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一項,大學校比小學校更認為重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5、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一項,大學校比小學校更認為重要"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主要將研究分析結果,重新整理出有結構性的研究發現,並 參照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統整出本研究的結論,最後對於本研究的 相關發現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金門地區國小教師與行政人 員,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參考。有關研究本身的問題,提出改善建議,

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借鑑。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節整理自前章統計分析的結果,分別將各項研究結果,加以歸 併統整,使得研究者能夠全盤掌握所研究的結果,按照五個類目,分 析統整如後。

壹、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觀點分析

一、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在政策上實施依據的重要性

1、八個選項平均數皆達3.0以上,顯示金門地區的教師們對於推 動依據都很重視,尤其是政府編列學校推動社區服務經費最為重要。

2、「政府應增設並寬編學校為社區服務的經費」,男教師比女教 師重視。

3、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建立社區學習體系和校園開放經費由學 校自主運用等三項,級任教師都高於行政人員。

4、任教最久達26年以上的教師,在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與編列社 區服務經費兩項的認同度,都比其他年資教師來得高。

5、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一項,大學校比小學校更認為重要。

二、學校廣納社區資源發揮的教育功能重要性

1、八個選項平均數皆達3.32以上,顯示金門地區的教師們對於學 校廣納社區資源發揮的教育功能重要性,都持正面積極的肯定態度,

特別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排序為第一名。

2、促進社區終身學習風氣一項,任教年資超過26年的教師,顯著

(2)

3、其餘各項基本人口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在七個功能項目上皆 無顯著差異。

貳、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分析 一、學校運用社區人力資源的方式

1、六類社區人力資源,被學校動用的頻率,以學生家長為最頻繁。

2、六班以下學校較常動用急難救助人員和社會福利人員,其餘各 類人員的動用頻率,與學校規模大小, 或是與學校的社區屬性,都沒 有顯著差異。

二、學校運用社區文化資源的方式

1、金門地區學校對於社區文化資源的動用,最常用的就是:節慶 及民俗活動、歷史事蹟和自然遺址。

2、學校的規模大小及社區屬性,與動用七類社區文化資源的頻率 間,沒有顯著差異。

三、學校運用社區組織資源的方式

1、最常被學校動用的社區組織,首推政府組織和各級學校,使用 頻率都在3.0以上,其次才是社教機構和社福機構。

2、六班以下學校較常動用政府組織和宗教團體,其餘各類組織的 動用頻率,與學校規模大小級學校的社區屬性,都沒有顯著差異。

参、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策略分析 一、社區資源進入學校的策略

1、最常使用的乃是:運用家長會資源,邀請家長及社區民眾擔任 學校義工。

2、六班以下的小學校較常使用的策略是「邀請家長與社區民眾擔 任義工」,以及「結合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組織推展校務」。

3、學校的社區屬性與社區資源進入學校的策略使用間,沒有顯著 差異。

(3)

二、學校走入社區的具體策略

1、學校走入社區的策略,最常使用的乃是:「開放學校資源供社 區使用」,以及「協助社區辦理文化活動」。較少使用的乃是「鼓勵 教師參與社區服務」。

2、小學校較大學校為常使用的乃是「協助社區辦理文化活動」、「鼓 勵學生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反之,大學校較小學校為常使用的乃是「為 居民辦理教育活動」。

3、商業區的學校較農業區的學校,辦理的活動乃是「為居民辦理 教育活動」。

三、運用社區人力資源從事領域教學的具體策略

1、金門各校較少採取此種策略,平均數皆未達到 3.0,最接近的 乃是「邀請社區人士參與教學」。

2、學校規模大小及社區屬性,與運用人力資源從事領域教學的策 略間,沒有顯著差異。

四、運用社區人力資源從事鄉土教學的具體策略

1、金門各校較少採取此種策略,平均數皆未達到 3.0,在排序上 領頭的乃是「請社區文教機構提供相關的文化資源」。

2、學校規模大小及社區屬性,與運用人力資源從事鄉土教學的策 略間,沒有顯著差異。

五、運用社區資源從事校外教學的具體策略

1、最常被學校使用來作為校外教學的社區資源,乃是社區環境(如 海岸濕地、名勝古蹟),其次是社區文教機構和休閒娛樂設施。

2、小學校較大學校,會訪問地方耆老或社區賢達仕紳。

3、農業區學校較商業區學校,會訪問地方耆老或社區賢達仕紳。

肆、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作法分析

(4)

1、學校志工協助事項的第一名乃是「支援學校大型活動」,其次 才是「上、下學導護」。

2、大型學校在「上、下學導護」、「午餐服務」、「協助教學」、「圖 書及電腦資料管理」等四項工作的運用,都顯著高於小型學校。

3、商業區學校在「上、下學導護」與「圖書及電腦資料管理」兩 項工作,顯著高於農業區學校。

二、學校家長會配合辦理事項

1、家長會較常從事的工作有四項:協助學校與社區建立良好關 係、捐助經費協助學校改善設施、提供學校改進意見、扮演學校與家 長之間的溝通橋樑。基本上都是處於被動的角色,少有主動的作為。

2、學校規模較大的學校,只在「捐助經費協助學校改善設施」一 項,顯著高於小型學校。

3、商業區學校在「主動舉辦各類教育活動」與「認養各類文教研 習班,鼓勵家長民眾參加」兩項,顯著高於農業區學校。

三、結合社區組織執行事項

1、結合社區組織執行事項並非頻繁,五項工作皆未達 3.0 的平均 數。

2、結合社區組織執行事項,並不因學校規模大小或學校社區屬性 而有差異。

四、請家長協助孩子學習事項

1、請家長協助孩子學習的三項工作:指導學生生活常規、協助學 生學習、親子共學等皆達到平均數 3.3 以上。

2、小型學校在「協助學生學習」項目上,顯著高於大型學校。

3、農業區學校在「親子共學」項目,顯著高於商業區學校。

伍、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問題與建議 一、來自學校的問題

1、運用社區資源來自學校的問題,主要有三項:學校欠缺社區資 源整合的機制、學校人員編制少無能為力、學校與社區之間未訂定相 關實施計畫,無法參酌辦理。

(5)

2、女性教師較男性教師在兩項有顯著差異:學校與社區之間未訂 定相關實施計畫,無法參酌辦理、學校官僚作風阻礙社區參與。

3、級任老師顯著高於非級任教師的項目是:學校的官僚作風阻礙 社區參與。

4、年資淺的教師較年資最老的教師在兩項有顯著差異:學校與社 區之間未訂定相關實施計畫,無法參酌辦理、學校官僚作風阻礙社區 參與。

5、師範類大學學歷教師在三個項目顯著高於一般大學學歷教師:

學校欠缺社區資源整合的機制、學校人員編制少無能為力、社區人士 進入校園會干預校務。

6、大型學校在兩個項目顯著高於小型學校:學校官僚作風阻礙社 區參與、社區人士進入校園會干預校務。

7、商業區學校顯著高於農業區學校的項目:「學校官僚作風阻礙 社區參與」。

二、來自社區的問題

1、金門地區國小教師認為最為可能的問題是:社區民眾心態保 守,缺乏參與熱忱、社區民眾時間能力不足,無法貢獻給學校等這兩 項。

2、年資最淺的教師在「社區組織間連繋不足資源無法分享」的看 法,顯著高於年資最深的教師。

3、師範類大學學歷的教師在下列兩項,顯著高於一般大學學歷的 教師:社區民眾心態保守缺乏參與熱忱、社區民眾時間能力不足,無 法貢獻給學校。

4、小型學校在「社區人窮地貧,能被學校運用的資源不多」,顯 著高於大型學校;而大型學校在「社區組織間連繋不足資源無法分 享」,顯著高於小型學校。

5、農業區學校在「社區人窮地貧,能被學校運用的資源不多」,

顯著高於商業區學校。

(6)

三、來自課程的問題

1、課程問題最被認同的乃是「教學實施時,有課程進度的壓力」。

其次是:「課程時數分割零散,不易運用社區資源」、「教學資源分 享機制未建立,不易分享社區知識」。

2、年資最淺教師顯著高於年資最深教師的項目:「課程時數分割 零散,不易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實施時,有課程進度的壓力」。 3、大型學校顯著高於小型學校的項目:「教學資源分享機制未建 立,不易分享社區知識」與「教學實施時,有課程進度的壓力」。 4、商業區學校在「教學實施時,有課程進度的壓力」,顯著高於 小型學校。

四、來自填答者本身的問題

1、來自本身問題的認同度較低,可知金門地區國小教師對於運用 社區資源的問題,不認為來自自己本身。其中較高的兩項:「任教班 級數過多,工作太忙,無暇他顧」與「學校欠缺教學支援系統」。

2、女性教師認為自己「欠缺運用社區資源之知能」,顯著高於男 性教師。

3、級任教師在三個項目,顯著高於行政人員:對社區不了解、欠 缺運用社區資源之知能、學校欠缺教學支援系統。

4、年資最淺的教師,在下列兩項顯著高於其他教師:對社區不了 解、欠缺運用社區資源之知能。

5、師範大學學歷教師在下列三項,顯著高於一般大學學歷教師:

對社區不了解、認為運用社區資源會影響教師的地位與權威、任教班 級數過多,工作太忙,無暇他顧。

6、大型學校在下列兩項,顯著高於小型學校:學校欠缺教學支援 系統、任教班級數過多,工作太忙,無暇他顧。

五、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具體建議

1、本研究所列出來的七項改善建議,都能獲得教師們的認同,位 居第一位的是:學校家長會應凝聚社區力量,協助學校教育發展;第

(7)

二位的是:學校應主動與社區組織建立策略連盟。基本上對於家長會 和社區組織,列為首要改善的對象。

2、男教師對於「學校應將硬體資源(如場地)開放給社區使用」,

顯著高於女教師,表示開放學校硬體資源,女教師比較保守,擔心校 園安全問題。

3、一般大學學歷的教師,對於「學校調查社區資源和洞悉社區權 力結構」和「學校應設社區服務社團(如親職教育服務單位)」,有 較高的期待。

(8)

第二節 結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一、分析金門縣國小教師對社區資源教育 價值的認知;二、了解金門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

三、研究金門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資源 的實況;四、探析金門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困難;五、

探究金門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可行策略。經由自編的調 查問卷「金門縣國小教師對學校運用社區資源之意見調查問卷」,全面 施測於金門縣轄區內所有國民小學的教師與行政人員,獲得有效問卷 256 份,採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 for window 10.0 在桌上型電腦上進 行統計分析,綜合研究發現,提出對金門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 學資源的建議。本節根據研究目的,分別提出研究的結果。

壹、金門縣國小教師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

一、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重要關鍵是政府在政策上要有更多的帶領 與鼓勵

從研究調查結果統計資料得知,政府應該要編列學校為社區服務 的經費、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建立社區學習體系、輔導學校落實「學 校本位課程」等,都獲得受試教師的高度贊同,尤其是制定社區學校 發展法,建立社區學習體系和校園開放經費由學校自主運用等三項,

級任教師都高於行政人員,資深教師也比其他年資的教師來得高度認 同。現在政府對校務經營的管理程度較高,沒錢、沒人、沒時間,將 學校運用社區教育資源的空間壓縮到相當小的空間,就是校園開放的 收取經費也要繳庫,使得校方人員缺乏開放校園的動力,也得政府能 在政策上鬆綁。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扮演帶領頭的角色,主動制定社 區學校發展法,建立社區學習體系;另方面也要發揮推動鼓勵者的角 色,編列學校為社區服務的經費、校園開放經費由學校自主運用。

二、金門國小教師高度肯定社區資源的運用可豐富學校的教育功能 社區資源的運用,可豐富兒童的見聞、培養兒童愛鄉的情懷,

可以發展學校特色,可以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可以增進學校與社區的

(9)

互動關係,可以使家長民眾擁有參與學校事務及教育活動的機會,更 可以促進社區終身學習風氣。所有的這些功能,金門地區的教師們,

都持正面積極的肯定態度,特別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更受到全體教 師的高度認同。由此顯見,金門地區的國小教師,對社區資源教育價 值的認知相當正確,無論是性別、年資、職務、學歷、學校規模與城 鄉學校,都共同一致地認同。因此,認知上不是問題,執行上才是問 題的關鍵,如何移除學校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上的障礙,才是真 正關心的議題。

貳、金門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

一、邀請家長及社區民眾擔任學校義工是社區資源進入學校最常使 用的策略

引進社區人力資源以協助學校辦學,主要集中在學生家長與社區 民眾,成為學校志工。但是這些學校志工的用途,較少用於領域教學 層面,而是幫學校從事上下學導護、午餐服務、支援學校辦理活動、

校園清潔、美化和資源回收等雜務上。顯見教師對於社區人力的運用 有其盲點與限制,無法真正豐富學校教學,一些專業人員如福利消防 等專業人員,也不是用於教學上的補助教學,而是在幫忙學校行政人 員提供必要的校園服務工作。

二、開放學校資源供社區使用是學校走入社區最常使用的策略 開放學校資源供社區民眾使用是推動良久的學校社區化主要項 目,金門地區國小都與所屬社區具有緊密的人情關係,這是家族關係 緊密,家族與家族間具有親戚婚姻關係形成綿密的親族網,因此學校 行政人員與社區互動頻繁,使用學校設施也就成為順水推舟的人之常 情。協助社區辦理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社區志願服務,以及為社 區居民辦理教育活動,在金門地區國小也是常使用的方式,使得學校 與社區成為互助合作的夥伴。惟獨教師並未被鼓勵參與社區教育活 動,教師對此種活動也少參與,使得最有力量的學校資源,未能真正 提供給社區使用,是最大的遺憾,有必要加大力度提出鼓勵措施。

(10)

参、金門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資源的實 況

一、人力資源的動用以學生家長從事勞力庶務活動為主

本研究提出六類社區人力資源,只有學生家長的動用頻率最高,

其餘各項都不高。六班以下學校較常動用急難救助人員和社會福利人 員,主要是金門地區六班以下學校缺乏護士人員編制,經常要各衛生 所的護士支援。家長的動用內容主要是支援學校舉辦大型活動,但是 學校的大型活動舉辦次數不多,一年頂多一兩次,而較常被使用的家 長支援項目都屬於勞務性質的上下學交通導護,或是午餐服務與圖書 電腦資料管理,鮮少進入課程教學領域與鄉土教學領域。一方面原因 是教師對於運用社區人力的做法不清楚、不了解作業程序、怕麻煩他 人等諸多不明確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是金門地區的學校未能針對社 區人力資源作有系統的彙整,運用社區人力資源的效能難以彰顯,也 就更不可能參與課程教學。

二、學校家長會的使用偏向傳統捐錢的被動角色少有主動作為 本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家長會較常從事的工作有四項:協助學校 與社區建立良好關係、捐助經費協助學校改善設施、提供學校改進意 見、扮演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樑。基本上都是處於被動的角色,

少有主動的作為。因為所謂協助學校與社區建立良好關係,以金門地 區的社會情況來說,校長主任大都是當地人士,社會關係網絡本來就 很熟悉,家長會在這方面實在功用不大,頂多是發生親師糾紛時,校 長會邀請家長會長一同前往處理,以增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或是為 校長增加說話的影響力以及撐撐場面之用。因此家長會對於學校的用 途,仍然被限縮在傳統捐錢的被動角色,少有主動的作為。

三、文化資源的動用以節慶民俗活動、歷史古蹟和自然遺址等便利 性安排為主

金門地區擁有相當多的文化資源,本研究整理出七類文化資源,

調查結果只有前三項受到使用,就是節慶及民俗活動(如舞獅、建醮)、

(11)

歷史事蹟(如社區興衰、古戰場、坑道)、自然遺址(如風景名勝、濕 地、湖泊),其餘的四項使用頻率就不高了。前三項文化資源的性質適 合學校安排校外教學的便利性,因為風景名勝就是那些古坑道、湖泊、

溼地、戰場等地,無論是遠足、搭巴士等,都很好安排,相當便利;

但是其餘四項如高粱酒、貢糖、陶藝、地方戲曲等,都得先行聯絡安 排,聘請專人解說等籌備工作,無形中增加教師相當多的工作負擔,

因此,由學校整體安排的活動,較容易使用的文化資源,乃成為金門 地區學校較頻繁使用的資源;若是需要由教師自行規劃、自己帶班外 出使用的文化資源,就較少會被使用了。歸結言之,教師自行規劃安 排的教學活動,很少會動用社區文化資源。

四、社區組織資源的動用以業務關聯的公家機構為主

本研究分類出八種社區組織資源,最常被學校動用的社區組織,首 推政府組織和各級學校,其性質都是業務上的聯繫與共同辦理活動,

如竊盜問題和鬥毆事件等,立刻聯絡警察局派員處理;學生有生病或 上體育課受傷事件,立刻聯絡衛生所派員處理;校園中發現毒蛇闖入 教室,立刻聯絡消防局派於抓蛇;政府單位在金門地區就是為所有民 眾服務,學校就是他們優先服務的機構,因此政府機構經常成為學校 使用的資源。

五、金門地區學校教師很少將社教機構視為可動用的社區組織資源 與前述相反的結果發現,學校業務相關的政府機構,是經常動用 的社區組織資源,但是與學校教學密切相關的社教機構,如文化中心、

圖書館、博物館和社區大學等單位,學校就較少與他們互動。學校教 師教學使用的資源應該與這些機構關係密切,為何使用的情形不如預 期,無論事城鎮區或鄉村地區的學校,對於社教機構的使用也沒有差 異,這就可以推論出,金門地區學校教師很少將社教機構視為可動用 的社區組織資源,他們的教學鮮少會考慮到校外的這些社教機構存有 豐富的教學資源。當然像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和人民團體,如獅子會、

(12)

基督教組織,以及商業機構,如店家、企業等,更不可能成為金門學 校教師的教學資源了。

六、教師最常請家長協助孩子學習、指導生活常規與親子共學 請家長協助孩子學習的工作,本研究調查結果,共有三項工作:

指導學生生活常規、協助學生學習、親子共學等。這個研究結果具有 城鄉差距,可能原因是鄉村地區的家長多文盲或低教育程度,教師希 望透過親子共學以提升家長識字程度;另方面因為農業區學校家長忙 於生計,教師也希望家長都陪子女作功課。反之,就是都市地區學校 家長重視子女學業,送他們上安親班才藝班補習班,使得教師比較不 會叮嚀家長協助子女的課業學習活動。

肆、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問題

一、學校人員編制少欠缺社區資源整合的機制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運用社區資源來自學校的問題,主要有三 項:學校欠缺社區資源整合的機制、學校人員編制少無能為力、學校 與社區之間未訂定相關實施計畫,無法參酌辦理。總括一句話,就是 缺人缺錢缺機制,其他意見如社區人士進入校園會干預校務、學校人 員編制少無能為力、學校官僚作風阻礙社區參與等,其背後的真正意 涵,就是非我本份工作,何必多此一舉,況且引用社區資源,無論是 社區人士進入校園,或是教師將課室移到校外,如果發生意外,相關 官員與民意代表總是要追究教師與校方的責任,簡直是吃力不討好。

因此最好是政府訂定相關法規「社區學校發展法」,編列相關經費,編 製固定人員,專責社區資源的整合,並訂定學校社區化實施計劃,才 能給學校和教師足夠的行政支援。

二、社區的問題在於民眾心態保守,缺乏參與熱忱

金門地區國小教師認為,影響社區教學資源動用的最為可能的問 題是:社區民眾心態保守,缺乏參與熱忱、時間能力不足,無法貢獻 給學校等項。尤其是小型學校所處的鄉村地區,教師更明白指出:社

(13)

區人窮地貧,能被學校運用的資源不多。金門地區的社經情況,在都 會區,教師只是中產階級,學生家長大都比小學教師有較佳的社經地 位;但是到了農村地區,小學教師已經是當地的高社經階級。農民是 否真的人窮地貧,對學校能貢獻的資源不多?如果只考慮金錢物質上 的貢獻,當然無法與城市地區相比。然而若是以學校本位課程的精神 來論,當地居民的生活文化肯定是國小教師要學習的對象。因此從調 查結果所得的民眾心態保守,不正反映出教師的觀念保守,只看到民 眾的物質文明,無法體會民眾的精神文明。

三、教學實施時有課程進度的壓力阻礙了社區資源的動用

幾乎所有的教師皆反應出同樣的意見,那就是課程進度的壓力,

逼得他們只能在教室內趕進度,否則就無法教完,必然要遭受校方以 及家長的壓力,哪有時間拿來從事校外教學?另一方面是課程時數分 割零散,每次一兩節課的時間,頂多兩小時,就必須趕回學校,將學 生交給下一位教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因此不易運用社區資源。

另方面在商業區的學校擁有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可惜金門地區宗族 派系林立,教學資源分享機制未建立,不易分享社區知識。

四、教師不了解社區,也欠缺運用社區資源的知能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金門地區國小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的問 題,不認為來自自己本身,而在於:「任教班級數過多,工作太忙,

無暇他顧」,與「學校欠缺教學支援系統」這兩項。當然也有較多的 級任教師坦承,他們對社區不了解,也欠缺運用社區資源的知能。因 為缺乏運用社區資源的知能,才使得教師認為工作忙碌、缺乏學校支 援,如果教師具備運用社區資源的知能,就不可能工作忙碌。一流的 教師用社區、二流的教師用學校、三流的教師用自己。懂得運用社區 資源,就不會感嘆分身乏術,或是學校缺乏支援了,他會有源源不絕 的社區資源來協助教學。至於有些師範大學背景的教師則認為「運用 社區資源會影響教師的地位與權威」,此種觀念,實在有必要進一步深

(14)

伍、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具體建議

一、學校家長會應凝聚社區力量,協助學校教育發展

學校家長會該是要轉型其被動角色了,一直以來,家長會只是校 長的錢庫和橡皮圖章,法令規定學生必須繳交家長會費,交由家長會 管理運用。可是長久以來,家長會的選舉都是由校方行政人員管理或 操縱,當選的家長會長和幹部,都會盡力配合校長的辦學,鮮少會與 校長唱反調。現在是積極推動社區參與的時代,家長會必須真正參與 學校經營,成為學校辦學的社區夥伴,因此教師們才會期待「學校家 長會應凝聚社區力量,協助學校教育發展」。

二、學校應主動與社區組織建立策略連盟

由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得知,教師們認為運用社區教學資源,學校 應居於統籌的角色,主動與社區組織建立策略聯盟的關係。從前面所 調查得出的問題關鍵中可以看出,「學校欠缺社區資源整合的機制」, 以及「教學資源分享機制未建立,不易分享社區知識」,都是教師們所 感受最深刻的問題所在,因此由學校主動出面召集相關社區資源機構 和團體,建立以學校為核心的策略聯盟系統,當能有效協助教師更順 利的運用社區教學資源。

三、學校應設社區服務社團(如親職教育服務單位)

對於設立社區服務社團,在學校社區化的推動理念與實務中,相 當重視。尤其是提倡社區服務學習的教育理念中,更強調必須將學校 所學,實際在社區生活中加以實踐。因此,成立服務性社團,在教師 的指導與帶領下,實際到社區生活中,展現在社區民眾面前,一方面 結合課室的理論與生活的實踐,另方面連結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

都是一舉兩得的作法,所以金門國小教師認為,學校應該設立社區服 務性社團,以提升社區民眾的教育水平與知識層次。

四、學校應輔導教師具備社區資源整合知能

(15)

學校教師欠缺對社區的認識,也缺乏整合社區資源運用社區資源 的知能,是本次調查中,大多數教師的意見。雖然教師們都認同運用 社區教學資源的功能,在「KNOW WHY」上沒有問題,可是在「KNOW HOW」

上卻無法跟上,然而運用社區資源,不能只停留在坐而言的階段,必 須進入起而行的執行階段,因此有必要辦理教師進修培訓,提供教師 們該有的社區教學資源運用知能,再進一步掃除行政上的障礙,才能 有效輔導教師們運用社區教學資源。

五、政府應協助學校與社區機構建立知識平台

學校大都屬於公立機構,政府的管理措施影響學校行政運作,也 形成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障礙。如今在教育政策上,政府極力倡導學 校社區化,教育行政也必須以民意為依歸,面對教育民眾具備社區化 時代公民素養的教育新使命,也要培養民眾具備參與學校經營夥伴新 角色的新任務,政府就必須扮演火車頭的帶動角色,從法規上建立社 區學校發展法,從政策上建立社區終身學習體系,從行政上協助學校 與社區建立社區資源整合的知識平台,形成政府倡導、學校統籌、社 區配合、教師執行、家長參與的五方合作運作模式。

(16)

第三節 建議

本節根據前節的研究結論,以及研究目的,分別提出對教育行政 機關、學校、教師與社區的建議,並對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將各級學校納入社區學習體系的重要環節

終身學習的時代中,學校成為社區學習的重要場所,使得擁有豐 富教學資源的學校,得以豐富社區民眾的學習需求。然而現今的政策 規劃,由社教司主導的社區學習體系,並沒有將學校列為重要環節,

學校也缺乏主動積極介入的任事精神,讓學校資源無法為社區民眾所 用,連帶影響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機會和能力,因此政府教育主管單 位必須先確立,各級學校的社區學習地位任務和角色,不能讓學校在 這個重要環節上置身事外。

二、制定社區學校發展法

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重要關鍵,是政府在政策上要有更多的帶領 與鼓勵。政府應該要輔導學校與社區建構知識分享平台、編列學校為 社區服務的經費、編製固定員額的人員負責社區教育的專責推動工 作、輔導學校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讓校園開放經費由學校自主運用 等,都需要具備足夠的法制基礎,才能讓行政運作順遂。教師們認為 學校行政運作過於保守官僚,阻礙他們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動力;另 方面學校行政人員也遭受來自官員、民意代表與家長的壓力,讓他們 兩面為難、動輒得咎。因此,如果具備法律的規範,一切依法行事,

讓校方行政人員有所遵循,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有所保障,才能掃除路 上的障礙。所以,教育主管單位有必要認真思考制定屬於學校社區化 的專屬法規「社區學校發展法」。

貳、對學校的建議

一、主動輔導家長會轉型為參與學校經營的合作夥伴

學校不喜歡家長干預學校辦學,教師也不喜歡家長對他的教學權 威有所質疑,然而社區參與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家長關心子弟在學

(17)

校的學習狀況,也是基本權利。因此,學校與教師必須學習夏禹疏導 的作法,主動輔導學生家長有效率的參與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讓 家長做些打雜的工作,應該提升家長的參與層次,因此透過有學習型 組織功能的家長會運作,遴選有能力有熱心的家長成員,帶動個別的 班級家長會,形成有系統動力的家長會,作為學校辦學的最佳合作夥 伴,擺脫傳統被動出錢的負面形象。

二、應主動與社區組織建立策略連盟

社區內各式各樣的社團組織,公私立之別、營利與非營利之異,

功能各異,立場不一,談合作的確不容易,但是在為地方辦好教育的 旗幟下,大家較容易捐棄成見。學校在社區中展現其獨特的地位和角 色,不營私不為己,只要以校方的名義出面召集,成立社區學習體系 推動聯盟,以學校為基地,建立以學校為核心的策略聯盟系統,當能 有效協助教師更順利的運用社區教學資源。

三、輔導教師具備社區資源整合知能

若要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一方面要具備了解社區資源的性質與發 掘工作,一方面要能將書本上的內容與社區生活環境的統整,並非簡 單容易執行的工作。因此學校必須利用週三進修時間,邀請社區資源 人士,向學校教師介紹相關的社區資源性質與運用方法;也要邀請社 區學習方面的專家學者,向教師說明各領域教學配合社區資源的課程 設計作法,如此兩方面結合,再輔以不斷的研討、輔導、諮詢等措施,

才能讓教師具備社區資源整合知能。

四、推動社區服務學習活動

社區服務學習的理念在開放教育中已經大力宣導過,學校可以進 一步推動落實的作法。一般來說,服務學習有三種作法,適合國小教 學的方式是以班為單位,由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從事以課程為主 題的綜合性服務工作,教務處將每週安排出兩節課或四節課的時間,

(18)

思考。

五、提供運用社區教學資源所需要的行政支援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較不熟悉行政聯繫工作,如果缺乏行政支援,

有些教師就不敢貿然從事;更何況行政人員官僚保守,給予行政上的 刁難找碴,必然讓教師心灰意冷。因此,學校必須成立社區資源運用 的行政支援系統,只要教師提出相關計畫申請,學校就可以讓教師只 要帶學生前往即可,免除一切繁瑣的行政程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

才會得心應手。

参、對教師的建議

一、主動參與社區各項活動

教師對社區狀況不了解,不認識社區中的人物、不認識社區中的 商家、不認識社區中的文物古蹟、不認識社區中的地理位置、不認識 社區中的機構團體、不認識社區中的生活民情,如何能夠教導該社區 的學生?師生互動重在相互的溝通,如果不了解社區生活文物,課本 上的講解如何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而讓學生了解?因此,教師應 該利用各種機會,在上下學途中、在學生回家路上的陪伴、在社區節 慶活動中的參與等,主動與社區民眾互動,才可能建立良好的情感關 係,也才可能運用社區資源。因此,教師必須擴大學校的生活空間,

直接進入社區的生活空間,成為社區的一份子,才可能將教育工作做 好。

二、輔導組織班級家長會

教師最常請家長協助孩子學習、指導生活常規與親子共學,這是 運用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工作的良好作法,但是也要觀察推動成效。如 果只是提醒,卻缺乏家長的合作配合,就有必要尋找其他的有效策略。

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告訴我們,採用團隊合作學習的作法,必然較為有 效,因為班級家長會能夠發揮相互影響、就近輔導的功效,只要教師 擅用家長小組,輔導鄰近家長,及其子女,就能產生千手千眼觀音的

(19)

效果,不只讓教師免於奔波勞頓,更有團隊學習的功效,因此教師應 該善用班級家長會的功效。

三、主動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研習

金門地區擁有相當多的文化資源,只有節慶及民俗活動(如舞獅、

建醮)、歷史事蹟(如社區興衰、古戰場、坑道)、自然遺址(如風景 名勝、濕地、湖泊)等三項受到教師們的使用,其餘四項使用頻率不 高。然而這四項,如高粱酒、貢糖、陶藝、地方戲曲等,都是相當重 要的地方文化資源,也是學校本位課程的優先內容,是現代民眾的文 化生活,重要性比起那些自然遺址更符合學校本位課程。如果教師能 夠多參與校本課程研習,對這些社區生活的實景就能多加運用,只要 走出校門即可運用這些最實際的社區教學資源。

四、將社教機構視為優先動用的社區組織資源

與學校教學密切相關的社教機構,如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 和社區大學等社教機構,金門地區學校教師很少將這些機構視為可動 用的社區組織資源,他們的教學鮮少會考慮到校外的這些社教機構存 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其實這些社教機構最希望學校教師能夠多多帶學 生前往利用,以提高他們的利用率與經營績效。這些機構的成立本身 就具有教育的責任和功能,最適合學校教師使用了,有些社教機構還 編有學習指導或是學習單,非常方便教師帶學生前往利用,因此,本 研究建議教師應先前往這些社教機構實地參訪了解,並將他們視為優 先動用的社區組織資源。

肆、對家長的建議

一、主動參與學校各項活動

金門地區國小教師普遍認為,社區民眾心態保守,缺乏參與熱忱、

時間能力不足,無法貢獻給學校。家長對學校教育冷漠,孩子便不可 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教育的責任不可能完全推給學校承擔,教育失敗

(20)

教師的需求,與請問教師需要協助的事項,將教師當成是自己最好的 朋友,主動關心,提供人力與物力的支援,好讓教學環境取得良好的 進展,獲益的當然也是自己的子女。

二、組織班級家長會提供社區教學資源

幾乎所有的教師皆反應課程進度的壓力,逼得他們只能在教室內 趕進度,否則就無法教完,哪有時間拿來從事校外教學?教師的忙碌 可想而知,如果班級家長會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主動詢問教師想要 運用的社區資源,由家長們分工合作,分頭張羅,以家長都是社區的 一份子,必然較教師更容易取得所需的社區資源,也可以彌補教師對 社區缺乏了解的毛病,當然在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活動中,也可讓 家長們對社區資源有更好的學習,發揮一人吃兩人補的功效。

伍、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針對個別教師進行深度訪談

本研究乃是普遍性的調查工作,旨在了解金門地區國小教師運用 社區教學資源的態度、方法、現況、問題與建議,雖然取得豐富的資 料,卻無法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以至於所提出的解釋說明缺乏說服 性,各種不同背景教師的觀點有異,理由卻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本 研究通盤掌握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個別教師,採取深度訪談的研究 方法,以取得較為密切的意見,作為推動社區教學資源的建議。

二、針對社區團體與家長進行調查研究

本研究的對象只限於學校教師,涉及的對象還包括學生家長與社 區民眾,因此只有呈現單一方面的觀點,譬如教師們反映家長心態被 動保守,缺乏參與熱忱,可能還需要學校幫助,怎可能提供學校資源。

但是若從家長與社區民眾的觀點來看,結果可能大不相同。本研究限 於時間和能力,只能呈現教師方面的意見,後續研究可以針對家長和 社區民眾為對象,以取得平衡的觀點。

(21)

三、可深入研究社區資源運用的兩種策略

本研究提出兩種策略,一種是學校進入社區的策略,一種是社區 進入學校的策略。這兩種策略都還有更精細的作法,使得學校教師動 用社區教學資源,獲得更實質的幫助,可惜本研究無法深入探討,後 續研究可以針對這兩種策略,更深入的探討,必定有不錯的發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如何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推行幼小銜接 ──. 校本基礎識字課程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學校只須交回一份填妥的中國語文問卷,科主任和教師應就問卷的建議在科務會議有充分討論,然後綜合意見 回覆。請將此問卷,連同其餘兩份問卷(即「校長」問卷及「中國文學」問卷)一併於 2014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發放一筆過津貼給學校以推廣 STEM 教育。每所學校的津貼

‧ 「種籽」計畫名稱及編號 : 善用社區資源促進 常識科的探究式學習 (KP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