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小教師數位學習與學習動機之研究-以 台中縣某國小為例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E09703002 黃 寶 慧 指導教授:林 錦 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摘 摘 摘

摘 要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進修學習的方式也跟著改變,同樣的,教 育界也必須適應潮流採取新的教育學習模式,數位學習是未來教師進修的趨勢 與潮流。而人類的行為背後,都有動機的存在,動機應是行為原動力,因動機 本身無法直接觀察,只能根據動機的行為表現去推論。

本研究調查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婚姻、

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家中是否裝設寬頻網路),從事數位學習(電腦 化學習、遠距學習、網路學習)的差異情形;並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與學習 動機(自我發展、外界期望、社會刺激、社交關係、職業進展)的差異情形;

更進一步探討教師的學習動機對從事數位學習及方式的差異情形。

本文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不同職務的國小教 師從事數位學習有顯著差異;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的國小教師從事網 路學習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的國小教師的整體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不同性 別、不同學歷的國小教師、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學習動機的五大構面有顯著 差異;教師從事網路學習在整體學習動機和職業進展方面的動機有顯著差異。

經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或教師本身,於規劃或選擇 數位學習方式時,應著重學習者個人的差異化及學習內容的專業程度,使具有 如同模組化、客製化的調整彈性,如此將能大幅提高數位學習的實效。

關鍵字關鍵字

關鍵字關鍵字::::學習動機、數位學習、電腦化學習、遠距學習、網路學習

(3)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for pursuing further education has changed as well in almost all aspects, similarly education provider will also need to adapt to this new development, E-lear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teaching. There is always a reason or motivation behind one’s action, but motivation itself can not be monitored or observed, therefore we can only perform action-based analyzes. This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ors (including sex, age, highest education accomplished, marriage status, familiar with computer and networking and whether or not internet ready) can have effects on e-learning (computer-based, distance learning, and Web-based learning); furthermore, looking into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educator’s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actual practice in offering e-learning in classroom. After investigating in survey conducting method, the result found was that:

age and title both are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adoption of e-learning as teaching method; a teacher’s skills in computer and networking plays a major factor in Web-based teaching; a teacher’s education level affects the motivation to pursued further education; differences in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job titl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makes a difference on all five dimension of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teachers that engage in Web-based teaching will have variation in motivation to learn.

As the conclusion to this research, it is recommended that in the future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 schools or even the educators themselves, when planning or deciding to engage in e-Learning should focusing on individual’s differences and the degree of professional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to fully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Learning.

Keywords:

:::motivation to learn, e-Learning, Computer-based learning, Distance learning, Web-based learning

(4)

目 目

目 次 次 次

摘要……….…..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流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解釋名詞………...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數位學習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學習動機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假設………...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分析方法……….50

第五節 資料統計分析方法………...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68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68

第二節 數位學習之描述性統計分析………...71

第三節 學習動機之描述性統計分析………...72

第四節 樣本資料變項與數位學習的差異情形……… 75

第五節 樣本資料變項與學習動機的差異情形………...…...96

第六節 數位學習與學習動機的差異情形……….…..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5

(5)

第二節 管理上的意涵……….…..125

第三節 研究建議……….…..127

參考文獻 ……….…..130

附錄 A ………...142

附錄 B ……….…..147

(6)

表 表 表

表 次 次 次 次

表 1 本研究對數位學習定義...8

表 2 各學者對數位學習之定義……….11

表 3 數位學習之分類表……….14

表 4 國內實施遠距教學的大學及網址……….16

表 5 教師網路學習教學平臺……….18

表 6 傳統學習模式與數位學習模式之比較……….20

表 7 數位學習的優點……….22

表 8 數位學習的缺點及限制……….24

表 9 動機定義整理表……….27

表 10 學習動機定義表……….29

表 11 動機分類表……….30

表 12 學習動機模式表……….34

表 13 動機取向因素統整表……….37

表 14 預試學校名稱及教師人數表……….41

表 15 台中縣某國民小學各職務教師人數表……….42

表 16 國小教師數位學習與學習動機預試問卷因素題號分配表………….53

表 17 學習動機量表決斷值分析表...53

表 18 學習動機量表相關分析表...55

表 19 學習動機量表信度統計表...57

表 20 學習動機相關和信度統計量表...58

表 21 學習動機項目總和統計量表...59

表 22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61

表 23 解說總變異量表...62

表 24 轉軸後的成分矩陣及正式問卷編號表...63

表 25 正式問卷學習動機量表信度統計量...65

表 26 正式問卷學習動機量表因素題號分配表……….65

表 27 樣本基本資料次數分布表……….70

(7)

表 28 國小教師從事數位學習次數分布表……… 72

表 29 學習動機的平均數和標準差排序表……….73

表 30 各題項的平均數和標準差排序表……….74

表 31 樣本資料變項和數位學習的交叉表……….77

表 32 樣本資料變項和數位學習的卡方檢定表……….80

表 33 樣本資料變項和電腦化學習的交叉表……….83

表 34 樣本資料變項和遠距學習的交叉表……….87

表 35 樣本資料變項和遠距學習的卡方檢定表……….89

表 36 樣本資料變項和網路學習的交叉表……….92

表 37 樣本資料變項和網路學習的卡方檢定表……….95

表 38 假設一的分析結果整理表………...96

表 39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97

表 40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99

表 41 不同學歷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00

表 42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02

表 43 不同婚姻狀態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03

表 44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04

表 45 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的基本操作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 異分析表………...106

表 46 家中是否裝設寬頻網路之國小教師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07

表 47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學習動機的平均數檢定表…………...108

表 48 假設二的分析結果整理表………...109

表 49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學習動機及數位學習的差異性 分析表………...110

表 50 電腦化學習與學習動機的組別統計量表………...111

表 51 遠距學習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12

表 52 網路學習與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表………...113

表 53 遠距學習和網路學習與學習動機的平均數檢定表………...114

表 54 假設三的分析結果整理表………...114

(8)

圖 圖 圖

圖 次 次 次 次

圖 1 研究流程圖………..6

圖 2 學習科技涵蓋範圍圖………14

圖 3 我國數位學習產業產值………25

圖 4 Maslow 的需求階層論………..33

圖 5 研究架構圖...40

(9)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在敘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流程,最後提出本研 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 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流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本研究之 名詞界定。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1999)在其著作「數位神經系統」中提出運用知識管 理與網路的概念,他在書中說到:「未來十年企業經營的變化要比過去五十年 的還多。如果80年代的主題是品質,90年代是企業再造,那麼公元2000年後的 關鍵就是速度」。由此可知,未來的企業將是以網路科技為基礎,並發揮組織 團隊知識的企業,未來的競爭將是知識與網路的競爭。

張基成與王秋錳(2007)指出科技的進步帶動人類邁向資訊社會,網路科技與 電腦資訊的進步,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創新與變遷;資訊科技對於 教育與學習的影響與衝擊也不例外。徐新逸(2003)指出從世界各國如美國、新加 坡、香港、日本等各國紛紛制定各種政策推廣資訊科技教育的計畫,可知世界 先進國家皆積極地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學習的工作。因近年來,網路的快 速發展,透過網際網路或其他科技作為媒介,造就了學習無國界的現象,人們 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許多資訊,這樣的學習方式,漸漸出現在你我 的生活中,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湯光明(2008)也提到隨著網際 網路的蓬勃發展,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類生活型態、產業結構、社會組 織、國際關係…等,產生全面性的變革,也藉由網際網路資訊傳遞的快速與便 利性,人際間的溝通方式與擷取資訊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尤其,在知識經濟 的時代中,能夠掌握資訊、運用資訊即是掌握競爭力,也就是能夠善用資訊科 技與網路的人,往往具有優勢且能獲得較高的成就。

蔡振地(2006)指出以現今國小教師從事在職進修的方式,還是屬於比較傳

(10)

統的學習進修方式,較常見的包括:1.長期性,有證書、學位、學分的進修:參 加大學或研究所的進修活動,以獲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或結業證書;2.

短期的研習、進修:從幾小時、一天、兩天、三天到一週、兩週、三週不等,

結訓後會核發研習時數證明或結業證書;3.校內的研習、進修:由學校利用特定 時間,如每週三下午,規畫辦理校內教師進修、研習活動,以解決教學實際問 題、分享教學經驗等。但現行的許多教師進修活動規劃,則普遍存在著一些時 空侷限和因社會責任束縛所衍生而出的限制有待克服,例如:1.主要以集中的研 習課程為主,因為需要於特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常影響教師參與進修的意願 及降低進修的機會;2.方式缺乏變化,拘泥於形式,致使進修效果受到限制;3.

進修時間如果安排在上課時間,學生的課務須由代課老師代理,干擾學校的日 常運作之外,也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品質;4.偏重於被動的進修:教師進修意願 並不強,進修活動仍以教育行政機關主導為主,教師普遍缺乏自我導向的學習 動機。

何俐安與馮國鈞(2006)指出從過去的經驗得知傳統的教育訓練,當受訓人員 人數過多、或是受訓人員分布在世界各地時,僅用傳統的形式將耗費許多時間、

金錢及人力,這對於凡事重績效的組織來說是相當划不來的事情,如欲彌補這 部份的問題,將適合數位化的訓練數位化,讓部分訓練課程以數位學習的形式 進行似乎是克服此一問題的解決辦法之ㄧ。因為當訓練以數位學習方式透過網 路傳遞,不但能夠達到即時、快速、大量及彈性化的需求,又能降低訓練成本,

也因此過外有越來越多的組織採用數位學習做為教育訓練的方式,協助組織內 部人員的職涯發展,提升績效,進而促進組織整體產能的提升。對企業而言,

利用知識管理系統或企業內網路來進行科技媒介學習,將可以更有效回應組織 及其成員對學習與知識的需求,減少企業在職訓練費用的支出(Hiltz & Turoff, 2005)。

蔡振昆(2001)提到因為現今教師從事在職進修的學習成效不彰,在網路

(11)

(Internet)、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被廣泛利用的環境下,美國首 先 提 出 資 訊 高 速 公 路 (Information Highway) 與 國 家 資 訊 基 礎 建 設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 的 概 念 , 並 形 成 全 球 資 訊 基 礎 建 設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GII)的架構,數位學習方式因而成為風潮。而政府為了 因應社會變遷,亦鼓勵公私立大專院校設置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未來 入學管道將日趨多元化,教學場所也將突破校園圍牆的限制。除了政府的積極 推動外,許多企業也將數位學習視為提升競爭力或轉為創新企業的良方,紛紛 要求員工參與數位學習的訓練。

所以如果學校能夠充分運用學校的電腦媒體設備與網路設施,加上現今各 式遠距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打破了傳統教育上所突顯之時間與空間的藩籬,

提供教師從事專業發展進修更為多元的選擇。透過科技網路學習無遠弗屆,促 進學校的教學資源得以整合,提供了一個沒有時間、地點、名額侷限的學習機 會,也使得有心進修的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學習、共享資源,並引導教 師之間發揮經驗交流與傳承的輔導功能。凡此實有助於教師持續地進行學習,

以追求專業發展和滿足個人學習之所需,是故如能善用網路學習環境,則教師 可在自由開放且毫無時空窒礙的情境下,彼此互動和積極地進行知識的交流與 分享,如此一來將可提昇教師專業發展的品質,也可以解決現行教師進修方式 所遇到的一些困境。

畢竟大多數教師在職進修都是以傳統教學為主,從面對面的教學轉變為數 位學習,由於學習者對數位學習的適應不良,短期內也較難接受,尤其是年紀 較大、對網路較不熟悉的老師,更容易對數位學習產生排斥的心態,面對冰冷 螢幕,也可能會感到困惑與生疏,無法認同。教育相關單位如果一味以處罰的 制度強求教師參與數位學習,勢必會造成教師強烈的不滿與反彈,導致教育相 關單位對於數位學習的努力付諸流水。劉仲矩與覃玉如(2008)認為阻礙企業員工 參與數位學習之原因的重要性因素依序為學習動機、接受程度、管理方式、技

(12)

術問題,由此可知,使用者有無學習動機,對於數位學習推動的成敗與否有相 當大的關聯性;失去學習動機的員工,面對再多良好的訓練都沒有辦法吸收。

更何況,人力資源是企業內一項重要的資產,因此,設計出良好的激勵制度,

使員工產生對數位學習的興趣,並藉由數位學習的課程提升員工的知識與工作 技能、進而強化企業的競爭力,才是管理階層努力的方向。

由於數位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以人為主,其 使用媒體的動機會受到個人基本需求、當時社會情境及個人特質影響,為了能 更深入了解影響教師網路進修的學習動機,以便能重視、強化與改善這些影響 因素,進而激發教師網路進修的意願,並透過了解教師在學習、進修上的需求,

使得教師網路進修的成效更加顯現。所以本研究要探討國小教師數位學習及學 習動機的關係,期望本研究之結果能提供國內相關單位及人員,日後規劃及實 施教師網路進修的參考,進而全面推廣國內小學教師的網路進修。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人類的每項行為背後,都有動機的存在,動機應是行為原動力,但因動機 本身無法直接觀察,只能根據動機引起行為及行為表現方式去推理。所以個人 對於數位學習環境的學習情況會因學習動機而產生差異。故根據上述研究動機

,希望由文獻整理及實際的調查來達成本研究的目如下:

一、瞭解教師之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婚姻、擔任職務、

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程度、家中是否裝設寬頻網路)與從事數位學習的 關聯性。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婚姻、擔任職務、

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程度、家中是否裝設寬頻網路)教師,學習動機的 差異情形。

三、瞭解從事不同數位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習動機表現之差異情形。

(13)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共分為八個階段,依序是確定研究主題、發展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预試問卷設計調查、資料收集整理、正式問卷 調查、研究結果分析及研究結論。第一章已說明主題、動機與目的,其餘研究 步驟的內容與重點,分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 、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收集並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文獻回顧的內容以等相關文獻為主,以 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二 二 二

二、 、 、预試問卷設計調查 、 预試問卷設計調查 预試問卷設計調查 预試問卷設計調查

根據相關文獻的回顧與分析,選擇適合的研究工具,擬定预試問卷內容,進 行問卷調查,將問卷發送送至台中縣的八所學校,請該校合格國小教師填答。

三 三 三

三、 、 、資料收集整理 、 資料收集整理 資料收集整理 資料收集整理

問卷回收後,將問卷所得到之量化資料輸入電腦建檔,再以電腦套裝軟體 SPSS 進行資料的分析處理,以因素分析法,找出學習動機的五大構面,擬定正 式問卷。

四 四 四

四、 、 、正式問卷調查 、 正式問卷調查 正式問卷調查 正式問卷調查

將正式問卷發送至台中縣某國小,以全校合格教師為施測對象。

五 五 五

五、 、 、研究結果分析 、 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分析

問卷回收後,將問卷所得到之量化資料輸入電腦建檔,再以電腦套裝軟體 SPSS 進行資料的分析處理,將分析結果加以表格化整理歸納,分析其相關性。

六 六 六

六、 、 、研究結論 、 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

最後依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加以解釋,撰寫論文並提出研究結論。如圖1所 示。

(14)

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民小學教師,運用數位學習從事在職進修的學習動機為 何?依本研究的題旨、時間,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所產生的限制於後:

一 一 一

一、 、 、研究範圍 、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中縣某國民小學為範圍,不包括其他地區公、私立小學,也不 包括台灣地區其他縣市之公立小學。

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分析

提出研究結論 資料收集整理 预試問卷設計調查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發展研究動機與目的

正式問卷調查

(15)

二 二 二

二、 、 、研究限制 、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一些客觀條件因素,呈現以下之限制:

(一 一 一) 一 ) )就研究對象而言 ) 就研究對象而言 就研究對象而言 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一般合格教師、兼任行政之主任和組長及主任為研究對象,不包 括代理代課教師和實習老師。

(二 二 二) 二 ) )就研究方法與工具而言 ) 就研究方法與工具而言 就研究方法與工具而言 就研究方法與工具而言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自陳式量表,受試者可能因填答時之環境、個人 之情緒等因素,難免或因個人的期許與主觀的態度是否能據實回答,以及無法 深入訪談而有所偏差,致影響問卷分析的信度。

(三 三 三) 三 ) )就研究變項與結果而言 ) 就研究變項與結果而言 就研究變項與結果而言 就研究變項與結果而言

本研究的變項中所未能涵蓋的因素層面尚有許多,無法一一列入,因為時 間與經費有限,無法做全縣性的普查,故本研究選定台中縣某國小為研究範圍,

以此為調查樣本,雖不能代表全縣,但是屬於台中縣大型學校,希望研究的結 果,能夠對此一族群有初步的了解。故所得之結果無法做為全縣國小教師之推 論,有待後續研究者之探討與研究。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解釋名詞 解釋名詞 解釋名詞 解釋名詞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意義明確、清晰,並避免混淆,茲將本研究所 提及並引用之各有關名詞,說明如下:

一 一

一 一、 、 、數位學習 、 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

陳明(2007)指出美國教育訓練發展協會(ASTD)對 e-learning 所做的解釋:「電 子化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 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 包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本研究者將將數位學 習分為三類 :1.電腦化學習 CBL(微軟 OFFICE 相關軟體的學習、廠商提供老師

(16)

各科輔助教學光碟的使用和其他相關教學軟體的使用);2.遠距學習(例如:各大 學同步或不同步的遠距網路教學課程和電視教學例如:公共電視節目和空中大 學);3.網路學習 WBL(同步或非同步教學平台和教學系統)。詳細內容如表 1 所 示:

表 1

本研究對數位學習定義

學習方式 定義 學習內容 範

圍 1.電腦化學習

CBL

(Computer-based Learning)

將學習內容儲存於光碟或 磁片中,透過獨立的電腦來 學習。

微軟 OFFICE 相關軟體的 學習、廠商提供老師各科 輔助教學光碟的使用和其 他相關教學軟體的使用。

最 小

2.遠距學習 DL(Distance Learning)

透過通訊網路、電腦網路、

視訊、頻道等傳輸媒體,以 互動或非互動方式、非面對 面學習。

1.各大學同步或不同步的 遠距網路教學課程。

2.電視教學例如:公共電視 節目和空中大學。

次 之

3.網路學習 WBL(Web-based Learning)

藉 由 網 際 網 (Internet) 或 企 業 內 網 (Intranet) 為 主 要 傳 遞媒介,以達成教育訓練目 的。

網路上提供的同步或非同 步教學平台和教學系統。

例如:台中縣教育網路中 心 、 九 年 一 貫 教 學 資 源 網、蕃薯藤、康軒文教網 等。

最 大

二 二

二 二、 、 、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

本研究參考黃美玲( 2001)「參與遠距教學動機取向量表」、黃欣儀(2002)

「教師參與網路進修動機取向量表」、陳志樺(2002)「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 向量表」、陳進盛(2007)「職場工作者的數位學習學習動機取向」、蕭雅云(2007)

「在職人員數位學習動機取向」及其他學者的研究,

將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 機與外在動機,內在動機係指由於內在心理需求的影響,而產生學習意願

,包括自我發展;而外在動機則為由於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學習意願,

(17)

包括職業進展、社交關係、外界期望與社會刺激。本研究所稱的學習動機定義 如下:(一)自我成長:基於自發性的成長而學習。(二)外界期望:基於迎合 他人期望而學習。(三)社會刺激:基於轉變例行固定與刻板生活狀態而學習。

(四)社交關係:基於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而學習。(五)職業進展:基 於工作需要或為取得學歷、文憑、資格而學習。

(1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擬從兩部份來進行有關論文議題的文獻分析,首先第一節探討數位學 習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學習動機相關研究。希望藉由文獻的探討,來深入了 解數位學習及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情形,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數位學習相關研究 數位學習相關研究 數位學習相關研究 數位學習相關研究

劉世閔(2004)指出數位學習帶來新的學習革命,可預見的,數位學習將改變 教師進修的方式與慣性,減低進修成本,節省教師參與進修路徑與時間的差距,

透過同步與非同步的視訊數位系統,使教師可以在彈指之間攫取到來自四面八 方的資訊,此種學習方式,的確使學習速率與廣度倍增。蔡振地(2006)指出隨著 遠距教學系統的發展,結合電腦與通信科技的進步,使教師進修得以透過多重 管道的傳輸,得到適合個別學習領域、進度及配合本身時間的多元化學習方式,

以及提供多元化的進修活動。

因此本節將探討與數位學習有關的研究,先就ㄧ、探討數位學習的定義;

二、探討數位學習的發展過程;三、探討數位學習的優點;四、數位學習的缺 點與限制;五、探討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差異;六、我國推行e-Learning 的 現況,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 一 一

一、 、 、 數位學習 、 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 e-Learning 的定義 數位學習 的定義 的定義 的定義

數位學習乃是指將學習課程數位化,並透過數位資訊科技的協助,進行學 習與教育訓練之行為。檢視文獻發現,與數位學習相關的名詞很多,諸如網路 學習、線上學習、電子化學習、遠距學習、電腦化學習等,本研究參酌蔡振地 (2006)的研究,再蒐集一些研究者、機構或單位對數位學習相關定義之研究,如 下表2:

(19)

表2

各學者對數位學習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主 題 定義

林家弘(2000) 網路學習

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網際網路環境中的 各項資源,經由不斷練習或經驗後,致使其內 外行為產生較持久的歷程或結果,包含正式或 非正式的學習活動。

林榮斌(2000) 線上學習 利用網際網路或企業網路來進行員工教育。

陳韻竹(2001) e-Learning

指學習者可以利用網際網路作為簡單的使用工 具,進行全方位的學習,並根據己身狀況將學 習進度、內容與方式掌握在自己手中,調整學 習步調,同時也可與其他學習者共同培養互相 協助、合作以及社群意識,共同解決問題。

呂斌南(2001) e-Learning

透過網路,將訓練內容運用科技媒體設備,以 進行雙向互動教學與自主學習之行為。概括稱 為電子化學習、網路學習、網路化訓練、線上 學習、遠距教學及隨選學習等。

林聰儒(2002) e-Learning

廣義:指「透過任何科技進行的學習方式」,

可翻譯成「電子化學習」,有人稱為線上學習。

狹義:指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學習方式。

游玉梅(2002) 數位學習 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如電腦、錄影帶、光碟、

網路來傳送學習內容。

方琇瑩(2003) 網路學習

教學者與學習者間利用網際網路的網路教學平 臺,教學者提供學習者明確的學習內容,賦予 確定相關且可行之任務,並給予必須的指導。

董興國(2003) 網路學習

利用電子化的教學科技,讓學習者透過網路與 電腦輔助的學習環境與機制,能夠不受時間與 地點的限制,能獲得專家或講師的智慧傳授,

以便進行學習,並進一步促成組織內知識的擷 取、傳播、保存與管理。

黃秀鳳(2004) 網路學習

學習者藉由網際網路環境,在線上存取流通的 數位教材,進行訓練學習,且與其他學習者互 相溝通,達到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且能快速存 取數位內容與知識交換,達成提昇學習經驗與 績效的目的。

(20)

表 2(續)

黃雅萍(2004) 數位學習

指透過網路科技傳遞一系列能強化人員的知識 與績效之解決方案的學習機制和歷程。

吳美美(2004)

線上習、網 絡學習

指利用資訊傳播科技,特別是網際網路傳播或 網際網路資源以進行學習活動,後者強調合作 學習。

遠距學習

指非面對面的學習活動,透過遠距課程獲得專 業認證或畢業證書等。

陳姿玲與王穩

淳(2005) 線上學習

認定線上學習為遠距學習的次領域,且相較於 電腦輔助教育訓練期可視為一更具彈性的學習 經驗。

Fresen and Boyd(2005)

網路學習 以Internet 做為傳遞媒介,應用於多種混合學 習的模式中。

Sridhar(2005) 數位學習

利用網路來管理、設計、傳播、支持學習的應 用,並包括了線上的教育訓練和電腦輔助教 學,數位學習的定義更可以延伸為數位輔助、

興趣社群、資訊及知識的分享。

葉盈秀(2006) 數位學習

分為廣義與狹層定義:廣義為藉由數位工具學 習的方式,如:網路化的學習、電腦化的學習 及電子媒體式的學習,狹義則指網際網路上的 數位學習。

林甘敏(2006) 電子化學 習

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進行學習,電子媒介包括 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 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其實它與 科技化學習(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的定義 是一樣的。

吳美美與吳思 慧(2006)

數位學習 凡是利用資訊傳播科技(ICT)實施教與學,都是 數位學習

王裕鈜(2008) 數位學習

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 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

(21)

表 2(續)

徐新逸與黃美

蘭(2008) 遠距學習

師生透過通訊、網路、電腦網路、視訊頻道等 傳輸媒體。

美國訓練發展 協會(ASTD) 引自侯東旭與 侯幸雨(2008)

數位學習

1.依據其定義,數位教學可分成以下四類。由 狹 義 至 廣 義 依 序 為 , 電 腦 輔 助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電子化學習(e-Learning)與分散式學 習(Distributed Learning)。

2.指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如電腦、錄影帶、

光碟、網路來傳送學習內容,其內容包括線上 學 習 (on-line Learning) 與 離 線 學 習 (off-line Learning)。而所謂線上學習係指藉由網際網路 (Internet)或企業內網路(Intranet)為主要傳遞媒 介,以達成教育訓練目的,相當於網路化學習 (WBL, Web-based Learning)。

3.至於所謂電腦化學習(CBL, Computer-based Learning)則是將學習內容儲存於光碟或磁片 中,透過獨立的電腦來學習。

4.而一般所稱的遠距學習,則是除了利用電子 設備之外,還包括函授與空中教學等非面對面 學習。

數位學習國家 型科技計畫 引自廖婉如

(2009)

數位學習

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 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

從上表定義發現,各研究者有不同的見解與詮釋。綜合而言,有的學者將 e-Learning 視為電子媒介,鍾錦墀(2002)將這種e-Learning 遠離教室的學習方 式,統稱為TBT(Technology-based Training),國內一般稱為網路學習、網路教學、

線上學習、電子學習等。如果將TBT 再細分,利用電腦設備,完成課程學習的 方式,稱為CBT(Computer-based Training);利用全球資訊網進行線上學習的方 式,稱為WBT(Web-based Training)。

林甘敏(2006)指出網路學習是學習者透過電腦網路進行學習,因此網路式學

(22)

習的範圍包含了電腦化學習。電腦化學習是指學習者透過獨立的電腦進行學習

,學習內容可能儲存在光碟或軟碟內,因為不與他人互動,所以電腦並不需要 與網路相連。至於遠距學習除了利用電子化學習的方式之外,也可以利用函授 來教學,所以包含的範圍最廣,而電子化學習的領域涵蓋了網路化學習,網路 化學習又涵蓋了電腦化學習。如圖3

2 學習科技涵蓋範圍圖

資料來源:「e-Learning

高低學習成效學員互動學習行為歷程之探討

」,林甘敏,

200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論文,雲林縣,頁46。

本研究彙整林榮彬(2000)、鍾錦墀(2002)、游玉梅(2002)、孟繁宗(2006)、

林甘敏(2006)等研究者對於數位學習之分類及目前發展,其類型可分為以下五 種,如表3:

表3

數位學習之分類表

類別 定義 使用媒介 特性

電腦化學習 (CBL,Computer-based

Learning)

學習者透過電腦來學 習

光碟、軟體 沒有互動、

不需要與網 路連結 遠距學習

(Distance Learning)

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 或函授來進行教學。

函授、電視、廣 播、網路

範圍較數位 學習大 遠距學習

Distance Learning 網路化學習

Web-based Learning

數位學習 e-learning 電腦化學習

Computer-base Learning

(23)

表 3(續)

網路化學習 (WBL,Web-based

Learning)

與 線 上 學 習 (On line learning)同義,學習者 透過電腦網路學習。

網際網路、企業 內網路

範圍較電腦 化學習大

數位學習(e-learning)

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 而進行的學習方式

網際網路、企業 內網路、衛星、

廣播、電腦、錄 影帶、錄音帶、

互動式電視、光 碟

範圍較網路 化學習大

行動學習

(m-learning)

學習者透過數位載具 離開教室情境進行學 習

PDA、Tablet、

手機

可透過手持 載具與無線 網路進行合 作學習,處 處是教室 資料來源:「淺談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孟繁宗,(2006),

人事月刊

,43(4),

頁26。

二 二 二

二、 、 、數位學習的發展過程 、 數位學習的發展過程 數位學習的發展過程 數位學習的發展過程

((

(1)))) 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輔助教學

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是學習者與電腦的互動學習,課程教材事先錄好,存放 在硬碟或光碟中,使用者透過電腦來學習,屬於使用者自己安排學習進度,不 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結,也無法立即更新教材內容以及與講師即時互動。

((

(2)))) 遠距教學遠距教學遠距教學遠距教學

網路之頻寬為遠距教學的主要條件因素,隨著網路寬頻的發展,遠距教學 的方式由早期的郵寄通訊、電視、收音機,近期遠距教學已改為透過網路email、

語音、視訊、與影音互動等方式。蔣文育(2008)指出各國的正規大學、空中大學 或虛擬大學(Virtual University)均積極的發展其網路學分、學程或學位等課程,

學習的方式統稱為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或線上教學(Online Degree)。

1969年,英國開放大學首先進行開放式遠距教學,因成效卓著而受舉世矚 目,此後有別於傳統式面對面之教學乃因應而生。教育部高教司(2005) 指出行

(24)

政院在國家產業經濟方面,推動數位學習國家行科技計畫2002年以及2003年之 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其整體目標在於建設我國數位學習產業之競爭 力,教育部於84年6月完成遠距教學先導系統的規劃,初步以即時群播、虛擬教 室、以及課程隨選三套遠距教學實驗系統。韓善民(2007)指出台灣各大學陸續開 出網路課程,如台灣大學、中山大學、高雄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公私立大學 院校共60多所,試辦藝術、工業、商業管理及教育四類數位碩士學位專班,學 分課程超過1700門、修課人數將近12萬人次,佔全部校數比例高達64.7%。徐新 逸與黃美蘭(2008)指出教育部於2006年修定發布「大學遠距教學實施辦法」,放 寬遠距教學學分數採認,從原本不超過畢業學分數三分之ㄧ放寬為二分之一,

於2006年開始試辦「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並於實施辦法「數位學習碩士 在職專班試辦申請及審核作業要點」中提到,通過教育部課程認證及審查之專 班可頒受遠距教學碩士學位,此政策發佈表示最快在96學年度可經由教育部認 證許可的數位課程學習取得碩士在職專班之學位。提供目前實施遠距教學的大 學,作為老師從事數位學習時參考之用,蒐集整理如表4:

表4

國內實施遠距教學的大學及網址

大學名稱 網址

台灣大學 http://ntu.elearn.hinet.net/

中山大學 http://cu.nsysu.edu.tw/

世新大學 http://cc.shu.edu.tw/

嘉義大學 http://www.elearning.ncyu.edu.tw/

中興大學 http://www.nchu.edu.tw/

清華大學 http://alice.gec.nthu.edu.tw/

義守大學 http://www.isu.edu.tw/

台北教育大學 http://e-learning.ntptc.edu.tw/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http://learn.tmtc.edu.tw/

淡江大學 http://www.tku.edu.tw/

逢甲大學 http://www.fcu.edu.tw/

(25)

表 4(續)

暨南國際大學 http://www.ncnu.edu.tw/

政治大學 http://www.nccu.edu.tw/

中正大學 http://www.ccu.edu.tw/

中央大學 http://www.ncu.edu.tw/

中國文化大學 http://www.go2school.pccu.edu.tw/

新竹教育大學 http://ttpd.lib.nhcue.edu.tw/

((

(3))))網路教學網路教學網路教學網路教學

網際網路出現後,網路教學也跟著開始發展,也稱為線上學習(on line learning),課程教材事先錄製好,學習者包括個人電腦(PC)、筆記型電腦、掌上 型電腦等設備透過電腦網路連結到課程資料庫進行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及地點 之限制。講師可立即更新教材內容,但無法與學習者即時互動,即非同步學習 的網路教學。

((

(4))))數位學習數位學習數位學習數位學習

包含前面所述三種學習方式,將課程內容數位化,並透過數位科技的協助,

隨時隨地進行適時與即時的學習及訓練之行為,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及地點之 限制進行學習,講師可立即更新教材內容,也可以與學者即時互動。韓善民(2007) 指出目前以創用授權機制結合各界數位教學資源,如學習加油站、思摩特、縣 市教學資源網、亞卓市夫子學院、各縣市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源與網路、教育 部教學資源網…等,透過資料交換機制,統合各縣市與學術教育單位之教學資 源,提供教師優質的資源分享環境,鼓勵教師資源的創作、分享與使用。本研 究提供教師可使用的網路學習網站,作為老師從事數位學習時參考之用,蒐集 整理如表5:

(26)

表5

教師網路學習教學平臺

網 站 內容

嘉義縣教育網路學習中心

http://eworkshop.webedu.ccu.edu.tw/

促進教師在專業素養、教學與輔 導、資訊能力等教育專業的發展。

思摩特網站

http://sctnet.edu.tw/

基於教師專業的知識管理,期以經 營一個教師專業網路學習社群,不 僅可以分享彼此的專業知識與經 驗,更可透過教師專業社群網來建 構教師專業社群。

新竹教育大學台灣e教師專業發展學園 http://ttpd.lib.nhcue.edu.tw/tl2/login.htm

以優質網路課程提供教師專業發 展資源服務。並給予研習時數證 明。

中山大學K12數位學校 http:/ds.k12.edu.tw/

引領教師們熟悉並瞭解網路教學 平臺可以提供的協助與功能,帶領 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線上教學的 教學活動中。

亞卓市夫子學院

http://teacher.educities.edu.tw/

提供多元化的進修認證教師進修 課程。

清大非同步電腦網路互動學習環境 http://alice.gec.nthu.edu.tw/

提供大學通識教育與培育中小學 師資之網路素養之學習環境及教 學資源。

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網 http://www.yces.chc.edu.tw/

提供教師各類課程參考資料及教 材。

班級經營資訊網 http://class.ncue.edu.tw/

提供教育工作者更豐富的資訊方 法,面對班級經營情境,化解班級 經營難題。

國立教育資料館班級經營百寶箱 http://websrv.nioerar.edu.tw

提供教師班級經營資料及經驗,學 習單分享及教育論文資料。

國民健康局青少年網站 http://www.young.gov.tw

提供教師有關兩性教育與輔導的 資料。

美國教師網

http://www.teachnet.com/

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分享。

慈濟靜思語

http://www.life.tcu.edu.tw

提供教師慈濟教師會依大愛導航 設計的網路課程介紹。

(27)

表 5(續)

各縣市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源與網路 http://teach.eje.edu.tw/

提供教師各縣市有關九年一貫課 程的教學資源。

TESES 國教專業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

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分享和教育新 知。

小班教學精神實驗網站 http://class.eje.isst.edu.tw

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分享和教育新 知。

公共電視教育資源網 http://www.pts.org.tw/

提供教師公共電視教學節目和教 學素材,教案分享。

格林繪本網

http://www.grimmpress.com.tw/

提供老師從事繪本教學的資源。

小蕃薯班級網站

http://class.kids.yam.com/

提供老師建置班級網頁平台

,教師教學資源的分享、家長親子 問題的諮詢、親師之間的線上家 訪。

小蕃薯九年一貫百寶箱 http://kids.yam.com/edu9/

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分享和教育新 知。

康軒文教網

http://www.945enet.com.tw/

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分享及教學軟 體,研習資訊。

臺中縣教育網路中心 http://www.tcc.edu.tw/

提供教師台中縣教師研習資訊和 最新消息。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http://inservice.nknu.edu.tw/

提供教師全國各種最新研習資訊

(學非班和非學分班課程)。 教育部學生輔導資訊網

http://www.guide.edu.tw/

提供教師有關學生輔導的輔導新 知及相關輔導法令條文。

教育部數位內容分享交換平台 http://edshare.edu.tw/

提供全國教師透過數位平台分享 數位教材。

數位典藏

http://digitalarchives.tw/

提供教師線上的藝廊,包含生物、

考古、地質、人類學、器物、書畫、

建築…等主題。

教育部教學資源網 http://etoe.edu.tw/

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分享和教育新 知。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

http://itschool.dgbas.gov.tw

提供微軟 OpenOffice、生活應用、

Linux 架站、影像繪圖等系列課程。

遠距教學課程學習網

http://go2school.sce.pccu.edu.tw

提供偏遠遠地區原住民中小學及 家庭學童遠距課業輔導。

(28)

表 5(續)

坦克美術教育網 http://www.tankart.org/

觀摩參考其它美術老師的教學, 經由交流增進教材的豐富性與趣 味性。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 http://children.cca.gov.tw/

提供許多電子繪本、教學檔案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life.edu.tw

包含最新報導、生命學習、教材資 源、心路歷程、智慧寶庫、生命體 驗、網路論壇及生命教育庫等 學習加油站

http://content.edu.tw

整合中小學學科教材與數位化資 源,免費提供全國師生共享教學資 源,及教學與學習的經驗交流園 地。

三 三 三

三、 、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差異 、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差異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差異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差異

本研究參考巫靜宜(2000)、楊淑芳(2004)、王喬真(2005)等,再根據其他學 者專家所提出之傳統學習模式與數位學習模式的相關研究報告,整理如下表6,

發現傳統學習方式與數位學習方式有許多差異存在:

表6

傳統學習模式與數位學習模式之比較

學習層面 傳統學習模式 數位學習模式 學習時間 需要同一時間進行學習。 可以同步進行,也可以非同

步進行,降低時問的限制。

學習人數 有限制 。 較無限制。

時效性 更新速度較慢。 更新速度較快。

學習歷程 學校學習、特定階段。 終身學習。

學習需求 一種標準適用於全體。 適應學習者需求。

學習教材形式 文字、口語或圖片實物展示 視訊、音效等數位化教材。

(29)

表 6(續)

學習模式

以講師為中心,學習者處於 被動的授予知識。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 境,學習者主動學習。

學習進度 由講師教學並控制學習進 度。

由學習者依自己的進度來學 習。

學習環境

以同時同地的方式,學習者 可以與其它學習者進行交 流。

可不同時不同地進行,有相 關設備即可,學生的回饋可 以與其他學習者交流,可擴 大互動式問題討論,提高思 考能力。

學習路徑

從上課的課程內容傳授、練 習到評估學習效果,是一種 單一的學習路徑

有多種的學習路徑可供學習 者選擇,支持自我導向學習 的環境,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成本

可忽略學習組織建構初期 的成本,但學員人數增多 時,除了講師費用外,場地 費用、教材印刷成本可能會 相對增加,學習者的交通成 本難以降低。

初期建置的學習成本較高,

但多人使用時成本會相對逐 漸降低,對學習者而言交通 成本也可大幅減少。

陳惠珍(2003)認為從學習(教學)的角度來看,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在不同層 面上的差異的確顯著。然而,每一種學習、教學方式均有其優勢與不足之處,

因此,持平而論,數位學習也並非要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或學習形式,相反地,

兩者還可截長補短,相輔相成。例如可以利用網路數位學習方式解決時間及空 間限制的優勢,以解決偏遠地區教師進修之需求;而不受學習人數限制的特色,

則可以解決現今學習空間有限或課程人數太多而造成成效不彰的現象;至於重 視個別差異的特性,則可望解決許多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在既定課程下所受到的 困擾。相對於傳統學習,數位學習提供不同的學習、教學情境的策略選擇,因 此如何針對未來教師進修需求,運用數位學習之優勢,提供教師更好的學習情 境,以有效促進教師成長與專業發展,無疑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更是潮流之所 趨。

(30)

四 四 四

四、 、 、數位學習的優點 、 數位學習的優點 數位學習的優點 數位學習的優點

數位學習因為可以依據員工個別需求及學習進度做到個人化的學習,且可 以不受空間及時間的限制,也可節省學習成本,如講師、交通、場地、設備 等費用,並且可以追蹤學習成果,數位學習也已經被視為縮短員工訓練時間的 一種方法,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導入來進行員工的教育訓練及在職進修。

蔡振地(2006)認為面對數位時代的到來,可預見數位學習將改變教師在職進 修的方式與慣性;此外透過同步與非同步的視訊數位系統,更讓教師可以在彈 指瞬間獲取來自網路的無限資源,確使學習廣度與速率倍增。本研究整理李業 成(2001)、孟繁宗(2006)、王裕鈜(2007)相關研究報告,從學習者、授課者、企 業三個不同的對象,歸納出數位學習的優點,概述如表7:

表7

數位學習的優點

對象 優點

學習者

1.不受時間限制,可以節省傳統上課方式的往返時間及費用,學 習者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的時間。

2.不受空間限制,數位平台可以打破空間的界線,而學習者只要 有足夠的資訊設備,即可自由選擇學習的地點。

3.不受進度限制,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課程選擇,也可以 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不會因為錯過某項課程而跟不上進 度。

4.學習者只要透過網際網路,即可連結世界性資源,取得豐富的 教育與研究資源。

5.學習者可以透過數位學習平台紀錄的學習歷程,隨時審視自己 的學習紀錄。

6.學員與老師互動過程可即時作成文字記錄,可供日後複習也可 供其他學員參考。

(31)

表 7(續)

授課者

1.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講師只要事先錄製好教學內容,放在數 位學習平台,就不需要在特定時間及地點進行授課。

2.教材內容可快速更新,講師只需要更新資料庫的課程資料,學 員就可以透過數位學習平台,在任何地點即時取得最新的教材。

3.教材資源可快速分享,包括課程大綱、訓練教材、講義及問題 討論、解答等過程可完整紀錄,並提供其他學習者分享,可滿 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4.透過數位學習平台可以完整紀錄學員的學習歷程,包括學習時 間、學習課程等,講師可以掌握學員的學習進度及成績評量。

企業

1.大量減少教育訓練成本,以往企業要進行員工教育訓練,必須 把員工集合在同一時間及地點進行,首先面臨的就是差旅費的 增加,如果是跨國性企業,費用更是驚人。如果採取數位學習 方式,不僅可以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方便企業不斷重複訓 練員工,更可減少差旅費支出。

2.員工知識的累積與散播,員工個人的經驗與技能被系統化與數 位化建立、保存,可以有效的傳承與分享,透過數位學習平台 更可快速的散播知識,能即時並有效更新員工的知識,讓全體 員工掌握最新的知識,可有效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

3.風險的管理,企業可以透過數位學習平台,促進員工知識分享,

建立企業的知識資料庫,使企業的知識管理更加落實,讓經營 風險降到最低,尤其是以知識為主要資產的企業,可以避免因 為人員的異動,而影響公司的運作。

4.透過數位學習平台,可以將員工學習過程、講師授課過程、課 程教材等學習過程與內容加以紀錄及數位化,有利於企業進行 人力資源管理之發展與規劃,且不影響業務正常進行。

五 五

五 五、 、 、數位學習的缺點與限制 、 數位學習的缺點與限制 數位學習的缺點與限制 數位學習的缺點與限制

數位學習當然也有缺點及限制性,影響學習者對於數位學習的學習能力有 四個基本的心理需要。這些心理需要包括:1.自由:學習過程必須不受到時間及 空間的限制,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學習;2.有趣:必須考慮教學內容,課程設計要 能引起使用者學習的樂趣,教材不會枯燥乏味;3.認同:學習內容及方式必須是

(32)

使用者所認同接受的;4.權力:必須要有強制力要求使用者的學習成果。

因此綜合李業成(2001)、 鄭敬譯(2002)、游玉梅(2002)、吳美美(2002)、

徐新逸(2004)、孟繁宗(2006)等所提出數位學習的相關研究,歸納出數位學習的 缺點和限制發展,如表8:

表8

數位學習的缺點及限制

缺點、限制 內容

學習過程互動不足 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授課者、學習者與學習者間

,有可能無法即時互動,乏現場互動的激勵。且 講師如無法即時掌握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及進度,

可能使得學習者失去學習興趣或造成學習者的孤 獨感。

學習習慣難以改變 要調整、改變教學者和學習者的學習模式,尤其 是面對高齡學習者對電腦的陌生、網路的排斥。

受電腦及網際網路設備之 限制

學習者必須透過電腦及網際網路等設備才能進行 學習,如果沒有相關設備或其他因素,如頻寬不 足、停電…影響,即無法進行學習,進而影響學 習成效。

電腦使用能力的限制 學習能力受到電腦環境與電腦使用能力的限制,

所以學習者的電腦素養與腦使用能力,將是會是 當前與未來必備的基本能力。

受經費之限制 數位學習的計畫經費對一些企業來說也是一項挑 戰,大多數企業的教育訓練預算通常是較少的,

且建置初期需要投入較多的經費,因此容易因為 經費的不足或限制而失敗。

隱藏的成本費用 企業提供員工訓練課程,但員工如未能妥善利用 此學習機會,反而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及生產力的 損失。

六 六 六

六、 、 、我國推行 、 我國推行 我國推行e-Learning的現況 我國推行 的現況 的現況 的現況

( (

( (一 一 一) 一 ) )推行現況 ) 推行現況 推行現況 推行現況

(33)

陳人豪(2005)指出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及 IBM 於 2004 年 2 月共同發表的

「2003 年全球數位學習準備度排名報告」(The 2003 e-learning readiness rankings) 排名中,我國在亞洲的數位學習準備度名列第三,僅次於南韓及新加坡,並領 先其他亞洲各國如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至於在全球的排名則是名列第十 六名。從英國經濟學人於 2003 年全球數位學習準備度排名報告中可以看出,目 前全球至少有 60 個國家已經開始進行有關數位學習的相關準備工作,由此可知 數位學習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下,各國均將數位學習視為 提升國家競爭力之關鍵策略!我國數位學習市場在政府鼓勵協助及寬頻網路普 及下,亦蓬勃發展,從 2002 年新台幣 7.47 億元成長到 2003 年的 22.4 億元,

成長率 200%。如圖 3 所示: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3 我國數位學習產業產值

資料來源:「2004年我國數位學習產業發展現況(一)(二)(三)」,陳人豪,2005,

資策會數位學習技術中心產業新聞

,取自http://www.iiiedu.org.tw/webnet。

廖婉如(2009)指出國內於2001年大力鼓吹知識經濟以期望能提昇國家整體 競爭力,自2002年由國科會推動「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其計畫目標為 創造多元化的數位學習環境、提昇全民數位素養、促進國家競爭力、激發市場

(34)

需求擴大數位學習產業發展的環境等。政府及學術單位積極投入數位學習的發 展以及數位學習應用的推廣,2001年開始預計五年內投入四十億元進行此項計 畫,此計畫共有七個分項,分別為「全民數位學習」、「縮減數位落差」、「行 動學習載具與輔具」、「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前瞻數位學習技術研發」、

「學習與認知基礎研究」、「政策引導與人才培育」,並著重於數位學習理論 與內容的研發以及數位學習環境、技術與工具之開發。至2007年數位學習之產 值已達150億,年成長年成長率已高達67%,行政院同時開始規劃2008-2012年「數 位學習推動方案」,表現出數位學習已為教育中之重要一環,對於其學術發展 現況,實有必要進行研究。

(二 二 二) 二 ) )未來的發展趨勢 ) 未來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發展趨勢 :

從整體的趨勢上而言,數位學習未來發展至少應有以下幾點考量:1.數位 化工具及技術雖然十分重要,但仍應以學習者為主體,指導者及學習內容等不 可偏廢。2.結合政府機構、產業、企業界與學界的力量共同推動,成效會更顯著。

3.未來發展主要取決於網路技術的發展及能否標準化兩項重要因素。如果能夠達 成此兩項因素,e-Learning能夠被廣泛接受,將是企業界與教育界的有力工具。

此外,諸如傳統教學與數位學習的結合、持續建設數位學習基礎環境、同 步與非同步教學系統的應用、知識管理系統的應用、中小學推動數位學習,著 重應用環境建設、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建置、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式,甚至高 等教育方面要強化學校網路建置,增加國際競爭力;並了解市場需求,開設具有 特色的課程,提供學位、學分或証照的頒予等,都是國內數位學習未來發展的 重點與趨勢。面對數位時代的到來,可預見數位學習將改變教師進修的方式與 慣性;此外透過同步與非同步的視訊數位系統,更讓教師可以在彈指瞬間獲取 來自網路的無限資源,確使學習廣度與速率倍增。本研究探討教師數位學習之 議題,教師若能充分結合網路科技超越時空的特長,發揮網路數位學習應用於 教師進修的功能,則能達到教師自我成長與不斷地專業發展的境地。

(3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動機是影響學習歷程的重要因素,任何學習活動皆有其學習動機,否則學 習無從產生。動機是一種行為的內在因素,是由個體的內在需求所引發,以滿 足需求的行為能力;是故動機可說是行為的原型,而行為是動機的外在表現。

可見在整個學習歷程中,學習動機對學習活動具有相當的影響程度。本節先就 ㄧ、探討動機的意義;二、探討學習動機的意義;三、探討動機的分類;四、

探討有關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五、探討有關學習動機之相關模式;六、探討 有關學習動機取向之相關理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ㄧ ㄧ ㄧ

ㄧ、 、 、動機的意義 、 動機的意義 動機的意義 動機的意義

動機一向是人類最為複雜的心理特質,不僅是心裡學研究的重點,在教育 學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動機並非直接觀察,而是藉著人們的行為指標,諸 如任務選擇、努力的付出及持續性來推論其動機,所以動機是進入學習的重要 因素。Palmer and Goetz(1988) 認為動機信念是影響自我學習的重要因素,動機 是協助學習者負起學習責任的關鍵因素。Goudas, Biddle and Underwood(1995) 認為動機是學習行為的基礎,動機的提升可強化學習者自我能力,其對學習者 的自主性影響很大,在學習歷程上動機會受個人認知及動機信念的影響,進而 影響自我能力與學習行為的表現。一般人越熟知的概念,在研究上越顯得複雜,

動機亦是如此何謂「動機」?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將動機的意義依照國內 外學者和年代整理如下表9:

表9

動機定義整理表

學者 年代 動機定義

國外 Loudon

and Bitta 1993 是一種促使人們採取某種行為,以滿足某 種需求的力量。

(36)

表 9(續)

國外

Schunk 1996 是指激起某種行為的過程以及維持該目的

的行為。

Raffini 1996 使我們願意朝向該目標奮鬥與努力的內在

心裡狀態。

Kotler 1997 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它足以引發個體採

取行動以滿足之。

Dörnyei 2001

動機無非都與行為的前身與起源有關,它 包含了三個要素:選擇(choice/direction) (、

行為的強度(effort/magnitude/intensity)、持 續力(persistence) 。

國內

黃富順 1992 Darkenwald對動機取向的界定,認為是個 體參與學習的理由之基本架構。

林靈宏 1994 是一種促使人們採取某種行為,以滿足某

種需求的力量。

張春興 1996

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 導引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 心理歷程。

溫世頌 1997 是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包括感覺需

求、促動行為及朝向目標,以獲致滿足。

張春興 2001

是行為的動力及指針,除能引起個體行為 發動及其後的維持,更能使活動朝向某一 方向或目標進行持續運作。

黃益松 2001 是意識的決定或引起動作的意思。

葉和滿 2002 是個體的感覺需求、行為驅力、邁向目的,

達到滿足以促進個體成功的因素。

黃富順 2002 是引發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

促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

梁麗珍 2008 是用來了解為何人們做這種行為的一種解

釋概念。

二 二

二 二、 、 、學習 、 學習 學習動機的意義 學習 動機的意義 動機的意義 動機的意義

學 習 動機 是 影 響學 習 成 敗 的重 要 關 鍵, 對 學 習 者而 言 意 義重 大 。 Mc Combs(2000)指出強烈的學習動機與真實的興趣會明顯提升學習速率,同時他亦

(37)

提及學生具有更正向的期待與高的學習動機時,其學習成效也會隨之提升。Alavi, Marakas and Yoo(2002)主張在科技媒介學習研究中,應納入個人認知、學習動 機與學習成效予以一併研究。尤其Thompson, Higgins and Howell(1991)指出在科 技媒介工具的採用上,個人認知與工作上的學習動機影響日後績效表現的重要 影響因素。一般人越熟知的概念,在研究上越顯得複雜,學習動機亦是如此,

那麼何謂「學習動機」?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依照國內外學者和年代,將學 習動機的意義整理如下表10:

表10

學習動機定義表

學者 年代 學習動機定義

國 外

Petri 1986

為指引起個體學習活動、維持個體學習活動,

並促使個體朝向某一學習目標進行的內在力 量。

Stipek 1995 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動機,為個體追求成功的

一種心理需求,也是影響學業成就的主因之一。

國 內

廖志昇 2004

指引起學習者對客觀的學習活動認知,自發的維 持學習活動,以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所設定的目 標,並滿足其學習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邱奕銓 2004 指出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

部動力。

陳秋麗 2005

所界定學習動機是指在學習歷程中,凡能促使學 生自動學習的行為,引起學生學習並維持已引起 的學習活動,導致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 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陳素蓮 2006

為潛隱在內心裡的動機是一種行為驅動能量,當 此激發出的能量轉化為學習意念及學習動力,引 導個體決定參與學習,且持續學習,直到個人內 在及外在環境趨於平衡或達到設定的目標為止。

三 三

三 三、 、 、動機的分類 、 動機的分類 動機的分類 動機的分類

(38)

Munn, N. L., Fernald, Dodge, L. and Fernald, P. S. (1969) 將動機定義為個體 內在的一種動力,如興趣、態度及渴望等,而該動力可影響並改變個體的行為。

許多研究者對動機的分類多採簡單的二分法,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將各研究 者對動機分類的看法,整理如下表 11:

表11

動機分類表

學者 年代 動機分類

林如萍 1991

外誘或內發之動機均能促使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外誘 動機係來自組織的行政措施,如:將參與在職進修列 為教師資格之要求、學分學位的授予、晉級加薪、休 假進修等。而內發誘因則與教師個人的態度、價值有 關,教師是否參與進修端賴教師個人的價值判斷、專 業精神與成就感等驅使。

張春興與楊

國樞 1994

1.生理的或心理(physiological vs. psychological):前者 的目的在滿足個體生理上的需求,後者則在達成心 理上的慾望。

2.意識的或無意識的(conscious vs.unconscious):依個 體自身對其行為動機的知覺程度,可分為意識的或 無意識的。

3.正向的或負向的(positive vs. negative):根據動機對 個體行為的影響,可分為正向軀力和負向軀力;前 者引導個體往某一目標前進,而後者則軀使個體遠 離某種結果。

4.原生性或衍生性(primary vs. secondary):前者主要 出自於人類自發性的驅力,是由需要或刺激所引 起,而後者則主要來自於經驗的學習,以及社會文 化的影響。

李詠吟與

單文經 1997

分為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提出學習者內心感覺需要 或對學習目的有所領悟而自發的動機,是學習的內在 動機。受外力驅迫而引發學習的動機,就是學習的外 在動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一年 零四 個月 的實戰..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