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 資訊科技之應用與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對物 流服務業績效影響之研究

系 所 別: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 0 9 4 1 4 0 1 5 蕭 雅 云

指導教授:陳 昭 華 博 士

(2)

資訊科技之應用與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對物流服務業績效影 響之研究

學生:蕭雅云 指導教授:陳昭華博士 摘 摘 摘

摘 要

近年來台灣經濟高度發展與國民生活水準不斷提升,消費型態的改變促使 零售新業態迅速興起,也開啟了物流業更廣泛的經營思考方向。面對高頻率、

多樣少量與短距離的物流要求與物流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大型企業藉由建立 自己的物流中心或與專業物流中心長期合作;中小型企業則運用策略聯盟、垂 直水平分工的方式,以增加競爭力與提升物流水準。目前台灣所有的企業在大 環境的變遷與社會的需求下,面臨最強烈的改變即為企業不再是單獨地競爭,

而是整體供應鏈的競爭。企業可透過先進的科技與上、下游業者建立完善的夥 伴關係,將物流管理的層次提高,以共創雙贏的局面;但是 Kim 等【32】在研 究中指出有許多文獻認為資訊科技對於績效存在著無影響,甚至是負面的影 響。此外也有研究指出企業是否會因為頻繁的聯盟而忽略了「分享資訊」的本 質,進而導致對企業績效無顯著提升的作用【65】。因此,本研究認為物流業的

「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三者間之關係,確實有待進 一步釐清的必要性。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的回顧與評析,建立一關於物流服務 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三構面之概念性架構,

以探索其交互影響關係。模式驗證之資料是以問卷方式,抽樣調查台灣物流服 務業經營者對於本研究所擬定的三構面衡量指標的意見,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 得以驗證物流服務業本身以及夥伴間的「資訊科技的應用」分別對「夥伴關係」

與「企業績效」有顯著直接的正向影響;夥伴關係此中介變項,對於資訊科技 的應用與企業績效間的正向關係,存在著顯著間接效果的影響;「夥伴關係」對

「企業績效」有顯著直接的正向影響,但兩者之間不具有回溯因果關係。最後,

依據模式實證結果進行理論面以及實務面之討論,以研提結論與管理上之建 議,供後續研究以及物流經營業者參考。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關鍵詞︰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物流業績效、結構方程模式

(3)

誌 誌

誌 謝 謝 謝

我帶著愉快的心情結束兩年的研究生涯,邁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在這裡 首先要感謝我最愛的爸爸、媽媽與弟弟,你們的支持與貼心給了我自在和無限 的成長空間,你們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寶貝,我最愛你們了!再來要感謝的也是 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寶貝,我的男朋友阿凱凱,謝謝你七年來陪伴在我身旁,帶 給我歡樂與窩心,真的很幸運生活中有你,更期待我們的未來多彩多姿。

接下來,最重要的人物出現了!”指導教授 華仔老師”--這是我在私底下給您 的稱號,感謝您這兩年來,不論是在課業或待人處事上,給予不斷的指導與啟 發,充分磨練我的抗壓性、激發我的潛力,讓我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可 以打倒我,在此獻上我最真摯的感謝,也叮嚀您忙碌之餘別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健康哦!

另外,我還要感謝美玲姐的熱心與幫忙,不論在任何事情上,給了我許多 便利性,真的非常謝謝妳,也由衷地祝福美玲姐能夠過得幸福快樂。研究生涯 有苦有樂,很慶幸自己在研究所也能夠認識很好的朋友,謝謝阿柏、聖文、小 君、小鬍子、阿倫、啟文、小謝…等同學的陪伴與打氣,一同渡過許多艱辛困 苦的階段,希望阿柏能夠找到人生的目標、聖文能夠變成兩年前的帥哥、小君 在工作與生活上皆能順心如意、聰明的小鬍子永遠是個大好人、阿倫能夠在沒 有假設條件的人生道路上健步如飛、啟文與小謝能夠在高雄找到屬於自己的大 太陽,發光發亮。

最後,謹以此篇論文感謝在研究期間幫忙協助調查的業者與親朋好友,以 及口試老師顏上堯教授與石豐宇教授的指導與審閱,感謝大家帶給我的一切,

真心地謝謝你們!

蕭雅云 謹識於中華運管所

中華民國 96 年 7 月 24 日

(4)

目 目

目 錄 錄 錄

摘 要... i

誌 謝...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對象與範圍...2

1.4 研究流程...2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2.1 資訊科技的應用...4

2.2 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7

2.2.1 策略聯盟...7

2.2.2 夥伴關係...8

2.3 物流業績效...10

2.3.1 物流的定義...10

2.3.2 台灣物流業的現況...11

2.3.3 台灣物流業的分類...12

2.3.4 企業績效...14

2.4 資訊科技、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相關研究...17

2.5 小結...19

第三章 研究模式...20

3.1 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概念...20

3.2 概念性架構之建立...21

3.2.1 概念性架構...21

3.2.2 研究假設...22

3.2.3 操作型定義...22

3.3 結構方程模型...23

第四章 研究方法...25

4.1 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25

4.1.1 問卷設計...25

4.1.2 抽樣調查...26

4.1.3 問卷回收與整理...26

4.2 資料分析方法...26

4.3 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方法...27

第五章 實證分析...31

(5)

5.1 敘述性統計分析...31

5.2 信度分析...34

5.3 模式驗證...37

5.3.1 測量模型驗證...37

5.3.2 結構模型驗證...50

5.4 討論...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56

6.1 結論...56

6.2 建議...56

參考文獻...58

附錄一...63

附錄二...68

(6)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3

圖 3.1 結構方程模式的執行流程... 21

圖 3.2 概念性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 ... 22

圖 3.3 本研究之結構方程模型圖... 24

圖 4.1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操作步驟... 28

圖 5.1「資訊科技的應用」標準化終解路徑圖... 41

圖 5.2「夥伴關係」標準化終解路徑圖... 45

圖 5.3「企業績效」標準化終解路徑圖... 49

圖 5.4 中介模型路徑分析最終解路徑圖... 52

(7)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 資訊科技的分類表... 6

表 2.2 資訊科技的功能表... 7

表 2.3 策略聯盟定義表... 8

表 2.4 夥伴關係定義表... 9

表 2.5 物流定義表... 11

表 2.6 物流業概況與設備演進表... 12

表 2.7 物流公司分類表... 14

表 2.8 企業績效指標表... 15

表 2.8 企業績效指標表(續) ... 16

表 2.8 企業績效指標表(續) ... 17

表 3.1 各研究構面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指標... 23

表 4.1 全台總計與本研究有效樣本家數比較表... 26

表 4.2 契合度指標統整表... 29

表 4.2 契合度指標統整表(續) ... 30

表 5.1 公司所屬產業別分析表... 31

表 5.2 填答者職位分析表... 31

表 5.3 公司成立時間分析表... 32

表 5.4 公司員工規模分析表... 32

表 5.5 公司資本額分析表... 32

表 5.6「資訊科技的應用」之描述性統計量... 33

表 5.7「夥伴關係」之描述性統計量... 33

表 5.8「企業績效」之描述性統計量... 34

表 5.9 不同產業類別於各構面的平均得分與標準差... 34

表 5.10「資訊科技的應用」之信度分析... 35

表 5.11「夥伴關係」之信度分析... 36

表 5.12「企業績效」之信度分析... 36

表 5.13「資訊科技的應用」之模型契合度表... 37

表 5.14「資訊科技的應用」之測量變項誤差共變值... 38

表 5.15「資訊科技的應用」之標準化殘差... 38

表 5.16「資訊科技的應用」之 MI... 39

表 5.17「資訊科技的應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40

表 5.18「資訊科技的應用」之相關係數矩陣... 40

表 5.19「夥伴關係」之模型契合度表... 42

(8)

表 5.24「夥伴關係」之相關係數矩陣... 45

表 5.25「企業績效」之模型契合度表... 46

表 5.26「企業績效」之測量變項誤差共變值... 46

表 5.27「企業績效」之標準化殘差... 46

表 5.28「企業績效」之 MI... 47

表 5.29「企業績效」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48

表 5.30「企業績效」之相關係數矩陣... 48

表 5.31 各初階因素之因素負荷量、SMC、CR 與 AVE 統整表 ... 49

表 5.32 各構面之平均變異抽取量之平方根與相關係數... 50

表 5.33 路徑分析之模型契合度表... 50

表 5.34 路徑分析之因素負荷量估計表... 51

表 5.35 路徑分析結構模型各項效果說明表... 51

附表 2.1 海、空運承攬業之「資訊科技的應用」描述性統計量... 68

附表 2.2 海、空運承攬業之「夥伴關係」描述性統計量... 68

附表 2.3 海、空運承攬業之「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量... 69

附表 2.4 海空運承攬之整合型物流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描述性統計量... 69

附表 2.5 海空運承攬之整合型物流業的「夥伴關係」描述性統計量... 70

附表 2.6 海空運承攬之整合型物流業的「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量... 70

附表 2.7 海空運承攬之非整合型物流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描述性統計量. 71 附表 2.8 海空運承攬之非整合物流業的「夥伴關係」描述性統計量... 71

附表 2.9 海空運承攬之非整合物流業的「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量... 72

附表 2.10 倉儲與運輸業之「資訊科技的應用」描述性統計量... 72

附表 2.11 倉儲與運輸業之「夥伴關係」描述性統計量... 73

附表 2.12 倉儲與運輸業之「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量... 73

附表 2.13 倉儲運輸之整合型物流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描述性統計量... 74

附表 2.14 倉儲運輸之整合型物流業的「夥伴關係」描述性統計量... 74

附表 2.15 倉儲運輸之整合型物流業的「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量... 75

附表 2.16 倉儲運輸之非整合型物流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描述性統計量... 75

附表 2.17 倉儲運輸之非整合型物流業的「夥伴關係」描述性統計量... 76

附表 2.18 倉儲運輸之非整合型物流業的「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量... 76

(9)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包含四節,首先主要闡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進而決定研 究對象與範圍,最後說明整個研究流程。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由於消費型態改變,網絡企業蓬勃發展,促使流通環境產生重大的 變革。在全球競爭激烈與市場、科技快速變化的今日,競爭環境充滿複雜性與 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必需謹慎地評估產業內系統的轉移,以達到更高的效率與 自動化,進而快速回應顧客客製化、高品質的需求。相較於成本的降低,高品 質、可靠度、即時運送、提升顧客服務、快速地引進新產品、彈性化的系統與 有效的資本調度等特性,皆是目前環境下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59】。由於 新的資訊與電腦科技快速的成長,導入理想的資訊系統可於任何時間、地點上,

相互連結上、下游企業以進行即時與線上通訊,大量地減少紙式作業、改善通 訊、降低週期時間與無附加價值的活動。資訊科技如同企業的眼睛與耳朵,甚 至是大腦的一部份,用來蒐集與分析資訊,提供管理者制定決策的基本依據,

進而擴展經營者的視野,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績效,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4】。

La Londe 等【33】的研究指出,現今全球競爭中,企業所應該重視的不再 是生產成本的降低,而是尋求夥伴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且當供應鏈管理與壓縮 產品的週期時間成為物流管理上主要的策略時,有效的資訊科技即為支援物流 過程上的必要條件。Shang 和 Marlow【57】認為透過物流機制的運作,企業的 資訊能力藉由對物流面的績效之影響,間接影響財務面的績效,促使資訊與績 效之間的關係更為彰顯,亦即完善的物流導向資訊能力之發展,能夠創造出世 界級的績效。另外,Bowersox 等【12】提到,早期的研究曾指出有效管理與利 用資訊科技和分享資料庫以整合物流管理,能夠使公司確認最適存貨水準、降 低倉儲空間、提升存貨週轉率、生產高品質產品、提升生產力、有效使用機器 設備與提升物流效率與彈性,其對於企業績效而言非常地重要。Ward 等【64】

也認為相較於低績效的組織,擁有高績效的組織更長期致力於資訊科技的投 資。Meredith 等【40】提出,藉由先進的資訊科技與策略發展,能夠創造全球 化市場的利益。導入資訊科技的目的在於簡化作業流程以提升績效,但若資訊 科技的設計不當、不易操作,便失去了它真正的價值。然而 Zhao 等【67】指 出,資訊科技的生命週期非常短暫,不斷地產生新技術、汰換舊技術,企業如 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找到適合本身的機制,並隨著環境的變動,有彈性地改變 本身的作法是值得進而思考的方向。Whipple 等【65】的研究中指出,夥伴之

(10)

用不同的資訊科技能力或型態,進行實證上的比較。

綜上所述,在西方已發展的國家中,特別是在美國,皆著重於物流管理方 面的研究,並視其為一種趨勢,但反觀台灣,則在近期逐漸受到重視。雖然過 去國外的研究曾指出發展物流能力能夠提升物流與財務方面的績效,但仍然沒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物流實務在美國這樣廣大的地理區域中所創造出來的績 效,是否會在地理區域相對小型的台灣產生相同的顯著效果;甚至,企業在資 訊科技上的應用與努力建立夥伴關係,是否能夠創造出真實的價值,實證上仍 然不甚明確,且此兩種效應在企業上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待進一步釐清的必 要。因此,針對不同的物流服務業別,探究資訊科技的應用與策略聯盟的夥伴 關係,對於物流服務業的企業績效之影響,將是本研究的主要重點。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以及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著重於探索資訊科 技的應用與策略聯盟的夥伴關係對於我國物流業的企業績效之影響。因此,主 要的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一、探索物流服務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以及「企業績效」三 者間之關係。

二、依據理論與實證的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管理方面之改進建議,供物流業 者經營與決策時之參考。

1.3 研究對象與範圍 研究對象與範圍 研究對象與範圍 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以台灣的物流服務業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海、空運、倉儲與運輸 業者以及整合型物流服務業者(第三、四方物流)進行抽樣調查,藉以分析物流 服務業在資訊科技的應用、策略聯盟的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的看法。

1.4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進行步驟如圖 1.1 之研究流程所示,首先確定研究主題,其次依 據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相關文獻之回顧與評析,以建立概念性架構與假設,

之後進行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最後根據回收之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模型驗 證與解釋,並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11)
(12)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物流服務業之資訊科技的應用與策略聯盟的夥伴關係,對 於企業績效的影響。以下首先依序回顧資訊科技的應用、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 以及企業績效此三構面的相關研究,其次,探討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以 及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研究。

2.1 資訊科技的應用 資訊科技的應用 資訊科技的應用 資訊科技的應用

科技能力的指數成長提供許多運用資訊科技的選擇,進而促進功能性的整 合、協調與決策制定。因應科技環境的快速變化,如何選擇適當的資訊科技以 配合企業的運作,達到卓越的績效是現今管理者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另外,

為了確保競爭優勢,企業在資訊科技上必須要有所作為,如投入重金以建置內 部資源規劃(ERP)系統、提升網絡與 e 化能力。因此,瞭解企業如何有效運用資 訊科技與競爭者抗衡、其所具備的重要性與侵略性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利益,

已成為今日非常重要的議題。

Mabert 和 Venkataramanan【36】的研究指出,資訊科技是企業供應鏈結構 的基礎,藉由夥伴之間獲取、處理與傳送資訊以有效制定決策,所以資訊科技 是物流管理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Closs 等【17】的研究亦指出,資訊科技主 要由「先進的物流資訊系統」、「正確、即時、具回應性與有用的資訊」以及「資 訊分享」三個因素所組成;資訊科技有助於企業創造特殊、難以仿效的能力,

且透過供應鏈上的分享與連結更能彰顯它的影響力,不但能夠促進企業其他的 能力,亦能提升績效。Chopra 和 Meindl【14】的研究也提到,資訊科技是能提 升配送績效、促進物流整合、有助於企業成功的能力。Burgess【13】的研究也 指出,資訊科技能力被視為是避免失敗的催化劑,其能有效提升服務並降低成 本,對全面的物流能力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產業界內的領導廠商皆紛紛投入最 先進的資訊科技。另外,Day【18】也指出,在探討物流管理的資訊科技時,

應著重於企業內部的系統以及企業對外之資訊流通與轉換的系統;且資訊科技 能協助企業更準確、即時地轉換資訊,其價值在於促進決策制定的速度與品質,

同時資訊科技能夠促使企業運用適當的方法以聚集和市場相關的資訊,並散播 競爭力。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也在 Deeter-Schmelz【20】的研究中呼應,該研究 提到重要的原因在於資訊可視為一”競爭武器”或”競爭優勢”。此外,Bowersox 等【12】認為運用資訊科技能將不同的物流活動進行有效的電子化連結,亦即 整合物流資訊系統,為物流管理創造利益。

Bowersox 等【12】的研究指出,資訊分享意旨企業願意與夥伴即時、正確、

回應與分享重要的資訊,是協調企業與夥伴關係成功的關鍵因素,基於強化企 業的資訊能力與獲取、確保長期的利益,高階管理者樂於與夥伴進行資訊分享。

另外,全球化的企業皆認同資訊支援的重要,並且著重於資訊能力與協調性的 發展,資訊系統支援的能力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訊系統協調性則能使企 業容易應用資訊系統,且在複雜與變化快速的夥伴關係裡,組織間資訊交換的

(13)

協調性備受重視。Tracey 等【61】提出先進的資訊科技具有電腦自動化與即時 流程控制的特點,能夠提升企業的彈性能力,因此企業皆致力於投入電腦與即 時的資訊科技能力,以創造出良好的成本管理與競爭力,進而達到高績效,同 時並強調企業在生產系統上提升運用電腦科技的能力,也能使企業在運用相同 的資產設備下,有效地生產多樣的產品與設計、生產高品質及客製化的產品,

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與縮短產品生命週期,進而達到經濟規模。

過去有許多學者分別從系統層面與功能層面來探討資訊科技。Gustin【27】

在配送資訊系統一書中將資訊科技分為預測系統、規劃系統、編預算系統、存 貨管理系統、生產規劃與控制系統、採購系統、訂單流程系統、顧客服務系統、

運輸管理系統與設備管理系統等十大類。學者 Earl【23】認為資訊科技具備自 動化與改善企業活動、有效連結每一創造價值的活動、有效支援與管理創造價 值的活動、有效調整與連結創造價值的活動等四種功能;密西根大學全球物流 研究協會則認為資訊科技應具備資訊科技、資訊分享與連結等三種功能【67】。

表 2.1 與 2.2 分別說明各學者對資訊科技的分類方式與所具備的功能。

(14)

表 2.1 資訊科技的分類表

學者 研究目的 資訊科技的分類

Mentzer 等

【39】

探討於物流上微電腦與中央處 理機的使用範疇,以及硬體科 技與軟體在使用上的廣度與滿 意度。

1.工廠位址系統。

2.定期分析系統。

3.運輸路徑/規劃系統。

4.物流設計系統。

Barki 等

【8】

於資訊系統的分類上提出一完 整的參考架構。

1.交易流程系統。

2.決策支援系統。

3.組織內部系統。

4.通信系統。

5.存貨/補貨系統。

6.合作/協調系統。

Kendall

【31】

探討七篇關於新興資訊科技的 研究,提出有助於決策者與使 用者在使用資訊科技上的瞭 解,體認資訊科技的真正價 值,以能更有效地運用資訊科 技。

1.生產導向資訊科技。

2.協調導向資訊科技。

Narasimhan and Kim

【45】

分析運用於供應鏈管理上之資 訊系統的特性與角色,並探討 資訊系統的特性與供應鏈管理 績效兩者之間的關係,以提出 資訊系統之策略運用發展的準 則。

1.基礎結構支援之資訊系統:包 含網絡規劃/設計系統、辦公室 資訊系統與會計資訊系統。

2.價值創造管理之資訊系統:包 含生產控制系統、存貨管理系 統、銷售管理系統與顧客管理 系統。

3.物流營運之資訊系統:位址選 擇系統、自動下單系統、資源 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與預 測系統。

Sanders and Premus

【54】

探討資訊科技對於組織獲取競 爭優勢是否有顯著的影響,以 及組織的競爭優勢、特定資訊 科技的運用與績效衡量三者之 間的關係。

1.營運導向資訊科技。

2.行銷導向資訊科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5)

表 2.2 資訊科技的功能表

學者 研究目的 資訊科技的功能/範疇

Tracey 等

【61】

探討組織所投入的先進製造科 技與製造部門管理者參與策略 規劃的程度是否能夠提升競爭 能力、顧客滿意度,以創造更 好的績效。

1.結合即時流程控制機制。

2.運用有效的生產科技。

3.提升電腦基礎的科技,以提 升製造彈性化。

Daugherty 等【19】

探討「資訊系統的支援」與「逆 物流活動的績效」兩者之間的 關係,並且考量「彼此間關係 的承諾」所扮演的角色。例如,

密切的買賣者關係通常能夠促 使「資訊系統的支援」與「逆 物流活動的績效」兩者之間具 有正向的影響存在。

1.資訊系統的能力:大量的技 術與知識有助於提供競爭差異 化,包含組織行為、顧客服務、

顧客回應與訂購週期時間。

2.資訊系統的協調性:資訊能 夠有效且快速地在跨組織間分 享,強調容易取得與使用資 訊。

3.資訊系統的技術:全球性企 業重視在營運上提升科技的運 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 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 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 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

2.2.1

策略聯盟策略聯盟策略聯盟策略聯盟

Day【18】的研究中定義策略聯盟為交易夥伴之間合作的協議,並指出供 應鏈內任何不良關係的連結,均可能對供應鏈的其他成員造成負面的影響。該 研究也指出,面對市場高度不確定性,基於潛在的經濟利益與聯盟能夠提供彈 性的交易方式,各企業紛紛擺脫傳統對上、下游業者小心謹慎的態度,轉而積 極地尋找夥伴之間密切的關係,藉由共同獲取利益的基礎下,企業和上、下游 業者之間的默契也逐漸形成,並分享彼此的知識、技術以及資訊等。此外,早 期的研究【9, 26, 28, 20, 52, 53, 62】亦指出,藉由與上、下游業者建立長期的策 略聯盟或網絡關係,能夠使企業建立穩定且持續的經濟規模。表 2.3 綜合整理 各學者對策略聯盟的定義。

(16)

表 2.3 策略聯盟定義表

學者 策略聯盟的定義

James【30】 策略聯盟是一種透過互利的過程且相互依賴而維持之承 諾。

Porter and Fuller

【52】

策略聯盟是結合各公司企業活動的一種正式、長期但非合 併之聯盟。

Rigby and

Buchanan【53】

策略聯盟是不同公司間為了達成相同的目標而共同投入 資源,結合事業的某些部份而形成之合夥關係。

Barney【9】 策略聯盟是兩公司在研發、製造或銷售及服務上之合作,

藉以達成資源互補的綜效。

Hill and Jones

【28】

策略聯盟是企業間一種合作合約,運作的範圍可能從正式 合資到短期的契約協定。

Gulati【26】 策略聯盟是企業間關於交換、共享或共同發展產品、技術 或服務之自主性聯合活動。

Tyler and

Steensma【62】

策略聯盟是兩個以上的夥伴,貢獻不同的資源與技術 Know-How,以達成共同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2

夥伴關係夥伴關係夥伴關係夥伴關係

策略聯盟是企業與商業夥伴之間,基於網路科技的相互支援以發展共同生 產產品的一種合作型式,並且於企業夥伴間整合服務與行銷,每一位夥伴提供 核心能力以支援組織,並藉由溝通串聯合作夥伴而成為新組織型態。因此,夥 伴關係(Partnership)是策略聯盟必須考慮的因素,其對於聯盟之建構相當地重 要。

Whipple 等【65】的研究曾指出,建立夥伴關係有助於企業的新技術發展、

關鍵資源的取得與進入新市場,而成功的夥伴關係需考量合作的策略、關係與 夥伴三個關鍵因素。Chung 等【16】與 Pérez 和 Sánchez【51】的研究指出,夥 伴之間資訊的交換與良好的溝通能夠引導長期的關係承諾。關係的承諾意指交 易夥伴相信與重視彼此之間永續的關係,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維持,承諾能 夠以可靠的方式提供利益,透過組織的激勵與信心的提升以創造穩定的長期關 係。夥伴之間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的資訊分享,達到溝通與協調,促進每天的互 動,目的在於期望能夠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與提升「未來合作的意願」,以 創造雙方關係的終身價值。Glaiser 和 Buckley【25】認為近年來由於外在環境 的改變,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企業不再如同以往單打獨鬥的方式,遂藉由彼 此信任、相互支援配合的合作方式,發展策略聯盟以提升彼此的競爭力,這種 關係稱之為夥伴關係,夥伴關係愈好,策略聯盟愈容易成功,加強夥伴間的信 賴關係,亦能提高競爭優勢。

Zhan 和 Poulin【66】的研究也提到,夥伴關係的定義在於,獨立的企業間,

以共同特定的利益及目標為基礎,在約定的時間內分享彼此的資訊,發展交易

(17)

與互動的行為,達到降低成本、風險、存貨與創造利潤等利益。Mohr 等【41】

則認為近年來夥伴關係已成幾何倍數的成長,但由於忽略了策略夥伴關係的本 質,導致成功的機率非常低,此研究中也提及 Powell(1987)與 Provan(1984)分別 認為夥伴關係能夠為企業創造接近與使用新技術或市場、有能力發展廣度的產 品或服務、參與研究與生產以創造規模經濟、跨越組織疆界以取得知識、共同 承擔風險與使用互補的技術等效益,以及提升複雜性、失去自主權與資訊不對 稱等損失。表 2.4 綜合整理各學者對夥伴關係的定義。

表 2.4 夥伴關係定義表

學者 夥伴關係的定義

Lambert 等【34】 夥伴關係是一種特製的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風險承 擔與利益共享上,以產生競爭優勢並創造出比企業個體 更大的事業績效。

Vokurka【63】 夥伴關係是指一種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協定,包含跨越時 間級距的允諾與資訊的分享,並且分擔彼此關係所具有 的風險及利益。

McCutcheon and Stuart【38】

夥伴關係是一種組織之間暫時的關係,在彼此互惠善意 的信任與資訊分享及流動下,才有逐漸進一步的關係形 式。

Christopher and Juttner【15】

夥伴關係是資源密集的投資,不僅有財務風險,而且更 重要的是在策略上的風險。

Dwyer and Tanner

【22】

夥伴關係是一種具有相互承諾、高度信任以及共同目標 等特徵的關係。

Mohr Jakki and Robert Spekman

【41】

夥伴關係是獨立的企業之間建立有目的的策略關係,以 分享合適的目標,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並且彼此之 間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衡量夥伴關係的構面相當多,許多學者皆提出以信任與承諾兩構面衡量 之。如 McAlister【37】發現夥伴間的信任關係是成功的物流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且當組織間存有信任時,公司就不會對於夥伴的活動有所畏懼;Moorman 等

【42】的研究發現,信任指的是公司依賴交換夥伴並對其有信心的一種意願。

由此可見,在夥伴關係建立的過程中,信任與有效的溝通對長期關係的發展有 重要的貢獻,而此結果也在 Parise 和 Sasson【50】的研究中得到證實。此外,

Shamdansani 和 Sheth【56】指出,若企業認為聯盟夥伴是真誠相待並值得信任 的,則可降低在聯盟過程中的監督成本(交易成本),進而提高聯盟的運作績效。

(18)

量符合顧客需求、獲取長期利益與具體化企業核心競爭力三項構面。此外,

Chung 等【16】以及 Pérez 和 Sánchez【51】在夥伴關係的研究,以不同於以往 的研究角度切入,應用「關係持續的時間」與「未來合作的意願」兩個指標,

衡量夥伴關係的持續;Mohr 等【41】則提出信任、協調活動的意願與承諾是夥 伴關係的成功關鍵因素,夥伴之間可藉由溝通策略、著重資訊傳達的品質與參 與規劃和目標的設定以促進夥伴關係的成功。

2.3 物流業績效 物流業績效 物流業績效 物流業績效

2.3.1

物流的定義物流的定義物流的定義物流的定義

近期以來,由於電腦與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物流資訊逐漸邁向全球化的 目標。而由「工業化時代」轉變為「資訊化時代」的時期,企業逐漸意識到資 訊科技的重要性,其經營策略亦從供應鏈管理擴展至全球運籌管理(Global Logistic Management; GLM)。台灣的企業面臨最強烈的改變即為企業不再是單 獨地競爭,而是整體供應鏈的競爭。成功的供應鏈應該以供應鏈的獲利性衡量,

而不是以個別階段的獲利。所以,物流與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現今已成為確保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18、48】。

物流的定義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古典狹義的定義將物流定義為:「從生產 到消費,所有一切有關財貨及服務的企業活動」。到了 1962 年,全美物流管理 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將物流一詞解釋為:「所謂物流,

是製成品從生產線終點到消費者手中,所有與有效移動相關聯的企業活動。其 中,亦包括從原材料供給到生產線上移動部份。」此一定義,已將物流定義為 資材、服務移動時的所有企業關聯活動。1976 年,伴隨時代改變所引發的新物 流需求,全美物流管理協會對於 1962 年提出的物流定義稍做修正。所謂物流管 理,是「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對於原材料、存貨、製成品的計畫、實施、控 制,擁有兩種以上活動的集成」。台灣經濟部商業司於 1993 年召開「研商流通、

物流、運籌及運輸等產業定義與範疇」研討會,會中決議採美國物流管理協會 對物流之定義,並將物流業分為運輸業(客運除外)、倉儲業(含加工)、物流輔助 業(包含報關及承攬)等三大類。表 2.5 綜合整理各物流協會對物流的定義。

(19)

表 2.5 物流定義表

協會 物流的定義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 (1998)

物流是供應鏈程式之一部份,其專注於物品、服務及相 關資訊,從起源點到消費點之有效流通及儲存的企劃、

執行與控管(即管理),以達成顧客的要求。

美國供應鏈管理專 業協會(CSCMP)

製造商整合上游原物料,製造後經下游通路商將商品送 至消費者手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物流為供應鏈 程式之一部份,將起點到消費點間產品、服務及相關關 係,包括正向、逆向物流及儲存,做有效率、有效益的 計畫、執行與控管,以滿足顧客的要求。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Taiw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物流是一種物的實體流通活動的行為,在流通過程中,

透過管理程式有效結合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 加工、資訊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以創造價值、滿足 顧客及社會的需求。

物流工程協會 (Society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OLE)

是一種科學與管理的藝術,亦是一種工程與技術的活 動,其乃對於有限的資源加以規劃、設計、供給與維護,

以支援相關計畫與操作的進行,有效達成組織的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2

台灣物流業的現況台灣物流業的現況台灣物流業的現況台灣物流業的現況

1990 年代時,物流業的主要市場是製造業,目的為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

1990 年開始,「物流」的名稱由日本引進,法人單位也正式提出物流的定義,

物流業即成為倉儲業、運輸業與海空運承攬業的共同名稱;2000 年,政府開始 積極推動發展全球運籌,許多的「國際物流中心」申設啟用,自由貿易港區也 開始運作,從事海空運承攬及航商團體積極成立不同型態的協會,全力將台灣 產業推向以發展國際物流為主體的方向,流通物流業也為政府發展的重要政策 之一,表 2.6 為參考自黃旭璀【5】整理物流業概況與設備的演進過程。由此可 見,在環境變化快速的時代裡,企業追求供應鏈的效益,產業界更應掌握資訊 與物流以能佈局全球、運籌帷幄【5】。

(20)

表 2.6 物流業概況與設備演進表

1990 以前 1990~2000 2001~2005

工廠內部用倉庫。

成品倉庫。

經銷商倉庫。

尚無物流之名稱。

物流興起,企業轉型,

將倉庫轉型至物流中 心。

將物流作業外包。

第三方物流興起。

自由貿易港區興起促 進海空運承攬業轉型 從事物流。

製造業深層加工進駐 物流或港區。

第三方物流業轉型國 際物流。

轉口物流興起。

要 設 備

棧板。

堆高機。

人工管理。

標準化棧板。

電動式堆高機。

輸送機。

自動分類機。

自動倉庫(AS/RS)。

料架。

搬運車輛。

IT 硬體。

庫存管理系統(WMS) 軟體。

電子標籤。

標準化棧板。

電動式堆高機。

輸送機。

自動分類機。

AS/RS。

料架。

搬運車輛。

IT 硬體。

WMS 軟體。

電子標籤。

包裝機器。

加工機器。

資料來源:參考自黃旭璀【5】

2.3.3

台灣物流業的分類台灣物流業的分類台灣物流業的分類台灣物流業的分類

台灣經濟部商業司對照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將物流業分為以下三類:

一、運輸業(客運除外):包含鐵路運輸業、汽車貨運業、其他陸上運輸業、海 洋水運業與民用航空運輸業。

二、倉儲業(含加工):包含倉儲業與儲配運輸物流業。

三、物流輔助業(包括報關及承攬):包含報關業、船務代理業、貨運承攬業、

陸上運輸輔助業、水上運輸輔助業、航空運輸輔助業與其他運輸輔助業;

其他則包含郵政業與快遞服務業等。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1998)根據存在目的,將物流公司分為以下三類:

一、封閉型物流業:服務企業內部,不以營利為目的。

二、專屬型物流業:服務企業集團,對內部子企業提升物流服務。如康國行銷、

捷盟等。

三、泛用型物流業:提供服務給任何有需求的產業。

陳昱文【4】研究中參考周政雄(1995)從物流中心所從事之通路功能與通路 結構,將物流公司分為以下四類:

(21)

一、專業物流公司:將商品由製造商或進口商送至零售商之中間流通業者,以 提供企業功能之一的物流支援活動,收取商品價格之某一百分比作為收入 來源,如東源物流、環緯物流等。

二、封閉型物流公司:配送對象只限於關係企業內,現階段並不對外營運,如 全台、捷盟等。

三、混合型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所從事之通路功能包含著實質商流及形式商 流,大多為製造商所成立,在營運上合併以往公司自有之經銷據點,成為 製造商所擁有之一個現代化經銷商,如世達、彬泰等。

四、批發型物流公司:從事將商品由製造商或進口商買進,然後以不同價格賣 給零售商之中間流通業者,經由提供企業功能之一的物流支援活動,以賺 取差價為收入來源,扮演商物流合一的角色,如德記洋行、聯強等。

表 2.7 為綜合整理各學者對於物流公司的分類

(22)

表 2.7 物流公司分類表

學者 物流公司的分類

溫秀英【6】

分類依據:

發展背景

製造商投資:如和盟、捷盟、彬泰、花王、久津等。

零售業發展:如惠康、全台、萊爾富等。

批發或代理商發展:如德記洋行等。

直銷或通信販賣商:如統一 7-11、安麗、聯強等。

貨運業者發展:如新竹貨運、大榮貨運、日荗物流、

祥運貨運等。

其他:如中青公司等。

歐秀卿【7】

分類依據:

發展背景

倉儲保管:如德記洋行、東日山物流等。

運輸配送:如新竹貨運、大榮貨運、東源儲運等。

貨物承攬:如洪福通運等。

專業物流:如和盟、環緯、中華僑泰等。

貿易代理:如安麗、雅芳、資生堂等。

快遞:如 UPS、FedEx 等。

其他:如農學物流等。

中華民國物 流協會 (2005) 分類依據:

性質

核心物流服務--

貨物處理服務業,包含貨櫃集散站經營業、航空貨物 集散站經營業。

倉儲服務業,包含物流中心、保稅倉庫、進出口貨棧。

運輸代理服務業,包含航空貨運承攬業、海運承攬業 運送業、船務代理業。

相關物流運送服務--

貨物運輸業,包含海洋水運服務業、民用航空運輸業、

鐵路運輸業、公路運輸業。

汽車貨運業,包含汽車路線貨運業、汽車貨櫃貨運業。

其他相關物流業,包含快遞服務業。

其他相關物流服務--理貨包裝業與報關業。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4

企業績效企業績效企業績效企業績效

績效在物流管理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好的績效評估指標,能夠協助企業檢 視其物流管理的狀態,作為日後改進的依據,為企業找到最佳的營運模式。所 以,如何選擇適當的績效評量指標,對物流設計與分析相當地重要。企業績效 的各項衡量必須與企業之營運衡量有效連結,企業必須依照整體的物流策略,

配合本身的顧客類別、產品特性與產業環境等因素,選擇適當的績效指標。學 者 Simchi-Levi 等(2003)認為,好的績效衡量指標應該具備可量化的、易瞭解的、

可鼓勵合宜行為的、可見的、可定義且讓評量者與受評者互相瞭解的、兼具有 產出及投入內涵的、只評量重要項目的、多維度的、可經濟地蒐集資訊的、可

(23)

促進信賴感的等十項特點。表 2.8 綜合整理各學者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

表 2.8 企業績效指標表

學者 研究目的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

Neely 等【47】 針對設計績效衡量系統提出 一結構性的流程。

效率、有效性(顧客滿意、成 本與品質)。

Beamon【10】 針對多階段的供應鏈建構提 出見解,為未來研究設立一準 則。

成本、活動時間、顧客回應和 彈性。

Li and

O’Brien【35】

探討在利益、前置時間、配送 迅速與排除浪費四準則下,如 何提升供應鏈效率與效能,並 以「鏈」與「營運」兩觀點加 以討論。

利潤、回應時間、運送敏捷度 與存貨成本。

Tracey 等【61】 探討組織所投入的先進製造 科技與製造部門管理者參與 策略規劃的程度是否能夠提 升競爭能力、顧客滿意度,以 創造更好的績效。

1.顧客滿意度:顧客對產品的 認知、顧客保留率與顧客推 薦。

2.市場績效:銷售獲益與市場 分享成長。

Zhao 等【67】 運用結構方程模式以探討組 織能力(顧客焦點能力與資訊 焦點能力)與組織績效之間的 關係。

顧客滿意度、總資產報酬率、

物流成本的降低。

Sanders, and Premus【54】

探討資訊科技對於組織獲取 競爭優勢是否有顯著的影 響,以及組織的競爭優勢、特 定資訊科技的運用與績效衡 量三者之間的關係。

1.營運面績效:包含成本、週 期時間的降低、忠誠度的提 高。

2.策略面績效:開發新產品、

創新、競爭情報、新生產機會 與新科技的取得。

Sanders and Premus【55】

提出與驗證企業的資訊科技 能力、企業內外部的合作與企 業績效三者之間的關係,提供 管理者在評估與投資資訊科 技上之意見。

成本、品質、配送與開發新產 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4)

表 2.8 企業績效指標表(續)

學者 研究目的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

Narasimhan and Kim【45】

分析運用於供應鏈管理上之 資訊系統的特性與角色,並探 討資訊系統的特性與供應鏈 管理績效兩者之間的關係,以 提出一資訊系統之策略運用 發展的準則。

1.成本

(1)財務面:採購、營運、存貨、

倉儲、銷售、配送與運輸成 本。

(2)非財務面:從供應商運送原 料的準時性、可接受原料的程 度、供應商訂購流程的速度、

縮短原料回收的反應時間、生 產創新化、流程創新化、彈性 化、訂單流程的正確性、降低 產品回收率、訂單處理的速 度、縮短產品回收與售後服務 的反應時間。

2.差異化。

Narasimhan and Nair【46】

在 JIT 的觀點下,重視與供應 商、顧客的連結,探討在操作 上之供應鏈的觀點下,買者與 供應商之間的關係結構是否 有助於策略聯盟的形成與提 高績效,以及是否有任何操作 上的議題能夠代替市場機制 與財務報酬,進而影響策略聯 盟的形成。

市場佔有率、資產收益、平均 售價、產品品質、競爭定位與 顧客服務。

Ellinger 等

【24】

以物流管理者的看法來探討 行銷與物流不同部門之間的 整合,提出不同部門之間整合 的有效性、配送服務績效與企 業整體績效。

1.配送服務績效:包含適當的 報價、有效地預期運送日期與 運送量、提供符合要求的運送 量、回應主要顧客的需求、事 先告知顧客運送延遲或產量 不足與適應特定顧客的需求。

2.企業績效:收益率、銷售成 長與整體顧客滿意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表 2.8 企業績效指標表(續)

學者 研究目的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

Sinkovics 等

【58】

探討製造商與第三方物流兩 者之間策略運用的觀點(顧客 導向與競爭者導向)、所具有 的組織能力(彈性與合作)對其 物流績效與市場績效的影響。

1.物流績效:包含提升服務水 準、降低週期時間、有效地預 期例外事件與提升最終顧客 滿意度。

2.市場績效:提升市場全面績 效、顧客回應性、對環境改變 的回應性、回應市場機會。

Panayides 等

【49】

調查物流服務提供者與顧客 之間的關係定位,以評估潛在 的利益與形成之策略面含意。

1.供應鏈的效率:包含準時的 運送服務、即時回應客戶的需 求、維持準確的客戶記錄、傳 遞準確的資訊給客戶、履行對 客戶的承諾、解決客戶的問題 與樂意幫助客戶。

2.供應鏈的績效:降低成本、

提高設備使用率與改善現金 週轉週期時間。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4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 、 、 、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相關研究 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相關研究 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相關研究 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相關研究

一、資訊科技與夥伴關係之相關研究

Whipple 等【65】的研究認為,夥伴關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資訊分享 的程度,資訊分享程度愈高,所創造的利益愈多,有助於增進買賣雙方更 密切與高度協調的關係。Narasimhan 等【46】的研究也指出,運用資訊科 技以創造夥伴之間緊密的聯結,必須考量資訊的適當、準確與可利用性、

是否能夠即時傳送、企業流程是否有效支援以促進決策的制定,因此,採 用不同的資訊科技也決定於企業與顧客、上、下游廠商及交易夥伴之間互 動的本質與特性。

Kim 等【32】提出藉由採用先進的資訊科技以提升協調活動,是不一 定能夠提升績效的,由於供應鏈關係是屬於雙向的,倘若只有一方投入資 訊科技,是無法立即促進雙方的協調,需要夥伴一同投入才有機會創造雙 贏。Panayides 等【49】則認為夥伴之間能夠藉由共同運作以提升營運範疇,

創造即時的績效與有效的資訊分享,並投資資訊科技系統提升整合與延續 關係的壽命,這樣強力、持久與彈性化的企業關係能夠幫助企業即時回應

(26)

現今許多企業已採取有助於培養相互關係的策略,例如廣泛的資訊分 享與命運共同體(co-destiny),以創造密切的合作關係與有效整合供應鏈,

使企業進而達到有效的資訊共享、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提升品質與創造 忠誠度。成功的聯盟藉由信任、忠誠、分享資訊、風險與利潤,促使企業 轉換與分享財務風險,提供企業提升服務品質、增加生產力與降低成本,

並建立長期的定位。

二、資訊科技與企業績效之相關研究

Sanders 和 Premus【54】的研究指出,資訊科技是一有價值之物,難 以仿效與轉換,運用資訊科技確實能夠降低成本與產品週期時間、提升品 質與開發新產品、確保長期的競爭優勢,對於績效有直接正向的影響。Porter and Fuller【52】認為適當的資訊科技能夠在成本最小化時,創造價值最大 化,整合不同領域之功能並且縮減不必要的活動,使價值活動有效化。

Bowersox 等【12】也指出,在物流上運用資訊科技能夠促進公司內、外部 整合,有效提升利益,例如:降低存貨與提升財務面績效,是提升績效的 重要因素。Closs 等【17】的研究指出,資訊科技提供例行的物流活動自動 化,透過物流上的營運機制,使管理者能夠專注於企業策略的規劃與核心 競爭力上,資訊與績效之間確實有影響存在,發展物流導向的資訊能力對 創造世界等級的績效是有正向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研究【19、45、67】紛紛將物流資訊系統能力與績效之間 的關係加以量化探討,相較於現存的物流系統,運用資訊科技與分享資料 庫於供應鏈管理整合上,能夠使企業確認最適存貨水準、降低倉儲空間、

提升存貨週轉率、降低運輸時間與成本,創造更大的效率與效能。此外,

Daugherty 等【19】以及 Narasimhan 和 Kim【45】的研究更明確指出,資 訊科技能夠創造生產力與產品品質之提升、有效地運用機器設備、物流效 率與彈性能力之提升、建立公司的競爭力,並使企業於未來發展中找到最 適之定位。

三、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之相關研究

Kim 等【32】認為夥伴是促使企業協調,創造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

其在採用資訊科技對於績效有重要的影響。夥伴的關鍵性愈高,企業對於 夥伴的依賴就愈高,將導致強大的不安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採用 資訊科技是否能夠創造卓越的績效,完全取決於夥伴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久而久之,企業自然也無法創造本身卓越的績效。由此可見,對於企業而 言,夥伴的關鍵性若相對較低,則企業就能藉由與夥伴之間的協調,保證 分享適當的附加價值,進而提升本身的績效。

Narasimhan 和 Nair【46】研究中則指出,夥伴之間策略聯盟的涵意在 於提升企業間的協調,進而對績效產生正向的影響。企業相信透過策略聯 盟能夠創造出更好的良機以開發彼此之間合作的競爭優勢,對企業績效有 直接的正向影響。因此,企業資源之複雜的網絡關係能夠提升整體供應鏈

(27)

的價值,進而促進策略聯盟的形成,藉由合併、創造與重新分配彼此的能 力,建立一動態的共同體,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與創造競爭優勢。

2.5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內各學者的看法,由於本研究著重探討資訊科技的應用 對於物流服務業績效之影響,因此企業本身的資訊科技能力、所應用資訊科技 間的協調性,以及資訊系統的資訊分享功能及效能顯得特別重要,故本研究決 定參考 Zhao 等【67】以及密西根大學全球物流研究協會之分類,採用「資訊 科技的能力」、「協調性」以及「資訊分享」等三個指標衡量資訊科技的應用此 構面,以有效詮釋物流服務業的資訊科技的應用。

針對夥伴關係此構面,由於物流業在執行策略聯盟間的夥伴關係仍是需要 注重相互信任,並且共享風險與利益,以建立長期密切的關係,達到彼此共同 的目標。因此,本研究決定參考 Panayides 等【49】與 Daugherty 等【19】的分 類,採用「信任」、「溝通」、「分享價值」與「關係持績」等四個指標以衡量夥 伴關係此構面。

在企業績效指標的衡量項目上,考量本研究主要探討物流業資訊科技的應 用以及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對本身企業績效的影響,因此,決定參考 Ellinger 等【24】與 Zhao【67】所提的評量因素,採用與資訊科技的應用以及策略聯盟 夥伴關係直接相關的物流服務績效和財務績效,以衡量企業績效此構面;其中 物流服務績效包含量化和質化指標。本研究各構面及其衡量指標將詳述於 3.2.3 節操作型定義內。

(28)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

在本章中將分別詳述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概念、研究主題之概念性架構與 待驗證的研究假設,以及各構面與其衡量變項的操作型定義。

3.1 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概念 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概念 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概念 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概念

一、結構方程模式的根源

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首度於 1973 年由瑞 士籍的統計學者 Karl Jöreskog 提出,是一門基於統計分析技術的研究方法 學,用以處理複雜的多變量研究數據的探究與分析,屬於多變量統計的一 環。結構方程模式能夠有效地整合統計學的兩大主流技術「因素分析-代表 潛在變項研究模式」與「路徑分析-代表迴歸因果關連模式」,Jöreskog 在 1973 年所提出的 SEM 原始構想中,最重要的概念由兩個部份所組成,一 是測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反應了觀察變項與潛在變項之間的關 係,其構成的數學模型是驗證性因素分析;二是結構關係的假設考驗,透 過結構模型(structure model),使潛在變項之間的關係可以路徑分析的概念 來討論。SEM 目前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坊間已經有數套專門應用於結構方 程模式分析的套裝軟體,例如 LISREL、AMOS、MPLUS、CALIS、RAMONA 等【3】。結構方程模式的特性說明如下,執行流程則如圖 3.1 所示【3】。

二、結構方程模式的特性 (一)SEM 具有理論先驗性

SEM 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是一個用以檢證某一先期 提出的理論模型之適切性的一種統計技術。

(二)SEM 同時處理測量與分析問題

SEM 將不可直接觀察的構念或概念,以潛在變項的形式,利用觀 察變項的模型化分析來加以估計,不僅可以估計測量過程當中的誤 差,也可以用以評估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三)SEM 以共變數的運用為核心,亦可處理平均數估計

SEM 分析的核心概念是變項的共變數,用以反應兩個變項的共同 變異或相互關聯程度。

(四)SEM 運用於大樣本之分析

與其他的統計技術一樣,SEM 分析所使用的樣本規模當然是越大 越好。一般而言,當樣本數低於 100 時,幾乎所有的 SEM 分析都是不 穩定的,大於 200 以上的樣本,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中型的樣本。

(五)SEM 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統計技術

SEM 模型往往牽涉到大量變項的分析,因此常借用一般線性模式 分析技術來整合變項,故 SEM 分析可說是多種不同統計分析程式的集 合體。

(29)

(六)SEM 重視多重指標的運用

SEM 發展出多種不同的統計評估指標,使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 度來進行分析,避免過度倚賴單一指標。

圖 3.1 結構方程模式的執行流程

3.2 概念性架構之建立 概念性架構之建立 概念性架構之建立 概念性架構之建立

3.2.1

概念性架構概念性架構概念性架構概念性架構

本研究根據文獻回顧與評析的結果,建立欲探索的概念性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依據 Sanders 和 Premus【55】的研究,認為資訊科技是一有價值 之物,運用資訊科技確實對於績效有直接正向的影響。然而過去也有許多關於 資訊科技對於績效之相互矛盾的研究,如 Mukherjee【43】的研究指出,自 1970 年代以來,就有許多研究提出資訊科技對於績效存在著無影響,甚至是負面的 影響。另外,Whipple 等【65】認為夥伴關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資訊分享的程

(30)

必要性。

本研究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建構出「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與「企 業績效」三者之間概念性架構,如圖 3.2 所示。此架構分別探討--

一、物流服務業本身以及夥伴間資訊科技的應用對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所具有 的正向直接效果。

二、夥伴關係此中介變項(mediated variable),對於資訊科技的應用與企業績效 間的正向關係,是否存在著間接效果。

三、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兩者之間的回溯因果關係(reciprocal causal effect)。

圖 3.2 概念性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

3.2.2

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研究假設

依上述概念性架構,本研究擬探索之假說(Hypothesis)包含如下--

H1

:物流服務業本身以及夥伴間的「資訊科技的應用」對「夥伴關係」有正向 的影響。

H2

:物流服務業本身以及夥伴間的「資訊科技的應用」對「企業績效」有正向 的影響。

H3

:物流服務業與其夥伴間的「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兩者之間有回溯因 果關係(reciprocal causal effect)存在。

3.2.3

操作型定義操作型定義操作型定義操作型定義

依據文獻回顧與評析以及本研究之目的,研提「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 關係」以及「企業績效」各構面的操作型定義以及衡量指標,如表 3.1 所示。

(31)

表 3.1 各研究構面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指標 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資訊科技的應用資訊科技的應用資訊科技的應用 資訊科技的應用

物流服務業藉由資訊科技,建立即時、自動化的技術與系統,並提供夥伴處 理、連結與分享資訊。

變數 定義

能力 投入與設計硬體、軟體與電腦網絡,以促進資訊的處理

與交換。

協調性 即時、具回應性地交換有用的資訊。

資訊分享 願意分享與提供技術面、財務面、營運面與策略面的資

訊給夥伴。

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夥伴關係夥伴關係夥伴關係 夥伴關係

物流服務業與策略聯盟夥伴之間(B2B)藉由相互信任,並且共享風險與利 益,以建立一長期密切的關係,達到彼此共同的目標。

變數 定義

信任 願意以開放的心態和夥伴產生互動,不監視夥伴的行

為,相信夥伴的行為是有利的。

溝通 與夥伴溝通相當頻繁,溝通的效率、品質與可信度良好。

分享價值 與夥伴擁有一致性的目標與願景,並且願意與夥伴共享

風險與報酬。

關係持續 與夥伴合作的關係很長以及未來仍有繼續合作的意願。

研究構面研究構面

研究構面研究構面--企業績效企業績效企業績效 企業績效

物流服務業透過與夥伴應用資訊科技所創造出來的物流績效與財務績效。

變數 定義

量化 指標

適當的報價、準時送達貨物。

提供符合要求的運送量。

物流 績效

質化 指標

回應主要顧客的需求。

事先告知顧客運送延遲。

適應特定顧客的需求。

財務績效 收益率、降低物流成本與業務量成長。

3.3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

依據上述概念性架構、研究假設以及各構面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指標的確 立,本研究建立之結構方程模型如圖 3.3 所示。

(32)

圖 3.3 本研究之結構方程模型圖

(33)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4.1 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 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 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 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

此節包含問卷設計、抽樣調查、問卷回收與整理三部份,分別詳述如下。

4.1.1

問卷設計問卷設計問卷設計問卷設計

本研究之問卷主要依據研究目的與架構,並參考過去學者之研究與歸納,

進行問項設計,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物流服務業者對於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 係與企業績效的看法。問卷內容包含「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企業 績效」以及「業者背景資料」等四大部份,分別詳述如下。

一、資訊科技的應用

此部份問題主要是想瞭解藉由資訊科技,物流服務業是否建立即時、

自動化的技術與系統,並提供夥伴處理、連結與分享資訊。本研究參考 Zhao 等【67】發展出 12 題問項以衡量資訊科技的應用,問項衡量採用 Likert 七點的衡量尺度,1 和 7 各代表極不同意和極為同意,詳細的問項、出處 與中文翻譯請參見附錄一。

二、夥伴關係

此部份問題主要是想瞭解物流服務業與夥伴之間是否藉由相互信任,

並且共享風險與利益,以建立一長期密切的關係,達到彼此共同的目標。

本研究參考 Panayides 等【49】與 Daugherty 等【19】發展出 13 題問項以 衡量夥伴關係,問項衡量採用 Likert 七點的衡量尺度,1 和 7 各代表極不 同意和極為同意,詳細的問項、出處與中文翻譯請參見附錄一。

三、企業績效

此部份問題主要是想瞭解物流服務業是否透過與夥伴應用資訊科技,

創造物流績效與財務績效。本研究參考 Ellinger 等【24】與 Zhao 等【67】

發展出 8 題問項以衡量企業績效,問項衡量採用 Likert 七點的衡量尺度,1 和 7 各代表極不同意和極為同意,詳細的問項、出處與中文翻譯請參見附 錄一。

四、業者背景資料

此部份問題主要是想瞭解受測公司與填答者的背景資料以利分析,共 有 5 題問項,分別為--

(一)產業類別:詢問受測公司於物流服務業中所在之次產業別,分為海運 承攬業、航空貨運承攬業、倉儲與運輸業、整合型物流服務業(第三、

四方物流)四大類,可複選。

(二)填答者的職位:詢問填者答目前的職位,分為董事長、總經理、專業

(34)

以利勾選。

(五)資本額:詢問受測公司的資本額,分為多個數值區間以利勾選。

4.1.2

抽樣調查抽樣調查抽樣調查抽樣調查

本研究之調查對象主要為國內之物流業者,包含海、空運、倉儲與運輸業 者以及整合型物流服務業者(第三、四方物流)。抽樣方法採用分層隨機抽樣,

以抽取合適且足夠的樣本。調查的對象以物流服務業之專業經理人、總經理或 董事長為主。

調查的方法分為試調與正式調查兩階段。試調對象以專業經理人和專家為 主要對象,其作用為確立問項內容之恰當性與完整性。根據試調結果,針對問 卷內容不適之處進行修改。問卷第三部份企業績效第一題「貴公司應用資訊科 技後,能夠提供適當的報價與送達日」修改為準時送達貨物;第七題「貴公司 應用資訊科技後,銷售成長」修改為業務量因而成長。

正式調查的方法則採用郵寄、e-mail 和專人追蹤方式,並配合禮品的饋贈,

以確保合理的問卷回收率。

4.1.3

問卷回收與整理問卷回收與整理問卷回收與整理問卷回收與整理

本研究依據中華民國物流管理協會、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與臺北市海運 承攬運送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員名冊作為取樣來源,進行 e-mail 與郵寄發放,共 抽取 603 家物流服務業者(包含海空運承攬業 452 家、倉儲與運輸業 151 家),

發放期間為 2007 年 2 月初至 3 月底,前後共執行三次催收,總計回收 212 份問 卷,問卷回收率為 35.158%;刪除填答不全與非管理者填寫的 6 份無效問卷後,

有效問卷為 206 份,問卷有效率為 97.17%。表 4.1 為全台總計與本研究有效樣 本之海空運承攬業者、倉儲與運輸業者家數比較表。

表 4.1 全台總計與本研究有效樣本家數比較表

全台總計(經濟部商業司) 本研究有效樣本

家數 比率 家數 比率 佔全台總

計的比率 海、空運承攬業 1510 25.226% 97 47.087% 6.424%

倉儲與運輸業 4476 74.774% 109 52.913% 2.435%

合計 5986 100% 206 100% 3.441%

4.2 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

問卷分析的內容包含有效樣本的統計、樣本基本資料的敘述統計計算,如 樣本數的背景資料統計、各研究構面衡量指標的平均數與變異數、各研究構面 的相關係數等。此外,問卷的信度與效度分析也是結構模型驗證的首要步驟,

本研究採用 SPSS14.0 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分別詳述如下。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包含有效樣本所屬產業類別、問卷填答者的職位與國 內物流業者成立的時間、員工規模與資本額等,以及各研究構面(資訊科技

(35)

的應用、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衡量指標的平均數、變異數與相關係數等,

以檢核各變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與描述統計量。

二、信度與效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測量的可靠程度(trustworthiness)。本研究為進一步 瞭解問卷的一致性(consistency)與穩定性(stability),採用在 Likert 量表法中 常用的「Cronbach’s α」係數以進行信度考驗,常見的信度係數值多半介於 0 到 1 之間,當信度係數值愈接近 1,表示量表或測驗的信度愈高;當信度 係數值愈接近 0,表示信度愈低。根據學者 Gay(1992)的觀點,信度係數如 果在 0.9 以上,表示量表的信度甚佳。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可接受的最小 信度係數值有些差異,如 Gay(1992)訂在 0.8 以上,而 DeVellis(1991)則認 為在 0.7 以上,如在 0.6 以下,應以重新修訂研究工具或重新編製較為適宜。

效度(validity)是指測量工具能有效測出所要衡量事物的程度,包含內 容效度與構念效度。內容效度常以題目分佈的合理性來判斷,屬於一種命 題之邏輯分析,因而內容效度也稱為「邏輯效度」(logical validity)。構念 效度是以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來檢驗其收 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與區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結構方程模式之測量模型反應了測量變項與潛在變項之間的關係,若 測量模型所有估計參數皆達顯著水準、構念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 CR) 在 Bagizzi and Yi(1988)的建議值 0.6 以上,以及平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在 Bagizzi and Yi(1988)的建議值 0.5 以上,表示量 表具有收斂效度;而各研究構面的平均變異抽取量之平方根若大於該構面 與其他構面的相關係數值(Hair 等,1998),表示量表具有區別效度。

4.3 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方法 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方法 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方法 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方法

本研究對於問卷調查所得到的資料採用 LISREL8.70 版套裝軟體進行結構 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分析,欲進行的統計分析方法包含 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以及模型評鑑指標的運用,分別詳述如後。

一、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一套用來簡化、分析變項間的群組關係或尋找變項背後共同的潛在構 面的統計技術。本研究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即用來檢驗構面或潛在變 項(資訊科技的應用、夥伴關係與企業績效)的存在與否,以考驗測量問卷 的信效度,並檢驗特定理論假設下的因素結構。

驗證性因素分析是用來確認資料的模式是否為研究者所預期的形式,

具有理論檢驗與確認的功能。驗證性因素分析也是結構方程模式的一種次 模型(submodel),可與其他次模型整合,成為完整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36)

圖 4.1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操作步驟 二、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

一種將觀察變項間的關係以模型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的一種統計技 術。SEM 納入源自於計量經濟學之路徑模式的概念,使藉由因素分析技術 所抽取出來的潛在因素,可以利用迴歸技術來探討進一步的關係與影響模 式。傳統上,路徑分析由一系列的迴歸分析所組成,將不同的方程式加以 組合,形成結構化的模式,又稱為迴歸取向(regression approach)的路徑分 析;自從 SEM 發展以來,路徑分析可輕易在 SEM 加以模組與檢驗,因此 路徑分析逐漸改以 SEM 的方式來處理,此稱為結構方程模式取向(SEM Approach)。迴歸取向與 SEM 取向的路徑分析主要不同點在於迴歸取向路 徑分析無法處理潛在變項的問題,SEM 取向則可以,並可同時進行路徑因 果關係的檢測;另外,SEM 取向亦可以處理測量誤差的控制。

本研究的概念是屬於結構方程模式取向,即在處理潛在變項的同時,

也進行路徑因果關係的檢測與測量誤差的控制,並配合所提出的特定假設 模型,以檢驗理論模型與觀察資料的適切性,找出最佳的模型。

三、模型評鑑指標的運用

結構方程模式的文獻提供了多種不同的模型評鑑指標,以評鑑假設的 徑路分析模式與搜集的資料是否相互適配。目前最常見到的契合度評估策 略有卡方值與卡方顯著性、卡方自由度比、CFI 與 RMSEA 等指標,各契 合度指標說明如表 4.2 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 Creat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and exchanging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

 Creat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and exchanging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Global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3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Global Macrotrends and their Impact on Supply

Keywords: green production (GP), green supply chain (GSC), green supplier (GS), simultaneous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SIPA), 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This research first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dustry, and th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 “Linking the Supply Chain Using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Logistical Applications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Inventory/Buffer Management,. “