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鞞婆沙論》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鞞婆沙論》CBETA 電子版"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鞞婆沙論》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8, No. 1547

No. 1547 [cf. Nos. 1543-1546]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愛樂覺意葉  清淨戒妙枝   無比三十二  奇相華嚴身   最智甘露果  堅固精進根   具足聖道樹  我頂禮如來   善快說無比  息道無為城   歸命功德仙  消除愛憂慼   離生老病死  安隱永無欲   大仙所演法  我今稽首禮   妙戒高顯現  山岳不移動   清淨智慧法  解脫大牟尼   禪等叢林樹  神足石無邊   聖眾大雪山  我今稽首禮   如是稽首禮  世稱無有比   大師廣演教  吾今奉受持   我說正覺語  增益無上樂   聖眾等欲聞  專心一意聽 

鞞婆沙說阿毘曇八揵度

  雜結使智行四大根定見(迦旃延子造先雜揵度總序曰)

  問曰。誰作此經。答曰佛。何以故。答曰。甚深智微妙法性一切智境界。誰有此 界。無餘唯佛也。問曰。若爾者。云何作。答曰。尊者舍利弗問佛答。復有說者。五 百比丘問佛答。復有說者。諸天問佛答。復有說者。化問佛答。何以故。答曰。此法 應爾。如知應當說。無能問者。彼時世尊化作化端正極妙。宗敬悅可。剃除鬚髮被僧 迦梨。叉手而問世尊答。如彼因緣經所說也。問曰。若爾者。何以故說尊者迦旃延作 此經。答曰。彼尊者誦習轉教他人廣施設。此誦習廣施設。謂之造也。或曰。彼尊者 迦旃延作此經。問曰。如甚深智微妙法性一切智境界。誰有此界。無餘唯佛。云何彼 作。答曰。彼尊者本學利作誓願。於五千佛修阿毘曇。令我於當來三耶三佛施設阿毘

(2)

曇章句。是故彼妙智觀已作此經。問曰。若爾者。佛阿毘曇何者是。答曰。彼佛說道 處處方處處城。種種教化故。彼尊者迦旃延子。過去佛法中。以願智觀一向略作揵度 品數立章門。於中種種不相似立雜揵度。說結立結揵度。說智立智揵度。說行立行揵 度。說四大立四大揵度。說根立根揵度。說定立定揵度。說見立見揵度。如佛說一切 法句。彼尊者曇摩多羅。於過去佛法中願智觀一向略。若說無常偈立無常品。至說梵 志立梵志品。如是彼佛說道處處方處處城。種種教化故。彼尊者迦旃延子。過去佛法 中。以願智觀一向略作揵度品數立章門。於中種種不相似立雜揵度。說見立見揵度。

復次一切佛世尊出世說三藏。契經律阿毘曇。問曰。契經律阿毘曇何差別。一說者無 差別。何以故。答曰。從一智海出故無差別。大悲出故無差別。欲饒益一切眾生故無 差別。入一解脫門故無差別。或曰。有差降。契經說種種。律說戒。阿毘曇說相。或 曰。契經依力。律依大悲。阿毘曇依無畏。或曰。契經說增上意。律說增上戒。阿毘 曇說增上慧。問曰。若爾者。契經亦說增上戒增上慧。律亦說增上意增上慧。阿毘曇 亦說增上意增上戒。此何差別。答曰。若契經說增上戒者。當知律。若說增上慧者。

當知阿毘曇。如律說增上意者。當知契經。若說增上慧者。當知阿毘曇。如阿毘曇說 增上意者。當知契經。若說增上戒。當知律。是為契經律阿毘曇差別。問曰。何以故 彼作經者立此經。答曰。饒益他故。勤者聞者受者持者思者量者觀者。無量結惡行須 臾除。或復依此度法性。譬如人欲益他故於闇冥處燃明。有眼者令見色。如是彼作經 者。饒益他故立此經。若有意智者彼依此度法性。佛世尊亦饒益他故。說十二部經契 經律阿毘曇何以故。答曰。設眾生有因力不緣他力而開解。如是眾生不知差降。如緣 他力而開解。如是眾生知有差降。猶如此中優鉢羅鉢頭摩拘牟頭分陀利。池中必有優 鉢羅至分陀利華。如日天子未出光不照時。華不敷不舒不香。如日天子出光照時華敷 舒香。如是眾生因力不緣他力而開解。如是眾生不知差降。如緣他力而開解。如是眾 生知有差降。敷信也。舒根力覺道也。香戒也。如彼偈所說

 如蓋屋密  而入闇中  雖有此色   眼所不覩  如是有一  無智之人   不聞不知  法之善惡  有明有色   而眼得見  聞已能知  法之善惡   聞法能知  聞惡不作  聞除非義   聞得至滅 

  如是餘契經所說(出雜阿含)。賢聖弟子一心聽法。當爾時滅五蓋。具滿修七覺意。

如是餘契經說(出增一)。一因二緣發於等見。從他聞內正思惟。如是餘契經說(增一四法 說)。有四法饒益人。云何為四。親近善知識。聽善法內正思惟。次法向法。如佛世尊 饒益他故說十二部經。如是彼作經者。饒益他故立此經。或以三事故。增益智故。開 意故。離計人故。增益智者。盡誦內外法無能益智。如阿毘曇也。開意者。眾生意在 睡眠不知。何者己界一切遍使。何者非己界一切遍使。何者己地一切遍使。何者非己

(3)

地一切遍使。何者己界緣。何者非己界緣。何者己地緣。何者非己地緣。何者有漏緣

。何者無漏緣。何者有為緣。何者無為緣。云何攝。云何相應。云何成就。云何不成 就。云何因。云何緣。若此意轉不由他度不由他聞。自見自在身作證。由何力。唯阿 毘曇也。離計人者。誦爾所阿毘曇前句後何。如是四句不說計人。一切中說無我行。

非眾生非命非長養非士空淨聚也。以三事益智開意。離計人故作此經。或曰。壞無明 故。猶如燃燈除去闇冥而生明。如是阿毘曇燈除無明生慧明。是為壞無明闇故。或曰

。見無我像故。如鏡極磨治諦見其像。如是阿毘曇鏡極了覺知諦見無我像。是為見無 我像故。或曰。渡生死河故。如依船百眾生千眾生安隱渡河。如是依阿毘曇船已。無 數那術眾生安隱渡生死河。是為渡生死河故。或曰。見契經故。如人手執燈見彼彼色 不迷惑。如是慧者執阿毘曇已。於彼彼契經不迷惑。是為見契經故立此經。問曰。何 者阿毘曇性。答曰。無漏慧根也。攝彼同性故。攝一界一入一陰。少所入及方便及相 應及共有。攝三界二入五陰。三界者。意界法界意識界。二入者。意入法入。五陰者

。色痛想行識陰。問曰。若爾者。阿毘曇無漏慧根。此經何故名阿毘曇。答曰。此阿 毘曇具名阿毘曇。如餘具以具為名。樂具樂為名。如所說偈

 彼樂摶食  樂為持衣  樂為行步   依山窟間 

  垢具垢為名。如彼偈說

 女垢梵行  女縛世間  苦行梵行   此洗無水 

  使具使為名。如契經所說(出雜阿含)。比丘色所使愛色。若比丘所使彼即是愛。若 愛愛已為魔所縛。欲具欲為名。如彼契經說(同上)。五欲功德世間愛樂念。鉤具鉤為名

。如契經所說(同上)。五欲功德是魔魔鉤。縛具縛為名。如契經所說(同上)。比丘受色 為魔所縛。不受者為離魔。行具行為名。如契經所說(同上)。此六細滑入本行報。報具 報為名。如契經所說(出中阿含)。諸賢彼一施報。七生天上為天王。七生人為人王。如 此中餘具餘為名。如是阿毘曇具名阿毘曇。但阿毘曇性無漏慧根是。如佛契經說。此 鬼長夜無諛諂。無幻質直設問事者。盡欲知故無觸嬈意。此亦如法。我寧可以甚深阿

毘曇授之(出中阿含)。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阿毘曇。答曰。即是無漏慧根。如佛契經

說。梵摩婆羅門長夜無諛諂。無幻質直設問者。盡欲知故無觸嬈意。此亦如法。我寧 可以甚深阿毘曇授之(同上)。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阿毘曇。答曰。即是無漏慧根。如 佛契經說。異學須跋無諛諂。無幻質直設問事者。盡欲知故無觸嬈意。此亦如法。我 寧可以甚深阿毘曇授之(出雜阿含)。

  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阿毘曇。答曰。即是無漏慧根。如佛契經說。阿難。緣起 甚深明亦甚深(出中阿含)。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答曰。此中說因及緣甚深。如佛契 經說。此處甚深。如此經緣起此亦極甚深。所謂捨離一切生死。愛盡無欲滅盡涅槃(出 雜阿含)。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答曰。此中因及緣。因及緣捨離說甚深。如佛契經

(4)

說。一切法甚深故難見。難見故甚深(出雜阿含)。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答曰。此中 說一切法甚深。如佛契經說。何故汝愚人盲無目。論甚深阿毘曇(出中阿含)。問曰。此 中云何說甚深阿毘曇。答曰。意生也。如佛契經說。先尼我法甚深難見難覺。非察行 汝不審彼法。何以故。如汝長夜異見異忍異欲異樂(出雜阿含)。問曰。此中云何說甚深

。答曰。此中說空三昧甚深。何以故。答曰。空無我。彼異學計有我。不審知彼但阿 毘曇性無漏慧根。由彼故諸世間所修慧不淨。安般念意止暖來頂忍世間第一法一切阿 毘曇得名。由彼故諸思慧用。斷諸法自相及共相。壞愚種及緣愚。於法中不顛倒行。

此亦一切阿毘曇得名。由彼故諸生所得報聞善慧。彼於此十二部聞受持思惟稱量。觀 此一切阿毘曇得名。雖有是但阿毘曇性無漏慧根。問曰。阿毘曇有何句義。尊者婆須 蜜說曰。此究竟智。此斷智。此第一義智。此無欺智。是謂阿毘曇。重說曰。此無非 法在上。是謂阿毘曇。若有學自相共相。彼盡其力不能勝。以是故無非法在上。是謂 阿毘曇。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染污清淨縛解輪轉出要。謂之法也。從此故名身句 身味身次第嚴治安處造作。是謂阿毘曇。尊者瞿沙說曰。諸趣解脫當求智時。未顯示 顯示。是謂阿毘曇。所謂此苦苦因。此道道果。是求道。此無礙道解脫道。是增益道

。是向是果。是故說諸趣解脫當求智時未顯示顯示是謂阿毘曇。曇無德說曰。此法無 比。是謂阿毘曇。問曰。此有何無比。答曰。如所說偈

 智為世間妙  能趣有所至   能用等正智  生老病死盡 

  復次慧過一切法上。如所說諸妙聖弟子。以慧刀斷一切結縛使。惱纏重斷打重打

割剝(出雜阿含)。以是故說此法無比。是謂阿毘曇。鞞婆闍婆提說曰。此法明能照。是

謂阿毘曇。如所說世間無有明與慧等(同上)。復如所說諸所有明。慧明說第一(同上)。 是故說此法明能照。是謂阿毘曇。舍提說曰。未盡能盡未擇能擇。是謂阿毘曇。問曰

。何所盡。答曰。結縛使惱纏也。問曰。何所擇。答曰。界入陰緣起。是故說未盡能 盡未擇能擇。是謂阿毘曇。譬喻者。說曰。法次法向。是謂阿毘曇。問曰。云何法次 法。答曰。佛契經說。涅槃第一義法。彼次更有何法。謂聖八道也。是故說法次法。

是謂阿毘曇。尊者婆跋芩說曰。增上事增上轉故。是謂阿毘曇。如所說最上長增上長 最上慢增上慢。此亦爾(序阿毘曇竟也)

  三結三不善根三有漏。四流四軛四受四縛。五蓋五結五下結五上結五見。六身愛

。七使九結九十八使。此一切佛契經除五結九十八使。除五結已當立五上結。何以故

。答曰。彼是佛契經除九十八使已無所立。問曰。何以故爾。答曰。尊者曇無多羅。

盡以阿毘曇於四阿鋡契經等觀於中。非佛契經捨之。此非佛契經。是故應捨之。或曰

。此五結於章不應捨。何以故。答曰。此佛說契經增一阿鋡五法中於久時已來亡失。

彼作經者願智觀已立此阿毘曇章。佛說無量部久時亡失。說者增一阿鋡從一法至百法

。今從一法至十法。於此一多有失不存。如是至十。復說尊者舍那婆阿羅漢。是耆婆 師。彼般涅槃日。即彼日亡失七十千生經。阿毘曇中亡失十千經。從是以來佛法不復

(5)

行。如是此無量部久時亡失。如是佛契經說五結。一增阿含於五法中久時亡失。彼作 經者願智觀已立此阿毘曇章。問曰。九十八使非佛契經。何以故。於此章不捨。答曰

。此一切是契經義。契經採契經說。佛契經中說七使分別界分別種分別行。攝已便有 九十一使。或曰。俱非佛契經。於章中俱不應捨。問曰。五結非佛契經。於此章中何 以不捨。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如我別說一切遍結。別說非一切遍。別說一切遍非 一切遍。彼別說一切遍結如三結。別說非一切遍如五結。別說一切遍非一切遍如九結

。是故彼作經者意欲爾。三結至九十八使問曰。何以故作章。答曰。為立門故。不可 以無章而得立門。不可以手莊虛空。問曰。何處可莊。答曰。莊可莊處。如是不可以 無章而得立門。或曰。莫令無章空論也。或曰。以久住故。如此陰品數善造善作章善 立門。百千中可一能得持。亦有不者。何況散解亂合聚誰能得持。是謂以久住故。或 曰。自無亂知見現故。若有作經亂知見者。彼經亦亂。以此可知。彼作經者無亂知見

。結作此經不亂善正。是謂自無亂知見現故作章。問曰。何以故佛契經立作章。答曰

。欲現佛契經無量義故。此外部少義無義。少義者。誦羅摩那十二千章二句義。羅摩 泥將私陀去波羅彌。還將來。無義者。以一女故殺十八姟眾生。如鐵城滿中草。外部 如是少義無義。問曰。佛契經云何。答曰。無量義無邊味。如大海無量甚深極廣無邊

。佛契經亦如是。無量義無邊味者。如尊者舍利弗比。如是百千那術數作百千經。盡 彼智住不可得。佛契經二句義至底度彼岸。是謂佛契經現無量義故。或曰。忍問答現 契經故。此外部問亦不忍。答亦不忍。猶如獼猴子。亦不忍擣不忍重擣。以杵擣便解 散。如是此外部問亦不忍。答亦不忍。問事已如被杵擣。問曰。佛契經云何。答曰。

如成就波羅捺衣。杵擣亦忍重擣亦忍。擣重擣益有色柔軟。佛契經亦如是。問亦忍答 亦忍。如問如答。戒色益好功德柔軟。是故忍問答。現佛契經故。或曰。佛契經開示 妙故。佛說契經。此三事覆則妙開則不妙。云何三。無明者。婆羅門語女。三事開則 妙覆則不妙。云何三。明日月佛語(出雜阿含)。是謂佛契經開示妙故佛契經作章。問曰

。何以故先作章後立門。答曰。治地法故。如人欲種樹。先治其地然後種樹。彼作經 者亦如是。治地法先作章種樹法後立門。或曰。基法故。如人作舍。彼先作基然後立 舍。彼作經者亦如是。基法故先作章。立舍法後立門。或曰。木摸法故。如像師像師 弟子前治摸然後立枝節。彼作經亦如是。木摸治法前作章。枝節法後立門或曰。畫法 故。如畫師畫弟子先摸然後傅釆。彼作經者亦如是。摸法者先作章。傅釆法後立門。

或曰。綖法故。如彼巧鬘師鬘弟子前繩綖已然後結種種華鬘。彼作經者亦如是。綖法 前作章。鬘法後立門。或曰。現尊法佛世尊亦復爾。說分別法。世尊前說。比丘人有 六界聚六更四處(一真諦處二施處三慧處四息處也)十八意行。然後分別。是為比丘六界六 更四處十八意行。彼作經者亦如是。說法者前作章。分別法者後立門。是謂現尊法故

。或曰。現修行法故。如彼修行前以四大造色作章已。然後彼色微細破散。彼作經者 亦如是。四大造色法前作章。破散色法然後立門。是謂現修法故。或曰。現論法故。

此論之法前問後答。是故現論法故。是謂彼作經者先作章後立門。問曰。何以彼作經

(6)

先立三結。後立至九十八使。答曰。前已說阿毘曇說相。當求阿毘曇相。不應索次第

。契經當求次第。何以故。此品次第說。此品律說本末當求本末。此義由何生。但阿 毘曇說相。當求阿毘曇相。不應求次第。復次可說所以。彼作經先立三結後立至九十 八使。但阿毘曇多破散亂合聚。誰能盡說次第。但阿毘曇說相當求相。不應求次第。

前後無在。尊者婆奢說曰。一切疑法不違。若先立三不善根。後立至九十八使。彼亦 當有此疑。是故一切疑法不違前後無在。或曰。彼作經者意欲爾。如我先立三結後立 至九十八使。以是故爾。或曰。增益法故。前現三後四五六七九九十八使。是故增益 法故。或曰。次第立四沙門果故。三結永盡立須陀洹果是故彼前立三不善根。餘盡立 斯陀含果。永盡立阿那含果。是故此次立彼三有漏。永盡立阿羅漢果。是故彼後諸流 扼受乃至九十八使。此一切廣說有漏漏有差降有漏增。此三有漏。謂是流扼受至九十 八使。是故次第立四沙門果故。或曰。次第立結樹故。此是結樹前現三後四五六七九 九十八使。是故彼作經者。先立三結。後立至九十八使。廣說章處盡

鞞婆沙三結處第一

  三結身見戒盜疑。問曰。三結有何性。答曰。身見者。三界有一種。此三種。戒 盜者三界有二種。此六種。疑者。三界有四種。此十二種。此二十一種是三結性。此 三結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說結結義云何。答曰。縛義是結 義。苦繫義是結義。雜毒義是結義。縛義是結義者。縛是結。結是縛。云何知。答曰

。有契經。彼契經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賢者拘絺羅。眼繫色耶。色繫 眼耶。答曰。尊者舍利弗。不眼繫色。不色繫眼。至意法不意繫法不法繫意。但此中 若婬若欲是彼繫也。尊者舍利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一軛一鞅縛繫。尊者舍利弗。若 有作是說。黑牛繫白牛。白牛繫黑牛。尊者舍利弗。彼為等說不。答曰。不也賢者拘 絺羅。何以故。答曰。賢者拘絺羅。非黑牛繫白牛。非白牛繫黑牛。但以軛鞅繫是彼 繫。如是尊者舍利弗。不眼繫色不色繫眼。至意法不意繫法不法繫意。但此中若婬若

欲是彼繫(出雜阿含)。是謂縛義是結義。苦繫義是結義者。欲界結欲界眾生欲界中苦繫

。色界結色界眾生色界中苦繫。無色界結無色界眾生無色界中苦繫。諸欲界結彼是繫 相。繫苦中非是樂。諸色無色界結彼是繫相。繫苦中非是樂。是謂苦繫義是結義。雜 毒義是結義者。極妙生處世俗正受如解脫。除入一切入彼聖所。除結雜毒故。如極妙 食雜毒。慧者能除。以雜毒故。如是極妙生處世俗正受。彼聖能除結雜毒故。是謂繫 義是縛義苦繫義是結義雜毒義是結義。如佛契經說三結盡須陀洹。問曰。如阿毘曇所 說。八十八見所斷盡須陀洹。如華池喻。契經所說。無量苦盡須陀洹(出雜阿含)。何以 故說三結盡須陀洹。答曰。是世尊餘言略言。欲令行言。世尊為教化故。或曰。為人 故。為眷屬故。為器故。為教化故。彼受化者能辯說爾所事。或曰。佛世尊所說盡為 教化故。如醫療治盡為病人故。彼醫為病者。審知病根而說隨病投藥。不說減少恐病 不差。亦不說增恐捐其功。處中而說欲令病差。如佛世尊所說。盡為教化故。彼世尊 為受化者。知身知使已為投道藥。亦不減說恐結病不盡。亦不說增恐捐其功。處中而

(7)

說。或曰。誘進教化故。事易行故。手扶佐故。此中應說跋耆子喻。有說者。有比丘 名跋耆子。於世尊境作沙門。世尊為漸漸設出二百五十戒。彼聞已厭。至世尊所說。

世尊設出二百五十戒。半月次來令族姓子學。唯世尊。我不能行爾所戒。世尊善不麁 言勸。善哉善哉跋耆子。汝跋耆子。能行三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不。彼聞已便踊躍 作是念。我能善行此三戒。彼說曰。唯世尊。我當學。善逝。我當燃熾行。彼學三戒 時漸漸學一切戒海。若世尊如是為教化。說八十八見斷盡須陀洹無量苦盡須陀洹。彼 聞已厭。誰能破此八十八苦山。誰能拔此八十八苦樹根。誰能度此八十八苦河。誰能 竭此八十八苦海。如佛契經說三結盡須陀洹。彼受化者聞已。便欲我能善斷此三結彼 斷三結時漸漸一切見斷結盡。是謂誘進教化故事易行故手扶佐故。此中說跋耆子喻(出 律)。或曰。盛患重過多苦。問曰。身見有何盛患。答曰。身見六十二見根。見是結根

。結是行根。行是報根。一切世間依報。依報已生死中趣善法趣不善法趣無記法。問 曰。戒盜有何盛患。答曰。戒盜中生諸苦行。問曰。疑有何盛患。答曰。為過去故疑 猶豫。為當來故疑猶豫。為現在故疑猶豫。於內中疑猶豫。此云何。何謂此此眾生從 何所來當何所至。何因何有。是謂盛患重過多苦。或曰。功德怨家故。問曰。云何功 德。答曰。須陀洹果。彼何近不親怨家。答曰。三結是。或曰。謂須陀洹果證時。而 為作礙不令入門。住如守門人。或曰。謂三解脫門相違。彼身見空定相違。戒盜無願 相違。疑無相相違。是謂三解脫門相違故。以是故爾。或曰。謂盡無餘乃至阿羅漢。

亦有相似身見得苦。未知智永盡。彼已盡已知。乃至阿羅漢亦有相似。如彼阿羅漢作 是念。是我衣鉢。是我弟子沙彌。是我舍。是我園。似如有我。戒盜得道未知智永盡

。彼已盡已知。乃至阿羅漢亦有相似。如彼阿羅漢行乞食糞掃衣露坐。受沙門十二淨 行。似如淨行。疑得道未知永盡。彼已盡已知。乃至阿羅漢亦有相似。彼阿羅漢見二 道而疑。此是道非道耶。見二衣而疑。是我衣耶非我衣耶。遠見已而疑。是男耶是女 耶。莫作是念。阿羅漢不盡此理定。須陀洹已盡。況阿羅漢。以是故說三結盡須陀洹

。或曰。此現門現略現度。若有見斷結者。或一種二種四種。彼身見已說。當知已說 一種。戒盜已說當知已說二種。雖無餘二結可得二種。當知即彼戒盜二種。及彼相應 法。疑已說。當知已說四種。或曰。若有見斷結者。或己界一切遍。或非己界一切遍

。身見已說。當知已說己界一切遍。戒盜疑已說當知非己界一切遍。問曰。何以故。

說一已界一切遍二非己界一切遍。答曰。若彼有非己界一切遍結。或有漏緣。或無漏 緣。彼身見戒盜已說。當知已說有漏緣。疑已說。當知已說。無漏緣。如己界一切遍 非己界一切遍。如是己地一切遍非己地一切遍。己界緣非己界緣。己地緣非己地緣。

盡當知。若有見斷結者。或有漏緣或無漏緣。彼身見戒盜已說。當知已說有漏緣。疑 已說。當知已說無漏緣。問曰。何以故。二有漏緣一無漏緣。答曰若有有漏緣結者。

或己界一切遍非己界一切遍。彼身見已說。當知已說己界一切遍。戒盜疑已說。當知 已說非己界一切遍。如有漏緣無漏緣。如是諍不諍。世間出世間。住不住。依欲不依 欲。盡當知。若有見斷結者。或有為緣或無為緣。彼身見戒盜已說。當知已說有為緣

(8)

。疑已說。當知已說無為緣。如有為緣無為緣。如是有常緣無常緣。有恒緣無恒緣有 住緣不住緣。盡當知。或曰。若有見斷結者。或見性非見性。彼身見戒盜已說。當知 已說見性。疑已說。當知已說非見性。如見性非見性。如是觀不觀。行非行。堅持不 堅持。求不求轉不轉。盡當知。是故說現門現略現度。以是故說三結盡須陀洹。問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耶。為始得果是須陀洹耶。若始得道是須陀洹者。應第八是須陀洹

。第八者堅信堅法彼始得道賢信道堅法道。若始得果是須陀洹者。彼應倍欲盡欲愛盡 是須陀洹。彼始得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作此論已。說曰。始得道是須陀洹。問曰。若 爾者。應第八是須陀洹。彼始得道堅信道堅法道。答曰。始得道是須陀洹。始道入道 彼堅信堅法。雖始得道是始入苦。或曰。始得道是須陀洹。若見斷結永盡已知忍相違

。已盡已知耶見永斷。或曰。始得道是須陀洹。有想人故。可說人故。施設人法故。

或曰。始得道是須陀洹。思惟道故。果攝道故。道未知智故。或曰。始得道是須陀洹

。若處得三事。未曾得道。捨曾道。結盡得一味。或曰。始得道是須陀洹。若處得五 事。未曾得道。捨曾道。結盡得一味。得八智。一時修十六行。或曰。始得道是須陀 洹可有生。更有說者始得果是須陀洹。問曰。若爾者。倍欲盡欲愛盡。應是須陀洹。

彼始得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答曰。始得果是須陀洹。最初解脫故。最初度故。最 初住果故。或曰。始得果是須陀洹。次第故具縛故不越次故。或曰。始得果是須陀洹

。四向四住果故。或曰。始得果是須陀洹。四雙八輩故。或曰。始得果是須陀洹。餘 未得增行故。餘未得增行者。世間道未有所盡而得果。或曰。始得果是須陀洹。無差 降故。無差降者。亦如上世間道。未有所盡而得果。或曰。始得果是須陀洹。若果道 不壞地亦不壞。道不壞者。一向無漏道得果。地不壞者。依未來得。非餘阿羅漢果者

。雖道不壞一向無漏道得果。然彼地壞依九無漏地得。斯陀含果者。雖地不壞依未來 得非餘。然彼道壞世間無漏道得果。阿那含果者道亦壞地亦壞。道壞者世間無漏道得 果。地壞者依六地得。此須陀洹果道亦不壞地亦不壞。以是故始得果是須陀洹。更有 說者。亦不始得道是須陀洹。亦不始得果是須陀洹。問曰。若爾者為云何。答曰。由 彼須陀洹果故。是須陀洹法故名為人。如藥湯。由藥故名為藥湯。由酥故名為酥瓶。

由蜜故名為蜜瓶。如是彼由須陀洹果故。是須陀洹由法故名為人。如藥湯也。須陀洹 者。八聖道名為水是彼入。以是故名須陀洹。問曰。如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入聖道水

。彼何以故不名為須陀洹。答曰。始起受名始方便度。以是故名須陀洹。非斯陀含阿 那含阿羅漢。不墮惡法者。終不墮三惡趣。問曰。如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亦不墮惡 法。何以故。但說須陀洹不墮惡法而非餘。答曰。各各有差降故。此須陀洹不墮惡法 是差降。斯陀含一往來是差降。阿那含不還欲界是差降。阿羅漢更不還有是差降。是 謂各各差降故。一須陀洹名不墮惡法。非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問曰。如凡夫人亦不 墮惡法。何以故。說聖人不墮惡法。答曰。彼非定或墮惡法或不墮惡法。此聖人一向 不墮惡法。無有一聖人墮惡法。如彼非定。以是故。聖人不墮惡法。非凡夫人。定者 聚正定住故名為定。當言須陀洹定般涅槃變易故。趣正覺者。盡智無生智謂之覺。彼

(9)

人依此有向有趣有樂有欲。是故說趣正覺極七還有者。問曰。如此極十四還有。極二 十八還有。若取本有數者。天上本有七人間七此十四。若取本有中陰數。天上本有七 中陰七人間本有七中陰七。是二十八。何以故。說極七還有是須陀洹。答曰。法應七 故不過七。一一趣故。世尊說極七還有是須陀洹。若天上本有七中陰七人間本有七中 陰七彼一切皆不過七。以是故世尊說。極七還有須陀洹。如餘契經說。四聖諦三轉十 二行。此不應三轉十二行。應十二轉有四十八行。但三轉十二法故。不過三轉十二行

。觀一一諦故。世尊說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如餘契經說。比丘七處善觀三種義。速於 此法中得漏盡。此不應七處。若應有三十五處善。亦有無量處善。但七法故不過七觀

。一一陰故。世尊說。比丘七處善觀三種。速於此法中得漏盡。如餘契經說。比丘我 當為說法。謂有二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意法。此不應一二。應有六二。但二 法故。不過二觀。一一入故。眼及色故。乃至意及法故。世尊說。比丘我當為說法。

謂有二也。如是若天上本有七中陰七人間本有七中陰七。一切不過七。一一趣故。天 趣故人趣故中陰故。七本有七。是故一一趣故。世尊說。極七還有是須陀洹。問曰。

何以故須陀洹極七還有亦不增減。婆奢說曰。一切有疑法不違。若增若減者彼亦當有 此疑。是故說一切疑法不違。或曰。是彼齊報因故。如彼齊報因。齊報果應爾。是故 說是彼齊報因故。或曰。行力故須陀洹生七有。聖道力故不至八。如人為七步蛇所螫

。彼以四大力故能行七步。毒力故不至八。如是須陀洹行故生七有。聖道力故不至八

。如人前食故命至七日。食勢盡不至八。如是須陀洹本行故生七有。行盡不至八。或 曰。彼住增上忍時。除欲界七生色無色界一一處一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數緣盡。若生 得非數緣盡。此生至竟不現在前。或曰。七生處故。生生處者。欲界六天及人。此中 須陀洹應生。是故。七生處故。或曰。彼八生空無聖道故。若須陀洹至八有者。彼見 諦已為非見諦。得果已為非得果。等行已為非等行。得聖人已為是凡人。無說有咎。

以是故須陀洹不至八有。或曰。世間中現事故。世間中現事者。至七世名為親。若至 八非親。如是若須陀洹至八。於恒沙佛法中遠離他不親。無說有咎。以是故須陀洹不 至八。若須陀洹極滿天上七生人間七。彼中說。是但須陀洹有差降七生天上人間六天 上六人間五天上五人間四天上四人間三天上三人間二天上二人間一。但須陀洹極滿天 上七人間七。彼中說。是若極七生有是須陀洹。問曰。彼七何處滿。或有說者。若身 得須陀洹果。彼身於七中。或有說數。或有不說數。謂有說數者。若天上得果人間般 涅槃。人間得果天上般涅槃。謂有不說數者。若天上得果天上般涅槃。人間得果人間 般涅槃。如是說者。若身中得須陀洹果。彼身於七中不數。何以故。答曰。若彼身中 得須陀洹果者。彼身中陰凡夫時。若此身於七中數者。應有二十七。不應二十八。若 爾者。與施設所說相違。彼所說彼二十八有。往生後有。後依後得身。得無漏道。用 盡餘結。無說有咎。是彼身於七中不數。問曰。極七生有須陀洹。於六生中聖道現在 前耶。不現在前耶。若現在前者。何以不般涅槃。若不現在前者。彼意應無聖道。作 此論已。有一說者現在前。問曰。何以不般涅槃。答曰。彼行樂世間行力故不般涅槃

(10)

。問曰。極七生有須陀洹極滿七。佛未出世。彼為白衣般涅槃為云何。答曰。不然。

彼定出家般涅槃。彼如是若五百若千辟支佛。住仙人窟中。本盡為聲聞。是故說極七 生有。七生天上人間者。從天至人從人至天。如人從園至園從節會至節會。彼亦如是

。從天至人從人至天。是故說七。天人往生者。往謂中陰。生謂本有。是故說往生。

信苦邊者。問曰。苦邊者。當言中當言外。若言苦中應無苦邊。若苦外者世間現事云 何通。如金籌初亦金中亦金後亦金。如是須陀洹初亦苦中亦苦後亦苦。云何有苦邊。

作此論已。有一說者。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邊。或有說者。滅盡涅槃是苦邊。問曰。若 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邊者。云何有苦邊。答曰。如是有苦邊。謂更不受苦。更不結著苦

。更不與苦作緣。問曰。若滅盡涅槃是苦邊者。譬喻云何通。答曰。此不必通。此亦 非契經非律非阿毘曇。不可以世間喻壞賢聖語。世間事異賢聖事異。作苦邊者。苦謂 之五盛陰。彼是邊最邊後邊。是故說作苦邊。廣說三結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一

(11)

鞞婆沙論卷第二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三不善根處第二

  三不善根者。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三不善根有何性。答曰。貪不善根者

。欲界愛五種六識身。恚不善根者。恚有五種六識身。癡不善根者。欲界無明盡有四 種。見習見盡見道思惟所斷。見苦斷癡種少所入。問曰。何以故。答曰。謂此有十種

。五見相應疑愛恚慢相應。不共有十。於中八種立不善根。二種不立。欲界身見邊見 相應也。問曰。因者說是根。彼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一切不善法因。彼何以故不立 不善根。答曰。謂性不善。亦一切不善法因。彼立不善根。此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雖一切不善法因。非性不善。問若爾者為云何。答曰。無記是。是故說欲界無明盡 四種見盡見道思惟所斷。一種少所入見苦斷也。六識身相應。此十五種三不善根性。

此是三不善根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說不善根不善根義云何。

尊者婆須蜜說曰。生義養義增義不善根義。重說曰。長義受義滿義不善根義。重說曰

。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重說曰。轉不善義是不善根義。重說曰。順不善義是不善根 義。重說曰。受不善義是不善根義。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處所中種不善法轉順受

。是故說不善根義。問曰。若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者。前生不善五陰後生不善五陰。

亦是因前生十惡行。後生十惡行。亦是因前生四十四不善使。後生四十四不善使。亦 是因意故時無量不善。何以故說三不善根。答曰。佛世尊法真諦。餘真不能過上者。

彼盡知法相。定知定行。有不善根相者立不善根。無不善根相不立不善根。尊者瞿沙 說曰。世尊覺此隨彼力隨重重彼隨彼近。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非餘不善法。或 曰。謂一切不善法首在前主將法故。此力故一切不善法轉。或曰。謂一切不善法因根

。導本所作緣等有習等起。於中因種子法故。根堅法故。或曰。謂一切不善法來持等 持生養增。是故說不善根。或曰。謂功德怨家。問曰。此中何功德。答曰。三善根是

。問曰。此何近不親怨家。答曰。三不善根是。或曰。如守門人不令入門。住守門法 故。或曰。謂三善根相違。於中貪不貪相違。恚不恚相違。癡不癡相違。或曰。謂說 行本如所說(出中阿含)。迦藍此三行本習。迦藍貪行本習。迦藍恚癡行本習。或曰。謂 各各相生各各相轉。如所說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恚。從恚生愛。於中無明。

或曰。說相違相違不相違相違故。眾生多起鬪諍縛。謂天阿須倫往共鬪。婆羅他(兄也)

摩訶婆羅他(弟也)羅摩(兄也)羅叉那(弟也)為私陀故(妻也)罽那(兄也)阿詶那(弟也)。為彼一 女故。殺十八姟人。何以故。答曰。不相違相違故。不相違者愛。相違者恚。問曰。

何以故不說癡。答曰。於中已說。若彼智者天境界故不作此惡。何況人間惡欲故。人 為國故為宮故爾所惡。何況園田作爾所惡。何況長者為糞掃故作。於春時多起鬪諍縛

。是故說謂不相違相違。以此故爾。或曰。謂三痛所使。如所說樂痛中貪使所使。苦 痛中恚使所使。不苦不樂痛中癡使所使。問曰。如此中一切所使。答曰。多故樂痛中

(12)

多貪所使。苦痛中多恚所使。不苦不樂痛中多癡所使。貪因樂痛中起已。即彼樂痛中 受根已。增不善五陰。增不善五陰已。多起惡行。多起惡行已。生死中多受苦。恚因 苦痛起。彼於苦痛中受根已增不善五陰。增不善五陰已。多起惡行。多起惡行已。於 生死中多受苦。癡因不苦不樂痛起。彼於不苦不樂受根已。增不善五陰。增不善五陰 已。多起惡行。多起惡行已。於生死中多受苦。是故說謂此三痛所使。以此故爾。或 曰。謂五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五種者。見苦斷至思惟斷

。六識身者。眼識相應乃至意識相應。使性者。貪者欲使。恚者不可使。癡者無明使

。能起身行口行者。為貪故作身行口行。為恚癡故作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者。

如施設中所說。若斷善根彼云何斷以何行。答曰。有一人性欲重恚重癡重。彼欲重恚 重癡重故。難語難教難解難脫。是故說謂五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 便。彼立作不善根。問曰。如邪見能斷善根。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中。答曰。方便堪 任增上力。一切善惡多用方便力。非堪任作。有說者如菩薩。見世間生老病死苦盲無 將導。始發無上正真道意。於中初意最勝。不退轉不移動。於此上三阿僧祇作行。不 後得盡智無生智。當來修三界善根。或曰。彼邪見若斷善根。彼一切是不善根力。若 彼不善根。令善根薄穿減少力。然後彼邪見斷善根。或曰。謂彼斷善根時轉不轉。貪 者轉恚者不轉癡者轉不轉。彼邪見能不轉非轉。以是故爾。或曰。此前已說謂五種。

彼邪見非五種是四種。非六識身是意識。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何以故。答曰。

無有見斷結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彼邪見最後時用。謂彼邪見離此聚。

以是故不立不善根中。謂此五陰離不善根中。彼亦離此聚色陰。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 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痛陰想陰識陰。彼相應行陰。謂彼離結。

是五種六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不相應行陰五種。非六 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結中五見及疑。非五種非六識身

。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慢五種非六識身。雖使性不能起身 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餘說十纏。瞋纏不語纏睡纏眠纏調纏悔纏無慚纏無愧纏 慳纏嫉纏。於中瞋不語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 便。眠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睡調此二五種六 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無慚無愧。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 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慳嫉。此二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不能起身 行口行。斷善根時不多方便。憤依誑諂高害。此一切說是結。垢依結非根本結。謂五 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彼立不善根。若離此聚中彼不立不 善根。或曰。謂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問曰。云何此三不善 根能起十惡行。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答曰。佛說契經殺有三種。貪故恚故癡故。至 邪見三種。貪故恚故癡故。阿毘曇亦說。謂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根。導本作緣有 習起。如是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問曰。云何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答曰。佛說契經 習殺生修多修。生地獄畜生餓鬼中。若來生人中短壽。阿毘曇亦說。習增上殺修多修

(13)

。生大阿鼻泥犁中。於中減於中軟。生熱地獄大熱地獄叫喚大叫喚想黑繩等活地獄。

生畜生餓鬼中。如是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中。是故說三不善根。或曰。謂彼亦說增亦 說薄。如所說云何增欲增恚增癡。答曰。因軟欲故便有中。因中便有增。因軟恚故便 有中。因中便有增。因軟癡故便有中。因中便有增。如是增欲增恚增癡。問曰。云何 欲軟恚軟癡軟。答曰。增上欲薄便有中。中薄便有軟。增上恚薄便有中。中薄便有軟

。增上癡薄便有中。中薄便有軟。如是欲薄恚薄癡薄。是故說。謂彼亦說增亦說薄。

以故爾。或曰。謂彼退時多因多緣。如所說若比丘比丘尼。自觀增欲恚癡。比丘比丘 尼當知我於善法中退。世尊說此是退。是故說。謂彼退時多因多緣。以故爾。或曰。

謂說結障礙。如所說云何結障礙。答曰。若眾生性欲重恚重癡重。彼性欲恚癡重故。

難教難語難解難脫。是故說結障礙以故爾。或曰。此現門略度。若有爾所不善根。或 欲分恚分癡分。如彼契經說。婆羅門若有二十一結染著意。彼必生惡道趣泥犁中。說 者尊者曇摩多羅說。此契經中一切結立三分。爾所欲恚癡分。若說欲當知已說欲分。

若說恚癡當知已說恚癡分。如欲恚癡分。如是親分不親分親不親分。益分不益分益不 益分。樂分不樂分樂不樂分。盡當知。是故說現門略度。或曰。謂說內垢。如所說欲 是內垢。恚癡是內垢。如內垢者。如是內不親怨敵盡當知。或曰。謂說塵。如所說欲 是塵恚癡是塵。如塵如是。垢穢障大刺毒刀盡當知。以是故立三不善根。問曰。此結 云何行。答曰。若意中行欲此中無恚。若恚無欲。此二要有癡。問曰。何以故。若意 中行欲此中無恚。若恚無欲。答曰。性相違故。貪性喜恚性憂。貪身長養受。恚身不 長養受。貪身軟安隱緣中不礙。軟安隱者。若貪現在前一切身軟。緣中不礙者。若意 中染著受。長夜親不厭。恚身不軟不安隱緣中礙。不軟不安隱者。若恚現在前一切身 不軟。緣中礙者。若意中恚現在前。眼不喜有所視。是謂性相違故。若意中行欲。此 中無恚。若恚無欲。此二要有癡。此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身。問曰。何以故。三不善 根說五種六識身。答曰。若此有見斷非思惟者。彼思惟斷不善心應非根。若思惟非見 斷者。彼見斷不善心應非根。若有五識身非意識者。謂彼意識不善心應非根。若有意 識非五識者。謂彼五識不善心應非根。一切不善心中此三不善根。是根或二或一。貪 相應不善意有二根。貪及彼相應無明。恚相應不善意有二根。恚及彼相應無明。離此 已諸不善意。彼盡是一根無明。是此說多有根。身見法根。世尊法根。欲法根。不放 逸法根。性根說一切法。問曰。何以故說身見法根。答曰。計我故。計我已生六十二 見。以故爾。問曰。何以故說世尊法根。答曰。說故誰說染著清淨縛解輪轉出要佛也

。以故爾。問曰。何以故說欲法根。答曰。欲得善法。欲得者彼得善法。不欲得者彼 不得善法。以故爾。問曰。何以故說不放逸法根。答曰。堅持善法故。不放逸者。彼 能堅持善法。放逸者。彼堅持善法已便失。況能更堅持。問曰。何以故說性根一切法

。答曰。不捨自己種故。問曰。如汝說無為中亦應有根。彼亦不捨己種。答曰。若無 為中有根者無在。彼亦不捨己種。以故無在更有欲。治此咎故說。性根者與因故。問 曰。云何與因。答曰。前生後生因。問曰。如汝說苦法忍應無根。何以故。彼他不與

(14)

自然因。答曰。彼苦法忍雖他不與自然因。而彼與他彼涅槃。他不與因。亦不與他因

。彼云何性根與因故此不論。如是說性根者。不捨己種故。以是故說性根一切諸法。

廣說三不善處盡

鞞婆沙三有漏處第三

  三有漏者。欲有漏恚有漏癡有漏。問曰。漏有何性。答曰。欲有漏性四十一種。

愛五恚五慢五疑四見十二十纏。此四十一種欲有漏性。問曰。身惡行口惡行煩惱性耶

。非煩惱性耶。若煩惱性者。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若非煩惱性者。施設所說云何通

。彼中說身惡行口惡行。非結非縛非使。是煩惱非纏當棄捨滅。因生苦故。作此論已 說曰如煩惱性。問曰。若爾者。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答曰。應說此身惡行口惡行立 欲有漏中。應作四十三種欲有漏性。若不說者是略言。更有說者如非煩惱性。問曰。

以是故欲有漏中不說。彼施設云何通。答曰。此施設所說應爾。身惡行口惡行非結非 縛非使非煩惱非纏。當棄捨滅。因生苦故應爾。問曰。若不爾者何意。答曰。彼雖非 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是故說煩惱。問曰。彼非結性為結所繫。何故不說結。非縛 性為縛所縛。何故不說縛。非使性為使所使。何故不說使。非纏性為纏所纏。何故不 說纏。答曰。應說若未說者是略言。或曰。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二數。如彼 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是故說煩惱。如是彼非結性為結所繫。亦應說結。非縛性為 縛所縛。亦應說縛。非使性為使所使。亦應說使。非纏性為纏所纏。亦應說纏。若彼 非結性為結所繫而不說結。非纏性為縛所縛而不說縛。非使性為使所使而不說使。非 纏性為纏所纏而不說纏。如是彼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亦不應說煩惱。是故說現二 門至二數。有有漏性五十二種(應加睡調五十四也)。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十。色 界五。無色界五。疑八。色界四。無色界四。見二十四。色界十二。無色界十二。此 五十二種有有漏性。無明有漏性十五種。欲界五色界五無色界五。此十五種無明有漏 性。此百八種三有漏性。彼亦名百八種煩惱。是謂三有漏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 已。當說行。何以故說有漏。有漏有何義。答曰。留住義是有漏義。漬義是有漏義。

漏義是有漏義。增上主義是有漏義。持義是有漏義。醉義是有漏義。留住義是有漏義 者。眾生以何留住欲界。眾生以何留住色無色界有漏也。漬義是有漏義者。如漬種子 而生萌芽。如是眾生為結所漬生有萌芽。漏義是有漏義者。如漏刻水漏。如乳房出乳

。如是眾生六入門中常結漏。增上主義是有漏義者。如人為人增上主。不得令眾生東 西南北自在。如是眾生結為增上主。不得越界趣輪轉生死。持義是有漏義者。如人為 非人所持。不應說而說。不應語而語。不應取而取。不應盜而盜。如是眾生為結所持

。不應說而說。至不應盜而盜。醉義是有漏義者。如人飲根酒莖酒葉酒華酒果酒。醉 失慚愧不知事非事。如是此眾生結酒所醉。失慚愧不知事不事。是故說留住義漬義漏 義增上主義持義醉義是有漏義。問曰。若留住義是有漏義者。行亦留住眾生在生死中

。如所說二因二緣生死行及結行結。是生死種子不斷不破不除不沒。復次若七歲八歲 得阿羅漢果。於彼上至百歲。住生死中受無量苦。頭痛身熱乃至四百四病。彼一切結

(15)

盡。但因行故住生死中。如因行故。眾生住生死中者。何以故。立結有漏中而不立行

。答曰。此結是行本。不可以不斷結而斷行。或曰。彼因結故而起行。無結受報。如 人以泥團摶壁乾亦不墮。因本故。如是彼因結故而起行。無結受報。或曰。結盡般涅 槃。非行盡阿羅漢。行住如須彌。而阿羅漢盡滅陰入無餘涅槃界。或曰。彼行不定。

或住生死或斷生死。此結一向定住生死中。以是故立結有漏中非行。彼婆須蜜。施設 所說。云何欲有漏。答曰。除欲界無明。諸餘欲界結縛使煩惱纏也。云何有漏。答曰

。除色無色界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結縛使煩惱纏也。云何無明漏。答曰。三界無智也

。此說好三界無智。若說三界不智。而不取三界無智。若說三界無智此說好。問曰。

何以故欲界結。除無明立欲有漏。色無色界結。除無明立有有漏。何以故。一切三界 無明別立無明有漏。答曰。若留住欲界。彼一切依欲故欲得欲故求欲故樂欲故欲愛欲 故。以是故欲界結。除無明立欲有漏。若留住色無色界。彼一切依有故欲得有故求有 故樂有故欲受有故。以是故色無色界結。除無明立有有漏。謂彼住欲界。住色無色界 者。彼一切由無明故。以是故一切三界無明別立無明有漏。或曰。欲界結及欲愛我及 二及毒。以是故欲界結。除無明立欲有漏。色無色界結無欲受我。非二非毒。以是故 色無色界結。除無明立有有漏。謂彼欲界愛我。色無色界愛我。彼一切由無明故。以 是故一切三界無明別立無明有漏。作譬喻者說。二根本結無明及有愛何以故。答曰。

謂彼二根本結。無明者本緣起根。有愛者當來有。問曰。若爾者。彼三有漏云何。答 曰。彼說者愛或不善或無記。或有報或無報。或受二果或受一果。或無慚無愧相應。

或無慚無愧不相應。彼若有不善有報受二果無慚無愧相應者。彼是欲界愛。因彼故諸 餘欲界結。除無明得欲有漏名。謂無記無報一果無慚無愧不相應。此謂說色無色界愛

。因彼故色無色界結。除無明有有漏得名。問曰。於此論中更有論生。何以故。欲界 愛故。欲界結除無明欲有漏得名。何以故。色無色界愛故。色無色界結。除無明有有 漏得名。答曰。謂愛故界斷地斷種斷。謂愛故愛一切盛結。以是故欲界愛故。欲界結 除無明欲有漏得名。以是故色無色界愛故。色無色界結除無明有有漏得名。問曰。何 以故。一切三界無明別立無明漏。答曰。謂無明前無智後無智中無智。內無智外無智 內外無智。行無智報無智行報無智。覺無智法無智僧無智。苦無智習盡道無智。於六 更樂入如真無智。無見癡冥故以故爾。或曰。謂種重行重。種重者。一切結重與一無 明等。行重者。一切結共作行。復別立不共無明使。以故爾。或曰。謂彼說懶怠。如 所說此比丘懶怠者。謂無明是。有說。水中有蟲名懶怠。自盲教他亦盲。如是此無明 已自盲。諸有行者亦盲。以故爾。或曰。謂九種一種緣中癡。九種者增上至軟軟。一 種緣中癡者。彼有想無想軟軟一種也。問曰。此事能一切非己界遍使。邪見有九種。

一種緣中謗言無見。盜九種。一種緣中受。第一戒盜九種。一種緣中受淨。疑九種。

一種緣中猶豫。如此事能一切非己界遍使。彼何不共事獨說無明。答曰。不也。問曰

。若爾者此云何。答曰。此欲界癡起九種。一種亦起九種。如一種起九種。如是至第 九種亦起九種。如欲界起九九種。如是至有想無想處起九九種。一切非己界遍使。無

(16)

此事。謂彼爾所種爾所度今眾生生死癡。以故爾。或曰。謂彼住一時中。五種因五種 緣五種使所使。以故爾。或曰。謂前普遍。問曰。前者云何。答曰。於四聖諦不欲故

。無明纏故。苦是苦不欲不忍。習是習盡是盡道是道。不欲不忍。如飢餓人。初得惡 食飽滿。後得極妙食而不欲。如是彼癡如惡食。無明纏故。後甘露四諦而不欲。不欲 故苦是苦不欲不忍。習是習盡是盡道是道不欲不忍。不欲故生猶豫。有苦耶無苦耶。

有習盡道耶。無習盡道耶。是疑如是無明中轉生疑。一切猶豫令定故。若得正說。便 從正定有苦習盡道。此是正見。若得邪說。便從邪定無苦習盡道。此是邪見。如是彼 疑中轉生邪見。若無苦習盡道而有我。此是身見。如是彼邪見中轉生身見。若有我者 便作是念。是常耶是斷耶。若見次第相似便作是念。有常也。此是計常見若見壞事便 作是念。斷也。此是斷見。如是彼身見中轉生俱邊見。於中取一邊淨。以此為淨為解 脫出要。此是戒盜。如是彼邊見中轉生戒盜。若此為淨解脫出要。是第一上最上妙最 妙。此是見盜。如是彼戒盜中轉生見盜。若彼已見便愛。此是愛使。他見便恚。此是 不可使。彼見故貢高。此是慢使。如是彼見中轉生使。使中轉生纏。纏者十纏。瞋纏 不語纏睡纏眠纏調纏悔纏無慚纏無愧纏慳纏嫉纏。於中瞋纏嫉纏依不可使。不語纏亦 依愛亦依無明。依愛者。愛故覆藏。依無明者。無智故覆藏。睡調慳者依愛。眠無慚 無愧悔依無明。更有說結垢依結。非根本結。憤依諂誑高害。於中憤害依不可使。依 誑高依見盜。誑依五見。如是無明中轉生一切結。是故說前。普者從阿鼻至第一有可 得。是故說普。遍者非如前說。住一時中五種。因五種緣五種所使。問曰。若不爾者 此云何。答曰。自界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非己界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己 地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非己地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己界緣使中共緣使。

非己界緣使中共緣使。己地緣使中共緣使。非己地緣使中共緣使。有漏緣使中共有漏 緣使。無漏緣使中共無漏緣使。有為緣使中共有為緣使。無為緣使中共無為緣使。共 一切結去灑散入內雜。謂彼爾所門爾所度令眾生生死中癡。以是故。一切三界無明別 立無明有漏。如佛契經說。彼不正思惟未生欲有漏便生。生已增廣。問曰。如此結如 所起隨所滅住不過一時。何以故。說未生欲有漏便生生已增廣。答曰。此說軟中上故 彼結軟生。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便生中中增上。以故爾。尊者婆須蜜說曰。如佛說

。若不正思惟未生。欲有漏便生。生已增廣。云何增廣。答曰。不應增廣。但生復生 故增廣也。彼結一過生。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便生至百千。是故說增廣。重說曰。軟 中上故說增廣。彼結軟生。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便有中中增上。是故說增廣。重說 曰。不增廣但生復生。重生故說增廣。彼結軟生。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便有中。中有 增上增上極增上。是故說增廣。重說曰。不增廣。但度境界故說增廣。因一界生彼結 生住已緣餘界。捨彼已復緣餘界。依眼生彼結。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彼復依耳鼻舌 身意生緣色生。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彼復緣聲香味細滑法生。是故說增廣。尊者曇 摩多羅說曰。諸尊不應增廣。但人於一有中多行纏故說增廣。問曰。彼何所說。答曰

。彼尊者謂。一切眾生結等生惡趣等至生第一有。亦等於中或多行結或不爾。是故說

(17)

。諸尊人於一有中多行纏故說增廣。或曰。受依果報果故說增廣。謂結未起時亦不受 依果報果。起已便受依果報果。是故受依果報果故說增廣。或曰。與果受果故說增廣

。若結未起時亦不與果亦不受果。生已便與果受果。是故與果受果故說增廣。或曰。

與緣故說增廣。彼結未起時不與次第緣。若起已便與次第緣。是與緣故說增廣。如佛 契經說。七有漏能多起憂悲惱。問曰。如三有漏。何以故說七有漏。答曰。此中說有 漏具名有漏。如餘具餘為名。阿毘曇具以阿毘曇為名。樂具樂為名。如所說偈

 樂為揣食  樂為持衣  樂為行步   依山窟間 

  垢具垢為名。如所說偈

 女垢梵行  女縛世間  苦行梵行   此洗無水 

  使具使為名。如所說。比丘色所使色所愛。比丘所使者。即彼愛彼。愛已為魔所 縛。欲具欲為名。如所說。五欲功德世間愛樂。念退具退為名。如所說。五因五緣等

。意解脫阿羅漢若退若忘。云何為五。一者多誦。二者業。三者和合諍。四者遠行。

五者長病。行具行為名。如所說。此六更樂入本所作本所思本行所報。報具報為名。

如所說。諸賢。我已一施報故。七生天上為天王。七生人為人王。如是有漏具有漏為 名。尊者婆奢說曰。彼所說法竟。更有受化者來。彼能知此義異句異味。以是故。世 尊。此義說異句異味也。尊者瞿沙說曰。佛說此契經中二漏。一者見斷。二者思惟斷

。見斷者如己像。思惟斷者治故。彼思惟斷者二種。一者須臾治。二者根本斷。於五 品中現須臾治。最後品現根本斷。如佛契經說。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 有漏無明漏心解脫。問曰。如彼欲界除欲時。欲有漏心解脫。有想無想處除欲時。有 有漏心解脫。何以故。有想無想處中說。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無明漏心解脫。答曰

。本已解脫。解脫為名。如已來來為名。如所說。大王從何所來。當爾時非是來。彼 已來也。已取證證為名。如所說。菩薩於正中取證時得等智。如來得盡智無生智時。

於欲得無欲無恚無愚癡。善根本已盡盡為名。如所說。彼苦已盡樂已盡。憂喜本已沒

。不苦不樂護念清淨。於四禪成就遊也。已正受正受為名。如所說。云何念入慈正受

。答曰。欲令眾生樂。已痛痛為名。如所說。彼覺樂痛時知樂痛。如是本已解脫。解 脫為名。或曰。二俱永滅故說。二俱者。欲有漏無明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彼欲界 除欲時。雖有參差未永盡。彼有想無想處除欲時。永盡是二俱永滅故說。或曰。縛斷 故說。本際不可知。如彼有有漏無明有漏。於彼欲有漏斷已。斷還復縛。若有想無想 處除欲已。彼縛至竟斷。是縛斷故說。或曰緣斷故說。本際不可知。如彼有有漏無明 有漏。彼欲有漏斷已。斷與三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若有想無想處除欲已彼緣盡斷

。是緣斷故說。或曰。責治故說。謂彼修行人有想無想處除欲已。彼欲有漏有有漏無 明有漏。責數呵諫。我脫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謂將我生死中去欺調。是責治故說

。問曰。如所說。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無明有漏心解脫。如一切

(18)

心數法解脫。何故獨說心解脫。答曰。妙說妙義故。彼一切心心數品中何者最妙心也

。如所說。王共眷屬行。或曰。謂說心主。因彼故立心數法。心者說大地。因彼故立 十大地。或曰。謂彼神通作證時無礙道緣心。或曰。謂說遠行。如所說偈

 遠行獨去  無身依身  難御能御   是世梵志 

  或曰。謂說前去。如所說偈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為念惡   若說若作  罪苦自隨  輪道轢殺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為念善   若說若作  福樂自隨  影逐其形    或曰。謂彼說如王。如所說偈

 第六增上王  以染而染之   不染則無染  染者謂之愚 

  或曰。謂說城主。如所說。比丘城主者。識盛陰是。或曰。謂能起善不善戒。如 所說。他婆提不善戒從何所起者。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他婆提善戒從何所起者。

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或曰。謂不等者生惡道。等者生天上。不等生惡道者。如所 說。今是時鸚鵡童子。是兜他子若命終。如申臂頃入泥犁中。何以故。如彼於我起不 善心。眾生惡心故。身壞命終生惡趣中。等生天上者。如所說。今是時鸚鵡童子。是 兜他子若命終。如申臂頃生天上。何以故。如彼於我起善心。眾生善心故。身壞命終 生天上。是故說謂不等生惡道等生天上。以故爾。或曰。謂彼心若依若行若緣隨轉。

心數法亦爾。若心依眼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依耳鼻舌身意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 青行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赤黃白行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色緣隨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聲香味細滑法緣隨轉。心數法亦爾。如魚隨所轉。諸子亦爾。如是心若依若行若 緣。隨所轉心數法亦爾。或曰。謂未調御不調御身行口行。所謂調御調御身行口行。

謂不調御心數法亦爾。謂調御心數法亦爾。謂不定不定身行口行。謂定定身行口行。

謂不正不正身行口行。謂正正身行口行。謂不軟不軟身行口行。謂軟軟身行口行。謂 不持不持身行口行。謂持持身行口行。如彼法澡罐不覆口則漏覆則不漏。如是心不持 已心數法。則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心持已心數法。則不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是故 說謂不持心數法亦不持。謂持心數法亦持。喻如法澡罐。廣說三有漏處盡

鞞婆沙四流處第四

  四流者。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問曰。四流有何性。答曰。欲流性二十九種。愛 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纏。是二十九種欲流性。有流性二十八種。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 十色界五。無色界五。疑八色界四無色界四。是二十八種有流性。無明流性十五種。

欲界無明五色界五無色界五。是十五種無明流性。見流性三十六種。欲界見十二色界 十二無色界十二。是三十六種見流性。此百八種四流性。此是流性。已種相身所有自

(19)

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說流。流有何義。答曰。流下義是流義。漂義是流義。墮 義是流義。流下義是流義者。流下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中。是故說流下義。漂義是 流義者。漂諸界諸趣諸生漂轉生死中。是故說漂義是流義。墮義是流義者。墮諸界諸 趣諸生墮轉生死中。是故說墮義是流義。是故說流下義漂義墮義是流義。問曰。若流 下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中者。不應立上分結此亦將至上墮生上上界縛。答曰。不然

。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答曰。諸界故立上分結。謂彼將至上墮生上上界縛。解脫 故正智故聖道故善法故立流。雖生至第一有中故是下。解脫故正智故聖道故善法故。

尊者婆跋羅茶亦爾說。久時生上。流下故是故說流。施扼故是故說扼。問曰。何以故

。流中別立見流而不立有漏中。答曰。譬喻者四有漏。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見有漏

。謂我此欲流彼欲有漏。謂我此有流彼有有漏。謂我此無明流彼無明有漏。謂我此見 流彼見有漏。說曰。彼譬喻者。於此中不問不答。問曰。若三有漏者此云何。答曰。

佛世尊法真諦餘真無能過。彼知法相盡知行。若有有漏相立有漏中。或曰。此見動搖 除欲時隨順也。住欲時不隨順住義是有漏義。是故餘不動搖。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 中流下隨順。是故流中別立見流。或曰此見狂捷利行。住時不隨順住義是有漏義。是 故餘不動搖。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隨順。是故流中別立見流。如二狂牛繫在 一扼。彼挽扼破已而走。如繫一狂一不狂。彼不狂者能制狂者。如是見狂捷利行。住 時不隨順住義是有漏義。是故餘不動搖。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隨順。是故流 中別立見流。如四流四扼亦爾。問曰。何以故。一切經說流已。後說四扼。亦爾。答 曰。所謂流則是扼。扼則是流。流下故說流。施扼故說扼。如此眾生流所流下。扼者 施扼。彼當云何不受生死苦。如彼牛在犁中。施扼已以杖捶。當云何不挽犁。如是眾 生流所流下扼者施扼。彼當云何不受生死苦。以是故一切經說流已後說扼亦爾。廣說 四流四扼處盡

鞞婆沙四受處第五

  四受者。欲受戒受見受我受。問曰。四受有何性。答曰。欲受性三十四種。愛五 恚五慢五無明五疑四十纏。是三十四欲受性。戒受性六種。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

是六種戒受性。見受性三十種。欲界十色界十無色界十。是三十種見受性。我受性三 十八種。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十色界五無色界五無明十色界。五無色界五疑八色界 四無色界四。此百八種四受性。此四受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 說受。受有何義。答曰。二事故說受。能燃行捷疾行。能燃行者。燃五趣中行。捷疾 行者利故。或曰。三事故說受燒受斷是故說受。問曰。云何燒義。答曰。薪義是受義

。壞義是受義。纏義是受義。薪義是受義者。如因薪火燃。如是眾生因結薪行火燃。

是故薪義是受義。壞義是受義者。如利刺極入身中能壞身。如此受利刺極入法中能壞 法身。是故壞義是受義。纏義是受義者。如蠶虫要以綿自纏而於中死。如是此眾生要 以結自纏而生惡趣中。是故纏義是受義。薪義壞義纏義是受義。問曰。何以故。無明 有漏中別立無明漏。流中無明流。扼中無明扼。然受中不別立無明受。答曰。佛世尊

(20)

於法真諦。餘真無能過。彼盡知法相盡知行。謂法能擔彼別立。或曰。前已說二事故

。說受行燃捷疾行。彼無明雖燃五趣行。但非捷疾行。鈍故爛故不利行故不定故不斷 故。或曰此前已說三事故。名為受能燒受斷彼無明。雖有燒受但不斷。捷利者。能斷 彼鈍爛不利行不定不斷。以是故受中不別立無明受。問曰。何以五見流中合立見流。

扼中合立見扼。何以受中四見立見。受一見立戒受。答曰。佛世尊於法真諦。餘真無 能過。彼盡知法相盡知行。謂法能擔別立。或曰。前已說二事故。說受行然捷疾行。

彼戒盜等然五趣行等餘見。或曰。前已說三事故。名為受能燒受斷。彼戒盜等燒受斷 等餘見。或曰。違道故遠解脫故。違道者。欲種種苦行為清淨。遠解脫者。如彼依此 見而遠涅槃。或曰。二事欺誑故。二事者。此內法外法。問曰。云何此內法欺誑。答 曰。等受持乞食糞掃衣露坐。受持沙門十二淨行。如人似淨行。如彼尊者婆耶。日日 澡浴如似淨行。如是此內法欺誑。此外法云何欺誑。謂欲種種苦行為淨。此尊者瞿沙 亦爾說。此世間現事如見火二事。欺誑如小兒。以是故受中四見立見。受一見立戒受

。問曰。何以故說我受為行耶為緣耶。若行是我受者。應身見是我受。此是我行。若 緣是我受者而無我。作此論已說曰。亦非行亦非緣。問曰。若不爾此云何。答曰。處 所故。此欲界結欲處故。轉行眾生處故。具處故。色無色界結非欲處故。轉行非眾生 處故。非具處故。但我處故。以故爾。如佛契經說。此四受者何本何習何生何緣。答 曰。此四受無明本無明習無明生無明緣。問曰。如一切契經說。愛緣受。何以故。此 契經中說無明緣受。答曰。為異學故。彼異學亦出家捨家妻子。無家無守不畜財寶。

彼亦無多惡。但由無明故。依諸見令彼生惡趣中。如彼老象入污泥中而陷沒。如是彼 異學由無明故。依諸見令彼生惡趣中。以是故佛契經說。四受無明本無明習無明生無 明緣。廣說四受處盡

鞞婆沙四縛受處第六

  四縛者。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問曰。四縛有何性。答曰

。欲愛身縛欲界愛五種。瞋恚身縛恚五種。戒盜身縛三界六種。我見身縛三界十二種

。此二十八是四縛性。此縛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說縛。縛有 何義。答曰。束義是縛義。連續義是縛義。束義是縛義者。如彼施設所說。此無明未 盡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緣。束而束遍束。連續相連續。如巧鬘 師鬘師弟子。繩長綖已結作種種鬘。彼綖於彼華亦是因亦是緣。結而結遍結。連續相 連續。如是此無明未盡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緣。束而束遍束。

連續相連續。是故說束義是縛義連續義是縛義。相連續是縛義者。如彼契經說。當爾

時香食(中陰也)。二心中必有一。或愛相應。或恚相應。是故說連續義是縛義。問曰。

若此眾生生死中。束而束遍束是縛義者。一切結亦爾。眾生生死中束而束遍束。何以 故。立四縛不立餘。答曰。是世尊餘言略言欲令行言。世尊為教化故。或曰。為人故 為眷屬故為器故為教化故。尊者瞿沙說曰。世尊於法真諦餘真無能過。彼盡知法相盡 知行。若有縛相立縛中。無縛相不立縛中。或曰。謂極縛三界眾生。欲愛身縛瞋恚身

(21)

縛極縛欲界眾生。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極縛三界眾生。或曰。謂二事極縛白衣及學道者

。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極縛白衣。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極縛學道者。如白衣及學道。如出 家及不出家。捨家妻子及不捨家妻子。有家無家。有畜財寶不畜財寶盡當知。或曰。

謂能起二諍。一者婬欲故諍。二者見欲故諍。如彼契經。持澡罐杖梵志至尊者迦栴延 所。而問迦栴延。何因何緣。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縣縣共諍

。國國共諍。答曰。此梵志因婬欲著故。令此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 諍。縣縣共諍。國國共諍。重問曰。迦旃延此沙門亦無家無所守不畜財寶。迦栴延何 固何緣。沙門沙門共諍。答曰。見欲著故。此梵志沙門沙門共諍。謂彼能起二諍。一 者婬欲。二者見欲。以故爾。如諍如是二邊二箭二轉二戲盡當知。以是故立四縛不立 餘。廣說四縛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二

(22)

鞞婆沙論卷第三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五蓋處第七

  五蓋者。欲愛瞋恚睡眠調悔疑。問曰。五蓋有何性。答曰。欲愛欲界五種六識身

。瞋恚五種六識身。睡調二俱三界五種。不善無記一切染污心可得。於中不善者立蓋 中。無記不立蓋中。眠欲界五種善不善無記。於中不善者立蓋中。謂善無記不立蓋中

。悔欲界思惟斷善不善。於中不善者立蓋中。善者不立蓋中。疑三界四種不善無記。

於中不善者立蓋中。無記者不立蓋中。此三十種是五蓋性此是性。問曰。彼有何相。

答曰。謂彼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一切法中不可離性說相。尊者婆須蜜說曰。於中欲得 欲者便起欲愛。令眾生相違故起瞋恚。心沒故起睡。已沒不動便眠不息。相者是調心 中生恨。種種恨所作惡故生悔。心中行未成意不定故便生疑。已說恨相當說行。可以 故說蓋。蓋有何義。答曰。障義是蓋義。壞義是蓋義。破義是蓋義。墮義是蓋義。臥 義是蓋義。障義是蓋者。而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如彼契經所說。有樹大樹子 小。而樹大謂覆餘小樹。覆餘樹已壞破墮臥。此云何。一千闍那。二伽賓闍羅。三伊 說多。四閉鉢羅。五必樓叉。六優曇跋羅。七尼拘類。八那梨伽羅。此樹大樹子小。

而樹大覆餘小樹。覆餘樹已壞破墮臥。如大樹覆小樹已亦不生華不轉成果。如是眾生 欲界心樹蓋所覆。不生覺意華。亦不轉成沙門果。是故說障義壞義破義墮義臥義是蓋 義。問曰。若此蓋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者。一切諸結亦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 善根。何以故立五蓋不立餘。答曰。是世尊有餘言略言欲令行言。世尊為教化故。或 曰。佛世尊於法真諦餘真無能過者。彼盡知法相盡知行。謂有蓋相立蓋中。或曰。謂 彼三界除欲時。極作障礙非餘。或曰。謂彼正受障礙及果障礙。正受障礙者。九次第 正受作障礙。果障礙者。九斷智果作障礙。或曰。欲愛者於離欲中而遠離。瞋恚者於 離惡中而遠離。睡眠者於觀中而遠離。調悔者於止中而遠離。彼遠離已離欲離惡。止 觀失已便心中生疑。有惡法報耶。無惡法報耶。或曰。欲愛瞋恚者壞戒身。睡眠壞慧 身。調悔壞定身。彼已壞三身。於心中便生疑。有惡法報耶。無惡法報耶。或曰。欲 愛瞋恚壞戒。睡眠壞觀。調悔壞止。彼壞三法已。於心中便生疑。有惡法報耶。無惡 法報耶。或曰。謂欲界眾生數數行行。此中幾慢行。幾見行。地獄中云。何行慢。豈 可言我極燒汝。不知一切畜生豈有見耶。尊者瞿沙說亦爾。謂此欲界眾生數數行行而 不見咎。欲令見咎故說五蓋。或曰。謂此因時作障礙。果時亦作障礙。因時作障礙者

。若蓋現在前。爾時不可善有漏心現在前。何況無漏果時作障礙者。若生惡趣中受惡 報時。當爾時障礙一切諸功德。以是故佛契經立五蓋非餘。問曰。名五蓋種有幾。答 曰。名五蓋種有七。欲愛瞋恚疑者。名亦三種亦三。睡眠者名有一種有二。調悔者名 有一種有二。如是五蓋名有。五種有七。如名如種如是名數種數。名異種異。名別種 別。名覺種覺。如是盡當知。問曰。若蓋種有七。云何名立五蓋。答曰。以三事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唵 (引一句) 婆誐嚩底 (二) 嚕嚕颯頗 (二合) 嚕 (三) 入嚩 (二合引) 羅底瑟吒 (二合)(四) 悉馱路左 儞薩哩嚩 (二合) 阿哩他 (二合) 娑 (引) 達儞莎

  ◎我文殊師利。今欲說神呪。拔濟諸眾生。除其婬欲本。有呪名烏穌吒 (晉言) 除婬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具大名稱大勝慧  得大無畏大牟尼   已度生死險難中  稽首出過煩惱岸 

 智慧方便到涅盤  是故我禮大覺尊   成就六通四神足  諸根十力解脫門 

 截身令段段  離垢不懷恚   忍力捨諸慢  願說此意趣   修習於空行  意常善思惟 

輔行 (二上)(一) 言一行者剪略身儀不兼餘事名為一行非所緣理得一行名若所緣理名一行 者四行莫不皆緣實相 (云云) 經部雖即義通三乘今意在圓不通通別 (云云)

希有校量功德經 (六紙)   右三經同卷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 (五紙). 八曼荼羅經 (一名師子慧菩薩所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