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於新見文獻的明清因明史重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基於新見文獻的明清因明史重構"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基於新見文獻的明清因明史重構

陳 帥

**

摘 要

此前學界僅依據《卍續藏》所收因明文本敘述明代因明史,

受資料所限而失於簡略,且完全缺漏了清代的部分。本文首先考 察了近年新發現的四種明清《因明入正理論》注釋及一種「真唯 識量」注釋,即明.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明.永海《因 明入正理論會義》、清.慧善《因明入正理論略疏》、清.吳樹 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及其《唐三藏法師唯識量質疑錄》。根 據現存材料,明清因明註疏肇始於真貴,終於吳樹虛,永海、慧 善二疏亦為明清因明學術之重要部分。其次,本文從多種相關資 料中索隱考證,蒐集到如愚、通潤、鎮澄、廣承等十餘人的因明 撰述記錄。基於諸種新見注釋及鉤沉所得,本文共統計出二十四 種明清因明撰著,其中包括十九種《因明入正理論》注釋、四種

「真唯識量」注釋及一種《因明正理門論》注釋。在此基礎上,

重新考察明清時期漢傳因明的研習傳衍譜系,補充清代因明敘述

2021.06.09 收稿,2021.12.10 通過刊登。

* 本文為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唐代因明對梵文原典的詮釋與發展 研究」(19CZJ016)階段性成果。前期資料大部分依據於臺灣大學簡凱廷 博士與筆者合編並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研究計劃「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 和研究」支持出版的《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高雄:佛光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 年),因此,本文可視為該書的補充與延伸性研 究。本文之寫作獲益自簡凱廷博士良多,又承蒙《臺大佛學研究》編輯老 師及兩位匿名審稿專家提供諸多寶貴意見,特此一併致謝!另,本文初為 2021 年 6 月的「空性、方法與現代性:林鎮國教授七秩壽慶學術研討會」

所作,再經修改而成今稿,謹以拙文為林鎮國教授賀壽!

** 作者係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助理教授。

(2)

的空白,嘗試重構該階段的因明史。

關鍵詞:明清因明史、因明注釋、傳衍譜系

(3)

壹、前言

唐代時,發源自印度的因明藉玄奘(602-664)的翻譯而傳 入中國,以《因明正理門論》(後文簡稱《門論》)及《因明入 正理論》(後文簡稱《入論》)為經典基礎,出現了窺基(632- 682)《因明入正理論疏》(即後世所謂《因明大疏》)等諸多註 疏。然而,此階段的因明傳承不久便漸衰微,各種唐疏亦皆於 中土散佚,僅有清涼澄觀(738-839)《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隨疏演義鈔》以及永明延壽(904-976)《宗鏡錄》等保存了 少量相關材料。明末,中土再度興起了研習因明的風 潮,形成復 興之勢。《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後文簡稱《卍續藏》)收錄 有六種該時期的因明撰著,即真界(生卒不詳)《因明入正理論 解》、王肯堂(1549-1613)《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明昱(約 1544-1633)《因明入正理論直疏》、智旭(1599-1655)《因明 入正理論直解》,以及明昱《三支比量義鈔》、智旭《真唯識量 略解》,其中前四種為《因明入正理論》注釋,後二種為玄奘

「真唯識量」注釋。藉《卍續藏》之便,此前學界多將此六種文 本作為敘述明代因明的文獻基礎,但如此則使明代因明史的構建 局限於上述材料之中,並且完全忽視了清代的因明學術。1

然而,近年新發現了多種明清因明撰著,包括真貴(1558-

1 例如沈劍英主編,《中國佛教邏輯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 211-217;鄭偉宏,《漢傳佛教因明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年),頁 278-291;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年),頁 101-124。鄭堆編《中國因明學史》對新見清代 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略有提及,但並無展開;沈海波〈新發現的清 代因明學文獻〉亦介紹了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但沈氏主要考察杭 州圖書館所藏殘本,忽略了浙江圖書館所藏的完整刻本,其描述有所欠缺。

見鄭堆主編,《中國因明學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7 年),頁 142-143;沈海波,〈新發現的清代因明學文獻〉,《中華讀書報》2019 年 06 月 05 日,版 13。

(4)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永海《因明入正理論會義》(?- 1628)、慧善(約 1624-1690)《因明入正理論略疏》、吳樹虛

(1702-1781)《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及氏著《唐三藏法師唯識 量質疑錄》。2這些曾湮沒多時的文本資料極大擴充了明清因明學 術史的文獻基礎,從根本上動搖了先前的歷史敘述。本文即基於 此部分新見明清因明文獻,結合《卍續藏》六種注釋,同時從其 他相關資料中鉤沉索隱因明相關撰述條目,嘗試重構明清因明史 之大致脈絡。3憑藉這一努力,筆者期冀可令眾多的明清因明學者 及其撰述不再湮沒於歷史,能夠重新引起注意。需要特別說明的 是:本文主要關注於歷史線索的梳理與譜系的勾畫,至於明清因 明義理詮釋方面的細緻討論,則留待後續的深入探究。4

貳、新見明清因明文獻及其因明史定位

前述新見明清因明文獻中包含四種《入論》注釋及一種「真 唯識量」注釋。此五者分佈於明清因明史各時期,如真貴《因明 入正理論集解》屬於最早期的作品,而吳樹虛的兩種注釋則最為 晚出。

2 其中,前四種《入論》注釋已於近日整理出版,即陳帥、簡凱廷編,《明清

《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 年),第五種吳樹虛《唐三藏法師唯識量質疑錄》並未收入。

3 清末楊仁山自日本尋回窺基《因明大疏》且於 1896 年重刊,此後的因明研 究受到歐洲邏輯學、梵藏漢文獻比較等現代西方學術的影響,已與漢地傳統 的註疏之學迥然不同,因而不在本文「清代因明」的討論範圍之內。

4 關於明清新見因明文獻在義理詮釋方面的探討,可參見陳帥, 〈明清因明史 上被忽視的一環:明釋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評析〉,《佛光學報》新 7 卷第 2 期(2021 年 7 月),頁 58-67;同作者,〈從陳那到「龍樹」:新 見清代慧善《因明入正理論略疏》評析〉,《中國學術》第 44 輯,即將刊 出。

(5)

一、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真貴,號玉菴,一作愚菴,俗姓劉,蜀東普人。真貴十二歲 時隨其父無瑕明玉(1524-1595)出家,四處遊歷問學,最後留 在北京,在好友黃輝(1555-1612)及內官監王效(生卒不詳)

等人的幫助下建慈慧寺(已不存,遺址位於今北京慈慧胡同),

並受到皇室 支持。《賢首宗乘》、《新續高僧傳》有傳,而姚 希孟(1579-1636)〈護國慈慧寺賢首宗二十五代紫衣愚菴法師 弘教開山碑〉記述其生平尤詳。5真貴自述為「賢首宗第二十五 代」,6但其撰著並不囿於華嚴,如在唯識學方面便有《成唯識論 直指》7等。8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目前北京國家圖書館、9山西省圖書 館10有藏,均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刻本。一卷。無行格,四 周雙邊,白口,白單魚尾。《入論》注釋正文前有真貴〈題遮解

5 參見簡凱廷,〈被忘卻的傳統—明末清初《成唯識論》相關珍稀注釋書考 論〉,《漢學研究》第 35 卷第 1 期(2017 年 3 月),頁 239,腳註 48。

6 明.真貴,《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科疏科文》,《卍新纂大日本續藏 經》(後簡稱《卍續藏》)冊 26,第 515 號,頁 191 上 8。另參見明.姚 希孟,〈護國慈慧寺賢首宗二十五代紫衣愚菴法師弘教開山碑〉,《風べ 集》,收入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 5 輯冊 34(合肥:黃山書社,

2016 年),頁 575-580。

7 詳見簡凱廷,〈被忘卻的傳統〉,頁 237-241。

8 真貴之生平、撰著等,亦參見簡凱廷,〈被忘卻的傳統〉,頁 237-241;陳 帥,〈明清因明史上被忽視的一環〉,頁 52-55;陳帥、簡凱廷編,《明清

《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70。

9 該館南區善本閱覽室,索書號:SB08325。該版影像檔已全本公佈於中國國 家數字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料庫」網站,見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 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 d=41199901 5052#(檢索日期:2021 年 6 月 7 日)。

10 暫 未 見, 據《 山 西 省 圖 書 館 古 籍 普 查 登 記 目 錄 》, 古 籍 普 查 登 記 號 為 140000-0501-0010529,索書號:159067,《山西省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 錄》編委會編,《山西省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上冊(北京:國家圖書 館出版社,2016 年),頁 496。

(6)

雷同誚辭〉、慧鏡(生卒不詳)〈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序〉、鎮 澄(1547-1617)〈因明集解序〉、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科 文〉以及真貴舊序。正文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入論》本 文頂格,疏文低一格,科文低兩格。疏文之後附明濬〈因明入正 理論後序〉,末頁記有刊刻信息。11

依各篇序言所記,真貴的因明研習並無師承,也無前人成 疏參考,僅靠自己「稽考慧學,徧索諸論」。12其撰寫刊行過程 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真貴 1581 年春遊歷至五臺山三塔寺並開 始撰寫,1583 年完成初稿,並沒有主動流通該版本,但「有同 門得見者,持去脩飭,先刻散諸方矣」;其後,真貴覺得舊稿 仍有不足之處,對其加以修訂,並於 1592 年刊行,現存刻本即 此修訂版本。13在此外的現存明清因明文獻中,以真界《因明入 正理論解》問世最早,雖無刊刻年月的具體記錄,但所附馮夢 禎(1548-1606)序作於 1589 年,真界自跋則於 1590 年,恰好 處於真貴成書過程的兩個階段之間。14真界跋自言曾「聞玉菴座 主有《因明論》解,復就諮詢,益通疑滯」,將真貴疏與自己在 雪浪洪恩(1545-1608)處請益所得相互參酌。15陳帥指出真界疏 文關於諸多關鍵概念、理論的解釋對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多有承襲,且真貴在書前特加〈題遮解雷同誚辭〉一篇,意在聲

11 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之現存版本等信息,亦參見陳帥、簡凱廷編,

《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70-71。

12 明.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收入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 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72。慧鏡序、鎮澄序中亦有類似記載。

13 詳參真貴〈題遮解雷同誚辭〉、慧鏡序、鎮澄序及真貴舊序,見明.真貴,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頁 72-79。

14 參見明.真界,《因明入正理論解》,《卍續藏》冊 53,第 856 號,頁 906 下 22 及頁 917 中 24。

15 參見明.真界,《因明入正理論解》,《卍續藏》冊 53,第 856 號,頁 917 中 15-20。

(7)

明己解原創且早出。16因此,真貴此書雖刊行晚於真界疏,但其 舊稿早已於 1583 年完成並「先刻散諸方矣」且對真界解有所影 響,如果除 1592 年刊本外亦將該舊本納入考量,那麼真貴的注 釋實際上較真界解成書更早,其 1583 年舊本是已知的明清因明 文獻之中最早的一部。

二、永海《因明入正理論會義》

永海,字大會,一作大慧,潤州丹徒人,師從中興律宗的古 心如馨(1541-1616),後居北京愍忠寺(今法源寺),亦曾受 明皇室支持。《律宗燈譜》、《新續高僧傳》有傳。永海以律學 知名,以愍忠寺為中心開衍愍忠系,並撰有《佛說目連五百問戒 律中輕重事經釋》。17

《因明入正理論會義》,蘇州西園戒幢律寺藏明刻本。另 據《法源寺志稿》,該寺亦曾有藏,但今存佚待考。18西園寺藏 本原封衣已不存,以「金鑲玉」式修復,末頁有數字缺損。一 卷。無行格,四周單邊,白口,黑單魚尾。半頁十行,行二十二 字,《入論》本文頂格,疏文及科文均低一格。疏文前無序,但 在其後附有延壽《宗鏡錄》「真唯識量」兩處文句及明濬〈因明 入正理論後序〉「芟夷五分,取定三支」的解釋。無刊刻信息記 錄。19

16 參見陳帥,〈明清因明史上被忽視的一環〉,頁 65-67。

17 永海之生平,亦參見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 輯》上冊,頁 174。

18 清.王樹楠、黃維翰,《法源寺志稿》,收入白化文、張智編,《中國佛寺 志叢刊》冊 3(揚州:廣陵書社,2011 年),頁 216。

19 永海《因明入正理論會義》之現存版本等信息,亦參 見陳帥、簡凱廷編,

《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174-175。

(8)

依目前僅可得見的西園寺藏本而言,無序亦無刊刻記錄,

因此無法得知其撰寫及刊行的具體時間。永海與真貴生活時代大 致相當,那麼如何判斷二人的因明注釋孰先孰後?筆者依據永海 於《因明入正理論會義》自署「金臺愍忠寺永海述」,推斷該疏 應晚於真貴之疏。愍忠寺正統年間曾重修並改額「崇福寺」,據

《新續高僧傳》所載,該寺原有琢山明玉一派,永海到寺後「兩 派分傳,萃之一寺」。直到琢山明玉去世,其法脈衰落,而永海

「闡化既久,綿演尤眾」,該寺才恢復舊稱「愍忠寺」,永海

「遂為古愍忠一代祖云」。20琢山明玉卒年雖不可考,但今存萬 曆三十四年(1606)所立《重修崇福禪寺碑記》,記其 1601 至 1602 年募款重修崇福寺事。21因此,該寺復名「愍忠」至少應晚 於 1606 年,《因明入正理論會義》既然署「愍忠寺永海」,自 然也就晚於 1592 年刊行的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22

該書亦無成書經過相關記錄,無法得知永海關注《入論》

並撰寫注釋的緣由。但我們可以知曉永海並非僅關注律學而已,

1629 年明刻本真貴《成唯識論直指》第一卷最末附有助刻者名 單,首位即「愍忠寺大會和尚拾兩」,施銀最多。23永海、真貴

20 喻謙,《新續高僧傳》,CBETA, B27, no. 151, p. 233b, 9-15。

21 碑文內容可參見呂鐵鋼、黃春和,《法源寺》(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 年),頁 347-350。

22 相關討論亦參見見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 輯》上冊,頁 175。另外,《帝京景物略》愍忠寺條記:「至萬曆四十六年

(1618),鎮江大會和尚開律堂寺中,依式說戒,受者數百人。註《菩薩 懺》,未竟而卒。」若依此條材料將 1618 年作為永海的入寺時間,那麼其 署名「愍忠寺永海」的《因明入正理論會義》則不但明顯晚於真貴《因明入 正理論集解》,亦晚過序作於 1612 年的明昱《因明入正理論直疏》及成書 於 1612 年的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其因明史位置便更易判斷。然 而,由於永海亦有可能早於 1618 年進入該寺,而只是遲至該年才於寺中開 律堂,故此條材料並不具有足夠的證明力。見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 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年),頁 119。

23 此條材料蒙簡凱廷博士告知。

(9)

同時同在北京,且名聲俱隆,既然永海曾為真貴助刻,那麼二人 應有來往交流,進而其研習因明之興趣與知識亦極有可能受真貴 影響。

三、慧善《因明入正理論略疏》

前述二書成於明末,而慧善此書則已入清代。慧善,字樂 修,其師為御生明善(?-1654),而明善則為《因明入正理論 直疏》作者高原明昱之弟子。慧善曾住持並重修北京南觀音寺

(已不存,遺址位於今北京手帕口南街),後奉康熙之命改住 北京西山聖感寺(今香界寺),其中興南觀音寺等部分事迹可見 於陳廷敬〈重修南觀音寺碑記〉。北京豐臺長辛店射擊場路八號 院內保存有明善、慧善師徒靈塔,明善之塔銘為「賢首正宗二十 六世御生善翁和尚塔嗣法門人慧善立大清康熙二十五年五月」,

慧善之塔銘則為「大清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初四奉聖旨殯葬欽命聖 感住持中興南觀音寺傳賢首慈恩二宗第二十七世樂修善公和尚靈 塔」,據此塔銘推測,慧善雖屬華嚴法脈,但與其師相較之下,

則更兼弘唯識之學。除《因明入正理論略疏》外,慧善曾續完其 師明善《成唯識論隨疏》,24又撰有《彌陀衷指》。25

《因明入正理論略疏》有抄本、刻本二種存世。前者藏於北 京首都圖書館,26該館著錄為清代抄本。一卷。疏文前有序。正 文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入論》本文頂格,疏文低一格,科文 低兩格。後者為民國十四年(1925)長沙麓山刻經處所刻,湖

24 詳見簡凱廷,〈被忘卻的傳統〉,頁 245-248。

25 慧善之生平,亦參見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 輯》上冊,頁 284。

26 該館古籍閱覽室,索書號:( 丁 ) 12590。

(10)

南圖書館、27臺灣大學圖書館、28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圖書 資料室等多處有藏。一卷。有行格,左右雙邊,細黑口,單黑魚 尾。有牌記,作「佛歷弍九五弍年當中華民國十四年第䑍乙丑小 暑節夢蓮生室主人重刊」。夢蓮生室主人即長沙麓山寺僧人釋開 悟,生卒年不詳,有《夢蓮生室印存》一冊存世。29亦有序。正 文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入論》本文頂格,疏文低一格,科文 低兩格,與抄本相同,二者應係同一底本。正文末頁記「佛歷二 九五二中華民國十四(以上為雙行小字)年乙丑夏日長沙麓山刻 經處識」。正文後另有一頁記助印信息。然唯湖南圖書館藏本較 他處所藏刻本另多二行,且該本鈐開悟私印頗多,用紙亦更佳,

或原係開悟自留本。30

慧善的序撰於「清康熙丁巳孟秋七月自恣日」,即 1677 年 的農歷七月十五日。此書明顯晚於《卍續藏》所收藏的四種明清

《入論》注釋。如果將此《因明入正理論略疏》與《卍續藏》四 種注釋相對比,其文字存在大量重合、相似,據筆者大略統計,

達七十餘處。因此即使僅就《卍續藏》中的材料而言,已可確定 慧善對前人注釋多有引用。而在諸種疏釋之中,慧善對明昱《因 明入正理論直疏》的引用承襲最為主要,達三十餘處。按照《因 明入正理論略疏》序中所言,慧善先在其師明善處請益因明,

「親蒙指示,始知其式」,「遂搜諸疏,再四研窮」,而後撰成 此書。31慧善受教於明善,而明善則師從明昱,在這一背景下,

27 該館古籍閱覽室,索書號:396.13/45。

28 該館總圖 5F 中文線裝書,索書號:(B) 222.14 2634-2。

29 湖南圖書館藏,該館古籍閱覽室,索書號:391.2/87。

30 慧善《因明入正理論略疏》之現存版本等信息,亦參見陳帥、簡凱廷編,

《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285-286。

31 清.慧善,《因明入正理論略疏》,收入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 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288-289。

(11)

慧善作為明昱法孫,其《入論》注釋會受到明昱較大影響也是意 料之中的情況了。此外對其他明清注釋的引用,便是其廣搜諸疏 的成果了。

四、 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及《唐三藏法師唯識量 質疑錄》

吳樹虛,俗名吳穎芳,字西林,浙江仁和人。為人博學,雖 讀書精勤,但少年時曾受隶所辱,不願應試。他不但深究儒釋之 學,亦通詩文、小學、音律、金石等等,著作頗豐。佛教方面有

《唯識論文釋》、《觀所緣緣論釋》、《因明入正理論後記》、

《因明正理門論解》、《唐三藏法師唯識量質疑錄》、《大藏 摘髓》及《昭慶律寺志》等,並增訂《辯利院志》。王昶(1725- 1806)〈吳西林先生小傳〉記其生平最詳,32《文獻徵存錄》、《兩 浙輶軒錄》等亦有傳。33吳樹虛《因明正理門論解》是目前唯一 已知的明清《門論》注釋,雖已佚失,但《因明入正理論後記》

卷五有數處引用或提及該書。34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有抄本、刻本二種存世。抄本藏於臺 北國家圖書館。35六卷,分為三冊。白口,單魚尾。半頁十行,

32 清.王昶,陳明潔、朱惠國、裴風順點校,《春融堂集》(上海:上海文化 出版社,2013 年),頁 1084-1085。

33 吳樹虛生平,亦參見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 輯》下冊,頁 370。

34 例如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收入陳帥、簡凱廷編,《明清

《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下冊,頁 499 等。

35 該館善本書室,索書號:311.4 08885。該本影像檔已全本公佈於臺北國家 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站,見 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

Search/SearchDetail?item=1c901005925d41cb81c62e226444a0f3fDc0OTMw0

&page=&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0&HasImage=(檢索 日期:2021 年 6 月 7 日)。2014 版之後的「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亦收錄 有該版本。

(12)

行十八字,《入論》本文頂格書,疏文及科文均低一格。刻本則 至少有浙江圖書館、36杭州圖書館、37大連圖書館、38大英圖書館39 四處藏本。六卷,分為二冊。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有牌 記,作「道光癸巳秋日宜園敬鐫」,則該本刊於 1833 年。半頁 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入論》本文頂格,疏文低一格,科文低 兩格。二本疏文前有署乾隆十六年(1751)吳樹虛自序,刻本疏 文後附明濬〈因明入正理論後序〉。40

然而現存《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非吳樹虛一人完成,其關 於喻過的第五卷乃錢伊菴(?-1839)41所補,又由江了因(1767- 1838)在吳樹虛、錢伊菴原稿整體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增改修訂。

除疏文相關痕跡外,此方面最明顯的證據可見於刻本各卷署名:

前四卷均為「杭州信三寶人吳樹虛棄擔甫╱姑蘇染香學人江了 因手訂」,而第五卷則署「錢唐東甫居士錢伊菴補記╱姑蘇染香 學人江了因重訂」,第六卷署「杭州信三寶人吳樹虛棄擔甫╱

姑蘇染香學人江了因手錄」。錢伊菴,名鏞,世稱東甫居士,

36 該館孤山路館古籍閱覽室,索書號:普 /7421。

37 僅存上冊。該館專題文獻中心,索書號:255-5062-35785。

38 暫未見,原係羅振玉舊藏。

39 暫未見,據臺北國家圖書館「中文古籍聯合目錄」查得,見 http://rbook.ncl.

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8519f164988c4caba6669f17d2e 8f364fDczNzA4NQ2&page=&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

=2&HasImage=( 檢 索 日 期:2022 年 1 月 25 日 ) 及 http://rbook.ncl.edu.tw/

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dbef204c53784b33b29aaff 72ea5c9a4fDc zNzA4NA2&page=&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2&HasIm age=(檢索日期:2022 年 1 月 25 日)。此二條網頁記錄均指向大英圖書館 Chin.E.34 號館藏,且均將題目誤錄為《因明八正理論後記》,但前者將出 版地錄為「姑蘇?」,後者將出版地錄為「杭州?」。

40 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之現存版本等信息,亦參見陳帥、簡凱廷編,

《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下冊,頁 370-372。

41 其卒年考證,見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

上冊,頁 50,註 59。

(13)

或作東父居士,生平資料較少,撰有《宗範》、《妙經句記證 釋》、《唯識隨疏翼》等。42江了因即江沅,字子蘭,號鐵君、

韜菴,室名染香菴,江蘇元和人,著名朴學學者,為江聲(1721- 1799)之孫,撰有《說文釋例》、《染香菴文集》等。其晚年 受菩薩戒,法名祖定,字了因,又號禿居士。江沅曾被龔自珍

(1792-1841)稱為自己的「學佛第一導師」。43臺北國圖抄本應 為江了因所抄,44江氏又於天頭等處寫有大量改訂文字,其中較 長文段多於段末鈐其「沅」字名章,該本三冊末頁頁邊記「辛未 二月朔學人江沅閱一過」。45刻本幾乎完全保留了此抄本中江氏 所作增改,僅於科文等部分內容稍有調整,故此抄本應為後來刻 本刊刻之基礎。

《唐三藏法師唯識量質疑錄》僅見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抄 本。46附《真唯識量私解》,共一卷。白口,單魚尾。半頁十行,

42 錢伊菴之名「鏞」出自蔣敦復〈布衣錢叔蓋闔門死難事狀〉,轉引自樊克 政,《龔自珍年譜考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頁 289。此外,

部分學者誤將錢伊菴當作錢林,實非如此,詳見劉逸生,〈關於龔自珍佛學 導師問題〉,收入陳銘編,《龔自珍研究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4 年),頁 89-92。

43 清.龔自珍,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頁 523。

44 此關鍵信息蒙簡凱廷博士告知。

45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的整理刊刻並非是錢伊菴、江沅二人佛學方面唯一的 交集。二人均在佛學等方面與龔自珍、魏源(1794-1857)有所交往。龔自 珍曾修補印行明善、慧善《成唯識論隨疏》舊板,其後江沅更定部分內容又 再重刊,而錢伊菴則針對該書撰有《成唯識論隨疏翼》,參見簡凱廷,〈被 忘卻的傳統〉,頁 247-248。

46 該館善本書室,索書號:311.4 08890。該本影像檔已全本公佈於臺北國家 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站,見 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

Search/SearchDetail?item=34fa30ffe8f94c29be512e88aecdb5f0fDc0OTM10&p age=&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1&HasImage=( 檢 索 日 期:2021 年 6 月 7 日)。2014 版之後的「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亦收錄有 該版本。

(14)

行二十四字,《宗鏡錄》「真唯識量」引文頂格,釋文低一格,

《真唯識量私解》則自釋頂格,「真唯識量」引文低二格,另有 短序等若干補充內容低一格。二文前者署「杭州信三寶人吳樹虛 說」,後者簡署「吳樹虛說」,均為述稿。二文正文後均有補充 文字,一署「伊菴私記」,一署「末學錢伊菴謬錄」,故此本或 係錢伊菴所抄,或轉抄自錢伊菴錄補本。

現存明清因明注釋中,吳樹虛二書最為晚出。吳樹虛在《因 明入正理論後記》序中述其研讀各種注釋時,「臆見微有差別」

則「筆注其旁」,後加以彙抄成書,其書名「後記」即「謂後諸 師而記其說也」。47該書專設「簡別」一項,摘錄並評議先前注 釋,保存了大量明清因明研究的珍貴資料。其中不但有吳氏、林 氏、江氏對其他明清注家的討論,刻本卷五甚至含有江氏對錢氏 的批評,展現了三人因明闡發的批判性與獨立性。《唐三藏法師 唯識量質疑錄》亦如其題目所示,頗具批判眼光,對《宗鏡錄》

中的「真唯識量」解釋提出諸多質疑,再由《真唯識量私解》自 行嘗試解讀。吳樹虛、錢伊菴、江了因三人均不隸屬佛教內部傳 承,而是以居士身份探討因明,能夠更無約束地評論前人注釋、

發表自身意見,以一種相對超然的姿態收結了明清的因明撰述脈 絡。

參、明清因明研習者及文獻鉤沉

明清因明撰述遠不止前述五種及《卍續藏》各本而已,曾研 習、講解因明的僧人學者也非僅有上述諸位作者,許多作品雖已 不存,但也在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本節即嘗試做一鉤沉工 作,盡力蒐集各種未能有倖存世或雖存而暫未得見的因明著作,

47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379。

(15)

以完善明清因明全貌之勾畫。此外,有些僧人學者曾講解因明,

或者曾應用因明,前一類例如雪浪洪恩,後一類例如費隱通容

(1593-1661):48對於前一類講解者,本文亦擇其重要者羅列於 此,49這是因為雖然其因明講解不能確定是否曾訴諸文字撰述,

但確實對明清因明傳衍譜系的形成產生了影響,是其自身的一部 分;後一類應用者雖然在宏觀語境中亦於因明學術有所影響,但 這些應用並不直接參與因明傳衍譜系本身,因而暫不贅述。

新見文獻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是此鉤沉工作最為重 要的資料來源,其序中言:「此論舊疏不傳,學者甚少,明季至 今,諸師始講,自素菴、幻齋、幻居、蘊璞諸師,念西居士以及 蕅益、內衡、人能諸師,能談者多人,刻本講解者多種。」50此 句列舉出多位被先前研究所忽視的因明學者。該書「簡別」欄目 中所徵引的前人註解則直接保存多種已佚注釋的珍貴文字證據。

其次,真界《因明入正理論解》、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等所附序、跋亦記錄有當時因明傳衍的部分線索。再次,則為各 種傳記、尺牘、碑銘等短文中所散落的零星資料。

48 當然,這種分類並不絕對,講解者自然也很可能是應用者。此處的分類並 非是要強行劃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而僅是表示筆者對某一方面的 側重討論。關於費隱通容對因明的應用,參見 Jiang Wu, “Buddhist Logic and Apologetics in 17th Century 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Buddhist Syllogisms in an Anti-Christian Polemic,” Dao 2, No. 2 (June 2003), 273-289。

49 除筆者所羅列的重要者以外,現存史料尚記載有其他一些僧人曾講解因明,

但由於依據目前所見材料尚不足以認定其確實具有學術史影響,因而略而 不錄。例如,曾於一雨通潤座下聽法的含光炤渠(1599-1666)就曾講解過

《因明入正理論》,見清.了䞤集,《賢首宗乘》(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

卷 7,頁 2a。

50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378-379。幻居即真界,念西居士 即王肯堂,蕅益即智旭,其他皆可見於下文。

(16)

一、雪浪洪恩及蘊璞如愚、一雨通潤

洪恩,字三懷,號雪浪,俗姓黃,曾長居南京大報恩寺,晚 年受譖被逐。51他「唱演華嚴,實發因於唯識」,52重視唯識學,曾 纂集八種文本成《相宗八要》以作為法相唯識入門書,其中即包 含《入論》。洪恩較早關注於因明,前文提及真界自言曾向「論 因明義甚悉」的三懷座主「執卷請益」,因而「頗知梗槩」,

後更稱讚洪恩與真貴「開萬古羣蒙」。洪恩注意到了《入論》的 價值,並且有所講授,在明末因明復興的初始階段發揮了重要的 引領作用,但目前並不能確定洪恩是否曾撰有因明相關著述。

然而,洪恩門下的蘊璞如愚(1561-1622)、53一雨通潤(1565- 1624)則確實撰有《入論》注釋。

如愚,字蘊璞,號石頭和尚,俗姓楊,本為洪恩弟子,但 牽涉於洪恩被逐出大報恩寺事件,遭時人所詆,晚年入北京主持 金剛寺。54憨山德清(1546-1623)曾言:「吾法兄雪浪恩公按轡

51 洪恩之生平及佛學興趣可參見廖肇亨,〈雪浪洪恩初探—兼題東京內閣文 庫所藏《古響錄》〉,《漢學研究》第 14 卷第 2 期(1996 年 12 月),頁 37-49。

52 明.錢謙益,〈一雨法師塔銘〉,收入明.錢謙益,錢曾箋注、錢仲聯標 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頁 1575。

53 如愚生卒年據《賢首宗乘》,生於 1561 年,六十二歲卒,即 1622 年。李舜 臣亦曾考訂其生年為 1561 年。參見清.了䞤集,《賢首宗乘》卷 6,頁 5a- 6a;李舜臣,〈晚明詩文僧蘊璞如愚考論〉,《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 30 卷第 3 期(2016 年 6 月),頁 107。

54 其生平可參《賢首宗乘》所附傳記及錢謙益所作小傳,見清.了䞤集,《賢 首宗乘》卷 6,頁 5a-6a;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3 年),頁 714-715。但錢氏傳記貶斥如愚之傾向甚強,或有 不確之處,尚待進一步考證。例如,錢謙益言如愚在洪恩被逐事件後赴北京 並慘死該地。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言「壬子(1612)夏,蘊璞 法師結制余拙隱園中」,時王肯堂已歸鄉養病,因而如愚 1612 年並不在北 京。《賢首宗乘》記「萬曆四十七年(1619),北京敕建金剛寺成,沈相國 銘鎮來請主法都城」。據李舜臣考證,洪恩被逐事發生於 1598 至 1599 年之 間,故如愚赴京之事當距洪恩被逐事甚久。錢氏之言即使並非全然憑空,至

(17)

先登,蘊樸愚公從而步武」,55如愚很可能受其師洪恩影響而關 注《入論》。他撰有《因明入正理論寐言》,德清曾為之作序,

述及萬曆庚寅(1590)秋,如愚曾感奇夢,又遇真界《因明入 正理論解》新成,因而作此《因明入正理論寐言》。56萬曆壬子

(1612),如愚曾將該書示於王肯堂,對後者頗有啟發。57王氏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中有四處明確引用該書,但其中三處將書 名錄作《寱言》。58

通潤,字一雨,自號二楞菴主人,俗姓鄭,洪恩弟子,

「經傳雪浪,論續慈恩」,注《楞嚴經》、《楞伽經》、《圓覺 經》、《法華經》等,並有《成唯識論集解》、《觀所緣緣論 釋發硎》等存世,長於註疏,以「雨之筆」名重於世。59錢謙益

〈一雨法師塔銘〉列舉其唯識學方面撰著,其中包括《因明集 釋》及《三支比量釋》。60《因明集釋》全名應為《因明入正理論 集釋》,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引用該書近十處,彌足珍

少其刻意剪輯加工之跡甚重。見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 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7 下 22-23。另參見李舜臣,〈晚明詩文僧蘊 璞如愚考論〉,頁 106-110。

55 明.德清,〈因明入正理論寐言序〉,《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冊 73,第 1456 號,頁 605 下 15-16。

56 見明.德清,〈因明入正理論寐言序〉,《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

冊 73,第 1456 號,頁 605 下 16-21。

57 見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7 下 22- 頁 918 上 1。

58 見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27 上 9、927 中 8、930 上 14、930 中 18。後三處作《寱言》。

59 通潤曾因《楞嚴經合轍》、《楞伽經合轍》二疏而將當時所居菴改名「二楞 菴」,故有「二楞菴主人」之稱。其生平、交遊、著作等,詳見簡凱廷,

〈晚明義學僧一雨通潤及其稀見著作考述〉,《臺大佛學研究》第 28 期

(2014 年 12 月),頁 143-190。「經傳雪浪,論續慈恩」見明.錢謙益,

〈一雨法師塔銘〉,頁 1577。「雨之筆」見清.了䞤集,《賢首宗乘》卷 6,頁 2a。

60 明.錢謙益,〈一雨法師塔銘〉,頁 1577。

(18)

貴。61

二、空印鎮澄

鎮澄,字空印,號月川,俗姓李,曾創五臺山獅子窟,講

《華嚴經》,憨山德清稱「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輩,無有出其 右者。」62鎮澄曾向僧肇(384-414)〈物不遷論〉發難,認為該 論「宗似而因非,有宗而無因」,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爭論,

而在該辯論中,鎮澄即以因明作為自己的論證武器。63真貴 1583 年撰成《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初稿後,曾將其出示鎮澄,鎮澄見 後「三復斯文,不覺起舞」,大加讚賞。64據德清〈勅賜清涼山 竹林寺空印澄法師塔銘〉等材料所記,鎮澄自己亦撰有《入論》

解。65然而,鎮澄曾於「萬曆癸未(1583)中秋日」為真貴《因 明入正理論集解》作序,並未提及自己曾有同類撰述,又言當時

「大教立論洪範不明於世,而菩薩自悟悟人之道殆幾乎息矣」,

並稱讚真貴解「繼往開來,揭久蔽之神珠,發深沉之寶藏」,將 真貴之解視為彼時因明詮解的肇始之作。66此外,《因明入正理 論集解》所附同年佛誕日真貴舊序略記其撰書原由及方式,亦 未提及鎮澄或他人已有先成之作。67因此,鎮澄自己的《入論》

解至少應晚於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1583 年之初稿。王肯

61 例如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468 等。

62 明.德清,〈勅賜清涼山竹林寺空印澄法師塔銘〉,《憨山老人夢遊集》,

《卍續藏》冊 73,第 1456 號,頁 658 中 4-5。

63 關於該場爭辯的各種觀點與詳細經過,可參見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 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頁 101-181。

64 明.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頁 77。

65 明.德清,〈勅賜清涼山竹林寺空印澄法師塔銘〉,《憨山老人夢遊集》,

《卍續藏》冊 73,第 1456 號,頁 658 中 6。

66 明.鎮澄,〈因明集解序〉,收入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正理 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76-77。

67 明.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頁 78-79。

(19)

堂自言萬曆己酉(1609)曾見到鎮澄此解,覺其「似又兺於幻 居,而義滋淺狹」,後又將之作為自己《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的 三種參考註疏之一。68鎮澄《入論》解題目尚待進一步考察確認。

三、素菴真節及幻齋如念

真節(1519-1593),號素菴,俗姓鐘,曾於北京「遍參講 席」,「深得賢首之印」,以博學知名。69如念(1551-1588),

號 幻 齋 , 為 真 節 在 俗 之 侄 , 與 真 節 在 俗 子 兀 齋 如 慧 ( 1 5 4 3 - 1586)同為其高足。萬曆乙酉(1585),紫柏真可(1543-1603)

於真節處得《入論》一冊,授於王肯堂及董其昌(1555-1636)

並囑其研讀。如念「自言昔嘗講演」,為二人解說,但似乎並不 暢晰,「迄不能明」,以致董氏「蹙頞棄去」,而王肯堂則「手 錄一紙,略為科判」。70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自序羅列 明清談講因明者,素菴真節及幻齋如念均在其中。71因此,真節 及如念師徒應均對因明有所研習,但是否撰有相關著述則仍有待 於進一步的考察。

四、紹覺廣承、似空廣伸及靈源大惠、內衡智銓

廣承(1560-1609),一名明理,字紹覺,俗姓潘,早年師 從大覺圓歏(1525-1590),後入雲棲祩宏(1535-1615)門下,

68 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7 下 21-22 及頁 918 上 5。

69 其 生 平 參 見 明. 如 惺,《 大 明 高 僧 傳 》,《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 冊 50,

第 2062 號,頁 912 中 9-25;清.了䞤集,《賢首宗乘》卷 5,頁 14b- 頁 15b。生年據《賢首宗乘》記其「閱世七十五」而反推得知。

70 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7 下 13-15。

71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378-379。當然,亦可能吳樹虛之 言即基於王肯堂序中所述前事。

(20)

對天台、華嚴、唯識、律學等均有弘揚,曾主持杭州蓮居菴,

撰有《成唯識論》、《觀所緣緣論》等相關注釋。72祩宏《雲棲 法彙》收錄有祩宏與曾鳳儀(?-1608)的一組來往書信,曾氏 言及為其徒紹覺《因明論》、《成唯識論》二解作序,付梓前先 請祩宏斧正,祩宏答曰:「《觀緣》、《因明》二序發明二論 旨趣,言簡意盡,足名妙解。彼僧(廣承)博覽強記,亦誠可 佳。序文大為得體矣。」73二信一言《成唯識論》解,一言《觀 所緣緣論》解,有所不合,但均提及《因明》解,即廣承所撰

《入論》注釋。《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對廣承《入論》注釋引用 頗多,達十餘處,其中第一處標「紹覺師論解云」,其他處則作

「紹覺師解云」、「廣承師解云」等。74首處所標「紹覺師論解 云」中的「論解」二字或即其題目簡稱,若如此,則廣承此書題 為《因明入正理論解》。該書撰成時間待考,但為其作序之曾鳳 儀卒於 1608 年,成書時間至晚亦應早於該年。

廣承的同門、祩宏的另一位弟子似空廣伸(生卒不詳)亦 對因明有所研習。廣伸,字似空,生平資料較少,有《金剛經 鎞》、《成唯識論訂正》存世。75《雲棲法彙》收有〈示似空廣 伸〉五條,其中第四條言:「諸相宗文字,如《因明》、《觀所

72 廣承生平及著作考證,參見楊維中,〈明末清初杭州蓮居系唯識、華嚴學傳 承考述〉,收入杭州文史研究會編,《杭州佛教研究.學術輯刊.2014 年 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 年),頁 70-72;簡凱廷,〈明末清初 唯識學在杭州的傳衍—以紹覺廣承法系為主的考察〉,收入杭州文史研 究會編,《杭州佛教研究.學術輯刊.2014 年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社,2015 年),頁 85-87。

73 明.祩宏,《雲棲法彙》,《嘉興大藏經》(後簡稱《嘉興藏》,臺北:新 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冊 33,第 277 號,頁 125 上。

74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467、471、502 等。

75 《金剛經鎞》收於《卍續藏》冊 25,第 475 號。關於廣伸及其《成唯識論 訂正》,參見簡凱廷,〈被忘卻的傳統〉,頁 241-242。

(21)

緣緣》等近各有解,可虛心參古酌今,訂正一番。」76祩宏囑咐 廣伸參考新出唯識相關註解,其中即包括《入論》。《因明入正 理論後記》解釋俱不成過處引用有一處廣伸針對他人註解之不同 意見,標「廣伸師簡曰」。77因此,廣伸應曾遵從師囑,確實撰 有《入論》注釋,但尚不能確定其標題。

此 系 下 一 代 研 習 因 明 者 則 有 廣 承 弟 子 靈 源 大 惠 ( 1 5 6 4 - 1636)。大惠,字靈源,俗姓邵,以居士身份師從紹覺廣承,又 赴北京,曾以廣承所傳唯識宗旨與玉菴真貴相交流,得到後者讚 賞,後於大會永海處正式薙髮受具。78其唯識學方面撰有《成唯 識論自考錄》,意在糾正廣承另一位弟子辯音大基(生卒不詳)

所補輯之《成唯識論疏》中的錯謬。既有此師從與交流的因緣,

故其自身留心因明亦並非意料之外。根據吳本泰(1573-?)

〈昭慶靈源禪師塔銘〉,大惠著作中有《因明論解》,全名應亦 為《因明入正理論解》。79

廣承法孫中亦有研習因明者。智銓(1609-1669),字內 衡,俗姓楊,師從廣承弟子新伊大真(1580-1650)。智銓於 天台、唯識、律學、淨土均為擅長,有《法華經玄籤證釋》、

《成唯識論音響講義》存世。80《因明入正理論後記》有兩處引用 智銓之因明註解,其一標「內衡師解云」,其二標「智銓師述

76 明.祩宏,《雲棲法彙》,《嘉興藏》冊 33,第 277 號,頁 149 中。

77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507-508。

78 參見楊維中,〈明末清初杭州蓮居系唯識、華嚴學傳承考述〉,頁 72-76;

簡凱廷,〈明末清初唯識學在杭州的傳衍〉,頁 89。

79 明.吳本泰,〈昭慶靈源禪師塔銘〉,收入清.吳樹虛,《大昭慶律寺 志》,白化文、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冊 71(揚州:廣陵書社,

2011 年),頁 316。

80 《法華經玄籤證釋》收於《卍續藏》冊 28,第 592 號。關於智銓及其《成 唯識論音響講義》,參見簡凱廷,〈被忘卻的傳統〉,頁 248-250。

(22)

義云」。81「述義」二字或即其《入論》註解簡稱,則其全名應為

《因明入正理論述義》。

五、麥浪明懷

明懷(1586-1630),字修湛,號麥浪,俗姓黃,早年曾 師從耶溪志若(1554-1617)、雪浪洪恩、紹覺廣承、明宗廣詢

(1557-1613),「自是精研性相,洞達天賢」,後則入湛然圓 澄(1561-1626)門下,屬曹洞禪。82雖然明懷後來轉向禪宗,但 其早年階段的學習則與因明有所交集。洪恩、廣承均明確曾研習 因明,志若、廣詢則為洪恩弟子,所以明懷很可能受到此四師 影響而留心因明,故有此方面撰述。《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對 明懷僅有一例引用,位於解釋喻支無合過處,標「麥浪懷師正 義云」,「正義」或即其題目簡稱,則明懷《入論》注釋全名 應為《因明入正理論正義》。83祁承暗 (1563-1628)《澹生堂藏書 目》錄有「《因明論正義》兩冊兩卷」,記於麥浪明懷《宗門設 難》、《宗門寢言》條前,應即此書。84該註釋或為其轉向曹洞 禪之前的早年所成。

六、本無釋禪

釋禪(1577-1632),字本無,俗姓張,明末滇僧,曾「大 究經藏二十餘年」,後與其師所菴真澄(生卒不詳)一同注

81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493、504。

82 其生平可參見明.祁彪佳,〈會稽雲門麥浪懷禪師塔銘〉,收入清.趙甸 編,《雲門顯聖寺志》,白化文、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冊 80(揚 州:廣陵書社,2011 年),頁 301-309。

83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512。

84 明.祁承暗撰,鄭誠整理,吳格審定,《澹生堂讀書記.澹生堂藏書目》下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頁 547。

(23)

釋《肇論》。85據《滇釋紀》中傳記,釋禪著有《因明論隨解標 釋》,86其全名或即《因明入正理論隨解標釋》。釋禪主要活動 範圍囿於雲南,與江南的洪恩、廣承等及北方的真貴、鎮澄等均 有所距離,目前尚不確定其因明興趣是否受到前述諸人影響。

然而,一方面,釋禪之師真澄曾於北京求學,又於五臺弘法,87 或許曾受到北地因明研習者影響,進而間接影響至釋禪;另一方 面,釋禪與真澄同註《肇論》,期間亦極可能留意到明末關於

〈物不遷論〉的爭論,因而受鎮澄高舉因明的方法論影響而予以 關注。

七、紹曇成

紹 曇 ( 生 卒 不 詳 ) , 警 修 真 銘 ( 生 卒 不 詳 ) 康 熙 壬 辰

(1712)為《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所作之跋稱其為「紹曇成 兄」。88為蕅益智旭法孫,曾住安吉靈峰寺、杭州隆興寺。智旭 曾註解包括《入論》在內的《相宗八要》,或對紹曇治學興趣 有所影響。吳樹虛為聖孚心戒(1689-1764)所作傳提及心戒少 年時「靈峰繼席紹曇大師,博學善誘,於時將宏唯識相宗」。89 西菴律然(生卒不詳)曾為省菴實賢(1686-1734)作傳,言及 實賢於康熙庚寅(1710)曾「謁紹曇法師,聽《唯識》、《楞 嚴》、《止觀》諸部」,不到三年便學有所成,「曇師即授記

85 其生平參見清.圓鼎編,《滇釋紀》,收入方國瑜編,《雲南史料叢刊》

卷 8(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 101-102;喻謙,《新續高僧 傳》,CBETA, B27, no. 151, p. 83, a18-b15。

86 清.圓鼎編,《滇釋紀》,頁 102。

87 喻謙,《新續高僧傳》,CBETA, B27, no. 151, p. 394, b10-11。

88 明.受教,《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卍續藏》冊 61,第 1168 號,頁 871 上 19。按智旭天台靈峰派傳法偈之「智淨真如行」,紹曇或名「真 成」。

89 清.翟灝編,清.吳樹虛增訂,《辯利院志》,白化文、張智編,《中國佛 寺志叢刊》冊 70(揚州:廣陵書社,2011 年),頁 58。

(24)

莂,傳靈峰四世天台正宗焉」。90可見紹曇在天台之外亦對唯識 確曾有所弘傳。《因明入正理論後記》法差別相違因處引用紹曇 一條,標「紹曇師解云」,其解遭到吳樹虛批評,並評價言「此 師乃蕅益後人,守彼《直解》所說」。91紹曇成應亦撰有《入 論》註解,但其標題待考。

八、人能心宏

心宏(生卒不詳),字(或號)人能,《辯利院志》有小 傳,記其「傳台衡正宗,博究經論,融貫性相」,深究藏經,見 識獨到,且「商榷《唯識》諸疏,核定去取,卓有正見」。曾 由弟子魯璠觀玉(1690-1743)迎請至辯利院,後歸西溪蘆菴。

該小傳言人能「生平著述甚廣,惜未⮝布。」92《因明入正理論後 記》對心宏的引用有近十處,標「人能師解云」。93心宏應亦撰 有《入論》注釋,但其題目尚不能確定。

肆、重構明清因明史

《卍續藏》所收的六種明清因明撰述中:真界《因明入正理 論解》所附馮夢禎(1548-1606)序作於「萬曆己丑(1589)五 月二十一日」,真界自跋於「萬歷庚寅(1590)仲春晦日」;94 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序作於「萬曆四十年歲次壬子

90 清.彭際清重訂,《省菴法師語錄》,《卍續藏》冊 62,第 1179 號,頁 259 上 23- 中 2。

91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478。

92 清.翟灝編,清.吳樹虛增訂,《辯利院志》,頁 102-103。《辯利院志》

另記魯璠觀玉曾先後從學於警修、紹曇、人能:「親依靈峰警修大師,通其 性相;侍講於紹曇大師,明其戒律;請益於人能法師,嗣其法系。」見該 書,頁 86。

93 清.吳樹虛,《因明入正理論後記》,頁 478、486、494 等。

94 明.真界,《因明入正理論解》,《卍續藏》冊 53,第 856 號,頁 906 下 22 及頁 917 中 24。

(25)

(1612)夏至前一日」,但序中言及其撰書「始於五月十一 日,成於是月二十日」;95明昱《因明入正理論直疏》所附心宗 大善(1571-?)序作於「萬曆歲次壬子端陽前二日」,據此時 間推測,則其成書應稍早於王肯堂前書,但其《三支比量義鈔》

撰成時間則仍待考;96智旭《因明入正理論直解》及《真唯識量 略解》為其《相宗八要直解》第一、第六部分,依據其自撰《八 不道人傳》,《相宗八要直解》成於 1647 年智旭四十九歲時,

其時已入清代。97

除《卍續藏》六種及新見的五種存世文本之外,依據上節考 察,至少尚有其他十餘人曾講授因明或撰寫相關注釋。本文共統 計出二十四種可確定成書的明清因明注釋,其中包括十九種《入 論》注釋,四種「真唯識量」注釋及一種《門論》注釋。茲將其 一一羅列,結合各已知存世文本,整理為一幅表格,以期盡力 呈現明清因明撰述之概貌。98各條目排列順序依循成書時間之先 後,其中無法確定者,則依筆者判斷而暫列大致位置。

95 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8 中 3 及上 6。

96 明.明昱,《因明入正理論直疏》,《卍續藏》冊 53,第 858 號,頁 932 中 20。

97 智旭《八不道人傳》:「四十七歲,住石城,述《周易禪解》。是秋,住祖 堂。越二年,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彌陀要解》、《四書 蕅益解》。」見明.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冊 36,第 348 號,頁 253 下。此條材料蒙簡凱廷博士見告。此外,《嘉興藏》版《相 宗八要直解》最末助刻信息處記「丁亥(1647)仲夏日記於金陵祖堂」,

其中《因明入正理論直解》最末則附寂惺助刻並迴向其先父母之信息,亦記

「丁亥季春識於祖堂」。見明.智旭,《相宗八要直解》,《嘉興藏》冊 19,第 77 號,頁 786 下及頁 815 下。

98 聖嚴法師曾作「明末唯識著作一覽表」,包含有《入論》注釋部分,但由於 當時材料有限而較簡略,僅收錄《卍續藏》四種及真貴、鎮澄、如愚之作,

其中真貴「玉菴」之「玉」誤作「王」,且成書年代等信息亦待補充。見聖 嚴,《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頁 184。

(26)

表一:明清因明撰著一覽99

成書時間 題目 作者 存佚狀況

初 版 成 於 萬 曆 癸 未

(1583),現存版刊 行於萬曆壬辰(1592)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集解》

真貴 存 , 北 京 國 家 圖 書 館、山西省圖書館有 藏 1592 年明刻本 馮夢禎序作於萬曆己

丑(1589),真界自 跋於萬歷庚寅(1590)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解》

真界 存 , 《 卍 續 藏 》 第 856 號

萬歷庚寅,真界解成 書後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寐言》

如愚 佚

真貴解成書後,王肯 堂解成書前

《 入 論 》 注 釋 , 題目待考

鎮澄 佚

待考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集釋》

通潤 佚

待考 《三支比量釋》 通潤 佚

早於 1608 年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解》

廣承 佚

待考 《 入 論 》 注 釋 , 題目待考

廣伸 佚

晚於 1606 年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會義》

永海 存,蘇州西園戒幢律 寺藏明刻本

大善序作於萬曆壬子

(1612)五月初三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直疏》

明昱 存 , 《 卍 續 藏 》 第 858 號

待考 《三支比量義鈔》 明昱 存 , 《 卍 續 藏 》 第 861 號

萬曆壬子五月二十日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集解》

王 肯 堂

存 , 《 卍 續 藏 》 第 857 號

待考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解》

大惠 佚

待考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隨解標釋》

釋禪 佚

99 其中,四種「真唯識量」注釋以下劃線標示,一種《門論》注釋以波浪線標 示,其餘為《入論》注釋,不另行標示。

(27)

成書時間 題目 作者 存佚狀況 待考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正義》

明懷 佚

待考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述義》

智銓 佚

1647 年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直解》

智旭 存 , 《 卍 續 藏 》 第 859 號

1647 年 《真唯識量略解》 智旭 存 , 《 卍 續 藏 》 第 862 號

自 序 作 於 康 熙 丁 巳

(1677)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略疏》

慧善 存,北京首都圖書館 藏 清 抄 本 , 湖 南 圖 書館、臺灣大學圖書 館、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圖書資料 室等處藏 1925 年刻 本

待考 《 入 論 》 注 釋 , 題目待考

紹 曇 成

待考 《 入 論 》 注 釋 , 題目待考

心宏 佚

自 序 作 於 乾 隆 辛 未

(1751),後經錢伊 菴補寫,又由江了因 修訂

《 因 明 入 正 理 論 後記》

吳 樹 虛

存,臺北國家圖書館 藏清抄本,浙江圖書 館、杭州圖書館(僅 上 冊 ) 、 大 連 圖 書 館 、 大 英 圖 書 館 藏 1833 年清刻本 待考 《 因 明 正 理 門 論

解》

吳 樹 虛

待考100 《 唐 三 藏 法 師 唯 識量質疑錄》

吳 樹 虛

存,臺北國家圖書館 藏清抄本

100

100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第 5 卷對《因明正理門論解》、《唐三藏法師唯識量 質疑錄》二書有所引用,但由於卷五為錢伊菴所補,該卷之引用無法作為判

(28)

至此則為筆者目力所及的全部明清因明撰述,其時間跨度自 明萬曆至清乾隆。肇始的真貴之時,唐疏尚佚,漢傳因明的知識 傳承出現斷裂,幾無任何前人成果可資參考,「有以為失傳者,

有雖演而未盡其義者」。101其《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作為明清現存 注釋中成書最早者,題名中的「集解」二字並非指集前人注釋而 解,而僅是從其他相關典籍中尋找資料,如慧鏡在序中言真貴

「於《瑜伽》、《莊嚴》、《中》、《珍》、《百》、《雜》、

《如實》、《宗鏡》、《勝》、《數》諸論、疏、錄,……採摭 要文,緝為集解。」102真界曾稱讚洪恩與真貴於《入論》乃「開 萬古羣蒙」,確屬篳路藍縷之功。103真貴之後的因明研習則相對 順利得多,如真界曾得益於洪恩、真貴,洪恩之弟子如愚又參 考了真界當時新成之解。因明注釋日漸增多,至王肯堂時,則不 但有如念親身講解,更得到真界、鎮澄、如愚三家註解,再「以 龍樹論與清涼、永明所引因明疏鈔語參互考訂」,進而「採集諸 論有關者及三家註疏之合者,重為解釋一過」,撰成其《因明入 正理論集解》。104王肯堂之書雖與真貴前書同名「集解」,但境 況、性質皆已截然相異。105至吳樹虛時,如前引其《因明入正理 論後記》序中所列名單,因明研習已頗繁盛。

斷二書與《因明入正理論後記》撰成先後的證據。見清.吳樹虛,《因明入 正理論後記》,頁 499、510 等。

101 明.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頁 72。

102 明.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頁 74-75。

103 明.真界,《因明入正理論解》,《卍續藏》冊 53,第 856 號,頁 917 中 17。

104 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7 下 8- 頁 918 上 6。其所言「龍樹論」指《門論》,明清因明注釋者普遍誤 將陳那名字之意譯「大域龍」當作龍樹。

105 關於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在明清因明史中的肇始地位以及真界解等後 來注釋與其之關係,亦參見陳帥,〈明清因明史上被忽視的一環〉,頁 62- 69。

(29)

從現存資料來看,明清因明的復興可溯源至雪浪洪恩與玉菴 真貴,前者輯成《相宗八要》,將《入論》及「真唯識量」標舉 為慈恩之學門徑必須,並講學傳授,後者則留下文字注釋,嘗試 為後世學者打通此門徑。其後的明清因明研習呈現出數條清晰傳 衍線索,如如愚、通潤為洪恩門徒,真界承襲於洪恩、真貴,明 昱、智旭之學亦傳之後人。依據前文考述,筆者茲將明清因明之 中較為明確的傳衍關係繪圖如下:

表二:明清因明的傳衍譜系106

這張圖表僅能依照現存材料簡略反映目前已知的傳衍譜系。

即使是本文所列舉的因明學者,也尚有部分人物未能歸入此圖。

大會永海《因明入正理論會義》與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106 虛線方框表示其內人物雖然不屬於本文所羅列的因明學者,但卻在其他學者 的傳衍線索中不可或缺;實線箭頭表示指向端者與指出端者之間為師承關 係;虛線箭頭表示指向端者雖非指出端者之弟子,但卻曾受到其因明講解或 撰述之關鍵性影響,由其直接推動成書。

(30)

文字有頗多相似之處,但一方面,永海、王肯堂二書撰成先後尚 待進一步考證,另一方面,永海解既然題名「會義」,那麼應與 王肯堂解相似,亦近於集釋性質,而由於王肯堂所集之鎮澄解、

如愚解尚佚,永海、王肯堂二書具體關係尚難以判斷。107吳樹虛 將素菴真節、幻齋如念師徒列為「能談者」,雖然如念的因明講 解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王肯堂的研習興趣,但從現存資料來看,

二者與其他因明學者交集不多,亦未能留下隻言片語。本無釋禪 遠離北方及江南的因明研習圈,但可能經由其師所菴真善而受到 北方風氣的間接影響。人能心宏「傳台衡正宗」,且魯璠觀玉曾

107 除「宗」、「因」、「喻」等關鍵概念、理論解釋文句的大量相似之外,二 解對「商羯羅主」名號及「唐三藏法師玄奘」之「唐」字兩處不涉及義理 之內容的解釋雷同且頗具特色(實際上,第一處關於「商羯羅主」之名及

「天」的解釋並不準確),可以作為諸多相似之處的代表:

永海《因入正理論會義》:

「商羯羅主」,未見的翻。〈後序〉云「粵有天主菩薩」,今釋者遂以

「商羯羅」為「天」字,然「天」之梵語自曰「提婆」,或應四字皆梵 語耳。……

「唐」,代名也,高祖皇帝李諱淵,為太原留守,進封唐公,後有天 下,遂為國號。……

明.永海,《因明入正理論會義》,收入陳帥、簡凱廷編,《明清《因明入 正理論》珍稀注釋選輯》上冊,頁 181-182。

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商羯羅主」,未見的翻。〈後序〉云「粵有天主菩薩」,今釋者遂以

「商羯羅」為「天」字,然「天」之梵語自曰「提婆」,或應四字皆梵 語耳。(《卍續藏》「粵」誤作「奧」)……

唐高祖皇帝李淵,為太原留守,進封唐公,後有天下,遂為國號。……

明.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卍續藏》冊 53,第 857 號,頁 919 上 21- 頁 919 中 3。

蒙一位匿名審稿專家指出,應將永海、王肯堂二解相互參稽,以考索明清因 明史的初期流衍。然而如正文所說,曾對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有所 影響的鎮澄、如愚二解尚佚,依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還無法切實確認永海、

王肯堂二解間的諸多相似文句究竟涉及了哪些種注釋,因而筆者目前尚難確 定永海、王肯堂二解之關係及其背後的流衍過程,只能暫待未來進一步的研 究及新材料的發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materials for this research 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more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and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the Lotus Sūtra and its commentaries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