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 7 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2.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 7 月)"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程主題:台灣社會史 授課班級:歷史二 授課老師:許毓良

進度:下學期(十九至二十世紀台灣社會)

週次 日期 進 度 第一週 2 月 19 日 清代商業專題(一):港口與航線 第二週 2 月 26 日 清代商業專題(二):郊商 第三週 3 月 5 日 清代開港專題(一):海關與領事 第四週 3 月 12 日 清代開港專題(二):洋行與買辦 第五週 3 月 19 日 清代建省專題(一):官商的出現

第六週 3 月 26 日 清代建省專題(二):「官府」力量進入全島 第七週 4 月 2 日 十七至十九世紀台灣社會變遷的總結

第八週 4 月 9 日 日治台灣史(1895-1945)概論─殖民統治與現代化 第九週 4 月 16 日 期中考

第十週 4 月 23 日 日治台灣的產業(一):糖業與農業

第十一週 4 月 30 日 日治台灣的產業(二):電力事業與軍需工業 第十二週 5 月 7 日 日治台灣的交通:鐵路與航運

第十三週 5 月 14 日 日治台灣的教育:小學、中學、大學 第十四週 5 月 21 日 日治台灣的文學

第十五週 5 月 28 日 端午節放假 第十六週 6 月 4 日 期末考

第十七週 6 月 11 日 戰後初期的國語政策 第十八週 6 月 18 日 戰後初期的台灣史研究

(2)

日期:2 月 19 日 (第一週)

進度:清代商業專題(一):港口與航線 本週討論課題:對渡政策與米穀輸出

參考書目:

1.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年 12 月)。

2.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 7 月)。

3.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6 月)。

4.王顯榮,〈大安港史話〉,《臺灣文獻》,第 29 卷第 1 期,1978 年 3 月。

5.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年)。

6.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2002 年)。

7.﹝清﹞周 凱,《廈門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九五種,1961 年 10 月。

8.﹝清﹞林 豪,《澎湖廳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六四種,1963 年 6 月。

9.﹝日治﹞佚 名,《安平縣雜記》,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五二種,1959 年 8 月。

(3)

日期:2 月 26 日 (第二週) 進度:清代商業專題(二):郊商 本週討論課題:臺灣港市的興起

參考書目:

1.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1996 年 12 月)。

2.林慶元主編,《福建近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年 4 月)。

3.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9 年 3 月初版二刷)。

4.許丕宗,《鹿港市街空間之研究》,東海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建 築設計組碩士論文,1982 年 6 月。

5.施懿芳,《從郊行的興衰看鹿港的社經變遷 1861-1943》,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6 月。

6.張君豪,《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年 6 月。

7.邱志仁,《從「海賊窟」到「小上海」:布袋沿海地區經濟活動之變遷(約 1560- 1950)》,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8.陳鴻獻,《台灣光復前鹽水的開發與社會發展》,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 年 6 月。

9.楊秀蘭,《清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的經濟與社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4)

日期:3 月 5 日 (第三週)

進度:清代開港專題(一):海關與領事 本週討論課題:西方勢力重新來到臺灣

參考書目:

1.陳在正,《台灣海疆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年 3 月)。

2.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標準書局,1985 年 5 月)。

3.劉克襄策劃,《探險家在臺灣》(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年 6 月二 版)。

4.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 1871~74 年台灣事件》(臺北:金禾出版社,

1994 年 6 月二刷)。

5.周宗賢,〈淡水與淡水砲台〉,《臺灣文獻》,第 41 卷第 1 期,1990 年 3 月。

6.﹝英﹞必麒麟(W.A. Pickering)著,吳明遠譯,《老臺灣(Pioneering in Formosa)》(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年 1 月)。

7.﹝美﹞李仙德(C.W. Le Gendre),《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銀行文獻叢刊 第四六種,1959 年 8 月。

8.胡 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8 月)。

9.﹝美﹞馬 士(Hosea Ballou Morse, 1855~1934)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 關係史‧第二卷1861~1893 年屈從時期(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f the Chinese Empire: Volume II)》(上海:上海書店出板社,2000 年 9 月)。

10.﹝法﹞E.Garnot 著,黎烈文譯,《法軍侵臺始末(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 10 月)。

11.﹝美﹞陶 德(John Dodd)著,陳政三譯,《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 戰爭(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臺北:原民文化事業,2002 年 7 月)。

(5)

日期:3 月 12 日 (第四週)

進度:清代開港專題(二):洋行與買辦 本週討論課題:茶、糖、樟腦三大貿易商品

參考書目:

1.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2001 年 11 月四刷)。

2.﹝法﹞C.Imbault-Huart 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3 月)。

3.﹝加﹞馬偕(G. L. Mackay)著,周學譜譯,《臺灣六記(From Far Formosa)》(臺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 1 月)。

4.﹝美﹞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72 年 4 月)。

5.﹝法﹞白尚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臺北 南天書局,1999 年 6 月)。

6.﹝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1963 年 8 月。

7.﹝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三○種,1958 年 11 月。

8.﹝清﹞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五一種,1960 年 4 月。

9.﹝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八八種,1960 年 10 月 1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臺灣洋務史料》,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七八 種,1968 年 6 月。

(6)

日期:3 月 19 日 (第五週)

進度:清代建省專題(一):官商的出現 本週討論課題: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

參考書目:

1.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 1729~1864》(台北:自立 晚報出版社,1987 年)。

2.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 1861~1865》(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年)。

3.麥斯基爾(Johanna M. Meskill)著,王淑琤譯,《霧峰林家─台灣拓荒之家(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台北:文鏡文 化事業,1986 年)。

4.林瑞騰,《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林剛愍公列傳》,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室。

5.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謝亮生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年)。

6.莊吉發,《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9 年)。

7.劉妮玲,《台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台北:久大出版社,1989 年)。

8.連慧珠,〈紅旗白旗反:轉型期的社會衝突〉,《台灣文獻》,第 55 卷第 4 期 2004 年 12 月。

9.郭伶芬,〈清代台灣中部望族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的觀察〉,《台灣人 文生態研究》,第4 卷第 1 期,2002 年 1 月。

10.羅士傑,〈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 心〉,《台灣史蹟》,第38 期,2001 年 6 月。

11.黃富三,〈清季台灣外患、新政與霧峰林家─林家之際遇與紳權性格之轉變〉

《故宮學術季刊》,第19 卷第 1 期,2001 年 8 月。

(7)

日期:3 月 26 日 (第六週)

進度:清代建省專題(二):「官府」力量進入全島 本週討論課題:開山撫番政策的推行

參考書目:

1.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七種,1958 年 9 月。

2.胡 傳,《臺東州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八一種,1960 年 5 月。

3.屠繼善,《恆春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七五種,1960 年 5 月。

4.諸 家,《新竹縣志初稿》,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六一種,1959 年 11 月。

5.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七三種,1960 年 8 月。

6.蔣師轍,《臺灣通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三○種,1962 年 5 月。

7.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 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8.張振岳,《後山西拉雅人物誌》(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 5 月)。

9.鄭安晞,《臺灣最後祕境─清代關門古道》(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 年 10 月)。

10.黃富三,〈從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看清廷、地方官、士紳的互動〉,《中華民國 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抽印本)》(臺北:國史館,2000 年 12 月)。

11.楊慶平,〈清末臺灣的「開山撫番」戰爭(1885~1895)〉,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6 月。

12.潘繼道,〈晚清「開山撫番」下後山奇萊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

《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2001 年 12 月 13-14 日。

13.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七一種,1960 年 3 月。

(8)

日期:4 月 2 日 (第七週)

進度:十七至十九世紀台灣社會變遷的總結

本週討論課題:從原住民的社會轉變為漢人的社會

參考書目:

1.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5 月初版三刷)。

2.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0 年 10 月初版三刷)。

3.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7 年 2 月初版二刷)。

4.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 年 11 月)。

5.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中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年 6 月)。

6.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下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年 6 月)。

7.伊能嘉矩,溫 吉編譯,《台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年 12 月)。

8.鈴木質原,《台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 11 月三刷)

(9)

日期:4 月 9 日 (第八週)

進度:日治台灣史(1895-1945)概論─殖民統治與現代化 本週討論課題: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法律的內地與外地

參考書目:

1.黃唯玲,《日治末期臺灣戰時法體制之研究:從戰時經濟統制邁向「準內地」》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2.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年)。

3.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8 年)。

4.張炎憲,〈國家建構與日治臺灣史研究〉,《國史館館刊刊》,第 43 期,2007 12 月。

5.王泰升,〈以台灣法制研究為志業的姉齒松平〉,《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89 期,2006 年 12 月。

6.吳宗仁、張雅靜,〈日治時期行政統治策略之後殖民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 刊》,第24 期,2005 年 12 月。

7.杜武志,〈臺灣光復六十週年─日治時期之回憶點滴(下)〉,《台北文獻》,直 字第153 號,2005 年 9 月。

8.杜武志,〈臺灣光復六十週年─日治時期之回憶點滴(上)〉,《台北文獻》,直 字第153 號,2005 年 9 月。

(10)

日期:4 月 23 日 (第十週)

進度:日治台灣的產業(一):糖業與農業 本週討論課題:米糖相剋

參考書目:

1.李力庸,《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 1902-1945》(臺北:稻香出版社,

2004 年)。

2.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台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3.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產業》(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 年)。

4.黃秀梅,《日治時期台灣糖業的產業結構分析─臺灣糖業合併的再探討》,國 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5.葉彥珣,《戰後與日治時期台灣原料甘蔗契約買收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 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6.郭祐慈,〈試論日治時期東台灣糖業發展的獨特性─從米糖相剋談起〉,《台灣 風物》,第55 卷第 2 期,2005 年 6 月。

(11)

授課老師:許毓良

日期:4 月 30 日 (第十一週)

進度:日治台灣的產業(二):電力事業與軍需工業 本週討論課題:二次大戰前後的台灣工業

參考書目:

1.高淑媛,《台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台灣工業與政策分析》,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年。

2.吳政憲,〈日治時期臺灣電力市場成長動力分析 1920-1938〉,《興大人文學 報》,第38 期,2007 年 3 月。

3.黃同弘,〈煙囪與槍砲─日治末期的台灣工業化〉,《經典雜誌》,第 83 號,

2005 年 6 月。

4.趙祐志,〈日治時期台灣官營會社與政黨輪替─以臺灣電力為例〉,《重高學 報》,第8 期,2005 年 6 月。

(12)

授課老師:許毓良

日期:5 月 7 日 (第十二週)

進度:日治台灣的交通:鐵路與航運 本週討論課題:經濟發展的幕後推手

參考書目:

1.彭慧媛,《日治前期「殖民台灣」的再現與擴張:以台灣勸業共進會(1916)為中 心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2.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 1910-1936》(臺北:台 灣古籍,2004 年)。

3.蔡龍保,〈國營初現─日治時期臺灣汽車運輸業發展的一個轉折〉,《國史館學 術集刊》,第16 期,2008 年 6 月。

4.林佳儀,〈日治時期臺灣的輕便軌道〉,《卦山史話》,第 1 期,2008 年 6 月。

5.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的推進─民力之徵用與台灣人之拒適〉,《國 史館學術集刊》,第15 期,2008 年 3 月。

6.游智勝,〈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客貨數分析〉,《高市文縣》,第 20 卷第4 期,2007 年 12 月。

7.王俊昌,〈日治時期基隆市的公共汽車業〉,《臺灣文獻別冊》,第 20 期,2007 3 月。

8.蔡昇璋,〈日治初期港口「郊商」與「特別輸出港」之設置〉,《臺灣文獻》,第 57 卷第 4 期,2006 年 12 月。

9.蔡龍保,〈日治初期台灣的道路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7 期,2006 年 3 月。

(13)

授課老師:許毓良

日期:5 月 14 日 (第十三週)

進度:日治台灣的教育:小學、中學、大學 本週討論課題:差別教育下的菁英培育

參考書目:

1.李光智,《「國定」課程之研究─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形成與發展(1895- 1945)》,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2.陳青松,《曠世奇才的石坂莊作 1870-1940─日治時期台灣社教文化的先驅》(基 隆:基隆市文化局,2006 年)。

3.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台灣古籍,2005 年)。

4.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療史》(臺北:稻香出版社,

2005 年)。

5.吳文星等編著,《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次‧

索引》(臺北:南天書局,2003 年)。

6.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0 年。

7.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目的、制度、背後支柱》,國立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8.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 會,1999 年)。

9.楊孟哲,《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年)。

10.林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年)。

(14)

授課老師:許毓良

日期:5 月 21 日 (第十四週) 進度:日治台灣的文學 本週討論課題:賴和

參考書目:

1.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1)》(台中:文听閣,2008 年)。

2.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2)》(台中:文听閣,2008 年)。

3.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3)》(台中:文听閣,2008 年)。

4.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4)》(台中:文听閣,2008 年)。

5.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5)》(台中:文听閣,2008 年)。

6.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6)》(台中:文听閣,2008 年)。

7.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7)》(台中:文听閣,2008 年)。

8.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8)》(台中:文听閣,2008 年)。

9.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9)》(台中:文听閣,2008 年)。

10.吳福助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10)》(台中:文听閣,2008 年)。

(15)

授課老師:許毓良

日期:6 月 11 日 (第十七週) 進度:戰後初期的國語政策

本週討論課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接收

參考書目:

1.林惠萱,〈台灣教育史─說國語的日子〉,《人本教育札記》,第 232 期,2008 10 月。

2.李奭學,〈我們如何當上「中國」人─評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 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文訊》,第 270 期,2008 年 4 月。

3.陳翠蓮,〈戰後初期台灣人的認同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第 4 期,2007 12 月。

4.周俊宇,〈戒嚴、解嚴與集體記憶─以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為中心〉,《臺灣文 獻》,第58 卷第 4 期,2007 年 12 月。

5.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1945-1950〉,《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0 期,2006 年 12 月。

6.瞿宛文,〈臺灣戰後經濟發展與民主運動〉,《台灣社會研究》,第 65 期,2007 3 月。

(16)

授課老師:許毓良

日期:6 月 18 日 (第十八週) 進度:戰後初期的台灣史研究

本週討論課題:許壽裳、周憲文、沈雲龍與臺灣

參考書目:

1. 吳密察,〈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第100 期,1994 年 8 月。

2.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臺灣史學史素描〉,《當代》,第224 期(復刊第 106 期),2006 年 4 月,頁 32-49

3. 周婉窈,〈「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史研究〉,《當代》,第188 期(復刊第 70 期),2003 年 4 月。

4. 黃英哲,〈戰後初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臺 灣 文學研究集刊》,第2 期,2006 年 11 月。

5.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之雜誌創刊熱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5 期,2007 年 9 月。

6.許毓良,〈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開啟:以 1945-1949 年臺灣各類型雜誌刊載的內 容為例(上)〉,《輔大歷史學報》,第 21 期,2008 年 7 月。

7.許毓良,〈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開啟:以 1945-1949 年臺灣各類型雜誌刊載的內 容為例(下)〉,《輔大歷史學報》,第 22 期,2008 年 12 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3 丁得天、杜斗城《甘肅民樂童子寺石窟〈西遊記〉壁畫補錄及其年代新論》,《蘭 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 4 期,第 67–74 頁。. 14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61921 轉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雜誌等。曾獲得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 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於 2010 年榮幸地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專 家津貼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