擔憂著那一路逃跑的踉 蹌模樣被人看見。

第二節 第二個分叉路口

2014 年 4 月,過去代理學校的同事們,湊巧在積分審查的當周跟我參加了 同一場研習,也因此知悉了比起去年成功調校機率更高的機會來了,真正屬於我 的好機會真的到來了!回想起在之前學校跟她們之間的點點滴滴,我想回去的熱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情又激昂起來,震盪好久、好久…。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我想我還是放不掉現 在的關係、這裡的孩子。

2013 年暑假過後的新學期來臨,自己在私領域跟公領域的狀態都不是很 好,陪伴的孩子對我的態度也相當反覆不定,常常牽動著我的情緒,讓我更陷入 低潮。於是,我後悔了。

不斷質問著自己:「為什麼要因為別人而放棄了自己想要的?」我憤怒著那 個左右了我的決定卻辜負了我的善意的孩子的所作所為。事實上,真正憤怒的是 自己。

為什麼總要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想要跟需要之前?為什麼總是在關鍵 時刻不敢勇敢地跨出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就出現後悔的感覺、這麼常感到後悔?

為什麼不能拿出魄力真正為自己的決定帶來的後果負責?覺得自己很軟弱、懦 弱,因此訓斥著自己、討厭著這樣的自己。因而憤怒著。

腦中又響起研習時,以前的同事 Ji 突破的盲點:自以為很在乎自我的我,

其實一直在關係中掙扎著。被關係困住的自我。選擇被關係禁錮卻又不甘的自 己。忽然又想起碩班同學 Z 說的:「你是個很坦率的人,但牽扯到別人,就會十 分不坦率」。

猶豫不決的狀況一直到了在介聘積分審查的會場等待時,才真的確定要留下 來,因為想要從當初跌跤的地方再爬起來,想要再一次嘗試當導師、帶一個班。

同事 Ya 提醒,洪蘭老師說過:「跌倒了可以再另一個地方爬起,不一定非要在同 一個地方爬起才可以」。我答道:「我知道,但我就是想再試一次」。我想知道現 在的我跟四年前的我有什麼不同,想知道再一次面臨不順遂時我的心境跟處理的 方法會不會有什麼轉變。未來會如何,我害怕著,同時,也期待著。說出這句話 時,我感覺自己相當有力量。

2014 年 6 月 20 日,《我的自卑感》─劉容嘉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發行,在博 客來網路書店的網頁中看到這專輯名稱,覺得特別:怎麼會有人可以如此公開地 坦白自己的自卑?儘管只是歌名,但不禁好奇了。看了介紹、聽了試聽,愛上了,

那唱進心坎裡的歌詞:「重新定位我的方向,會很害怕但不至於徬徨」。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猶豫著的人生、徘徊著裹足不前的人生,曾經,覺得好喪氣。因為,渴望改 變、卻不敢改變,這樣的人生、這樣的我,多麼令人沮喪。此刻,願意就耐心等 待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再往前邁進,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做了這個決定的我,以前學校的同事 S 告訴我:「在你身上,我看見自己想 要的勇敢」。我很意外她這麼說,她卻接著說:「其實,你知道自己很勇敢對不對?」

我想起了好友 Yi 曾經對我說過的:「真不知道你是膽子小還是膽子大…一般人不 敢做的、害怕的,你常常很直接的就去做了,可是一般人敢做的,你卻怕東怕西 的」。

我發現自己是個矛盾的人(見圖二-2),超級膽小卻在某些時刻異常勇敢。

雖然勇敢常常只有一瞬間,然後又變回膽小的自己。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小時候看 的卡通人物─卜派。平時體型瘦弱、個性膽小且懦弱,關鍵時刻吃了菠菜卻能變 身大力水手,解救在危急狀況下的奧莉薇,但只有一瞬間。儘管只有一瞬間,勇 敢就是勇敢,毋須否認。而這樣大多時候膽小的我,因為膽小而更懂得避開危險 保護自己。大學的學姐 Yan 告訴我:「承認自己的膽小,其實也是一種勇敢」。

圖 二-2 矛盾

(繪畫,2012 年 8 月 20 日)

在這個分叉路口做了繼續在原本的路上往前走的決定,以前的同事 Ji 給了 我祝福:「做了決定,就讓心踏實」。在此刻,我想起大學的室友 K 常掛在嘴邊 的一句:「甘願做、歡喜受」。面對不順遂仍然保持歡喜心對我來說還是有些難度,

但我知道,現在的我很甘願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章 謎一樣、沉默的故事

我是誰?你是否常常這樣問自己?

我是誰?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裡。

我是誰?是誰又擅自幫你定義了?

你是誰?只有不是自己才安全

(廷廷,〈我是誰我是誰我是誰〉,2009)

我,是個極度自卑的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發現的時候,那自卑似 乎已無力回天,壓得我趴在地上無法動彈。對於自己是怎麼樣的存在?是怎麼變 成現在這個樣子的(見圖三-1)?一直令我感到好奇。

圖 三-1 通往未來的過去

在新建辦公大樓的玻璃上映照著舊式公寓,像是對比,也像是並存。

(照片,2014 年 5 月 4 日)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習不好的我,原本沒有想要念研究所的。自知閱讀理解能力差、缺乏表達 組織能力,我沒有想要挖洞給自己跳、讓別人知道我根本學習很差的這件事。所 以,壓根沒有想要拿到碩士學位的想法。竟然,因為「關係」─重要的朋友邀約

─走上了碩士這條路。也許,這是個好機會,面對自己,恐懼的、無法接受的,

用現在的自己去看看過去的自己,理解了、疏通了,才能好好繼續往前走。

第一節 謎一樣的存在

從小,我就是相當奇特的孩子。不知道是因為天生的氣質,或者是因為在「此 起彼落」的失落中長大造成。不論是個性、想法、行為、命格還是體質或與人的 相處,一直都是很矛盾、很衝突的狀態,是個很奇妙的存在。我一直覺得人好複 雜、好難懂、好麻煩,我搞不懂自己,也搞不懂別人,過於敏感─生理、心理、

靈魂都是,對於環境的適應力極差,容易覺得不舒服─不管身體的知覺或是心理 的感覺,運氣之差常常覺得自己被衰神附身。

從幼稚園開始,就一直思索著,人為什麼要活著?意義何在?來到人世間的 任務是什麼?如果人終究會死,那為什麼要活?我活著、我死了,對於別人、對 於世界會有什麼不同嗎?我,為什麼要活著?

有點太過悲觀的思考,有點過早思考人生價值,但,這樣敏感而細膩、容易 想多的個體,一個容易發笑也容易落淚的個體,就是我。

上幼稚園之前,圓滾滾的我,總是每天傻笑著,是個喜歡撒嬌的小孩,雖然 不懂大人的世界,但隱約感覺到自己有時候是被大人們的關係給拉扯著的,很多 時候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總是因為一些沒什麼的小事而被大聲斥責,那時的我常 感到困惑,但還是一心向著照顧著我的父母。

長到了五歲,因為家裡經濟只靠父親一人實在難撐,加上祖父母給予的壓 力,母親想要可以重新開始上班,幫忙家計之外,也許也能有個稍微喘息的空間 吧,我猜。於是,在母親想要工作又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年幼的我去念幼稚園 會是最好的安排。將我「拐騙」到幼稚園後,母親在我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人就消 失了,找不到她而更感不安的我,在那當時深深感覺被遺棄了,嚎啕大哭,一個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人。因為被丟下的經驗,對幼稚園的第一印象超糟糕的,學校從此成為我的壓力 來源,上學是件令我極度不安的事。對於外出這件事也因為被丟下的經驗頗為恐 懼,害怕著不知道什麼時候以為還在身邊的人就離開了,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只 剩我一個人,待在原地,不知所措。就這樣開始了與世界接觸不愉快的經驗,感 覺被丟下了。

對外文靜乖巧又害羞內向,對內脾氣暴躁又霸道吵鬧,對熟悉的人熱情活潑 又白目搞怪,對陌生的人溫文有禮又冷淡防備……。從小鮮少跟人說話,害怕跟 人群接近的我,說話像蚊子、容易結巴,講求禮節,遵守秩序─不管有沒有人監 督,那是我對自己的自我要求─所以,老師同學對我的評語始終是「文靜乖巧、

害羞靦腆」。

我知道,害羞、乖巧、怕東怕西極度膽小的我,是我,是真實的、並非刻意 呈現的,但似乎也有另一個反叛個性的我─不想屈服、對於不合理不公義的事會 大聲說話仗義執言、敢衝敢撞莽撞到忘記害怕死亡的我,也是我,也是真實的,

只是偶爾才會出現。

因著不同身分、關係的親疏遠近、心靈的契合度、人生的階段、是否有共同 經歷過些什麼、事情的嚴重性、對人還是對己……等,身邊的人看見的「我」的 面貌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別,就連我自己,也明顯感受到自己顯現在外的不同以 及自己內在的差異。曾經以為這樣的「不同」─更貼切的說法是「不一致」─表 示自己是「雙面人」、「八面玲瓏」,開始覺得自己是不好的、猛往自己身上貼標 籤,於是開始越來越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後來才發現原來,「我不愛自己」

是更早之前就開始了的事實。因著我所認定,但未必是完整的,「事實」。 也許是「感覺被遺棄」的經驗帶來的後遺症,我對人、對世界充滿了不安全 感,說起更早之前的經驗,「不愉快」的程度更是幼兒時期的我所無法承擔跟理 解的,就這樣帶著很多的「搞不清楚」的自責跟罪咎感長大了。這些自我矛盾、

內在衝突在大學時期有了整理的機會、整合的可能,當然,那只是開端。對我來 說,非黑即白、不是討厭就是喜歡,是從小就很自然堅持的「原則」,但卻又常 常在感受這樣兩極的時候發現似乎不只是如此,卡在中間的糾結矛盾是什麼,我 說不清,但就是猶疑、游移,難以抉擇,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無法定義的家

長大後發現,很多事,未必是如我長久以來所認定的那樣。儘管知道,但對 我來說,成長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經歷過的、感受到的,就算不是真正的、

完整的事實,也還是事實─之於我的主觀事實,對我,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力。

對此,難免還是會有些怨懟,儘管念的是輔導諮商,也知道一個行為背後有 多種因素交互影響,也會有很多複雜的感受交織,很努力嘗試理解不去怪罪,但 還是難免,與外人相比之下,對家人的體諒跟耐心,少了非常、非常多。

之一 愛是什麼,我不知道

在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感到疑惑:所謂的家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所謂的 家又是什麼?什麼是愛?真的有所謂的「愛」存在嗎?書本上、老師們總說,家 是避風港、是讓人安心的所在,但,老實說,我一直非常困惑。打從有印象開始,

我一直覺得家是個可怕的地方,是個我不知道下一秒會如何的地方。家,讓我感 覺是個害怕、厭惡但卻離不開的地方,因為我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我必須依附 著這個家、這個家裡的人才能活著。

家裡跟我連結最深也最多的,是負起主要照顧者的母親。小時候,母親有時 溫柔和善,會帶著我看故事書,陪我畫畫,有時卻又突然歇斯底里的發怒,眼神 像是恨之入骨希望我死去一般。我永遠搞不清楚,這一秒對我好、喜歡著我的媽 媽,會在哪個下一秒突然厭惡我、希望我消失,因此成長過程中我總是戰戰兢兢 地,深怕一個不小心,做錯了什麼或說錯了什麼,就不再被關愛跟好好對待了。

母親有時對我的那些好,是愛嗎?我不知道。所謂的愛,應該不是看心情的吧?

愛,應該不是一下有,一下沒有的吧?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害怕不被愛、害怕突然的轉變、害怕陌生有敵意的眼神…好多的害怕,在我 的心裡埋下了地雷,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炸開,我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長大 後我才知道,母親那時患有躁鬱症,情緒不穩定。她不是故意的,但傷害還是造 成了,負向的影響在我後來的人生中不斷干擾著。無法好好地信任別人、總是會 在某些時刻做了某些舉動測試著別人對我是否能夠全然地接納,很希望知道那個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友好」和「關愛」是不是能不受任何條件限制一直都存在,認為「始終不變」

才是真心的、才是真的。說真的,我並不真正知道愛是什麼,但盼望著,一份穩 定存在、不用時時確認的愛。

之二 可以再靠近一點嗎?

關於擁抱,自有印象以來,好像沒有過,尤其,跟母親,連牽手都是奢望。

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太好,沒什麼出去玩耍的機會,去大賣場成了稍微有些 閒錢時候的家庭娛樂。但是大賣場那樣空曠的地方其實讓我有些焦慮不安,很害 怕跟家人走散,於是我靠近了母親碰了碰她的手,母親當下大力甩開皺眉瞪著我 說:「走自己的!」在大庭廣眾下,我感覺到了被羞辱的丟臉感受,也感覺到了 自己的碰觸是讓人不舒服的、是不被期待的,從此後,我沒再嘗試過牽她的手,

也更不可能去抱她。長大後,母親曾經想牽我的手,卻也被我下意識地甩開了,

我知道她也被我這樣的舉動傷到了,但我卻無法勉強自己接受她的觸碰。

一直害怕碰到別人,小心翼翼地跟人保持距離,當時母親那個嫌惡的神情,

我好怕再次看見,非常傷人,傷了我的自尊。然而,這個「創傷」經驗卻讓我在 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許多的限制,無法用擁抱給人關懷、無法用擁抱表達喜 愛,因著這樣的限制,反覆地在每一段關係中受傷、也忍不住一再苛責自己的「無 能」─當朋友哭泣難過時,我連用手拍拍對方的背都很難做到,勉強做了卻覺得 好像沒有幫助,不如不做。

「明明很愛你,明明想靠近(姚若龍,2012)」是一首描寫著關於愛情,彼 此有感覺卻猶豫著的雙方心聲的歌詞,聽著這首歌,我想到的是我和我的母親,

以及我和我的重要他人。在一般的人際互動中,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靠近、什麼 時候該保持距離,在重要而親近的關係中,不知道可以靠多近、什麼時候要給對 方空間更是困擾著我,也因此引發許多關係中的紛爭而難受著。感受到對方的不 舒服,但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如何是好,很需要對方很清楚的告訴我他的需要。

很希望,在重要關係中,自己跟對方都能更坦白、更自在地表達對彼此的在 乎,更自然地靠近,也享受著彼此的靠近和在乎,樂在其中。想靠近的同時,若 能收到對方也喜歡這樣靠近的訊息,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聰明的笨蛋

雖然到國中畢業我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但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是 讀書的料。小時候的成績好來自於不玩只念書,只是因為念書、考好成績我媽會 開心、會覺得有面子,只是想讓她覺得有我這個孩子還不錯,如此而已。但我知 道我討厭念書,因為我不會理解、不會思考,只會死背。「死背」這件事,每個 人都做得來,只是要不要做、願意花多少時間做。

為了不讓別人發現「我不會念書」、「我是假裝聰明的笨蛋」,國小的時候我 就告訴自己:只要念到國中就好。但「貪心」的大人誤以為我是資質聰穎的孩子,

一直希望我往上念,希望讓我有機會揚眉吐氣,殊不知這樣讓我內心有多煎熬。

那些所謂的「為我好」根本是讓我想要逃離這個世界的致命凶器。

我的國中年代,升高中還要經過聯考決定生死,剛好是末代。我不想升學,

但被逼著要升學,只因為那勉強ㄍㄧㄥ(台語:撐)出來的「好成績」。退讓,

但希望念高職。一來為工作做準備,二來不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高中的學業。但最 終,還是不得不念了高中。甚至,也這樣半推半就的念了大學。

大學念得很痛苦,因為不再是靠死背可以過關的了。老師希望我們思考、提 問、陳述,但我就是一個不知道怎麼思考、不知道怎麼問好問題的人,聽不懂,

但不敢問,因為怕凸顯自己的差勁。然後,看不懂書上的內容,也聽不懂老師在 說什麼。明明,寫的是國字、說的是國語,我卻像是另一個星球的人,無法理解 這個星球的語言。感覺,被隔絕在外。上課之於我,是件極為辛苦的事,焦慮感 跟壓力之大,是當時的我難以承受的。

報告跟考試是殘酷的事。因為聽不懂、看不懂、無法理解的事實,無所遁形。

擔心著被發現自己學習能力很差、理解能力很差,更害怕被貼了「笨蛋」的標籤,

偏偏想要遮掩卻又掩蓋不了,那令人困窘的事實。

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我就讀了彰化師範大學的輔導與諮商學系,我喜歡學 校的課程,大二之後的課程總是令我有新的發現、「心」的收穫。倘若就朝這個 方向發展工作角色,將同時具備兩個角色─助人者、教育者。但,自小就內向害 羞、膽小懦弱、總需要人幫忙且不擅與人互動的我,有辦法勝任這兩個角色嗎?

在考上彰師輔諮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一直在我腦中打轉,困擾著我,總是不斷焦

(3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慮著,將時間跟心力花費在無意義的焦慮跟自我打擊。到了大三,距離畢業求職 的時間越來越近,對未來的迷惘不安達到了極致,簡直可以說是恐慌。

在不了解事實的外人眼中,看見我擁有的是公立學校的頭銜,羨慕著;然而,

在我心裡,很清楚的是自己學習低成就的狀態,好丟臉。不知道如何面對別人口 中的羨慕,苦惱著。我喜歡學習,但我知道自己學得不好,所以就只是喜歡著學 習的過程。喜歡著從「不知」到「知」的那個過程。覺得有趣。於是,在決定報 考碩班時、在確定考上碩班時,還不想去思考論文跟學位這些惱人的問題,秉持 著「就只是來念書,享受當學生可以專心學習的生活,享受著只要對自己負責的 生活」的心態,來到台東。

但要取得學位,還是得面臨魔王挑戰賽─完成論文。「寫論文」這件事意味 著,我必須面對自己的不足、不想被發現的那個不足─我很笨、很差勁、我學不 來、寫不出來。「這樣的笨蛋怎麼能夠當上老師呢?憑什麼?」「憑什麼!」我擔 心著被評價,於是先評價了自己。

我,沒有想要讓沒那麼親近的人知道我的缺陷,也不想公開承認我的不足。

於是,寫論文這件事成了我相當大的壓力來源,久久無法動筆,動了筆卻又停滯 著,停滯了、卡住了,又再重頭來過,感覺看不到完成的那天到來。因為擔心害 怕而不斷湧出的焦慮感,就像是突如其來無法防備的綁匪,綁架了我的思緒,限 制了我的行動。

(3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章 故事講到了哪

我們很後來的遇見,我們很後來更瞭解。

你有我缺乏的勇氣,在我膽怯時給我鼓勵。

你的溫暖,還有這堅定的心,你的夢想,映照出美麗的風景。

未曾拜訪,你說的那些過往,但我想我們都一樣,有過點憂傷。

我們很後來再相見,我們很後來更瞭解。

也許我們都在航向,那無邊際陌生的海岸。

(魏如萱,〈我們〉,2012)

在台東求學,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第一個夏天,有著類似日本綜藝節目《來 到鄉下住一晚》的新鮮感,在異地求學,也在異地生活,住了一個半月之後,開 始有了情感。第二個夏天,跟人、跟土地的連結更多、更深,台東對我來說已經 不再是單純的觀光遊覽之地,不只是唸書的地方,更是讓我長出勇氣面對自己的 害怕的寶地,因為這些體會、這些不同,開始感覺到自己跟土地的關係不同了。

然而,那也是第二個夏天離開之後再回去才發現的:原來,不知不覺中,我也成 了台東的一份子。回去台東,像是踏上返鄉之旅,像是去探望家人一般,令人期 待的同時,也有著近鄉情怯的感覺。第三個夏天,像是長大成人之後,終究是要 離開家鄉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見圖四-1),開始要自己去面對很多的人生課題 與挑戰,有著濃濃的離別感,不捨的同時,關係跟自我的議題浮上檯面,讓我不 得不正視它及它對我的影響。

(4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四-1 路:通向何方?

(照片,2015 年 5 月 31 日)

第一節 悄悄埋下種子的第一個夏天

之一 繃緊神經的合宿生活

容易緊張、害怕與人朝夕相處的我,自從脫離大學之後,就再也沒有集體合 宿的經驗,時隔 9 年,再次因為求學而展開的住宿生活,滿令我不安的。尤其,

還要跟不認識的人、不熟的人同住一個半月。特別的是,打從出生以來,這是我 離家在外最久的一次,有種剛要長大成人的感覺。

儘管這次同住的室友中有原本就認識的朋友 Yi 跟她的同事,我以為自己成 人了,應該比較可以不焦慮了,我以為有朋友陪著,應該就會安心了,但種種跡 象顯示我「很不正常」。睡眠的時間過短但始終精神充沛持續亢奮的狀態,不用 鬧鐘就能自動醒來完全沒有賴床的跡象,總是容易疲倦體力很差的我,29 年來 是需要多個鬧鐘跟父母奪命連環摳才能醒來的我,無法自己起床的「病」竟然不 藥而癒了。這才發現跟人相處的焦慮程度之高、對我的影響之大。

(4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因為住宿帶來的焦慮、不自在,使得自己原本的重要關係受到衝擊。發現自 己不適合多人團體住宿的生活模式,萌生了第二年暑假時想要自己住外面的想 法,以為這樣就能改善原本關係中遇到的問題,天真地以為距離拉開的同時,問 題自然就會解決了。那時還不知道,因為碩一同寢而結識的 Z、因為想要為碩二 準備探問租屋訊息而結緣的 V,會在後來日子裡陪著我度過迷惘困惑跟矛盾掙 扎,給我前進的力量(見圖四-2)。

圖 四-2 蝸牛:膽怯、退縮卻還是努力前行

(照片,2015 年 4 月 3 日)

之二 焦慮爆表的上台報告

基於先天的閱讀理解能力不佳以及害羞、容易緊張的障礙,大學時每一次的 小組報告我總是認領幕後的書面工作。並非我文字論述能力或者美編排版能力比 較強,而是我無法在很多人面前說話、也無法表達清楚,很怕搞砸了團體的報告。

直到大三,教授要求口頭報告才有分數,我才硬著頭皮上場,但表現之差,直到 現在回想都覺得丟臉無比。

然而,成人了,又是學校教師,上台說話應該是很習以為常的事(事實上,

我從擔任教師到能自然上台說話也是費了很大一番功夫),當台下坐的不是學生 的時候,還是非常緊張。因為不想拖累任何人,所以用盡全力努力搞懂書上的資 料跟思考如何表述才能讓人明白。就在這樣閱讀、嘗試理解、與人討論、自我練

(4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習等面對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了暖心的夥伴,獲得了上台報告的成功經驗。對於 上台報告這件事不像之前那麼感到恐懼跟焦慮,甚至也獲得了些許的自信心,因 為這樣的嘗試帶來的成功經驗,讓我更敢在人前說話,更敢與人靠近。雖然害怕 著被評價的部分依舊存在,但更願意嘗試跟挑戰。

之三 牽起彼此的戶外教學

就讀研究所之前,我以為重回學生身分可以結交朋友,比較不怕生的自己帶 著再念一次大學的心情來到台東,但似乎只有我是這麼想的。因為是在職進修,

大多數人都是抱著想要拿到學位的想法來的,因為是暑期班,短暫的交會後就要 離別,認識彼此、投入團體、經營關係變得有些多餘,碩一的暑假明顯感覺到人 跟人客氣地往來、合作,但始終保持著距離,好像界線很清晰,卻也有些淡漠。

原以為,會就這樣帶著遺憾結束了台東的第一個夏天。

所幸,論文寫作老師帶著全班遊台東,到小魚兒的家體驗餵魚、到都蘭遊歷 糖廠跟月光小棧、到新蘭灣吃柴燒披薩,看見了老師可愛的一面、出遊的輕鬆氣 氛自然地讓大家靠近了些。那是第一次全班打散了原本的團體,有了課業之外的 交談,也有了第一次的班級合照。慶幸著,我們能在這樣的氣氛下即將結束第一 年的暑假,最後一堂統計課,快閃離別前同學們的擁抱、拍照跟留下聯絡方式,

為第二年暑假的來臨種下了期待的因子。

第二節 掙扎著冒出芽的第二個夏天

原本想要住外面的我,因為校區移到知本、因為課程安排密集從早到晚令人 感覺吃不消,於是打消了念頭,決定住學校宿舍。原本碩一住在外面的同學,也 因為種種考量在這個暑假幾乎都住進學校。

由於知本生活機能相對不足,加上課程時間的緊湊跟課程內容偏向探索內 在,同學間像是被緊緊聯繫在一起、相互影響著,與西部的隔絕、密集的課程安 排、集體住宿的必要、團體行動的互相,讓我更看見了自己對自我及人際間定位 的困惑。

(4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課程中的體驗、課程後的交流分享,如同系上安排的「團體諮商」,碩二暑 假像是歷經了一個半月的半馬拉松式的會心團體,很多新的發現、心的體會,矛 盾糾結卻又充滿著感動與滿足。更令人雀躍的是,生命中多了幾個對我產生影響 力的朋友(見圖四-3)。

圖 四-3 滿足:遇見你,遇見我自己

(繪畫,2014 年 8 月 24 日)

之一 心謙卑而虔敬就不那麼怕

從小到大,到了陌生地方、野外,我總是容易感到不舒服,民俗的說法是「敏 感」體質容易「卡到陰」或者被無形的影響。因此,我總是不太敢去野外,也不 太敢出遊,因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因為從小經歷過的不舒服,連結到的經驗都 是不好的,也因此對於外在環境、對於未知我是感到害怕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 或明確原因的害怕。因此,膽小鬼成了我給人的印象,就像是我的另一個名字。

碩二時,新導師在第一次見面時說的一席話卻神奇地轉化了那畏懼。於是,

帶著誠心跟敬意,跟踏上的土地打聲招呼,仍然害怕,但沒那麼莫名地恐懼了。

(4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之二 獨自面對恐懼的遊戲

碩二暑假的第一堂諮商課,我們在尚未完工的大樓裡玩躲貓貓。老師說要去 戶外上課,我是開心的,但是躲貓貓我真的不愛。直覺反應我知道我討厭這個遊 戲,但說不上來為什麼不喜歡。躲貓貓,是小時候常玩的遊戲,它還有個名稱叫 鬼抓人。我不想被抓,我更不想抓人,這個遊戲裡的兩個角色我都不愛,但相較 之下更討厭的是鬼的角色。但老師把角色做了轉換,她說被抓的是鬼,抓鬼的是 光明燈。老師說我們要有兩盞光明燈,於是用了「黑白(台語)」的方式決定誰 是光明燈。我心想,絕對不要是我,但非常不巧的,我當上了「光明燈」。於是,

我必須要找出一隻一隻的「鬼」,將鬼兒們淨化,變成一盞一盞的光明燈。

過程中,我覺得孤單,因為光明燈是少數,看不到其他人的蹤影;我覺得害 怕,明明我是負責抓人的,為什麼要害怕呢?因為,我要抓的是「鬼」。我怕鬼!

非常。儘管明知道這些「鬼」都是假的,都是同學扮的,我還是害怕。

遊戲結束後,老師讓我們分享過程中的感受跟聯想,同學 V 說「躲貓貓是 很寂寞的遊戲」。那說到心坎裡的詞─寂寞─頓時間,我像是想起了什麼。小時 候膽小害羞的我,總是在大家說著要玩什麼的時候,配合著可是並不喜歡那些遊 戲。因為遊戲中的輸贏有著刺激,卻也存在著被「消滅」的恐懼。而躲貓貓,除 了輸贏之外,還有著其他感受跟意涵隱含在其中,而那些意涵引發了我很深層的 恐懼。

之後,又一次躲貓貓,老師說今天是老鼠抓貓,老鼠要逗弄貓咪智取自己的 天敵。這次,也是要找兩隻「老鼠」,我心想:拜託今天讓我當貓吧!我不喜歡 找人找不到的感覺。但天不從人願,運氣極差的我又雀屏中選,成為找貓的兩隻 老鼠之一。覺得很衰的同時,也在想或許就是上天在告訴我:一直以來膽小的我,

是時候要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了。只是那時的我,還不太確定自己要面對的恐懼 是什麼。

躲著的時候,我怕被找到要當鬼,但更怕到最後沒有被找到是因為被忘記 了。我想,我最怕的是乖乖地、耐心地等待著,卻被徹底遺忘了。抓人的時候,

我怕找不到人,到最後都要當鬼。鬼很孤單,因為大家都躲著它,看起來像是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cunia imperatrix mundi (Latin) = Money dominates

— John Wanamaker I know that half my advertising is a waste of money, I just don’t know which half.. —

— John Wanamaker I know that half my advertising is a waste of money, I just don’t know which half.. —

— John Wanamaker I know that half my advertising is a waste of money, I just don’t know which half.. —

• To the right of the Draw mode buttons you find push buttons through which you can access all the functions that you need to define and solve the PDE problem: define

Attitude determines state, the state decided to state of mind.. John:I’m planning to go camping next weekend with my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It is my pleasure to welcome our special guest Miss Linda Chu, the chairperson of the New Life Group, and all of you to our annual Cultural Festival. The Cultural Festival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