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四 章 第 四 章 第 四 章

第 四 章 乾 隆 朝乾 隆 朝乾 隆 朝乾 隆 朝 《《《《 職 貢 圖職 貢 圖職 貢 圖職 貢 圖 》、《》、《》、《》、《 萬 國 來 朝 圖萬 國 來 朝 圖萬 國 來 朝 圖萬 國 來 朝 圖 》》》》 所 體 現 的 天 下 觀所 體 現 的 天 下 觀所 體 現 的 天 下 觀所 體 現 的 天 下 觀

第 一 節 第 一 節 第 一 節

第 一 節 乾 隆 朝 天 下 觀 之 圖 示乾 隆 朝 天 下 觀 之 圖 示乾 隆 朝 天 下 觀 之 圖 示乾 隆 朝 天 下 觀 之 圖 示 :《:《:《 職 貢 圖:《職 貢 圖職 貢 圖職 貢 圖 》、《》、《》、《》、《 萬 國 來 朝 圖萬 國 來 朝 圖萬 國 來 朝 圖萬 國 來 朝 圖 》

乾 隆 朝 《 職 貢 圖 》 與 《 萬 國 來 朝 圖 》 雖 各 有 不 同 的 繪 製 和 使 用 脈 落 , 也 隨 之 發 展 出 不 同 的 形 制 與 風 格, 然 而, 二 者 卻 共 同 以 圖 像 方 式 體 現 了 乾 隆 朝 對 於 天 下 的 觀 念,以 下 將 就 二 作 的 不 同 表 現 方 式,看 出 其 如 何 體 現 此 時 的 天 下 觀 特 質 。

( 一 ) 中 心 與 邊 緣

乾 隆 朝《 職 貢 圖 》中 , 所 涵 蓋 的 邦 族 眾 多 , 不 僅 有 諸 多 國 家 , 亦 有 許 多 少 數 民 族,雖 然 乾 隆 朝 確 實 為 中 國 疆 域 最 為 遼 闊 的 時 期,然 而 並 非 所 有《 職 貢 圖 》內 的 邦 族 均 與 清 朝 有 真 正 的 朝 貢 關 係, 則 為 何 全 都 入 畫 , 而 其 所 依 據 的 地 理 順 序 又 有 著 什 麼 樣 的 意 義 呢 ?

「 朝 貢 」一 向 是 中 國 歷 來 處 理 對 外 關 係 時 所 採 用 的 制 度,其 由 來 已 久 , 雖 然 在 各 個 時 期「 朝 貢 」的 意 義 與 表 現 形 式 會 有 不 同 , 但 總 體 言 之 ,「 朝 貢 」 是 一 方 稱 臣 納 貢 , 一 方 冊 封 賞 賜 , 為 一 種 政 治 上 的 上 下 臣 屬 關 係 。1然 而 , 乾 隆 朝 雖 以 《 職 貢 圖 》 統 括 東 西 洋 各 國 與 少 數

1

關於中國歷來朝貢制度的情形,可見李雲泉, 《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

(2)

民 族,但 由 畫 中 各 邦 族 的 排 列 順 序 卻 可 見 到 其 與 清 朝 各 自 不 同 的 遠 近 關 係。畫 作 第 一 卷 為 東 西 洋 各 國 外 藩,排 列 第 一 的 朝 鮮 國 不 僅 與 清 朝 有 著 實 質 的 朝 貢 關 係 , 且 此 關 係 開 始 得 很 早 , 也 最 晚 結 束 ,2接 下 來 的 琉 球 國 與 安 南,也 均 與 清 朝 維 繫 著 密 切 且 穩 定 的 實 質 朝 貢 關 係。3 稍 後 的 暹 羅 、 蘇 祿 、 南 掌 、 緬 甸 等 國 , 與 清 朝 的 朝 貢 關 係 則 較 鬆 散 , 且 貢 期 較 長 , 也 較 早 絕 貢 。4至 於 西 洋 諸 國 , 其 與 清 朝 的 關 係 雖 在 朝 貢 體 制 下 進 行 , 但 已 非 實 質 的 朝 貢 關 係, 多 建 立 於 貿 易 基 礎 上 。 之 後 的 鄂 羅 斯 , 由 於 其 與 清 朝 早 在 1689 年 、 1728 年 分 別 簽 定 「 尼 不 楚 條 約 」與「 恰 克 圖 條 約 」,兩 國 間 的 實 質 關 係 已 由「 朝 貢 」體 質 轉 向「 條 約 」 體 質 。5而 自 畫 卷 第 二 卷 起 , 各 少 數 民 族 的 順 序 則 由 東 北 、 東 南 而 至 西 南 、 西 北 。 由 上 述 乾 隆 朝《 職 貢 圖 》的 順 序 看 來 , 其 陳 列 出 一 個 與 清 朝 關 係 由 外 藩 而 至 屬 地、由 親 近 而 至 疏 遠、由 東 向 而 至 西 向 的 安 排 , 透 顯 出 一 個 由 中 心 而 至 邊 緣 及 秩 序 井 然 的 天 下 觀 念 。

至 於 這 套《 職 貢 圖 》中 , 少 數 缺 席 的 民 族 為 滿 、 漢 與 蒙 族 , 滿 族 為 清 代 統 治 者 , 自 然 無 需 入 畫 , 而 為 數 眾 多 的 漢 族 , 不 僅 是 國 家 構 成 的 主 體 , 也 是 清 代 官 僚 體 系 中 重 要 的 組 成 部 分, 至 於 蒙 族, 其 與 滿 族 的 關 係 早 在 入 關 以 前 即 已 建 立,且 一 直 被 視 為 滿 族 的 同 盟 者,6是 故 , 此 缺 席 的 三 者 即 代 表 了 統 治 階 層 與 所 預 設 的 同 盟 族 群 。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

李雲泉, 《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頁 273-275。

3

李雲泉, 《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頁 275-280。

4

李雲泉, 《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頁 280-284。

5

中見立夫,<乾隆皇帝的「世界」認識>,發表於「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研討會,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年 12 月 13、14 日,頁 5。

6

關於清朝與蒙古的關係,可見中見立夫,<乾隆皇帝的「世界」認識>,發表於「十八世紀的

中國與世界」研討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年 12 月 13、14 日,頁 1-2。

(3)

在 《 萬 國 來 朝 圖 》 中 , 所 有 朝 貢 使 節 均 被 置 於 畫 面 的 下 方 , 且 由 於 其 立 於 太 和 門 之 外 , 中 有 一 走 道 , 走 道 上 全 為 清 朝 官 吏 , 外 邦 藩 屬 僅 立 於 走 道 的 兩 側,甚 至 延 伸 至 畫 外。反 觀 畫 中 乾 隆 或 其 他 象 徵 禮 制 的 鹵 簿 陣 仗 等 則 居 於 畫 面 較 為 中 心 的 位 置,全 畫 畫 面 上,華 夷 所 居 的 中 心 與 邊 緣 位 置 清 楚 可 見,而 此 中 心 與 邊 緣 不 僅 是 位 置 而 已,也 是 分 辨 價 值 的 差 異 。7《 萬 國 來 朝 圖 》中 , 表 現 中 心 與 邊 緣 概 念 的 作 法 , 則 與 地 圖 表 現 權 力 的 方 式 接 近 。 地 圖 雖 是 表 現 地 形 或 國 家 疆 域 的 工 具 , 卻 也 是 呈 現 華 夷 關 係 或 政 治 權 力 的 媒 介 。8正 如 中 國 所 繪 製 的 世 界 地 圖,始 終 堅 持 將 中 國 置 於 畫 面 的 中 心,而 將 周 遭 藩 屬 安 排 於 邊 緣 一 隅 。

( 二 ) 個 別 與 整 體

在 手 卷 式《 職 貢 圖 》中,羅 列 於 畫 面 上 的 各 個 國 家 或 少 數 民 族 , 以 圖 繪 及 文 字 說 明 表 現 其 獨 特 的 相 貌 與 衣 飾 風 俗,表 面 上 所 清 楚 彰 顯 的 是 各 邦 族 相「 異 」之 處 , 觀 者 可 藉 由 此 畫 了 解 其 個 別 特 色 。 然 而 , 這 多 組 圖 像 實 以 統 一 的 形 制、畫 樣 與 特 定 的 地 理 順 序 統 合 起 來。因 此 可 說 在 個 別 邦 族 之 異 的 背 後,有 一 秩 序 性 的 力 量 控 制 著,正 因 此 秩 序 性 , 才 能 包 容 內 容 豐 富 並 架 構 出 此 一 宏 大 之 作 。9此 種 安 排 , 正 以 隱

7

葛兆光,<古地圖與思想史>, 《二十一世紀》 ,61 期(2000 年 10 期),頁 158-159。

8

近來已有不少將地圖視為符號,進而研究其文化意義的成果,見黑田日出男、Mary Elizabeth Belly、杉本史子主編, 《地図绘図政治文化史》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Preface,” and J. B. Harley, “The Ma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in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 1(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p. xv-xxi and 1-5.

9

Laura Hostetler 在其書中,亦有關於此畫個別與整體的討論,見 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p.41-49.

(4)

晦 的 方 式,表 達 出 清 帝 國 與 諸 多 外 邦 藩 屬 的 關 係,各 具 其 異 的 邦 族 藩 屬 , 卻 均 臣 服 於 清 帝 國 的 秩 序 之 下 。

再 觀 《 萬 國 來 朝 圖 》, 畫 中 喧 鬧 、 活 潑 的 各 邦 族 朝 貢 隊 伍 已 然 成 為 畫 面 上 吸 引 觀 者 注 目 的 有 趣 情 節,在 此,畫 家 對 於 各 邦 族 貢 使 的 相 貌 與 衣 飾 絲 毫 不 馬 虎,若 將 其 人 物 裝 扮 與 手 卷 式《 職 貢 圖 》兩 相 對 照,

可 發 現 十 分 接 近,可 見 其 相 當 講 究 呈 現 這 些 貢 使 的 個 別 形 貌 衣 飾。除 了 樣 貌 , 貢 使 們 的 各 異 行 為 舉 止 也 是 表 現 的 要 點 , 如 朝 鮮 國 使 者 有 禮、暹 羅 國 使 者 為 運 送 貢 品 而 略 顯 混 亂 等,各 邦 族 的 不 同 文 化 表 現 與 教 化 程 度 躍 然 紙 上。然 而,在 太 和 門 外 管 理 場 面 及 門 內 秩 序 井 然 的 清 朝 官 員,則 是 一 群 提 供 觀 者 對 照 比 較 的 群 體,他 們 不 僅 是 畫 中 居 於 管 理 維 繫 的 角 色,也 是 整 個 清 代 官 僚 體 系 的 一 部 分,透 過 畫 面 太 和 門 內 外 情 況 的 對 比,彰 顯 出 帝 國 所 具 有 的 權 威 與 秩 序,及 各 邦 族 受 此 權 威 秩 序 維 繫 下 的 一 面 。 同 樣 地 ,《 萬 國 來 朝 圖 》 亦 藉 由 兩 相 對 照 下 的 個 別 異 貌 與 整 體 秩 序 , 呈 現 了 清 帝 國 對 於 天 下 各 邦 族 的 態 度 。

關 於 清 帝 國 的 天 下 觀 念 , 雖 有 大 量 文 字 資 料 的 記 載 , 然 而 , 圖 像 運 用 在 其 中 仍 扮 演 了 相 當 重 要 的 角 色。圖 像 並 非 僅 是 單 純 客 觀 事 物 的 形 象 記 錄 , 透 過 圖 像 獨 有 的 形 式 特 質, 往 往 能 以 更 加 自 然 、 不 著 痕 跡 的 方 式 反 映 或 建 構 出 製 作 者 的 意 圖,正 如 Geoff King 所 說,圖 像 雖 有 因 襲 的 格 套 , 然 而 , 文 字 未 嘗 沒 有 所 遵 循 的 傳 統 ,10更 重 要 的 是 是 否 能 見 到 這 些 不 同 媒 介 之 後 所 隱 含 的 文 化 意 義 。 在 乾 隆 朝 《 職 貢 圖 》 與《 萬 國 來 朝 圖 》中 , 又 一 次 見 證 了 圖 像 被 賦 予 政 治 意 涵 , 在 清 代 皇 權 的 操 縱 下 使 用 的 情 形 !

10

Geoff King, Mapping Reality: an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Cartograph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6), pp. 21-22.

(5)

第 二 節 第 二 節 第 二 節

第 二 節 由由 「「 天 下天 下天 下天 下 」」 而 至而 至而 至 「而 至「 萬 國萬 國萬 國萬 國 」

乾 隆 朝 《 職 貢 圖 》 與 《 萬 國 來 朝 圖 》 不 僅 呈 現 了 當 朝 寓 政 治 目 的 而 建 構 的 天 下 觀,若 置 之 歷 史 演 進 看 來,也 是 一 大 躍 進。在 此 之 前,

中 國 一 直 有 描 述 外 域 的 文 字 與 圖 像,然 而 均 充 滿 想 像 色 彩,而 逐 漸 演 變 為 更 加 接 近 真 實 的 萬 國 知 識,此 過 程 歷 經 許 多 不 同 的 刺 激 與 努 力 , 以 下 將 就 這 段 歷 程 作 一 概 述 。

在 清 代 之 前,對 於 士 人 而 言,關 於 域 外 的 知 識 多 來 自 於 充 斥 著 想 像 內 容 的 典 籍 , 而 對 於 一 般 人 而 言 , 多 來 自 於 旅 行 記 、《 職 貢 圖 》 一 類 異 域 人 物 圖 像 及 古 代 以 來 的 神 話 傳 說 , 如 《 山 海 經 》 等 。11以 晚 明 十 分 普 遍 的 類 書《 三 才 圖 會 》為 例,其 書 中「 人 物 門 」的 十 二 至 十 四 卷 , 便 蒐 羅 了 各 式 域 外 人 物 的 圖 像 ,12但 細 究 其 內 容 , 可 發 現 其 中 真 實 國 家 與 想 樣 世 界 並 陳 , 例 如 既 有 「 朝 鮮 國 」、「 暹 羅 國 」等 , 又 有 「 女 人 國 」、「 狗 國 」、「 烏 衣 國 」等 , 圖 像 上 以 奇 怪 的 相 貌 或 異 常 的 身 體 特 徵 突 出 了 這 些 想 像 的 特 點,而 圖 說 中 則 述 以 暴 行 或 野 蠻 風 俗 來 強 調 華 夷 之 別,充 分 反 映 了 其 時 人 們 觀 念 中 的 想 像 異 域 色 彩,而 此 種 混 合 了 真 實 與 想 像 的 知 識 卻 仍 於 大 眾 間 傳 遞 著 。13

此 種 充 滿 想 像 的 域 外 認 識,直 至 十 六 世 紀 中 頁,隨 著 外 來 的 刺 激 逐 漸 產 生 變 化 。 首 先, 耶 穌 會 等 傳 教 士 於 此 時 進 入 中 國 , 他 們 帶 來 的

11

葛兆光,<《山海經》 、 《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 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發表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研討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10 月 22、23、24 日。

12

王圻、王思義編集, 《三才圖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頁 816-。

13

關於這類知識在晚明的傳播情形,可見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

用類書」與其書畫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1 期(2003 年 9 月),頁 1-47。

(6)

地 圖 與 地 理 書,如 利 瑪 竇 的《 萬 國 輿 圖 》與 艾 儒 略 的《 職 方 外 紀 》等 , 對 中 國 人 產 生 很 大 的 震 撼,不 僅 提 供 了 許 多 前 所 未 聞 的 嶄 新 世 界 地 理 知 識,也 因 此 撼 動 著 中 國 傳 統 中 既 定 的 思 想。而 此 時 與 其 接 觸 的 中 國 人 則 有 著 不 同 的 二 極 反 應 , 多 數 依 然 無 法 接 受、 斥 之 為 無 稽 , 但 另 有 部 分 士 人 如 李 之 藻 、 徐 光 啟 等 , 則 以 十 分 積 極 與 肯 定 的 態 度 接 受 之 。 隨 著 利 瑪 竇 等 人 所 帶 入 中 國 及 在 中 國 當 地 所 繪 製 地 圖 的 流 傳,新 的 地 理 知 識 與 觀 念 則 成 為 一 股 伏 流 。 之 後 , 西 洋 傳 教 士 進 入 清 代 宮 廷, 在 地 理 知 識 的 基 礎 之 上 , 又 帶 動 了 運 用 科 學 方 法 的 實 測 地 圖 。

而 除 了 傳 教 士 之 外,此 時 仍 有 不 少 外 國 貢 使 前 來,貢 使 由 廣 東 進 入 中 國,因 而 由 明 代 擔 任 廣 東 布 政 司 逾 十 年 的 蔡 汝 賢 所 作 的《 東 夷 圖 說 》 便 是 一 部 十 分 重 要 的 記 錄 ,14書 中 的 西 洋 人 物 圖 像 , 其 服 飾 裝 束 與 日 本 南 蠻 人 物 十 分 相 似,相 當 熟 悉 海 外 事 務 的 蔡 汝 賢 不 僅 常 有 機 會 接 觸 外 國 人,或 許 早 已 見 過 海 外 傳 來 的 域 外 人 物 圖 像。而 此 類 圖 像 與 其 中 圖 說, 已 不 見 過 去 的 想 像 色 彩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更 加 真 實 的 認 識 。 以 蔡 汝 賢 的 身 分, 無 論 其 著 的《 東 夷 圖 說 》或 其 可 能 看 見 的 域 外 人 物 圖 像 , 都 極 可 能 再 傳 至 其 交 遊 圈 內 的 友 人 , 從 而 散 播 此 類 圖 像 。

此 時 還 有 許 多 為 貿 易 目 的 而 來 到 中 國 的 歐 洲 商 人,而 當 時 進 入 中 國 最 重 要 的 港 口 便 是 澳 門,因 此 今 日 澳 門 的 記 載 中,仍 留 有 見 證 此 時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的 資 料。15例 如,同 樣 在 乾 隆 朝 成 書 的《 澳 門 記 略 》中 ,

14

蔡汝賢, 《東夷圖像》收於四庫全書存目編輯委員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台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6),史部,二五五,頁 409-430。

15

關於此時澳門作為西方文化傳入之境的情形,可見湯開業,<明清之際的澳門--傳教士進

入中國最重要的渠道>,<澳門是西洋美術傳入中國的發祥地>,<明清之際經澳門進入中國內

地西洋畫家鉤沉>, 《海國波瀾:清代宮廷西洋傳教士畫師繪畫流派精品》 (澳門:澳門藝術博物

館出版社,2003)

(7)

16便 有 記 錄 了 居 住 於 澳 門 的 西 洋 人 面 貌 , 其 男 子 頭 頂 寬 沿 大 帽 , 身 著 蓬 鬆 褲 子,衣 服 袖 口 具 花 邊 裝 飾,手 中 執 杖 的 形 象 十 分 接 近《 職 貢 圖 》 中 的 西 洋 人 。

在 十 六 世 紀 西 洋 傳 教 士 與 歐 洲 商 人 東 渡 之 際,其 不 僅 到 了 中 國 , 也 自 日 本 登 陸,並 在 當 地 掀 起 了 一 場 西 方 文 化 的 植 入,對 於 同 樣 由 傳 教 士 帶 來 的 世 界 地 理 知 識,在 日 本 很 快 地 引 起 學 習 與 模 仿 的 風 潮,17 日 所 見 南 蠻 系 地 圖 中,配 有 民 族 圖 譜 的 式 樣,便 源 自 於 荷 蘭 所 繪 製 的 地 圖 , 而 後 日 本 及 隨 之 產 生。 此 外, 隨 著 歐 洲 人 登 陸 所 引 起 的 新 奇 與 時 尚 模 仿 風 潮,也 反 映 在 南 蠻 屏 風 或 其 他 南 蠻 工 藝 上,無 論 是 南 蠻 系 地 圖 或 南 蠻 屏 風,多 於 長 崎 一 地 所 生 產。由 於 日 本 江 戶 時 期 進 行 瑣 國 政 策 後,此 時 開 放 給 荷 蘭 及 中 國 商 人 的 通 商 口 岸 - - 長 崎,便 成 為 外 國 人 聚 集 的 中 心, 也 是 製 作 西 洋 風 貌 藝 術 品 的 重 地 。 當 時, 中 日 間 的 貿 易 頻 仍,大 量 商 人 及 船 隻 往 返 於 長 崎 與 中 國 港 口,如 此 密 切 的 接 觸 下, 當 時 盛 行 的 南 蠻 藝 術 由 此 管 道 輸 入 中 國 的 機 會 極 大 。 此 外 , 長 崎 一 地 也 是 版 畫 生 產 中 心,在 此 時 製 作 的 版 畫 中,亦 不 乏 繪 有 外 國 人 物 形 象 之 作 , 而 版 畫 攜 帶 方 便 , 其 流 通 的 情 形 也 就 更 為 容 易 。

乾 隆 朝《 職 貢 圖 》與《 萬 國 來 朝 圖 》中 , 已 不 見 那 些 充 滿 想 像 的 傳 說 色 彩,取 而 代 之 的 是 乾 隆 所 要 求 必 須 經 歷 或 真 實 已 知 的 認 識,因 此 畫 中 的 圖 像 與 文 字 圖 說 正 確 性 已 大 幅 提 高 。 此 外 , 在 《 四 庫 全 書 》 中 ,《 山 海 經 》 一 類 的 書 籍 已 由 地 理 類 移 至 小 說 類 , 說 明 了 此 時 對 於 異 域 的 認 識 , 已 由 想 像 的 世 界 , 歨 入 真 實 的 世 界 。18然 而 , 在 地 理 知

16

印光任、張汝霖同撰, 《澳門記略》 (台北:學生書局,1970)。

17

田毅鵬,<十六、十七世紀西學東傳與中日兩國世界觀的演化>, 《明史論集》 (吉林:吉林 文史出版社,1993),頁 421-427。

18

葛兆光,<《山海經》 、 《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

(8)

識 已 更 豐 富 、 正 確 的 此 時 , 為 何 在 《 職 貢 圖 》 或 《 萬 國 來 朝 圖 》 中 , 仍 舊 未 嘗 改 變 舊 有 的 中 國 中 心 論,在 此 情 況 之 下,正 確 的 知 識 又 有 何 功 能 呢 ? 在 掌 握 了 真 實 認 識 的 各 邦 族 人 物 形 象 與 其 地 的 相 關 知 識 後,

畫 作 所 顯 示 的 內 容 則 更 具 說 服 力,而 華 夷 觀 念 或 中 國 中 心 論 並 非 反 映 了 知 識 層 面 的 不 足,反 而 更 能 呈 顯 乾 隆 運 用 此 類 圖 像 以 建 立 其 帝 國 天 下 形 象 的 宏 圖 !

第 三 節 第 三 節 第 三 節

第 三 節 小 結小 結小 結小 結

無 論 是 手 卷 式 《 職 貢 圖 》 或 立 軸 式 《 萬 國 來 朝 圖 》, 均 屬 於 中 央 的 朝 貢 圖 像 , 然 而 , 在 乾 隆 朝 尚 有 不 少 描 繪 地 方 風 俗 主 題 的 作 品, 為 地 方 官 派 人 繪 製 並 進 奉 至 宮 內 者,如《 六 十 七 番 社 采 風 圖 》便 是 一 例。

此 外 , 清 宮 中 另 有 一 些 地 方 所 進 的 貢 物 , 而 由 宮 內 繪 製 而 成 的 貢 物 圖 , 如《 廓 爾 喀 貢 馬 像 圖 》等 , 這 些 不 同 的 畫 作 , 呈 顯 了 中 央 與 地 方 或 中 央 的 對 外 關 係,由 不 同 層 面 構 築 了 清 帝 國 的 天 下 圖 像,關 於 其 個 別 的 研 究 雖 已 有 之,但 若 能 統 合 這 些 畫 作,將 其 置 於 乾 隆 朝 的 政 治 脈 絡 下 探 討 , 必 當 更 能 完 整 地 了 解 乾 隆 如 何 運 用 圖 像 建 構 其 宏 偉 的 天 下 , 或 許 , 此 可 作 為 日 後 繼 續 研 究 的 方 向 。

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發表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研討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10 月 22、23、24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 3 年期計畫書撰寫格式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 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 觀論》版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Jane: Her mother went to Taipei for work yesterday, so Tina lived in my house last night!. Laura: What does her

•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owen, Noel , Global History: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