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3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2013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3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 年 10 月

(2)

目 录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二)教学条件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三)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

(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五)国际交流

(六)创新创业教育

(七)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及政策

(二)教师教学发展

(三)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三)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四)学生成就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七、需要解决

主要问题

(3)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在一百一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造就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 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 优良传统。

作为一所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立足浙江,

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本科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 越”的教育理念,以创建“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一流大学为办学目标,努 力为浙江和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建设和发展,为全国各类机关、企事 业单位,培养更多的能担当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大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 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浙江大学在“加强基础、拓宽面向、突出能力、注重素质、

因材施教、争创一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从优 化培养方案入手,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专业、课程 建设,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教学基层组织 建设,积极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同时,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的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学园与院系的协同、本科教学与思政教育 的协同、学校教育与社会培养的协同,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取 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使学校在“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特色专 业、示范实验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形成 了显著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校友中当 选为两院院士的有 160 余人。

目前,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

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拥有本科专业 125 个,其中,

哲学类专业 1 个、经济学类专业 4 个、法学类专业 4 个、教育学类专业 4 个、文 学类专业 14 个、历史学类专业 2 个、理学类专业 22 个、工学类专业 40 个、农 学类专业 9 个、医学类专业 4 个、管理学类专业 17 个,艺术学类专业 4 个。学 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4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1 个,设有 7 个学 部,37 个学院(系),截至 2013 年底,全校教职工总数 8213 人(不包括附属医 院职工),其中校本部教职工数 5584 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3302 人(其中留 学生 1738 人),研究生 22376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8577 人(其中留学生 259 人),

(4)

硕士研究生 13799 人(其中留学生 327 人)。本科生在全日制学生中占 51%。

2013 年,浙江大学除少数专业,113 个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计划招生 5840 人,实际录取 5854 人,实际报到入学 5833 人。

2013 年,浙江大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医 学(五年制)、护理学、中药学、管理科学、工商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电子商 务、材料化学、通信工程等 12 个本科专业停招。

2013 年招生本科专业大类如下:

大类(专业)名称 招生数

工科试验班(工学) 1232

工科试验班(海洋) 143

工科试验班(信息) 922

公共事业管理 42

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 156

理科试验班类 493

理科试验班类(生命与环境) 153

美术学 20

人文科学试验班 354

人文科学试验班(外国语言文学) 166

社会科学试验班 701

药学类 83

医学试验班 80

医学试验班类 361

医学试验班类(口腔医学) 47

艺术设计 57

应用生物科学(农学) 336

应用生物科学(生工食品) 112

运动训练 43

竺可桢学院 353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为改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浙江大学通过实施“紫金计划”(优秀青年教 师资助计划)、跨学科学习计划(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学习 3 门以上的跨学科课程)

等一系列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 研究机构开展学习和研究,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等政策和措施,来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2013 年学校引进各类人才 232 人,其中直接从海外 引进 125 人。引进了双聘院士 2 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5 名,新增 “长江 学者”6 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 18 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 名。有 10 人 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 名青年教师入选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 持计划。16 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 1 个创新人才 培养示范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截止到 2013 年 12 月 31 日,全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共 6472 人。包括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552 人(其中教授 1362 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 员 2591 人(其中副教授 1637 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2132 人,初级专业技 术职务人员 197 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3 人,工程院院士 16 人,国家“千 人计划”引进学者 6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96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 者 10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0 人,省级教学名师 30 人。

全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分布比例如下:

技术职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小计 教授 其他 小计 副教授 其他

数量 1552 1362 190 2591 1637 954 2132 197 占比率 24% 88% 12% 40% 63% 37% 33% 3%

全校专任教师总数为 3350 人,其中:正高级 1392,占 41%;副高级 1399,

占 42%。另有教辅人员 774 人,外聘教师 486 人。生师之比为 16.4:1(教辅 人员折半计入教师数)。

专任教师的职称分布为:

总数 正高 占比 副高 占比 中级及以下 占比

3350 1392 41% 1399 42% 559 17%

(6)

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为:

总数 博士 占比 硕士 占比 本科 占比 专科及以

占比 3350 2699 80% 402 12% 218 7% 31 1%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

年龄 总数 占比 正高人数 占比 副高人数 占比 中级及以下 占比 35 岁以下 682 20% 31 2% 358 26% 293 52%

36~45 岁 1194 36% 380 27% 627 45% 187 33%

46~60 岁 1413 42% 920 66% 414 30% 79 14%

61 岁以上 61 2% 61 4%

(二)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浙江大学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采取了一 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力求为学 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师,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

1. 教学经费

2013 年全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预算支出 8102 万元,生均 3476 元;其中本 科实验经费 2400 万元,生均 1029 元,本科实习经费 880 万元,生均 378 元。此 外,2013 年学校共获得国家教学专项经费 7760 万,其中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革工程项目经费 1778 万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经费 2900 万,“985 工程”

专项经费 2667 万元,公共教学管理环境更新改造经费 415 万。

2. 教学用房

全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1137869 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 689781 平方米;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25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 15 平方米。

3. 图书资料

截至 2013 年底,浙大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 562.5 万册,院系资料室实体藏 书 130 万册,生均实体图书 105 册;共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 400 余个,中外文电 子图书 170 余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 48626 种。

4. 教学仪器设备

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全校仪器设备台件数达到 211849 台(套),总金 额 44.37 亿元,比 2012 年分别增长 8.04%和 9.56%;其中 10 万元以上 5853 台(套), 金额 24.72 亿元,分别占总台件数的 2.76%和总金额的 55.71%。生均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值达到 75000 元。

(7)

2013 年学校新增仪器设备资产 22243 台件,总额 4.9 亿元。其中 10 万元及 以上 503 台,金额 2.47 亿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等各项教育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 1.修订、优化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特 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 想,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着力修订、优化培养方案,逐步建立了由通识课程、

大类课程、专业课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 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大类 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专 门设置个性化课程学分,由学生自主设计和选择学习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 空间。2013 年为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通识课、大类课和专业课程学分 进行了调整,并要求每个专业至少设置 5 学分的个性课程学分。

根据 2013 级方案,各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如下:

学科门类 实践学分 总学分 实践学分约占比例

经济学 36.5 165 22%

法学 33.5 165 20%

教育学 40.5 165 24%

管理学 42.5-50.5 165 26%-31%

哲学 32 165 19%

文学 32-41 165 19%-25%

历史学 32 165 19%

理学 32-65 165 19%-39%

工学 42-63 165 25%-38%

建筑学 78 205 38%

农学 48.5-61 165 29%-37%

医学 69.5-105 215 32%-49%

(8)

根据 2013 级方案,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如下:

学科门类 选修学分 总学分 选修学分占比例

经济学 41 165 25%

法学 64 165 39%

教育学 47 165 29%

管理学 52 165 32%

哲学 70 165 43%

文学 56 165 34%

历史学 79 165 48%

理学 57 165 35%

工学 49 165 30%

农学 47 165 29%

医学 51 215 24%

2.专业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浙江大学一直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学校一方面以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专业口 径为基本原则,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对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对少数陈旧、

且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予以取消(淘汰);对一些不可或缺的传 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对一些社会需要但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则采取减少招生 数、隔年招生等办法控制规模。同时,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 脉膊,适时增设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社会急需专业。2013 年我校新设立了海洋 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 3 个本科专业;同时根据教高司函[2013]63 号精神,向教育部报备了生态学和农业工程 2 个目录内专业。

(2)卓越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

卓越教育一直是浙大人追求的目标。近年,浙江大学制定了《浙江大学实施

“卓越教育教学工程”的若干原则意见》,实施了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 法学”、“卓越医师”等一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个性化招生、本科

(9)

生走进世界名校计划、开展本科生长时间实习等政策和措施,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卓越人才。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通 信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方向)等 10 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在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 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入企业培养环节,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 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未来企业界的领军人 物和未来工程领域的设计大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三类核心课程建设

为建设更多更好的高质量、高水平课程,学校制订了通识核心课、大类核心 课、专业核心课三类核心课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三类核心课程 建设。2013 年学校新开设了 8 门通识核心课程,使我校通识核心课程的总量增 至 35 门。同时启动了大类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立项工作,24 个大类核 心课程建设项目、53 门专业核心课程获得建设立项。

2013 年我校 17 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总数 达到 45 门。

2.规划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特别 是规划教材建设,按择优遴选原则,向教育部组织推荐推荐了 51 种“十二五”

第一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最终有 31 种(35 部)入选 ,入选 率为 60.8%,入选数占全国高校入选教材的 2.81%。本次入选的教材基本涵盖了 我校各院(系),其中人文社会学科类占 12.9%、理学类占 12.9%、工学类占 61.3%,

农医类占 12.9%。

(三)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 1.课程开课情况

2013 年度共开设课程 3869 门、8587 个教学班。其中规模 30 人以下的教学 班数为 2655 个,占 31%;30-60 人为 2951 个,占 34%;60-90 人为 1200 个,占

(10)

14%;90 人以上的教学班为 1781 个,占 21%,60 人以下的的教学班比例继续保 持在 60%以上。

2013 年度全校共开设 8587 个教学班中,由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主讲的 有 2749 个教学班,占比例约 32%;由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主讲的有 3778 个 教学班,占比例约 44%;由中级及以下教师主讲的有 2060 个教学班,占比例为 24%。由高级职称教师主讲的教学班占比例为 76%。

2013 年度全校 1323 名教授(截止到 2013 年 8 月 31 日)中,共有近 1100 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教授授课比例为 83%。

2013 年共开设了 966 门次双语课程,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 力,开设英、日、德、法、俄等外语视听说方面的 30 多门应用性语言类选修课 程,供不同语言需要的学生选修。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学校通过立项的方式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013 年学校 共立项了 53 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49 项校级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等项目,

其中有教学方法改革项目 46 项、“世界高水平大学在线课程的应用与教学法研 究”项目 18 项。积极推进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目前已实现了在 通识核心课全部实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理论课由课程负责人主讲,

讨论课分成若干个小班,一般为 20-30 人为一个讨论班,由其他教师或研究生助 教主持。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的新模式,拓展课堂教学新途径。《工程 图学》和《物理与人类文明》进行了同时在校内、外异地教学的尝试,其中《工 程图学》同时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 浙江大学 5 所学校进行了同时异地授课的实践,《宪法学》和《公共经济学概论》

进行了学校内同时在不同校区上课的实践,学生反应良好。

(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1. 探究性实验与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浙江大学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和设备 研制项目,制定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等措施,实施实验教学关 键岗位制,积极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 性、应用性、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自

(11)

主实验、自行管理”为特点,以“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研究探索实验”

为基本框架和“开放式、自主式、创新型”为平台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积极拓展 本科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实验的形式与内涵。并充分利用各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按每年每个国家级中心完成 200 人次、省级中心完成 100 人次、校 级中心完成 50 人次,经费单列直拨各实验中心,每位学生上交 3000 字以上实验 研究总结报告为验收依据。2013 年,全校共开展 300 余个探究性实验项目,参 与学生 4558 人。

2. 长时间实习与实践教学改革

我校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2013 年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等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

同时立项了 11 项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学校已拥有 384 个实习基地,

其中校外实习基地 342 个。

同时,积极推进长时间实习。长时间实习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学生到企事业 单位做毕业设计,另一种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生产实践。长时间实习使学生能带 着问题、课题或项目,充分得到学习、工作体验,保证了整个实习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不仅仅熟悉生产实践技术,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和装备,更能真正接触到 企业事业单位,学会合作,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 理适应期。2013 年共有光电系、机械系、能源系、电气学院、控制系、化工系、

计算机学院、法学院等 8 个院系约 300 名学生进行了长时间实习。

(五)国际交流

为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我校积极拓宽国际交流渠道,与美、英、法、

德、俄罗斯等 120 多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每年派送教师到国外进 修、培训、交流,选派学生到这些国家交流、考察、学习,同时每年接收国外留 学生到我校培训、学习,为师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其中卓越人才培训计划、爱 因斯特国际大学生实习交流项目、亚太地区青少年企业家联合会等学生国际交流 项目已成为我校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如“卓越人才培训计划”项目,我校通过 该项目赴国外交流的学生已累计近千人,参与学生的专业涵盖了文理工大部分专 业,迄今为止,参加过该项目的本科毕业生 95%以上已进入国内外大学及科研 机构深造,70%以上学生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12)

2013 年我校实施了 235 项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1971 名本科生赴境外交流;

同时,招收了攻读本科学位留学生 494 名,接收 85 名港澳台学生访学交流、103 名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学生来华实习。

2013 年我校有 2900 余名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 达到 57%。

(六)创新创业教育

1.组织各级本科生科研训练

浙江大学 1998 年就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是国内最早实施大 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学院、学校、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 研训练体系。2013 年我校共立项校院(系)二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 1654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18 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182 项,

第三期“中控教育基金”创新创业项目 9 项。本科生科研训练积极性高涨,参与 面大,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团队协同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 高。

2.开展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性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 途径。2013 年我校组织了 21 个大类 56 项学科竞赛,其中,国际竞赛四项、全 国性竞赛 17 项,浙江省级竞赛 18 项,学校竞赛 17 项。学校鼓励院系从单一学 科竞赛向多学科、交叉复合性竞赛发展。学科竞赛业已成为学生发展兴趣,提升 能力的重要平台。

3.强化创业教育,拓展第二课堂

浙江大学充分考虑学生多元的人才成长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学、研、

产、用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创业教育,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首先,针对低年级大学生,通过聘请企业家“创业者导航”系列沙龙、“创 业点子秀”系列活动,讲解创业案例,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每年有 80-100 支团 队、1000 余名学生参加。

其次,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支持。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如全球模拟公司培训,

参与学生达到 600 余人,并组织 20 多名大学生赴美国开展创业考察;联合杭州 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杭州市沃土教育集团等单位,成立了创业师资成长中心,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导师资源;联合学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科学研究院、工

(13)

程研究院等实体单位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平台;与杭州 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达成合作,出资 300 万元共建浙江大学虚拟创业园(高新创业 苗圃),为大学生在校内开展模拟公司运营提供平台;面向全校公开征集以获得 风险投资为目的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项目,组织专家评审,为 通过评审的项目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老师、创业培训、创业咨询等服务,并根据 具体项目成熟度的不同,为入选项目提供 5000-15000 元的创业资金支持,

第三,培育创业类社团,组建了天翼创业驿站、创业训练营、微创业联盟等,

并通过这些社团加强校园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的沟通交流。

第四,组织各种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搭建实践平台。开展了“蒲公英”创 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杭高校淘宝创业大赛、

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精英团队挑战赛等各类专业类创业大赛。此外,我校大学 生联合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等 10 家企业,开展了《天翼学子工作室智能机客户 端系统的开发》、《教育宝视频教辅系统团队运营》等 10 项创业实训项目招标,

有 7 个项目得以市场推广。

第五,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013 年共组织了 760 余支实践小分队,近 8000 名求是学子奔赴全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及新加坡、美国等海外国家进行社会 实践,多个社会实践团队获得省级荣誉表彰。

同时,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浙江大学积极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构建海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目前已建成 29 个示范性 实践基地,其中包括 6 个重点对接国防军工、重工业、海洋等重要战略部门的实 践基地,8 个对接知名企事业单位、指导创业就业的指导实践基地, 2 个对接海

(境)外知名高校、企业实践基地, 13 个认知实践基地。

(七)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浙江大学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实 施因材施教,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特殊培养方案,进行优秀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为止,已先后开办了工科混合班、人文社科试验班、

理科试验班、工程高级班、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金融实验班、邱成桐数学英才 班、巴德年医学试验班、求是科学班、启真班等。

2013 年,浙江大学以丰富人才培养内涵为主线,积极改进学生遴选机制、

(14)

在学生选拔机制方面,为选拔最优秀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学校成立了拔尖 学生选拔小组,通过设立招生咨询热线、网上咨询、选派高水平教授深入中学及

“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竞赛”举办地宣传竺可桢学院;

结合学校自主招生,开展“求是科学夏令营”活动,提前选拔优秀学生;同时开 展校内“二次”遴选工作,选拔非竺可桢学院的优秀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

在遴选时,采用“学科测试+综合测试”(笔试)与“学科专家+综合专家+英语 听说”(面试)+“体能测试”六维度进行选拔。

在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方面,全面总结混合班成立以来拔尖人才成长规 律,构建有利于拔尖学生培养的“通识+专业+个性+研究”的课程体系,实行 前期宽口径、厚基础通识教育与后期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 式,特别是后期专业培养,实行专业导师制,学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修读专业 核心课程和跨专业课程,积极开展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按照教 学“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要求和“精、深、通”原则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角度进行实 践探索,推进小班化、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改革,逐步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内学习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以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转变的“三个转变”,激发学生创造性、主 动性学习。

在推进国际化培养方面,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到美国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德国哥庭顿大学等 交流。另一方面,选聘哈佛大学、耶鲁、莱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等 多所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科学家到学校授课、学术交流。目前,高年级出国交流 的比率已接近 50%,海外教授来我校已开课 76 人次、讲座 86 人次。此外,部分 专业核心课程还采取了“校内名师+海内外名师”的教师团队模式,由本校高水 平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聘请一批国内外大师和著名学者参与课程教学。

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学负责人、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 员以及责任教授和导师与学生开展 1 对 1 师生交流、座谈,全面指导学生学习和 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指 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对于专业思 想不稳定或不适合求是科学班学习学生,进行适时分流至相关专业大类或专业学 习,分流比例总体控制在 10%左右。

(15)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及政策 1.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2008 年开始我校着手酝酿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分类管理改革,2010 年 5 月颁布了《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正式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 理”: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团队岗、应用推广 岗等 5 类岗位,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岗位职责。并在在教学方面设立求是特聘 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

2013 年继续贯彻《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推行“教师岗位 分类管理”,继续在在教学方面设立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

2.设立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完善教学工作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激励保障 机制,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学校继 2012 年设立“心平教学贡献奖”

和“优质教学奖”之后,设立了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E 津贴坚持优劳优酬、

多劳多得、重实绩、重贡献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院系开课,鼓励教师开设优 质课程,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2013 年度共核发 870 多万。

2013 年“心平教学贡献奖”评奖中,2 位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被获得“心 平杰出教学贡献奖”,每人各奖励 100 万元人民币;2 位教师获得“心平教学贡 献奖”每人各奖励 10 万元人民币;另有 4 位教师获得“心平教学贡献提名奖”

每人各奖励 5 万元人民币。

2013 年“优质教学奖”评选中,14 位教师获得优质教学一等奖,每人各奖 5 万元人民币,113 位教师获优质教学二等奖,每人各奖 2 万元人民币。

3. 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2013 年党委先后 7 次、校长 办公会议先后 11 次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招生入学、确认专业、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本科教育专题调研,职权管理机制改革,奖学金、竺可桢奖、

心平奖、优质教学奖评选等本科教学相关工作。

(二)教师教学发展

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

(16)

和人才优势,为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进各项教学改革,

举办了以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中心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为教师 教学发展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2013 年举办了 21 次午 间沙龙、7 次技能培训、6 次学术讲座、8 次示范观摩,参加人次达到 1200 多人 次。还举办了第八届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西部高校理工科教师教 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同时,编印了《教与学》和《教师教学通讯》,及时送发给一线教师,使我校 教师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教学理念,跟踪国际国内教育趋势,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 好评。

此外,还建立了浙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网站,设置教师培育、教学资源、热 点专题、交流与合作、基层动态等板块,实时发布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以及热点话 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完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为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浙江大学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新的 改革,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将教务处、学工部、招生处等有关本科生管理的部门进 行整合,成立本科生院。在学生管理上建立了学园制,采用属地管理的方式,学 生在确认专业以前均由学园管理,并成立了求是学院,统一管理学园工作。此外,

在学科管理上还成立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学、农学、医学 等 7 个学部,大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探索“一横多纵”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体 系。

2013 年,浙江大学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 本科教学基层组织进行了探索,并着手建设柔性的教学基层组织。根据院系主导、

自愿申报、年度评估、动态发展的原则,各学院(系)根据教学工作、教学改革 及教学学术活动需要,设立相应的教学基层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实行首席责任教 授任期负责制,工作任务由基层教学组织根据教学工作需要确定,由学院(系)

教学委员会审核。学校每年按基层教学组织的成员数拨发组织活动经费,并按基 层教学组织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绩效评估。2013 年共批准设立 49 个基层教学组 织。

2. 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组织 8 位多年

(17)

从事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的教学督导员,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农 业大学三所高校进行调研和学习,吸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召开了校、院(系)

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在上述研讨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下一届教学督导组 组建改进方案及教学督导工作的工作重点。

2013 年,学校教学督导员和本科生院有关管理干部继续深入课堂现场听课,

及时了解师生教学动态。学校教学督导员共听课 1900 多课次,本科生院有关管 理干部深入课堂现场听课 50 余课次。

3. 开展调研、检查与评估

(1)教学工作调研

2013 年下半年,围绕如何完善院系年度量化考核办法、如何进一步改进课 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办法、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质量和如何使学 籍管理相关工作更加规范4 个专题到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 学系、地科系、心理系、电气学院、能源系、农学院、动科学院等 11 个院系进 行调研, 为下一步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为深入了解新成立的海洋学院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和医学院 2017 年接受医学认证的准备情况,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调研专家组赴两学院进 行了调研与评估。调研组分别听取了两学院负责人关于学院本科总体办学情况介 绍,听取了各专业负责人关于专业建设与教学情况介绍,参观了有关实验室,还 分别召开了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座谈会,听取学院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就两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就学校如 何支持学院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为两学院下一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指明了方 向。

(2)本科专业检查与评估

为全面了解学校新增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及其质量,我校先后制订并实施了

《新设专业检查评价指标及标准》和《浙江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试行)》,对 新增设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从 2012 年开始,逐步开展对没有接 受过专业认证或行业评估的专业进行评估。

2013 年,对新设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海洋工程与 技术、体育产业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8 个本科专业及恢复设立的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等 4 个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进行了检查。

(18)

此外,土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分别通 过了住建部、工程教育协会组织的专业认证专家组新一轮专业评估和认证。

(3)国际评估与认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了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对该专业的国际认证。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

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8 个专业向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递交 国际商学院质量认证申请并得到受理。

(4) 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考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建立、

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 化,我校于 2009 年开始,学校每年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从专业、

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及成果,人才培养质 量等方面,对各学院(系)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对本科教学 工作绩效优秀的院系给予奖励。

2013 年,对各学院(系)2012 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的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和 考核和奖励,对每个考核等级为 A+的学院(系)奖励 10 万元,考核等级为 A 的 学院(系)奖励 5 万元。

(5) 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根据《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 核的原则意见》,2013 年度对教师采用分类管理的原则,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 量两方面入手,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教学团队岗、实验岗教师 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考核。教学工作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授课(含备 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

实习、社会实践、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编写、出版教材。在教学质量上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及完成情 况、教学获奖情况和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

学校组织本科学生对 2013 年开设的 9631 个课堂的教师授课进行了评价,学 生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比率约为 83.3%,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教学 质量的重要保证。

五、学生学习效果

(19)

(一)毕业生情况 1. 毕业生毕业状况

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2013 届毕业生共有 5119 名,毕业率为 93.7%;

授予学位的毕业生有 5108 名,学位授予率为 93.5%。另有获辅修证书 192 人,

第二专业证书 3 人,双学士学位 85 人,结业生换发毕业证书 198 人。

2. 毕业生海内外深造情况

2013 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 1775 人,海外升学 1142 人,本科毕业生出国、

升学的总人数为 2917 人(2012 为 2812 人),占本科毕业生的 57.26%,比去年提 高了 2.1 个百分点。其中升学人数 1775 人,升学比例为 34.84%,比 2012 届上 升了 0.94 个百分点。出国人数为 1142 人,出国比例为 22.42%,比 2012 届增加 了 1.16 个百分点。

3. 毕业生就业状况

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2013 届本科毕业生 5119 名,其中就业人数为 4907 人(含国内升学 1775 人,海外升学 1142 人,签订协议书就业 1468 人,灵活就 业 110 人,其他应聘就业等 412 人),另有 212 人待就业,初次就业率为 95.86%。

就业毕业生按单位性质流向统计如下:

单位性质 单位类别 比例(%)

各类企业

(总计:84.33%)

国有企业 24.75%

三资企业 9.71%

其他企业 49.87%

事业单位

(总计:9.05%)

科研设计单位 2.19%

医疗卫生单位 0.94%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0.94%

高等教育单位 0.99%

其他事业单位 3.39%

政府、部队

(总计:6.62%)

部队 0.16%

党政机关 6.48%

(20)

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在浙江省就业的占 63.86%。去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

70%集中在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四个省市就业。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1. 学生对课程和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我校学生每学期期末在考前均要对所学课程及课程授课教师进行在线评价,其 中有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

“非常不满意”、“不满意”、 “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 等级。满意度比率的计算方式为:分子取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 人次总数,分母取参加评价的的全部学生人次总数。

根据 2013 年度全校各年级学生对所学课程评价统计,学生对课程满意率为 95.24%,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 95.25%。2013 年参评率(参与评价的本科生占 全校本科生总数)为 83.3%。

2. 毕业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评价

我校每年在毕业生离校前,毕业生都须在网上先办理离校手续。近年我校在毕 业生在线办理离校手续时请毕业生自愿、不记名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其中有对学校 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一栏,评价标准分为 “高”、“比较高”、 “一般”、

“不高”四个等级。根据近年毕业生在线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对我校上课教师总 体教学水平高或比较高的比率在 90%以上。

(三)学生体质测试状况

浙江大学 2013 年全校(1-4 年级)学生实际应测人数为 21199 人,因身体 原因申请免测的学生共计 162 人,2013-2014 学年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率为 2.16%,良好率为 50.94%,及格率为 36.91%,不及格率为 9.22%,及格及以上者 达到 90.02%。

(四)学生成就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 学科竞赛获奖

2013 年学校组队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学科竞赛共获奖 90 项,其中共荣获国际 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4 项,二等奖 15 项,三等奖 4 项;全国特等奖 4 项,一等

(21)

奖 10 项,二等奖 13 项,三等奖 9 项。此外,还获浙江省特等奖 4 项,一等奖 21 项,二等奖 29 项,三等奖 46 项,单项奖 2 项。参加各级各类获奖学生高达 2150 人次,并荣获多项全国和浙江省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其中,我校 学生第四次荣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

2.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全校学生共发表论文 211 篇,其中一级刊上发表 77 篇,

核心刊物及一般刊物 134 篇;学生共获得专利 175 项,其中发明专利 53 项。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根据近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我校毕业生约 70%主要从事各类 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编辑、记者等,已有超 过 10%比例担任各类企业重要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同时反应我校毕业 生总体印象很好,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毕业生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用人单位 占 85%以上,不太满意的仅占 3%左右。如近年崛起的杭州澳海控股有限公司中,

先后有 25 名浙江大学毕业的工作人员,其中有 12 名在工作 2 年以后就进入到公 司的中高层,公司对浙大的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等都非常满意,并希望能有更多的浙大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指导下,

我校持续推进“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改 进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推进核心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 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带有“浙江大学”印记的本科人才培养 特色。

(一)追求“卓越”的教育

浙江大学具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 造就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 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传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竺可桢校长提出培 养超越专业人才的“领导人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培养“精、深、通”

(22)

和“宽、专、交”的卓越创新人才,到 1998 年后新浙江大学确立的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无处不彰显浙大人 对“卓越”的向往和追求。

近年,浙江大学实施了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学”、“卓越医师”

等一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个性化招生、本科生走进世界名校计划、

开展本科生长时间实习等政策和措施,培养卓越人才。个性化招生上,与重点名 中学建立长效选拔机制,成立优秀学生选拔专家库、采用丰富多样的个性化招生 形式(如卓越教育培养试点班“启真班”实行综合统一高考、中考和学校自主考 试三方面成绩进行录取的“三位一体”的招生录取方式。),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 人才选择合适生源。在本科生走进世界名校计划方面,选派学生进入美国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UCLA 等名校学习,选派的学生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此外,还 开展了“浙江大学对外交流大使评选大赛”,先后 800 多名学生参加对外交流大 使评选大赛活动。长时间实习方面,近年我校共有 13 个院(系)超过 1000 名学 生参加了长时间实习。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浙江大学为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 育。为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开展了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活动 和各类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文化素养、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题活动;另一方 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同时,围绕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在创业启蒙教育、

教育培训、培育创业社团、创业课程建设、组织创业大赛、创业园区建设等方面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探索新颖的基层教学组织

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学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 组织基础,而教学基层组织则是教学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石。近年,为构建科学、

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浙江大学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新的改革,整合

(23)

教育教学资源,探索了“一横多纵”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本科生院 和求是学院,建立了学园制。此外,在学科管理上还成立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理学、工学、信息学、农学、医学等 7 个学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浙江大学为进一步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和人才培 养过程中的作用,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本科教学基层组织进行了探索,着手 建设以院系主导、自愿申报、年度评估、动态发展为特征的柔性教学基层组织,

全方位促进与保障教学质量。

(四)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奖励体系

近年来,浙江大学为了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 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以激励为导向的 政策,建立了点面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奖励体系。为鼓励教师热爱教学并积极投身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学校设立了“心平奖教金”和“优质教学奖”以表彰和奖励教学质量优秀、

课程建设改革成绩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赛,

鼓励青年教师关注和提升授课艺术。

2013 年开始学校决定每年拨出 2000 万专款,设立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 按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予以发放与本科教学工作相关的津贴,用以鼓励院 系跨学科、跨院系开课,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开设优质课程。

七、

需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

按照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要求,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提高。主要有:

(一)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 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十分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特 别是在专业和课程的质量保障上。由于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 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浙江大学要从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和内涵建 设入手,稳步推进,逐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二)专业培养质量尚待全面提高。目前我们的专业培养水平总体上离世界

(24)

一流大学还有不少差距,要从设立国际标杆,优化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扩 大专业评估,并通过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及实践环节质量保证举措的实施,提 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通识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课程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要 素,只有课程的质量提高了,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相应得到提升。目前,

通识课程中存在相当“水分”,要从通识课程质量建设和退出机制入手,将通识 核心课的经验及时总结,并向其他课程辐射,进一步加大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改革的力度,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学校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理性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作出更大的贡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实验教学中心3个(含 29个专业实验室)、广 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 范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

鉴于课程发展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多 年来透过不同途径,搜集各界对历史课程及教学等方面的意见,课程发展议会于

(二) 106 學年度成人教育班秋季班、郭錫瑠基金會研習秋季班圓滿結束,共計 9 個 班次

2014 年底,首经贸颁布了一份《关于教师职务晋升的补充规定》 。其中教授 职务晋升的条件当中赫然写着:“出色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 “任现职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下星期不考试了! ”同学们

再以后,两个人频繁地约会,她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大度、细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 程度的指标:

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工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