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吳聰敏

1992 年 3

從物價統計數字看來,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是在19458月日本 投降以後才發生的。 但是, 日治末期台灣銀行為了承購巨額的日本政 府公債所發行的貨幣, 在台灣早已經產生很大的物價上漲的壓力。 台 灣戰後的物價膨脹和歷史上其它惡性物價膨脹一樣, 是因為台灣銀行 無法抑制貨幣發行所引起。 但是,以往的研究限於資料不足,都未能仔 細檢討貨幣發行增加的過程及其原因。 為了彌補此一缺憾, 本文蒐集 戰後初期的財政金融資料, 詳細檢討貨幣發行增加的原因。 從日治末 期到1950年底,貨幣發行激增的原因除了政府的財政赤字之外,尚包括 台銀對公營企業之巨額貸款、 錯誤的匯率政策以及所謂的中央軍政機 關 「疏散匯款」。 不過,1949年起以貨幣融通財政赤字可以說是貨幣 發行增加的根本原因。 貨幣融通的壓力, 一直要到1950年下半年美國 恢復對國民政府的軍援及經援之後才獲得舒解。 台灣戰後的財政赤字 及惡性物價膨脹問題也自此才得到解決。

1 前言

本文所稱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是指1945年下半年到1950年底之間所發生的 嚴重物價膨脹。 從物價統計數字看來,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是在1945年8月日

本文是在作者訪問美國University of Chicago 時完成的。 作者感謝國科會及美國Fulbright Foundation的資助。University of Chicago所收藏的豐富的中日文資料,對於本研究助益甚大, 者也在此誌謝。 最後,謹以本文紀念華嚴教授以及她所樹立的典範。[2002.9.6:1與圖2與本文原 稿稍有不同。]

1

(2)

本投降以後才出現的。 但是,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政府發行巨額公債以融通其戰爭 經費,在日本本土及在台灣地區都產生很大的物價膨脹壓力。 因此要了解戰後的惡 性物價膨脹問題,我們也必須分析台灣在日治末期的經濟狀況。

早期完整討論戰後惡性物價膨脹始末的文獻並不多, 但是在學術性及一般性經 濟文獻中,則有一些針對當時物價膨脹問題的討論。 譬如,潘志奇(1949)綜合討論 1948年台灣的經濟情勢時, 對於物價膨脹問題也有所分析。 吳耀輝(1949) 則詳細 分析1948年下半年中央政府錯誤的匯率政策,及其對於貨幣發行及物價的影響。 林

(1952)對於19496月的幣制改革及黃金儲蓄存款辦法有深入分析。 Irvine and

Emery (1966) 討論19503月開辦的優利存款辦法對於抑制物價膨脹的效果。 在

金融資料方面,陳榮富(1953, 1958)所蒐集的金融史料,對於台灣戰後初期經濟情勢 的研究者而言相當便利。

1980年代以來,學者對於台灣早期經濟活動的研究興趣似有復燃之勢。 首先,

志奇(1980)是對於戰後物價膨脹的起因及結束,作完整描述分析的第一本著作。 劉

錦添、 蔡偉德 (1990) 除了描述物價膨脹過程之外, 尚對物價膨脹率及貨幣成長率 作因果關係檢定。 Quddus, Liu and Butler (1989) 也是分析貨幣與物價成長率的 因果關係。 Lin and Wu (1990)的討論重點是在物價膨脹與通貨發行的關係上面。

吳聰敏、高櫻芬(1991)主要是探討日治初期迄今貨幣與物價的長期關係,但他們也

分析1947年至1950年之間的物價膨脹率與貨幣成長率的因果關係。1Makinen and Woodword (1989)及Li and Wu (1990)的討論重點是在惡性物價膨脹如何結束。

以上的研究雖然各有重點,但都肯定台灣戰後的物價膨脹和歷史上其它惡性物 價膨脹一樣,是因為中央銀行無法抑制貨幣發行所引起。 台灣從日治初期到1961年 止,貨幣發行一直是由台灣銀行負責。 因此討論戰後惡性物價膨脹,我們首先要問 的問題是: 台灣銀行為何無法控制其貨幣發行量? 前述文獻所列舉的原因包括:台 銀對政府機關及國營企業之放款、 不當的匯率政策、 及中央政府機關撤遷台灣時匯 入巨額款項等。 可是,上述的研究除了約略描述各項因素外,多未作仔細分析。 其原 因並不難了解: 1945年前後相關的文獻資料實在太少。

但是,只有在對貨幣發行增加的原因作詳細分析之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台灣戰

1他們的分析發現物價膨脹率和M1成長率之間有雙向因果關係。Quddus, Liu and Butler (1989) 也有類似的結論,但他們使用的資料是通貨發行增加率及物價膨脹率的成長率。Lin and Wu (1989) 則發現通貨成長率與物價膨脹率之間並無顯著因果關係存在。 因果關係檢定假設各項時間數列的 結構在樣本期間未發生改變,吳聰敏、高櫻芬(1991)認為此一假設是否適用,值得懷疑。

(3)

後物價膨脹為何發生及如何結束;相關的統計分析結果也才能給予較完整的解釋。

因此,本文主要的工作是在了解1945年前後貨幣發行增加的過程,及其背後之根本 原因。 我們除了借助現有的研究成果之外,還將盡量利用新發掘的文獻資料以求深 入了解。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地區在同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 禮。 之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隨即成立並展開接收工作。 大部分的接收工作一直 要到1946年上半年才完成。 在完成交接之前, 各機構及企業單位仍由日本人經營, 但由行政長官公署人員監理。 由以下第二節的分析,我們發現日本投降之後到1945 年底之間的貨幣供給增加,主要是因為其時負責行政的台灣總督府的貨幣融通政策 所引起。

日本投降之初,國民政府原擬在台灣地區發行 「中央銀行台灣流通券」。 但是後 來計劃改變,台銀原發行之 「台灣銀行兌換券」 准予繼續流通,並於1946522日 起開始發行台幣,等值兌換台灣銀行兌換券。 其後,台幣發行日趨膨脹,物價膨脹的 問題也日益嚴重。1949年6月,省政府實施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替代台幣。 幣制改 革之後原來之台幣改稱為 「舊台幣」 以資區分。 本文第三節將探討舊台幣時期貨幣 發行膨脹的原因, 其中包括台銀對公營企業的放款, 錯誤的匯率政策, 及財政赤字 等。

1949年起, 貨幣發行激增的主要原因則是財政收支的巨額赤字。 19496月省 政府實施幣制改革。 幣制改革之後,物價及貨幣成長率都很快地緩和下來。 但是,從 統計資料上可以看出來,因為財政赤字問題並未解決, 台銀對政府機關的放款事實 上持續在成長。 在台銀對政府機構的放款增加時,貨幣供給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 主要是因為台銀採取各種辦法回收貨幣。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隨後恢復對中 華民國的軍事及經濟援助,台灣的財政收支逐漸得以達到平衡。 自此,貨幣發行增 加及物價膨脹的問題才真正解決。 本文第四節將討論幣制改革之後及美援初期的 貨幣發行情形。 惡性物價膨脹的發生是財政及貨幣政策的結果,在第五節的結論中, 我們將嘗試對於台灣戰後惡性物價膨脹期間的政策作一檢討。

2 日治末期到 1945 年底的貨幣供給

1945年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台北成立。11月1日起,行政長官公署財務 處接管前台灣總督府財務課,開始掌管台灣省財政會計事務。 從11月1日到1214

3

(4)

日之間,省財政預算係沿用原台灣總督府之1945年度預算。 1215日至翌年331 日間的預算,則由財務處按總督府之預算修正編列。 換言之,194510月底之前 台灣省的財政收支仍由日人負責。 為了討論方便起見,從日治末期到大約1945年底 之間的貨幣發行情況,我們一併在本節裡分析。

首先,我們在圖1中畫出1940年至1951年之間的貨幣發行額及躉售物價指數。 因 為各銀行的庫存現金及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的數字不完整, 圖1的貨幣供給數字係 採用台灣銀行的通貨發行額。 物價指數係台北市的躉售物價指數,以加權算術平均 計算。21最顯著的特徵是1945年至1949年之間,物價指數和貨幣供給亦步亦趨的 同向巨幅變動。 此外, 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貨幣供給在日治末期已出現上升的趨勢, 但是物價指數卻相對持平。 其中的原因是台灣總督府所實施的物價管制。 台灣總 督府在19378月公布實施 「暴利取締令」。 19389月公布 「物品販賣價格取締規 則」, 開始實施公定價格。 1939918日發布 「價格等統制令」, 宣布全面凍結物 價。3全面物價管制的結果,使得日治末期雖然貨幣供給顯著上升, 物價指數卻相對 維持平穩。

根據研究, 幾乎所有的惡性物價膨脹都是因為財政赤字所引起。 在稅收嚴重不 足的情況下, 政府發行大量貨幣融通其支出, 以致引起物價上漲。 但是, 對財政收 支資料加以分析之後, 我們發現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的實質支出增加尚稱溫和, 財 政收支事實上並未出現赤字。 以1937年的物價為基期, 1941年度(自該年41日起 至翌年331日止) 的實質政府支出為台幣208,333.1百萬圓,占當年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17.1%1942年度實質政府支出為台幣255,920.1百萬圓,GDP19.9%。 1943年度支出為321,430.7百萬圓,GDP25.6%,到了1944年度,實質支出增加 為349,895.1百萬圓,占GDP的28.8%。4

2台灣銀行在日治時期曾長期估算台北市躉售物價指數。 早期使用的估算方法為簡單算術平均, 1939年起,改用加權算術平均計算。 戰後初期台銀有以加權幾何平均法計算之物價指數,但計算細 節不明,而且作者只能找到1948年以後的數字。(見 《台灣金融年報》, 1950,6; 1952,142)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自19461月起開始發表物價統計, 但卻是以簡單幾何平均方法計算。 而且,

「有關當局」 顯然無法忍受和官方不同的物價指數統計,蘇震(1953)一文的第三、 四節有關台灣戰後 物價指數之比較檢討,即無法刊出。 吳聰敏、 高櫻芬(1991)1907年至1958年之間的物價指數以加 權算術平均法重新整理。 本文的物價指數及貨幣發行額主要根據該文,請參見附錄1之說明。

3有關日治末期之物價管制,請見蘇震、 葉子謀(1958)及 《台灣統治概要》(1945)。 本文所引用的 物價指數統計,主要是根據公定或經核准之協定價格計算。 根據蘇震、 葉子謀(1958) (211)之說明,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處編製之日治末期的物價指數,一部分係參酌黑市價格。

4政府支出的資料來源為《台灣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946);國內生產毛額及平減指數取自吳聰

(1991)。 日治時期政府收支統計係採取 「統收統支法」,公營企業的支出全部列入政府支出中,

(5)

1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貨幣發行淨額 躉售物價指數

1:躉售物價指數與貨幣發行額

通貨發行淨額單位為台幣百萬元;躉售物價指數基期為1937年, 指數等於100。 資料來源:吳聰敏.高櫻芬(1991)

5

(6)

日治時期台灣的國防支出是由日本政府負擔, 因此台灣總督府的財政收支數字 中並沒有國防支出科目。 但是, 1937年度起總督府歲出預算中開始有 「撥付日本軍 事費」 一項。1937年度,該項支出占該年度總支出的7.1%。 到了1944年度,此項支出 所占的比率上升為30.8%。5因此,實質上1937年起台灣已開始負擔國防支出。 但是, 因為前此各年累積了龐大的歲計剩餘, 再加上總督府提高租稅及強迫儲蓄的政策, 雖然政府支出占GDP的比率不斷上升,但一直到1944年度為止台灣總督府的租稅 及各項收入(不含發行公債收入)都高於支出,不曾出現財政赤字。

既然財政收支並未出現赤字,那麼日治末期貨幣供給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呢? 表 1列出1940年底至1946518日台灣銀行交接前夕止, 台灣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 1940年到1945年之間, 「放款」、 「有價証券」 及 「各部往來」

是數額增加較快速的資產科目。 其中,有價証券項下的國債(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1940年底的134.9百萬圓,一路增加到19457月底的565.0百萬圓。 在同一期間, 貨幣發行增加了1007.4百萬圓。 因此,國債增加占貨幣發行增加的45.5%,放款增加

(423.1百萬圓) 則占42.0%。 在正常的經濟成長下, 銀行放款的增加是必然的現象。

因此,台灣銀行快速累積日本政府公債, 可以說是此一時期貨幣發行激增的主要原 因。

日本於1937年發動戰爭之後, 不得不發行公債以籌措戰費。 1936年度, 發行公 債收入及借入款占當年度日本政府全部收入的25.7%, 1941年度, 此一比率上升為 59.2%, 1944年度又再升為78.6%,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度,則略降為72.6%6 在台灣地區,日本政府所發行的公債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金融機構承購, 其中台灣 銀行所購入者尤多。7 1899年制訂的 「台灣銀行法」 規定,台灣銀行券之發行除了以 黃金為準備外, 還可以政府發行之紙幣、 証券或其他確實証券為保証準備。8 因此, 台銀所購入之日本國債絕大部分係充當貨幣發行的保証準備。 對台灣而言,發行貨 幣以購買日本政府公債,毫無疑問正是 「貨幣融通」 的典型例子。

入也是同樣方法計算。

5有關日治時期台灣地區政府財政收支之討論,參見黃通、 張宗漢、 李昌槿(1978)

6見 《台灣銀行史》(1964),566。 有關以公債融通戰時國防支出之研究,請見Barro (1990)

7見吳永福(1947),56-69,及黃通、 張宗漢、 李昌槿(1987),84-89 1937年時台灣各金融機 構保有日本國債總額為108百萬餘元, 19459月底則達1,111百萬餘元。 根據吳聰敏(1991)的估計, 1945年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為3912.87百萬圓。 因此,金融機構額保有之國債總額為GDP28.4%

8有關日治時期台灣之幣制及金融機構之演變,參見吳耀輝(1959)

(7)

1, 19457月至8月之間,有價証券及國債的數額頓然減少,「各部往來」 的 數額則顯著上升。 「各部往來」 中的數字,主要是表現台銀省內總行及省外各分行的 財務往來。1945813,台銀將省內總行之証券645.99百萬圓,悉數運往東京分 行。9 8月底有價証券的餘額因而從7月底的592.9百萬圓銳減為8.7百萬圓,各部往 來的數額則由7月底的397.2百萬圓激增為1386.1百萬元。 因此, 要了解1945年8月 以後台銀對日本政府之債權,我們必須把 「各部往來」 中部分數字計入。10

9見吳永福(1947),58

10《台灣金融經濟資料蒐錄附錄統計表》(1946) 43, 載有1945年底台灣銀行對於日本之債權 (3,038.3百萬圓)及各部往來餘額(2,020.1百萬元)。 後項數字和表1的 「各部往來」 數字頗為一致。

遺憾的是,細節數字不明。

7

(8)

1:台灣銀行資產負債表: 1940.12–1946.5.18

1940.12 1941.12 1942.12 1943.12 1944.12 1945.3 1945.7 1945.8 1945.9 1945.10 1945.12 1946.5.18

資產 431.3 513.4 591.9 706.9 1213.0 1461.9 1695.0 2206.7 2990.2 3497.9 3794.9 5481.7

放款 226.3 259.5 296.0 376.4 549.7 647.4 649.4 762.0 869.5 1055.0 1477.2 1501.8

有價証券 137.2 173.6 209.8 262.8 475.9 512.3 592.9 8.7 10.5 16.8 18.4 18.4

國債 134.9 170.0 182.6 238.2 448.3 484.4 565.0 2.5 4.3 10.5 0.0 12.2

所有物 6.7 6.8 7.9 8.2 9.1 9.2 9.2 9.2 9.0 9.0 9.2 11.6

各部往來 0.0 0.0 0.0 0.0 132.8 253.4 397.2 1386.1 2038.4 2043.3 2054.0 1981.9

其他資產 61.1 73.5 78.2 59.5 45.5 39.6 46.3 40.7 62.8 373.8 236.1 1968.0

負債 431.3 513.4 591.9 706.9 1213.0 1461.9 1695.0 2206.7 2990.2 3497.9 3794.9 5481.7

發行鈔券 199.7 252.8 289.3 415.6 796.1 1021.0 1207.1 1651.7 2285.0 2897.9 2311.8 3341.3

存款 137.7 151.6 165.5 184.0 269.3 305.8 350.8 412.0 510.9 466.1 1386.3 1833.6

其他負債 93.9 109.0 137.1 107.3 147.6 135.1 137.1 143.0 194.3 133.9 96.8 306.8

說明:單位為台銀兌換券百萬圓。

資料來源: (1) 1940.12–1945.31946.5.18為 《台灣銀行史》(1964),85,854a,b(2) 1945.7–1945.10為 《台灣金融經 濟資料蒐錄附錄統計表》(1946),2-14。 其中, 19457月份之數字,台銀本店係5月底數字,高雄支店係4月底數字。(3)

1945.12為陳榮富(1953),59,但此一月份的數字和其也各月可能不一致。 請見底下有關放款額之說明。

「放款」 包括日本銀行借款、 放款、 貼現票據、 活期透支、 附息匯票、 打包墊款、 押匯票據等項。 但存放同業、 對省庫及日 本銀行墊款皆不包括在內。 比較 《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會議》(194812),56-57,之放款數字, 194512月之 放款數字可能已包括對公庫之墊款。 但無確切資料可資証實。 「國債」 係 「有價証券」 之一部分。194510月的 「其他資 產」 中,包含對日本銀行墊款291.4百萬圓。 1946518日同一科目中,包含對日本銀行墊款445.41百萬圓,及對台灣 省公庫墊款776.55百萬圓,合計1,221.96百萬圓。

8

(9)

表2:台灣銀行產業放款餘額表: 1941.12–1946.3

1941.12 1942.12 1943.9 1944.9 1945.3 1945.7 1945.8 1945.9 1945.10 1945.11 1946.3

總額 259.5 296.0 327.7 510.7 647.4 724.3 762.0 869.5 1055.0 1046.6 1434.6

礦業 6.2 4.0 4.0 3.0 17.2 19.3 20.8 19.9 20.9 3.3 2.6

製造業 102.5 141.2 172.6 317.1 339.8 371.4 367.1 344.9 288.4 281.4 530.6

糖業 60.8 71.3 90.0 155.4 148.5 169.2 163.0 164.3 113.7 109.0 311.6

農林業 19.7 19.0 18.2 19.1 27.2 26.8 26.4 23.4 22.6 21.6 20.3 水產業 8.1 2.2 2.5 10.0 12.1 12.1 12.8 12.8 13.2 13.2 18.2 交通業 1.4 1.4 3.7 2.1 2.6 2.6 2.5 2.1 2.1 1.8 8.4

商業 56.0 61.7 56.1 58.1 83.5 79.4 150.1 288.1 502.6 510.3 614.9

保險業 0.0 0.0 0.0 0.0 2.8 6.9 37.9 121.4 271.1 300.7 303.7

金融業 13.3 8.7 3.2 0.2 28.3 20.3 61.6 119.0 195.3 176.9 224.2

其他 65.6 66.5 70.6 101.3 165.0 212.7 182.3 178.3 205.2 215.0 239.6

說明:單位為台幣百萬圓。

資料來源: 1941.12–1946.3為 《台灣銀行史》(1964),864a,98;其餘各月為 《台灣金融經濟資 料蒐錄附錄統計表》(1946),32-40

以上放款數字不包括台銀對日本國庫及台灣省公庫之活期透支,請參見表1之資料說明。194512 月底放款總額為1,477.2百萬圓,見 《台灣金融史料》(1953),591946518日放款總額為1,501.8 百萬圓。 見 《台灣銀行史》(1964),862若根據 《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會議》(194812), 56–57, 194512月放款總額應為1,346百萬元,和上表相差約300百萬元。 差異原因不明。

9

(10)

其次,我們檢討放款餘額變動的情形。 表2列出194112月至19463月之間台 銀對各產業之放款餘額。 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2的數字並未包括對政府公庫之 放款。 19457月之前, 台銀主要放款對象為工業(製造業),其中製糖業尤為重要。

農業之外,製糖業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產業。 從1941年底到1945年3月之間,對製糖 業之放款占台銀全部放款額的25.7%。 但是, 1945年8月開始, 商業部門之放款比重 逐漸上升。 同年10月及11,台銀對商業部門的貸款餘額甚至超過工業部門。 對商 業部門的貸款中,保險業之比率在19458月以後變得尤其重要。 這反映在戰爭期 間,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增加,及保險公司營運所面臨的困境。11 因此, 至少到19458月底止,台銀對各產業之放款結構並未有太大的變動; 8月到12月之間,主要的 變動是對金融保險業的放款上升。

事實上,若以絕對數額之變化而論, 19458月到12月之間台銀放款結構最重要 的改變是對日本政府公庫的墊款上升,但是,此項墊款並未列入表2,而是計入在 表1的 「其他資產」 項下。 日本政府的國庫收支是由日本銀行代理;在台灣地區,則 由日銀委託台銀辦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後,政府部門依然有各項公務支 出,稅收則顯然陷入混亂狀態。 1945年9月底,日本政府在台銀仍有存款餘額8.6百 萬圓。 10月份起,存款變成赤字,公務支出反而必須由台灣銀行墊付。 10月底台銀 對日本國庫金的墊付餘額為291.4百萬圓; 11月底,台銀對日本國庫的墊付款餘額再 上升為408.7百萬圓; 12月底則為422.7百萬圓。12

綜合計算, 194510月份台銀對日本國庫墊款增加282.8百萬圓, 對工商業放款

增加185.5百萬圓,兩者合計為468.3百萬圓;貨幣發行則上升612.9百萬圓。 顯然,台 銀放款增加和貨幣發行增加有密切的關係。11月份,對國庫墊款再增加117.3百萬圓, 工商放款餘額略減8.4百萬圓,貨幣發行則反而下降262.6百萬圓。 貨幣發行減少主 要是因為行政長官公署在11月7日發布命令,規定日本銀行兌換券及台灣銀行背書 的日本銀行兌換券禁止流通, 並須於一個月之內存入各銀行特種定期存款帳戶。13 此一通貨回收政策使台銀的存款餘額在10月到12月之間增加920.2百萬圓。 也因

11根據 《台灣省統計要覽》,1(1946),57, 1945年台灣省的戰爭保險的保險費收入共計8.6 萬元,賠償金額則高達706.8百萬元。 另見黃秉心(1947),58-59

12見 《台灣銀行史》(1964),854a854b,85;1164,2表。 我們把台銀對公庫的墊付款 計入表1的 「其他資產」 科目下,因此該科目在10月底的數字明顯上升。 但是, 12月底 「其他資產」 餘

額只有236.1百萬圓,和正文所列舉數字(422.7百萬圓)顯然不一致,原因是此月份的資產負債數字

資料來源不同。 詳細情形,請見表1及表2之說明。

13台灣銀行背書之日本銀行券票面價值一千圓,係日本投降之後才發行的。19458月至10月之 ,總共發行1222.4百萬圓,占同一期間貨幣發行增加額的81.7%見吳永福(1947),附表三,94

(11)

,雖然台銀對日本國庫墊款上升,貨幣供給卻反而下降。 12月底的通貨發行又較

11月底減少323.5百萬圓。 這兩個月是戰後惡性物價膨脹時期,貨幣發行反而減少的

惟一一段期間。

綜上所述,日治末期到1945年11月底,通貨發行增加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 (1) 1940年到1945年8月之間,台銀購入巨額的日本政府公債; (2) 1945年8月至11月之 間,台銀對日本國庫提供巨額墊款; 及(3)台銀對於各項產業之放款持續增加。 其 中,前兩項原因是財政赤字所造成的。 由以下各節的分析,我們也將發現戰後的惡 性物價膨脹,特別是1948年以後,財政赤字所造成的貨幣融通是最根本的原因。

3 1946 年至 1949 年之間的貨幣供給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務處接掌省財政大權之後, 台銀對日本國庫的墊款越來越 少。 1945年12月至次年518日台銀正式交接為止,台銀對日本國庫墊款一共只再 增加36.7百萬圓。 遺憾的是, 這並不表示台灣的財政收支已經平衡, 相反的, 真正 困難的局面才剛剛開始;財政收支不足的問題轉而表現在台銀對於省庫的墊款上。

不過,戰後貨幣供給增加的原因除了預算赤字之外, 還包括台銀對於公營企業放款 增加,匯率政策錯誤,以及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時所匯入之巨額匯款等。 本節將就 1946年至1949年之間貨幣供給增加的情況作一檢討, 貨幣改革之後的情況則留待 下一節。

3.1 1946年

表1資產部門的 「其他科目」,在1946年5月18日台銀交接前夕餘額為1968.0百萬圓, 其中除了台銀對日本國庫墊款445.4百萬圓之外, 還包括對省公庫墊款776.6百萬 圓。 根據下文表4所列,到了5月底台銀放款餘額為2084.7百萬元,其中公庫透支劇

升為1308.7百萬元。 我們無法確定台銀對省公庫墊款是從什麼開始的。 不過,行政

長官公署是於194511月接掌省財政業務, 因此,台銀對省庫的墊款主要應該是發 生於11月以後。 假設上述的1308.7百萬圓是194511月初至翌年518日之間省庫 透支的數額。 根據表1及表2,台銀對工商企業的放款在同一期間共計增加446.8百 萬圓;貨幣發行額在此7個月之間則增加441.5百萬圓(附錄1)。 因此,在上述期間台 銀對省庫墊款是貨幣發行增加的主要原因,對企業放款則屬其次。

11

(12)

值得注意的是, 省公庫之所以向台銀大量墊借, 除了台灣省本身的財政收支無 法平衡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省政府必須墊款給當時中央政府的駐台機關。 我們找 不到1946年上半年各機關向省庫墊借之細節資料,但是在當年10月底,省庫墊借給 中央在台機關的餘額為台幣399.5百萬元;相對而言,對於省屬機關墊款餘額為221.1 百萬元。 同年年底,省庫對中央機關墊款餘額為403.5百萬元,對省屬機關墊款餘額 為210.1百萬元。 1947115, 省政府對中央駐台機關之墊款餘額上升為545.9 百萬元, 對省屬機關之墊款則略降為176.6百萬元。14 平均而言, 對中央駐台機關之 墊款為省庫全部墊款的68.9%1946年以後中央政府加諸於省財政的負擔, 一直是 台幣發行的一項沉重壓力。 從下一節的討論中我們發現, 1949年起貨幣發行增加的 根本原因是台灣省負擔的中央軍政經費逐漸加重。 因此, 1946年省庫對中央駐台機 關墊款不過是一個開端。

我們還可以試著從財政預算中了解台銀對省庫墊款的情形。 如前所述, 1945年 11月1日到12月14日之間,台灣省財政預算係沿用原台灣總督府之預算。12月15日 至翌年3月31日止,仍以總督府之預算為基準但加以修正。 台灣總督府原編之1945 年度預算,歲入歲出各為828,992百萬圓。 根據行政長官公署統計,截至1945年12月 14日之決算,歲入為493.640百萬圓,歲出為406.3百萬圓。 而從1215日至翌年3月 31日之間,根據台灣銀行代理省庫報告,歲入為222.4百萬圓,歲出為290.7百萬圓。15 若將以上數字加總,截至1945331日為止的1945會計年度,實際歲入為716.0百 萬圓,歲出為697.0百萬圓,盈餘19.0百萬圓。

既然財政收支有盈餘,為什麼省庫對台銀還有巨額借入款? 原因是省政府的財 政統計數字並未真實地反映各年財政收支的情形。 財政統計中常把計劃應收但實 際尚未得到的收入, 計入當期的財政收入中。 舉例言之, 根據1953年版的 《台灣省 財政統計》, 1946年度(1946年4月1日至12月底止)台灣省的財政賒借收入為1255.3

百萬元, 1947年度開始至1952年度則每年皆有盈餘。 但是,《台灣省行政紀要》(1946

年度) (頁200)則記載, 1946年度行政長官公署總會計的短期借款為2000.0百萬元, 核准債款為377.7百萬元。 換句話說,省庫對台銀的實際借款為財政統計上所列賒借 數字的1.89倍。 以上的例子說明,只有從台銀的資產負債表中我才能了解財政收支 的真實狀況。

14見 《台灣省統計要覽》, 2(1946),88; 3(1946),132; 及 《台灣省政府施政報告》

(19476),31-32, 270

15見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19465),83

(13)

3:台灣銀行資產負債表: 1945.12–1950.12

1945.12 1946.5 1946.6 1946.12 1947.6 1947.12 1948.6 1948.12 1949.3 1949.5 1949.6 1949.12 1950.6 1950.12

資產 3794.9 5481.7 6128.4 12430.2 27243.3 60472.0 128255.0 796673.8 n.a. n.a. 385.8 954.3 2101.8 2065.0

放款 1477.2 2723.8 2181.1 5544.0 12452.6 30569.3 66605.1 199531.0 695185.8 1874428.0 70.8 419.1 930.9 828.3

對政府機構 n.a. n.a. n.a. n.a. 3575.4 7443.3 14254.4 64695.0 254516.6 1106311.0 28.2 259.7 487.9 348.6

存放同業 4.3 2.8 172.7 244.5 1405.6 2617.0 3120.8 153225.8 100917.2 108782.9 28.2 33.9 141.9 135.4

各部往來 2054.0 1981.9 0.0 934.9 4268.0 9145.9 9943.2 21483.0 n.a. n.a. 18.5 84.9 91.8 71.9

發行準備 7.5 5029.2 7607.0 14489.5 33106.1 139397.1 n.a. n.a. 31.8 197.6 205.5 282.1

其他資產 259.4 773.2 3767.1 677.6 1510.1 3650.3 15479.8 283036.9 n.a. n.a. 236.5 218.8 731.7 747.3

負債 3794.9 5481.7 6128.4 12430.2 27243.3 60472.0 128255.0 796673.8 n.a. n.a. 385.6 954.3 2101.8 2065.0

鈔券發行 2311.8 3341.3 3466.1 5330.6 10250.8 17133.2 35749.8 142040.8 267606.2 509351.7 31.9 197.6 205.5 297.9

定額本票 78676.1 200799.9 952901.9 24.6

存款 1386.3 1833.3 1416.0 3627.8 4799.0 9362.9 32973.3 296112.5 n.a. n.a. 69.5 155.2 410.1 758.9

抵繳存款準備 0.0 0.0 7607.0 10089.5 26578.1 47782.5 n.a. n.a. 220.0 252.0 233.8 73.6

其他負債 96.8 307.1 1246.3 3471.8 4586.5 23886.4 32953.8 310738.0 n.a. n.a. 64.2 349.5 1252.4 934.6

說明:資料調整方法請見附錄3代表無此項科目, n.a.代表無資料。 19495月以前,單位為舊台幣百萬元, 6月以後 為新台幣百萬元。19465月為該月18日之數字。

資料來源: 1946.5.18為 《台灣銀行史》(1964),85,854a,b。 其他為陳榮富(1953),59-60 19493月及5,

《台灣銀行季刊》, 3:2,207194512月及1946518日之 「放款」 科目之內容,見表1之說明。19466月以後,「放 款」 包括原始資料來源中之 「活期放款及透支」、 「定期放款」、 「打包放款」、 「貼現及押匯」、 「購料放款」 及 「買匯」。 「存放 同業」 為原始資料中之 「存放同業」 及 「重貼現、 同業押透及同業押款」。 19466月以後的放款數字不包括所謂的 「舊 帳」。若包括舊帳, 19466月放款額為3717百萬元, 194612月為7077百萬元,見表4。 根據 《台灣年鑑》(1952),11,

24,之說明, 19516月開始,放款數字中不再包括公庫透支、 出口押匯及買匯三項。 因此,陳榮富(1953)的原始資料

,對政府機構之放款於該月即大幅下降。 因為資料前後不一致,本表只列出195012月以前之數字。 根據 《台灣金融

年報, 1952年版》 之說明, 19496月以後之數字曾經有過修正調整,因此和本表數字不完全相同。 但經過比較之後,

現差異不大,而且 《台灣金融年報》(1952年版)上對政府放款之數字, 195012月開始科目內容似已經改變。 因此,上表 完全根據陳榮富(1953)之數字。

13

(14)

4:台灣銀行放款餘額: 1946.5–1946.12

期別 總額 定期放款 活期放款 公庫透支 買匯 貼現 存放同業 同業透支

1946.5 2084.7 18.4 75.1 1308.7 0.0 551.0 64.8 66.7

7 3384.9 36.9 95.9 1820.1 50.0 912.9 406.6 62.6

10 4795.0 34.7 105.3 2000.0 36.1 2144.9 448.9 25.0

12 5751.4 221.4 186.9 2000.0 45.1 3056.5 237.8 3.7

說明:單位為舊台幣百萬圓,資料來源為 《台灣銀行季刊》, 1:2,115

根據 《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194812),56–57,上列放款數字並未包括 舊帳。 若計入舊帳則19466月放款總額為3,717百萬元,同年12月底為7,077百萬元。12 月底的放款餘額和表3略有不同,原因不明。

3列出194512月至195012月之間台銀的資產負債表。 原始資料來源中有 部分不一致之處必須加以修正或調整,詳細情形請見附錄3。 由表3可以看出, 1946 年下半年放款增加仍然是貨幣發行增加的主要原因。 台銀的放款餘額(不含存放同 業)6月到12月之間,共計增加3362.9百萬元,占同一期間貨幣發行增加額(1864.5 百萬元)180.4%。 但是,和上半年不同的是放款結構已有所改變。 表4列出1946年 5月至12月間科目別的放款額。5月底時,公庫透支占台銀放款餘額的比率為62.8%。 7月底,此比率降為53.8%, 12月底公庫透支為2000百萬元,占全部放款餘額的比率

再下降為27.6%。16 放款餘額持續增加,公庫透支所占比率卻下降,反映的是台銀對

生產事業放款的上升。 表4中,台銀的貼現從5月底的551.0百萬元,增加為12月底的

3056.5百萬元。 這是此一時期放款增加的主要因素。

值得強調的是,戰後初期各銀行的放款中以台銀的貸放數額最大,而台銀的放款 對象則主要是政府機關及公營企業,民營企業非常少。 雖然我們找不到1946年的數 字,1947年底台銀的全部放款中,民營企業只占0.64%, 1948年底為1.35%, 1949年

底為8.09%17 因此, 更精確的說法是, 1946年下半年貨幣發行增加的主要原因,

由上半年的對公庫透支逐漸轉變為對公營企業的巨額放款。 台銀對公營企業的放 款中,又以對台糖公司的放款為最主要。 由上一節的表2,我們發現日治時期台銀對 企業的放款,一向是以製糖業為主。 日治時期台灣的製糖業都是由民間經營,國民

16除了公庫透支之外,台銀還有對政府機構之長短期放款。 我們找不到1946年台銀對政府機構之 放款數字,但由下文表5可知, 19471月台銀對機關團體之放款餘額為2427.2百萬元,其中長短期 放款數額為427.2百萬元,其餘的2000百萬元為公庫透支,其數額和194612月底相同。

17見 《台灣銀行三十年史》(1976),112。 此項資料來源中之全部放款餘額和表3數字稍有不同。

若根據吳耀輝(1949)11所列, 19486月底台銀全部放款餘額中民營企業占3.0%,同年12月底比 率為4.0%

(15)

政府接收之後,則全部合併成國省合營的台灣糖業公司。 台糖在交接監理時期(迄 1946年3月底止) 對台銀之貸款餘額已達307百萬餘元, 占台銀全部放款的21.4%。 到1946年底,台糖之借款更高達2,000百萬餘元,占台銀全部放款的34.8%, 和台銀 對省庫的透支餘額相當。18

綜合以上所述, 1946年上半年台銀的貨幣發行增加, 主要是因為對省庫及對機 關團體的貸款;其次為對公營企業的放款。 而省庫之所以必須向台銀大筆借款,原 因之一是它本身又必須墊付中央駐台機關的支出。1946年下半年,台銀對省庫的墊 借繼續增加,但其速度不若對公營企業放款的增加。 因此,對公營企業的放款逐漸 變成是貨幣發行增加的主要因素。 以上的變動事實上正反映客觀環境的變化。1946 年上半年時,大部分的公營企業正忙著交接,營運尚未步入正軌,對資金的需求也尚 未出現。 到了下半年,大部分的接收工作已經完成,企業的營運恢復正常,對資金的 需求乃急速上升。

3.2 1947年

1947年上半年,台銀的放款餘額增加6908.6百萬元,占貨幣發行增加額 (4920.2百 萬元)的140.4%。 表5列出1947年1月至19515月台銀對象別放款表。 19471月 台銀對機關團體之放款占放款總額的33.2%, 對生產事業、 商業及公用及交通事業 之放款則占61.9%。 到了同年6, 機關團體所占比率下降為25.8%, 生產事業等之

比率則為62.3%,另外貸放同業之比率為10.3%19以上的數字應可和資產負債表對

照比較。 但是如附錄3所述, 1946年至1947年之間部分會計科目處理方式發生改變, 因此1947年的數字無法和前一年比較。 不過由對象別放款增加對貨幣發行增加的 比率,我們可以了解1947年上半年貨幣發行的增加, 主要原因仍然為台銀對公營企 業放款增加,對機關團體的放款增加較為次要。 此一型態和1946年下半年相同。

1947年下半年的情勢仍然是上半年的延續,貨幣發行增加6882.4百萬元,放款增

加則高達18116.7百萬元,是貨幣發行增加額的263.2%。貨幣發行增加之所以遠低於

放款增加,原因之一是表3的 「其他負債」 科目由4586.5百萬元大幅上升為23886.4 百萬元。 根據陳榮富 (1953)的說明,台銀在此期間各項負債增加較為顯著的是: (1)

18見張季熙(1958),100。 上列19463月的數字和表2稍有差異。

19如後文所述,1948年下半年,貸放同業主要是指對中央銀行及中國銀行的放款。 但此處的貸 放對象不明。

15

(16)

「轉貼現及借入款」 由176.5百萬元劇增為10224.4百萬元;20(2)「匯款」 由1314.7 百萬元增加為7198.2百萬元。 除此之外,台銀的存款餘額也由4799.0百萬元,增加 幾近一倍成為9362.9百萬元。 存款增加的原因部分或許和省政府的金融政策有關。

省政府於1947年9月宣布各省屬機關 (包括各省營事業機關) 存款, 應存入台灣銀 行,不得存入其他銀行。

在1947年12月台銀對政府構機之放款比率略降為24.3%。 對公營生產事業、 商 業及公用及交通事業之放款比率則上升為66.7%,其中對台糖公司之放款仍為最主 要者。 根據張季熙(1958),100,所提供的數字,1947年底台糖的台幣負債己達 8500百萬元。 假設台糖的主要借款來源為台灣銀行,上述貸款占台銀對全部生產事 業放款餘額的比率為54.6%。 相對而言,由表2所列的日治時期資料,除了19439 月底及1944年日9月之外,台銀對製糖業的放款向未超過全部放款餘額的25%。這 兩者之間的差異一方面是因為公營企業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則是國民政府對於資源 分配強力干預的結果。 在底下第五節裡,我們會有進一步的討論。

3.3 1948年

1948年上半年的金融情勢依然是前一年的延續,但8月中旬開始則出現前所未有的 變化。 19486月台銀的放款餘額及貨幣發行額,大約都是上1947年底的兩倍。 放 款餘額的增加占貨幣發行增加額的193.6%, 對機關團體的放款占放款總額的比率

再下降為20.4%,對生產事業、 商業及公用及交通事業之放款比率則上升為73.8%

台銀的存款餘額在此一時期則由1947年底的9362.9百萬元, 增加為19486月的

32973.3百萬元。 這是貨幣發行增加顯著低於放款增加的部分原因。 各項存款中,

以 「公務機關存款」 增額最多,19486月時餘額達17401.7百萬元。 如上所述,省 政府在1947年9月曾命令省屬各機關及企業單位之存款全部存入台灣銀行。 在放 款無法抑制的情況之下, 省政府顯然希望藉由回收通貨或增加存款以減輕貨幣發 行的壓力。 戰後初期,貨幣回收政策一直是反物價膨脹的主要工具。1945年11月,台 銀回收日本銀行兌換券的政策是一個例子。 此種政策的長期效果如何?我們將在底 下進行分析。

201947108,台銀向中央銀行借得法幣2000億圓作為台幣匯兌基金。1017,省政府宣 布中央銀行商准撥借台銀法幣5500億圓,其中500億係撥還過去借款。 見 「台灣經濟日誌」,《台灣 銀行季刊》, 1:4,177。 以上法幣借款按當時台幣對法幣匯率1:72計算,折合台幣9722.2百萬元。 此 ,央行尚撥給台省外匯美元950萬元以購買化學肥料。 若按19471017日台銀買進美元匯率

(1:758)計算,上述外匯折合台幣7201百萬元。 以上兩筆借款合計新台幣16923.2百萬元。

數據

表 1: 台灣銀行資產負債表 : 1940.12–1946.5.18 1940.12 1941.12 1942.12 1943.12 1944.12 1945.3 1945.7 1945.8 1945.9 1945.10 1945.12 1946.5.18 資產 431.3 513.4 591.9 706.9 1213.0 1461.9 1695.0 2206.7 2990.2 3497.9 3794.9 5481.7 放款 226.3 259.5 296.0 376.4 549.7 647.4 649.4
表 2: 台灣銀行產業放款餘額表 : 1941.12–1946.3 1941.12 1942.12 1943.9 1944.9 1945.3 1945.7 1945.8 1945.9 1945.10 1945.11 1946.3 總額 259.5 296.0 327.7 510.7 647.4 724.3 762.0 869.5 1055.0 1046.6 1434.6 礦業 6.2 4.0 4.0 3.0 17.2 19.3 20.8 19.9 20.9 3.3 2.6 製造業 102.5 141.2 1
表 3: 台灣銀行資產負債表 : 1945.12–1950.12
表 4: 台灣銀行放款餘額 : 1946.5–1946.12 期別 總額 定期放款 活期放款 公庫透支 買匯 貼現 存放同業 同業透支 1946.5 2084.7 18.4 75.1 1308.7 0.0 551.0 64.8 66.7 7 3384.9 36.9 95.9 1820.1 50.0 912.9 406.6 62.6 10 4795.0 34.7 105.3 2000.0 36.1 2144.9 448.9 25.0 12 5751.4 221.4 186.9 2000.0 45.1 3056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erkeley: Pub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o is this

For example, as a user of deep learning, you probably need to roughly know how it worksX. Otherwise you might now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and what kinds of results you

18.4 通貨膨脹與失業 :菲力浦曲線.

By contrast to the often heavily edited and revised printed Chán scriptures of the Sòng period (many of them eventually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official Buddhist canon

最新的權威性的美國市調公司─鮑爾市場研究公司 J.D.Power. 1)

造成整體的民生物價提高,美國勞工部 11 日公布,美國 3 月的消費物價較 2021 年同時間漲 8.5%,漲幅創下 1981 年

[r]

and Jorgensen, P.l.,(2000), “Fair Valuation of Life Insurance Liabilities: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Guarantees, Surrender Options, and Bonus Policies”, Insurance: Mathema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