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長序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民國 100 年 3 月 30 日正式成立,肩負了國內教育研究、課程改革的 使命,以「教育政策發展智庫」、「課程測評研發基地」及「領導人才培育重鎮」為願景,規劃 長期性、整體性、系統性、前瞻性的研究計畫,為國家課程發展奠立穩固基礎。
國家教育研究院自民國 97 年進行課程綱要研擬之基礎研究,於 102 年起陸續展開與完 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研修工作,經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通 過正式發布。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發布,國家教育研究院也啟動各 領域/科目課程手冊研發的工作計畫,進行課綱理念內涵之解析與實踐方向的指引,提供學校 課程與教學設計、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實施、以及教材研發與選用之參考。
期待學校、教師、教材研發者以及社會各界,能夠善加應用各領域/科目課程手冊,同時 秉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落實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成就 每一個孩子都能適性揚才與終身學習。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謹誌
主 編序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業於 103 年 11 月 28 日發布,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 之研修工作自 103 年 6 月陸續展開;歷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研議與「教 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等程序,教育部於 107 年 2 月起陸續發布各領域/
科目課程綱要,108 學年度開始,自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起逐年實施。
總綱乃整體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規劃與實施的藍圖,並且引導各領域/科目課 綱發展。十二年國教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核心素養為課程 連貫與統整發展的主軸,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藉由活力彈性的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規劃多元適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 的勇氣,培養具有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心及國際視野的 現代優質國民。
為促進各界理解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研修 外,同時發展各領域/科目課程手冊,解析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內涵特色,並且發展教學示 例,提供教材編選、學校課程規劃實施、以及教師教學之參考。
本課程手冊係為參考性質,期待教材研發者、學校課程與教學設計者、教學者等能自行 視情境脈絡與需求加以轉化與實踐。本書得以出版,感謝各領域課綱研修小組及課程手冊研 發小組成員全心投入與專業貢獻,此外,感謝課推系統學科中心,課程教學輔導團隊教師群 提供建議以及參與協作。我們期望本課程手冊之出版,能作為課程綱要與教育現場實踐與對 話的橋樑,觸發更大動能,為學生多元適性的學習,共學共創,協力同行。
主編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謹誌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目 次
院長序 主編序 前 言
總論篇….. ... 3
▊ 1.議題融入的背景 ... 3
1.1 議題的特性……….. 3
1.2 議題融入課程的重要性 ... 4
1.3 課程綱要的議題融入研修歷程... 5
1.4 議題融入的課程設計理念 ... 7
1.5 議題融入從九年一貫課綱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差異 ... 8
▊ 2.議題融入課程的發展 ... 9
2.1 議題融入課程的功能 ... 9
2.2 議題融入課程的學校運作機制 ...10
2.3 議題融入課程的作法 ...11
2.4 議題融入課程的原則 ...14
▊ 3.校園議題文化的營造 ... 18
3.1 形塑具議題理念的校園 ...18
3.2 建置增能活動的機制 ...19
概念篇……….. 23
▊ 4.十九項議題 ... 27
4.1 性別平等教育……….. .30
4.2 人權教育……… .37
4.3 環境教育……… .45
4.4 海洋教育………. ...52
4.5 科技教育……… 58
4.6 能源教育……… 61
4.7 家庭教育……… 64
4.8 原住民族教育……….. .69
4.9 品德教育………. ...74
4.10 生命教育………. 77
4.11 法治教育………. 82
4.12 資訊教育………. 86
4.13 安全教育………. 88
4.14 防災教育………. 91
4.15 生涯規劃教育……… 94
4.16 多元文化教育 ………98
4.17 閱讀素養教育 ……….102
4.18 戶外教育……….. 106
4.19 國際教育……….. 111
示例篇………... 115
▊ 5.議題融入式課程示例 ...119
國小教育階段 ...121
5.1 各種各樣的家-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示例 ... 121
5.2 Today Is Earth Day-環境教育議題示例 ... 131
5.3 海產哪裡來、菜市場學問大-海洋教育議題示例 ... 143
國中教育階段 ...157
5.4 愛的連線-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示例... 157
5.5 拄枴杖的小男孩-人權教育議題示例 ... 167
5.6 A Trip to Lanyu. –海洋教育議題示例 ... 178
高中教育階段 ...189
5.7 生涯角色–人權教育議題示例 ... 189
5.8 面對氣候變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環境教育議題示例 ... 198
6.1 創造美好公平的遊樂場-人權教育議題示例 ... 226
6.2 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議題示例 ... 237
6.3 從性別看人生-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示例 ... 246
▊ 7.議題特色課程示例 ...268
7.1 防災 e 點靈,安全有一套-國小議題特色課程示例 ... 269
7.2 族群共好在富北-國中議題特色課程示例 ... 279
▊ 8.附錄:議題核心素養之例舉 ...291
8.1 性別平等教育核心素養... 291
8.2 人權教育核心素養 ... 292
8.3 環境教育核心素養 ... 293
8.4 海洋教育核心素養 ... 294
▊ 9.附錄:議題所涉之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 ...295
表 次
表 2.3.1 議題融入正式課程類型 ... 13
表 4.1 十九項議題的學習目標 ... 27
表 4.1.1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32
表 4.2.1 人權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40
表 4.3.1 環境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47
表 4.4.1 海洋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54
表 4.5.1 科技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548
表 4.6.1 能源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62
表 4.7.1 家庭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65
表 4.8.1 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70
表 4.9.1 品德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74
表 4.10.1 生命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78
表 4.11.1 法治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83
表 4.12.1 資訊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87
表 4.13.1 安全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89
表 4.14.1 防災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92
表 4.15.1 生涯規劃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95
表 4.16.1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99
表 4.17.1 閱讀素養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103
表 4.18.1 戶外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107
表 4.19.1 國際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 112
表 5.8.1「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的學習內容與說明 ... 198
表 7.1.1 防災教育之議題特色課程主題及單元名稱規劃表 ... 271
表 7.2.1「主題二:講古道今」單元名稱規劃表 ... 281
表 8.1.1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核心素養表 ... 291
表 8.2.1 人權教育議題核心素養表... 292
表 8.3.1 環境教育議題核心素養表... 293
圖 次
圖 1.1.1 議題的特性 ... 4
圖 1.2.1 議題的教與學 ... 4
圖 1.4.1 議題與核心素養及各領域/科目之關係 ... 8
圖 2.2.1 建議之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的組織運作關係 ... 11
圖 5.1.1「各種各樣的家」單元架構圖 ... 122
圖 5.2.1 「Today Is Earth Day」單元架構圖 ... 132
圖 5.3.1「海產哪裡來、菜市場學問大」單元架構圖 ... 145
圖 5.5.1「拄枴杖的小男孩」示例設計圖 ... 167
圖 5.6.1 「A Trip to Lanyu」單元架構圖 ... 178
圖 5.7.1「生涯角色」示例設計圖 ... 189
圖 5.8.1「氣候變遷調適」單元架構圖 ... 199
圖 5.9.1「美麗海域樂逍遙」單元架構圖 ... 206
圖 6.1.1「創造美好公平遊戲場」課程架構圖 ... 228
圖 6.1.2 「生活中的公平」單元架構圖 ... 229
圖 6.2.1「永續發展」單元架構圖 ... 237
圖 6.3.1「從性別看人生」單元架構圖 ... 247
圖 7.1.1 新北市鶯歌區鳳鳴國民小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安全與防災教育議題」課程架構圖 ... 270
圖 7.1.2「防災 e 點靈、安全有一套」課程組織圖 ... 273
圖 7.2.1 花蓮縣富北國民中學「族群共好在富北」課程架構圖 ... 280
前 言
面對二十一世紀大加速時代(the era of acceleration)的來臨,世界主要國家莫不致力 於教育系統的調整,並重新定義未來人才的內涵。身處此劇烈變革的全球社會,臺灣在此波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變革上,也展現了較為前瞻的理念與做法,期冀所欲成就的每一 個孩子,能夠因應未來社會發展之所需。
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並將議題融入各領域,是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 程綱要(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重要特色。而因議題常是涉及人類發展與價值的社會 課題,其經由不同領域/科目加以探究,有助於學生統整各領域的學習內容,更能豐富與促進 核心素養的陶成。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的議題,係規範於《總綱》
中,包括: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 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十九 項議題。
《總綱》明訂融入課程的十九項議題均具重要性,其中有些議題在《總綱》中被納為核 心素養(如: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其融入領域情形 臚列於各領域課程綱要的附錄一;有些議題單獨設立科目(如: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 劃);有些議題則在領域課程綱要中納入學習重點(如:性平、人權、環境、海洋、法治、能 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為協助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均能適切轉 化與統整融入《總綱》所列之議題,在各領域課程綱要中,均含有附錄二,呈現各議題的學 習目標、議題學習主題/實質內涵及融入學習重點示例,提供教科書編寫與審查、學校課程規 劃、教師教學及教材編輯之輔助與參考,以提升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的銜接性與完整性。而為 進一步說明附錄二,特撰寫本《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作為讀者解讀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 錄二的補充文本。
為循序引導讀者了解議題融入,本手冊以「總論篇」為起始,說明議題融入的背景、議 題融入課程的發展及校園議題文化的營造;這其中點出了議題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議題融 入,以及如何進行議題融入。有鑑於議題教育的實施,是為了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 平正義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故所考量的不僅是正式課程,更擴及學校的組織規章、獎懲 制度及相關活動等。唯有透過整體校園的薰陶,方能協助學生在學習歷程中,開展出問題覺
知、知識理解、技能習得、價值建立與實踐行動等不同能力面向。
本手冊的第二篇—「概念篇」,鋪陳了十九項議題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 實質內涵,作為課程設計、教材編審與教學實施的認知基礎。而第三篇—「示例篇」,則進 一步提供議題融入課程設計的案例。考量性別平等、人權、環境與海洋教育議題延續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具有完整的內涵架構,有利於延伸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需要的學習內 容,故「示例篇」以上述四項議題為例,發展三類議題融入正式課程之示例,包含議題融入 式課程、議題主題式課程及議題特色課程。所有的示例皆歷經教師的試教,且在多次的諮詢 與計畫團隊的研討後進行修正。
本手冊從理念闡釋、概念陳述,到實例呈現的內容鋪排,希望能發揮解讀領綱附錄二的 輔助性功能,也希望能進一步引導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投入議題教育,用心經營學校成為一個 涵養具備知、情、意、行的現代公民之園地。
總論篇
總論篇
本次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為能與社會脈動、生活情境緊密連結,期以議題 教育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並提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而為減輕 學生學習負擔,《總綱》規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十九項議題(性別平等、人權、環境、
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 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以完整關照議題的處理與實踐。
本篇—「總論篇」為本手冊之首篇,共分三部分。首先,說明議題的特性、議題融入課 程的重要性,以及本次課程綱要之議題融入的研修歷程、設計理念與相較以往課程融入的特 色。其次,說明學校層級將議題融入課程所能展現之功能、學校如何建立議題融入課程的運 作、課程設計的做法與原則。最後,以營造學校實施議題的文化為主軸,說明學校除了課程 發展之外,如何建立一個人人皆能主動積極,適時融入議題理念的校園。
▊ 1.議題融入的背景
1.1 議題的特性
「議題」為日常生活中具討論性的主題,其不僅涉及在對問題尋求答案,更在探討各種 可能的替代答案〈多元觀點〉,並分析各種答案背後的觀點〈價值立場〉,進而澄清價值,選 擇方案和做決定,甚至產生行動。具體而言,議題具以下特性:
時代性
隨著時代思潮與社會變遷,某些議題的重要性較以往更為凸顯,學校教育有必要加以重 視,以促進學生在當代社會面對這些議題的理解與表現,成為良好國民與世界公民。
脈絡性
各國依國際情勢與國內環境,會關注或倡議某些議題,甚至列為國家重要政策;民間團體 或社群亦可能基於所追求理想,特別關注某些議題,倡議學校教育應納入該等議題。
跨域性
議題通常難以從單一的學科知識即可全面理解與解決,其跨領域的性質使得議題需由跨 領域角度去探究,以獲致較寬廣的理解,從而對爭議性的問題得以有效回應與處理。
討論性
有時,議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具高度討論的問題,社會各界對該議題可能存在對立觀點 和意見,其處理攸關社會發展,需要藉由教育加以耙梳釐析。
變動性
議題可能因社會變遷,在內涵上發生改變,甚至有新議題的不斷出現。因此,議題或因時 空的改變,其內涵將產生質變;或因時代更迭,議題會有所增減。
總之,議題處理生活面對的課題,小至每日三餐的食安問題,大到人權與性別平等的社 會議題,以及地球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的科學議題;且其攸關現代生活、人類發展與社會價 值,具時代性與前瞻性,常具高度討論性,需從不同領域探究,以收相互啟發與統整學習之 效,裨益個體生活與永續社會的達成。其特性如圖 1.1.1 所示。
圖 1.1.1 議題的特性
1.2 議題融入課程的重要性
檢視全球之學校課程改革,其內涵可能有所不同,但皆在於強化教育與社會的連結。換 言之,教育需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但教育亦需培養學生改造社會的能力,以促進社會進步。
其中,教育與社會時代變遷緊密結合的途徑之一,即是回應生活中所面對的議題,於學校教 育中培養學生學習議題有關的知識、技能和情意,使其理解議題發生的背景、性質、現象、
內容、成因及影響,養成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升面對議題的責任與能力。
本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基本理念,「核心素養」
為課程發展主軸,並強調議題融入課程。議題融入課程可從不同領域/科目角度對議題加以探 究、分析與思考,提供跨領域整合的學習機會,彰顯問題的情境性與觀點的多元性。在進行 時,宜循序引導學生覺知問題,掌握議題的知識理解,將各領域所習得的學科知能加以整合 與應用,並培養學生對生活情境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另則藉由議題的可討論性,協助學 生澄清價值,建立信念,且提供問題解決的學習與實踐機會,進而促使學生產生行動(參見 圖 1.2.1)。由上所述,可知議題因其特性,將讓議題融入課程擴充原有領域/科目之學習,對 於素養導向課程之落實,有加乘之效果。
圖 1.2.1 議題的教與學
具體言之,議題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具有下列的重要意涵:
• 就教育理念而言,議題融入是對「尊重、關懷、正義、永續」普世價值的重視與實踐。
• 就教育目標而言,議題融入不僅強調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亦重視價值信念的建立、問題 解決的技能與具體行動的實踐,可以提升領域知識內容學習的教育價值。
• 就課程內涵而言,議題融入可以藉由議題的特性促進領域知識內容的連結,包括跨領域 知識內涵、生活實務經驗與情境等的連結。
• 就教學理論而言,議題融入可藉由議題的連結,使學習內容意義化與統整化,避免領域 /科目知識內容的零碎化與片斷化。
• 就教學策略而言,議題融入需要採用批判探究、討論對話、體驗與實作等多元教學策略。
• 就 國 際 趨 勢 而 言 , 議 題 融 入 的 教 學 目 標 可 以 促 進 PISA (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所重視的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的學習,也充分回 應聯合國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內 涵,特別是其中第四項永續教育的目標。
1.3 課程綱要的議題融入研修歷程
誠如前述,議題融入從教育理念與實施上可見其重要性。為確立議題融入之規範基礎,
在 103 年 11 月 28 日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規定領域課程設計應 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 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 題。而此課綱之議題融入,其研修發展涉及法制面、機制面和運作面,分別說明如下。
法制面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之「陸、國民中小學之重大議題項目一」:「國 民中小學之重大議題與新興議題應整合於領域內實施,並將議題的學習重點和課程內容 納入教科書的編輯與審查機制,以確保課程的落實,不再設置「重大議題」的課程綱要。」。
(第 37 頁)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之「陸、國民中小學之重大議題項目二」:
「部分未能融入相關領域的新興議題,則可考慮配合彈性學習節數的設置,研發重要概 念與實施議題教學活動。」,因此,重大議題為納入課綱的議題,以不單獨設置課程綱 要形式融入各領域課綱中,而所謂新興議題係指因課綱發展公布時序,未能納入課綱,
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需求所產生的議題。(第 37 頁)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第 31 頁)明列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 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 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十九 項議題,必要時由學校於校訂課程中進行規劃。
機制面
• 為使議題能適切融入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 域課程綱要研修工作計畫跨領域小組」之下設立「議題工作圈」,進行議題融入之整體規 劃,並與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協作,將議題完善有效融入各教育階段之各領域 /科目課程綱要。
• 「議題工作圈」之運作遵循「多元觀點、公開透明、依循機制」原則,成員共計 12 名。
其中 1 名為召集人,統籌各項議題文件之分工、協調與整合。委員 11 名,包含:(1)
具相關議題專長,亦具課程及教學相關背景之教授 4 名,負責研擬各議題融入之相關內 容。其下各設議題外部諮詢委員(含教育現場工作者)數名;(2)跨議題委員 4 名,負 責整體文件研擬及各項議題之橫向聯繫,其具備課程及教學相關背景;(3)國家教育研 究院代表 3 名,負責議題工作圈與各領綱研修小組副召集人的橫向溝通聯繫。
運作面
• 議題融入課程的研修,歷經「研擬─公聽諮詢─修改定稿」等三階段。研擬階段於 103 年 8 月起至 104 年 8 月,主要在規劃議題融入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之方式與原則、各議 題的學習主題/實質內涵等初稿,以及與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對話,選擇各領 綱可進行議題融入的學習重點示例,並發展議題融入情形之檢視工具等。
• 公聽諮詢階段,將各項議題初稿併同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於 104 年 9 月 5 日起透過公聽 會及網路論壇,廣徵各方意見。針對所蒐集之意見,於 104 年 10 月 31 日召開諮詢會 議,邀請教師、家長、社會團體代表及學者專家等提供建議。後經議題工作圈會議、各 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研修小組會議、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總計畫聯席會議、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等多次會議,對各項修正內容進行充分對話與討論。
• 106 年 10 月 29 日「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第 14 次會議,正式確定各領域/科 目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之修正,臚列議題其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
綱領之法源依據(詳如 9.附錄),並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議題為例,呈現 其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作為課程設計、教材編審與教學實施之參考,體現十二國教課 綱研修「議題融入」之重要特色。
1.4 議題融入的課程設計理念
整體而言,本次課程綱要議題融入,所依據之重要理念如下:
配合總綱之核心素養架構,達成議題融入的連貫與統整
各議題融入之架構配合總綱核心素養,分為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等教育階 段。議題之實質內涵配合學生認知發展進程,將內涵安排在三個教育階段與不同的領域/
科目,以達成議題融入的縱向連貫與橫向統整。
奠基過去課綱之基礎,持續規劃議題之融入
總綱規範融入課程之十九項議題,有多項並非全新開創的內容,在過去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重大議題之基礎上,擴展研訂議題之學習主題/實質內涵至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
進行與各領綱研修小組之溝通對話,將議題實質內涵適切融入領綱
• 議題工作圈於研修過程中與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積極進行雙向互動,或進行面 對面對話或進行各領域/科目之學習內容與學習重點等交叉檢視,以求各領綱的基本理念、
核心素養、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及實施要點能適切融入議題之核心價值、學習主題/實質 內涵、實施注意事項等。
• 議題融入課程避免零散、矛盾、斷裂、缺漏,並考量課程統整性。統整包括縱向連貫與 橫向整合;各領域「核心素養」與各議題「融入領綱」間,宜具良好統整性;而各領域
「學習重點」與各議題「實質內涵」間,宜具良好對應性。議題融入各領綱學習重點時,
藉由選擇議題與領綱相近之內容,將議題融入各〈領綱〉的「學習重點」與「實施要點」, 以豐富領域/科目之學習,促進核心素養導向課程之落實(詳圖 1.4.1)。
• 為利於議題融入之規劃與實施,各領綱之附錄二提供議題融入之說明與示例,作為教科 書編寫及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與教材編輯之參考。
圖 1.4.1 議題與核心素養及各領域/科目之關係
針對未來新議題,研提處理方式
由於議題將隨社會發展而產生變化,課綱中如有未含納之新議題,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成 立專責小組,研議議題的教育意涵及重要性,作為下一波課程研修的參採。同時,學校應 重視並強化教師對新議題的敏感度與專業知能,並依專業判斷,適切將新議題納入課程設 計與實施,以因應環境之變化,持續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等議 題的核心價值與理念的實現。
1.5 議題融入從九年一貫課綱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差異
本次議題融入的處理,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修訂,至少有兩大迥異於九年一貫課程之 處。首先,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直接明示將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課程,不再設有獨立的議題 課程綱要;其次,議題融入採國小、國中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十二年連貫設計,並整體融 入對應之各教育階段之相關領域課程綱要,達成十二年銜接連貫的融入。而議題的融入,不 僅限於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均可運用,以全面性地發揮議題教育之功能。
總之,面對社會的變遷與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中小學課程發展過程中受關注的議題也隨 之增加。因此,國家課程綱要與學校教育需與時俱進。實施議題教育,以強化學生對議題的 認識,使學生能獲得議題的相關知識、情意和技能,理解議題發生背景與成因、現象與影響,
提升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成為良好的國民與世界公民。
豐富及落實核心素養之達成
十九 項議 題 實質 內涵 領域
/科 目 學習 重點
議題 融入
▊ 2.議題融入課程的發展
一般常認為課程發展僅僅是在發展課程內容,包括各領域/科目制訂、教科書編寫、教材 與教學活動設計、學習評量等。其實,課程發展更包含發展這些課程內容所需的推動事項與 制度建立,例如學校領導與經營及校園文化的形塑等。故本章從學校經營的角度切入,分述 議題融入課程的功能、各級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的運作機制、學校進行議題融入課程的做法,
下一章再說明校園文化的形塑。
2.1 議題融入課程的功能
十九項議題融入課程綱要,不但可改善過去以來課程綱要無法充分回應時代需要,以及 與生活脫節等的問題,更可使教育專業自主與課程教學統整得以實現。從學校經營角度而言,
議題融入課程可發揮的功能如下:
激發教師專業自主之動能
因應議題之變動性、社會性,學校必須積極提供資源,發揮領導與自主經營功能,開展主 動研習進修、相互研討對話之教師文化,並強化教師專業發展信念與價值感,以及提升教 師專業知能與行動力。而議題融入課程,也使教師在嘗試議題與領域/科目間的解析、連 結與統整中,不斷累經驗與資源,建立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有助於學校發展不斷自我更新 之文化,並建立課程自我改善之能力。
反思課程統整與生活之連結
為落實議題脈絡化的特性,學校重新建構知識的橫向整合,以及教育階段縱向聯繫的結構,
使得原先孤立的單一領域學習內容藉由議題可以彼此連結,俾利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以 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整,解決學習零碎與生活脫節等課程缺失。
圓滿達成核心素養之學習
議題教育重視問題覺察、知識與技能之獲得、行動與實踐之落實之外,更強調內化核心價 值,堅定普世價值的信念,充份展現「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人為本之全人教育目標。
尤其,核心素養為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之主軸,議題強化跨越學科本位的限制,以及學習 與生活的結合,重視實踐力行的能力展現,讓學生可以面對未來挑戰。議題融入課程,賦 予領域所習得知識有應用之機會,可有效強化核心素養的養成。
2.2 議題融入課程的學校運作機制
一般而言,課程綱要從理念課程到書面課程,再到運作課程,其轉化、融入途徑複雜而 多元,包括中央-地方-學校,以及學術、政策與實務之間的轉化過程。因此,如何正確轉化,
以避免各自解讀、詮釋、宣導課綱與議題的精神與內涵,至關議題融入領域/科目的結果。以 下說明學校的運作機制,以及學校和地方、中央的組織運作關係。
2.2.1 學校進行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的制度化
學校成立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組織
依總綱規定,學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其組成與運作除依相關規定外,學校可在 課程發展委員會成員納入具議題專長之教師、專家、學者,必要時學校亦可成立「議題發 展諮詢小組」。而各領域/科目亦可召開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的聯席會議討論議題融入事 宜。
•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組織:依教育部總綱相關規定組成,可納入議題專長之教師、行政人員、家長代表、專 家或學者等。
任務:(1)審議「學校議題融入各領域/科目課程與教學計畫。
(2)提出課程融入議題之建議。
• 議題發展諮詢小組
學校可視需要,因應規模與特性成立(或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中另選成員組成)「議題 發展諮詢小組」,其組織與任務如下:
組織:教、訓、輔具教師資格之行政人員、遴選不同領域具議題專長教師,並依議題類 別之需要,不定時的加入教師、專家、學者等。
任務:提供學校各領域/科目融入議題之課程與教學之諮詢、行政資源,或辦理跨教育階 段、全校性之相關教學活動,例如:專題演講、教學觀摩會、校內外議題相關之 綜合性活動、教學參觀、環境規劃等,並可不定時提供議題相關研究、傳播媒體 資料、文章或訊息等有關國內外議題發展現況的教學資源。
• 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
組織:由各領域/科目相關教師組成,必要時得敦請其他科目之具議題專長教師,以及不
定期邀請家長、專家或學者等參與研討。
任務:規劃「○○領域/科目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計畫」,包括:議題類別(含議題名稱,
單一議題或多議題)、學習目標、融入之教育年段、領域/科目單元、教材大綱或 教科書選用規範、教學評量等教學相關事宜。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納入議題融入之相關規範
學校宜將領域/科目融入議題的基本規範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之相關委員會,以建立明確 督導、評鑑,以及支援、輔導的行政管理系統,以為學校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資源 與品質保證。
2.2.2 學校與中央、地方進行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的組織運作關係
學校除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或自主成立「議題發展諮詢 小組」外,目前區域性之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織,如高級中等學校之「學群/科中心」、國中之
「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等,亦宜納入議題之研究發展任務,以發揮提供學校支持、諮詢、輔 導之功能,共同促進議題教育之落實。上述各類組織運作關係之建議,詳圖 2.2.1 所示。
圖 2.2.1 建議之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的組織運作關係
2.3 議題融入課程的作法
2.3.1 議題融入課程之範圍
議題教育的實施,須留意相關法規對各級學校有關議題融入課程的規範。例如《性別平 等教育法》規定: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 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高級中等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 課程。《環境教育法》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於每年 1 月 31 日以前應訂定環境教育計畫,
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國教 輔導團
學/群科中心
議題發展諮詢小組
推展環境教育,所有教職員生均應於每年年底前參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而《家庭教育法》
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並應 會同家長會辦理親職教育。
不論上述法規所規範應有的議題教育實施,還是其他議題於學校課程的融入,除了正式 課程之外,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亦均可融入議題。
議題融入正式課程
國中小教育階段可進行的議題融入正式課程,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課程架構而 言,其可在領域學習課程(又稱部定課程)以及彈性學習課程(又稱校訂課程,國小依低、
中、高年段,其節數分別為:2-4 節、3-6 節、 4-7 節;國中教育階段則為 3-6 節)中 規劃實施。後期中等教育階段的議題融入正式課程,則可在部定課程、校訂課程、彈性學 習時間中加以融入規劃實施。
• 在國中小領域學習課程與後期中等教育階段的部定課程中,教師可在其授課領域/科目課 程授課中,依照授課內容與教科書,於課程教學中適切融入議題概念。
• 學校也可配合課程計畫,國中小教育階段因應地區特性與學生需求,將議題融入彈性學 習課程中,成為「特色課程」(課綱規定,國中小教育階段的的彈性學習課程可開設「議 題探究課程」);在高中,讓議題可融入/納入「校訂課程」中,規劃為必修或選修科目,
亦可於「彈性學習時間」實施。
• 本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對議題融入的實施有更大的實施時間,故學校的融入 課程型態也可更多元,茲列舉與說明三類課程如下(詳表 2.3.1)。
議題融入式課程:此類課程是在既有課程內容中將議題的概念或主軸融入。融入的議 題可僅就某一議題,或多項相關議題。此類課程因建立於原有課程架構與內容,以現 有課程內容為主體,就其教學的領域/科目內容與議題,適時進行教學的連結或延伸,
設計與實施相對容易。
議題主題式課程:此類課程是擷取某單一議題之其中一項學習主題,發展為議題主題 式課程。其與第一類課程的不同,在於此類課程的主軸是議題的學習主題,而非原領 域/科目課程內容,故需另行設計與自編教材。它可運用於國中小的彈性學習課程、
高級中等學校的彈性學習時間,以數週的微課程方式進行,或於涉及之領域教學時間 中實施。
議題特色課程:此類課程是以議題為學校特色課程,其對議題採跨領域方式設計,形 成獨立完整的單元課程。它可於校訂課程中實施,例如國中小的彈性學習課程、高級 中等學校的彈性學習時間,或規劃成為校訂必修或選修科目。此類課程不論是單議題 或多議題整合進行,通常需要跨領域課程教師的團隊合作,以協力發展跨領域的議題 教育教材。雖有其難度且費時,但因是更有系統的課程設計,並輔以較長的教學時間,
故極有助於學生對議題的完整與深入了解,可進行價值建立與實踐行動的高層次學習;
同時,亦可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表 2.3.1 議題融入正式課程類型
課程類型 融入領域 課程實施時間 說明
議題融入式課程 相關領域 該領域教學時間 參見示例篇 5.1~5.9
議題主題式課程 多領域 彈性學習課程/彈性學習時
間、涉及之領域教學時間 參見示例篇 6.1~6.3 議題特色課程 多領域 校訂課程 參見示例篇 7.1~7.2
• 議題融入式課程,是以原有領域/科目課程內容為主體,將原有課程內容與議題進行連結、
引伸進教學之中。議題主題式課程則以議題為主體,結合相關領域的共同概念,確定課 程單元之主題,將學習的內容經由延伸、統整或轉化,形成更完整的議題課程知能。議 題特色課程,係指將議題作為學校之特色課程,學校教師可透過共同參與課程設計,發 展跨領域統整之特色課程,使學生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對議題能有問題覺知、知識理解、
技能習得、價值建立與行動實踐之循序漸進的學習歷程,從而實踐議題教育之理念。
• 議題融入課程,涉及議題的「實質內涵」透過領域/科目的「學習重點」進行連結、延伸、
統整與轉化。此指的是當領域/科目「學習重點」有與議題「實質內涵」相近之內容時,
可進行兩者之連結,否則可進行意義之延伸,讓兩者得以扣合。而為促進學生更深度的 學習,在連結或延伸之上,需要將領域/科目「學習重點」與議題「實質內涵」做進一步 之統整,並建立整合性學習目標,以引導學生除問題覺知與知識理解外,能提升思辯能 力,習得應用技能,並能澄清價值。最後,則透過課程之轉化,讓學生在脈絡化與探究 性的情境中,反思知識的基本預設,逐步澄清與建立價值、信念,進而養成行動實踐力。
為達成上述較高層次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議題主題式課程」及「議題特色課程」,安排 較多的學習時間進行跨領域/科目整合的學習。
• 進行議題融入時,可進行議題之整合。就理念與目標相關程度較高之議題,例如針對「性 別平等、人權、原住民族」、「環境、海洋、安全、戶外」、「資訊、科技」或「國際、多 元文化、原住民族」進行整合之規劃,可促進學生統整學習。
議題融入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
議題融入非正式課程,也就是讓議題教育可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的所謂「團 體活動時間」實施。其辦理方式相當多元,可以藉由專題演講、校慶活動、校際活動、競 賽活動、班週會活動、社團活動、戶外教育活動等,進行課程融入之教學。例如舉辦體驗 營或研習營,讓學生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各議題之精神與內涵;辦理不同型態之競賽(海報 設計比賽、書籤設計比賽、作文比賽、辯論比賽、有獎徵答、漫畫比賽、影音設計比賽等); 亦可將議題轉化為班會討論題綱、以議題週方式,結合學校情境之佈置,或利用週會或其 他適當時間,安排專家講座,以擴展進學生對議題之認識。
在潛在課程方面,可利用校園及教室環境布置,將議題相關教材布置在環境之中產生境教 的效果,也可以透過身教由教師及職工身體力行,產生薰陶的教育作用。至於制教和境教 的潛在課程亦很重要,可經由制度的建立,例如垃圾分類制度,或者實踐活動的教育,例 如年終捐款點燈活動或者社會服務機構之參訪活動,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4 議題融入課程的原則
議題融入課程時,在課程的發展與教材編選應以學生經驗為中心,選取生活化教材。在 掌握議題之基本理念與不同教育階段之實質內涵下,連結領域/科目內容,以問題覺知、知識 理解、技能習得、價值建立及實踐行動等不同層次循序引導學生學習,發展教材並編輯教學 手冊。教師教學時,除涵蓋於領域/科目之教材內容外,可透過領域/科目內容之連結、延伸、
統整與轉化,進行議題之融入,亦可將人物、典範、習俗或節慶等加入教材,或採隨機教學,
並於作業、作品、展演、參觀、社團與團體活動中,以多元方式融入議題。經由討論、對話、
批判與反思,使教室成為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增進議題學習之品質。
2.4.1 課程發展
議題融入領域/科目之規劃應包含正式與非正式之課程與教學,內容涵蓋議題知識、技能 與態度。除與各領域特質相結合進行議題融入之外,亦可視學生性向、社區需求及學校發 展特色,於彈性學習課程/彈性學習時間及校訂課程加以規劃與實施,包含專題/議題探究 及特色課程,或成立社團等,並與相關活動及校園文化形塑緊密配合,以發揮議題教育之
全面性教育功能,提升教育成果。
學校應重視議題課程的統整與系統發展,於學期前與學期間召開融入相同議題之不同領 域/科目間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聯席會議,落實相關議題融入各領域/群科/學程/科 目間之橫向聯繫、統整,年段間之系統與邏輯發展。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代表應涵蓋相關議題專長教師與專家代表,並應重視性別與族 群委員人數比例,以促使學校課程發展納入性別平等、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
學校各領域/群科/學程/科目教學研究會應承擔議題融入之任務。學期前應召開教學研究 會,以規劃學校相關議題融入教學之內容或重點、實施年段與進度,並將其納入學校課程 架構,構成學校「課程計畫」之一部分,一併呈報主管教育機關備查,落實施行。學期間 之教學研究會議,應設定有關議題融入之討論題綱,充份研討,從事計畫性之議題課程研 究。
2.4.2 教材編選
教材之編選應以學生經驗為中心、選取與生活連結之教材,並掌握議題之基本理念與不同 教育階段之實質內涵,以學習心理之連續發展原則,連結領域特點組織成有效教材,以達 成議題之學習目標,培養學生之核心素養。
教材編選應採多元文化與價值觀點,了解性別與人權不平等存在的事實,思考人類發展與 環境之間的平衡問題,了解海洋文化發展的意義,強化對他人與自然環境的尊重與關懷、
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
各項教育議題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皆應符合平等教育原則,關注權力議題分析,以及 機會、資源分配與暴力問題。同時為能呈現性別平等與各族群歷史文化及價值觀,應平衡 反映不同性別與族群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增進性別與族群間之了解與尊重。
領域/科目之教材融入議題學習重點或內容,可透過領域/科目主要學習內容之知識結構,
或概念內涵之延伸,以議題基本理念為基礎,建構課程之精神與內涵,或在相關領域/科 目教材中,運用生活案例、時事,或與社會文化、區域特質、節慶相關之材料,使之與領 域/科目之學習重點連結。在不改變課程結構下,添加有關議題之內容、概念、主題與觀 點。
2.4.3 教學實施
教師教學時,亦可運用人物、典範、習俗、節慶、文化,以隨機、點綴式的加入教材,或 經由問題與討論,批判、反思與對話等師生互動,使教室成為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
並於作業、作品、展演、參觀、組織社團、參與團體活動等過程中,以多元方式融入相關 議題。
學校應積極營造有利議題學習的教育環境。例如鼓勵師生進行議題之專題研討、研究,或 參與相關活動、協助成立社團。透過多元方式,形塑尊重、包容、公平、正義、關懷的校 園文化,營造開放、友善、自律、且熱情的教與學的環境。學藝、訓育、輔導等教育活動 應強化對他人與自然環境的尊重與關懷、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培養社會正義感 與致力改變社會不公義的行動力。
2.4.4 教學資源與設備
教學資源與設備包括各種形式的教材與圖儀設備,研究機構、社區、產業、民間組織所研 發的資源,以及各界人力資源等。
善用政府單位或民間相關團體已建立之相關資源,例如:文宣、書籍、影片、網站(或網 頁),或統計、研究報告等。
留意時事、新聞事件與專題報導,例如:日本福島核災引發的能源問題、臺灣莫拉克風災 的災害防救問題,以作為最新、深入及具情境脈絡的教學資源等。
結合與議題教育有關之景點、歷史建築或機關等,例如:二二八紀念碑、法院、國家公園、
自然生態保留區、博物館、婦女館、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等,規劃學習活動,進行校外教學 的參訪或成為訪調的對象。
除政府機關外,私人企業、民間團體均投入的相關議題教育活動之推動,或長期協助校園 有關議題教育課程的推動與宣導,人力與教學資源亦可引進。例如:與環境教育有關之綠 色學校、永續校園、碳足跡計算、能源學校等。
透過國教輔導團及學/群科中心到校服務及辦理教師增能研習,以提升教師對相關議題教 育的知能。
2.4.5 學習評量
議題教育的評量宜包括認知、技能、情意及實踐的能力。評量內容應符合各議題之基本理
評量宜採多元方式,除由教師考評之外,得輔以學生自評及互評完成,其形式視議題性質與 教學目的而異,可運用如觀察、口頭回答、專題報告(或發表)、參與討論、參觀心得,及
學習歷程檔案等多種方式進行。
念、學習目標、核心素養和實質內涵。
學習評量須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且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與改進教學為目的。評 量宜採多元方式,除由教師考評之外,得輔以學生自評及互評完成,其形式視議題性質與 教學目的而異,可運用如觀察、口頭回答、專題報告(或發表)、參與討論、參觀心得,
及學習歷程檔案等多種方式進行。
▊ 3.校園議題文化的營造
校園文化包括校內之師生員工與家長,以及學校與社區所有與學校相關的人、事、物。
故校園文化展現在學校的願景、校長辦學的理念、學校行政的組織運作、課程與教學設施的 建置、制度與規章的制定及執行、學生的行為與態度,以及學校成員間包括師生、學生間及 親師的互動等,藉由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議題融入課程。校園文化營造須積極改變組織運作與 文化,實踐以人為本的生命關懷,並創造典範,締造校園中所有成員的生活意義。
營造學校實施議題的文化必須激發學校的內在能量,首先要經營一個開放、主動、積極 的組織文化。這種文化的產生應擴及教師的班級經營、學校的領導與經營,以及學校制度建 置等,且所有作為或措施要能反應對人的關懷、包容與正義感,對物之珍惜與公共性之感受,
能愛己、更能愛陌生的大眾與自然。其次,要重建校園內的團隊夥伴關係,營造討論的氛圍,
養成傾聽、分享的習慣,提高溝通的品質,才能改變教學與學習的習性。由於團體間彼此的 信任,產生每個人的自覺、自信與自我檢視的能量,在相互的對話與討論中逐漸產生改變傳 統教學與學習的力量,進而發展成每個人自動自發,適時融入議題理念的熱誠與使命感,積 極致力教學或行政品質的改善。
3.1 形塑具議題理念的校園
學校宜喚醒所有同仁與家長對議題的關心,充份理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融入 議題的意義與重要性,形塑具議題理念的校園。為求適時地強化議題教育,可以有以下的作 為:
利用機會提出議題理念討論,強化議題之重要理念
學生集會、教師與行政人員會報,甚至家長會、校長與教師相互之間的對話,或同仁間的 閒聊,都可以在有意、無意間提出與生活議題相關之理念,例如公平正義、包容差異、永 續發展等,以交換觀念。
利用節慶或學生活動
利用國家慶典或學校的校慶、畢業典禮、觀摩會等,以象徵議題精神與內涵的行為來溝通 理念,例如:辦理展覽、佈置環境;辦理座談會、專題演講、研討會;或以學生活動、競 賽等來傳達理念。
藉由社會發生之重大事件
學校可藉由社會或學校所發生與議題有關的事件,進行機會教育。例如性侵事件之於性別 平等教育;歐洲難民之於人權教育與國際教育;彰化台化事件之於環境教育與人權教育;
南海問題之於海洋教育與國際教育,又如學生虐貓事件與環境、生命、品德、法治等皆可 連結,藉以宣導理念。
彰顯議題理念的校園環境布置
校園與教室環境設計可融入多元、國際化、安全性、教育性與永續發展等理念。另外,可 利用校園空間設置議題櫥窗、展示佈告欄,以及議題校刊專欄等。
制定及執行議題相關的規章、制度與獎懲辦法,付諸實際的行為或行動
校規可融入程序正義理念、內涵,並加以落實;成績與考核重視發展自我、個別差異、自 我進步等實質平等價值;資源分配考慮性別、族群生活經驗與歷史背景,以及貧富學生資 源差異處境等。學校相關的人員必須以議題理念的實際行為或行動來傳達理念,避免形成 負面的教材與示範,影響學校議題教育的成果。
議題基本理念常挑戰傳統習性、思維與價值。因此除有計畫地發展學校本位研習機制,
培養議題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之外,宜以議題強調的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及永續 發展等核心價值,以及總綱之自發、互動、共好等基本理念為基礎,整體營造學校文化,發 展學校願景,深化議題融入課程之教育意義。
3.2 建置增能活動的機制
議題融入課程之學校整體營造,首宜強化增能活動,以涵養議題正確理念、知識與態度。
因此,行政人員與教師可透過有規劃且多元的相關研習,理解與掌握課綱與議題精神與內涵,
進而能正確詮釋、宣導與推展課程。而各領域/科目任課教師亦須提升對議題的敏感度與教學 專業知能,積極強化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知識與能力,以及融入議題的態度與實踐力。
同時,學校持續透過講解與宣導議題、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目標,促使全校師生、
家長對議題之內涵產生共識,並創造教師、行政與家長的合作關係,激發教育人員的責任感、
理想性與對議題的敏感度與關心,進而逐漸形成議題核心價值的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的共同 教育願景,議題教育因此而能永續發展。
3.2.1 制定有效的增能活動實施計畫
增能活動的成效,端視「實施計畫」的設計與執行。因此,宜審慎規劃主題、內容、時 程、人員等。同時,為使研習活動順利進行,計畫執行應考慮時間、經費及埸所等資源之提 供。例如:
安排議題融入研習與共備時間
為不影響教師課務,且能有效、定時、密集聚會,以進行正式、非正式研習或共備培力,
交換教學經驗或心得,學校在排課之初,即須運用排課技巧,使相同領域/科目,以及擔任 不同議題教師,每週皆能有一共同無課的時間,以方便進行增能活動。
制定增能之基本規範
同時宜配合獎勵辦法,制定基本規範,作為研習準則,以促進研習持續而不中斷,且能積 極、有效進行。
安排研習場所
廣設方便到達、舒適、安寧且備有茶水與基本文具的研習或教師們聚會之埸所,以激發熱 情,減少因研習而影響課務等因素。
3.2.2 設計適切的議題融入研習與共備內容
有效的增能活動須配合對象、領域/科目,以及議題之不同,系統地規劃兼具課程觀念與 行動的策略。同時,亦須能有效促成團隊學習,以及建立團隊教學環境形成與運作之機制,
並能發展教師課程與教學的信心與能力,激發教師自我學習動機與養成終身學習習慣,以使 議題融入課程教學成為教育改革的常態。
為讓教師具備議題融入領域/科目之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知能,總綱之基本理念與核心素養,
以及十九議題與相關領域/科目之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實質內涵等相關內容之理 解與體悟,應為增能活動之首要內容。此等研習內容應涵蓋知識、技能與態度,且應依議題 概念之邏輯系統規劃,視不同對象設計不同的主題與內容。例如:
全校性之活動內容
可宣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與十九項議題的精神與內涵,增進教 師對新課程的關切與了解。
各領域/科目任課教師
除正確理念與熱情之外,教師宜以各專長領域/科目之課程綱要為本,詳實閱讀、充分理
解其內容,領悟其理念與目標,並研討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內容,內化議題之 核心價值,增進教案製作等教學活動相關知能。
種子教師或進階研習教師
為促使領導議題融入之教師,精進其專長,除深化與系統化上述各研習內容外,宜提升教 師研究能力,從事行動研究,並使教師能發展示例、示範教學或提出具體方案或教學模式,
成為有能力提供諮詢與發展課程的專業人員或種子教師。
3.2.3 培養具議題專長之教師
總綱納入的議題達十九項,為求專精,學校可結合教師興趣與專業背景來組成研習團隊。
如此做法除可因分組減少教師負擔之外,更可運用教師專業分工與合作,精進研習內涵。學 校可制定鼓勵辦法,積極發展課程發展與實施之討論環境,確保團隊運作與研討之品質,此 辦法亦可併入學校相關規章。具體做法建議如下:
激勵自我成長
鼓勵學校成員自我成長,關心社會,適應變遷,並利用課餘時間閱讀與彙集相關資料、著 作,以培養對現代社會議題之關心與敏感度。教師亦可自行組成團隊,或獨立進行行動研 究、發表教學與教材成果,以提升議題教育實施之能力與自信。
尋求團隊成員
以議題基本理念、核心價值相近之領域/科目之專任教師組成團隊為主,輔以相關之教育 或學術專業人員。例如公民、生命、社會科目專任教師之於生命、人權、品德、法治、性 別議題;自然科學領域教師之於環境、海洋、戶外、防災、安全議題等;並輔以具輔導、
教務、訓育等不同職責的教育人員或專業人士等。
進行有效分工
配合團隊成員領域/科目專業、興趣、經驗或資源等進行分組,並建立具體、明確、周延的 運作機制,例如責任分配表、成員規範,以及研討主題、目標、形式與各類會議時間等周 全設計,促進分工合作與討論機制之有效運作,以培養達成不同議題融入之研發、諮詢與 教學目標之種子教師或團隊。
鼓勵自組團隊
為使團隊多元發展,集思廣義,自我成長,以發展教師個人強烈的連結感和重要感,擴大
議題發展之資源與成果,鼓勵教師透過領域/群科/學程/科目等教學研究會、年級或年段間 會議,或自發組成校內、跨校或跨領域/科目之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備課、觀課、議課,或 發展教材,或互通具體做法與相關表件之運用等。
概念篇 概念篇
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教育目標與議題融入領域/科目是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重要 特色,核心素養可以引導各領域/科目的內容,達成情意、態度及能力實踐的層次;而議題融 入可以經由學習主題的認知、議題情境的理解、議題討論的互動及議題處理的實踐,連結領 域/科目的內容,達成涵育核心素養的目標。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融入議題有十九項,其中性別平等、人權、環境及海洋教育 等議題為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架構及內涵,延伸擴充至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完整體系;品 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戶外、生涯規劃、家庭、閱讀素養、多元 文化、國際及原住民族教育等,亦是廣為社會大眾所關切的議題,具有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各領域/科目的重要性。
為增益學生的學習成效,在進行議題融入課程時,對於議題教育實施可發揮的特性—系 統性、關聯性及實作性,宜善加掌握。十九項議題在實質內涵的規劃上,能涵蓋不同面向的 主題,且能考量不同認知階段的需求,有其系統性;在實施各領域/科目的課程時,能反映時 空脈絡意涵的議題,大大提升了議題學習與學生間的關聯性;而議題的討論與處理很容易發 展出「做中學」的教學設計,具有實作性。在本篇—「概念篇」中,一一說明十九項議題的 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及學習主題/實質內涵,俾利各方在發展議題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時,能 更充分理解十九項議題的特性與內涵。
▊ 4.十九項議題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及海洋教育等議題,係延續九年一貫課程建構的架構及內涵,擴 充至十二年國民教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其理念回應了人類發展的反思與精進,從自我個 體中心逐漸轉移提升為認同不同性別、不同族群、甚至不同物種的價值,而且擴大對自然環 境與海洋的關懷,進而實踐永續發展的願景。百年來,聯合國人權宣言、人類環境宣言、二 十一世紀議程及最近推動的兩公約,展現人類追求尊重、關懷、公平及正義的成果。
此外,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戶外、生涯規劃、家庭、閱 讀素養、多元文化、國際及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反映出我國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例如 品德、生命及法治教育在回應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生命意義、道德準則及行為規範的省思與實 踐;科技、資訊、能源及防災教育則是強調如何面對新興的科技發展及引發的各種問題;戶 外及安全教育在關切自然環境體驗經驗的缺失及如何在戶外安全學習;至於生涯規劃、家庭、
閱讀素養及國際教育,更直接回應最近我國社會所遭遇的問題;而多元文化及原住民族教育 則充分展現社會對於臺灣原住民的多元文化背景的尊重與融合。上述議題的特色是具衝擊性、
急迫性、而且具有區域連結性,也就是社會必須面對的議題。議題教育的融入,展現出本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的先進前瞻,強調教育在回應人類社會所面對的挑戰,而不是僅僅 學習為未來而準備的概念內容。十九項議題融入的學習目標如下表:
表 4.1 十九項議題的學習目標
議題 學習目標
性別平等 教育
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與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 關係;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 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
人權教育 了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與價值;發展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 人權的感受與評價;養成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
環境教育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探究氣候變遷、資 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思考個人發展、
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海洋教育 體驗海洋休閒與重視戲水安全的親海行為;了解海洋社會與感受海洋文化 的愛海情懷;探究海洋科學與永續海洋資源的知海素養。
科技教育 具備科技哲學觀與科技文化的素養;激發持續學習科技及科技設計的興 趣;培養科技知識與產品使用的技能。
議題 學習目標
能源教育 增進能源基本概念;發展正確能源價值觀;養成節約能源的思維、習慣和 態度。
家庭教育
具備探究家庭發展、家庭與社會互動關係及家庭資源管理的知能;提升積 極參與家庭活動的責任感與態度;激發創造家人互動共好的意識與責任,
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原住民族 教育
認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增進跨族群的相互了解與尊重;涵養族 群共榮與平等信念。
品德教育 增進道德發展知能;了解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養成知善、樂善與行 善的品德素養。
生命教育 培養探索生命根本課題的知能;提升價值思辨的能力與情意;增進知行合 一的修養。
法治教育 理解法律與法治的意義;習得法律實體與程序的基本知能;追求人權保障 與公平正義的價值。
資訊教育 增進善用資訊解決問題與運算思維能力;預備生活與職涯知能;養成資訊 社會應有的態度與責任。
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意識;提升對環境的敏感度、警覺性與判斷力;防範事故傷害發 生以確保生命安全。
防災教育 認識天然災害成因;養成災害風險管理與災害防救能力;強化防救行動之 責任、態度與實踐力。
生涯規劃 教育
了解個人特質、興趣與工作環境;養成生涯規劃知能;發展洞察趨勢的敏 感度與應變的行動力。
多元文化 教育
認識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養成尊重差異與追求實質平等的跨文化素養;
維護多元文化價值。
閱讀素養 教育
養成運用文本思考、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的能力;涵育樂於閱讀態度;開 展多元閱讀素養。
戶外教育 強化與環境的連接感,養成友善環境的態度;發展社會覺知與互動的技能,
培養尊重與關懷他人的情操;開啟學生的視野,涵養健康的身心。
國際教育 養成參與國際活動的知能;激發跨文化的觀察力與反思力;發展國家主體 的國際意識與責任感。
基於各項議題在發展課綱融入的時間不同,也受限於篇幅,本章節針對延續性的議題如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及海洋教育等四項議題,提供這些議題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及學習主題/實質內涵;而對於本次課程綱要新加入的議題則陳列了基本理念及學習 主題/實質內涵,提供各領域/科目進行融入的參考。
4.1 性別平等教育
4.1.1 基本理念
性別平等是一種價值、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行動目的。立基於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 之立法理念,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性別平等教育實踐,應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 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性別平等教育應培養學生之性 別平等意識,啟發學生多元文化理解及批判思考能力,覺察性別權力不平等,肯認性別多樣 性,悅納自己與他人的性別展現,進而能以具體行動消除各項歧視,使所有學生皆能在性別 友善的校園中學習與成長。
4.1.2 學習目標
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與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
付諸行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
4.1.3 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整體說明
性別平等教育,是一種理念與價值教育,希望能讓學習者,站在辯證與多元的角度,思 考現代社會與文化中的性別相關議題。學習面向主要對應總綱、性別平等教育核心素養強調 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的精神(詳附錄 8.1),不同教育階段所強調的議題實質內 涵略有不同,主要是依據由具象到抽象、從理解、分析應用到社會行動的原則。性平議題總 計發展九個學習主題,各不同的學習主題,其不同階段的內涵說明如下:
• 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旨在理解性別的多樣性,將從 生理與心理兩個面向探討。國小教育階段能夠認識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 認同的差異,覺察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國中教育階段強調接納自我與他人的性別多 樣性,並釐清身體意象的性別迷思。高中教育階段進一步肯定自我與接納他人的性別多 樣性,並探究社會文化與媒體如何塑造身體意象的迷思。
• 性別角色的突破與性別歧視的消除:旨在了解性別角色的限制與破除相關的性別歧視。
國小教育階段可以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例如職業、學校、家庭場域),國中教育階 段進一步檢視相關場域中,有哪些因性別刻板而產生的偏見與歧視。高中教育階段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