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并單疏總目 涅槃會疏條目

涅槃後分條目 卷目次

1

2

3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并)單疏總目(會疏卷數同經卷數)

○此經大分為五

▲初召請涅槃眾 序品第一

會疏第一(終) 單疏第一(終)

▲二開演涅槃施 純陀品第二

會疏第二 單疏第二(終)

哀歎品第三

會疏第二 單疏第三(終)

長壽品第四

會疏第三 單疏第四(初紙已下)

金剛身品第五

會疏第三 單疏第四(二十六紙已下)

名字功德品第六

會疏第三 單疏第四(三十六紙已下終)

四相品第七

會疏(第四第五) 單疏第五(初紙已下)

四依品第八

會疏第六 單疏第五(二十五紙已下)

邪正品第九

會疏第七 單疏第五(四十五紙已下)

四諦品第十

會疏第七 單疏第五(四十八紙已下)

四倒品第十一

會疏第七 單疏第五(五十一紙終)

如來性品第十二

會疏第八 單疏第六(初紙已下)

文字品第十三

會疏第八 單疏第六(二十五紙已下)

鳥喻品第十四

會疏第八 單疏第八(二十九紙已下)

月喻品第十五

會疏第九 單疏第六(三十四紙已下)

菩薩品第十六

會疏第九 單疏第六(三十八紙已下)

大眾所問品第十七

會疏第十 單疏第六(五十四紙已下終)

▲三示現涅槃行 現病品第十八

會疏第十 單疏第七(初紙已下)

聖行品第十九

會疏第十一 單疏第七(六紙已下)

  第十二 單疏第七(二十五紙已下)

  第十三 單疏第七(四十二紙已下)

梵行品第二十

(5)

會疏第十四 單疏第八(初紙下已)

  第十五 單疏第八(十四紙已下)

  第十六 單疏第八(二十五紙已下)

  第十七 單疏第八(三十七紙已下)

  第十八 單疏第八(四十一紙已下)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會疏第十八 單疏第八(五十二紙已下)

高貴德王品第二十二

會疏第十九 單疏第九(初紙已下)

  第二十 單疏第九(二十一紙已下)

  第二十一 單疏第九(二十九紙已下)

  第二十二 單疏第十(初紙已下)

  第二十三 單疏第十(十二紙已下)

  第二十四 單疏第十(二十三紙已下)

▲四問答涅槃義 獅子吼品第二十三

會疏第二十五 單疏第十一(初紙已下)

  第二十六 單疏第十一(二十七紙已下)

  第二十七 單疏第十二(初紙已下)

  第二十八 單疏第十二(八紙已下)

  第二十九 單疏第十二(十七紙已下)

  第三十  單疏第十二(二十八紙已下)

▲五折攝涅槃用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會疏第三十一 單疏第十三(初紙已下)

  第三十二 單疏第十三(二十紙已下)

  第三十三 單疏第十四(初紙已下)

  第三十四 單疏第十四(二十五紙已下)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

會疏第三十五 單疏第十五(初紙已下)

  第三十六 單疏第十五(十八紙已下)

涅槃經會疏總目(終)

又四品半後時所至文分為二初折惡攝邪用(陳如品未至遺教品還源品二品半)一化周掩迹用(茶毗 品至廓潤品) 單疏第十五(三十七紙)。

No. 658

涅槃會疏條目卷上

序品第一 會疏第一 單疏第一 圓澄師會疏序

品題總目五分圖

涅槃翻名(并)大語簡小乘 天台五重玄章安七分解經 此經五分科節

(6)

釋五分名 召請二字不同 五分生起通別引證 五十二類

佛性五名合五分義 出分經異解

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 拘尸城金沙河娑羅雙樹 列同聞眾所以

比丘三義

二月仲春表中道十五日表圓常 臨涅槃所以

神力為本大聲為末 佛聲徧滿橫竪三解 隨其類音普告眾生

經舉如來應供正徧知三號所以 外德中但舉四等所以

光召除眾生三障

面門者章安指口圓澄破之 水陸皆動表示

眾生悲佛入涅槃相 召佛邊僧眾下

弟子尊者大德長老名義 迦旃延薄拘羅漢陀翻名 羅漢憂悲三義

羅漢德譬大龍

龍象師子譬羅漢德(單疏一十六紙)

召比丘尼眾下 比丘尼眾發迹顯本 召一恒沙菩薩眾下 佛常舉恒河為量四義 菩薩十義

歎菩薩上求下化德下

奉召有光聲動三(付)圓澄指章安分三云義似牽強 召二恒沙優婆塞下

在家二眾有多名

優婆塞有四分(無分少分多分滿分)

歷四教三乘明四分義(單疏一二十一紙)

蛣蜣蝮蠆有四分(單疏一二十一紙)

優婆塞所對治觀(付)異解 優婆塞眾所辦供具之相 顯發密教與為欲闍毗和會 召三恒沙優婆夷下

優婆夷所觀空無常等觀 召四恒離車等下

毗舍離(并)離車翻名 離車願出家破戒令還俗 七多羅樹

(7)

召五恒大臣長者下

召毗舍離王眾下(付)除阿闍世王 象馬車步云四兵

由旬應有多種(此下非單疏文)

召七恒沙夫人眾下 簡阿闍世王夫人所以 召八恒諸天女下 種種寶珠以為燈明 召九恒龍王眾下

召十恒鬼王下(付)毗沙門王異四王中 召二十恒等金翅鳥王等下

形醜陋者以佛神力皆悉端正 召八眾同數下

召一無數蜂王眾下 召中間眾下

迦葉阿難不列座事顯二義 佛滅後令捨細戒

山神形相

熙連河未見所翻

熙連䟦提同異(單疏一十六紙)

圓澄難章安科分

娑羅林變白如鶴(付)表示

虗空堂閣堂下泉流表示(付)三根所解不同 浴池有二表示

悲近中三相同前聲光動三召 召四王天下

召帝釋天下 召空居天下 召色界梵眾天下

召脩羅眾下(付)光明勝梵天幡蓋小者覆千世界等 召欲界魔天眾下

魔開地獄門施清淨水 魔奉呪供佛還供受呪 魔得好呪(付)圓澄難章安解

呪他五解(并)章安約法門解(單疏一三十二紙)

召大自在天王眾下

魔醯首羅大千界主(付)梵王世界主料簡(文私二五十單疏一三十二)

第二召他土眾下(付)聲光至他土 東方無邊身菩薩來此土相 大眾見佛生喜亦唱苦所以 此土眾見無邊身來瑞驚怖二解 明見無邊身菩薩身相下

一毛孔容七萬八千城表示 除佛無知菩薩身量者 無邊身有來往相無邊即邊 丈六梵不見頂(并)鏡身池日譬 從南西方無量之無邊身菩薩來

娑羅林三十二由旬地容五十二眾及無量之無邊身菩薩是處不思議

(8)

總明此土他土集眾不集眾 一切眾生悉生慈心除一闡提 此土及十方悉如極樂土 佛收光從口入(并)大眾悲歎

以一收光令例風聲是表失主師親三 純陀品第二 會疏第二 單疏第二

此品天竺屬壽命品謝氏題純陀品文義互有疎密 純陀德行十異

純陀先請後獻舊明五讓今明十讓 佛昔默今默有受不受異通別二解 釋純陀名(付)純陀妙義梵漢之異 妙義略有十義

妙之與大左右之異 明涅槃施文分科擬對 此品四段分科(并)生起 四段通別有三意 今四段成前起後對合

純陀讓德(單疏二(五六)紙釋委悉)

善果有四(可意果 無漏果 隨分果 究竟果)

純陀捨俗威儀(付)俗威儀道威儀法門威儀佛威儀(單疏二六紙)

偏袒右肩(付)俗袒道袒權袒實袒(單疏二(六紙)私云右權左實右實左權兩義此文有之)

右膝著地(付)四悉(并)約教(單疏二七紙)

合掌悲感禮足釋(單疏二七紙)

發言陳請下

佛入涅槃失三寶三德義 以譬請下(貧窮譬役力譬)

剎利等四姓(付)譬九法界義 譬三佛性義(付)此經始終佛性 合譬之下

純陀微少供令滿佛及大眾 願垂矜憫如羅睺羅

佛許純陀請

佛許受舉三號所以 世尊一切種智調御名義

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上雨上聲下雨去聲弘五中三十三)

破舊涅槃唯常法華等無常解 評興皇常無常各論方便解 圓常之相約四悉釋(委悉也)

大事因緣釋

三世常(并)非三世文

斷九界貧窮(付)約開會釋常 常即五佛性義

常命色力無礙文消名對法

圓澄破章安純陀十讓義(付)佛受純陀供圓澄設二義 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

純陀以五難難二施無差下 四教佛成道等相

佛非食身煩惱身等常身法身金剛身

(9)

光明即智慧

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難 答第二有尊號無尊號難 答第四具度眼不具度眼難

答第五有五果無五果難(付)佛今以本地初成答之 為大眾而獨受純陀供

請佛住世下(付)佛去住各有四悉益相 大眾見受純陀供普歡喜

大眾稱歎純陀(付)純陀名解妙義 值佛辦供(付)六難(并)值佛難等譬 捨天得天諸天不喜捨天得人諸天所願 大眾稱南無純陀

秋月十五日諸人瞻仰譬 秋陰月陰故秋即盛

純陀合一體三寶(并)得主師親 大眾以偈願純陀請佛住世 純陀以偈請佛住世下

曇華芥針蓮華在水盲龜伊蘭生旃檀譬 我今所奉食願得無上報

佛述成遮請下

舉常無常二用遮請下 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 諸天亦不淨(下四十紙)

明常用

約一空一切空等分遮請文 重請文兩解

純陀謙謝(付)智如蚊蚋

純陀與文殊等大菩薩等是佛力 菩薩稱龍象喻智斷

正請住世(付)饑人終無變吐譬二解 傍論下(付)釋名出意料簡

文殊純陀問答勝負 文殊執有純陀執無義 文殊純陀是非四句 文殊訶勸純陀 純陀訶勸文殊 非想無色故云我聞 無色不淨義(又上三十五紙)

佛譬一人當千力士 貧女生子等譬六即慈 純陀訶勸文殊寓上誠下 佛非有為無為而應說無為 不求梵天梵天自應

純陀勸觀(付)遠行人譬 文殊稱美下

文殊云與純陀共當覆有為 純陀是分真位

執小者約時新眾并滅後鈍根

(10)

文殊勸供純陀訶之 如來印讚

文殊純陀問答佛悅可

不知佛智駕駟金翅兩譬舊三解 文殊讚發

佛放光明照文殊身正為催供

純陀悲歎佛說五觀止亂(付)說五門觀所以 純陀重請佛酧

純陀領解佛述成 純陀辦供

尋與文殊二解

哀歎品第三 會疏二末 單疏第三 約四悉釋哀歎題

此品梵本屬壽命品謝氏分為兩有十異 興皇此品七文生起

地動大地動種種分別 地動為悲請緣多義 地動有時處相由四 地動至非想耶否料簡

地動有三相(一小大 二六種 三十八)由亦有三 正請有三請一哀請二祈請三譏請(有五譬)

如來答三請下

佛譬日及山各主師親三義 如來具酧五譏請義

汝等遇我不應空過 戒定慧墻塹莊嚴正法城 勿以下心而生知足等 大地有能用二義

令眾生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安住 祕密藏義(并)他解今解今昔義不同 三點三目三德對教行理

新伊舊伊

此祕密藏此經根本 摩醯首羅面上三目 三德不縱不橫 為眾生故名入涅槃 比丘疑執之下

修無常想除思惑及無常想 五十七煩惱三解(并)興皇義 舉無我觀為疑下

比丘引醉人譬佛破云但知文字未達其義 醉人見日月生迴轉想譬

我佛義常法身義樂涅槃義淨法義 世間有字無義出世有字有義 勝三修并八倒

三倒(想倒 心倒 見倒)異解 正破四倒明四德

四倒配凡夫聲聞二乘

(11)

正法悉付囑迦葉(付)迦葉同佛 春池求珠譬

今文付囑迦葉下文不堪付囑相違會同 求得寶珠譬六即位

破偏教下舊醫乳藥等譬 明醫八術(并)十種醫 四十八年學舊醫法異解 謂鹿為馬譬

無常有二種(一佛果無常二生死無常)

今經開權顯實用乳藥譬 蟲偶成字不知是字非字譬 乳藥有毒害甘露二種 外道妄我大乘真我不同

長壽品第四 會疏第三 單疏第四 題長壽所以

長壽題四悉

佛勸問戒律(付)舊解今解 諸比丘對佛辭問金寄老人譬

壯人寄金譬(付)法寶不付二乘付菩薩 菩薩用三勸所以

佛勸命辨戒歸三種有四意 迦葉童子(付)童子興問即有四意 迦葉承佛及大眾力發問

迦葉廣問三世

舊師分迦葉問偈異解 問數三十二四五六七異說 問因起不同

今家義(付)依河西三十四問義 云何得長壽文問久本如法華 迦葉問三世義

問文懸對合下答文

答問竟大眾問品凡有十證 佛總讚迦葉四悉義

別讚三世問有三義

初成道時有菩薩問此義(付)是指久遠初成(單疏四十三)

三十四問對合答文

如來長壽之業(付)破業立業正業 一子地大悲四無量四弘是長壽業 迦葉難平等慈悲佛以一言答 佛想一切眾生如羅睺羅

迦葉以密迹殺童子難佛約化現答 驅遣等諸羯磨(并)三擯

持戒比丘見壞法者必應訶責 見壞法者不訶責佛法中怨 迦葉以憎愛難等心(并)佛答 以正法付囑國王大臣并四部 迦葉難佛短壽(并)佛答 常有多種(付)四教常

(12)

八大河入大海喻如來壽命海 於諸常諸命中如來第一 如來實常住示同眾生現短壽

迦葉問世常出世常異(并)佛答(付)外道常如來常 有教理二異

外道盜先佛法(付)賊盜牛等喻 常當繫心修常住二字

迦葉問法性義(付)問法性即捨身不言捨智三解 夫法性者無有滅也

無想天有色陰而無色想 無想天數論二解

三寶常(付)若不知常不得二乘果 因樹有影(并)闇中樹影譬

金剛身品第五 釋題(付)金剛四義

榮枯二入滅(付)雙樹表示

如來五身(法身常身不可壞身非雜食身金剛身)

如來之身絕百非(經文廣說)

百非句數

非身是身古來七解(并)今解

單複具足四句(并)是非各三種四句(單疏四二十九文委悉也)

百非屬當百福莊嚴(付)百福異說(并)百非四教不同 百非一句各具九十九句

如來之身即金剛身非食身等 護法因緣得金剛身

護正法者不受五戒應持刀劒等 護法在家出家相對四句

今昔持杖持戒相對四句 取捨得宜不可一向 持戒真比丘破戒禿居士 覺德比丘有德王緣 阿閦翻名(并)大乘聲聞 有德釋迦覺德迦葉佛 如來常身猶如畫石 護法在家應執刀杖

持戒比丘俗為伴侶莫謂破戒 末世為饑餓故出家名禿人 持戒人親近白衣應弘法 白衣雖持刀杖不應斷命 持戒護法之師

利養說法師壞弟子

三種僧(一犯戒雜僧 二愚癡僧 三清淨僧)

持律者知戒輕重不證應證

律中明六種五法(付)今是神解五法 學人五法等

善持經者例律有五事(單疏四(三十六))

名字功德品第六 單疏第四(三十六)

釋題(付)名召於體字歎其德

(13)

此品七善七譬釋此經名 此經功德略有三種 聞是經名者不生四惡趣

生解與聞經功德不同今聞經功德不墮惡趣非深解破他解(疏四(三十七))

判大般涅槃名(付)七善 上中下語他解今解 七譬(付)他解今家 大常二名名異義同 甜酥八味異解

四相品第七之上 會疏第四 單疏第五 題釋(付)開演他解今解

開說相對四句

三密三德明不明異解

涅槃有四相義(一自正 二正他 三能隨問答 四善解因緣義)

佛自正比丘自正

己身如火聚四見不可得

三寶不開自他四相開自他所以 明正他下有四悉

女人多與兒酥等(付)此女人舊有四釋 六味譬勝劣三修

煩惱薪智慧火成涅槃食 佛稱老女為姉(上疏文可見合)

正法不與聲聞付菩薩 人謂佛常住其家有佛 明能隨問答下

不捨錢財為大施主義(付)無方問答 他修善隨喜不障名大施

見苦者解之名大施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斷肉十義

受信施時應為如子肉想 如子肉想四義

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付)三解 食肉食眾生佛子即斷佛種 先聽食三種淨肉是漸制 十種不淨肉九種淨肉皆不聽 佛隨他魚肉言美食隨自不爾 食肉次第制意

今日已後制一切肉 滅後沙門執小謗大破戒 乞食得雜肉食洗除肉食 明善解因緣下

佛問波斯匿王盜五錢已上為重盜 在文為律在口為誦

波羅提木叉墮律之義 覆藏諸惡如龜藏六 戒法漸制所以

九十一墮(付)九十或九十二異說

(14)

佛見一人墮獄為此人住世一劫 因比丘行非法隨事制之

四相一相

為諸聲聞開發慧眼 涅槃法身祕藏總別互取 四相即一義(付)虗空四事一譬 今昔涅槃義常無常不同料簡 如來涅槃常住之義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以煩惱火滅譬難常(并)佛答

外道二乘俱為凡夫無常

燃木已有灰譬斷煩惱已有涅槃 佛入滅實非無常(付)王遊觀譬 第二開身密下

芥子須彌相入等他解今解 以佛納妃生子難度煩惱海 芥山相入等七種不思議用

菩薩住大涅槃(付)舊三解(并)今解 三千界施化相指首楞嚴經

閻浮施化之相(初生十方七步表示剃髮等相委悉也)

摩耶翻名(并)七步表示多義 如來示現作阿羅漢兩解 如來今日示現之相(委悉也)

今日始成是迹實久遠成佛 輸頭檀瞿曇翻名

如來示現餘生相(委悉也)

迦葉以燈滅譬難常佛反破 那舍阿那舍不同

四相品之二 會疏第五 單疏第五(十五紙已下)

第三開意密明解脫德下

興皇解開身密今解通開三業密 佛他相對開密四句(付)十二句 大論般若顯示法華祕密文他解今解 如來實無祕密藏(有九譬)

佛負眾生出世之法(付)他解今二解 半字毗伽羅論譬

大小常無常(付)他解今解 龍王降雨譬

昔說佛無常是半字

言佛無常舌墮落(付)彭城寺嵩法師舌爛口中 如來所說無所積聚於食知足如鳥飛空 有為無為二積聚有為無為二僧

大者其性廣博 涅槃者無諸瘡疣 大般涅槃者名解脫處 有信無信二眾生

解脫亦色亦非色(付)他解今解 無色界色非二乘所知

(15)

廣明解脫義之下

大涅槃行(付)行者衡音謂施行 百句解脫(付)約滿數云百句 大師於靈石一夏講此百句 百句解脫(文甚廣博也)

貪瞋癡慢四毒蛇通見思 元品能治莊嚴開善觀師解 今家約四教明因果斷不斷

眾生怖生死受三歸(付)羣鹿三跳譬 名一義異名義俱異

供養僧則具足供養三歸 三歸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或時說一為三說三為一非二乘所知 涅槃畢竟安樂義

不生不滅是解脫

解脫或時譬虗空非喻為喻 非喻

佛為二種說所以(付)害如來及母譬

四依品第八 會疏第六 單疏第五(二十五紙已下)

四悉釋四依題

憑法不兼人憑人必兼法 憑法有自法他法

不示如來像示四果像化道易行故 如來為四依四依為一依

初令依法後令依人所以 四依位(付)師弟位舊解今解

四依自行化他德(并)列名(初依四果外也)

四依位(付)四教判位 初依具煩惱性(并)利益相 遺教經八大人覺

第二依相(付)此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 第四依阿羅漢相(付)住第十地

魔變作佛像神通自在

於佛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 魔作四依像(付)降伏

五繫縛魔(付)五繫兩義 為聲聞教降魔非為菩薩

聲聞天眼名肉眼大乘肉眼名佛眼(付)大乘經名佛乘 聲聞教降魔(付)怯人依附勇人譬

降魔不教菩薩(付)勇人(并)阿竭陀藥譬 菩薩教聲聞降魔(付)毒龍譬

聞大經人如優曇華

滅後聞此經生信百千億劫不墮惡道 佛滅後四十年中此經流布然後滅 正像時節異說

滅後四十年文異解

迦葉阿難知佛始不比餘人 答如法人能救拔者下(大小二譬)

(16)

四依教為利養說餘經菩薩令說是經

歎經功德(付)此經流布處地即金剛人即金剛 正法餘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經流布

論植因下

五種法師(并)五種為三業

此經受持因有九種(熙連河并八恒河沙)

遇熙連河沙佛者受持此經不生誹謗 沙數發一願下一沙

熙連與河沙之異

熙連(并)一恒及八恒行相不同 此經義為十六分順世十六兩為一斤 熙連八恒配四依

始發心者未來護持此經 惡比丘喜佛入滅謗大乘經 此經信受者滅阿僧祇劫惡業 謗人信人果報之相

信此經者麤陋形變為端正 大涅槃日出惡業霧露悉消 信此經者雖未階十住墮十住中

若佛弟子若非弟子為貪利聽受是經一偈近菩提 勸供養四依人下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應供養禮拜 供養知法老少是大乘義

四依人為護法不舉他比丘破戒雖犯戒不名破戒(付)如是破戒年少在家悉應禮敬 為護法同犯戒不名破戒(付)旃陀羅王譬(文廣)

八不淨

菩薩雖同犯戒本所受戒如本不失 乘緩名緩戒緩不名緩(付)舊解今解

四依與破戒分別識知之相(付)與梵行平等施相違料簡 破戒持戒簡別(付)迦羅迦果鎮頭迦果譬(并)賣藥譬 優婆塞應覈問破戒比丘

優婆塞知畜八不淨破戒者不應禮供 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付)次第異說

今依法即是依人昔簡無法之人今昔會同 四依人即名如來

但知如來常人尚可依止況四種人

別釋依法不依人等會

不依語有無理語亂正語二種 殺父母得解脫者依義不依語 舉今昔相對會

如來善知時宜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

有檀越者不聽畜八不淨無檀越饑世為護正法聽畜金銀等

為肉眼者說是四依不為慧眼(付)肉天相對法慧相對肉慧相對不同義(單疏五四十五)

邪正品第九 會疏第七 單疏第五(四十五紙已下)

四邪四正四悉釋題

四依品答廣大邪正品答分別 有四魔故應依四人

滅後七百歲魔壞正法作四部及佛形

(17)

正法千年由度女人減五百年 魔作無漏形相所以

魔亂佛誕生相 魔亂入廟納妃相 魔亂結藏(戒相文廣)

外道六十四能二義 魔亂佛德

魔通亂經律所說 魔亂持犯罪福 不知足知足之相 九部經中佛性有無論

說有佛性故已成佛者波羅夷罪 比丘過人法為利非為求法 為建立正法非羅漢現羅漢非犯 犯突吉羅忉利天壽八百萬歲墮地獄 大乘偷蘭遮相

塔中珍寶比丘自在用之此人名不淨無根二根不定根(付)不定根相 夢行婬欲不成犯戒寤應生悔

乞食受供養時應生饑世食子肉想 不聽常翹一脚聽行住坐臥

不聽五熱炙身等苦行(文委悉)

聽食五種牛味油等

佛說草木無壽命魔說有壽

摩訶標伽此云赤色(付)今制被之下文聽之(付)相違會通兩義 結成魔說佛說差別相

迦葉領解佛述成(付)是名黠慧 四諦品第十 單疏第五(四十八紙已下)

破舊今昔四諦有量無量義 破舊五時四諦事理不同義

聖行具有四種四諦此品明一實四諦 一實四諦相

四聖諦相(各有六文)

聲聞乖理即是外道

四倒品第十一 單疏第五(五十一紙已下)

倒有一二三四八乃至眾多倒 八倒對治之相

文有八倒經家從略從合題四倒 邪正四諦四倒三品生起

八倒之相

迦葉領解今日始得正見自是之前悉名邪見人 如來性品第十二 會疏第八 單疏第六(初紙已下)

此品不標佛言如來四悉義 如來性三字種種釋

今品正辯如來藏如來(付)如來藏舊師諸釋(并)破今解 藏性理三同異

此品五譬生起

此品答上業性二問品題從終 善業義舊解(并)破今解

(18)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貧女寶藏譬

家人大小(付)舊解今解 以毒塗乳譬顯不早說佛性 女人良醫古師四說

一切眾生皆有我性未有我德 迦葉以十二難難有我義 力士眉間金剛珠譬 雪山甘草一味藥譬 佛性難可毀壞無能殺者 佛性不壞殺眾生成殺業

佛性住五陰中(付)佛性體他解今解 外道邪我出世真我

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 甘露毒藥舊解今解

於己身歸一體三寶 利钁掘地至金剛譬 歸依三寶(付)論議 迦葉與第七佛同一名號 翻歸邪三寶歸正三寶

對治法有有門空門二種(有門邊立正三寶破邪三寶空門邊用無我破邪我)

昔異體三寶今一體三寶

為凡夫二乘說三寶異相(付)興皇四假

己身具佛何敬他佛

(付)依不依二義 為化他敬諸佛塔法身舍利

己身一體三寶相

(付)身中佛性即法身佛等

會三寶歸一寶而義說三如法華會三乘歸一乘而義說三乘 大將太子大臣譬

曹洞宗五位依今文(付)破章安解 迦葉發迹

明中道觀

斷常二見(付)舊三說當今文責 修常墮斷修斷墮常(付)二解 如屈步蟲必因斷常

中道愚人無疑文二解 中道不二相

佛赴緣為執有說無等(付)良醫治四大病譬 破有無(止一(四十九)止五(四十一)引今文)

破凡夫諍論舉苦無常等例合

約不二顯中道(文廣)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實性 先於般若說我無我不二(付)異解

約五味譬成因緣不二義下(文廣)

雪山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 隨所食草乳有甘苦(付)所譬 無明變為明(付)舊三解 乳中非有酪亦非無酪

牛食草因緣眾生福力變為乳(付)三解 大海上水譬雪山毒草譬

(19)

歎經(付)震雷象牙上生華譬(付)三解 佛性甚深難見難入

金錍決膜譬(付)舊四釋(并)今解 十住未能見佛性(并)十地不明了 九譬譬十住少見不明了

雖佛性難見依信知(付)非想天非二乘所知譬 非聖凡夫指外道奪語

王子貧人為親支貧人寱言刀刀譬

婆羅門計神白色剎利計黃毗舍計赤首陀計黑 文字品第十三 單疏第六(二十五紙已下)

上品此品不同 半字滿字舊解今解

一切異論呪術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付)二解 初說半字以為根本

有十四音名為字義名曰字本 十四音(付)古師多種解 舌本舌上等音聲不同

半字煩惱言說之本滿字善法言說之本(付)半滿得失字無字 鳥喻品第十四 單疏第六(二十九紙已下)

文字鳥喻月喻三品之意 二鳥雙遊舊解(并)破今解 有凡凡共行凡聖共行等

迦鄰提娑羅雙遊(付)舊異解(單疏六二十九紙)

生死有常無常(付)五譬 涅槃有常無常

如來憂悲或有或無不定

無想天壽(并)非想處非二乘所知唯佛知 佛實無憂喜義說憂喜

不知佛憂無憂(付)毗曇(人度根度地度)三度(并)成論解 生死涅槃各有苦樂

智慧殿妙法臺智慧山

月喻品第十五 會疏第九 單疏第六(三十四紙已下)

此品來意(付)他破今解 問答俱有三光別題月喻所以

梁武勅學士撰天地義有三(一宣夜 二周髀 三靈憲)

日月周行(周公橫行同佛法張衡竪行)

日月壽(長阿含樓炭云五百歲同四王舊云二百五十)

日月星形(日五十由旬 月四十九由旬 星小者不滅三由旬)

日月星城寶所成相(日火精金精二寶 月瑠璃星水精一寶)

劫初無三光眾生福力感三光 月增減各有三義

具答三光但題月喻所以

品後十六行屬當品屬下文異解 月實無出沒喻如來常住

月實無增減等喻如來八相等 月虧盈三義

日月因須彌五風所吹運轉

六月一蝕由陰陽相御經云修羅所為

(20)

月大小等譬如來化現 月蝕譬出佛身血等示現 佛無殺心雖出身血是業輕 示現制戒(付)醫師教子喻 月蝕長短譬佛壽長短 月樂厭譬善惡二機 月名不樂見二解

日有春夏冬三時異譬佛壽(并)經教異(付)佛法有秋無秋二說 星晝不現譬二乘不見佛

陰闇日月不現譬正法滅 彗星現譬無佛世支佛現 黑月(并)彗星翻名等 歎經(付)日出霧除譬

此經一經耳者除諸惡無間罪業 菩薩品第十六 單疏第六(三十八紙已下)

今品答十二問從初題菩薩 四教菩薩(付)今正論理性菩薩 六即悉名菩薩

大涅槃光諸經中王(付)涅槃光二解 涅槃光入眾生毛孔作菩提緣 答未發心名菩薩義(付)難興皇解 迦葉難涅槃光為菩提因義 以難難易(付)是以別難圓 除闡提餘眾生聞此經作菩提因 薄福不聞此經大德能聞

聞此經不發心者夢見羅剎誡即發心(付)是名字等四位菩薩 闡提不發心(付)種種譬

闡提永不發心如妙藥不能治必死 金剛無壞者除龜甲白羊角

答滅惡義下

懺悔護法滅業相(付)除闡提 一闡提者名為無目

雖說大乘佛性意不信為利養說者名為惡人 一不字冠下句例

闡提作羅漢像壞正法 歎經用(付)闡提流轉無窮 經德(付)蓮華喻風喻

良醫八術治諸病除阿薩闍病譬餘經不能治四重五無間 八術治諸病不治必死譬此經不治闡提

良醫八術(吐 下 塗身 灌鼻 熏 洗 丸 散)譬生善滅惡德 闍樓翻兒衣

四重五逆眾生依經力夢見墮地獄發心

良醫呪藥除諸病唯除大龍一毒譬此經德唯除闡提 毒鼓譬

闇夜營作待日明譬

雨潤菓熟譬今經亦指法華八千聲聞授記

八千聲聞(異本云八十歟)舊三解(并)章安取捨(單疏六四十四會疏無此文又譬分科異單疏往見)

秋收冬藏譬

(21)

良醫呪藥譬(付)受持此經者皆名菩薩 良醫不治必死此經不治闡提

教水陸山谷藥草等譬 佛乘此經大船亦度眾生譬 風及風王兩種譬此經 佛示現(付)蛇蛻(并)金師譬 佛身譬菴羅閻浮樹一年三變

佛密語譬先陀婆一名四實(付)合四句四教四門等義 末法法衰僧衰之相

深誡末世弘經(付)牧女加水賣乳譬 加水賣乳委合翻添造論造疏記等

女人婬欲深重一切男與一女為欲事而未足(付)應訶女相求男子 知佛性者雖女名男不知佛性者雖男名女(付)此經佛性名丈夫相 此經滅後流布興衰

過夏初月名秋秋雨連霔文

此經為南方菩薩流布當至罽賓沒 此經沒已餘大乘經皆沒

文殊騰純陀常無常疑(付)使文殊騰兩解

以本有今無等偈釋疑(付)此偈兼釋三乘差無差疑義 佛性常住三根悟解

四出偈其意少異 四出偈異解(單疏六五十)

會疏主非章安解作別解

三乘同一佛性(付)諸色牛乳同一白色譬 三乘同一涅槃論議

三乘佛眾生差別譬五味

旃陀羅速成佛身子等遲成佛所以 譯文有訛問答乖合(單疏無之)

答菩薩得不壞眷屬問

不知常者雖天眼名肉眼知常者雖肉眼名天眼 佛以一音說法異類各解故佛名父母(并)生子教語譬 大眾所問品第十七 會疏第十 單疏第六(五十四紙已下)

大眾所問題古今釋

放光照純陀身等答示現涅槃問 純陀并大眾奉供

示現化佛等受大眾供釋尊受純陀供 純陀所獻八斛佛神力充足大會 答示人天魔道問義

答知法性問下

佛說偈止大眾悲歎(視眾生如羅睺羅故非永入涅槃)

明三寶常(付)三寶同真諦開善莊嚴解(并)破今解(單疏六五十四)

答受法樂(付)大眾歡喜供養 迦葉領解奇瑞(并)純陀領解 復見大眾說十三偈二解 純陀得十住地

為未來眾生說此經 諸經所說有餘義無餘義 除闡提一切施皆可讚歎

(22)

趣向一闡提道相

破戒相(并)破戒生慚愧可拔濟 雖造逆後改生護法志可供養

雖犯逆生護法心(付)女擕子渡河死生梵天譬 一切施稱歎有餘說有差別無餘說

佛說一切施稱歎偈因緣(付)一切者少分一切 一切江河必有迴曲等是有餘說

阿含通大小大加方等語 一膏藥亦甘露亦毒藥譬 說一切女人必懷諂曲偈因緣

於他語言隨順不逆等偈是有餘義(并)為阿闍世說此偈因緣 一切畏刀杖等偈有餘說(并)為獵師說此偈因緣

羅漢輪王無能害者 王舍城獵師請佛食肉緣

尊重父母墮無間義(付)貪愛為母無明為父(并)舊解今解 一切屬他則名為苦等有餘說(付)為女人說此偈因緣 一切諸眾生皆依飯食存等偈(并)佛違釋

有餘無餘義一切義(付)古異解 迦葉并大眾領解歡喜

以迦葉阿難阿闍世未來勸佛住世(并)佛酧請止悲 佛涅槃時一足黑黮一足光淨是表法應

大眾得益(并)文殊純陀授記莂 釋尊背痛付囑現病

背痛緣(出大論)

舊付囑已下屬現病品今則不然 現病品第十八 單疏第七(初紙已下)

第三示現涅槃行文古師異解(并)今解 此品明無病而題現病所以

佛無病因緣有二種

菩薩施病者醫藥回向除三障(付)三障之相 七慢八慢九慢

重惡病為業障三解 謗法闡提為報障二解 舉菩薩化他發願難佛現病 請息惡慢難佛現病

佛身力(付)牛象力士等力展轉格量 優鉢羅象等二解

迦葉佛稱瞿曇義(會疏三十五)

佛以三事示無病相事理二解 佛從臥起趺坐放光利益 蓮華光利益三途苦悉除 八寒地獄得名二解

化佛利益(付)種種化現相(付)此時閻浮眾生無一人行惡者除闡提 大眾供養(并)勸請

建陀優摩陀阿婆摩羅鬼 大眾請音不至無色義

佛答之下先歎迦葉是請首故 釋尊無病往緣

(23)

而現病是方便密語(付)十一事引例

如來密語顧命文殊云吾今背痛汝當為四眾說法 三人病難治(一謗大乘 二五逆 三一闡提)

二乘小道聞法發心

菩薩不定或聞法或不聞法自然成菩提 為利養誑他受持此經(付)與十六卷相違料簡

五種病人者初二三四果支佛如次八六四二一萬劫後當成佛 初果斷三結我見疑見戒取

三果斷五下結我疑戒取足貪嗔

今文八萬劫成佛下文八萬劫發心須會釋

聖行品第十九之一 會疏第十一 單疏第七(六紙已下)

五行十功德不同(付)破舊解 五行得名(付)從初題聖行 五行天行為本餘為末(付)他破 一行各具五行義

評五行一行因果總別等義 此品五行說三不說天病二 天行指雜華(付)天行多義 標列五行并一行

明五一兩行所以

初明戒聖行下(付)菩薩遇人緣法緣相 菩薩持戒(付)羅剎乞浮囊譬

羅剎二解(一外惡知識二內顛倒心)

菩薩五種戒

事理二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

二種戒(一性重戒 二息世譏嫌戒○戒相委悉)

菩薩持性重遮制二戒等無差別

簧木枕二解(并)波羅塞牽道八道行城戲 菩薩誓願相(有十二誓)

清淨戒等十戒(并)三戒所攝

明戒果住不動地(付)舊三釋(并)今解 不動地得名須彌譬

須彌山藍風動不動異說和會 聖行聖人得名(付)七聖財

二明定聖行下古師為四念處有二失(并)今解 特勝觀背捨觀(修證相委悉)

特勝背捨果得住堪忍地

料簡破戒文在明定中(付)舊三解(并)今解為明圓定 菩薩為化他護法或毀戒

仙豫國王斷婆羅門命因緣(會疏第十五)

三明慧聖行下明四諦二諦一諦開合(并)對緣異(并)四諦境智等 一明有作四諦(名體相等委悉)

十力等云道諦二解 八苦相委悉

就福命論死異解(并)壞命根死 五盛陰苦別體相

一切苦生苦為根本餘有無不定

眾生顛倒貪生厭死實生死相關(付)功德天黑暗共行譬

(24)

明生多過患五譬 老苦相種種譬 病苦相種種譬 老後列病所以 死苦相種種譬

初二三禪火水風至第四禪三災不至所以 死苦時節

菩薩無死苦(付)古三解今解 摩羅毒蛇得阿竭多星呪消之 命絕中陰名死苦相

愛別離苦(付)依愛生憂畏

頂生王成輪王昇帝釋宮緣(付)爾時帝釋迦葉佛頂生釋迦佛 愛別離苦境難易

帝釋頂生相似(并)目眴遲速所以

髦尾(并)珠照一由旬(并)寶女孕不孕異說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有二(并)五盛陰苦 八苦會通苦諦樂有無論議

眾生於下苦中橫生樂想(付)迦葉謬解難顛倒(并)佛答 三受三苦(付)苦受有三苦餘二受各有二苦(付)今昔異說 生死中實無樂隨順世說有樂

實無樂而說樂虗妄耶論議 世樂為樂因亦為苦因義 菩薩解苦無苦二乘不解

聖行品之二 會疏第十二 單疏第七(二十五紙已下)

明集諦下

昔煩惱業為集今煩惱為集煩惱中別取愛 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

愛二種(欲得已得)

復三種(欲色無色)

復三種(煩惱因緣愛業-苦-)

出家四愛(衣食臥具藥)

復五種(著五陰)

愛二(善不善)

善法愛二(求二乘不善求大乘善)

凡夫愛名集不名諦菩薩愛名諦不名集 昔說業惑為集今偏說愛論議

愛是根本(并)愛過患九譬(文廣)

凡夫二乘菩薩相對明苦及諦有無(并)明集滅道 明苦集竟結成四諦所以

約四種四諦釋料簡文

凡夫有苦無諦(付)新舊本不同 明滅諦下(付)見滅見滅諦 明道諦下

陀羅驃(并)求那

今以八聖道為道(付)迦葉舉昔十四說難相違 一聖道赴緣說種種名六譬

水名多種梵語

(25)

說道多種增數明(付)金師譬 隨信隨法信解見到

見道數家論家異義(并)利鈍異義 明無量四諦下

一切法攝盡四諦而為說不說二言所以 知聖諦有中上二智

無量四諦相貌

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二乘所知 諸陰相(付)佛界陰覆法界事理 六道陰苦二乘樂菩薩雙照佛雙非 約十二入十八界明無量苦相 廣約五陰明無量苦相

無量集滅道諦相 無量世諦第一義諦

數家四諦十六諦皆真諦論家無我一通真俗餘皆世諦 明二諦下(付)舊六種二諦(并)釋諦名破之并今解 二諦體一異解(并)今破

四諦分真俗異解 二諦一異論議

世諦即第一義隨順眾生說有二諦

二諦有八種(并)六種七種等異解(并)天台七種二諦(并)今且順一師八種 隨情智二諦約世出世是冠下七

生滅等七種二諦(委悉)

有名有實真諦(付)他師云真有名無實違此文 世法有五(名世 句世 縛世 法世 執著世)

明一實諦下(付)不明三諦所以 一實諦舊異解(并)今釋

佛以七義答實諦義 昔四諦實諦今一實諦實 二乘稱諦如來稱實與奪義 一切顛倒攝苦諦

二乘亦實亦不實 魔所說苦集二諦所攝

外道所說苦集攝(并)彼但壞苦集 外道橫計苦集滅道相

外道橫計亦壞道滅

外道有苦諦(付)與凡夫有苦無諦相違料簡 外道橫計常樂我淨相(文廣)

外道常樂我淨非相

聖行品之三 會疏第十三 單疏第七(四十二紙已下)

廣破外道常

小乘無作有漏今意無作無漏 無作毗曇成論不同

一切外道心有三(在家心 出家心 在家遠離心又二種)

明色無常十時異

破外道樂淨(付)指上答三解 盲問乳色譬

明圓慧行下(付)舊解今解

(26)

如來不轉法輪義

以八異釋異故不更(鹿苑今經大小相對)

鹿苑八萬得初果今八十萬億不退菩提 轉法輪義

釋慧行名(付)定行無之以初後例 圓行次第行結意

慧行果住無畏地(付)異解今解 釋無畏地名(付)與十地經合 人有三惡(闡提犯重)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付)二十五名王三昧義 六地斷三界惑是通義

釋二十五三昧四悉義(并)各有四意 菩薩自在用(吹須彌一身為多多身為一等)

菩薩雖在地獄不受苦 菩薩功德齊等而有高下義 住無垢藏王菩薩歎教下

教勝於佛佛母故(付)教佛相對勝劣自行化他二 義(自行教勝化他佛勝)

五味喻五時相生文(付)古師異釋(并)破今家解(文廣)

文不舉法華三義

五味對戒定慧并五時教

迦葉自誓發願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書寫此經等 與迦葉超越記

過去雪山童子因緣 菩提心難發易壞種種譬 帝釋變為羅剎試雪山 真金以燒打磨三種試譬 羅剎說半偈

半偈名半如意珠

財施有盡法施無盡多利益

為半偈施身如施瓦器得七寶器捨不堅身得金剛身 雪山敷鹿皮為羅剎所坐(并)稱羅剎云和尚

偈文書石壁等捨身

欲捨身羅剎復釋形接取讚歎

半偈捨身故釋尊超十二劫在彌勒前(付疏)餘極云九劫隨機異說 半偈者說無常一邊故

但云生滅不云住

三相中住與常住異 無常與空同異舊異釋

生滅滅已(付)又生滅生已寂滅生為樂耶否料簡 涅槃經會疏條目卷上

(27)

涅槃經會疏條目卷中

梵行品第廿之一 會疏第十四 單疏第八(初紙已下)

梵行體古異解(并)破今解三淨名梵

菩薩住七善法(知法 知義 知時 知足 自知 知眾 知尊[(白-日+田)/廾])

十二部經相(委悉)

修多羅有翻無翻(并)通別 伽陀指孤起偈

諸惡莫作等四句為伽陀 本事本生之異

二知義者解十二部經三諦義 三知時四知足五自知

六知眾七知尊卑約十界展轉明 明圓七善

明四心下亦名四無量(付)無量四等同異 迦葉難四無量數(付)眾生緣等三種慈悲 難成論人眾生緣對生空義

見行多修慈悲受行多修喜捨

教門廣略不定說十二因緣或一乃至十二以之破四無量定四執 佛方便常說無常無常說常等反常不定

佛治眾生惑不定相 無量心說四種所以

瞋恚有二種慈悲故治不同(多門分別)

無量名四(付)緣與自在相對四句 修慈悲怨親中境各有三品成九 中人約愚智等分三品

修慈九番修觀相(付)是名慈不名大慈 瞋恚難去慈心易失四譬

菩薩住初地名大慈(付)大慈相(大小約次不次分之 單疏八(七紙))慈一亦有悲喜捨用 四無量心虗實論議迦葉作三難

佛菩薩慈悲等悉實不虗 菩薩眾生為非眾生等無虗妄

情轉無情無情轉情他解今解止私一本(二十二)引暹記滿記料簡 四無量心實能治惑

四無量心通為一切善本為布施本 破有相施(付)被毒箭譬

布施一心具四等

菩薩布施廣發誓願相(一施食 二施漿 三施本 四施衣 五施奉香 六施床敷 七施宅舍 八施燈)

衣服離身一尺六寸二解(單疏第八十一紙)

無戒(付)無作戒異常途名 慈為三乘并一切善法本 七方便數師論師異解 三觀處大小乘義

無諍三昧三解本際智二解 明慈即大乘諸善

明慈即小乘諸善(聲聞慈相委悉)

明慈不可思議有無非有無文舊三解(并)破今解

(28)

定性四句戲論假名四句非戲論 歎行慈人詮慈教說慈佛

菩薩慈非虗必有利益

定業不轉不得益不定業得益 不定業或轉成定慈益轉重為輕 慈有無量門所謂神通等

引八事證慈用(初伏醉象 二降力士 三化慮至 四度女人 五塗割瘡 六摩調達 七救群賊 八醫釋 女)

沙門著赤色三解(單疏第八十三紙)

憍薩羅舍衛同異兩解

梵行品之二 會疏第十五 單疏第八(十四紙已下)

明四心果慈悲喜三住極愛地捨住空平等地舊二解(并)今解 極愛地(付)舊三解今家取初地義

極愛亦名一子地義

迦葉以仙豫殺婆羅門佛罵調達及須菩提慈念難一子地義 問答不次二解

佛終不為眾生作煩惱因緣七事 菩薩於諸眾生終無奪命

仙豫殺婆羅門是愛念非惡心

阿鼻三念(并)婆羅門生甘露鼓佛土得壽命十劫

仙豫殺婆羅門時得一子地耶否(并)實殺化現兩解(會疏三同十一可見合)

惡心殺草得罪無惡心殺人無罪 婆羅門家殺罪之法

殺有三(下還子中凡夫至阿那含上父母羅漢支佛菩薩)下殺報墮三惡道(并)殺闡提非三殺攝 殺闡提無罪(付)與下施闡提得千倍報文相違料簡(會疏二十九)

答佛罵達多難(付)諸佛隨可得益或說愛語或說獷麤 益曠野鬼等七緣

佛勅弟子令施曠野鬼食緣 佛實不罵達多達多實非惡人

迦葉領解得四法味(出家昧 離欲味 寂滅味 道味)

捨心得空平等地

空平等地舊二解今解同指初地

明十一空是約處中(一內空 二外空 三內外空 四有為空 五無為空 六無始空 七性空 八無所有 空 九第一義空 十空空 十一大空)

大品廣空略性此經廣性略空 十一空舊異解今解四悉義 內空外空內外空異解 無始空二解

性空二解無所有空 第一義空異解

空空異解今解空能空名空空 有漏空無漏空體一無輕重 大空有事理

約三諦釋十一空義

結歎利益(并)空平等地功能 廣辨知見下四文生起

明八種知見(此中有知見相對四句文廣)

四無礙辯重重釋(文廣)

(29)

眼能持光二解

菩薩但得四無礙智二乘實無之(文廣)

菩薩三種善巧方便二乘無之 聲聞菩薩四無礙不同(付)諸河水譬 以十對釋菩薩無所得義

方等十二部相對(疏云方等三藏相對)

本有今無等四句偈 本有今無等八番解釋 本有等偈舊解今釋 佛為眾生種種說法

眾生因虗妄得利益者方便說 世諦於佛即第一義諦

說世諦眾生謂第一義諦等 明無得而得

若護心者則護身口

見有相貌見了了見二種(付)種種譬

梵行品之三 會疏第十六 單疏第八(二十五紙已下)

佛知見有同世間異世間二

無始無明有始終無始終二解斷常 闡提謗法名非世非出世

迦葉結歎四無量 三明持戒下

菩薩有同世間不同世間二種 菩薩修戒定慧(并)三學相資相

世間持戒有四不淨(一為有 二性不定 三非畢竟 四不為眾生)亦無三學相資 持戒人無悔根心自然生三譬

持戒之人歡喜之相

持戒歡喜(付)二女破酪瓶漿瓶譬 持戒悅樂(付)喜與樂不同

五受根樂淺喜深禪定喜淺樂深

淨戒五法佐助(一信 二慚 三愧 四善知識 五增敬戒)

離五疑(一疑佛 二疑法 三疑僧 四疑戒 五疑不放戒)得五根 訶破戒(付)不聽受持此經

訶為求三有作業

上文聽破戒持經與今文相違料簡 訶非時非處說是經

請法不請法隨宜(并)熾然世法異解 明護法(付)一字成佛文

明六念下(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一念佛(付)佛十號(付)諸經論開合不同 佛眾德(并)佛名大法師多義

如來名義

應供(并)正徧知(付)二乘無正徧知

明行足(并)明有三明(一菩薩明 二佛明 三無明明)

無明明三解(淨名疏九三十五引今經文)

世間解(弘五上九十七引此文證三世間止私五本十八)

無上士(付)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文

調御丈夫(付)一切男女具足四法名丈夫(一近善知識 二能聽法 三思惟義 四如說修行)

(30)

御馬四種譬調伏四法

天人師(付)諸眾生中人天能發心 釋佛(并)以四義釋婆伽婆

破世尊與婆伽婆同義

修六度四等并五十四心得佛果 二念法相(付)舊解今釋

三念僧(付)舊解今解 三念戒

雖無形色而可護持(付)無作有色無色舊三解今破大乘不立無作有色 五念施(付)依施得佛果諸德相

雜華者一云華嚴一云別有經 六念天念第一義天諸佛菩薩

十二部經不及此經(付)十二部經多解 菩薩十三不可思議(付)不思議舊解今解

菩薩無教者能發心(付)十三不思議合止觀十乘 二能受生死苦

三受地獄苦菩薩處地獄如三禪樂 四旋還赴救五終不退轉

六度生死海(付)分別思議不思議 七能稱量生死藕絲懸須彌譬

八能說常住九生死不惱十在胎不亂 人入胎出胎有上中下三品

十一於法不吝十二遠離十惡

十三忘於功用(付)慧不能破他解今解 此經明初心與止觀十乘同

釋尊滅後佛法興衰相 迦葉佛法住世七日滅盡

迦葉佛法住世賢劫經云二十年今云七日各有義 佛法滅不滅約二法重重分別

此經為未來說(付)贖命譬

迦葉佛時機利根故不說此經今佛惡世機鈍故說此經 佛法實不滅種種譬

一切佛法久住不久住有六科 滅後弟子情計種種諍論相 受正法者少受邪法者多

滅後拘睒彌二比丘諍論佛法滅相 洛沙染毛

大眾悲歎迦葉慰撫大眾發心

梵行品之四 會疏第十七 單疏第八(三十七紙已下)

歎經滅惡能

闍王權者(并)調達善星那提權者 破梁武此段為客品

阿闍世王行惡之相 明世王滅逆惡下

惡人為滅惡緣(付)善人為惡因耶否義

明惡人為滅惡緣有六臣勸王(一月稱 二藏德 三實德 四悉知 五吉德 六無畏)

闍王權實(付)圓澄破章安師權示義 無際法師欲去此品(付)問答

(31)

明善人為滅惡緣下 得安隱眠不得安隱眠相 耆婆勸闍王(付)耆婆翻名 述世王有五德故罪輕

二白法救眾生一慚二愧(付)慚愧不同 智者有二(一不造諸惡 二作已懺悔)

愚者有二(一作罪 二覆藏)

懺悔罪滅譬

諸惡不如一善一善破百惡譬 但言四德不舉善友所以 懺悔與發露不同

無五德惡人是一闡提 示王良醫佛妙藥法

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付)數人論人觀師解(并)破今解約三諦 自作他受(付)與下無我作他人受果文相違料簡他解今解 耆婆引昔十三事勸闍王往佛所

帝釋得五衰依臣勸來佛所聽受法要(付)今日已後不與脩羅戰 鴦崛魔歸佛緣

須毗羅王子見佛還具手足緣 五百餓鬼遇佛生天緣

五百群賊值佛還得眼發心緣 旃陀羅惡人見目連生天緣 殺父母羅漢犯三逆者值佛發心 大醉象見佛發心緣

成道時降魔令發心緣 曠野鬼發心緣

屠兒見舍利弗受戒生毗沙門子 龍印王殺父後出家發心緣 提婆作三逆佛說法令重罪輕 明佛心平等相勸王來詣

須達多阿那邠坻富人須達多貧人

格量念佛詣佛等福德勸來詣(并)闍王自鄙耻不從勸 父頻婆娑羅王空中出聲勸闍王詣佛所

阿鼻得名(并)阿鼻受苦相 闍王聞空中聲身瘡增劇

頻婆蒙害而空中勸告十義(單疏第八四十一丁)但有五義 梵行品之五 會疏第十八 單疏第八(四十一紙已下)

佛為阿闍世王無量劫不入涅槃 佛密語阿闍世六番解釋

不為無為(付)無為三解 經文阿闍世義前後不定

佛光照闍王身身瘡即愈(付)耆婆世王論佛光明 七子之中深愛病子譬

七子三解(并)今解六住二解 月愛三昧利益相六義 闍王不能發耆婆勸往

論一闡提義(文廣)重病人值醫師譬(文廣)

乘壞驢車正南而遊(付)正南三解

(32)

親屬請醫三解(一過去善感佛 二未來善感 三惡感佛)

十四諦出華嚴

佛觀闡提機善不可生譬

佛為闡提說法闡提有二(一得現善二得未善)文有二(一利根 二中根)

如來法中無有選擇良日吉辰 闇王受勸詣佛所

菩提近因緣無先善友 佛知闍王疑心作決定心

為闍王逆罪滅不滅疑作決定心是則不決定義 佛慰問闍王王聞歡喜

佛為闍王說二十觀

闍王起必墮地獄執佛作諸法不決定說廣破定執 明因緣假有念念生滅故實無父

十色(五根五塵)四大相攝 約罪輕重歸依佛破定重執 頻婆娑羅殺仙人緣

明父王亦有惡業破定執

眾生狂惑有四(一貪狂 二藥狂 三呪狂 四本業緣狂)

舉貪狂等明無罪十譬 約無慈不等破定執

殺人殺畜罪輕重等(單疏八五十)

破滯邊失理非有非無而亦有 勸無常等觀常樂等觀

闍王作觀(并)自慶

須彌四寶所成鳥同其色譬 從伊蘭子生旃檀樹

闍王得無根信 闍王夫人國民發心 國人發心令王罪輕

闍王發心二說(依此文毗婆尸佛時)(依世王經已於七十二億佛時)

闍王三業供養以偈歎佛 麤說及輭言皆歸第一義 闍王發願迴向勸請等

闍王毗婆尸佛時發心後不墮地獄 天行指雜華經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單疏第八(五十二紙已下)

嬰兒行他解今解

聖梵兩行先次次圓今品先圓次次 嬰兒不能起住來去語譬四德 不能語三義

嬰兒說大字所謂婆啝 三教菩薩嬰兒行 五行通佛菩薩

人天嬰兒(付)黃葉黃金木牛等譬 二乘嬰兒行(付)四諦次第

五種嬰兒(付)聖梵二行有六種耶否 釋嬰兒意

明嬰兒行果(付)前聖梵與今文遠近互現

(33)

大段第三結次第五行

會中九十三萬人同迦葉得五行

高貴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一 會疏第十九 單疏第九(初紙已下)

五行十功德之不同古異解(并)破今解五行修多證少十功德證多修少 釋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名

十功德非內非外等稱歎

梵本云希有奇特翻者略之存九句

分別智所能知故(決五下十六云非分別等真記引云所不知故)

破十功德分為二周三周義

初功德有五事(付)三解(并)破(單疏九(三紙))

一不聞聞二義 約三諦釋不聞聞

迦毗羅優婁佉勒沙婆所計 除毗佛略十一部經無深密義 二聞己利益聞此經能知名義 三斷疑心(付)破舊云聞思功能

疑有二種五種三種聞此經思惟義者皆悉斷之 生死有始終無始終三解

四慧心正直(就聲聞曲見委出藏佛八相)

五釋祕密義

德王難聞不聞義有多難 歎答瑞答兼答義

琉璃光來先大光明忽現

四菩薩互問光所由互不答乃至五百菩薩皆不答(付)二義 佛問文殊文殊答光明義(付)文殊六番釋光明義破定相 如是光明名為智慧

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得三菩提燈 菩薩放光常住二解

不動國滿月光明佛土相

不動國瑠璃光此土德王其問同 不動國菩薩來表示

滿月不臨終說此經釋迦臨終說此經料簡 佛問來不來琉璃光答不來不去

人法相對傍五問答不定

琉光問聞所不聞(付)與德王問有三異料簡 佛約六度許琉光問

不聞聞等四句對三因佛性 佛誡未聞(付)覆漏汙器譬 聽法已後受者之誡 莫觀能授師種姓好惡 誡聽法已後五失之汙 寄琉璃光誡凡眾

不聞聞等四句(并)兩四句諸師異解(并)破 今家正解四句文

例不生生等不至至等兩四句

四句類通本有今無等雪山偈七佛通戒偈中論四句(單疏九十三)

釋不生生等四句

安住世諦(并)世諦死二義

(34)

四住菩薩舊二解(并)今解

外法未生生等四句(付)未與不各隨義便 琉光難生生有三難

佛答不生生等四不可說六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別釋不生生不可說等六句

十因緣法為生因故亦可得說(付)十者除後二支此十為生為因 止觀釋四句契今經意

莫入空定大眾鈍故二解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委應四句各作四句說又應言有因緣故皆不可說 生住異滅亦常亦無常

答自生生他本有本無四問

無畏菩薩問生不動國因(并)彼土利根所由 淨土穢土勝劣二義(一約敵對二約入實)

佛委約止行二善答不動國因 約涅槃生死明至不至四句 諸四句三根悟入之相 佛重釋不聞聞義

德王以多難難涅槃常義

涅槃非本無今有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付)闇室井有寶譬 地下有八味水等譬

因有五種(一生因 二和合因 三住因 四增長因 五遠因)

有二因(一作因前五因 二了因大涅槃生)

了因者三十七品六波羅蜜 布施涅槃因檀波羅蜜大涅槃因 今五因合四緣三因

布施與檀波羅蜜之不同 涅槃與大涅槃之不同

歎經約菩薩及二乘結不聞而聞義

德王品之(二) 會疏第二十 單疏第九(二十一紙已下)

德王難五逆謗法闡提有佛性義有三意難 佛答先歎德王問

闡提不決定故成菩提 闡提不斷佛性善義

犯重謗法五逆諸法悉不定義 幻師燄響三譬不定相

亦有定相常樂我淨答聖成凡難 四果支佛悉不定發菩提心故 如來涅槃不定

佛滅除二端不可燒(一襯身 二最在外)

如來不定(付)四天(一世間天 二世天 三淨天 四義天)

非鬼非非鬼二解 釋如來不定有十六段 初天非天

二人非人 三鬼非鬼 四三惡非三惡 五眾生非眾生

(35)

六法非法 七色非色 八長非長 九短非短 十相非相 十一心非心

十二非有為非無為 十三非常非無常 十四幻非幻 十五定非定 十六漏非漏

佛為瞿師長者現三尺身緣

三漏(一欲漏 二有漏 三無明漏)漏字數家論家不同(會疏三十三)

七漏下(一見 二思惟 三根 四惡 五親近 六受 七念)文廣 凡夫疑心之相(文委悉)

疑非見疑見相關故云疑見 疑見生六種心(付)異解 釋根漏文廣

眾生流轉相(一劫身骨如毗富羅山乳汁如四海水血多四海水等)

王勅臣令持油鉢譬 行苦二解

此經一經耳七劫不墮惡道

此經受持者供養佛化人受之(付)依夢告知佛受相 見持此經者所重物應奉獻若無者應賣身

八魔二解

釋尊從過去釋迦賣身供養聽持一偈緣

如來證涅槃等四句偈(付)舊解(并)觀師且以十義釋(文廣)

三德有二(四依品法身解脫般若四相品涅槃解脫般若)

梵行云身痛此中云不痛是淺深 示菩薩應遠離諸惡

菩薩為法常當護身

菩薩不怖惡象怖惡知識義 釋親近漏

菩薩受衣食房舍心地相 菩薩觀察三覺相(文廣)

惡心受信施天人仙見訶責 人命不停過於山水等文 沙門名剎利姓

六處難值(一佛世 二正法 三怖心 四中國 五人身 六諸根)

德王品之三 會疏第二十一 單疏第九(二十九紙已下)

明念漏下 四蛇一篋譬

五旃陀羅詐親聚落六賊大河草筏到岸譬 四蛇一篋合譬(付)四大有內外

五旃陀羅譬五陰(文廣)

詐親合愛結文廣

前三心不生愛行心能生愛

怨詐有始終愛無始終義(付)十二因緣有有始終無始終兩義

(36)

空聚落譬內六入 六根亦名六情六識義 六大賊譬外六塵

六塵生三種法(四事色香味觸五事五欲足聲塵六事六塵也)

大河譬煩惱

此經三河(師子吼品生死河 迦葉品涅槃河 此品煩惱河)

草筏合三學等到岸合涅槃 佛非有漏非無漏義

判有漏無漏數人逐境論人從心今經文似數人解 德王重問涅槃大涅槃異

佛歎德王念總持有二意

舉海大海等士事譬涅槃大涅槃 世間小樂亦名涅槃

凡夫二乘涅槃非大涅槃(付)二乘有煩惱習氣故 無我樂與其常淨奪無四德

大海等七譬委合大涅槃 摩訶那伽鉢健提

大王大城大地大眾生大人天大道合大涅槃

大名不可思議眾生不能信佛菩薩所見故名大涅槃 釋樂我淨略常二義

大涅槃有八自在我(一多 小大 輕重 色心 根 得 說 見)

涅槃有我無我會釋二解(并)觀師二解 多因緣故釋大

大涅槃有四樂(一無苦樂故 二大寂靜故 三一切智故 四身不壞故)

多因緣大樂

世間名字有因緣無因緣二種 曼陀婆一名二實(一殿堂 二飲漿)

如虗空不因小空名大涅槃亦爾 迦迦究究咀咀薩婆車多坁羅婆夷 不可稱量不思議故名大

大涅槃有四淨(一斷不淨故 二業清淨故 三身清淨故 四心清淨故)

德王品之四 會疏第二十二 單疏第十(初紙已下)

十德皆以涅槃為體(付)破舊解 破舊云初功德深第二功德淺

一往菩薩分得六通再往六通俱在佛破舊偏釋 破舊云不得而得標五通

神通得名(又下三紙可見合)

十德皆證(并)通圓別義

明第二功德列五門(一不得而得漏盡通 二不聞而聞天耳通 三不見而見天眼通 四不至而至如意通  五不知而知他心宿命通)

五門對六通 初釋不得而得

大涅槃理名神通不同小乘 菩薩神通異凡夫二乘相 二乘神通一心作一不得眾多 凡夫身隨心心隨身菩薩身心自在 二釋不至而至簡凡夫二乘

三釋不聞而聞簡二乘

(37)

二乘一時聞三千界聲不能恒沙界音聲 菩薩轉修

德王難不作定相不作果相 音聲并一切法無定果相 涅槃亦定亦果義

聞涅槃一句得菩堤相

聞惡聲墮三途由惡心非因惡聲 四釋不見而見簡二乘

菩薩見色因緣非因緣相 五釋不知而知簡二乘

菩薩一念知十六心(付)數論成論異義(并)成論三乘知十六心不同 釋第三功德下(付)但明慈心不明悲喜捨二解

菩薩捨慈得慈多門分別 釋第四功德下有十事

冶城十事對位今解並真證功德 初釋根深難拔

諸善根本由不放逸(并)根長根勝諸譬(舉十三譬顯不放逸善法第一)

舉十根釋根長 第二釋自身決定想

身心俱得決定未來必可成菩提 變易修因受果二義

第三釋不觀田非田 福田境廣狹

施者受者相對淨不淨四句 施者受者俱不淨無施無報名淨

論施四依品須簡持犯此中宜用平等各有所以 四釋淨佛國土(約十善文廣)

離妄語得華果義

釋第五滅除有餘及第六斷除業緣(付)三有餘對上二解 三種有餘(一煩惱餘報 二餘業 三餘有)

貪瞋癡慢人墮三途受人身餘報相 習因煩惱報因是業

感報由業若大論煩惱能感報 凡夫聲聞餘業之相

初果七有約合二果二有約離互現 上流般有二今經文但明色般義 今文不云中有行無行義

羅漢支佛無業無結而轉二果名餘有(付)舊多解(并)評破 六修清淨身

百福莊嚴成一相(十善各有五心初發心五十心決定五十心合百心名百福)

修八十種好世眾生事八十神故修之令隨眾生所信各各見 菩薩修相好業所以四譬(付)四悉意

師子吼品或一業二三相此中百福成一相(會疏二十六)

十二日神

七釋了知諸緣(付)破他云因緣和合是世諦今以三諦釋 八釋離諸怨歒

菩薩煩惱不為怨謗方等等八魔為怨 八種魔(謗方等不畏三途為四無常無我等四合八魔)

(38)

九釋斷除二邊

二十五有愛煩惱他解今解 德王難釋尊無淨土行佛答有之

西方過三十二恒國有淨土名無勝釋尊出現彼土 彌勒出世時此土清淨

釋第五功德下

第五功德有五事(一諸根完具 二不生邊地 三諸天愛念 四常為天魔等所敬 五得宿命智)

五事位舊三解(并)今評 五事前四報果後一習果

依布施得五事與依大涅槃得五事之不同(付)他解乖文 釋第六功德下

金剛三昧相(文甚委悉)

金剛三昧最上七譬

金剛三昧能見能斷化他等相 金剛三昧得名三譬

舊解金剛三昧位為等覺

莊嚴元品等覺斷引今由乾陀山譬開善妙覺斷會今文 觀師解金剛位不定

今家破莊嚴引由乾陀山譬意

德王品之五 會疏第二十三 單疏第十(十二紙已下)

明第七功德下(付)破開善七八功德為第二周義

四法為涅槃近因(一親近善友 二專心聽法 三繫念思惟 四如法修行)苦行非近因(付)二解 自行化他須用四法譬

愛癡慢等至佛盡

一明親近善知識(井)得益 最初近知識實有益譬初月 二明專心聽法

雖聞不修不得菩提

三經(十二部 方等大乘此經)三解(八聖道 十一空 大涅槃)

三明繫念思惟(付)三三昧(空無作無相)

十相有二(下文五塵四相無常為十會疏二十五今文五塵三相男女為十會疏二十八同今文)

四明如法修行

佛菩薩善知識以三種調眾生(一畢竟頓語 二畢竟訶責 三頓語訶責)

佛菩薩善知識利益相七譬 凡夫貪嗔癡三病授三種藥

聽法因緣近大涅槃(付)四譬(寶諸譬在此下)

須達聞身子說須陀洹有四功德十慰喻除恐怖緣 世有三人無目一目二目譬三種機(付)二解 四功德十慰喻異解(又有圓澄私解)

身子遇病佛令阿難說法身子往佛所病愈

阿難初果上果不聽下果法故身子往佛所(付)圓澄難此疏義 思惟因緣近大涅槃

無量劫專心聽法不思惟不得菩提

明如法修行有七種知見(一知涅槃 二知佛性 三知如來相 四知法 五知僧 六知實相 七知虗空)

一明知涅槃涅槃相有八

外道涅槃有八聲聞涅槃有六相 聲聞法涅槃與奪之義

二知佛性六事又七事

(39)

迦葉品五種佛性異對今文簡 三知如來相

四知法五知僧六知實相七知虗空(付)真空事空涅槃空 涅槃一樂佛二樂實相三樂佛性一樂

以光明故名虗空文二解 德王難煩惱斷處即涅槃義 以却後三月我當涅槃難 却後三月二解

諸佛菩薩誠諦無虗 順魔意答云不入涅槃 佛與菩薩同而有異義 佛實不涅槃(付)五譬 唱入涅槃有滅惡生善二意

唱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所以依迦葉菩薩須䟦等機熟 佛往告魔王不得入涅槃所以(付)五比丘等次第得道 唯斷煩惱名涅槃不見佛性非大涅槃

廣釋大涅槃字義(有十一義)

釋如來佛性虗空實相名 明第八功德下有九事 一斷除五事所謂五陰 受有百八(付)二解 二遠離五事所謂五見

因五見生六十二見二解(一我邊二見為本 二邊見為本是又二一約三世二順中論約過未二世)

六十二見(付)破上諸解圓澄別解

三成就六事(念佛 念法 念僧 念天 念施 念戒)

四修習五事(一知定 二寂定 三身心受快樂定 四無樂定 五首楞嚴定)

初四即四禪第五般若 五守護一事謂菩提心 六親近四事謂四無量心 七信順一實謂知眾生歸一實 八心善解脫九慧善解脫

心與慧異二解(一緣俗心緣真慧 二斷貪等心斷無明慧)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等二解 德王廣難心善解脫義有多難 佛答先述中道正義

廣出凡夫外道等所計訶責 廣說因緣中道下

離四句義中道相

心有貪亦非有非無因緣故有 生死因緣生貪大涅槃因緣心解脫 心貪相對四句料簡

欲界眾生火災時悉得初禪 心性本淨無有和合

因緣和合故有縛脫

釋縛境雪山獼猴以黐膠捕之譬 釋脫境國王自界安樂譬

明為魔繫屬人有四縛 末世比丘行非法相(委悉)

(40)

畜二沙彌者二根沙彌非二人 明脫人佛真弟子

佛制畜田宅(付)諸寺置田宅違佛制耶料簡(是非疏文圓禮私評)

為護法畜田宅養猫狸等自手作食不違佛制 經所制悉託事表法義

德王品之六 會疏第二十四 單疏第十(二十三紙已下)

第九功德(付)破諸師判位

第九功德發五事(一信 二直心 三戒 四親近善友 五多聞)

初信五種(三寶 因果 二諦 一乘 三諦)

華嚴歎菩薩作二智名歎佛作二身名 明信德(付)破他解判位淺

菩薩不諂為直心

菩薩見眾生惡不說恐生煩惱故見少善讚之讚佛性令發菩提心 德王難讚佛性令發心義

約現病品三種五種病人難(會疏十)

約不斷佛性難闡提斷善義 因佛性發心何復說經耶難

佛讚德王問有六種二人世有二人(一不行惡法二有罪能悔)

又(一作恩二念恩)又(一諮受新法二溫故不忘)又(一造新二修故)又(一樂聞法二樂說法)

又(一善問難二善能答)此中第六正意

淨藏師能難答無所以正公能解釋不便論義 枯十二因緣大樹等

摧魔王所立勝幢(單疏十二十七)

答三種病人義 有九因緣受夭壽

明佛性與善根不同(付)闡提斷生得善非斷佛性 一闡提得名(舉七義)

闡提無的翻河西翻為極欲 世間慈孝名生得善闡提斷之

闡提佛性非有非無(付)王求箜篌音譬 乳無酪性假眾緣成酪

懺悔名直心(付)發露懺悔相 三明戒(付)不作外道二乘戒 四明親近善友

須那應墮地獄見佛故生色天(付)二解(一發昔修定故二但依散善)

身子目連不知機故非真知識 身子教金師澣衣二人違機緣 金師教數息澣衣教骨觀(付)異解 佛為善知識(委引難陀鴦掘等遇佛斷重惡)

半梵行非善知識具足梵行名善知識 五明多聞有五段

一十二部經二除十一部但毗佛略三此經及一 偈四常住五但知寂默悉名多聞

菩薩成就上五事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難施能施 菩薩雖益眾生而不生益之念

菩薩修空三昧故無瞋無喜

一切諸法性本自空又修空故空(德王兩難佛兩答)

德王二難(一不空令空是顛倒 二空既無為何云見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PU 執行原工作,若週邊裝置有需求,則發出中 斷信號通知CPU ,待CPU知道後,暫停目前工作

 而常遵修深妙禁戒  尋用一義解一切法   分別真諦一切經典  其明目者無所倚著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基因編輯技術以人工核酸酶辨識特定 DNA 位置,並於此處切斷雙股 DNA。DNA 斷

物理 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一、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二 B、選修科目物理(不含高三下學期) 化學 必修科目基礎化學(一)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協助他們反思和計劃未來升學和就業目標。政府在 2014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解段。約中有 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解陳 (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