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科 黃正楷/桃園高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科 黃正楷/桃園高中"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史科

黃正楷/桃園高中

3 6

戰地記者龍騰報導

作為以 101 課綱命題的最後一年學測,可以看出命題者將 101 課綱核心能力與 108 課綱核心素養進行融合的努力,也為兩者如何結合命題做出示範。

本次命題新的變化是:單選題與題組題的題幹字數都有上升,歷史、地理、公民 三科合科題目的質與量都有所提高,部分題目須整篇閱讀完後,從中推論方能作答;

從傳統來看,命題切入點多為 101 課綱重要知識點,關鍵字擷取仍是答題的鑰匙,作 為一份有新意的題目,但卻又不失傳統。

以下便細細來品味這份承先啟後,傳統中帶有新意的題目吧!

110 年 2 月 5 日

掃瞄 QR code

可下載檔案

(2)
(3)

⼀、出題特⾊:傳統核⼼能⼒與新素養導向的融合

今年的題目大部分為情境題,希望考出學生對各時代的通盤歷史理解,與應對生活情境的素養。

作為以 101 課綱最後一年命題的學測,此份題目可以看出融合傳統核心能力與素養導向新趨勢的 努力。在命題方向上,單選題的敘述字數增多,題組題主文字數增加,朝向歷、地、公三科融合,這 些都是素養導向的新趨勢;但實際解題時,考生同樣須具備時序觀念、歷史理解、因果解釋等三項 101 課綱所揭示的核心能力,正確揀選出關鍵字,才能得分。如何兼顧歷史核心能力與素養導向,這份題 目給了第一線教師很大的示範與啟發。

儘管如此,該份題目仍不脫傳統,部分題目的切入點與歷屆指考一樣,如第 19 題的《氏族志》、

第 29 題的大躍進、第 55 題地名沿革、第 65 題反越戰運動。當然這些考點,都是 101 課綱中的重點觀 念,但也會造成學生若勤練歷屆指考考古題,就會比較容易作答的現象,這對跨組的考生而言,比較 不利。

二、試題難易度:中間偏易

茲將今年試題難易度與評量層次分析如下:

試題難易度 評量層次

易 10 題 知識 7 題

中 9 題 理解 14 題

難 5 題 高層次 3 題

由上述分析可知,就難易度而言,容易與中間的題目總計 19 題,故今年試題的難易度可以歸結為

「中間偏易」;就評量層次而言,今年試題特別重視理解層次的題目,若無法對各時代的歷史、特色進 行理解,只憑死背知識點,是沒有辦法獲得高分的。

110 學測命題特色

(4)

這份試卷難易度之所以歸類為「中間偏易」,在於選項的誘答力偏弱,題幹中的關鍵字幾乎直接指 向正確答案。若學生閱讀素養紮實,也具備歷史的核心能力,即能在題幹中揀選出關鍵字,分數自然 漂亮。

三、命題分布平均,和往年差異不大

茲將今年試題的命題分布分析如下:

臺灣史 題數:6 中國史 題數:9 世界史 題數:9

第一冊

早期臺灣 0

第二冊

先秦秦漢 1 單題

第三冊

上古 2 史地 清治臺灣 1 單題

1 史地公 魏晉隋唐 1 單題 中古 1 單題 1 史地 日治臺灣 1 單題

1 史地公 宋元明清 5

近古 1 史地 當代臺灣 1 單題 跨章 1 單題

跨章 1 史地 第三冊 民國以後 1 單題 第四冊 18 世紀後

2 單題 1 史地 1 史地公 由上表可知,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重為 1:1.5:1.5,大致符合 101 課綱教科書篇幅 1:

1.5:1.5 的比例完全相同,此處要特別提及兩點:一、今年臺灣史(第 55 題,跨早期鄭氏、清治前期、

日治時期、當代臺灣)、中國史(第 21 題,跨佛教、鴉片戰爭後)各有一題均需要跨章的知識,才能 夠正確解題,這樣的出題方式往年較常在指考中出現,學測題比較少見;二、臺灣史的出題,各章分 布平均。世界史的出題,詳今略古。唯有中國史的出題,偏重宋元明清(即第二冊後半部分),多達 9 題,且多集中於第 23~第 28 題之間,所以可能給考生今年中國史出題較多的錯覺,但其實各冊分布和 往年差不多。

這份試題中與戰爭有關的題目,共有 5 題(第 20、22、24、25、26 題),與往年較為不同的是,

這些題目並非在考關於戰爭的細節,或是霸權的興衰始末,大多是從戰爭與社會變遷的角度出發,思 考戰爭對人民的影響,與對社會的衝擊。這樣的視角,符合 108 課綱的著重點:重視戰爭對人民、社 會的影響,從人民、社會的角度,來看待戰爭的傷痛。

這份試卷是以 101 課綱命題的最後一次學測試題,時代的帷幕已然落下,歷史又翻過了一頁。明 年的學測,不僅是素養導向命題更為深入、全面,還伴隨著卷卡合一、問答題的登場,明年肯定是一 個嶄新的開始。但這份試卷並非是時代的斷裂點,當中可以看到對 101 課綱歷史核心能力的強調,與 對 108 課綱素養導向的命題設計,更多的是延續的用心與調和的努力。

以下,試圖歸納出這份試題的用心與努力之處,或許可以猜想未來的命題趨勢:

未來命題趨勢

(5)

⼀、題組題的進化

題組題在 107 年學測之後,便成為素養命題的風向球,也是了解未來命題趨勢的重要渠道。今年 的題組題,在量和質兩方面都有進化。

先就合科題題數來分析,今年試題在第 50 題之後,全為合科題組題,一共有 10 題題組題,其中 歷、地合科組合有 6 題,歷、地、公合科題則有 4 題。沒有出現地、公與歷、公的合科題目,三科合 科的題組,比去年增加一題,這也可以看出大考中心命題持續往合科,尤其是三科合科的命題發展方 向進行努力。

至於命題品質方面,與去年差異最大、最明顯的就是題幹字數變多,而且是以文本的方式出現,

尤其是在第 60 題之後尤為明顯。要消化字數龐大的文本,以合科的方式思考,在有限的時間裡正確回 答,的確很考驗學生的素養與對生活情境的思考、應對能力。

二、閱讀素養的重要

今年命題,歷史科題目完全沒有圖表題,單選題題幹的字數也都不少,更顯示出閱讀素養在解題 上的重要,歷史科 24 題當中,即有 14 題在考學生經由閱讀題幹文本之後,對歷史理解的能力。由此 可見培育學生閱讀文本,厚植閱讀素養,增加對歷史各時期的理解,依然是歷史教學最重要的任務。

要特別提及若干讓人印象深刻的題目,第 31 題命題涉及西漢的陵邑制,即便不知道陵邑制,此題 仍可作答,端看學生能否仔細閱讀題目,通盤理解西漢時期的時代特色,才能刪除錯誤選項;第 32 題學生須透過閱讀,理解題目描述的歷史情境,方能看出該旅行者對東亞文化圈相當陌生,肯定不是 出身東亞文化圈的人,才能得出正確答案;第 60 題更需讀懂全文,掌握文章重要論述與脈絡,才能理 解愛爾蘭饑荒實為人禍,地主為罪魁禍首的隱藏性論點,這題是所有歷史科試題中,最能檢測學生是 否具備閱讀理解能力的優良試題。

三、歷史四項核心能力的培植

108 課綱,核心素養取代核心能力,強調跨學科,希望成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的「終生學習者」。這些愈來愈耳熟能詳的詞語,要如何用紙筆測驗測出學生是否具備呢?面對這樣的 變化,素養命題於焉出現,合科命題、閱讀素養,成為命題趨勢,也幾乎成為素養命題的代名詞。今 年大考中心的題目,似乎更強化了這樣的印象。

然而,在面臨 108 課綱已經實施的教育現場,101 課綱所規劃的四項核心能力:表達歷史時序、

歷史理解、歷史解釋、運用史料,就這樣被割離、丟棄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在 108 課綱中關於歷史 的 24 項學習表現,依然可以看到這四項核心能力蘊含其中。在今年的試題中,也可以看出融合 101 課綱與 108 課綱的努力。

雖然題幹走向閱讀素養,命題走向合科,但解答歷史題目時,學生以這四項核心能力為基礎,配 合閱讀素養的厚植與對生活情境的跨科理解,才能正確揀選出關鍵字,拿到高分。這六項要素,要如 何讓學生一一具備,並活學活用,成為未來歷史教學最大的期望,也是最大的挑戰。

(6)

(此份試卷解題係依據大學考試中心於 110 年 1 月 23 日所公告之答案為主)

說明:第 1 至 72 題皆計分。第 1 至 72 題皆是單選題,請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

「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 2 分,答錯不倒扣。

18

清廷治臺二百多年期間,多次調整臺灣地方行政區劃,其最主要的考量依據是:

(A)根據自然地理的形勢,分區管理 (B)根據交通線的延伸,作線狀開發 (C)因應民變,考量治安,置縣設廳 (D)隨漢人開發,設廳以保障原住民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1,第 3 章第 1 節治臺政策與行政制度

108 課綱《歷史 1》CH3-1「傳統帝國的統治」:說明清廷統治期間歷經重大民變朱一貴事 件、噶瑪蘭海盜侵擾等因素,多次增設行政區劃。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清代多次調整臺灣行政區劃的原因,關鍵字為「二百多年期間」,由此可 知應溯及清治前期。康熙治臺後,將行政區劃設為一府(臺灣府)三縣(諸羅縣、臺灣縣、

鳳山縣);雍正時期,因應朱一貴事件,增設彰化縣、淡水廳;嘉慶時期,為防備海盜蔡 牽,設置噶瑪蘭廳。這些調整主要與民變及治安考量有關,故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A) 若根據自然地理形勢,東部地區應該早就設官治理;選項(B)清治臺灣直到 1874 年沈葆楨 來臺時,才開闢三條通往後山的交通線,不符合題幹二百多年的敘述;選項(D)設廳是基 於治安考量,是為保障漢人,而非為了原住民。

單選題(占 144 分)

(7)

19

唐太宗下令大臣修《氏族志》,欲排定各姓氏等級。編成之後,太宗不滿意,指示重修時只 需根據現在的官爵等第區分等級。修訂版將各姓氏分成九等級,以皇室為首,外戚次之。高宗時,

宰相李義府門第寒微,想與山東士族結親被拒,乃上告高宗。唐高宗因此下令,山東士族「七姓 十家不得自為婚」。唐代修訂《氏族志》、發布「禁婚令」,最主要目的是:

(A)擔憂士族通婚,聲氣相通,壟斷科舉考試晉身管道 (B)避免傳統士族透過聯姻結盟,禁婚壓抑其社會地位 (C)禁止士族近親通婚,避免造成人倫與社會關係混淆 (D)擔心士族通婚,擴大土地兼併,造成農民流離失所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5 章第 2 節隋唐的盛衰與士族的衰亡

108 課綱《歷史 2》CH1-2「傳統權威與統治技術」:說明中國歷代國家統治技術與對民間 的控制,如戶籍、賦役與土地制度的掌控。

答 案: B

解 析: 本題測驗的主題是唐太宗下令大臣修《氏族志》的目的。士族也可做世族,題幹「以皇室 為首」、「下令山東士族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都是本題的關鍵字句。魏晉時期,士族地 位崇高,至唐代時,北方士族勢力仍盛。唐太宗命大臣修撰《氏族志》,剛修完時,竟將 博陵崔氏位列第一,引發太宗不滿,要求以皇室為首重新修訂;高宗時,則要求山東士族 彼此不得自相通婚,這些舉動都是希望壓制士族,以免威脅皇權。選項(A)科舉制度,本 是隋文帝為壓制士族而設,加上山東士族重視經學,較擅長明經科,無法兼顧重視文采的 進士科,因此很難壟斷科舉考試;選項(C)士族極重視儒學與家學,強調人倫與社會關係,

不至於混淆;選項(D)中唐之前,政府實施均田制,授田予民,不至於因士族通婚擴大土 地兼併,就造成農民流離失所。

20

有人回憶:當時,食物都要配給,沒有咖啡,但有糖和紅茶。每次參加茶會,都要自備糖 和茶葉。原本商店中還有牛油和乳酪,大多來自紐西蘭或加拿大,現在也少了。經常一個月也吃 不上一斤肉,天天吃鱈魚。有一段時間,政府領導人還提倡自己種植糧食作物,解決糧食短缺問 題。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景象?

(A)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 (B)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 (C)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 (D)首次石油危機時的伊朗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4,第 7 章第 1 節二次世界大戰始末

108 課綱《歷史 3》CH5-1「世界大戰與極權政治」:說明二次大戰各國動員人民參戰、民 生經濟困難的現象。

答 案: B

(8)

解 析: 本題測驗的主題是二次大戰時期,英國海上運輸遭到納粹德國潛艦的威脅,加上資源多投 入戰場,人民日常所需改採配給制,生活物資缺乏。題幹中「食物都要配給」、「牛油和乳 酪,大多來自紐西蘭或加拿大」、「吃不上一斤肉,天天吃鱈魚」,都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 句。紐西蘭及加拿大,原本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無法吃到肉,但卻可天天吃鱈魚,可見應 是臨海國家,因此漁產豐盛、農牧業相對缺乏,選項中只有英國較為符合。選項(A)一戰 時期的德國為同盟國,而加拿大、紐西蘭,則與協約國英國屬同一陣營,故此時德國應無 法與加、紐兩國從事貿易;選項(C)文化大革命時期,糧食並不短缺;選項(D)位處西亞地 區,鱈魚並非伊朗的主要漁獲,很難天天吃到鱈魚。

21

二十世紀初,一名道士在某處山洞中整理文物,發現許多自十六國到北宋以前的公私文書、

大量的佛教典籍及繪畫作品。這些文件的書寫文字,除中文外,還有梵文和藏文等。許多外國學 者聞風而至,購走大量文物,至今仍存於英、俄、法等國的國家博物館及圖書館。此山洞最可能 位在:

(A)山西 (B)遼寧 (C)甘肅 (D)雲南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10 章第 2 節外患頻仍

108 課綱《歷史 2》CH5-1「中國的危機與轉變」:說明清末中國在列強的侵奪之下,各國 勢力的地域及中國所受到的文化流失。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清末西方列強在華的掠奪。題幹中「文件的書寫文字,除中文外,還有梵 文和藏文等」、「購走大量文物,至今仍存於英、俄、法等國」是解答的關鍵字句,可以得 知此地深受印度、西藏文化影響,並鄰近西方勢力進駐的新疆、西藏地區,外國學者才能 前來收購。此山洞應是莫高窟,當中的敦煌文物於二十世紀初被英、法、俄等國探險家收 購回國,成為博物館藏品。選項(A)、(B)位在華北、東北地區,遠離印度與西藏,不太可 能出現大量的梵文、藏文文物;選項(D)遠離俄國,俄國學者要前來取走大量文物,較為 困難。

22

自 1943 年 5 月至 1944 年 7 月間,日本帝國與臺灣總督府動員並組織超過兩萬名的臺灣青 年,派遣至新幾内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地,擔任各種任務。這些臺灣青年最可能是:

(A)擔任突襲戰鬥任務的神風特攻隊 (B)擔任戰鬥任務的臺灣特別志願兵 (C)擔任軍機組裝工作的臺灣少年工 (D)擔任軍伕軍屬的臺灣特設勤勞團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1,第 8 章第 2 節戰爭體制下的臺灣人

108 課綱《歷史 1》CH3-2「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中日戰爭爆發後至戰爭結束

(9)

期間,總督府陸續徵召臺灣人赴前線支援戰場。

答 案: D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太平洋戰爭期間,受日本徵召前往戰場擔任軍伕的臺灣特設勤勞團。題幹 中「兩萬名的臺灣青年」、「派遣至新幾內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地,擔任各種任務」是解答 的關鍵字句。這些青年不僅總數龐大,多派遣至南洋群島地區,且任務龐雜,工作內容除 替日人興建機場外,亦派至貨物廠、船隻停泊場、野戰貨物廠、汽車廠等地,進行雜役或 是農業種植的工作。可知應是協助戰場後勤的軍伕,而非親自上戰場的士兵,故答案應是 選項(D)。選項(A)神風特攻隊於 1944 年 10 月才開始投入任務,成員主要為日本人,臺灣 人不多;選項(B)臺灣特別志願兵共有多批,1942 年,日本在臺灣公布陸軍特別志願兵制 度,到 1945 年止,約 5,500 餘人參加;1943 年公布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至 1945 年約 11,000 餘人參加,兩者的人數均未超過兩萬名,且因後期日本海空軍優勢喪失,缺乏運輸工具,

大多在臺進行守備任務;選項(C)受招募的臺灣少年工多前往日本工廠工作,人數約在 8 千多人左右。

23

某一時期,許多知識分子研究軍事技術,紛紛著書立說,出版了《火輪船圖說》、《演炮圖 說》、《西洋自來火銃制法》及《請仿西洋製造火藥疏》等書。這種情況最可能反映哪種思想?

(A)嚴守夷夏之防 (B)推動全盤西化 (C)師夷長技制夷 (D)擴張軍國主義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11 章第 1 節自強、變法與立憲

108 課綱《歷史 2》CH5-1「中國的危機與轉變」:說明清末中國在列強的侵奪下,為求富 強所展開的種種革新政策。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清代自強運動的側重項目。題幹「研究軍事技術」與《火輪船圖說》、《演 炮圖說》等書,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句。由這些書籍可知,當時研究的軍事技術,以輪船、

大砲、自動手槍、火藥等軍事器械為主,並未涉及軍隊的管理方法、制度,可見著重於器 物學習。選項(A)若嚴守夷夏之防,不可能向西方學習;選項(B)、(D)均涉及制度、思想的 變革,較不可能停留在器物學習階段。

24

一位皇帝指示研商減稅事宜,隨即有大臣上奏:我朝前一陣子因為軍費支出甚多,政府財 政有些不足,建議暫緩減稅政策。但皇帝認為:先前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因大規模叛變,

使得地方殘破不堪,田畝荒廢,財政才會短收。現在大亂已平,人口逐漸增加,荒地也逐一開墾,

國用已經充足,就應與民休息。所以,仍決定減稅。這種情況最可能是:

(A)唐太宗親征高麗等地之後 (B)宋高宗與金簽訂和約之後 (C)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之後 (D)清聖祖平定三藩之亂之後

(10)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7 章第 3 節皇權的擴張

108 課綱《歷史 2》CH3-3「十四至十八世紀的東亞人群移動」:說明各個時期的人口移動 特色,如明清之際在國家政策下所展開的移民潮。

答 案: D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清康熙時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背景。題幹中「先前雲南、貴 州、廣西、四川等省因大規模叛變」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句,不僅呈現叛亂範圍,也顯示 該朝代的疆域包含這些地區,符合這個條件的選項,僅有(D)。選項(A)、(B)的統治範圍都 沒有包含雲南、貴州地區,雲南要至元代以後,才納入中國版圖;選項(C)靖難之役的戰 爭區域,限於北京、山東、南京等地。

25

甲國企圖以經濟戰手段迫使乙國屈服,並保護自己的經濟發展,乃宣布禁止一切來自乙國 的貨物登陸歐洲大陸;還在其統治區內,追查乙國商人並沒收乙國貨物,造成乙國經濟危機,引 發社會動盪。但乙國尚有許多海外貿易,仍可支撐其經濟。這種情形最可能是:

(A)1651 年,英國公布航海法,封鎖荷蘭貿易活動 (B)1806 年,拿破崙為壓迫英國,發動對英國封鎖 (C)1917 年,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作戰,封鎖英國 (D)1941 年,美國對德國宣戰之後,封鎖德國貿易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4,第 2 章第 2 節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

108 課綱《歷史 3》CH2-2「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說明拿破崙稱霸歐洲期間與英國 對抗,反遭英國封鎖的現象。

答 案: B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十九世紀初拿破崙為使英國屈服,實施大陸封鎖的情況。題幹中「禁止一 切來自乙國的貨物登陸歐洲大陸」,「但乙國尚有許多海外貿易,仍可支撐其經濟」是本題 解答的關鍵字句。由此可知乙國海外貿易興盛,甲國對乙國的經濟戰僅限於歐洲大陸,且 不太能對乙國的經濟造成摧毀式的打擊,故答案應是選項(B)。選項(A)主要限制荷蘭在北 美地區的貿易;選項(C)雖然造成英國國內物資缺乏,但卻未引發經濟危機、社會動盪;

選項(D)納粹德國的海外貿易並不興盛,且本就位於歐洲大陸。

26

1949 年 10 月,共軍集中船隻對金門發動攻擊,遭守軍擊退。1950 年 3 月,共軍又集結大 批兵力,用類似「萬船齊發戰術」進攻海南島,迫使當地國軍撤守;5 月底更攻占廣東萬山群島。

共軍原本預定隨後再度對金門發動攻擊,但沒有多久就取消這項計畫。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共軍軍備及船隻有限,已經無法再負擔長期作戰 (B)共軍顧忌金門兵力強大,寧可保持戰果故而避戰 (C)韓戰爆發,美國宣布派遣第七艦隊協助臺灣防務 (D)臺灣實施戒嚴,共軍乃轉以心戰策略來瓦解國軍

(11)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1,第 9 章第 1 節從接管到政府遷臺

108 課綱《歷史 1》CH4-3「現代臺灣國際關係」: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杜魯門總統宣布

「臺灣海峽中立化」,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國共內戰轉趨冷靜。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使美國改變態度,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

轉而協防臺灣。題幹中「1950 年」是解題關鍵字句。1949 年 10 月,中共雖於古寧頭戰役 失敗,但仍持續進行武力攻臺的計劃與部署,準備於 1951 年進行攻臺作戰。但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且隨著聯合國軍隊仁川登陸成功,北韓 軍隊敗退至中國東北邊境,毛澤東開始把目光轉至北韓,並在 10 月決定出兵援助北韓,

戰爭物資與軍隊也轉投入朝鮮半島,進攻臺灣的計畫就被擱置。選項(A)中共於 1950 年 10 月「抗美援朝」,加入韓戰,顯示其有能力負擔長期作戰;選項(B)古寧頭戰役時,國軍在 金門兵力約 4 萬餘人,相較於中共的作戰兵力,金門兵力不算強大;選項(D)臺灣於 1949 年 5 月便實施戒嚴,而中共攻臺計畫是在 1950 年 6~10 月間發生轉變,時間上不符。

27

十八世紀初,一位在中國傳教的法國傳教士於書信中描述,他所在的地區為群山中的平原,

人口稠密,富人甚多。此地自西元一千年左右起已是重要的工業城,現有作坊三千座,產品不僅 供應全中國,還外銷世界各地,數量驚人。這位傳教士詳述該地產品的製作過程,使歐洲人終得 仿製成功。他所描述的產業最可能是:

(A)江西景德的瓷器製作 (B)浙江杭州的絲綢製品 (C)福建福州的武夷茶葉 (D)廣東沿海的醫療藥材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8 章第 2 節工商業與貨幣經濟的發展

108 課綱《歷史 2》CH3-2「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東亞人群移動」:說明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 推展與影響。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宋代以後,景德鎮成為瓷器專業市鎮的興盛情況。題幹中共有三個關鍵字 句:「自西元一千年左右」,可判斷應是在北宋時期;「作坊三千座」,規模不僅宏大,而且 引發「十八世紀初」歐洲人的興趣,甚至加以仿製,綜合三項線索可判斷應是瓷器。而景 德鎮被稱為「四時雷電鎮」,瓷器作坊數量眾多,故答案應為選項(A)。選項(B)西方雖也喜 愛絲綢等物品,但西元六世紀時,東羅馬帝國修士便於中亞取得養蠶技術;選項(C)茶苗 在十九世紀由英國人引進印度,開始種植;選項(D)部分傳教士雖對中醫有些興趣,但西 方始終沒有仿製中藥藥材的熱潮。

(12)

28

1720 年,某地的商業組織制訂「行規」,部分條文內容如下:華夷商民一視同仁,各行商應 與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議價,其有單獨行為者應受處罰。他處或他省商人來省與夷商交易時,本 行應與之協訂貨價,俾得賣價公道;有自行訂定貨價或暗中購入貨物者罰。制訂這份文書者最可 能是:

(A)廣州公行代表 (B)鹿港行郊郊商 (C)香港殖民政府 (D)天津通商大臣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10 章第 2 節外患頻仍

108 課綱《歷史 2》CH5-1「中國的危機與轉變」:說明清初中國與西方的互動模式,了解 清末與列強爭端的背景,及與列強簽訂各項條約後的改變。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是測驗清康熙時期,與外國在廣州進行通商貿易而設立的公行。題幹中的「1720 年」、

「夷商」,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句。1720 年為清康熙時期,海禁已經廢除,廣州商人為展 開與外國商人的貿易,成立公行,並得到官方的支持,代表大清政府對外商在中國的活動 進行監督和管理,公行制度在 1842 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遭到廢除。選項(B)郊商活躍於 清治前期的臺灣港口,當時還未開港,較不可能有外國商人來臺貿易;選項(C)英國殖民 政府秉持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不會成立如題幹所述的這種壟斷型商業公會;選項(D) 天津通商大臣設立於天津開港時,應是 1860 年《中英法北京條約》後設立,當時公行制 度已遭到廢除。

29

某一時期,主事者推動一項政策:將工、農、學、兵結合在一起,便於領導。大部分人民 編入組織,私人物品如鍋、盆、桌、椅都交給公家,以便共同生活、共同生產。不分男女都要工 作,兒童都送到托兒所,甚至設置食堂,免費供應食物和必需品。原本希望建立自給自足的社會,

結果卻造成工業停頓,經濟倒退,國民生產總值大幅減少。這最可能是何種制度或組織?

(A)1853 年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 (B)1900 年山東的義和團組織 (C)1931 年江西的中華蘇維埃 (D)1958 年華北各地人民公社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3,第 4 章第 2 節邁向社會主義

108 課綱《歷史 2》CH6-2「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說明共產主義的特色與內涵,並進 一步思考其在各國的發展狀況。

(13)

答 案: D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中國大躍進時期人民公社的情況。題幹中「工、農、學、兵結合在一起」、

「私人物品交給公家」、「設置食堂」,結果造成「經濟倒退,國民生產總值大幅減少」,都 是本題的關鍵字句,皆為大躍進的特色與影響。選項(A)沒有設置食堂,更不可能有工業;

選項(B)沒有共產思想,無公有觀念;選項(C)中華蘇維埃時期,政策多為打土豪、分田地,

沒有全面展開共產主義制度,也沒有工業。

30

倫敦泰晤士河邊的一座紀念牌說明當地曾為一個商業團體的遺址。這個商業團體於十三世 紀逐漸形成後,一直在北海與波羅的海間貿易,並沿泰晤士河、萊茵河與窩瓦河等主要河流,進 入內陸貿易,商業路線還遠達俄羅斯。這個商業團體甚至擁有武力,在許多地方建立行政機構。

這個團體最可能是:

(A)德意志商人為主的漢撒同盟 (B)活躍於地中海的威尼斯商社 (C)英格蘭商人為主的布商公會 (D)經營亞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3,第 9 章第 4 節中古時期西歐的發展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中古後期漢撒同盟發展的範圍與特色。題幹中可以發現這個商業團體「擁 有武力,建立行政機構」,同時貿易範圍包括「倫敦」、「一直在北海與波羅的海間貿易」,

貿易路線包括「萊茵河與窩瓦河等主要河流」,甚至遠達「俄羅斯」,綜合以上關鍵字句,

顯示這個商業團體活動範圍主要是西北歐、波羅的海一帶,故答案應是選項(A)的漢撒同 盟。選項(B)活動範圍應在地中海區域與義大利北部;選項(C)活動範圍應在英格蘭與法蘭 德斯地區;選項(D)活動範圍應在東印度群島,以及中國、日本沿海一帶。

31

一位大臣向皇帝稟告:朝廷已三十多年未遷徙百姓守先帝陵墓,如今關東地區甚多富人,

富人購買良田,招貧民耕種。他建議繼續推行遷徙,讓富人搬到首都附近的陵墓區,一方面壯大 首都,衰弱王室諸侯;一方面可平均中等以下家庭的貧富差距。此政策因地方豪強抵制,且違背 朝廷推動的孝道而難以執行。這最可能發生於:

(A)重視儒術的漢代 (B)偏安江南的東晉 (C)崇尚胡風的唐代 (D)推行科舉的宋代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3 章第 1 節政府規模與政治演變

108 課綱《歷史 2》CH2-1「民間社會組織的型態」:說明中國各朝代民間組織運行的重點

(14)

與方式,及其對於政治、社會的影響。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西漢陵邑制的消失原因。題幹中「衰弱王室諸侯」、「此政策因地方豪強抵 制,且違背朝廷推動的孝道而難以執行」,是解題的關鍵。西漢時期,在重要的高祖長陵、

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等五座陵墓,均設邑建縣,以拱衛長安、防禦 匈奴。皇帝並將大量的富豪、官員及其家眷遷徙至此,有削弱諸侯封國的意圖。漢元帝時 期,地方豪強崛起,政府已無法強令他們遷徙;其次,呼韓邪單于入朝,匈奴入侵的危機 大大減少;加上元帝喜愛儒家,不欲百姓破土離家,使天下臣民安居樂業,因而廢除陵邑 制,故答案應為選項(A)。選項(B)東晉偏安江南,但題幹中的關東地區是指函谷關以東地 區,約今日中國華北,已非東晉政府能號令之地;選項(C)崇尚胡風的唐代,是安史之亂 前的盛世唐朝,當時的地方豪強應不敢抵制朝廷號令;選項(D)採行強幹弱枝政策,地方 豪強無力與中央抗衡。

32

某一時期,有人記錄在中國旅行的見聞:漢字不像西方文字橫排書寫,由字母組成,而是 由上而下的直排,每個字都有特定的符號,鄰近民族也都能認識。進入中國人的家中,一定有人 端上一種顏色淡紅的溫水,以一種有苦味的草製成,有一股藥味,他們稱其為茶。這份記錄最可 能出自:

(A)十六世紀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士,開始認識中國文化 (B)十七世紀入主中國的滿洲皇族,體會北京日常生活 (C)十八世紀來華朝貢的安南貢使,走訪中國風土民情 (D)十九世紀來華經商的英國商人,看到新奇特有事物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2,第 9 章第 1 節學術思想

108 課綱《歷史 2》CH5-1「中國的危機與轉變」:說明明末清初之際,西方傳教士來到中 國所遇到的文化衝擊,及其可能融入中國社會的方式。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十六世紀耶穌會士剛進入東亞地區,所面臨的文化衝擊。題幹中「每個字 都有特定的符號,鄰近民族也都能認識」,但旅行者卻不認識,也不認識中國的「茶」,把 它視為「一種顏色淡紅的溫水,以一種有苦味的草製成」,綜合上述關鍵字句,可知該旅 行者並不熟悉漢字與茶等中國文化元素,應是首次來到東亞文化圈的人,故答案應為選項 (A)。選項(B)、(C)均受東亞文化影響,不可能對漢字與茶一無所知;(D)英國的飲茶風氣 約始於十七世紀,當時嫁入英國王室成為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非常喜愛飲茶,開啟用 茶招待王公貴族的習慣,因此茶這種飲料開始在貴族與富人間流傳。十八世紀,茶成了英 國最為流行的飲料,因此十九世紀的英國商人不可能對茶如此陌生。

(15)

50-52 為題組

◎ 印度境內德干高原種植咖啡,據說起源是十七世紀一位宗教修行者根 據教義規範,前往聖地履行一生至少朝覲聖地一次的義務時,從葉門 摩卡帶回了種子。歐洲人在印度殖民時,將印度生產的咖啡豆以海運 載回殖民母國。咖啡豆在長時間的航程中受濕潤海風吹拂,形成獨特 風味,頗受消費者喜愛。十九世紀後,隨著海運技術改進和新航道開 通,航程大幅縮短,這些獨特風味不再,於是咖啡業者便在鄰近產地 的馬拉巴海岸闢設風漬場,先讓溫暖潮濕季風吹拂咖啡豆數個月,增 添其獨特風味,稱為「季風馬拉巴」咖啡。請問:

50

文中這位朝聖者信仰的宗教最可能是:

(A)印度教 (B)伊斯蘭教 (C)猶太教 (D)希臘正教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3,第 9 章第 2 節伊斯蘭文明的發展

108 課綱《歷史 3》CH3-1「伊斯蘭的建立與早期傳布」:說明伊斯蘭信仰中「五功」的儀 式內容與社會意義;CH4「生活中的歷史:咖啡的全球之旅」:說明咖啡隨著歐洲人殖民 擴張傳入美洲、亞洲的發展。

答 案: B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伊斯蘭教的特色。題幹中「前往聖地履行一生至少朝覲聖地一次的義務」

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句。伊斯蘭教徒要遵守「五功」,即是「證信、禮拜、齋戒、天課和 朝覲」,朝覲就是指一生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選項(A)、(C)、(D)均無此項義務。

51

文中提到的新航道,最可能是指下列何者?

(A)英吉利海峽 (B)麻六甲海峽 (C)巴拿馬運河 (D)蘇伊士運河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3,第 6 章南亞(一)

108 課綱《歷史 3》CH4-3「十九世紀西方霸權與世界的互動」:說明十九紀瓜分非洲風潮 中英國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掌控。

答 案: D

解 析: 從印度半島海運咖啡豆到歐洲,早期是從印度洋航行到非洲南端,再繞行好望角到大西洋,

順非洲西岸北上抵達歐洲。自從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海運路線則可以改經由紅海、地中 海再到歐洲地區,航程縮短不少。

圖 6

(16)

52

馬拉巴海岸最可能位在圖 6 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3,第 6 章南亞(一)

答 案: B

解 析:文中提到要讓溫暖潮濕的季風吹拂咖啡豆數個月,這股季風為夏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

乙地即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面,故選(B)。甲地位在印度半島西北部,屬於乾燥氣候;丙、

丁地位在印度半島東(北)部,受到德干高原和西高止山阻擋,降水量不如迎風坡多。

53-54 為題組

◎ 某國為興建首都,從統治的各地徵集材料,包括:來自黎巴嫩的針葉林木材;埃及的銀、銅;印度 的象牙。請問:

53

文中某國最可能是:

(A)波斯帝國 (B)羅馬帝國 (C)法蘭西王國 (D)德意志帝國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3,第 7 章第 1 節兩河流域的古文明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波斯帝國的疆域。題幹中,興建首都的原料來自「統治的各地徵集」的材 料,各地包括「黎巴嫩」、「埃及」、「印度」,是解題的關鍵線索,顯示這三個地區都是這 個國家的統治範圍,選項中只有(A)符合這些條件。選項(B)羅馬帝國的疆域最東僅到兩河 流域,未及印度;選項(C)、(D)疆域未包含埃及、黎巴嫩、印度。

54

文中某國徵集木材之來源區,其林地最可能具有下列哪種環境特色?

(A)夏乾冬雨,樹叢低矮且枝幹堅韌,利於林木砍伐 (B)氣流對流旺盛,終年有雨,林木樹冠寬大且茂密 (C)位居北極圈附近,多灰化土,林木枝幹筆直高大 (D)山地攔截西風水氣,降水豐沛,利於林木的生長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1,第 7 章風系與氣候分類;地理 3,第 8 章西亞(一)

答 案: D

解 析: 黎巴嫩沿海地區為地中海型氣候,而內部山地(溫帶高山)迎風坡因為受到西風的吹拂而 降水充沛,有針葉林分布。黎巴嫩國旗中間有雪松圖案,即為該國代表性植物。(A)為地 中海型氣候灌木植被景觀;(B)此段對流雨敘述的植被為雨林景觀;(C)此段為位在副極地 氣候區寒帶針葉林的景觀,並非黎巴嫩高山區的針葉林。

(17)

55-56 為題組

◎ 下列是臺灣的四個地名:(甲)臺北市「萬華」;(乙)花蓮縣「光復」;(丙)高雄市「左營」;(丁)

宜蘭縣「五結」。請問:

55

地名有時也帶有時代的特徵,上述引號之地名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丙丁甲乙 (D)丁甲丙乙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1,第 2 章第 2 節鄭氏統治時期、第 3 章第 2 節農耕與商業發展

108 課綱《歷史 1》CH2「移民社會的形成」:說明鄭氏時期、清代、日治與戰後,隨著各 方人士在臺灣生活,留下具時代特色的地名。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臺灣地名的淵源。「左營」之名,起於鄭氏時期,鄭成功所採取的軍屯;「五 結」之名,起於清治時期,漢人在噶瑪蘭地區開墾所採取的結首制;「萬華」之名,起於 日治時期,日本人因為艋舺的臺語發音,類似日語發音漢字的萬華,故而改名;「光復」

原名馬太鞍,1947 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光復鄉,意指光復後新設立的鄉鎮。故依照出現的 時間順序,應是丙、丁、甲、乙。

56

圖 7 為某地矮丘群(63-356 公尺)中的洞穴景觀。矮丘 群具有登高望遠的防禦功能,下列何者即是倚賴其中一個矮丘 所建立的聚落?

(A)甲 (B)乙 (C)丙 (D)丁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1,第 12 章火山、岩溶、風成與冰河地形;地理 4,第 5 章臺灣的位置與 環境特色

答 案: C

解 析: 圖 7 為石灰岩洞穴中的鐘乳石,此題將石灰岩地形與地名做結合,臺灣石灰岩地形多分布 於南部地區,尤其在高屏地區,而文中敘述此矮丘具有防禦功能,表示應選擇具有軍事防 禦功能的聚落,而左營自明鄭時代即為軍屯地域,其地名由來為因「左」鎮紮「營」,或 云紮「營」於城之「左」等,故選(C)。(A)萬華舊稱艋舺,代表帆舟聚集之處,日治時代

圖 7

(18)

改稱萬華,取其「萬年均能繁華」之意,同時也有「萬德莊嚴、華嚴世界」的寓意;(B) 光復為二戰後政府改名,意指「光復後新設的鄉鎮」;(D)五結由來為因漳州人將開發之地 冠以「結」字,一、二、三、四、五則為開墾的區段而命名;或有一說為當時由林、陳、

張、黃、簡五姓家族集體來此開墾,因此稱為五結,意指「五」個家族「結」合。

57-58 為題組

◎ 古代某國位於印度與羅馬的商道之間,鑄造貨幣,繁榮商業,經濟發達。該國也是農業國家,生產 大麥、小麥,也飼養牛、羊及駱駝。除象牙、犀角與食鹽外,甚至輸出大批奴隸。西元四世紀時,

該國與羅馬君士坦丁皇帝結盟,共同對抗波斯帝國,並加強貿易。請問:

57

該國的管轄範圍,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地帶的部分地區?

(A)撒赫爾 (B)高加索 (C)馬其頓 (D)賽普勒斯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4,第 1 章非洲(一)

答 案: A

解 析: 文中「飼養的駱駝、出口產品犀牛角」為判斷關鍵,因駱駝主要在乾燥氣候區,犀牛為草 原及莽原氣候動物,撒赫爾(沙黑爾)年雨量約 100~600mm,符合上述動物所在的氣候 類型分布範圍。另外,從文中有關於物種與貨品的敘述,此國家為位在非洲的阿克蘇姆(公 元前或公元初在東北非洲的國家),首都為阿克蘇姆城(今屬衣索比亞的提格雷省)。主要 運出的是黃金、象牙、香料、犀角和玳瑁,因此該國的管轄範圍最可能為撒赫爾(沙黑爾)

部分地區,故選(A)。高加索為溫帶高山地區;馬其頓、賽普勒斯屬於地中海型氣候,故 不能選。

58

羅馬人最可能需要何種來自印度的商品?

(A)咖啡 (B)瓷器 (C)香料 (D)茶葉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3,第 8 章第 2 節羅馬共和與帝國的發展

108 課綱《歷史 3》CH4-2「十五至十八世紀間的交會與互動」:說明香料、茶葉、棉布等 亞洲物產對於歐洲國家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在理解羅馬帝國的貿易商品。題幹中的時間「西元四世紀」、「羅馬君士坦丁 皇帝」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可見應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貿易情形。許多香料原產於印度,

西元前四世紀到西元二世紀,香料透過南印度穆澤里斯(Muziris)港,經由印度洋,抵達 今亞丁,再通過紅海,抵達亞歷山大港,印度、埃及、羅馬、希臘等地,此即香料貿易路 線。選項(A)原產於東非衣索比亞,十七世紀才在歐洲廣為流行;選項(B)原產於中國,瓷 器大量外銷應是在重視海外貿易的宋代(十~十三世紀),不符合題目的四世紀;選項(D)

(19)

原產於中國,十九世紀英國人將茶苗引進印度,才開始在印度種植。

59-60 為題組

◎ 愛爾蘭土地肥沃,盛產大麥、小麥等穀類。十三世紀以後,愛爾蘭即受英國統治,長期成為穀物供 應者。十七世紀以後,愛爾蘭人民以馬鈴薯為主食。1845 至 1852 年間,愛爾蘭馬鈴薯歉收,發生 嚴重饑荒,約有 20%以上的人口死亡或移民。研究指出,晚疫病應是造成馬鈴薯歉收的主因,其主 要傳播途徑來自空氣或人畜攜帶,尤其在持續低溫、高濕的環境最容易傳播,而多雨加上強風更助 長其快速蔓延,極短時間即可造成馬鈴薯廢耕。學者分析,在饑荒時期,愛爾蘭歉收的作物只有馬 鈴薯,然輸出至英國的穀物,據推算足以養活當時愛爾蘭的兩倍人口,因而認為饑荒實為人禍。饑 荒之後,愛爾蘭展開大規模佃農運動,組織聯盟,爭取權益,提出幾項訴求,包括:土地買賣自由、

保障佃租契約與合理地租。請問:

59

若以投入、過程、產出、回饋為馬鈴薯農業系統的四個環節,根據上文,最可能是在哪個 環節內的自然要素發生變化,使得晚疫病快速傳播蔓延,造成馬鈴薯廢耕,而使整個系統運作出 現崩壞現象?

(A)投入 (B)過程 (C)產出 (D)回饋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2,第 3 章第一級產業活動(一):農業系統與農村景觀 答 案: A

解 析: 題幹中指出「……在持續低溫、高濕的環境最容易傳播,而多雨加上強風更助長其快速蔓 延……」,可推知是天候(屬於自然環境的投入)造成晚疫病的快速傳播,故選(A)。

60

依上文推論,除馬鈴薯歉收外,最可能造成愛爾蘭饑荒的主要原因是:

(A)愛爾蘭地主抽取高地租,造成愛爾蘭人民窮困,無力購買高價穀物 (B)愛爾蘭人自古以來就以馬鈴薯為主食,不慣食用新引進的穀類作物 (C)愛爾蘭篤信宗教,視馬鈴薯發生疫病為天譴,情願受罰而不食穀物 (D)英國政府因愛爾蘭人民叛服無常,閣員主張嚴懲,故禁止輸入穀物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4,第 2 章第 3 節英國的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108 課綱《歷史 3》CH4-2「十五至十八世紀間的交會與互動」:說明美洲馬鈴薯傳入世界 各地影響飲食的現象;第 2 篇「探究活動:哥倫布大交換,換什麼?」:說明馬鈴薯與十 九世紀愛爾蘭大饑荒的關係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十九世紀愛爾蘭饑荒的發生背景。綜合題幹中兩條關鍵線索「在饑荒時 期,歉收的作物只有馬鈴薯,然輸出至英國的穀物,可以養活愛爾蘭兩倍人口,饑荒實為 人禍」、「饑荒之後,展開佃農運動,組織聯盟,爭取權益」,可以發現愛爾蘭並非全面歉

(20)

收,主要是收穫的穀物被地主銷往英國,導致人民吃不到。在饑荒過後,人民針對地主進 行抗議,展開大規模社會運動,爭取更合理的租佃條件。由此可知,地主是這場饑荒人禍 的罪魁禍首,故答案應為選項(A)。選項(B)馬鈴薯原產自中南美洲,並非愛爾蘭的自古主 食;選項(C)題幹指出愛爾蘭人將饑荒視為人禍,而非天譴;選項(D)若禁止愛爾蘭將穀物 輸入英國,反而會造成穀物流回愛爾蘭,不會導致饑荒。

61-62 為題組

◎ 十六世紀時,某國管轄今墨西哥、除巴拿馬外的中美洲各地、美國西南部地區等,設置總督府,下 轄瓜地馬拉都督、古巴都督及菲律賓都督,臺灣部分地區也曾為其控制。當時該國的瓜地馬拉都督

(轄區包括今日的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墨西哥東部)特別重 視在當地取得某項物產資源,因而常與原住民對峙。但該區內的原住民認為傳教士能夠融入當地文 化,因此對傳教士相對友善。請問:

61

這個總督府屬於何國?

(A)英國 (B)荷蘭 (C)葡萄牙 (D)西班牙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3,第 11 章第 2 節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

108 課綱《歷史 3》CH4-2「十五至十八世紀間的交會與互動」:說明十六世紀西班牙對中、

南美洲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

答 案: D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十六世紀西班牙帝國的統治地區。依照題幹敘述,這個國家管轄「墨西哥、

美國西南部地區、瓜地馬拉、古巴、菲律賓與臺灣部分地區」,這是本題解答的關鍵線索,

十六世紀同時統治過上述地區的,僅有選項(D)西班牙。選項(A)英國在十六世紀時尚未積 極投入海上殖民事業;選項(B)荷蘭在十七世紀時才成為海上霸主;選項(C)葡萄牙的殖民 地多在非洲、亞洲。

62

當時傳教士在上述都督區傳教時,記錄許多當地特殊的地理現象。這些現象最可能包括下 列何者?

甲、颶風(颱風) 乙、地震 丙、龍捲風 丁、沙塵暴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4,第 3 章中南美洲(一)

答 案: A

解 析: 中美洲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傳;鄰近加勒比海的海域,夏季時有颶風,中美洲也 常受到颶風侵襲,故選(A)。龍捲風主要盛行於中緯度溫帶氣旋及強烈對流雷雨附近地區;

全球三大沙塵暴地區分別為:蒙古高原(中國西北和外戈壁沙漠)、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

(21)

亞中西部。

63-66 為題組

◎ 許多國家可能基於某些理由查禁流行歌曲。以臺灣為例,1930 年代開始流行以福佬系民謠為創作題 材,當時西門町與大稻埕有許多收費不低的音樂廳,傳唱這些歌謠。但部分歌謠後來遭政府以過於 寫實、動搖民心為由,予以查禁。1950 年代左右,行政院依據《戒嚴法》訂定《臺灣省戒嚴期間 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開始管制流行文化,主要由警備總司令部執行歌曲查禁。如披頭四樂團 演唱之〈革命〉便因「內容欠妥,混淆視聽,危害社會治安」遭禁。至 1970 年代,查禁業務改由 新聞局負責,據統計,當時約有六分之一的歌曲因未通過審查而禁唱。到了 1980 年代,絕大多數 歌曲都通過審查,禁唱歌曲大幅減少。面對審查制度,音樂人仍勇於透過流行樂曲批判現狀。曾有 外國歌手唱道:「這是最好的年代,所以人民不需要自由」而遭到禁播。有樂評指出,該歌詞字面 上說政府讓經濟成長率翻升,表示統治萬能,所以人民也就不需要自由,但實際是諷刺該政府,試 圖以經濟成果遮掩其威權統治事實。像這類具批判性的樂曲,多屬非主流文化,常被忽視;但也有 作品廣受歡迎,甚至在特定時期帶動反叛精神。請問:

63

從人權保障與法治國原則來看,關於戒嚴時期政府查禁歌曲之相關規定與現象,下列評論 何者正確?

(A)警總的查禁處分是根據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命令,符合法治國原則 (B)政府查禁〈革命〉一曲違反比例原則,改採罰款手段才符合法治 (C)1970 年代以後查禁歌曲改由新聞局負責,顯示已經轉向人權保障原則 (D)1980 年代多數歌曲通過審查可能是自我思想審查,人權侵害未必減少

出 處: 龍騰版公民與社會 3,第 4 章憲法與人權 答 案: D

解 析: (A)雖然警總的查禁處分具有法律依據,但仍可能過度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B)政府查禁

〈革命〉一曲難謂基於公益目的,仍不符合民主法治精神;(C)仍屬於過度限制人民自由 權利之措施。

64

以憲政主義的角度詮釋題文中樂評對於「人民不需要自由」一曲的評論,下列何者最可能 是樂評所指出該首禁歌的反思批判?

(A)政府提升施政效能同時也應重視人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 (B)會以經濟成長率翻升彰顯統治萬能的政府都是威權政府 (C)能保障人民自由以維護人性尊嚴的政府才是良善的政府 (D)政府行使職權時若限制人民自由則不符合憲政主義精神 出 處: 龍騰版公民與社會 2,第 2 章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22)

答 案: C

解 析: (A)從題幹敘述中並未提及政府施政效能或人民生活品質;(B)民主政府可能也會以經濟成 長率來彰顯其統治效能;(C)並非人民不需要自由,而是威權政府會以經濟成長的果實來 掩蓋其威權統治的事實,相反地,民主的政府會保障人民自由以維護人性尊嚴,故選項(C) 正確;(D)憲政主義並非意謂著政府不得限制人民自由,而是強調在限制人民自由時須符 合特定條件(公益目的、法律依據、比例原則等)。

65

某一時期,出現以流行音樂表達對現狀的不滿,甚至帶動一個充滿反抗、叛逆、迷惘的時 代精神,促使社會上形成一股改變的風潮。下列何者最符合此種情形?

(A)1910 年代,運用民間歌謠批判通俗文化 (B)1940 年代,以臺語歌謠抗議太平洋戰爭 (C)1960 年代,以搖滾樂曲推動反越戰運動 (D)1990 年代,運用國語歌曲表達反共立場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4,第 8 章第 1 節戰後經濟復甦與美蘇對峙

108 課綱《歷史 3》CH5-3「政治社會運動與冷戰的結束」:說明 1960 年代美國以搖滾樂曲 表達反越戰的訴求。

答 案: C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 1960 年代美國的反戰運動。由題幹所述,這個時期的特色是「以流行音 樂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帶動一個充滿反抗、叛逆、迷惘的時代精神」。1960 年代,因反 越戰而起的反戰運動,伴隨搖滾樂的出現與風行,使反抗、叛逆、迷惘的時代思潮席捲世 界,故只有選項(C)符合。選項(A)不符歷史事實,未出現此一現象;選項(B)不符歷史事實,

時值皇民化運動,無法以臺語歌謠公然抗議戰爭,更遑論帶動社會風潮;選項(D)不符歷 史事實,當時國語歌壇已多元紛呈,反共歌曲已經式微。

66

圖 8 為 1930 年代臺北局部地區的市況圖,圖 9 為根據當時該區主要土地利用型態,歸納簡 化繪製的都市內部空間結構圖。文中提到的音樂廳,最可能以圖 9 中何處分布較多?

圖 8 圖 9

(A)甲 (B)乙 (C)丙 (D)丁

(23)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2,第 12 章聚落發展與城鄉關係 答 案: D

解 析: 從文中可知有較多音樂廳的區域是在西門町與大稻埕地區,這兩區可說是當時的商業精華 地帶,因此應選擇接近圓環且人口密集的地方,也就是圖 8 圓環左邊的建成區,對照為位 在圖 9 的丁區,故選(D)。

67-69 為題組

◎ 1938 年,臺灣總督府發起「寺廟整理運動」,拆毀媽祖廟等不同廟宇,還禁止媽祖遶境活動,但臺 灣民間對媽祖信仰並未動搖。二次大戰結束後,眾人重建被毀的媽祖廟,也開始恢復遶境活動,其 中以大甲媽祖遶境最負盛名。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資源,結合在地力量,讓更多人了解媽祖遶境 文化全貌,並與觀光活動結合,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遊客常沿途拍照留念,不過若要區分照片分別 在哪個行政區內拍攝,需要先取得這些行政區的面資料,並將照片內隱含的拍攝位置資訊轉換成 GIS 的經緯度坐標的點資料後,透過 GIS 分析步驟,才能將所有照片有效區分。請問:

67

總督府發起「寺廟整理運動」最主要的動機是:

(A)要積極破除迷信 (B)推動皇民化運動 (C)要廣設國民學校 (D)改建為軍事基地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1,第 8 章第 1 節皇民化、工業化與南進基地化

108 課綱《歷史 1》CH3-2「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皇民化運動中,宗教信仰的 轉換亦是重要一環,透過寺廟整理,壓抑臺灣傳統民間信仰,以便推行日本神道教。

答 案: B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皇民化運動時期的特色。「寺廟整理運動」主要是總督府希望透過整頓、

合併廟宇,打壓臺灣傳統宗教,並廣設神社,鼓勵臺民參拜,取代傳統信仰。寺廟整理運 動、神佛升天運動、一街庄一神社,都是為了建立臺民敬仰神道教,尊天皇的思想,屬於 皇民化運動的一環。

68

有學者從分析信仰與統治間關係的角度主張:題文中媽祖遶境文化的變遷,反映出文化權 能否受保障,與實現多元文化密切相關。上述說法最可能意指為何?

(A)戰後陸續恢復的廟宇重建並且舉辦信仰活動,有助於推動臺灣多元文化 (B)寺廟整理運動是一地方文化復興政策,使統治者得以有效推動特定文化 (C)政府投注資源讓地方群體為自己文化發聲,有利不同文化之維護與傳承 (D)媽祖信仰是臺灣文化核心,無論日治或現今統治者都利用此順遂其統治

(24)

出 處: 龍騰版公民與社會 1,第 8 章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 答 案: C

解 析: (A)有助於推廣媽祖遶境文化,但並無法判斷與多元文化的關聯;(B)日治時期的寺廟整理 運動,顯示文化權並未受到保障;而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政府投入資源並結合在地力量,

有利於媽祖遶境文化的維護與傳承。(D)根據選文,日治時代的統治者並未利用媽祖信仰 以順遂其統治。

69

依據題文,遊客操作下列哪個 GIS 分析步驟能最直接得到所需資訊?

(A)套疊照片的點資料與各行政區的面資料 (B)計算照片點資料與各行政區的最近距離

(C)計算照片點位的視域範圍後,套疊各行政區的面資料 (D)照片點資料環域分析後的圖層,套疊各行政區的面資料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1,第 5 章地理資訊系統 答 案: A

解 析: 將照片內的拍攝位置資訊轉換成經緯度座標的點資料後,即可與各行政區的面資料加以疊 合,進行疊圖分析,如此一來就可觀察哪些點資料落在哪個行政區內,便於將照片以行政 區來做區分,故選(A)。(B)計算照片與各行政區的最近距離之後仍不能完全確定照片拍攝 所在地區;(C)文中並不需要觀察地形特色,因此不需要使用到視域分析;(D)因為並不需 要每張照片的緩衝範圍,而是需要知道每張照片的拍攝點落在何處,故從照片點資料直接 套疊各行政區即可,不用做環域分析。

70-72 為題組

◎ 研究指出:臺灣客籍居民主要從閩粵內陸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區移來,分布於北部和南部的丘 陵、台地或近山平原地帶,空間分布有向內陸集中的趨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自 2002 年起,每年 4、5 月間在部分客籍居民分布區辦理「客家桐花祭」活動,由「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

社區營造」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達到一定的政策成效,不僅為客庄地區帶來經濟效益,也強化客 家族群的在地認同。請問:

70

依上文判斷,清代臺灣客籍居民空間分布有向內陸集中的趨勢,和下列何者的關係最密切?

(A)原鄉生活方式 (B)分類械鬥結果 (C)水圳設施分布 (D)保甲制度影響

出 處: 康熹版歷史 1,第 3 章第 2 節農耕與商業發展

(25)

108 課綱《歷史 1》CH2-2「清代臺灣的移民」:清代渡臺的移民中,客家人與福佬人因爭 奪資源屢傳衝突,客家族群人數少,因而又遷徙至與原鄉類似的近山地區。

答 案: A

解 析: 本題測驗主題是影響清代臺灣各族群分布的因素。題幹中「臺灣客籍居民主要從閩粵內陸 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區移來」,是本題解答的關鍵字句。客籍居民會選擇與原鄉生活 環境較為類似的丘陵、盆地、河谷平原區,而非選擇海邊地區,而臺灣的丘陵、盆地、河 谷平原大多位居內陸,因此居住空間便有向內陸集中的趨勢,故答案應為選項(A)。

71

文中客委會辦理的「客家桐花祭」活動最可能是下列何種概念的具體實踐?

(A)地方自治 (B)地方治理 (C)地方分權化 (D)全球在地化

出 處: 龍騰版公民與社會 2,第 3 章政府的體制 答 案: B

解 析: 從「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可知「客家桐花祭」

活動是地方治理的具體實踐,強調民間參與地方政治的運作,故選項(B)正確。(A)地方自 治是指地方自治團體可以自行決定的事務,但不見得有民間力量的參與;(C)地方分權是 相對於中央集權,在地方分權的國家中,地方自治團體具有較概括的權限;(D)全球在地 化是指在全球化下的商品與服務也會隨在地需求與特色進行調整。

72

舉辦桐花祭時,主辦單位最擔心可能出現下列何種天氣圖代表的天氣情況而影響活動?

(A) (B)

(C) (D)

出 處: 龍騰版高中地理 1,第 6 章氣候概說

(26)

答 案: C

解 析: 每年 5、6 月為臺灣的梅雨季,此時在臺灣附近常出現滯留鋒,並伴隨長時間的降雨,故 選(C)。(A)為颱風的天氣圖;(B)為海洋洋面有高壓,陸地有低壓的夏季天氣圖;(D)為冷 鋒過境臺灣的天氣圖。

(27)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文 英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 歷史 地理 公民.. 試題書

今年的圖表雖然比往年少,但以圖表命題仍有 15 題,占試題比重已超過一半(占 60%)

2.術科測試辦理單位請依應檢人數準備各試題所需材料。本套試題共十題,每題 術科測試時間為 3.5

109 年度臺中市政府所屬機關及學校護理人員聯合甄選,緊 急救護科題本,題本採雙面印刷,共 100 題,測驗時間 90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104 年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所屬學校護理人員甄選,綜合護理 學科題本,題本採雙面印刷,共 100 題,測驗時間 90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講授石湖墟歷史 (課程原有課題) 中文科老師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