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附錄: 《桂馥年譜》的增補部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附錄: 《桂馥年譜》的增補部分"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英文摘要

本計畫「桂馥的文字學說-以《說文解字義證》為主軸的考察」係針對清代 說文四大家,人稱「南段北桂」的桂馥,在目前文字學史或文字學說評論中的空 白、片面、模糊、甚或扭曲而設,企圖透過全面的歸納與梳理,站在文字學(尤 其是字形方面)的角度出發,盱衡考察,以勾勒其文字學說的全貌,並給于適切 合理的評價。

歷來公認《說文解字》為「形」書代表,論略桂氏《義證》者則以「義」取 向,對於文字尤其是字形部分甚少涉及,或逕付闕如;又以其應用方法係客觀臚 列證據,不存己見。本計畫企圖站在名實相符的立場上,將其己見做通盤的整理,

闡發幽微,以便為桂氏的文字學說補足空白或片面,廓清模糊與誤解。

計畫基本上以其代表作《說文解字義證》為主軸來做考察,並以其他傳世著 作為副軸來參證,如《說文統系圖》、《繆篆分韻》及《繆篆分韻補》、《續三十五 舉》、《札樸》、《晚學集》、《桂未谷詩集》…等,並放在時代及時賢的縱橫線中來 評述,從中並蒐集撰修年譜以為附錄。此計畫完成之後,將是桂馥文字學說最完 整的呈現與較公允的評斷,對學術的貢獻,當可增加一筆厚實的成績。

關鍵詞:桂馥、文字學說、說文解字義證

The philology theory of Guei-Fu -ver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Sui Wen Jie Zi Yi Zheng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pursue a all-perspective picture of philologist Guei-Fu(桂馥)who was one of four famous literature philologists during Qing Dynasty.

Guei-Fu(桂馥)was as famous as Duan Yu Cai (段玉裁)when they both were alwaysnamed along with each otherby theterm of“Nan Duan BeiGuei”(南段北 桂).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works done on researching Guei-Fu and his public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logy as well as literature criticism up to now.

Some of them were even distorted and partially discussed by critics. It is important to re-investigate his works in order to give him a proper evaluation as a whol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I intend to clarify those blurred information about his works and distorted explication by latter scholars.

This research is basically framed by explication of the book《Sui Wen Jie Zi Yi Zheng》(《說文解字義證》)and complimented by other works written at

(2)

that time,such as《Sui Wen Tung Ci Tu》(《說文統系圖》)、《Miu Zhuan Fen Yun》

(《繆篆分韻》)、《Miu Zhuan Fen Yun Bu》(《繆篆分韻補》)、《Xu 35 Ju》(《續三 十五舉》)、《Za Pu》(《札樸》)、《Wan Xue Gi》(《晚學集》)、《Guei Wei Gu Shi Gi》

(《桂未谷詩集》)and so on. To make a complete chronology of Guei-Fu as index in the end of this study is also helpful for coming researchers to follow up.

It would b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this academic field on Guei-Fu’s philology after this research accomplished by showing a complete picture of his fabulous works as well as a fair evaluation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in this century.

Key words:Guei-Fu,Philology,《Sui Wen Jie Zi Yi Zheng》

(3)

行 政院國 家科 學委員 會期 中進度 報告

壹、前言

《說文解字》是研究古文字的鈐鍵和基礎,清代治《說文》諸家不下二、

三百人,其中尤以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為最顯著,號稱「說文四大 家」,時人又有「南段北桂」之譽。唯歷年來研治補苴段說優劣缺失者眾,相 對的,對於「北桂」的研究就顯得相當沉寂,與當年伯仲之間的美譽不能相 抗衡。這一方面肇因於出土文物日多,古文字的研究尤以戰國簡帛的研究是 當今顯學,學術的此長彼消,使得投注在《說文》學的研究相對的減少;另 一方面,桂氏書甚晚出,既以「義證」為主,又予人「專臚古籍,不下己意」

的刻板印象,以至於論說者集中焦點在字義方面,且限制住對其「己意」的 追索,特別是字形部分,關於文字的結構解說、字形流變的回溯、文字的孳 乳分化與建構文字理論部分則不甚了了,以致形成論評述說上的盲點,造成 片面、模糊、闕漏、空白,甚或扭曲誤解的現象。

貳、研究目的

本人自撰述《王筠之金文學研究》(1990 年)博士論文以來,十幾年間,

除了對金文材料的關注、收集、詮釋與研究外,對清人鑽治《說文》的成果也 多所留意,分別撰成<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金文應用>(1993 年)、<

由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的取證金文談「專臚古籍,不下己意」的問題>(1996 年)、<從古文字學方面來評判清代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得失補證-談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與《補遺》中的金文應用>(1996 年)諸篇論文,從中體察 到桂馥其實是個全方位的學者,除了文字學方面的成就外,舉凡書法(尤其是 篆刻分隸方面,著有《國朝隸品》,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其隸書對聯)、文學戲曲

(如撰有《後四聲猿》收載於《清人雜劇初集》中,或如《札樸》、《晚學集》

中談「詩」諸條,如<唐詩格高>、<李詩>、<杜律起承>之類)都有很好 的表現,但其生世卑微,死後寂寞,此從《桂未谷詩集》的感喟中可以清楚明 顯地感受到,且從研究者的數量或品質也能隱隱約約地體察出,尤其是,他既 是清代傑出的文字學家,精研文字學,但其文字學說若何?有何敻絕獨立之識 見?成就影響若何?僅僅靠一些短小片面的零星論著是難窺全豹的,更難做深 入周延的追索,針對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和薄弱,再加上個人的私心不平與同情,

以故對他的著作與研究及其相關課題也就特別關注留意了,並希冀為他的文字 學說描繪出全貌,確立他的文字學成就與地位,並補足釐清文字學史上的這一 片模糊與空白,闕漏甚或扭曲誤解的成見。

參、文獻探討

在傳刊的桂氏著作中,有關文字學或《說文》學的係以《說文解字義證》

(4)

為其代表作,是書為桂馥「從事《說文》三十餘年」的產物,雖「作輟無常」,

且卷帙浩繁,長期稿本流布(今故宮博物院藏有沈仲濤先生捐贈的《說文解字 義證》稿本),清咸豐二年(1852 年)雖刻入《連筠簃叢書》中,雕板卻毀於 兵燹,後同治三年(1864 年)湖北崇文書局重刻(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有原刻),以後陸續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連筠簃本、北京中華書 局(1987 年,1998 年重刊)影印崇文書局本,及臺北崇文書局、廣文書局(1972 年)、商務印書館(1975 年)、山東齊魯書社(1987 年)等相繼出版,刊刻傳布 的艱辛過程,透過《許瀚年譜》、《許瀚日記》及《說文解字義證校錄》可窺一 斑。

相對的,臺灣目前研究桂馥的情況卻並不成比例,如以清代《說文》四大 家而論,在林慶彰主編的《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乾嘉學者 分論>中,有段玉裁(頁 188-203)、王筠(頁 288)、朱駿聲(頁 290),就是沒 有桂馥;而以專章來討論他的文字學說的,除拙著<由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的取證金文談「專臚古籍,不下己意」的問題>一文(1996 年)外,所知所見 亦不過吳璧雍的<桂馥及其《說文解字義證》>(1993 年)及柯明傑的<《說 文解字義證》訓詁簡述>二文而已。吳氏之文重在版本的刊刻及桂氏其人其書 的大要;柯君之文則主要探討訓釋的內容與引用訓釋的資料來源,條枚例舉,

著重在義的部分,二文雖要照顧全面,但為主題篇幅所限,僅能大致處理區分,

淺嚐即止,如柯氏所舉「引時人學者之說」中,並未言及桂氏《說文解字義證》

說法有否引用段玉裁之說,則《桂未谷說文段注鈔》、《說文段注抄按》是否可 觀察段、桂彼此之間說法的去取依違關係?或雖言及取用王念孫的看法,卻未 與桂馥所錄《王念孫說文解字校勘記殘稿》比較,以建立起引用原則,從立體 的層次關係去觀察「專臚古籍,不下己意」的鏬隙與不周延之處,是深為可惜 的。

至於大陸地區的論文,有專為桂氏一書論略的,如陳東輝的<略論桂馥《說 文解字義證》之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 年,第 3 期,頁 1-3~48);

有就一書中的某些主題探索的,如韓偉的<試論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及其六書 研究特點>(《平頂山師專學報》,2002 年 12 月,17 卷第 6 期)、陳煥良、吳達 英的<芻論《札朴》之魯方言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 第 2 期,頁 60-67);有就整體文字學情況稍作論略的述評的,如劉若一的<桂馥 文字學思想探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 1 月,第 19 卷第 1 期,頁 51-53)

截至 2004 年為止,數量不多,也不過 4 篇,至其論述,有些部分雖能深中肯綮,

得其大要,但因為缺乏全面著作的爬梳整理,所得也畢竟有限,難窺全豹了。

本計畫即是針對如此的侷限與不足,希望透過全面的歸納整理,以補足文 字學史上的這個缺環,並評述桂氏有關文字學說的真實面貌,以釐清歷來刻板 的印象與偏執的誤解,進而為推展深化學術研究的進程而盡心盡力,以竟首功 矣。

(5)

肆、研究方法

本計畫採用之研究方法,基本上先全面蒐集桂馥與相關學者的著作,但因 資料手搞分散,有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傅斯年圖書館,也有收藏在山東、北京、

上海、雲南各地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手稿資料。本計畫執行時,先後透過不同管道,

以取得資料,甚至親赴山東訪察採集,先根據《山東文獻書目》所收的桂馥手稿 資料,如《說文義證定本一卷附刻說文義證記工賬目一卷》抄本(賬目手稿本)

藏山東省博物館,《說文第一統系圖》原拓本、《說文系統圖題跋一卷》藏山東大 學圖書館,《歷代石經大略不分卷歷代石經略二卷》稿本藏山東省博物館、山東 省圖書館、《未谷遺著》(如《隸辨摘抄不分卷》)藏山東省博物館,以及校勘《說 文解字義證》的清代第一校勘手許瀚的手稿資料等,按圖索驥,由於得到各單位 的善意協助,取得了珍貴的山東博物館庫房典藏的《未谷遺箸二種》(《隸藉》及 摘鈔顧南原《隸辨》)二書手稿的閱覽抄錄與攝影,以及前題「壬子錄於萊州,

癸丑記於濟南,未谷」的《歷代石經》手稿的閱覽抄錄與攝影,並親眼觀賞揚州 八怪之一羅聘所繪的《說文統系圖》原圖與石刻;或是桂馥難得刊行傳布的《桂 未谷詩集》,其與生平經歷息息相關,其中也有涉及文字看法的,可是臺灣目前 並無館藏,雲南大學圖書館與山東省博物館分別各有典藏,皇天不負苦心人,亦 能如願取得影印稿,或是曲阜市人民政府史志室開放閱覽影印的歷代修纂的《曲 阜市志》,並贈 1993 年新《曲阜市志》等等,克服這種種資料蒐集的困難後,再 取《說文解字義證》為主軸,桂氏其他著述作如《說文統系圖》、《繆篆分韻》、《繆 篆分韻補》、《續三十五舉》、《晚學集》、《札樸》、《桂未谷詩集》、《國朝隸品 》、

《說文諧聲譜考證》…為副軸,作主題式的歸納整理,透過縱橫交錯,比觀彙整,

形成一綿密的天羅地網,將其文字學說的諸般理論和盤扥出,並撰寫成專書論文 來加予論略評判。

伍、結果與討論

本計畫係兩年期計畫(93-95 年),原先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為:第一年預 計完成下列幾部分:(1)完成桂馥著述資料手稿的收集分析。(2)完成有關桂 馥的相關資料收集分析。(3)彙整《說文解字義證》及其相關資料的文字學說。

(4)歸納建檔並撰成論文發表。第二年則預計完成:(1)完成桂馥其他著作的 收集分析。(2)完成桂馥其他著作的相關材料收集分析。(3)彙整資料並歸納 建檔。(4)撰成專書及論文發表。

在申請本計畫之初,本人不管通過與否,即已著手留意資料的蒐集與歸納 分析,認為這是非做不可的工程。於是先就桂馥文字學說中的靜態核心理論-

六書說作一個探討,於 93 年(2004 年)由里仁書局出版了《桂馥的六書學》

一書(頁 1-257),書中凡分五章二十節來討論:在第壹章緒論中,分別就不對 稱的研究概況與成因,無法迴避與亟欲釐清的問題、桂馥的生平著作、以及研 究方法與範圍作個說明與設定;第貳章則著重在《說文解字義證》一書中六書 說取證材料的考察,先談《說文解字義證》撰述校版經過,次考察其六書說取

(6)

證材料的來源,再論略其取證材料的方式和徵引架構,以申辯所謂「徵引雖富,

脈絡貫通」,「專臚古籍,不下己意」,「時代失於限斷,且泛及藻繢之詞」的問 題;第參章主要探討桂馥的六書學說,係以《說文解字義證》為主軸的考察,

依許慎《說文解字‧敘》中所安排的六書次序,由指事、象形、形聲、會意、

轉注、假借分節細論,個別考察,詳究內容;第肆章則從《說文解字義證》外 的桂馥著作中考察其六書說,分從《說文統系圖》看桂馥的《說文解字》六書 傳承系統,以及《繆篆分韻》、《繆篆分韻補》、《續三十五舉》、《晚學集》、《札 樸》、《桂未谷詩集》與其它著作的六書說考察,在主副軸的交叉論證與辨析後,

第伍章則是桂馥六書說的總檢討,分六書說取證材料的檢討,桂馥六書說的檢 討,以及桂馥六書說的貢獻和影響三個面向來論略,誠如封底書摘所說:「本書 站在『六書』的立場上,重新檢視桂馥對漢字構形理論的掌握與依據,以《說 文解字義證》為主軸,其它著作為副軸,辨字毫髮,析理精微,交織出新穎的 見解與突破性的開展,是第一部對桂馥《說文》六書說作全面評述的力作」。

除此之外,本計畫亦留意桂氏對動態文字學說的掌握,如對籀文、古文、

奇字、俗書、或體、隸變以及隸書等等諸問題的看法,已大致匯整主題資料,

陸續撰寫專論中,如撰寫了<論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中增補的古文>,發表 在《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4 年 9 月,萬卷樓)中,文中談到桂馥 在其代表作《說文解字義證》中,臚列證據解說了 483 個古文,又根據《說文 解字》文本的推求,以及不同版本的登錄,補了 10 個字的古文,它如根據《儀 禮

在 2004 年 9 月遠赴山東濟南、曲阜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有鑑於國內各公私 館藏未見有《未谷遺箸二種》與《歷代石經》稿本,於是先將蒐集所得撰成<

由《未谷遺箸二種》摘鈔顧南原《隸辨》談桂馥的書鈔>一文,並附上圖版,

於「第七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作專題演講,公諸同好,論文集則由聖環 出版(2004 年 12 月,頁 27-49),文中透過各種角度面向去推測《隸辨》可能 是桂馥最後鈔的書,而且是有主題用意的,為研究桂氏對隸書看法的重要參考 資料,而藉由文中附表二「桂馥摘鈔《隸辨》與諸書篇互見表」,即可將此稿本 書樣還原。

關於古文與隸書,本是桂馥最擅長與最投注心力的,他鈔《隸辨》,撰《歷 代石經》、《國朝隸品》二書與<說隸>一文、都值得與《說文解字義證》及新 近出土戰國文字材料作比觀匯整,深入的鑽研探討,而此部分,正是此計畫目 前在致力從事的,除鍵入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相關字例的看法外,並蒐集 期刊論文資料以進一步作分析比較,建構較合理客觀公允的論證與評價,而兼 任碩士研究生助理陳英梅也由此引發,刻正撰寫與篆隸攸關的碩士論文《兩漢 銅鏡銘文研究》。

至於附在《桂馥的六書學》書後《桂馥年譜》,本是初稿,今則繼續補苴修 繕,如補上赴山東濟南、曲阜訪察蒐集到的材料,或將諸如《曲阜市志》、《翁 方綱年譜》、《許瀚年譜》、《許瀚日記》、《阮元年譜》、《錢辛楣先生年譜》、《竹

(7)

汀居士年譜續編》…等相關師友親族與重要時事時賢補入,以臻完密周全,此 年譜的增補工作亦正在進行中。

陸、參考文獻

一、沈寶春,《桂馥的六書學》,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 6 月,頁 1-257(ISBN 986-7908-42-2)。

二、沈寶春,<論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中增補的古文>,《許錟輝教授七秩祝 壽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9 月,頁 297-310(ISBN 957-739-497-3)。

三、沈寶春,<由《未谷遺箸二種》摘鈔顧南原《隸辨》談桂馥的書鈔>,《第 七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12 月,頁 27-49(ISBN 957-781-117-5)。

四、陳英梅,《兩漢銅鏡銘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撰寫中,預計 5 月底完成。

柒、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畫自 93 年 8 月執行以來,除蒐集、分析、歸納資料外,也積極的詮釋 勾勒還原桂馥的文字學說,除撰寫《桂馥的六書學》成書外,也發表了<論桂 馥《說文解字義證》中增補的古文>及<由《未谷遺箸二種》摘鈔顧南原《隸 辨》談桂馥的書鈔>二文,短短不到一年,戮力而為,立竿見影,《桂馥的六書 學》一書業經校方聘請校外六位專家學者的審查評定,獲得相當的肯定,升等 通過;二文雖是整理的初步成果,刻正朝更精細深刻周延的主題探討撰述中,

並進行校勘增捕的工作,相信本計畫執行完成時,對清代學術研究當有相當程 度之貢獻,尤其是清代說文學及文字學中有關桂馥的這一段空白或不足,可以 得到充分的補足和修正,雖對國家整體研究的發展貢獻可能不是非常顯著,但 卻對基礎的學術研究,或是古文字的根底之學,理應有一些裨益的。

(8)

附錄: 《桂馥年譜》的增補部分

增補沈津《翁方綱年譜》(文中簡稱《翁譜》)、《孔子故里史》、《曲阜市 志》等部分:

桂 馥 年 譜

清 高 宗 乾 隆 元 年 丙 辰 (1736 年 ) 一 歲

桂馥生。桂氏諱馥,字冬卉,又字天香。號未谷、雩門,別號肅然山外史。

晚號老苔,一號瀆井復民。山東曲阜縣人。其先貴溪人,以明初從征功,世襲 尼山衛百戶,遂家曲阜。 曾祖存正,邑庠生。祖枝茂,歲貢生,考授州別駕。

父公瑞,恩貢生,侯選教諭。

長兄馨,縣學庠生。姊妹二人,適孟衍崇、范璿。

《札樸》 卷九「桂氏」條云:「吾桂氏自臨川遷曲阜,迄今三、四百年,

未有支譜, 臨川宗譜亦未見。諸書所言受姓之始,又各不同。《廣韻》

『桂』下云:『又姓,後漢太尉〈陳球碑〉有城陽炅橫,漢末被誅,有 四子:一守墳墓,姓炅;一子避難居徐州,姓昋;一子居幽州,姓桂;

一子居華陽,姓炔,此四字皆九畫。』馥案:《鄭志》有〈荅炅模問〉,

「模」、「橫」形近,疑即一人,傳寫誤也,蓋自氏族之學衰,子孫無能 考其諱矣。」(頁 382)又《札樸》卷九「馥字」條云:「《 毛詩》:『苾 芬孝祀』,『苾』,《韓詩》作『馥』。薛君《章句》:『馥,香貌也。』〈景 福殿賦〉作『馥馥芬芬』,馥馥即苾苾,隸體變『苾』為『馥』也。」

(頁 385)。

《晚學集》書首天門蔣祥墀撰〈桂君未谷傳〉云:「君諱馥,字冬卉,

未谷其號也。其先貴溪人。以明初從征功,世襲尼山衛百戶,遂家焉。

曾祖存正,邑庠生。祖枝茂,歲貢生,考授州別駕。父公瑞,恩貢生,

侯選教諭。未谷承其家學,於書無不覽,尤邃於金石六書之學。」(頁 489)

《曲阜縣志》卷八 周永年〈桂先生墓表〉

桂先生諱公瑞,字輯五,其先臨川人。始組忠從明太祖起兵,以功封尼山 衛百戶,遂家焉。曾祖爵祖存正,父枝茂先生幼孤,母孔孺人示金一鎰封 識,宛然曰:「若翁所遺,將為子納粟入監者。」先生號泣,更奮志讀書,

得補諸生食餼,與邑中諸名輩相切劘顧。後舉不第,乾隆三十二年以恩貢 例選教諭。先生曰:「顛毛種種,尚可求乎?」布衣草屨,與父老漁於泗 上。喜堪輿家言,或登山陟原,數日忘歸。事母至孝,先生因周孺出,依 依兩孺人,側曲得懽心。居喪哀毀骨立,與人交淡而能久,周族親之貧者,

從無德色。以乾隆四十年二月十三日卒,年六十八。配胡孺人,佐先生事

(9)

親、治喪、課子,皆有儀法。先十二年卒,年五十有八。子男二人,馨縣 學庠生。馥優貢生,正藍旗官學教習。女二人壻孟衍崇、范璿,卒年同月 之三日,合葬防山之西。余二年前嘗至曲阜,見先生語無枝葉,容止甚莊,

乃數日之疾,遽歿悲夫。﹙頁 32 下﹚

《說文解字義證.出版說明》:「桂馥字冬卉,又字天香,號未谷、雩門。

別號肅然山外史,晚號老苔,一號瀆井復民。山東曲阜縣人。」又《說 文解字義證校刊事輯》:「桂馥字冬卉,號未谷。(孔憲彝〈桂未谷墓表〉), 曲阜人。乾隆五十年進士,選永平縣知縣(《清史稿》)。雍正十一年生,

嘉慶七年卒。(《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頁 23(1))1 是年,桂馥生。(《翁譜》頁 6)

翁方綱四歲,陸費墀六歲,羅聘四歲,段玉裁二歲。(《翁譜》頁 5~6)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年 丁 巳 ( 1737 年 ) 二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年 戊 午 ( 1738 年 ) 三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年 己 未 ( 1739 年 ) 四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五 年 庚 申 ( 1740 年 ) 五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六 年 辛 酉 ( 1741 年 ) 六 歲

翁方綱九歲,是年,顏崇生。(《翁譜》頁 7~8)

清 高 宗 乾 隆 七 年 壬 戌 ( 1742 年 ) 七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八 年 癸 亥 ( 1743 年 ) 八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九 年 甲 子 ( 1744 年 ) 九 歲

是年,黃易生。(《翁譜》頁 5~6)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年 乙 丑 ( 1745 年 ) 十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一 年 丙 寅 ( 1746 年 ) 十 一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二 年 丁 卯 ( 1747 年 ) 十 二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三 年 戊 辰 ( 1748 年 ) 十 三 歲

是年,宋葆淳生(《翁譜》頁 11)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四 年 己 巳 ( 1749 年 ) 十 四 歲

1 按《清史稿》以清高宗乾隆「五十」年桂馥中進士,實非,當作「五十五」,可參見本年譜五五歲 條;又《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以桂氏生於雍正十一年,卒於嘉慶七年,俱非。

(10)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五 年 庚 午 ( 1750 年 ) 十 五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六 年 辛 未 ( 1751 年 ) 十 六 歲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七 年 壬 申 ( 1752 年 ) 十 七 歲

是年、孔廣森生。(《翁譜》頁 14)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八 年 癸 酉 ( 1753 年 ) 十 八 歲 孫星衍、法式善生。(《翁譜》頁 15)

清 高 宗 乾 隆 十 九 年 甲 戌 ( 1754 年 ) 十 九 歲 伊秉綬生。(《翁譜》頁 17)

無鍚秦文恭公、邀予商訂五禮通 ,休甯戴東原初入都,造居士寓,談竟 日,歎其,學精博,明日言於文恭公,即欣然與居士同車出,親訪之,因為延 譽,自是知名海內。(《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22)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十 年 乙 亥 ( 1755 年 ) 二 十 歲 全祖望卒。吳鼒、王芑孫生。(《翁譜》頁 17)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一 年 丙 子 ( 1756 年 ) 二 一 歲 為諸生,日取許氏《說文》與諸經之義相疏證。

《晚學集》卷首附蔣降墀撰〈桂君未谷傳〉云:「嘗謂士不通經,不足 致用;而訓詁不明,不足以通經,故自諸生以至通籍,四十年間,日取 許氏《說文》與諸經之義相疏證,為《說文義證》五十卷。」按桂氏仕 宦之初的「通籍」係在嘉慶元年授永平縣令,逆推四十年當此年。

是年,石韞玉生。(《翁譜》頁 18)

修熱河志,屬居士與紀曉嵐任編纂之役,……館中有南錢北紀之目。(《十 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23)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二 年 丁 丑 ( 1757 年 ) 二 二 歲

授翰林院編修,公事之暇,入琉璃廠書市,購得漢唐石刻二三百種,晨夕 校勘,證以史事,輒為跋尾,收藏金石文字自此始。(《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 先生年譜》頁 24)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三 年 戊 寅 ( 1758 年 ) 二 三 歲 是年,惠棟卒,年六十二。姚文田生。(《翁譜》頁 18)

充武英殿纂修官,又充功臣館纂修官。(《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

頁 24)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四 年 己 卯 ( 1759 年 ) 二 四 歲 是年,錢泳生。(《翁譜》頁 21)

(11)

七月,奉命充山東鄉試正考官。(《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25)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五 年 庚 辰 ( 1760 年 ) 二 五 歲

充續文獻通館纂修官,……協修起居注,……遷翰林院侍讀……(《十駕 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25)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六 年 辛 巳 ( 1761 年 ) 二 六 歲 是年,張惠言生。(《翁譜》頁 23)

始得不寐之疾。(《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27)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七 年 壬 午 ( 1762 年 ) 二 七 歲 是年,江永卒,年八十二。(《翁譜》頁 24)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八 年 癸 未 ( 1763 年 ) 二 八 歲 母胡孺人卒,年五十有八。

《曲阜縣志》卷八 周永年〈桂先生墓表〉:「配胡孺人,佐先生事親、

治喪、課子,皆有儀法。先十二年卒,年五十有八。」﹙頁 32 下﹚

是年,金農卒,年七十七。(《翁譜》頁 25)

充日講起居注官。(《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27)

清 高 宗 乾 隆 二 九 年 甲 申 ( 1764 年 ) 二 九 歲 是年,秦蕙田卒,年六十三。阮元生。(《翁譜》頁 31)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十 年 乙 酉 ( 1765 年 ) 三 十 歲 游學於外,與當世士大夫游。

《晚學集》卷八:「吾年三十,游學於外,自此別離之日為多。」(頁 517)又卷六〈上阮學使書〉:「三十後,與士大夫游。」(頁 510)《桂 未谷詩集》卷二〈入都留別運生〉詩云:「三十始出門,行止渾如夢。

京華多高軒,窮達會有命。」(頁 2)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一 年 丙 戌 ( 1766 年 ) 三 一 歲 是年,吳嵩梁、王引之生。(《翁譜》頁 36)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二 年 丁 亥 ( 1767 年 ) 三 二 歲 父公瑞以恩貢例選教諭。

《曲阜縣志》卷八 周永年〈桂先生墓表〉:「乾隆三十二年以恩貢例選 教諭。先生曰:「顛毛種種,尚可求乎?」布衣草屨,與父老漁於泗上。」

(頁 32 下)

始撰二十二史 異。(《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30)

(12)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三 年 戊 子 ( 1768 年 ) 三 三 歲

時姚鼐主山東鄉試,得孔繼涑、孔廣森諸人。(《曲阜縣志》卷八頁 36 姚 鼐〈孔信夫墓誌銘〉)

以優行貢成均,充教習,得交北平翁方綱覃溪先生,所學益精,二人相與 考訂之功,具見《復初齋集》中。並留心《說文》資料蒐集。

《晚學集》首附蔣祥墀撰〈桂君未谷傳〉:「戊子,以優行貢成均,得交 北平翁覃溪先生,所學益精。其相與考訂之功,具載先生《復初齋集》

中。」(頁 489)

孔廣森 17 歲。姚鼐〈孔信夫墓誌銘〉

始買城中孩兒橋衖宅,名其堂曰潛研……(《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 年譜》頁 31)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四 年 己 丑 ( 1769 年 ) 三 四 歲

《鯖小紀》弁言 桂馥

吳下主人飯客,供鴨舌羹,客疑亟不易得,詢之,監廚所積也。蘇公讀《漢 書》,每一過耑記一例,老杜「讀書破萬卷」即此法也。吾友運生,見書必讀,

讀必紀錄,識大識小,各成卷軸。余曰:「蘇公之《漢書》破矣,鴨舌羹不咄嗟 而能辦給哉。」同學桂馥書。﹙《曲阜縣志.藝文志》卷七<選著.雜志> 頁 98﹚

是年,沈德潛卒,年九十七。潘世恩生。(《翁譜》頁 48)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五 年 庚 寅 ( 1770 年 ) 三 五 歲

是歲始讀說文,研究聲音文字訓詁之原,閒作篆隸書。(《十駕齋養新錄.

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32)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六 年 辛 卯 ( 1771 年 ) 三 六 歲

是歲撰次金石文跋尾六卷成,益都李南澗為刊板,與族子坫,校正白虎通、

廣雅。(《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33)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七 年 壬 辰 ( 1772 年 ) 三 七 歲

初識羅聘於錢載之木雞軒。載指目之曰:「見此君,如見金農也。」(《文 集》12/8B,《翁譜》頁 61)

「二月初旬,大雪後,與錢載訪羅聘於萬明寺僧舍,掛金農『故人近日全 疏我,折一枝兒贈與誰』題句其上,即贈先生攜歸,有詩。」(《詩集》51/6B,

《翁譜》頁 61~62)

秋,同人集陶然亭,送羅聘南歸,有詩題羅聘「歸帆圖」,有「欠伊消夏 迎涼畫,樽酒城南秋雁飛」之句,張洽見而為作<樽酒城南圖>小軸,羅聘屬 先生題詩。(《詩集》52/4B,《翁譜》頁 62)

(13)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八 年 癸 巳 ( 1773 年 ) 三 八 歲

自朱竹君筠、錢辛楣大昕、張瘦同塤、陳竹廣以綱、孔撝約廣森後,又繼 以桂未谷馥、黃秋盦易、趙晉齋魏、陳無軒焯、丁小疋杰、沈匏尊心醇輩,時 相過從討論,如此者,前後約將十年。自壬辰、癸巳以後,每月與錢蘀石、程 魚門、姚姬川、嚴冬友諸人作詩課。(《家事略記》、《詩集》16/7B,《翁譜》頁 67)

中秋前一日,跋自摹焦山鼎。(《翁方綱墨跡》,《翁譜》頁 68)

八月十八日,於孔繼涵借得《說文解字韻譜》抄本。為戴震之物,因借抄 之,並有跋識之。(《說文解字韻譜》,《翁譜》頁 68)

是年,劉統勳卒,年七十五歲。吳榮光生。(《翁譜》頁 71)

清 高 宗 乾 隆 三 九 年 甲 午 ( 1774 年 ) 三 九 歲

冬,桂馥持其友顏崇槼藏《先世交游尺牘》求先生題。(影 1/71,《翁譜》

頁 76)

張塤有<覃溪見示「粵東金石略」, 附記蘇佛兒一條,不覺失笑,戲呈絕 句二首>(方綱乾隆三十五年試瓊南,試後,謁蘇文忠公祠,有青衿迎者,稱 文忠後人,持家譜一帙,云公在儋耳娶符三婆,生一子,名佛兒,留南海,今 其後也,然無由直斷其偽。今年秋,學官來省,曰此人所持譜內一語與王氏年 譜合,曰蘇公渡海歸至廉州,於河浦清樂軒有寄蘇佛兒語耳。方綱因檢王氏年 譜非「寄」字,乃「記」字。檢公集,此文是八十老人蘇拂兒來與公論契,而 公記其語,豈公之兒哉?以其人奉祀已久,寬不加罪,而褫其衣頂預奉香火之 役)(《竹葉菴文集》71/3B,《翁譜》頁 77)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十 年 乙 未 ( 1775 年 ) 四 十 歲 二月十三日,父公瑞卒,年六十八。

《曲阜縣志》卷八 周永年〈桂先生墓表〉:「﹙公瑞﹚與人交淡而能久,

周族親之貧者,從無德色。以乾隆四十年二月十三日卒,年六十八。﹙頁 32 下﹚

三月,顏崇槼持芊子戈示先生。(《題跋匯抄》,《翁譜》頁 79)

三月二十三日,錢載、孔繼涵、孔廣森、馮敏昌小集詩境軒,同觀顏崇槼 藏芊子戈。(《題跋匯抄》,《翁譜》頁 79)

四月四日,顏崇槼以芊子戈裝冊,屬先生跋。(《題跋匯抄》,《翁譜》頁 79)

跋張塤所藏宋拓<爭座位帖>。(《集外文》頁 4/7A,《翁譜》頁 84)

羅聘拓《楊吳石刻》寄先生,先生有跋,並存諸篋。(影 1/195,《翁譜》

頁 84)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一 年 丙 申 ( 1776 年 ) 四 一 歲

陳崇本買得明徐渭(天池)書聯「腹中飢冷磨難熬,頭上霜濃曬不消」, 張塤見而愛之。塤藏董其昌書七律卷,為董氏得意書也,崇本欲以董卷相易,

(14)

塤難之,乃屬先生臨之,意欲仿崇本也。先生有二跋,書於臨徐渭書後。(影 1/199,《翁譜》頁 88)

先生臨徐渭書聯訖,始悟正德丁卯之誤,蓋徐書為膺作也。張塤以書來謝,

先生又借其韻解嘲,作詩二首,兼呈陳崇本。(《集外詩》頁 10/4B,《翁譜》

頁 88)

跋宋葆惇藏<王居士磚塔銘>。(影 3/670,《翁譜》頁 90)

六月五日,為宋葆惇跋王鏊手札。(影 1/247,《翁譜》頁 91)

七月二十九日,跋張塤藏陸隴其手札。(影 2/254,《文集》32/8A,《翁譜》

頁 92)

九月二十八日,張塤招同朱筠、程晉芳、陳崇本及先生集記珠軒看菊,以

「人情皆向菊」為韻,先生分得「人」字。(《集外詩》頁 10/23A,《翁譜》頁 94)

十月二日,為王昶新居題「蒲褐山房」。先生云:「又山房特為其舊號,而 題字之鄰人,亦舊鄰人也。」(影 2/287,《翁譜》頁 94)

師友往來:張塤有<招同錢蘀石侍郎、翁覃溪、朱竹君、石君三學士、程 魚門吏部、陳伯思戶部、仲思編修、伯恭吉士、顧星橋、馮玉圃、潘毅堂、潘 椒坡四舍人、馮魚山孝廉,王氏懺園看花,即事三首>(《竹葉菴文集》12/3A)、

<是日,覃溪招飲丁香花下,用前韻>(《竹葉菴文集》12/3B)、<次韻覃溪

「劉熊碑」,題二絕句>(《竹葉菴文集》12/12A)、<集詩境軒,觀蘀石所藏 明人尺牘聯句>(《竹葉菴文集》13/1A)、<再集詩境軒,觀蘀石續藏尺牘,

余亦攜得陸清獻公札同觀聯句>(《竹葉菴文集》13/1B)、<題董蔗林少宰藏 東坡先生「定惠院」、「月夜偶出」二詩草稿,並翁覃溪學士雙鉤本後,次蘇韻 二首>(《竹葉菴文集》13/8B)、<「五洲煙雨圖」斷卷真跡,覃溪既全和原 題七絕句,予亦次顧觀、楊遵、牟獻之三人韻三首>。(《竹葉菴文集》13/9B,

《翁譜》頁 100)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二 年 丁 酉 ( 1777 年 ) 四 二 歲

三月,跋宋葆惇藏明徐髯仙行草書<永定廖氏墨溪居士傳>。(影 2/318,

《文集》31/7B)

臥宋葆惇跋王元美、王敬美自書<田園詩>。(《集外文》4/14B)

四月,宋葆惇贈先生吳雯墨跡一軸,為紙本行草書,先生有詩。(影 2/321,

《集外詩》11/10B)

四月十七日,先生邀孔繼涵同拓法源寺金明昌二年碑,時李文藻也來觀,

偕啜茶於僧寮,聽談潭柘界台之勝。晚飲於青堂書屋,並觀閔惇大所藏<甲申 十同年圖>卷子。(《綠督廬日記鈔》4/66)

四月十九日,先生與梁翥鴻、程晉芳、李文藻、周永年、陳以綱、丁錦鴻、

孔繼涵飲於米市胡同。(《綠督廬日記鈔》4/66,,《翁譜》頁 103)

六月七日,李文藻、錢坫觀先生藏宋槧施顧注《蘇東坡詩》。(《宋槧施顧 注蘇詩題跋鈔》)

六月十六日,先生借朱筠藏宋槧《漢隸字原》來校,適丁杰以所著《校勘 漢隸字原識語》一卷見示,乃採其足資考證者錄於首冊,又取顧氏《隸辨》考 校之,凡四日而畢,至二十一日午記於冊前。(《漢隸字原》,《翁譜》頁 105~106)

六月二十一日,有詩二首,題<宋槧「漢隸字原」後>。(影 2/263、《文

(15)

集》16/7A,《翁譜》106)

七月二十一日,為丁杰核《校勘漢隸字原識語》,凡擇四十六條,俾可自 成一書。次日,先生曉起,有跋。(《漢隸字原》,《翁譜》106)

八月二十六,跋漢石經《尚書》、《論語》殘碑,次日又有跋於後。(《蘇齋 題跋》,《翁譜》106)

八月,黃易購得《漢石經殘字》(《尚書‧盤庚篇》五行、《論語‧為政篇》

八行、<堯曰篇>四行),先生手摹,並屬張燕昌勒之石。(《兩漢金石記》3/10A,

《翁譜》105~106)

黃易持漢殘碑數種示先生,先生有記。「小松持漢殘碑,『自然之性』云云 完好者百有十字,又可辨者十,不可辨者三,鉤摹存之。適葒谷以一本來示,

蓋重摹鑱刻也,已少數十字矣,並記之以俟考。」「小松又以所摹<西狹頌>

殘本見示,字□金本甚小殘缺,視全文未及十一,而中間『隧 穆莪』四字,

與今本不合者,正皆與《隸釋》合,可異也。婁氏《字原》卻從今本,摹存以 備考證。」「小松又持<王君碑>四十八字,首云『漢故王君之碑』,以下不可 辨者三字,每字皆有界局紋,約三寸七八分許,而首六字無之,且加大蓋額也。

通體皆篆,惟『年』字近隸,蓋篆而啟隸之先者,摹其例存諸篋。」「小松言 其友杭人趙晉齋魏,以綿蘸墨拓此碑,與石本無異。予因效為之,竟不果成。

昔人論雙鉤法,需是里面描出畫墨而止,姜白石所謂墨筆不出字外者也。想唐 人錢、薛輩雙鉤古跡如手書,當用此法。即此碑之字極大,尚且不能圈其四邊,

則他可知矣。自今以後,當守定此法,毋為他說所惑也。昨日見梁侍郎刻<夏 承碑>,如對木偶耳。丁酉八月十二日記。」(影 2/392)

九月一日,再跋漢石經《尚書》、《論語》殘碑。(《蘇齋題跋》)

作<漢石經殘字歌>,並自題扁曰「小蓬萊閣」。「小松以所得《漢石經殘 字》屬題,方綱既摹上石,自扁其屋曰『小蓬萊閣』。今日小松書來,云先少 參讀書南屏處,名小蓬萊,欲搆小閣,刻此不謀而合,洵一奇也。因為題其石 經卷首曰『蓬萊宿約』。」「是秋,黃秋盦得漢石經《尚書》、《論語》三段,借 摹於石,因用洪文惠摹刻石經於越州蓬萊閣事,自題扁曰『小蓬萊閣』。」(《詩 集》16/1A、61/3B、《家事略記》,《翁譜》頁 108)

九月二十八日,黃易以所藏趙寒山本《石鼓》見示,先生以薛尚功、許實 夫本互校,云:「此本勝之多矣,然尚有訛者。」(影 2/393,《翁譜》頁 108)

九月,張塤將之陜,以畢沅之意,屬先生重摹<延熹華岳碑>,立石於岳 廟。先生因復借朱本雙鉤一遍,並以吳江陸璜、如皋姜任修所摹諸本對之,有 詩並跋。(影 2/420、《詩集》16/3A,《翁譜》頁 108)

是冬,辭武英殿分校、覆校事,仍在四庫全書館專辦金石、篆隸、音韻諸 書。(《家事略記》,《翁譜》頁 109)

是年,戴震卒,年五十五歲。(《翁譜》頁 110)

<送孔葒谷農部請養歸曲阜二首>、<吳寶鼎磚字歌>、<康熙三十四 年,聖祖仁皇帝親征漠北,宋藥洲閣學時以編修充日講官,奉命督中路運糧事,

王石谷為作「北征圖」,藥洲曾孫奕岩舍人屬題>。(以上俱見《復初齋詩集》

卷十五至十六)(《翁譜》頁 111)

<「漢楊太尉碑」宋拓本,為黃小松題>(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一,

《翁譜》頁 112)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三 年 戊 戌 ( 1778 年 ) 四 三 歲

(16)

居京師,《續三十五舉》開雕。

《續三十五舉》陳鱣〈題辭〉:「未谷作印,取法於漢, 直駕三橋而上之。

所譔《續三十五舉》,名言精理,卓然可傳,於戊戌歲開雕京師。」又 翁方綱〈題辭〉云:「曲阜桂未谷精研六書,嘗舉所說摹印條件,如元 吾子行之數,題曰「續」,志原始也。志其始,故不復云『一舉』、『二 舉』也。續其舉,故引說無例也。宋王俅字子弁,王球字夔玉,是兩人,

子行誤以嘯堂為球。今逕改之,不主於糾正也。未谷論摹印諸條,尚不 止於是,是舉隅之義也,其不名『續學古編』以此。乾隆戊戌九月大興 翁方綱。」(頁 18(總 717))

夏日,桂馥、張燕昌、陳焯、宋葆惇、潘有為過談。先生有詩懷黃易。(《集 外詩》12/10A,《翁譜》頁 115)

桂馥、張燕昌、陳焯、宋葆惇及先生同集潘有為寓齋,觀所藏古印。是 日並觀高鳳翰手題《集古印冊》,適陳焯病足,張燕昌亦甫病起。先生有詩。(《集 外詩》12/10B,《翁譜》頁 115)

五月,桂馥以顏氏所摹金農雙鉤藏<延熹華岳碑>見示於先生。先生也 為鉤摹一本,並摹其副以寄陜,俾畢沅勒諸石。(影 2/418,《翁譜》頁 117)

六月一日,跋<延熹華岳碑>,又有詩賦之。「乾隆四十三年,太學生曲 阜桂馥借得顏氏所摹杭人金農雙鉤本以示翁方綱,按:前摹本缺處全字一百有 六,補缺筆及半字者一十有六,於是碑字所闕無幾矣。六月一日,方綱謹記。

旁觀者,馥及太學生烏程陳焯、海鹽張燕昌、安邑宋葆惇、內閣中書舍人潘禺 潘有為。」(影 2/251,《集外詩》12/12A,《翁譜》頁 117)

七月二十日,桂馥又見示凹文五朱拓本,先生未及摹入《泉范圖》中。(影 2/541《翁譜》頁 118)

九月,為桂馥作<丁香臂擱銘>,曰:「丁子木,彎成竹,懸腕之書與臂 熟,惠子據於知不足。」(影 3/599,《翁譜》頁 120)

九月,作《送吳亦山居士歸襄陵序》。(影 3/601、《文集》12/6A,《翁譜》

頁 121)

九月,為桂馥酸棗木印床作銘,銘曰:「印床制式何從出,酸棗器亦無故 實,欲補<劉熊碑>字佚。方綱銘,歲在戊戌。」(影 3/604,《翁譜》頁 121)

十月,為桂馥暖硯作銘,曰:「不冶其凌,于陽之升。墨雲如篆,其氣如 蒸。蛟龍纏之,來自怡亭。以未谷善篆,故銘之曰陽冰。」(影 3/631、《集外 文》2/22B,《翁譜》頁 122)

十月,宋葆惇購得王澍藏舊拓<雁塔聖教序記>,持至先生詩境軒。先生 與桂馥、沈心醇同賞,並有跋於後。(影 3/623)

十一月,先生有詩題<秋林緩步圖>,宋葆惇為桂馥畫。(《詩集》18/1A,

《翁譜》頁 122)

(17)

作<續三十五舉序>(影 3/608、《文集》2/6A)、跋《漢石經殘字》三段。

(影 2/424)(《翁譜》頁,124)

<道府侍讀自陜寄岐山周公廟堂潤德泉記鄠縣草堂寺宋章惇題名拓本,各 為一詩奉酬>、<葒谷寄孔廟漢碑>。(以上俱見《復初齋詩集》卷十七至十 八,《翁譜》頁 126)<漢銅鳩杖頭歌>、<鄭固碑歌,寄小松>、<石鼓篇,

贈張燕昌>、<范巨卿殘碑歌>。(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二頁,《翁 譜》頁 127、128)

跋唐玄宗<西岳華山碑>殘字。(影 2/483、《文集》22/5A,《翁譜》頁 114)

三月二十四日,跋張燕昌藏舊拓<吳天璽紀功碑>。(影 2/492,《翁譜》

頁 114)

五月九日,重書丁受堂《字說》。「是稿不存於篋,至今二十六年矣,中間 予奉使於外,與受堂不相見者且十年。歲癸巳,予受詔纂四庫書,受堂始以孝 廉校錄書籍,時時相與追憶往事。越二年乙未,受堂成進士。又三年,為予大 兒樹端聘受堂長女,亦相過從,從容道故。而受堂出是稿,要予重書,昔年劘 切諄復之味,如在目前,而受堂亦將筮仕矣,獨慚予之問學,視昔未有加進耳。」

(影 2/509、《文集》10/11A,《翁譜》頁 116)

閏六月十四日,跋<延熹華岳碑>。(影 2/418,《翁譜》頁 117)

六月,膠州諸生崔儒持<范巨卿殘碑>示先生於濟寧州。碑于龍門坊水口 石板下得之,僅長尺有寸許,存篆額「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十字。先生有 詩賦之。(影 3/625、《集外詩》12/23A,《翁譜》頁 117)

七月三日,於原心亭校金石史,歸而篝燈跋自摹華陰冬郭王朱本<漢華嶽 廟碑>。(《蘇齋題跋》卷上,《翁譜》頁 118)

七月七日,顏崇槼拓兕觥文來屬先生題,先生錄朱彝尊詩於後,並作<兕 觥辨>。(影 2/542、《文集》15/6A,《翁譜》頁 118)

七月九日,跋華陰東郭王朱本<漢華嶽廟碑>。(《蘇齋題跋》卷上,《翁 譜》頁 118)

七月十六日,摹<漢夏承碑>,並有跋。(影 2/548,《翁譜》頁 118)

是日,跋王澍摹本<漢夏承碑>。「此本得於張晴溪同年齋頭,當是出虛 舟門人王岳望嵩手者。」(影 2/552,《翁譜》頁 118)

七月二十二日,跋商距末。(《復初齋文》,《翁譜》頁 118)

七月二十四日,宋葆惇於場肆得明刻《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先生有跋。(影 2/560,《翁譜》頁 118))

通經讀史……(《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36)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四 年 己 亥 ( 1779 年 ) 四 四 歲

(18)

作〈說文統系圖〉,有程瑤田、朱竹君、盧文弨、翁方綱、張塤、王念孫、

丁杰、薛壽、李祖望題記跋語。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下〈說文總論〉中張塤〈說文統系圖〉記云:「羅 山人聘為桂明經馥畫〈說文統系圖〉,圖凡八人:其最老者,許慎也;

扶掖左右者,江式、顏之推也;接踵三賢之後者,李陽冰也;後之肩隨 若偶語者,徐鉉、徐鍇兄弟也;為道士服者,張有也;眇一目,跛一足 者,吾邱衍也。桂君深於小學,故圖此為羹牆之思焉。…乾隆四十四年 十月辛亥朔。」(頁 1-983)

二月望日,為桂馥臨宋葆惇所藏<王居士磚塔銘>。(影 3/670,《翁譜》

頁 131)

二月,與桂馥論所作《說文統系圖》。(影 3/664、《文集》11/9A,《翁譜》

頁 132)

三月二十八日,為桂馥所作《說文統系圖》作贊。「未谷作《說文統系圖》,

乞提于方綱,既糾吾子行所稱《倉頡》十五篇之失,以復於未谷。未谷曰:盍 即以此跋之?爰為之贊。」(影 3/673、《文集》13/7B,《翁譜》頁 132)

四月一日,再題桂馥《說文解字統系圖》後。(影 3/679,《翁譜》頁 132)

四月十六日,作《十二篆師精舍記》。(影 3/680,《翁譜》頁 133)

五月十五日,張塤攜董其昌書<杜詩卷>過先生詩境小軒,與先生煮茶品 畫,論秦漢金石,並暢觀此卷,先生有跋。時同觀者,有陳崇本、程晉芳、沈 心醇、黃景仁、袁清等人。(影 3/689、《文集》32/2A,《翁譜》頁 133)

十月三十日,跋桂馥藏<王居士磚塔銘>(影 3/753,《翁譜》頁 139)

十一月三日,跋<王居士磚塔銘>殘字,並跋自臨本<王居士磚塔銘>。

(影 3/753-754,《翁譜》頁 139)

十一月十九日,因次日羅聘出都,先生于蘇齋具蔬,焚香雅集,並請程晉 芳、張塤、羅聘諸人到齋,預祝蘇軾生日,兼為羅聘餞行。是日,有詩。「十 二月十九日,東坡先生生日,謹擬具蔬蘇齋,焚香雅集。茲因揚州羅兩峰居士 為摹龍眠、松雪、老蓮諸畫像稿本新奉於是齋,而兩峰居士訂於月之二十日出 都,是以援近人預祝之例,敬移於十一月十九日奉邀諸公枉駕早臨,兼為兩峰 餞行,恕不速。魚門先生、瘦同先生、兩峰先生、未谷先生、竹橋先生、玉池 先生、駕堂老先生、穀人老先生、伯恭老先生、匏尊大兄、芝山大兄、稚存大 兄、仲則大兄。」(影 3/764、《詩集》20/9A,《翁譜》頁 140)

本年有詩:<未谷屬為摹文衡山「遠眺」二字扁其樓,題後二首>、<題 未谷所藏「郭天錫墨跡」>、<未谷愛溫飛卿「波生野水雁初下,風滿驛樓潮 欲來」之句,倩友畫扇屬題>(以上俱見《復初齋詩集》卷十八至二十,《翁 譜》頁 142)

<未谷報詩論隸,再次前韻並來韻四首>、<自題磚塔銘摹本後>、<為

(19)

桂未谷摹「漢石經殘字」題後>、<閔正齋永光寺寓後廡下,同未谷、載軒、

榖人、匏尊觀予所藏「唐泰山磨崖銘」拓本,值大風雨四首>、<張卯君畫,

未谷題>(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三至十四,《翁譜》頁 143、144)

六月,跋萬斯同《說文》(影 3/699,《翁譜》頁 135)

九月十一日,先生將俶裝,揚州汪中來謁於秦淮旅舍,出所藏碑帖盈篋共 賞。中有<鄭恆墓誌>及舊拓<張遷碑>殘本,為「東里潤」三字未損者。先 生既鉤摹存篋,且辨是碑非重刻。(《家事略記》、《集外詩》14/4A、18/3B、影 3/732、《緣督廬日記鈔》卷五戊子 32A,《翁譜》頁 138)

九月十四日,跋<多寶塔感應碑>。(影 3/735,《翁譜》頁 138)

是日,在金陵宋舍,題嚴子進《金陵石刻記》。(影 3/735,《翁譜》頁 138)

十月一日,先生至東平,晨起詣學宮,於明倫堂西階下觀<漢蕩陰令張遷 碑>,手摩是碑,石色蒼黝,上無穿,下無跌,其四旁之螭,皆已陷入亭壁。

時侵星而起,輿夫待門外,林木皆有寒意,先生作有<張遷碑歌>。(影 3/774、

《文集》17/8A、《集外詩》14/3B,《翁譜》頁 138)

十月朔日,羅聘以舊拓本<張遷碑>見贈。(《復初齋文》,《翁譜》頁 139)

先生返京途中有詩<予既有詩贈棲霞僧墨禪矣,滁陽驛壁見慶兩峰觀察懷 墨禪詩,東墅宗伯愛而次韻,予亦次和四首,兼寄兩峰>。(《詩集》20/5-6,

《翁譜》頁 139)

十月,為羅聘缺角研作銘,銘曰:「研非由琢,畫非由學,作遠山一角。」

(影 3/752、《集外文》2/23B,《翁譜》頁 139)

冬仲,跋<孔龢碑>。(影 3/760,《翁譜》頁 140)

臘月,為羅聘松皮研及畫梅研作銘,銘曰:「石骨青,覃溪銘。」「此兩峰 道人畫梅之研乎?乃水墨雲山粥飯僧之一變也。」(先生又按:末七字,是冬 心自銘寫經研語也,以此語銘此研,正是梅花心事。)(影 3/765、《集外文》

2/23B、24A,《翁譜》頁 141)

是月,為羅聘室人撰<女士方氏墓誌銘>。方氏,名婉儀,安徽歙縣聯墅 村人。(影 3/766、《文集》14/4B,《翁譜》頁 141)

是月,跋寅簋。(影 3/770、《文集》19/1A,《翁譜》頁 141)

是年,劉大魁卒,年八十二。于敏中卒,年六十六。葉志詵生。(《翁譜》

頁 141)

本年有詩:<兩峰過小齋,觀「蘇詩施顧注」宋槧本,為仿蘇畫懸崖竹於 卷,用東坡種竹韻>、<兩峰為孔雩谷畫梅>、<兩峰以京師同人舊所贈詩合 裝成卷索題>(以上俱見《復初齋詩集》卷十八至二十,《翁譜》頁 142)

(20)

<奉酬丁受堂表弟拓寄州樓桑廟「乾寧碑」二首>、<兩風為令子求鐵 研齋詩>、<題羅兩峰「野梅初月圖」>、<兩峰以所藏舊拓本「張遷碑」見 贈,因屬為「觀碑圖」、「贈碑圖」,以志珍重>、<兩峰以所得洋畫裝於齋壁,

名其齋曰「圭景」>、<為胡書巢題兩峰畫梅,兼送書巢之任山東>、<兩峰 將在保定渡歲,寓居曲江齋,倩作黃梅白鶴峰諸幀,兼寄曲江>。(以上俱見

《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三至十四,《翁譜》頁 143、144)

<東坡先生生日,覃溪置酒蘇齋,並送兩峰,得「蘇」字>。(《竹葉庵文 集》16/6A,《翁譜》頁 145)

時翁方綱、蔣士銓、程晉芳、周厚轅、吳錫麒、張塤結都門詩社。(《黃仲 則年譜》55,《翁譜》頁 145)

在江 ,訪求金石刻,手拓吳天璽紀功碑,及梁始興、安成、吳平三碑,

所得南唐宋元石刻甚多。(《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37)

右夏英公竦古文四聲韻五卷,西陂宋氏所藏,汲古閣影宋抄也。友人曲阜 桂未谷馥持以示余,愛不忍釋,遂付開雕,按,汗簡所得古文凡七十一家,是 本標目凡九十八家,而馬日磾集既重出,又有馬田碑,疑即日磾之。既有庾 儼集,又有庾儼字書;既有演說文,又有庾儼演說文(林氏《廣金石韻府》作 庾儼演說而無文字。);既有石經,又有蔡邕石經;既有滕公墓銘,又有石槨 文(《韻府》作滕公石槨),而夏書古案經,二種韻中不載。汗簡凌歊臺,此作 凌壇臺(《韻府》作靈壇臺)、李尚隱作商隱(唐書二人俱有傳,皆不言其著是 書。)、郭知元字略作采箋(汗簡注作朱箋,《韻府》乃作彩箋。),凡此皆傳 寫之異。又有後人入者,如首卷宗字下有已酉方彝,尨字下有尨敦、尨生鼎,

諆字下有分甯鐘,旂字下有敦,歸字下有大風歌;四卷降字下有師敦,虹 字下有王氏錠,內字下有大風歌;五卷得字下有大風歌,不見於目,今並削去。

是書出於汗簡,林氏韻府又出是書,二本點畫微有異同,余不敢以檮昧之見,

妄有是非,謹存其舊,以好古君子考焉。抄本於英公序闕百數十字,則未谷 從其友人處見永樂大典校本,因借抄捕入,蓋是書校讎之力,未谷佽我良多云,

乾隆已亥夏六月古歙汪啟淑書。(《古文四聲韻.汪啟淑後序》頁 353~355)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五 年 庚 子 ( 1780 年 ) 四 五 歲

八月,羅聘為桂馥作<說文統系之圖>,先生為之題記。(影 3/805,,《翁 譜》頁 149)

八月,桂馥以所蓄古今尺諸拓本裝軸,屬先生為之題。先生有跋。(影 3/806、《文集》35/1B,,《翁譜》頁 149)

十月十七日,桂馥屬先生跋《宋清邊弩指揮印記》。(影 3/836、《集外文》

4/9A,,《翁譜》頁 150)

十月,盧文弨即將南旋,先生為小啟征文。啟曰:「抱經學士即將南旋,

敬荷諸公各為文,聯裝于軸。今以紙奉上,乞日內即寫就交弟處,並求注出題 目。語寫未詳,今請,以免岐複。敬訂敬訂。方綱拜懇。魚門先生、林汲先生、

未谷先生、小疋先生、石臞館丈、端林賢友。」(影 3/385,《翁譜》頁 150~151)

十一月朔日,跋宋人書佛經。此佛經,為張燕昌贈先生者,先生軸之,又 贈桂馥。(影 3/839,《翁譜》頁 151)

(21)

十一月,撰<送盧抱經南歸序>,詩云:「乾隆四十五年秋,餘姚盧抱經 學士祝釐北來,其冬將南歸,同人集方綱詩境軒,各為文以贈其行。而方綱序 之曰:『予同歲進士二百三十一人,予嘗自謂抱經校讎之精,用力之篤,惟予 知之最詳。乙酉之冬,抱經視學湖南,而予在廣東,未得親送其行。及壬辰春,

抱經南歸,予未北還,又不及送之,至今始獲附名於諸君文後,而始愧三十年 之久』。」(影 3/843、《文集》12/1A,《翁譜》頁 151)

十二月十三日,宋葆惇畫<山木卷>,先生及沈心醇為之題,贈與桂馥者。

「昔漁洋先生撰錄友朋詩為《山木集》,蓋取杜詩『何限倚山木,吟詩秋葉黃』

之句也。庚子歲杪,未谷將歸,芝山作是幀於卷,予題曰:『山木』以贈之,

亦猶望蠶尾山之意耳。」(影 3/853,,《翁譜》頁 152)

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日,桂馥、沈心醇、宋葆惇到齋。(影 3/582、《詩 集》24/8A、《集外詩》15/13B、《宋槧施顧注蘇詩題跋鈔》,《翁譜》頁 152)

十二月,集王羲之書「哪麵」為桂馥題。(影 3/853)

本年有文:<未谷得宋鑄銅章,曰「山谷詩孫」,以贈仲則,諸公同賦>、

<芑堂造錫酒壺,手刻予所臨東坡摹「懷素帖」於蓋,未谷見而愛之,因以奉 贈。載軒、運生、匏尊皆索于書,同飲人姓名刻於其側。予因舉孔常父與東坡 倡和韻俾三君賦詩,予亦同作>、<順德黎二樵畫李南與己並坐聽泉,以贈 桂未谷,未谷合南手札裝軸索題>、<吳興鄭芷畦畫毛西河、朱竹垞二先生 像,未谷以摹本屬題二詩>、<桂未谷指頭八分書歌>。(以上俱見《復初齋 詩集》卷二十至二十二,《翁譜》頁 153~154)

<以蜀碑「王稚子闕」、「漢安仙集留題」二種餉瘦同、未谷二君,欲就齋 中鬮分之>、<次韻董文敏石刻「書扇詩」,報未谷贈>、<未谷為予篆「石 墨書樓」印,賦謝>、<未谷和詩又及予先後所得宋拓「張遷碑」、「爭坐帖」,

且以是印並側款將裝小冊,屬同人題句,又結一重翰墨緣也。疊前韻呈未谷>、

<宋皇祐五年「清邊弩手記」摹本>、<未谷以所得秦漢瓦文拓本九種裝軸索 詩,得三首>。(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四至十五,《翁譜》頁 155~157)

正月十日,作<重刻吳興「復古編」序>。(影 4/885、《文集》2/1A,《翁 譜》頁 145)

正月十三日,羅聘又作<東坡氈笠折梅像>,先生為作贊。「此兩峰道人 仿老蓮之筆,供於覃溪寶蘇之室,為榖人再摹此,而其神逾出,公何厚於榖人 歟?記時之步遶西湖,在熙寧、元祐守杭之日。乾隆庚子□燈夕贊,方綱。」

(影 4/884,《翁譜》頁 145)

三月二十日,跋<張遷碑>。(《復初齋文》,《翁譜》頁 147)

三月二十二日,跋<漢鄭季宣碑>。(《復初齋文集補遺》,《翁譜》頁 147)

三月,跋顏崇槼所藏<張遷碑>舊拓本。(影 3/913,《翁譜》頁 147)

八月,先生有贊羅聘簑笠像。(影 3/809,《翁譜》頁 150)

九月十三日,羅聘為先生作<蘇東坡黃樓圖>,先生有詩賦之。(《蘇東坡 黃樓圖》,《翁譜》頁 150)

九月,題羅聘<欹器圖>。(《詩集》22/1A,《翁譜》頁 150)

<運生自山東來見訪,出「張遷碑」書卷屬題,賦詩紀之>、<宋葆惇以 手拓海寧陳氏所藏重刻「姚恭公碑」本來贈,適與前詩相應>、<品碑圖>、

<瘦同借曲阜顏氏所藏魯公名印鈐於所藏「爭坐位帖」尾紙,屬予書舊作印歌,

(22)

因集公書「祭伯父」、「祭侄」二稿帖字賦此>。(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

卷十四至十五,《翁譜》頁 155~156)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六 年 辛 丑 ( 1781 年 ) 四 六 歲

翁覃溪、盧抱經、程魚門、周林汲、丁小疋、陳竹广、王石臞、劉端臨同 觀《續三十五舉》於詩境軒。

《續三十五舉》書末有「乾隆辛丑上元,盧抱經、程魚門、周林汲、丁 小疋、陳竹广、王石臞、劉端臨同觀於詩境軒,覃溪記。」(頁 15(總 716))

正月初七日,先生作《書同人贈盧抱經南歸序卷後》。「右宋抱經文凡七 首,未谷、魚門為記,林汲為說,小疋為書後,而石臞、端林與予為之序者也。

未谷為書,『須友堂』,予亦書『抱經堂』而詩之。未谷曰:『抱經之堂,予不 可無記。』方綱素不喜為記,為其亦近於序說也,故讀魚門之記,而有感於抱 經之旨,又讀學士所與石臞論《大戴記》書,而願有述者。」(影 4/937、《文 集》17/16B,《翁譜》頁 159)

正月十五日,先生與盧文弨、周永年、王念孫、丁杰、程晉芳、劉端臨、

陳竹庵同觀桂馥新著《續三十五舉》於詩境軒,先生題記於卷尾。(《高郵王氏

(念孫、引之)父子年譜》24,《翁譜》頁 159)

九月望日,跋桂馥藏《古驤將軍印冊》。「辛丑秋,未谷四兄得此印於 洛陽,裝冊寄京師,諸同人屬題為跋。方綱與辛畬、魚門、瘦同、榖人各為跋 若詩,小山、載軒二君謙遜未遽題還其冊,因書此,記於同人題跋後,不勝泣 然。」(影 4/1111,《翁譜》頁 165)

本年有詩:<「歸耕堂歌」,送未谷還曲阜>、<「山木卷」,芝山畫,為 未谷題>、<「山谷詩孫」印,未谷來索詩,又賦此>、<自題臨「化度寺碑」

縮本,次桂未谷韻>。(以上《復初齋詩集》卷二十三至二十四,《翁譜》頁 167~168)

<宏善寺,同未谷賦二首>、<未古裝漢安仙集字為軸,屬予錄沈字韻詩,

並求瘦同題句。瘦同曰:覃溪不可無專詠也,再用前題石田畫像韻>、<「山 木卷」,芝山畫,為未谷題>。(以上《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五至卷十六,《翁 譜》頁 170~171)

三月八日,跋宋拓<夏承碑>。(影 4/980、《文集》20/9A、《集外文》4/6A,

《翁譜》頁 160)

三月,跋張塤《漢印三十二例》。(集外文 3/4B,《翁譜》頁 160)

是夏,撰《石鼓考》八卷,計四篇:一、岐陽朝會辨,二、石鼓時代辯,

三、石鼓文體辯,四、石鼓字體辯。(影 4/1072、《家事略記》,《翁譜》頁 163)

七月二十二日,作<祭朱竹君(筠)文>,並作<直隸同鄉公祭竹君學士 文>。(影 4/1090、1093、《文集》14/9B,《翁譜》頁 164)

(23)

是年,朱筠卒,年五十三。(《翁譜》頁 166)

本年有文:跋鄭耘門所藏<張遷碑>二首。(影 1117、《集外文》3/7A,《翁 譜》頁 166)

本年有詩:<石鼓歌>、<哭竹君五首>、<「化度寺碑」馬半槎本,予 借臨三月,而竹君逝矣,還諸其嗣君,而疊韻題予臨本後>(以上《復初齋詩 集》卷二十三至二十四,《翁譜》頁 168~169)

<借得竹君所收「化度碑」,臨玩旬月,響搨成冊,再次後村韻>、<再 題虛舟跋「化度碑」後二首>、<題鄭耘門所藏「張遷碑」>、(以上《復初 齋集外詩》卷十五至卷十六,《翁譜》頁 170~171)

<書「周頌鼎拓本」後>(以上《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五至卷十六,《翁 譜》頁 170)

……是歲鉅野姚學甲為續刊,金石文跋尾七卷。(《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 先生年譜》頁 38)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七 年 壬 寅 ( 1782 年 ) 四 七 歲 袁枚以嘗與桂氏同寓東陽官舍,為作《繆篆分韻》序。

《繆篆分韻》袁枚〈序〉云:「秦釐八體,五曰摹印;漢定六書,五曰 繆篆。繆篆,即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簡不同,而結構皆圓,以篆刻 印,宜循印體,則變圓而方,分朱布白,屈曲密填,有綢繆之象焉。作 篆韻者,於鐘鼎則有王楚、薛尚功;於《說文解字》則有徐鍇,此外聊 蒼、紫宙有鹿無書,而繆篆尤無專本。曲阜桂君未谷好篆隸學,尤工摹 印,所製皆極湻古。又嘗博采秦、漢而下官私符印,以及宋、元諸家之 譜,編類其文,為《繆篆分韻》五卷,借自然之聲音,考當然之點畫,

可以分部就班,開卷有得。嘗與余同寓東陽官舍,見其葄枕圖史,手不 停披,除食飲外,無一刻不與殘碑缺璽精神往來,所謂古之人歟?古之 人也。昔舒元輿稱李監不聞外獎,躬入篆室,能隔一千年而與秦斯相見。

方我未谷,又何讓焉!乾隆壬寅除夕前一日,錢唐袁枚。」

本年有文:跋騶男銅虎符(影 5/1185、《文集》19/4B)、跋右軍戈(影 5/1189、《文集》19/3A)、跋<化度寺碑>(影 5/1196)、<跋宋槧本《說文》

三十卷>(5/1290、《文集》16/6B)、跋漢弩機(影 5/1298、《文集》19/2B)。

(《翁譜》頁 186)

<淨門復民歌,為未谷作>(以上《復初齋詩集》卷二十四至二十五,《翁 譜》頁 188)

六月六日,跋<考古圖>、<續考古圖>。(《集外文》3/1A)

十月十二日,跋肅府刻《淳化閣帖》。(《蘇齋題跋》卷下《翁譜》頁 184)

十月二十八日,跋自摹<蒼頡碑>上方殘隸。(影 5/1312,《翁譜》頁 184)

(24)

十二月望日,跋<范氏碑>。(影 5/1426、《文集》20/11A,《翁譜》頁 185)

本年又有詩:<丁小疋進士歸耕圖>、<漢韓叔節造孔廟「禮器碑」陰有 小隸書三行,「熹平三年左馮翊池陽項伯修來」凡十三字,從來著錄家所未見 也。予以滁陽顧雲美所藏舊本審定得之,因摹勒以傳,作歌志喜>。(以上《復 初齋詩集》卷二十四至二十五,《翁譜》頁 188)

<魚門借予「文淵閣校理」私印,並芝山所藏右軍戈為令子盤之陳,賦此 奉賀>(《復初齋集外詩》卷十六至十七,c190)

居憂,足跡不出戶,撰次廿二史 異成,凡百卷,又撰次家藏金石刻目錄,

以時為次,凡八卷,名曰金石後錄。(《十駕齋養新錄.錢辛楣先生年譜》頁 38)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八 年 癸 卯 ( 1783 年 ) 四 八 歲 作〈陳述菴先生生壙誌〉一文

《曲阜縣志》卷八 桂馥〈陳述菴先生生壙誌〉云:「乾隆三十五年庚 寅,陳先生作生壙於城南舞雩壇側,閱十三年癸卯,先生年七十有九,

里人桂馥乃為之誌。」(頁 33)

正月,《蘇詩補正》刻成,先生有詩紀之。顏衡齋自江南泰興季氏購得明 朱蘭嵎位張鍾山摹李龍眠<東坡笠屐圖>,屬桂馥跋於後,再贈於先生。因《蘇 詩補正》新刻成,而適得是圖,先生謹於蘇齋預舉是年臘月十九東坡生日之集,

並邀程晉芳、張塤、顏衡齋、吳錫麟、宋葆惇、凌廷堪拜東坡像及賦詩,先生 有詩一首。(《詩集》26/1A、26/6A,《翁譜》頁 192)

二月二十三日,跋朱之蕃摹李龍眠畫<東坡笠屐圖>,並有詩繫於後。(影 1360、《詩集》56/3A,《翁譜》頁 192)

二月二十五日,桂馥屬先生「巾卷齋」匾。先生並有跋。(影 5/1357,《翁 譜》頁 193)

三月十三日,再跋朱之蕃模李龍眠畫<東坡笠屐圖>。(影 5/1361、1363)

四月,跋桂馥藏宋拓本<李昭公碑>。「未谷四兄自泰興得此宋拓本,寄 至京師,為題其後兒歸之。家居展玩,猶然友朋共賞之樂也。」(影 5/1364,

《翁譜》頁 193)

十二月十八日,孔繼涵卒,先生有聯輓之,云:「海內論交,無若孔融好 士;生平著錄,不徒中麓藏書。」(影 6/1464,《翁譜》頁 196)

本年有詩:<為未谷題沈石田小幀>、<未谷得「醉鄉侯」舊銅印,寄予 云,以贈榖人。予因約魚門、瘦同先為詩調之二首>、<未谷為予篆「及見落 水蘭亭」六字小印,而柏泉為予勒定武瘦本于石,適同日成之,賦二詩兼贈二 君>、<朱蘭嵎臨龍眠畫「東坡笠屐圖」,山陰朱蘭圃付為摹幀載其後>、<

予既考證李伯時畫「東坡笠屐圖」事,復題二詩於幀>。(以上見《復初齋詩 集》卷二十六至二十七,《翁譜》頁 199)

<寄衡齋、未谷二首>(以上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七,200)

(25)

孔繼涵卒,年四十五歲。(《翁譜》頁 197)

清 高 宗 乾 隆 四 九 年 甲 辰 ( 1784 年 ) 四 九 歲 將王念孫先生《說文解字校勘記殘稿》錄入《說文》中。

《說文解字校勘記殘稿》首云:「此是王懷祖所校《說文》,只鈔得此數 葉,惜未錄其全本。曲阜桂馥記。」末云:「甲辰十二月分條錄入《說 文》畢。」又許瀚識云:「右桂未谷先生所錄王懷祖先生校《說文》一 百十九條,雖非全璧,要為至寶。寫清本存之。準此例推全書,當有千 有餘條。曩請業師門,竟未聞有此,它日晤子蘭詢之,或得續成完帙,

未可知也。道光二十八年許瀚識。」(頁 16(總 504))

桂馥《繆篆分韻》書成,七月,盛百二為之作序。

《繆篆分韻》盛百二〈序〉云:「吾友桂子未谷精於小學,方博攷諸書,

作《說文解字》學,為工甚鉅。其書先成者,則有《繆篆分韻》。蓋取 漢銅印編成,以補繆篆之缺,字字典確,與《金石韻府》之類雜而不倫 者相去遠矣!未谷不以余為不足與語,致書索余為序。噫!余何足以發 明其書乎?特相別十餘年,無由合併,聊以當一夕話云。乾隆甲辰七月 望後六日,秀水盛百二書於曹州講舍之好問齋。」

十一月朔,桂馥以程鳴畫夫于亭第二圖寄來,屬先生題。(影 6/1628、《文 集》34/8A、《詩集》29/10A,《翁譜》頁 210)

本年又有詩:<再題「夫于亭圖二首,寄未谷」>(見《復初齋詩集》

卷二十八至三十,《翁譜》頁 214)

是日,跋漢<范式碑>。(《蘇齋題跋》卷上,《翁譜》頁 201)

二月十日,跋舊拓<張遷碑>。(影 6/1482,《翁譜》頁 201)

五月七日,先生批《新集古文四聲韻》(清乾隆汪啟淑刻本),封面上並 題有《說文古籀記》,「以此書合《汗簡》為之。甲辰五月七日識。」(是書有 葉志詵跋,跋云:「此為石墨書樓舊藏,有朱字改誤者,翁覃溪師手蹟也。清 光甲辰秋八月二十日。葉志詵記。」)(《新集古文四聲韻》,《翁譜》頁 206)

八月,為《字林考逸》作序。(影 6/1597、《文集》2/1A,《翁譜》頁 209)

是年,程晉芳卒,年六十七。(《翁譜》頁 211)

本年又有文:跋<陳仲弓碑>(影 6/1563、《文集》20/10B)

、跋<夏承碑>第一圖(影 6/1516,《翁譜》頁 212)

本年又有詩:<孫淵如得漢銅章,文曰「孫喜」,適與其小名合,來索詩

>、<哭魚門三首>、<「魯峻碑陰歌」,報黃秋盦作>、<小松所藏「范巨 卿碑」,扥葒谷寄京題之,既而聞葒谷訃音,爰檢葒谷手札裝于冊後,邀同人 為詩二首>(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八,《翁譜》頁 213~2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positive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arrow matrix..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 We have found a plausible model in AdS/CFT that captures som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quantum hall eect as well as a possible experimental prediction. • Even if this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maintenance and repair wor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school and her maintenance agent(s) to rectify defect(s) as identified in routine and regular inspections. Examples of works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angha of Kai Yuan Monaste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sangha between Taiwan and Fukien since 19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Basic’ liberty entails the freedoms of conscience, association and expression as well as democratic rights; … Thus participants would be moved to affirm a two-part second

“Tests of an American Option Pricing Model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No.. Bogle on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mechatronics such as: a balance with stylus probe, force actuator, LVT, LVDT, load cell, personal computer, as well as XYZ-stages into a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